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尾鸣人vs大蛇丸:老子哲学的现代解说(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00:01:05
三.老子若干哲学观点辨识
老子的形而上学,在历史上不断地被误解、曲解或擅自附会而造成一些消极的影响,因此需要加以澄清,还其本来面目。对老子相关的六个观点的辨析分述如下:
1.清静无为。
人们普遍以为,道家主张出世,倡导清静无为。清静指的是心神宁静;无为指的是不轻举妄动。其实所谓清静,本来是道教的宗旨,根据道教经典《云笈七签》的解释:“专精积神不与物杂,谓之清。反神服气安而不动,谓之静”。认为“清静”是道的根本,万物清静,“则道自来居”。但是人们还是以为道教以老子为宗主。清静无为的来源似乎就是《道德经》所说的“少私寡欲”,“清静为天下正”,“圣人无为故无败”。
道家“清静无为”的思想,形成于西汉初年。由于当时经过了多年战乱,为了恢复经济,统治者采用道家“清静无为”的思想作为治国的方针。所谓“清静无为”也就是克制外欲,清神静心,顺应自然,不加强制。
历史上有“盖公献策”的故事。曹参当齐国宰相,犹豫不决。有人告诉他,居住于在胶西的盖公,擅长于黄老“无为而治”的学说,有治国的才能。曹参听说后,立即派人恭敬地把盖公请来。盖公向他建议采取清静无为的方法来治理齐国。盖公对曹参说:“只要上面的官府清静,不生事,不扰民,那么下面的老百姓自然生活就安定了。百姓安定后,社会经济随之就能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家也就能治理好了。”曹参从听他的建议,按照“清静无为”的方法治理齐国。他在齐国做了九年丞相,据说“齐国大治”。“清静无为”趋于流行。以后成了为道家的宗旨。逐渐成了所谓“出世”的主张了。
其实,所谓“清静无为”不符合老子的积极入世的治理主张的。
《老子》曰“道恒无名,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又曰“归根曰静”。静的目的是为了归根,依据道而无不为。根本不是为“心神宁静”和“不轻举妄动”。郭店老子甲曰:“为无为”,“无为”不是不做,在它前面赫然有一个“为”字,要做符合“无为”原则的事。郭店老子甲又曰:“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在“无为”前面赫然有一个“居”字,要做处于依“无为”原则做事的状态。哪有半点清静而不动的味道呢?这是逐渐地变味,不是老子的原意。责怪老子哲学是毫无道理的。
2.柔弱胜刚强。
任继愈先生在《中国哲学发展史》中批判老子说:“他的哲学不敢主张有为,而认为无为、柔弱谦下,可以避免损失。这些局限,都使得老子的天道无为的思想在贡献之中包含了它的消极因素,有走向宿命论的倾向。”似乎老子子贵柔弱,不讲强大。成为中国近代衰弱、消极、宿命的悲惨国运的罪恶根源。
《老子》七十六章曰:“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视坚强、强大为事物发展到壮的阶段,接着就要向衰败发展。而视柔弱为事物新生,趋于发展的阶段,正趋向壮大。依此发展的眼光而有柔弱胜刚强的哲理。郭店老子甲曰:“弱也者,道之用也”正是指明处于新生柔弱的事物符合道的法则,发展的规律性正在发挥作用的着力点。并非任何弱者,甚至是趋向没落衰败的弱势事物都能战胜强大的事物的。说老子贵弱不贵强就是以偏概全。《老子》分明说:“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又说:“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万物负阴而抱阳”,传承着中华阴阳文化的传统,不可能只看到阴弱的作用,而看不到阳刚的力量,就不符合“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哲理了。歪曲老子贵阴弱,有“恋阴情结”,甚至是所谓“中华文化是阴雌的弱势文化”的老祖宗。这些论调是没有读懂老子哲学所造成的曲解。
《老子》三十六章曰:“将欲翕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於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说的是:想要收敛它,必须故意扩张它;想要削弱它,必须故意强壮它;想要废弃它,必须故意兴旺它;想要夺取它,必须故意给予它;这说的是深知微妙之理的明智。新生柔弱的事物必然要成长而胜过老旧的刚强的事物。鱼儿不可以离开藏身的深渊。治国的锐利工具也不可以展示于人们的眼前。
《老子》曰:“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利用这个规律,对于希望它“早已”的事物,促使它更快地越过强壮的阶段而自行走向灭亡才是最好的办法。也是“辅万物之自然”的方法的具体应用。相反,故意去压制、阻止它发展反而会帮助它保持在生长阶段,依照规律它仍然要发展壮大的,人们反而对它无可奈何。老子因此主张顺从事物发展的规律性,帮它超速发展,自然就能促使它及早灭亡,从而达到消灭这些不利事物目的。这种相反相成的策略手段,对治理者来说,很有实际应用的价值。依照规律行事,说它是“阴谋论”毫无道理。老子特别告诫说,如同鱼不可脱于渊那样,使用这种策略也应该深藏不露,切不可招摇过市,使对手警觉,反而努力保持于“不满盈”、不过度的有利状态,那就难以利用促其“物壮则老”的手段来消灭它了。说的也是符合规律的事实。阴谋、权术老祖宗的帽子戴到老子头上并不公平。
3.不贵难得之货。
《老子》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则无不治矣。[注1]
这是说:不特别推崇贤达,使老百姓不至于纷争;不特别贵重难得的财物,使老百姓不至于盗窃;不特别显现各种欲望,使老百姓不至于骚乱。这样,圣人的治理天下,是净化老百姓的心思,实惠他们的温饱,减弱他们的欲求,强化他们的骨气。经常使民众处于无狡智无淫欲的状态,使得那些自认为有智谋的人也不敢妄作非为,则没有不大治的。
不贵重那些难得之货有何不好呢?相反,贵重难得之货又好在哪里呢?
著名电影《滴血的钻石》讲述的是自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在南非盛产钻石的塞拉利昂地区,因为军队争夺钻石矿场而争战不休,历史上的记载就至少有五万人因此失去了宝贵的生命。一颗取名为“南非之星”的粉红色巨钻出土后,就有不计其数的鲜血溅洒其上。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钻石被人们视为财富和地位的象征。正是由于当近地点社会“贵重那些难得之货”,以致长期以来,在盛产钻石的一些非洲国家,反政府武装非法开采、销售毛坯钻石和粗加工钻石,以此筹措内战经费。此类钻石被称为“滴血钻石”、“冲突钻石”。联合国不得不正式实施阻断“滴血钻石”贸易的“金伯利进程”。可见,老子“不贵重那些难得之货”的主张至今仍然有现实意义。说它阻碍中国的经济发展不知从何说起。如今市面上出黄金和白银精工制作的所谓“月饼”,贵则以十万计价。如此贵重“难得之货”就能促使中国经济发展?其间的奥妙我倒相信网友的批语:此物作腐败送礼之用。此“难得之货”利于腐败,并不利国利民,不利于中国经济的发展,道理甚明。不仅如此,国人贵食“鱼翅”,虽其并不怎样鲜美,但却是身份地位的象征,于是趋之若鹜,鲨鱼由是而遭殃,海洋生态由是而破坏!人们贵重貂皮、象牙、发菜之类难得之货,于是引来自然生态破坏之祸,比比皆是。能说老子是妨害经济发展的罪人?而力主发展“难得之货”之人是经济发展之功臣?我嗤之以鼻。
至于不尚贤,顺便说一下。尚贤与重视人才是两码事。老子主张“圣人常善救人,而无弃人”,“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也就是主张圣人一贯善于尽人之才,而不抛弃人,主张善于用人的人是不善于用人的人的师长,不善于用人的人是善于用人的人的资源。是全面用人之所长。而不主张妄自设立标准,而主观地设定为“贤者”,并依靠所谓的少数贤者来治国。这样不符合无为无不为的哲理,会把事情搞乱,引起人们纷纷争夺片面认定的所谓贤达,而把事业引入歧途。当今所谓培育少年科技天才救国家,所谓“能人”和专家救企业,高学历高学位高职称救企业,所谓主流经济学家等“贤达”指导经济改革和企业改革等闹剧就说明这一点。人们吃大亏之后就会看穿所谓“尚贤”大旗背后藏着何种猫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