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影手游佩恩奥义:周伯戡 02 :佛教初传流布中国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6 14:57:50
---------------------------------------------------------------------------
三、传布的媒介
在这方面,我们必须检验两件事情:(一)中国和中亚的国际贸易和(二)商人与僧侣之间的关系。
(一)国际贸易   中国和中亚之间的贸易始盛于西元第一世纪前。这是中国为对抗北方的强敌匈奴人导致的结果。为了打败匈奴人,汉朝设计出一个大胆的计画———联络中亚的月支,对北方的匈奴展开钳行攻势。汉朝从匈奴的南方,月支从匈奴的西方同时出击。汉武帝估计月支曾遭到匈奴几乎灭族之祸,且其君主的头被匈奴人砍下做为酒杯,月支必定怀恨在心,愿意和汉朝缔结军事同盟。
在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即位时,中国边境各处都遭受著匈奴的威胁。 汉武帝即位後,立刻制定了一个雄心勃勃的文档期,要将匈奴赶回漠北去(所谓漠北,一般就是指匈奴的原住地(杭爱山,鄂尔浑河,克鲁伦河一线以北地区)。于是他派遣张骞出使西域,想联络大月氏一同对付匈奴。张骞两度出使西域,历时20年,遍历西域大月氏,大宛,康居,乌孙诸国,虽然未能说服西域国家对匈奴用兵,但对中国和中亚的联系,做出了很大贡献。
汉朝皇帝显然高估了月支的报酬决心。月支相当满意他们在中亚新建的贵霜帝国,无意对匈奴人采取军事行动。尽管如此,汉朝仍对联络中亚的塔里木盆地采取一连串的攻势,控制此地区。
对汉朝而言,塔里木盆地具有军事战略价值。一旦汉朝控制了塔里木盆地,匈奴必须小心汉朝的军队会从他的西方进攻,因而部署军队在西方,这样匈奴入侵中国北方的压力便会降低。此外,汉朝因控制此区迫使中亚的国家与汉朝为友,而不支持匈奴。(注18)
防御墙职业军人  中国的铁器、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的西传。……(辰韩)国出铁,、倭、马韩并从市之,凡诸货(贸)易,皆以铁为货。” 檀弓,一种制作精良的弓,《后汉书·东夷传》:“乐浪,檀弓出其地。”果下马,也称为果马、果骝,一种矮小的马,因乘之可行于果树之下,故名。《后汉书·东夷传》:(朝鲜半岛)“又多文豹,有果下马,海出班鱼,使来皆献之。”李贤《后汉书注》说:“(果下马)高三尺,乘之可于果树下行。”文豹,豹的一种,皮有斑纹。班鱼,又名鱼,形状似河豚,背青色,有苍黑色的斑纹,“头中有石如珠,出北海”(《太平御览》)。朝鲜特产檀弓、果下马等。唐箭?朝鲜特产输入中国,中国铁器、铜镜、漆器等输往朝鲜。这样的经贸往来,使双方互通有无。
宗教第三十八章旧大陆文明中心诸宗教与哲学 在四大帝国中的每一个帝国,当地的宗教和哲学都培育出一种全然不同的新型宗教。新型宗教来自旧的宗教,历经选择、传播和调合。传播新型宗教的代理人是那些移居国外的人们。最早的移居者是那些遭到放逐的人,随后是帝国创建者派往被征服国家的驻军,最后还有商人。政体与宗教
把被征服者逐渐转化为罗马帝国公民
边境:诚然,两大相距甚远的帝国中的居民,只是模模糊糊地感到了另一帝国的存在。然而,贵霜帝国和安息帝国,它们各自与所有其他帝国,包括不是直接邻居的遥远帝国,都有相对紧密的联系。这两个帝国都是处于中间地带的大国。它们的商人都是中华帝国和罗马帝国间那种横穿大陆的间接贸易的中间人。如果不是发生彼此间的战争的话,罗马帝国和贵霜帝国就发生彼此间的商业和文化交往。中华帝国与安息帝国间的交往,同样是令人愉快的。但是,罗马人与安息人之间、安息人与贵霜人之间、贵霜人与中国人之间,也发生过一些战争。可这些战争既不长久,也未造成毁灭性后果,更没有导致政治地图发生任何永久性变化。
第三十八章旧大陆文明中心诸宗教与哲学
中国古代史》全一册>>教师用书 西域皆大:称雄于地中海的古代罗马,在《史记》中记作“黎轩”;《汉书》作“靳”(史学界有人认为,黎轩、靳是古罗马占领过的北非亚历山大港。此处从《史记索隐》《史记正义》和《后汉书》);《后汉书》作“大秦”,并说“大秦一名,在西海之西,东西南北各数千里,有城四百余所”。“其人民皆长大平正,有类中国,故谓之大秦。”《魏略》则记述:大秦“在安息、条支西大海之西,故俗谓之海西”,并说,大秦“邮驿亭置如中国”,当地人文明程度较高,“似中国人而胡服”。
--------------------------------------------------------------------
贵霜帝国的建立贵霜是大月氏的一支。公元前2世纪初,大月氏居于中国的西部敦煌与祁连山之间,随牲畜移徙,与匈奴同俗,势力很强。约公元前165年为匈奴所败,其首领被杀,匈奴的老上单于以其头为饮器。大月氏败后,西经天山北路,至锡尔河北岸,逐塞种人据其地,后又为乌孙所败,迁至阿姆河,在这里征服了大夏,控制了整个阿姆河与锡尔河流域,在阿姆河以北的粟特地方建都。
大夏地区,不仅土地肥饶,农业发达,而且地处中西要道,商业也很繁盛。著名的丝绸之路就通过这里。大月氏人迁居大夏后,逐渐从游牧转为以农业为主的生活,社会制度也逐渐从原始社会过渡到阶级社会。张骞(qiān 本义:马腹病,指腹部亏损低陷)
于公元前138年出使西域时曾到达此地。这时大月氏的辖境分为五个侯国,即所谓"五部翕侯"①,贵霜是其中之一。
公元1世纪初,贵霜翕侯丘就郤(即库久拉·卡德斐塞斯,其统治年代约为公元15~65年)打败了其他四部翕侯,自立为王,国号贵霜,这标志着大月氏统一国家的形成。贵霜王国建立后,不断向外扩张,曾侵安息,取高附(喀布尔),灭濮达(乾陀罗)和罽宾(克什米尔)。丘就郤死后,其子阎膏珍继位(即维马·卡德斐塞斯,约公元65~75年)。在阎膏珍统治时代,贵霜进一步侵入印度,占领了西北部的旁遮普地区。这样,在贵霜势力所到之处,在那里的大夏·希腊人、安息人和塞种人所统治的一些小国,悉被吞并。从此贵霜日益强大起来。
贵霜的极盛时代是迦腻色伽统治时代(约公元78~101年或102年)。
这一时期,贵霜进一步向印度扩张,其势力已达到恒河的中游地区。传说迦腻色伽曾对沙祇城和华氏城进行过远征。通过迦腻色伽多年的对外扩张,建立起一个纵贯中亚和南亚的庞大帝国。其领土的范围包括中亚的锡尔河与阿姆河直到波罗奈以西的北印度大半部地区,形成为与罗马、安息、东汉并列的四大帝国之一。帝国的首都由中亚迁至富楼沙(今巴基斯坦的白沙瓦)。由于帝国中心的南移,使富楼沙成为周围达四十余里的"城郭端直,民户殷多"的大城市。
迦腻色伽崇信佛教。他在首都建立起极其壮丽的寺院和佛塔。我国东晋高僧法显巡礼印度时曾亲眼看到过这些雄伟的建筑物。他慨叹地说:"凡所经见塔庙,壮丽威严都无此比。"①在迦腻色伽时期,传说在迦湿弥罗(又译为罽宾,即克什米尔)曾举行过佛典的第四次结集。胁尊者召集500高僧,世友为上首。经这次结集,使经、律、论三藏各成10万颂,共960万言。
当东印度佛教已不是那么兴旺的时候,西北印度的富楼沙却成了佛教的中心。
迦腻色伽保护学术。在他的宫廷里有著名的佛教哲学家马鸣、胁尊者和世友,还有著名的医生阇罗迦和著名的建筑师阿基西劳斯。后者即在富楼沙所建的大佛塔的希腊建筑师。
迦腻色伽虽然崇信佛教,但并不排斥其他宗教。在他的钱币的背面可以看到希腊的、苏美尔的、埃兰的、波斯的和印度的神像。这一方面反映了他对宗教的兼容并包的态度;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他所统治的帝国是广大的。贵霜帝国的建立,为东西方之间的经济来往和文化交流创造了有利条件。
大乘佛教的产生和佛教的东传我国释迦牟尼死后,随着佛教的发展,继部派的分裂之后,又出现了大乘与小乘的教派之分。大乘佛教大约产①据《后汉书·西域传》,这五部翕侯为休密、双靡、贵霜、肸顿和都密。①见《法显传》。今考古学家在这里发现一巨大的窣堵波(塔庙)的地基,其直径有286英尺,还发现一个保存"圣骨"的舍利匣,现陈列在白沙瓦博物馆中。
生于公元1世纪。大乘兴起后,称原来的佛教学说为小乘。从此佛教开始有了大小乘之分。①迦腻色伽是大乘佛教的信徒,在他的支持下,大乘佛教得以顺利地发展起来。大乘佛教接受了外道思想,发展了释迦牟尼的学说,而小乘仍保持释迦牟尼的遗教。这两派的主要区别是:从对佛陀人格的认识上来看,小乘视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为教主或导师;而大乘则提出三世十方②有无数佛,并进一步把释迦牟尼神化。
从哲学的宇宙观来看,小乘主张"我空法有";而大乘则认为"法我皆空"。从修道的途径来看,小乘主张自度,即通过修道自己度自己;而大乘则主张兼度,即不仅自度而且还要度他。从理想的极果和境界来看,小乘理想的极果为阿罗汉,即无生果(阿即无,罗汉即生),其理想的境界为无余涅盘;而大乘理想的极果为佛①,其理想的境界为无住涅盘。所谓无住涅盘意即不住世间(不同于众生),亦不住出世(不同于阿罗汉),自己成佛后还要普度众生,助他人成佛。在大乘佛教形成时期,佛教进一步向四方扩展,发展成为世界宗教。大乘教主要流行于中亚、中国、日本和朝鲜等地;而小乘教主要流行于斯里兰卡和东南亚一些国家。
4 回复:贵霜帝国
贵霜帝国的建立,打开了南亚与中亚之间的屏障,为佛教的东传创造了有利条件。佛教传入中国,最早的地方当为于阗(今新疆的和田)。于阗位于塔里木盆地南道的中心,为中西交通的要道。
据《洛阳伽蓝记》和《大唐西域记》的记载,大约于公元前1世纪中叶,已有迦湿弥罗的高僧毗卢折那来此传布佛法。佛教最早传入我国中原地区,是在西汉末年。据《魏书·释老志》所记,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有大月氏王使伊存来长安口授佛经。东汉以来,有不少大月氏、安息、印度和康居等国的僧人东来中国传教。相传最早来中国的印度高僧为迦叶摩腾和竺法兰。
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他们在大月氏受汉使的邀请,同来洛阳,住在白马寺,并在这里编译出《四十二章经》。这是最早的汉译佛经。随着佛教在中国的流传,魏晋以来,中国的僧人赴西天取经者也日益增多。至南北朝时代,佛教在中国开始盛行。著名的佛教三大石窟--敦煌、云岗和龙门,就是从这一时代开始开凿的。它们至今仍为世界闻名的佛教雕刻和绘画艺术的宝藏。南北朝时期,中国的僧徒,各就所学,建立学派,为隋唐佛教全盛时期的到来作了重要准备。
佛教在中国形成为十宗,其中大乘有八宗,小乘有二宗。在这十宗中,对中国民间影响最大的是大乘教的净土宗。这是修道成佛最简便的一个法
①乘乃乘载或运载之义,指使人乘之度过生死海,达于涅盘境地之教。大乘兴起后,称原来的佛教为小乘,后来带有贬意,言其教高于小乘。
②三世:过去、现在、未来。十方: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①按大乘教的"十法界"说,佛果为最高(第十),在其下有菩萨、缘觉、声闻(即阿罗汉),此为"四圣"。在四圣之下为"六凡"。
门。信徒们只要一心口念佛(弥勒佛或阿弥陀佛)或一心想念佛,死后就可以往生净土,即达到极乐世界。这是传播最广的一个宗派。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扩展了中印两国的文化交流,特别是对中国唯心主义哲学的发展影响极大。
佛教传入中国后,又通过中国于公元4世纪后半期开始传入朝鲜半岛。
以后于公元6世纪中叶,又通过朝鲜传入日本。佛教在朝鲜和日本也很盛行。贵霜帝国的衰亡迦腻色伽的帝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各有各的生活方式,没有统一的经济基础。帝国的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越来越尖锐,传说迦腻色伽就是在人民起义中被杀死的。迦腻色伽死后,贵霜的盛世已经过去,其版图日削。以后贵霜的王位先后由瓦西什伽和胡维什伽所继承。胡维什伽(约公元106~138年)也是一个佛教的保护者。他曾在摩头罗建立起一座辉煌的寺院。但他对其他宗教也采取宽容的态度。胡维什伽的共治者和继承者为迦腻色伽二世。他曾效仿同时代的罗马皇帝采用了凯撒的尊号。继之为王的是婆苏提婆(约公元145~176年)。他的名字是纯印度人的名字,崇信湿婆神。这些情况表明,贵霜族已接受了来自东西方各族文化的影响。
贵霜政权在婆苏提婆死后,日益衰落。至公元3世纪已分裂为若干小的公国,其年代和历史是非常模糊的。这时西亚的萨珊波斯兴起,开始向中亚、阿富汗和印度扩张,贵霜的势力益削。至公元4世纪,东印度的笈多帝国兴起后,再次统一北印度。这时西北印度贵霜诸王公的残余势力,便处于笈多帝国的控制之下。在大夏故地的大月氏人仍保持独立,后来(至公元5世纪)不断受到嚈哒(白匈奴)的侵犯。大月氏在大夏(今阿富汗境内)的残余小国,一般认为在公元425年为嚈哒所灭。
6 回复:贵霜帝国
可惜贵霜帝国在最强盛的时候在家门口都打不过汉朝的杂牌军!
-----------------------------------------------------------------------------------------
秦汉时期的中国和同时的世界
秦和孔雀帝国
中国历史发展到战国时期,呈现出一种新的矛盾现象:一方面,各国之间存在着尖锐的对立和冲突,另一方面,各国内部却在逐渐郡县化、一体化。从这种矛盾的趋势来说,各国内部郡县化、一体化的结果是国力和兵力的加强,由此而冲突更加剧烈;而剧烈冲突的结果却又是由兼并而统一。梁襄王问孟子:“天下恶乎定?”孟子说:“定于一。”他的确看出了,战国大动荡的前途是统一。
经过多年复杂的斗争,到战国晚期,秦已成为七国中最有优势的强国。秦王政于公元前246年即位,于公元前238年亲政。于是“续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于公元前230年灭韩,于前225年灭魏,于前223年灭楚,于前222年灭燕、灭赵,于前221年灭齐。更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南海、象郡,北却匈奴七百里,使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秦王政成为统一国家的元首,称始皇帝。
统一,是秦始皇在中国历史上立的大功。他自己对这一点也有相当清楚的认识。他多次巡游各地,敕石纪功,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消除割据,免黔首于战乱之苦。他拒绝丞相绾等人的立诸子为王去镇守各国的建议,而同意廷尉李斯不封侯王的主张,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他的这一决定,一方面抑制了“封建”的再起,另一方面排除了宗法在政权结构中的作用。这是符合于历史发展的客观趋势的,对以后的历史具有深远的影响。
秦以暴力灭六国,同样以残暴的手段对待人民。这就在人民中播下了反秦的火种。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次年农民起义爆发。公元前207年秦亡。
与秦的兴起大体同时,在南亚次大陆曾出现了孔雀帝国。旃陀罗笈多于公元前四世纪末在摩揭陀建立了孔雀王朝。这个王朝通过兼并战争不断扩大领土。到第三代君主阿育王(约公无前273—前232)时期,除半岛南端以外,印度次大陆基本归于帝国版图。相传,阿育王原来也是一个十分残暴的君主。后来,他对战争中大量人民的死亡表示忏悔,派人四出宣扬佛教,并建筑了大量的佛塔。不过,孔雀帝国内部各地区的民族差异颇大,社会发展程度也很悬殊,很多部落和小邦在帝国内实际处于半独立的状态。阿育王死后不久,帝国便四分五裂。孔雀王朝在摩揭陀一隅大约维持到公元前187年为另一王朝所代替。
孔雀帝国和秦帝国都曾威震一时,也都昙花一现便瓦解了。但是,由于内部结构的不同,两国以后的历史发展有了很大的差异。在印度,孔雀帝国解体以后,直到公元四世纪才有笈多王朝的局部统一局面;在中国,秦亡以后,紧接着出现的是两汉四百年大统一的局面。
西汉和罗马
公元前207年秦亡以后,反秦阵营中的两大主要势力——项羽领导的楚与刘邦领导的汉又角逐了五年。公元前202年,楚项羽败亡,刘邦即位为皇帝,创立了汉帝国。
刘邦出身布衣,原来只是区区一个亭长,他的部下将相也大多出身布衣。他为什么能在短短五年中再次统一中国?司马迁注意到,“初作难,发于陈涉;虐戾灭秦,自项氏;拨乱诛暴,平定海内,卒践帝祚,成于汉家。五年之间,号令三嬗,自生民以来,未始有受命若斯之亟也。”并分析了原因:“秦既称帝,患兵革不休,以有诸侯也,于是无尺土之封,堕坏名城,销锋镝,豪桀,维万世之安。然王迹之兴,起于闾巷,合从讨伐,轶于三代,乡秦之禁,适足以资贤者为驱除难耳。”他说的很对,秦在客观上为汉的统一扫清了道路。其实,六国内部产生的郡县制又何尝不是在客观上为秦的统一扫清了道路?因此,汉的统一可以说是郡县制代替封建制的合乎逻辑的结果。
从刘邦建国到王莽篡汉,汉都长安,史称西汉或前汉(公元前202—9年)。西汉基本继承秦的传统,但又有所变化。
首先,汉在政治上继承了秦的大一统的传统。一则西汉继续实行郡县制。虽然在早期封过一些诸侯王,但是经过文、景以至武帝,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以后的王侯实际已是有其名而无其国了。二则加强了中原和边疆少数民族的联系。汉与匈奴有过和亲,有过激战,到宣帝、元帝时又有了政治上的从属关系。汉在与匈奴冲突中还加强了同西域各族的联系。三则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公羊家的大一统思想作为实际政治的理论根据。应当指出,西汉所尊的儒家已经不同孔子时的儒家。当儒家竟能排斥百家而居于一尊的时候,它自身实际上已经包摄了多家的思想成分。秦在统一过程中有鄙视传统的倾向,而汉则重视以经过改造的传统为自己的统一服务。
其次,汉在经济上继承了秦的依靠个体小农的传统。秦在统一前奖励耕战,汉在统一后奖励孝悌力田。秦统一后不知爱惜民力,残民以逞,因而早亡;汉统一后则与民休息,乃有文景之治。不过,西汉的重农和与民休息,并未妨碍小农分化和土地兼并的进行。正是这一过程,造成了阶级矛盾的激化,导致了西汉的衰落。
当西汉屹立于东亚的时期,南亚的孔雀帝国瓦解了,亚历山大帝国瓦解后形成的马其顿王国、埃及的托勒密王国、西亚的塞琉古王国也已过了它们的盛世。它们相互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正在削弱自身的力量,并为开始雄霸于西地中海的罗马共和国的骎骎东来创造了条件。公元前200至前197年,罗马利用马其顿和希腊的矛盾,大败马其顿,使它一蹶不振。公元前192至前188年,罗马又大败塞琉古王国,使它实际沦于被保护国的地位。至此,罗马已经实际取得主宰东地中海的地位。公元前168年,罗马灭马其顿。公元前146年,罗马征服了希腊。同年,罗马彻底消灭了迦太基。公元前64年,罗马灭塞琉古王国。公元前30年,罗马灭埃及的托勒密王国。公元前三世纪中叶,大夏和安息从塞琉古王国中独立出来。约一个世纪以后,大夏为月氏人所征服,而安息却渐渐强大起来,占有伊朗高原西部、两河流域和中亚南部,成为一个帝国。公元前一世纪,罗马灭塞琉古王国以后,企图继续东侵。于是罗马与安息之间就发生了激烈的斗争。公元前53年、前36年,罗马两次大举侵犯安息,都遭惨败。以后双方屡有争战,大体相持于两河流域和叙利亚一带。
公元前二至一世纪时,在从东到西的古文明带上先后形成了三个帝国:汉帝国、安息帝国和罗马帝国。罗马实行共和政体,史书称之为罗马共和国。从它在公元前二至一世纪中征服和统治的地区来看,它早已是一个跨地区的帝国。大征服促成了罗马社会结构的变化。随着奴隶制的发展和大、小土地所有者矛盾的激化,罗马的权力逐渐集中。公元前27年,屋大维实际成为拥有一切大权的罗马君主。罗马的历史由共和时代转入帝国时代。
东汉、贵霜、安息和罗马
在屋大维统治罗马帝国的时期(公元前27—14年),西汉的政权逐渐落入外戚王氏手中。公元6年,王莽篡取大权,称“假皇帝”,公元9年,他正式代汉,改国号为新。王莽企图按古书上所说的周代的制度办事,给人民造成了许多痛苦。公元15年,开始有农民起义,两三年间起义就广泛展开。公元23年,王莽在军事上完全失败,随后为长安城内暴动者所杀。同年,一支称为绿林军的起义军拥立刘玄为皇帝,表示要恢复汉室。刘玄一度招抚了另一支称为赤眉军的重要起义军,但是不久又分裂。原来曾在刘玄部下的刘秀这时在黄河以北势力壮大起来。公元25年,刘秀即位称帝。随后,刘玄为赤眉军所杀,而赤眉军和刘玄余部又都被刘秀所消灭。
刘秀出身汉的宗室,所建皇朝仍然称汉,建都洛阳。史称东汉或后汉。
东汉在多方面都是西汉的继续。像西汉一样,基本实行郡县制,诸侯王在受封国内没有统治权,封国实际由朝廷派遣的官员统治,与郡县无大差异。东汉对匈奴继续采取有联合、有斗争的政策,对西域和其他少数民族也大力加强联系。东汉时匈奴南支内附,北支向西远去。这对以后的东、西方历史都有很重要的影响。
东汉自光武帝刘秀起就尊崇儒术。在西汉时就和阴阳五行说结合起来的儒家,到东汉时更加具有神学的性质,成为巩固皇权的理论工具。东汉中期以后,出现了比西汉时期更为严重的问题。一方面,世家豪族占取大量土地,剥削破产农民并使他们陷于依附地位,阶级矛盾日趋深化。另一方面,东汉统治者更加专制,也更加腐朽,外戚和宦官互相争权,长期倾轧,直至帝国没落。公元184年,黄巾起义爆发。东汉政权虽然在一年内镇压了起义的主力,但是它自身也更加削弱。随后发生了军阀混战和割据的局面。公元196年,曹操迁东汉末帝献帝于许昌,实际已经夺取了东汉的政权。公元220年,曹操死,其子曹丕篡汉自立,建都洛阳,国号为魏。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表示继承汉朝大统。史书称之为蜀或蜀汉。公元229年,孙权在建业(今南京)称帝,国号为吴。统一的东汉帝国被三国鼎立的局面所代替。
公元一至二世纪,在亚欧大陆古文明地区从东到西并列着东汉、贵霜、安息和罗马四个帝国。贵霜帝国的建立者是大月氏人。他们原来是我国敦煌、祁连山一带的游牧部落,公元前二世纪时为匈奴所败,西迁至阿姆河流域,在征服大夏以后逐渐转变为以农业为主的部落。大月氏人分五部,各部首领称“翕侯”。约公元一世纪初,贵霜部翕侯丘就却(约公元15—65年),统一五部,建立贵霜国家。贵霜不断扩大疆土,至第三代国王迦腻色迦(约公元78—102年)时,占有帕米尔以西、里海以东的中亚地区,伊朗高原东部和南亚次大陆西北部,国势最盛。汉与贵霜长期保持友好关系。中间贵霜求汉公主联姻,未成,一度发生隔阂。和帝永元二年(公元90年),贵霜副王曾率大军逾葱岭进攻班超,遭到挫败。班超也不为已甚,同意让他们退回。此后双方仍然保持友好关系。贵霜帝国在迦腻色迦死后逐渐衰落。公元三世纪前半,贵霜帝国已经分裂。保留南亚次大陆西北部的贵霜势力,到公元五世纪被消灭。
安息帝国在贵霜帝国以西,占有伊朗高原的中部和西部以及两河流域地区。安息帝国与罗马帝国多次发生争夺领土的战争。公元54至60年,两国为争夺阿尔明尼亚发生战争。罗马一度赶走了安息安排在阿尔明尼亚的统治者,但是无法巩固对这里的统治。结果还是安息的人统治阿尔明尼亚,不过要从罗马得到王冠。双方妥协了一个时期。公元114至116年,罗马打败安息,把阿尔明尼亚和两河流域夺归己有,划为行省。但是安息不久又夺回了这些土地。公元161年,安息人攻入罗马所占的叙利亚。罗马反击胜利,又夺去了阿尔明尼亚和两河流域,但是还是不能长期占有这些地方。安息和罗马的战争总的说来难分胜负。安息抑制了罗马帝国的继续东侵,但它自身在多次战争中也遭到削弱。到公元三世纪初叶,安息帝国灭亡。萨珊王朝的波斯代之而起。

安息帝国以西是罗马帝国。公元前一至二世纪是罗马帝国的盛世。罗马帝国统治了多瑙河以南和莱因河以西的欧洲地区、北非沼地中海地区、巴勒斯坦、叙利亚、小亚细亚,把地中海变为它的年海,短时期里还统治过两河流域、阿尔明尼亚、达西亚(今罗马尼亚一带)和不列颠南部。从公元二世纪中期开始,罗马国力已由极盛点逐渐下落。到公元三世纪,罗马的政治危机与社会经济危机全面爆发,帝国从此走上没落阶段。公元三世纪末至四世纪初,罗马皇帝戴克里先(284—305)、君士坦丁(306—337)作了一番整顿和挣扎,但是已无法阻止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激化。在日耳曼人部落的打击下,帝国于公元395年分裂为东西两部。410年,罗马城首次为日耳曼人攻陷,西部逐渐成为日耳曼人的天下。公元476年,西罗马最后一个有名无实的皇帝被废,帝国正式灭亡。
公元一至二世纪是四大帝国并存时期。此后它们延续的时间虽然不同,但都失去了在世界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四个帝国之中,东汉与罗马在历史的地位尤为重要;而这两个帝国在幅员、人口以及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程度上都大体相当,是其他两个帝国不能比拟的。
-----------------------------------------------------------------------------------------------------
论中国历史上农牧民族的二元一体化
内容提要 中国历史上农、牧民族的二元一体化,以历代塞外游牧人口的南移和中原农耕人口的北移及农、牧人口的叠移为前提,以农、牧民族的经济共生关系特别是民间自由贸易关系的发展为动因,以历代长城文化带的演变,尤其是它的过渡功能和内边疆形态的变化为脉络,以明末长城地带民族贸易市场的兴盛和清代“满汉一家”的政策的颁行为标志,既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核心内容,也是历史时期整个亚欧大陆农牧世界二元一体化的历史缩影。
打开世界地图,由东起东北亚的大兴安岭、燕山、阴山、祁连山、昆仑山、兴都库什山、萨格罗斯山、高加索山,向西直至欧洲境内的喀尔巴阡山划一横线,将亚欧大陆区划为两部分1:横线以南多为湿润的平原森林地带,宜于农耕,其中西亚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东亚的黄河、长江流域、印度的恒河流域等都是人类历史上出现最早的农耕中心。横线以北多为干燥的高原荒漠地区,与农耕地带平行,东起西伯里亚经中国东北、蒙古高原、中亚、咸海、里海以北、高加索、南俄罗斯直到欧洲中部,是历史上游牧民族活动的地带,其核心地区是蒙古高原至中亚一带。亚欧历史自然条件的差异,形成以农耕世界与游牧世界两个区域长期的双轨发展,同时又发生和发展两个世界的各种交往和矛盾,构成近代以前整个世界历史的基本内容。中国的版图兼有南北农牧两大区域,也注定有相同的发展路线,由周秦到明清,长城内外的对峙,农牧民族的分合,正是人类历史上农牧世界二元一体化的历史缩影2。农、牧世界的二元一体化发展,首先是以农牧民族人口的迁移和融合为前提的。纵观中国农牧人口迁移史,游牧民族的迁徙和人口移动不仅次数多、规模大,而且成为其它民族人口迁移的重要动因。中国历史上游牧民族迁徙与人口迁移的方向,基本上是南移和西迁。形成这样的迁移方向,主要是由于中国游牧民族居住在蒙古高原及其东部的呼伦贝尔大草原一带,由此向北是贫瘠的高寒地带,向东过兴安岭是太平洋,只有向南和向西才有迁移的余地。
中国历代游牧人口的南移与西迁,主要分为两种类型——即扩展型为主,归附型为辅。扩展型即游牧民族强盛并建立政权后,以军事侵略为先导,向中原地区大规模南移,所谓“逐鹿中原”、“南面而王天下”者是也。归附型南移即游牧帝国衰弱时向中原王朝投附,或被中原王朝分化招纳而引发人口南移。扩展型南移是历代游牧人口南移的主要形式,归附型南移往往只是扩展型南移的补充形式。
历代游牧人口之所以持续不断地南移,并成为一种规模性的现象,既有经济上的动因,也有环境上的根源,更有各民族自身的性格特点和价值取向方面的因素。在古代世界中,人们只能用双脚去丈量大地,用肩挑背驮完成运输任务,唯独游牧民族有着骑马驾车长驱千里的条件,加以驯养动物的经历和逐水草而生的传统,决定了他们好动好胜的性格,所以一遇环境的变化,或是有了新的物资需求,就必然有迁徙的现象。但是直接的背景还是各游牧民族组成政权、形成强大的武装、并以此为后盾去推动每次人口的大迁移。从历代北方游牧政权递嬗与外侵的表格中,就不难看出问题的真相。
政治名称核心主体南侵对象西侵对象时间(年)北狄潞国赤狄国北狄各部周诸侯国 ?-588BC匈奴挛氏匈奴族人秦汉王朝西域诸国209BC-216鲜卑檀石槐部东部鲜卑人魏晋王朝乌孙国135-181柔然郁久闾氏柔然人同上西域诸国402-555前突厥阿史那氏突厥人隋唐王朝同上552-630薛延陀壹利吐氏薛延突厥人同上 628-464后突厥阿史那氏突厥人同上西域诸国679-745回鹘药罗葛氏回鹘族人同上同上744-840大契丹(辽)迭刺部、大横帐契丹族人五代北宋喀喇汗国907-1125西夏拓拔党项党项人宋王朝 1038-1228金完颜部女真人宋王朝 1115-1234蒙古尼伦部蒙古族人南宋王朝西辽、中亚等1206-1279后金建州女真女真人明王朝 1616-1644
表中所列十多个北方游牧民族政权都不同程度地向西域和向中原王朝发动过武装侵略,虽然他们在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人口数量都赶不上南边的农业朝廷,但在军事技术方面却拥有诸多优势,所以每次南侵都给中原王朝以巨大的冲击,或臣服中原王朝,或迫使中原王朝向南撤退。伴随每次大规模的军事行动而来的,便是这些游牧民族向西开拓疆土与形成新的民族;或是向南扩展地盘,把一批批游牧人口带入长城以南,定居在黄河中下游地区,甚至迁入更南边的江淮地区。有的政权,如北魏、辽朝、金朝等游牧人建立的政权,不仅打败了中原农业朝廷,而且也变成了统治中原地区的农业王朝,随其迁入的游牧人口都迅速融合为农业人口,这是游牧人口扩展型和归附型迁移的共同结果。其基本过程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十次高潮:
一、夏商周时期
第一次高潮:商周时鬼方人民南移。唐虞夏商之时,在北方和西北方,古史记载有荤粥、险狁、鬼方等族称,他们都是游牧民族。其中土方和鬼方居地在今山西、陕西及其以北地区,势力强大。至商代后期,鬼方人口开始迁入中原地区。《史记·殷本纪》云:“以西伯昌、九侯、鄂侯为三公。”九侯即鬼侯,西伯昌即周文王,鄂侯之地在今河南沁阳。周灭商后,鬼方人口大规模迁入中原。周成王给晋国的怀姓九宗即鬼方之隗姓人口,周室东迁后,鬼方隗国与晋、霍、虢等诸方国一样,成了周王朝的诸侯。
论中国历史上农牧民族的二元一体化 来自: 书签论文网www.shu1000.com
第二次高潮:春秋战国时戎狄人口南移。东周时期,北方游牧民族统称戎狄,其中狄族势力最大,分三个主要支系、即赤狄、白狄、长狄。北狄在春秋时期曾建立国家,赤狄就在晋北建立潞国,与华夏诸国对抗。及西周末东周初年,中原内乱,周室失统,戎狄乘机进入内地。周幽王时,申侯招引西戎,杀幽王于骊山下,使西戎占据周之焦获,居于泾、渭之间。周襄王时,辊招引戎狄共伐郑,襄王母惠后又引戎狄迫逐周襄王而立王子带为天子,致使戎狄入居于陆浑,东至于卫。至春秋末年,燕北的山戎已直据泰山之侧。与此同时,东北边的东胡、楼烦之戎亦相继南迁。赵武灵王破林胡、楼烦于云中、原阳置“骑邑”练兵,招引林胡、楼烦人进入内地。另外,春秋时期,由于晋国的进攻,北狄越过太行山向华北平原迁徙,于公元前662年进攻河北邢台地区的邢国,齐桓公纠集齐、宋、曹三国军队救邢,狄人又于公元前660年突然分兵南下伐卫,灭卫国,占领了卫国都城,然后又于公元前659年再举攻破邢国,占领了太行山以东、燕国以南的广大地区。邢国君臣迁都于夷仪(今山东聊城),以躲避狄人。齐桓公沿黄河、楚丘以线筑城设防,以阻止敌人渡河南下,实则是承认了狄人对华北平原南部的占领。
论文论中国历史上农牧民族的二元一体化来自
二、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
第三次高潮:秦汉匈奴人和乌桓人南移。匈奴,是春秋战国时期兴起的北方强大的游牧民族,活动于燕、赵、秦以北地区。自战国末年以来,匈奴不断地由蒙古高原南下侵扰,表现了向南扩展的趋势。秦末中原大乱,匈奴乘机南下,冒顿单于南越长城,占据河套、阴山及冀北、山、陕一带。西汉初年,刘邦与冒顿单于约为兄弟之国,并以“和亲”换取边境安宁。汉武帝时,遣大将卫青、霍去病三次北击匈奴,却敌千里。匈奴浑邪王杀休屠王,率四万余人归汉,汉朝将他安置在陇西、北地、上郡、朔方、云中等沿边五郡,称“五属国”。此后,匈奴内讧,五单于争立,呼韩邪单于归附汉朝。公元48年,匈奴分为南北两部,南匈奴降汉成为汉朝统治下的一个重要的少数民族。北匈奴独立于汉朝之外,多次遭到汉兵攻击,部众也不断归附汉朝。永元元年(公元89年),东汉车骑将军窦宪与南匈奴三路攻打北匈奴,北匈奴大败,部众八十一部20余万人归附汉朝。东汉末年,曹操分匈奴为五部,每部立一贵族为帅,并派司马监管,使内迁匈奴部曲服事供职同于编户。
与匈奴内徙的同时,乌桓人在汉代也大量南移。乌桓为东胡的一部分,东胡被匈奴击破后,部分散居乌桓山,称五桓,属匈奴左地。汉初,乌桓分布于西拉木伦河及其以北地带,为摆脱匈奴人的奴役,纷纷南迁,汉政府设置护乌桓校尉,加强管理。建武二十五年(公元49年),辽西乌桓皆居塞内,布于东汉缘边诸郡。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亲征辽东、辽西、右北平三镇乌桓,得降众二十余万。曹操观师易水,代郡、上郡乌桓前来归附。从此,绝大部分乌桓皆臣属曹操。
第四次高潮:魏晋南北朝时期“五胡内迁”。“五胡”指原在北方和西方的匈奴、鲜卑、羯、氐、羌五个游牧民族,至魏晋时期,他们大都由塞外迁徙到中原,形成了规模空前的南移潮流。这一南移潮流,从三国至南北朝时期,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由三国到西晋末年,“五胡”人民大量自发内迁,使中原地区“华夷参半”;十六国阶段,北部中国先后出现了“五胡”各族建立的民族政权,各政权为掠取兵源劳力,大都推行强制性的移民政策;北魏前后为第三阶段,北方游牧人口进一步南移并全面汉化。这一时期,除了“五胡”南迁外,塞外柔然、丁零(即高车、敕勒)等游牧民族也都大批归附塞内。
三、隋唐两宋时期
第五次高潮:隋唐时突厥人南移。突厥原是铁勒的一部分,公元6-8世纪中叶活跃于中国北方草原上。隋唐初年,突厥汗国进入极盛时期。其首领沙钵略可汗于开皇二年(582年)率40万铁骑南下,被隋军八路大军击败。第二年,突厥分裂为东西两部。开皇四年(584年),沙钵略可汗率部众南入漠南,寄居白道川(今呼和浩特),接受隋朝统辖。启民可汗统治时期,突厥人口开始归附隋朝。隋末丧乱,东突厥又雄距漠北,控弦百万,势倾中原。武德九年(626年)八月,颉利可汗率10万铁骑南下,唐太宗一面与之和盟,一面积极备战。贞观三年(629年),唐10万精兵分道出击,颉利可汗全军覆没,东突厥部众约10万人降唐来附,唐太宗设置突厥羁縻都督府加以安置。天宝四年(745年),后突厥汗国灭亡,部众一部分归附回纥,一部分西迁中原,还有一部分则归附唐朝,南迁灵武(今宁夏灵武县)、平州(今内蒙古临河县)一带。在此之前,后突厥西部诸叶护设及可汗眷属率其众千余帐附唐,亦曾迁居中原。
第六次高潮:唐代回鹘人口迁移。回鹘,又称回纥,属铁勒部落中的分支,五世纪游牧于浑河西北,七世纪迁至色楞格河一带。唐朝初年,在反抗突厥和薛延陀人统治的过程中逐渐强大,唐太宗臣服了突厥和薛延陀后,于贞观二十年(646年)在漠北设置了六府七州,以安置回纥部众,并设置渤海都督府于塞北,封吐迷度为怀化大将军、渤海都督。回纥人口南迁分三个阶段:一是武则天统治时期(7世纪后期),芝突厥一度重建政权,称雄漠北,迫使大批回纥人迁徙到唐朝管辖的河西甘州、凉州地区;二是安史之乱之后,回纥首领多次出兵助唐,这些军队不断出现在中原战场上,为恢复唐朝统一和抵抗吐蕃立功,同时,由于经商及其它原因,也有一些回纥人流动到了江、淮地区3;三是回纥政权瓦解以后,回纥十三姓部落南归唐朝。
论中国历史上农牧民族的二元一体化 来自: 书签论文网www.shu1000.com
第七次高潮:五代北宋时契丹人口南移。契丹是北方一个古老的游牧民族,它在中国历史舞台上活跃了10个世纪之久,其人口迁徙也主要呈南移趋势。契丹祖先属东胡分支,早先游牧于老哈河、西拉木伦河一带。公元10世纪时,迭阿部耶律家族的阿保机担任联盟首领,916年称帝,国号契丹,开始向南用兵。其子耶律德光继位后,从后晋石敬唐手中取得燕云十六州,国力大增。947年改国号为辽,其后不断侵入中原,与北宋对峙百余年。契丹人口的南移与辽朝疆域的向南扩展同步进行。与契丹人口南移的同时,被阿保机灭亡的渤海人也大批地南移。渤海国建于公元698年,以今黑龙江省宁安县为中心,926年国亡,其人民除一部分逃入女真地区和王氏高丽外,还有一部分向南迁徙,或投奔后周,或奔于北宋。
第八次高潮:宋金女真人口南移。五代以后的女真族是唐代的黑水□□发展而来的。辽灭渤海国,黑水□□向南迁移,臣属于辽,遂称“女真”,其人口的南移从此揭开了序幕。辽统一北方后,曾将女真中的一部分迁移到辽阳以南,编入辽政府户籍之内,号“熟女真”。从11世纪开始,生女真完颜部日益强盛,至完颜阿骨打担任联盟长时,开始领导抗金战争,公元1115年建国称帝,国号“金”,公元1125年灭辽,接着又对南边的北宋发动了侵略战争,于公元1127年攻进了宋都汴京,俘虏宋徽宗。至此,金朝疆域南扩至江淮地带,女真人口也相应南移至中原地区,在华北建立起大金帝国,与江南的南宋相对峙。
四、元明清时期
第九次高潮:蒙古人口南移。蒙古人在蒙古草原东部兴起,征服了整个蒙古草原,建立起强大的蒙古汗国,形成了人口迁移的高潮,在大蒙古国西征南侵的基础上,建立了世界历史上版图最大的大元帝国(1271—1368年)。蒙古人南下,随着大元帝国统治的南下而占据了整个中国的版图,蒙古人作为一等公民散居于全国各地,直到朱元璋建立王朝,才将他们赶回蒙古草原。但早已汉化的蒙古人大都留在内地,成了明王朝的属民。
第十次高潮:满族人南下。努尔哈赤于万历十一年(1538年)五月起兵,至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经过30年的征战与招抚,基本上统一了女真各部,建立起后金政权。后金天聪九年(1635年),努尔哈赤继承者皇太极改女真为满洲,第二年改国号为“大清”。从此,“满洲”这一称呼正式代替了“女真”,大清国代替了后金政权。满清政权与蒙古联军南下,乘明帝国内乱之机征服并统治了全国,满洲人口也因之迁移散布于全国各地,经过两百多年而基本汉化。4
与游牧人口南移的同时,中原地区的农耕人口也在以各式各样的方式,不断地向塞北迁徙,如后金八旗满洲1726姓中,汉人便占了247姓。特别是到了明清时期,农耕地区的人口空前增多,出现了“走西口”、“跑口外”和“闯关东”的运动,大量的农耕人口迁移到塞上和塞外。
长城两边农、牧社会经济、文化的二元一体化,首先发生在两个世界的交接地带,在这里,农、牧民族发生极为频繁的交往。游牧人口的南移,农耕人口的北迁,农、牧社会的经济交流和文化融合得以逐步实现。而在农牧人口的汇聚地带,农、牧人口的叠移形成了叠合的半农半牧带,这便是中国历代版图上长期存在的特殊区域,因其以长城为枢纽标志,所以称为“长城文化带”。长城文化带具有中国古代“内边疆”的形态,既是中原王朝的边防带,又是农、牧经济的自然过渡带;既是农、牧民族交接对峙的自然地理带,又是农业文化与游牧文化的汇聚融合带。每个朝代长城的修筑,都标志着一条特殊的文化带的兴起,也都是长城文化带整体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特定阶段。每个阶段中长城文化带的演变都体现了长城地带经济文化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并揭示了其同内地政治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5
明代构筑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道长城,它位于历代长城的最南边。沿着这道长城,以辽东、蓟镇、宣府、大同、山西(又称三关镇或太原镇)、延绥(又称榆林镇)、宁夏、固原、甘肃等九大军事重镇为中心的九边地区是明代长城文化带的大致范围。明代长城文化带的形成与演变是周秦以降长城地带特殊的政治、经济发展的总结,也是中国长城文化带发展的最后定形。其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洪武开国至土木之变(1368—1449年),以发展战争经济为基本内容的生产型文化带形成和发展阶段。第二,土木之变到隆庆和议(1449—1571年),以经济战争消耗为主的消费型文化带兴起和发展阶段。第三,隆庆和议到崇祯失国(1571—1644年),以民族贸易为主要内容的交换型文化带形成和发展阶段。交换型长城文化带的兴起,带来了长城文化带的新发展。明代长城沿线九边地区,先后设置各种类型的“马市”市场,其中见于记载者达70余处,可考者有50余处。6这些市场主要设于明代后期,特别是“隆庆和议”以后,不仅“马市”市场的类型和数量激增,而且市场性质发生变化,民间自相往来的“民市”取代“官市”而占主要地位。7从此以后,长城地带“田野日辟,商贾日通,边民始知有生之乐”。至明末“六十年来,塞上物阜民安,商贾辐辏,无异于中原”。8长城文化带的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作为特定类型的文化区域,已出现与中原文化区域融为一体的趋势了。
论中国历史上农牧民族的二元一体化 来自: 书签论文网www.shu1000.com
多种因素相互作用、交织而成的明代长城文化带,随着蒙、汉关系的曲折发展而演变,由明初以战争经济为内核的生产型文化带,到明中期畸形的军事消费型文化带,再到明后期以民族贸易为主要内容的交换型文化带,最后发展为农、牧、商各类并举的新型文化带而融入中国文化的整体。在明、蒙关系中,经济关系的发展制约着政治关系的变化,政治关系的变化则决定了长城文化带演变的历程及特点。经济的发展要求政治与之相适应,明蒙之间,“华夷兼利”的民市贸易冲破官方专利的不平等的朝贡贸易是当时经济关系的主流。当这一主流受到明、蒙双方政治、政策阻碍时,便爆发战争;当这一主流为通贡互市所适应,经济的兴盛便代替了战祸。然而,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封建社会,农业朝廷常常站在小农业自然经济的立场上,对游牧经济采取排斥和隔绝的政策。明初统治者继承了秦汉以来历代屯田戍边的传统政策,划墙设险,列兵捍御,形成了有明一代系统的边政设施,从而演出了蒙、汉关系曲折发展的局面,表现为“封锁——反封锁——互市”的发展过程。
秦、汉以来长城两边经济、文化分合发展的历史表明,在这两个区域及两个社会之间,必然有某种贸易的存在,以体现其根本的经济共生关系。特别是明代,“经济上的需要将游牧的蒙古人和农业的汉人结合在一个帝国禁令不能完全割断的贸易体系中。”9但是,真正平等互利的民族贸易在历史上的出现,却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历程。当中原朝廷无力制服众多的游牧部族时,便出现“和亲赠赍贸易”,即农业朝廷将公主嫁与游牧君主,同时赠送钱物以换取暂时的边境安宁;当中原朝廷势力发展到足以征服周边游牧民族时,游牧君主便接受中原王朝的封号并向其贡纳方物,以换取中原朝廷大量的物资及金银赏赐,因而形成厚往薄来的“朝贡优赏贸易”;但在战、守、和的选择中,中原朝廷更多的时候以天朝帝国自居,对游牧民族采取战、守的策略,断绝一切贸易往来,足使游牧民族采取战争掠夺的手段,在企业图达到入主中原的大目标下,首先夺取农业物资,或以武力为后盾强迫农业物资输入草原,从而形成以无对有的“战争掠夺贸易”;当战争两败俱伤、边境人民违禁走私不可遏止的时候,或在战争之后双方敌对局势缓和下来的时候,“和平互市贸易”便应运而生。10
长城沿线农、牧民族的和平互市贸易在明代以前便已萌生,如“后汉通交易于乌桓、北单于、鲜卑”,隋、唐与突厥、回鹘“缘边置市”、“以金帛市马”,宋与契丹“置通市以通有无”等等,11但能够于和平环境中实现平等互利的贸易往来,则是明后期明、蒙通贡互市以后的事。1571年“隆庆和议”以后,长城沿线“华夷兼利”的民族贸易市场普遍建立并历五六十年盛而不衰,才使农、牧民族贸易乃至全部的民族关系产生了划时代的变化。明代后期长城沿线和平互市的民族贸易市场普遍兴起,首先对长城地带本身的发展起了关键的决定性的作用。正是由于长城带自身的发展,才结束了长城两边长期的内外对峙和分合无常的局面,从而为北部中国在清代的统一奠定了基础。拙作《明代后期长城沿线的民族贸易市场》对此有专门的论述。
综观明后期长城沿线民族贸易市场史,可见民间自相往来、平等互利的民族互市贸易兴起,结束了明代中前期长城内外的抗争,带来了长城地带经济的飞跃发展,为农、牧民族大融合和农、牧文化二元一体化的实现提供了前提条件。在此基础上,长城文化带发展并发挥过渡功能,将中原文化过渡到塞北。正是由于这样深入的民族融合,才有了清代“内边疆”的消失。由此可知,民族间的经济共生关系是农、牧民族关系的主流,而民族贸易,尤其是民间平等互利的民族贸易又是这个主流中的主流。如果说经济共同繁荣是消除民族对立和差异的基础,那么,民族市场的繁荣又是基础中的基础,这正是交换职能的具体体现。若片面强调帝王将相的文治武功,而忽略经济力量特别是市场功能在民族关系发展中的决定作用,便无法阐明我国历史上农、牧文化在长城两边由分到合的发展过程,且不利于我们以史为鉴,完善现行的民族政策。12清代中国的农、牧民族的融合和二元一体化,集中体现在满清政府“满汉一家”政策的颁行之上。清入关之初,奉行“首崇满洲”的原则,对广大的汉族人民进行压迫和歧视,除了极力维护满族的各种特权外,还极力保留满族落后的生产方式和旧的风俗习惯,并将其强加给汉族人民。但是,民族融合势不可挡,落后的东西终究缺少生命力,先进的文化总是要战胜落后的文化。所以,在中国历史上,农、牧民族的大融合,总是以“汉化”为主要的形式,即游牧社会的封建化、游牧政权的中央集权化、游牧人口的农业化和定居化、思想上的儒家化和文化上的用汉字、说汉话、通汉婚、改汉姓、穿汉服,等等。每一个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地区,不论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都走上了这条汉化的道路,否则就得退回塞北。中国的历史,就是在这种同化与融合中一次次重复着它的历程,中国的封建社会也因此获得了时代上的长期延续。满清入主中原,也自定了种种的特权,但大清帝国中百分之九十九的人口都是汉族人,清初几千万汉人与几十万满族人(男丁仅六万余人)相比,不仅是数量上的悬殊,在文化素质、知识含量上也不可同日而语。汉族有悠久的文化,辽阔的领土,众多的人才,丰富的治国安邦之道,清王朝的统治要想长治久安,就必须推行“满汉一家”政策。所以,顺治四年(1647年),清帝福临下令:“朕出百姓水火之中,统一天下,满汉一家,同享升平,岂有歧视之理?”顺治六年(1648年)又重申:“满洲汉人俱属吾民,原无二视之理。”13综观顺、康、雍(1644—1735年)时期,中央自大学士、六部、九卿,人员基本上满汉各半;一切制度承袭明朝;一切文书皆满、蒙、汉三种文字书写,汉语成了满、蒙、汉通用语言;尤其是孔孟之道成为共同的思想信仰,佛教、道教成了共同的宗教信仰,如此等等,标志着“满汉一家”已基本实现。与此同时,古老的“夷夏之辩”、“夷夏之防”和“用夏变夷”等观念也开始发生变化,“华”的概念变成了包含满、蒙等少数民族在内的“中华”或“中国”概念,而且认为中国是天下中心,把“夷狄”的概念用到外国人头上,将中国以外的世界各国看成夷狄之邦,将自己视为天朝上国,因而闭关自守,全盘排外。清史专家金启宗先生《试论清代的满蒙汉关系》及有关论著对此论之甚详,此不赘述。14
论中国历史上农牧民族的二元一体化
总之,到了康熙、乾隆时期,中国的社会又恢复到汉、唐、宋、明等王朝盛世的气象。但是,正在中国进行明清换代、王朝鼎革和治乱轮回的时候,英国已告别中世纪而步入资本主义的新纪元。“中西差距的拉开,正是以此为界碑的。尽管此后还有‘康乾盛世’的插曲,那不过是晚霞一抹,历史的惯性施展淫威,黄昏之后是长夜。近代中国人正是负荷着历史的沉重走向对世界的开放。”15
注 释:
1. 划分的方法略有不同。台湾三民书局1982年版姚大中《古代北西中国》以亚洲东北部的堪察加半岛尖端与阿拉伯半岛西端相连接划一直线。台湾中央文物出版社1987年版札奇钦《蒙古文化概说》云:“自东北亚洲大陆的嫩江、松花江流域,沿长城线,经西藏高原,伸向阿拉伯半岛划一条线。”本书采用《云南社会科学》1983年第1期吴于廑《世界历史上的游牧世界与农耕世界》一文中的划法。
2.7. 参见拙作《明后期长城沿线的民族贸易市场》,《历史研究》1995年第5期。
3. 崔明德:《唐代西北少数民族人口初探》,《历史研究》1997年第5期。
4. 见拙作《中国历史上游牧人口的南移与西迁》,原载于《教学与研究文集》,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5.10. 见拙作《明代长城文化带的形成与演变》,《烟台大学学报》1990年第3期。
6. 见拙作《明代马市市场考》,《民族研究》1998年第1期。
8. 《明史》卷二二二,陈仁锡《无梦园集》卷二。
9. [澳]费克光《论嘉靖时期(1522-1567)的明蒙关系》,《民族译丛》1990年第6期。原文参见拙作“TradeBetweenEthingCommunitisinMarketTownsAlongtheGreatWallDuringtheLateMingPeriod”一文所引,《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1997年第4期。
11. 《宋史》卷一八六《食货志》,《隋书》卷八十四《突厥传》,《旧唐书》卷一九五《回纥传》,《新唐书》卷五O《兵志》。
12. 以上各段引文均转自拙作《明代后期长城沿线民族贸易市场》,《历史研究》1995年第5期。
13. 《清世祖实录》卷三十一,顺治元年四月丁酉;卷四十四,顺治六年五月壬申。
14. 金启宗《试论清代的满蒙汉关系》,载于辽宁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清史国际学术讲座会论文集》;参见向玉成《清代华夷观念的变化与闭关政策的形成》,《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1期。
15. 王家范《百年世事不胜悲》,《读书》1997年第12期。
(原载: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3期)
-----------------------------------------------------------------------------------------------------
漫谈匈奴和突厥的历史概况
匈奴在罗马被称为Huni或Huna, 他们最早大概於公元前10世纪前後就生活到了欧亚大陆的东北大草原上,并在那时候就为远古的中国人所得知。这群人是匈奴民族的直接祖先,并在日後分化成了亚欧平原上的两大种族,突厥和蒙古种族。
前9到8世纪,当时的周人称为“严狁”的胡人,被认为就是最早和中国人打交道的匈奴人。当时他们生活在今天的内蒙鄂尔多斯,山西和河北的北部。春秋时,被称为“北戎”的匈奴部落,开始对燕晋等边境国家形成了直接的威胁。
战国赵武灵王(大约在前320-295在位)为了对付北方胡人,,改他们的重车兵为灵活的骑兵(胡服骑射),并一举降服了山西大同地区和鄂尔多斯河套地区的胡人部落,从此这两个地区纳入中国版图,被中国人牢牢掌握至今。
战国时代,为了防御匈奴人,赵国及其邻近诸国包括秦,魏,燕的中国人开始沿其北部边境垒起最初的城墙,後来秦始皇统一和完成了城墙的建筑,成为了长城。
根据《史记》记载,大约在公元前三世纪後半叶,在中国完成统一的差不多同一时代,匈奴似乎也成为了一支统一的、强大的民族,他们由一位名叫单于的首领统帅著,并产生了自己的文字,其文字中可以明显发现和後世的蒙古和突厥词根的被继承关系。(此处有争议)
统一的匈奴疆域广大,单于住在鄂尔浑河上游的山区,以後成吉思汗蒙古人的都城哈拉和林就建在这儿,左贤王(原则上是单于的继承人)住在东面,可能在克鲁伦高地。右贤王住在西面,在杭爱山区、今乌里雅苏台附近。这个游牧民族,所有的人员在行进时,被组织得像一支军队,所以他们的每一个游牧民,都是军人,而他们的行进方向,始终习惰性地朝南,于是,和中国的冲突不可避免。
匈奴人非常凶悍,据史记记载,他们的战术往往是,当他们被追赶时,他们会引诱中国军队深入大戈壁滩或是草原荒凉之地,然後埋伏起来,以雷雨般的箭惩罚追赶者,直到中国军人被拖垮,被饥渴弄得精疲力竭,他们才一举而消灭之。汉代中匈奴埋伏而遭屠杀的中国军人的数量惊人。加上匈奴的骑兵的机动性以及他们的弓箭技术相当先进,匈奴军队成为了中国军队的劲敌。
公元前公元前214年秦蒙恬把匈奴再次赶出了鄂尔多斯黄河河套地区。与此同时,匈奴头曼单于打败了甘肃的大月氏人。
头曼之子、继承者冒顿在约前209年打败了满洲边境上的另一支蛮族东胡,冒顿利用秦汉鼎革之际中国的楚汉内战於公元前201年入侵中国山西省,围其首府太原。汉高祖奔赴太原,驱赶匈奴,然而反被匈奴围困在平城附近的白登山,即今山西边境的大同地区。後经谈判,方得解围,协定中,汉高祖给予匈奴优惠。把一位中国公主或是是宫女嫁给单于为妻。这是匈奴对中国取得的第一次军事胜利。 (习俗的开始)
大约在公元前177或176年,冒顿彻底征服了甘肃西部的大月氏人。冒顿之子,继承者老上单于在结束了大月氏人的威胁後,把大月氏人驱逐出甘肃,迫使他们向西迁徙,由此产生了发端於亚洲高原的有史记载的第一次各民族大迁徙。
大月氏人西迁的一个直接後果是,结束了希腊在阿富汗地区的巴克特里亚希腊王国,(该王国是由亚历山大的希腊王公继承者所建立的)。大约在在公元前140-130年间,游牧部落实际上已经从希腊国王赫利克勒斯手中夺取了巴克特里亚,建立了大夏国。而大夏国不久就臣服於大月氏人在“妫水”以北(即今阿姆河以北,和锡尔河之间)建立的大月氏国。并在前126年左右被大月氏吞并。在公元1世纪左右,大月氏人统一了各部落,在这些地方建立了古代历史上非常著名的贵霜王朝。其疆域从阿富汗扩张到了北印度的旁遮普。在这其中,值得一提的事件是公元前128年,汉使张骞存取了大月氏。
言归正传,继续讲匈奴。
公元前167年,匈奴老上单于进入陕西,直至彭阳(都城长安以西),放火烧了这里的一座皇宫。
公元前158年,他们传回渭河以北,直接威胁著长安。
公元前142年,他们进攻山西北部大同附近雁门方向的长城。
在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即位时,中国边境各处都遭受著匈奴的威胁。
汉武帝即位後,立刻制定了一个雄心勃勃的文档期,要将匈奴赶回漠北去(所谓漠北,一般就是指匈奴的原住地(杭爱山,鄂尔浑河,克鲁伦河一线以北地区)。于是他派遣张骞出使西域,想联络大月氏一同对付匈奴。张骞两度出使西域,历时20年,遍历西域大月氏,大宛,康居,乌孙诸国,虽然未能说服西域国家对匈奴用兵,但对中国和中亚的联系,做出了很大贡献。
从公元前129年开始,汉武帝开始了对匈奴的持续用兵。
前129年,大将卫青从山西北部地区出发,穿过戈壁,远征至翁金河畔的龙庭,把匈奴赶跑。
公元前127年,中国在鄂尔多斯和阿拉善之间、地处黄河岸边的朔方进行了屯军,以保卫河套。
公元前124年,匈奴侵入朔方边境,卫青把他们赶跑。
公元前121年,少年英雄骠骑将军霍去病,率领1万骑兵把匈奴从原大月氏人和乌孙人占领的、离今凉州、甘州和瓜州不远的甘肃部分地区赶走。并完成了占领。
公元前119年,汉朝大军对匈奴取得了一次决定性的胜利。卫青和霍去病——前者从山西北部的库库河屯地区出发,後者从北京西北、今宣化附近的上谷出发——横穿戈壁,深入匈奴帝国的中心。她出其不意地袭击了伊稚斜单于,迫使匈奴人溃逃,卫青消灭或俘虏2万人。(这个数位可能要占当时匈奴总人口的5%)。霍去病进行了一次更大胆的远征,深入漠北2000里,一直到达鄂尔浑河上游。他俘虏匈奴头目80余人。霍去病回国後不久,这位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武将之一,於公元前117年去世。
此次战役,让匈奴在整个西汉时期再也没有对长城脚下和漠南地区产生过威胁,这次作战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对北方蛮族最成功的一次反击作战。汉武帝于是在前127-111年间,著手在甘肃建立了武威郡、张掖郡、酒泉郡和敦煌郡四个军郡,从此,从兰州到玉门关的丝绸之路正式建立,并永归中国所有。
以後西汉和匈奴的争夺基本上围绕这对西域的宗主权展开,汉宣帝时,前67年,大将郑吉降服吐鲁番,前65年,另一位大将军冯奉世收服叶儿羌,公元前60年,郑吉正式占领吐鲁番,从此西汉对塔里木盆地建立了绝对的控制权。
公元前60年,匈奴发生内战,呼韩邪和郅支两位单于互相争位,前51年,呼韩邪归顺汉宣帝,在西汉军队辅助说明下,打败郅支单于,占领了匈奴故地,被称为东匈奴。
郅支单于则向西攻击,在咸海流域打败乌孙人和康居人,建立了自己的国家,被称为西匈奴。然而这支不愿归顺中国的匈奴人依然没有逃脱中国的功击。公元前36年,西域校尉陈汤在一次异常大胆的袭击中直抵楚河畔,袭杀了郅支。西匈奴迅速瓦解,并向西逃循。
这支向西迁徙的匈奴人,由于缺乏和其它文明势力的接触,所以在以後的400年间,就此不为人所记录,直到公元4世纪末,他们渡过伏尔加河和顿河入侵欧洲时,这些匈奴人以及他们的首领巴拉米尔和阿提拉才再次让世人震惊。
再说说东匈奴。
由于西汉对于东匈奴的绝对优势,东匈奴非但无法对中国北方边境形成威胁,而且也无力与西汉争夺西域的控制。
可是当新汉更迭时,中国失去了对西域的控制,匈奴乘机夺取了对吐鲁番和西域的控制。
可是匈奴的运气始终不太好,中国迅速从混乱中存回过来,东汉政权的迅速稳定和强盛,对匈奴来说是相当致命的。
公元48年,东匈奴发生分裂,南方的8个匈奴部落在首领的率领下起来反对蒲奴单于,并归附中国。光武帝把他们作为盟邦安置在内蒙古,在戈壁南部边境,以及山西与甘肃的边境上。建立起了南匈奴国,南匈奴其实是东汉的保护领地,听命於东汉的边疆大员,对东汉已经没有威胁。
而北匈奴则继续与东汉为敌。 这时东汉政府开始扶持辽东的鲜卑部落,让他们来对付北匈奴,从此鲜卑人开始出现在中国历史的舞台上。
东汉从公元73年开始,开始了对北匈奴的全面出击,在西域,车骑将军窦宪的部将班超和耿恭,利用极少量的军队,纵横千里,深入虎穴, 破於阗,取喀什,灭库车,平车师,并不断打退了由匈奴策动的西域诸国的多次叛乱,十年间让东汉帝国在西域重新获得了绝对控制权。班超和耿恭不愧为中国历史上最为出色的特种作战英雄。
而窦宪率领的东汉主力部队,则於公元89年,大破北匈奴於稽落山,又向北追击匈奴诸部,出塞三千余里,匈奴降者八十余部,命班固作铭记汉威德,刻石於燕然山(今杭爱山)而还。
公元91年,中国将军耿夔使匈奴再次遭到决定性的失败。他进军至外蒙古,很可能达到鄂尔浑河,在金微山,俘虏了单乾的母亲及其家庭的全体成员,立单于的弟弟於除 为继承人。
93年,当於除 反叛中国时,中国派遣一支来自满洲边境的鲜卑人对付他,他们打败并杀死新单于,北匈奴再也没有存回过来,并逐渐消亡,最终在公元2世纪年,完全被鲜卑人所降服。其作为一个民族和部落的历史基本结束。北匈奴败亡後,鲜卑各部占据了原来匈奴帝国的土地,但他们对中国远不能形成威胁,直到4世纪的民族大迁徙。
让我们回到另一支匈奴人的命运,他们就是内附的南匈奴。
南匈奴作为东汉的臣属,除了在公元144年由过规模不大的叛乱,基本和东汉相安无事。但到了汉末,由于鲜卑人的进一步崛起,南匈奴不得不逃离内蒙草原,进一步内附,南下迁徙到了河套以内。甚至进入了长城以内定居,南匈奴的呼厨泉单于在官渡之战(202年)前後,山西腹地平阳居住下来,改姓刘。(大概是想跟了远祖的汉公主的姓吧)。并逐渐强大起来。
304年,在太原的匈奴首领刘渊,从西晋获得了五部落单于的称号,308年,他率领5万匈奴军,借口是汉朝的合法继承人在太原称帝,是为前赵。
311年刘渊子刘聪占领晋都洛阳,火烧帝国宫殿,俘获晋怀帝,然後向长安逼近,在长安屠杀了一半居民(312年)。匈奴人凶残的一面在蛰伏200年後,再次爆发。
被俘的普怀帝被送往刘聪驻地平阳,强迫他作为刘聪的斟酒侍者,直到313年被杀。
316年刘聪卷土重来,又包围了长安城,迫使晋愍帝投降。西晋灭,这位匈奴皇帝又一次地在平阳接见了被俘虏的中国皇帝,迫使他在宴会上洗刷碗碟,最後,於318年把他处死。
可是昙花一现的匈奴政权在329年被羯族後赵所灭。
但南匈奴部落依然存在,直到公元350年,後赵大将汉人冉闵立国,大肆屠杀胡人,见到高鼻深目的格杀无论,致使二十余万人暴屍於野(主要是匈奴人和羯族,以及部分鲜卑和氐、羌、巴氐人),残存的匈奴人几乎被灭族。从此,匈奴人在亚洲的历史和作为一个民族的历史结束了
匈奴人的历史还没有完,而它的终结篇,却如同超新星爆发,眩目而残酷。
在亚洲的匈奴人被基本消灭後,还没来得及被世人遗忘。公元375年,一支更为强悍的匈奴人突然出现在顿河的左岸,从此走上了让欧洲震惊的征服之旅。
这支匈奴人的来源,我们现在基本上可以猜测是公元前36年被西汉征服的西匈奴郅支单于的後代,至於他们这400年间的历史,由于他们没有和任何一个当时的文明势力所接触而记录,所以已不可考。
匈奴人一进入欧洲,没有受到过欧亚平原的蛮族冲击的欧洲文明国家和半文明国家对他们几乎是束手无策。
公元375年,匈奴征服了顿河至捷列克河之间的阿兰人。幸存的阿兰人辗转流离到了高卢南部,成为了现代加泰罗尼亚人的祖先。
公元376年,匈奴打败了当时在第聂伯河以西的东哥特王国,使大多数东哥特人臣服。残存的东哥特部落,进入了巴尔乾。
同年,西哥特人,为了躲避匈奴人的入侵,被迫放弃在中欧平原的土地,度过多瑙河南下,进入罗马帝国。
由于东西哥特人的离去,匈奴人到405年左右,已经完全占据了乌拉尔山和喀尔巴阡山之间的广大草原,并开始进攻欧洲。
406年,他们经喀尔巴阡山豁口占据了匈牙利平原,他们由此扩张到多瑙河右岸,成为了罗马帝国的邻国。
在随後的30年间,虽然匈奴帝国对罗马帝国的巨大财富充满渴望,但由于忙於自身内部的权利混战,所以基本上两大帝国的边境依然保持平静。
直到435年,阿提拉杀兄即位後,阿提拉统一了匈奴全境,恐怖的“上帝之鞭”开始了挥舞了。
441年,阿提拉向东罗马宣战,他度过多瑙河,横穿今天塞尔维亚和保加力亚,然後劫掠了色雷斯,东罗马帝国强悍的重步兵方阵,在阿提拉的骑兵箭手冲击下,几乎不堪一击,(阿提拉的进攻基本上淘汰了罗马步兵方阵的作战方式)历时7年的不断进攻,让整个东罗马帝国几乎崩溃。448年,无力再战的东罗马帝国,隔地求和,将多瑙河以南的大片土地,割让给阿提拉,这块土地,包括了今天的塞尔维亚全部,马其顿和保加利亚的大部。除此之外,东罗马还承诺了高额的岁贡,并允许了阿提拉在希腊北部的劫掠。
451年,阿提拉对西罗马帝国的领土和联姻要求遭到拒绝後,阿提拉开始进攻西罗马帝国。阿提拉统领惊人的五十万大军进入高卢,1月度过莱茵河,4月,阿提拉火烧梅斯,接著围困奥尔良。7月,由于阿提拉担心东罗马帝国的援军,主动撤退。
452年春阿提拉入侵义大利,攻克并焚毁了阿奎莱亚。他还占领了米兰和帕维亚,进行了恐怖的大屠杀,并开始向罗马进军,罗马皇帝瓦伦丁三世从罗马逃走,7月,罗马主教利奥一世答应交纳贡赋,并把罗马皇族公主荷罗丽娜嫁给他。阿提拉于是撤退。
阿提拉的恐怖征服在453年他离奇身亡後,突然终止。
阿提拉的匈奴帝国,在他死後如同潮水一样退却了。归顺的东哥特人在後方立刻反叛,并在454年杀了他的长子。他的另外几个儿子,有的率部退到了黑海沿岸,有的归附了西罗马帝国,还有的继续向东罗马帝国进攻,468年,阿提拉的儿子顿吉兹奇在多瑙河下游被东罗马帝国击败,其本人兵败被杀,头颅被拿到了君士坦丁堡示众。
最後,就是那些残留在黑海北岸的匈奴人部落了。他们分为了在亚速海西北和顿河河口的两个部落,由于东罗马帝国的挑拨,两支部落不久成为敌人。自相残杀了几十年,其中还有进攻君士坦丁堡的举动,但被击败。两支匈奴部落,在内战中日趋式微,最後在6世纪来自俄罗斯平原的阿瓦尔人的征服中消亡。我们所知道的匈奴的最後一点踪影是,那支在亚速海的匈奴人,最後和当地人融合通婚後,形成了另一支游牧民族保尔加人,他们在阿瓦尔人的征服中,逃离了南俄平原,进入了巴尔乾,是保加利亚民族的先祖之一。
在人类历史上神奇的匈奴民族,就此消亡了,这个民族给历史留下的最难忘的记忆是,他们居然可以纵横万里,对当时世界上的三大文明巅峰,汉,波斯,罗马,都造成极大的威胁,在巨大文明的笼罩下,依然不改其民族本色,其生命力之顽强,令人感叹。只可惜,匈奴人有点生不逢时,他们面临的对手,尤其是汉帝国,是当时世界上最朝气蓬勃的帝国,以匈奴的实力,是完全无法抗衡的,其失败毕竟还是有点悲剧色彩的
突厥
突厥民族是世界历史上最古老的民族之一,突厥民族在几乎所有的文明中心都留下了他们的历史,并至今生生不息著。他们曾是欧亚草原的霸主,他们在历史上首度在西域建立了统一的大帝国。他们做过中国的皇帝。他们主宰过伊朗高原,他们征服了神话般的罗马帝国,他们统治了半个欧洲。也是他们,是伊斯兰人民中的第一个觉醒的民族,开展了资产阶级的民主运动。
由于突厥民族的部落非常多,因而突厥人在历史上建立了非常多的国家,这里只能按照时间文档次,把一些重要的突厥国家历史介绍一下。
突厥民族可能是诞生於阿尔泰山和叶尼塞河上游地区。在这一地区,出土过许多从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3世纪的古代文物,包括青铜面具,匕首,动物饰片,铁制马具,以及棺木中的木雕等等,从这些文物的纹饰和风格看,他们应该是突厥人的早期文化,俄罗斯人将这一文化称为塔锡蒂克文化。
随著匈奴人的衰落,突厥人开始在欧亚平原崛起。
突厥人建立的第一个大国,根据突厥史家的观点,就是大名鼎鼎的拓跋部落国家,但中国历代史家拒绝承认拓跋氏是突厥部落,而认为他们属於拓跋鲜卑部,笔者无意介入这个讨论,这里姑且认为北魏君主不是突厥人。(这样也比较有面子,毕竟鲜卑人早已为中国人所同化,中国人带点鲜卑血统,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但如果要中国人承认自己具有突厥血统,这恐怕就不太有面子了)
公元6世纪初,统治漠北的是蒙古柔然部,当时各突厥部落臣属於柔然汗国。6世纪中叶,突厥部在西域崛起,西魏为了拉隆突厥共同对付柔然,把一个公主家给了突厥首领土门(看来真有可能是同族的阿),552年突厥和西魏一起夹攻柔然,柔然阿拉瑰可汗自杀,柔然败亡,突厥于是占领了柔然故地,土门称可汗。建立了广大的突厥帝国。
土门可汗不久去世,他的庞大帝国,被他的儿子和弟弟继承,其子木杆可汗得到蒙古地区建立了东突厥汗国。其弟室密可汗,继承了西域的疆土,包括准噶尔、额尔齐斯河流域、、伊犁河流域、直到怛逻斯河流域,建立了西突厥汗国。
先来看看东突厥汗国。
从木杆可汗统治期间553-572年,东突厥开始迅速强大起来。
560年前後,木杆打败了契丹人,势力到达了辽河西岸。
565年,北周武帝为了全力对付北齐,谦卑地向木杆之女求婚。并向东突厥进献了大量财富。
581年,东突厥沙钵略可汗即位,西突厥达头可汗拒绝承认沙钵略可汗名义上的宗主地位,东西突厥正式分裂,并引发内战。达头联络辽西的契丹一起进攻沙钵略。当时隋文帝立国不久,在面临突厥有可能重新统一的关头,非常英明地排部队地支援了沙钵略可汗一同对付达头,并在达头退走後,在东突厥内部不断制造权力纠纷。
587年,东突厥都蓝可汗即位,隋文帝支援突利反叛,599年突利失败,隋文帝立刻隆重迎接突利,承认他的可汗地位,并让他在河套地区做隋的盟邦,东突厥自此分裂。
600东突厥都蓝可汗死,西突厥达头可汗再次企图统一突厥,为了吓唬隋朝,西突厥於601年进攻长安,602年进攻内蒙的突利。可惜他们遇到的还是老辣的杨坚。随文帝不用军事手段,只是暗中利用小恩小惠在达头的後方策动西域各部落反叛达头,达头准备不及,偌大帝国居然被迅速瓦解,其本人也只能逃往青海。隋文帝确实是中国历代帝王中玩弄政治最娴熟的一个。其分裂鼎盛时期突厥的功绩,对于刚从大分列时期走出的中国来说,值得大笔称颂。
西突厥瓦解後,东突厥政权落到了亲隋的突利可汗中,隋文帝也被尊为了突厥的保护者和“天可汗”,突厥的威胁似乎已经要过去了。
可惜隋炀帝东征高丽的失败,使隋朝威信扫地,也大大鼓舞了突厥人,615年,突利的儿子东突厥始毕可汗叛乱,在山西雁门关大败隋军,隋炀帝本人几乎成为了俘虏,于是隋文帝的所有心血全部白费,一切都要重来了。
618年隋朝的覆灭,中国开始了大内战,东突厥的实力急剧膨胀,内战各派纷纷拉隆始毕和继任者颉利可汗。东突厥又迎来了一次复兴的机会。
624年,颉利可汗率突厥精锐骑兵,打到长安附近,京城一片震怖。对突厥来说,不幸的是,遇上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统帅李世民。这里允许我在介绍突厥历史的文字中,不妥当地来吹吹李世民的英勇事迹。
当时颉利可汗占据战场的绝对优势,李世民不仅力排众议,反对迁都,反而率少量部队直接来到颉利对面,与突厥大军对峙.李世民以坚定的姿态,通过欺骗,威慑的手段,未发一箭,让对手慑服,颉利与各部首领在一起协商,他们被李世民的气势所震慑,认为唐军早有准备,居然决定退军了。正当颉利退军时,天降大雨,李世民鼓励众将 “突厥人众,如鸟铩翮”, 指令唐军“此而不乘,夫复何时?”,李世民身先士卒,唐军居然利用突厥不习水战,大破颉利,东突厥败退後乞和。李世民几乎以一人之力,挽救了大乱後的中国,不愧千古中华大帝。
继续说东突厥和李世民。
626年,李世民即位,东突厥颉利可汗以为唐朝政局不稳,有机可乘,再次发动骑兵远征,10万大军直抵长安城下,唐太宗似乎只有很少人马,他采取了大胆的行动。他召集了所有可用的人,开启城门,把他们置於各城门前,而他亲自率领小部分骑兵沿著渭水向敌军背後扑去。突厥诸首领见其不可思议的英勇,皆大惊,下马便拜。太宗纵马到突厥营前,训斥颉利可汗及众首领背信弃义,破坏停战协定。颉利可汗羞愧低头。次日,太宗与颉利按传统习俗,歃白马而盟。此役李世民恩威并重,其光辉形象如同天人。
为了继续削弱颉利可汗,唐太宗学习隋文帝,支援薛延陀部反叛(627年),随後在630年派出由李靖和李世绩率领的唐军猛攻颉利,击溃其部落。颉利本人被俘。在随後大约50年中(630-682年),东突厥汗国臣属於中国。突厥“贵族子弟,陷为唐奴,其清白女子,降作唐婢”。
李世民面对蛮族,不求和,不献金,决不妥协,偌大的东突厥帝国在十年间就被他征服,造就了一个史诗般的大唐王朝。但另一方面,对于刚刚崛起在欧亚平原的突厥民族来说,遇上了盛唐和李世民这样的人物,运气也是实在是太差了
借东突厥汗国臣服之机,让我们把注意力从东突厥汗国转移一下,回头看看西突厥汗国。
前一节说道,突厥帝国的缔造者土门可汗死後,他弟弟室密可汗继承了西部地区,称为西突厥汗国。这时波斯的萨珊王朝日趋强盛,对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造成了很大威胁,于是拜占庭人看中了在波斯後方的室密,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二世与568年与西突厥结成反对共同敌人萨珊波斯的牢固联盟。接著,这位突厥王向波斯宣战。572年,拜占庭人也亲自向波斯宣战,这一战争持续20年(572-591年)。在此期间,西突厥与拜占庭人之间保持著亲密的关系。
575年,室密可汗去世,达头可汗即位。由于君士坦丁堡宫廷与柔然的残部,也就是阿瓦尔人达成了友好协定,达头非常不满,作为对该条约的报复(达头认为这一条约撕毁了两国之间的联盟),他派出一支由某个名叫波汗的统帅率领突厥骑兵去攻打拜占庭在刻赤附近(黑海沿岸)的潘蒂卡派(576年)。581年,突厥又兵临刻赤城下,直到590年,他们才完全撤出该地区。
西突厥与拜占庭之间的争吵没有妨碍前者继续对波斯的战争。在588至589年期间,他们入侵了巴克特里亚(今阿富汗),西突厥汗国完成了对兴都库什山以北的巴克特里亚的征服。630年,当玄奘途经该地时,巴克特里亚是昆都士的西突厥可汗儿子的封地。当时的西突厥从哈密一直延伸到威海和波斯。以阿姆河南岸为界与波斯相邻。
正如我们前节所述,如此强大的西突厥,由于达头可汗妄图重新统一突厥,被隋文帝动用政治手腕,鼓动西域的铁勒族(回纥的祖先)叛乱,抄了达头的後路,603年达头逃往青海,西突厥立刻瓦解。
达头之孙射匮可汗只获得了塔什乾附近一小块地盘。但射匮可汗以此为中心,又开始了统一西突厥的事业。611年,阿尔泰地区的薛延陀部归降於西突厥。611至618年间射匮可汗统治著从阿尔泰山到里海和兴都库什山之间的地区。几乎存回了西突厥全境
射匮之弟、继位者统叶护可汗进一步扩张势力。他已经征服了叛乱的铁勒部,重新获得了对阿富汗的统治,并取得了对塔里木盆地部分地区的霸权。
但西突厥的复兴依然是昙花一现,盛极一时的唐朝征服东突厥後,立刻把手伸向了西突厥。
630年,唐策动葛逻禄部反叛并杀害了统叶护,西突厥分裂为葛逻禄部和咄陆部两部互相混战,咄陆部可汗为了避免唐朝插手,统一西突厥,不惜进攻唐朝在哈密地区的屯军,但是唐将郭孝恪在今天的乌鲁木齐附近的博格达拉山附近打败了他(约642年)。逼其逃往阿富汗。唐朝获得了对西突厥汗国的宗主权。
651年,咄陆部贺鲁可汗得到葛逻禄部的承认,存回了西突厥汗国。为了谋求独立,贺鲁可汗发动了反叛中国的宗主权的叛乱,为了镇压这次叛乱,唐和回纥突厥人(从前的铁勒部)结成联盟。
唐高宗派遣大将苏定方直入西北部不毛的荒凉之地。当时冬季来临,地上覆写著两英尺厚的雪。苏定方对其部下说:“虏恃雪,方止舍,谓我不能进,若纵使远超,则莫能禽。” 于是,唐军冒著暴风雪袭击了敌人,在准噶尔地区艾比湖击败贺鲁,後来然後又在楚河流域再次打败了他,迫使他逃到西突厥的老巢塔什乾(657)。而塔什乾人民抓了贺鲁,把他交给了中国。此後,唐朝宫廷任命忠心为中国效劳的突厥人阿史那弥射为咄陆部新可汗(657),而立另一位依附於唐朝的突厥人阿史那步真为葛逻禄部的可汗(659)。
从此西突厥完全成为唐的殖民地,唐成为整个中亚的保护者
写到半路,笔者想把匈奴和突厥史中可能出现的重要的历史地理名词总结一下。
漠南:主要指今天的内蒙地区,这一地区是蒙古高原边缘和长城之间的戈壁和戈壁草原地区,进入漠南地区的标志是雁门关和大同,根据双方军队在这一线的位置,可以判断双方的军事态势。
鄂尔多斯:指黄河河套地区,北起雁门,南到宁夏的朔方。这块地区,深入中国腹地,但由于土壤沙化严重,只长夏季牧草,基本上不能产生种植农业,所以这一地区,历史上也是游牧民族的作用中栏位,但由于鄂尔多斯地区离长安和洛阳都不远,所以在这里的游牧民族可以直接威胁中国的统治中心。
漠北:在历史上是匈奴,突厥,蒙古人的作用中中心。位於今天的蒙古高原,海拔平均在1500米左右。南以戈壁为界,东大致到克鲁伦河,西以杭爱山,阿尔泰山一线。
克鲁伦河:鄂嫩河的支流,一般来讲,这条河流是分隔漠北各部和满洲各部的自然界限。
鄂尔浑河:贯穿蒙古高原的中部,是贝加尔湖最重要的一条支流,水量丰富,牧草茂盛,是蒙古的母亲河,历代漠北游牧民族,都把夏季的王庭设在这条河流边。
杭爱山:汉代中国称为燕然山,位於蒙古高原的西北,离雁门关大概在1800公里左右,是历代中国军队可以深入漠北追击游牧民族的极限。杭爱山以北,中国人称为“极北”,基本上被视为地狱。
西域:指今天的南疆塔里木盆地地区。历史上的界限,东以玉门关,敦煌为界。北线以盆地边缘一系列弧形绿洲,哈密,吐鲁番,库车,等等,最後到达喀什。南线比较荒凉,出敦煌後,经楼兰,米兰,尼雅,和田,叶尔羌等最後和北线在喀什会合。
回部:指我後面要讲的回纥帝国的後继部落,基本上在西域地区,後来还包括了北疆的准葛尔地区。
中亚草原:是西突厥各部和後继突厥人诸王朝历史上的主要作用中地区。东以阿尔泰山,鄂尔齐斯河上游於漠北各部相邻。北线沿巴尔喀什湖,楚河一线,直到咸海。南线先以天山山脉与西域及回部相邻,然後经过兴都库什山脉同伊朗高原的波斯帝国为邻。西线的界限比较含糊,一般可以以咸海和阿姆河为界,但游牧民族的作用中,有时可以到达里海沿岸,甚至可以越过里海,到达亚美尼亚高原,伏尔加河,极限可以到达黑海和亚速海之间的博斯普鲁斯海峡。
巴克特里亚:中国古籍中叫吐火罗,今天的阿富汗地区,是以昆都士,巴米安为中心的中亚文明中心,早在公元前4世纪就被希腊人征服,并很快形成了希腊化的文明,在公元1世纪左右,被中亚游牧民族(大夏,大月氏)征服後,成为中亚文明程度最高的地区,中亚游牧民族和波斯各王朝之间往往为争夺这块地方打得头破血流。
河中地区:中亚的两河流域,位於咸海的两条支流阿姆河和锡尔河(中国古代称为乌浒河和药杀水)之间。包括了今天吉尔吉斯,乌兹别克,和土库曼的大部分地区。牧草丰盛,是游牧民族休养生息的家园。
塔什乾:锡尔河上游的历史名城,可能是突厥人建立的第一个永久定居点。
撒马尔罕:阿姆河上游的历史名城,突厥人历史上建造的最伟大的城市,盛极一时的花喇子模哈拉汗王朝的中心,被成吉思汗野蛮毁灭。
楚河:锡尔河的支流,是中国军队进攻突厥人的北限,中国人不愿意想象,过了河还会有些什么东西。
坦罗斯:位於楚河流域,盛唐在中亚的征服作用中曾经盛极一时,唐帝国曾经在几乎整个中亚草原建立了霸权,但751年坦罗斯一役,结束了中国人向中亚扩张的全部历史。从此以後,中亚草原的历史中,再也没有出现过中国人的身影,也不再有任何如同药杀水那样的中文字地名了
第七节讲到,唐驱逐了反抗的西突厥的贺鲁可汗後,存回了西突厥分裂的两部,唐朝宫廷任命突厥人阿史那弥射为咄陆部新可汗,而立另一位突厥人阿史那步真为葛逻禄部的可汗。
这阿史那弥射是东突厥颉利可汗的兄弟,於636年投降中国。随即忠心耿耿为李世民效力,成为唐太宗最优秀的将军之一。647年,西域库车王不愿归顺唐朝。悍然袭杀了唐朝的西域统帅郭孝恪。阿史那弥射奉旨率唐军报复,“破五大城,杀男女数万,西域震惧”,与648年生擒库车王。随後阿史那弥射纵横西域,为唐收服了整个西域。
派这样的忠臣良将替唐帝国看管西突厥,唐朝本以为中亚可平了。但突厥人的独立意识确实根深蒂固,从665年起,西突厥咄陆部和葛逻禄部先後起来反叛,他们赶走了两位唐帝国委任的可汗,重新获得了独立。
西突厥的历史暂告一个段落,让我们先记住咄陆部和葛逻禄部这两个部落名词,这两个古老的突厥部落将在以後中亚的突厥国家历史中多次出现。让我们以後再来关注他们。
再回到漠北草原,继续东突厥的历史前,让我们说些轻松的话题。突厥人和匈奴人长得什么样子?
匈奴人的外观非常具有野蛮人的特点,他们头大如牛,眼窝深陷,眼睛却很小,鼻子扁平,胡子稀疏,看起来非常凶恶,大概是由于长期的马上生活,他们的身材不成比例,上身粗壮,但腿却很短。把大美人王昭君嫁给这样子的人做老婆,确实让中国人汗颜。
可是突厥人却完全不是这样,突厥人身材高大,匀称,脸型细长,高鼻梁,大眼睛,长胡须,气质儒雅,看上去并不凶恶,多数都是美男子,突厥人外貌,大家可以参考现代土耳其的球星哈坎.苏克,阿富汗政治家卡尔扎伊,以及美国影星尼古拉斯.凯奇,他们都长著一张典型的突厥人的面孔。突厥人女子非常美貌,是中世纪各国宫廷的抢手货。从唐太宗皇宫内院到查理曼大帝的夏季别墅,都可以发现她们美丽的身影。
让我们回到东突厥。
前面讲到,630年,唐李靖俘获了颉利可汗後,东突厥成为唐的附庸,一度甚至连名义上的可汗称号也被取消,事实上当时的东突厥已被唐朝吞并。
680年前後,东突厥出了一个领袖骨咄禄,他鼓动突厥人重新燃起建立自己国家的希望。他说,“我们现在都是为唐皇出力的突厥人。我们一直有我们的部族,但我们自己的国家现在在哪里?我们一直有自己的可汗,但我们的可汗现在在哪里?” 于是他组织突厥人起来反抗唐朝。
骨咄禄在突厥传统的中心地带,鄂尔浑河源边和杭爱山区重建起了突厥国家,这个突厥国家,我们还是称它为东突厥汗国,或是叫鄂尔浑突厥汗国。
但漠北的游牧民族只要一立国,为了生存必须要劫掠中国,于是唐和东突厥战事再起。
682年,骨咄禄可汗对山西北部发起进攻。683年3月,骨咄禄夷平妫州地区(今天北京怀柔县)。4月,骨咄禄洗劫绥远,6月,杀蔚州刺史(山西灵丘),俘虏了丰州刺史(陕西榆林),从此,每年进犯山西和河北边境。684年秋,攻朔州(山西朔平),685年5月,攻入忻州(在太原北面),687年4月,攻昌平。东突厥卷土重来,而且比以前更加危险了。
691年,骨咄禄可汗去世。他弟弟默啜可汗即位,东突厥在他的带领之下,很快到了他的鼎盛时期。武则天为了拉隆他,提议让她的侄子亲自去迎娶默啜可汗的女儿,可是小武一到默啜营帐,竟被默啜一口拒绝,(大概是嫌他长得难看),并声称他女儿只能嫁给李家的小孩,而且如果武则天废掉了李家皇子的继承权,他将率领他的所有部落入侵。很NB的作了一回李家和武家争权的仲裁者。
东突厥继续在威胁著唐朝的边境。694年,默啜蹂躏了宁夏灵州,696年,他击溃了契丹,势力深入了辽西,698年他再次洗劫了蔚州,并杀掉了大批唐军俘虏,702年,默啜攻打代州(山西北部),带著大批俘虏和战利品传回。
随後默啜开始统一突厥各部的军事行动。在东方,他战胜了克鲁伦河上游的另一个突厥部落,在西方,默啜用武力使西突厥的两部,即咄陆部和葛逻禄部臣服於他(699年)。711年,西突厥两部,联合巴尔喀什湖以南的伊犁河下游的一个突厥部落,一起反对默啜可汗,但被镇压,于是默啜可汗成了一个东起中国辽西,西至河中地区的突厥各民族的唯一君主,突厥汗国达到了空前的规模。
但游牧民族的国家注定无法保持长盛不衰,716年,默啜可汗在克鲁伦河地区被反叛的突厥部落袭杀,东突厥汗国立刻陷入混乱之中
公元716年夏,默啜可汗在征伐克鲁伦河流域的反叛部落中,大获全胜。但却在胜利班师的途中,被反叛部落的残部设伏袭杀。
默啜一死,东突厥宫廷一片大乱,默啜子孙被其兄子,即骨咄禄的儿子阙特勤屠杀殆尽。阙特勤立其兄默棘连为可汗,突厥各部陷入混乱。从716到734年,突厥各部,东突厥和回纥与葛逻禄部,突厥和乌古斯、鞑靼等蒙古部落之间展开了长时间血腥的内战。东突厥在战争中失去了对西突厥葛逻禄部,以及回纥部(以前的铁勒部)的宗主权,但内战中,让默棘连可汗依然保住了东突厥原有的漠北领地。
我们前面讲过,东突厥在630到682年间,失去了主权,为唐所吞并,长时间的殖民化历史,渐渐消磨了东突厥人的意志,东突厥人为大唐的文明所倾倒,开始仿傚唐朝,企图让突厥人过定居生活,在鄂尔浑河畔建筑有城墙的城市,建立道、佛教寺院。开始贪图安逸的生活。但另一方面看,东突厥人当时已面临著即将跨入伟大文明主流的时刻。
默棘连可汗是东突厥一位极为杰出的领袖,当时的东突厥内忧外患。在西面,东突厥面临著与回纥与葛逻禄部的内战,在东面,契丹人和中国联合在进攻突厥。而在南面,默棘连可汗面对著极盛时期的唐帝国,和好大喜功的唐玄宗。
这里提到了唐玄宗,不得不说上几句。唐玄宗是唐代又一位有作为的君主。当时唐帝国其本土已处於中国历史上的极盛时期,偌大的帝国,没有战乱,万商云集,文化鼎盛,农业丰收。但却在境外失去了中亚,漠北,西域几乎所有的殖民地。唐玄宗即位时,正当盛年,政权稳固後,理所自然地踏上了唐朝的第二次征服之旅。但他的才干和唐太宗确实无法相提并论。唐玄宗渴望著存回唐帝国的殖民地,却缺乏唐太宗的勇气和力量,作为一个志在天下的君主,他却喜欢长时间泡在长安的宫殿里,在他在位的40年间,他极少离开他的宫殿。当时的唐朝,最容易做也是最现实的扩张就是收复漠北,但唐玄宗却在和东突厥战事稍有不利时,和东突厥议和。在东突厥瓦解後,在长达十年的时间里,唐玄宗对漠北无所作为,坐视回纥部占据漠北。导致与中国一墙之隔的漠北从此几乎告别了中国,再没有被汉族人政权控制过。唐玄宗不取漠北,对塞外万里的中亚却充满兴趣,在一次次的胜利面前,唐帝国几乎存回了中亚所有的利益,可是,历史地理的知识再清楚不过了,中国人是无法长时间做出越过葱岭(喀喇崑仑山脉)的征服的,其在葱岭以西的征服成果是没有办法稳固的,唐玄宗的征服除了挥霍掉了唐帝国的国力,可以说一无所获,结果在751年输掉了那场从战争角度来看并不致命的坦罗斯战役後,居然断绝了中华帝国的征服史。所以笔者队唐玄宗的评价,只能是好大喜功的说。
回到东突厥。
718年,唐玄宗进攻,并联和了辽西契丹从侧翼一起进攻。默棘连可汗回避唐军,却以主力攻打契丹。击溃之。唐军深入漠北,无所作为後退军。 720年默棘连可汗进犯甘州和凉州一带,打败唐军,721年突厥与唐议和,两者之间建立了友好关系。唐玄宗还真的信守协定,再未发动对默棘连的进攻. (100年前,唐太宗626年和颉利议和,4年後不仅撕掉了协定,还把突厥灭掉了)
从此,东突厥没有了後顾之忧,全力对付葛逻禄部。在内战中,默棘连连获胜,突厥几乎再次统一。
734年,默棘连被他的一位大臣毒杀,不久,默棘连之子伊然可汗也去世,由其弟登利可汗继位,年轻的登利可汗在默棘连遗孀的辅助下进行统治。然而741年登利被其部下左杀处死。左杀宣布自己为乌苏米施可汗。这一事件标志著突厥帝国的结束,因为乌苏米施可汗立刻就面临著三个主要的臣属突厥部落的反叛,它们分别是拔悉密部,回纥部和葛逻禄部。乌苏米施可汗於744年被拔悉密人杀害,其首级被送往长安宫廷。东突厥王室残余在743年时已经逃亡中国。
东突厥汗国到此完全灭亡,而突厥人也失去了在8世纪进入主流文明社会的机会
东突厥灭亡後,漠北形成了一个真空地带。
744年,突厥回纥部在葛逻禄部的辅助说明下,回纥可汗骨力裴罗,在鄂尔浑河上游的帝国地区称汗。他的登基得到了唐朝的认可,唐玄宗册封他为怀仁可汗。其统治疆域从阿尔泰山到贝加尔湖。突厥回纥帝国诞生了(744-840年)。
回纥君主姓药罗葛氏。(补充一句,东突厥王族,为阿史那氏)回纥的都城在斡耳朵八里,(中国古籍的译名,是真正的好玩),该城在鄂尔浑河上游河畔,靠近原匈奴单于和突厥可汗们的驻地,也是後来成吉思汗的哈拉和林的近邻。
回纥帝国对唐帝国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回纥不仅没有像东突厥一样长时间与中国为敌,相反从他们的前身铁勒部开始,就作为中国的盟友,和中国保持了友好的关系。回纥帝国一开始作为唐帝国的被保护国,但不久,在唐发生崩溃性的内乱後,回纥非但没有趁火打劫,(当然,对于游牧民族来说,打劫是必需的,但唐政府确实是把打劫作为了对回纥义举回报。)反而作为了唐朝宝贵的保卫者,和唐军一起和叛军作战。所以,我们对这个突厥人民族就更多了一份好感。
让我们暂且把唐玄宗在中亚的征服放到後面讲,先把回纥突厥帝国的故事讲完。
755年,安禄山叛乱,叛军迅速占领了洛阳和长安,唐玄宗避走四川。757年唐肃宗请求回纥默延啜可汗支援,默延啜一口答应,并於同年率回纥大军,配合郭子仪,收复了洛阳,唐肃宗将唐朝公主嫁给他,并答应每年给回纥绢帛两万匹。(这样的感谢未免过於廉价?)
代宗即位,牟羽可汗受史朝义蛊惑,与761年,抱著与叛军合作的目的,率10万回纥大军向中国出发了,唐廷震惊,遣殿中监药子昂迎劳,在太原附近,这位杰出的唐朝外交官劝牟羽可汗改变了主意,他反过来与唐朝联合,以唐朝的名义从史朝义手中夺回了洛阳(762年)。收复洛阳後,牟羽可汗有意识地掠夺了洛阳城。随後,回纥兵与史朝义激战,蹀血二千里,枭其首,河北悉平。尽管他无疑是唐朝的救星,但是,他已经成了唐朝难以满足的保护者和危险的同盟军。763年,叛乱平定,回纥终於踏上了归途。
牟羽可汗在洛阳的长期逗留对他的精神世界产生了重要後果,在洛阳,他皈依了摩尼教(波斯古代宗教,《倚天屠龙记》中有记述)。并把大批摩尼教僧侣带回了漠北,摩尼教成了回纥汗国的国教,并用摩尼教教条来处理国事,这是突厥民族第一次摆脱了原始宗教,开始信仰文明社会的宗教。随著摩尼教一起传入回纥的还有基督教、伊朗哲学和艺术等等。而回纥帝国也把自己当成在唐帝国中传教的摩尼教士的保护者。在768年,可汗从唐朝天子那里获得准许摩尼教徒在中国布教的法令。因此摩尼寺在湖北的荆州、江苏扬州、浙江绍兴和江西南昌(771年)等地建立,这些寺庙成为回纥使者的住所。807年,回纥使者要求在洛阳和太原另外再置摩尼教寺院。
吐鲁番地区是铁勒部的祖地,随回纥帝国纳入版图,在那里的回纥遗址中,我们发现了大量精致的摩尼教壁画,充分叙述了当时的回纥突厥人已经在宗教的指引下走进了文明社会。
回纥帝国在他的100年间,始终和唐朝保持友好关系,极少有入侵举动,比较好笑的是,回纥人很好讲话,曾经多次兴师动众,出发要打唐朝,一到半路,唐朝派一个能说会道的使臣,耐心地做他们可汗的工作,就能屡屡把他们说退。而唐朝对他们也不错,不仅一直给回纥以财物支援,历代回纥可汗都会要求娶唐朝公主。而唐朝总是一口答应,有时候路途遥远,回纥可汗等不及唐朝公主,死掉了,唐朝也会主动再把公主嫁给可汗的儿子。
但是,安定富足的结果是游牧民族人的尚武习性也在被回纥突厥人遗忘,这对游牧民族来说是致命的。
840年,依然处於原始状态的黠戛斯人(生活在西伯利亚的叶尼塞河上游),占领了回纥都城斡耳朵八里,杀回纥可汗,推翻了回纥帝国。而唐朝政府在回纥帝国灭亡後,不再感到恐惧,于是从843年开始大肆迫害摩尼教信徒,摧毁摩尼教寺院。杀回纥使者,(这些做法,和盛唐时差别何其大也?)
黠戛斯人占据漠北後,将漠北高原的已经相当开化的鄂尔浑河上游地区退回到了原始的野蛮地区。他们占据漠北,直到大约920年被契丹人打败後传回了西伯利亚的叶尼塞河草原。
回纥失去了帝国之後,退到了西域,定居在塔里木北缘诸绿洲地区,即高昌,吐鲁番,焉耆和库车等地。另一批回纥,约在860或866年居住在甘肃西部的甘州(敦煌附近)一带,并立国。甘州回纥国一直存在到1028年,是年,它被西夏的党项人征服。甘州回纥人放弃了摩尼教,信奉了当地的佛教,并带给了我们举世闻名的莫高窟。库车的回纥国一直存在到13世纪的成吉思汗时期,他们还曾一度征服了吐火罗(阿富汗)。
回纥突厥人的文明程度很高,对後世蒙古的乃蛮部和成吉思汗蒙古人来说,堪称“文化之师”,他们为乃蛮人和蒙古人提供了书记员,官吏制度和书写文字。
漠北以後的历史,是蒙古人的天下了,突厥在这块土地上的历史告一段落,但突厥在中亚,近东,欧洲,非洲,仍在不断地创造著历史。
在我们把目光再次转向中亚前,让我们索性把突厥在东亚的历史讲完。
唐末,另一只突厥人部落於乱世中崛起,他们就是大名鼎鼎的突厥沙陀部,突厥沙陀部落从7世纪起就生活西域的巴里坤湖以东地区,8世纪到9世纪初,被崛起的吐蕃人驱赶,失去了家园,于是沙陀部向唐朝请求保护,唐朝把他们作为盟邦,安置在鄂尔多斯北部、灵州(宁夏附近)的东北部。
沙陀部一直留居鄂尔多斯地区直到878年。部落首领李克用,趁黄巢起义和唐末大乱,攻占山西北部大同边区。880年,黄巢攻占长安,李克用在此时扮演了唐朝救星的角色。883年,他把起义军从长安驱逐出去。被他刚刚拯救出来的唐朝廷任命他为节度使,山西的总督以为报酬。
907年朱温篡唐,李克用自立为晋王。923年,其子,李存勖推翻後梁王朝,建立後唐,突厥人历史上第一次做了中国的皇帝。後唐及其後继的後晋石敬塘和後汉刘知远政权都是突厥沙陀人的政权,但当时的沙陀人基本已经汉化,这些沙陀人在以後的历史中,已经彻底融入汉民族中,其突厥的民族特性也被抛弃。
终於可以回到中亚了。
713年,唐玄宗即位,随之存回了插断50多年的对中亚的军事行动。
714年,唐朝的突厥人大将阿史那献在伊塞克湖以西的托克玛克(碎叶城,伊塞克湖西北、楚河上游地区,在今天的吉尔吉斯斯坦,据说是李白的出生地)。打了一场大胜仗,使西突厥的两大部落(在准噶尔咄陆部和在巴尔喀什湖附近的葛逻禄部)突厥人再次臣伏。
而此时,另一支在伊犁河三角洲的突骑施部突厥人开始对唐的西域造成威胁,突骑施部可汗苏禄於717年保围了阿克苏城,数月之内,骚扰了中国的安西四镇:焉耆、库车、喀什和於阗,并占领了唐朝在西突厥斯坦的前哨基地碎叶城。苏禄可汗对唐朝的西域造成了持续的威胁。719年,阿史那献在碎叶打败苏禄,726年,苏禄再次劫掠安西四镇。
苏禄的威胁直到736年才被解除,唐朝北庭都护盖嘉运在阿尔泰山南麓大破苏禄,738年,苏禄被另一只突厥小部落的首领阙律啜袭杀。
阙律啜灭掉苏禄後,立刻和唐朝决裂。 742,阙律啜杀了唐朝派往突骑施的都督阿史那昕。744年,唐将夫蒙灵誓打败并杀死了阙律啜。由这次胜仗,唐朝又成为了西域和伊犁河流域的主人。
748年,唐将王正见在碎叶城,修筑了坚固的城池,以及寺庙等建筑,准备永久占领。
751年,唐朝大将高仙芝消灭突骑施部最後的抵抗,向唐玄宗呈献被俘的突骑施首领。西域平。
652年,阿拉伯人灭波斯萨珊王朝,并从8世纪初开始,越过兴都库什山,开始进攻中亚草原,中亚各突厥人小国,纷纷向当时东突厥的默啜可汗,以及後继的阙特勤可汗求救。东突厥和阿拉伯军队在中亚展开了激烈的争夺,阿拉伯军队直到阙特勤死後的738年,才最後征服了撒马尔罕。
阿拉伯人占领撒马尔罕後,中亚其它地区的突厥部落,包括昆都士的佛教突厥王朝,塔什乾的突厥王,帕米尔地区的小勃律、大勃律和护蜜等小国纷纷向唐朝归顺。而唐朝的高仙芝大军在750年,彻底打退了在西域的吐蕃军队,可以专心到中亚对付阿拉伯人了。
749年,塔什乾的突厥王车鼻施,入唐表示归顺。然而当时在库车的唐朝西域总督高仙芝,指责他没有尽到作为边境保护者之职。高仙芝到塔什乾杀之,并占用其财产。这一暴行引起了西部的反叛。车鼻施之子大怒之余,向葛逻禄部突厥人求援。(当时的葛逻禄部领地从巴尔喀什湖东端一直延伸到阿尔泰山的额尔齐斯河,是突厥人在中亚最大的部落),并同时向撒马尔罕的阿拉伯驻军求援。于是,阿拉伯阿拔斯王朝的大将齐雅德从南方赶往塔什乾,而葛逻禄部军队则从北方南下,夹攻塔什乾的唐朝高仙芝军队。751年7月,高仙芝在楚河流域的怛罗斯河两岸,被阿拉伯和突厥联军彻底打败。齐雅德俘虏了数千名唐朝战俘,传回了撒马尔罕。而葛逻禄人在获胜之後,其领土已经廷伸到巴尔喀什湖以南和伊塞克湖以北的整个伊犁河流域。原西突厥的疆域几乎被全部存回。
怛罗斯之役意义重大,第一,唐朝由于此役的失利,以及接踵而至的安史之乱,彻底结束了他在中亚的殖民历史。第二,这场战争,使突厥民族摆脱了长期以来中华帝国的影响,走向了阿拉伯的伊斯兰世界。第三,大批唐朝军人和工匠的被俘,使中国的造纸术等多项当时世界的高新尖端技术传入了撒马尔罕,并通过阿拉伯人传到了西方。
上节提到,在751年的坦逻斯之战以後,唐朝势力结束中亚,从此突厥民族的历史,摆脱了中国的影响,走向了伊斯兰世界,其在纪元後第二个千年的历史,是一部在阿拉伯民族,伊朗民族和蒙古民族之间,英勇地维护自己民族的独立和尊严的历史。在这个千年里,突厥民族,把自己的生存空间开拓与扩展到了伊朗高原两河流域,小亚细亚。并征服了巴尔乾和北非。留下了一串显赫王朝的背影,他们是,哈拉汗国,伽色尼苏丹国,塞尔柱苏丹帝国,花刺子模帝国,奥斯曼突厥帝国。
由于这段时期的突厥民族的作用中中心离开了中亚草原的河中地区,向欧亚各地开始了大规模的迁徙,所以在继续这些突厥帝国的历史前,让我们再看一点历史地理名词。
呼罗珊,位於河中地区的西南,巴克特里亚(阿富汗)以西,里海以东的三角形地带,位於伊朗高原的西北边缘,面山背海临沙,所以相对孤立。位於今天的土库曼斯坦,是第一波斯帝国,波斯萨珊王朝(第二波斯帝国),波斯萨曼王朝(波斯第三帝国)的西北领地,也是历代波斯帝国进攻河中地区的前进基地。但後来成为突厥民族躲避战乱的寄居地,当地人被称为土库曼人(Turkmen),意为血统纯正的突厥人。
费尔乾纳(大宛),在印度河上游,阿富汗以南,位於今天的克什米尔和巴基斯坦的旁遮普,河网密布,物产丰富,是如今巴基斯坦最富庶的地区,曾经是公元1-2世纪贵霜王朝的中心。也是後一千年突厥人的主要移居地,这里的突厥人成为了巴基斯坦各民族的先祖之一。
锡斯坦(粟特), 古代中亚王国,位於呼罗珊以南,伊朗高原的东部边缘,在今天伊朗和阿富汗的交界处。当地的萨比里湖是阿富汗的帕米尔高原几乎所有河流的源头,周围是高原上天堂般的草原,後来也成为突厥民族的移居地。
阿塞拜疆,位於里海西南。亚美尼亚,位於里海以西,黑海以东的亚美尼亚高原。格鲁吉亚,位於高加索山脉。这些都是中世纪的文明古国,都是突厥民族大迁徙中的重要寄居地。突厥民族的迁徙,和以往游牧民族的野蛮迁徙不同,相当温和,他们并不赶走当地原来的民族,也绝少对原驻民进行屠杀,而是和他们和睦相处,并与他们逐渐融合,形成当地的民族,所以在这些地区现在的众多民族中,都可以发现突厥的血统。
安纳托利亚高原,位於小亚细亚半岛腹地,是突厥民族最终的迁徙地。塞尔柱突厥人在这里难以置信地顽强抵抗住了庞大的蒙古帝国,使突厥民族免遭覆灭。从此这块土地成为了突厥人民的家园,他们结束了希腊人的统治。并开始震惊复兴了的欧洲。
751年,阿拉伯人和葛逻禄突厥联军击溃唐朝中亚远征军,唐朝在中亚的统治崩溃。葛逻禄部和阿拉伯人瓜分了唐朝的中亚领地,葛逻禄部获得了伊犁河流域,阿拉伯人则把河中地区的大片土地据为己有。阿拉伯哈里发派遣总督(埃米尔)管理河中地区。
875年,萨曼家族(是波斯民族的粟特人),从阿拉伯哈里发手中得到了河中地区作为他们的封邑。并逐渐摆脱阿拉伯人的控制,赢得了独立,这就是波斯的萨曼王朝(波斯第三帝国)。波斯帝国一建立,便开始了扩张。突厥成为其首当其冲的目的。
893年,萨曼王朝占领坦罗斯,并将当地的基督教堂改成了清真寺,逼迫当地首领接受了伊斯兰教。
900年,萨曼王朝吞并呼罗珊。
914年,萨曼王朝击败葛逻禄部,占领了塔什乾,葛逻禄灭国。
萨曼王朝对突厥人的征服,造成了几个後果,一是,突厥人,尤其是葛逻禄部的突厥人,大多成为了波斯的奴隶和雇佣军,替波斯人打仗。而这些突厥人雇佣军成为了日後突厥复兴的基础。二,突厥人为了赢得其雇佣军的身份,主动或被迫放弃了他们原有的宗教或无教派立场,改信伊斯兰教。但萨曼王朝的突厥人为了不被波斯人同化,成为了狂热的逊尼派教徒,他们要利用宗教上的差别以加深他们与真正波斯人之间的区别(波斯人基本上属於什叶教派)。
突厥的伊斯兰历史开始了。
突厥人建立的第一个伊斯兰国家,是哈拉汗王朝。
关于哈拉汗朝突厥人的来源,没有很明确的结论,这里笔者采用中国史者,比较认同的意见。我们前面说到840年,黠戛斯人占领回纥突厥帝国都城,灭掉了漠北的回纥帝国,回纥人由此开始向西迁徙,其中的回纥十五部西奔葛逻禄。西迁的这一部分回纥人,和葛逻禄人一起,建立了哈拉汗王朝。
哈拉汗王朝的奠基者是毗伽阙.卡迪尔汗,他在八拉沙衮(位於伊塞克湖以西,碎叶城以东,今古尔吉斯斯坦共和国托克马克附近)建立政权。他死後,长子巴兹尔仍在八拉沙衮进行统治,以狮子汗为称号。次子奥古尔恰克驻怛罗斯。公元893年,怛罗斯城被萨曼王朝攻破。奥古尔恰克迁往喀什噶尔。他的称号为公驼汗。巴兹尔的次子萨图克称博格拉汗(942—956)。是哈拉汗王朝的始祖,他统一哈拉汗王朝全境,正式建立了哈拉汗王朝,他还把伊斯兰教带入了自己的国家。
萨图克的长子木萨继位,称阿尔斯兰汗(956—971)。他以伊斯兰教为国教,使哈拉汗王朝成为历史上突厥语民族中第一个伊斯兰国家。他向当时西域佛教中心之一的於阗国(今新疆和田市一带)发动“圣战”,但作战失利。
10世纪末,哈拉汗王朝的邻国波斯萨曼王朝,因为南受伽色尼王朝(阿富汗)王朝的侵略,北遭哈拉汗王朝袭击,加之内乱,已经摇摇欲坠。
999年5月,萨曼王朝被伽色尼王朝击败,被迫放弃了呼罗珊。
999年10月, 哈拉汗王朝的阿尔斯兰.伊列克.纳斯尔汗,以胜利者的身份进入萨曼王朝首都布哈拉,监禁了萨曼王朝的末代君主(马立克二世),波斯萨曼王朝亡。而哈拉汗王朝则吞并了河中地区。
11世纪初, 经过三十多年的战争,哈拉汗王朝征服了西域的於阗国。哈拉汗王朝到了它的全盛时期。其王朝的疆域扩大为:东面包括今伊犁河流域,东南包括今新疆和田地区,西南抵阿姆河中游北岸,西北包括了今天哈萨克斯坦的西南部),北抵今巴尔喀什湖。以八拉沙衮为首都,喀什噶尔是该国的第二都城。哈拉汗王朝分裂为东西两个部分後,西部王朝以撒马尔罕为中心,东部王朝仍以八拉沙衮、喀什噶尔为中心。
1008年,哈拉汗朝军队在阿富汗的巴里黑附近,被伽色尼王朝军队打败,中止了向哈拉汗朝向阿姆河以南扩张的军事行动,并引起哈拉汗王朝内部分裂。以萨图克(博格拉汗)长子木萨之子阿里为第一代的阿里系占据以撒马尔罕为中心的西部地区,而萨图克汗幼子苏莱曼之子哈桑为首的哈桑系仍以八拉沙衮、喀什噶尔为中心。
1041年,在东支哈桑系、西支阿里系的基础上,哈拉汗王朝终於正式分裂成东、西两个王朝,二者之间以锡尔河中游为界。
西哈拉汗王朝在1089年被突厥塞尔柱王朝攻破都城,成为塞尔柱的附庸。1141年九月,西辽(喀喇契丹)在撒马尔罕北面的卡特万大会战中获胜,塞尔柱王朝的势力结束阿姆河以北地区,西部哈拉汗王朝转为西辽的附庸。
1212年,花喇子模帝国攻占撒马尔罕,西哈拉汗王朝最後灭亡。
1134年初,西辽占领东哈拉汗王朝的七河地区,仅将喀什噶尔与和阗一带留给东哈拉汗王朝,并使之成为附庸。王朝的伊卜拉欣汗被取消汗号(仅保留土库曼称号,表示是突厥部落的领袖)。1211年,东哈拉汗王朝最後的一位君主被杀,哈拉汗王朝亡。
东哈拉汗王朝统治地区的回纥人是现代维吾尔族的先祖。西哈拉汗王朝境内的突厥语诸族,後来逐渐融合演化,成为今天的乌兹别克人
在哈拉汗王朝建立不久,突厥人在中亚又建立了一个传奇色彩的王朝--伽色尼王朝(962-1186)。其王朝由于都城在伽色尼(今天阿富汗的加兹尼)而得名。
我们前面讲到,当波斯萨曼王朝征服中亚後,原葛逻禄部的大批突厥人沦为萨曼王朝的奴隶或雇佣军。在萨曼王朝的阿布德.阿尔.马立克一世(954-961年在位)统治时,一位名叫阿尔普特勤(也译为阿勒波的斤)的突厥奴隶作为萨曼王朝宫廷近侍而甚受马立克一世宠信,被擢升为了卫队统帅,并在961年被任命为呼罗珊总督,继任的萨曼曼苏尔一世将阿尔普特勤免职,他退到巴尔黑。接著被萨曼王朝军赶出此城後,他逃到阿富汗地区的加兹尼城避难(962年)。随後,他在加兹尼立国,并承认了萨曼王朝对于伽色尼的宗主权。阿尔普特勤在其後不久去世(约963年?)。他在加兹尼建立的这支突厥雇佣军从977年起由另一位前突厥奴隶赛布克特勤统帅,赛布克特勤征服了巴尔黑-昆都士的吐火罗地区和坎大哈,并著手征服喀布尔。
992年左右,萨曼王朝陷於分裂,哈拉汗王朝的博格拉汗乘机发动了对布哈拉(萨曼都城,在今天的塔吉克斯坦)的军事远征。萨曼王朝的努赫二世为了对付这些叛变和哈拉汗王朝的威胁,向伽色尼王朝的突厥人求援,赛布克特勤从加兹尼匆忙赶来之後,将萨曼王朝置於其保护之下,并将呼罗珊占为己有。
赛布克特勤去世後,它的儿子马赫穆德(998—1030年在位)即位。马赫穆德是突厥历史上极为著名的征服者,以文治武攻著称,在位时为伽色尼王朝极盛时期。马赫穆德建立了一支相当有战斗力的军队,主要由“圣战者”和突厥奴隶中选拔的禁卫军组成。1001~1024年,马赫穆德进攻印度不下17次,远达恒河的卡瑙吉,吞并了以拉合尔为中心的旁遮普,旁遮普人从此放弃印度教,旁遮普也成为了穆斯林地区。他北上联合哈拉汗朝共同消灭了萨曼王朝,吞并了呼罗珊。去世前他向西占领了莱伊(今德黑兰南部)及哈马丹,其领土包括了河中地区,阿富汗,伊朗和印度北部,从而建立起了一个阿拔斯王朝以来版图最大的伊斯兰帝国。伽色尼王朝的崛起,标志著突厥民族在与伊朗民族争夺伊斯兰世界战斗中取得了胜利。
马赫穆德在治国方面热衷於采用波斯行政制度,加强中央集权。他靠收夺私产来扩大国家土地,注意厘定税收制度,重耕荒田,新修水利,扶持工商业。在文化方面他不遗余力地大力引进人才。许多阿拉伯和伊朗的诗人、学者和科学家聚集在他的宫廷,受到庇护和优遇。马赫穆德不愧是突厥史上不世出的杰出君主。
但马赫穆德死後,伽色尼王朝的後继君主极为平庸,帝国渐渐趋於瓦解。
1032年,马赫穆德之子马苏德被西哈拉汗国在河中地区击败,伽色尼王朝结束河中地区。1040年5月22日,伽色尼王朝的统治者们在丹丹坎战役中被另一支突厥人(塞尔柱人)击败,塞尔柱人从他们手中夺取了呼罗珊,并把伽色尼人赶回阿富汗和印度。(塞尔柱人随後征服了波斯的其余地区,於1055年进入巴格达,巴格达的阿拔斯朝哈里发承认他为苏丹,即东、西伊朗之王。这个大突厥帝国很快从阿姆河扩张到地中海,此为後话。)
此後伽色尼王朝日趋式微,到了1150年左右,阿富汗的土著廓尔人酋长阿拉*乌德*丁统一了廓尔地区全境,成立了廓尔王朝,他出兵攻下伽色尼,大肆焚掠,屠杀伽色尼突厥人。伽色尼人不得不离开阿富汗,在旁遮普继续伽色尼王朝的统治。1186年,廓尔王朝对伽色尼王朝展开最後一击,摧毁了伽色尼王朝在拉合尔的残余统治。显赫一时的伽色尼王朝亡。
残余的伽色尼人,继续生活在印度北部的旁遮普,和当地人逐渐融合,成为巴基斯坦旁遮普族的一支源头。
话说,隋唐时有个“九姓”突厥部落,生活在漠北草原的东部。在公元8世纪初,东突厥默啜可汗时,九姓部落反叛默啜可汗,“默啜讨九姓,战碛北,九姓溃”,九姓溃散後,开始向西迁徙。
到了10世纪,九姓部落生活到了巴尔喀什湖以北,今天的吉尔吉斯-哈萨克草原(即萨雷河、图尔盖河和恩巴河之间的草原上),他们被称为九姓乌古斯人(或称乌古思或称古兹,拜占庭编年史称为奥佐伊人)。他们是突厥人中比较原始的一个部落,和其它民族的融合也很少。乌古斯人,以及今天的吉尔吉斯人,後来到了成吉思汗时期,被开始称为土库曼人,意思就是血统纯正的突厥人。
10世纪末的乌古斯人,形成了一个关系松散的、内部之间经常发生战争的部落群。在来自鄂毕河或额尔齐斯河中游的另一支突厥人钦察人的驱赶下,开始了又一次大迁徙。
(有关钦察人的历史,也可以补充几句。钦察人後来进入南俄罗斯平原,1222,1237年曾经英勇地为俄罗斯各民族分别抗击了蒙古哲别和拔都大军。1238年,钦察人终於在别儿哥的第三战役中遭到致命的失败,钦察人首领八赤蛮在伏尔加河岸边被蒙哥生擒,但拒绝投降,被蒙哥腰斩。另一位钦察首领忽滩率残部4千户迁往匈牙利,他们在匈牙利皈依了基督教。并逐渐融合在匈牙利人中间)
向西迁徙的乌古斯人运气不佳,在1025-1050年间,一直远徙到多瑙河下游,并越过该河入侵巴尔乾地区,最後他们在巴尔乾被拜占庭帝国击溃(1065年)。
而向南迁徙的乌古斯人则运气不错,因为,他们很快就将主宰整个伊斯兰世界。
985年左右,乌古斯人的一个部落,在他们的首领塞尔柱的率领下,向南迁徙,这支突厥人,後来就被以他们的首领的名字命名,称为塞尔柱突厥人。他们定居到了萨曼王朝的边境,锡尔河下游右岸,被迫放弃了突厥-蒙古族的古老的原始宗教萨满教而皈依了伊斯兰教逊尼派。
塞尔柱人来到河中地区後,为了生存,立刻开始了他们的雇佣军生涯,他们先是替萨曼王朝打仗,後来又开始替伽色尼王朝打仗。而随著他们的雇佣军生涯,塞尔柱人迅速强大了起来。
萨曼王朝灭亡以後,当河中君主哈拉汗朝的突厥人和统治著呼罗珊的伽色尼王朝之间正在为继承萨曼王朝的遗产而争吵之时,塞尔柱人却在一步一步地向前推进,乱中获利,扎营於河中腹地。985年,他们的帐篷遍布布哈拉东北部。大约1025年,他们的一位首领阿尔斯兰(突厥名,意即狮子),作为地区哈拉汗朝统治者阿里特勤的辅助者,反对伽色尼王朝的马赫穆德。马赫穆德俘虏了阿尔斯兰,并把他带到加兹尼,企图通过严格约束的办法使其部落中的其它人驯服。但是,这些游牧民的生活方式使他们能够逃脱定居民族所采取的任何措施。
1038年,塞尔柱的孙子,图格鲁勒强占了呼罗珊的尼沙普尔。1040年,图格鲁勒乘伽色尼国王马苏德率主力讨伐印度时,在呼罗珊丹丹坎会战中,让伽色尼王朝遭到惨败,该战役之後,伽色尼王朝的统治者被迫退回阿富汗地区,将整个呼罗珊让给了塞尔柱的子孙们。塞尔柱王国诞生了。
图格鲁勒将他弟弟查格理安排留守呼罗珊,继续征服伊朗高原东部地区,而他则率主力,开始了西征。
在我们继续图格鲁勒西征的历史前,让我们通过塞尔柱人,了解一些突厥民族的优秀品质。
塞尔柱是一支缺乏传统和在新近接受伊斯兰教的诸突厥民族中最不开化的部落,只是由于意外的成功,他们成了东伊朗的主人。如果是其它野蛮的游牧民族(比如成吉思汗的蒙古族),那么,他们获得的意想不到的成功对文明世界来说可能将是一场灾难。但是塞尔柱人和他们的首领们本能地意识到阿拉伯-伊朗文化的优越,他们不是破坏它,而是把自己看成它的捍卫者。
一进入尼沙普尔,图格鲁勒就宣布要遵守穆斯林制度。塞尔柱人的征服仍以草原游牧民的方式进行,每个家族成员都为自己去掠取战利品。图格鲁勒的表兄易不拉欣.伊纳尔纵容他的军队在刺夷犯下了一些劫掠暴行,图格鲁勒立刻亲自带部队回来,对易不拉欣.伊纳尔进行干涉,并存回当地的秩序。当图格鲁勒更深入阿拉伯-波斯世界时,他从这些古文明地区的行政管理的意识中汲取了越来越多的有益的经验,它们使他从一个落後的部落联盟的首领逐渐变成为一个强盛国家的领导人。
我们可以看到,突厥人对文明社会的保护意识很强,在历代突厥游牧民族的征服中,绝少看到如同後来的蒙古人,满洲人那样有文档期的屠杀,焚烧等暴行,相反他们往往成为文明和文化的捍卫者,阿富汗,波斯,阿拉伯的灿烂文明在突厥人的征服程序中被完整地保护。而且突厥人很善於汲取先进文明的给养,为自己民族所用。关于这些,我们对後起的,看上去强大百倍的蒙古人简直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图格鲁勒西征前,伊朗西部和伊拉克处於波斯人什叶派的布韦希王朝(945-1055)的统治下,布韦希人占据著巴格达,名义上仍然承认阿拔斯王朝哈里发的国家元首地位,布韦希家族仅作为埃米尔(总督)进行统治,但实际上哈里发已经成为傀儡。
图格鲁勒从1050年起开始西征。当塞尔柱人进入西波斯後,尽管当时的布韦希王朝已经处於一片混乱之中,但落後的游牧乌古斯人显然缺乏征服高度文明地区的经验,他们居然不知道如何攻城!
塞尔柱人面对布韦希王朝的重镇伊斯法罕一筹莫展,伊斯法罕坚持抵抗了一年,最後後因饥荒而降(1051年)。占领伊斯法罕後,图格鲁勒被定居生活所吸引,便以伊斯法罕为都城。并开始采用波斯的政治制度管理它新兴的国家。在政治瓦解、封建分裂、知识混乱的布韦希王朝的王朝末世中,这位突厥人,尽管粗野,但他代表了某种秩序,受到了伊朗高原人民的普遍支援。
1054年,阿塞拜疆地区(大不里土、刚加等地)的君主们向图格鲁勒表示效忠。阿拔斯哈里发阿尔.哈伊木和哈里发的卫队司令贝撒希瑞亲自召图格鲁勒到巴格达,他们都希望摆脱布韦希王朝的束缚。利用这些矛盾冲突,布韦希於1055年进入伟大的城市巴格达,推翻了布韦希王朝末代君主库思勒.俾路支。
1058年,哈里发承认图格鲁勒是他世俗权力的代理人,封他为苏丹,号为“东方和西方之王”。塞尔柱帝国成为突厥史上第一个苏丹帝国。
1058年-1060年,图格鲁勒打败了表兄易不拉欣.伊纳尔与贝撒希瑞的反叛作用中。胜利地把被贝撒希瑞废除的哈里发拥回了巴格达。于是,乌古斯部落联盟中的这位小酋长不仅使他的部落、氏族和家族纳入了一定的纪律和取得了一个正规政府的领导地位,而且还被承认是阿拉伯哈里发国的正式代表。更了不起的是,他作为哈里发的救星和光复者而赢得了逊尼派(伊斯兰教正统派)的喝彩。
突厥人在这次西征中,几乎没有进行战争,甚至没有使用过多的暴力,就把他们的帝国强加於阿拉伯人的帝国之上。他们没有摧毁阿拉伯帝国,而是对它加以补充,注以新的活力,这是以往游牧民族征服史上所从未有过的文明之举。
1063年,塞尔柱帝国的缔造者图格鲁勒苏丹病死在征战途中,帝位由他侄子阿尔普.阿尔斯兰继承。这是一位名垂伊斯兰教史册的伟大苏丹。
阿尔普.阿尔斯兰带领塞尔柱人开始了更向西的征服和移民,他率军占领叙利亚、黎巴嫩、巴勒斯坦、约旦和外高加索。随後在1071年,他取得了让他名垂青史的伟大胜利。
1071年8月19日在亚美尼亚凡湖附近的曼吉克特战役中,他打败和俘虏了拜占庭皇帝罗曼努斯.狄根尼斯。这是史诗般的拜占庭帝国(东罗马帝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皇帝被外族俘虏。
这是一件具有历史意义的大事,这次胜利,开启了突厥人深入拜占庭帝国腹地,征服安纳托利亚(小亚细亚半岛)的大门。1071年是拜占庭帝国由盛转衰的标志,也被中外史学界定为突厥人征服安纳托利亚和伊斯兰教立足土耳其的元年。
阿尔普.阿尔斯兰对他的俘虏拜占庭皇帝表示出游牧民族从未有过的骑士风度,他给与拜占庭皇帝足够的尊重,并很快给予他自由。在处理内部事务上,这位“没有受过教育的、很可能是无知的”乌古斯人首领十分明智地把行政管理交给他的波斯首相尼萨姆.乌尔.莫尔克。塞尔柱帝国在阿尔斯兰和莫尔可的领导下,走到了他的全盛时期。
1072年阿尔普.阿尔斯兰苏丹病死。其子马利克沙苏丹即位。马利克沙继续依靠首相莫尔克综理政事。为了培养神学者和行政官吏,莫尔克建立了许多学院。他奖励学艺,波斯著名的诗人和天文学家欧玛尔.海亚姆就受到他的庇护。
然而,尽管有莫尔克的英明管理,然而,马立克沙在引导以他为军事首领的乌古斯部落去接受一个以他为苏丹的阿拉伯-波斯国家的体制的程序中依然碰到了很多困难。在他的在位期间(1072-1092),塞尔柱帝国开始陷於内乱之中。
在波斯,由于莫尔克宰相实行的阿拉伯-波斯的行政管理。所以塞尔柱帝国尚能维持统一局面。而在呼罗珊和叙利亚,只能靠马立克沙的军事力量去维持,而在小亚细亚,则政治和军事二者都鞭长莫及,乌古斯人的无政府状况盛行。因而,游牧的塞尔柱突厥帝国注定是不稳固的。
当马立克沙赫於1092年去世时(他的大臣莫尔克在他之前就去世了),各地处於无政府状态。大赛尔柱帝国很快四分五裂。
第三子桑伽尔(约1096~1157在位)受封於呼罗珊(东伊朗)。1104年成为大塞尔柱帝国仅存的继承人和其它各塞尔柱小王朝的宗主。他曾打败哈拉汗王朝和伽色尼王朝。在位末年,吐火罗的乌古斯人反抗苛税起义,他前去征讨,战败被俘。1156年逃到木鹿,次年死去。国土後并於花喇子模突厥帝国。
叙利亚的塞尔柱王朝为阿尔普.阿尔斯兰之子突吐施所建。领土包括阿勒颇和大马士革。他曾阻止第一次十字君前进。他死後不久,一些将领以塞尔柱幼主的保护(号称“护帅”)身份各自建立小王朝。塞尔柱家族在叙利亚的统治只维持了20余年(1094~1119)。
克尔曼(西伊朗)的塞尔柱王朝是由图格鲁勒之侄卡武尔特在1041年建立的。12世纪中页,波斯湾海盗横行,拜占庭和印度间的贸易改经伊朗的陆路,促成克尔曼的经济繁荣。至12世纪70年代,塞尔柱家族内讧,於1185年为呼罗珊的乌古斯部落的土库曼人所灭。
塞尔柱诸王朝存续时间最长的是小亚细亚的罗姆苏丹国(也称科尼亚苏丹国)。
1071年,阿尔普.阿尔斯兰在曼齐克特战役中击溃拜占庭军,塞尔柱人大批涌入小亚细亚。马利克沙令阿尔普.阿尔斯兰的堂弟苏莱曼沙率领塞尔柱人,先後占领尼西亚(今伊兹尼克)、伊兹密尔等地。苏莱曼沙与1077年建立了安纳托利亚的塞尔柱国家,定都尼西亚(1116年迁都科尼亚),即罗姆苏丹国。
罗姆苏丹国西北与拜占廷为邻,两国结成同盟;东南则是十字军在叙利亚建立的基督教国家,以致於东方日益隔绝,但与义大利的商人共和国之间的贸易却很兴旺。苏丹和王公门竞相兴建清真寺、神学院等公共建筑,波斯语文学也很发达。
11世纪末,十字军发动东征,夺取了尼西亚。罗姆苏丹国顽强抵御十字军的进攻,保住了小亚细亚中部地区。13世纪初,罗姆苏丹国国势强盛,先後攻占地中海岸的安塔利亚(1207)和黑海岸的锡诺普(1214),迫使希腊人的尼西亚帝国和特拉布松帝国(都是希腊人以拜占庭帝国名义建立的後继帝国。)和亚美尼亚王国向它纳贡。苏丹阿拉丁.凯伊库巴德一世(1219~1236在位)时,罗姆苏丹国国势达到顶峰,其军队渡海直取克里米亚半岛。击溃波洛伏齐人,占领了克里米亚半岛。
1239年起,罗姆苏丹国开始受到蒙古人的入侵。1243年双方在柯塞达进行决战,蒙古军队击溃了罗姆苏丹国的8万大军,苏丹被迫向蒙古人投降,罗姆苏丹国只被保留了一定的自治权。
蒙古人的征服和统治,给小亚细亚东部和中部人民带来深重灾难,并最终导致了塞尔柱人国家的解体,13世纪末罗姆苏丹国分裂成12个独立的贝伊国。1308年蒙古人处死末代苏丹,罗姆苏丹国亡。
罗姆苏丹国存在的两个多世纪,是突厥人历史上的重要时期。游牧的乌古斯人开始向定居转场,成为农民和手动业者。科尼亚、锡瓦斯是当时小亚细亚最大的城市,居民都达10~12万人,有发达的商业和手动业。乌古斯人与小亚细亚原有居民希腊人、亚美尼亚人逐渐融合,形成了当代的土耳其民族。
罗姆苏丹国广设学校,开办医馆,建立清真寺,招聘各地伊斯兰学者,科尼亚成为当时近东宗教文化教育中心之一。
罗姆苏丹国的灭亡,标志著塞尔柱突厥人国家历史的终结,但塞尔柱人在突厥历史中的作用及其重要。塞尔柱人把游牧的突厥人带出了中亚草原,转载入了文明社会,突厥人在塞尔柱国家时代,进入了主流的文明国家。并为其後奥斯曼突厥帝国的稳定和繁荣打下了基础。
花喇子模突厥帝国,以它在突厥史上前所未有的征服速度和极其悲惨的命运,在突厥历史上浓重地留下了一笔。
花喇子模突厥部落是乌古斯部落的土库曼人。在塞尔柱帝国在呼罗珊的统治崩溃後,逐渐占据了这块真空地带,到了1193年,花喇子模沙赫(国王)塔喀什把整个呼罗珊并入他的花刺子模版图。
1194年,塔喀什打败并杀死了克尔曼塞尔柱王国的图格鲁勒三世。这一胜利结束了塞尔柱人在西波斯的统治,使花刺子模占据了整个东西波斯。
塔喀什之子阿拉丁.摩诃末於1200年即位。它使花刺子模帝国达到了鼎盛。1206年,摩诃末打败了阿富汗的廓尔王朝,夺得了阿富汗的北部地区。1209年,他将西辽催贡使杀死,摆脱了西辽的宗主权,宣布独立,同年,他率军进入西辽属境的西哈拉汗王国,占领布哈拉,撒马尔罕。西哈拉汗王国叛西辽,臣属花喇子模。1212年,他攻杀西哈拉汗国末代可汗斡思蛮,灭掉西哈拉汗王朝。1215年,摩诃末再次打败廓尔王朝,夺取了加兹尼,占领了阿富汗全境。至此,花喇子模帝国在短短20年的时间里成为了拥有了全部波斯,河中地区和阿富汗的大帝国。
随後,摩诃末於1217年骑著马作了一次穿越波斯的凯旋旅行,途中,他接受了波斯的突厥总督们和廓尔人的效忠。其国势盛极一时。
然而,灾难很快降临了。1219年,成吉思汗藉口派往花喇子模的蒙古商队被杀害、使臣受辱,亲率大军西征,花喇子模成为突厥民族中蒙古铁蹄的第一个受害者。
蒙古大军进入花喇子模後,摩诃末亲率11万军队坐镇新京撒马尔罕,企图坚壁清野,长期坚守。但蒙古军以凌厉的攻势在数月间攻克许多城市,逐渐从几方面向撒马尔罕包围过来。1220年春,撒马尔罕城破,受到疯狂的大屠杀,摩诃末率数万军队退驻阿姆河南岸,企图守住阿姆河防线,但依然未果。摩诃末被迫一路溃退,最後逃到了里海的一个小岛上,於当年底病死。花喇子模亡。
蒙古的征服者一进入中亚草原,他们前无古人的野蛮暴行就让中亚一向温和的各民族震惊不已。而花喇子模突厥人成为他们残酷暴行的第一个牺牲品。
1220年2月,成吉思汗攻占布哈拉,突厥守军全部被杀,在城堡内避难的上千平民全部被杀,紧接著布哈拉城被彻底洗劫。居民们遭到抢劫以及种种虐待和蹂躏,伊斯兰清真寺全部被毁,起来抗议蒙古人渎圣暴行的伊斯兰教士和信徒全部被杀。
1220年3月,撒马尔罕投降,该城遭到彻底洗劫,为了宜於行动,蒙古军首先把全城居民驱逐出城,洗劫并摧毁了城市,然後除了保留了那些被认为有用的技术工匠,城外的全部居民被屠杀。投降的突厥守军,被全部屠杀,无一人幸免。
花刺子模原都城玉龙杰赤(今吉尔吉斯斯坦的乌尔根奇附近)於1221年4月才被占领,成吉思汗一怒之下,杀光了城里所有的幸存者,并引城下的阿姆河水灌城,将城市彻底破坏。
蒙古人在横穿波斯追击摩诃末的程序中,经过的所有城市,几乎都遭到蒙古大将速不台的洗劫,在大部分城市,只要蒙古人来得及,城里的男性居民都会被杀光,而妇女则充为奴。
成吉思汗於1221年春渡过阿姆河,进攻呼罗珊,呼罗珊的突厥人再次遭到浩劫。阿富汗的巴里黑城守军投降,但依然未能保住该城,城市受到全面的摧毁(居民被杀,城市被烧)。
1221年2月,成吉思汗幼子拖雷进攻莫夫,莫夫城投降,城中居民也几乎是全部遭到屠杀。拖雷坐在安放於莫夫平原上的一把金椅上,目睹了这次集体屠杀。男人、女人、小孩被分开,按类别分配到各个军营中,然後把他们砍头。“只有400名工匠幸免於死”。塞尔柱帝国桑伽尔苏丹的陵墓被烧,坟被盗空。(这里的拖雷,哪里有一点点“射雕”里的骑士风度?)
随後是呼罗珊最大的城市尼沙普尔,1221年4月尼沙普尔陷落,由于尼沙普尔守军曾经於1220年11月击退并杀了蒙古将军脱合察。于是这一次尼沙普尔城被攻占後,遭到彻底摧毁。脱合察的遗孀主持了这次屠杀。为防止受骗,屍体都被砍头,并将首级按男、女、小孩分别堆成金字塔形。“甚至猫、狗也被宰杀。”
拖雷是蒙古在花喇子模的征服中,最冷血的一个。他杀光了呼罗珊除了赫拉特(在那里,他只杀光了守军,赦免了平民)以外,所有被占城市的军人和平民。其血腥手段,已不可使用人类的行为来衡量。
突厥民族在中亚草原6百年来的文明成果,被摧毁殆尽,从此突厥人彻底告别了这块沃土。在中亚地区,仅在呼罗珊以北的土库曼沙漠和山区,留下了一支土库曼人,幸存到了今天
上节说到,成吉思汗的蒙古大军洗劫了花喇子模突厥帝国,中亚的突厥人遭遇了灭绝性的浩劫。
1220年,在呼罗珊的莫夫城,拖雷杀光了莫夫城的所有生物,而当时在莫夫城外的莫夫草原上,另一支游牧的乌古斯卡伊部落,惊恐万状,他们侥幸逃脱了蒙古人的追杀,一路迁徙到了小亚细亚。
13世纪30年代,卡伊部落首领埃尔托格鲁尔从塞尔柱人的罗姆苏丹手里获得了一块避难所,它位於小亚细亚西北的瑟於特。瑟於特遂成为奥斯曼国家的发祥地。
埃尔托格鲁尔幼子奥斯曼一世,是奥斯曼帝国的建立者。而他创立的帝国,也被以他的名字命名。1281年奥斯曼继承其父的贝伊职位。他通过联姻和收买的手段,逐步提高政治威望。13世纪末罗姆苏丹国王室衰微,奥斯曼於1299年宣布独立,自称苏丹。奥斯曼苏丹国诞生了。奥斯曼统治期间,乌古斯人在小亚细亚文明,和塞尔柱文明的熏陶下,迅速走向文明社会,他们放弃了游牧生涯,走向了定居生活,并立刻开始了他们的征服之旅。
1326年奥斯曼一世死,其子奥尔汉即位(1326~1360在位),他夺取布尔萨(1324), 攻占尼西亚(1331),尼科美底亚(1337)、斯库塔里(1338),势力到达了马尔马拉海。
奥尔汉之子穆拉德一世(1360~1389在位)进军东南欧,占领色雷斯和马里查河流域,定都埃迪尔内。後又在科索沃战役(1389)中大败塞尔维亚、保加利亚、匈牙利联军。巴耶塞特一世(1389~1402在位)征服多瑙河以南的巴尔乾地区,初步统一了小亚细亚各突厥人公国。
1402年中亚的帖木尔帝国领袖贴木尔率军入侵小亚细亚,在安卡拉战役中大败土耳其军,巴耶塞特一世被俘身亡,但奥斯曼国家在此後的王位争夺中幸免崩溃。
1413年穆罕默德一世即位,帝国得以稳定下来,并开展了一系列封建改革,奥斯曼帝国迅速强盛起来。其中对于奥斯曼国家的军事扩张最重要的制度是类似於西欧采邑制的土地制度--蒂马尔制。但蒂马尔领地和西欧采邑不同的是,西方的军事采邑很容易变为无条件的封建私有财产,而蒂马尔领地长期保持了国家作为服兵役报酬的有条件的土地占有。这在当时,无疑是先进的。而蒂马尔制也因而得以在奥斯曼帝国实施了将近500年。
1451年穆罕默德二世即位後,立即开始进攻君士坦丁堡,1453年基督教的圣城君士坦丁堡终於陷落,延续千年之久的拜占庭帝国灭亡。这是伊斯兰国家空前绝後的军事胜利,奥斯曼苏丹在伊斯兰国家中,建立了空前的权威。
君士坦丁堡(改称伊斯坦布尔)随即成为奥斯曼帝国的新都。穆罕默德二世制定法典,完善帝国的行政管理制度,对非穆斯林臣民实行开明的宗教团体自治的米勒特制,进一步巩固了统治。
奥斯曼帝国的主要军事力量是西帕希(蒂马尔领主)的骑兵和耶尼切里(15世纪起建立的奥斯曼帝国常备军队,也称“禁卫军”)步兵,而奥斯曼帝国当时也是世界上武器最为先进的国家,小亚细亚的突厥人研发了先进的毛瑟枪和火炮,在当时无人能敌。
塞利姆一世(1512-1520在位),於1514东征伊朗,8月在查尔迪兰一役大败伊朗国王(萨非王朝)伊斯梅尔一世,占其京城大不里士。归途中兼并了西部的库尔德地区。为防止埃及马木路克王朝与伊朗什叶派合作,先後占领阿勒颇、大马士革(1516)、开罗(1517)等地,把叙利亚、埃及和巴勒斯坦纳入奥斯曼帝国势力范围,废掉了马木路克王朝在开罗立的傀儡哈里发(阿拔斯王朝哈里发的後裔)。塞利姆一世遂成为穆斯林世界的领袖-哈里发。从此历代奥斯曼帝国苏丹,同时也成为伊斯兰世界的首脑--哈里发。
塞利姆二世在位期间(1524~1574),大力发展帝国海军,奥斯曼海军迅速成为地中海的主宰。他征服了塞浦路斯,并在地中海击败了当时最大的海上强国西班牙同威尼斯和教皇国的联合舰队,从此奥斯曼帝国舰队在地中海横行无敌。
苏莱曼一世在位期间(1520~1566,在土耳其被称为苏莱曼大帝),奥斯曼帝国到达了它的鼎盛时期。它对内颁布《苏莱曼苏丹法典》,改革行政制度,因而被称为“卡努尼”(立法者)。对外大肆扩张疆土,曾13次亲征。1521年攻占贝尔格莱德,1522年夺取地中海罗得岛,1526年在摩哈赤战役中打败匈牙利,占领了巴尔乾半岛西部及多瑙河下游地区。此後,与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争夺匈牙利。1529年围攻维也纳,不克。1533~1555年,苏莱曼大帝数次远征伊朗,夺取了巴格达,根据《阿马西亚和约》(1555),伊朗承仁奥斯曼领有阿塞拜疆西部和两河流域。奥斯曼帝国海军在地中海再次击败威尼斯与西班牙的联合舰队,遂取得地中海的制海权,进而占领了北非沿海的黎波里、突尼斯和阿尔及利亚等地,兵锋逼近直布罗陀海峡,1535年苏莱曼一世与法国国王法兰西斯一世结盟,共同反对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西班牙称卡洛斯一世)。1566年,苏莱曼大帝在东征匈牙利途中病逝。
奥斯曼帝国极盛时,领土北面从奥地利边界直至俄国境内,西界非洲摩洛哥,东迄亚洲高加索(黑海成为内湖)和波斯湾,南境一直伸入非洲内地(今天的苏丹南部),囊括今天欧、亚、非40余个国家的土地,领土面积约650万平方公里。
苏莱曼一世之後,奥斯曼帝国逐渐落後於工业革命後的西方。但在200年的时间里,奥斯曼帝国依然阻止了西方列强向近东和中亚的渗透。奥斯曼君主多数相当开明,在国势日蹙的关头,多次进行了仿傚西欧列强政治军事改革的“新政”改革,塞利姆三世,马赫穆德二世,都进行了这样的改革尝试。但奥斯曼帝国的改革屡屡被外来的军事打击所插断。这其中,对奥斯曼帝国来说,俄罗斯帝国可以说是世仇。
从17到19世纪,俄国为向黑海和巴尔乾地区扩张同奥斯曼帝国发生了一系列战争,战区集中在巴尔乾、克里米亚、高加索等地。其中大规模的战争有10次之多。俄军虽然在少数战争中失利,但战争最後结局是俄国扩大了疆域,俄国把奥斯曼帝国赶出了黑海,亚速海,和高加索,在东南欧迫使土耳其人从巴尔乾後撤。
到了19世纪,奥斯曼帝国在俄土战争中的失利,引发了欧洲列强的大规模干涉,和瓜分奥斯曼领地的狂潮。奥斯曼帝国被欧、俄视为“欧洲病夫”。其欧洲领地被视为“东方问题”而为列强操纵。奥斯曼的欧洲非洲属地纷纷独立,而奥斯曼帝国也无能为力。
奥斯曼帝国在19世纪後期面临崩溃,在军事上,它在两次土埃战争,俄土战争,克里米亚战争,塞土战争中相继失利。政治上,由于蒂马尔制的崩溃,引发的多次新政,改革,宪政努力均告失败。
1914年8月2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第二天,奥斯曼帝国同德国秘密缔结同盟条约,承担了对协约国作战的义务。10月底正式参战。四年中共有33万官兵阵亡。1918年10月,奥斯曼帝国战败投降,30日同协约国签订《摩德洛斯停战协定》。协约国开始实施大战期间缔结的瓜分奥斯曼帝国的密约。
1920年8月10日,协约国迫使苏丹政府在《色佛尔条约》上签字,条约规定:取消奥斯曼帝国,土耳其放弃对亚洲和北非的一切权益,承认亚美尼亚和库尔戴斯亭自治,色雷斯东部和安纳托利亚西海岸归属希腊。
奥斯曼帝国寿终正寝。
(随後的凯末儿革命,和土耳其的民主运动,这里就不再多述了。)
--------------------------------------------------------------------------------------------------------
第三十七章 中华、贵霜、安息和罗马诸帝国
(公元前31-公元220年)
从公元48年至公元3世纪初以后。旧大陆文明中心所在地,几乎在政治上全部被囊括在四大帝国之中。它们的版图,以连绵不断的带状,从太平洋到大西洋岸,穿过大陆向各个方向扩展。
因此,在旧大陆的这一历史发展时期,规模巨大的政治统一,成为一般的法则。尽管如此,在印度次大陆,仍存在着违背这个一般法则的明显表现。公元48年贵霜帝国的建立,使印度西北部得到政治上的统一,也将印度的这部分地区在政治上同大夏统一起来。它使自公元前2世纪初以来困扰印度已久的政治混乱状况,开始发生显著的变化。然而,同公元前3世纪的印度相比,公元1世纪的印度在政治上仍然显得支离破碎。公元前3世纪的印度,除了最南端以外,在政治上整个次大陆都处于孔雀王朝政府的控制之下。
公元1世纪,从前属于孔雀王朝的心脏地区即今天的比哈尔和北方诸邦,都在巽加王朝的统治之下。在这一地区,巽加王朝于公元前183年取代了孔雀王朝。孔雀王朝过去的首都华氏城,今为巽加王朝的首都。虽然在公元前2世纪中,有一个希腊国王曾一度占领华氏城,但贵霜帝国却从没有向东南方扩张到那么远。此外,孔雀王朝原来在德干高原的更为广大的领土,现在处于另一个后起的王朝统治之下。这就是安得拉王朝(又称萨塔瓦哈纳王朝,公元前230-公元225年)。它象巽加王朝一样强大。但次大陆的南端,象过去一样仍为许多小国统治着。公元40-150年间,曾被安息-塞人从印度河流域赶向东南方的塞人,在乌贾因建立了国家,并得到了安得拉王朝在马哈拉施特拉邦的地盘。塞人在乌贾因和马哈拉施特拉的领地,是贵霜帝国的自治管辖区。但次大陆的绝大部分,仍然处于贵霜帝国的疆土之外。未包括在任何一个帝国之中的另一块旧大陆文明中心地区,就是尼罗河上游。前面已经提到,法老时代埃及南部的政治版图,在中王国时期已经推进到尼罗河第二瀑布上游;在新王国时期到达了纳帕塔,即第四瀑布的下游。公元前11世纪新王国崩溃以后,纳帕塔成为后继国家之一库什的首都。库什在公元前8世纪和前7世纪,度过灭亡的危机幸存下来,并把埃及世界在政治上重新统一起来,把埃及本身置于库什王国的统治之下。在一个至今尚未搞清的时间,库什王国向尼罗河上游扩张,越过纳帕塔,到达了阿特巴拉河和第六瀑布交汇处的右岸,即到达了麦罗埃地区。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库什王国的首都也从纳帕塔移到麦罗埃。
比起纳帕塔,麦罗埃具有3个优点。麦罗埃地区尚有降雨,而在纳帕塔则完全依赖人工水利工程供水;麦罗埃有丰富的铁矿石,为冶金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第三,首都设在麦罗埃的国家,既占有交通之利,又具有农居之宜(1973年被干旱所毁)。这一地带向西延伸,处于北部沙漠和南部的热带雨林之间,从白尼罗河西岸,一直到大西洋的非洲海岸。
虽然库什王国未能吞并埃及,但它一直成功地保持独立,没有被第一波斯帝国、托勒密帝国和罗马帝国所吞并。公元3抛纪,库什王国似乎是毁灭于非洲蛮族努比亚人之手。
与此同时,大约自公元前7世纪以来,阿比西尼亚高原北端,就被来自也门(阿拉伯半岛的南端)的移民占领。也门和它在非洲的殖民地均处于4个帝国的版图之外。
所以,四大帝国并没有把旧大陆文明中心所有已开化了的地区都包揽无余。但是,它的确已将其中绝大部分囊括在自己的版图之中。
四大帝国相五间的政治关系,主要由政治地图的形态所决定。罗马帝国和安息帝国与中华帝国没有共同的边界,贵霜帝国与罗马帝国也没有共同的边界。由于中华帝国与罗马帝国处于欧亚大陆的两端,因而它们之间并不经常发生直接的关系。诚然,两大相距甚远的帝国中的居民,只是模模糊糊地感到了另一帝国的存在。然而,贵霜帝国和安息帝国,它们各自与所有其他帝国,包括不是直接邻居的遥远帝国,都有相对紧密的联系。这两个帝国都是处于中间地带的大国。它们的商人都是中华帝国和罗马帝国间那种横穿大陆的间接贸易的中间人。如果不是发生彼此间的战争的话,罗马帝国和贵霜帝国就发生彼此间的商业和文化交往。中华帝国与安息帝国间的交往,同样是令人愉快的。但是,罗马人与安息人之间、安息人与贵霜人之间、贵霜人与中国人之间,也发生过一些战争。可这些战争既不长久,也未造成毁灭性后果,更没有导致政治地图发生任何永久性变化。
公元前102-前40年间,西汉王朝几度攻占大宛。东汉王朝在公元73-102年间,继续不断地攻占此地。
公元2世纪,大宛和塔里木盆地,都成为中国和贵霜帝国之间的争议地区。
锡斯坦是贵霜帝国和安息帝国的一块争议地区,亚美尼亚则是安息帝国与罗马帝国之间的争议地区。
公元63-66年,根据协定,亚美尼亚的国王由安息阿萨息斯王朝派人担任,但是,担任亚美尼亚国王的阿萨息斯人选的头衔,却要使来访的罗马人满意,并在那里由罗马皇帝主持授权仪式。
安息帝国和罗马帝国沿幼发拉底河及其西段弯道的边界,自从公元前64年庞培把叙利亚变成罗马的行省从而得以确定后,就再没有发生大的长久性的变动。安息人侵入过叙利亚,但他们公元前53年在卡里大败克拉苏军队之后,并没有成功地永久占领此地。公元前36和前34-前33年间,马可·安东尼率军入侵幼发拉底河以东地区,一直打到北部米底(阿塞拜疆)的东北部。公元114-117年,罗马皇帝图拉真企图把亚美尼亚、美索不达米亚和巴比伦尼亚并入罗马帝国的版图。但罗马帝国的这两次军事冒险,都以惨重失败而告终。公元117年,图拉真的继承者哈德良,把罗马帝国的东部边界撤回到幼发拉底河一线。但他保留了罗马帝国进入波斯湾尽头的通道。图拉真曾率军打入波斯湾尽头,并一度占领了那里。哈德良允许西亚国家巴尔米拉自治,并鼓励巴尔米拉在安息帝国西南边界建立不引人注意的贸易站。
四大帝国由3个通道相互连接起来。尽管人们使用这些通道,但不论是军队、外交使节、商人或者教士,却很少走完中华帝国和罗马帝国之间漫长通道的全程。这两大帝国相距太远,因而主要靠中间人来保持相互间的联系。中间人手递口传他把货物和信息分程传送过去。
最北边的通道,从中国长城的边防站,穿过欧亚大平原,延伸到已成为罗马保护国的黑海北岸一带的希腊殖民地。一条短些但更累人的陆路,就是"丝绸之路"。这条路从华北平原上的东汉京城洛阳,穿过塔里木盆地,翻过天山,到达乌浒河和药杀水两条河上游之间扎拉夫尚河谷的粟特。从粟特向西,这条路一分为二。不愿踏上安息领土的旅行者,可以经过花刺子模、里海以及高加索山脉和亚美尼亚高原之间的地槽,到达黑海东岸地区。那些甘愿受安息关卡人员和警察折磨的旅行者,可以走向地中海叙利亚海岸的任何港口。最近的路,是经过巴尔米拉和佩特拉这两个"商旅之城"中的一个,再穿越叙利亚沙漠。巴尔米拉是从安息到地中海,与沿波斯湾阿拉伯岸诸港出发这两条路的交叉点;佩特拉则是从安息出发与从也门出发的两条陆路的交汇点。
对于商业活动来说,海路风险最大,但又获利最多。中经瓦迪图米拉特,连接红海港口苏伊士和尼罗河三角洲最东部的运河,可能是由托勒密二世完成,或者也许仅仅是由他修整的。这条运河,提供了地中海和红海之间的水上直达通道。托勒密帝国具有强大的海陆军力量时,始终控制着红海,并据守着现为厄立特里亚海岸上的滩头堡。它在那里的目的之一,就是俘获非洲象,以用这种象同对手塞琉西帝国的印度象进行搏斗。但在这一时期,定居希腊的埃及人,甘愿把埃及和印度之间的水上贸易让给赛伯伊也门水手。公元前2世纪末,托勒密政府开辟了从埃及的红海港口直通印度河三角洲的航线,使自己回避了赛伯伊人。不知何时,一位在南部海城航行的希腊水手,弄清了季风的季节和方向("希帕罗斯"也许不是一位希腊历史上的水手的名宇,而是不知其名的希腊小商船船长们所能驾驭的季风的形象化绰号)。
埃及希腊人对季风规律的发现,使他们从埃及到印度河三角洲的"穿梭旅行"时间大为缩短,也使他们能够直接驶过曼德海峡和印度南端之间的公海,甚至能绕过锡兰,在印度东部海岸的阿里卡马杜尔建立一个货物集散中心。阿里卡马杜尔恰好位于今天的本地治里城的南部,从这里进入内地比西部任何港口都容易得多。
希腊人在埃及和印度之间的水上交通,在公元1世纪中叶似乎达到了鼎盛时期,也就是说,由于贵霜没有进行侵扰,印度西北部与大夏在政治上实现统一,因而使印度西北部内地所进行的贸易活动更加安全。在同一世纪,印度水手也效法希腊人,学会了径直穿过阿拉伯海的技艺。印度水手可以从印度东部海岸的港口,直接驶过孟加拉湾,到达马来半岛。有些印度船员把船开到克拉地峡,把货物运上岸,然后在暹罗湾和中国海岸将陆路送来的货物装船继续航行。另外一些印度人进行不间断的、环形航行,从孟加拉湾出发,经过马六甲海峡,来到中国海。如同希腊人渡过阿拉伯海以及更广阔的海域一样,印度人穿越孟加拉湾和更远的水域的航行,也是与战争无关的活动。他们的船不是战舰,而是商船;水手不是征服者,而是商人。
国际贸易必须通过国际语言和文字媒介来进行。公元前31年至公元225年,旧大陆文明中心西半部分,即从贵霜帝国领土到大西洋东岸,流行着3种国际语言,每种语言都以自己的文字书写形式来表达。
这一地区流行的第一种语言,是阿拉米语。这种语言书写所用的字母系统,象希腊字母一样,来自腓尼基语。这种语言在第一波斯帝国中,曾成为应用最广泛的官方交流媒介。在波斯帝国的希腊人后来建立的国家里,阿拉米语让位于希腊共同语,后者成为官方通用语言。然而,在波斯帝国的塞琉西希腊后继者国中3个后来由伊朗人建立的国家(即安息、法尔斯和粟特)中,阿拉米语重新作为官方用语,并且运用古波斯文的3种变体重新成为文学的媒介:在这一文字发明中,用阿拉米字母书写的阿拉米词语,显然被当作表意符号,然后把它们当作似乎有同样意思的伊朗词语来读。与此同时,公元前最后一个世纪末,阿拉米语几乎完全取代迦南语和阿卡德语,成为原来讲闪米特语的"新月沃地"人的日常用语。阿卡德语在公元前第二千纪中,曾经作为小亚细亚、埃及以及"新月沃地"的国际语言,但此时却几乎完全被遗弃。甚至在巴比伦尼亚,这时也很少有学者去阅读用楔形文字书写的阿卡德语。在叙利亚,迦南语("希伯来语")仅仅在礼拜仪式上使用(例如,巴勒斯坦的犹太团体把它作为礼拜仪式语言)。只有在地中海西部地区幸存的腓尼基殖民城邦中,迦南语才仍然是人们日常使用的语言。
希腊人的统治结束后,希腊语仍为官方所采用。取代希腊人成为幼发拉底河东部政治统治者的安息人、安息-塞人和塞人,都依照大夏的希腊统治者和印度的希腊统治者的先例,发行印有两种文字的钱币,其中一种是希腊文。贵霜皇帝颁发的钱币上,印有希腊字母组成的文字,当然这种语言并非希腊语,而是塞语、伊朗语的一种变体。在大夏这个土著伊朗人与外来希腊人关系格外友好的伊朗国家里,人们用希腊字母来表示当地的伊朗语。例如,贵霜皇帝迦腻色迦(约公元120-144年在位)建造的庙宇中就有这样使用希腊字母的铭文。发现这个庙宇遗址的现代考古学家,把它命名为锡尔克果塔尔。
在幼发拉底河以西、罗马人取代希腊人统治的地区,用西部希腊("罗马")字母书写的拉丁文,是官方的语言文字。但是,帝国政府、其地方代表和代理商,却使用希腊语来同母语是希腊的或者把希腊语作为文化生活语言的罗马公民和被征服者进行交流。除在意大利东南部以外,希腊语已成为意大利的日常用语,排斥了拉丁语。在小亚细亚,希腊语继续占统治地位,排斥非希腊语言。然而,在环西地中海(除讲希腊语的西西里人和拿不勒斯人外)以及跨越亚平宁大陆欧洲部分到多瑙河和莱茵河一带的罗马统治地区里,拉丁文却成为传播古希腊文化的媒介。
用贸易和语言可以传递其他文化要素--例如宗教和作为宗教表现自身的媒介之一的观赏艺术。旧大陆文明中心从公元前334年至公元220年的宗教历史,是下一章的主题。在目前情况下也许值得注意的是,在公元1世纪和2世纪里,希腊的观赏艺术以及印度的观赏艺术和社会机构,又向新的地区发展。在此期间,在今天的柬埔寨和越南南部,掀起了印度化的第一个高潮;希腊观赏艺术,也同时在贵霜帝国赢得了新的地盘,尤其是在帝国的都城咀叉始罗。咀叉始罗位于地处大夏和比哈尔之间道路上的犍陀罗地区。它的希腊化来自两个方向--从大夏越过兴都库什山脉,以及从亚力山大里亚渡过阿拉伯海。来自这两个源头的希腊影响,力量为什么如此强劲,这两胜希腊化潮流何时开始涌出来的,直到今天,这些问题仍然扑朔迷离。
印度文化渗透到东南亚,希腊文化渗透到犍陀罗,都是"和平渗透"的例子。希腊观赏艺术在犍陀罗和罗马帝国,有着十分相似的风格。但是,在罗马帝国的一些行省,希腊文化的传播披上了拉丁外衣,希腊化是紧随罗马军事征服之后开始的。
从公元48年到公元3世纪初,四大帝国囊括了绝大多数旧大陆文明中心。但是,这些帝国彼此的经历以及由此造成的结构,都各不相同。
中国的东汉王朝(公元25-220年)和公元1世纪至224年的安息帝国,分别是西汉王朝和公元前141-约前31年的安息帝国的翻版。这两个地区都曾经存在过一个相对动乱的时期,但这两个帝国都没有因此而发生具有进步意义的体制变革。过去的政权,经过暂时分崩离析之后,又重新建立起来。重新恢复的政权,并没有焕发出新的活力,反而大为削弱。然而,公元48年贵霜帝国的建立,以及由公元前31年屋大维(奥古斯都)在亚克兴角打败安东尼和克娄巴特拉而导致的地中海世界以往革命和内战世纪的终结,都是真正的新的开端。中国的秦朝第一次取代战国,以及随后建立的西汉王朝政权又取代秦朝,也都标志着新的真正开端的产生。
在结构上,贵霜帝国和安息帝国有强烈的相似之处,而东汉与罗马帝国则不甚相似。但在这两个中央集权的帝国中,却都存在政治上权力高度分散问题。帝国的很大一部分领土,掌握在自治的地方总督或小国君的手中。他们对帝国政府的宗主权,有时只是表面承认,实质上自行其是。此外,帝国政府及其附属国的权力,实际上都受到了贵族权力的限制。后者直接控制农民,也就是说,直接掌握一切租税来源。
从理论上讲,东汉政权是中央集权的和官僚式的,而实际上官僚也是土地所有者。土地所有者作为文官的职责与他们作为财产私有者的利益相冲突,而他们则把自己的职责从属于自己的利益。要使中国社会不致崩溃,就必须进行农村土地改革,可是过去西汉王朝和王莽之所以都无法进行这种改革,原因就在于此。唯一能够按照皇帝的旨意实施必要改革的人,却是官僚-土地所有者,他们的强烈私利,只会使这种改革依然化为泡影。
公元25年东汉王朝建立,公元36年镇压农民起义后,官僚-土地所有者的势力达到了全盛时期,他们滥用职权的行为也更为露骨。在用人方面,任人唯亲,而不是任人唯贤。文官考试也不象以前那么公正可靠了。佃农交给地主的租,与地主自己必须纳的税,根本不成比例。中国北部是中国文明的摇篮,现在又成为紧靠长城的地区。由于华北注册纳税者数量的下降,从而导致了人头税、劳役和兵役的增加。一段时期的无政府状态和内战(公元9-36年),并非注册纳税者数量减少的全部原因。北方的自由农民大量潜逃。有些自由民到大地主的庄园里寻求庇护。作为地主的依附者,他们的经济负担要比作为帝国政府的自耕农轻一些。另一些自由农迁到南方。帝国政府在南方的控制要松一些,那里还有许多处女地等待人们开垦。
公元2世纪中叶以后,中国官僚地主的权力首次受到宫廷中的宦官的挑战。184年后,道教领导发起的几次农民起义,也打击了官僚地主的势力。然而,胜利者既不是宦官也非农民,而是军阀。军阀同样多为大地主。公元2世纪后半叶的中国,发生了汉尼拔战争以后罗马共和国所发生过的事。由农民提供的兵员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从贫民中招募的职业军队;职业军队成为将军们的私人军队,因为士兵依赖将军付给他们报酬为生。公元220-222年,东汉王朝终于公开分为3个王国,3位事实上早已瓜分帝国的将军成为三个国王。
职业军队的出现农民与贫民
从原则上讲,和同一时期的安息和贵霜帝国相比,公元前31年至公元235年间的罗马帝国,与东汉帝国的共同之处更少。从理论上看,东汉王朝是一个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国家,尽管理论上的政体在实践上并没有完全实现。在醉心于权力分散方面,罗马帝国与两个中央集权帝国类似。罗马的"权力机构设置",总是避免直接负责管理领土。不然的话,如果摧毁这些领土上原来的政府,政治上就会出现真空现象。奥古斯都坚持这一罗马传统,非常愿意恢复地中海世界的秩序。而以往的共和制罗马政府把地中海世界推向了无政府状态的深渊。公元前31年以后,奥古斯都及其继承者,沿袭黎凡特地区先由塞琉西统治,后来(公元前67-前62年)由庞培掌管的先例,试图把罗马帝国作为自治城邦的联合体组织起来。帝国政府要将自己的责任限定在以下两个范围内:第一,阻止和预防帝国内各城邦相互间继续发生战争;第二,保护它们免遭帝国边疆以外敌人的攻击。
同东汉王朝一样,罗马帝国也缺乏人力。公元前8世纪希腊世界开始的人口激增状态,公元前3世纪在马其顿消失了,公元前2世纪在讲希腊语的国家消失了,公元前1世纪又在意大利消失了。罗马帝国历史的第一阶段(公元前31年至公元235年),帝国域内只有一个民族即犹太民族,在数量上得到明显地增长。公元前586年,尼布甲尼撒在犹大王国大肆清剿,因此,犹太人口一度锐减。但从那以后,犹太人中来了大批从前的以色列王国的居民(以色列王国是犹太的近邻)。犹太人开始向外扩散:最初进入巴比伦尼亚,然后进入埃及,最后扩散到整个希腊世界里。在巴比伦尼亚和公元前63年起在罗马,最早的犹太散居者是被驱逐出国的人们。但大多数犹太散居的人是自愿出走的。在外散居的犹太人成为雇佣军和商人。犹太人公元66-70年和132-135年在巴勒斯坦、公元115-117年在塞浦路斯和昔兰尼加举行反对罗马帝国政府的起义过程中,伤亡很惨重(他们的非犹太人邻居也受到伤害)。考虑到这个因素,就更会感到犹太人的人口的持续增长之显著了。在最后提到的这次起义中,犹太地方团体不仅暂时控制了昔兰尼加,而且把昔兰尼加当作入侵埃及的基地。
奥古斯都沿着雇佣的职业军队能够防守的地带,将罗马帝国的边疆固定化了。当时的雇佣军队数量很少,少到帝国不断减少的人口仅可以保持军队的战斗力,也少到使其能够被纳税者所养得起的程度。奥古斯都削减了庞大的军队数量(由他本人及其消灭的对手所征募的),减少到防守新的边疆所需求的最少数量。他没有为纵深防御或储存作准备。假使必须集中一支机动兵刀来镇压帝国附属国的某个地方起义,或者进行内战,那就只有调遣当时据守帝国某段似乎没有受攻击的危险边界的边防军了。上面提到的犹太人3次起义和公元69年及193-197年的两次内战,都需要罗马集中大量的机动兵力来对付。
在南方,罗马帝国发现沿撒哈拉沙漠和阿拉伯沙漠北缘,有着"天然的边疆"。沙漠之间沿尼罗河而下,直通努比亚下游的狭道,并不难据守。在欧洲大陆,奥古斯都的养父尤利乌斯·凯撒,把罗马帝国的边疆扩张到莱茵河;奥古斯都又把边疆延伸到多瑙河;公元70-138年间,奥古斯都的继承者封锁了莱茵、多瑙两河上游之间的缺口,在莱茵河上游的柯布伦茨和多瑙河上游的雷根斯堡之间,修造了一道人工防御土墙。将不列颠岛更大部分征服并并入帝国之中后,海边又构筑了类似的人工防御土墙。公元122年以后,哈德良皇帝修造了从泰恩河到索尔韦一带的防御墙;公元142年以后,泰特斯·安东尼·庇护皇帝修筑了从福斯河的弗恩到克莱德河间的防御墙。同中国长城的长度和体积相比,罗马的这些人工防御土墙既短又不牢固。罗马的防御土墙,只是不列颠的大海和欧洲大陆提供的天然壁垒的补充。可是,河流壁垒的"天然性"是靠不住的。虽然在可以航行的季节里,罗马帝国的小舰队游戈于两条大河中,但不管什么季节,人们都能轻而易举地渡过河去,尤其在天寒地冻的冬季,两条河结出厚厚的冰层时更是如此。况且,莱茵河至多瑙河的界线,是黑海和北海之间最长的界线。
奥古斯都试图通过把边界从莱茵河向前移到易北河,来缩短罗马帝国在欧洲大陆的河流边界。但是,由于帝国的人力在前两个世纪的经济和政治革命中大为减少,因而不足以完成这样一个任务。如果要顺利完成这个任务,就会导致必不可少的军事人员数量的锐减。公元6-9年亚得里亚海和多瑙河之间新征服的潘诺尼亚人的起义,和公元9年新征服的德意志人对莱茵河与易北河间3个罗马军团的歼灭,使奥古斯都的这项工程无法实施。发生上述事件后无法继续进行易北河边界工程,表明此时罗马帝国的人力资源的匮乏(这一点恰与汉尼拔战争之前和战争中人力资源的丰富形成强烈对照)。人力资源方面的缺陷,还在继续表现出来。罗马帝国开始了对不列颠的征服和兼并,但无法完成这一任务。与汉武帝一样具有雄才大略的罗马皇帝图拉真,于公元101-106年成功地征服并吞并了达契亚(特兰西瓦尼亚)。但是,他在公元114-117年却无法将帝国的东部边界向前扩展,即使已到达了里海和波斯湾海岸边,也不得不很快后撤。
罗马帝国最大的政治成就,就是把被征服者逐渐转化为罗马帝国公民。这一政策从公元前4世纪开始推行,它是罗马首先把意大利半岛、最终把整个地中海四周地区成功地并入共和国中的原因之一。这一政策并非始终得到贯彻。曾经有过犹豫和暂时中断实行的时期。尽管如此,这一过程还是在公元212年臻于完成,此时,除了剩下一小部分从前被帝国剥夺了公民权的人以外,所有的人都被赋予(或者说强加)罗马的公民身份。
罗马授予被征服的异族人以公民权的慷慨大度,与公元前5世纪雅典的心胸狭窄,恰成鲜明的对照。这一强烈对照,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为什么正是罗马而不是雅典完成了地中海地区政治统一的原因。然而,政治身份的平等,并不能补偿经济和社会的不公正。罗马推动其领土扩张的其他有效政策是,保障富人的既得利益,反对穷人的要求。公元前31年至公元235年间的罗马帝国,伴随着政治上公民权范围不断扩大的,是富人与穷人之间的鸿沟的不断加宽。法律规定的不平等增加了,除了所有权的不平等外,还存在收入以及精神和物质生活标准的不平等。在这一时期,旧大陆文明中心两端的两大帝国里的社会不公平,都在不断地加深。
前面已经提到,汉朝儒家官僚地主不能使自己的私人利益服从于他们的公共职责;在东汉政权统治时期,这个地位牢固的"体制"的道德缺陷,比由于这种道德沦落而垮台的西汉时期,更加露骨和无耻。尽管如此,汉朝儒家文官机构,在当时的世界上仍然是最好的。如同长城远远胜于建在德意志和不列颠的罗马帝国的小土墙一样,汉朝文官机构也大大优于奥古斯都建立的罗马文官机构。
罗马城邦,是用远远不足的行政管理人员来开始其扩张的生涯的。和公元前最后一千年地中海地区大多数城邦(埃特鲁斯坎、希腊和腓尼基)一样,罗马是由每年选出的一小批非职业政府官员统治的。但是,选举产生的官员数量的增长及其临时在位者的任职期限,根本不能适应罗马不断扩张所带来的行政管理要求。罗马政府补救这一行政管理不足的主要手段,就是让公民的私人团体帮助提供军需品和征集赋税。这些团体拥有管理当时希腊世界的所有专长。他们雇佣了有教养的奴隶和自由民来完成这些管理任务。
奥古斯都从其养父尤利乌斯·恺撒那里受到启发,竭力使这些私人团体无法靠损害罗马政府、罗马公民及附属国的利益,来谋取不正当的私利,但他照样沿用这些组织。他大规模地建立了一种由奴隶和自由民组成的"恺撒户",作为他个人的行政管理基础。对于原来按政府规定垄断最高两个级别的、薪水丰厚的文官职位的罗马贵族"权力机构"及其门客,奥古斯都也给予了补偿。罗马这一官僚机构,没有中国官僚机构那样强的内聚性。尤其是,它没有遵循一种官方的世袭的哲学,并由此而凝聚在一起。当然,奥古斯都的这个帝国文官机构中,使用的是由狼崽变成的牧羊狗;但它比安息和贵霜两个中央集权大国那种原始的、临时凑合起来的帝国行政管理机构,还是要强得多。
最后,罗马帝国的文官系统不得不承担一项奥古斯都原来没有为它设想的任务。对于构成帝国政权细胞的城邦,奥古斯都一直没有打算直接实行地方行政管理,他只是想对它进行监督。因此,开始时帝国机构的人员数量一直很少。奥古斯都和平的缔造者没有预见到,帝国各个城邦的公民,当他们向邻国发动战争的历史特有的主权被剥夺之际,就会丧失对由他们的社团组成的地方政府的兴趣。公元2世纪初期(地中海世界的一个虚假的表面的黄金时代),地方政府开始陷入混乱,帝国的中央政府不得不对这一广大地区的行政工作,不情愿地直接进行干预。
公元1-2世纪期间旧大陆文明中心大多数地区都已分裂的各个帝国,在公元3世纪又遭到一场灾难的突然侵袭。
罗马帝国忍耐并奇迹般地度过了半个世纪(公元235-284年)的大混乱。这场混乱本身,则是在此之前虚假黄金时代(公元96-180年)令人惊异的结局。在罗马帝国这个令人绝望的半个世纪里,帝国的货币贬值到毫无价值;外域的入侵者在帝国的领土上横行,大肆劫掠;公元250年,德西乌斯(249-251年在位)皇帝战败,并被哥特人杀死;公元260年,瓦莱里安(253-260年在位)皇帝与波斯打仗时战败被俘,并于监禁期间死去。就象公元220-222年的中华帝国一样,帝国本身分裂成为3个彼此独立的部分。罗马的财政极度崩溃,一度以货代款缴税,贸易也开始以物物交换的方式进行。这在地中海世界,是一场非常罕见的经济倒退。因为,这里公元前7世纪就发明了造币,在此很久以前,就已经一直使用金银作为交易的度量和媒介。
公元224年的伊朗,一个小国国王在法尔斯突然篡夺了皇权。这是公元前550年一次类似政变的重演。公元前6世纪中叶,米底皇帝阿斯提亚格斯突然被推翻,他的波斯诸侯居鲁士取而代之。公元224年,波斯诸侯阿尔塔薛西斯推翻了安息皇帝阿尔达班五世,并取而代之。伊朗和伊拉克的帝国新主人们,把下了台的前任们称之为"鸡零狗碎的君王",以示对他们的轻蔑。然而,实际上安息帝国松散的结构又被第二(萨珊)波斯帝国接了过去,本质上没有发生任何变化。与阿萨息斯在安息帝国最后阶段衰朽不堪的行为相比,萨珊对其邻国的行为更加富有进攻性。但是,在运用中央政府对地方贵族的权威方面,萨珊也不比阿萨息斯强多少。
萨珊对罗马帝国的侵略,在公元284年罗马帝国复兴以后,引起了严重的不利后果。公元298年,罗马政府迫使萨珊皇帝纳尔萨,把沙普尔一世(公元242-273年在位)过去割让的全部罗马领土退还回来,并达成关于把底格里斯河上游左岸5个亚美尼亚省份割让给罗马帝国的协议。萨珊成功的侵略,结果又走向了自己的反面。阿尔塔薛西斯从阿萨息斯皇帝阿尔达班五世那里夺取了整个帝国,他又通过征服贵霜帝国而扩大了新建立的帝国的版图。然而,他也许只不过把自己的宗主权强加于贵霜帝国之上,却没有完全消灭它。因为,位于喀布尔河谷贵霜帝国的残余部分幸存下来,或者重新出现。贵霜帝国这个残余部分,经受了公元5-6世纪民族大迁徙中匈奴人的猛烈侵袭,直到11世纪才最后灭亡。
公元220-222年,东汉帝国分裂为3个征战不已的部分之后,除了公元280-304年间出现过一次短暂的重新统一科,中国从公元220-589年一直处于政治上的分裂状态之中。从公元220年开始,中华世界出现了自从公元前221年政治上初次统一以后最长的政治分裂时期。
-200:300:600
在政治层面上,从公元48年开始的差不多2个世纪里,旧大陆文明中心的绝大部分都被囊括在四大帝国之中,它预示着将来在整个地球上一切文明中心政治上出现统一局面的可能性。四大帝国本身是短命的,尽管后来它们又以一系列的化身重新出现在地图上(中华帝国的化身是最为庞大的)。然而,四大帝国在自己短暂的生涯中,却在宗教层面上,为人类历史留下了最伟大的印记。
上一章
目 录
下一章
□ 作者:阿诺德·汤因比
译:徐波 徐钧尧 龚晓庄等
第三十八章 旧大陆文明中心诸宗教与哲学的相互影响(公元前334-约公元220年)
"痛苦是知识的代价"。这一格言是雅典戏剧诗人埃斯库罗斯在公元前458年创作的一出戏剧中的台词。这一年,雅典正在两条战线上发动一场不计后果的战争。这种鲁莽行动预示着一个"混乱时代"的即将来临。这样的时代使人遭受苦难,但也给人以智慧。它是公元48年到220年间并存于旧大陆文明中心的四大帝国中每一帝国得以建立的前奏。古代希腊世界的"混乱时代"从公元前431年延续到公元前31年;西南亚和埃及的这一时代从公元前745年延续到公元前522年,经过一段喘息,又从公元前334年重新开始,直到公元前31年;印度的"混乱时代"从公元前约500年延续到公元前322年,喘息片刻后又从公元前约200年重新开始,延续到公元48年;中国的"混乱时代"从公元前506年延续到公元前221年。
在第25章,我们已经对5位伟人进行了一些叙述。早在公元前6世纪,他们就对人类共同遭受的苦难作出了各自的反应。
在大约2个世纪中,四大帝国曾经次第相连,横跨整个旧大陆。公元3世纪,四大帝国相继崩溃。但到3世纪,旧大陆人类长期的精神努力却产生了历史性的后果。在四大帝国中的每一个帝国,当地的宗教和哲学都培育出一种全然不同的新型宗教。新型宗教来自旧的宗教,历经选择、传播和调合。传播新型宗教的代理人是那些移居国外的人们。最早的移居者是那些遭到放逐的人,随后是帝国创建者派往被征服国家的驻军,最后还有商人。永久或暂时迁居他处的人们尽可能地带去了他们祖传的生活方式,在所移居的地区,他们自动地成了这种生活方式在异国多数居民中的传播者。移民们也可能有意识地、熟练地担任了传播他们所带去的精神财富的工作。最后,新型宗教受到各自的教士们的尊崇,并由传教士传到更远的地方。这些教士和传教士是职业性的,尽管宗教活动不一定是他们的全部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