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蛇丸vs自来也第几集:楹联学概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20:15:43
                          楹联学概论   目录
  第一章 对联的产生,是历史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
  第二章 对联规则及对联的逻辑思维
  第三章 对联中的“格”
  第四章 对联的修辞艺术
  第五章 集  联
  第六章 结  论
  第一章 对联的产生,是历史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
  
  
  一、引言:古典文学著作中对偶句,是对联的最初形式
  
  对联又称楹联、楹帖、对子,它包括名胜联、春联、喜庆联、哀挽联、修养治学联、建房乔迁联、行业联等。对联称副,由上下两联所组成,有着独特的形式与规范。本书开篇,试图从先秦至唐的古典文学作品中,探索对联形成的历史渊源。
  
  对联作为一种民族、民俗文学,有其自身的特点,它特别强调对仗的工稳,讲究平仄协调,韵律合拍。它虽产生于唐代律诗,但它的形成,是有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的。《诗经》、《楚辞》、诸子百家著作、汉赋、唐诗等古典文学作品中的对偶句,就是对联的原始形式。唐代文化的繁荣发展,为对联的产生打下了基础,使对联脱颖而出,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并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逐步完善了自身规范,扩大了应用范围。从五代后蜀孟昶的第一副春联起,到现在已发展到有数十个门类,涉及到人们生活的每一个领域,成为文学之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从历史、政治、经济、文学、哲学、逻辑、人文、书法、造型、建筑等诸学科,汲取多方面的知识和养料,使自己发育成为艺苑中的一枝奇葩。对联与其它文体不同,它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实用性,因此它没有随历史的兴衰而湮没,而是从民族文化中汲取了对自已有益的素养,从单一的门类——春联,发展成一门综合性学科,在历代帝王和文人的推广下,从宫廷遍及到民间,形成我国的一种民俗,并成为我国各族人民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更好地学习、研究、发掘和应用这门传统的文学艺术形式,本章试图从《诗经》中的某些章节和其他古典文学作品中的对偶句入手,论述对联形式,研究对联发展史,并从历史文化发展的沿革方面,作探索性的讨论。
  
  二、《诗经》对楹联形成的深远影响
  《诗经》原名为《诗》,或《诗三百》,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所反映的历史时期,是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其间经历了500年之久。《诗经》共有各种内容的作品305篇,分为《风》(《十五国风》)、《雅》(《小雅》、《大雅》)、《颂》(《周颂》、《鲁颂》、《商颂》)三个部分。《风》是地方土调,《雅》是正声,《颂》是庙堂乐章,配上乐曲,可歌可舞。《诗经》是研究西周至春秋中叶期间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民俗的第一手资料。本章将删繁就简地,着重从文学艺术的角度,探讨《诗经》的修辞手法,以见其对对联的形成所产生的影响。
  
  《诗经》运用比兴手法,来“直书其事”,用比喻进行“体物写志”,多用排比格式,铺陈有序,层次分明。《诗经》中有不少作品是描写爱情的,如《风》里的《关睢》、《标有梅》等。但也有很大一部分作品,是反映奴隶们对奴隶主的愤怒与反抗,奴隶们指责那些奴隶主和贵族“不稼不穑”, “不狩不猎”的腐朽寄生生活,奴隶们把这些统治者们描写成贪婪的田鼠(《魏风·硕鼠》)。这些篇章的内容是积极的,排句结构异常整齐。这种排列形式对唐诗和对联的形成,起着极为重要的借鉴作用,象《小雅·采薇》中的一节,可以看作是一副较为完善的八言对联: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再如《大雅·早麓》中的诗句:
  
  鸢飞戾天,鱼跃于渊;
  岂弟君子,遐不作人。
  
  《诗经》中的对偶句,非常工整,词组结构和对联规范非常相似。这种排列整齐,且字数相等的对偶诗句,对于后起的对联形成,无疑起着启迪作用。
  
  三、诸子百家学说,为楹联提供了理论基础
  春秋末年,逐渐形成了知识分子阶层,各国封建统治者纷纷收罗那些具有治国韬略的志士仁人,为巩固和发展他们的政权服务。在中国文学史上,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涌现了像孔子、墨子、老子、荀子、庄子以及孔子的门生颜渊、原宪、子路、子贡等名人,并产生了儒家、墨家、道家学派等一系列学术体系。可以说战国时代(前48l—前221)在我国文化史上,是一个空前繁荣的时代,它进一步奠定了我国数千年来的文明基础,给后代留下了大量的文化遗产。诸子学说,对历史文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诸子的著作特别讲究语言的精炼,文章中有大量的对偶排句,如《礼记·表记》:“情欲信,辞欲巧。”《左传》:“言之不文,行而不远。”《乐记》:“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是故治世之音哀于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乐记》相传是孔子再传弟子公孙尼子所著,是一部以音乐为题的专门论著,文中贯穿孔子的“声音之道”的哲理,有些篇幅,通篇以长短排句,论证“音乐”与“时事”的关系,如将其中的对偶句略加调正。就是一副极富哲理的对联。如:
  
  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
  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
  
  《论语》是采用春秋末年的材料,由战国初的文人编集起来的。其中记录了孔子和他弟子的言行,并以此作为宣扬孔子哲学思想的教条,如“已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论语》中的大量对偶句,便于背诵,从而达到宣传儒家思想的目的。《孟子》中也有不少对仗比较工整的句子,如:“疱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梁惠王上》)和“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离娄上》)。这些对偶句就可看作是对联的早期形式。
  
  四、《离骚》中的对句,为楹联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养分
  楚辞起源于战国时的楚国,以屈原所作《离骚》为代表。明朝徐师曾《文体明辨》认为,《楚辞》实为《诗》之变体。其辞稍变诗体,而以“兮”字为读。楚辞的特色,在于其体迂回断续,内涵讽喻哀伤,其格调深远而优柔,极富想象力,更兼有不拘一格的浪漫主义气息,它和我国北方文化的代表——《诗经》的修辞手法不同,不单单是铺张比喻,而是通过比喻,产生一种淡泊幽远,情真意切,有时还伴有忧郁和哀怨的特定境界。
  
  《离骚》是辞赋之祖,为楚国屈原所著,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抒情诗,由于这种“骚”体在当时较之其他文体,更具有可读性,体裁和内容都比较活泼,后人多仿效之,同时对后起“赋”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其形式上的特点,又为后代对联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养分。如:
  
  《离骚》: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凭不厌乎求索;
  羌内恕己以量人兮,各兴心而嫉妒。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这些章句已经有了比较朴素的对仗形式,可以算是楹联的最初形式(雏形)。我们从探求楹联学形成的历史渊源来学习、研究这些章句,还是很有教益的。
  
  屈原的其他作品中也有不少类似的句子,如:
  
  《涉江》:
  
  燕雀鸟鹊,巢堂增兮;
  露申辛夷,死林薄兮。
  
  《哀郢》:
  
  增愠怆之修美兮,好夫人之慷慨;
  众踥蹀而日进兮,美超远而逾万。
  
  《九歌》:
  
  浴兰汤兮沐芳;
  华采衣兮若英。
  
  美要妙兮宜修;
  沛吾乘兮桂舟。
  
  五、汉魏晋南北朝赋和骈文的修辞,为对联提供了典范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由于连年征战,民力殆尽。加之秦二世的残暴统治,加速了秦朝的灭亡。陈涉吴广的起义,推翻了秦朝的统治。接着又是项羽和刘邦的所谓“楚汉相争”,导致了汉朝的建立。《汉书·贾捐之传》载:“长城之歌,至今不绝。”还有《水经注·河水》载:“生男慎莫举,生女哺用脯,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支柱。”这是汉代人所记载的秦朝民谣,它无情地揭露了暴秦的罪行,语句凄厉,读来催人泪下。
  
  汉代是我国古代文化最昌盛的时期,出现了象司马迁、司马相如、贾谊等一批才华卓绝的文学家,他们从前人的著作中,吸取营养,而形成一种新的文体——汉赋。
  
  汉赋的作者从追求文彩出发,在语言上讲究对称美。因此,汉朝的大赋小赋中整齐对称的句式较多。如:
  
  山气巃嵷兮石嵯峨,
  溪谷崭岩兮水曾波。
    ——淮南小山《招隐士》
  
  置酒乎颢天之台,
  张乐乎胶葛之寓。
    ——司马相如《上林赋》
  
  其音巨,则周流汜滥,并吐包含,若慈父之蓄子也;
  其声妙,则清静厌瘗,顾叙异达,若孝子之事父也。
    ——王褒《洞箫赋》
  
  飞云雾之杳杳,
  涉积雪之皑皑。
    ——班彪《北征赋》
  
  雕玉瑱以居楹,
  裁金璧以饰珰。
    ——班固《两都赋》
  
  弹五弦之妙指,
  咏周孔之图书。
    ——张衡《归田赋》
  
  这些对仗较工整的句子,较之单行散句有着独特的美感形态,对后世对联的产生,起了很大的作用。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对语言工整华丽的进一步追求,又形成了一种新文体——骈文。骈文中对句很多,较之汉赋中的对句,在句式的对仗工整及音韵的和谐方面又进了一大步。如:
  
  有南威之容,乃可以论于淑媛;
  有龙渊之利,乃可以议其断割。
    ——曹植《与杨德祖书》
  
  怀生之类,有不浸润于泽者,天以为负;
  员首之民,有不沾濡于惠者,君以为耻。
    ——桓范《为君难》
  
  资高明之资,而不免卑浊之累;
  居常安之势,而终婴倾离之患。
    ——陆机《吊魏武帝文》
  
  仗道之情未著,而任刑之风先彰;
  径国之略未震,而轨物之迹屡迁。
    ——郭璞《省刑疏》
  
  以焦侥之步,而企及夸父之操,近才之所以踬阂也;
  以要离之羸,而强赴扛鼎之契,秦人之所以断筋也。
    ——葛洪《抱朴子》
  
  魏晋南北朝的骈文,常常整段整篇均以对句组成,只间或插以部分散句。例如,陆机《豪士赋序》中就有一段几乎全文对句的文字:
  
  夫立德之基有常,而建功之路不一。何则?循心以为量者存乎我,因物以务者系乎彼。存乎我者,隆杀止乎其域;系乎物者,丰约惟所遭遇。落叶俟微风以陨,而风之力盖寡;孟尝遭雍门而泣,而琴之感以末。何者?欲陨之叶,无所假烈风;将坠之泣,不足烦哀响也。
  
  萧纲《答新渝侯和诗书》则全篇几乎皆为骈对之句:
  
  垂示三首。风云吐于行间,珠玉生于字里。跨蹑曹左,含超潘陆。双鬓向光,风流已绝;九梁插花,步摇为古。高楼怀怨,结眉表色;长门下泣,破粉成痕。复有影里细腰,令与真类;镜中好面,还将画等。此皆性情卓绝,新致英奇。故知吹箫入琴,方识来凤之巧;鸣瑟向赵,始睹驻云之曲。手持口诵,喜荷交并也。
  
  骈文中这些对仗工整、音韵和谐的对句,无疑成为后世作对联的一种典范。而通篇几乎全用对仗句式的文章,则更是对长联的产生有着极大的影响。
  
  六、盛唐文化为对联产生创造了条件
  我国古代文化,随着历史的发展,到了唐代已达到了相当完美的程度。历史上称为盛唐文化。唐代也是我国古代文学最为繁盛的时期,出现了大批著名文学家及传世佳作。
  
  唐代少年才子王勃的《滕王阁序》是名闻遐迩的一篇“奇文”,此文几乎大部分是对仗,或为四、六骈文形式,读起来有一唱三叹、抑扬顿挫的美感。文中不少章句都被移植成对联,有的已经成为妇孺皆知的名句:
  
  物华天宝;
  人杰地灵。
  
  十旬休暇,胜友如云;
  千里逢迎,高朋满坐。
  
  这两副集句联,可以称得上是佳联。显然,王勃在谋篇构思时,是十分讲究文章的对仗的。 “物华”对“人杰”, “天宝”对“地灵”。下文亦然,“十旬”对“千里”,“胜友”对“高朋”,真是对得天衣无缝。再读王勃《滕王阁序》的其他章节,如:
  
  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轴。虹销雨霁,彩彻云衢。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遥吟俯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
  
  这是唐人所写的最完美的骈文之一。其中的诸多对偶佳句,是极有价值的对联资料。
  
  再如刘禹锡的《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文中的“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封建时代直至1949年以前,知识分子家庭,就常以这两句作为春联贴在门上,以表示自己门第的高尚。
  
  又如杜牧《阿房宫赋》中的“……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韩愈《原道》中的“……欲治其国者,夫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等等,都是对仗工丽的名句,亦是对联的典范。
  
  综上可见,对联在唐代以前的古代文献中,就已经形成,但在当时尚未健全自身的规范和体系前,还不能独立成为一门学科。一般说来,对联是唐代才完善了自身的规则,健全了自身的体系。对联一经文人广泛应用在社会的各个方面,特别是经五代后蜀主孟昶,用联语取代了桃符,成为我国一种民俗,就在宫廷园囿、庶民百姓家的门边、楹柱上流传开来了。这种文学样式,具有短小精悍,易听易记的独特艺术效果,很容易为人们所接受。这种文学形式,又是依赖于“书法”来表现的,故而又具有“图文并茂”的特点。一千余年来,无论是帝王将相、文人墨客、士农工商、渔樵力夫,都喜闻乐道。因此对联又具有可雅可俗、亦庄亦谐的艺术特色。
  
  楹联的形成与发展,是适应社会需要而逐步完善的,先期“寄生”在各种古代典籍中的联语(对偶句)是不完全符合对联规则的,它们只是字数相等,内容一致,但对仗、用字、押韵,都还是“低阶段的”,自唐以后,盛行律诗,其对语句工整的严格要求,更加促进了对联形式的完善与规范。由于对联撰写方便,运用面广,因此到了唐以后的宋、元、明、清各朝,尤其是到了清代,对联的应用,达到了登蜂造极的程度,文人将时局政见、流派纷争通过对联形式予以表达。据传,清末维新派人物梁启超,在去武汉拜会曾任湖北学政的张之洞时,两人就是用对联这种形式来进行“较量”的,联曰:“四水江第一,四时夏第一,先生居江夏,谁是第一?谁是第二?”(张之洞出句)“三教儒在前,三才人在后,小子本儒人,何敢在前?何敢在后?”(梁启超对句)这种例子在楹联资料中比比皆是,它充分说明对联的应用,已遍及到社会的每一个阶层,蔚为大观。
  第二章 对联规则及对联的逻辑思维
  一、对联与春联
  
  对联,从唐代形成至今已逾一千三百余年,它从最初的单一形式——春联,发展到有数十种类型,作为社会交往和文化交流的手段和方法,已为人们所接受。众所周知,春联的最初形式,是写在桃符板上的吉祥话,在春联没有张贴在门上之前,对联是以“楹贴”形式,早就流传在唐代社会文化交往之中了。根据清朝梁章钜所著《楹联丛话》载:“春联始于后蜀孟昶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贴春联的习俗产生于五代,是有史可查的。据《风俗演义》载,黄帝书称:上古之时,兄弟二人,曰“荼”,曰“郁”,住度朔山上桃树下,简百鬼,鬼妄榾人,授以苇索,执以食虎。于是,县官以腊除夕,饰桃人垂苇索虎画于门,效前事也。《括地志》上说:桃山有大树,盘屈三千里。上有金鸡,日照则鸣;下有二神,一名“郁”一名“垒”,并执苇索以伺不祥之鬼,得则杀之。
  
  民间的桃符给对联提供了形式。这样,内容与形式结合,春联就应运而生了。
  
  春联产生在五代,那么五代之前,有没有以其他楹联形式来作为文化交往的方式呢?据《对联杂志》一九八六年二卷二号吴直雄同志对对联起源的论述,认为对联产生在唐代或唐以前。他以唐人酒令为例,如:
  
  马援以马革裹尸,死而后已;
  李耳指李树为姓,生而知之。
  
  鉏麂触槐,死作木边之鬼;
  豫让吞炭,终为山下之灰。
  
  这两则唐人酒令的修辞手法,都是很高深的,可以说是标准的对联,它对仗、平仄,韵律标准,都是完美的。像这样富有哲理的趣对,没有深厚的文学基础,是无法写出的。根据现有的大量对联史料,在很大程度上,对联是从唐诗派生出来的,为数众多的集句联,是从唐诗对偶句中遴选出来的,事实上唐诗与对联是“一体”两用,即整篇(首)称“诗”,摘出对偶句来单独使用称“联”,集诗句联,是文人雅士用作社会文化交往的一种最简单的方法。当时,甚至没有人将它作为实用文体,写在商店里(即后来的行业联)和刻在或挂在古迹上(即后来的名胜联)。在唐代对联被称为楹帖或对句。在五代以前的各种典籍中,没有“对联”这个名词。被后人习称为春联之祖的五代后蜀主孟昶,将楹帖写在桃符上,春联才正式问世。
  
  二、对联的分类、规范与创作方法
  对联的分类
  清朝梁章钜的《楹联丛话》、《楹联续话》、《楹联三话》把对联分成十个门类,即故事、应制、庙寺、廨宇、胜迹、格言、佳话、挽词、集句、杂缀。民国年间出版的《楹联集成》将对联分成二十个类别,即庆贺、哀挽、廨宇、学校、商业、会馆、祠庙、寺院、剧场、第宅、园墅、岁时、名胜、投赠、香艳、集字、集句、滑稽、白话、杂俎。这两种分类方法都是以实用范围来划分的,但后者比前者类别分得更细。如果按对联的文字结构、修辞技巧、逻辑关系来分类,就有四、五十种。例如:
  
  1.对偶形式:言对、事对、正对、反对、工对、宽对、流水对、回文对、顶针对等。
  
  2.修辞手法:比喻、夸张、反诘、双关、设问、谐音。
  
  3.用字技巧:嵌字、隐字、复字、叠字、偏旁、析字、拆字、数字等。
  
  4.逻辑结构:并列、转折、选择、因果。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的进一步发达,对联的科目将会更多,更为齐全和完善。
  
  对联的规范与创作
  顾名思义,对联是要成“对”的,即由上联和下联所组成。上下联字数必须相等,内容上也要求一致,亦即是要上下联能“联”起来,两句不相关联的句子随便组合在一起不能成为对联。对联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内容复杂,形式多样,对仗、平仄亦要求严格,本书将根据对联的规范,讲述与解析创作方法,供学撰联者参考。
  
  窃国大盗袁世凯,在攫得辛亥革命胜利果实后,做起了他的皇帝梦,但还没有等到袍笏登场,就一命呜呼了。他死后有人送了他一副挽联,联曰:
  
  袁世凯千古;
  中国人民万岁。
  
  从字面上看,这副联并没有什么恶意,但仔细一读,上联为五字,下联为六字,这副挽联对不起来呀!有一个执事者看出了其中端倪,他暗暗对丧主说:这副挽联用意不善,是说我们袁公对不起人民啊!
  
  这则小故事说明了对联的上下联字数一定要相等。对联一般都是竖写,上联末字(仄声)贴在右边(上手),下联末字(平声)贴在左边(下手)。
  
  对联的对仗,虽然与诗有相同之处,但它比诗要求更严。对联有宽对和狭对之分。宽对只要求上下联内容有联系即可成联,而狭对则要严格按《笠翁对韵》的标准来撰写。不过在实用对联中,采用宽对较多,而狭对则往往因为对仗的要求太严,束缚了人们的思维,有因文害意之嫌,故而很少应用。
  
  三、汉语四声与对联
  对联的平仄规律,与诗基本相同,一殷套用诗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基本法则。
  
  如何断定对联的上下联呢?除从联文的内容中去辨别,更为重要的是从联文字尾的平仄声去判定。对联严格规定上联末字用仄声,下联末字用平声。后人称这种规则为仄起平落。必须注意的是: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四声”有些不同。自从推广汉语拼音化,和以北京语音为全国通用语言以后,同一汉字的平仄发生了变化。如按《佩文韵府》音韵标准的四声是平、上、去、入。平声列为“平”,上、去、入都归纳进了“仄”。按北京语调,则分成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这样一来,平声字多了,没有“入”声,把一部分去入声字归入了平声,这是学习撰联的同志值得注意的。古来有很多语言学者对古汉语四声,作了较为详尽的阐述,如释真空在《玉钥匙歌诀》一书中,作了如下的分析:
  
  1.平——平声平道莫低昂。读时发音平和、尾音长,有余韵。
  2.上——上声高呼猛烈强。读音响亮,声音短促,无尾音。
  3.去——去声分明哀远道。去声读音宛转,尾音短,高昂。
  4.入——入声短促急收藏。入声读音质朴而急,收音短促,低沉,无尾音。
  
  一般说来,平声字音平和,有较长的尾音。仄声字尾音短促,或者无尾音。近代语言学家刘半农先生,首先肯定了释真空对于古汉语四声的分析是正确的。半农先生又根据自己的研究所得,作了补充,他说:“平声平去,曲折最少,习称为平衡调。上去两声曲折最多,或上升,或下降,或降升,或升降。应为非平衡调。入声最短,称促调。”半农先生的论述,简单而明了。张世禄先生更为简要地将平上去入四声,分成两大类,平声是长音步所在,仄声是短音步所在,平仄主要是长与短的区别。笔者还认为,古汉语四声,除了有长音步和短音步之分外,读音高低也是大相径庭的,如以:“东董冻笃”为例,从平声起,音阶逐渐升高,至去声达到顶峰,亦即第三声读音最高。入声一落千丈,音量低短而简捷。简言之:平声哀而安,上声厉而举,去声清而远,入声直而促。上列散论,只是一般方法,读者可在学习和实践中再行验证。
  
  为了练习辨别四声的本领,古人列举了如下三十二个字,作为平仄基本知识锻炼的文字,只要能够熟练地掌握这些字的平仄,那么其他字的平仄,就可触类旁通,一读即知了。
  
  1.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这十个数字按次序分别为:入去平去上入入入上入。
  2.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这十字的平仄分别为:入入上平去上平平平上。
  3.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这十二字分别为:上上平上平上上去平上入上。
  
  以北京语调来标注汉语的四声,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都是从古汉语的四声演变发展而来,人们在断定对联平仄时,还习惯地以古汉语四声作为标准。现在除了校正发音以外,很少用现代汉语的四声来作对、写诗、填词。但随着普通话的推广,和时间的推移,现代汉语的四声,终究为人们所接受。
  
  4.必须知道:有些汉字,历来是平仄互用,可作平声,也可作仄声,如看、教、为、思、傍……略举数例如下:
  
  (1)“看”作平声:日用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看”作仄声:梅子流酸溅齿牙,芭蕉分绿上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3)“教”作平声:樱杏桃榴次第开,故教一一傍窗栽;毵毵竹影依依柳,分得清阴入户来。
  (4)“教”作仄声:粉笔生涯亦快哉,因材施教育良材;满园桃李生机鬯,化雨春风次第开。
  (5)“为”作平声: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6)“为”作仄声:本为汉王建大功,未将自我置胸中;早知兔绝终烹狗,悔不淮阴坐钓终。
  
  四、对联的词组结构
  对联除要求押韵和对仗外,词组和结构也是有一定规则的。如:
  
  摇红;
  涤翠。
    (单组,二字结构)
  
  谦受益;
  满招损。
    (单组,三字结构)
  
  知足常乐;
  能忍自安。
    (单组,四字结构)
  
  栀放同心结;
  莲开并蒂花。
    (单组,五字结构)
  
  丛桂一枝香满;
  昆山片玉连城。
    (复组,六字结构)
  
  春江桃叶莺啼湿;
  夜雨梅花蝶梦寒。
    (复组,七字结构)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复组,八字结构)
  
  把古往今来,重新说起;
  将悲欢离合,再叙从头。
    (复组,九字结构)
  
  虎贲三千,直抵幽燕之地;
  龙飞九五,重开大宋之天。
    (复组,十字结构)
  
  四万青钱,明月清风今有价;
  一双白璧,诗人名将古无俦。
    (复组,十一字结构)
  
  天地启宏慈,赤子苍头同感戴;
  古今垂旷典,九州万国被恩荣。
    (复组,十二字结构)
  
  对联上下联的词组和结构,应保持一致和统一,上联是动宾结构,下联也就必须是动宾结构的词组,如“摇红;涤翠。”上联是偏正词组,下联也必须以偏正词组与之相对,如“同心结”与“并蒂花”,就是相同的词组结构。在谋篇布局对联词组时,一定要注意上下联的词组结构必须相同,这亦是对联作者必须遵循的一条重要规则。
  
  五、对联的起句规则
  对联的起句有仄起和平起两种规则,与律诗相同,对联的第二个字为“仄”声的称为仄起,第二字为“平”声即为平起。如:
  
  五言联仄起式: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 ○○●●○
  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
  ●●○○● ○○●●○
  
  仄起式上联第二字用仄声,下联第二字用平声。
  
  五言联平起式:
  功高斯不伐;理定自无争。
  ○○●●○ ●●●○○
  
  六言联仄起式:
  海内文章第一;朝中宰相无双。
  ●●○○●● ○○●●○○
  
  六言联平起式:
  月明别枝惊鹊;风清半夜鸣蝉。
  ●○●○○● ○○●●○○
  
  七言联平起式:
  留春不住登城望:惜夜相将秉烛游:
  ○○●●○○● ●●○○●●○
  
  七言联仄起式:
  一幅湖山来眼底;万家忧乐注心头。
  ●●○○○●● ●○○●●○○
  
  八言联平仄规格,仄起大都是四四断句,或三五断句,如:
  梅芯花开,香分座上;
  ○●○○ ○○●●
  兰芽日长,秀毓阶前。
  ○○●○ ●●○○
  
  回天地,琼田千顷绿;
  ○○● ○○○●●
  漾东风,小苑万花红。
  ●○○ ●●●○○
  
  八言联平起式:
  酒能成事,酒能败事;
  ●○○● ●○●●
  水可载舟,水可覆舟。
  ●●●○ ●●●○
  
  九言联仄起句式:
  天下断无易处之境遇;
  ○●●○●●○●●
  人间哪有空闲的光阴。
  ○○○●○○●○○
  
  九言联平起句式:
  塞翁失马,又岂知非福;
  ●○●● ●○○○●
  郑人覆鹿,只浑欲是真。
  ●○●● ●○●●○
  
  十言联大致采用四、六骈文体格式:
  门辟九霄,仰步三天胜迹;
  ○●●○ ●●○○●●
  阶崇万级,俯临千幛奇观。
  ○○●● ○○○●○○
  
  十言以上的长联,除平仄要求外,每一断句的最后一个字的平仄也要协调。如下文例句的这副对联,除每个断句平仄协调外,上下联每一个字,平仄都很工稳。
  
  此地可停留,剪烛西窗,偶话故乡风景。剑阁雄;峨眉秀,巴山曲,锦水清涟,不尽名山大川,都来眼底;
      ○    ○      ●   ○   ●   ●    ○      ○    ●
  入京思献策,扬鞭北道,难忘先哲典型。相如赋,太白诗,东坡文,升庵科第,行见佳人才子,又到长安。
      ●    ●      ○   ●   ○   ○    ●      ●    ○
  
  六、对偶实例
  对偶,是一种修辞手法,对联的最根本要求就是对偶严密。
  
  一字属对法
  天类:
  
  风,日,霜,月,烟,雾,雷,雹,春,夜,年,暑。
  雨,云,雪,星,露,霞,电,虹,夏,朝,岁,寒。
  
  地类:
  
  山,石,河,海,城,邑,乡,路,溪,沼,波,岸。
  水,泉,井,江,市,田,野,桥,谷,池,浪,滩。
  
  人伦:
  
  男,祖,妻,弟,宾,圣,农,死,穷,面,头,目,身,智,孝。
  女,孙,子,兄,主,贤,士,生,富,心,足,眉,手,愚,忠。
  
  物类:
  
  冠,带,珠,斗,刀,剑,灯,帐,茶,草,松,杏,梅,马,禽。
  履,衣,玉,升,尺,枪,镜,帘,酒,花,竹,桃,菊,牛,兽。
  
  二字属对法
  天文类:
  
  春风,白日,风剪,三星,煮雪,雷鼓,花朝,九夏,丁年,菊月。
  夏雨,青天,月轮,十雨,餐霞,雨铃,谷日,三冬,午夜,梅天。
  
  地理类:
  
  山腰,蜀道,黄浦,榆关,济北,金井,岐山,剑阁,西江,雁门。
  水腹,秦关,赤城,梓里,淮南,玉溪,渭水,炉峰,北海,鸡泽。
  
  人伦类:
  
  桥父,荻母,茶神,奇侠,农夫,织女,红玉,白眉,云鬓,口禅。
  芥孙,梅妻,酒圣,逸民,士子,针神,绿珠,黄发,雪肤,牙慧。
  
  器物类:
  
  缁衣,衾角,琉璃,玉杯,红笺,棘矢,秧针,芍药,鹦鹉,吴牛。
  赤舄,帐眉,琥珀,金珥,白简,桑弧,稻剑,茶蔗,鹧鸪,蜀犬。
  
  三字属对法
  天文:
  
  风吹花,月移栏,看花日,烟初散,含宿雨,嫩霜寒,桐花雨,月满湖,歌风曲,彩虹垂,清和月,百六辰。
  日照树,云出岫,斗草天,露未乾,带朝霞,香雾湿,楝花风,星临户,咏雪诗,晴日映,料峭天,重三节。
  
  地理:
  
  山有色,水如烟,榆塞外,十二衢,松菊径,杏花村,波澜阔,傍山城。
  水无声,涛似雪,柳城东,三千界,薜萝泉,桃叶渡,岛屿深,临水泽。
  
  人伦:
  
  花君子,子象贤,丸熊母,入幕宾,弹冠客,赤松子,颖士奴,贤避世,气吐云,腰舞柳。
  酒圣人,孙绳武,挽鹿妻,升堂客,进履人,黄石公,康成婢,士居贫,心捧日,舌生莲。
  
  器物:
  
  芙蓉带,挂壁冠,金步摇,珊瑚网,楼青笔,流星矢,花阴浅,玉关柳,蔷薇露,越瓜凉。
  薜荔裳,寻山屐,玉条脱,琥珀杯,飞白书,偃月刀,草色深,金井梧,茉莉霜,吴藕嫩。
  
  四字属对法
  天文:
  
  风吹槛外,渡口绿烟,春风舞柳,踏雪溪桥,微雨淡云,有风伏热;
  月照窗前,溪头红雨,夏雨喧荷,迎风水榭,晓风残月,无雨冬晴。
  
  地理:
  
  万顷波光,埋盆作池,绕城水绿,风皴麦浪,三径苔痕,山色迎眸。
  千山雨意,叠石成嶂,排闼山青,雨洗松岚,一庭树影,水声入耳。
  
  人伦:
  
  男羁女角,舍肉胎母,谢隐东山,才储国器,苏妇题图,白手成家,舌翻三寸。
  妻织夫耕,含饴弄孙,韩瞻北斗,寿冠耆英,宓妃赠枕,丹心报国,肠荡九回。
  
  器物:
  
  冠裳毕集,舞扇歌衫,屏围芍药,紫云割砚,跃马横戈,菊泉汲酒,黄菊吟诗,霜侵橘熟,花鸟和风,狐知集腋。
  履舄交加,耕蓑钓笠,帐暖芙蓉,红雪飞笺,闻鸡舞剑,槐火烹茶,紫芝作饵,雨绽梅肥,草虫冷露,象戒焚身。
  
  五字属对法
  天文:
  
  日照花为锦;风吹柳似丝。
  凉风桑叶岸;细雨菊花天。
  雪尚晴时积;星从曙后孤。
  水高春雨足;山杂夏云多。
  暮烟明月黯;残雨夕阳收。
  细雨重阳菊;和风上巳兰。
  晴窗逢谷日;雨径记花朝。
  蝉催残暑去,雁带早凉来。
  
  地理:
  
  水落鱼龙夜;山空鸟鼠秋。
  山昏函谷雨;水落洞庭波。
  白水千层浪;青山一片云。
  云堆山径仄;雨涨石桥平。
  天势回平野;河流入断山。
  江声通白帝;山势入青羌。
  岫石苔缘绿;江村叶落黄。
  山家潜豹雾;海国靖狼烟。
  
  人伦:
  
  旧谊酬宾主;新妆拜舅姑。
  鸡鸣修子职;燕翼贻孙谋。
  北漠孤臣梦;南陔孝子心。
  宦游妻子远;乡梦弟兄多。
  阮籍生涯懒;嵇康意味疏。
  红裙沾越女;翠袖醉吴姬。
  色艳梅侵额;毫轻碧展眉。
  长贫惟祝健;渐老不禁愁。
  
  器物:
  
  径晚红粘屧;林深翠湿衣。
  弹冠登仕路;曳履伺侯门。
  字弈摊清簟;看书照短檠。
  横刀奇侠传;舞剑大娘行。
  野店人沽酒;邮亭客唤茶。
  麦香吹饼饵;花暖卖饧糖。
  夜宴喧桃李;晨游静芰荷。
  暖红烘橘市;寒碧湿菱塘。
  碧水双鸥静;青山一鹤归。
  哀声猿入峡;渴势骥奔泉。
  
  六字属对法
  天文:
  
  月照芸窗冬暖;风吹草阁夜寒。
  春冶东风旖旌;夜深北斗阑干。
  月落天光送曙;冰消地气回春。
  树衬残霞画稿;花含宿雨诗情。
  小院栽花剪雨;深山采药锄云。
  槐密山庄避暑,蓼疏水国知秋。
  
  地理:
  
  春水浅蓝一色;夏山浓翠千层。
  一点山青螺髻;三篙水绿鸭头。
  日落江声带湿;风来海气含腥。
  窗外青山远绕;岸边白水长流。
  
  人伦:
  
  名士弹冠白屋;鄙夫曳履朱门。
  名重薛家三凤;位分荀氏八龙。
  屋庑伯鸾夫妇;池塘灵运弟兄。
  虢公国之唇齿;祈父王曰爪牙。
  天赐汾阳贵寿;人称李邺神仙。
  进学三苏轼辙;登科二宋郊祁。
  
  器物:
  
  革履山衣隐逸;花冠月帔神仙。
  酒容磁杯竹叶;诗家纸帐梅花。
  里社执刀宰肉;侯门弹铗求鱼。
  赤水求珠遇合;蓝田种玉因缘。
  红蓼丹枫入画;碧梧绿竹招凉。
  鱼戏碧擎莲叶;蟹肥黄绽菊花。
  倦鹊绕枝知冻;飞鸿涵水带秋。
  山黯荒郊射虎;水沉远渚燃犀。
  
  七字属对法
  天文:
  
  星稀月落长天晓;日暖风和大地春。
  残月晓风杨柳岸;淡云微雨杏花天。
  烟销皓月临江浒;日出晴霞亘海门。
  雨过平添三尺水;风寒为勒一分花。
  玉柳风斜寒食节;银花月朗上元宵。
  桐叶枣花风四月;蓼洲苹淑露三秋。
  
  地理:
  
  苍松古树山家屋;红蓼疏花水国天。
  苍龙半挂秦川雨;石马长嘶汉苑风。
  山径烟浓迷栈道;海涵雨急荡楼船。
  云边路绕巴山色;树里河流汉水声。
  帝京西望诗吟杜;王室东迁政失周。
  晓月征夫催野渡;秋风谪宦梦乡关。
  
  人伦:
  
  孙子曾玄分族谱;舅甥伯叔列封圻。
  逢友鞠躬双握手;呼朋促膝两谈心。
  天钟异遇唐三侠;世纵清谈晋七贤。
  晚风鼓急喧红玉;秋雨楼空感绿殊。
  老来岁月看腰脚;身外云宵付羽毛。
  
  器物:
  
  衣冠济楚威仪美;杖履优游岁月闲。
  山衣草履渊明趣;缓带轻裘叔子装。
  宝鼎添香红袖女;珠帘说偈雪衣娘。
  花砖昼永分簪笔;画烛宵凉快读书。
  红飞帘外花频落;绿映窗前草不除。
  双鬓秋霜留菊傲;满身夜月纳荷凉。
  林鸦落日红三面;野鹤闲云白一行。
  残堞草莱嘶石马;故宫刺棘访铜驼。
  
  上列属对法,大都为工对(狭对)的典型范例。它要求上下联文,除形式,平仄符合对联规则外,还须要内容范畴的一体性,初学撰联的同志熟读和领会本文章节的要领,是大有裨益的。下面逐一说明。
  
  所谓一字属对法这种形式,一般说来是不能成为一副对联的(个别例外),这种属对方法实际上是说明对联中单一的词或词组的属性(类别),同另一词组含义相一致(有部分伴有比较或相反意),如,智对愚,穷对富。也有相辅辞意的,如,月对星,山对水(名词类)。一字属对法分动词比较级,名词并列级。两者都要求属性相同。
  
  二字属对法的规则,亦须按天文,地理,人伦,器物等词的属性来对,如:菊月对梅天,奇侠对逸民。这里的“奇”和“逸”均属形容词,一定要和“侠”和“民”等名词组合起来,才能成为完整的“词组”。
  
  三字属对法:一般是由动词和名词组成,如:“看花日”对“斗草天”。“看花”、“斗草”都是动宾词组,分别修饰名词“日”与“天”。名词与名词也能组成三字对,如“桐叶雨”对“楝花风”。三字对较二字对的内容更为完整。
  
  四字属对法:一般由两个复合词组组成,如:“晓风残月”对“微雨淡云”,“千山雨意”对“万顷波光”等。这种对仗方法在楹联学中被称为顺意对,因上下联文的内容是一致的,这种对仗方法也称正对。
  
  五言属对一般上下联各有三个词(或词组),如:“日照花如锦”对“风明柳似丝”,“细雨重阳菊”对“和风上巳兰”等。这类联句,是由两个名词,一个动词(有时省略)所组成。再如,“碧水双鸥静”对“青山一鹤归”,是由名词、数词和动词所组成。
  
  六、七字属对的规则,和前列各种对仗方法完全相同,不论联文长短,只须掌握基本分类知识,照此类推,就能融汇贯通。撰写工对时必须注意联文中主、宾语的关系,如:“窗外青山远绕”,“岸边白水长流”。联中的“青山”、“白水”是主语,其他都是为“主语”服务的。再如:“日照芝窗冬暖”对“风吹草阁夜寒”,这副联中的“冬”和“夜”是主语;“名士弹冠白屋;鄙夫曳履朱门”,“名士”和“鄙夫”都是主语,属人物类。七字属对中亦有三个词组,如:“残月晓风杨柳岸;淡云微雨杏花天”等,其中主谓语的排列都须一致。
  
  按联文属性对仗的,称为“工对”,但因其属对内容的局限,撰联者在构思时难度较大。为此又有“宽对”的产生。如哀挽联,“天不留一老;人已足千秋。”这里的“天”属“天文”类,而“人”应属“人物”类。虽然联文上下属性不一,但由于联文内容的一致性,和内在的逻辑性,都非常贴切而得体。仍被称为佳联。
  
  黄鹤楼是武汉重要名胜,楼上有一副名联被称为名胜联中的佼佼者:“黄鹤飞去且飞去;白云可留不可留。”按照工对的要求“黄鹤”与“白云”不是同一属性,但都是名词,以名词对名词,作为宽对可以称得上是一副很好的名胜联,因为宽对只要求联文内容的一致性和合乎逻辑性,而不强调联文内容的属性。作者在撰写这类楹联时,思路较宽。从现存的楹联资料中来分析,“宽对”数量远远超过“工对”。但练习掌握工对对于初学撰联者来说,还是很重要的。唯有熟练掌握这些基本撰联知识后,将来在撰写各种楹联时,才会触类旁通。
  
  七、长联的平仄要求
  对联的平仄规律,一般是按照律诗的要求,但诗一般只限于五言和七言律诗,而对联最长的有1612字,对联中八言以上的长联平仄规律,每句的最后一个字要平仄互对,每句逢双的字,即二、四、六……也要逐字相对,极少数名联,以内容取胜,平仄不太协调,或对仗不太工整,但初学撰联的人,要从严要求,尽量使上下联都能协调。撰联者首先将上联写好,调整平仄,在写下联时再通篇考虑,经过字斟句酌后,才能定稿。百字以上的长联平仄要求尤为宽松,其中有个别词组平仄失调,但要遣词流畅,语句铿锵,条理分明,层次得当,仍不失为佳联,孙髯翁所撰云南昆明大观楼联就是一例。
  
  云南昆明大观楼长联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
      ○    ●    ●       ○ ●    ●    ○    ○    ●
  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州,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蘋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辜负四周香稻,万顷
  ●      ○     ○       ●     ●       ○       ●
  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    ○    ●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
      ●    ○    ○       ● ●    ○    ●    ●    ○
  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
  ○      ●     ●       ○     ○       ●       ○
  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    ●    ○
  
  八、对联的逻辑思维
  逻辑是研究思维规律的一门科学,它是指导人世间一切思维、行动规律的准绳。写文章不经过缜密逻辑思维,而任意杜撰出来的作品,往往被斥之为“杂乱无章”,这个“章”亦即是规范和逻辑思维。如果一个人说话不经过语言加工、归纳与组合,就是“语无伦次”没有说服力,习称为没有逻辑性。论理、谋篇更是如此。下面就撰写楹联的逻辑思维,作些剖析。
  
  1.辅义对:(并列对)
  斗酒纵观廿四史;炉香静对十三经。
  
  这是史可法自撰的格言联,这副联,上下联意思一致,上联“斗酒纵观廿四史”和下联“炉香静对十三经”是在两种情趣,一动一静的生活空间来研读经典。“斗酒纵观”和“炉香静对”是将两种不同的意境“动”与“静”揉合在一起。而这两种不同的意境,又确是人们自由空间的两个组成部分,有着不可分割的有机联系,这副联意既是自勉,又属劝学。
  
  2.反义对:
  有钱难买命;无药可医贫。
  
  这是清代著名学者纪昀(晓岚)题写在财神、药王合庙上的楹联,上下联都是否定句式。上联“有”和下联“无”实则是一种意思,因为“有钱”也难买命。“有”字被“难”字否定了,因此“有钱”和“无药”都因“难”与“可”这两个副词,而产生新的意境,亦即否定了“买命”和“医贫”。这种反义对,又采用了民间俗语,逻辑辩证关系、与联文内容更为粘合。
  
  3.递进对:
  万卷编成群玉府;一生修到大罗天。
  
  这是梁同书(山舟)为纪昀阅微草堂所题。纪昀是清代著名学者,乾嘉时期文化界的代表人物。曾任《四库全书》总纂官十余年,撰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等,可称为是“著作等身”。联文中“玉府”原是掌管金玉、玩好、兵器的官府。亦泛指宝藏之库。因纪昀曾主持过《四库全书》的编纂工作,所以梁同书在谋篇阅微草堂对联时,就用“万卷编成群玉府”来比喻纪昀对于编纂史籍的贡献,因为他对历史文化的奉献,得以升入“大罗天”而成为仙人。这副楹联的思维逻辑,是以“万卷编成”为立论条件,由于纪昀“万卷编成”,所以能够“修到大罗天”上。大罗天,道家谓是诸天之名,是仙人所居之处。此处暗喻理想的境界。
  
  4.遴选对:
  但愿人皆健;何妨我独贫。
  
  遴选联的上下联,各表示一种取舍,在上联中肯定取,则在下联中就舍。再如“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要注重联文结构的逻辑关系。再如吉鸿昌的一副“松间明月长如此;身外浮名何足论”的自勉联,用“松间明月”和“身外浮名”来作比较,联文作者
  以“松间明月”为可取,而以“身外浮名”为舍,这里一经取舍,遴选过程即告完成。
  
  5.目的对:
  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
  
  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教授的这副自勉联,从字面上看,好象是两句不相干的话,一经分析,始觉其中自有内在的逻辑关系。旧时治学、修行的人常用“面壁十年”来表明自己的潜心追求、刻苦钻研,只有经过“十年寒窗”的苦读,坐了十年冷板凳,才能学得书中真谛,因为联又讲究韵律,故将“要坐十年冷板凳”写作“板凳要做十年冷”,“冷”字是仄声,故而把它调正到字尾,是为符合对联的规则。这副联的主语是“文章不写一句空”,而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刻苦学习,坐十年冷板凳。
  
  对联的“联”字,即是对联逻辑关系的最典型的“前题”,如果对联内容“联”不起来,根本就不能成为对联,又因为对联的字数少,篇幅短,不可能引用逻辑论理程式,从论据、论证、递进、对照等过程的推理,所有的逻辑关系,都包含在短短的联文中,就象数学公式一样,一系列演算公式被省略了,而只留下了“得数”,对联中所有论证过程,都是以不公开手法完成的,这就要求撰联者,在构思联文时,要具有高度的逻辑概括能力,熟练地掌握制联结构的整体性,以及上下联文的逻辑性。只有这样,才能撰写出逻辑性强的佳联。
  第三章 对联中的“格”
  
   由于对联的适用范围越来越广,对联的撰写艺术也随之多样化,现就组字技巧而论,可分为嵌字格,析(拆)字格,隐字格,复字格,偏旁格,叠字格以及数字,谐音等,在这些格式中,用得最广泛的是嵌字格。嵌字格又分成十三格,每个格的嵌字顺序、排列,都有明确的规定,其中鹤顶格和雁足格用得最多。下面将逐一予以说明。
  一、嵌字格
  1.鹤顶格:将一个词的前后两字分别嵌在上下联中第一个字的位置上,称为鹤顶格。如:
  
  三多竹自报;
  益寿菊长存。 (三益)
  
  柳色未饶秦地绿;
  花光不减上阳红。 (柳花)
  
  文学词章,分储四库;
  明良喜起,协和万邦。 (文明)
  
  2.燕颔格:将一个词的前后两字分别嵌在联文第二个字的位置上,是为燕颔格。如:
  
  友交联四海;
  生意畅三春。 (交意)
  
  平安传二字;
  和乐在三春。 (安乐)
  
  三山半落青天外;
  二水中分白鹭洲。 (山水)
  
  试玉要烧三日满;
  辨才须待七年期。 (玉才)
  
  3.鹿颈格(鸢肩格):将字嵌入上下联第三个字的位置。如:
  
  方猷颂克壮;
  正气歌常传。 (颂歌)
  
  阜罔宜献颂;
  康乐早成书。 (宜早)
  
  风吹古木晴天雨;
  月照平沙受夜霜。 (古平)
  
  自有晚风推楚浪;
  不劳春色染湘烟。 (晚春)
  
  4.蜂腰格:将字嵌入第四个字的位置。如:
  
  元日开春景;
  丰年庆夏时。 (春夏)
  
  昆池明月满;
  合浦夜光回。 (月光)
  
  艳欺藤蔓莺无限;
  香压荆花蝶不飞。 (蔓花)
  
  画图条风初变柳;
  银塘曲水半含苔。 (风水)
  
  5.鹤膝格:排在上下联第五个字处。如:
  
  四维阮张国乃盛;
  知音可遇情为移。 (国情)
  
  春潮带雨晚来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 (晚舟)
  
  三分春色描来易;
  一段伤心画出难。 (描画)
  
  立定根基,发扬风彩;
  大兴事业,展布鸿猷。 (发展)
  
  五言联嵌在最后一个字称为雁足格。如:
  
  国渊称大器;
  昌海是高材。 (器材)
  
  6.凫颈格:嵌在上下联第六个字位置。如:
  
  谁为袖手旁观客?
  我亦逢场作戏人。 (观戏)
  
  门前萧索青松老;
  云里逍遥白鹤闲。 (松鹤)
  
  久道化成,声名骏发;
  和亲唐乐,福利骈臻。 (名利)
  
  7.雁足格:嵌入七言联最后一个字。如:
  
  内史旧山空白暮;
  南朝古木向人秋。 (暮秋)
  
  两岸杨花风作雪;
  一池荷叶雨成珠。 (雪珠)
  
  从鹤顶格到雁足格是根据被嵌入字的先后顺序取名的,从魁斗格到晦明格,嵌字的规格变化多端,创作难度较大,本文亦根据顺序,作简要说明。
  
  8.魁斗格:将字嵌入上联第一个字和下联最后一个字。如:
  
  千峰鸟语含梅雨;
  五月蝉声送麦秋。 (千秋)
  
  云间树色千花满;
  竹里泉声百道飞。 (云飞)
  
  9.蝉联格:是将字嵌入八言联的上联最后一个字,和下联第一个字,如:
  
  景星庆云,中天为瑞;
  和风甘雨,盛世之祥。 (瑞和)
  
  客至家贫,以茶当酒;
  花开宅畔,引蝶招蜂。 (酒花)
  
  10.云泥格:将字嵌入上联第二个字和下联第六字。如:
  
  莲花剑淬胡霜重;
  柳叶衣轻汉月秋。 (花月)
  
  黄河九曲天边落;
  华岳三峰马上来。 (河上)
  
  11.鼎峙格:将三个字(人名或地名)分别嵌入上下联,并排成三足鼎立之势。上联首尾各嵌入一个字,下联中间再嵌入一字。如:
  
  友从择善交游盛;
  恭协和衷秩序明。 (友盛衷)
  
  林收暮霭天气清;
  山入寒江月彩横。 (林清江)
  
  12.碎锦格:必须在上下联内分别嵌进四个字,位置不必相等,但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如:
  
  风起竹间萤影乱;
  月明江上笛声多。 (风影月明)
  
  13.晦明格:这种嵌字联是晦明并用的,它可以在上联明嵌,下联暗喻(指应嵌入的字),反之亦然。如:
  
  阶下举杯邀月饮;
  篱边信步赏花开。
  
  上联暗嵌“酒”,下联明嵌“花”。
  
  这种嵌字格一般不大使用,它类似隐字联,虽然按照晦明格的规则,可以明嵌,可以暗喻,但读者在欣赏这种对联时,总有一些迷离的感觉,在实际应用中很少见。
  
  在诸多嵌字格中,用得最多的是鹤顶格和雁足格。多数撰联者,喜欢把人名、地名、商号,景点名等,嵌在联尾或联首,让人一目了然,有较好的艺术效果。
  
  二、回文格
  回文格是运用语言修辞手法而生成的一种对联格式,是从回文诗中衍化而来的,它讲究语言文字的排列技巧,结构上缠绵往复,变化有致,倒读顺读,流畅自如,但内容随着倒顺而各异。如:
  
  人过大佛寺;
  寺佛大过人。
  
  这副联的上联是说:人经过大佛寺(庙),下联是说,寺里的佛比人还要大。上下联字数同样。排列顺序一正一反含义截然不同。再如北京天然居茶楼联,相传为乾隆所撰,联曰:
  
  客上天然居;
  居然天上客。
  
  这副联利用回文联的手法,产生两种不同的意思,此中还不乏辩证关系呢!上联说:人(或“我”)上了天然居茶楼,因为该茶楼名“天然居”,我自然地成了“天上客”了,这种回文联构思相当巧妙,读来耐人寻味,趣味无穷。
  
  还有另一种回文联(七言联)全联十四字,上下联有六字相同,顺读倒读联文意思不变。如:
  
  雾锁山头山锁雾;
  天连水尾水连天。
  
  回文联是锻炼智力的,联文本身没有多少意义,大多作为茶余饭后的文字游戏,但创作回文联的难度是相当大的,要求撰联者有深厚的语言功底。
  
  三、叠字格
  对联中的各种修辞手法,无不打上古代文化的烙印。叠字联也与我国古代的《诗经》有着不解之缘,在很大程度上,是受《诗经》中的“叠”字所启发,如《诗经·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再如《诗经·兔置》:
  
  肃肃兔置,椓之丁丁;
  赳赳武夫,公侯干城。
  
  叠字在诗文和对联中的运用,是相当普遍的。一般在联首用叠字是重复加强词意的分量,而把叠字放在后面,则是另一种修辞手法,目的是加强音节的节奏感,以期达到更为理想的艺术效果。
  
  杭州西湖花神庙的叠字联和苏州网师园的名胜联一样是全篇叠字式。如:杭州西湖花神庙联:
  
  翠翠红红,处处莺莺燕燕;
  风风雨雨,年年暮暮朝朝。
  
  这副联,上联写景,是说花神庙,红花绿柳相映,莺歌燕舞调情。用这种手法来写景,目的不在于产生直观的感觉,而是通过叠字联文所产生的艺术效果,间接地发生遐想,从而形成一种艺术想象的美感和诗情画意。
  
  下联切时,意境中的这些自然景观,年年经风沐雨,晚露朝霜,而自然永生,延伸开去似乎还有一些凄楚的感觉呢!
  
  叠字联看起来是一些重复字,但诵读起来,韵味和意境就显然不同了,读到这种叠字联真有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意境美,有曲折回荡,情真意切,曼情柔肠的趣味。如:苏州网师园联:
  
  风风雨雨,暖暖寒寒,处处寻寻觅觅;
  莺莺燕燕,花花叶叶,卿卿暮暮朝朝。
  
  网师园的叠字联比之前者更为详尽了,它不但写景,而且有“暖暖寒寒”和“卿卿暮暮朝朝”的佳句,它除了把“莺”、“燕”(动物)人格化,同时又将“花”、“叶”(植物)赋于了生命。借大自然的景色,作者毫无保留地阐发他对大自然扑朔迷离的变化,感到无可如何地困扰情绪,读来非常感人。
  
  叠字联还有一种格式是联中只有一个词组重叠。如:山东济南趵突泉联:
  
  佛脚清泉,飘飘飘飘,飘下两条玉带;
  源头活水,冒冒冒冒,冒出一串珍珠。
  
  这种叠字联的形式,在所有的对联中不多见,从字面上看上去象叠字,实际上是一组动词的排列,上下联中,虽然有五个相同的字,但每一个字,都是一个独立的词,联文的意思是说山东济南趵突泉的泉“水”冒个不停,泉水是从地下“冒,冒,冒,冒;冒上了地面”。撰写这样的叠字联,要有较高的文学修养和丰富的想象力。
  
  杭州九溪十八涧也有一副叠字联:
  
  重重迭迭山,曲曲环环路;
  高高下下树,叮叮咚咚泉。
  
  这又是一种叠字形式,在每组叠字的后面,都有一个名词。作者利用叠字联的特、点,巧妙构思,将九溪十八涧附近的自然风光描绘得非常恬静和幽雅,如果不用叠字,这副对联的内容是很平淡的,但经过文学加工,精心设计,用叠字联的形式写景,使这里的景观起了变化。远眺山恋起伏,近看林木参差,脚下道路曲折,耳边泉水淙淙,短短廿字,就把大自然的景色,涂上了神奇般的色彩。意境中的山,是一把竖琴,道路是琴弦,树是弓,弹起了叮叮吟吟的乐曲声。读了这副联,有徜徉在林间小路之上,耳听自然交响曲的感觉。
  
  由于叠字联艺术效果好,在实用对联中时有所见。一家百货商店门口贴着这样一副行业对联:
  
  进进出出笑颜开,人人满意;
  挑挑拣拣花色美,件件称心。
  
  将俗语“挑挑拣拣”和“进进出出”运用到叠字联中,读来颇有趣味。
  
  下面这副叠字联是清代著名戏曲理论家、文学家李调元夫妇合撰的,李因得罪权贵和珅,被充军伊犁,后得释回家时,他们夫妇两人合作撰写了一联,表达各自的心情,联曰:
  
  月圆月缺,月缺月圆,年年岁岁,暮暮朝朝,黑夜尽头方见日;
  花开花落,花落花开,夏夏秋秋,暑暑凉凉,严冬过后始逢春。
  
  这副联除了利用叠字而外,还利用“月圆月缺,月缺月圆”的修辞技巧,将他们所度过的苦难而困扰的岁月,深沉地表达了出来,他的妻子以“花开花落,花落花开”来表示她每时每刻都在思念着远方难中的亲人,等他回来团聚。李调元夫妇劫后余生,相见时难,自有万语千言。他们利用对联的形式来表达夫妻重逢的欢乐情景,读来使人浮想连翩,心情激荡。
  
  还有一副叠字联,写得也非常别致,看上去是文字游戏,但是当你细细地作一番品味,此中还有深奥的哲理呢:
  
  正正反反反反正正正反一样;
  是是非非非非是是是非不分。
  
  前面已经提到叠字联,主要是运用了音韵结构和联文意境相结合的表现手法,其艺术效果是很独到的,一直受到读者的推崇。
  
  四、析(拆)字格
  析字联是分析字型,将组合型的字拆开再合起来,它讲究文字技巧,如:
  
  一明分日月;
  五岳共丘山。
  
  长巾帐内女子好,少女尤妙;
  山石岩中木古枯,此木为柴。
  
  析字联要求析字合理.是一种比较高雅的文字游戏,很多对联故事,也往往是从这些趣联巧对中取得素材,再进行艺术加工的。如:“人曾为僧,人弗可以成佛;女卑为婢,女又不妨称奴”一联,就有人编成了苏小妹和佛印和尚对句的故事。读来非常有趣。并在民间广泛地流传。
  
  五、偏旁部首格
  这种对联的格式比较简单,也是作为故事素材来运用的,被称为妙联巧对。如:
  
  烟锁池塘柳;
  灯深村寺钟。
  
  这副上联的偏旁是火、金、水、土、木。下联也以同样偏旁与上联相对,但排列顺序不一定要和上联一样。还有另一种形式是上联全部是一种偏旁,下联亦用一种偏旁相对。如:
  
  泪滴漓江流满海;
  嗟叹嚎啕哽咽喉。
  
  上联是水部,下联是口旁。还有另一种全联都是一种偏旁。如:
  
  迎送远近通达道;
  进退迟速逗逍遥。
  
  这副联十四字都用“走”旁,形式很有趣。再如:
  
  宠宰宿寒家穷窗寂寞;
  客官寓宦宫富室宽容。
  
  上下联共十八字全用宝盖头。
  
  这些联都没有什么实用价值,只能作为文字游戏和编写对联故事的材料。
  
  六、同字异音格
  我国汉字读音很复杂,一个同样的字,由于用处不同,读音和含义也就有所不同。同字异音联,就是根据这个特点而创设的。河北山海关孟姜女庙上有一副联,是这样写的:
  
  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
  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第一种读法是:
  
  海水潮,朝朝潮,朝潮朝落;
  浮云长,常常长,常长常消。
  
  这种读法的意思是海水天天有潮,又天天落去,天边的浮云,不断地升起,接着又散去了,消失了。
  
  第二种读法是:
  
  海水朝朝潮,朝潮朝朝落;
  浮云常常长,常长常常消。
  
  这种读法的意思是海水是每天早上来潮,但很快又退去了(落了)。浮云经常出现在天穹,它消了又长,长了又消。
  
  第三种亦是三句式:
  
  海水朝潮,朝朝潮,朝朝落;
  浮云常长,常常长,常常消。
  
  海水是早上来潮,天天早上都来潮,每天仍是早上落去。下联改变了读法后,内容大致相同。
  
  第四种:
  
  海水潮,朝朝潮,朝朝潮落;
  浮云长,常常长,常常长消。
  
  孟姜女庙联,共有三种断句,四种读法,但基本内容不变,对于这副联的其他含义,很多专家曾著文加以论述,本书仅介绍联文结构与读音方法,不作考证。
  
  还有一副同字异音联:
  
  长长长长长长长;
  长长长长长长长。
    横批是长长长长。
  
  据传这是一副贴在卖豆芽店门口的对联,上下联加横批,一共用了十八个“长”字,因为卖豆芽人的心理,总是希望自己的豆芽长得越长越好,这副对联可以这样读:
  
  常长常长常常长;
  涨长涨长涨涨长。
    横批是涨涨涨长
  
  还有一副行业对联,也很有趣:
  
  长长长长长长长;
  行行行行行行行。
  
  一般读成常长常长常常长;杭行杭行杭杭行。
  
  行字中间加一点“□”用以区别“行”与“□”,现在的银行和自行车,两个行字都不标明,而是根据前言后语来决定读什么音。这里的“杭行”是行行都行的意思。
  
  七、谐音格
  谐音联也是趣联的一种,联文中字的读音与另一词组相似,如:
  
  栗绽缝黄见;
  藕断露丝飞。
  
  这副联的谐音是“凤凰”和“鹭鸶”。理解这种联要意会,从联中某些词组的读音,找出该词有同样读音的另一词组的意思,如“缝黄”谐“凤凰”,“露丝”谐“鹭鸶”。
  
  还有:
  
  贾岛醉来非假倒;
  刘伶饮尽不留零。
  
  狗啃河上骨;
  水流东坡诗。
  
  上联“河”谐“和”,下联“诗”谐“尸”。
  
  据说这是苏东坡和佛印和尚一次乘船出游,苏东坡看到河岸上有一条狗在啃骨头,想与佛印和尚开个玩笑,故出上联“狗啃河上骨”,河上谐“和尚”。佛印一听苏东坡在寻他的开心,随口答了下联“水流东坡诗”,“诗”谐“尸”,从字面上看,是说苏东坡诗多,多得满河都是,但东坡一听完全会意,这是佛印和尚对他的“回敬”。
  
  谐音联趣味性很强,这类对联形式,广义地称为“趣联巧对”,亦即主要是用来娱乐的。
  
  八、异字同音格
  这种联也是一种文字技巧联,作为对联中的文体之一,亦录此供欣赏和参考。如:
  
  天上星,地下薪,人中心,字义各别;
  云间雁,檐前燕,篱边鷃,物类相同。
  
  上联“星”“薪”“心”音同字不同,字义也各异。下联的“雁”“燕”“鷃”是同一属性的三个同音字。
  
  异字同音或同音异字联,读起来有些象绕口令一样,词组形式很通俗,但文采还是很典雅的。
  
  九、隐字格
  隐字联的撰写,是有针对性的,通过联文影射另一人或另一件事。如:
  
  宰相合肥天下瘦;
  司农常熟世间荒。
  
  这里的宰相是指李鸿章,他是安徽合肥人。司农指的是翁同龢,江苏常熟人。据说有一次翁同龢出了这副上联,挖苦一下李鸿章,可是李立即以此下联回敬。
  
  隐字联就是以这种方法来达到间接目的的。
  
  十、歇后语格
  歇后语入联是将一句俗语分成两部分,上半句出题,如:“马过木桥”发出咚咚的声音,故续句为“蹄打鼓”,下联是“鸡啄
  铜盆”,铛铛作响,答句为“嘴敲锣”。制作歇后语联,要有比较丰富的知识和想象力。
  
  稻草扎秧——父抱子;
  竹篮提笋——母怀儿。
  
  撰写歇后语联除须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外,还须要有高深的文字技巧,如“山童采栗用箱承——劈栗扑簏”和“野老卖菱将担倒——倾菱空笼”不仅意思合理,而且对仗也很工稳,这是谐音联中难得的佳作。
  
  十一、地名联格
  地名联是将各地的地名按对仗和平仄的规定,组合成联,这种联因受地域限制,流传不广。
  
  如以南京市区的街巷入联的有:
  
  灵谷寺;仙鹤门。
  
  龙蟠里;虎踞关。
  
  朱雀路;玄武湖。
  
  大方巷;小心桥。
  
  长乐路;莫愁湖。
  
  这几副地名联对仗得很好,内容组合也很得体,平仄也调整得符合规格。“灵谷”对“仙鹤”,“龙蟠”对“虎踞”,“莫愁”对“长乐”。
  
  以广西荔浦地名入联的有:
  
  佛口庵前,一对金鸡朝白象;
  鹅翎寺后,两头丹凤会青龙。
  
  以湖南长沙街名入联的有:
  
  金钱吊灯笼,老照四方八角;
  玉带缠如意,连升一步三台。
  
  以安徽省县名入联的有:
  
  怀宁猛虎,桐城不入潜山去;
  宿松白鹤,太湖无鱼望江飞。
  
  以河北省县名入联的有:
  
  密云不雨旱三河,虽玉田亦难丰润;
  怀柔有道皆遵化,知顺义便是良乡。
  
  以长沙街道名入联的有:
  
  东牌楼,西牌楼,红牌楼,木牌楼,东西红木四牌楼,楼前走马;
  南正街,北正街,县正街,府正街,南北县府都正街,街上登隆。
  
  十二、方位格
  方位格是巧妙地将南北东西,上下左右,前后高低等方位名词嵌在联内。这种联称为方位格,如:
  
  左氏笔,右军书,前汉史,后唐演义;
  东坡赋,西游记,南华经,北山移文。
  
  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
  春读书,秋读书,春秋读书读春秋。
  
  第一副联是“左、右、前、后”和“东、西、南、北”。组合格相当巧妙,且都以古代史籍、名著、名篇为词组,读来很有趣。看来这种方位联很简单,但创作起来难度却是很大。   

  第四章 对联的修辞艺术
  
   为了阐述修辞学在对联学科中的运用,现根据陈望道先生的《修辞学发凡》,首先对一般文学作品中的修辞方法进行分析。陈望道先生将修辞形式分成四种“辞格”,即:材料上的“辞格”;意境上的“辞格”;章句上的“辞格”;词语上的“辞格”。下面分别进行阐述。
  1.材料上的修辞格可分为:譬喻、借代、映衬、摹状、双关、引用、仿拟、拈连、移就。
  
  一般说来,“材料上的修辞格”是指就客观事象而行的一种修辞分类,把材料合理地按修辞规则进行分析,为遣词达意提供条件。
  
  2.意境上的辞格可分为:比拟、讽喻、示现、呼告、夸张、倒反、婉转、避讳、设问、感叹。
  
  意境上的辞格分类,是指就主观而行的修辞方法(主体),它与“材料上的辞格”(客体)形成有机的两部分,这种划分方法,只是原则上存在着一条界限,即两者之间存在着有形(形式表象)和无形(内在的逻辑关系——内涵)的内在联系,文学上称之为“中介之物”,并以此为手段,将两者溶汇在一体,这种从“客观”向“主观”演化的辩证程序,《修辞学发凡》将其分成三个“自然段落”:
  
  ①从“譬语”开始,挨次有“借代”、“映衬”、“摹状”、“双关”、“引用”、“仿拟”,这些辞格大体上侧重客观事象的描写,亦即是主观的意向,客观的反映。
  
  ②由“拈连”、“移就”过渡到“比拟”、“讽喻”、“示现”,这些“程序”具体地表现了主、客观统一的意向,是为从主观到客观的递进创造条件。
  
  ③从“呼告”、“夸张”、“倒反”、“婉转”、“避讳”、“设问”、直至“感叹”。这些辞格,则侧重于主观心境的抒发,是以主体为核心的,一般称之为主观意向。
  
  陈望道先生不把“夸张”放在描写客观事物一类,而把它看成是主观心境,这是很有见地的。因为“夸张”本身是一种“可能性”,而实际上是“没有的东西”,是人从主观这个可能性的出发点演义而成的,其作用在于渲染这种可能发生的“事”,目的是将文章的内容向更为深广的境界发展,以使文章达到尽善尽美的艺术境界。
  
  3.章句上的辞格计有反复、对偶、排比、层递、错综、顶针、倒装、跳脱、警策等。
  
  这类辞格,是专指文章结构而言。运用这些修辞手法,除了能表达内容而外,还能表现出语言形式的美。文学辞汇上所称颂的“文采”和语调魅力,就是通过这些表现手法而完成的。
  
  4.词语上的辞格共分九个部分:析字、藏词、飞白、镶嵌、复叠、节缩、省略、折挠、转类、回文等等。
  
  我国汉字与西方的拼音文字不同,外国文学中的单字是由两个以上的字母组成的,很少以一个字母当“字”使用的。中国方块字,一字多音(有时根据用途的不同,读音也各异)多义,这就是诸种词语上的修辞格所得以产生的语言条件。这些修辞手法运用得当,就可增加文章的情趣,增强表现力。
  
  对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样式,也存其多种修辞手法。本书将对联修辞手法分成十六类:正对;反对;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比;双关;衬托;反复;设问;反诘;流水;叠韵;顶针;数字。下面将根据对联的表现形式和内在结构,按其类别进行讲述。
  
  一、正 对
  宝剑锋从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
  
  这副联是用来勉励人们刻苦治学的。宝剑之锋芒是因磨砺而出;梅花经过严冬的考验,才放出了沁人的芬芳。正对是上下联的内容一致,并起到相辅相成的衬托作用。
  
  五讲四美如春风浩荡;
  精神文明似鲜花盛开。
  
  正对上下两联的逻辑关系和修辞方法以及实际内容,都要做到高度的一致,以一主一辅一呼一应,达到一个目的,说明一个问题——“五讲四美”是精神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若要建设精神文明,就必须提倡五讲四美,这就是互为因果的内在联系。
  
  二、反 对
  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
  
  上联宾语是对恶势力的仇恨,下联表明自已的世界观,上下联意义相反但又有机地互为因果,这种对联称为反对。
  
  反对联中的两句(上下联)往往是一句否定一句肯定,这两句之间有一个“比较级”,通过比较,达到理想的目的,这样的论证关系,由否定到肯定,再用肯定(正面)去否定(反面),通过主观的交换转移去说服(感化)读者支持和拥护自己的观点。反对,往往还以告诫的口吻立论,如:
  
  弄虚作假,害人害已;
  实事求是,利国利民。
  
  这副联从形式上是对立的,但意义是一致的,是教导人民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对人对己。
  
  三、比 喻
  两崖如剑立;
  一江似布悬。
  
  用“剑”来比喻两崖的峭壁,用“布”来比喻一江之水。在撰写比喻联时,要注意三个概念,一是要表达事物本身的概念;二是嫂寻与其相似的事物,可以与主体对比,再构思比喻的辞汇,但须特别强调神似。这与夸张手法有些相似,对联用这种方法,可以收到较为理想的效果。这种联一般用来描写自然景观,有时也作为书画作品上的题联。
  
  比喻联亦属形象的夸张。读来有一种意境美,是通过联文的比喻,而达到此种目的的。如:
  
  池中荷叶鱼儿伞;
  梁上蛛丝燕子帘。
  
  这副联是通过想象,形象地把荷叶比喻为鱼儿的伞,把蛛网比喻为燕窝的帷帘,读来使人产生遐想,达到启发思维,开扩视野的目的。
  
  四、拟 人
  水如碧玉山如黛;
  云想衣裳花想容。
  
  上联引用的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诗句,下联引用的是李白的诗句。“想”,是人类才有的思维能力,“云”与“花”是不能想的。将人所能的“想”赋予“云”与“花”,这种手法就叫拟人。用拟人的手法写对联,能增强对联的艺术感染力。
  
  五、夸 张
  万里烟云朝雪界;
  九天龙象护径窗。
  
  这是四川蛾眉山金顶上的一副楹联,用“万里烟云”和“九天龙象”来形容古建筑群的远大高耸和神奇庄重,夸张而即见气势。昆明大观楼联“千秋怀抱三杯酒;万里云山一水楼”中的“千”“万”也是夸张。夸张联大部分要借助于数词,有些数词,是作为一种“虚”词运用在联中,起到渲染的作用,并非实指。因为这种联创作起来较为方便,在对联资料中随处可见。
  
  六、排 比
  世虑顿消除,到绝胜地,心旷神怡,说什么名,说什么利,说什么文章声价?放开眼界,赏不尽溪边明月,栏外清风,院里疏钟,堤前斜阳;
  湖山凭管领,当极乐时,狂歌烂醉,这便是福,这便是慧,这便是山水因缘,涤净胸襟,赢得些萧寺鸣钟,遥天返棹,平沙落雁,远浦惊鸿。
  
  所谓排比句,长联才有构成条件,因为它要求三,四句字数相等,辞意相通的句子,排列在一起,方能成立,上面所引联中“说什么……说什么……这便是……这便是”等句就是排比的句式。清代大书法家、文学家何绍基撰写湖南岳阳搂联,也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
  
  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沧然涕下;
  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崖疆,渚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排比联的特点是铺陈有序,起伏迭岩,一而再,再而三地抒发内心对客观事物(包括对大自然景事)的感觉和反应,有一股异乎寻常的说理性,读来朗朗上口,清新明达。
  
  七、对 比
  昔日茅棚随流水;
  今朝瓦屋伴高山。
  
  对比联比较易懂,从字面上就可以直接知道对联的潜在意思,它是从上联下联的比较级当中,产生出答案,这里除了比较级而外,还有一个时间差“昔日”和“今朝”,用“今朝瓦屋”和“昔日茅棚”相比较,说明今天比过去好。
  
  对比联不但撰写容易,而且也便于理解,因为它是“直书其意”的,对比和排比的区别是:排比平铺直叙,通篇联文的内容都能保持一致性,情节没有起伏性。而对比联,上下联文意思对比,这种联在现存的联文资料中很多,一般都是用来抒发情怀,表明对“今胜昔”或“今不如昔”的感慨。
  
  八、双 关
  扬子江头渡杨子;
  焦山洞里住椒山。
  
  所谓双关修辞,就是联文中的名词有两重意思,联文字面音同而字不同,如“扬子”和“杨子”,前面一个扬子指的是扬子江即长江,后面的杨子是明代兵部员外郎杨继盛。下联的焦山是镇江名胜,在长江中,而“椒山”则是指杨继盛的字。这副联是杨继盛所题。
  
  再如:“因荷(何)而得藕(偶);有杏(幸)不须梅(媒)”一联,也是一副有趣的双关联。
  
  撰写双关联时,要寻思同音异字的辞汇,使一组词连系到两个截然不同的内容,以达到含蓄、曲折、幽默、风趣的目的。这种修辞手法在对联中时常可见,楹联爱好者,必须全面掌握这些修辞技能,撰联时,才能运用自如。
  
  九、衬 托
  双双瓦雀行书案;
  点点杨花入砚池。
  
  这是内容一致的两句话,上下联一衬一托起到了相辅相成的效果。这副联是描写春天里的小鸟(瓦雀),在书房前飞来又飞去,漫天飘荡的柳絮(杨花),随风飘进书房里书桌上的砚池里,这是多么生动地把“春”通过“柳絮”送到了书生的面前,使你产生一种春来了的遐想,这样一经描写,联文意境更为完美。撰写衬托对联时,不能将两句不相干的话凑合在一起。
  
  撰写这种对联特别要强调联文内部的逻辑性,杭州西湖平湖秋月联:
  
  万顷湖平常似镜;
  四时月好最宜秋。
  
  也是采用一主一辅,一衬一托的修辞手法。
  
  十、反 复
  黄花田中黄花女,女弄黄花,黄花弄女;
  青草塘内青草鱼,鱼戏青草,青草戏鱼。
  
  撰写这样的对联,要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合理的逻辑思维,撰写时不但要求全篇语句连贯,而且还要求具有一定的谈谐趣味。
  
  再如:
  
  水车车水,水随车,车停水止;
  风扇扇风,风出扇,扇动风生。
  
  这副联和上例一样,主要是讲究文字技巧,通过联文合理地反复,加强它所表达的意思,也属趣联的范畴。
  
  十一、设 问
  在对联中有三种设问修辞形式,一是有问有答,二是上下联都设问不解答,三是上下联分二段落,都用一问一答的方式,分别加以说明。如:
  
  第一种形式是有问有答:
  
  泉自几时冷起?
  峰从项处飞来。
  
  据说“泉自几时冷起”是俞樾提的问题,他的女儿答说:峰从项处飞来。看似答非所问,实则暗有关联,因为冷泉亭和飞来峰相邻,用项羽“力拔山兮”的故事来讲与冷泉亭相邻而又齐名的飞来峰,以不答为答,实为妙对。
  
  第二种形式是上下联都设问。如:
  
  仰长天,佛法无边,缘何六祖之后再无七祖?
  俯广地,大限临头,为甚千岁之前更有万岁?
  
  池中莲苞握红拳,打谁?
  岸上麻叶伸绿掌,要啥?
  
  这些都是不需回答,也不用回答的问题,读来饶有趣味。
  
  第三种是上下联自行设问,又同时自行解答,如:
  
  好消息几时来?二月杏花八月桂;
  实功夫何处下?三更灯火五更鸡。
  
  设问联的目的在于增强联文的可读性,上下联中重复出现问答更是增加了联文的趣昧性,这种联的特点是,宛转而含蓄,耐人寻思,让读者搜求合理的答案,可以活跃人们的想象力,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
  
  十二、反 诘
  反诘即反问,这种修辞手法的特点是,上联肯定,下联否定。否定论证的基础,必须是上联的内容延伸,下联的反诘(否定)才能成立。例如:
  
  已知天定三分鼎;
  犹竭人谋六出师?
  
  诸葛亮辅佐刘备建立蜀汉,天下已成三足鼎立的局面,诸葛军师也承认这是“天定”,只能是“三足鼎立”,以蜀汉的政治、经济、军事力量不可能统一全国。这里的主语是“我”,省略,并用已知来证实反诘的理由,即,既然我知道天定,我为什么还要两次向刘禅上出师表,并劳民伤财地六出祁山呢?反诘加突出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耿耿忠心,基本观点是在充分的论据条件下,进行否定的,这种形式在对联中突出主题,给人们留下的印象是很深的。
  
  十三、流 水
  流水对的特点是:强调上下联的内在联系,联文的语句结构要求通畅,读起来有行云流水,一气呵成的趣味。如:
  
  积累譬为山,得寸则寸,得尺则尺;
  功绩无幸获,种豆是豆,种瓜是瓜。
  
  这是苏州积功堂联,上下联内容一致,也不分“主”“宾”。这类对联,内容是以白描的手法,读起来通俗易懂,撰写时也较容易,故而在楹联中运用得非常普遍。
  
  十四、叠 韵
  叠韵不是叠字,叠韵是联中词组的音韵相同,如:
  
  宛转通幽处;
  玲珑得旷观。
  
  “宛转”一词中两个字的韵母相同,“旷观”两字韵母亦同,这样对联读起来便有一种韵味。叠韵联属于音韵修辞范围,实用对联中不多见。
  
  十五、顶 针
  构成顶针对联的条件是:至少要有三个词组或短句,每一词组最后一个字和下一句的第一个字相同,这种对偶方法从形式上看是环环相扣,读起来象绕口令一样,如:
  
  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亦非我;
  妆谁象谁,谁妆谁,谁即象谁。
  
  作为艺术对联的顶针对,专供茶余饭后娱乐之用,有一定的欣赏价值,这种联撰写起来相当不易,实用对联中也很少见。
  
  十六、数字联
  数字联的修辞和选句都比较简单。在实用对联中,随处可见,如:
  
  绩奠九州垂万世;
  统承二帝首三王。
  
   联中的“九”字“万”字和下联中“二”字和“三”字,都是数词,撰写数词对联一定要把上下联数字的位置和平仄调整好,亦即是,上下联数词的位置一定要相同。再如:
  
  千朵莲花三尺水;
  一弯明月半亭风。
  
  数字联撰写起来比较容易,又受到读者的普遍欢迎,在所有的对联资料中,数字对联的数量较多。还有另一种形式的数字联,如明朝袁文荣贺嘉靖皇帝寿联:“洛水元龟初献瑞,阴数九,阳数九,九九八十一数,数通乎道,道合元始天尊,一诚有感;岐山丹凤两呈祥,雄鸣六,雌鸣六,六六三十六声,声闻于天,天生嘉靖皇帝,万寿无疆。”
  
  数字对联读起来朗朗上口,容易为人们所接受,故而成为实用对联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字联中,不但个、十、百、千、万、亿、兆经常出现在联文中,还有满、半、枝、枚、余、重、复等量词,在联中也时有出现。
  
  还有王紫仙题南京妙相庵(石达开府第)联,读来也非常有趣,联曰:“燹前楼阁未成灾,犹剩得半折磐,一卷经,五更钟,六月凉风,三冬积雪;雨后园林无限好,最爱是百本蕉,千条柳,万竿竹,数声鸡鸣,几寸游鱼。”
  第五章 集联
  
  
  一、集碑帖字联
  
  集联有二:一是集碑帖中的字以成联;二是集古人诗文句以成联。
  
  本书所收入的集字(碑帖)联,是从古代书法家的碑文中集字而成,有的已成为“警言”、座右铭。如:“功高斯不伐,理定自无争”。这是告诫人们不要持功自傲,要见利思义。上列这副联是集秦《绎山碑》(小篆)碑文而成的。再如集汉《曹全碑》联:
  
  儒者承家先孝悌;
  学人报国在文章。
  
  《曹全碑》是记载曹全爵里行谊及为西域戊部司马时与疏勒交战事。联中的儒者,指儒家、即信奉孔孟学说的人,旧时所称的儒者,也泛指读书人,孝悌是孝敬父母,敬爱兄长。联文之意,即是指学人,齐家以孝悌为本,报国以文章为己任,短短联文,铬志说理鲜明简捷,读起来也朗朗上口。联文措辞朴实无华,言简而意赅。
  
  不以荣华曜乡里;
  常将道德养祥和。
  
  这是集汉《樊敏碑》文成联的,联文中的道理很简单,是说一个人在外发迹了,不要在乡亲们面前炫耀自己的华贵,并以道德文章为安身立命之本。读来是颇有教益的。
  
  集王羲之《兰亭序》成联的,更是美不胜收,这些集联保存和发挥了原文的意境,读来使人赏心悦目,它的特点是着重于对自然景现的描写,如“得山水清气,极天地大观”,“山静兰初放,亭幽竹与清”,“风和春日永,水映暮山清”,“寄兴在山亭水曲,怀人于日暮春初”,这些集句联基本上保持了原作的风格,尽情地对山水兰竹的描绘,读来仿佛使人置身于画图之中。
  
  其他如集褚遂良《怀仁圣教序碑》成联的有“有雨云生石,无风叶满山”,“使我开怀惟夜月,令人深省是晨钟”,“黄昏花影多新月,细雨春林一半烟”等。这些集字联—与王羲之《兰亭序》有同样风格,早已成为书法家们常用的联句。所有的集字联都是从著名碑帖中选字撰联,或直接用其字体放大成联,已成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资源。
  
  二、集古代名篇联
  集古典文学名篇联,在对联资料中,亦随处可见。如集《北山移文》篇中“春萝摆月,秋桂遣风”句,就是一副非常自然的描写风光联,联句中的“摆”、“遣”都是动词,在语文中称为“同义”和“互文”。这副集联用于风景游览胜地,很是贴切。唐魏征是著名的贤相,他以“敢谏”著称于世,他在《谏太宗十思疏》中,指出人君必须“戒奢以俭,居安思危”,要“宏兹九德,总此十思”,所谓“九德”即九种德行,据《书经·皋陶谟》载:“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十思”即遇事要经过深思熟虑,魏征谏劝太宗要谨慎从事。再如“怨不在大,可畏惟人”,即作人君者,千万不要与民结怨。王勃的奇文《滕王阁序》,几乎全篇都是排比句式,四四、四六、七七骈文体裁,其中“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久已成为名句,再如“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这种四、六骈文句式,在名胜楹联中比比皆是。“朱帘暮卷西山雨,画栋朝飞南浦云”,都是较好的胜景联,正如前文所述,我国古代文化典章,是对联学科的资料宝库,在集取前人文章语句时,不必考虑原文的含义,集联作者将选用的句子,当作“材料”,而不是“成品”,如扬州平山堂联“衔远山,吞长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送夕阳,迎素月,当春夏之交,草木际天”。这副集联,分别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王禹偁的《黄冈竹楼记》,苏轼的《放鹤亭记》篇章中,选取了合乎平仄、对仗规则,协调通篇内容的句子,组合了这副集联,确到好处地,描绘了扬州平山堂的自然景观。其他如集《四书》句“是闻也,非达也;既来之,则安之”,“非要誉,非内交,此谓民父母;无伐善,无施劳。以保我子孙”,“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平勇;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集《水经注》庾信句“山水有灵,亦惊知己;性情所得,未能忘言”,这些集联,都是先哲们的至理名言,一经集录成联,就成为修养,铭志的佳作。上述仅举了几例,作为楹联资料来源的一个组成部分。
  
  三、集诗联
  对联这个名词,无疑是渊源于盛唐时期的律诗;律诗应是八句以上,每两句为“一联”;一二两句叫首联;三四两句称颔联;五六两句为颈联;七八两句是尾联。其中颔联和颈联必须严格对仗,习称为对偶句,对偶句单独摘录出来,就可以成为对联,即四句以上是“诗”,两句则称“联”,因此可以将诗与联,说成是“一体两用”。如集南唐后主李煜《渡中江望石城泣下》诗句“吴苑官闱今冷落,广陵台殿已荒凉”。李煜,善属文,工书画,妙于音律,尤精词学,理疏政务,贬国江南,仍迷恋声色,残遭杀身灭朝之祸。李煜这首诗全文为“江南江北旧家乡,三十年来梦一场;吴苑宫闱今冷落,广陵台殿已荒凉。云笼远岫愁千片,雨打归舟泪万行;兄弟四人三百口,不堪闲坐细思量。”李后主嗣位之初,宋已先后灭后蜀和南汉;南唐形势岌岌可危,李煜贬至江南后,改称国主,后亡于宋,被俘入汴梁后遭毒死,这首诗与他的《虞美人》有异曲同工之妙,“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词写在李煜被俘到汴京后,想到往日宫廷靡迷生涯“往事不堪回首”和“吴苑宫闱今冷落,广陵台殿已荒凉”同出一辙,诗中充满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凄凉、愁肠寸断,从这副集联的字里行间,即可知南唐必将亡于李煜之手,而败于宋朝之实。集唐诗句成联,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艺术效用,如描写自然风光的有集李白的诗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巨海一边静,长江万里清”、“秋山宜落日,秀水出寒烟”,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王湾的“沏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等等名句,经书法家的生花妙笔,写成对联,装饰在名山大川、亭台楼阁之上。有的诗篇中的句子,被集录成对联,使原诗的意境更加升华了,有些句子因此而成为名句。因为诗是“封闭性”的,而对联则是“开放性”的。诗是以书本作为传播方法,而对联则是依赖于书法为表现方式,除了短小精悍外,又可收到“图文并茂”的艺术效果,可以广泛地与读者共鸣。
  
  四、集词联
  集词联在对联科目中,不曾多见,应用得也较少,因为“词”的上下阕字数不仅不等,韵律也差异甚大,对仗更是无从相比,因此集联作者,想从整阕词中,选出合乎对联规则的句子很少,词的上下阕字数不等、断句亦不一致,因此说集词联的难度是较大的。但也有一些很好的词句被集录成对联,由于词有长短句,具有“委婉细腻,辞藻隽美,文采漪丽,音韵柔和”的特点,故而集词联,也就独具其特色了,如“烟雨半藏杨柳,风光初著桃花”(宋·毛滂)“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宋·晏殊),“细雨轻烟笼草树,斜桥曲水绕楼台”(宋·欧阳修),“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宋·秦观)。这些集词联初读起来,和集诗联大致相同,但仔细评赏,韵味就另有一番情调了,因为词章中也有类似诗文中字数相等,对仗工整的句子,再如“章台柳,章台柳,往日依依今在否?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游子何之,只是北燕南楚,落拓江湖,忍负了芳辰,万事不如归也;阿侬备矣,最怜酒酝花秾,逍遥文史,问谁是豪杰,几回搔首茫然。”另据潘贞邦辑的《吴门逸乘》所录苏州怡园联,有很大一部分是集词联,如:“竹枝敲苔,倚窗小梅索句;帘波浸笋,闭门明月关心”,“高会惜分阴,为我弄梅,细写茶经煮香雪;长歌自深酌,请君置酒,醉扶怪石看飞泉。”这些集词联,虽然没有铿锵的气魄,豪爽情素,但却充满了诗情画意,颇有吟风弄月,即景抒怀的意味,用于名胜景点,特别江南园林尤为贴切,因为南国水乡,婀娜多姿,名胜景区的楹联,实质是山水文学,旅游文章的题纲,集词联在这种特定的环境中得到了妙用。虽然集词联在楹联大家族中微不足道,但作为整个楹联学的一个组合部分,也应提供大家参考。
  
  五、集格言联
  格言,言简而意赅,见诸于古代哲人的著述中,虽属于“一家之言”,但它具有丰富的哲理,语言通俗,含义深邃。学人将其作为“道德规范”置诸于案头、壁间,成为为人处世的“座右铭”,如“知足常乐,能忍自安”,“勤能补拙,俭可养廉”,“有容德乃大、无欺心自安”,“世道每逢谦处好,人情常在忍中全”,“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勤则不匮,敏则有功”,“大器晚成,少安毋躁;急流勇退,小住为佳”,“人寿几何,白驹过隙;世态万变,苍狗浮云”,集格言联在现存的楹联资料中并不多见,应用范围为治学、修养、劝勉等等。格言联的特点除可励志外,亦可警策自己,仁人乐于接受和传扬这些朴素精炼的学术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