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什么时候灭亡的:[转载]与一个人事科长的深度对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1:12:43

与一个人事科长的深度对话(独家、原创)

——干部人事制度一席谈

孙忠法 

     422日下午,夕阳西下。北京金融街,这个拥有中国70%以财富的地方,我和外地来的一位朋友在此间一饭店相聚。由于我做人事报道,他在某地银行做了10多年的人事科长,我们的话题始终围绕干部人事制度展发散。碰撞后,散落一地问号。饭菜未能下咽,只留唏嘘叹息。

没有刻意整理,零散的记录如后。是为抛砖,期待后玉。

 

                            关于选拔:

            一把手用谁,只要用个眼色

几年不见,我首先问了他一个问题:你还是人事科长吗?

他呵呵一笑:还是人事科长,都干了10多年了。不善饮酒的他抿下一口啤酒,又笑:这个科长还是自己发脾气骂人骂来的。接着他讲了他的经历:

“我从副营长转业,在某地级市人民银行,做人事科副科长。

由于部队转业,我十分珍惜这个机会,一直兢兢业业。5年后,我迎来了机会,单位实行竞争上岗,我竞争内审科科长。几轮下来,我综合分数第一。名单报到领导那里,却被党委会给研究“下”来了。没有理由,只是说,这个职位暂时不拿出来竞聘了。

明摆着就是耍我嘛,当兵的人脾气很直,我在办公室骂的很难听,消息传到了行长那里。

行长找我谈话。我原话又说了一遍:你们这么搞是不对的,如果不想拿出竞争,你们早干嘛去了?等全部程序都进行完了,你们又说不搞了,还有党性吗?事后,你们把其他落岗者都找谈话了,唯独没有找我谈,这就是组织所为吗?

行长当然一脸沮丧,他说:我不了解你,所以……

我当时就打断了他:我都来行里5年了,人事科就是你分管的,你说不了解我,有这么当领导的吗?我在人事科5年,从来都是按原则办事,都没有抽过人家一根烟,是什么人,大家的投票结果就是很好的证明。

行长最后表示道歉,说,明年你继续竞争吧?给我们个弥补的机会。

我当时拒绝了。”

我哈哈大笑:够勇气!你不怕当时得罪了领导,永远不给你机会了吗?

他也笑了:我太直,眼里揉不得沙子。说实话,要是为了当官,当年我就不转业了做人是一辈子的事,做官不可能是一辈子。我当时年轻,就是想展示下自己,施展下自己的才华。结果这样的机会,他不给。

我说:一把手说想用谁,即使不合格,在既有的合理的制度框架内,还是能用起来的。这就是制度的漏洞。也说明一把手权力过大。他要想用一个人,不说话,只要使一个眼神,旁边的人也会把他想用的人给提拔起来,当然不用谁更好办了,直接抬高门槛就行了。我前天就看一个报道,一个地方公选干部,直接划定的全是85年后出生的,明摆着就是给特定人量身定做的。

他说:是制度不严密,像个大框子,似乎什么都能往里套,结果网眼太大,什么都制约不住。给留下了可趁之机。

我说:现在中国应该好好研究研究一把手现象,各个单位都是一把手说了算。别的不说,在饭桌上,全部人都要向一把手看,察言观色,哪怕一把手讲话再差,也没有敢打岔。中国人的奴性一直没有根除,固有的上下级观念一直没有根除,唯上的思维没有转变。

事实上,中国5千年,留下的,唯一没有变的就是官僚体制和官僚思维。在这个大的背景下,你很容易理解,为什么有的地方官员会说“你究竟替党说话还是老百姓说话”,才会出现官员抢记者的录音笔,问,你是哪个单位的?!

他反问我:你说,这究竟是体制的问题,还是制度的问题?还是人的问题?该怎么办?

我很无语。

 

关于优秀:

不会干的,要管会干的

话题转到了个人成绩上。

他说:我21岁当兵,22岁考入军校,24岁当连长,29岁当副营长。有句话当时评价我:你前十年爬的很快,后十年基本不爬。我对前面的话很相信,对后面的话半信半疑,结果事实证明,也是对的。

我在部队上,立过5次三等功,成绩是大家公认的。但遇到了晋升的天花板。这个天花板,不是因为职位有限,而是人为的。

给你讲个别人的真实的故事佐证下我的遭遇。当年,我们部队上,一个营出事故了,营长记大过,指导员深刻检查。结果时隔不久,负主要责任的营长升到团长了。负次要责任的指导员却“被复员”回家了。

我笑:丫的呸的,也太夸张了!

他说:是啊,就是这么黑暗。我一直表现优秀,但一直没有被提拔。为什么,因为你在抢别人的机会,别人自然就会妒忌你,领导心里也未必就看好你,如果你做的好,再不注意夹着尾巴做人,领导很容易对你产生看法的。

我说:我全国侨联的一个亲戚今年春节前跟我讲,如果你连续被评为优秀,意味着你离辞职不远了。因为那样会有90%以上的人会恨你。我当时还很不理解。好像你们的观点很相近呵?

他说:你得相信这么一句话,凡是会干的,都是注定要干活的。凡是不会干的,将来都是要管干活的!

见我狂笑,他给我举例:很多地方包括我们市,我专门注意过一个现象,尤其以医院最典型,一线的医生,很多都是高级职称的专业人才,但就是这批精英,进入不了管理层。医院的管理层面,绝大部分是不懂医学的,用计划体制下的观念来说,甚至很多工人身份的人在管这批干部。你说是不是莫大的讽刺?

记得那短信不?苦干实干,做给天看;东混西混,一帆风顺;任劳任怨,永难如愿;会捧会献,杰出贡献;尽职尽责,必遭指责;推托栽赃,邀功领赏!

因为现在社会的导向就是这样的,不会干的都被提拔起来了,会干的慢慢也不愿意干了!

我说:我国长期以来就是这样,外行管内行。这还是浅层次的,事实上,我国在人才使用上,存在很大的问题。首先是人才总量不够用,其次是,一部分人才不适用。最后,90%的人才不被用。最近国家要下发中长期人才规划纲要,其中就有一条重要的指导方针就是,人才要以用为本。

他说:这能解决人才使用方面的问题吗?不能?因为社会已经是分割成大大小小的利益颗粒了。一个单位就是一个利益微尘。人才是被束缚在这个微尘里的,只是单位人,不是社会人,即使你离开了这个微尘,到另外一个微尘,还是一样。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打不破这些条块分割的利益,形成一马平川的赛马场。

我说:不破不立。要立还得先打破既有的制度,当然会很难。但这个难度恰恰说明了我们改革的必要性。最近,我在反复研究中国历史上的改革,中国的历次改革,从商鞅变法,到戊戌变法,大都失败了。中国的历次进步,都是由于外力势力打破了原来的框架,改朝换代后,才前进的。我发现,中国人是容易向暴力屈服的,但对不见血的改革却存在本能的排斥,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

他喝下一杯酒总结说:当官靠后台,挣钱靠胡来。真理在报上,清官在戏台。奶奶的!

               关于培养:

           国外学习好,为什么国内学不好

朋友的孩子在加拿大读书,又聊起了教育的话题。

他说:我孩子在加拿大,发现当地人很虔诚的信仰基督教,他现在受影响,也每周去做礼拜。他回来跟我说,国外是有信仰的,活的很有理想。中国人很空虚,没有信仰,只信钱!他才20岁,就发现了这个问题。

我说:中国的信仰缺失,这个咱没有办法解决,谁让上帝不生在中国?!现在很多人连纪委\组织部都不信,还信那莫须有的东西?不过说到教育问题,我倒发现一个现象,我视野所及,观察到很多的机关事业单位,这两年进来的女生特别多,男生很少,不知道为什么?

他说:是啊,有这现象。我们单位也是这样情况。去年,我们会计科要进人,科长是女的,跟我们行领导说,我要个男的!惹的大家哈哈大笑。她反映了一个问题,科里现在都是女的,遇到加班特别急的工作,还真是扛不下来。

我说:分析过原因吗?是不是女生应试能力方面,比男生要好一些。

他说:是,这方面比较突出。这说明一个问题,男女平等了呵呵。当然,这同时还意味着,我们的考试制度是有问题的。公平做到了,但不科学。一考了之,难道挡在外面的那些男孩创造力就不行?就干不好工作?未必!当然,我不是歧视女孩子。

如果你当了领导,你可以试试,专门拿出几个岗位做实验,其实让谁干都一样,只要是积极主动去做,每个人未必就能拉开多大的差距!

我说:是啊,我看过有关报道对当年的考试状元们的跟踪,事实上,有相当一部分人很平庸了。看来,考试也只是个门槛而已。但在激烈的竞争下,外界明显的把考试神圣化了。

他说:我孩子在国内是学习不好的。英语最差。高考没有考好。没有办法,我弟弟正好办了个企业需要家族有人帮忙,就鼓动我让他出去留学。他那个班150多人,最后在加拿大留下的就20人。这20人是英语过了6级,即过关了的。我就很纳闷,在国内学不好,到国外他就一下学好了。一问才知道,人家教什么不考什么。而我们是教什么考什么。差距一下就看出来了。能力和应试,两种不同的方式。

我说:中国的人才整个培养体制就是这样,一刀切的,缺乏一种宽容的,像对待自己家孩子一样的心态,或者说社会氛围。像韩寒,当时放弃保送,引起了轩然大波。现在,我接触的很多50岁左右的领导干部,对他这样的年轻人还是不理解。这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的教育制度,乃至整个社会制度掌握在这些50岁左右的保守人的手里。因为他们的保守,我们往往固守住了看似纯洁的东西,比如贞节。实际上,失去的是整个人。

比如官员财产申报,早晚要推行,关键要拿出姿态来。如果在反腐上不能取信于民,固守着现有的稳定,实际上是制造更大的不稳定。

对于培养,我又发了一些牢骚:

目前,很多单位,他们说是培养,固守着传统的套路,其实是变相的折磨人,非得压担子死死的,让他干很多的活,却一直是后备着的干部,上不去。我一个在乡镇工作的朋友,她是选调生,每次都被这种所谓的培养的借口强迫着加班,连镇党委书记去外地考察回来都让他代笔写一篇调研报道。可恶的是我这朋友压根不知道他考察的什么内容!这不是培养,简直是变态了! 

比如,我们当年学新闻专业,要求,必须做三年校对,才能做记者,做几年记者,才能做编辑。事实上,现在资讯时代下,学习型社会下,传统依然被颠覆,看看那些主流的都市报就知道了,大量在一线的,作出有影响的报道的,都是工作不久的年轻人,他们的报道都很超脱了固有的模式。而那些保守者,还在拿着从坟墓刨出来的规矩打量年轻人。

这种变态的思想,还是因为唯上的关系。不断强化的唯上观念,让某社和某些报成为了标准,看似表面上一本正经的,其实是恶霸,如果没有强制性征订,你看看中国会有几个人订那报纸?看似背着个贞节牌坊挺纯洁的,其实是婊子一个,它恨不得弄个几亿的广告才舒服呢?!

他说:是啊,我们行一年得定2万多块钱的报刊呢,都不看,就直接打包卖了,头版都一样的,2\3版都关系稿,宣传领导的,后面是国际新闻,很少,网上都有了。有一份报纸足够了。

我说:我跟你讲个笑话,我去年去杭州出差,当地一个处长跟我说,学校搞建国60周年征文,该处长的孩子写了一篇作文《我爱的我祖国母亲》,开头就是,我的祖国,你是我的母亲,在你博大的胸怀里――――正好某社和某报的记者都在,我跟那处长说,你孩子很有潜力,长大可以进某报,很适合。某社的记者是年轻同志,也很叛逆,他说,进我们社也可以,反正都是假大空!

孩子的第一次说谎,往往都是从作文开始的。不能不说是中国教育制度的悲哀!!!

他说:说起这个,我想起前两年媒体在鼓吹一个词汇:盛世!我是反对用这个词的,无论从小康生活的指标上来看,还是从人们的感官上,都还有很大的差距。我认为,这个词给人一种虚幻的满足感。就像咱们说的这些问题一样,看报道的话,全是正确的伟大的真理。看毕业的大学生总数,确实有人才了。其实,背后的东西咱们无从看到。但我们往往刻意回避掉了背后的危害,比如,大学生总量扩张的背后,是与产业的脱节,无法就业,就是将来的不稳定因素。再比如,什么叫盛世,盛之后就是衰,这是规律,就像抛物线。

 

太阳落了。

突然收到一个朋友的短信,我们彼此在热讽中喝下了杯中酒:《领导》,吹牛皮像驴叫一样;巴结领导像哈巴狗一样;训斥下级像老虎一样;公款吃喝像恶狼一样;见便宜跑的像兔子一样;干工作精的像猴子一样;遇见困难滑的像泥鳅一样。

读完短信,我俩对视着桌上凉了的菜,长叹一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