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影忍者的凉鞋:被忽略的真相 隐埋在《水浒传》中的几条暗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07:08:01
 暗线一:一个色情诈骗团伙的成功史
  
   一
    真相,通常隐藏于细节之中。感谢雾满拦江先生的《色水浒》一文,让我注意到了一个细节,那就是侍女锦儿在林冲与高衙内冲突之间扮演的特殊角色。正是从这个看似不起眼的锦儿身上,可以牵扯出一系列阴谋,最后让我们看到了在《水浒传》中被人们忽视多年的一个色情诈骗团伙。
  
   在《色水浒》一文中,雾满拦江先生针对高衙内两度调戏林冲夫人的情况,找到了一个很重要的突破口,那就是时间!通过雾满拦江先生的分析,在正常情况下,锦儿当时如果在夫人遭到调戏之后前往寻找林冲,那么在东京城的茫茫人海中分别需要“十分钟到一个小时的时间”、“一个小时”的时间,而在这段时间内,只要高衙内没有那个啥功能障碍,那么什么该办的事情都该办成了,而不是“不曾被这厮点污了”这样一个结果。
    
    对于这个问题,当初无数网友进行了深入探讨,主要围绕着锦儿当时到底需不需要那么多时间来找到林冲的问题,并且分别得出了不同的结果。雾满拦江先生对此的解释,是将高衙内形容为“贾宝玉”。
    
    但是,为什么不能换个思路呢?“在正常情况下”,锦儿的确可能需要较长时间来寻找林冲,但问题是,如果当时并不是“正常情况”呢?
    
   二  
    不妨大胆假设一下:如果锦儿不是等到了林冲夫人遭到调戏就来找林冲,而是早在调戏发生之前就已经出发了呢?
    
    这种假设有可能出现吗?有可能,但前提只有一个,那就是锦儿从一开始就知道了林冲夫人遭到调戏的时间和地点,那么她自然可以提前出发,然后将林冲在规定时间内领到规定地点。也就是说,当林冲到达现场时,调戏不是已经开始了一个小时左右,而只是刚刚开始。这样的话,就能解释为什么高衙内为什么在长时间内没能把握住机会的现象,因为答案是他根本没有获得那么长的时间!
    
    那么锦儿为什么一开始就知道了时间和地点呢?答案很简单,因为她正是这一切的策划者。
    
    我们不妨回想一下,当初在和林冲夫妇前往“逛街”的过程中,故意先让林冲看到了鲁智深,从而使得男主人与女主人分开。然后呢,锦儿故意找一个借口离开林冲夫人,并且约好对方在某个地点见面,而这正是高衙内即将出现的位置。与此同时,锦儿立即折回到林冲与鲁智深相会的地点,提前宣布了当时还没有发生的“调戏”之举,从而将林冲领去该地点。考虑到林冲的脚程应该快于林冲夫人,因此即使在鲁智深这里可能耽误了一二十分钟,但是当林冲赶到时,他夫人可能刚刚在该地点停留了几分钟,也就是调戏刚刚处于抛抛媚眼、交换QQ号的阶段。
  
   三 
    同样的道理,第二次在林冲夫人被骗到陆虞侯府中的时候,锦儿同样不是在事件发生之后才出发寻找林冲,而是在林冲夫人前往陆虞侯府的途中就开始出发。而且为了尽快找到林冲,她应该事先留意过对方有可能去的酒店位置,从而可以及时找到。因此这次当林冲冲到陆虞侯府时,调戏同样只是刚刚开始,根本来不及实施《色水浒》文中预设的以下内容:
    
    “十分钟的罪恶,按照流程上来看,从手下的小马仔们蜂拥而上,将少妇的双手双脚抓住,抬起来,拖到无人之处……这个过程大概需要八分钟,等到林冲找来之后,再从后面追赶,再追岔了道返回来,这时至少又能赢得十分钟……”
    
    好了,现在我们知道了锦儿当时是怎么做的,接下来的问题就是,这个小丫头的犯罪动机是什么?
    
    关于锦儿的犯罪动机,其实存在着一些很深层次的内容,这里请让我暂时卖个关子,而是先沿用雾满拦江先生所提出的一个观点,那就是锦儿追求林冲未果,因此与陆虞侯私通,根据这一并没有揭示全部真相的结论来进行分析。
    
    这样我们就不难看出,锦儿与陆虞侯之间完全存在着相互串通的可能。第一次调戏时,锦儿首先将林冲夫妇隔离,而后将林冲夫人约到预设地点见面。而在陆虞侯那里,也可以找出各种理由,将高衙内在同一时间领到同一地点,也许当时还是第一个撺掇高衙内上前调戏的随从。只不过当林冲赶到时,陆虞侯已经先躲开了,从而避免自己过早暴露。至于第二次调戏,陆虞侯更是直接出面安排,锦儿则再次扮演了通风报信的角色。
    
    那么接下来又产生了一个新问题,锦儿和陆虞侯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呢?
    
    四  
    对于绝大多数犯罪活动来说,目的通常可以被概括为“损人”和“利己”,其中“损人”是手段,“利己”是目的。所以在分析锦儿和陆虞侯的目的时,不妨看看他们到底“损”了谁?
    
    在这起事件中,当事人无非是林冲、高衙内和林冲夫人这三个。锦儿和陆虞侯的目标是谁呢?是受到调戏的林冲夫人吗?锦儿似乎存在着这方面的动机,毕竟她与夫人之间具有情敌关系。但是从作案手法来看,锦儿显然没有把林冲夫人作为攻击的首选目标。否则的话,根本没必要先后两次及时通知林冲,而是应该等到调戏被升级到了更高阶段之后再带领林冲赶赴现场,这样一来,林冲也许会以失节为由休妻,锦儿也就能看到被扶正的机会。但锦儿显然并不希望这一幕的出现,可见林冲夫人并不是目标。
    
    那么高衙内是目标吗?当然更不是,除了几次在欲火焚身之际被突然打断之外,这位高干子弟没有任何损失可言。由此可见,锦儿的真正目标是林冲。
    
    明白了这一点,就不难理解锦儿为什么连续两次及时提醒林冲,关键在于让他及时赶到现场,从而坏了人家高衙内的好事。这样一来,就在林冲与老高家之间埋下了仇恨的种子,接下来的“误闯白虎堂”事件,也就成了一个顺理成章的结果。
    
    好了,我们现在已经知道锦儿“损人”的目标是林冲,那么她“利己”的内容是什么呢?
    
   五
    这一点不妨从最后的结果来看:“直至东京城内殿帅府前,寻到张教头家,闻说娘子被高太尉威逼亲事,自缢身死,以故半载。张教头亦为忧疑,半月之前染患身故。止剩得女使锦儿,已招赘丈夫在家过活。访问邻里,亦是如此说。打听得真实,回来报与头领。”
    
    从这样一段文字中,你有没有产生一点什么疑问呢?问题一:在林冲夫人自杀、张教头病故以及林冲被通缉的背景下,老林家和老张家的财产到哪里去了?问题二:作者为什么在这里还专门交待了一下锦儿的结局,而且注明是“招赘丈夫在家”而非简单的“成婚”?
    
    将这两个问题联系到一起,就能得出一个结论:林、张两家的财产落入了锦儿手中,成为了她招赘的本钱。
    
    这样一来,也就不难看出锦儿一系列阴谋的目的所在:通过挑拨林家与高家的矛盾,达到搞垮林家乃至张家的目的,最后实现谋夺财产的目的。至于陆虞侯,估计除了合伙谋财的目的之外,也有被锦儿女色所惑的因素。
    
    针对这个阴谋的分析到此结束了吗?没有,甚至可以说真正的阴谋现在才刚刚浮出水面。对于锦儿这种谋夺财产的手段,你们是否感到有点眼熟?她的真名到底是“锦儿”,还是另外一个我们原本就熟悉的名字呢?在这起阴谋的过程中,是否感到其实还有一个重要的幕后人物始终没有露面?
    
    六 
    我们现在已经明白了锦儿和陆虞侯的阴谋,而且他们也达到了将林冲赶走的目的。但故事并没有就此结束,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就是陆虞侯追杀林冲结果反而被杀。对于这一段情节,雾满拦江先生的论点是“借林冲之手,欲置陆虞候于死地之人,是锦儿姑娘”。
    
    对于这一论点,我基本表示同意,但认为其实还可以论述得更深。锦儿之所以挑唆陆虞侯追杀武功比他高得多的林冲,显然就是希望他死在后者的手里。至于理由,却不是雾满拦江先生所说的“她真的很好奇,非常想知道这俩混蛋到底谁会宰了谁”。
    
    我们来看一下,林冲杀死陆虞侯的结果对锦儿有什么好处呢?一、陆虞侯这个搭档的消失,非但可以实现灭口的效果,同时也意味着锦儿可以独吞全部战利品;二、随着林冲杀掉了陆虞侯,他就再也不可能以合法身份回到家中,使得锦儿可以放心大胆地吞掉财产而不会受到追究。
    
    所以总的来说,对于锦儿来说,林冲杀掉陆虞侯是一个比陆虞侯杀掉林冲更有利的结果。问题是,锦儿怎么确保这种情况的必然出现呢?
    
   七  
   如果读者已经习惯了我的这种推理方式,相信一定已经有人想到,那个与林冲偶遇的李小二,其实是锦儿一开始就布置在充军地点的“卧底”。正是由于他在关键时刻向林冲提供了关键情报,才决定了这场决斗的最后结果。
    
    锦儿的助手就只有一个李小二吗?我们不妨来看看锦儿整个计划所存在的一个风险:如果当初在野猪林,林冲命丧两个差役之手,那么日后也就缺少了能够把陆虞侯干掉的角色,锦儿不得不整天担心陆虞侯会不会反过来对付自己,至少也需要与对方平分所获得的财产。可见,保证林冲安全地到达充军地点,使得陆虞侯不得不亲自前往追杀,已经成为确保计划成功的重要环节。
    
    那么最后到底是谁出现在这个重要环节上呢?聪明的你一定已经想到了他的名字:鲁智深。
    
    所以多年以来,阅读《水浒传》的读者始终存在着一个思维误区,以为鲁智深前往野猪林搭救林冲是出于义气,其实,这根本就是他接受锦儿指令所采取的行动。
    
    等等,怎么鲁智深又和锦儿扯上关系了?这个花和尚难道是到了东京之后垂涎于锦儿的美色,所以甘心充当帮凶?答案并不完全正确,因为鲁智深与锦儿根本就不是到了东京才认识的,至于锦儿的真名也不是锦儿,而是我们十分熟悉的“金翠莲”。
  
   八 
    这个结论是不是有点雷人?但只要仔细想来,就不难发现事情的真相。
    
    让我们回到整篇《色水浒》的起点,也就是鲁智深在酒店中听到金翠莲诉苦,然后为她出头打死了镇关西。
    
    不知道为什么,多年来为什么没人对这个漏洞百出的故事提出质疑呢?根据金翠莲的说法,她的不幸在于当初免费嫁给了镇关西,却签下了一纸三千贯的卖身契,于是对方在将二奶退货之后要求返还这笔款项,导致金翠莲面临经济危机。
    
    事实真的如此吗?金翠莲的法律意识会淡薄到只写收条却不拿钱的地步吗?为什么不能得出另一个结论呢?当初金翠莲的确收到了三千贯,但现在却不想归还,于是就编出了这样一个借口。与前一种可能性相比,似乎这种情况更符合人们的常识。
    
    那么鲁智深就愚蠢到了轻易受骗的地步吗?错了,鲁智深一点也不傻,而且他在此之前就已经与金翠莲相识,并且制定了整个计划。至于在酒店内的相遇,不过是做给史进和李忠看的一场戏,为自己接下来打死镇关西寻求舆论支持。
  
   九 
    其实如果去除金翠莲的主观陈述内容,仅以《水浒传》中的客观举动来说,镇关西实在算不上是什么恶霸,反倒更像一个服务态度良好、切肉技术过硬的劳动模范。所谓的“镇关西”绰号,如果放到现在,可能就是“关西地区优秀纳税户”或者“关西肉联厂销量第一”之类的代名词,而不能作为他欺男霸女的证据。
    
    从结果来看,随着鲁智深在光天化日之下打死了镇关西,金翠莲所欠的三千贯也就不必归还,说不定还能继承一笔遗产之后跑路。
    
    接下来金老汉与鲁智深之间的“偶遇”,显然也并不是一个用巧合就能解释的现象,根本就是他们这个犯罪团伙一开始就安排好的撤退地点。
    
    或许有人会问,金翠莲接下来不是嫁给了赵员外吗?她怎么又能成为“锦儿”呢?
    
    其实应该这样看,金翠莲的每一次婚姻,其实都是她犯罪计划的一部分,至于目的,就像是《新少林五祖》中的邱淑贞那样,在将所谓“丈夫”的财产搞到手之后就离开寻找下一个目标,其间也可能存在着杀人灭口的过程。因此对她来说,这个赵员外不过是一系列猎物中的一个而已。
    
    在《水浒传》中,并没有戏写赵员外的下场究竟如何,但是从金翠莲化名“锦儿”潜入林冲府中的情况来看,老赵恐怕是凶多吉少了。
    
    十 好了,现在大多数真相都已经浮出了水面,不妨让我们梳理一下整个犯罪过程。
    
    第一步,金翠莲、金老汉与鲁智深桃园三结义,组成犯罪团伙,确定行事准则。
    
    第二步,金老汉将金翠莲卖给镇关西,得钱三千贯。
    
    第三步,在酒店制造鲁智深与金翠莲偶遇的假象,获得史进和李忠的见证。
    
    第四步,鲁智深出面打死镇关西,金翠莲和金老汉携款潜逃。
    
    第五步,金老汉出面又将金翠莲卖给赵员外。
    
    第六步,在金翠莲控制局面之后,将鲁智深引入到赵府。
    
    第七步,为了制造不在场证明,鲁智深出家前往和尚庙。
    
    第八步,金翠莲在鲁智深帮助下成功暗杀赵员外,携带巨额财产出逃。
    
    第九步,金翠莲选择东京作为下一个犯罪地点,鲁智深同时启程前往东京进行接应。
    
    第十步,金老汉将金翠莲卖入林府,化名“锦儿”。
    
    第十一步,“锦儿”吸收陆虞侯成为犯罪团伙的新成员。
    
    第十二步,“锦儿”故意带林冲夫妇观摩鲁智深的武术表演,达到隔离夫妇二人的目的。
    
    第十三步,在林冲夫妇分开之后,陆虞侯带领高衙内前往预设地点调戏林冲夫人,“锦儿”则提前通知林冲,令他破坏了高衙内的“好事”。
    
    第十四步,陆虞侯出面设局,再次造成林冲夫妇分散的局面。而“锦儿”再次提前通知林冲,令他彻底突破了高衙内的忍耐极限。
    
    第十五步,在陆虞侯的策划之下,利用高家势力制造了“误闯白虎堂”事件。
    
    第十六步,在林冲被发配充军之后,“锦儿”安排鲁智深前往野猪林确保林冲的人身安全,同时由陆虞侯出面撺掇高衙内威逼林冲夫人,造成林、张两家家破人亡的后果。
    
    第十七步,“锦儿”安排陆虞侯前往追杀林冲,同时又让李小二将这一信息及时告知林冲,使得后者在有准备的情况下反杀陆虞侯。
    
    第十八步,随着主要目的纷纷达成,“锦儿”终于成功侵吞林、张两家的全部财产,或许还包括陆家的财产。
    
    
    经过整整十八个步骤,金翠莲(“锦儿”)先后完成了三起堪称完美的犯罪。但作为一个犯罪天才,她会就此感到满足吗?这个由她、鲁智深、金老汉和李小二组成的私人犯罪团伙,在《水浒传》接下来的章节中还会出现吗?
  
  


暗线二:梁山话事人到底姓蔡还是姓高?
  
  一
  
  说起《水浒传》中的正面人物,人们肯定首先会想到宋卢吴公等主角,以及甲乙丙丁子丑寅卯等一干龙套。那么反面人物呢?最大的反派是谁呢?通常第一想到的会是高俅。那么如果非要找出个第二大反派呢?不知道有多少人会想到蔡京?
  
  其实高蔡两人堪称整部《水浒传》最大的两个反派,甚至可以说是推动剧情发展的关键人物。《水浒传》的开篇就是从高俅开始的,正是由于他逼走了王教头,于是才接下来引出史进、鲁智深、林冲、杨志等一干人物的故事。不过这段剧情的推动,基本上还是以人物命运推动故事剧情发展,在同一时间内成为主角的大多只有一个人。
  
  那么到了什么时候,梁山英雄呈现出群体性出现的格局呢?应该是从“智劫生辰纲”开始的,随着这一事件的紧张,晁盖、吴用、宋江等真正的主角逐渐出现,并且将剧情发展引向了梁山这个地点。
  
  可以说在《水浒传》剧情发展的过程中,“生辰纲”是一个具有转折性意义的事件。那么“生辰纲”是怎么出现的呢?根源也就是梁中书要给老丈人蔡京送礼。
  
  也就是说,整部《水浒传》由高俅而前戏、由蔡京而高潮,可见两人在书中的特殊地位。
  

  
  二
  
  以往看《水浒传》,人们很容易存在一个思想误区,认为既然蔡京、高俅以及童贯等人既然都是奸臣,那么肯定会同流合污,相互间形成联盟关系对付忠义英雄。可问题是,如果他们“合污不同流”呢?为什么在奸臣之间就不会出现相互敌对、相互斗争的情况呢?
  
  其实在忠臣之间很容易达成联盟,因为大家追求的都是正义感的实现,而正义感这种东西,并不会因为分享人数的增加而有所稀释。相比之下,奸臣们要追求的则是利益,这种东西你多了一点我就会少一点,所以奸臣之间从根本上使存在着利益冲突的,即使达成暂时的联盟,其内部也绝对不是铁板一块。在中国历史上,奸臣们相互之间的斗争,往往比忠奸之间的对抗更丰富也更精彩。
  
  如果明白了这一点,那么我们就可以得出一个初步结论,蔡京与高俅之间未必是联盟关系。事实上,通过我接下来的推论,你们会发现他们两人之间在暗地里是针锋相对的两大势力,而且正是他们之间的斗争推动了整部《水浒传》的发展。
  
  那么在探寻蔡京与高俅真实关系的过程中,突破口在哪里呢?其实就在“智劫生辰纲”这个段落。
  
  我这人有个观点:这世界上绝大多数事情都应该是符合逻辑的,如果出现了一些不符合逻辑的情况,那么十有八九就是因为我们没有看到一些被隐藏在背后的事实。如果加上了这些事实,那么原先的不符合逻辑也就会变成符合逻辑。
  
  根据这一思路来看“智劫生辰纲”,会发现其中有几个不合逻辑的地方。
  
  
  
  三
  
  第一个不合逻辑的地方:生辰纲的秘密是被怎么泄露出去的?
  
  在《水浒传》第十三回中,梁中书与蔡夫人在端阳节谈起生辰纲的话题,然后接下来在第十四回,刘唐就向晁盖通报了有关生辰纲的消息。那么刘唐的消息是从哪里来的?当然,对于这个问题也许存在着一个解释,那就是梁中书在四处搜买财宝的过程中走漏了风声,被刘唐这个局外人知道了。
  
  但这样一种理由,又怎么解释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呢?接下来梁中书一开始要求公开运送生辰纲,而杨志献策改扮普通运输队。问题是,晁盖、吴用他们通常情况下应该只能料到梁中书的计划,又怎么能够算到杨志的主意呢?如果不能准确确定对象的话,也不能精确地推算出时间以及运送人数。他们又怎么会向杨志他们下手呢?难不成他们在那里对每一拨路过的客商都下蒙汗药?这显然不可能。由此可见,晁盖他们对于生辰纲的信息了解,绝对不会仅仅来自于街头巷尾的外围传说,而是有非常确定的内幕消息。那么,这个内幕消息来自于哪里呢?
  
  第二个不合逻辑的地方:晁盖他们当时为什么不杀人灭口?
  
  不妨设想一下,如果晁盖他们当时将杨志一干人等全部斩尽杀绝,那么他们的翻案手法也就无人知晓,安全系数可以增加不少。至于留下活口的做法,不仅留下了犯案手法的重要线索,同时他们几个的外貌也都被看到,具有很大的风险。比如之后白胜被捕,就建立在官府知道劫犯改扮贩枣客商的基础上。如果当时杀人灭口的话,这个问题根本就不会存在。
  
  当然,也许有人会说,晁盖他们是不忍心杀人。但是翻遍《水浒传》,这些人哪有在杀人时产生抵触情绪的时候。或许还有人会说,抢劫罪和杀人罪的量刑不同,所以晁盖他们不愿意犯重罪。但是别忘了,他们抢劫的可是梁中书送给蔡京的礼物,要是真的被捕,那么几乎肯定也是死罪,基本不存在为了减轻罪责而不杀人的理由。
  
  也就是说,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晁盖他们当时都应该杀掉杨志他们,但结果这一幕却没有出现,为什么呢?
  
  第三个不合逻辑的地方:白胜到底分到了多少钱?
  
  我们都知道,生辰纲总价值在十万贯左右。参与抢劫的总共有八个人,如果绝对平均分配,那么每人应该一万两千五百贯。当然,也许老大晁盖需要多分点,那么即便如此,马仔也有可能分到1万贯左右。或者再打个对折,五千贯应该是最低限度了。尤其白胜是在本土犯罪,犯罪过程中又扮演了最耗费体力的挑酒夫角色,没有任何道理使他到手的钱不到五千贯。
  
  五千贯是个什么概念呢?据说北宋时铜钱与白银的兑换比例存在着不小的争议,那么不妨暂且采取一贯等于一两白银的说法,也就是说,白胜手里至少有了五千两白银。
  
  在当时的话,拥有五千两白银至少也算是个小财主了。列位不妨假设一下,如果你拥有了这五千两,当时会干啥?去京城探望李师师姐姐?或者买个金翠莲当小妾?要不然也该搬离原址,去别处买地置业,从而确保安全系数。
  
  可现实中白胜是怎么做的?居然是躺在家里睡大觉,似乎不像是一个拥有五千两白银的人的正常反应啊?就算是白胜为人低调、谨慎、不愿意乱花钱,那么再看看接下来的情况。就在白胜被捕的同时,官府从他家搜出了“一包金银”。怎么,本该拥有五千两的白胜,在还没有来得及寻欢作乐之前,怎么就只剩下“一包金银”了?
  
  也许有人会说,“一包”毕竟是个虚词,也许是很大的一个包呢?但是在我看来,施耐庵在写作时其实是很慎重的,对于“一包金银”,还是存在着一个相对确定的范围的。不妨回到第十回,当时陆虞侯为了买通管营和差拨,送上的就是“一包金银”。参考此前陆虞侯买通董超薛霸时的气派,这包金银的价值估计也就是在十两到二十两黄金之间。之后在第六十九回,史进打算收买李瑞兰的也是“一包金银”。如果参考之后宋江见李师师也不过支付了一百两黄金,那么以李瑞兰的身价而言,估计“一包金银”最多也不过是一二十两黄金的价值。根据北宋黄金与白银的比率,大概是1比10左右。也就是说,在《水浒传》中的“一包金银”,大概也就是一二百两白银的数量(算起来也有十来斤,这一包也算沉甸甸了)。
  
  怎么,闹了半天,白胜辛辛苦苦协助晁盖他们弄到了十万贯,结果自己只剩下了这区区“一包金银”?到底是哪里出问题了呢?
    
  四
  
  以上这三个不合逻辑的地方,如果仅仅出现一个,那么还可以归咎为偶然因素。但是当它们同时出现时,就意味着背后还没有还隐藏着一个没有被公开的秘密。
  
  而在探寻秘密的过程中,我们不妨先关注一个有趣的小细节:是否有人注意到杨志与刘唐的关系?从表面上看,两人似乎风马牛不相及。但如果关注一下绰号,难道不觉得“青面兽”与“赤发鬼”之间对仗得那么工整。当然,我的意思并非他们两人早就相识,但是绰号上的相似之处,让我们联想到了一种可能性:会不会他们两人是同一个人的属下?同样归属于一个对于“有色”人群存在偏好的上司呢?
  
  这个可能性一提出,整个局面一下子变得豁然开朗了起来。根据这一思路,刘唐的上司和杨志一样,那么也就意味着他是梁中书的手下。这样一来,至少可以解释以上提到的前两个疑点:
  
  一,生辰纲的秘密是被怎么泄露出去的?
  回答:是梁中书派刘唐通知晁盖(之后可能还有持续的情报传递),所以晁盖他们才能对杨志的行动了如指掌。
  
  二、晁盖他们当时为什么不杀人灭口?
  回答:大家本来就是自己人,又怎么会干出灭口的事情。
  
  当然,这个大胆推论面临着一个问题,那就是梁中书为什么要让晁盖劫走生辰纲?毕竟在北宋时,似乎还不存在类似于保险公司之类的机构,因此也就不存在故意骗保的情况。梁中书这么做,到底图的是什么呢?
  
  其实严格地说,这一主意并非来自于梁中书,而是他老丈人蔡京的主意。因为,晁盖集团根本就是一股由蔡京控制的江湖势力。
      
  五
  
  像蔡京这种位高权重的老太师,居然会和江湖人物扯上关系?看似不合理,但这其实是一种能够被理解的现实。作为身居高位者,蔡京有很多事情不方便利用白道势力出面,那么动用黑道力量往往会产生很直接也很隐蔽的效果。因此正如蔡京会在京城培植六分半堂一样,他在各地也都拥有各种黑道势力,晁盖集团正是其中的一股。
  
  接下来或许有人会说,好吧,就算我们接受了晁盖从属于蔡京这样一个从来没听到过也没想过的结论,那么又为什么一定要安排晁盖来劫取生辰纲呢?
  
  仔细分析一下,会发现“智取生辰纲”会给蔡京的势力带来如下好处:
  
  其一,黑道势力之所以肯为蔡京卖命,自然还是受到利益驱动,蔡京必须拨发一定的款项,来换取黑道的效忠,并且维持当地黑道势力的正常运营,以及获得发展壮大的机会。那么根据原先的流程,梁中书的礼金安排专人押送前往京师,另一方面,蔡京又需要派人将活动经费秘密送交给晁盖,这一来一回的运费成本并不低。既然这样,还不如直接让梁中书把钱交给晁盖,省去了繁琐的其它环节,效果却和原先完全一样。当然,像梁中书这样的朝廷官员,自然不可能公开送钱给黑道头子,所以“被劫”就成为了一个可以满天过海的途径。
  
  其实《水浒传》中对此也有暗示,强调了前一年的生辰纲被其他强人劫走。据此推测,可能十万贯相当于一股黑道势力三到五年内的活动经费,因此前一年安排被其他隶属于蔡京势力的黑道劫走,这一年则轮到了晁盖获得拨款。
  
  其二,无论晁盖还是蔡京,都希望这股黑道势力能够变得更强,从而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可问题是,黑道势力怎么能够变强呢?财政补贴只是途径之一,但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对于黑道来说,更关键的其实是两个问题:一是人手,二是组织。如果没有一批能打敢杀的亡命徒,那么黑道也就不称之为黑道;如果没有足以制约属下的威严,那么老大也就不称之为老大。
  
  那么怎么才能在人手和组织上有所发展呢?以“智取生辰纲”为幌子的行动计划就是一种办法。通过这样一个契机,晁盖招募了包括阮氏三雄在内的一批新成员,并且检验了整个组织制订计划、实施计划等能力。用黎叔的话来说,这次出来主要还是为了锻炼队伍。
  
  其三,梁中书为什么派杨志来押送这批注定会被劫走的货物?因为他希望借此机会将对方驱逐出自己的阵营。至于原因也很简单,在此前的比武过程中,杨志先是伤了周谨,而后又与索超连番恶斗,一下子得罪了梁中书原来的那些老部下。
  
  在这种情况下,杨志已经成为了梁中书的一个麻烦。要是直接赶他走,似乎自己会落下一个不尊重人才的恶名。可要是一直留着他,那么天晓得未来又会导致索超、周谨他们产生多少情绪。于是当“智取生辰纲”的计划产生之后,梁中书立即想到杨志是最合适的原因。在事件发生之后,杨志显然没脸继续回到大名府,就算回来,也可以名正言顺地将他治罪,以安抚索超等人所代表的元老派势力。
  
  顺便说一句,前面提到了“青面兽”与“赤发鬼”之间的对仗关系,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刘唐应该是一个仅仅与梁中书单线联系的地下情报员,所以他和杨志在黄泥岗上还是陌路人。
  
  其四、这可能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原因,那就是借着“智取生辰纲”事件,可以乘势在官场打击那些蔡京的敌对势力。不妨看看在案发之后,济州府尹受到了怎样的威胁:“若十日不获得这件公事时,怕不先来请相公去沙门岛走一遭。”
  
  可以断定的是,济州府尹应该不属于蔡京的门下,而且很可能是他敌对势力中的成员。按照正常情况,这样的案子怎么可能在十天内就成功侦破?那么到时候,蔡京就可以名正言顺了清除案发地点附近的所有敌对势力,完全该地区的一次官场势力大洗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智取生辰纲”基本上属于“国会纵火案”的性质,成为一次出于政治目的而制造的事件。
  
  蔡京集团的上述计划不可谓不出色,但很多时候,历史会因为几个小人物的介入而发生巨变。在《水浒传》中,何清的偶然出现,使得晁盖等人一下子就被彻底暴露。假如晁盖他们因此被抓的话,那么非但他们个人将被治罪,而且很可能在整个朝野引起一番大动荡。
  
  好在这一幕并没有发生,因为《水浒传》表面上的第一男主角宋江及时通风报信给晁盖他们。那么,这个宋江到底又是何许人呢?
          
  六
  
  关于宋江,我们先引用一段《水浒传》中对他的描述:
  
  “那押司姓宋,名江,表字公明,排行第三,祖居郓城县宋家村人氏。为他面黑身矮,人都唤他做黑宋江;又且于家大孝,为人仗义疏财,人皆称他做孝义黑三郎。上有父亲在堂,母亲早丧,下有一个兄弟,唤做铁扇子宋清,自和他父亲宋太公在村中务农,守些田园过活。这宋江自在郓城县做押司。他刀笔精通,吏道纯熟,更兼爱习枪棒,学得武艺多般。平生只好结识江湖上好汉,但有人来投奔他的,若高若低,无有不纳,便留在庄上馆谷,终日追陪,并无厌倦;若要起身,尽力资助,端的是挥霍,视金似土。人问他求钱物,亦不推托,且好做方便,每每排难解纷,只是周全人性命。如常散施棺材药饵,济人贫苦,人之急,扶人之困,以此山东、河北闻名,都称他做及时雨;却把他比做天上下的及时雨一般,能救万物。”
  
  关于这段描述,诸位发现什么问题没有?细看之下,会发现宋江在江湖上的地位,主要建立在“端的是挥霍,视金似土”的基础上。可问题是,宋江家里有足够的财力支撑他这么做吗?从“守些田园过活。”来看,宋家最多也只能算是一个当地的中等富裕户,似乎很难支撑他普济天下英雄的行为。要知道,宋江的名气遍布山东、河北两省,给人感觉几乎堪与柴进的江湖地位相比,但宋家却并不具备柴家那样的雄厚财力。所以宋家的财产来源存在着很大疑问。
  
  另外撇开江湖地位不谈,宋江在官场也具有非同一般的影响力。之后在阎婆向官府告发宋江之后,知县百般维护他门下的这个小吏,想方设法为一个杀人嫌疑犯开脱,似乎并不是一个仅仅用江湖地位就能解释的现象。甚至之后当柴进初见宋江时,现场的情况居然是“柴大官人见了宋江,拜在地下”。这哪里像是庇护逃犯应有的反应,简直就像是下属觐见上司。
  
  对于这一系列现象,存在着一个很合理的解释:宋江,他上面有人。
  
  之前在通过论述蔡京与晁盖的关系,证明官场会有人尝试利用江湖势力,作为回报,有可能向江湖人物提供财政援助。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那么就能解释在宋江身上出现的那两个疑问:
  
  一,宋江为什么那么舍得花钱?
  回答:因为背后有政治势力为他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
  
  二,知县为什么不敢惹宋江?
  因为宋江背后有庞大的政治势力作为靠山,小小知县自然不敢招惹。就连地位特殊的柴进,也不得不敬畏宋江背后的势力,因此摆出了一幅低姿态。
  
  如果我们接受了“宋江上面有人”这样一个结论,那么势必出现下一个问题:上面的这个人是谁?
  
  通常情况下,此类揭秘类文章总会不断地卖关子吊读者胃口,但我在这里却不想这么做。因为本系列论述拥有一个很明确的标题:“梁山话事人到底姓蔡还是姓高?”所以论述到现在,喜欢动脑子的人肯定已经想到,宋江属于是高俅势力扶植的江湖势力。既然大家都不难猜到,那我又何必卖关子,所以直接在这里提前宣布,宋江上面的人正是高俅。
  
  当然,提前宣布结论并不代表我不需要对高俅与宋江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关于证明这一点的论证,将在之后的章节中出现,我在这里就首先公布“大胆假设”的结果,稍候再介绍“小心论证”的过程。
  
  好了,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宋江是高俅的人。那么接下来又遇到了一个新问题:作为高俅的人,他为什么要通知属于蔡京势力范围的晁盖等人呢?
  
            
  七
  
  在论述宋江为什么要给晁盖他们送信之前,先来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为什么我在做出“宋江上面有人”的判断时,没有认为他其实是蔡京势力的人马。即使没有后面专门论述宋江从属于高俅的大前提,这种假设应该也并不存在。因为如果他是蔡京的人,那么整个“智取生辰纲”的计划本该要求宋江参与,至少可以主动搜索官府的信息,而不只是被动等待变化,但这一幕并没有实际发生,可见宋江与晁盖并不从属于一个集团。
  
  好了,我们还是回到宋江报信这个问题上。我们知道了宋江是高俅的人,通过本系列的开篇部分,又知道了蔡京与高俅之间可能存在着敌对关系(这一点也将在之后章节中逐步揭示,这里先把结论亮在前面,以便于说明问题),那么宋江怎么会去帮助敌对势力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首先需要面对另一个问题:如果晁盖他们当时落入法网了,那么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情呢?如果你是高俅的话,会不会希望以此为突破口,用“勾结江湖人物”这个理由一举扳倒蔡京呢?
  
  如果你真的这么想,那只能证明你的政治斗争经验根本就及不上高俅。要知道,对于历朝历代的皇帝来说,臣下最犯禁的事情肯定不是结交江湖实力或者贪污受贿什么的,只要不危害到自己的皇权,有时候皇帝乐于看到自己的部下有些小污点,从而使自己在面对他们时不必拥有道德自卑感。所以对于蔡京这类位高权重的大臣来说,除非罪名是“谋反”或者“淫乱后宫”之类的级别,否则根本就不可能从根本上动摇他在宋徽宗心目中的地位。诸如自导自演抢劫案之类的案由,肯定不会被宋徽宗放在心上。
  
  更何况,如果蔡京足够高明的话,甚至反而可以利用晁盖集团落网的机会,暗地指使他们自认是接受他人的指使,反过来诬陷高俅等人。所以逮捕晁盖对于高俅来说,是一件收益小、风险大的事情。但当时捕头们通过逮捕白胜,已经基本确证了晁盖等人就是案犯,即便是高俅以及党羽,也不可能堂而皇之地否决这一判断,而是必须面对官府即将出面逮捕晁盖等人的情况。一旦这批人全数落网,那么随着审判的进行,极可能导致蔡高两家的势力不得不发生直接碰撞的结果,其结果恐怕是谁也不愿意看到的。
  
  正是在这种两难局面下,宋江出面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从表面上看,他是出于朋友义气向晁盖通风报信,可实际上,他是以高俅集团代言人的身份向蔡京集团的晁盖等人进行摊牌,表示已经知道了蔡京集团内部玩的那点小花样,警告晁盖必须带着他的人马离开原先的势力范围,这么一来,宋江也就可以代表高俅的势力,完成对于当地黑道的全面接管。这就好像香港黑帮片中常见的情况那样,一派老大抓住另一派得罪警方的把柄,将对方逼走,从而实现抢地盘的目的。至于影片中的“油麻地”、“旺角”,在《水浒传》中就变成了郓城县。也就是说,虽然高俅集团没能利用“智取生辰纲”事件一举扳倒蔡京集团,但至少实现了一点削弱对手、增强自身的目的。
  
  对于晁盖来说,由于有把柄在对方处,也就只能接受被逼走的结果。要命的是,由于不能轻易暴露自己听命于蔡京的真相,因此这一事件在江湖上流传的说法,就是“及时雨”甘冒风险救了晁盖等人,成为了他们的大恩人,这也成为宋江乃至高俅集团在本次事件中的一大收获。
  
  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晁盖不得不带着他的部下以及生辰纲,离开了经营多年的势力范围。这里还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此前在谈起“智取生辰纲”三大疑点时,最后一个疑点是白胜为什么只分到了“一包金银”。现在可以对这个问题给出答案:因为生辰纲根本就是晁盖集团所获得的活动经费,自然就不可能被随便分给属下。白胜分到的“一包金银”,基本上属于工资、奖金的性质。至于这笔钱的大头,也就是书中描写晁盖他们离开时所带走的“五六担”,则被作为未来发展的经济基础。
  
  接下来的问题是,在当时各处存在着大量山寨的情况下,晁盖他们为什么会选择梁山呢?这个决定又和蔡京与高俅之间的斗争存在着什么关系呢?
  
  八
  
  如果你是晁盖的话,当时在选择逃亡去向时,会考虑哪些因素呢?路程远近?安全系数?发展前景?或许这些因素都重要吧,但有一点可能比这些都重要,那就是在未来的新去处,晁盖必须要能当老大。以他蔡京集团驻郓城县情报站站长的身份,以他手下吴公刘阮这些手下的强悍程度,再加上生辰纲所带来的雄厚财力,如果投奔桃花山、在李忠、周通之流手下当个马仔,各位觉得有可能发生吗?所以说,晁盖要去的地方,肯定是一个他有把握当上老大的地方。
  
  从结果来看,晁盖的确在梁山实现了这一目标,那么实现目标的基础是什么呢?因为王伦太弱?恐怕这只是一个次要因素,真正的关键,在于林冲玩了一把无间道,出手干掉了王伦,并且奉晁盖为山寨老大。假如当时林冲没有出手,又或者林冲在出手之后非要自己当老大,那么晁盖的计划都有可能无法实现。
  
  那么,林冲当时的表现只是出于偶然吗?当然不是,我之前已经说了,晁盖要去的地方,是他有把握当上老大的地方,所以像林冲的无间行为肯定是早在晁盖的计算之中,而不是偶然因素所导致的结果。问题是,晁盖凭什么认定林冲会帮自己?答案很简单,因为林冲也是蔡京的人。
  
  林冲之所以由八十万禁军教头变成了一个逃犯,根源在于他与高俅之间的矛盾,可以说是被高俅害得家破人亡。正所谓“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像这样一个与高俅结下不共戴天之仇的对象,自然很容易被蔡京的势力所拉拢。甚至还存在着另一种可能性,那就是林冲根本一开始就是蔡京安排在军队内部的人,正因为如此,高俅才会想方设法陷害他,至于所谓高衙内觊觎林妻美色不过是一个掩人耳目的借口。
  
  林冲与高俅势同水火,从属于蔡京势力的晁盖等人却选择投奔林冲,这也是证明高蔡之间存在着严重矛盾的证据之一。最后在林冲的协助之下,晁盖果然坐上了梁山老大的位置。那么为什么老大不是林冲呢?估计蔡京集团内部还是存在着一些等级制度,比如晁盖一开始在担任郓城县情报站站长时可能获得了少将头衔,吴用和公孙胜这两个副站长可能是上校头衔,林冲也许只是中校,所以必须排在他们三人之后。但林冲这个中校同时可能还有诸如情报处处长、行动组组长或者机要室主任之类的职务,所以就要比同样是中校但没有实职的刘唐高出一点。
  
  好了,先不纠缠梁山上的头衔问题,在稳定局面之后,晁盖他们首先想到的是什么?答案是该收拾一下宋江了。
  
  
    不过要想收拾宋江可并不容易,前面已经提到过,由于晁盖、宋江都没有在江湖上公开自己的政治背景,因此在普通人看来,宋江还是晁盖他们的救命恩人。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动用黑道力量去暗杀宋江,那么势必导致晁盖集团被认为“恩将仇报”,显然不利于这个情报站的未来发展。所以在《水浒传》第二十回中段,虽然晁盖提出要报答“宋押司、朱都头两个”,但吴用却表示暂时不急,而且只提到了宋江一个人,却没有接朱仝的话头。
  
  《水浒传》中的原话是这样的
  
  晁盖再与吴用道:“俺们弟兄七人的性命,皆出于宋押司、朱都头两个。古人道:‘知恩不报,非为人也!’今日富贵安乐,从何而来?早晚将些金银,可使人亲到郓城县走一遭,此是第一件要紧的事务。再有白胜陷在济州大牢里,我们必须要去救他出来。”吴用道:“兄长不必忧心,小生自有谋划。宋押司是个仁义之人,紧地不望我们酬谢。然虽如此,礼不可缺,早晚待山寨粗安,必用一个兄弟自去。白胜的事,可教蓦生人去那里使钱,买上嘱下,松宽他,便好脱身。我等且商量屯粮,造船,制办军器,安排寨栅、城垣,添造房屋,整顿衣袍、铠甲,打造枪、刀、弓、箭,防备迎敌官军。”晁盖道:“既然如此,全仗军师妙策指教。”吴用当下调拨众头领,分派去办,不在话下。
  
  这段对话如果概括地对其真实意图进行解读,内容其实是这样的:
  
  晁盖:老吴啊,你说咱们几个怎么会沦落到现在这个鸟不拉屎的地方的?还不是宋江和朱仝他们两个给逼的?此仇不报,非为人也。早晚找人去郓城县干掉他们,这是现在最重要的事情。
  
  吴用:盖哥,这个事情可不能着急,我有自己的打算。宋江这个人背景很深,轻易可动不了他,至于朱仝不过是一个小角色,也没必要理睬他。当然,我们不是不行动,而是等这里站稳了脚跟,再把白胜从条子那里搞出来,到时候再搞点军火,然后等待下手的时机。
  
  晁盖:既然这样,那么这件事情就全交给你去办了。
  
  
  由此可见,要想动宋江的确是件不容易的事情。有趣的是,《水浒传》在结束了上述描写之后,突然插播了一段广告,用不少篇幅描述了济州府尹被新太守取代的内容。如果只是从传统的阅读角度来看,这段描写似乎有点多余,除了能为施耐庵(或许还有罗贯中)多骗一点稿费之外,对于剧情没有任何推动作用。
  
  但如果从蔡京和高俅两大势力进行对抗的角度来看,就会发现这段描写其实很重要。还记得我之前论述“智取生辰纲”对于蔡京集团的好处吗?其中第四点就是借这次事件,完成案发地区官场的一次大洗牌,铲除那些对自己不利的势力。结果这一推测,在最新章节中果然得到了验证,随着济州府尹的下台,意味着蔡京集团在白道争斗中还是达到了部分目的,所以作者也必须交代一下这次官场变动。
  
  截至目前为止,蔡京与高俅在“智取生辰纲”事件中基本打了一个平手。其中蔡京在白道取胜,用自己的人出任济州府尹。但高俅也在黑道扳回一城,铲除了对手经营多年的郓城县情报站,并且由宋江的人马取而代之。
  
  问题是,宋江在这个位置上又能坐多久呢?
  
  
  
  十
  晁盖很快就出手了,而且手段很毒辣,基本上就是“借刀杀人”。在《水浒传》原文中,晁盖派出刘唐送一封书信和一百两黄金给宋江,在常人看来,这是一次很够义气的报恩行为。可仔细想来,这里面存在着一个严重的漏洞,晁盖为什么要写信呢?
  
  或许有人会说,写封感谢信能算什么漏洞呢?但别忘记,这封信的内容,可是涉及到了宋江包庇晁盖等人的行为,一旦被人发现,对于已经在梁山上的晁盖自然不会有丝毫影响。可对于宋江来说,就肯定无法继续维持其守法公民的形象了。
  
  当然,在某些情况下,可能还是不得不采取写信的方式。比如晁盖要是派出一个小喽罗去送信,而宋江根本不认识这个小喽罗,或者小喽罗并不清楚整件事情,那么还是有必要写一封信来证明身份和来意。可事实上,晁盖派出的是小喽罗吗?他派出的刘唐,根本就经历了宋江通风报信的那一幕。而且从实际情况来看,当刘唐找到宋江时,还没等他出示信件,两人就已经接上了头,由此可见书信实在并非重要之物。如果要表示感谢,让刘唐亲口表达一下也就行了,为什么要留下这个可能被用来指证宋江的书面证据呢?
  
  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晁盖根本就想提供一份指证宋江的证据,通过曝光对方的犯罪行为,来让官府来收拾他,而且自己还不至于落下一个坏名声。顺着这一逻辑,我们不难想到,宋江与阎婆惜之间的相识根本就不是巧合,而是晁盖专门派出的美女特工,确切地说,这是吴用“小生自有谋划”的核心内容。
  
  吴用的整个计划是这样的:一、派出阎婆惜、阎婆、王婆等得力女特工,通过美人计,安排阎婆惜牺牲色相混到宋江身边;二、派出晁盖以前在情报战的手下、依然潜伏在当地的张文远,与阎婆惜取得联系,为了在联系过程中掩人耳目,两人假扮奸夫淫妇,实际上两人之间可能只是革命战友关系、张文远每晚坚持摇床而已;三、派出刘唐送信给宋江,信中内容明确确认宋江的犯罪事实;四、安排阎婆将宋江拉至阎婆惜处,而后者偷走书信;五、安排阎婆惜出面告发宋江,一方面由于她已经取得了宋江情妇的身份,告发起来更有可信度,另一方面张文远会在衙门里面予以配合,最后达到将宋江治罪的目的。
  
  以上这个计划可以说十分周密,或许观看《水浒传》特别仔细的人会找点小漏洞,那就是根据原文,宋江原本打算将书信烧掉(证明他具有很高的革命警惕性,预感到这里面可能存在着阴谋)。
  
  原文如此:“我本欲在酒楼上刘唐前烧毁了,他回去说时,只道我不把他来为念。正要将到下处来烧,却被这阎婆缠将我去。昨晚要就灯下烧时,恐怕露在贱人眼里,因此不曾烧得。”
  
  那么假如宋江的动作快了一步,在阎婆找到他之前就烧掉了,吴用的计划岂不是要落空?事实证明,这种担心其实是多余的,因为吴用早就准备了第二套行动方案。不妨再看一下原文中的以下内容:
  
  刘唐道:“哥哥大恩,无可报答,特令小弟送些人情来与押司,微表孝顺之心。保正哥哥今做头领,学究军师号令非比旧日,小弟怎敢将回去?到山寨中必然受责。”宋江道:“既是号令严明,我便写一封回书,与你将去便了。”
  
  看到了吗?吴用根本就做好了充分准备,除了给宋江写了一封信之外,还安排刘唐死缠烂打地要到了一封回信。即便宋江烧掉了信,或者阎婆惜没能拿到信,那么吴用也会安排刘唐在不经意间将回信遗落在容易被官府发现的地方,或者就是直接交给张文远,同样可以起到法办宋江的效果。如果不是这种解释,就很难理解书中为什么还要浪费篇幅,描述宋江写回信的情况。
  
  好了,我们已经充分地了解了吴用的计划,看上去似乎应该无懈可击。但问题是,吴用毕竟不是宋江,他虽然在智商上超过了对手,但却很难体会到作为一个领袖应该具备的那种狠劲,结果计划的最后一步出现了问题:宋江在及时发现了这一阴谋之后,直接出手干掉了阎婆惜。
  
  那么这和原先的计划有什么区别呢?最大的区别在于,根据原计划,宋江在被告发之后应该被关入大牢,也就是活动能力受到了限制,不可能再影响到晁盖集团的利益,后者也有机会重新在郓城县建立情报站。然而根据实际情况,宋江虽然多了一条杀人的罪名,但却获得了自由行动的权力。至于他接下来的一系列行动,则让晁盖他们尝到了大苦头。
  
  
十一
  当然,在让晁盖尝到苦头之前,宋江首先需要摆脱目前的困境。在案发之后,他之所以能够成功脱身,主要得益于朱仝的帮助,由此可见,朱仝应该同属于高俅的势力范围,而且基本上算是宋江的下属,可能有个情报站副站长之类的职务。当然,在此前段落中,朱仝也曾“帮助”晁盖他们逃脱,但考虑到当初本来就是高俅集团要逼走晁盖等人,所以朱仝的所谓“帮助”,归根结底还是出于宋江的指使。
  
  顺便说一句,从现在开始,在阅读本文或者直接阅读《水浒传》的过程中,希望大家都能具有一个意识,那就是看到一个新入伙的英雄好汉时,首先想一下,到底他从属于哪个派别。蔡系?高系?还是中间派?未来在108将齐聚梁山之后,我还会专门对于这个问题进行论述。
  
  在得到朱仝帮助、获得离开郓城县的机会时,宋江关于未来去处存在着三个选择。用他自己的话来讲:“小可寻思有三个安身之处:一是沧州横海郡小旋风柴进庄上,二乃是青州清风寨小李广花荣处,三者是白虎山孔太公庄上。”
  
  分析一下这三个去处,会发现一些很有趣的事情。首先,这三个人的特点完全不同,柴进是没落贵族,花荣是现任官员,孔太公则是当地土豪,各自承担风险的能力完全不同,将他们相提并论在一起是件很奇怪的事情。另外,从之后的章节来看,宋江此前从来没见过柴进,和花荣也已经有好几年未曾想见,又凭什么认为他们一定会收留自己这个重案犯呢?
  
  然后再从接下来的实际情况来看,宋江一开始先去投奔柴进,呆了一段时间以后又去找孔太公,然后又隔了一段时间后去找花荣,这样一种到处旅游的方式,与他作为逃犯的身份相符吗?
  
  但如果换个角度来看,上述问题都能得到合理的解释。首先,柴、孔、花都属于是高俅集团驻扎在各地的情报站,因此无论对方公开身份如何,都会全力以赴地保护宋江这个同志。其次,宋江虽然丢掉了郓城县情报站站长的职位,但考虑到他之前在对付晁盖集团时的出色表现,估计又被高俅集团委以诸如少将特派员之类的职务。因此定期前往柴、孔、花等情报战的举动,主要目的不是为了避难,而是一次代表总部进行的巡查行为。
  
  了解了这一点,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会出现“柴大官人见了宋江,拜在地下”的情况。根据这种表现,估计柴进存在着一些把柄,比如可能贪污了高俅集团拨给他的活动经费,或者接连几次行动宣告失败,因此很担心总部对其怪罪,自然就会在宋江面前表现得格外谦卑。
  
  在《水浒传》的原文中,宋江在柴进处遇到了武松,接下来的章节开始描述武松的遭遇,直到在孔家庄再次遇到宋江。考虑到武松的段落与蔡高争斗这条主线暂时没多少关系,所以在这里不作论述,还是继续围绕着宋江的巡视路线。在离开了孔家庄之后,宋江前往清风寨“投奔”花荣。但这一次,他的任务却不仅仅是巡视那么简单。

 十二
  先让我们来看看,宋江到底为什么会离开白虎山投奔清风寨呢?根据书中的原文,宋江是这样解释的:“我家近日有书来,说道清风寨知寨小李广花荣,他知道我杀了阎婆惜,每每寄书来与我,千万教我去寨里住几时。”
  
  通过这样一段文字,我们知道是花荣死缠烂打地非要宋江去他那里。那么普通人会产生怎样的印象呢?第一,花荣跟宋江的交情实在不浅,明知对方是被通缉的杀人犯,仍然非常主动地要求接纳;第二,花荣在清风寨应该有能力搞定一切,所以虽然宋江有官司在身,虽然清风寨属于政府机构,但他还是有绝对把握保护好宋江。
  
  但只要接着往下看,就会发现这两点印象都不是真相。首先从交情来看,后面花荣在见到宋江时表示“自从别了兄长之后,屈指又早五六年矣”。倘若真是过命的交情,又怎么可能那么多年都没有见面?其次,从结果来看,花荣在清风寨只是一个副职,位列刘高之下,根本不是当地的一把手,同时还有可能受到青州府黄信等人的牵制。
  
  也就是说,仅以对于宋江的保护而言,花荣的能力肯定不如柴进,至少对方还有一份可以装装样子的丹书铁券。与孔明、孔亮相比,将宋江安置在清风寨则意味着更多暴露在官府面前,隐蔽性也有所不及。由此可见,在宋江可能选择的这几个去处里面,清风寨差不多是安全系数最差的一个。但就在这种情况下,花荣还连番写信邀请宋江,大家不觉得奇怪吗?
  
  其实一点也不奇怪,因为花荣写的其实不是邀请信,而是求助信。从清风寨的形势来看,花荣原本是这里的老大,也就是为高俅集团争取到了一块势力范围。但用他的话来说,“近日除将这个穷酸饿醋来做个正知寨”,也就是朝廷派了一个文官来作为花荣的上司,这样一来,高俅的势力也就受到了一定的遏制。
  
  而且我们几乎可以肯定的是,这个出任正知寨的刘高,应该是从属于蔡京的势力。为什么这么说呢?其实花荣与刘高之间的矛盾,核心在于武将与文官的地位高低,明明前者更具有战斗力,却偏偏要受到后者的节制。那么我们不妨看看高俅和蔡京的职位。前者是太尉,地位差不多相当于今天的国防部长或者参谋总长,也就是大多数武将的领导。至于出任太师的蔡京,显然就是文官们的领袖。因此在清风寨用文官制约武将的想法,很有可能就来自于蔡京,而且一旦这一模式在清风寨试点成功,甚至有可能在全国各个据点掀起一个“军事学大寨”的浪潮。
  
  所以无论花荣还是高俅集团,都希望能够破坏蔡京集团的计划,在清风寨铲除掉刘高。而在这样一个需要与晁盖集团作斗争的关键时刻,人们首先想到了宋江的名字,毕竟他此前在郓城县曾经有过成功驱逐晁盖等人的成功经验,之后又在对方的暗算之下全身而退,正在成为高俅集团内的一张王牌。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花荣一再写信求援,希望特派员能到清风寨指导工作。
  
  事实上,宋特派员的确很快就表现出明显高出花荣等人的斗争经验。
  
  
  
十三
  当然,宋特派员不可能只靠自己一个人来对付刘高,在前往清风寨之前,他首先召集了高俅集团散落在各处的零星势力,也就是燕顺、王英、郑天寿这些人。而在获得了帮手之后,宋江制定了一整套针对刘高的行动计划。
  
  在这些计划中,关键并不是除掉刘高这个人本身,因为这场斗争牵扯的并不只是刘高与花荣这两个人之间的恩怨,而是两种运营模式的斗争。对于宋江来说,必须从根本上粉碎蔡京集团这种在地方军事据点安排文官来领导武将的组织结构,这样才能确保高俅集团还能维持在各个军事据点的势力范围。
  
  所以在对付刘高时,宋江并没有直接了当地安排花荣或者燕顺干掉对方,而是接连以一系列行动彰显出文官在军事斗争中的无能。让我们来看看宋江的步骤:
  
  第一步,安排王英将刘高的妻子挟持上山,众所周知,王英是个好色之徒,而刘高妻子又颇有几分姿色。因此当刘高妻子被抢之后,几乎所有人都会认定刘高已经戴了绿帽子。即使刘高妻子回来之后编了一个自己怒斥盗贼得以脱身的谎言,但肯定无法获得任何人的信任。在第一步结束之后,人们留下了这样一个印象:“笔杆子保护不了老婆。”
  
  第二步,宋江故意以暴露自己的方式,使得自己遭到刘高的逮捕,然后使得花荣有理由动用武力来抢人。在抢人过程中,花荣依靠自己的神箭术威震全场,让刘高的部下望风而逃,刘高却无法拿出应对措施,最后只能将宋江放走。在第二步结束之后,人们留下了这样一个印象:“笔杆子保护不了部下。”
  
  第三步,宋江背地里又串通同属高俅势力的黄信,安排他来到清风寨。从表面上看,黄信似乎是帮助刘高擒下了花荣,可实际上,正是在黄信的撺掇之下,刘高才会放弃相对坚固的军事据点开始远行。不妨看下原文中的这一段:
  
  花荣便对黄信说道:“都监赚我来,虽然捉了我,便到朝廷,和他还有分辩。可看我和都监一般武职官面,休去我衣服,容我坐在囚车里。”黄信道:“这一件容易,便依着你。就叫刘知寨一同去州里折辩明白,休要枉害人性命。”
  
  请注意这段话里面隐含的几个信息:第一,“可看我和都监一般武职官面”,明明就在暗示两人同属于高俅的武将集团;“休去我衣服”,显然是为了之后迅速投入战斗;“就叫刘知寨一同去州里折辩明白”并非花荣的要求,黄信却主动接过话来,分明就是为了实现将刘高骗出清风寨的目的。毕竟在清风寨干掉刘高会遇到的阻力更大,一旦出现在野外,刘高也就失去了所有的保护。
  
  可怜的刘高,在宋江这一系列计划中只能任人摆布,由于轻信了黄信,结果他随同对方一起押运宋江和花荣,结果在途中遭到了燕顺、王英、郑天寿等人的伏击。其中还有这样一段描写:“花荣已把自己的囚车掀开了,便跳出来,将这缚索都挣断了”在正常情况下,囚车和绳索的双重禁锢怎么会这么容易被突破?分明是黄信当初做了手脚,确保花荣在关键时刻可以轻松脱身。最后的结果,就是黄信假意败走,将刘高留给了宋江等人来处置。在第三步结束之后,人们留下了这样一个印象:“笔杆子保护不了自己。”
  
  作为一个军事据点的文官领导,刘高既保护不了老婆,也保护不了部下,最后连自己都没能保护到,这不仅是他个人的耻辱,而是意味着“笔指挥枪”运作体系的崩溃,使得其它地方难以继续推行这一模式。所以在这个阶段的斗争中,宋江完成了一次对于高俅集团至关重要的胜利。
  
  在那之后,经历了一些波折之后,秦明、黄信乃至吕方、郭盛等人也纷纷投奔宋江,聪明人不难想到,这些都是高俅分布在各地的部下,现在统一交给宋江指挥而已。而在拥有了这些本钱之后,宋江开始将目标指向了梁山。
  
  
十四
  对于宋江他们来说,在干掉了刘高夫妇之后,原本似乎可以继续留在清风山,但他们结果却是放弃了清风山转而投奔梁山。关于他们这样做的理由,书中原文是这样写的:
  
  小喽罗探得事情,上山来报道:“打听得青州慕容知府申将文书,去中书省奏说,反了花荣、秦明、黄信,要起大军来征剿,扫荡清风山。”众好汉听罢,商量道:“此间小寨,不是久恋之地。倘或大军到来,四面围住,如何迎敌?”
  
  这样一段描述,看似合情合理,但如果和之后的情况进行对照,就会发现存在着明显的漏洞。书中曾经写明,青州府范围内主要有三处山寨,除了清风山之外,还有二龙山和桃花山。以宋江等人未到之前的实力而言,二龙山应该是实力最强的,至于拥有三位寨主的清风山,实力方面至少不弱于周通、李忠所在的桃花山。而在秦明、花荣还有黄信加入之后,应该说清风山的实力已经凌驾于三山之首。
  
  如果说清风山畏惧官府征剿的话,那么桃花山、二龙山岂不也该闻风而逃,尤其是实力最弱的桃花山。要是慕容知府从官府借调的大军在清风山找不到攻击目标,那么顺手灭掉桃花山似乎顺理成章。但是从后文来看,在清风山发生重大事件之后,无论二龙山还是桃花山都没有因此撤离,而且也没有受到打击,可见他们并不惧怕官府的围剿,或者就是慕容知府那里根本就没有所谓的大军。既然连桃花山都不怕,清风山有什么可怕的?要知道,青州府战斗力最强的秦明、黄信,此时都已经在清风山上,应该只有青州府怕清风山的道理,而不是相反。
  
  另外,此后当呼延灼沦落到青州时,他也曾率军攻击桃花山,结果二龙山稍一援助就足以确保桃花山无虞。甚至为了救出孔明,二龙山敢于点起人马来攻打青州府。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当时清风山都没有因为惧怕官府而逃遁的道理。
  
  所以说,宋江之所以要率领清风山的一干人等上梁山,并非迫于无奈的被动选择,而是一次主动的战略出击,目标就是从原先被蔡京集团牢牢控制的梁山据点那里,为高俅集团争取到一块根据地。因为当时从全国形势来看,如果任由晁盖等人在梁山做大,那么势必导致蔡京在黑道的势力不断膨胀,所以宋江希望在这种膨胀还没有发生之前,就抢先占领这个召集天下黑道势力的制高点。
  
  对于宋江来说,具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优势,那就是当初在郓城县逼走晁盖等人时,对外公开的说法是“救”了对方,所以他在舆论上是晁盖等人的恩公。除非对方愿意公开自己实际上听命于蔡京的黑幕,否则就必须在表面上对宋江感恩戴德。所以在手下拥有秦明、花荣等一干好手之后,宋江就可以凭借自己的面子,将他们送上梁山。
  
  更何况,即使没有这层因素,晁盖他们也未必能够将秦明、花荣拒之门外。别忘记,当初林冲干掉王伦的理由是什么?正是找了他不愿意接纳天下英雄这个借口。所以当秦明、花荣带着宋江的推荐投奔梁山时,即使晁盖明知这其实是来抢地盘的一伙人,但至少在表面上还得装出欢迎的态度,否则就会在舆论上失分,从而影响到梁山未来对于人才的吸引力。
  
  但是在率队前往梁山的过程中,却出现了一个意外事件:宋江由于从石勇那里收到了号称是宋清寄来的一封家信,听说父亲病故,因此不得不撇下大队人马回家奔丧。可当他回家时,却发现父亲根本没有死。那么在这封家书背后,到底又隐藏了怎么样的真相呢?
  
  
  

十五
  说到这封家书的真相,不知道是否有人会有如下猜测:家书来自于晁盖集团的伪造,目的是为了让宋江和大队人马分离,将他骗回郓城县然后加以谋害,宋江接下来的被捕也是计划的一部分。这种猜测具有可能性吗?
  
  根本不可能!
  
  不妨让我们再看一下书中的原文,就在石勇将报丧信交给宋江之前,两人之间存在着这样一段对话:
  
  宋江见说,心中疑惑,便问道:“你到我庄上住了几日?曾见我父亲么?”石勇道:“小人在彼只住的一夜,便来了,不曾得见太公。”
  
  大家看出问题了吗?假如宋太公此时真的已经去世,那么即使宋清不打算戴孝三年,至少也该在七七四十九天之内披麻戴孝。从时间来看,宋江在清风寨被捕的时间发生在元宵节,也就是正月十五,之后经历的一系列变故,在时间上应该不会超过三十天。至于宋太公去世的时间,在书信上写的是“于今年正月初头因病身故”,而石勇前往宋家的时间,自然会早于他与宋江相遇的时间。也就是说,当石勇抵达宋家时,时间肯定还在“断七”之内,宋家上下应该当初都是办丧事的场面,宋清也该以披麻戴孝的形象示人。在这种情况下,石勇没有任何理由不知道宋太公去世的消息,而不是仅仅回答一句“不曾得见太公”。
  
  所以说,无论石勇真的来自于宋清那里还是受到晁盖集团的派遣,这样一个天大漏洞的存在,都应该引起宋江的怀疑,至少也该多问石勇几句,打听一下家里的丧事场面。但宋江却根本没有追究这个疑点,而是马上赶回家中。对于这种现象,只存在着唯一的一种解释:这封家书根本就是宋江找人伪造的。所以他才不会针对疑点提出问题,至于回到郓城县之后,他和家人聚首之后编造出了宋太公要求宋清写信催宋江回来的谎言,不过是为了掩人耳目而已。
  
  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宋江为什么要伪造这样一封家书呢?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不想上梁山!
  
  在分析宋江为什么不想上梁山的原因之下,不妨先让我们来假设一下,假如当时宋江率领一干人等齐上梁山之后,那么晁盖集团会做出怎样的反应呢?
  
  如果我是吴用的话,会用以下手段来对付宋江等人:
  
  一、以盛大仪式欢迎宋江,摆出一幅热烈欢迎恩公的姿态,以争取到舆论的支持;
  
  二、在山寨内部秘密宣布,由于宋江等新成员的加入,原先头领、喽罗的待遇被迫有所削减,从而以“僧多粥少”的情况,激起山寨原成员对于外来势力的不满;
  
  三、在表现出对于宋江高度敬重态度的同时,暗地里指示山寨头领与新上山的头领发生点摩擦,比如林冲找秦明比武、或者阮氏兄弟把花荣推到河里等等;
  
  四、在通过以上措施达到在山寨内部形成族群对立的效果之后,正式开始行动:首先,利用王英好色的特点,故意为他制造调戏晁盖家女眷的机会,要是王英不上钩,那么索性直接栽赃给他,无非就是撕烂几件衣服、弄脏一条床单的事情;其次,随着王英有可能受到严惩,与他同样来自于清风山的头领自然不能袖手旁观,这样就可以把郑天寿和燕顺也拖下水;其三,对于同行者在梁山遭遇愿望的情况,“霹雳火”怎么可能视若无睹,而只要秦明也介入其中,那么黄信和花荣也就势必卷入到争斗之中,最后形成新成员与老成员之间的一场大火并。
  
  五、在这样一场大火并中,晁盖方面具有绝对性的优势。首先从山寨头领的人数上,他们稍稍多于包括宋江在内的这些新头领。至于军队的人数,根据书中的记载是“三五千”对“三五百”,旧势力具有10倍的优势。所以只要火并发生,那么获胜的肯定是晁盖一方。
  
  六、作为新头领们之中的领袖,宋江本人或许并没有太多把柄可以被抓到。但是在一场混战中,“或许”就会有些冷箭、毒镖什么的击中“倒霉”的宋江。在那之后,晁盖、吴用等人无非也就是哭上几嗓子、大办丧事以表示对于恩公的哀悼而已。
  
  当然,如果上述这些情况真的出现,外界或许也会对这次火并以及宋江之死提出些质疑。可对于晁盖来说,毕竟此举一举将宋江的势力彻底歼灭,就算付出一点名声上的损失也值得;更何况,只要把几个关键人物尽数干掉,外界又怎么可能知道火并的真相?到时候完全可以由晁盖、吴用他们自由解释。
  
  正是由于看到了这些危险的存在,考虑到目前上山的势力还不足以在梁山上压倒晁盖,所以宋江才决定暂时不上梁山,并且故意伪造了一封可以让自己脱身的家书。但是,难道只要宋江不上山,刚才假设的那场大火并就不会发生吗?
  
  是的,只要宋江不在,来自清风山的这些头领们就是安全的。在行军打仗时,总是要强调两军互为犄角之势、强调奇正结合。那么宋江与大队人马分开,也就形成了一种互相呼应的效果。当然,晁盖他们还是可以在山上对这些新头领下手,可问题是,由于宋江还流落于外,即使晁盖干掉了这一批成员,宋江仍然有能力招募其他的新成员,从而无法像宋江上山时那样形成“斩草除根”的效果。而且由于宋江在外,一旦获悉花荣等人遭到全歼,那么就可以跳出来以晁盖等人恩公的身份,痛斥对方不讲江湖道义,甚至号召更多绿林同道讨伐梁山。
  
  另一方面,由于花荣等人已经上山,晁盖、吴用等人的行为自然也就受到了牵制,使得他们无法公开地、大规模地对宋江采取行动。由此可见,宋江与大队人马分离的结果,造成了双方之间形成了犄角之势,从而同时确保双方都是安全的,这正是宋江考虑深远的地方。当然,宋江当时恐怕还漏算了一个上山的风险,关于这一点会在后面的段落中予以说明。
  
  根据宋江的原计划,在回到郓城县之后,应该稍作停顿之后就会重新出发,继续前往各地吸收高俅势力的各地的人马,然后在数量累积到一定程度之后再上梁山,届时可以在山上形成压倒晁盖势力的优势,自然也就不怕对方再玩什么大火并之类的诡计。
  
  但接下来出现的情况,显然超出了宋江原先的计划,他在郓城县居然被捕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因为,在前往梁山的那批新头领中,其实有晁盖派来的卧底!
  
  
  

十六
  宋江之所以敢于在被通缉的情况下回到老家,显然是相信该地区仍然在高俅势力范围的控制下,尤其只要朱仝还在,那么即使官府采取抓捕动作,宋江也有机会事先获悉、并且顺利脱身。但是当他回到家里时,却听说了朱仝还有雷横这两个熟人都被派遣出差的消息,同时县里面换了两个姓赵的新都头。而且就在他到家不久之后,两位赵都头就尾随而至,成功将其逮捕。这些情况的出现,难道仅仅是巧合吗?
  
  对此最为合理的解释,应该是晁盖集团或者说蔡京势力事先知道了宋江即将回家的消息,所以提前一步进行布置,利用官场势力将朱仝和雷横支开,换上了听命于蔡京势力的两位赵都头。而当宋江到家时,蔡京势力也事先获悉了他回来的准确时间表,所以赵都头们才会来得那么及时。
  
  可问题是,晁盖他们怎么会知道宋江的计划和行程呢?根据书中的描述,宋江在收到信之后马上回家,然后燕顺和花荣等人拿了宋江的推荐信继续前往梁山,也就是说,正常情况下,晁盖他们最早也要到收到信时才会知道宋江回家的消息。
  
  宋江回到家的时候是“申牌”,被捕是一更,之间相距只有三四个时辰。考虑到花荣等大队人马的行进速度应该比宋江单人回家慢,再考虑到梁山与县城之间的路程差距,即使晁盖在获悉之后马上派出信使,恐怕也很难在宋江回家仅仅三四个时辰之后就及时通知赵都头们动手,更不要说在宋江回家几天前就安排好将朱仝和雷横支开的计划了。
  
  所以说,晁盖知道宋江回家计划的时候,绝对不是在收到那封推荐信时,而是早在几天前就已经知道。对此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在随同宋江从清风山前往梁山的那些头领中,根本就有蔡京势力的人。
  
  可以想象的是,在宋江假装遇到石勇、收到报丧信之前,他可能已经与山寨中的部分头领进行过交流,透露了自己将不会马上前往梁山的消息。如果其中有卧底的话,那么此时就可以及时通知晁盖,或者直接向县城那里其他属于蔡京势力的人员下达指令,完成将朱仝和雷横支走的部署。
  
  而在宋江“巧遇”石勇、单人回家之后,这个卧底更是在没有通报晁盖的情况下,直接派人赶往县城通知赵都头们。由于比宋江稍晚出发、写密信过程中可能还会耽误一点时间,假设双方的行进速度都差不多,所以派出去的人比他稍晚一两个时辰到县城很正常(针对这个问题,建议小学里面可以出道数学题),再加上寻找赵都头、召集捕快的时间,在时间上就和“三四个时辰”非常吻合了。
  
  通过卧底可以知道宋江安排假书信的计划、以及他可以直接派人通知赵都头们而非首先汇报给晁盖的情况来看,此人的身份绝对不是小喽罗,而是具有一定身份的头领。说得更直接一点,这是一个未来会出现在108将名册上的人物。
  
  那么,这个卧底是谁呢?
  
  
  
  
十七
  宋江的被捕,对于高俅集团来说是一个沉重打击,要知道,在此前的斗争中,宋江屡屡在与蔡京集团的较量中占据上风,他的地位也从原先县城级别的情报站站长,上升到了整个集团内部的王牌情报员。因此可以想象,围绕着营救宋江的目标,高俅集团肯定也在背地里付出了不少努力。
  
  等等,好像有人在问问题?对了,上一个章节结束的时候,不是在说卧底的事情吗?怎么到了这个新章节,就根本不提了呢?恩,这个问题的确还是应该说一下。
  
  关于这个卧底吧……
  
  他的名字呢……
  
  暂时还不能说!
  
  估计看到这里,已经有不少读者恨不得杀了故弄玄虚、装腔作势的作者了!尤其是那些在前一天章节结束之后努力猜测卧底人选的读者,估计更加会对作者恨之入骨,兴许还会高喊“退票”或者“下课”之类的口号。
  
  其实我也并不是存心要卖关子,而是在说明这个卧底身份的过程中,势必要引用之后章节里面的内容,这样一来,整个叙事进度全都要被打乱。与其这样,那么还不如把卧底这个悬念暂时放在这里,等到有关情节推进到了后面的内容时,再顺便揭晓卧底的真相。至于时间,按照最近进度越写越慢的趋势,估计大概还有15个章节左右吧。也就是说,至少在2009年一季度,这个卧底的身份还是保密的。
  
  好了,大家也别怨天尤人了,还是先接受目前的现实,回到宋江的问题上吧。对他来说,最后被刺配江州的结果似乎很理想,首先是保住了命,而后前往的地点也是风景优美,从表面上来看,似乎高俅集团为宋江争取到了一个最理想的局面。可问题是,蔡京集团在成功逮捕宋江之后,难道就不再施展任何手段,而是任由对方轻松脱身?
  
  当然不是,首先,请注意书中的这样一段原文:“县里迭成文案,待六十日限满,结解上济州听断。本州府尹看了申解情由,赦前恩宥之事,已成减罪,把宋江脊杖二十,刺配江州牢城。”
  
  由此看来,对于宋江前途作出宣判的是济州府尹。那么记性好的读者一定还记得,当初借助于“生辰纲事件”的影响,蔡京集团已经在济州成功驱逐了属于高俅集团的前任府尹,而是换上了自己势力范围内的新府尹。由此看来,将宋江发配江州,根本就是一个由蔡京集团做出的决定。
  
  为什么会这样决定呢?首先,将宋江继续留在郓城县不是一个聪明选择,毕竟他在这里根深叶茂,要想整倒他绝对不轻松。其次,为什么目的地是江州呢?其实稍微动一下脑筋就能知道答案。
  
  江州知府是谁?蔡得章(蔡九)。那么蔡得章又是谁?蔡京第九个儿子!明白了吧?之所以将宋江发配到江州,因为那里是蔡京势力完全可以掌控局面的地方,宋江在那里能有好果子吃?
  
  接下来在发配江州的过程中,晁盖等人还故意装出一副要接宋江上山的姿态。聪慧如宋江者,自然不会上这个当。如果此时上梁山,那么由于己方势力在山上处于劣势,之前曾担心发生的那场大火并仍然有可能突然爆发,所以宋江宁可继续前往江州。
  
  顺便再说一句,此前曾经提过,宋江在前一次衡量是否上梁山的问题时,其实还漏算了一个风险,那就是卧底的存在(又提到这个导致作者招人骂的卧底了……)。由于晁盖集团有卧底在对方处,因此无论是煽风点火、还是背地里打黑枪,都有可能起到十分关键的因素。所以幸好宋江没有上山,否则也许会死得很难看。
  
  而且在前往江州的过程中,宋江并没有把精力放在游山玩水上面,而是继续联络高俅势力在各地的战斗人员。启动了评书中常有的“沿路收将”模式。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在宋江本次吸收成员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加大了对于水战人才的重视程度,接连与李俊、童氏兄弟以及张横等人取得联系。
  
  不难看出,这其实是在为日后上梁山做准备。以目前梁山上的格局而论,晁盖集团最擅长马上功夫的是林冲,但宋江集团这里有秦明、花荣还有黄信足以应付;诸如刘唐之类的人物,清风山三大头领也足以形成牵制;唯独阮氏三雄的水上功夫,在宋江集团内部无人可以抗衡。所以在这次外出吸收人才的过程中,宋江就特别注意水战人才,可见其用心良苦。
  
  对于宋江沿途的种种经历,我这里就不做过多阐述了,还是直接看看他到了江州之后的情况。戴宗是吴用推荐给宋江的,可见应该也是蔡京集团的人物。好在宋江艺高人胆大,还是完全有能力与之周旋。因此在初到江州的那段日子里,一切看上去似乎都是风平浪静。直到宋江在浔阳楼上题写了那首反诗,才导致整个局面变得风云突变。
  
  那么,宋江在浔阳楼上题写的真是一首反诗吗?或者,那其实是一段高深莫测的密码?
  
  
  

十八
  在解读宋江“反诗”这段密码之前,不妨让我们先来看一下《水浒传》原文中所写明的另一段密码。黄文炳在向蔡九通报反诗内容时,恰逢对方从京城收到了蔡京的一封信,其中提到了如下传言:“耗国因家木,刀兵点水工。纵横三十六,播乱在山东。”结果黄文炳迅速反应过来,指出“耗国因家木”对应的是“宋”,“刀兵点水工”对应的是“江”,合起来就是宋江要率众造反的意思。
  
  那么对于这段文字呢,首先我们可以理解为蔡京故意用捏造流言的方式,来给蔡九下达在当地干掉宋江的指令,这和之前济州府尹遵照蔡京集团指令将宋江发配到江州的计划是一脉相承的。与此同时,这种用每一句诗对应一个字的传递密码方式,未免也让人产生了另外一个念头:宋江的那四句反诗会不会也隐藏着类似的密码呢?
  
  好吧,那就让我们来看看这段“反诗”:
  
  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蓬江海谩嗟吁。
  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
  
  其实这样四句话,对应的是四个字。如果您对此类解密也颇有兴趣,或是具有安在天、黄依依之类的天赋,那么不妨暂且停看本文,自己也来推测一番。当然,您要是不愿意费这些事情,直接就看下面的解答也行,解密开始……Loading……(以下有限制级内容,未成年人及无知少女请勿进)
  
  第一句“心在山东身在吴”很容易解,一个人的身体在江浙一带,心脏却位于山东,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这是一个身材高大到不可思议的超级巨人,所对应的就是一个“高”字;
  
  第二句“飘蓬江海谩嗟吁”有点费解,所谓的“飘蓬江海”,就是说水面上漂着一样东西,像蓬一样覆盖着江海,“谩嗟吁”则代表了一种看得见摸不着、即使付出努力也无法如愿的状态,那么这里所指的是什么呢?其实就是水面上的月光,这句诗对应的也就是一个“月”字;
  
  第三句“他时若遂凌云志”最为简单,这句强调的是个人追求,那么将“人”与“求”合在一起,对应的就是一个“俅”字;
  
  第四句“敢笑黄巢不丈夫”的解法最有趣,首先,“黄巢”是什么呢?也就是“黄”这个字的“巢”,所指的是“黄”的中间部分,也就是“由”。然后,什么叫“敢笑XX不丈夫”呢?就是对这个XX做一个使其“不丈夫”的手术。那么针对“由”字的手术怎么做呢?就是“去掉”这个字中间那个高耸出来的笔画,也就是去掉一竖,那么剩下来的就是一个“日”字。
  
  好了,在分别解密成功之后,再让我们来看看这段诗:
  
  心在山东身在吴(高) 飘蓬江海谩嗟吁(月)
  他时若遂凌云志(俅) 敢笑黄巢不丈夫(日)
  
  如果按照逆时针方向阅读括号内的字,那么四个字连起来就是“高俅日月”,也就是密语的内容。
  
  这句密语代表了什么意思呢?一、这可能是高俅集团用来联络各地部属的暗号,宋江在浔阳楼题写这段诗,就是为了召集高俅集团在江州的其他秘密情报员。同时,这也进一步向人们证明了宋江从属于高俅集团的事实(还记得吗,我之前介绍这一事实本身时,并没有充分对此进行论证,表示会在后面逐步加以证明,而目前这段就是论证内容之一);二、“高俅日月”这四个字本身,则反映出该集团希望夺取天下、掌控乾坤的志向;三、如果进一步进行解密,那么还可以将“日月”理解为“明”,也就说明高俅这个组织与明教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从而进一步可以推出他与明教教主方腊之间的关系。继续联想下去,考虑到当时正值徽宗年间,甚至有可能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高俅是杀掉黄裳全家的幕后指使人。当然,由于这方面的推测已经超越了《水浒传》的范畴,我这里就不再展开了,如果有人愿意就这条线索写下去,我也很希望有机会能够拜读。
  
  说实话,这段密码不可谓不复杂,普通人肯定无法破译。可问题是,就在宋江题写“反诗”之后不久,他就遭到了逮捕。原因显然并不是因为“反诗”本身,而是蔡京集团察觉了他在眼皮底下的这些联络行动,意识到必须尽快除掉宋江,否则有可能导致当地势力被高俅集团所蚕食。但问题是,如此复杂的密码,蔡京集团又是怎么获悉其背后的含义呢?
  
  其中的关键人物,就是来自无为军的黄文炳。
  
  
  

十九
  关于这个黄文炳,《水浒传》在他出场的时候这样写道:“城中有个在闲通判,姓黄,双名文炳。这人虽读经书,却是阿谀谄佞之徒,心地匾窄,只要嫉贤妒能,胜如己者害之,不如己者弄之,专在乡里害人。”
  
  至于他的结局,则是:“便把尖刀先从腿上割起,拣好的,就当面炭火上炙来下酒。割一块,炙一块,无片时,割了黄文炳,李逵方才把刀割开胸膛,取出心肝,把来与众头领做醒酒汤。”
  
  看上去,黄文炳的遭遇似乎算是“恶有恶报”。可仔细看来,仅以《水浒传》中的记载来看,黄文炳其实并没有什么恶行可言。无非就是看到了反动言论及时向政府举报,然后接二连三地识破了诡计与欺骗,从一个政府公务员的角度来说,他不过是完成了个人职责范围内的事情,并不涉及道德问题,和之前刘高妻子那种恩将仇报的举动有本质区别。
  
  可对于这样一名克尽职守的公务员,宋江却表现出非要除之而后快的态度,先是坚持打下无为军,而后又对黄文炳施以酷刑致死,感觉上似乎超出了正常范围。
  
  如果撇开道德与正义的话题,仅以黄文炳的表现而言,他几乎是《水浒传》中智商最高的一个反派,接连成功解密,而且在与宋江、吴用等人的斗智过程中完全占据上风。最后之所以被擒,并非智不如人,而是力不如人的结果。那么对于这样一名人才,宋江为什么没有考虑收为己用呢?
  
  这是不可能的,关键在于,黄文炳显然是蔡京集团内部的一个重要智囊。从他接连成功解密以及驻地拥有“无为军”这个怪名字的情况来看,我们甚至有理由相信,黄文炳在蔡京集团内部是专门负责信息战的技术型人才,所谓的“无为”。所指的也就是看似无用、实际上却异常重要的信息战。
  
  正是由于拥有这样的专业信息人才,所以蔡九那里才会轻松解读出宋江的密码。更何况,由于卧底的存在,高俅集团内部的密码本可能早已经被泄露,从而进一步增加了黄文炳对其破译的机会。至于宋江最后以那么残酷的方式干掉黄文炳,关键就是要除掉蔡京集团内部的王牌破译员,同时起到“杀鸡给猴看”的效果。
  
  好了,让我们暂时结束黄文炳的话题,还是回到主要剧情上。在逮捕宋江之后,蔡九派遣戴宗前往京师,询问处理宋江的意见。可接下来发生的情况,却是戴宗在梁山外吃了蒙汗药,导致自己被送上山,从而使得晁盖、吴用等人获悉宋江被捕的消息。问题是,戴宗的上山只是出于偶然吗?
  
  当然不是,一个拥有“神行太保”绰号的人,怎么会那么不注意自己的行走路线,不知道自己已经到了梁山附近,结果偏偏投奔了那样一家店呢?这件事情的真相,其实是蔡九专门派戴宗前往梁山,请示晁盖、吴用等人对于宋江的处理意见。由此可见,虽然蔡九是蔡京的儿子,但是在集团内部的地位却未必高于晁盖,证明整个集团还是表现出唯才是举的氛围。
  
  那么晁盖和吴用对此的反应是什么呢?让我们先来看看原著中的写法,根据《水浒传》的内容,吴用否决了强攻的计划,而是制定了伪造蔡京指示文件的计划,要求蔡九将宋江和黄文炳送到京城,然后梁山争取在半路上劫道。但就在戴宗带着信件离开之后不久,吴用突然意识到自己用错了图章,然后为了弥补这个错误,山上不得不派出大队人马前往江州进行救援。
  
  在这样一段描述中,其实存在着一些疑点:
  
  首先,从之后大闹江州城的情况来看,梁山完全具备硬拼的实力。更何况,当时由于戴宗还没有暴露,所以只需要他偷偷潜回江州城,利用自己在监狱里面的特殊地位悄悄放走宋江,然后梁山英雄在外有所接应,可以说救宋江一点也不难。结果呢,吴用偏偏选择了伪造书信这样一种风险更难控制的方式,而且是在黄文炳这个智商极高的对手面前施展伎俩,显然不是最优选择。
  
  其次,就算是伪造书信,那么从提出计划到付诸实施,吴用获得了差不多一天多的准备时间,经过这么长时间的考虑,居然还会出现那样一个大漏洞?而且纵观整部《水浒传》,智多星几乎从未出现过漏算,结果却偏偏在事关宋江性命的关键时候脑子短路?
  
  最后,如果说吴用犯错还可以被理解,那么他意识到犯错的时间就很耐人寻味。不早不晚恰好在戴宗刚离开时对大家宣告。既让大家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同时却又来不及马上追回戴宗进行补救,真的会有这么巧合的事情?
  
  仔细想来,这其实是吴用酝酿的一个大阴谋。
  
  前面提到过,蔡九之所以派出戴宗前往梁山,目的在于请示晁盖对于宋江的处理意见。而对晁盖和吴用来说,当时的想法就是尽快除掉宋江,不再给对方留出任何翻身机会。但由于此时梁山上已经有不少头领来自于高俅势力,晁盖自然不可能采取直接通知蔡九的方式,因此吴用就想出了一个办法,故意制定了一个利用假书信来拯救宋江的计划,以征得高俅势力头领的赞同,避免后者直接前往江州救人。
  
  然后呢,他又故意在信上留出破绽,原来就准备让黄文炳这个同事来识破,其实就是传递了要尽快干掉宋江的指令。为了确保假戏真做,根据吴用的计划,在蔡京集团内部地位不高的戴宗也可以一起被牺牲掉,既增加了真实性,又可以起到杀人灭口、掩盖戴宗来自蔡京集团的真相。所以可以想见的是,戴宗这个送信人还不知道吴用的真实意图。
  
  那么,为什么戴宗一走,吴用就主动说破这个破绽呢?这也是他的高明之处。假如他不主动说破,那么将来随着书信被送到江州被识破,宋江势必遭到处决。然而假书信没能奏效的情况,势必在梁山上引起高俅势力的质疑,最后或许会追根溯源地发现吴用做的手脚。正是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吴用索性马上说破,根据他的设想,戴宗的行进速度远远超过其他人,因此即使此时说破,也不可能派人追回戴宗。那么既然是主动说破,最多也就是一个智商高低的问题,不至于让人怀疑到存心加害的问题上。
  
  至于之后所谓了派出头领前往江州救人的计划,根本也就是为了应付高俅势力头领做做样子,要知道,大队人马的行进速度远远慢于个人,何况还是“神行太保”?等他们到了江州,戴宗肯定早就把书信送到了,如果蔡九、黄文炳马上决定杀人的话,山上头领们此时根本就还在半路上,怎么可能救出宋江?
  
  可是读过《水浒传》的人们都知道,宋江最后还是在江州得救了。这是怎么回事情?吴用的计划哪里出问题了?其实,关键在于吴用漏算了一个意外因素,那就是戴宗,一个有秘密的人。
  
  
  
二十
  戴宗的秘密,就是他根本没有所谓的“神行术”。
  
  在《水浒传》中,戴宗是一个有点神神道道的人,当他施展“神行术”时,又是脚上绑甲马,又是不能吃荤腥,感觉上充满了神秘感。但是从现代社会的眼光来看,这些东西自然都属于封建迷信,不可能真有“神行术”的存在。至于戴宗,最多也不过是比其他人跑得快一点而已,但这种快的程度,肯定没达到“神”的层次。
  
  那么假如戴宗只是在长跑方面具有些许优势,又怎么会赢得“神行太保”这样的绰号。这里面存在着很多可能性,但我们有理由相信,戴宗在赢得称号过程中存在着作假行为。
  
  不妨假设一下,戴宗可能成名于官府举办的某次长跑比赛,由于在这次比赛中用常人难以想象的速度跑完了全程(比如半个时辰就跑了100里),所以就被外界认定为具有“神行术”。但实际上,这其中存在着很多作假的机会。比如在奥运会的历史上,曾有选手在马拉松比赛中途坐汽车前往目的地,那么戴宗有没有可能在中途换快马抄近道呢?毕竟那时候不具备全程监控的设备。又比如说,戴宗会不会存在着一个双胞胎哥哥戴祖,一早就埋伏在终点附近,届时假冒戴宗前往终点领奖呢?
  
  在对戴宗进行分析之后,再让我们回到主剧情上。当初吴用的计划,建立在戴宗奔跑速度远超常人的基础上。比如戴宗可能只要两天就回到了江州,而梁山的大队人马要十天才能全体抵达,那么在中间这八天的“时间差”里面,蔡九和黄文炳有足够时间将宋江处决。可吴用没想到,戴宗居然是一个假冒的“神行太保”,所以尽管他想法设法让梁山人马在路上磨磨蹭蹭,可到了江州之后,却发现戴宗也不过遭到了两三天,根本就还没有处决宋江。此时在身边具有多名高派头领的情况下,吴用已经势同骑虎,不得不假戏真做地救出宋江。
  
  看到这里,肯定有不少读者在想:这个作者现在写东西是越来越牵强了。以上的情节推定,必须建立在戴宗没有“神行术”的前提上。可大家凭什么相信这一点?难道随便扯几句奥运会或者双胞胎的话题,就能推翻“神行太保”的绰号?
  
  事实上,对于戴宗的推断一点也不牵强,我们可以在《水浒传》原文中找出他的破绽。关键就是两个问题:一、戴宗在哪一天出发送信?二、戴宗在哪一天返回江州?
  
  对于这两个问题,《水浒传》虽然没有直接予以说明,但还是留下了可供推测的依据。首先看看离开的时间,蔡九之所以派遣戴宗前往京师,除了汇报宋江的情况之外,还要求他将父亲生日的贺礼送上。当时蔡九对戴宗说的是:
  
  “我有这般礼物,一封家书,要送上东京太师府里去,庆贺我父亲六月十五日生辰。日期将近,只有你能干去得。你休辞辛苦,可与我星夜去走一遭,讨了回书便转来,我自重重的赏你。你的程途,都在我心上。我已料着你神行的日期,专等你回报。切不可沿途耽搁,有误事情。”
  
  在此之前,蔡九在向黄文炳介绍戴宗的“神行术”时,又说了这样一段话:
  
  “本州自有个两院节级,唤做戴宗,会使神行法,一日能行八百里路程,只来早便差此人径往京师,只消旬日,可以往回。”
  
  将这样两段话结合到一起,可以得出如下信息:
  
  一、 根据“日期将近”,推断戴宗离开的日期肯定在六月十五之前;
  二、 根据“只消旬日,可以往回”,证明如果有“神行术”的存在,那么只需要十天就可以从东京回到江州,差不多也就是五天左右可以抵达东京;
  三、一般情况下,送贺礼总是希望在生日到达之前交给对方,那么考虑到六月十五和五天路程这两个因素,戴宗出发的日子应该早于六月初十。即使在最极端的情况下,那么他也是在六月十四开始出发的。
  
  好了,在对出发日期作出了初步结论之后,接下来让我们再看看戴宗会在什么时候回到江州。关于这一点,书中原文写道“且说戴宗扣着日期,回到江州,当厅下了回书。蔡九知府见了戴宗如期回来,好生欢喜”。
  
  其中既然写明了“如期”,说明戴宗是准时回来的。那么如果根据此前蔡九针对“神行术”的介绍,戴宗应该在出发十天后就回到了江州。正常情况下,这一天应该早于六月二十。即使在六月十四出发,那么回到江州应该也在六月二十四附近。或者我们在极端假设基础上再假设一种更极端的情况,将“只消旬日,可以往回”中的“旬日”理解为“十几天”,那么在往返需要十九天、六月十四出发的情况下,此时也不过是七月初四左右。
  
  由此可见,如果蔡九此前对于戴宗的“神行术”符合事实,那么后者应该在六月二十左右回到江州,最晚不超过七月上旬。可问题是,这与《水浒传》接下来的描述出现了明显矛盾。
  
  根据原文内容,在戴宗将假书信交给蔡九之后,“过得一二日”,黄文炳登门拜访蔡九,识破了书信中的破绽,于是蔡九派人去找戴宗;后面又提到,戴宗一回到江州就去看宋江,“次日”,在喝酒过程中听到了蔡九的召唤,结果就被识破下狱。由此证明,戴宗被捕发生在他回到江州的第二天,最晚不超过第三天。再然后,蔡九又在逮捕戴宗的“次日”下令要求将宋江和戴宗处决,那么请问,宣判这天应该是什么时候呢?
  
  根据之前的推断,正常情况下,戴宗回到江州应该是六月二十左右,再又过了两到三天之后,日期应该是六月二十二、二十三左右;而在六月十四出发的极端情况下,那么日期也应该是六月二十六、二十七左右;假如在“旬日”被理解为十九天的超极端情况下,那么日期也不过是七月初六、初七左右。
  
  但是,接下来原文是怎么写的呢?当蔡九要求在宣判第二天就实施处决时,他听到的回答是:“明日是个国家忌日,后日又是七月十五日中元之节,皆不可行刑。”看到了吗?这段文字很明确地说明,宣判这天其实是七月十三,跟之前推断的任何一个日期都有巨大差距。
  
  对于这个问题,唯一的解释,就是戴宗根本没有“神行术”,蔡九只不过出于炫耀的目的,在黄文炳面前提到了这一点,可实际上他心里也清楚戴宗的实际行走能力。所以当戴宗以正常人的速度回到江州时,他仍然给与了奖励而不是追究没有在“旬日”实现往返的责任。
  
  建立在这一前提下,我们不妨重新来看一下戴宗的出发时间。我们现在已经知道了他回到江州的时间是在七月十一左右,那么假如蔡九要求贺礼在六月十五之前送到,也就是说,戴宗跑完单程就要差不多将近一个月,考虑到往返因素,他差不多要在五月十五左右离开江州。当然,由于戴宗实际上没有往返于江州与东京之间,在路上似乎不必耗费那么多时间,但根据“且说戴宗扣着日期”,可见他还是故意在从梁山回江州的路上拖延时间,按照往返东京的时间回到江州。
  
  我们现在已经知道了戴宗离开和回来的时间,那么再来看看吴用他们出发的时间。由于戴宗在离开不久之后就来到了梁山,而吴用在召集两个造假专家的过程中耗费了几天时间,并且在送走戴宗之后立即号称自己犯下了低级错误,那么即使按照最宽裕的算法,梁山大队人马也可以在五月底、六月初就出发,而行刑日是在七月十八左右。也就是说,就算吴用在路上一再拖延时间,但梁山人马毕竟有长达一个半月的行进时间,所以最后还是“及时”赶到救出了宋江。
  
  随着宋江的得救,梁山的斗争形势将进入到一个全新的阶段。
  
  
  
二十一
  在拯救宋江的过程中,出力的其实并不只是梁山上的那批好汉,关键时刻李俊、穆弘等一批刚刚被宋江召入帐下的好汉也纷纷赶到,并且顺势上梁山。之前曾经提过,宋江当初之所以不愿意随同清风山诸好汉上山,主要是顾虑晁盖等人利用人数和主场优势在梁山制造一场大火并。如今随着李俊等人的加入,可以说宋系人马至少在头领人数上已经占据了绝对优势,此时此刻,宋江也就可以毫无顾虑地上梁山。
  
  而且在上梁山之前,他还专门安排了一场针对黄文炳的小规模战斗,一方面,这是为了除掉蔡京集团的一个信息战高手,另一方面,宋江此举也有借机确立领导权的意味。毕竟在此之前,他在江州被捕的情况多少有些损害威信,所以此时需要一场小规模胜利来证明自己的领导能力。
  
  而在宋江上山之后,接连发生了三件非常微妙的事情:
  
  第一件,就是梁山上的座次安排。原文记载如下:
  
  再三推晁盖坐了第一位,宋江坐了第二位,吴学究坐了第三位,公孙胜坐了第四位。宋江道:“休分功劳高下,梁山泊一行旧头领去左边主位上坐,新到头领去右边客位上坐,待日后出力多寡,那时另行定夺。”众人齐道:“哥哥言之极当。”左边一带,是林冲、刘唐、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杜迁、宋万、朱贵、白胜;右边一带,论年甲次序,互相推让,花荣、秦明、黄信、戴宗、李逵、李俊、穆弘、张横、张顺、燕顺、吕方、郭盛、萧让、王矮虎、薛永、金大坚、穆春、李立、欧鹏、蒋敬、童威、童猛、马麟、石勇、侯健、郑天寿、陶宗旺。
  
  值得注意的是,在此之前,梁山上的头领们虽然也有排列顺序,却没有这样一种“中、左、右”的排列模式,而是采取了二十几名头领依次排列的顺序。那么为什么随着宋江的上山,为什么突然会分成了三批座位呢?
  
  原因很简单,根据最新的形势,如果仅以头领的人数而论,那么宋系人马已经在梁山上占据了绝对优势,如果在开会讨论时进行全体委员表决的话,那么肯定是宋系人马获胜。可以说在全体委员会的制度背景下,宋江几乎已经成为了***领袖。
  
  那么为了遏制宋系人马在数量上的优势,晁盖集团专门搞出了一个常委会制度,在中间安排了四把交椅给决策层,从而确保晁盖、吴用、公孙胜在常委会中可以对宋江保持人数上3比1的优势,使得最高决策权仍然被掌握在晁盖集团的手中。
  
  对于这样一种制度设计,宋江自然不会感到满意。不过在初来乍到的情况下,他也不可能公开反对常委会制度。所以他接下来的提议多少有些赌气成分,要求梁山泊原先的头领坐在左边,后到的坐在右边。如果从对称的角度来看,这种安排是非常荒谬的,造成了左边与右边的人数比为9比27,显得十分悬殊。其实完全可以有一种更为合理的排法,就是将那些从清风山上梁山的头领也安排在左边,闹江州前后上梁山的头领坐在右边。这样的话,左右人数比将正好是18比18,既形成对称效果,同时也能体现出按照时间顺序的要求。
  
  可宋江偏偏不采取这种安排,而是宁可出现9比27的局面,其目的在于证明自己这一派人马在委员会席位方面的绝对优势,从而形成一种威慑效果。当然,坐在右边的也未必一定是宋系人马,毕竟其中还有一个卧底,另外,戴宗虽然此前遭到了晁盖集团的出卖,但其立场是否动摇还很难被确定,但整体而言,宋系人马的优势还是十分明显的。
  
  必须指出的是,这样一种两派势力分别在常委会和全体委员会占据优势的格局,会在梁山上持续很长一段时间,由此形成的矛盾,成为接下来贯穿很多剧情的关键线索。
  
  第二件微妙的事情,就是宋江为什么会在没有任何人保护的情况下返回宋家村呢?他的目的,真的只是为了接父亲上山那么简单吗?
  
  
  
二十二
  以常规角度来看,宋江当时的回家决定非常不可思议。还记得他当初是怎么会被发配江州的吗?起因就是在回家两三个时辰之后就被两位赵都头所逮捕。要知道,当时宋江犯下的罪行还没有闹江州这么严重,如今随着江州事件的发生,他的家人被监视居住是完全可以被想到的一种情况。更何况,宋江本次回家的目的不只是探望家人,还要和弟弟一起接父亲上山,那么整个搬家过程所需要耗费的时间完全有可能超过两三个时辰。概括起来说,就是宋江必须在更危险的环境中停留更多的时间。那么上次都被捕了,这次又有什么可能逍遥法外呢?
  
  当然,我们不能排除宋江思念家人心切的因素。但即便急于要接父亲上山,宋江也应该采取一些更具有安全性的措施。前一次回家时,由于正值清风山众头领同时还需要赶赴梁山报道,所以宋江没有要求随行人员,选择了孤身回家。但这次在闹江州之后,他已经是从梁山出发,要求一两个头领随行似乎再正常不过,但宋江偏偏没有选择这种可以让自己变得更安全的方式,为什么呢?
  
  事实上,非但宋江没有要求头领随行,甚至就连晁盖的反应也很奇怪。当宋江提出回家要求时,晁盖的回答是:“贤弟,这件是人伦中大事,不成我和你受用快乐,倒教家中老父吃苦,如何不依贤弟?只是众兄弟们连日辛苦,寨中人马未定,再停两日,点起山寨人马,一径去取了来。”
  
  看到了吗,晁盖的态度很明确:由于刚刚经历了一番大战,要想现在就回去的话,山上可是派不出人来陪你,要么你就自己回去。在那之后,晁盖还补充了一句:“贤弟路中倘有疏失,无人可救。”也就是说,晁盖明明看到了危险,可就是不说派人保护的事情。而且从之后的情节发展来看,梁山其实还是完全有能力派人的,那么为什么此时不派呢?
  
  答案很明确,就是在晁盖看来,宋江提出的这一要求,恰好可以成为自己将对方铲除的有利时机。让宋江在没有保护的情况下回到宋家村,然后由官府出面将其逮捕乃至正法,恰好可以消除自己在梁山权力斗争中的最大隐患。只要宋江不在,那么高系人马在常委会中就没有任何席位,也就彻底失去了决策权,未来不足以形成大患。
  
  可问题是,既然晁盖看到了这一点,难道宋江就是傻子?明知是火坑还非要往里面跳?其实,宋江对此也有自己的计划。我们不妨从结果来看宋江的意图所在,这次回到家中,宋江并没有像上一次那样束手就擒,期间虽然经历了一些危险,但最后还是得到了梁山头领们的相助,并且干掉了赵能。
  
  说起赵能,不知道诸位会联想到一些什么吗?对了,上次宋江回到家中,不就是有个卧底派人通知了赵能兄弟俩吗?那么说到这里,难道大家还没有看出来宋江冒险回家的目的?对了,就是为了查出卧底。
  
  以宋江的斗争经验而来,上一次回家的行踪遭到泄露,再加上浔阳楼上的密码遭到破译,应该足以令他警觉到卧底的存在。不过在闹江州之后,他对于卧底人选恐怕还没有十足把握。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消除后患,宋江不惜以身犯险,故意在山上透露自己要再次回家的消息。那么按照常理,上一次及时通知两位赵都头的那个卧底,此时自然会再次通过相同的信息渠道进行通报。
  
  但实际上,宋江一方面已经在身边暗地里安排了保护的人选(比如代号为“九天玄女”的女特工等人),另一方面也通知了梁山上的亲信随后接应,从而确保自己的安全。而在查卧底的过程中,宋江将突破口放在了两位赵都头的身上。根据《水浒传》的原文,当时要捉拿宋江的是赵得、赵能两兄弟,结果赵能被李逵砍死,但赵得的下落却完全没有交代。我们有理由相信,赵得此时已经被宋江派人秘密逮捕,通过严刑逼供要他说出卧底的身份。而从《水浒传》接下来的剧情发展来看,宋江的确已经知道了卧底人选,并且采取了相对应的措施,看来这次拷问还是取得了成功。
  
  那么在宋江知道了卧底的身份之后,是不是也该向读者公布答案了呢?对不起,时辰还未到。
  
  我们还是再来看看第三件微妙的事情,那就是宋江刚刚回到梁山不久,公孙胜也以回家探亲为由离开了梁山。其实这也是一种不符合常理的选择,由于接连犯事,公孙胜此时也已经成为了朝廷钦犯。在这种情况下,他应该像宋江一样将家人接上山,而不是自己回家,这样只会产生连累家人的效果。
  
  所以说,公孙胜离开的真实原因并非探亲,而是权力斗争的结果。毕竟高系人马在全体委员会中占据绝对优势,而常委会中却以1比3处于少数,难免会有些不满情绪。为了平息情绪,晁盖集团才会同意暂时减少一个常委人数,一方面对高系人马做出安抚,另一方面,毕竟他们在常委会中还有2比1的优势。所以为了蔡京集团在整个梁山的稳定大局,公孙胜个人作出了暂时的牺牲。从以上三件事情来看,第一件是晁盖集团占据了上风,但第二、三件也让人看到了宋江的反击力度,双方在整体上还是打了一个平手。但宋江却并不甘心仅仅维持均势,于是他接下来的行动,就是在祝家庄发起了三大战役。
  
  

  
二十三
  三打祝家庄这一事件,在梁山发展历史上绝对是值得大书特书的。在此之前,梁山在整体上还是处于守势,虽然曾经有过闹江州的举动,但那是一种出于无奈情况下的选择。无论是吴用还是戴宗,都曾建议不要和江州的官军硬拼。然而这次攻打祝家庄,虽然对手只是民团,但对于梁山来说,却是第一次主动出击的表现。
  
  由此可见,别看宋江之后整天把“招安”挂在嘴边,给人以似乎比晁盖更为软弱的印象。但实际上,宋江刚一上山,梁山就开始了主动出击,这绝对不是一种偶然的巧合,而是反映出宋江与晁盖在经营理念方面的不足。背靠蔡京这个文官集团的晁盖,在对于梁山建设的思路方面,可能更多地还是遵循原先那种“情报站”的定位。相比之下,宋江背后由于有高俅集团在武将人选方面的支持,更希望将梁山改造成为一个军事据点,所以他的战略更具有侵略性,急于发动攻打祝家庄的战役。
  
  攻打祝家庄,对于宋江来说具有几大好处:一、通过对外战争,确立起自己在对于军队的控制权;二、对于来自五湖四海的高系人马,正好借战争机会对其进行整合;三、在战争过程中,还有机会进一步扩充高系人马的阵容。
  
  既然外出指挥作战有那么多好处,那么晁盖为什么不安排自己来把握机会呢?还是要回到之前强调过多次的问题,虽然蔡京集团在常委会中占据多数席位,在基层却是少数派。所以如果晁盖自己领军,可能根本指挥不动宋江麾下的那批头领。
  
  但晁盖毕竟也是当时的一位权术斗争高手,当他刚听完杨雄和石秀的求救之后,做出的第一反应就是:“孩儿们将这两个与我斩讫报来!”晁盖很清楚,这两个人的到来,其实是高俅集团在幕后操纵的结果,目的就是为了给宋江创造出发起对外战争的机会。所以在众头领还来不及对此进行民主讨论时,晁盖就试图依靠自己作为一把手的权威来定调子。
  
  虽然他曾表示先杀二人之后再去攻打祝家庄,可问题在于,如果杨、石二人都被处决,那么梁山更没有去救时迁的道理,那么攻打祝家庄的理由在哪里呢?所以可以想见的是,如果真杀了杨雄和石秀,攻打祝家庄一事很可能不了了之。
  
  然而就在这样一个事关路线斗争的关键时刻,宋江这个二把手选择了与晁盖硬顶,非要保住杨雄和石秀,值得注意的是,这也是晁盖和宋江在梁山上发生的第一次激烈冲突。结果考虑到高系头领在人数上的优势,晁盖只能选择退缩,在饶恕了杨雄和石秀的同时,也就无力阻止宋江指挥人马攻打祝家庄。
  
  通过原文记载的下列军事部署情况,人们也不难感受两大派系之间的明争暗斗:
  
  除晁盖头领镇守山寨不动外,留下吴学究、刘唐、并阮家三弟兄、吕方、郭盛,护持大寨。原拨定守滩、守关、守店有职事人员,俱各不动。又拨新到头领孟康管造船只,顶替马麟监督战船。写下告示,将下山打祝家庄头领分作两起:头一拨,宋江、花荣、李俊、穆弘、李逵、杨雄、石秀、黄信、欧鹏、杨林,带领三千小喽罗,三百马军,披挂已了,下山前进;第二拨便是林冲、秦明、戴宗、张横、张顺、马麟、邓飞、王矮虎、白胜,也带三千小喽罗,三百马军,随后接应;再着金沙滩、鸭嘴滩二处小寨,只教宋万、郑天寿守把,就行接应粮草。
  
  首先,吴用、刘唐以及阮家三弟兄等来自蔡京集团的嫡系,这次都留在山上保护晁盖。其实作为军师,吴用本该随同宋江出征,但他却留在了山上,原因显然就是派系之争。
  
  其次,出征的军队总共才不到七千人,居然还分成了两拨人马。而且从后面的情况来看,这种分批出征似乎不具备任何军事上的意义,但却蕴含着派系斗争的微妙。分析一下人选就能看出,随同宋江出征的第一拨人马,随行者基本上都是高俅集团的头领。然而在第二拨人马中,虽然也有一些高俅集团的头领,但领头者却是蔡京集团的林冲,另外还有一个白胜。很明显,之所以分兵,也是出于权力制衡的考虑,晁盖显然不愿意让宋江独掌全部的军权。
  
  最后,仔细观看这样一份军事部署的计划,再清点一下此时山上所有头领的名单,是不是会觉得有一个小小的不对劲的地方?如果看不出来,也没关系,未来在揭晓卧底身份时,我会回过头来对此进行论述。
  
  宋江带着军队出发了,在前方迎接着他的,不仅是胜利和美女,还有一个同样出自高俅集团的内应。
  
  
  
  
  
二十四
  细心人不难猜出,宋江的这个内应就是杜家庄庄主——扑天雕李应。事实上,这个名字本身就很暴露:“里应”,明摆着就是等待“外合”嘛。
  
  为什么断定李应同属于高俅集团、是宋江的内因呢?宋江发兵之前的一些细节已经有所显示。首先,当初杨雄和石秀在投奔梁山之前,就曾在李家庄停留许久。我们已经知道,杨雄和石秀前往梁山求救,是高俅集团希望宋江乘势抢班夺权的重要举措,那么这一指令,很有可能正是来自于李应。
  
  再来看看宋江率队出发前所提到的目标:“一是与山寨报仇,不折了锐气;二乃免此小辈被他耻辱;三则得许多粮食,以供山寨之用;四者就请李应上山入伙。”是不是很奇怪?李应此前与梁山毫无来往,可宋江却将邀请对方上山作为一场战争的目标,而且根本没有征得对方同意的意思,这又是为什么呢?解释就是双方之间早有默契,李应那里已经制定了放弃李家庄情报站站长的计划,准备前往梁山增援宋江,所以宋江也在出征前就开始造舆论攻势。
  
  如果认真阅读《水浒传》原文的话,会感觉李应是一个有些古怪的人。看看李应的出场,先是来自杜兴的介绍:“能使一条浑铁点钢枪,背藏飞刀五口,百步取人,神出鬼没。”再来看看石秀的反应:“江湖上只听得说独龙冈有个扑天雕李应是好汉,却原来在这里。多闻他真个了得,是好男子。”如此一唱一和之下,诸位是不是觉得李应的武功应该十分了得?尤其是“背藏飞刀五口”,是否令儿时的你感到兴奋不已?
  
  所以当我在几十年前看《水浒传》读到李应即将与祝彪交手的段落时,满心希望看到飞刀直取对方要害的情节。可结果呢?居然是祝彪一箭射翻了原本号称暗器高手的扑天雕,让人看得要多失望有多失望。如今回看这一段落,未免令人感慨道:“小李飞刀成绝响,射雕英雄现人间。”
  
  那么会不会是飞刀这种暗器在当时的威力不够大?当然不是,在《水浒传》的尾声阶段,出现了另一个暗器高手杜微,人家也是“背藏飞刀五把”,看上去几乎就是李应的师兄弟。但“小杜飞刀”的威力显然大得多,第一次出手就间接干掉了五虎将之一的秦明,在那之后,“长汉郁保四、女将孙二娘,都被杜微飞刀伤死”。由此可见,飞刀的确具有超强威力,只是李应的功夫不到家而已。
  
  那么又或者是李应在面对祝彪时正好状态不佳?也不是。纵观李应上梁山之后一直到108将齐聚前的章节,这个李应就没有过任何在战场上与对手单挑的记录,唯一一次出手,也是在刘唐、穆弘围斗卢俊义的时候在身后偷袭(实非高手行径),结果还没成功。除此之外,李应没有显示过他的武功,倒是沉迷于各种角色扮演的游戏,扮演过衙兵、客人等角色,没有一点武林高手的样子。
  
  当然,在108将中只是混口饭吃的头领也不少,所以李应武功不高似乎也不算太奇怪。可问题在于,就是这样一个没啥实力的李应,从头到尾一直被宋江奉为上宾。除了在攻打祝家庄之前就明确要接李应上山之外,在李应上山之后,宋江立即又将梁山上的财政大权交给了李应。在晁盖死后,李应的地位进一步得到提升,成为了前军寨的首领,位列徐宁、鲁智深、武松以及杨志等顶级战将之前。最后当108将齐聚梁山时,李应的排名居然高达第11位!
  
  对于一名既没资历、又没武功、而且还没多少功劳的头领来说,这样的地位难道不是高得出奇吗?对此的解释,就是李应原本在高俅集团内部的地位就很高,作为李家庄情报站的站长,由他来辅佐宋江这个郓城县情报站站长,本来就可能有些屈就,所以对于这样一个“同事”,宋江也不得不给足面子和待遇。
  
  同样在三打祝家庄的段落中,出现了一个与李应形成鲜明对比的人物,那就是孙立,一个由于站错队而遭到埋没的反面教材。
  
  
二十五
  对于孙立这个人物,网上一直存在着不少同情和叹息的声音。因为从各方面来看,他都具备了过人之处,但却始终难受重用。
  
  首先看出身,孙立上山前的职务是登州兵马提辖,和鲁智深属于同一级别;其次看功劳,梁山众好汉久攻不下的祝家庄,孙立一来就轻松搞定,确保梁山历史上的第一次战略出击赢得胜利;再来看势力,孙立无疑是登州这批头领中的领袖,未来在全部108个席位中,也算是占据8个席位的少数党领袖。
  
  最后看看武功,孙立是栾廷玉的师兄弟,后者曾经一度战平五虎将之一的秦明,那么孙立很有可能也处于这一水平。而后在与呼延灼交手的过程中,孙立也是“斗到三十余合,不分胜败”,再次验证了他具备了与五虎将级别对手相持的能力。即使按照最保守的估计,孙立的武功也只是略逊五虎将一筹。
  
  而且孙立的武功并不仅仅用于硬打硬扛,而是具有更多的技术含量。之后在宋江大军征辽的过程中,孙立与寇先锋的战斗几经反复,是《水浒传》中的经典战役之一,结果还是成功干掉了对手。考虑到此前与寇先锋齐名的琼先锋战败了史进,可见孙立的武功还在史进之上。
  
  可就是这样一个智勇双全的孙立,最后在梁山108将排定座次时,居然没能进入三十六天罡的行列,只是第二轮第3顺位,既落后于同为提辖出身的鲁智深,也不及武功在自己之下的史进,甚至还比同样来自登州的解珍解宝兄弟更靠后,这是为什么呢?
  
  关键其实就是一句话:站错队!
  
  让我们回到三打祝家庄的情节中,孙立是在什么情况下来到梁山的?出现在宋江屡攻祝家庄不下的情况下;孙立又是被谁派到祝家庄的?是蔡京集团的吴用。这下问题就很清楚了,宋江攻打祝家庄,原本是希望巩固高俅集团在梁山上的地位,但是在他遇到挫折的情况下,蔡京集团及时把握住了机遇,安排属于本派系的孙立进行支援,并且最终实现了打下祝家庄的目标。
  
  这样一来,宋江不仅在面子上大为受损,而且从梁山势力此消彼长的情况来看,随着蔡京集团获得登州诸头领的增援,在全体委员会中的劣势已经有所挽回。所以总体而言,对于宋江来说,三打祝家庄成为了一次失败的战略出击,他又怎么可能不记恨在关键时刻到来的孙立?
  
  所以对待这名蔡京集团的干将,宋江此后不遗余力地进行排挤和打击,使得孙立大多数时候只能在一些战斗中扮演跑龙套的角色。最后在评定座次时,也将孙立发落到了一个非常靠后的位置,甚至还将解氏兄弟排在他前面,以分化瓦解这批来自登州的头领。
  
  好了,先把孙立的问题放在一边,对于宋江来说,三打祝家庄是一次失败的经历,高俅势力面临在全体委员会中优势被削减的处境。为了挽回劣势,宋江此时召回了老部下朱仝和雷横,但这最多也只能算是“量变”而非“质变”,那么“质变”的希望在哪里呢?就是想方设法增加高俅集团在常委会中的席位。
  
  以目前梁山上的常委会情况来看,是宋江一个人面对晁盖、吴用两个。此时如果高俅集团能够再增加一个常委会席位,形成2比2的均势,那么再考虑到在全体委员会中的优势,高俅集团就能占据上风。那么现在的问题,就是这个常委会席位从哪里来呢?




 二十六
  对于常委会席位,宋江很难指望从山上的高系人马中提拔。比如他要是提名花荣的话,那么晁盖那里肯定会说,是不是还是资历更高的林教头更合适啊?在各位头领已经各有名分的情况下,破格提拔显然很难得到通过。也就是说,要想增加常委会席位,宋江就必须寻找外援。
  
  那么谁是最合适的外援人选呢?答案只有一个,柴进柴大官人。
  
  此前已经提到过,柴进和宋江一样属于高俅集团的人物,而且具有极高的江湖地位。此前石勇在送信过程中,曾表示自己只服气柴进和宋江两个人,并且将柴进的名字摆在了前面。考虑到石勇本来就与宋江串通的背景,不排除宋江有意让他将自己名字与柴进相提并论的可能性,这也进一步证明柴进的名望之高。
  
  根据《水浒传》的记载,在各地犯了事的好汉们,只要投奔到柴进那里,就能获得保护,而且整天还有好酒好菜可以享受。面对如此豪迈、义气的大官人,哪位好汉不会竖起大拇指?
  
  其实呢,柴进之所以有能力保护这些投奔而来的好汉,所依靠的未必是那些中看不中用的丹书铁券,而是高俅集团在背后支撑的结果,他所收留的那些头领,日后往往会成为高俅集团的干将。
  
  当然,柴进有时候也会违背组织原则地接纳其他势力的好汉,比如曾经热情款待蔡京集团的林冲。还记得此前说起柴进在面对宋特派员时的诚惶诚恐吗?或许就是为了怕此事遭到上峰追究。但反过来看,正是这些举动,确保柴进在敌对势力那里也有不少好人缘,假如他上梁山的话,那么非但可以争取到高俅集团成员的支持,同时也能从蔡京集团那里拉到不少选票。
  
  另一方面,柴进那种前朝皇室子孙的特殊身份,对于梁山也是一个很大的吸引力。别看诸多好汉平时一向以反政府武装自居,可是在骨子里,他们还是摆脱不了对于龙子龙孙的崇拜感。所以如果柴进此时上山,考虑到常委会中正好有一个公孙胜空出来的位置,可以说柴进接班完全是顺理成章的结果。
  
  问题是柴进怎么上山呢?如果柴大官人毫无原因地主动投奔,显然有损于他的威名,也会增加他获得常委会席位的难度。所以在高俅集团的导演之下,安排柴进上演了一场“苦肉计”,导致他在高唐州遭到逮捕。
  
  为什么要演“苦肉计”呢?因为根据《水浒传》的规则,一位好汉在梁山上的地位高低,往往与他受迫害的程度成正比。包括对于宋江来说,如果不是在江州吃了那么多苦头,那么即使上山之后可以获得常委会席位,也未必能够排在吴用和公孙胜的前面。事实上,这条规则在现代社会中仍然有效,正面典型比如曼德拉,至于反面典型嘛……吕秀莲算一个?
  
  那么又为什么在高唐州执行“苦肉计”呢?原因很简单,因为高唐州的行政长官是高廉,也就是高俅的堂弟,可见他是整个集团内部的重要成员。因此像如此机密的计划,不能安排在柴进所处的沧州进行,而是移到了高唐州执行。
  
  这个计划应该是存在着可行之处,但问题在于,蔡京集团很快就拿出了应对措施。首先,在获悉柴进被捕的消息之后,晁盖首先提出要亲自领兵,在遭到宋江的阻止之后,晁盖还是派出了吴用进行辅佐。请注意,这是一种与当初初打祝家庄时不同的安排,其目的自然是用吴用牵制宋江的举动。其次,就在吴用成功拖延宋江攻克高唐州之时,晁盖火速召回公孙胜填补常委会空缺,从而没有给柴进留下任何填空的机会。
  
  通过这样两个简单的举措,晁盖就成功地粉碎了宋江的阴谋。至于高廉与公孙胜之间的“斗法”,可能只是一些故弄玄虚的障眼法而已。或者就像某位网友所说的那样,两人也许都是诸葛亮级别的气象专家:这边看到天边飘来一片雨云,就装腔作势地念念有词,那里预测到狂风将起,就大喝一声“疾”。搞了半天,其实没有多少真玩意在里面。
  
  那么为了这样一个偷鸡不着蚀把米的计划,高俅集团还搭进一个高廉的性命岂不是很亏?这倒不必太担心,当时在两位气象大师的表演环境中,本来就是黑云密布、漫天风沙,又有谁看得清楚哪个是真高廉。至于号称“一朴刀把高廉挥做两段”的雷横,原本是宋江在县城时的嫡系,而且此时刚上山不久,或许正是整个行动计划的传递人,因此安排他来“杀掉”高廉实在再合适不过。
  
  由于柴进上山时公孙胜已经回归,常委会重新回到最开始那种3比1的格局,因此也就没人再提起安排柴进进常委的话题,甚至没有给他安排具体的职位,可见宋江集团此时的失势情况。
  
  回顾一下历史,会发现在上梁山之前,宋江屡屡在与蔡京集团的较量中占据上风,比如在县城逼走晁盖、破坏清风寨的运营模式、安排清风山众头领上山等等。但是自从闹江州之后,宋江在梁山上的路线斗争过程中总是败下阵来。第一次斗争,宋江为高俅集团赢得了在全体委员会中的人数优势,结果对方却搞出来一个常委会制度;第二次斗争,宋江希望通过攻打祝家庄来扩充实力,结果却是对方乘机吸引来自登州的蔡京势力登山;第三次斗争,宋江希望通过“苦肉计”安排柴进上山乃至进入常委,结果却是对方召回公孙胜扩到了在常委会中的席位优势。
  
  连续输掉三次路线斗争之后,宋江会就此偃旗息鼓吗?当然不会,很快,第四次斗争又来了。
  
  
  
  
  
二十七
  在高唐州战役结束之后,朝廷派出了呼延灼等人来攻打梁山。值得注意的是,这是中央军第一次参加对于梁山的围剿。那么这次围剿是怎么来的呢?呼延灼又是谁认定的人选呢?《水浒传》第五十五回的标题已经对此进行了说明——“高太尉大兴三路兵”。也就是说,是高俅安排了这次进攻,并且指定了进攻的人选。再联想到高派势力此时在山上的处境,诸位是不是能够联想到些什么呢?
  
  事实上,梁山上第四次路线斗争的关键,是围绕着军事指挥权的争夺。此前在攻打祝家庄和高唐州这两次战役中,宋江都是名义上的前敌总指挥,似乎已经掌握了军队的控制权。但实际上,宋江毕竟还是一个文职人员,平时军队还是主要被控制在几个头领那里,比如林冲就是晁盖在军方的主要代言人,此外还有刚上山不久的孙立等等。所以在常委会人数不占优势的情况下,如果宋江真要硬来,那么在军事对抗中恐怕也没有什么便宜可占。
  
  在这种情况下,宋江集团需要外援,结果就在这个时刻,偏偏出现了呼延灼攻打梁山的情况。如果仅从军事角度来看,高俅安排呼延灼带着两个副将去进攻似乎很愚蠢,因为以梁山此时的实力而言,要对付区区三个将领实在不在话下。事实上,宋江也的确使用了车轮战战术来对付呼延灼,并且取得了成功。
  
  但如果换个角度来思考,如果派他们进攻的目的就是为了被俘呢?就好像梁山在第三次攻打祝家庄时曾经采取过的措施那样。想到了这一点,我们就不难理解原本以远程攻击为优势的凌振,怎么会莫名其妙地上马提枪去攻击敌人,结果就像用用FS当1T那样导致团灭。其实,那根本就是高俅集团的安排,目的是增加本派系人马在梁山军事指挥系统中的比重。
  
  比如凌振的上山,自然就能保证高系人马对于炮兵的指挥权;彭悍二将既然有统领连环马的经验,那么自然会在骑兵部队中成为重要指挥官;我们甚至有理由想象,金枪手徐宁的上山也是这个计划的一部分,帮助高系人马掌握了一支钩镰枪部队。
  
  令人稍感蹊跷的是,在连环马被迫之后,呼延灼居然没有当场被俘,这个葫芦里面卖的又是什么药呢?看看呼延灼接下来的行程,其实答案也不难得出。他在青州活捉了孔明,那么这个孔明又是何许人也?通过之前的叙述可以知道,孔明、孔亮兄弟所在的白虎山,也是高俅集团的一个情报站,而且孔氏兄弟还算是宋江在武功上的徒弟(可能吗?那么孔氏兄弟的武功要差到什么程度啊?应该只是集团内部一种为了掩人耳目而制造的身份)。估计高俅集团原来的计划是这样的:通过活捉孔明,使得孔亮有理由上梁山求救,最后梁山出兵攻打青州,非但救出孔明,而是捉住呼延灼,正好让他们都能找到上梁山的理由。
  
  但这个计划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了问题,孔亮在前往梁山求救的过程中,居然遇到了武松等来自二龙山的头领。那么最后的结果,也就不再只是呼延灼和孔氏兄弟上梁山,而是二龙山、桃花山的头领也一起上山。
  
  那么这批计划外的头领属于什么派系呢?其实关键就是分析二龙山的三巨头。先来看看鲁智深,此人以往曾是林冲的故交,在政治倾向方面自然容易倒向蔡系人马;再来看看杨志,人家本来就是梁中书的麾下,属于根正苗红的蔡系人马,虽然在“智取生辰纲”事件中一度成为牺牲品,但相信他也不会忘记自己的阶级立场;最后再看看武松,乍一看,似乎他和高系人马的宋江关系不错,可仔细想想,他在柴进那里曾经遭受冷落,在白虎山还曾与孔氏兄弟发生冲突,在他心里能支持高系人马吗?所以在鲁智深和杨志的影响下,武松应该也会稍微倾向于蔡系,至少也会保持中立。
  
  由此可见,以三巨头为核心的这批头领,在政治立场上自然会倾向于蔡系人马。所以他们的上山,也完全可能是晁盖、吴用等人的故意安排,从而抵消了呼延灼等人上山对于高系人马的帮助。
  
  由此看来,在先后四次路线斗争中,宋江每一次都采取了战略攻势,结果却是晁盖、吴用接连以防守反击的策略占据上风。但是在连番获胜之后,晁盖却犯下了一个致命的错误。
  
  
  
二十八
  在本文之前,其实也有不少高手剖析过晁盖与宋江在梁山上的暗斗,只不过没能将其放到两大政治派系争斗的高度来看。而在此类剖析中,一般都会重点提到晁盖亲自出征攻打曾头市的决定,认为这是晁盖在连续被宋江架空的情况下,不得已之下的一次出击。
  
  但如果顺着本文的脉络,就会发现其实当时晁盖所处的并非劣势而是优势。事实上,早在攻打祝家庄的时候,晁盖和宋江也曾争夺过军事领导权,当时是宋江硬顶成功,获得了出征的机会,而这其实建立在高俅派系在全体委员会中占据绝对优势的基础上。然而在几次路线斗争结束之后,晁盖集团由原先的战略守势逐渐转化为战略攻势,因此当再次与宋江就军事指挥权的问题发生争议时,此时的晁盖已经有绝对的权威否定对方的意见,从而获得了率军出征的机会。
  
  对于晁盖来说,攻打曾头市主要的意义,在于巩固自己对于军队的领导权。如果能够同时再招募几个新头领上山,那么就更是锦上添花。或许在实力进一步得到扩充之后,晁盖就会在梁山上采取进一步针对宋江的举动。
  
  分析一下晁盖率队出征所带的头领情况,也会得出一些很有趣的结论。原文如下:“晁盖点那二十个头领:林冲、呼延灼、徐宁、穆弘、刘唐、张横、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杨雄、石秀、孙立、黄信、杜迁、宋万、燕顺、邓飞、欧鹏、杨林、白胜。”
  
  这一份名单清楚地反映出晁盖与宋江之间的派系之争。此前几次出征曾经成为主力的秦明、花荣等人,这次被排除在阵容之外,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是宋江的嫡系。此前鲜有下山机会的阮氏三雄、杜迁、宋万、白胜等人,这次终于被编入了进攻序列,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是晁盖的嫡系。
  
  在这份名单中,还有几个值得一提的地方。首先,林冲之所以出征,因为他当时是晁盖集团旗下的头号战将;其次,为什么吴用、公孙胜没有随队出征?因为他们需要留在山上牵制宋江。同样的道理,晁盖集团的孙立、鲁智深、杨志等人,此时也就留在山上盯住秦明、花荣和黄信他们,确保在军队系统的均衡局面;最后,为什么会带上呼延灼这个宋江集团的新成员呢?仔细看来,此前此后一直与呼延灼形影不离的彭韩二将,这次却没有随同前往,很明显,晁盖有意采取了分化策略,在呼延灼和彭韩二将互相无法形成呼应的情况下,无论在梁山上还是出征的队伍里面,这些新成员都掀不起多少波浪。
  
  晁盖的安排不可谓不周全,但他唯独漏算了一点:几乎没有退路的宋江,此时使用了极具赌博性的一招,那就是直接暗杀晁盖。
  
  关于宋江指使暗杀晁盖的观点,我最早是受到了赵一刀先生文章的启发,事实上,如果没有这篇文章的影响,当初我也未必能够确定蔡高斗这个主题。所以关于暗杀的内幕,与其我这里改头换面地将他人观点改编成自己的想法,还不如直接转贴赵一刀先生的旧文,并且在此对他表示感谢。
  
  
  好了,在诸位阅读了上述文字之后,我再从两大政治集团斗争的角度对此进行一下概括:
  
  一、 高俅集团安排人员假扮和尚引诱晁盖夜袭;
  二、 在夜袭过程中,花荣蒙面射出毒箭命中晁盖,箭杆上故意刻有史文恭的名字;
  三、 晁盖在中箭之后,意识到这是宋江的阴谋,所以说:“若那个捉得射死我的,便教他做梁山泊主。”希望以政治遗言的方式,来对宋江形成制约。
  
  除此之外,在此过程中还有一些有趣的细节。看一下原文中以下的记载:
  
  其余十五个头领,在寨中商议:“今番晁天王哥哥下山来,不想遭这一场,正应了风折认旗之兆;我等只可收兵回去,这曾头市急切不能取得。”呼延灼道:“须等宋公明哥哥将令来,方可回军。”当日众头领闷闷不已,众军亦无恋战之心,人人都有还山之意。
看到了吗?在晁盖回去之后,他的那些嫡系此时只想着马上回山,可偏偏是高俅集团的呼延灼强调必须等宋江的命令,制止军队回到梁山。仅从这么一段短文之中,人们应该不难感受到两大派系之间隐藏在幕后的刀光剑影。
  
  晁盖死了,梁山上的政治格局出现了天翻地覆般的巨大变化。但是在阐述这些变化之前,还有另外一个悬念首先需要揭开:那个卧底的身份,现在终于到了可以公开的时候了!
  
  
二十九
  在揭晓卧底的人选,请允许我再卖一个小小的关子(周围响起一片砖声蛋声番茄声),那就是我们该用什么标准去判断卧底的人选呢?我想,应该有以下几项标准:
  
  一、 既然他当初能够提前通知县城更换都头人选,那么肯定会在看到石勇的信之前,就已经从宋江那里了解到了后者即将回家的消息,也就是说,在身份暴露之前,他与宋江的关系十分密切,很可能比普通头领密切得多;
  二、 在身份暴露之后,他在宋江集团中自然没有了混饭吃的空间。但与此同时,随着身份的公开,他应该会在晁盖集团那里获得重用;
  三、 在晁盖死后,这个卧底失去了保护伞,那么随着宋江的当权,他的地位肯定大不如前,会受到宋江集团的排挤。
  
  结合以上这些标准,我们终于可以宣布卧底的名字:他,就是锦毛虎燕顺。
  
  让我们把时间机器拨回到宋江随同清风山诸头领上山的那一段,当时的原文如下:
  
  宋江便道:“且住!非是如此去。假如我这里有三五百人马投梁山泊去,他那里亦有探细的人,在四下里探听,倘或只道我们真是来收捕他,不是耍处!等我和燕顺先去报知了,你们随后却来,还作三起而行。”
  
  看到了吗?在选择随行人员时,宋江报了燕顺的名字,可见此时后者受器重的程度,有理由认为他已经知道了宋江的回家计划。也正因为如此,当宋江遇到石勇时,在他身边的头领就只有一个燕顺。
  
  至于随行的其他头领,要到“次日辰牌时分”才与燕顺和石勇相遇,知道宋江具体离开的时间。此时此刻,宋江已经在县城遭到了逮捕,可见其他头领根本不具备向赵都头通风报信的作案时间。唯独燕顺,可以在宋江离开之后,只要随便找个机会避开石勇,然后安排身边的亲随赶到县城报信。
  
  燕顺的身份,在“九天玄女事件”之后遭到了暴露。于是在此后宋江攻打祝家庄的安排中,出现了以下内容:
  
  留下吴学究、刘唐,并阮家三弟兄、吕方、郭盛,护持大寨。原拨定守滩、守关、守店有职事人员,俱各不动。又拨新到头领孟康管造船只,顶替马麟监督战船。写下告示,将下山打祝家庄头领分作两起:头一拨,宋江、花荣、李俊、穆弘、李逵、杨雄、石秀、黄信、欧鹏、杨林,带领三千小喽罗,三百马军,披挂已了,下山前进;第二拨便是林冲、秦明、戴宗、张横、张顺、马麟、邓飞、王矮虎、白胜,也带三千小喽罗,三百马军,随后接应;再着金沙滩、鸭嘴滩二处小寨,只教宋万、郑天寿守把,就行接应粮草。
  
  看到了吗?在如此详细的一份名单中,唯独缺少了燕顺的名字。此前和他同在清风山的王英和郑天寿,一个出征一个守寨,唯独针对燕顺没有任何安排,这种情况正常吗?道理很简单,在身份被揭穿之后,燕顺此时自然很紧张,担心直接被宋江处决,所以就暂时逃离了梁山的控制范围。直到晁盖、吴用完成斡旋之后,燕顺才敢重新回到山上。我们甚至可以提出这样一个假设:或许正是为了保住燕顺,所以晁盖才会同意将攻打祝家庄的军事指挥权交给宋江?
  
  继续往下看,在宋江攻打祝家庄时没有被起用的燕顺,接下来却在晁盖进攻曾头市时成为了二十名随行头领之一,这个现象难道不奇怪吗?或许有人会说,这二十名头领本来就混杂着各派势力,不能作为燕顺就属于晁盖集团的铁证。那么我们再来看看另外一份名单,在晁盖接到假情报进行夜袭时,他带去的头领名单是:“刘唐、阮小二、呼延灼、阮小五、欧鹏、阮小七、燕顺、杜迁、宋万、白胜。”
  
  在这些人里面,刘阮杜宋白这七位头领自然是晁盖绝对的亲信,欧鹏可能是中间派,呼延灼之所以出现,是因为另一名实战高手林冲此时要守寨稳定局面,所以晁盖带了一个对方阵营的干将。可问题是,燕顺凭什么出现在这里呢?
  
  再看下去,在晁盖中箭之后又出现了什么情况呢——“不期一箭,正中晁盖脸上,倒撞下马来;却得呼延灼、燕顺两骑马,死并将去”。呼延灼冲在前面,还可以说他是艺高人胆大,燕顺为啥也那么积极?非要抢在刘阮杜宋白等公开的嫡系之前呢?
  
  一来,这证明曾经做过卧底的他,此时在晁盖集团内部的受宠程度已经不亚于那几个嫡系,所以出事时有资格出现在离晁盖最近的距离;二来,与其他晁盖集团的成员相比,燕顺属于是彻底得罪了宋江集团的死敌,他比其他人更不希望晁盖就此死去,所以才会如此卖力。
  
  然而,晁盖的死活,最后并不是由燕顺的积极程度来决定的。而在晁盖死后,宋江在人事安排方面也的确没有给燕顺好果子吃,原文如下:“金沙滩小寨内,令燕顺、郑天寿、孔明、孔亮四个守把;”曾经护送宋江上山、曾经奋力抢救晁盖的燕顺,最后居然只能和孔明、孔亮之流一起镇守小寨,归根结底还是他的卧底身份在作祟。而且由于燕顺的牵连,来自清风山的三大头领此后都不是很受重用,在最后108将排定座次时,三人的排名都比较靠后。除此之外,宋江安排一丈青嫁给矮脚虎的决定,其实也有分化瓦解清风山系统的意味在里面。
  
  另外还有一点需要补充的,此前在剿灭清风寨、干掉了刘高之后,王英原本有机会霸占刘夫人,结果燕顺却偏要出面除掉这个女人。为什么呢?因为刘高和他同属于蔡京集团,所以很难说刘夫人那里掌握了多少内幕,此时不杀不行。通过这样一个小细节,其实也反映出,王英他们其实并不是蔡京集团的卧底,但对于多疑的宋江来说,王英和郑天寿肯定是再也不会被重用了。
  
  那么,在燕顺的身份早早暴露之后,难道蔡京集团就没有安排其他的卧底吗?关于这个问题,我们稍后再说,还是先看看晁盖死后的政治格局。此前说过,燕顺在新的人事安排中受到了冷落,可对于宋江来说,运作这些人事安排可不只是为了报复一个燕顺。事实上,宋江在晁盖死后立即进行了大规模的机构改革,完成了对于政治格局的一次彻底洗牌。
  
三十
  关于宋江在上台之后推出的改革措施,先来看一下原文的记载:
  
  聚义厅今改为忠义堂。前后左右立四个旱寨,后山两个小寨,前山三座关隘,山下一个水寨,两滩两个小寨,今日各请弟兄分投去管。忠义堂上,是我权居尊位。第二位军师吴学究,第三位法师公孙胜,第四位花荣,第五位秦明,第六位吕方,第七位郭盛;左军寨内:第一位林冲,第二位刘唐,第三位史进,第四位杨雄,第五位石秀,第六位杜迁,第七位宋万;右军寨内:第一位呼延灼,第二位朱仝,第三位戴宗,第四位穆弘,第五位李逵,第六位欧鹏,第七位穆春;前军寨内:第一位李应,第二位徐宁,第三位鲁智深,第四位武松,第五位杨志,第六位马麟,第七位施恩;后军寨内:第一位柴进,第二位孙立,第三位黄信,第四位韩滔,第五位彭,第六位邓飞,第七位薛永;水军寨内:第一位李俊,第二位阮小二,第三位阮小五,第四位阮小七,第五位张横,第六位张顺,第七位童威,第八位童猛。——六寨计四十三员头领。
  
  原文内容比较长,但其中的技术含量绝对不低。首先是聚义厅的改名,曾有高手分析,认为“聚义厅”改为“忠义厅”关键在于突出一个“忠”,反映出宋江希望接受招安的心态。这种说法可能很有道理,不过呢,也许这次改名更为本质的含义,在于宋江以此树立起自己的权威。
  
  在前任老大离别之后,继任老大总是面临着如何确保自己绝对领导权的问题。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办法有很多,比如杀鸡儆猴地处理几个前任老大的亲信,又如任人唯亲地提拔几个自己的亲信,但在这些办法中,对于权力机构进行改名,可能是负作用最小、同时效果有更显著的一招。既然名字都改了,就证明机构已经和以往有所不同,也就要求所有人都走出前任老大的影响力。所以说,如果这个地方在晁盖时期就叫做“忠义堂”,那么到了宋江手里,也可能被改为“忠勇堂”之类的名称。其实名称并不重要,改变本身才是意义所在。
  
  当然,改名只是一个程序上的小手段,并不是本次机构改革的核心。宋江真正的关键举措,其实是改变了整个梁山的政体。
  
  在晁盖死前,梁山在处理各个头领的地位和关系时,采取的是如下方式:首先,中间的位置留给四巨头;然后,其他头领按照派系不同,按照一定顺序分别坐在左右两边。
  
  这样一种政体,更像是议会之类的立法机构,每一个头领都相当于立法委员,并且按照党派不同分为多数党和少数党。但问题在于,这个立法机构并没有太多的实权,真正的行政权力都被掌握在四巨头组成的常委会那里,后者更像是一个行政机构。也就是说,在这种“两权分立”的格局中,行政权明显大于立法权,大多数立法委员并不具备真正的政治影响力,而是只能成为行政机构的工具。这样一种制度设计,显然更有利于在常委会中占据多数席位、而在全体委员会中占据少数的晁盖集团。
  
  然而随着宋江的上台,他立即对于原先的政体进行了改革,核心措施就是打破了原先那种立法权与行政权分离的局面,而是让更多立法委员获得了实实在在的行政权力,从而发挥出宋江集团在头领人数上的优势。
  
  所以与原先那种相对松散的机构设置方案相比,宋江推出的新制度在权力分配上更为分析。具体而言,就是取消了原先那种常委会与全体委员会分别存在的情况,而是在中央设置了一个行政院,同时分别在四个陆军军区和一个海军军区建立了行政区划,分别明确了各个军区的领导人名单。
  
  我们先来看看中央行政机构的情况:“忠义堂上,是我权居尊位。第二位军师吴学究,第三位法师公孙胜,第四位花荣,第五位秦明,第六位吕方,第七位郭盛。”其实在晁盖死后,梁山上的常委会还剩下宋江、吴用和公孙胜,蔡京集团仍然拥有人数上的优势。但这次宋江却对此进行了改革,推出了一个类似行政院的机构,并且安排了更多来自高俅集团的头领,从而确保了本方的人数优势。
  
  看看这份名单,会发现吕方和郭盛的出现有点蹊跷。如果打个比方的话,宋江相当于行政院院长,吴用和公孙胜应该是副院长,资历很深的花荣和秦明可能也有相当于国务委员的级别,他们一起出现在全体会议中还有一点合理性。可是吕方和郭盛,充其量不过是保卫处处长或者负责保卫工作的办公厅副主任,凭什么和最高层的领导们坐在一起?究其根本,不过是宋江利用了自己作为一把手的特权,允许两人列席会议,从而进一步扩大高俅集团在行政院内的势力。
  
  再来看看地方行政机构的设置,尤其是五个军区的一把手人选。第一军区的司令是林冲,以他的武艺、资历乃至在晁盖集团中的地位而言,坐上这把交椅都是毫无争议的;第二军区的司令是呼延灼,一位刚刚接受高俅集团指派上山的中央军将领;第三军区的司令是李应,这个选择显然让人有些不服气,武艺平常、而且毫无功劳的扑天雕,凭什么超越鲁智深、武松以及杨志等蔡京派系的头领呢?所倚仗的其实就是他曾经担任高俅集团驻杜家庄情报站站长的身份;第四军区的司令是柴进,更像是文职人员的柴大官人,为什么在军区里面排在蔡京派系的孙立之前呢?所倚仗的其实就是他曾经担任高俅集团驻柴家庄情报站站长的身份。最后确定海军军区一把手的时候,李俊为什么能够战胜阮氏三雄?他们之间难道比试过水战能力?其实,关键还是因为李俊是高俅集团的人,所以才能压住阮氏三雄荣登海军司令的宝座。
  
  这样看起来,在全部五个军区里面,高俅集团取得了4比1的明显优势。再加上行政院内部的5比2,可以说从中央到地方,宋江都取得了压倒性的优势。事实上,如果简单的比较两大派系的头领人数,高俅集团此时的优势最多也不过是5比3或者3比2这样的程度,但由于宋江获得了一把手的位置,从而获得了整个政治体制的设计权,从而才能制定出令本方政治利益最大化的方案。
  
  这里稍微岔开一下话题,来提出一个有趣的问题:在民主选举的制度下,如果对于一件议案的表决只有赞成和反对这两种,在所有选民人数是25人的情况下,如果你希望通过这项议案,那么最少需要争取到多少票呢?
13票?这是一个数学意义上的答案,但却未必在政治上正确。事实上,如果我有权制定整个民主选举的程序,那么其实只要9票就够了。怎么做呢?我就仿效美国式的选举人制度,将25人划分为5个选区,每个选区内部实行少数选民服从多数选民的原则,而整个大区则实行少数选区服从多数选区的原则。在这种制度背景下,我只需要在其中三个选区分别拥有3张赞成票,就能以3比2的优势同时赢得这三个选区的支持,而在整个大区比较选区的投票时,我就可以凭借这三张选区票,压倒另外两个反对票都是5比0的选区,最后以3比2的选区优势,赢得整个大区。
  
  看到了吗,这就是程序的威力。而对宋江来说,由于坐上了一把手的位子,有权制定、修改程序,也有权对于程序作出自己的解释,所以一下子就为高俅集团赢得了前所未有的有利局面。相比之下,吴用和公孙胜在晁盖死后显然是慌了手脚,没能及时利用在常委会中的人数优势,只能在宋江咄咄逼人的攻势面前一退再退。
  
  但是在已经无路可退的情况下,蔡京集团终究会采取反击措施。这次,他们打出了一张王牌——蔡京集团驻大名府情报站站长卢俊义。
  
  
  
  
三十一
  当年看《水浒传》,阅读到卢俊义出场之后的那些情节时总觉得有些别扭,因为其中有很多不合逻辑的地方,现在就列举如下:
  
  第一,宋江他们为什么非要卢俊义上山呢?在此之前,梁山也有过几次邀请他人入伙的举动,但一般都建立在对方与梁山本来就存在着联系的基础上,又或者正好面临一个只能对方才能解决的任务。然而这次面对卢俊义,仅仅因为对方武功好、名气大,就非要他进入梁山的核心管理层,这种“求贤若渴”的态度是不是有点过?
  
  当然,卢俊义的确武功很好,可梁山上此时也有林冲、秦明、呼延灼等战将,真的到了必须全力邀请另一个武林高手上山的程度吗?卢俊义的名气的确很大,可在全国范围内,他的名气和财力还能高得过柴进?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梁山对于卢俊义的重视程度都有些古怪。
  
  第二,既然吴用他们已经将卢俊义骗上了梁山,那么为什么没能留住他呢?其实类似的情节以前也出现过多次,比如在对待萧让、徐宁等人时,梁山一般都是先骗本人上山,随后马上想办法把家属也弄到梁山,从而造成对方无法回头的局面。可这次在面对卢俊义时,梁山为什么没有使用这些驾轻就熟的手段呢?
  
  第三,就算没能说服卢俊义上山,梁山似乎也没必要提前放走李固,同时还造谣说卢俊义已经当了二把手,并且点破在卢家写有反诗的内容。梁山这么做的动机很让人费解?仿效当年对待秦明时那种逼迫对方无法回去的做法?可是几天之后,梁山却放行了卢俊义,而且事先还不把对李固的讲话透露给卢俊义,明摆着就是要把他往火坑里面推嘛。
  
  第四,如果将梁山的上述举动理解为故意让卢俊义被捕、从而使他只剩下上梁山这一条路,那么在卢俊义被捕之后,梁山应该尽快想办法把他弄出来,至少在董超薛霸押解他的时候,其实只要梁山派出两三个头领来接应一下燕青,应该不难救出卢俊义。但是在那个节骨眼上,燕青却没能等来任何帮手。也就是说,梁山一方面把卢俊义往火坑里面推,另一方面却根本没有预备救火的水源,这到底算是一个什么计划呢?
  
  所以如果从传统的阅读角度来看,梁山的这些行动可以说是漏洞百出、乱七八糟。但是,如果换成了政治派系斗争的角度,或许这些漏洞都能得到合适的解释。
  
  首先,梁山为什么会选择卢俊义呢?其实选择他的不是梁山,而是梁山上的蔡京势力。在晁盖死后,蔡京集团在梁山上面临着群龙无首的局面,迫切需要一个新的领导人。在这种情况下,蔡京集团选择了卢俊义。在此之前,出场的大多都是些县级情报站站长或者庄级情报站站长,卢俊义则是大名府的情报站站长,其地位和能力自然在其他人之上,具备了领导蔡京集团的威望和地位。
  
  或许有人会问,凭什么断定卢俊义就是蔡京集团的人、而非来自高俅集团呢?其实有很多地方都能证明这一点:一、卢俊义的势力范围在大名府,而那里是蔡京集团嫡系梁中书的地盘。要不是同样来自蔡京集团,卢俊义能在当地有那么大的影响力?二、在通知卢俊义上山时,梁山上派出来的吴用,正是蔡京集团此时在山上的领军人物。除此之外,还有些蛛丝马迹能够证明这一点,等到我后面再慢慢揭示;
  
  其次,在卢俊义上山之后,梁山的表现为什么那么奇怪?其实在这些奇怪现象的背后,反映出的是两派政治势力在这个问题上的争论。对于吴用、公孙胜他们来说,自然希望卢俊义能够留在山上。然而从宋江的角度来看,虽然此前由于权力制衡的关系没能否决请卢俊义上山的计划,但是在关键时刻,这个一把手还是表明了不欢迎卢俊义的态度。
  
  让我们来看看原文是怎么写的:
  
  宋江便请卢员外坐第一把交椅。卢俊义答礼道:“不才无识无能,误犯虎威,万死尚轻,何故相戏?”宋江陪笑道:“怎敢相戏。实慕员外威德,如饥如渴。万望不弃鄙处,为山寨之主,早晚共听严命。”卢俊义回说:“宁就死亡,实难从命。”吴用道:“来日却又商议。”
  
  表面上看,宋江显得很热情对吧,新同志一来就说要让对方当上山寨之主。可仔细一想,对于卢俊义这样一个没有为山寨立下任何功劳的新头领来说,一来就进入常委会或者行政院还有一点可能性。直接当一把手?其他头领能服气?所以宋江的这种态度其实是反过来将了卢俊义以及蔡京集团一军,故意为对方提供了一个不可能坐上去的位置,最终目的就是不让对方坐下。
  
  进一步深入分析的话,还可以听出宋江的一句潜台词:“要是你留下的话,那么这个一把手我就不干了。”看到了吧,宋江其实是在使用一种丢乌纱帽的威胁手段。面对放出狠话的他,吴用也就只能“来日却又商议”了。
  
  在几经反复之后,卢俊义最终没能留在梁山,不得不回到大名府。与此同时,宋江又以各种方式散布了卢俊义要造反的消息,将原本是他政治庇护伞的梁中书,也逼到了不得不将其逮捕的地步。当然,在正常情况下,卢俊义在梁中书那里吃不了什么苦头,无非就是暂时做做样子,正好可以继续寻找将他送上梁山的机会。可问题是,万一情况不正常呢?
  
  在《水浒传》的原文中,存在着这样一段有趣的情节:在卢俊义被捕之后,先是与主母勾结的管家李固尝试行贿牢头谋害卢俊义,而后柴进代表梁山出面送来了更多的金银,目的是要保住卢俊义的性命。
  
  可问题是,这些对话当时都发生在“天知地知”的情况下,凭什么认为这就是绝对的真相呢?会不会存在另外一种可能:贾氏本是节妇、李固更乃义仆,他们行贿只是为了让卢俊义过得好一点。在其之后,来自高俅集团的柴进,才是真正要花钱买卢俊义命的人。
  
  看到这里,或许有人会问,假如以上这段陈述是事实,那么为什么在高俅集团花了那么多钱之后,卢俊义仍然无恙呢?似乎证明我的假设不成立啊?其实在看待这个问题时,我们不能忽视一个重要的细节:当时李固和柴进先后行贿的对象是谁?铁臂膊蔡福、一枝花蔡庆。
  
  请注意,他们姓蔡,蔡京的蔡。
  
  
  
  
三十二
  由此可见,在看守卢俊义的过程中,梁中书派出了蔡氏家族中的两个嫡系,由此来确保卢俊义的人身安全。因此即使柴进开出的价码已经足够诱人,可还是买不来卢俊义的这条命。
  
  但正所谓百密一疏,梁中书也有漏算的地方,那就是他手下的张孔目显然遭到了高俅集团的收买。最后在给卢俊义定罪时,判决是“脊杖四十,刺配三千里。”这个判决本身并不重要,但关键在于,在路上押解卢俊义的居然是我们的老熟人——董超、薛霸。
  
  董超和薛霸,可能是《水浒传》中出现的所有人中最高寿的两个。即使按照最保守的估计,他们两人在押解卢俊义时也该有六七十岁。如果不那么保守的话,那么在正常情况下,他们两人此时的年龄应该在九十岁到一百岁之间,甚至更高一些。
  
  这对高寿差役此前曾经在野猪林出现过,当时的目的就是为了帮助高俅集团除掉林冲。在那之后,根据原文的记载:“原来这董超、薛霸,自从开封府做公人,押解林冲去沧州,路上害不得林冲,回来被高太尉寻事刺配北京。梁中书因见他两个能干,就留在留守司勾当。”我们有理由相信,他们根本就是高俅集团打入大名府的卧底。而在押解卢俊义这样一个关节点上,他们成为了两颗重要的棋子,担负起为高俅集团除掉卢俊义这个蔡京集团干将的重任。
  
  可以想见的是,暗杀卢俊义的计划事先已经被通知给了宋江,所以在押解过程中,梁山上并没有派人接应,显然是遭到了来自宋江的层层阻扰。但是,作为大名府情报站站长的保卫干事,燕青却在关键时刻突然出现,轻松干掉了两个百岁老人。然而由于没有接应者,燕青此时无法护送卢俊义上山,最后还是只能让他回到大名府。
  
  根据原文记载,燕青此时偶遇杨雄和石秀,后者宣称他们是来打探卢俊义的消息的。这个说法很可能只是一个借口,因为此前梁山既然可以安排柴进到牢里面送钱,也完全有能力确保信息渠道的通畅。既不应该此前对于卢俊义被押解的情况一无所知,也不太可能此时才派出头领来探听消息。所以说,作为高俅集团的重要头领,杨雄和石秀这次来执行的任务,也许根本就不是什么探听消息,而是来配合董超、薛霸干掉卢俊义,就好像蒋门神当初在飞云浦安排徒弟配合差役对付武松一样。
  
  根据石秀的说法,接下来他是在法场营救卢俊义的过程中遭到了逮捕。可是在原文中,似乎并没有梁中书判处卢俊义死刑的记载,而且在劫法场失败之后,处决卢俊义一事反倒是不再被提起,各位不觉得奇怪吗?或许,当时石秀在大名府被捕的原因并非劫法场,而是想直接去暗杀卢俊义?只不过在事情结束之后,对此心知肚明的各方都同意接受另一个摆得上台面的说法而已。
  
  撇开石秀的疑问继续往下看,此后的情节,围绕着梁山攻打大名府展开。但我们可以发现,这段情节进行得十分拖沓,始终处于打打停停的状况,宋江似乎并没有一鼓作气攻城救人的决心。对于这种局面,可以理解为山上两派对于营救卢俊义的积极性本来就不一样,来自于高俅集团的那些头领,此时可能只是出工不出力,所以没能在短时间内结束战斗。
  
  但在这种僵持局面下,蔡京集团也并非毫无作为。仿效高俅集团当初安排呼延灼上梁山的做法,这次蔡京则亲自举荐了关胜,其实也是为了增加本方在梁山上的势力。除此之外,梁中书那里也“贡献”了一个索超。如果这场仗一直拖下去,搞不好闻达、李成这些干将也会陆续上山。面对这种情况,宋江意识到自己不能继续装病了。算了,还是先把卢俊义搞出来吧。


 暗线二之番外篇——百岁老人董超、薛霸
  
  董超和薛霸,这并不是两个仅仅出现在《水浒传》中的名字。在清代小说《万花楼杨包狄演义》中,包公麾下的四大差役就是董超、薛霸和张龙、赵虎。也就是说,他们两人在宋仁宗年间就已经干起了差役。
  
  或许有人会说,毕竟这是两个不同作者写的小说,能够用来比较吗?好吧,那我们就来看看《水浒传》两作者之一的罗贯中的另一部作品《三遂平妖传》,这部小说同样发生在宋仁宗年间,结果也有董超、薛霸押解犯人的情节,
  
  或许又会有人说,那么会不会是同名同姓呢?当然不是,距离宋仁宗年间相隔几十年之后,同样在开封府,同样在差役行列中,出现了一个同样名叫董超或者薛霸的人还有一点点可能性,但同时出现了董超和薛霸两个同名同姓者,而且两人还继续成为老搭档,其概率恐怕不会高于百万分之一。所以说,这几部作品中的董超、薛霸应该就是同样的两个人。
  
  在此基础上,我们来计算一下两人的年龄。
  
  根据史书记载,包拯从1027年开始做官,一直到1062年去世。也就是说,董超、薛霸开始担任差役的时间应该在此期间,或者更早,但不可能更晚。
  
  然后,既然是充当差役,那么董超、薛霸肯定应该是成年人,那么就假设他们充当差役时都已经年满十八岁。
  
  再来看看他们押解卢俊义的时间,此时已经是宋徽宗年间,宋徽宗从1100年开始即位,书中没有明言此时到底是他即位后的第几年,但根据常理推断,按照《水浒传》剧情的发展,估计此事至少发生在他即位三五年之后。
  
  好了,在上述基础上,让我们来计算一下。首先计算一下两人年龄的下限,假设他们是在包拯去世前的最后一年才开始当差役,也就是说,在1062年时是18岁,那么到了1100年,他们的年龄就是18+38=56。如果押解卢俊义发生在宋徽宗即位5年之后,那么他们此时的年龄就是56+5=61岁。
  
  至于两人年龄的上限,那就是一个很可怕的数字。假设他们两人在包公做官的第一年就已经跟随包大人,假设当时还是18岁,那么他们在押解卢俊义时的年龄就是96岁。更何况,如果他们做差役时已经不止18岁呢?如果押解卢俊义时宋徽宗即位已经不止5年呢?这样算起来,被燕青干掉的很有可能就是两位百岁老人
  

三十三
  或许,正是因为宋江终于同意救出卢俊义的关系,他的绰号也从“及时雨”变成了“呼保义”。事实上,只要宋江一表态,接下来的程序工作就变得很简单,大名府方面自然会很配合地被梁山攻破。当然,几个蔡京集团的关键人物还是不能受伤害的。所以非但梁中书在手下保护下成功脱险,就连他的夫人,最后也逃过了一劫:“梁中书的夫人,躲得在后花园中,逃得性命。”或许围绕着梁夫人的安全问题,梁山内部还有过一番明争暗斗,也就不在这里多展开了。
  
  卢俊义这次终于上了梁山,可他的位置往哪里摆呢?宋江再一次提出要让出首领的位置,玩的其实还是老一套,反过来将对方一军,在提出一个不可能实现的方案的同时,也就堵死了对方的其他几条道路。由此达到的效果,就是吴用所说的:“且教卢员外东边耳房安歇,宾客相待。”也就是说,卢俊义此时在梁山上只是一个没有实权的“宾客”。
  
  但这显然不是蔡京集团当初在安排卢俊义上山时所期望达到的效果,于是,他们找到了一个让卢俊义有机会上位的机会——攻打曾头市。作为这次战役的战术指挥官,吴用专门安排卢俊义在平川小路埋伏,而且从结果来看,卢俊义又恰恰在这个地点活捉了史文恭。在了解卢俊义和吴用政治背景的情况下,谁会认为这只是简单的巧合?当然,吴用对外的说法,肯定会说自己本是为了帮宋江而安排卢俊义去不可能抓住史文恭的地方,基本上,这只能算是一种外交辞令吧。
  
  好了,现在卢俊义捉住了史文恭,那么根据晁盖的遗言,他是不是就有资格取代宋江的老大位置了?政治斗争不会这么简单。要想当老大,最重要的还是实力。所以当宋江再次装出一副推让老大位置的姿态时,卢俊义再一次被逼到了无路可退的地步。
  
  好在关键时刻还是吴用出面解围,他用目光暗示同属蔡京派系的鲁智深、武松等人,让他们出来闹一下。表面上看,似乎是反对卢俊义取代宋江,可实际上,是给双方找到了一个下台阶。于是宋江随即提出了攻打东平府和东昌府的方案。接下来从梁山派遣头领的情况来看,也能继续嗅出政治斗争的味道,吴用和公孙胜这两位老常委此时都与卢俊义一路,显然是一个基于政治派系做出的选择。
  
  根据宋江与卢俊义之间的约定,首先攻克城池的将成为山寨之主。那么我们都知道,最后是宋江率先实现了这一目标,所以保住了自己的老大地位。可问题是,之所以宋江比卢俊义先得手,难道只是因为董平比张清好对付吗?
  
  让我们来看看书中对于卢俊义攻打东昌府这一段落的介绍:
  
  卢员外提兵临境,一连十日,不出厮杀。前日张清出城交锋,郝思文出马迎敌。战无数合,张清便走。郝思文赶去,被他额角上打中一石子,跌下马来;却得燕青一弩箭,射中张清战马;因此救得郝思文性命,输了一阵。次日,混世魔王樊瑞引项充、李衮,舞牌去迎,不期被丁得孙从肋窝里飞出标叉,正中项充,因此又输了一阵。
  
  这里面存在着两个疑点:一,卢俊义为什么有整整十天时间不进攻?二,首次交兵,为什么出场的居然是郝思文?若以武艺而论,这一路人马中至少有关胜、呼延灼、索超、杨志等四人是一流战将,怎么也轮不到一个郝思文打头阵吧?
  
  由此可见,卢俊义根本就没打算抢在宋江之下攻克城池,一开始就只是摆出应付的态度。至于他这样做的理由,显然不是出于义气,而是一种权衡实力对比之后的理性选择。
  
  白白送出当老大的机会,卢俊义是不是很吃亏?错!恰恰相反,其实他才是这次出征计划的最大受益者。在此之前,他在梁山上的地位其实只是一个宾客,但通过出征,他迅速获得了军事指挥的实权,并且顺理成章地在宋江就任老大之后,坐上了梁山的第二把交椅。可以说从当初吴用邀请卢俊义上山开始,斗争主线其实一直集中在他的定位问题上,而现在,这个问题终于得到了解决。
  
  卢俊义的问题解决了,于是,《水浒传》也来到了全书最令人激动不已的章节——第七十一回 忠义堂石碣受天文 梁山泊英雄排座次。
  
  至于这份座次表,从政治斗争的角度来看,自然有很多值得玩味的地方。而我在这里首先抛出一个问题:为什么最后评定的五虎将就是那么五个人呢?
  
  
三十三
  或许,正是因为宋江终于同意救出卢俊义的关系,他的绰号也从“及时雨”变成了“呼保义”。事实上,只要宋江一表态,接下来的程序工作就变得很简单,大名府方面自然会很配合地被梁山攻破。当然,几个蔡京集团的关键人物还是不能受伤害的。所以非但梁中书在手下保护下成功脱险,就连他的夫人,最后也逃过了一劫:“梁中书的夫人,躲得在后花园中,逃得性命。”或许围绕着梁夫人的安全问题,梁山内部还有过一番明争暗斗,也就不在这里多展开了。
  
  卢俊义这次终于上了梁山,可他的位置往哪里摆呢?宋江再一次提出要让出首领的位置,玩的其实还是老一套,反过来将对方一军,在提出一个不可能实现的方案的同时,也就堵死了对方的其他几条道路。由此达到的效果,就是吴用所说的:“且教卢员外东边耳房安歇,宾客相待。”也就是说,卢俊义此时在梁山上只是一个没有实权的“宾客”。
  
  但这显然不是蔡京集团当初在安排卢俊义上山时所期望达到的效果,于是,他们找到了一个让卢俊义有机会上位的机会——攻打曾头市。作为这次战役的战术指挥官,吴用专门安排卢俊义在平川小路埋伏,而且从结果来看,卢俊义又恰恰在这个地点活捉了史文恭。在了解卢俊义和吴用政治背景的情况下,谁会认为这只是简单的巧合?当然,吴用对外的说法,肯定会说自己本是为了帮宋江而安排卢俊义去不可能抓住史文恭的地方,基本上,这只能算是一种外交辞令吧。
  
  好了,现在卢俊义捉住了史文恭,那么根据晁盖的遗言,他是不是就有资格取代宋江的老大位置了?政治斗争不会这么简单。要想当老大,最重要的还是实力。所以当宋江再次装出一副推让老大位置的姿态时,卢俊义再一次被逼到了无路可退的地步。
  
  好在关键时刻还是吴用出面解围,他用目光暗示同属蔡京派系的鲁智深、武松等人,让他们出来闹一下。表面上看,似乎是反对卢俊义取代宋江,可实际上,是给双方找到了一个下台阶。于是宋江随即提出了攻打东平府和东昌府的方案。接下来从梁山派遣头领的情况来看,也能继续嗅出政治斗争的味道,吴用和公孙胜这两位老常委此时都与卢俊义一路,显然是一个基于政治派系做出的选择。
  
  根据宋江与卢俊义之间的约定,首先攻克城池的将成为山寨之主。那么我们都知道,最后是宋江率先实现了这一目标,所以保住了自己的老大地位。可问题是,之所以宋江比卢俊义先得手,难道只是因为董平比张清好对付吗?
  
  让我们来看看书中对于卢俊义攻打东昌府这一段落的介绍:
  
  卢员外提兵临境,一连十日,不出厮杀。前日张清出城交锋,郝思文出马迎敌。战无数合,张清便走。郝思文赶去,被他额角上打中一石子,跌下马来;却得燕青一弩箭,射中张清战马;因此救得郝思文性命,输了一阵。次日,混世魔王樊瑞引项充、李衮,舞牌去迎,不期被丁得孙从肋窝里飞出标叉,正中项充,因此又输了一阵。
  
  这里面存在着两个疑点:一,卢俊义为什么有整整十天时间不进攻?二,首次交兵,为什么出场的居然是郝思文?若以武艺而论,这一路人马中至少有关胜、呼延灼、索超、杨志等四人是一流战将,怎么也轮不到一个郝思文打头阵吧?
  
  由此可见,卢俊义根本就没打算抢在宋江之下攻克城池,一开始就只是摆出应付的态度。至于他这样做的理由,显然不是出于义气,而是一种权衡实力对比之后的理性选择。
  
  白白送出当老大的机会,卢俊义是不是很吃亏?错!恰恰相反,其实他才是这次出征计划的最大受益者。在此之前,他在梁山上的地位其实只是一个宾客,但通过出征,他迅速获得了军事指挥的实权,并且顺理成章地在宋江就任老大之后,坐上了梁山的第二把交椅。可以说从当初吴用邀请卢俊义上山开始,斗争主线其实一直集中在他的定位问题上,而现在,这个问题终于得到了解决。
  
  卢俊义的问题解决了,于是,《水浒传》也来到了全书最令人激动不已的章节——第七十一回 忠义堂石碣受天文 梁山泊英雄排座次。
  
  至于这份座次表,从政治斗争的角度来看,自然有很多值得玩味的地方。而我在这里首先抛出一个问题:为什么最后评定的五虎将就是那么五个人呢?
  
  
三十四
  “五虎将”并不是一个专属于《水浒传》的概念,事实上,最有名的“五虎将”出现在罗贯中的另一部名著《三国演义》那里。但如果比较一下这两部名著的“五虎将”,还是会发现一些明显的区别。
  
  在《三国演义》中,刘备在平定东川之后册封了“五虎将”,依次是关羽、张飞、赵云、马超和黄忠。我们可以发现,这五人都属于超一流武将,也许黄忠给人的感觉稍逊一点,但考虑到他在平定东川过程中的赫赫战功,应该说还是配得上这一荣誉。而且在去掉这五名战将之后,其余武将的武艺明显就要差上一截。在这些人中武艺最高的魏延,显然还不是黄忠的对手。所以说,根据当时的人才配备,刘备册封“五虎将”在数量上是非常合适的,如果要搞出一个“六虎将”或者“八虎将”之类的概念,那么新增人选肯定会给人以滥竽充数的感觉。
  
  回过头来再看《水浒传》,就会发现情况明显有所不同。除了入选的五人之外,人们还能找出不少武艺大致相当的头领,比如曾与董平战平的徐宁、曾与秦明战平的花荣和索超、曾与索超战平的杨志、曾与呼延灼战平的孙立等等,在这种情况下,凭什么只选出五个人、而且是现在的这五个人呢?
  
  在五虎将,我觉得关胜、呼延灼和林冲入选的争议较小,前两个都曾经给梁山制造过大麻烦,林冲则是资历最老的一个,而且屡屡在关键时刻建功,也没有失败过的记录。相比之下,秦明曾在与史文恭的较量中速败,毕竟是他的一大历史污点,而且曾与秦明有过战平经历的头领也不少。或许,秦明的入选有资历因素,可论起资历,花荣一点也不比他差,武功也基本与秦明持平,再加上神射术带来的加成效果,以及他作为秦明大舅的身份,这个五虎将席位似乎本该属于他。
  
  再来看看董平的席位,以武艺而论,徐宁曾经与他大战五十回合,应该说水平大致相当;以功劳而论,董平还没有为梁山建立任何功勋,徐宁当初可是一来就破掉了连环马,并且掌握了一支钩镰枪部队,应该比董平更有资格。
  
  另外,董平这个“五虎将”席位还有一个蹊跷之处。出现在“五虎将”中的其他四人,在梁山总排名中的位置恰好在四巨头之后,分别排在五到八位。根据这一规律,董平本该排在第九位。可结果呢,在董平与其他四人之间,还出现了花荣、柴进、李应、朱仝、鲁智深和武松等六人,结果董平的排名一下子落到了第十五位,这又是为什么呢?
  
  所以如果按照传统思维的话,《水浒传》中的“五虎将”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或者应该对于具体人选进行调整,或者就索性搞个“八虎将”的概念出来,把更多具有相同水准的头领归纳进来。
  
  但如果站在政治派系斗争的角度来看,就不难对于上述现象作出解释。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一点,“五虎将”在《水浒传》中绝对不仅仅是一个荣誉称号,从之后一系列大规模战争的描写来看,“五虎将”在整个军队体系中往往在东西南北中五个方向各领一支军队。也就是说,“五虎将”的名额确定,其实关系到梁山上军事权力的一次分割。
  
  再来看看人选,林冲和关胜都属于蔡京集团的属下,在这种情况下,高俅集团自然也需要占据两个位置来实现平衡,所以索超、杨志、孙立等人自然就被排除在外。除了呼延灼之外,高俅集团还有一个名额可以选择,那么为什么选秦明而非花荣呢?原因很简单,既然涉及到权力斗争,未来在召开重要军事会议时,也许需要有关将领出于维护政治利益考虑而拍桌子骂娘,要想干这活,“霹雳火”显然更为合适。
  
  而且如果仔细观察的话,会发现代表蔡京集团入选的林冲和关胜两人,基本上都属于文武双全的类型。相比之下,作为高俅集团的代表,呼延灼和秦明则更多给人以莽夫的感觉。归根究底,其实与他们分别来自于以文官和武将为主导的不同阵营有关。
  
  最后再来看看董平,根据《水浒传》的原文记载,东平府太守是童贯的亲信,所以说,董平其实并不从属于蔡京和高俅这两大阵营中的任何一个,而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第三方(情况类似的还有张清),而在前四个席位形成2比2的均势之后,无论蔡京集团还是高俅集团,都很难让自己的人占据第五个名额、形成数量优势,在这种情况下,作为独立势力的董平就成为了权力斗争中的得利者,获得了入选“五虎将”的资格。
  
  但与此同时,也正因为他不从属于任何派系,因此在确定总排名时,就被远远地甩在了后面。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就好像他虽然在政府中出任部长要职,但由于不是党员,还是参加不了政治局会议。
  
  说起董平的排位,其实还存在着一个很有趣的地方。那就是如果计算一下排在他之前的十四个头领,会发现蔡系与高系的人数比恰好是7比7。而在前十四位战平的情况下,第十五位和十六位恰好又出现了两个中间派,使得权力平衡的局面得以保持下去,这显然是一种经过多方考虑之后的安排。
  
  说完了“五虎将”的情况,接下来还要对梁山上其他行政机构的设置情况进行分析,以及分析三十六天罡中的政治派系问题。由于此前已经进行过不少论述,因此相信对于出现在三十六天罡中的大多数头领,人们对于他们的政治派系都已经有所了解。但唯独有一个人的政治属性问题,我此前始终没有专门提及。然而到了现在,这个人的问题终于绕不过去了,那就是黑旋风李逵。
  
  他,到底是哪头的?
  
  
三十五
  多年以来,《水浒传》中宋江与李逵的关系似乎都被视为“义气”的典范,成为所有黑社会老大和小弟们学习的榜样。可仔细回想起来,在两人交往过程中,除了宋江一开始就慷慨地送银子给李逵之外,似乎并没有什么特别照顾铁牛的地方。反过来看,李逵虽然口口声声地敬宋江为大哥,但似乎也没有为他真真正正做成几件有意义的事情,倒是经常当众反对宋江的意见,有时还会上演诸如“负荆请罪”的场面。这样看来,两人与其说是义兄义弟,还不如说是欢喜冤家。
  
  可是,如果在“欢喜冤家”里面去除掉“欢喜”两个字呢?
  
  不妨让我们先回到起点来看一下,宋江与李逵是怎么结识的?因为李逵原本是戴宗的小弟。那么戴宗又是何许人也,通过本文之前的论述,我们知道他是蔡京集团派驻江州的情报员,也就是说,李逵一开始就是蔡京这条线上的人。
  
  当然,仅凭这一点,也不能完全判定李逵的政治属性,毕竟也存在着他一开始只是蔡系小角色、后来被宋江利用金钱拉拢到高系阵营的可能性。那么不妨注意一个有趣的细节,之后在蔡京集团内部几次涉及到常委会人选的重要活动中,都出现了李逵的身影。比如戴宗去请公孙胜,随行的就是李逵;后来吴用去请卢俊义,随行的还是李逵。看似莽撞的李逵,却整天出现在这些蔡京集团的常委们身边、执行重要任务,难道还不能证明他在集团内部的重要地位?
  
  或许有人还是认为,这些推断不足以推翻宋江与李逵之间那种多年以来已经被认定的义气关系。那么,我们就撇来政治派系的推测,直接来看看李逵的种种行为,到底是有利于宋江还是不利于宋江。
  
  先来看看三打祝家庄的段落,当时在擒住扈三娘之后,宋江的表现明摆着就是要为自己收个压寨夫人,与此同时,扈成未来上山、成为梁山上高俅集团新成员看似也已经板上钉钉,可人家李逵是怎么做呢?一个人直接干掉了扈家全体上下,同时断绝了宋江纳妻和揽才这两方面的希望。而且李逵的斗争显得很有策略,直接指出宋江觊觎扈三娘的企图,结果宋江为了替自己辩解,也就无法追究李逵的责任,最后也将扈三娘让给了王英。
  
  事实上,外表粗鲁的李逵,在心思方面颇为慎密。之所以装出一幅莽撞的外表,就是为了能够说出一些“理性人”不方便说的话,还不用担心受到追究,因为首领不应该和这样一介莽夫进行计较。而且在梁山下层那些头脑简单的头领那里,也很容易认可李逵的言行。包括到了《水浒传》的后半段,当宋江提出诸如让位、招安之类的话题时,差不多每次都是李逵带头闹事,从而在整个梁山掀起了一股怀疑领导权威的浪潮。
  
  李逵最喜欢攻击宋江的一点,则是后者的男女作风问题。前面提到过,在扈三娘的问题上,李逵就曾经让宋江很难堪,但这还不是最后一次。此后进京探访李师师时,李逵就存心搅局,接下来路过刘太公家,又利用有人假冒宋江霸占民女的机会,借机回到梁山撒泼,代表诸多蔡系头领狠狠地骂了宋江一顿:“你原来是酒色之徒:杀了阎婆惜,便是小样;去东京养李师师,便是大样。”
  
  这种攻击策略的高明之处在于,梁山上本来就有一大堆光棍,如果首领在男女私生活方面拥有特权,自然很容易招致群众的不满,所以攻击本身具有很大的威力。与此同时,由于男女关系表面上并不涉及政治问题,因此即使宋江想要报复、惩罚李逵,也很难给与致命的反击。由此可见,从生活作风着手,实在是攻击政敌的最佳选择啊。
  
  其实对于李逵,宋江也并非总是一味地忍让,他也曾经产生过将李逵驱逐出去的念头。《水浒传》第六十七回出现了这样一段剧情,当时朝廷派出水火二将攻击梁山,李逵主动请战却没有得到许可,结果半夜出走。此时宋江与吴用之间有这么一段对话:
  
  宋江见报,只叫得苦:“是我夜来冲撞了他这几句言语,多管是投别处去了!”吴用道:“兄长,非也。他虽粗卤,义气倒重,不到得投别处去。多管是过两日便来,兄长放心。”
  
  根据传统思维,宋江与李逵之间的关系,似乎应该比吴用与李逵之间更为深厚。也就是说,宋江本该比吴用更了解李逵的秉性。但是在李逵出走这件事情上,宋江的第一反应是李逵叛逃,吴用则认定肯定会回来,却是吴用比宋江更为信任李逵,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对于宋江来说,很希望借此机会直接赶走李逵这个很难处置的死对头,所以一旦对方离开,立即做出了“投别处”的判断,也就是希望就此将对方排除在梁山之外。但与李逵属于同一派系的吴用,自然不愿意就此失去一柄可以攻击宋江的利器,所以出面打圆场,给李逵未来的回归留下了空间。
  
  继续顺着这段情节往下走,李逵在出走途中杀掉了韩伯龙,原因何在呢?其实导致韩伯龙丧命的只有一句话:“本钱都是宋江哥哥的。”既然你是宋江布置在梁山外围的暗哨,而且此时又在荒郊野外,那么不杀你岂不是对不起我黑旋风的绰号?所以,韩伯龙就这样丢了命。日后回到了梁山,宋江照样无法追究李逵的责任,毕竟,对方身后还有整个蔡京集团的支持。
  
  一直到了《水浒传》的结尾,宋江才终于找到了报复李逵的机会,那就是下毒,可见他对于李逵的仇恨达到了什么程度。关于这一节,等到本文的最后部分再详加论述。
  
  好了,在明确了李逵的政治属性之后,我们终于可以全面地来看一下三十六天罡的整体政治格局了。
  
  
  
  但暗线三还是一点头绪也没有
  
  关键是武松的章节太集中、太环环相扣,也就失去了遐想和腾挪的空间


三十六
  之所以只分析三十六天罡而不是全部的一百零八将,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来,与三十六天罡相比,七十二地煞在山上的发言权明显有所不及,其政治力量相对薄弱;二来,在七十二地煞中有不少龙套角色,的确也很难判断他们的政治属性。接下来,就让我们来从政治派系的角度看看这份三十六人的名单:
  
  (高)天魁星呼保义宋江   (蔡)天罡星玉麒麟卢俊义
  (蔡)天机星智多星吴用   (蔡)天闲星入云龙公孙胜
  (蔡)天勇星大刀关胜    (蔡)天雄星豹子头林冲
  (高)天猛星霹雳火秦明   (高)天威星双鞭呼延灼
  (高)天英星小李广花荣   (高)天贵星小旋风柴进
  (高)天富星扑天雕李应   (高)天满星美髯公朱仝
  (蔡)天孤星花和尚鲁智深  (蔡)天伤星行者武松
  (中)天立星双枪将董平   (中)天捷星没羽箭张清
  (蔡)天暗星青面兽杨志   (高)天佑星金枪手徐宁
  (蔡)天空星急先锋索超   (蔡)天速星神行太保戴宗
  (高)天异星赤发鬼刘唐   (蔡)天杀星黑旋风李逵
  (蔡)天微星九纹龙史进   (高)天究星没遮拦穆弘
  (高)天退星插翅虎雷横   (高)天寿星混江龙李俊
  (蔡)天剑星立地太岁阮小二 (高)天平星船火儿张横
  (蔡)天罪星短命二郎阮小五 (高)天损星浪里白跳张顺
  (蔡)天败星活阎罗阮小七  (高)天牢星病关索杨雄
  (高)天慧星拚命三郎石秀  (蔡)天暴星两头蛇解珍
  (蔡)天哭星双尾蝎解宝   (蔡)天巧星浪子燕青
  
  通过这份名单,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一、三十六天罡与七十二地煞基本上都属于立法机构,他们之间的关系,也许类似于参议院和众议院?又或者是人大与政协?反正梁山上的核心权力被掌握在前者那里。而在三十六天罡这个立法机构中,“平衡”是最大的主旋律;
  
  二、作为高俅集团的头脑,宋江占据了第一把交椅,但同时也要看到,2到6名全都归属于蔡京集团的头领,或许这也算是高俅集团为了获得一把手位置所付出的代价。另外也可以感觉到,蔡京集团此时已经度过了晁盖刚刚归天时那段最难熬的日子,从原先的绝对劣势转换到了如今的相对优势。
  
  三、正是由于蔡京集团在前六位中占据了五席,那么出于平衡考虑,7到12名的席位就全都给了高俅集团。不过这样一来,高俅集团在前12个席位中就取得了7比5的优势。那么怎么办呢?于是第13和14把交椅又给了蔡京集团,回到7比7的平衡状态。
  
  四、在前十四位处于均势的情况下,第15、16位就给了两位中立人士。事实上,两人的绰号也反映出了他的政治属性。张清是“没羽箭”,一支箭没有了羽毛,那么还可能稳定地朝着一个方向前进呢?自然只能在空中摇摆不定,就好像张清的政治立场一样。至于“双枪将”这个绰号就更为直白了,手使双枪者,身体肯定位于两杆枪之间,而且双手同时攀附,恰好就是董平活跃于蔡、高两大集团之间的真实写照。甚至就连起名字时,施耐庵也特别把一个“平”字留给了“双枪将”,其暗喻已经十分明显了。
  
  五、在三十六天罡之中,大多数头领的政治属性都可以通过此前的文章推出,或许史进需要稍微解释一下。史进所师从的王进,是一个受到高俅集团迫害的军校教官;史进所交好的鲁智深,则是蔡系重要头领林冲的好友。综合这两点来看,他也该从属于蔡京集团。
  
  六、对于解珍解宝这两个猎户入选三十六天罡的结果,以往历来存在着不小的争议。相对为大众所接受的一种说法,是宋江故意打压登州系的孙立。本文此前在论述到三打祝家庄的段落时,也曾有过类似的表述。不过现在到了具体分析名单的时候,其实还能找出一个更为关键的理由。
  
  我们首先来数一下,在这份36人名单中,蔡京集团、高俅集团以及中立势力各占多少席位呢?结论是18比16比2,蔡京集团稍占优势。那么,如果当初没有将解氏兄弟选入、而是将孙立列入天罡呢?这样就面临着空出了一个席位的问题,而在孙立入选的情况下,经常与他被相提并论、而且通常还靠前一位的黄信就该顶替这个位置。可黄信从属于高俅集团,这样一来,席位之比就变成了17比17比2,蔡京集团能接受吗?所以正是出于平衡的考虑,蔡京集团才宁可拿掉孙立的名字,换上了解氏兄弟,一下子占满两个名额。
  
  七、所以说,如果从政治派系的角度来解读这份36人名单,会发现其设计之精细程度远远超乎我们之前的想象。两大派系各有18个和16个席位,谁也没有超过半数。在这种情况下,两个中间派的态度就变得异常重要。因此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在之后的章节中,董平和张清屡屡获得出彩的机会,其曝光率明显高于五虎将中的其他四人,究其根本,其实与两大政治势力竞相拉拢他们的背景有关。
  
  另一方面,虽说蔡京集团多出了两个席位,但如果细看之下,也会发现该系头领的忠诚度还是存在着一些变数,比如杨志、戴宗都曾遭到组织的出卖,鲁智深、武松以及史进等人未必是嫡系,解氏兄弟毕竟资历浅。由于这些劣势的存在,蔡京集团虽然勉强算是多数党,但也不能排除该系头领在某些问题上反而支持对手阵营的情况,也就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这两个席位的优势,总体上还是与高俅集团处于势均力敌的状况。
  
  好了,三十六天罡名单的分析暂时告一段落,我们基本了解到两大政治势力在立法机构中大致平衡的局面。那么,在行政机构中又是怎样的一番格局呢?

三十六
  之所以只分析三十六天罡而不是全部的一百零八将,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来,与三十六天罡相比,七十二地煞在山上的发言权明显有所不及,其政治力量相对薄弱;二来,在七十二地煞中有不少龙套角色,的确也很难判断他们的政治属性。接下来,就让我们来从政治派系的角度看看这份三十六人的名单:
  
  (高)天魁星呼保义宋江   (蔡)天罡星玉麒麟卢俊义
  (蔡)天机星智多星吴用   (蔡)天闲星入云龙公孙胜
  (蔡)天勇星大刀关胜    (蔡)天雄星豹子头林冲
  (高)天猛星霹雳火秦明   (高)天威星双鞭呼延灼
  (高)天英星小李广花荣   (高)天贵星小旋风柴进
  (高)天富星扑天雕李应   (高)天满星美髯公朱仝
  (蔡)天孤星花和尚鲁智深  (蔡)天伤星行者武松
  (中)天立星双枪将董平   (中)天捷星没羽箭张清
  (蔡)天暗星青面兽杨志   (高)天佑星金枪手徐宁
  (蔡)天空星急先锋索超   (蔡)天速星神行太保戴宗
  (蔡)天异星赤发鬼刘唐   (蔡)天杀星黑旋风李逵
  (蔡)天微星九纹龙史进   (高)天究星没遮拦穆弘
  (高)天退星插翅虎雷横   (高)天寿星混江龙李俊
  (蔡)天剑星立地太岁阮小二 (高)天平星船火儿张横
  (蔡)天罪星短命二郎阮小五 (高)天损星浪里白跳张顺
  (蔡)天败星活阎罗阮小七  (高)天牢星病关索杨雄
  (高)天慧星拚命三郎石秀  (蔡)天暴星两头蛇解珍
  (蔡)天哭星双尾蝎解宝   (蔡)天巧星浪子燕青
  
  通过这份名单,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一、三十六天罡与七十二地煞基本上都属于立法机构,他们之间的关系,也许类似于参议院和众议院?又或者是人大与政协?反正梁山上的核心权力被掌握在前者那里。而在三十六天罡这个立法机构中,“平衡”是最大的主旋律;
  
  二、作为高俅集团的头脑,宋江占据了第一把交椅,但同时也要看到,2到6名全都归属于蔡京集团的头领,或许这也算是高俅集团为了获得一把手位置所付出的代价。另外也可以感觉到,蔡京集团此时已经度过了晁盖刚刚归天时那段最难熬的日子,从原先的绝对劣势转换到了如今的相对优势。
  
  三、正是由于蔡京集团在前六位中占据了五席,那么出于平衡考虑,7到12名的席位就全都给了高俅集团。不过这样一来,高俅集团在前12个席位中就取得了7比5的优势。那么怎么办呢?于是第13和14把交椅又给了蔡京集团,回到7比7的平衡状态。
  
  四、在前十四位处于均势的情况下,第15、16位就给了两位中立人士。事实上,两人的绰号也反映出了他的政治属性。张清是“没羽箭”,一支箭没有了羽毛,那么还可能稳定地朝着一个方向前进呢?自然只能在空中摇摆不定,就好像张清的政治立场一样。至于“双枪将”这个绰号就更为直白了,手使双枪者,身体肯定位于两杆枪之间,而且双手同时攀附,恰好就是董平活跃于蔡、高两大集团之间的真实写照。甚至就连起名字时,施耐庵也特别把一个“平”字留给了“双枪将”,其暗喻已经十分明显了。
  
  因此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在之后的章节中,董平和张清屡屡获得出彩的机会,其曝光率明显高于五虎将中的其他四人,究其根本,其实与两大政治势力竞相拉拢他们的背景有关。
  
  五、在三十六天罡之中,大多数头领的政治属性都可以通过此前的文章推出,或许史进需要稍微解释一下。史进所师从的王进,是一个受到高俅集团迫害的军校教官;史进所交好的鲁智深,则是蔡系重要头领林冲的好友。综合这两点来看,他也该从属于蔡京集团。
  
  六、对于解珍解宝这两个猎户入选三十六天罡的结果,以往历来存在着不小的争议。相对为大众所接受的一种说法,是宋江故意打压登州系的孙立。本文此前在论述到三打祝家庄的段落时,也曾有过类似的表述。不过现在到了具体分析名单的时候,其实还能找出一个更为关键的理由。
  
  我们首先来数一下,在这份36人名单中,蔡京集团、高俅集团以及中立势力各占多少席位呢?结论是19比15比2,蔡京集团取得了多数席位,成为了***。那么,如果当初没有将解氏兄弟选入、而是将孙立列入天罡呢?这样就面临着空出了一个席位的问题,而在孙立入选的情况下,经常与他被相提并论、而且通常还靠前一位的黄信就该顶替这个位置。可黄信从属于高俅集团,这样一来,席位之比就变成了18比16比2,蔡京集团能接受这种失去超过半数席位的局面吗?所以正是出于平衡的考虑,蔡京集团才宁可拿掉孙立的名字,换上了解氏兄弟,一下子占满两个名额。
  
  七、虽说蔡京集团多出了4个席位,但如果细看之下,也会发现该系头领的忠诚度还是存在着一些变数,比如杨志、戴宗都曾遭到组织的出卖,鲁智深、武松以及史进等人未必是嫡系,解氏兄弟毕竟资历浅。由于这些劣势的存在,蔡京集团虽然勉强算是多数党,但也不能排除该系头领在某些问题上反而支持对手阵营的情况,也就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这4个席位的优势,总体上相对于高俅集团还不能算是绝对优势的状况。
  
  好了,三十六天罡名单的分析暂时告一段落,我们基本了解到蔡京集团在立法机构中成为***的局面。那么,在行政机构中又是怎样的一番格局呢?
  
  
  
  三十七
  先来看看中枢机构的设置:
  
  梁山泊总兵都头领二员:
    呼保义宋江     玉麒麟卢俊义
  掌管机密军师二员:
    智多星吴用     入云龙公孙胜
  同参赞军务头领一员:
  神机军师朱武
  
  ——这里面前四个人其实没啥争议,可以理解为四常委分别当选正副总统、正副总理。但突然冒出来一个仅仅名列地煞的朱武,则让人感觉有点蹊跷。仔细分析下,顺着朱武——史进——鲁智深——林冲这条线路,会发现这位神机军师也是蔡京集团的人。资历尚浅的他,居然能够获得一个诸如“总理助理”的核心职位,显然离不开蔡京集团的刻意安排,至于用意,和当初宋江在晁盖死后的七人行政院中安排吕方、郭盛基本相符,只不过此时得势的换成了蔡京集团,于是他们就利用这一招将在中枢机构的人数优势扩大为4比1。
  
  当然,既然蔡京集团在中央行政机构占到了这么大的便宜,自然也需要在其他方面有所让步。所以堪称肥缺的财政部就交给了高俅集团,由柴进和李应负责掌管钱粮。另一方面,在负责中央安保工作的人选方面,也就安排了高俅集团的吕方、郭盛、孔明、孔亮等人。
  
  继续往下看,就是五虎将的设置,这一点此前已经解释过了,结果两大势力形成了2比2的局面。那么再看下去:
  
  马军八虎骑兼先锋使八员:
    小李广花荣     金枪手徐宁
    青面兽杨志     急先锋索超
    没羽箭张清     美髯公朱仝
    九纹龙史进     没遮拦穆弘
  
  ——在骑兵系统的八大头领中,花、徐、朱、穆属于高系,杨、索、史属于蔡系,张是中间派,这样最后的比例就是4比3比1,高系稍占优势。
  
  步军头领一十员:
    花和尚鲁智深    行者武松
    赤发鬼刘唐     插翅虎雷横
    黑旋风李逵     浪子燕青
    病关索杨雄     拚命三郎石秀
    两头蛇解珍     双尾蝎解宝
  
  ——在步兵系统的十大头领中,鲁、武、刘、李、燕、解等7人属于蔡系,雷、杨、石等三人属于高系,在骑兵系统处于下风的蔡系在这里找回了平衡。
  
  四寨水军头领八员:
    混江龙李俊     船火儿张横
    浪里白跳张顺    立地太岁阮小二
    短命二郎阮小五   活阎罗阮小七
    出洞蛟童威     翻江蜃童猛
  
  ——在水军系统的八大头领种,阮氏三雄属于蔡系,其他五人都属于高系,高系以5比3领先。
  
  综上所述,如果仅仅比较在三个兵种里面的情况,那么蔡系赢得了步兵系统的多数席位,高系赢得了骑兵系统和水军系统的多数席位,总体上以2比1领先。但如果算起来这些高级将领的总人数,则是蔡系以13比12领先,同时也正好没超过半数,再次让人感受到行政人员安排时的精细设计。
  
  由此可见,经过了多年斗争、反复沉浮之后,蔡京集团和高俅集团在梁山上已经基本形成了均衡局面,谁也无法彻底消除对方势力的影响。无论对于蔡京还是高俅来说,在已经下了那么大本钱的情况下,这样一个结果显然都不能令他们满意。于是,在那之后,双方都停止了导致自己疲惫不堪的军备竞争,不再频繁以各种名目安排本方势力增援梁山,而是以全新方式开始了新一轮斗争。
  
  
  
三十八
  对于梁山来说,108将排座次是一个重要的关节点。在那之后,梁山彻底失去了对外扩张、招募新头领的兴趣,“招安”,开始成为了一个最热门的关键词。在寻求招安的过程中,宋江自然是一个关键人物。可问题是,宋江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产生招安的念头的?
  
  根据传统意义上的理解,宋江自从上梁山之后,就一直在等待受招安的机会。在电视剧《水浒传》中,邀请卢俊义上山也被认为是用来寻求招安机会的手段。但仔细回想一下,就会发现宋江的性格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般软弱,也算不上是坚定的“投降派”。
  
  我们先来看看宋江在浔阳楼上题写的反诗,最后一句是什么?“敢笑黄巢不丈夫”,那么黄巢当年的结局是受招安吗?另一方面,在宋江登山之前,梁山在整体上还是采取战略守势。可是宋江一来,马上就出现了三打祝家庄的行动,此后也屡屡发起主动攻击。这些攻击难道会有利于受招安?要知道,每个庄、每座城的背后,都可能牵扯到朝廷中的相应势力,所以打仗越多也就意味着结仇越多,只会增加在受招安过程中的阻力。
  
  所以说,至少在那段时间里,宋江并没有将受招安视为一个重要的战略目标。然而在108将排定座次之后,“敢笑黄巢不丈夫”却变成了“望天王降诏早招安”。这种转变的原因在哪里?
  
  其实,关键就是宋江所处的地位与当年已经有所不同。通过此前分析三十六天罡的政治属性可以知道,此时在蔡京集团已经在梁山上成为了***,宋江虽然名列第一,但却是前六名中唯一的高俅集团成员。换句话说,如果宋江本人也出现一次类似晁盖那样的“意外”,那么蔡京集团就可以轻易获得梁山的控制权。
  
  由此可见,虽然宋江看上去站在了108将中的顶峰位置,但他其实也是处境最危险的一个。面对这种“高处不胜寒”的处境,宋江自然很容易产生退出斗争的念头。那么如何退出呢?招安就是一种最好的方式。受招安,也就意味着黑道人物将会变成白道人物,那么未来需要面对的就是官场规则,而无须担心黑社会的仇杀(当然,从结果来看,这一点也未必)。
  
  更何况,宋江当初在白道的身份不过是一个县城的小吏,充其量也就是一个科级干部。如果能够受到招安,那么根据梁山如今的规模,以及宋江的名义领袖地位,他至少也能混到一个处级头衔,甚至跃升局级也不是不可能。因此综合而言,对于宋江而言,继续留在黑道风险太大,转而前往白道则收益诱人,他作出后一个选择完全符合趋利避害的人性。
  
  然而,天底下毕竟没有那么多如意算盘可打。宋江想退出,可蔡京集团的头领们会轻易放过他吗?所以在宋江透出招安的口气之后,跳出来反对的鲁智深、李逵以及武松等人,清一色地来自于蔡京集团,不难感受到两大派系对于这个问题的不同看法。
  
  不过阻力归阻力,宋江的努力最终还是为梁山争取到了受招安的机会。朝廷很快就派出了陈太尉来主持招安事务。但我们也都知道,这次招安最终以失败而告终。那么在失败的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政治斗争呢?
  
  
  
三十九
  出面负责这次招安的是陈太尉,而在出发之前,陈太尉专门拜访了蔡京和高俅两人,其间谈话颇有值得玩味之处。先来看看蔡京的反应:
  
  蔡太师问道:“听得天子差你去梁山泊招安,特请你来说知:到那里不要失了朝廷纲纪,乱了国家法度。你曾闻《论语》有云:‘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使矣。’”
  
  通过这些没有多少实际意义的话来看,蔡京对于招安一事并没有提出明确反对。毕竟以此时山上的形势而言,蔡系还是稍稍占据了上风,此时如果招安,那么也是蔡系可以获得更大利益,在白道注入更多势力。
  
  那么再来看看高俅的反应:
  
  高太尉道:“今日朝廷商量招安宋江一事,若是高俅在内,必然阻住。此贼累辱朝廷,罪恶滔天,今更赦宥罪犯,引入京城,必成后患。欲待回奏,玉音已出,且看大意如何。”
  
  看到了吧?高俅的态度很鲜明,那就是反对招安。因为从他的角度来看,自己当初下了那么大的本钱,结果高系人马在梁山上还是只混到了在野党的地位,此时受招安,就等于是承认自己在这场斗争中失败,高俅既然不甘心,也就想方设法希望搞砸招安事宜。
  
  在了解到两大BOSS的态度之后,我们还可以关注到这样一个细节,那就是蔡京和高俅不约而同地各自派出一个下人随同陈太尉出发,其中蔡太师府派出了张干办、高殿帅府派出了李虞侯。那么当朝那么多权臣,为什么只有他们两人派人呢?道理也很简单,因为大家心里都清楚,梁山上主要就是蔡高两大派系,那么值此关键时刻,自然需要有自己人前往进行监督和观察,至于其他权臣由于基本没有被卷到这场斗争之中,也就没必要、更没资格派人了。
  
  再来看看张干办与李虞侯到了梁山之后的言行,也会发现很多有意思的地方。以往阅读《水浒传》时,人们可能只会留下这两人仗势欺人、飞扬跋扈的印象。但如果放到政治斗争的大背景下,就会找出他们言行中的微妙之处。
  
  在遇到梁山好汉之后,张干办开口就是:“你那宋江大似谁?皇帝诏敕到来,如何不亲自来接?甚是欺君!”作为蔡京集团的代表,他首先就将矛头指向了高俅集团的宋江。那么接下来李虞侯又是怎么说的:“不成全好事,也不愁你这伙贼飞上天去了。”矛头指向了众人,却暂时撇开了宋江。再看下去,还能看到李逵怒打李虞侯的情节,为什么不打张干办呢?说到底,还是政治派系在其中起到了作用。
  
  这次招安的失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阮小七、李逵、鲁智深、武松等人出面捣乱,而在当初讨论招安一事时,吴用、林冲还有关胜也都提出了反对意见。由此看来,这些蔡系头领并不愿意接受招安的结果,最后被派去迎接陈太尉的也是吕方、郭盛等高系头领。
  
  也就是说,在对待招安的问题上,无论蔡京集团还是高俅集团,从上到下的态度都存在着相互矛盾之处。正是这些矛盾的存在,导致整个招安过程变得一波三折,其背后其实是各方利益博弈的结果。
  
  比如高俅因为不满足于在野党的地位,不愿意马上接受招安结果,但作为高俅集团在梁山上的头脑,宋江却出于个人利益角度,希望尽快落实招安政策。在蔡京集团那里,同样存在着上下不齐心的情况。蔡京本人愿意接受招安结果,可是他派驻在梁山的那些头领却不愿意。原因是在他们看来,此时受招安,无法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的目标。
  
  招安,说到底就是用黑道身份兑换白道官位,那么作为蔡系头领,尤其是那些高级头领,自然希望在招安之后获得高官,至少不能低于自己上梁山前的位置。可问题在于,此时作为梁山一把手的宋江,此前的起点太低,仅仅是县城的小吏。如果从宋江的角度来看,可能有个知县当当已经可以满足。但要是一把手也只能当知县,那么在他之下的其他头领呢?显然必须接受越来越低的官位。而对卢员外、关将军、林教头、鲁提辖乃至武都头来说,这个结果难以令人满意。
  
  而如果找个计划干掉宋江呢?那么梁山的一把手就会换成卢俊义,以河北玉麒麟的威望,完全有望获得比知县高得多的官位,同时水涨船高地抬升其他人的官位。
  
  所以说,这些蔡系头领认为目前并不是一个受招安的好时机,而是更希望在干掉宋江之后再受招安。事实上,一个暗杀宋江的计划已经在酝酿之中了。
  
  
四十
  让我们先把暗杀计划放在一边,看看在第一次招安失败之后发生了些什么。首先,是童贯出场进行征讨。可问题是,在梁山基本上由蔡高两大势力唱主角的背景下,童公公又能占到什么便宜?于是,失败成为了一个必然发生的结果,好在他最后遇到的还是自己的老部下张清,所以总算得以全身而退。
  
  童贯失败之后,就轮到了高俅亲自出马。对于高俅来说,之所以亲赴前线,或许酝酿着与政治斗争有关的计划。比方说,如果他带去的那些节度使里面有几个最后上山,或许就会改变梁山上的政治格局,形成一种高俅愿意招安出现的结果。又比如说,如果在战斗过程中除掉卢俊义或者林冲之类的蔡系高级头领,那么也能达到类似的效果。
  
  但我们现在已经无从知晓高俅当时到底准备了一个怎么样的计划,因为蔡京此时的行动更快一步,趁高俅在前线的机会,策划了第二次招安。至于这次招安的真正目的,则是除掉宋江,也就是我前面所说的那个暗杀计划。
  
  看过《水浒传》的人已经都记得,这次招安的关键在于圣旨上的文字游戏——“除宋江”。原文没有交代这个文字游戏的设计到底来自于何人,但我们综合前后情节,可以分析出这应该是蔡京集团的计划,目的就是除掉宋江,从而彻底让梁山变成蔡京集团的势力范围,并且在招安过程中获得最大利益。
  
  根据原文记载的情节发展,在天使宣读圣旨之后,吴用喊了一句“将军听得么”,然后花荣射死了天使,梁山好汉们也一起发作,粉碎了来自奸臣们的阴谋。可是,当时的真相就是这么简单吗?
  
  还是让我们仔细研究一下吴用的那句话吧,当时,圣旨里面已经发出了“除宋江”的指令,此时吴用的“将军听得么”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假如在学校里,校长发话要求学生们赶紧打扫卫生,然后班主任说了一句“同学们听到了吗”,我们一般会理解为要求大家都听校长的话赶紧打扫呢,还是要求大家向校长大人扔石块呢?所以说,吴用这句话的真实意思,其实是喝令大家遵照圣旨的吩咐,也就是完成“除宋江”的任务。
  
  有些蹊跷的是,吴用这句话当时是朝着花荣说的。或许,蔡系头领们也考虑到暗杀宋江的政治影响,所以专门安排一个高系头领来干这个事情。也许他们以掌握了花荣暗杀晁盖的证据来要挟,或者毒多星给花荣下了慢性毒药,也有可能在背后挟持了花荣的家人,通过种种手段来要求花荣以卧底身份干掉宋江。
  
  然而,在这个最关键的时刻,花荣却并没有出卖宋江,而且为了避免蔡系头领直接动手,他选择了射死天使,封杀了其他人对宋江下手的可能性。也许,这是出于他对于革命事业的忠诚,也有可能,只是为了报当初宋江专程前往清风寨除掉刘高的恩情。当然,为了当时的选择,花荣日后也会付出沉重的代价。
  
  虽然暗杀宋江的计划没能成功,但这次意外却提醒了高俅,招安的事情不能再拖延了,否则宋江真的可能被干掉。所以在那之后,高俅终于改变了原先反对招安的立场,甚至还专程前往梁山,可以预想的是,当时在他与宋江之间存在着密谈,核心内容就是如何实施招安的计划。
  
  于是,就在高俅回去不久之后,梁山上终于等来了第三次招安,而且这次招安最后成功了。那么在招安成功之后,在征辽、征三大寇的过程中,还有蔡高斗的暗线可写吗?这个,让我想想。
  
  
结局
  这是一个突如其来的结局,却是一个经过反复思考后的决定。最近一周时间里面,我一直在想,要不要从征辽、征三大寇里面继续挖掘暗线。后来斟酌再三,最终还是决定放弃。
  
  首先,从情节设置和语言文字的感觉来看,征田虎、王庆的部分应该并非出自于施耐庵。众所周知,在说起《水浒传》的作者时,普遍的说法是施耐庵与罗贯中合著。不过对于两人具体合作的方式,似乎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就我个人感觉而言,征田虎、王庆这部分的内容,肯定是在《水浒传》已经写出100回的基础上,强硬地又插进去了20回,也许这是罗贯中单独著作的部分,也有可能是两位作者之外人士所写的“外传”性质的内容,但肯定不是出自于在此前段落中写下过那么多生动文字的那个作者。可以说,《水浒传》中间这20回的内容与100回之间的差距,就像《红楼梦》前80回和后40回的差距一样,属于稍加辨别就能感到出自不同人之手的类型。
  
  既然这些部分本身就存在着续作、伪作的嫌疑,那么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剖析也就没有多少意义,更何况很多读者未必读过这些段落,就算剖析出来也难以找到共鸣。
  
  至于征辽和征方腊这两部分,我也吃不太准其原作者到底和前半部分是不是一个人。如果进行比较的话,那么这些部分与前半部分之间的差距,未必比它们与《三国演义》的区别更小,也有很大可能出自于罗贯中一个人的手笔。因此在这些段落中,大场面的战斗越来越多,能够反映内心的生动语言则越来越少。从暗线挖掘的角度来说,可以施展的空间实在不多。
  
  当然,如果非要挖掘,自然也可能十分生硬地将其内容与蔡高斗联系到一起。但如果这样做,估计作者越写越辛苦,读者也是越读越乏味,还不如见好就收。所以,请允许我在这里跳过征辽、征三大寇的内容,直接来到大结局吧。
  
  在征方腊结束之后,梁山好汉还剩下36人,而到最后觐见宋徽宗时,已经只剩下27人,其中12人属于天罡级别,具体名单如下:
  
  (高)宋江  (蔡)卢俊义  (蔡)吴用  (蔡)关胜  
  (高)呼延灼 (高)花荣   (高)柴进  (高)李应  
  (高)朱仝  (蔡)戴宗 (蔡)李逵  (蔡)阮小七
  
  以人数而论,双方以6比6持平。可见在这些征战中,两大派系都没有赚到多少便宜。
  
  接下来,则轮到两大派系针对敌对势力展开了疯狂的暗杀活动。毕竟此时“梁山好汉”已经不再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双方的暗杀活动也就变得毫无顾忌。第一个被暗杀的是卢俊义,那么暗杀卢俊义的主意来自于谁呢?高、杨两个太尉,可见这次活动的本质,是高俅集团针对蔡京集团要员的一次打击,所以,其中自然不会有蔡京的参与。
  
  那么接下来当宋江也被暗杀时,这次的主意又来自于谁呢?蔡、童、高、杨等四人。为什么这次的人数增多了?因为卢俊义的死,破坏了原有的平衡格局,蔡京自然不可能善罢甘休,所以在童贯的斡旋之下,两大势力的Boss最后达成了牺牲宋江、以实现新的平衡的协议。
  
  宋江最终没能逃过被牺牲的命运,不过在死之前,他总算也找机会干掉了李逵,报了自己多年来受到对方欺辱之仇。另外,作为两大集团的重要成员,吴用与花荣也落得一个两败俱伤的下场。那么为什么高俅集团里面被干掉的是花荣呢?关键还是在于当年的“除宋江”事件。
  
  好了,或许有点虎头蛇尾吧,写了一个多月之后,暗线二的内容终于到了结局部分。不过,虽然本文是结局,但却并不是暗线二的最后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