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海棠红 番外:五岳真形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2 16:21:14

《五岳真形图》与古地图

                                                                              秦建明

    


    西安碑林藏有一方不同寻常的石刻地图,正面刻“禹迹图”,背面刻“华夷图”,堪称天下奇珍,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地图。。

    碑林另藏有一方名曰《五岳真形图》的刻石,同样也是非常珍贵的古地图,从某种意义上讲,它的价值并不逊色于前述地图。关于五岳真形图的传说很多,也非常神秘,细说起来,还要从汉武帝谈起。

 

    汉武帝在历史上可谓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帝王,但他平生最喜爱的却是长生不老和神仙方术,因此,他的宫廷中也就方士云集。方士是古代一些拥有特殊技巧的人,其中鱼龙混杂,有炼丹术士,养生治气之徒,也有与天文和地理有关的星相和堪舆学家。这些方士中不乏欺世盗名的骗子,如栾大、李少君、少翁之流,争相眩弄奇术,以售其奸。但时间一久,骗局漏出马脚后,往往被汉武帝处死,一时人头落地,死者颇多。众方士内,独有东方朔等得以善终,算是例外。

    东方朔好古博学,为人恢谐,又“多所观外家之语”,实际上也是一位博物学家。《五岳真形图》便与东方朔有一定的关系。相传东方朔所著的《海内十洲记》中,记载了如下的一段佚事:

    “禹经诸五岳,使工刻石识其里数高下,……不但刻度五岳,诸名山亦然。……臣先师谷希子者,太上真官也,昔授臣昆仑、钟山、蓬莱山及神州真形图。昔来入汉,留以寄知故人,此书又尤重于岳形图矣!……武帝欣闻其说。明年遂复从受诸真形图,常带之肋后,八节当朝拜灵书,以求度脱焉。”

这是一段传说古代绘制地形图的文献,其中说到大禹令有技巧的人刻度五岳图,刻度就是描绘测量。不但五岳有图,其它重要的名山也都有图,并且东方朔的老师还传给他海外昆仑山、蓬莱山等仙山的真形图。

     只所以说这批真形图“尤重于岳形图”,事出有因。因为太初年中,冯翊人李克就曾向汉武帝献过《五岳图》,为此,武帝特封李克为“负图先生”。这次东方朔再次献上一批《真形图》,汉武帝又珍重得要常带肋后,八节朝拜。东方朔献上的究竟是什么样的宝图,能让武帝这样沉迷,我们今天可惜已经无从见到了。但是,中国古代的道教徒们却神秘地保存有一种《五岳真形图》,碑林此碑所刻,便是道徒们所传的《五岳真形图》。

    《后汉书.方术列传》中提到一个名为鲁女生的术士,注引《汉武内传》曰:“鲁女生,长乐人。……采药嵩高山,见一女人,曰:'我三天太上侍官也。’以五岳真形图与之,并告其施行。女生道成,一旦,与知友故人别,云入华山。”又有一位名封君达者,其事迹下注引此书曰:“(封君达)闻鲁女生得五岳图,连年请求,女生未见授。”看来,五岳真形图古时颇为神秘,掌握此图者并不轻易外传。

    当我们步入碑林第六室,清代邓霖转刻的《五岳真形图》碑正宓静地矗立在那里,在人们长期的摩挲下,碑面已经洁滑如镜了。黝黑的碑面上发出神秘的幽光,似乎正在向人们暗示,这其中隐藏着古代的秘密。

    《五岳真形图》系每岳一图,分为中岳嵩山、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五图。图形似道家之符,但又弯曲盘绕,画迹诡异,自古以来无人通晓其中秘密。道士们传说,佩此图入山不迷,平安大吉,世世奉此图为道家之宝。甚至后代一些学者也信奉佩图入山吉利之说。如明人诗云:“身佩五岳真形图,夜登天台搜落叶。”[2]“远游何所佩,五岳真形图。”[3]

 

    道士们的举动,历来受到学者们的讥笑,尤为近代科学家们所不齿。但是一位有心的日本学者却不以为然,他潜心研究这种奇妙的图,当他将《东岳真形图》与现代测量的泰山地形图进行对照时,不由大吃一惊,《东岳真形图》竟然与泰山地形图有许多相似之处。经过细心研究,他提出东岳真形图原来是一幅古人以特殊方式标画的泰山地形图!这一发现顿时引起轩然大波,因为用这类方式表示地形起伏的技术出现很晚,所以有些学者对此提出质疑,一时影响很大,后来日本学者这一研究成果被英国的李约瑟先生收入他的大著《中国科技史》中。许多学者在惊定之余,依然疑问重重:这太离奇了,中国在二千多年前的汉代,其地图测绘方面能达到这样高的水平吗?

    这一问题,到了1974年算是初步得到了解答。考古工作者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发掘出三幅彩色地图,这些地图成图年代在汉文帝之前,距今已经有2100多年了。其中一幅地形图中有九嶷山地区的描画,使学者们不可思议地是:该图“采用了闭合曲线表示山体的范围以及谷地、山脉,并辅以侧视俯视相结合的方法表示了九嶷山耸立的峰丛,这与现代地形图上利用等高线配合山峰符号画法是相似的。”专家们认为:马王堆汉地图是目前世界上发现最早的以实测为基础绘制的古典地图,它表明了我国在2100年前地图科学所达到的高度水平,给中国和世界地图史增添了光辉。

    既然西汉早期汉文帝时的地形图已经达到这样高的水平,汉武帝是汉文帝的孙子,那么汉武帝时的西汉中期产生诸如《五岳真形图》之类的地形图,也就不足为奇了。只不过由于某些原因,这些图后代人大多无法理解,又经历了传写翻刻,已经走形,更显得荒诞不经。

    唐人裴孝源《贞观公私画史》中记有《五岳真形图》一卷;《通志》中也录有《古今五岳真形图》及葛洪撰《五岳真形图文》一卷,。除华山外,东岳泰山,中岳嵩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都刻有真形图传世,甚至将这些图形当作山岳的标志。若不是道士们神化此图,一代一代留传下来,我们今天恐怕也无缘窥见这一展示出中国古人高度才智的地图成果。

 

    当发现了这种情况后,我们再回过头来重新研究中国古代对于《五岳真形图》的有关论述,便会发现这些一直被目为迷信的资料中,也闪耀有古人智慧的光芒。

    道教尊崇东方朔,这种《五岳真形图》大约也与东方朔有些干系。宋人所编《云笈七笺》卷七十九中,便收有题为东方朔撰的《五岳真形图序》,文中曰:“五岳真形者,山水之象也。盘曲回转,陵阜形势,高下参差,长短卷舒,波流似於奋笔,锋芒畅乎岭崿,云林玄黄,有如书字之状,是以天真道君下观规矩,拟纵趋向,因如字之韵而随形而名山焉。”

    这一段文字非常重要,作者点明了这些似字非字,奇形怪状的《五岳真形图》描绘的是山水之象,也就是说此图表示的是地形。而且有“下观规矩”“拟纵趋向”之语,下观,即俯视之意,表示是俯视图;规矩是测量用具,或者是指测量技法。“拟纵趋向”是指此图有方位。从这两句中,确有一些测量绘图的意味在内。序中还指出,其图中盘曲回绕者,表现的是陵阜的形势、地形的高下、山水的长短弯曲,文中也点出其山岭的脊与图中的锋芒有关。从此段文字来看,《五岳真形图》的确表现的是山岳的高下和水平距离。

    这段文字可以说是古人对于五岳真形图所作的科学解说。

  《五岳真形图序》文中又说:“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天下有不順者,從而征之,破山通道,未尝宁居。東至於海,登太山及岱宗,西至崆峒,登鸡头。南至于江,登熊湘北。逐獯鬻,登符釡山,而邑于涿鹿之阿。迁徙徃来,无有常处。察四岳並有佐命之山,而南岳独孤峙无辅,乃章词三天太上道君,命霍山潜山为儲君,奏可。帝乃自造山,躬写形像,連五图之後。又命拜青城为丈人,署庐山為使者,形皆以次相续。此道始於黄帝耳。”这一段论述,说到五岳与诸山之图,是黄帝所为。按这种说法,则中国古代开始测绘山岳地图,时代更早。

    另一部古书《汉武内传》则称,《五岳真形》图系西王母传与汉武帝之图,对这批地图出处与上述提法有异。其文曰:“帝又见王母巾笈中有一巻书,盛以紫锦之囊。帝问此书是仙方耶?不审其目,可得瞻盼否?王母岀以示之曰;此五岳真形图也。……帝下地叩头,固请不已。王母曰:昔上皇清虚元年,三天太上道君,下观六合,瞻河海之长短,察丘山之高卑,立天柱而安于地理,桢五岳而拟诸镇辅,……乃因山源之规矩,覩河岳之盘曲,陵回阜转,山高陇长,周旋逶迤,形似书字,是故因象制名,定实之号,书形秘于玄台,而岀为灵真之信,诸仙佩之,皆如传章;道士执之,经行山川,百神群灵,尊奉亲近。……今以相与,当深奉慎如事君父。泄示凡夫,必祸及也。”

    《汉武内传》中“太上道君,下观六合,瞻河海之长短,察丘山之高卑,立天柱而安于地理,桢五岳而拟诸镇辅,……乃因山源之规矩,覩河岳之盘曲,陵回阜转,山高陇长,周旋逶迤,形似书字,是故因象制名,定实之号,书形秘于玄台。”这一段话,明指其是山岳地图,与《五岳真形图序》中所说相类,不过更加详尽。你看:俯视大地,河有长短,山有高低,盘曲回转,这些都被“制象”“书形”,变为真形图,秘藏于玄台。这些文字虽然有将测绘神化之嫌,但无疑也是探究中国古代地图测绘技术的重要资料。

    《汉武内传》中还说到,汉武帝所得到的五岳真形图,因柏梁台发生火灾而被焚烧。关于《汉武内传》的成书年代,旧题班固所撰,班固是东汉史学家。但《四库题要》则疑其书系魏晋间文士所为,虽然难证其为东汉,至少这部书也是魏晋时代作品。

    严格地讲,五岳真形图属于早期的地图形式,这种形式的地图出现时代应当非常之早,即便说其产生于三代之前也不为过。当然,也不排除后代还在不断测画新的此类地图。另外,我们知道,地形起伏小和地势平缓地区的地图易测,地形起伏大的山区则难测,猜想起来,古地图的山岳部分,也许曾采用过此类形式。至少,五岳真形图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早期的山区地图形式,丰富了我们对于中国古代地图发展历史的认识。

    从这些方面来认识其价值,就不能再轻易用迷信二字来否定它了。

 

 

    道家和道教在中国古代都重视方技,许多道士本身就是术士,这一流派的文献中除了其迷信与封建糟粕外,也创造和保存了许多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与重要的科学技术。就象五岳真形图,这种中国古代重要的测绘资料,在道家的著作中,也被蒙上一层神化了的方技色彩。

    不幸地是,汉代已经创造出的一些科学地图测绘方法,到了数百年后的西晋时,大约已经无人知晓,当时的学者认为古地图比较粗略,地图学专家裴秀提出“制图六体”理论时所见到的汉地图与马王堆出土的地图相比,制图水平似乎反而有所下降。究其原因,是由于封建社会先进的科学技术往往控制在皇家手中的,在这种严密的管理体制下,先进学说的传承和推广是非常困难的。汉初,萧何从秦国家府库中获得一批天下秘图,对于汉王朝进行的统一战争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当然,与汉争夺天下的项羽等便失去了这一有利条件。从历史上看,统治阶级惯于封锁秘图,重要图籍的副本也很少,甚至封锁一些技术,为了维护自己统治,不惜采用愚民政策,不但天文学如此,地理学也不例外。在这种情况下,一旦发生战乱或者天灾人祸,难免不产生图毁技亡之事。另外,从西汉到晋,中间经历两次大的战乱,尤其是东汉末董卓焚毁皇家收藏的图书,和汉末对知识人才的摧残,可能使当时最先进的地理测绘技术资料和技术人才都丧失殆尽,殊为可叹。

    另一方面,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发展并非是直线形的,许多发明创造,往往失传后,又再度被发明创造,有的甚至有多次反复,如中国古代指南车的发明即是如此。在地图学漫长的发展史上,发生这类现象也不会仅仅只有一两次。

    五岳真形图,虽然有幸因迷信原因一代代相继传播,保存了下来,但较其更为重要的具体测绘技术,却没有传下来。

    从这一角度来认识《五岳真形图》,我们就会发现,它神秘的外衣下,原来掩盖的是中国古代一种被扭曲了的科学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