江宁石塘人家:怎樣學國學:(一份演講提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7 05:07:12

國學卮言

 

正名:

 

所謂國學,指的是中國固有之學。但國學的名目產生卻很晚,是有了西學名目之後才有的。具體的年代大約在晚清。西學東漸規模浩大之時,方有西學、國學名目之分。西學,是西洋來的學問。國學,是中國固有的學術。

 

今人喜言國學。國學概念,有廣義狹義之分。

廣義概念之國學,範圍甚廣。國際漢語教育專業招研究生或招聘教師,往往會問會不會太極拳,會不會書法。太極拳和書法,乃至古琴、漢服,皆在廣義國學範疇。世俗社會所津津樂道之廣義國學諸門類,其特點皆在於表演性。

狹義概念之國學則僅指以儒家經典為代表的中國傳統學術文化,只在讀書與修身之二端,初不關乎表演。

 

國學的核心是儒學,儒學的核心是經學。

儒學之昌明,以先秦儒學和宋明理學為代表。先秦儒學,代表人物為孔子、曾子、子思子及孟子。宋明理學,代表人物為二程子、朱子及王陽明。宋明理學好言性理,先秦儒學則相對樸實。先秦儒學,為宋明理學之本源。宋明理學,為先秦儒學之發揮。

經學有漢學、宋學之分。漢學又有今古文經學之分。所爭多在字句之解釋。至其所據,則皆六經。

 

清季以來,多言十三經。唐以前則只言五經(六經)。十三經為五經及四書之集合(多出《孝經》及《爾雅》二種)。五經乃《詩》《書》《禮》《易》《春秋》,在先秦為各家所共讀,而尤為儒家提倡。四書乃《論語》《大學》《中庸》《孟子》,分別為先秦儒家聖人孔子、曾子、子思子、孟子所作(非所寫之意)。

治國學,必自四書五經始。四書五經之精神,在修身。

 

論修身:

 

國學之國字是形容詞,學方是實詞。治國學,須先知何者為學。欲知何為儒門之學,須參《論語·學而》篇及曾子《大學》。

 

《論語·學而》篇章六: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章七: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據此二章,孔門之學,乃在做人。

 

儒門之學,有小學大學之分。

南宋朱子,作有《小學》。先秦曾子,作有《大學》。

小學重灑掃應對之禮,大學講經世致用之學。

 

《大學》篇首: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掌湟狻S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眨庹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自天子以至於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

 

此為《大學》之經,有三綱八目之說。

三綱者: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

八目者:格物、致知、找狻⒄摹⑿奚怼R家、治國、平天下。而以修身為中心環節。

 

三綱八目,一言以蔽之,曰:致良知。儒學無外乎讀書與修身二端。讀書之目的在致良知。修身之功用,亦在致良知。

 

至於修身之具體內容,則在仁義禮智信之五端。

孟子多仁義禮智並論。

《孟子·告子上》云:

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孟子這幾句話,無非告訴我們仁義禮智,乃吾人內心所固有。吾人但須努力護持,而勿失之。

 

仁為孔子思想之核心。究其實質,不過仁者愛人。仁者之愛,非無原則之愛。老子倡以德報怨,孔子倡以直報怨。孔子之仁,貴在忠恕,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其思考方式,無非換位思考,推己及人。

 

《中庸》言“義者,誼也。”誼,合適,合宜。孟子重義,明義利之辨,倡捨身取義之說。儒門論義,尤可貴者,如《大學》“國不以利為利,而以義為利也”,董仲舒“正其誼而不制淅髌涞蓝挥嬈涔Α薄

 

……

 

論讀書:

 

《荀子·勸學》言“學之道,莫便乎近其人。”然自民國以來,大樹飄零,老師碩儒,世不一見。固吾人不得不溯源經典。

讀國學,必自四書五經始。因其為先秦之書,為中國文化元典。中國文化重述而不作,後世儒學之書,多為闡發四書五經之作。即便欲讀先秦非儒家學者著作,亦當先讀四書五經。非儒家著作,多以儒家之言為標靶。

 

讀書之根本方法,無非涵泳體認。

朱子尤重涵泳。所謂涵泳,不過“書讀千遍,其義自見”耳。經書須誦讀,貴在有恆。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熟讀千遍,自有心得。如無誦讀涵泳之功夫,則終究隨人說短長,絕無自家之判斷。

 

今人讀古書,基本途徑有四:知句讀,明訓詁,考背景,揆情理。

考背景之一端,試讀《毛詩·鄭風·有女同車》便知。

 

今人工作繁忙,初學者之實用讀書法有三:誦讀、抄經、聽音頻。

 

 

國文教育之反思:

 

新式白話文教育,造就了一個世紀的教育難民。長時期遺忘經典,整個民族在國學方面明顯營養不良。

網絡多引錢賓四、 唐德剛先生言,今复引於茲:

錢穆先生言:

及"五四邉樱⒁葬幔瑖男陆炭茣霈F,自"人手足刀尺"以至"小貓三隻四隻""白布五匹六匹",乃至"三個小仙女"之類,始大悟,以為此等教材乃視兒童為白癡,否則限於教導學生為一庸碌人,又否則為一心理不正常之人。除卻教其認識字義之外,實無其他教育意義存在。

唐德剛先生言:

學齡兒童在十二、三歲的時候,實是他們本能上記憶最強的時期,真是所謂出口成誦。……尤這時如果能熟讀一點古典文學名著,實在是很容易的事——至少一大部份兒童是可以接受的;這也是他們一生將來受用不盡的訓練。這個黃金時代一過去,便再也學不好了。

如果我們把一些智力上能接受這些寶貴文化遺產的學齡兒童們的黃金時代,給喔喔喔叮當叮,叮當去了,豈不是太可惜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