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手撕面包:幼儿家庭教育100问速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4:21:54

前言

年轻的爸爸妈妈们:

你们好!由衷地说一声:家长们辛苦了!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我国已经进入了一个“人才是一切”的时代,这就为我们教育下一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育对于人的一生有着重要的影响,家庭教育又在整个教育中处于重要地位,并且起着特殊的作用,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父母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任老师,我们的每句话、每个举动、每个眼神,甚至看不见的精神世界,都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身为父母的我们,想要在教育自己孩子的过程中不留遗憾,一定要先了解孩子,这样才能找到解决教育问题的方法,才会使我们真正成为一个懂得教育的合格的父母。
洪恩儿童教育中心的专家们为初为人父(母)的家长们精心准备了这本《家庭教育100问》,力求为您解决家庭教育中常见的问题。本书将从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良好习惯的养成、智力开发的要点、八大智能协调的发展,以及如何利用先进教育手段五大方面进行阐述。愿它能成为学前幼儿家庭的良师益友、您的家庭教育宝典。

我们编辑和收集的问题在深度和广度上难免有遗漏,还请广大家长朋友多多提出宝贵意见,相信我们能够共同打造一代出色的人才。

                                            祝:          :

孩子们幸福健康,快乐成长!

洪恩 IQ365商城  编 者

2009年5月于北京  ’

目录

第一章  培养一个健康快乐的孩子

身为父母,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出类拔萃的,我们都期待着孩子健康成长,家庭的幸福和事业的成功——这一切,都需要健康的人格;而健康人格培养的主渠道在家庭教育上。在和谐美满的家庭中,孩子受到了好的气质、性格、能力、兴趣、情绪和理想的熏陶和培养,这些慢慢养成的习惯和行为准则,会带孩子走向成功的人生……

第二章  好习惯决定孩子的一生

儿童学者告诉我们,凡人生所需之重要习惯、倾向、态度,多半可以在六岁以前培养成功。换句话说,六岁以前是人格陶冶最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培养得好,以后只要顺其自然,自然成为社会的优良分子;倘若培养得不好,那么,习惯成了不易改,倾向定了不易移,态度决了不易变……

第三章  有效提高智力品质

幼儿阶段是孩子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早期教育的重点应当是采用适当的方法刺激孩子的智力发展。智力是指以思维能力为核心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像力的总和。早期智力开发要通过游戏、歌唱、绘画、折纸、泥工、听故事、跳舞、手工劳动、观察自然界和社会生活等多种途径进行……

第四章  注重八大智能的协调发展

每个人都具备最基本的八种能力,它们分别是: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肢体运动智能、个人内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和人际智能这八种能力;但是,每个人都有偏向。如果一个孩子专注于大自然的变化,喜欢观察花鸟,他可能就是自然观察智能发展得比较好;也有的孩子在运动能力方面显示出超于常人的能力……

第五章  合理利用先进教育手段

多媒体的介入,使我们改变了原有的获取信息手段,改变了工作生活的常规模式。近年来,购买幼儿益智电子产品的家长也逐年增多,动画片、早教DVD光碟,电脑小游戏等电子产品等都深受家长和孩子的欢迎。一些让孩子接触这些先进教育手段的家长认为,简单地使用电视、电脑一方面能让孩子学到一些新知识;另一方面又能把孩子“管好”……

内容

第一章  培养一个健康快乐的孩子

父母自身的行为对孩子有重大影响,不要以为只有你同孩子说话和教导孩子、吩咐孩子的时候,才是在教育孩子;在你们生活的每一瞬间,甚至当你们不在家的时候,都是在教育孩子。你们怎样穿衣、怎样跟人谈话、怎样吃饭、怎样看报纸……所有这一切,对孩子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苏霍姆林斯基

身为父母,我们不仅希望自己的孩子和谐幸福地度过一生,而且希望他们能出类拔萃,这一切的基础就是使幼儿拥有健康的人格,而健康人格培养的主渠道在家庭教育上。

家长:如何才能让宝宝健康快乐地成长?

答:(1)和谐的家庭氛围是首要条件,在和睦的家庭中生活的孩子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父母之间的相亲相爱,相濡以沫,给孩子留下和谐完整的印象,给孩子以信任感、安全感和幸福感,父母不断对孩子表达的慈爱和疼爱让孩子时刻处在一种安全、幸福的包围之中,父母对一位素不相识的人表现出来的爱心、同情心及人性中最积极、最美好的一面,孩子从他那高清晰摄像机般的眼睛里得到收益。

(2)良好的生活条件是必须的基础,必要的生活开支是孩子拥有健康身体的坚强后盾. 我们并不是特意强调物质基础的奢侈无度,我们提出良好的生活条件的基本标准应该是:有利于幼儿身体成长需要的各种营养因素——摄取营养的食物;有利于引发和支持幼儿主动获取有益的知识经验的空间——家庭的空间安排、设施材料、墙面布置等,有没有幼儿读书的地方,有没有适合幼儿玩耍的地方等等。

(3)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是孩子健康快乐成长的方向盘。因为人终究要成为社会人,幼儿最初接触到的社会小范围就是家庭,在这个小范围内,幼儿奠定了他(她)的人格基础,从而影响他(她)一生的生活态度,父母要从小培养幼儿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以适应今后的大社会环境,作出突出成绩。

家长:面对哪些“不听话”的孩子,家长怎么办呢?

答: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当孩子淘气,不听话的时候,我们家长通常是从“气愤”升级到“非常气愤”,最后对孩子采取了不正当的教育方式,损害了孩子幼小的心灵。对“不听话”的孩子正确的处理方法有3个简单的步骤:

第1步:制止孩子的正在进行的错误行为(哭闹、撒泼、蛮横等等)。你可以利用转移孩子注意力的方法,比如“听听谁敲门呢?”“对了,大姨送来的巧克力我们还没有吃呢。”等等技巧,使孩子暂时不再纠缠正在发生的不愉快事件上。

第2步:帮助孩子回忆以前经历过的良好处理问题的事件,从上次事件中找到引导孩子正确处理本次问题的关键点,同时大大表扬孩子正确的行为,强化正确行为意识。

第3步:最后,要密切你和孩子的关系,让孩子知道你总是爱他(她)的,即使他(她)这次犯错误了,你还是和他(她)一起战胜了错误。

家长:如何正确引导性格特别内向的孩子?

答:不要一味地去改变孩子的性格。人的个性中有一部分是先天性的,这些性格特征会伴随着他的一生。而有部分性格会随着外界的环境和人生的阅历而发生改变。
对于内向的孩子首先应制造一个没有压力、宽松的环境,让比较内向的孩子一起嬉戏,彼此之间便没有自卑感,这样能使他们主动开口。如果让这类孩子与年纪较幼小的孩子一起游玩,也可以使其消极的态度大为改善。只要让这些孩子们拥有自信,经过一段时日,自然能与同龄玩伴相处和谐。总而言之,让消极的孩子拥有自信,时日一久,自然可以改变其原有的态度,因此,与其斥责个性怯懦、消极的孩子,不如让他们拥有自信。

家长:孩子特别不合群,应该怎么办?

答:为了防止和纠正孩子“不合群”,家长要做到以下几点:
(1)创造条件让孩子增加与人交往的机会。家长和老师要鼓励孩子参加各种集体活动,特别是家长要多创造孩子与人交往的机会,在交往中取得情感的认同。对于性格比较内向的孩子,更应创造条件让他们在活动中实现自我价值,体验人际互助的乐趣。
(2)帮助孩子提高认知水平,扩大视野。和孩子一起参观博物馆,一起到大自然去,扩大孩子的视野,和孩子一起读书,一起做实验,让孩子提高自身的认知水平,逐步对自己增强自信,在幼儿群体里成为受欢迎受尊重的人。
(3)要多多鼓励孩子,提高对自己的认识,鼓励孩子向同龄伙伴学习;增强孩子走向社会、与人合作的意识。
造成孩子孤僻、不合群的原因各不相同,家长应先了解,然后根据不同的情况或从客观上创造条件,或帮助孩子提高心理适应能力。

家长:面对“小懒猫”你该怎么办?

答:由于家长事事包揽,使得不少孩子个性惰怠、懒散,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小懒猫”,这样下去必定会影响孩子的成长。所以对孩子自小就应培养其独立生活能力,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好习惯,是孩子日常教育中的重中之重。
(1)家长在平时要教会孩子一些照顾自己的技能,比如穿衣服,穿鞋等,从哪儿开始穿、怎么分清前后(左右)、头手怎么配合等等,自己吃饭喝汤——使用什么餐具、餐具怎么摆放、怎么能不洒等等。
(2)家长在劳动的时候可以请孩子来帮忙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摆放碗筷、递毛巾等等。
(3)家长还应该教会孩子享受劳动成果,比如一起制作水果沙拉,一起擦拭地板,都会很容易地看到劳动的成果,享受这些就是对孩子劳动的最大鼓励。
只有通过不断的磨炼,孩子的个性及心身才能得到健康的发展。这样才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才能将“妈妈你帮我”变成“妈妈我帮你”。

家长:如何全面地培养幼儿良好的性格?

答:(1)家庭对幼儿保持教育要求的一致性。
当孩子犯了错误后,我们家长应该一致地批评、说理,千万不能出现父母一方批评他,而另外一方却站出来帮孩子“讲情”的情况。家长对待问题的不一致性,会干扰孩子对待问题的正确认知。
(2)培养幼儿关心别人,共享欢乐。
独生子女处在家庭中让人围着转的地位,因而也决定了他们的特异性,如自私、孤独、不合群、不关心别人等不良性格。家长必须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着手,有意识地让幼儿与同伴交往,对小同伴应该谦让、关心、友爱,让幼儿的心灵播下关心别人、与人共享快乐的种子。
(3)爱孩子应该爱得适度。
爱孩子本是父母的天性,但是家长在爱孩子的同时,应该向孩子提出适当的要求。家长对幼儿正确的言行和合理的要求应该给予支持和鼓励,对不正确的言行要求不但不能满足其要求,而且应耐心进行说服教育,使孩子懂得做人的道理,这才是真正的爱孩子。
(4)要尊重幼儿的自尊心与自信心。
自尊心和自信心是人的精神支柱,即使是能力差的幼儿,只要我们能发现他的长处,并提供一些取得成功的机会,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就能把他内在的潜力发挥出来。
(5)注意家园一致教育的原则。
家庭是幼儿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位老师,家长与幼儿要经常谈心,密切配合老师共同对幼儿进行教育,是形成幼儿良好性格的关键。家长及时把幼儿在家的不良表现反映给老师,老师针对孩子个性化的案例进行更加科学的教育,从而转变幼儿种种不良习惯

名词解释:健康心理

心理健康包括:智力发育正常;具有一定的坚持性和毅力;具有自信心,能独立地去做力所能及的事,勇于尝试,探索新事物;对外界的态度积极、主动。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欲,积极参加各项活动;与同伴友好相处,能相互合作、谦让,有同情心,有进取心;能正确地对待自己,具有初步的判断是非能力;天真活泼、情绪愉快、精神饱满等

家长:在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方面,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

答:在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方面,家长可从一下这些方面入手:
(1)重视情感教育
幼儿期是健康情感的奠基期,是情感教育的黄金期;帮助幼儿形成初步的情绪调控能力是幼儿情感教育的目标之一,也是幼儿情感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就是使他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关心他人、帮助他人。
(2)重视行为培养
心理健康与否,行为表现最为明显。要使幼儿产生正确的行为观,首先要教育幼儿辩别行为的正确性。要求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并且积极主动帮助别人、为集体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使幼儿对自己的行为有一个正确的理解。
(3)重视“成功教育”
“成功教育”是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幼儿自信心最有效的途径。让幼儿在取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体会快乐,增强其自信心和进取心。“成功教育”必须符合每个幼儿的实际,适合幼儿的性格和爱好,让其跳一跳才能摘取成功果实的效果更好。
在实施“成功教育”中,积极评价是非常重要的,如“你做得真好”、“你画得很出色”、“你的想像力真丰富”、“不要怕,勇敢些,你—定能学会”等积极鼓励的语言,使幼儿作为一种信念牢记心中,形成一种我会做得更好、我很能干的积极健康心理状态,有了这种健康心理状态,就为幼儿今后的成长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家长:为了更好地培养孩子健康的体质,作为家长我们应该注意一些什么呢?

答:健康的生命并非完全由自然给予,而需要个体的积极参与,健康状况因个体自身的活动而不断发生变化。特别是家长所持有的健康观点直接影响其教养的方式和行为。
(1)日常生活中获取健康知识,幼儿自主养成健康行为。陈鹤琴先生认为:“儿童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健康教育;儿童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健康教育也应把握时机。”幼儿健康教育是生活教育,应当在进餐、睡眠、盥洗、锻炼、游戏等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环节中获取健康知识,并在家长的引导下内化成自身的需要,自主养成健康行为。
(2)某些健康行为技能不太容易掌握或需要系统训练,只有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精心地训练,才能更好地引导、启发幼儿探索、理解和掌握,从而使一些健康行为得到自我发展。比如身体的动能——爬、蹲、站立、走、跑、跳等,身体协调性——平衡、本体感等。

家长:爱孩子就一定要表达出来吗?

答:爱孩子就要懂得表达,妈妈的爱是显而易见的,而爸爸的爱往往表达含蓄,不容易被发现。
有一些家长认为孩子越来越大了,总是跟妈妈亲热,会影响“独立性”的培养,还有一些家长认为,父亲表达爱的方式应该是内敛的,认为行动胜于语言。然而,对于孩子来讲,从降生就需要爸爸妈妈经常的拥抱、亲吻、安抚自己,以获得生存的动力。和父母的亲密接触,对于孩子心理和生理,智力和情感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当孩子沮丧的时候、害怕的时候、情绪低落的时候、甚至是发脾气的时候,父亲的拥抱和爱的表达,会多于母亲给予孩子自信心和安全感。

家长:家长该如何表扬和鼓励孩子?

答:我们经常听到家长对孩子说“你真棒!”“你真聪明!”,可是孩子并不知道自己到底哪里棒,也不知道自己怎样做就是聪明的表现。所以,给予孩子表扬的时候,应该是针对孩子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的努力程度和所运用的策略,比如:“这次的手工作品虽然没有完成,但是看得出来你已经很努力了!”“你这次搭积木的方法很好!”“你今天叠的衣服很整齐!”另外,家长还要注意不要横向比较,给幼儿增加压力。如“你比别的小朋友聪明多了,我儿子最棒!”不要利用过多的物质奖励,如“你这道题算对了,奖励你一个冰淇淋。”
希望家长多利用表扬的方式,逐渐巩固孩子的好行为,形成好习惯。

家长:当孩子犯错误的时候,为了能让孩子及时改正并记住教训,家长通常会给予批评,但是有时却“适得其反”,怎样批评孩子才会取得好的效果呢?

答:(1)注意批评方法。坚持正面教育,帮助孩子明辨是非,提高认识能力。对孩子故意做错事,家长必须严肃批评,耐心说服,从而使孩子得到深刻的印象,引起重视,并知道今后如何去改正。
(2)捕捉批评时机。学龄前儿童记忆力有限,一旦有过错,必须当场进行批评,否则今天发生的过错,明天再去批评,孩子早忘了,不知为何挨批评,还感到委屈呢。
(3)批评语言不能偏激。由于幼儿心理发育不完善,心理承受能力有限,批评的语言过于偏激,会给孩子心灵造成伤害。当孩子发生过错时,家长在感情上要多一点关心,批评的声音大小要适度,语言的速度不能太快,要让孩子听清听懂,要冷静,不能大喊大叫,不要挖苦讽刺,更不能动手打孩子。

家长:孩子也会有压力吗?家长怎样能看出孩子有压力?

答:是的,孩子也会压力。还会表现出异常的反应,有关专家列出了四大类孩子压力大的求救讯号:
(1)日常行为上的变化:他们会以哭闹来表现情绪上的失调,也可能睡不安宁、吃不踏实和时常感到害怕。
(2)行为上的变化:孩子行为上的突然改变。家长可能发现孩子突然爱讲谎话,坐立不安,更常打烂杯子碗碟,甚至有意破坏家里的用具。他们也会偷东西,有的则出现暴力倾向,动不动就打同龄人或比自己小的孩子。
(3)学习上的变化:求救讯号在智力上的异常反应为精神不集中,记忆力差,爱胡思乱想。
(4)生理上的变化:有的孩子还会有心跳加快、口干、手颤抖、不断眨眼和肌肉抽搐等躯体反应。
孩子在日常生活里承受的压力来自各方面,家长应该时常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使孩子健康成长。同时,现在的父母也应该明白,当代的独生子女们,藤鞭教育会使他们更厌恶学习,甚至会做出一些意想不到的事。

家长:如何才能培养孩子勇敢坚强、自信开朗的性格?

答:要培养孩子勇敢的性格,必须注意运用正确的教育方法,经常鼓励、支持孩子参加各种有益的活动,不要随便指责、嘲笑、挖苦和恐吓孩子,以免形成幼儿遇事胆小畏缩的心理。家长还可教给孩子相应的知识和技能,使孩子产生足够的自信心。孩子的胆怯行为大多因缺乏自信心而产生,而自信心又是建立在必要的知识技能基础上的。例如:幼儿会对雷电、风暴感到恐怖,对黑暗感到不安,就是因为缺乏相应的知识和相应的能力造成的。家长若给孩子讲解有关知识,教给一些相应的处理方法,孩子的恐惧感就会减轻不少。
此外,家长还可以用现实生活中的实事、故事、电影、戏剧等文艺作品中富有勇敢精神的形象来影响和教育孩子,帮助孩子克服恐惧心理,形成开朗自信的性格。

家长:应该如何看待孩子的不良情绪?

答:孩子的喜怒哀乐等情绪体验是毫无掩饰的,他们敢爱、敢恨、敢说、敢笑,这是幼小孩童心理方面的一种优势,一种使得孩子能及时宣泄各种情绪能量的优势。他们自然流露这些情绪并不是什么可耻的事,只要不扰乱别人的正常学习和生活,不伤及别人,就没有什么对和错之分。
(1)提倡孩子合理地宣泄情绪。
发脾气、反抗行为、哭泣、大声喊叫比默默承受更有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当然,这里所提倡的情绪宣泄,必须区别于以哭闹纠缠为手段去达到某种不合理的需要。
(2)不压制孩子自然流露情绪。
有的家长不了解情绪自然流露对孩子心理健康的意义,或者缺乏相应的耐心,不允许孩子公开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情绪。特别是当孩子出现了不良的情绪时,他们强行地让孩子自我压抑,甚至有的家长还用体罚或变相体罚的方式压抑孩子的情绪的自然流露。
(3)对于男孩的大哭不已,应该采用正确的处理方法。
男孩子心理难过时,用哭来宣泄自己的情绪,往往会遭到大人的讥笑或者压制:“男子汉也哭,羞!羞!羞!”“男子汉要坚强,不许哭!”如果长期地压抑自己或者受到压抑,最终将会使孩子不堪重负,而导致心理失衡,造成人格方面的病态发展。孩子的残忍行为、强迫行为、攻击性行为、破坏性行为等等,很多时候就是因为内心的紧张情绪得不到及时的或者正当的宣泄而造成的。

家长:玩玩具真的能矫治孩子心理问题吗?

答:玩具不仅有促进智力发展的功能,还能促进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因此,家长可以根据孩子不同的心理问题选择玩具。
(1)积木、棋类、串珠
玩这些玩具,需要“心静”,因此能让孩子改变缺乏耐性、注意力不易集中等问题。经常玩这类玩具,有利于培养毅力和注意的坚持性。但是这些玩具,不适合那些性格孤僻不爱动、沉默寡语、不合群的孩子。
(2)制作性玩具
制作玩具可以纠正孩子急躁的脾气。孩子性情暴躁,做事毛手毛脚,“破坏性”很强,他们如果自己动手制作各种各样的玩具,会慢慢培养耐心、细致、不急不躁的良好性格,使孩子变得心灵手巧。
(3)新奇玩具
给内向的孩子买些特别“好”的玩具,让他有“资本”吸引其他孩子,并从中获得与人交往、分享的快乐。
(4)动态玩具
给性格孤僻不爱动、沉默寡语、不合群的孩子,提供动态的玩具,如惯性玩具、声控玩具等,让他们在轻松、自由、不受压制的游戏氛围中追逐汽车、飞机、坦克,踏着童车四处转,并和小伙伴一起共同操作,使用同一玩具。

第二章  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

我们在学校里受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我们离开了学校,仍然要从多方面受教育,并且要自我教育,其目的还是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习惯越自然越好,能力越增强越好。

儿童学者告诉我们:凡人生所需之重要习惯、倾向、态度多半可以在六岁以前培养成功。换句话说,六岁以前是人格陶冶最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培养得好,以后只要顺其自然,自然成为社会的优良分子;倘若培养得不好,那么,“习惯成了不易改,倾向定了不易移,态度决了不易变。”

名词解释:习惯

好习惯可以决定一个人的人生价值,培养孩子从小养成好的习惯是非常重要的。什么是习惯呢?习惯其实就是一种思维和行为的定式,特别是一种行为的定式,就是使人可以不假思索地就去做一件事情的意识。

家长:什么样的习惯才算是好习惯,有什么标准吗?

答:好习惯是有标准可循的。
(1)好习惯要符合科学规律。在生活中依照规律来安排自己的生活与学习,有助于形成好习惯。
(2)好习惯要符合社会要求。具有公德意识和法律意识,是好习惯形成的保障。
(3)良好的意志品质,坚强的毅力是养成好习惯的内在因素。

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我们应该着重培养孩子哪些方面的好习惯呢?

答:在家庭中,我们要培养孩子有教养、懂礼貌,有责任心,懂得感恩与珍惜,控制情绪、抑制冲动的好习惯。

为了养成孩子的好习惯,父母要以身作则,具体做法如下:
(1)有教养,懂礼貌
孩子最早接触的礼节是家庭礼节,所以要培养孩子有礼貌的好习惯,当然要从家里做起。首先可以培养“敲门”的礼仪。我们可以明确地告诉孩子,如果父母房间的门关着,想进去要先敲门,得到允许才能进入。同样,父母也要以身作则,在进到孩子房间时,也要敲门,因为尊重是互相的。
(2)有责任心
父母如果希望孩子将来能更快适应快速多变的社会,必须从小培养孩子的责任心。父母可以从生活中的小事情开始,创造机会让他们去承担责任。
(3)要懂得感恩与珍惜
教导孩子懂得感恩与珍惜是必须从小养成的,因为习惯会成为性格,性格又可能决定命运。在家懂得感谢父母,出外才会懂得感谢别人。
(4)控制情绪,抑制冲动孩子的脾气暴躁,有时是遗传因素,但更主要的是后天的教育,要如何培养孩子控制情绪,抑制冲动的习惯呢?其中有一点特别提到“要为孩子树立榜样”,因为孩子的模仿能力是极强的,如果父母动辄就发脾气,孩子也一定会养成坏脾气,就算当时在父母的压抑之下没有表现出来,将来也一定会表现出来的。

家长:为什么一些看似“小神童”的孩子,却由于自理能力、交往能力欠缺,成为适应能力差的孩子呢?

答:(1)现象:某幼儿园的陈老师介绍,贝贝是个聪明的男孩子,会计算、会背诵唐诗、会小提琴,但是今年入园近一个月,从来不和小朋友打招呼、做游戏;其他小朋友都做操的时候,他却一个人蹲在甬道上玩;同学们在教室里上课,高高兴兴地围成半圆,他却孤独地坐在角落里;吃饭的时候一直不肯上桌,都是老师一点一点地喂,自己从来不拿勺子。
(2)分析原因:贝贝妈妈的问题反映了很多家长在早期教育方面的误区。贝贝的妈妈是一位全职母亲,把全部心思都用在了孩子身上,在生活上对孩子照顾得无微不至,孩子一个眼神,妈妈就知道儿子想要什么,根本不用孩子说话。在智能开发上,这位家长也很下工夫,给孩子讲故事、读儿歌,教孩子背古诗,孩子比同龄人“聪明”很多……但是由于长期在母亲的过度呵护下成长,贝贝不懂得如何与其他小朋友相处,也不愿意与小朋友相处,开始入园的一星期里,贝贝妈妈甚至要陪着儿子一起呆在幼儿园里。

交流中贝贝妈妈认为,学前几年是孩子成长非常重要的阶段,必须打好基础,让孩子领先一步,所以她想尽办法发展孩子的智力,让孩子能有一个好的开端。在习惯养成方面,贝贝妈妈认为,穿衣、吃饭、和其他小朋友做游戏,这些都是“水到渠成”的事,孩子长大后自然就会做了,所以还是应该抓紧时间,着重开发孩子的智力潜能。由于只重视智力开发,忽略了孩子的情感培养,必定会导致孩子自理能力、交往能力欠缺,造成孩子适应能力差的后果。

专家提示 :“重视智力、轻视习惯”式的家庭教育对孩子身心发展的影响
(1)很多家长过多地注意到0~6岁是智力发展的重要时期,但是,行为习惯的培养也非常重要,交往能力、表达能力、自理能力等方面的欠缺,会造成孩子能力低下。学前儿童教育中,能力培养比智力培养更应该得到重视。而眼下不少家长过早、过多地要求孩子学习各种知识,这样并不利于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
(2)在孩子智力培养方面,家长们过分地强调知识的灌输,有些家长把教育片面地理解为传授书本知识,他们不顾婴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硬性地给孩子规定学习任务,剥夺孩子玩耍的时间,这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非常不利。

家长:宝宝应该从什么时候开始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答: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越早越好,虽然说,3~4岁之前是宝宝养成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但是从出生那天起,孩子就开始通过各种各样的行为应对生活的挑战,最初他们主要依靠先天反射,以后慢慢尝试和模仿新的办法,一点一点建立起独特的行为模式。宝宝的每一个举动都会产生一个结果,这个结果反馈回来,促使宝宝维持或者改变行为方式,这样一个过程不断重复,印刻在孩子的脑子里渐渐就会形成习惯。比如说,宝宝天生敏感,拉了尿了出汗了,尿布或衣服贴着身体不舒服,他总是不停地哭闹,引得家长每次都必须尽可能快地帮他换掉。长大一些见到衣服脏了,宝宝主动告诉家长,马上就可以换上干净衣服并得到表扬,久而久之孩子就养成了爱干净讲卫生的好习惯。
生活的点滴表面上看不起眼,但家长的反应和态度却会对宝宝产生很大的影响,将来孩子是仔细还是马虎,做事有条理还是杂乱无章,喜欢读书还是讨厌学习,乐于交往还是我行我素,许许多多的习惯都是通过生活小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断积累而养成的。

家长:孩子的坏习惯为什么改起来这么困难呢?

答:人的行为有一种定势倾向,就是喜欢用熟悉的动作、语言和思维去处理事务,因为熟悉的办法最省力,小孩子也不例外。有的孩子挑食,最初常常是偶然因素,看到某些东西没食欲或者吃了不舒服,以后见到它们第一反应就是拒绝,时间一长挑拣惯了,有些食物就再也吃不进了。
养成习惯需要相对长期的过程,但习惯一旦形成改起来可就难了。同一种行为不断重复,在大脑中渐渐形成固定的神经回路,这种反应模式就会固定下来,难以甚至无法改变。就像小孩子学结巴,开始是因为好玩,等到自己变成口吃,若不尽早强化治疗将致终生无法纠正。俗话说:山河易改秉性难移。家长一定要从小注意,防止宝宝养成坏习惯。

家长:如何才能够使孩子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呢?

答: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培养孩子的睡眠习惯:
(1)营造良好的睡眠环境
孩子的睡眠习惯是受环境影响的,有的孩子要求抱着睡,这一定是家长培养而成的,而晚睡晚起往往是跟随大人晚睡的习惯造成。要纠正这种现象,首先要培养孩子放到床上能自己入睡的好习惯。例如家长不要在孩子睡前,把他抱在怀里,一边拍,一边嘴里哼着曲调,在房间里来回走动;家长也不要把孩子搂在自己被窝里,让孩子含着东西或吃着被子角睡,这些都是不良习惯。长此以往,孩子非要在这些条件下才能入睡,如不依他,孩子便拒睡,使家长为了小孩睡眠问题,搞得十分疲劳。
(2)固定睡眠时间
要培养孩子按时入睡的习惯。到了睡觉时间,要给他创造一个睡眠环境,如保持室内光线柔和舒适安静,不要大声吵闹,睡前不要过分逗弄孩子,不要让他太兴奋,也不要讲惊险恐怖的故事,上床前让孩子解好小便。如果孩子一时睡不着,不要吓唬他。否则,会使孩子睡不好。再则,要培养孩子按时起床的习惯。如果孩子晚上睡得早,有了充足的睡眠时间,第二天早晨是容易被唤醒的。家长不要因为看电视或忙于其他事情,使孩子不按时睡觉,这很难养成良好的习惯。家长早上不要睡懒觉或在被窝里与孩子逗着玩,让孩子在床上吃早点等,这些无形之中会养成孩子懒床的坏习惯。所以讲,一旦孩子有了规则的睡眠习惯,就要保持这种习惯,不要轻易变动。

家长:良好的卫生习惯有哪些?培养的要点是什么?

答: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有益于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可减少一些皮肤病,寄生虫病,胃肠道疾病,传染病的发生,所以家长一定要多注意,从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做起。
(1)教会孩子正确的洗漱方法:只要孩子能够着水管时,应在大人的照看下,让他在流水下自己将脸、耳后、颈部、手腕等处洗干净。
(2)勤洗手:要让孩子养成早晚洗手洗脸,外出回家、吃东西前均洗手的习惯。要教育孩子饭前、便后主动洗手,弄脏手、脸后随时洗净。
(3)刷牙、漱口要按时:孩子两岁时,开始用凉开水漱口,岁时让其饭后漱口,开始学刷牙,早晚各一次。一定要教会孩子正确的刷牙方式。
(4)洗澡、洗脚、勤换衣:大多数孩子都比较喜欢洗澡,孩子不习惯时,可先让其拍水,待熟悉后再下水。大人帮助其洗澡时,动作应轻柔、敏捷,3~4岁的孩子应学会让其在洗时自己用毛巾或手擦前胸、胳膊、腿。睡觉前养成洗脚的习惯。4~5岁的孩子就应在大人的帮助下洗脚了。夏天应天天洗澡、换衣,其它季节也应定期洗澡、洗头,勤换内衣裤。
(5)勤理发,勤剪指(趾)甲。孩子的头发以整洁、大方为宜。指甲长了,藏污纳垢,很不卫生,也容易抓伤皮肤,大些的孩子家长应教会其自己修剪。
(6)擦鼻涕也要讲究方法:大人给孩子擦鼻涕时,动作要轻,以免引起孩子的反感。一岁半的孩子家长应提醒他用手帕擦鼻涕。2~3岁的孩子就应自己学会随时用手帕擦鼻涕。总之,如果家长应勤督促、多指导,多用语言鼓励孩子,一定会使孩子逐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家长: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进餐习惯?

答:“给孩子吃什么,怎么吃?”这个令许多家长头疼的问题,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因为给孩子怎么吃直接影响宝宝的正常发育和他们成人后的健康状况,是良好生活习惯形成的重要一环,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逐步培养孩子良好的饮食习惯。
(1)定时定量定点吃饭
对每人来讲,一日三餐定时,就能够形成固定的饮食规律。对孩子按时定量吃饭,使两餐间隔时间在4~6小时,这正是肠胃对食物有效的消化、吸收和胃排空的时间,保证充分足够地消化吸收营养和保持旺盛的食欲。同时,要根据孩子的食量给予适量的饭菜,并坚持要求他们顿顿吃完。千万不能一味要求孩子吃多,更不能依着孩子爱吃多少就吃多少,一顿饱一顿饥,然后用零食填补,这会影响下一顿的食欲。同时会养成任性浪费的不良习惯。
(2)教育孩子平衡膳食,不要偏食
孩子偏食的原因既有身体的因素,如消化不良或食物过敏反应等,但更多的是环境的和心理的因素,比如,某些家长自身的偏食影响,某种食物过多连续吃形成厌恶反应,或家长限制孩子吃某种食物而造成孩子的不愉快体验并予以拒绝等。因此家长应有意识地提醒自己做到:①要有意识地用语言对孩子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如“今天的拌黄瓜真好吃,又鲜又脆”,或“我最喜欢吃肉圆了,真香”等等,从此激起孩子的兴趣和食欲。②抓住孩子的心理特点,用游戏的方法激发孩子去尝不太吃的食物,如“我们来当小白兔吧,小兔最爱吃青菜萝卜了”,“看谁先让小鱼到嘴边池塘里”,对越小的孩子,这种方式便越奏效。③特别注意不要用欺蒙哄骗或强制性方法让孩子吃某种食物,这是会加深孩子对这种食物的反感,不如暂时放一马,停一餐,待他肚子饿了,情绪愉快了,再引导他进食。
(3)让宝宝自己吃
孩子不是天生就有依赖性的,每一个孩子在七八个月时就有自己拿勺子“吃饭”的欲望,尽量地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做,不要因孩子吃不好而去限制、指责他。同时,可以提供一些条件和帮助:比如给孩子围上围兜以防弄脏衣服,在地上铺一张塑料纸任孩子漏撒,洗净孩子的手让他去抓,同时还要注意教孩子用餐具的正确方法,指导孩子学习怎样不会把饭粒撒落在地。
(4)创设宽松的进餐氛围
创造宽松愉快的进餐气氛也是培养孩子良好饮食的一个方法。一个整洁有序、愉快安静的进餐环境,可以使孩子保持良好的进餐情绪,让孩子感受进餐时的快乐气氛,进餐时播放一些优美动听的音乐是有益于消化的。最应注意的是,无论遇到什么事,都尽可能地避免在餐桌上批评,训斥孩子或对孩子进行严重的说教,这会破坏愉快的进餐气氛,既降低孩子的食欲又不利孩子的身心健康,教育也不一定有效,反而得不偿失。
家长只要坚持让孩子独立吃饭、好好吃饭的要求,动点脑筋,利用现有资源创造游戏气氛,持之以恒正面鼓励,不断强化,就会使孩子养成进餐的良好习惯。
(5)慎选零食和饮料
对于各类零食,我们要一分为二地看,一是零食确实能给孩子带来快乐和高兴的情绪体验,调整孩子的味觉感受;二则现在的零食越来越丰富,精美,具有一定的营养价值,可以作为辅助食物,适时适量地给孩子吃一点是可以的,也是必须的。值得注意的是:不要吃得太多,也不要在饭前吃,更不能饭不吃,零食补。不要养成以饮料代水代汤的习惯。因为饮料中过多的糖,糖精及化学添加剂都会对胃产生不良刺激,并妨碍孩子对白开水的补充,所以一定要慎吃、少吃。

家长:面对自理能力差的孩子,怎样才能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呢”?

答:老师们经常听到家长反映孩子在这方面的问题,其实孩子的这种表现就是因为过度依赖父母而导致的“不自立”的行为,这与家长平时对孩子的教育是有直接关系的,各位家长应给予充分的重视。
(1)能做的事情自己做
生活自理是培养孩子自立能力的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提倡孩子能做的事情就让他自己做。比如孩子自己会穿衣服了,我们就不要去帮孩子穿衣服;孩子会自行大小便了,那么,这件事情我们就不再去管。有些事情只要孩子能做了,我们就让孩子去做,绝不提供没必要的帮忙和代劳。
(2)不会做的事情学着做
让孩子尝试着去做适合他们年龄的事情。就是说到了某个年龄,我们就应该让孩子学习相应的能力,比如三四岁的时候,我们让孩子学着穿袜子、穿衣服、洗手帕等,到了十来岁的时候,我们让孩子学着收拾房间、洗衣服、做一些简单的饭菜等。同时要鼓励孩子多作尝试,孩子想做的事情,不要随便去禁止。比如孩子对电感兴趣,那么在确保孩子安全的前提下,可以鼓励孩子进行试验。

家长:孩子的玩具总是满屋子到处都是,该怎样培养孩子养成收放玩具的好习惯呢?

答:宝宝不收拾房间的主要原因是家长没有培养他学会收拾自己东西的习惯,怎么做呢?专家给出如下建议:
(1)配合的环境——给孩子物归原处的空间:
家中的书柜空出较低的一格或一层给孩子,再指给他看:“这格是放爸爸的书,这格是放妈妈的书,这格呢!就放你的书,以后你看完书就要放回这个格子。”让他觉得受重视,也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使用空间。利用家中现成较大的纸盒、塑料盒收纳玩具、积木、图书等,就像每个人都有家一样,让他知道每样东西也都有归属的地方。为了使孩子容易记得什么东西放在哪里,可在盒子上做些标记,或是自己喜欢的图片,小贴画,或是孩子认识的汉字。这样,不但帮助孩子养成收拾的习惯,同时学习分类的概念,亦可培养他辨认形状、认字、读写、小肌肉技巧的运用等能力,一举数得。
(2)正确的示范:
幼儿是看着学、听着学、做着学。大人要时时表现“举手之劳”和“物归原处”的小动作,再说明为什么要这么做,不这么做会有什么后果(知道因果关系),例如:如果玩具乱丢,没有收拾好,下次则不容易找到,或谁不小心踩到会摔跤,或因为到处都是玩具,就没有地方做其它的活动等。
(3)多赞美鼓励、少批评:
“你的小手真能干,不但会盖房子,还会把积木收拾好!”激发他学习的动机,养成喜欢帮忙、愿意收拾的习惯。在此过程中也要容忍他做得不好或动作慢,给他机会多学习、练习,熟能生巧,成为自动自发的习惯。

家长:从小培养孩子喜欢读书的好处有哪些?

答:(1)孩子喜欢读书,养成读书习惯,可以培养听力、理解力,成为“听话高手”,集中力和持久力也可在不知不觉中养成。
(2)听多了故事的孩子,接触各种文章的内容,表现能力及语言表达也很好。对于书中人物的言语、行动,孩子会思考为什么这么说这么做,思考力、解读力也同样得到培养。
(3)孩子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父母的影响。有一个调查显示,父母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在被调查的学习成绩好中差三级学生中,存在着非常显著的差异。如父母阅读报刊杂志一项,优秀生组的比例大大高于后进生组。所以家长平时多注意学习,提高自己,不要只要求孩子。家长以身作则在家庭中创造一种良好的文化氛围,与孩子共同提高。

家长:如何养成孩子做事情注意力集中的习惯?

答:值得注意的是不要让孩子边学习边做其它事,这样,学习不够专心,注意力容易转移。有的孩子精力不够集中,家长可以采用这样的方法培养孩子用眼睛听的习惯:在安静之处,将手放在孩子的肩膀上,互相看着对方的眼睛说话,不管什么话题都没关系,每天进行一次。只要视线相连接,孩子就不得不集中注意力听,只要每天持续不断,就能培养出很会听“话”的孩子。另外,家长注意,有的小孩玩得最起劲时不要叫他,因为这正是他最集中注意力的时候。

值得注意的是,有极个别的孩子,长时间地注意力不集中、而且任何事情都不能让孩子的注意力集中起来,这样的孩子可能存在感觉统和失调,需要进行专业的训练

家长:如何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呢?

答: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也应该向培养孩子的其它习惯一样越早越好。
要让孩子尽早养成主动学习、自觉学习的好习惯,就要像孩子婴儿时期学走路一样,争取让孩子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逐步达到目标,遇到问题和困难能够自己思考、解决。
孩子一旦具备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就拥有了一生进步向上的原动力,这样的孩子自然会自发、自主地用功,也就不会感觉学习很辛苦了。作为家长,要注意称赞孩子、鼓励孩子,让他慢慢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这是家长送给孩子的最佳礼物。

家长:孩子的不良行为习惯有哪些?如何纠正?

答:家长如果发现孩子在游戏和学习中,有一些不良的习惯,要及时纠正。逐步引导孩子改掉坏习惯,养成好习惯,但这个过程需要时间,家长切忌着急,要耐性引导。
(1)案例:孩子不能专心做一件事,注意力很难集中,常东张西望,心不在焉,一会儿这儿,一会儿那儿,容易分心。
指导策略:面对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家长最好多陪伴孩子一同进行游戏,在游戏中激发孩子兴趣,及时交流。当孩子坚持做完一件事情后,要及时鼓励孩子。
(2)案例:孩子的情绪不稳定,易变化,常冲动做出错误答案,不能较久控制自己的反应,无法克制说话或动作,想要什么就去拿,不愿意按照规则做事情。
指导策略:家长在指导的时候,一定不要事事都依照孩子的想法,听之任之,当发现孩子任性或者错误的时候,一定要及时纠正。家长要与孩子多玩规则性强的游戏,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会遵守规则。同时在家庭生活中,要制定一些小规则,家长和孩子一起遵守。
(3)案例:孩子在任何场合下,都无法安静、动个不停,平时走路急促,经常无目的乱闯、乱跑,手脚不停而又不听劝阻。
指导策略:学会控制自己是非常重要的。日常生活中,家长要规定时间,与孩子进行安静的小游戏,比如阅读、下棋、走迷宫。在与孩子游戏过程中,家长要给孩子制定一些小的要求。在与孩子外出过程中,要给孩子讲解交通规则,公共场所的规则,建立自我保护的意识。

家长:孩子不能坐下来踏实地学习,是不是因为年龄还小,大一些就知道学习了吧?

答:家长们千万不要耽误了对孩子进行教育的关键期,那么如果遇到了这样的孩子,那您现在需要做的是:
(1)注重教养态度、观念:正视现实,不急不躁,接纳孩子的一切行为,不要过分责骂,惩罚或放任不管;原谅、容忍孩子的行为,观察他的改变,对他的要求一次不要太多;预防在先,在孩子不好行为之前提醒他,以预防发生;教他们正确地做一件事,不要在做错之后再批评他;多注意孩子的长处,多表扬他的优点。
(2)环境的安排:因幼儿很容易受到干扰而分心,注意力时间很短,所以在幼儿学习时要注意环境的摆设,尽量简洁有序稳定,以不干扰他的学习为前提,减少他能看到玩具和听到声音的干扰,简洁明了且安静的学习环境有助于他专心学习。并且需要作一些时间上的调整,如:作息时间的安排,家长可设计一日活动安排表,什么时候做什么,每天让幼儿看看,以强化他遵守时间安排,也让其养成良好生活规律和学习习惯;时间表上提供适当的活动时间和环境:安排好运动时间,让孩子发泄精力以满足他好动的习惯;另外,要安排安静时间与专注时间,如静坐听音乐、听故事、看图书、下棋、拼图、玩积木等,让孩子放松自己及培养其安静和专注的能力。并且在学习过程中多提醒他不能随便离开座位,或不能做其它事情,给予幼儿必要的限制。

第三章  有效提高智力品质

幼儿阶段是孩子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所以家庭教育的重点应当是采用适当的方法刺激孩子的智力发展。孩子早期智力开发要通过游戏、歌唱、绘画、折纸、泥工、听故事、跳舞、手工劳动、观察自然界和社会生活等多种途径进行。只有开扩幼儿的眼界,丰富幼儿的经验,引起幼儿的好奇心,激发幼儿的求知欲,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才能有效地开发孩子的智力,为孩子顺利接受小学教育创造条件,打好智力发展的基础。

名词解释:智力

智力(或称为智能)是指在人的认识过程方面所表现出来的能力。智力是认识活动的综合能力。构成智力的因素包括各种感觉能力(如感受性的大小)、观察力、记忆力、想像力和思考力(如理解力、判断力、抽象概括能力和推导能力)等很多方面,其中以思维能力为核心。通常人们评论某个孩子聪明,某个孩子愚笨,都是指智力水平高低的表现。

家长:孩子的智力开发应从何时开始?

答:孩子的智力开发越早越好,应该从0岁开始就着手培养,0~3岁幼儿益智主要有三大要素需要家长注意。
(1)提供适当的感官刺激:
0岁:从0岁开始就给孩子各种良性刺激,帮助大脑尽快尽好地建立智力系统。
1岁:应让孩子多看各种物体的颜色、形状、大小,并让其辨别。
2岁:让孩子用嗅觉去闻各种气味,以刺激嗅觉细胞的发育。
3岁:教孩子用舌头品尝各种味道,刺激味觉细胞发育等等。
(2)用形象的语言启迪:
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时,尽量让孩子用完整的语句表达意思,以便较早地开发孩子对语言的感知力和接受力。如“窗台上的花是红色的。”“牛奶有营养。”“妈妈要做饭了。”
(3)利用游戏开发全脑:
大脑由左脑(抽象力,语言思考能力,数理能力,分析能力)与右脑(集中力,组织能力,视觉洞察能力,直觉反应力)的8个领域构成。家长要利用各种游戏同步发展左右脑的教育才能培养出理性的、逻辑的、有创造力的人才。例如,读故事的时候,可以让孩子复述故事,数一数故事画面中出现的人和物,最后续编故事,还可以把故事画出来。
家长:开发幼儿智力的需要注意问题有哪些?
答:首先家长必须在思想上做好以下各方面的准备,然后将这些相关的理论和思想付诸实践,你就做好第一步的准备了:
(1)充分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2)破除“天才”论(即遗传决定论)。
遗传素质对人的智慧发展是有影响的,但不是决定因素。“天才”不是生而知之,而是学而知之,是靠后天教育影响形成的。
(3)不要拔苗助长。
家长要从儿童年龄特点出发,遵循儿童智力发展规律,循序渐进,因势利导,不可超越孩子智力发展的可能性。
(4)要有恒心。
人才的培养周期性长,不可一劳永逸。“三天打渔,两天晒网”,是培养不出人才来的,必须持之以恒。
(5)智力发展与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是不能分开的。
培养孩子全面发展,既要发展智力,又不能忽视培养情商,如:学习兴趣、意志、性格等,这些是智力发展的动力,并能弥补智力的不足,改善大脑的工作状态。

专家提示:孩子智力培养的最佳时机
(1)5岁以前是孩子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如果把17岁时的人达到的智力水平定为100%,那么出生后的前4年他已经获得了50%的智力,到8岁时已经获得80%,从八至十七岁只获得剩下的20%。
(2)2到3岁是孩子学习口头语言的最佳年龄;4至5岁是开始学习书面语言的最佳年龄;学习外语应从十岁以前就开始;而弹钢琴、拉小提琴必须从3岁开始。
如果错过了言语、听觉和运动区域的大脑神经细胞发育的关键时期,再来开发其智力就不会有很好的效果了。

家长:在智力开发中,大脑的发育很重要,哪些食物可以帮助大脑发育?

答:科学的研究成果证明,儿童的大脑功能除与遗传、环境等因素有关外,营养也有相当重要的作用。这里介绍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有益于儿童大脑健康发育的食品,家长不妨给孩子多吃点。
小米:小米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脂肪、钙、铁、维生素b等营养成分,被人们称为健脑主食。
鸡蛋:鸡蛋中含有较多的卵磷脂,可使脑中增加乙酰胆碱的释放,提高儿童的记忆力和接受能力。如果儿童每天早餐吃1~2个鸡蛋,不仅可以强身健脑,还能使孩子在学习中精力旺盛。
大豆:大豆含丰富的优质蛋白和不饱和脂肪酸,它们是脑细胞生长和修补的基本成分;大豆还含有1.64%的卵磷酯、铁及维生素等,适当摄取可增强和改善儿童的记忆力。
鱼类:鱼肉含球蛋白、白蛋白及大量不饱和脂肪酸,还含有丰富的钙、磷、铁及维生素等,适当摄取可增强和改善儿童的记忆力。但幼小的孩子食用时,注意别让鱼刺卡住了他的喉咙。
虾皮:虾皮中含钙量极为丰富,每100克含钙约2000毫克。摄取充足的钙可保证大脑处于最佳工作状态,还可防止其它因缺钙引起的儿科疾病。儿童适量吃些虾皮,对加强记忆力和防止软骨病都有好处。
牛奶:每100克牛奶含蛋白质3.5克、钙125毫克。牛奶中的钙有调节神经、肌肉的兴奋性功用。儿童每天早饭后喝一杯牛奶,有利于改善认知能力,保证大脑高效地工作。
葱蒜:葱蒜中含有“蒜胺”,这种物质对大脑的益处比维生素B1还强许多倍。平时让儿童多吃些葱蒜,可使脑细胞的生长发育更加活跃。
肝肾:动物的肝脏和肾脏含有丰富的优质蛋白和糖脂质,并含有大量的胆碱和铁。胆碱能改善大脑的记忆;铁质供应充足,红血球运输氧气,使思路更敏捷。
核桃:核桃仁含40%~50%的不饱和脂肪酸,构成人脑细胞的物质中约有60%是不饱和脂肪酸。可以说,不饱和脂肪酸是大脑不可缺少的建筑材料,儿童常吃核桃仁对大脑的健康发育很有好处。
大枣:大枣每100克含维生素c高达380~600毫克,被称为天然维生素C丸。维生素C可使大脑功能敏锐,加强脑细胞蛋白质功能,促进脑细胞兴奋。
黄花菜:黄花菜被人们称为“健脑菜”,它具有安神作用。含有的蛋白质、脂肪、钙、铁是菠菜的15倍。所以,儿童常吃黄花菜对健脑非常有益。

家长:智力水平高的孩子就能取得优异的成绩吗?

答: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孩子的智力活动是大脑高级神经的积极活动状态。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积极活动的过程。如果教育方法不当,使智力活动不能给孩子带来乐趣,不能激发孩子探求的兴趣、好奇心和求知欲,反而成为乏味、令人烦恼的精神负担,那么,其后果必然与初衷相悖。
很多成绩优秀的学生并非都是智力上的佼佼者,学习落后的学生更不仅仅是智商低下者。有的家长看到自己读小学的孩子成绩不佳,就归结为孩子智力不好,忙着给孩子测智商。调查表明,大量学习后进生,都是智力发展正常的孩子,产生分化的原因与他们学习时的精神状态不佳,注意力分散,缺乏学习兴趣,没有学习习惯,缺乏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密切相关。

家长:你的孩子是天才吗?如何鉴别天才儿童?

答:孩子究竟是不是天才,需要专业的测试和鉴定。家长可以利用比纳测评量表,或者到专业测评机构,比如北医三院、中国儿童中心,进行专门的测评。当然,家长还是可以从孩子的日常表现中得出粗略的判断:
(1)好奇心:观察孩子是否有执着精神,是否经常有很多问题,提出的问题是否逻辑性很强并喜欢刨根问底,是否有敏锐的观察力,以及是否要求更快的学习。
(2)记忆力:观察孩子记忆力是否很好,是否能记住大量的、不同的信息,最为关键的是否有广泛、变化的兴趣(有的孩子只是对某一领域感兴趣,比如背日历、背字典等等)。
(3)高级思维能力:观察孩子是否有较强的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否具有对复杂的概念的理解能力,是否有分析事物关系的能力,是否能进行抽象和归纳,是否能提出创造性的相关方案,还有是否有很强的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性思维的能力。
(4)语言能力:观察孩子的语言表达水平,看他是否很早就能准确使用复杂的词汇,是否很小的时候就能生动详尽地重述故事和事件。
(5)早熟情况:观察孩子是否在身体、智力方面早熟,较早地学会走路、谈话和阅读,是否在某个方面(如音乐)表现出特别的兴趣或潜力。
(6)注意力:观察孩子是否比同龄人更能专心致志,能更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是否始终坚持行为方向和目标,是否经常能高度集中精力。
(7)社交成熟情况:观察孩子是否倾向于跟大孩子和成人交往,以及他的社会交往情况是否比你预期的要成熟。
(8)幽默感:观察孩子是否有很强的幽默感,是否比其他小朋友更有洞察力,是否能体会某个情景中很微妙的幽默。
在你因为孩子的确是天才而兴奋的同时,要记住天才孩子也有他们的问题。他们有可能觉得自己与众不同,从而产生闭塞感、孤独感,缺乏正常的社会交往。如果不切实际地施加压力,他们会难以接受自己缺点和问题,会对成功不切实际地期望过高,而对失败又会反应过于强烈。
此外,有时家长也很容易给孩子施加一些压力,过分期望孩子的成功与进步,过于重视学业,而忽视孩子生活中的其它方面。有时家长也很容易忘记,情感发展与智力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一个6岁的天才孩子可能在代数课上表现出色,但在操场上玩时仍是一个6岁孩子。
专家提示:天才的不同类型
艺术型:艺术型的人脑功能活动的特点是具有直接印象的鲜明性、知觉和记忆的形象性、想像的丰富性。
思维型:思维型的人脑功能活动特点是倾向于分析和系统化,倾向于比较概括和比较抽象的思维。
中间型:中间型的人,有的两种系统发展平衡但水准较低,有的两种系统发展平衡而水准较高,尤为重要的是,教育中间型的孩子时,家长应按照科学的方法,开掘孩子的潜能,打破两种系统的平衡,使孩子被埋没的潜能得到迸发。

家长:父亲‘益智’远胜于母亲吗?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父亲应该做些什么呢?

答:从儿童早期教育角度看,父亲在促进孩子智力发育方面确实远超过母亲。因为父亲具备意志力坚强等男性特征,能给孩子以更大的生命激情和对事业执着追求的精神。而母亲常以自己的女性特征,如情感细腻、性情温和等来影响孩子,其中不可避免地包括了某些个性弱点,如软弱、胆小等。父亲对孩子的影响还涉及体格、情感、性格等方面。与父亲接触少的孩子,体重、身高、动作等方面的发育速度都要落后一些,并普遍存在自尊心不强、自控力弱等情感障碍。表达父爱的方式多种多样:
(1)多亲吻、拥抱、抚摸孩子,让孩子时时体验到父爱的温暖。
(2)在孩子面前表现出对其母亲之爱,如夸奖、赞扬或微笑。夫妻在孩子面前互相爱慕,是确保给孩子爱的一种方式。
(3)坚持每天与孩子共度一段时光。这样孩子能从父亲那里感受到爱,而且能从父亲的气质、情感、智力等方面潜移默化的影响中,为自身的心理与智力发育补充养分。

家长:家庭中应怎样为孩子创造益智的环境呢?

答:在家庭中创设一个益智环境非常重要,具体应该做到以下三点:
(1)要经常提供新颖的刺激,扩大孩子的生活面,增强他们的接受能力。
婴幼儿的生活环境较狭窄,但其智力发展速度又甚快,这就要求家长应经常带他去看一些没有见过的东西,逐步扩大他的眼界和经验,从而提高他的观察力、想像力、记忆力,为其将来的学习奠定基础。
(2)要给孩子尽可能多的自由,不宜过分限制他的活动。
幼儿的智力主要是在活动中发展起来的,活动能力是孩子智力水平高低的标志,限制孩子的活动就意味着限制了他的智力发展。家长应多带孩子去户外活动玩耍,多让孩子在操场上、公园里自由地做游戏,玩沙土、爬小山坡、奔跑跳跃。
(3)要精心为孩子提供“精神营养”——玩具与图书。
玩具不是多多益善,因此家长应视孩子的实际水平,选购最能促进孩子智力发展的玩具可帮助孩子辨别不同的形象与颜色,认识物体,对孩子的手眼配合一致与思维能力的发展。
图书对于激发孩子智力有其独到功能。图书中的故事的基本特别是以图为主,但由于孩子理解能力欠缺,家长应帮助他理解作品的内容,可先给孩子讲一两遍,然后让他自己重述其内容,这有助于孩子的智力发展。

家长:如何用玩具来发展孩子的智力?

答:玩具最突出的作用就是能引起孩子的游戏兴趣,家长要充分利用玩具开发孩子的智力。
具体应该怎样做呢?家长应努力做到以下三方面:

1.了解玩具的种类。
(1)主题玩具:如娃娃、动物头饰等。
(2)智力玩具:如拼图、插板、套盒等。
(3)结构玩具:积塑粒、积木等。
(4)体育、音乐游戏玩具:如球类、绳类、三轮车、小喇叭、小铃鼓等。
(5)娱乐、表演、电动玩具:如母鸡生蛋、小猴打鼓、头饰、面罩、电动火车等。
(6)未成型玩具(废旧物当玩具):如半个乒乓球可做小船、小碗、小锅等。

2.玩具的选择要科学。
(1)玩具要符合卫生条件:玩具的材料和颜色等是无毒的,又便于清洗的。
(2)玩具要有安全感:无棱角,钉子不外露,音响不刺耳。
(3)玩具要坚固耐用,操作方便。
(4)玩具要有教育意义,且是孩子最喜爱的。

3.教孩子正确使用玩具。爸爸(妈妈)对孩子的爱往往表现在吃和玩两方面,每个孩子都会拥有大量的玩具,如何使用玩具是值得注意的。
(1)每当新玩具出现,爸爸(妈妈)首先应教给孩子该玩具的性能、玩法以及如何爱护。
(2)每次使用玩具不宜过多,可让孩子自己选择一两种玩具,集中注意地玩。
(3)玩玩具时家长要给以指导、鼓励和提出一定的要求。
(4)家长参与游戏。爸爸(妈妈)要经常与孩子一起玩玩具,参与游戏会给孩子带来无穷的乐趣,特别是棋类玩具更需要家长配合。

 家长:在开发孩子智力的过程中,需要遵循的原则是什么?

答:(1)让孩子多看、多听、多动手。
智力的发展离不开对知识的掌握,要想获得知识,必须通过看、听、摸等感知活动,因此多看,多听、多动手触摸,是幼儿认识事物、发展智力的重要途径和方法之一。
(2)使孩子多提问、多思考。
孩子非常喜欢提问,这是思维活跃的表现。家长对待孩子的提问应该是有问必答,不能含糊。有些孩子提不出问题,家长应该设法启发他们,当孩子观察各种事物时,家长不仅要告诉他们“是什么”,而且还要引导他们多问几个“为什么”和“怎么办”?孩子提出问题后,不应由大人包办代替来回答,而应引导孩子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思考找出答案。这样不仅增长了知识,而且也发展了思维能力。
(3)培养孩子的创造精神。
创造精神是以创造性想像力为基础的,创造性想像是人们智力的结晶。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利用自己获得的一些简单的知识经验,来解决遇到的新问题。例如在游戏活动中,孩子会根据生活经验创造出新的玩具,用积木搭拼成新的图形等,这说明孩子已经有了初步的创造力,这时家长应该加以鼓励,给予表扬。这样就能更加激发孩子的创造精神,为今后智能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家长:每天与孩子一起读书、讲故事对孩子的智力发展有哪些好处?

答:父母抱着孩子时,拿本书轻轻地念给他听,这不仅是一种亲热的表现,而且可以培养孩子的语言组织能力,记忆力等,提早地启发孩子的智力。
念书给孩子听,就像经常对孩子讲话一样重要,这样做不仅能启发、引导、教育他们,而且能使大人跟孩子打成一片,以便传递彼此间的情感。与此同时,大人也能把自己的部分思想和观念传给孩子,在感情上互相沟通。父母如能定期给孩子念书,能使孩子在听讲、表达、想像力以至阅读、写作等方面的能力获得提高。

 家长:开发孩子智力为什么不能忘了“数学”?

答:孩子起初认识事物的时候,都是从事物的形状开始描述的,而后孩子出现了数量概念,大小的认识,使他们对事物有更清晰的描述。所以开发幼儿智力绝对不能离开“数学”。
有些家长不愿孩子过早学数学,怕“伤脑子”。其实孩子3岁时的脑重量已相当于成人脑重量的2/3。因此,适当地让孩子学一点计算,掌握初步的数概念,只能使脑子越用越活。家长在这方面可以选编一些故事、儿歌和童谣,把孩子吸引到计算方面来,引起孩子的好奇和求知欲。还可以通过游戏,教孩子认识一下三角形、半圆形、梯形,懂得序数、相邻数、数的分解组成等,唤起孩子对数学的兴趣。家长还可以给孩子买些数字卡片、计算器、七巧板、扑克牌等,让孩子边游戏,边学知识。当然,家长也不要忘记在日常生活中教给孩子数的概念,如认识钟表时刻,数数妈妈买的菜有几种,爸爸洗了几件衣服,等等。这些都可以成为孩子学习的最初教具。

专家提示:让孩子变聪明有十条要点
(1)对孩子的新念头、想像力、别出心裁的玩法,要给予称赞和鼓励。
(2)积极引导和鼓励孩子发问,把发问看成教育的手段之一。
(3)创造一种新气氛,使孩子在集体中受到重视。
(4)使孩子懂得自尊,提出自己的思想和对事物的看法。
(5)培养孩子创造的勇气和信心。
(6)培养儿童的观察能力。
(7)尽量鼓励孩子对事物进行新的探索,不停留在已经明白的事物上。
(8)避免孩子的惧怕心理,防止恐吓孩子,防止禁锢孩子智力的活动。
(9)倾听孩子的话,捉摸他的内心世界,掌握积极向上的因素。
(10)在孩子成长发育过程中,避免用旧的观点或教条来作为孩子行动的准绳。

家长:为什么说“多动手的孩子更聪明”?

答:“心灵手巧”,“手是脑的教师”,“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众所周知,让儿童多动手操作,能促进智力发育。手指的触觉灵敏度最高,管辖手指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功能区域面积最广泛,仅大拇指的运动区就几乎相当于大腿运动区的10倍。若手指经常活动,不仅能促进大脑发育,而且能增强大脑的思维能力,使人更聪明。当儿童劳动时,手的灵敏动作能对大脑皮质运动区产生良好的刺激,使脑细胞得到锻炼。
因此,对儿童进行早期教育的内容,不仅仅是读书、写字,从幼儿时期开始,家长就应该有意识的让他们自己动手做些事情,如洗手洗脸、用勺或筷子进食等;孩子稍大些可以教他们拍皮球、剪纸、叠纸等;入学后让孩子自己削铅笔、剪指甲,以及扫地、浇花等。这些自我服务的劳动和家务劳动是儿童早期教育中一项不可缺少的内容。这样做的结果,不仅不会累着孩子,相反,会使孩子更聪明。

名词解释:观察力

观察是有一定目的、有选择、有组织的感觉和知觉。全面、正确、深入、细致地观察事物的能力称为观察力。大约从2岁起,孩子就开始具备初步的观察力。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增加,这种能力逐步提高。注意培养观察力是发展儿童智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这对于儿童认识事物的特征,找出事物间的联系与规律,对于提高表达能力和学习能力都有重要意义。同样一幅描绘春天景色的图画,有的孩子观察得很细致,不但能写出图画上有哪些人物和景物,而且能描出人物的神态和景物的特征,并把人物与景物联系以及自己的心情融为一体,这说明这个孩子观察力是比较强的。

专家提示:幼儿观察力有什么特点?
(1)观察缺乏随意性。
(2)观察缺乏细致性。
(3)观察的持续性和稳定性较差。
(4)观察的概括性较差。

家长:除了漂亮的图画,孩子都喜欢观察些什么呢?

答:有的家长为了发展孩子的智力,常常强迫孩子去观察那些不喜爱的东西,如认字、看画等,结果不仅不能发展孩子的观察力,反而会挫伤孩子观察的积极性。那么,幼儿都喜欢观察什么呢?
(1)孩子喜欢多感官刺激的书,比如有声读物。比如可以制作手工的书,可以涂涂画画的书等等。
(2)孩子喜欢观察活的、动的物体,不喜欢观察静的物体。如孩子喜欢看小鸡吃米、小猫玩球、小狗打架、小金鱼游泳等。
(3)孩子观察颜色鲜艳的东西,如孔雀开屏、花园里的鲜花等,不喜欢看颜色单调的东西。

家长:家庭中培养孩子观察力的具体方法有哪些?

答:(1)要培养孩子观察的兴趣。
例如,你可以问孩子:你知道我们院子里什么树树叶先长,什么树树叶后落吗?他答不上来,你就可以带他在初春、晚秋实地观察。小孩子一般对动物感兴趣,你可以逮一只青蛙来,问孩子:你知道青蛙是怎样钻到地下过冬的吗?一般孩子都会说是头向下钻进去的,其实不然,是屁股向后退遁下去的。当你向孩子讲明之后,孩子会哈哈大笑,也增长了观察的兴趣。
(2)创造各种各样的条件,让孩子多观察。
例如,经常带领孩子到公园去玩,参观浏览。让孩子们观察树木花草的颜色形状,游客的神态表情,公园里发生的事情;在马路上走,可以让孩子观察红绿灯,各种车辆,商店的橱窗;有条件的还可以在家里养花,养金鱼,让孩子对花和金鱼进行系统的观察,培养孩子的观察习惯,激发孩子对事物观察的兴趣。
(3)激发孩子的观察欲望。
对小孩来讲,无论他的观察是否全面细致,都没有关系,关键是要激发他的观察欲望,不要懒惰,随着观察的不断深入,他肯定会从中得到锻炼和提高。有利于激发观察兴趣的环境,应当是丰富多彩的,单调的环境不利于培养孩子的观察兴趣。例如:让孩子观察盆景,不到一分钟就可能会表现出厌烦情绪,而若观察金鱼,可以持续5~6分钟。所以,幼儿所观察的对象是以动为主的。
(4)根据儿童认识能力的发展,教给幼儿学会观察事物的方法。
告诉孩子怎么看,应该先看什么,再看什么。教会孩子有顺序地从上看到下,从外看到里,从主要的明显特征看到次要的特征。对三四岁的孩子要从认识一些色彩鲜明、特点突出的东西开始,逐渐教他们学会根据事物的具体特征去分析、比较不同的事物。如果孩子对鸟类感兴趣,家长就可因势利导,让他们知道“小鸡有个尖尖嘴,小鸭有个扁扁嘴,仙鹤腿长脖子细,头上戴顶红帽子”,等等。这样,孩子就会逐渐学会和掌握有目的、有层次地观察事物的方法。
(5)观察时,引导孩子尽量使眼、耳、口鼻、手等并用。
如观察花草,就让孩子看看花朵的形状、颜色,让孩子再闻闻气味。观察雪景时,可以让孩子抓把雪,甚至堆一个雪人,并引导孩子观察雪人是怎样融化的,从而加深观察的印象。
(6)给孩子提出观察目的和任务。
有人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把两幅初看起来完全相同的图片,给两组幼儿观察。一组在观察前告诉他们这两幅看起来相同的图画有五处不同;另一组只是要求幼儿找出这两张图片中有哪些异同,而不告诉他们有几处不同。结果一组儿童平均讲出4~5处,另一组儿童只讲出3~4处。由此可见,在观察前提出观察目的和任务,让幼儿带着问题观察,就能显著提高孩子的观察力。

名词解释:注意力

是指心理活动集中和指向一定的客体,是重要的智力因素之一。注意力能保证人更清楚、更完善地认识事物。就是无论做什么事都很专心,思想集中,注意的时间较长,同一时间内可以注意比较多的事物,能够同时做好两件以上的事情。需要时,可以迅速从注意某一件事转移到注意另一件事。如玩时很专心,到需要学习时,立即忘记了玩,专心于学习。具备了这样的能力,就是有高度的注意力。

专家提示:婴幼儿的注意力有什么特点?
(1)注意范围小,不稳定。
(2)随个人需要及情绪转移。

家长:什么东西最容易吸引孩子的注意呢?

答:只要细心一点观察幼儿的表现就会知道,他们最容易注意那些颜色鲜艳、生动形象、活动变化、新奇、他们需要的、感兴趣的、熟悉而又不太懂的事物。
(1)新奇的、活动的东西最吸引孩子。
例如,带孩子到公园去玩,他们一般不太注意路旁的草和树,因为它们太平淡,孩子平时经常看到,所以不太注意。但如果草丛中有一只蹦跳的青蛙,或是一只飞舞的蝴蝶,那就会引起他们的注意,因为活动的、新奇的东西容易引起孩子的注意。
(2)自己感兴趣、熟悉的东西最吸引孩子。
如果你带孩子到商店去走一趟也会发现,虽然布匹、床上用品等柜台在最显眼的地方,孩子却没有注意到,而玩具和糖果糕点柜,虽然在极不显眼的角落里,孩子也能很快看到,而且一旦看到了,就能长时间集中注意地观察它们。为什么呢?因为前者与他们关系不大,而后者是他们最需要的,因此能引起他的注意。所以家长要选择符合以上特点的内容教给孩子,他们的注意就能集中和持久。

 家长:怎样才能使孩子的注意力集中和持久?

答:(1)要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幼儿对自己的控制能力是很弱的,特别是3~4岁的孩子,很容易受外界事物的干扰。学习时,如果旁边有新颖的玩具,他们就会禁不住要去摸摸玩玩;如果渴了、饿了、冷了、热了,都会分散他的注意。所以要想使幼儿集中注意地学习,就要排除各种可能分散孩子注意的因素,事先做好各种准备,让孩子吃好、喝好,穿得适当。学习前也不要让孩子玩新颖的玩具或有趣的游戏,使孩子在平静愉快的心情中开始学习。如果孩子正在兴致勃勃地玩什么,就稍等一会,而不要强迫。如果孩子弄得气鼓鼓的,其注意也不容易集中到学习上去。孩子在学习时,如果大人走来走去,说这讲那,甚至听广播、看电视,就会严重地分散孩子的注意。所以创造一个安宁舒适的环境,是集中孩子注意的必要条件。
(2)当发现孩子对某一事物或某项活动能持续注意较长的时间,要及时给予强化。让孩子体会到您十分喜欢他能专心致志地玩或学习。
当孩子正在从事某一活动。例如:搭积木、玩汽车、看图书,甚至剥花生时,一定不要打断孩子的活动,否则就破坏了孩子注意的连续性。现在越来越多的孩子注意力不能持久,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就是“小太阳”周围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爸爸、妈妈、姑姑、阿姨、舅舅,叔叔,这个抱抱,那个逗逗,使孩子很少有自己安静地从事活动的机会,久而久之,形成了浮躁的注意品质,因此您要注意保护孩子不受打扰。帮助儿童养成做事专心的良好习惯。
(3)培养儿童有意注意的品质。
儿童有活泼好动的特点,在活动中让他们亲自动手或充当某种角色,如在游戏中当哨兵、售货员、司机等,就能使他们处于积极状态,并维持他们活动的时间和目标,发展有意注意。

名词解释:想像力

想像力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儿童的世界是充满想像的世界,每个人艺术的天分,正是从孩提时代的想像力开始萌发的。表面上看,儿童的想像力显得可笑而幼稚,但对他们思维能力的健康成长是非常珍贵的。黑格尔说过:想像是艺术创造中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富于想像力是儿童的天性。

专家提示:幼儿想像力的特点
(1)想像的主题不稳定,易变化;
(2)以想像的过程为满足;
(3)想像容易与现实混淆;
(4)想像具有特殊的夸大性。

家长:为什么要重视培养孩子的想像力?

答:日本著名育儿专家让内藤主张:对孩子的教育要顺乎天性,崇尚自然,尊重儿童的想像,无论他是怎样怪癖离奇,本质上却是在尊重孩子的自由幻想的权利。这是对孩子创造天性的最大保护。
那么,如何保护幼儿的天性,激活和培养孩子的想像力呢?
有如下几个方面:
1.要丰富孩子的感性知识,使其头脑里充满各种事物的形象,这是儿童想像力发展的基础。
因为婴幼儿时期想像的特点是由无意想像到有意想像,主要是再造想像。特别是幼儿初期,想像没有预先的目的,只是在某种刺激物的影响下,自然而然的想像出某种事物的形象。所以,孩子生活内容越丰富,得到各类事物的形象越多,就越有助于想像力的发展。要有计划的经常带幼儿进行参观、旅游等活动,启发他们认识自然事物和各种动植物。孩子在见多识广的情况下,就容易把各种事物的某些特点联系起来进行想像,而想像力就在这一过程中得到较全面发展,这是创造想像的基础。
2.鼓励孩子大胆想像
孩子常把一根小棒当作调羹喂娃娃;常把一个小盒子“嘟嘟嘟”当作小推车;常梦想自己在月亮上荡秋千;常在树上画满雪糕……她们的想像丰富而大胆。无论孩子的想像有多离奇,家长一定要保护孩子想像的欲望。在日常生活中还要创造机会鼓励孩子大胆想像。如,你看这圆形像什么?还能变成什么?
3.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培养想像的主动性
孩子有强烈的好奇心,这是发展想像的起点。当孩子发问时,家长一定要耐心完整的给与解释,然后还要反问:你为什么要这么问?你是怎么想的?进而培养幼儿想像的主动性,特别是提出孩子感兴趣的问题,让他们去进行想像。
4.在文学艺术的氛围中激发幼儿想像力
讲故事、猜谜语是激发孩子想像力的主要途径。充满想像的童话和神话故事最能引起幼儿的遐想,所以,要有目的地去选择能够激活幼儿想像的文学作品。还可以采用续编故事、排图讲述等形式来激发孩子,提高幼儿的想像力。
音乐和美术活动也是发展孩子想像力的有效途径,可供孩子一些展开丰富想像有益于表现的音乐,让孩子根据音乐编动作,通过语言表现对音乐的理解,让孩子画意愿画、主题画、填充画、涂物画,鼓励孩子自己想,自己画,大胆想像,大胆去试,别出心裁。
5.在游戏活动中激发幼儿的想像
游戏是孩子的基本活动,玩具和游戏材料是引发孩子想像的物质基础。要多为孩子提供各种不同游戏材料和玩具,可促使孩子去做相应的游戏,产生相应的想像。如,一副几何图形,可促进孩子自由想像,他能组成自己喜爱的各种形状与物体。要为孩子提供半成品的材料,让孩子在制作过程中加工、制造、想像。在游戏中,要启发孩子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去想像。比如,在孩子玩娃娃家时,你假装着摸布娃娃的肚子,故做惊讶地说:“呀!娃娃肚子疼啦。”那么,玩布娃娃的孩子就会围绕“娃娃怎么会肚子疼”的问题展开无穷的想像。
想像力是孩子思维的翅膀,古今中外的事例证实,凡是创造想像能力发达的孩子,大都有强烈的责任感和好奇心,有学习研究的热情,也表现出顽强的意志力,而且勤奋乐观,还有较强的独立性和智力,所以,伟大的爱因斯坦说得好:“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

 家长:培养孩子想像力的一般方法有哪些?

答:(1)要让孩子自由地去想像,不要干涉,而是要引导。
往往孩子有孩子的想法,不能用成年人的想法要求他们。当孩子“想入非非”时,大人不能泼冷水。有的孩子对他妈妈说:“妈妈,我要到天上去”。妈妈就说“别胡思乱想了。”孩子又说:“妈妈,我能像飞机一样飞到天上去就太好了。”妈妈回答:“别瞎说了。”这种当孩子的想法一旦脱离成年人的想法,就被马上制止的做法,长期发展的结果,必然是使孩子不敢大胆想像了。这样就禁锢了孩子的思想,阻碍了智力的发展。
当孩子的想像脱离实际时,要正确引导。作为家长,一方面要鼓励孩子的想法,发展幼儿的想像;另一方面又要引导孩子“既异想天开,又实事求是”。使孩子的想像符合实际。
(2)要给孩子多创造想像的机会。
生活中有许多激发孩子创造想像的时机,家长要好好利用。例如,在家里给孩子讲故事的时候,讲到关键的地方,可以停下来让孩子自己去想像接下来的情节,然后家长再讲。特别是,美术活动的时候,是最激发孩子创造力的时候,比如让孩子大胆地画出外星人的样子等等。
(3)要扩大孩子的知识面。
任何想像都要以一定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只有不断扩大孩子的知识面,孩子的想像才能丰富。家长除了让孩子多观察、多参观,多看电影、电视外,还应该让孩子多看、多听一些适合幼儿的童话和科学幻想故事,多让孩子做游戏、多画画,从而培养孩子的想像力。

名词解释:思维力

思维力指人脑间接地、概括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能力、它是智力的核心。思维力主要是由思维的分析能力、综合能力、比较能力、抽象能力和概括能力五部分组成。孩子很小便有了抽象思维萌芽,但要到11岁前后才开始明显发展,一般会经历从直觉行动思维到具体形象思维再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过程。

家长: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家长该怎样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呢?

答:(1)丰富孩子的词汇,使之掌握一定数量的概念。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因此,多让孩子掌握“新词”,是培养孩子思维能力的有效办法。家长要适时、适量地教孩子一些抽象性的词语,如“动物”、“植物”、“水果”、“交通工具”、“家具”等。家长在教给孩子一些概念时,要尽量广泛地联系该概念所能表示的对象,如在教“水果”这个概念时,可以联系孩子平时常常吃到的苹果、香蕉、桔子、桃等东西,通过对这些东西异同的比较,使孩子逐渐学会撇开个别的、表面的特征,抽取共同的、一般的特征的方法,让孩子真正懂得什么是水果。
(2)激励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行为。
让孩子多看、多听、多闻、多摸、多活动,以取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培养孩子根据事物的本质进行初步概括的能力,形成抽象思维。
(3)为孩子创设各种各样的问题情境。
设计巧妙的问题,激发孩子动脑筋,丰富孩子的想像力,锻炼孩子的思维能力。如给孩子讲故事,把故事讲到一半,嘎然而止,然后引导孩子想一想,这个故事会怎样发展下去?结果如何?让孩子接着讲下去。孩子就会展开想像的翅膀,靠联想来回答故事的结局,这就培养了孩子的想像思维。
(4)游戏是促进孩子思维的重要方式。家长应充分利用游戏这一形式,将教寓于游戏之中,将思寓于玩耍之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孩子面前摆放一盆水,同时放着许多不同大小、形状、用途的积木和其它物品,有的放在水里可以浮起,有的不能浮起,让孩子把能浮起的东西挑出来。孩子为了要做出正确的猜测,就需要认识到一切木制品都会浮起,这些物品是木制的,所以这些物品都会漂浮。

家长:生活中有哪些发展思维能力的,既科学又方便操作的小游戏?

答:(1)玩水:
在一只脸盆中盛上清水,那么,孩子在水中划动就相当于画画,用手指在水中划动时可观察到水中反射的光线变化的特点。在水中加上肥皂水之后可用塑料管吹泡泡,五颜六色,使儿童兴奋不已。如果又在水中加几滴油,油水不容,出现新奇的颜色和图案,有些孩子就会尝试将油压下去,但办不到,油迹反被分成几块。这些现象常常会诱发孩子的深思和探索。
(2)玩粘土:
让孩子用粘土做成球,继而再做成人或者什么怪物,在制作过程中,最好的工具是手指,有时也用小锤敲、小刀削等,孩子可以在粘土上构图案、造模型,抒发他们的强烈感情。
(3)找图片:
先提供一张有若干种色彩的图片,孩子看后会产生创造性设想。例如,对同一张这类图片,有些孩子会看成是他爸爸微笑的脸,有些则看成是一块生日蛋糕并且还信手在上面添画了蜡烛。
(4)搭积木:
积木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玩具,可用来发展孩子的空间想像和结构组合能力。当孩子不断增加“建筑物”的高度时,倒塌的危险也直线上升。这是一种冒险行为,而冒险操作无疑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方面。在冒险中,孩子不时地承受了失望和害怕心理后,自信心就油然而生了。
(5)玩沙子:
沙子放在木箱里,让孩子利用沙子尝试捏、堆不同的物体,任人摆布的各种沙子可以诱发无穷无尽的创造设想。孩子可以“修路”、“堆山”、“造楼房”、“画图案”。凡此种种,都需要运用丰富的想像力。
(6)面粉团:
先是将面粉铺在桌面上,鼓励孩子去摸捏,孩子的手部在接触面粉时会感觉出面粉的特点。然后,将盐放入面粉中,让孩子辨别面粉和盐的颜色异同。再将盐和面粉拌和,然后,倒入水,揉成面粉团,外面还抹上油。并告诉孩子,虽然油和水都是液体,但重量和光滑感觉是不同的。此时的面粉团是一块柔软的固体物质,它可以随孩子的想像捏成各种东西。最后,由孩子将食用色素掺到面粉中,揉和。再添另一种食用色素,孩子就会惊奇地发现一种新的颜色。于是,就可以从中取下一块做原料,进行拉、压、切割、塑造等活动。这种游戏既提高了孩子的兴趣,使之学到了知识,而且还发展了孩子逻辑判断推理的能力。
(7)玩纸:
家长可以幼儿用纸做成第一本书,用纸画画,用纸折叠,用纸撕成各种形状,在纸上染上各种颜色。这些都直接发展了幼儿的知觉、注意力、想像力,对幼儿了解纸的多种功能也有不小的作用。

家长: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自己的孩子不如别的孩子聪明?

答:发现自己的孩子不如别的孩子聪明是家长非常苦恼和焦急的事。所以,如果发现自己的孩子不如别的孩子聪明,首先要找出原因。
(1)生理上有缺陷。例如神经系统发育受阻或一些遗传疾病,如“先天愚型”、“苯丙酮尿症”等造成的儿童智力低下。
(2)身体上某些局部功能不全。例如孩子听觉迟钝常常会影响他的言语及智能发展。
(3)能力发展较晚。孩子身体成熟有早晚之别。同样,心理发展,尤其是能力的发展也有早晚之差。有些儿童很小就表现出非凡的才能,如少年音乐家、少年绘画家。而有些儿童能力表现却比较迟。
(4)人格表现上的差异。有些孩子喜欢表现自己,也有些小孩不善于表现自己,平时沉默寡言,这种性格的儿童常会被认为不灵活、反应慢,并且不讨人喜欢。
(5)心智活动或认识活动上存在着某些缺点。例如,平时懒于动脑筋,或者依赖性太强。这些儿童一旦在学习上跟不上其他同龄儿童,往往会对学习丧失信心,并且可能形成自信心不足的固定性格特点。
孩子的智力在客观上确实是有差别的,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固然有先天的遗传因素,但是后天的教育在其中起着非常重要、不可忽视的作用。

家长:家长在对孩子进行智力开发过程中切忌哪些问题?

答:对孩子进行智力开发有“四忌”,是所有家长一定要注意的。
(1)忌多。
有的家长用心良苦,同时让孩子进几个智力开发班,什么音乐、美术、舞蹈、外语一起上。要知道每个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内容太多必定不易学得精深,结果往往搞得孩子精疲力竭。
(2)忌急。
有的家长望子成龙心切,恨不得一口吃个胖子。有时见孩子进步不大或表现欠佳,就动辄打骂。这种做法不可取,有伤幼儿身心健康。孩子毕竟年幼无知,理解能力有限,千万不可以用我们大人的眼光去要求孩子。对幼儿智力开发,一定要有耐心、会诱导、善启发。有的母亲性急,以致急中出错,发现后连连向孩子道歉不迭;看到孩子满脸委屈的泪水,后悔的念头油然而生。
(3)忌满。
幼儿时期,活泼好动,想用成人标准去要求他们长时间静心苦学,既不现实,效果也不佳。最好实行定额承包责任制,只要按质按量完成了当天布置的功课即可,决不临时加码,并且认真向孩子讲清楚:越用功,作业完成得越早,那么玩的时间也越多。这样可以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达到学娱结合的目的,有效地防止了厌学心理的产生。
(4)忌高。
幼儿智力开发的标准,一定要定得合理,务必切合实际。否则,要求过高,会使幼儿望而生畏,以至对今后上学读书都会产生不利影响,反而会得不偿失。望子成龙虽乃人之常情,但能成龙者毕竟为数甚少,每位父母对此都必须有所了解。比如对孩子学琴来说,目标定在今后对音乐有一定的兴趣和爱好,具备最基础的弹奏乐器的技能,而不是期望他今后成为一名音乐家,去从事文艺专业工作。不要让孩子把学琴作为一件苦差事。

第四章  注重八大智能的协调发展

每个人都有八种能力,它们分别是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肢体运动智能、个人内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和人际智能这八种能力,但是,每个人都有偏向。如果一个孩子特别爱与别人交流,他可能就是人际沟通的能力比较强;也有人运动能力比较强;有的孩子视觉空间感觉比较好,比如有的人学的是艺术设计,这就跟他的视觉能力比较强有关系;有人对音乐的感觉好,有人逻辑思维力强等。也就是说每个人都具备这些智能,但是每个人又都会有偏差。这时,对孩子来说,发现并发挥特长,协调发展“八大智能”,就显得非常重要。家长可以试着用这一理论,认真观察分析一下自己的孩子。

名词解释:语言智能

语言智能指能有效地运用口头语言及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并理解他人,灵活掌握语音、语义、语法,具备用言语思维、用言语表达和欣赏语言深层内涵的能力。儿童的表现是喜欢听故事、说故事,喜欢阅读、讨论及写作等活动。

家长:语言智能发展有关键期吗,分为几个阶段?

答:7~8岁之前是人类综合语言能力产生、发展的最重要时期。如果在关键期得到科学、系统,并且具有个性化的教育和训练,幼儿的语言能力将得到理想的发展,而一旦错过关键期则会造成发展不足,而难以补偿。

第一阶段:言语的准备阶段。在儿童掌握语言之前,有一个言语发生的准备阶段,又称为前言语阶段,是在出生后的第一年。具体又可分为三个阶段:
(1)简单发音阶段(初生~3个月)
(2)连续音节阶段(4~8个月)
(3)学话萌芽阶段(9~12个月)
言语发生的准备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说出词的准备,包括发出语音和说出最初的词。二是理解词的准备,包括语音知觉和对语词的理解。

第二阶段:言语发生阶段。1岁至2、3岁,是言语发生的阶段。其中又分为两个阶段:
(1)理解语言迅速发展阶段(1~1岁半)。在这个阶段,儿童理解的语言大量增加。但是,说出的语词很少,甚至出现一个短的相对沉默期。这时,儿童只用手势和行动示意,不开口说甚至停止了独处时的自发发音活动。
(2)积极说话发展阶段(1岁半~2、3岁)。儿童突然开口说话的积极性很高,语词大量增加,语句的掌握也迅速发展。
第三阶段:基本掌握口语阶段(2、3岁~6、7岁)
2岁以后,特别是3岁到入学,是幼儿基本掌握口语的阶段。他们在掌握语音、语法以及口语表达能力方面发展的都很迅速。

1~3岁宝宝语言发展检查指标
年龄阶段 语言水平
13~15个月 
1. 努力模仿成人的动作和语言;
2. 能够听懂10个左右常用物品的名称和语句;
3. 会说的单词3~8个左右,处于单词句阶段;
4. 能根据成人的要求指出五官的位置及熟悉的人和物;
5. 会用动作表示肯定或否定;
6. 常说出一连串成人听不懂的“小儿语”。

16~18个月 1. 能理解简单的语句,理解的词语大于能说出的词语;
2. 理解并且喜欢歌曲、故事、儿歌等;
3. 理解并执行成人的简单指令;
4. 会说的单词10~20个左右;
5. 喜欢翻阅图书且“指指点点”、“叽哩咕噜”,好像在讲解;
6. 会对看到的物体进行命名,命名时常有泛化、窄化等现象。

19~21个月 
1. 常用的词语达100个左右;
2. 处于双词句阶段,即说出由两个单词组成的句子;
3. 能理解并执行两个动作要求的命令;
4. 喜欢听成人反复讲同一个故事,并且能简单复述大意;
5. 能够理解并说出一些常用的动词和形容词;
6. 说到自己时,总是用名字代替;
7. 不断地提出问题,疑问句较多;
8. 语句中出现“重叠音”(如狗狗、猫猫)和词语“接尾”现象。

22~24个月 
1. 出现“词语爆炸”现象;
2. 理解并能正确地回答成人提出的一些问题;
3. 理解的词语达300个左右;
4. 能够说200~300个左右的单词,小儿语逐渐消失;
5. 双词句仍占优势,可以模仿着说出三词句;
6. 与人交往依靠语言,表达时动作及手势相应减少;
7. 能理解一些方位介词、时间介词和表示颜色的形容词。

25~30个月
1. 理解并执行成人一次发出的两个相关的指令;
2. 会用语言与成人进行简单的交谈;
3. 喜欢提问,且会使用某些动词、形容词、介词、数量词、副词等;
4. 能够运用语言进行请求、拒绝、肯定、提问、求助等;
5. 能够模仿成人说出一些复杂句,“重叠音”和“接尾”现象较多。

31~36个月 
1. 重叠音和接尾现象逐渐消失,但仍有发音错误;
2. 能理解并正确回答“谁”、“什么”、“哪儿”、“什么时候”、“如何”等问题;
3. 知道并能说出自己的姓名、年龄、性别、属相等;
4. 理解并执行成人一次发出的两个互不相关的指令;
5. 能够说出5~6个以上单词组成的复杂句;
6. 会说一些常用的礼貌语;
7. 会用语言描述一些物体的外形特征;
8. 能说出一些数量词以及1~10以内的数字;
9. 语言的功能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复杂。

家长:我的孩子已经3岁了,但说话总是吐字不清,该怎么办呢?

答:首先要确实是不是孩子的舌系带过短的问题。如果没有问题,可以采取一些方法,帮助孩子逐渐把话说清楚:
(1)多陪孩子说话:
例如玩游戏时,想想说些什么孩子会有兴趣?跟孩子玩玩具火车时,家长可以旁白:“哗,火车来了,轰隆轰隆轰隆,火车要钻山洞去啦!咦,火车又钻出来啦!”但注意不要用太高深的语言,例如太多四字成语,幼儿未必能够吸收。
(2)注意发音的纠错:
纵使孩子说话有错,也不要经常直斥其非,打击他的自信。例如当孩子把“叔叔”说成“笃笃”,大人可以说:“对了,是叔叔呀,叔叔很喜欢你呢!”一般孩子,只要有良好的模仿对象,听多了自然会自我纠正。同时,还可以做一些小的口器的练习,比如吹乒乓球游戏等。
(3)以身作则:
家长自己的发音、咬字要正确,还要说完整句子,学习阶段,要多听才讲得好。若孩子不懂得说结构正确的话,将会影响学习。
幼儿早期语言障碍的表现
(1)年龄已大于1岁,还只能发元音。
(2)超过1岁半,小儿发音还不正确,在大多数话中有音节区分不清的。
(3)超过2岁半还不会讲话。
(4)超过3岁,说话还不能连成句子。
(5)超阶级过5岁,还把难发音换成易发音,还有不少造句错误,语言还不流利,语言的节奏、速度和抑扬都表现得异常。
(6)患儿说话吃力,感到为难,并能自我意识到。
家长:日常生活中该如何发展孩子的语言能力?
答:婴幼儿语言智力的培养,离不开父母的指导和优质的语言环境,理想的发展语言的家庭环境包括:
(1)摆放孩子感兴趣的玩具、物品和材料,让他们边探索边学习说出它们的名称和功能;
(2)带孩子走出家门去商店、动物园、公园,从多种场合观察、体验、丰富和充实其经验,增加学习和表达的愿望;
(3)鼓励孩子与人交往,因为语言智能发展是人类特性。当孩子想表达时,消极词汇变成积极词汇,由听到说才成为可能;
(4)让孩子听儿童广播、看儿童电视,形成亲子共读的图书环境,可使他们在学习、欣赏文学语言的同时,激发表达自己的愿望,发展其语言智能。

家长:当大人与孩子交流的时候,是不是只有用儿童化的语言他们才能理解?

答:很多家长们怕自己的话幼儿不能理解,对孩子说一些诸如“睡觉觉”、“吃饭饭”之类的话。殊不知常常使用这种“儿化语”,对幼儿的智力和性格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
幼儿时期有特别惊人的语言学习能力。因此,我们应当满足幼儿这方面的要求。如果对幼儿老是使用他们早已习惯了的语言,让他们习惯于无需要多做努力的语言环境中,那么他们潜在的智力就得不到激发;长期下来,潜在能力也会因长期被压抑而难以发挥。
比如说夏天的天气热,不光要对幼儿说“夏天天气真热呀”,而且可以对他们说成人丰富多彩的语言:“天气热得喘不过气来”,“热得汗流浃背”,尽管幼儿一时不怎么明白,但这样能唤起幼儿的联想,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发挥他们潜在的语言能力。
经常用“儿化语”和幼儿交往,幼儿还会从中发现成人和自己说话,是各成人与成人之间说话不一样的,幼儿无形中感知的是自己是个小孩,这样不仅会抑制幼儿的智力发展,而且会使他们失去相应的上进、创造的意识,以致产生自卑、怯懦等不良性格特征,影响心理的健康发展。
家长:看到很多家庭2、3岁的孩子都开始学英语了,会不会太早呢?难道学英语真的是越早越好吗?
答:是的,洪恩幼教专家认为孩子越早学英语越好。0~6岁是语言学习的关键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具有学习语言的天赋:听力方面,具有与生俱来的分辨能力,能完全分辨出发音、重音和语调;头脑清晰、记忆力最好、模仿能力最强、潜意识的学习,可以达到永久记忆的效果;脑中适于学习的脑波活动频繁,不断刺激大脑记忆区,记忆能力像电脑一样运作快速;发音器官有极大的可塑性,舌根较软,能发出标准发音和腔调。
6岁以后的孩子开始发展理性、逻辑和思考的“显意识”,对进入大脑中的万物往往会加以过滤分析,用“显意识”来进行学习。再者,6岁之后的儿童“音壁”已经开始定型,此时学习第二门语言,只能以强迫记忆的方式来进行,难于进入“潜意识”中,所以年龄越大的孩子学习起来觉得越困难就是这个原因。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孩子越早学英语越好”。父母可以给孩子实施“零岁教育”方案,让孩子从小就接触英语,长大之后对英语所产生的熟悉感和勇敢开口说英语的自信,以及直接用英语思考的习惯……是所有长大后才开始学习英语的人绝对不可能达到的。另外,小孩从出生就受多种语言学习的刺激,使左、右面脑得到均衡发展,促进感觉统合,脑力与潜能得到无限的发挥,自然而然表现出比别的孩子活泼、聪慧、机灵的不凡气质。
如何为孩子选择适合的英语教材?
首先,要选择符合孩子认知程度的教材,程度要适当,太简单会停滞孩子的学习,太难会让他们有挫折感。其次,要选择贴近生活主题的教材,观察孩子的兴趣,投其所好。第三,要选择好玩的教材,让他能够操作的、幽默的、能够游戏的、压力小及趣味高的,只要孩子觉得好玩就会学习,没有兴趣当然不想接触。目前全国过近10%的双语幼儿园都在使用《Hello Teddy洪恩幼儿英语》这套教材,CCTV少儿频道的热播使小熊Teddy的形象在小朋友中更加深入人心。本套教材与“洪恩点即说”发声笔的结合使内容更加剧有趣味性,孩子仿佛和Teddy生活在一起,和他对话,一起做游戏,在快乐中学会英语,掌握英语。

名词解释:数学—逻辑智能

语言智能和数学—逻辑智能一起组成了学业性智能。这两种智能在学校里受到了绝对的重视,这是因为从传统角度看,在这两种智能上的成功可以获得最向往的职业。
有时,人们认为数学—逻辑智能是一种加减乘除的能力。这是一种计算的能力,但是,它所包含的远远不止这些。数学—逻辑智能的定义是:“处理一连串的推理,识别模式和顺序的能力。”除了计算之外,数学—逻辑智能还包含逻辑和推理、模式、可能性和科学的分析。有时,数学—逻辑智能还包括一种倾向,去建构问题、发现问题,这比语言智能包含的要多。具有很强的数学—逻辑智能的人可以成为会计师、财务分析员、科学家、工程师、发明家和生物学家。
但是,如果不考虑他们的职业,具有很强的数学—逻辑智能的人也是一些喜欢保持自己收支平衡的人,是一些能很快地决定是租车合算还是买车合算的人,是一些经常依据事实判断作出决策而不是感情用事的人。

家长:怎样才能判断我的孩子数学—逻辑智能比较强?

答:各个年龄段数学—逻辑智能强的孩子的表现:
0~1岁:
(1)开始分不清自身与客体,逐渐能分开自身与客体了;
(2)活动的东西能引起他们的注意;
(3)喜欢颜色鲜艳的、能发出响声的物品。
1~3岁:
(1)能区分物品的一些显著特征,区分明显的颜色,区分熟悉物品的形状;
(2)笼统地感知多的、少的,能从许多中拿出一个。
3~4岁:
(1)能指着物品数数,但是常会手口不一致,数完后说出总数很困难;
(2)能把具有明显特征的物品分类,例如按颜色、按名称分;
(3)能把物品一一对应起来比较多、少;
(4)能按要求取出几个物品;
(5)能区分较明显的大小、长短、高矮。
4~5岁:
(1)喜欢玩动脑筋的游戏;
(2)能认识数字(10以内),认识数目的实际意义;
(3)能辨认排在第几;
(4)能比较物品的厚薄、粗细、宽窄。
5~6岁:
(1)喜欢下棋、玩牌;
(2)能进行简单的运算;
(3)能进行简单的测量,例如用脚步量距离;
(4)能认钟表,看整点、半点;
(5)会认货币,会计算用钱,会在大人帮助下买东西。

家长:生活中哪些活动可以提高孩子对数学的兴趣,发展孩子的数学—逻辑智能?

答:虽然看上去数学—逻辑智能好像很复杂,实际上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起来非常容易,要知道生活的数学知识无穷无尽的,您可以这样试试:
(1)数数。
对一个年幼的孩子来说,数数几乎和呼吸一样自然。孩子们需要早点开始数数,并且经常数数。家长应该抓住机会和孩子一起在有趣的方式下进行数数和比较。
当孩子只能听的时候,就像你在讲故事或哼歌一样:带着他走路的时候,可以数台阶;打开购物袋,往冰箱里塞东西的时候,可以数一下买了多少食品;数一数你递给孩子多少积木。当孩子长大一些后,他能够开始简单地数数。不管数的是积木,还是袜子、汤匙,也不管数到3还是数到10,无论如何这些事情要经常发生。
在一种具有更多指导的方式中,你可以在餐桌上摆汤匙的时候,数“1、2、3、4、5、6”,然后让孩子把汤匙收拾起来,让他再一边数一边把汤匙放回去,“1、2、3、4、5、6”。当然,孩子大些后,数字可以增加。对更大些的孩子,汤匙可以两个一数或3个一数。
(2)比较
比较是一种孩子能经常发现乐趣的事情。家长可以成为一个“假装的魔术师”,然后用一块手帕或一块装饰物,问孩子左手里的糖多还是右手里的多。等孩子猜完后,把糖放在桌子上,数数看他是否猜对了。
比较并不仅仅局限在数字中:可以问“红汽车大呢,还是蓝汽车大?”或者“奶奶的房子大呢,还是我们的大?”或者“爸爸是去商店呢,还是去学校?”或者“鸡蛋重呢,还是一片面包重?”当然这些问题的答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习惯对不同事物的相关成分进行比较和对照,然后作出判断。
(3)计算 
计算,在小时候一般仅仅指加法。对5岁以下的孩子来说,把简单的阿拉伯数字加起来(数字要小于10,和也要小于10)这是一个很好的目标。有时,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会从一个阿拉伯数字中减去1或2。
家长对孩子的挫败感水平的了解是很重要的;这些活动都应该看成是一种游戏,一件有趣的事情。就是说,让孩子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能取得成功,这很必要。让孩子在容易成功的水平中计算,保持他的学习热情,这比推着孩子,督促他们学习,然后孩子体验到失败和挫折要好得多。
(4)统计记录
统计和记录,也就是保持发生的事情的痕迹并进行分析和加工。人们经常拿事物来做测试和实验。“我想知道如果我们把冰淇淋放在餐桌上,多久会化掉?”这种问题很有趣而且能发展孩子的数学—逻辑智能。过了几天,家长可以说:“让我们来看看冰淇淋放在冰箱里,但不是冷冻室,它会化得更快还是更慢?”或者“吃多少口才能把整个苹果吃完?所用的时间是比吃一个梨多还是少?”
在数学—逻辑智能和自然智能中有很多的交叉(分类和归类是很有用的自然智能中的技巧),因此,你可以一起训练发展孩子的这两种智能。例如,你可以帮助孩子观察两盆花的变化,将一盆放在有充足光照的窗台上,另一盆放在阴暗的角落。可以记录植物的高度长得有多快,也可以记录植物看上去是否健康、强壮。还可以用厨房里的工具或种植的工具做其他简单又有趣的实验。重要的是帮助孩子养成记录信息的习惯,从而根据这些信息进行比较并得出结论。

名词解释:视觉空间智能

视觉空间智能,是指能准确地看到周围影像,并留意细节的能力。多用图像记忆、应用观察来理解、专注力好、比较喜欢观察。有较强视觉空间智能的孩子,倾向于运用图像思考,喜欢画画、想像游戏、视觉游戏等

家长:发展视觉空间智能有什么重要意义?

答:如果没有色彩感,也许穿上的衣服总是让人觉得搭配很难受;如果没有方向感,走在陌生的地方,迷路是常有的事……
所以,发展孩子的视觉空间智能也是十分重要的:
(1)有利于发展观察能力,促进孩子视觉的敏感性和准确性;
(2)有利于发展思维的形象性,培养孩子富于想像,善于想像的能力;
(3)有利于促进对空间关系的把握,发展方向感,发展二维及三维空间的转换能力;
(4)有利于培养艺术素质,发展、发现美的能力。
生活上,空间智能是必不可少的能力,而更近一步,对于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和修养,空间智能的发展也大有裨益。我们经常把视觉空间智能和视觉艺术家(画家或者雕塑家)联系起来,那是正确的。另一些专业,当然,也要求有出色的视觉空间智能,例如摄影工作者、室内设计师、建筑师,或者园林建筑师。

家长:视觉空间智能发育好的孩子都有什么表现?

答:视觉空间好的孩子多数很喜欢涂鸦、绘画。除此之外,视觉空间智能强的孩子可能还会喜欢结构类玩具,比如搭积木制作模型等玩具;混合使用有关色系的物品,比如自己选择穿着、喜欢搭配服装、喜爱电影和照片、喜欢猜字的游戏。当他们渐渐长大,那些视觉空间智能出色的孩子会喜欢在一个更加高的水平上创造、涂鸦、描画和绘画;玩字谜或者复杂的迷宫;玩一些数学模型;设计服装、建筑、要塞和城市;制作字谜以及迷宫;拍照;看地图;把东西拆开来,(有时)也能够成功地把它们再组装起来。
家长:我该怎样评价我孩子的那些奇怪的作品呢?
答:(1)把孩子的每个作品都当成艺术品来欣赏。每个作品都是孩子对内心的一种表达。真挚感情的流露。
(2)家长要克制住自己对于孩子作品质量的消极判断。不要像一个权威的评价者来批评或者否定他的作品,因为那样会阻碍孩子视觉空间智能的发展以及创造力的发展。
(3)当你的孩子问你对他的努力做何评价时,回答最好是我喜欢它,跟我讲讲它或者很有趣,你想告诉我们些什么?用互相交流,用语言告诉你作为帮你孩子回顾自己的作品的一种机会,而不是批评孩子所做出的努力。

家长: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活动可以发展孩子的视觉空间智能?

答:(1)参观博物馆和画廊,应该成为每个儿童童年的一部分。
特别是在较小的时候,孩子应该去博物馆逛逛,随着他们的兴趣,而不计时间安排以及效果。当他们长大一些了,在6岁以后,孩子可能会喜欢去博物馆并且用随身携带的纸临摹艺术家的作品。
(2)描画,绘画,雕刻和创造最有益。
孩子视觉空间智能发展中所喜欢的某种特别的艺术形式在重要性上不如他所做的事重要。家长应该准备丰富的容易得到的空间艺术作品,并给孩子一个安全的环境去从事这些活动。比如,和孩子一起搭积木、做模型、进行简单的雕刻。一起画画,画在纸上或者墙上都可以。
(3)在装饰和穿着中保持一种艺术的意识在幼年应该开始。
在房中选择什么样色或者挑选什么颜色的地毯和大衣,让孩子有意识地做决定,我们需要记住的是孩子的口味和我们大大不同。孩子应该有一个区域、一个房间或者一张桌子或者墙上的一块地方让孩子们自己按照喜好装饰。

家长:在进行美术、音乐等方面的培养的时候,送孩子去艺术班好不好?

答:参加艺术班可以有很多好处。在这种环境中孩子和与自己有同样兴趣和爱好的孩子一起作画,他们从和他们有相近的知识和技术的孩子那里学习。因为孩子正在参加一个正规的课程,他们开始认为自己是艺术家。这种正向的意识的出现,别的孩子和他一起干同样的事,这是一种很有强化作用的经验。

名词解释:音乐智能?

音乐智能,是指了解、创造与运用音乐的能力。具有感知、辨别、改变和表达音乐的能力,能理解声音所传达的特殊含义,并能运用或创造声音来表达某种含义,进行有效沟通。

家长:开发音乐智能有哪些作用吗?

答:作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需要以音乐为手段,培养心灵的美感(和谐、统一)。对孩子进行音乐智能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1)能够锻炼孩子对音乐的兴趣和欣赏能力,陶冶情感,激发创造性,以达到身心健康和谐的发展。
(2)音乐可以锻炼一个人的思维。我们经常可以在一些从小学习乐器的人身上发现,他们的头脑反应速度较快,悟性较高。这是因为,从小学习乐器的孩子很早就开始锻炼注意力的分配,手眼的协调和反应,甚至是通过识谱来锻炼记忆力。
(3)多元智能理论认为,音乐智能在人类个体天赋中是最早出现的。并且,童年期是一个人音乐智能发展的决定性时期。尤其是3~5岁,是发展儿童对节奏和音调敏感性的关键期。因此,从小培养儿童的音乐智能,不仅有利于儿童的学习和智能发展,还是他们今后人生得到精彩风景的需要。

家长:只有音乐智能高的父母才能培养出乐感好的孩子?

答:这个是不一定的。虽然音乐智能可以说是八大智能中受遗传因素影响较多的一个,但不能绝对地认为只有音乐智能高的父母才能培养出乐感好的孩子。确切地说,父母对孩子后天的培养方法是否得当才是最关键的因素,因此,即使您的音乐智能测试得分不高也没有关系。注意早期的胎教,让孩子从小在充满音乐的环境中成长,适当引导孩子学习一些乐器(当然前提是孩子感兴趣)都能够有效地提升孩子的音乐智能。

成人音乐智能测试
1. 您是否能轻易辨别出音调准不准?
是 不确定 否
2. 您是否对节奏很敏感,能轻易把握一首歌曲的基本节奏?
是 不确定 否
3. 您是否常常一面工作,一面听(或哼唱)音乐?
是 不确定 否
4. 对一首新歌,只要听过几次就可以大致地把它唱或弹出来?
是 不确定 否
5. 您是否能很轻松地把握一首音乐作品中的情绪?
是 不确定 否
6. 学外语的时候,您是否善于模仿语音语调?
是 不确定 否
7. 您是否能绘声绘色地朗诵文章?
是 不确定 否
每道题回答“是”得3分,回答“不确定”得2分,回答“否”得1分。
17~21分,您的音乐智能很强;
12~16分,您的音乐智能较强;
7~11分,您的音乐智能一般。

家长:怎样才能了解我的宝宝是否具有好的音乐智能呢?

答:一般来说,音乐智能较强的儿童具有如下表现特征:
(1)喜欢选择音乐活动,喜欢听音乐、唱歌;
(2)能准确地定音;
(3)节奏感强;
(4)容易记住曲调,还能顺利地并正确唱出或演奏出这个曲调;
(5)能很快地学会识谱;
(6)能自己创作简单的曲调,善于发现生活中简单的乐器。
宝宝音乐智能测试
1. 唱一首2/4拍的儿童歌曲(如小星星),让宝宝跟着音乐的节奏拍手。
观察重点:宝宝是否能准确模仿2/4拍的节奏。 是 否
2. 放一首活泼轻快的儿童歌曲,对宝宝说:“和妈妈一起来跳舞好吗?”
观察重点:看宝宝是否能随着音乐节奏扭动身体。 是 否
3. 准备一只小鼓,或者其他可以敲击出声音的东西,对宝宝说:“我们一边唱歌一边打鼓好吗?”
观察重点:看宝宝是否会有节奏地敲击鼓。 是 否
4. 选一首简单的短童谣唱给宝宝听,对宝宝说:“跟妈妈一起唱好吗?”
观察重点:看宝宝是否能跟唱短童谣。 是 否
5. 经常对宝宝唱同一首较长的童谣(也可以放磁带给宝宝听),一段时间之后对宝宝说“还记得那首歌吗?宝宝能不能唱唱看?”观察重点:看看能重复童谣中的一部分 是 否
6. 播放一首简单的童谣给宝宝听,帮助他(她)理解歌词大意。对宝宝说:“能不能用舞蹈动作来表示,告诉妈妈这首歌唱的是什么意思啊?”
观察重点:看宝宝是否能随音乐做出相应的动作。 是 否
此测试适用于25~30个月的宝宝。
每道题回答“是”得2分,回答“否”得1分。
测试分值在6~12分之间,您的宝宝得分越高,说明他的音乐智能发展得越好。

家长:日常生活中从哪些方面提高孩子的音乐智能呢?

答:提升孩子的音乐智能,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听唱简单的童谣
喜欢唱唱跳跳是孩子的天性,不妨多为孩子挑选一些活泼欢快,歌词简单易懂的童谣,时常带着孩子听听、唱唱、跳跳,同时引导孩子关注童谣的节奏、音色、旋律的起伏、乐曲的情绪等。让孩子喜欢音乐、带着愉快的情绪感受音乐。
(2)背景音乐
与前面主动地感受音乐不同,这里是指让音乐成为周围环境的一部分,比如,在早晨起床的时候,吃饭的时候,玩耍的时候放一些音乐,让孩子身在音乐环境之中,不知不觉地吸收音乐的元素,增强乐感。有时,播放背景音乐还能达到一些特殊的目的。当孩子过度兴奋,和缓的音乐能帮助孩子稳定情绪;下午当孩子昏昏欲睡时,节奏欢快的音乐可以振奋精神。
(3)游戏
不少孩子很喜欢玩音乐游戏。比如:敲碗打盆,跺脚拍手;爸爸拍手拍出一个节奏,让孩子模仿一下,也可以让孩子做示范者,用自己发明的节奏来考考爸爸和妈妈。在易拉罐里放上数量不同的豆子或石子,有节奏地摇晃,或轻或重,或缓或急。人手一个,一家人就可以开一个“沙球”家庭音乐会了。
(4)乐器
学习乐器需要手眼协调分工,这对带动孩子其它方面的智能锻炼也有一定的帮助。但是,4岁以前的儿童,由于小肌肉还没有发育完全,学习乐器可能有点勉强。再加上小年龄的孩子注意力不够集中,又比较喜欢玩,枯燥单调的乐器学习对他们来说是一个痛苦的过程,有可能会造成他们的厌烦情绪,所以,学习乐器最好还是在孩子4岁之后再进行。
(5)各种音乐会
家庭有浓厚的音乐氛围固然重要,带孩子参加各种音乐活动,进入艺术的殿堂也是很好的方法。音乐会、芭蕾舞、歌剧、各种演唱会和各种音乐活动都可以让孩子参加,让孩子接受艺术的熏陶。这些活动可以培养孩子的乐感和节奏感等,尤其能提高孩子的音乐素养,陶冶审美情调,开阔艺术眼界。

名词解释:肢体运动智能

肢体运动智能,是指善于用动作来表达想法和感觉的能力,包括特殊的身体技巧,如弹跳、速度、平衡、协调、敏捷,以及本体感觉。这种智能是通过身体的移动和表现,从做中学。孩子们通过模仿各种人物、动物,甚至是各种器物,准确而协调地调配自己肢体的各个部位,使之或优美,或传神,因此孩子们身体的灵活度和自身的气质都有极大的提高。

家长:肢体运动智能好的孩子有哪些表现?

身体运动智能是多元智能中重要部分,而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更是不可缺少的一环。我们常常看到一些孩子身体运动能力很强,具体表现为:活泼好动,动作灵活、协调、平衡能力很强;喜欢从高处跳下;喜欢立定跳远;喜欢攀登;喜欢走狭窄的地方;长时间坐在一个地方会敲打物体、扭动身体、精神烦躁不安;善于模仿他人的语言、动作;喜欢拆装物品;对于陌生的物体,喜欢用手触摸。

身体运动智能的发展有什么好处?

身体运动智能的发展将会使幼儿的身体素质得到一定的提高,促使幼儿身体正常生长发育,动作全面发展,智力得到开发,性格得到陶冶,使孩子成长得聪明、活泼、健壮;发展他们在人类生活中应具有的各种基本活动能力,在肢体活动中发展他们的多元智能,建立自信心为将来参加学习,走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发展孩子肢体运动智能,可以玩哪些小游戏?

运用到肢体动作,不论是大肌肉的跑跳运动,或是精细手工的小肌肉动作都属于这一类。例如一些优秀的运动家或是手工艺创作者,通常都是具有较优势的肢体动觉智能。
(1)第一类是大肌肉运动。一般耗费体力的活动游戏都可以归类在此,滑板、踩高跷等。
(2)第二类是小肌肉运动。有利于精细动作的发展的玩具,则包含了串珠、黏土、折纸或涂鸦画板这类小手工创作,另外一般我们常玩的练习手部稳定度的多米诺骨牌、翻翻乐等等。

名词解释:内省智能

新世纪科学家预言:人们要取得成功,其中20%依靠IQ(智商),80%靠EQ(情商)。而情商的内涵及其所包括的内容主要是指人的内省智能。
内省智能作为多元智能中的一种,就是指认识自我和善于自我反省的能力,即一个人对自己的看法。内省智能强的人能够清楚地分辨自己的内在情绪、思想、动机、脾气和欲望,了解自己的优缺点和处事风格,具有强烈的自律精神和自尊心,喜欢独立思考问题。优秀的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心理学家、小说家、律师、教师等都具有出色的内省智能。

家长:内省智能强的孩子有哪些表现?

答:内省智能强的孩子有着良好的自我意识,常常表现出比较强的独立意识,有强烈的自尊心,他们既不会妄自菲薄,也不会妄自尊大。知道自己能做哪些事情,不能做哪些事情,从而对自己有完整的客观的认识,有着较强的自律精神。

家长:为什么要重视培养孩子的内省智能?

答:新世纪科学家预言:人们要取得成功,其中20%依靠IQ(智商),80%靠EQ(情商)。而情商的内涵及其所包括的内容主要是指人的内省智能。
内省智能作为多元智能中的一种,就是指认识自我和善于自我反省的能力,即一个人对自己的看法。内省智能强的人能够清楚地分辨自己的内在情绪、思想、动机、脾气和欲望,了解自己的优缺点和处事风格,具有强烈的自律精神和自尊心,喜欢独立思考问题。优秀的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心理学家、小说家、律师、教师等都具有出色的内省智能。
一个人的内省智能对于其一生的学习和成长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内省智能强的孩子有着良好的自我意识,常常表现出比较强的独立意识,有强烈的自尊心,他们既不会妄自菲薄,也不会妄自尊大。知道自己能做哪些事情,不能做哪些事情,从而对自己有完整的客观的认识,有着较强的自律精神。

家长:3、4岁的孩子是不是内省智能发展的关键时期?家长该如何做呢?

答:内省智能是个人自我了解、分析反思的能力,也就是建构正确的自我知觉的能力。
3、4岁是孩子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提升内省智能的重要时期。
在此阶段,孩子经常会有这样的疑问:我从哪里来?我是谁?我的五官有什么用?我的身体是什么样的?父母千万不要以为孩子在捣乱,应该尊重孩子的这些问题,并设法用最有趣、明了的办法来解答孩子的疑问。当然,通过游戏的方式是最有效的办法,能让孩子从对自己身体的好奇发展到对自我的了解,逐步形成对自己的认识。
大多小孩都喜欢画画,喜欢玩橡皮泥。每当孩子画完画、玩过橡皮泥后,你可以问问孩子:你为什么画这个东西?为什么用这种颜色的蜡笔?为什么捏成这个小动物?你觉得哪里画得好看呢?……让他对自己的游戏过程和游戏中的行为进行回忆和总结。切记不要用取笑的口吻来讽刺孩子的涂鸦,会伤害他的自尊心。
当孩子在独立绘画或游戏过程中遇到了挫折,父母首先要给予鼓励和引导,和他一起解决问题。比如:积木搭到了很高的时候,却倒塌了。小孩肯定很伤心,这时父母可以问问孩子:它为什么倒了?要怎样搭,它才不会倒?然后与他重新搭建积木,搭建过程中要耐心地解说正确的方法。
角色游戏对内省智能的提高非常有帮助。例如,爸爸妈妈可以和孩子一起来玩娃娃家、小医院、美容院、小菜场等游戏。在和小孩玩娃娃家的过程中,父母和小孩的角色可以进行互换,这样小孩就会尽量体验父母的感受。孩子在游戏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就会有不同的心理体验,所谓换个角度看自己在提升孩子内省智能中同样有效。“我”和“角色人物”是儿童认识自我的一个途径,能使小孩直接感知自己扮演的“角色人物”是不同于“我”的。
3岁是孩子自我意识经形成的重要时期。当小朋友们在一起玩耍时会说“这是我的”,这就是孩子自我认识的开端。而通过游戏来提升孩子智能是一个非常好的办法,给孩子们创设了自我认识的情境,使他们能在快乐的情绪中去感知自己身体的各个部分,有助于孩子自我意识的形成。
游戏的时间和场合无定式,可在任何时间和孩子来玩。可在家庭中、在户外进行;可以在生活中随机进行;也可以由父母根据小孩自身的发展状况,创设一定的游戏情境来进行。

名词解释:自然观察智能

自然观察者智能是加德纳教授在1995年最新的研究成果。人类在自然中成长,在自然中受教育。自然孕含着无穷的魅力和深刻的哲学。人类天生就是自然观察者,渴望通过感官探索大干世界。在古老久远的时代,自然观察者智能是人类早期生存和竞争必备的能力。它是指观察自然界中的各种形态,对物体进行辨认和分类,能够洞察自然或人造系统的能力。包括观察、反映、联结、条理化、综合以及联系自然界和人文世界的知觉。学有专长的自然观察者包括农业科学家、植物学家、地质学家、猎人、生态学家和园林设计师。科学史上许多名人都可以称为自然观察者智能的杰出代表,如生物学家达尔文、发明家爱迪生等。

家长:发展孩子的自然观察智能的方法有哪些?

答:日常生活中,许多活动可以发展孩子的自然观察智能,例如:
1. 多接近、体验大自然,多阅读此类书籍、影片。
2. 欣赏或聆听自然界的现象,如虫鸣、落叶、发新芽等。
3. 种植花草、养养动物。注意它们在长大的过程中不同的阶段的情况。
4. 在院子里,看天空。天空是什么颜色、云彩的形状、风、天气是否晴朗等。晚上还可以与孩子一起看星空。
5. 到大自然中去,参加露营、远足,利用机会学习自然界中的新东西。
6. 在接近大自然的过程中,也可以利用以下几种方式循序渐进(以主题“蚂蚁”为例),激发孩子的自然观察智能。
(1)观察:例如观察蚂蚁,让孩子仔细看,用心观察蚂蚁的生活方式。
(2)搜集:搜集有关蚂蚁的资料,包括绘图文字的描述等,让孩子在观察的过程中印证书本里的相关知识,甚至可以发掘书本中难以学到的经验。
(3)预测:让孩子学习预测蚂蚁的行径和可能发生的现象。
(4)分析:预测之后,获得的结果需要被分析解释。也试着分析不同蚂蚁的种类可能会有不同的生活行径。
(5)沟通:将发现的事物用各种方式表达,让孩子多多用语言说出来用文字撰写用图画呈现,如果孩子有不一样的意见,一定要先聆听再予以指正。

家长:如何看出孩子是否具备了自然观察智能?

答:自然观察者智能,具体表现为:
(1)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和探索的欲望;
(2)更加喜欢大自然了;
(3)观察力越来越敏锐了;
(4)更加关注自然事物的变化;
(5)越来越会动脑筋了;
(6)自然知识越来越丰富;
(7)在任何场合,都能玩得自得其乐;
(8)最重要的是,越来越快乐、健康。

名词解释:人际智能

在社会活动中,人们察觉并区分他人的情绪、意图、动机和感觉,并能运用语言、动作、手势、表情、眼神等方式与他人相互交流信息、沟通情感的能力,就是人际交往智能。人际交往智能的核心是留意他人差别的能力,特别是观察他人的情绪、性格、动机、意向的能力。人际交往智能使人能够了解他人,更好的与他人一起工作。儿童时期,人际交往表现为善于体察家长的喜怒及心情,懂得察言观色,能识别他人的情绪变化,善于与他人合作等。人际交往智能强的人如成功的领导者、政治家、外交家、心理咨询人员、公关人员、成功的推销者和行政工作人员等。

家长:儿童时期的人际交往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儿童时期人际交往智能表现突出的方面为:
(1)能理解他人的表情和肢体语言;
(2)可以复述完整的故事;
(3)懂得运用表达的方式,准确地把自己的想法、感受、情绪等传递给对方;
(4)能熟练运用语言、表情等来表达自己想法、感情;
(5)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事务;
(6)能正确模仿他人的语言和行为;
(7)能倾听同伴的想法和建议;
(8)可以组织他人来完成游戏;
(9)出现矛盾时会和其他人讨论协商。

家长:怎样培养孩子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呢?

答:孩子的交往能力需要锻炼,在幼儿园要鼓励孩子多和小朋友游戏,创造更多的合作机会,在家里要教会孩子如何交往,如何和小朋友相处:
(1)父母自己要做好榜样。如果父母在与人交往时尚不能平等待人、诚信对人,又怎么能教育孩子做到呢?
(2)给孩子讲述关于宽容、平等、诚信、互助等好品质的故事,教孩子做人的道理。
(3)在孩子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对其加以引导,教会孩子应该怎样对待别人。
(4)发现孩子在人际交往时表现出的坏毛病,如不诚信等,要及时予以批评指正,绝不能姑息放纵。
(5)对于孩子表现出的好品质要真诚地表扬,让孩子知道他的好品质是会得到别人肯定的,自然会促使他继续保持。

专家提示:让孩子学会与人沟通的3种方式
(1)通过日常生活中与孩子的沟通训练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孩子与人沟通的自信。

(2)向孩子传授与别人沟通的基本技巧,如掌握说话的时机、考虑说话的场合、选用适当的沟通方式、合理配合身体语言、把自己的意思说明白等(3)鼓励孩子多到外面与别人沟通,多为孩子创造与人沟通的条件。

家长:当孩子总是以自我为中心时,家长该怎么办呢?

答:针对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缺点,家长可以从几个方面努力:
(1)多与孩子玩一些角色扮演游戏,通过让孩子扮演各种不同的角色,体验人与人之间的不同立场、观点与感觉,从而增进人际交往能力。
(2)家长应该让孩子多接触同龄人。通过与同龄人接触,孩子可以学到团结、竞争等一些基本的社会价值观念。即使孩子与伙伴们争吵起来,他还会通过辩解、说理和冲突,了解伙伴心中的陌生世界,了解了自己与别人在感觉和处世方法上的差异。他不仅学会了进攻的勇气、让步的涵养,而且还获得了胜利的体验、失败的教训等。
(3)家长要让孩子学会与亲戚、家长的朋友及同事、邻里之间的交往。这项活动要在孩子间婴幼儿时就加以引导和关注,使孩子在交往中学会尊重、理解、宽容等优秀品格的同时,他还会不知不觉中增长许多智能,提高自身的判断力、辨别力和灵活性及适应性。

家长:当孩子在交往中与别人发生冲突时,家长该如何引导?

答:若是孩子碰到人际关系冲突,要鼓励他独立面对与解决。人际交往中遇到矛盾是不可避免的,而善于解决交往矛盾,是高水平的合作与交往能力的标志。法国心理学家高顿教授通过一项专题研究证实,那些在儿童时代难以接受批评的孩子,长大后也大多会对批评持“厌恶”或干脆“抗拒”的消极态度。因此,当孩子跟同龄人交往时,遇到矛盾与问题,应该让孩子迎着问题去主动交涉,而不是回避或拖延,也不要让父母出面代为解决。若能有意识地引导、鼓励,设法使孩子体验到交往中解决矛盾的成功与满足,从而增进人际交往能力。

家长:孩子的八大智能发展不平衡,这是为什么?

答:这是正常的现象,家长不必担心。每个人都有这八种能力,但是,每个人都有偏向。比如,一个孩子可能因为父亲对他的教育比较正统,他的个人内省能力比较强,孩子对自己要求也就比较严;如果一个孩子特别爱说话,他可能人际沟通的能力比较强;也有人运动能力比较强;有的孩子视觉空间感觉比较好,比如有的人学的是艺术设计,这就跟他的视觉能力比较强有关系;有人对音乐的感觉好,有人逻辑思维力强等。也就是说每个人都具备这些智能,但是每个人又都会有偏差。这时,对家长来说,发现并发挥孩子的特长,协调发展“八大智能”,就显得非常重要。

第五章  先进教育手段——电脑、电视的合理利用

近年来,随着电视节目的日益丰富,电脑的日益普及,购买幼儿益智电子产品的家长也逐年增多,动画片、早教DVD光碟,电脑小游戏等电子产品等都深受家长和孩子的欢迎。面对好看的电视节目和好玩的电脑游戏,很多孩子会被吸引。一些让孩子接触这些先进教育手段的家长认为,简单地使用电视、电脑一方面能让孩子学到一些新知识;另一方面又能把孩子“管好”,特别是在孩子顽皮的时候,可以用电视、电脑约束他们。但是,无论是电视还是电脑,在积极意义的同时,也会带来消极的影响,所以家长要合理地利用这种多媒体教育手段,最大限度地发挥多媒体产品娱乐和学习功能,让孩子的视野更宽广。

家长:看电视真的对孩子有好处吗?

答:如果家长让孩子看的电视内容是有益于孩子身心发展的,控制孩子看电视的方法是科学的,那么,会在一定程度上给孩子带来很多有益的影响,例如:
(1)娱乐功能——陶冶情操。
我们经常看到有的孩子在看电视节目的时候,他可能还随着电视里面的这种音乐节拍唱啊、跳啊,实际上就是在娱乐。
(2)学到解决问题的方案、了解常识。
孩子更多地从电视里了解到很多他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不了解的事物,比如海豚、鳄鱼等,补充了孩子的知识。另外,电视中的故事内容揭示着一个又一个问题,随着情节的发展也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方案给孩子,所以,孩子通过电视可以学习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3)提高社会交往技能。
孩子通过看电视,还会学到对人、对己、对物的态度,学习到与社会交往的一种正确的方法,在无形中孩子他也就懂得了他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他应该怎样来对待别人、对待自己,怎样地来礼貌待人,怎样与人相处。

专家提示:看电视时家长需注意以下问题:
(1)家里不要一直开着电视,不看的时候,最好随手关掉;
(2)看电视时的距离可以用电视机的尺寸乘以0.1来计算,比如说您家里的电视是21寸,那么,看电视的距离应该在2米1左右;
(3)在宝宝看电视的时候,不应该让宝宝吃零食;
(4)培养宝宝有规律的生活习惯,要按时饮食起居,有充足的睡眠时间,不应该迁就宝宝让他们看电视到深夜以致影响睡眠;
(5)家长在和孩子一起看电视时,要注意自己的行为习惯,比如看电视时坐姿要正确;
(6)看完电视之后,一定要让宝宝洗脸、洗手,以减轻电磁辐射对人体的危害。

家长:长时间地看电视会对孩子造成哪些不良的影响?

答:长时间、无节制地看电视对孩子的身心会带来很大的伤害,具体表现在:
(1)心理方面:孩子在看电视的时候,很可能就是失去自己主动的思维,那么在认知的学习中他也可能变得更加被动。看电视时间长了孩子的性格可能会变得孤僻,就可能以自我为中心。电视里有一些场景,比如说暴力、色情、惊险的镜头等等,像这些东西实际上它不是完全适合孩子看的。所以,孩子在看了这些镜头后,很可能在生活中会做出各种各样不太合适的行为来。
(2)生理方面:长时间看电视肯定会影响视力,而且很多孩子会边吃零食边看电视,皮下就积累了很多的脂肪。所以久而久之,可能这也会造成孩子的肥胖。

 家长:如何正确地引导孩子看电视?

答:(1)选择孩子感兴趣的节目,了解孩子他喜欢看什么样的节目。家长平时要多观察孩子,才可能给孩子选择适合他的节目。
(2)边看边讲。家长陪孩子看电视的时候,如果能看的同时边给孩子讲解,让孩子说一说他对节目有什么看法,这样可以减少孩子对电视的依赖。同时也可以让孩子更多的了解电视中出现的一些场景一些事物、一些人物,帮助孩子来理解电视节目,对于孩子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辨别事物能力等等的提高都是有好处的。最大的一个好处,就是如果我们家长陪伴孩子看电视,还可以增进亲子之间的感情。

 家长:孩子每天看多长时间电视比较合适?

答:不同的年龄段的孩子,看电视时间的长短也有所不同。
(1)2岁以下的孩子: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更需要面对面的交流,以及亲自对这个新奇世界探索,这些需求是电视无法满足的。但是为了增强信息刺激,也可以尝试让他们接触一些动画节目,一天内以30分钟为宜,一次不要超过5分钟。
(2)2~4岁的孩子:还是要尽可能少地看电视。因为,这个年龄的孩子看得越多越想看。观察一下你的孩子一天中所做的事情,一定要保证看电视的时间所占的比例最少。不要超过一到两小时(其中包括在电脑上玩游戏的时间),可以提出你的建议后再让孩子们选择看什么或看多长时间,在时间快到的时候,提醒他们下面该做的事情。家庭内部可以制定看电视的规矩,内容上定规矩如爸爸要看新闻,宝宝要看动画,时间上定规矩如在晚饭前宝宝看动画的时间,晚饭后就是爸爸看新闻的时间。
(3)5~8岁的孩子:每天1到2个小时以内。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希望看电视的时间以及玩电脑游戏的时间越长越好,但是作为父母不能任他们随心所欲,应该努力把他们坐在电视机前以及电脑前的时间限制在每天1到2个小时以内。平衡好看电视和玩电脑游戏的时间,使他们明白电视看多了,玩电脑游戏的时间必然会减少,反之亦然。

 家长:哪些电视节目内容适合孩子看?

答: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所看的电视节目内容各有不同,具体如下:
(1)2岁以下的孩子:看什么电视内容倒不是特别重要,因为对于这个年龄的孩子们来说,电视节目都是新奇而又模糊不清的。但是必须吸引人,色彩鲜艳的、平和的、活泼的、幽默的等等都可以,孩子们在看的时候往往会跟着唱呀跳呀,模仿里边的动作,或是拍巴掌。
(2)2~4岁的孩子:电视内容的选择值得父母注意,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应该看具有正面意义的内容,不应该有反面意义的内容,尤其不能出现暴力的内容,即使是用动物形象拟人的电视片也不能出现暴力内容。寻找那些充满善意的、友爱的、尊重他人的,以及激励人们向上和努力学习的内容让孩子们欣赏,寓教于乐。不能出现带有偏见的内容,不能有不好的语言,也不能含有任何使人恐惧的内容。尽量避免孩子接触商业广告之类的内容,因为孩子们还没有足够的能力来判断那些夸大的宣传内容。
(3)5~8岁的孩子:所看节目的内容应该避免暴力和商业广告等。宜选择那些好的人物、关于个体、自然和文化的有价值的信息;有教育意义的内容以及关于生活方面的启示,如独立、克服困难、责任心等。

家长:在陪孩子看电视的时候,家长应该做些什么、说些什么?

答:(1)随时对孩子提出的问题做出反应,如果你只是需要休息一会儿或是折叠衣服,干脆坐在你的孩子身边。
(2)能够偶尔与他们共同欣赏电视节目,这样做既可以评价一下所看的内容是否合适,也有利于抓住一些对孩子进行教育的机会,给孩子们解释一下这个人物为什么这么慷慨、善良,是什么原因引起了某某人的某种感受等等,一旦遇到一些令人不愉快的内容可以立刻终止。
(3)要意识到即便是广告也是可以传播知识的,你可以和孩子讨论是不是一个会说话的娃娃就一定那么好玩儿,或者一种零食是否就一定像电视广告中所说的一定那么好吃?教会孩子客观看待广告。
(4)如果你的孩子想看一些你认为并不太好的内容,让他看好了,也没有什么太大问题。但最好和他一起看,告诉他为什么你不喜欢这个节目。
(5)如果你觉得某个节目充斥着低级、暴力、色情、简直太差劲了,那就关掉它,而且表示出你坚决的态度。

家长:目前国内适合宝宝看的节目有哪些?

答:(1)少儿动画类栏目
现在有很多儿童电视节目可以选择,除了北京电视10台的动画片频道、中央电视台的少儿频道外,各省市电视台都有少儿类栏目。省市电视台综合频道的少儿类栏目一般集中于下午5:00后至7:00前这个时间段,而少儿频道或动画频道全天都有播出。
(2)适合孩子看的成人栏目
北京电视5台的探索节目:如介绍波音747飞机是怎样制造出来的、惊险的鲨鱼之夜、神秘的太空之旅、2亿年以后的地球生物……知识性很强,大一点的宝宝会非常喜欢看。
 北京3台的科技全方位:介绍国内外科技新知,最近配合节能,还经常讲一些节约小窍门,比如洗脸的时候放个脸盆,留着水冲厕所。看后可以让宝宝照着做,培养宝宝的环保意识。
中央11套戏曲台:孩子的兴趣有时候我们是想像不到的,别以为这些咿咿呀呀半天才唱一句的戏曲孩子不爱听,人家也摇头晃脑地看得起劲着呢!试试吧。

家长:为什么孩子会那么喜欢看动画片呢?

答:动画片受孩子欢迎的原因有很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各方面:
(1)动画片的色彩鲜艳,配音效果强烈,人物造型夸张。孩子的生理和思维发展都需要不同性质和程度的感官刺激,因而特别喜欢能引起视、听、动觉多通道感官刺激的动画作品。
(2)动画片一般都包含奖善惩恶的情感,这一点与儿童的价值观相契合。儿童对好坏的分界相当清晰,太复杂的价值观通常会让他们不知所从,甚至产生误判。每个人都喜欢欣赏自己能够理解的作品,儿童也不例外。
(3)动画片大都有一个共同点:总有一场大小、强烈之战,结果也总是以小制大,以弱胜强。儿童作为弱势生命体,很容易对此发生兴趣。他们热衷于幻想的世界,那些与现实生活不一样的故事,比真实的故事更能引起他们的兴趣。

家长:看动画片到底有哪些好处呢?

答:(1)拓展想像力:动画片里的故事一般都充满了奇思妙想,对孩子想像力的开发非常自然,又为孩子所乐于接受,还可以帮助孩子离开现实状况,忘记不愉快的经验。
(2)培养孩子的幽默感:滑稽、幽默是儿童动画片的基本要素之一,孩子受动画片的耳濡目染,就算学不会创造幽默,至少也可以学会欣赏幽默。
(3)带给孩子快乐:看看孩子们看动画片的痴迷程度,狂热地模仿动画里的人物,谁能说他们不快乐?
(4)满足孩子的探索欲、求知欲:从孩子蹒跚学步开始,他们的视野就越来越宽广,对人和物的好奇心和兴趣也就越来越大。他们喜欢问为什么,在看动画片的过程中,孩子能找到很多问题的答案,而且回答得非常形象生动,易为孩子接受,印象深刻。
(5)净化孩子的心灵:优秀的动画片都宣扬真、善、美,给孩子提供一些可供模仿的模样和群体的一些行为规范,促进孩子是非观念的形成,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

家长:无节制地看动画片,会给孩子带来不良影响吗?

答:动画片的内容有好坏之分,并不是所有的动画片都适合孩子看,如果家长为孩子所选的动画片内容不当,并且不能合理地控制孩子看动画片的时间的话,肯定会给孩子带来很多不良的影响:
(1)容易受动画片中负面人物的性格和行为的影响。
孩子具有强烈的模仿倾向,而且区分信息的能力很弱,特别是年龄小的孩子几乎没有区分能力,对行为与其后果间的联系也不甚了解,因此经常发生一些悲剧。如一个3岁男孩学动画片中小鸟飞行,从窗口“飞”下,导致肝破裂死亡。而那些充斥暴力行为的动画片会使孩子认知上形成对暴力的合理化,生活中的问题也往往用暴力来解决。
(2)影响孩子的社会交往。
长时间收看动画片,相对就减少了户外活动的机会,使孩子失去了很多与实际生活接触的机会,妨碍了孩子对自然物质的真实感知及活动能力,而且缺乏与其他人言语的交流。缺乏表达交谈,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孩子的言语表达能力。
(3)影响孩子的身体健康。
长时间看动画片,对孩子身体也会造成一定的伤害。电视有高频辐射,长时间盯着电视屏幕,减少了孩子眼球运动的机会,导致视力下降。而且很多孩子都是边看动画片边吃饭,这种习惯会使孩子的胃肠消化功能降低,导致身体健康状况下降。

家长:什么样的动画片才是好的动画片?

答:专家认为,好的动画片应该具有启迪智慧、陶冶情操的作用,适合该年龄段孩子的心理发展水平。健康的动画片以其形象性、娱乐性、教育性等独特魅力,带给孩子动感十足的视听享受,使他们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并促进感知能力的发展。

家长: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喜欢看的动画片有区别吗?区别在哪呢?

答:不同年龄段的孩子由于身心发展的差异,所看的动画片也要有所区别。
(1)1岁~2岁
这一时期,幼儿的感知能力还比较差,无意注意的时间也很短,可以适当地看些主题单一、情节简单的动画片,画面色彩要比较鲜艳,配乐要优美,要短小。这个时期也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可以让幼儿看一些有助于语言开发的动画片。但是,这个年龄段的幼儿看动画片的时间不宜过长,要保证他们有充分的休息时间。
(2)2岁~4岁
随着儿童生理的不断发展,神经系统的机能进一步增强,以及言语的真正形成,孩子开始具备了较强的心理活动能力,大多数孩子开始注意周围的事物,动画片这种形式越来越受到孩子们的欢迎。建议家长为孩子选择一些简单易懂的神话故事、古老的童话、有关动物植物的故事,一方面满足其旺盛的好奇心,一方面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促进孩子各方面的发展。当然,这些动画片里的人物要形象可爱、性格鲜明,情节要简单、紧凑,矛盾冲突激烈,也要画面色彩鲜艳,配乐优美,具有欣赏性。
(3)4岁~6岁
4~6岁的孩子形象思维进一步发展,喜欢娱乐性、趣味性比较强、人物形象和情节都较简化、动作比较夸张的动画片。这时候的孩子,语言理解能力已经发展得较好,家长可以引导他们看一些科普性质的动画片,扩大孩子的知识面、开发孩子的智力。

专家提示:电脑——新一代家教老师
随着电脑的家庭化,三、四岁的宝宝就开始对电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一些电脑教学软件充当起了家教的作用。在众多的电脑教学软件中,外语和电脑学习软件成为了寓教于乐的好教材;学外语越早越好,许多家长都发现了这个现象,于是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利用电脑帮助宝宝学习。电脑家教之所以得到家长和宝宝的青睐,关键在于电脑的多媒体功能融声音、图像、文字于一体,寓教于乐,能激发宝宝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利用电脑学习,宝宝的学习状态是交互、主动的,从而能够真正达到“乐中学”的教育目的。

家长:学龄前儿童玩电脑有哪些益处?

答:电脑多媒体无异于一本百科全书,它通过语言、图画、电视录像和模拟场面,把孩子带入一个神奇的世界,使孩子了解到人类的起源、科技的发展。电脑带给孩子的“头脑风暴”是巨大的。
美国最新的一项研究发现:学龄前儿童(3~5岁)每周接触3~4次电脑,会促进他们学前能力的准备以及认知能力的发展。使用电脑能促进儿童运动技巧发展,并提高识别数字即字符的能力。
同时,电脑也是孩子认知世界的“早期窗口”。有关幼教专家也指出,多媒体电脑是一种很好的学习和游戏工具,不仅能促进儿童智力如想像力、理解力、记忆力、思维能力的发展,还能促进儿童非智力因素如兴趣、意志、动机等方面的发展。

家长:孩子从几岁开始学电脑比较合适?

答:专家们认为,孩子从何时接受信息素质教育并没有固定的年龄限制。两岁的孩子就可以通过感受电脑上声音色彩的变化来培养感知能力。稍大的孩子能运用轨迹球或操纵杆,在家长的指导下学着去控制电脑中的角色,并由此增强了协调和反应能力。国外许多幼儿园的3岁小班教室里就配有电脑,孩子可以在上面画画、玩游戏、学知识。系统正规的电脑教育,如操作系统的学习,可以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小学电脑教育试点大量案例表明,5年级是儿童形成逻辑推理能力的时期,这时开始学习程序设计比较合适,有不少软件天才在十一二岁就开始崭露头角了。

家长:越早学电脑越好吗?

答:有几点是父母在让宝宝学习电脑之前需留意的,您可以参考一下:
(1)生理发育:虽然无法限定哪一个年龄层的宝宝可以开始学习操作电脑,但可确定的是,在宝宝的生理发育趋近成熟时,为学习电脑较恰当的年龄。尤其以肌肉的发育及手眼的协调为必要的条件。如果手部的发育尚未完全,连鼠标都不能操作自如,当然没办法使用电脑。
(2)认知能力:如果家中的小宝宝无法理解电脑上的基本概念(如鼠标在桌上移动就等于指标在电脑荧幕上移动),强迫他恐怕只是徒劳无功。
(3)个性稳定性:对稳定性高的小孩子而言,不论是书本、电视、电脑所呈现出来的资讯,他都能轻易地吸收;然而对部分稳定性极差、自主性不够的孩子来说,在学习任何事物时容易产生障碍,学习电脑亦然。

家长:玩电脑会损害宝宝的视力吗?

答:这个问题几年前就开始讨论,至今似乎还没有定论。但据最新研究结果表明,现在多数电脑显示器要经过若干道检测,一般市场上标有环保标志的显示器,对人眼的影响已经很小,远低于电视。几乎所有的宝宝都经常看电视,玩电子玩具,而电脑只不过是另一种更有意义的电视、电子玩具而已。况且,幼儿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很有限,不会长时间待在电脑屏幕前,只要家长能很好地指导和监控,应该不会对宝宝造成损害。

家长:孩子玩电脑时该注意的事项有哪些?

答:(1)玩电脑应以半小时为宜,否则会损害孩子的视力。
(2)桌椅的高度应符合孩子的身高。
(3)与电脑屏幕(最好是液晶或纯平屏幕)的距离最好保持在45厘米左右。
(4)在屏幕前加装护目镜,以防止眼睛过度疲劳。
(5)需注意辐射的问题。

家长:能不能让孩子玩电脑益智的游戏?

答:电脑已经是现代生活中难以缺少的工具了,通过一些简单的电脑游戏,可以让孩子很快掌握电脑使用的一些规律。
专家认为,只要父母对电脑游戏的掌控能力不比孩子差,让5岁的孩子接触电脑游戏是没问题的。其实,父母不仅是游戏的选择者,更应该是游戏的参与者和引导者,这样才能控制好孩子玩游戏的进程,分享他们的快乐,适时给出评价,帮孩子建立正确的游戏观。而正确游戏观的建立,恰恰有利于预防游戏成瘾。

家长: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电脑的娱乐和学习功能?

答:(1)首先应明确孩子在电脑上可以做什么
除了孩子最爱玩的游戏外,不妨让孩子在电脑上学着画画、写些小段落、在电脑上阅读图文并茂的童话、进行益智类的数学游戏、学习少儿英语等、学下围棋、象棋等都是很好的办法。在“触电”时间上,要和孩子形成“规矩”,一般儿童每天上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最好。
(2)在选择电脑软件上,一定要注重使用幼儿语言。
因为不少幼儿,抽象思维能力尚不发达,对枯燥乏味的“电脑语言”往往感到兴味索然,因此在选择软件上,不仅要注重孩子的“学”,更应该强调“玩”,这样才能吸引孩子的兴趣。购买软件时,不要迷信软件包装上的文字说明,最好亲自演示一下,确切了解难易程度。
家长最好也学一些电脑的基础知识,陪孩子一起“触电”,增强交流,有利于亲子关系,也可以监督和指导孩子。
(3)家长要密切注意孩子的表现。
如果孩子出现诸如视力减退、食欲不振、精神困顿、注意力难以集中、头晕脑涨、皮肤失去弹性等症状,就说明过度痴迷了,要引起家长的警惕,这个时候家长应要求甚至强行命令孩子减少和电脑的“交往”,多多参加其他活动。

家长:怎样才能不让孩子“粘”上电脑?

答:为了有效控制电脑的使用时间,爸妈可以采取协商、说理的方法跟孩子进行沟通,比如每天在孩子使用电脑之前,可以告诉孩子如果使用时间太长会造成的一些危害,然后跟他约定时间,拿一块表,指出上面的指针,告诉他,当上面的指针走到某格,就不可以玩了。在时间快到之前,要事先提醒,还有一格就要到了,让孩子有充分的准备,也可以由爸妈自己掌控时间,但也一定要事先约定好,到时间后,跟他说:“宝宝,是不是很好玩呀?好,我们再玩一会儿,就不玩了,好不好?”你可以具体问他还想玩多久,在孩子做出自己的选择后,妈妈就可以开始倒计时或数数。到了以后,大声提醒他:“到啦!”妈妈一定要说到做到,不能迁就孩子,以保持妈妈的权威性。

家长:如何选择适合孩子的游戏软件?

答: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其认知能力及兴趣焦点都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在游戏软件的选择方面,爸妈应考虑自己孩子的接受能力及个人兴趣。选择游戏软件或网站时,要注意其内容的科学性、系统性、教育性、趣味性以及易操作性等。趣味性很重要,很多幼儿教育类的游戏软件或许具有很好的出发点和丰富的内容,但却不够有趣,不一定吸引孩子,其效果也不会很好。
在儿童电脑教育方面,目前国外比较先进的教育观点提倡视听结合、自由选择、角色扮演和放松激励等手段,充分调动孩子的潜意识,达到寓教于乐、快速学习的目的。

 家长:如何给孩子选购软件呢?

答:家长们在为孩子选购幼儿软件时,需注意以下几个重点:
(1)具有互动性:电脑软件最大的特性为具备很强的互动性,人机互动提高孩子的参与性,增强体验。例如洪恩点即说产品,点读及互动功能,大大增加了学习的趣味。
(2)适合孩子的年龄段:可参考光碟产品上标示的年龄段,往上、下加减一二岁,以此为选购时的原则。
(3)内容活泼:颜色鲜艳、内容生动的呈现方式可让孩子们爱不释手。
(4)品质保证:购买正版的光碟不仅能得到保证,更可杜绝盗版的猖獗,在购买时需仔细查看产品包装上是否明确标上出版厂家的名称。
(5)口碑良好:购买前可先向亲朋好友询问其光碟的内容设计是否适合孩子,或者经由阅读杂志、书报等较具专业性的评论作为参考,来选购优良的产品。
(6)另外,由于光碟无法像图画书一样,在购买时可翻阅其内容来了解是否合乎孩子的需求,因此,如有可能,最好能在当场要求实地操作,请售货员详细解说此光碟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