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八宿值时推法:《望长安》解说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3:05:21

 

 

第一集 秦砖汉瓦

 

  车辚辚,马萧萧,这个在地下埋藏了2000多年,军容整齐而宏大的军阵,似乎正在步入一个箭镞纷飞,鲜血横流的战场。

  

  作家 贾平凹:

  “秦王骑虎游八极,气势呢特别震人的。”

  

  又仿佛凝固了前行的步伐,凝固了流逝的时间,兵马俑,这个苏醒的地下军团,以其古典的静穆,言说着南征北战、叱咤风云的战功。

  

  作家 高建群:

  “这就是两千多年前的你我,我感到就像看着我们村子的那些人一样。”

  

  栩栩如生的表情,如真人般的躯体,他们传达出的气势如虹,不可抗拒的威严,令人想见秦始皇荡平六合,一统江山的伟业。

  

  作家 陈忠实:

  “兵马俑就给我们一个更悠远的,一种历史的,几乎是直接的一种感受,一下子就把你推到秦代。”

  

  陕西古称秦地,秦人的祖先是东夷的一支,姓赢,曾在渭河上游天水一带,为周天子养马,被封在此地,建秦国。战国时,秦已位列七雄,公元前356年,商鞅变法,秦迅速崛起。公元前221年,秦击败六国,一统天下,国都咸阳。中国从此踏上了大一统的征程。西方世界对东方中国的想象,最初依托的便是这个统一帝国的形象。

  

  清华大学 教授 李学勤:

  “秦,能够统一,把中国重新统一起来,并兼天下,这个当然是件非常大的事情,而更重要的是,它从整个的制度上,它是统一起来了。那么这个制度一传流了下来。秦呢,所起的历史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秦朝建立之后,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实施郡县制,统一度量衡与货币,实行土地私有,没收天下兵器,这一系列奠定中国人,万事大一统思想观念的壮举,犹如这条完全不同于周代礼器,缓慢运动纹饰的青铜龙,将时代卷时了颤动的韵律,给人以,在永恒运动中舞蹈的印象。

  

  陕西历史博物馆 前馆长 周天游:

  “现在民族的产生无非就是,生活在一个大致稳固的一个疆域之内,说着大家互相都能听懂的语言,拥有大家都能理解的文字,有一个共同的大致相同的信仰,过着大致相同的生活,这条件实际上在秦始皇的统一措施里面都体现了,那么为这个现代的民族,特别是为汉族的形成,中华民族的主导民族,为它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如果秦长久的话,咱们现在应该叫秦族,而不是汉族。”

  

  共同的生活地域,是统一文化的空间条件,秦完全彻底地废除了周代以来的封帮建国制度,粉碎地区堡垒,将东至大海,西达陇右,北抵阴山,南越五岭的辽阔版图统一于中央朝廷的政令、军令之下。

  

  西北大学文博学院,教授:田旭东:

  “公元前的213年左右,秦始皇命令大将军蒙恬,把当时战国时期,像秦国赵国燕国这样三国的长城连成一片,这样就修起了一条西起于甘肃临洮,东到辽东郡这样一个万里长城。”

  

  秦始皇动用了30万人,创造了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这对匈奴以及后来崛起的其它北方蛮族是一个阻谒力量,那些觊觎中原王朝的铁骑,必须在承受重大牺牲之后,才能攻破长城,进入中原腹地,孙中山先生曾评价:始皇虽无道,而长城之有功于后世,实上大禹治水等。秦始皇还修建了从首都咸阳出发作辐射形状直达各郡的道路,北到辽东,南到长沙,像蛛网一样密布全国,就像在地球的另一边,正在崛起的罗马帝国一样,条条大路通咸阳的壮观景象,不仅有利于武装部队的机动性,更能促进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使相异者趋同,地域差距缩小。

  

  陕西历史博物馆 前馆长 周天游:

  “秦始皇就通过建立这么一个宏大的交通网络,确确实实地使中国的疆域从此稳固下来了。”

  

  在一个分裂五百年之久,极为动荡的土地上,用了大约15年的时间,秦始皇创立了一套足够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度,这一制度延续了2100余年,秦始皇的这一伟业,足以与恺撒和亚历山大大帝相媲美,影响力比他们更为长久,命中注定,秦始皇也许是那些重塑人类最有力的天才之一。”

  

  文化学者 肖云儒:

  “秦代它不光是一个朝代的称谓,它是一个地域的称谓,秦川、秦地,它是一个族群的称谓,秦人。”

  

  咸阳宫阙郁嵯峨,六国楼台艳绮罗。秦在统一六国的过程中,每破一国,便仿效其宫殿建筑在咸阳北塬上兴建宫室,当年的咸阳建筑群集中了六国的能工巧匠和建筑风格。与此同时,秦始皇将被灭六国的贵族迁居咸阳居住,这是炫耀国势的强盛也是政治控制的考量。不同文化的碰撞和融汇,由此悄然而漫长地浸润秦地。

  

  文化学者 肖云儒:

  “秦始皇还是一个多元集纳的一个皇帝,秦朝当大官并且掌大权的,那些大臣将军谋士很少有秦地人,都是外面引进的人才。引进人才,你来,只要你的主意好,谋士的主意好,只要你的武艺好,将军的武艺好,我就用你。所以它又是一种多元文化,李斯、尉撩来自魏国,商鞅来自卫国,并带来了李悝的《法经》促成了秦律的形成,还有吕不韦、白起、蒙恬王翦等非秦籍人士,这些来自异国他乡的文武才俊,纷纷登上了秦国的政治舞台,推动了秦国走向强大,并最终一统天下,也加快了多种文化形态的融合。”

  

  千古一帝——秦始皇,他的创世纪般的作为在二千年后一个遥远的国度,还让一位智者困惑不已,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在他写的《长城和书》的一文中曾经感慨,修长长城巨堑和采用暴力手段来对付儒家学派的崇古思想,使他感到难以解释的折服。同时感到不安,他将这样的举措理解为强权和恐惧,开创与封闭的人性矛盾。太阳纹瓦当里闪现着秦帝国威震四方的阳光,然而在强光的一侧,恐惧的阴影在晃动,那是对死亡的恐惧它笼罩着秦始皇,促使年轻的赢政在做秦国国王不久就开始大兴土木建造墓群,他要以另一种方式获得永生,将在世的统治延续到来生,将阳光下的辉煌延展到黄土地下,据历史家司马迁说,始皇的陵寝经营了三十六年,役用工匠七十万人,不少匠役因为熟悉内情过多而被活埋在陵寝之内。

  

  厚重的封土给秦始皇陵带来了无尽的猜想和探究,而更多的神奇随着1974年兵马俑的发现为人感知。

  

  西北大学文博学院 教授 徐卫民:

  国家文物局和陕西,就成立了一个考古队,刚开始的时候就三五个人,想着过去一周的时间,都从西安过去的,一周时间就可以结束了,结果他们过去以后,挖了几十年,直到现在兵马俑还是挖掘了大概到三分之一。”

  

  19789月,法国前总结希拉克,参观后感慨地说:“世界上有七大奇迹,秦兵马俑的发现可以说是八大奇迹了。”

  

  文化学者 余秋雨:

  “这是试图把一个伟大的文明用军事的力量整合在一起的一种努力,有的时候一个文明的延续它需要一种强力,那么这个强力,兵马俑体现出来了,而兵马俑的阵势,正能够预示这个文明最后能够囊括四海。”

  

  今天兵马俑已经成为陕西的,文化符号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名片,海内外宾客无不在气势磅礴的秦俑前留下由衷的赞叹。

  

  


如果说秦俑将无数的神秘隐藏在庄严肃穆威武雄壮之中,那和汉俑则将俗世生活的热情和造型艺术的精致融为一体,即便是在地下埋葬千年之后,也依然令人为之动容。

  1990年五月,伴随着咸阳机场专用公路的修建,考古工作者开始对这里进行大规模的随工清理和考古勘探。

  这位生前崇奉黄老一心清静无为的景帝刘启他深藏于地下的奢华寐宫终于重见天日。

  汉俑的尺寸比秦俑小,但很讲究比例,更追求个性特征的表现,脸庞轮廓,五官布置乃至不同个体的面部表情丰富而传神,被时间脱去了衣裳裙甲的裸俑,清楚地显示出制作者们对形体的比例、线条和轮廓的准确把握。

  汉朝皇帝从秦朝那里继承完善了帝国的行政制度和官僚体系。考古挖掘的汉阳陵13个陪葬坑每个坑各有侧重,分别代表生前的各类官署。

  出土织女俑的坑代表纺织部,有大量炭化粮食出土的坑是饮食部,而有一排排整齐的宦官俑的地方,自然就代表了侍候皇帝的太监部了。

  

  陕西考古研究院 院长 焦南峰:

  “西汉帝陵的这个丛葬坑呢,它代表的是当时西汉王朝的那些机构,我曾经在一篇文章里写道:如果国家能够允许我把汉阳陵的这些丛葬坑挖完,我想我们会重新编出一个西汉的百官公卿表。”

  

  唐代诗人白居易描写长安的纨绔子弟时说:“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五陵,是贵族聚居地的别称,缘起便是因为西汉时的富家豪族,都被要求在五个帝陵附近集中居住。

  五陵中最为庞大的茂陵湮没于古松蔓草之间,土阙残存,而墓主人汉武大帝,以他的一世豪雄,在史册中获得了永生。

  秦皇汉武,中国的历史上人们常把汉武帝与秦始皇嬴政相提并论。汉武帝对内倡农兴商,富民强兵,对外抗击匈奴,沟通西域,他一系列的开疆拓土的努力,基本构成了中华民族生存空间的大格局,从而使汉帝国以统一、繁荣、强大的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 博导 刘庆柱:

  “因此应该说,当一个国家空间结构的形成,这个时代,在西汉的统治者,在汉长安城,去开始的活动,做出来的,再一个,我们好多制度,比如像那个独尊儒术,儒家思想,公元前500年,孔子已经提出来了,是孔子创立的,但形成国家的统治思想,主体意识形态是在汉代,汉人把它确立出来,汉代进行解释的,作为国家的统一思想,而且一直待续了2000年,和中国古代社会相始终,甚至到现代。”

  “千秋万古功名骨,化作咸阳原上尘。”在位五十余年去世后,汉武帝迁入到自己修建的超级陵墓之中,他的身旁有多位后妃大臣陪葬,其中东侧一公里处,是他心爱的大将霍去病,这是一位如流星般划过历史天空的年青将军,他17岁开始随舅父卫青出击匈奴,屡破匈奴精锐兵马,封狼居胥,霍去病二十三岁时溘然长逝,留下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千古绝响。象征着祁连山的霍去病墓冢,至今雄视着八百里秦川。

  在与匈奴的关系上,汉代有风卷残云退敌万里的辉煌纪录,也有委曲求全,和睦共处的权宜之策,而正是后者拓展了文化交流,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单于和亲映现着当时汉匈和亲的盛事。围绕着与匈奴的关系,在刀光剑影烽烟滚滚的背景上,西汉开启了一个活跃的,中外交流的伟大时代。

  陕西城固的张骞墓,千百年来纪念着这位首开丝绸之路,在史上被誉为凿空的人,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本意是联合大月氏抗击匈奴,便张骞的军事外交之行,却实现了汉与中亚的文化交流,并打通前往西域的南北通道。随之而来的是西域的葡萄、石榴、蚕豆等十几种植物逐渐落户中原。龟兹的乐曲和胡琴等乐器,也传到汉族民间

  

  陕西历史博物馆 前馆长 周天游:

  “时代给予他一个机会,给予他一个使命,但是也给了他一个机会,他依靠自己的坚忍不拔的这个毅力实现了人类的一个壮举,所以汉书里边讲,张骞凿空西域,这是对他非常恰当的一个评价。那么,他实际上,就是把西域之路直接打开了,从这个时代开始,就是官方正式承认这条丝绸之路。”

  

  公元前105年,西汉使者沿着张骞的足迹,来到了今天的伊朗境内,当汉朝使臣在安息国王面前,展开华丽光艳的丝绸时,丝绸之路由此正式拉开了序幕。张骞的巨大影响力延及东汉,原来在宫廷里,抄写公文的咸阳人班超,决意以张骞为自己的榜样,一展大丈夫的宏图之志。

  

  陕西历史博物馆 前馆长 周天游:

  “要做大丈夫应该怎么办,要立功异域,到外边去,建议自己的功业,所以他后来就带着36个人闯荡西域去了,平定了西域,这非常不简单,就少数几个人,把一个西域那么多国家安定下来,而且安定了几十年,这非常了不起的。”

  

  投笔从戎的班超,巩固了丝绸之路。此后悠长的岁月里,世界几大古老文明之间,借助丝绸打开的对话给人以无限美好的想象。

  

  陕西师范大学 教授 胡戟

  “丝绸之路在文化的意义上,也很了不起,很伟大,所以西方学者讲,这是世界文明的一个主轴啊,这是不错的,我想应该是在明代嘉峪关封关以前,从张骞以后大概一千五六百年之间,它承担了这样一个伟大的历史作用,应该是很了不起的。”

  

  丝绸是中国和和西方贸易的第一种商品,在罗马帝国这种神奇的织物成为时尚的奢侈品,它对人体的形态的勾勒和传达甚至引起哲学家赛内加的道德恐慌。尽管元老院多次颁发禁穿丝绸的法令,但还是抵挡不住罗马人对它的痴迷,罗马为了从东方进口丝绸流失了大量的黄金。

  

  文化学者 余秋雨:

  “时间留的比较长对后世的影响特别大的其实是两个,一个是西方的罗马帝国,一个是东方的秦汉帝国,因为秦的时间太短,我们也可以说它是大汉帝国吧,这两个罗马帝国和大汉帝国,几乎是把地球的东西半球压住了,两个伟大的文明,把这个地球压住了。”

  

  秦汉和罗马帝国,两个不同的国家形态,两个不同的政治中心,在地球的两端在同一个时代做出的同样伟大的创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后世的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

  

  维天降灵,延元万年,天下康宁,这十二个字,昭告了秦始皇天命神授,千秋万岁,世代不变的梦想。汉并天下,则传递着中国历史上又一个伟大帝国的朝气和骄傲,秦砖汉瓦,穿越时间的隧道,无所不在的透露着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信息。

  

  文化学者 肖云儒:

  “秦砖汉瓦,当然它具体就指,秦代的砖跟汉代的瓦,但是它实际上已经升华了超越了,成为对一种文化积淀的指代。”

  

  历史的遗存和文人的想象,共同构筑了中国历史的,秦砖汉瓦。秦皇汉武所创立的统一帝国,在随后的历史中,注定要与印度、波斯、罗马帝国相遇,而不管考古的比较与发现会有什么样的意义,在我们已经到达的这个历史时刻,中国正行进在复兴之旅的道路上。

  

  
第二集 盛世之光

 

  帝王的陵寝,从来就是历史的第一叙述者。唐代的盛世之光,在帝王们的陵葬传奇中,穿越了历史,给与之相遇的人,以惊奇与感喟,遐想和沉思。唐太宗李世民在位23年,于公元649年病逝,葬于咸阳城西北方向的九嵕山之昭陵,陵墓虽然不再完整,但残存的细节依然令人想象,这座帝王陵墓的宏大。

  从公元636年开始,前后用了13年的时间,昭陵工作依照唐长安城的建制,设计修建而成。史料记载,宫室制度闳丽,不异人间,当时除山峰底部的地宫外,山中还建有许多房舍和游殿,并以栈道相连。当年,诗人杜甫路经此地,感叹之余落笔写下了诗句:“陵寝盘空曲,”为后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唐太宗李世民,在他即位不久,就下旨将曾经与自己生死与共的六匹战马由画家阎立德阎立本兄弟主持,命筑陵石工中的高手,雕镌在青石屏上,列置于昭陵北麓的祭坛。

  

  文化学者 余秋雨:

  “如果有一个皇帝,在讲自己生平的时候是以自己的六匹战马作为自己的生平的概括。第一,太有气魄了,第二,太有艺术品味了,唐太宗就是这样,他把自己在历史上有几个非常重要的战役,造成了他作为一个军事家和政治家一生的这几个关键点,这几匹战马把它刻出来,作为自己的生平史,这个让人既想到他的了不起。又想到唐代的了不起。“

  经学者考证,六匹骏马大多来自突厥汗国及其控制下的西域诸国,其简洁浑厚的线条勾勒出唐太宗在开创唐帝国六大战役中的鏖战雄姿,也浓缩了1000多年前,北方草原民族与外来文明在中原大地交流、融合的景象。

  

  文化学者 肖云儒:

  “飞奔的马、神马是什么,就是盛唐精神,唐太宗不见得能意识到,他绝对感悟到了,盛世来临之前,大国强国来临之前,那种心脏的砰然而动,血液的沸腾,崛起的这种情绪,飞扬的情绪,青春的情绪,有为的情绪,它必须要找到一个形体来表达,最好的就是奔跑,飞奔的马。”

  

  岁月的雾霭将真实的历史和神奇的传说,熔铸为盛世唐朝的梦幻。公元630年,唐军大破突厥军,当时降唐及被俘男女多达数十万人,为此,唐太宗增设十洲,将他们妥为安置,并让将近一万家的突厥人,入居长安。

  

  陕西师范大学 教授 胡戟:

  “当时的长安也就是十万家,或者十几万家,这么大的数量把它容纳进来了,而且呢,封了他们很多官,突厥的酋长啊,这些将军都封了官,那么五品以上的封了上百个,史书上说,殆与朝士相半,跟朝里的五品高官,差不多一半对一半,这样的一种气概,对一个征服民族,它能这样的一种处理,就是结束了,战争打完了,我们重新开始,我们是成一家了。”

  

  唐太宗,扶之仁义,示之威信。四夷君长,慑于声威,纷纷遣使长安朝贡,奏请李世民为天可汗,也就是各民族皆认可的共同首领。至此,胡越一家,自古未有也。

  

  陕西师范大学 教授 王双怀:

  “唐代的统治者从唐太宗开始,他们就抛弃了过去的那些帝王,狭隘的民族偏见,唐太宗说:自古帝王皆贵中华而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他就抛弃了这种偏见,他底气十足,他能够以一种包罗天下,包罗万里的这样一种思想,所以他能广泛的吸收、容纳各种不同的文化。”

  

  富庶的大唐,吸引了众多兄弟民族的目光,他们纷纷与唐朝修好,公元641年,春意盎然的长安城迎来了汉藏两族友好史上的一个重要时刻,远在西藏高原的吐蕃王松赞干布,派大相禄东赞出使长安,向唐皇求亲,这一天,前来求亲的,还有其它四个民族的使臣,太宗左右为难,最后决定以考试定胜负,胜者将为他们的首领迎娶大唐公主。机智的禄东赞赢得了考试,而太宗也深知吐蕃对唐朝西部边境安宁的影响,决定将宗室女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这一年为贞观15年。

  

  陕西师范大学 教授 王双怀:

  “根据文献记载:在唐代289年间,唐五朝一共是选择了20位公主,要嫁给17个少数民族,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只有16位公主嫁给了周边少数民族。这些少数民族涉及东北地区的西契丹,涉及北方地区的回纥,还涉及吐谷浑,吐蕃,吐蕃就是现在的藏族,现在的西藏这一带,还有遥远的宁远国。”

  

  文成公主进藏,唐太宗的陪嫁极尽奢华,据说在陪嫁礼单中,出现了释迦佛像,珍宝、金玉书橱,360卷经典,外加各种金玉饰物,绵缎垫被,以及60种营造和工技的著作,100种治病的药方,甚至还携带各种谷物和芜菁种子等。

  

  中央民族大学 教授 杨圣敏:

  “文成公主去的时候,带了很多人,有工匠,有一些文人,医生,各种各样的,就把中原的文化带到吐蕃去了,当时吐蕃民间传说,文成公主事的工匠主肖5500人,当然不会有那么多,可是一定也是会不少。”

  

  这是一个政治家的文化推广,爱民心切的唐太宗,恨不得将整个汉文化,带到吐蕃去,让文成公主生活在熟悉的文化氛围中。这更是一个帝王的政治推广,随之而来的是边疆地区和西域各邦对汉文化的深切体认和无限向往。

  开放的胸襟,融合的策略,成就了大唐伟业。作为皇族的李氏集团,一个掺杂着少数民族血脉的家族,异族血统的智慧和英勇,帮助李氏集团在战争中,屡屡获胜,迎来了一个统一强大的唐朝。

  与昭陵相距不远的梁山静卧着唐高宗和女皇武则天的合葬墓,乾陵。历经风雨沧桑,许多宏丽的建筑,已没入岁月的烟尘,但是陵园内城朱雀门外,司马道两侧的120余件大型石刻,1300年来一直焕发着无限荣光。每一尊石刻都是一个盛世传说,高大的浮雕鸵鸟,象征着唐王朝同西域的友好交往,石仗马,石翁仲,延续着秦帝国的八面威风,雄伟的石狮,昭示着大唐帝国的神圣和威严。

  

  陕西师范大学 教授 杜文玉:

  “在武则天统治期间,唐朝的社会经济继续向前发展,我们可以举个数据,在永徽三年,永徽是唐高宗的年号,全国的户口数量是380万户,到了武则天死的那一年,也就是她下台的那一年,神龙元年,全国的户口数达到了610万户,增加了200多万户,这个是社会稳定,人口才能增长。”

  

  一代女王武则天的无字碑,虽不着一字,却内含数不尽的荣耀。

  

  陕西师范大学 教授 王双怀:

  “唐朝疆域最大的时候,是在唐高宗和武则天当政时期,当时的疆域东边到达朝鲜半岛,西边到达两河流域,北边到达贝加尔湖,那么南边到达现在的云南北部,疆域范围非常辽阔。”

  

  公元683年,高宗驾崩后,各国的王侯与使节,纷纷来到长安吊唁,并亲往乾陵送葬。为纪念当时的盛况,武则天命人将参加葬仪的各地王宾和使节仿真人服饰及大小,雕刻成61尊像分站两旁。

  据《唐六典》记载,在那个时代,大唐曾与三百多个国家和地区互相交往,长安的鸿胪寺,礼宾院等机构,接待了七十多个国家的外交使节,万国衣冠拜冕毓,为长安一大盛景。来自异域的商人,留学生以及学问僧,穿梭于长安城中,巴格达也像拜占庭一样,给这里派驻了使臣,重新开通的丝绸之路,使中国贯通了与西亚、地中海周围的阿拉伯地区以及南部的印度等国家与地区的联系,西域各国入居长安者近万家。

  

  陕西师范大学 教授 胡戟:

  “我们也听到过一些外国人甚至于一些名人,问他们,你愿意生活在什么时代,他会说我愿意生活在中国的唐代,大概唐代就有这样的一种魅力,到现在为止,外国人经常叫我们唐人,是吧,唐人街什么的,让我们觉得脸上很有光,因为这是给他们印象最深刻的,最美好的一个时代。”<

4#作者:回望长安  回复日期:2009-12-14 16:46:00  这个隆盛的时代,在公元七世纪横空出世,它所迸发的光芒,让二十世纪初的一位英国学者,乔韦尔斯惊羡不已,他在《世界史纲》中写道,在唐初诸帝时代,中国的温文有礼,文化腾远和威震四方,同当时西方世界的腐败混乱和分裂形成极其鲜明的对比。中国由于迅速恢复了统一和秩序,而赢得了伟大的领先。

  20043月,一次偶然的机会,西北大学历史博物馆的贾麦明先生,在西安八仙庵古玩市场,发现了两方合在一起的一块石头。

  

  西北大学历史博物馆 副研究员 贾麦明:

  “早上去的时候有一个姓王的,他说我们这儿有一个墓志,这个墓志,他当时那个墓志没在跟前,然后他就拿了一个拓片,那个拓片看不清楚,他把哪个拓片给我用铅笔抹的,但是我从上面我能够看到,日本这两个字,一下子脑子,就是觉得,这个东西一定是不一般的一个东西。“

  

  这不是一块寻常的石头,在随后的研究中,它被证明是迄今发现的惟一一方日本遣唐使墓志。这个遣唐使的名字叫井真成,墓志铭上面仅有117字,却被视为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一级历史资料,是目前见到的遣唐使制度的惟一证物,它再次证实了,日本国号与中国的渊源,也承载着当时的唐朝帝王对一位日本遣唐使者的个人情谊。

  

  西北大学历史博物馆 副研究员 贾麦明:

  “它的字虽然不是很多,但是它记载的非常清楚,这个人是哪里的人,这个井真成他什么时间死的,他死了以后唐玄宗皇帝给他赠了一个官这个官是赠上衣奉御就是管皇帝衣服的。上衣奉御虽然它的职位不高,只有五品,但是这个官呢,不能随便给所有人的,让他去充任的,只有能够接近皇帝的那些人,皇帝的亲信或者皇帝的子孙,能够充当的官。”

  

  一千二百多年前,难波港,也就是今天的日本大坂港内,一派热闹的景象,又一只准备渡海前往中国的使团船队出发了,巨大的木制帆船依次排列着,扬帆待航,这方墓志的主人井真成,当时也就在其中的一艘船上,和年轻的同胞们一起,在一片祝愿声中,离开港口,驶向苍茫的大海,奔向遥远的长安。在这个船队里同时入唐的,还有日后成为李白挚友的,汉名臰衡的阿倍仲麻吕。回国后利用汉字创立片假名的吉备真备等人,当时,他们都还只是一群十八九岁的孩子,却在中日两国友好交流史上,留下不朽的声名。

  

   陕西师范大学 教授 王双怀:

  “日本它有所谓平假名,片假名,这个平假名是空海和尚,是一个学问僧,他根据汉字的这个草书的偏旁部首创造的,这个片假名呢,就是吉备真备根据汉字的楷书的偏旁部首来创造的,所以日本文字它的真名是什么,它就是汉字。”

  

  陕西师范大学 教授 杜文玉:

  “吉备真备把唐朝的《大衍历》带回了日本,《大衍历》是唐朝制定的多部历法中的其中一个,应该说最具科学性的,这样一个历法,然后根据《大衍历》又完善了日本的历法,这样对日本农业生产的促进和发展带来一定提高。”

  

  从630年到895年,日本朝廷一共任命了十九次遣唐使,实际成行的十六次,遣唐使团的规模,初期约一二百人,仅一两艘船,到中后期规模庞大,一般约五百余人,四艘船。838年的第十八次,竟达651人。

  

  西北大学 教授 王雄坤:

  “他们来的话,带了好多书回去,带书的同时实际也是带了一种中国文化,学习中国文化过去。其实我们最小从一个文字,最大从一个制度,上面都能够看出,这个日本的东西呢,早期的东西,特别是奈良时代的东西,基本上都是中国的文化。”

  

  这些日本留学生学成归国后,在日本进行了第一次现代化运动,大化改新,这一次的运动是一次中国化的运动,上至典章制度,下至服饰风俗,日本全面效仿当时的大唐王朝,使处于原始部落的状态的日本民族凌空跃进一千年,步入了封建制社会。

  当长安将唐朝的政治和艺术传输给它的邻居中世纪的远东地区,尤其是日本、朝鲜等地时,长安还扮演着将西方国家的技艺传播到东方的文化媒介角色。

  今天,从陕西厚厚的黄土里,接连出土的大唐文物珍宝,它们映射出来的奇异之光,使人们不由自主地置身于大唐的梦境之中。这种弧形的酒杯形似兽角,从形制上看,起源于西方,希腊人称之为:来通。唐代的工艺美术家借鉴了这一地中海风格,选用极为罕见的红色玛瑙精心琢制,制作出了这件兽首玛瑙杯。

  

  北京大学 教授 齐东方:

  “唐玄宗这个时期,训练出来几百匹,就是能够进行表演的马,有点类似于我们现在所说的马戏,就是可以进行表演的这种马,然后呢在这个宫廷,特别是皇帝过生日的时候啊,宫廷要举行很盛大的宴会嘛,而这个时候呢,这个马呢要出来进行表演,而表演到高潮的时候,就是这个马叼着酒杯嘛,它也喝,把这种整个给皇帝祝寿的这么一个宴会,推到一个高潮。”

  

  这件出土于陕西唐墓的砖雕,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件,以砖雕形式表现丝绸之路上胡商形象的遗物。遥想当年,深目高鼻,浓髯曲发的胡人牵着骆驼,满载着西域特产,穿过丝绸之路,络绎不绝地涌入长安,一时间,长安胡化,极盛一时。

  

  文化学者 余秋雨:

  “我看到有的书里边记载了在唐代的长安里边的人,吃的是阿拉伯的面食,用的是罗马的医药,崇尚的是拜占庭的建筑,拜占庭就是东罗马帝国,然后看的是印度的杂技,穿的是波斯服装,特别时髦的一群人,好多的酒吧呢,它们的主要招待员,当时叫做胡姬,这个胡姬主要是中亚或者西亚来的那些漂亮的女孩子。”

  

  当大诗人李白写着:“胡姬貌如花,当炉笑春风时。”长安城内,王公贵族,正骑着从波斯进口的昂贵坐骑,把玩着撤马尔罕的哈巴狗,打着时髦的马球,那些身穿紧腰胡装,足蹬小皮靴,朱唇赭颜的女子,闺室之中。臣妾人人学圜转,她们以舞为乐,以善舞为荣。胡旋女,出康居,在持人白居易的笔下,胡旋女,心应弦,手应鼓,弦鼓一声双袖举,回雪飘摇转蓬舞。正是在这样的一种开放的心态下,长安无所顾忌地吸收着胡文化,毫无这么做既违了祖宗,那么做又像夷狄的各种顾忌,各种小心,各种唠叨。日本学者井上清,在《日本历史》中指出,唐朝的文化是与印度、阿拉伯和以此为媒介,甚至和西欧的文化都有交流的世界性文化,而西方汉学家则高度赞扬这一文化风貌,把它称之为世界大同主义。

  

第三集 中国原点

  

  1968年十月,蒲城尧山脚下,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建成,当地人称时间城。19701215日,时间城开始向全国进行短波广播。半径达3000公里的范围内,人们第一次听到了北京时间。

  距离授时中心一百公里处的咸阳永乐镇石际寺村,这个在地图上几乎找不到的地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大地原点。大地原点也称大地基准点,是国家水平控制网中推算大地坐标的起标点,大地原点和授时中心,是科学测量和计算的设定,也给人以文化意义的联想。这里是中心,也是源头。

  陕西周边与八个省接壤,是中国相领省份最多的地方,莽莽苍苍的秦岭山脉,它位于中国版图的中心位置,横贯东西,勾连南北,使陕西成为结合不同地理区域,融会多种民族文化,荟萃各色自然景观的中心地带。

  

  陕西师范大学 教授 朱士光:

  “秦岭是我们国家中部一个由西向东延伸,一个很重要的山脉,它不仅仅在陕西境内,它西边实际上是从甘肃那边起算,东边还延伸到豫西北,河南的西北部,到三门峡那一带,像崤山,很有名的崤山,那都是秦岭向东的延伸部分。”

  

  中国有许多名川大山,但以秦岭最为独特,这座由巨大花岁岩体构成的山脉,大约在4亿年前开始隆起,逐渐形成了北陡南缓的地形地貌。在此之后的七千万年前,又经受第四纪冰川动动的侵蚀,最终形成千山万水,重峦叠嶂的特殊地貌。

  

  作家 高建群:

  “整个秦岭,从地理上来讲,它是中国的南北分水岭,以北属于中国的北方,以南它是中国的南方,里面长着几千种树,各种的花和动物,而且它,正因为有了秦岭,才有了关中平原的富饶。”

  

  秦岭平缓的北坡,环抱着关中平原,黄河最大的支流、渭河,蜿蜒而过,滋润着八百里秦川,在渭河与黄河交汇处的洽川,黄河稍作停息后,便浩荡东去,因钟情于这块神奇而富有灵气的土地,留下了一望无际的河滨湿地,温泉湖泊,北国的天空下因此有一了处胜似江南的风景,这片古老丰腴的土地,就是被古人称作金城万里,天府之国的关中。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博士 赵中枢

  “为什么叫关中呢,有的说是四关之中,有的说是两关之中,起码它东边的哪个函谷关,现在我们可以用潼关来代替,函谷关还在,你东边来的话,我有关口能守得住,然后南边秦岭是很大的屏障,北边基本上北山,尽管不太高耸,但是它范围还是比较广阔,西边呢,西南有大散关,萧关。”

  

  关中是中国最发达的农业区之一,至今也是黄河流域的粮仓,大约在6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半坡人就在这里从事农业生产,饲养家畜,打猎捕捞,采集果实,制作各种生活工具。这些陶器,是半坡先民的日常生活用具,充满生活情趣的绘画,代表着人类童年的艺术想象,它们与那些被视为文字起源的刻划符号一道,构成人类理性思维的萌芽。

  

  著名考古学家 石兴邦:

  “这个仰韶时期的农业,你看那个储藏粮食什么的,那已经是相当高水平的农业。这个农业社会在世界上,就是我们陕西这一块地方,体现出的农业在世界上是最发达的,最早的一个地方。”

  

  农学家:

  “这个就是秦薯5号。”

  

  这些带有着强烈地域色彩之名的农作物,延续着农耕文明与秦地的不解之缘,在关中这片农耕大地上,生长的科学家,他们的身上不仅遗传着半坡先民的勤劳基因,还承继着后稷教民稼穑的农业梦想。

  

  农学家:

  “我们杨凌这个武功镇,专门过去有后稷教稼台,就是教农民种地的,因为中国古农业始祖就在杨凌的武功镇那个地方。”

  

  位于关中腹地的杨凌,是目前中国唯一的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四千多年前,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农官后稷,就在杨凌一带教授族人,播种百谷,以农为生,从采摘到生产,周人的始祖在这里完成了历史上具有决定意义的变革,中国农业以后稷为标志,而渐入文明时代。

  1934年,于右任先生与杨虎城将军,在杨凌建起了西北地区第一所农业高等院校,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现代化实验室里所追求的目标,与后稷子孙们的原始的农业实践是一脉相承的。

  农耕文明的光辉召唤着周人,公元前11世纪,周的先祖古公亶父率族人迁徙到了岐山下的周原,擅长农业的周人在此扎根,开始了稷和麦的种植为其后形成农耕时代的周文化奠定了深厚根基。

  近年来,考古学家们在周原这片依然肥美的土地下,挖掘出一千多件的青铜器,其中半数以上刻有长篇的铭文,内容涉及分封、世袭、祭祀、井田、等级观念等,从各种角度,佐证着西周时代的社会制度,而青铜器的优美造型,以及它的沉重直观地反映了周人对祖先追孝的思想。在当时,祭祖是周人的主要礼仪活动,而极为珍贵的青铜则成为最好的载体,周人不敢自己享用,把它们敬献给了祖先。

  

   清华大学 教授 李学勤:

  “中国的传统就是所谓的礼乐之邦,礼乐制度是当时社会文化,一个基本的性质和结构,从这方面来说大量的青铜器制作,都是体现了当时的社会和文化的结构,所以这方面说起来,作为长安地区以及周围陕西的其它地区,出土大量的青铜器,这完全不是偶然的事情。”

  

  1963年,何尊出土于宝鸡,这是西周初年第一件有纪年的青铜器,被文史专家誉为镇国之宝。122个字的铭文记载了周公摄政辅佐成王在洛阳建筑陪都的重要历史事件,铭文中,中国的称谓第一次出现。

  周公是周文王的第四个儿子,名叫姬旦。在中国历史上,周公是一个圣人,是后世儒家的楷模。孔子所言,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推崇的就是周公。据说周公的相貌不太好看,但是他品格高尚,富于政治智慧。武王伐纣之后,委托周公辅佐幼子周成王。为了强化成王在诸侯中的共主地位,周公依靠宗法血缘关系,对周王朝实行了有效的控制,形成了以礼为核心的意识形态,建立起一种高度统一的社会统治秩序,从而架构了几千年中国传统社会的格局。

  

  文化学者 肖云儒:

  

  “周代的礼乐,八鼎、九鼎之尊,把人群划为等级,然后形成一种用礼乐礼教形成一种秩序,就是最早的社会管理,流传下来。没有这个,社会是混乱的,然后秦制,周礼秦制,秦代的制度,把这种秩序凝固化为一种政治制度,一直传下来几千年。”

  

  来自渭水源头的周人与秦人,被历史选中,他们循着渭河向东挺进,直至关中平原,在渭水河畔建立起了自己的王朝。

  

  

  

  汉中位于秦岭南部,自古有天汉之美称,天汉原指天上的银河,在古人眼里,天上的银河和地上的汉水,是相对应的。史籍记载,天汉作为专用名词,最早出自萧何之口。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战争,撼动了大秦江山,接踵而来的楚汉之争,项羽自恃功高,撕毁了各路义军与楚怀王所定先攻下咸阳者王之的协定。

  

  陕西历史博物馆 原馆长 周天游:

  “本来按照义帝规定,谁先入关中谁就是关中王,(刘邦)他本来应该是关中王,但是项羽不想让他当关中王,所以项羽入关以后,就把刘邦贬到汉中去了,把他封为汉中王。”

  

  古汉台,是刘邦称汉中王时的宫廷所在,当年,刘邦忍辱之时,萧何曾经献计,天汉其称甚美,希望您在汉中休养生息,招纳贤才,将来一定能收服三秦,图得天下。于是,刘邦率兵进驻汉中,并采用张良计谋,火烧由关中进入汉中的所有栈道,以此麻痹项羽。历史印证了萧何的预言,刘邦以汉台为宫廷,以汉中为根基,在短短的五年间,风卷残云般平定三秦,逐鹿中原,夺得天下。

  

  陕西历史博物馆 原馆长 周天游:

  “刘邦他是靠汉水起家的,所以回到长安以后,他就把自己的那个王朝定名为汉,就是因为他在汉江崛起的。”

  

  “留此一坯土,犹是汉家甚,”天命归汉,从此以后的400余年,中国历史上一个具有标志性的朝代,也是一个开疆裂土的朝代,汉朝被后世所仰慕。汉,因此成为一个强劲有力的符号,汉人,汉语,汉族,汉服,这些源自汉水的称谓,成为中华文明构成谱系中的主体符号。

  

  汉水,古时曾叫沔水,是长江的最大支流,发源于陕南宁强县北的米仓山,这条流淌于秦岭南麓的大江,即使在工业化空前的今天,它依然如诗如画般地清澈而恬静。

  定军山位于汉水之畔,是控制川陕交通的要津。公元219年,定军山一战,蜀将黄忠斩夏侯渊,一世枭雄曹操在汉水河畔写下“衮雪”二字北归而去。

  满腹经纶的诸葛亮却如鱼得水,他的才华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施展。休士劝农,发展生产,不仅解决了北伐军资,而且让当地的人民在战乱中得以休养生息。在据守汉中向外征战中,诸葛亮奉行西和诸戎,南扶夷越的政策,促进汉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的交往与融合。在汉中的八年生聚,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曹魏,呕心沥血,鞠躬尽瘁。

  诸葛亮祠位于岐山五丈原,这里是关中地区著名的古战场。公元234年,诸葛亮秦八万大军攻入关中,准备夺取长安,魏明帝派司马懿率军拦截。五丈原前两军对阵百余日,司马懿坚守不出,诸葛亮则积劳成疾病逝五丈原。“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说的就是这段历史。

  如果说纵横于三秦大地上的水路交通是自然的恩赐,那么,栈道的修建则需要人的意志和智慧,早在武王伐纣的时候,就有来自南方的庸、蜀、羌等族参战,秦岭未能阻挡兵马的北上原因就在于栈道,

  

   西北大学文博学院 教授 田旭东:

  “公元前的206年,刘邦采纳了大将韩信的建议,派少数兵力修栈道,实际上修栈道是为了转移驻守在关中西部雍王章邯注意力,那么他暗地里又派了大军,沿着西边陡峭艰险的陈仓道,北出大散关,夺取了陈仓城。陈仓城实际就是今天陕西的宝鸡。宝鸡之后就直逼咸阳了。”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栈道的军事意义不言而喻、诸葛亮当年驻军关中后曾经对古栈道进行修整扩建,使之成为调遣兵马、运送粮秣的战略要道。傍水而行的栈道悬浮在陡峭的山崖,湍急的河水之间,它们在今天看来是看来是如此古朴险峻的神奇景观,在古人那里,则是军事、交通的命脉。

  

  西北大学文博学院 教授 田旭东:

  “在我们陕西不同的历史时期就修筑了很多条栈道,比如说从关中地区通往陕西南部的穿过秦岭的就有谠骆道,子午道,还有褒斜道。从陕西南部在通往今天的四川这一带,还有穿越大巴山的,像米仓道、荔枝道、金牛道等等。可以想象古栈道在中国古代,的确是非常重要的交通命脉。”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从李白的《蜀道难》中可以看到,古人视秦岭为畏途。今天,山中盘错的大道贯通南北,天堑变成通途,而现代公路的路基下,古道湮没其中,流传下来的是石牛屙金,五丁开道的神奇。

  现代交通的快捷,也让我们难以想像,李白当年是在哪座山峰的光影里,怀着怎样一种心情,发出了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千年感叹。

  1975年,随着汉中石门水库的建成,中国历史上第一条人工开凿的穿山隧道,石门隧道,沉入水底,过去从关中到汉中的秦岭古道,东有子午道,中有褒斜道,西有陈仓道,因子午道过于艰险,加上褒斜道由秦入蜀近四百里,因此汉明帝下诏,罢子午道,通褒斜道。于是为打通褒斜道,长达15米的石门隧道,历时六年开凿而成。为了表彰这一重要事件,时人在石门隧道西壁上,刻下了《石门颂》。《石门颂》是东汉隶书的极品,它对后来的书法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被人们称之为国之瑰宝。中国辞书中,影响最大的《辞海》在1936年出版时,书名《辞海》二字便选自《石门颂》。

  陕西境内另一条道路也曾在千百年里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那就是秦直道。

  

  老农:那就路就叫秦直道,再没有啥,再没有看到啥。

  记者:你知道这条路通到哪儿啊?

  老农:通到内蒙, 过去那些老人就是那一说,他们也不知道内蒙在哪里。

  

  陕北人将秦直道呼为圣人条。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命令蒙恬监修直道,直道全长700多公里,南起咸阳甘泉山林光宫,沿子午岭东侧北行,纵越陕北黄土高原北至九原郡。

  

  西北大学文博学院 教授 徐卫民:

  “为什么叫直道?就是它这条道修得很直,采取了很多办法,斩山湮谷,所以它修得很直,有人把它称为军事高速公路。为什么叫军事高速公路,它主要的目的当时是军事上的。主要还是为了对付北方的匈奴,有这条直道以后,就可以很快的到达北方了。”

  

   秦直道的修通使得秦始皇的铁甲骑兵,从林光宫军事指挥地出发,三天三夜即可抵达阴山脚下。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汉朝军队的飞速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条直道。慷慨悲歌,生离死别。自秦以来三秦大地上的这些千年古道旌旗飘扬铁马兵戈的间隙之中,民族的交往,文化的融合,始终在悄然进行着。黄土高原深处,秦直道上留下的,是昭君出塞的身影,文姬归汉的足迹。秦巴山脉里飞扬的则是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忧思。

  从大地原点出发,走向陕西的东南西北,再回到这里,你会发现,无论哪个方向上的寻踪,都是一幅融会了多种色彩的长卷,它既是地理的,也是历史的,更是人文的。

  

   第三集完。。。

  

第四集 长治久安

 

  1981年陕西西安,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世界历史名城。西安与雅典、罗马、开罗并称为世界四大古都。从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10世纪左右,西安曾长期是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先后有秦、汉、唐等13个朝代或政权在这里建都及建立政权。历时1100余年。

  

  作家 陈忠实:

  “我曾经上过几次城墙,我一上城墙最直接的感觉就是一个历史的西安,只有在这个城墙上头,你能感受到一种悠远的历史。”

  

  陕西古都的历史可以说是一部中国上古史和中古史,古都深厚的文明底蕴,一直为中华文明的发展提供着丰饶的资源和强劲的内力。

  

  清华大学 教授 李学勤:

  “长安是我们中国整个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的、朝代最多的,这个中国一个国家的都城。一般我们都说长安的建都,是周秦汉唐,现在我们认为它首先建立首都的,应该从西周在这里建都开始。”

  

   陕西境内第一个国都的建立,在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有详尽记载,周文王的祖父,古公亶父当年率领姬姓氏族二千乘到了岐山下定居。建城郭,设宗庙,立太社。因地处周原,所以国号定为“周”

  

  中国社科院考古所 教授 王巍:

  “周原,起码是在中国的古代都城的发展,特别是在陕西这个区域,作为都城来讲,在周秦汉唐它是第一个。”

  

  周原包括今天的陕西省岐山、扶风两县的一部分,《诗经》称周原膴膴,堇荼如饴,这里的土地如此肥沃,即使是堇荼一类的苦菜,种出来也甜如糖饴。

  岐山境内的周公庙始建于唐代,是对周公旦的祭祀。被著名考古学家邹衡先生称为:新中国最大考古发现的周公庙遗址因它而命名,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第一座最高规格的周代墓葬。多年来,考古学家在墓地外围多处地点,共发现卜甲和卜骨7000余片,甲骨文字达2100余字。透过这些刻辞,我们似乎能看到周人们怀着对生活的满腔热爱和无限的憧憬,在堇荼如饴的辽阔平原上,刻龟占卜,商议谋划,营建着他们的家园。

  为向中原地区拓展,周文王在沣河与渭河这间筑设丰京,周武王继位后,再建镐京。丰京是宗庙和园囿的所在地,镐京为周王居住和理政的中心,合称丰镐。

  

  陕西师范大学 教授 朱士光:

  “根据《周礼考工记》总结的,从周代以来总结的都城设计理念,它都是采取很严整的规划理念,左右对称,棋盘试的街道,这样一种格局,使得城市显得非常规整。”

  

  丰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规模宏大,布局整齐的城市,开创了中国城市平面布局方整、宽畅、宏伟的先河,建构了中国城市平面布局的总规制,成为后来城市总体布局的典范。

  东周后期秦从一个诸侯国到建立第一个封建王朝,经历了多次的迁都,方向一直是沿着渭水向东。公元前350年,秦孝公在离丰镐不远的地方,建立新都咸阳,这里左肤崤函,左控陇蜀,是西出阳关,北上萧关,直抵中原的要害与枢纽。

  

  西北大学文博学院 教授 徐卫民:

  “秦都咸阳我们没有找到它的外郭城遗址,一般来讲内城外郭,所谓内城就是皇帝、国君住的城,它有一道城叫做宫城,然后还有一个外城,外城以内的就是手工业者啊,官僚住的地方,这样有两道城墙,对于保护内部更有利,但是秦都咸阳我们没有找到,为什么没有找到?这实际上就是秦人的一种不断进取开拓精神的反映。”

  

  在诸侯并起,争霸天下的时候,秦的一次次迁都,是逐渐走向强大过程中的战略选择,也是逐渐远离游牧生活,走向农耕社会的文化抉择,随着秦都咸阳的建立,这个以善于养马得到封地的部落,完成了向农耕国家的过渡。在渭水南岸,秦建筑了庞大的宫殿群,以安定新生的帝国政权,其中最有名的,当然是朝宫的正殿阿房宫。在历史的荒凉之额上,这座宫殿曾经是那么的神采飞扬。

  

  陕西考古研究院 研究员 段清波:

  “到唐代的晚期杜牧有一个《阿房宫赋》这个影响很大,他当时说到阿房宫,是覆压三百余里,五步一楼,十步一阁,这规模非常辉煌,非常宏大,我们所有的受过中华文化、历史教育的人都相信,历史上的阿房宫曾经是一座顶峰之作,它代表秦帝国的一种力量、气势。”

  

  西安西郊阿房村一带的夯土台,考古证实为秦阿房宫前殿夯土台基,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史书记载中的阿房宫前殿规模宏大,其气势与眼前高高耸立的夯土台基颇为吻合,然而,随着考古的深入,人们发现,那些停留于文人墨客心中的,阿房宫竟然远离历史的真实,它仅仅是想象中的一座空中楼阁。

  

  陕西考古研究院 研究员 段清波:

  “在整个这个阿房宫前殿的基础上,没有任何的红烧土,没有任何的木炭,没有任何砖瓦这些废弃的建筑材料,上面非常干净,这从考古角度来讲,任何搞考古的都会判断,这地方没有地面建筑,只有下面的夯土。”

  

  这未完成的建筑,并没有妨碍人们对它的缅怀,却反而激发起从司马迁到杜牧的无数想象。

  

   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 博导 刘庆柱:

  “司马迁客观记述了他就认为修阿房宫那事,虽然你没有修成,但是你已经耗费了70万人力,干了多少年,它这个工程不小,多大的工程啊,大到什么程度,到现在为止,没有任何一个宫殿像它那个地基处理得规模那么大,东西一千二百多米,南北五百米。那概念,什么概念呢?那概念整个比故宫的进深还要长呢,比现在北京的故宫。”

  

  大量的帝王陵墓,不断的考古发现,无数的断瓦残砖,提示着秦都咸阳,曾经有过的宏大和富贵。秦末,项羽率兵入关,兵屠咸阳,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大火三月不绝,2000多年的岁月里,随着渭河道不断北移,到如今,秦咸阳的很大一部分,已经沉入水底。西安西北郊的树林之中,掩映着一片比四周田野高出许多的黄土台地。

  天高气爽的日子里,当地人都爱来这里锻炼、休闲,可是又有多少人知道,这里静卧着的是古老的,汉代长安城未央宫的前殿遗址。西汉初年,刘邦定都关中,在秦咸阳遗址上建立帝都,取当地长安乡之含意,立名长安,希望长治久安,并修缮了秦的兴乐宫,改名为长乐宫,在秦章台基础上建未央宫。长乐未央,无限、长久之意,正契合了高祖皇帝,长安的心愿。

  

  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 博导 刘庆柱:

  “(未央宫)前殿就相当于太和殿,就是皇帝办公大殿,原先大殿就跟土堆一样,我得通过钻探了解大殿是怎么分布的,哪是宫殿,宫殿多大,一共几座宫殿,一看,三座宫殿,三大殿,我想起来了,这就是故宫的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那个时候是从这来的。而这个大殿恰恰在这个皇宫的正中间,太和殿也在正中间,那就是说它那个制度,一直延续到清代。”

  

  

  

 两千多年过去了,汉长安城的地面建筑几乎不存,我们只能凭借考古挖掘和历史文献来复原想象中的长安城,一座为封建社会京畿规划奠定基础的帝国都城。

  汉早期的长安城也是开放性的大型散居地,曾经设置了东市和西市,东市以商业活动为主,西市则集中各种各样的手工业作坊,制作陶俑和砖瓦,铸币、冶铁、打造铜车马。

  直到公元前210年,汉惠帝才开始筑长安城墙,历时五载完成。

  

  陕西师范大学 教授 朱士光:

  “汉惠帝的时候才修城墙,修城墙的时候当然要把已经修好的宫殿包在城里面,同时又要考虑渭河的走向,还有周围一些河流的地形的状况,所以修得不很规则,有些学者就把这个长安城,比喻为斗城,城的南部像南斗,城的北部像北斗星,因此有这么一种称谓。”

  

  如星斗般灿烂曾经与古罗马遥相呼应的汉长安城,如今留下的只是这残垣断壁,以及那西风残照下的汉家陵阙。它们顽强地矗立着,证明着一个王朝的千年沧桑。尽管我们难以目睹她曾经的真切面容,但一个伟大时代的文治武功和精神特质,却一直以汉文化的名义,保持着长久的影响。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这样的美景令千载之后的我们难以忘怀,2005年的农历三月三,西安大唐芙蓉园正式落成。在考古工作者看来,这座借用了唐代芙蓉园的名称和地望的新园,仅仅是一座防唐建筑群,那包含历史信息的真正的芙蓉园遗址至今还没有机会进行充分的考古和发掘,尽管如此,这华丽的灯光,依然照亮了历史的一角,令人从中窥见唐长安的风采。

  唐长安城是在隋大兴城基础上扩建而成,根据考古发掘,唐长安城的外郭城为长方形,东西长9721米,南北长8651米,总面积大约有84平方公里,比现存明代西安城大7倍多。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隋唐长安的平面构图方正如同棋盘,一条南北中轴线纵贯全城,东西左右均衡对称,南北十一条大条,东西十四条大街,成直线纵横交错,将全城划分为一百零九个坊,和东西两个市。

  

  陕西师范大学 教授 胡戟:

  “东市西市的规模都很大,两个一样大,都是占地将近一平方公里,现在世界上哪有一个商业市场是一千五六百亩这么大的,现在恐怕找不到那么大的市场了。”

  

  东西市是唐长安的工商业中心,据文献记载东西两市有220行之多。

  

   文化学者 余秋雨:

  “日本有一个僧人,他因为到唐代来取经求学,来进行研究,他就住在长安当时的东市,东边的市场哪个地方,他说朝门之外,一夜大火,就烧掉了几十个行当的好几千个店铺,那么这个信号呢,给我们产生很多生态上的记载,因为这个记载是我们去很多正史里不太有的,这意味着,东市的那个朝门之外多么繁华。”

  

  每当商旅驼队沿丝绸之路跋涉而来,云集于东、西两市之时。但见五陵少年今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诗人李白更将西市叫做金市,就是在这样的地方,“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诗人与胡姬一同唱和欢玩,饮酒作乐,直至摇摇晃晃地念叨着刚得的诗句,尽兴而返。

  唐长安城既是中国里坊制封闭式城市的典型,又是中国封建皇权高度集中的标志。作为城市制度的最高形式、都城,长安无论在博大和精细上,都映现着唐文化的魂魄,流淌着那一时代特有的神韵,成为东方文明中最为瑰丽的梦幻般记忆。

  大明宫则是其中最华丽的乐章,一直以来它都被被称为是中国宫殿建筑的巅峰之作,不仅仅是因为气势磅礴,还因为它充分体现出了盛唐开阔、明朗、辉煌、洒脱的格调。含元殿是大明宫的正殿,是皇帝接见群臣和处理朝政的地方。天宝十二年,即公元753年的元日大朝会上,日本遣唐使藤原清河与新罗使节为了争夺在含元殿前的席次,发生争执,被记入了史册,正所谓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中国社科院考古所 教授 王巍:

  “大明宫的规模之大,那是后代无法比拟的,包括比明清的故宫大3.5倍,是这样的一个规模,实际上包括中西文化交流,也是在大明宫作为中心,或者作为出发点吧,所以我觉得大明宫以及它所蕴含的这种历史文化价值,以及它在中国古代都城发展史上的地位,那是没有哪一个后代或前代的宫城能够比拟的。”

  

  大明宫周长7.6多公里,面积约3.2平方公里,站在这里可以迎纳秦岭吹来的风,可以望见秦岭飘浮的云,其中含元殿是最宏伟的宫殿建筑,仅殿基就高出地面15.6米,那居高临下的气势,引无数诗人为其放歌,高峻的宫殿,喻示着至高无上的与天相通的权威。

  

  陕西师范大学 教授 王双怀:

  “当年这个唐高宗在大明宫呢,据说还有一些故事,唐高宗和玄奘法师关系非常好,是非常信赖他的,玄奘法师死了之后呢,就给葬在白鹿原边上,那么玄奘的塔其实就是对着大明宫,每天唐高宗他临朝出了宫殿,一看见玄奘塔他就流泪,最后就成了习惯性的,后来大臣们觉得这样对皇帝的身体不好,所以就建议把玄奘法师的灵骨就搬运到少陵塬边上,最后就迁到了现在的兴教寺。”

  

  唐代长安城在规划和建设的经验对共后中国国都及国外城市建设,起到了重要的借鉴作用,如宋代开封城,和元、明、清北京城就沿袭了长安城的特点。

  而在日本,包括腾原京、难波京、平城京、平安京在内的日本都城,都深受中国古代都城建筑的影响。六世纪时,日本的著名都城平城京,中央修有一条宽85米的朱雀大路,将京城分为左京和右京。

  

  西北大学 教授 王雄坤:

  “平城这个图呢,映入眼帘的话,你一看呢这两个是非常酷似的,日本人为了加以区分,咱们叫朱雀大街,它叫朱雀大路,路和街在古代的话,街也是临街伴有商店,它也是大道的一个意思,它和我们今天这个街的含义是不太一样的,所以说你不官叫朱雀大街也好,朱雀大路也好,在日语的发音里边它都叫(ma qi),就是街的意思。”

  

  今天,当我们行走在这座曾经叫做长安的城市,不由的想起了18世纪德国诗人歌德在《意大利游记》中的感慨,当我们在罗马来回奔走,去了解最有价值的古物的时候,这个大城市不知不觉地对我们产生了影响。那么西安这座曾经叫做长安的城市留给我们的又是什么呢?

  

  文化学者 肖云儒:

  “唐长安城是什么?唐长安城是历史老人,是一个民族盖在这个黄土地上的一颗金印,永远磨灭不了的一个印,它印证了这个民族的伟大。”

  

  古城长安,是文明的航船停靠与出发的所在,它时时激发着人们的想象和追思,感受期间中华文明的脉跳和气韵。

  公元1369年,明洪武二年,取义“安定西北”,西安由此开始。

  

   第四集完。


第五集 有容乃大

  

  彬县大佛是从长安出发的丝绸之路上的第一座大佛,流传久远的传说中,大佛是以秦王李世民的原型雕塑的。而今天我们所能够知道的是,建于贞观二年的大佛,是为了纪念彬州浅水原大战和五龙极大战中阵亡的将士。也许,大佛的微笑与慈祥安妥了阵亡将士的灵魂,也安妥了一代帝王在征战杀伐中狂躁不安的心。

  如果说每一座佛寺都有一个故事,那么,位于陕西扶风境内的法门寺则是一部千年传奇。法门寺创于东汉原本叫阿育王寺。法门寺的名称相传由唐高祖李渊所取,阿育是梵语无忧之意,阿育王是古天竺的国王,他在佛祖释迦牟尼离世后将其遗骨分为84000份,在世界各地修建84000个塔,分葬佛的舍利,其中在中国有19塔,法门寺就是其中的一座。

  

  陕西社科院宗教所 所长 王亚荣:

  “阿育王统治了印度,孔雀王朝时期阿育王,阿育王恰恰在我们中国的秦代秦始皇当政时期,他也是印度的一个,跟我们秦始皇非常相像的一个帝王,他用武力统一了印度,然后统一了以后强制命令,推行佛教信仰,他亲自派使者向周边地区传教,这是一个史实。”

  

  唐王朝建立后,对法门寺多次扩建,这座古代中国规模最大、等级最高、宗派和僧侣最多的皇家寺院具有同唐帝国一样,包容百川的胸襟,成为帝国崇拜、供养佛舍利的中心和皇家道场。

  19818月的一场雷雨,法门寺塔半壁塌垮,塔顶也塌了三分之一。6年后,陕西省政府决定按原样重建新塔,考古队员在清理塔基时,竟然发现了法门寺地宫的入口。

  

  陕西考古研究所 院长 焦南峰:

  “当时在场的考古队的负责同志呢把那个打开一看呢,就觉得这个东西非常多,非常珍贵,他就没敢动,他就原封不动地把哪个盖子盖住,盖住以后他马上赶紧就驱车回到西安,回到西安报告了,我们当时的所领导、就是所长,著名的考古学家石兴邦先生。”

  

  石破天惊的时刻,在198743日到来,考古专家们进入了地宫,被眼前的众多精美绝伦的唐代珍宝震惊了。

  

  著名考古学家 石兴邦:

  “所谓的地宫啊,它就是以皇帝的礼埋葬这个教皇,它是三个房子,前室、中室、后室,一般唐代皇帝的陵实际就和那个生前的宫殿是一样的,是把宫殿的东西都埋入地下去了。”

  

  迎送佛骨是唐代宗教生活的盛典,唐太宗开启迎送佛骨的惯例,称三十年一开,开则岁谷稔而兵戈息。公元874年,唐僖宗在万民欢腾中送还法门寺的佛指舍利。然而,欢呼的民众并不知道同时发生的一个秘密,数以千计的皇室珍宝按唐密规定的仪轨被安置在地宫作为供养。

  

  陕西考古研究所 院长 焦南峰:

  “真是金碧辉煌,底下虽然那个地宫的范围不太大,但是,眼睛凡是能看到的地方,全部是包括金银器,瓷器,丝绸这些东西,确实给你一种震撼,那个应该是说我这一辈子第一次看到那么多珍宝,真是开了眼界。”

  

  从地涌出多宝龛,照古腾今无与并。

  考古队员经过一个多月的整理发掘,佛教世界梦寐以求的佛祖释迦牟尼真身指骨舍利,在沉寂了1113年之后,重回人间。这一天,适逢四月初八,正好是释迦牟尼佛诞生日。

  

  著名考古学家 石兴邦:

  “舍利呢,据这个朴老(赵朴初)的鉴定啊,那是灵骨,朱红的,就那个密龛,人不知道一个地下的小室。所谓灵骨,它的意思就是指骨,其它的骨是影骨。”

  

  渡过了漫长而幽暗的岁月,2000多件大唐珍藏,簇拥着佛祖的真身舍利,精美玄妙的唐密曼陀罗世界,闪烁着迷人的魅力。它既是唐密佛教的象征,更是宗教融合的产物。

  佛教伴随着盛唐,长安城中坊里60%都设立了寺庙,其中规模最大穷极壮丽,土木之役愈万亿。日本僧人圆仁在《入唐求示巡礼行记》中说,长安城里,一个佛堂院,可敌外州大寺。

  

  陕西师范大学 教授 杜文玉:

  “唐朝的皇帝除了唐武宗不信佛,因为唐武宗灭过佛,不信佛,不崇信佛教以外,其他的皇帝基本上都信佛教,只是迷信的程度有差异,比如说武则天就是非常崇佛的,比如唐宪宗、唐宣宗,唐懿宗,这些都是非常崇佛的皇帝。有了皇帝支持,所以唐朝佛教发展很快。”

  

  创建于晋武帝司马炎时代的大兴善寺,到唐朝时已经大殿铺地十亩,可容万僧诵经,唐玄宗时,被誉为开元三大士的印度高僧善无畏、金刚智、不空先后来到长安,在大兴善寺将印度密宗传入中国,大兴善寺成为中国佛教密宗的发祥地。

  

  陕西社科院宗教所 所长 王亚荣:

  “佛典汉译它的时间最长的就是唐代,而唐代最著名的,比如说长安三大译场,它的贡献非常大,长安三大译场,我们今天都存在,就是大兴善寺、大慈恩寺和大荐福寺。”

  

  寺好因岗势,登临值夕阳。青山当佛阁,红叶满僧廊。

  位于乐游原上的青龙寺,唐代高僧惠果在这里任主持的时候,在不空传授的基础上创立了与印度密宗有别,具有中国特点的唐密体系。林立的佛寺也是文化交流的阔大空间。惠果的弟子遍及海内外,其中入唐八大家之一的日本僧人空海,尤其受到惠果大和尚的欣赏,惠果为其灌顶,并赠法号:遍照金刚。

  

  西北大学 教授 普慧

  “从惠果学习的不光是日本的留学僧,还有其他国家的,比如像这个诃陵国,我们今天叫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有辨弘,诃陵国的辨弘,还有新罗国的惠日、语真都在青龙寺学习过,他们都取得了很高的佛教成绩。”

  

  公元806年,空海回国,在高野山建造金刚峰寺,创立了真言宗,成为东密的祖师。

  

  北大宗教研究所 所长 楼宇烈:

  “空海回去了以后建立日本的真言宗,它就一直延续到现在,所以它被称为唐密,或者东密,近代以来国内有一些人要想重新振兴唐代的密,一般都要到日本去,把它学回来,到空海创立的那个道场。就是在日本的高野山。”

  

  

西安城外50公里处的草堂寺,庭院内的石碑上镌刻着鸠摩罗什像和他翻译的重要经文。公元382年前秦世祖苻坚命大将吕光率十万大军征伐西域,其中一个目的就是为了将鸠摩罗什法师请来长安来主持佛事。

  在草堂寺鸠摩罗什设立了佛教传入中国后,第一个国立译经场,他带领三千弟子在这里校译梵文经典97427卷,将首次印度大乘佛教的般若类经典全部完整地译出,对后来的中国佛学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隋唐高僧吉藏,以鸠摩罗什译出的《中论》《百论》《十二门》三部论典为依据创立了三论宗,尊鸠摩罗什为始祖,草堂寺因而是三论宗祖庭。13世纪时日本日莲法师依照鸠摩罗什翻译的《妙法莲花经》,创立了日莲宗。于是,草堂寺也是日莲宗在中国的祖庭。

  “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登临出世界,硷道盘虚空。”巍然耸立的大雁塔投下的是佛教大师和文化使者的身影。公元628年玄奘自长安西行,历经艰难险阻终于到达印度的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在那里学了5年的《瑜咖师地论》,随后又学遍印度佛教的大小乘学说。

  

  陕西师范大学 教授 胡戟:

  “文化的交往基本上在古代是靠宗教为载体来做的,因为那时候的交往非常的艰苦,最能够吃苦的就是这些宗教徒,我们的代表人物大家都知道,玄奘、法显啊、义净这些人。那时真是九死一生啊,这个走下来,我们走到罗马是7000公里嘛。你想他要走到印度,来回走也是上万公里的路程往返。也非常的艰难,也只有这种宗教精神鼓舞他以后才能做到。那么,他去了以后就沟通了双方的文化。”

  

   十九年后,玄奘终于回到长安。太宗敕命梁国公房玄龄等盛大迎接,数十万民众夹道欢迎,争相目睹一代高僧的风采,史载当时道俗奔迎,倾都罢市。玄奘法师自印度归来带回大量梵文经典和佛像舍利。为了供奉和储藏这些宝物,亲自设计并指导施工建造了慈恩寺塔,因仿印度雁塔样式,故称雁塔。后来荐福寺内又修建了一座较小的雁塔,为了区别,人们就把慈恩寺塔叫大雁塔,荐福寺塔叫作小雁塔。

  玄奘先后翻译了一千三百三十五卷经书,超过了与他并称中国佛经翻译史上四大家的鸠摩罗什,真谛和不空三家翻译数量的总和。本着原典著作玄奘发扬了其中的唯识论,开创了唯识宗,成为了中国佛教十三宗之一,日本八宗之一。

  公元662年玄奘在铜川玉华寺译完最后一部佛经。两年后大师圆寂于玉华寺。当玄奘遗骨从玉华缓缓南下,归葬于长安东郊的白鹿塬上时,京城附近五百里内,百万人自发送葬,现在陪伴大师的是他的两个得意弟子,慈恩大师窥基以及来自新罗的弟子圆测。

  在开放的盛唐,佛教的兴盛并没有阻谒其他宗教信仰和思想的存在。

  

  西北大学 教授 万光华:

  “当时长安街头儒家的也可以宣传,佛教的也可以宣传,道教的也可以宣传,那就是现代人所说的学术报告,当时有一些僧人做报告,整个长安街生意都不做了,大家都去听他的那个,到现在为止也是非常迷人的那么一个时代。”

  

  始建于唐天宝元年的,西安清真大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伊斯兰文物之一,他的建筑形式和基调一派中国民族风格,而寺内一切布置又严格按照伊斯兰教制度。殿内雕刻藻饰蔓草花纹都由阿拉伯文套雕组成。中国传统和伊斯兰风格巧夺天工地结合在一起。

  经由丝绸之路大量经营香料、药材、珠宝等物品的阿拉伯、波斯的商人来到了长安。阿拉伯帝国在公元651年的8月,向中国正式派来第一个使节团。从此以后,长安城内响起一阵阵虔诚的宣礼声。多数史学家将这次使节团的长安之行作为伊斯兰教正式传入中国的标志。

  收藏古代碑石时间最久远。数量最多的西安碑林,有世界最古老的石刻书库的美誉。在大量的游客中,来自西方的访问者们,都会对其间所藏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产生深厚的兴趣,他们深感惊异的是。景教曾经流行于一千多年前的中国,而且唐朝的宰相房玄龄和汾阳王郭子仪竟然是中国天主教历史上最早的两位基督徒。

  

  文化学者 余秋雨:

  “世界各国的好多宗教,特别是像波斯帝国原来流行过的像摩尼教、祆教,这些教它在本国宗教斗争当中已经灭亡了,但是在长安都找到了自己的落脚地,有了自己的教堂,有了自己的道场,更不要说我们现在熟悉的像佛教,还有来自于基督教的一种流派,也在这儿生根了,它收留了大量的精神流浪者,这些精神流浪者本来在原来的地方,可能是敌对的,到了长安又和解了,又成为互相进行交流了。”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于明天启五年,在西安大秦寺发现。秦岭北麓,周至县境内,兴建于公元638年的大秦寺,依然怀揣着景教的故事。当时,景教传教士阿罗本,从波斯来到长安,太宗李世民本着:示存异方之教的开放政策,派宰相房玄龄携仪仗队去郊外迎接,并让他们在宫殿里译经,在内廷中布道。三年后,唐太宗降旨准许他们公开传教。自此,景教在中国流行,迎来了高宗年代,法流十道,寺满百城的盛况。

  从635年开始景教顺利发展了一百多年,这一时期,景教与祆教、摩尼教并称唐代三夷教。耐人寻味的是原名为波斯经教的景教,以一个汉化的名称取而代之,又以寺代称教堂,以僧称呼教徒,中国文化和东方宗教的意蕴,悄然渗入其间。景教开出中土佛教之花,结下西方基督教之果。

  千峰耸翠的终南山,是弘化佛教的据点,也是东西宗教交融的福地,圭峰山下的草堂寺,与长安城北的逍遥园遥相呼应。而纪念着景教的大秦寺也隔着浅浅的山谷与道教的楼观台对话。相传周大夫函谷关令尹喜就在这楼观台结草为楼,观看天体。又传老子入关之后,在楼南高岗筑台,讲授《道德经》,于是《道德经》的紫气也飘逸于唐朝人的心中。

  

  西北大学 教授 普慧:

  “因为唐朝李家当家,他就把老子抬出来,作为他们的老祖宗。李家本身是具有鲜卑血统的异族,入主中原统治华夏,他总要找到一个,从华夏找一个老祖宗,于是很自然地就找到了老子,老子姓李名聃,就当了他们的老祖宗了,所以道教就自然而然的被抬到了一个国教的位置上。”

  

   信佛的唐高祖,唐太宗等都曾亲临道教名山华山拜岳,延请印度高僧的唐玄宗,也封华山为“金天王”并敕建了高五丈,宽丈余的华山石碑。

  

  北大宗教研究所 所长 楼宇烈:

  “在晚唐著名的诗人:白居易,白居易的集子里边到现在还保存着一篇文章,就叫做《三教论衡》,就记载着当时在皇帝的生日那一天,召集了儒佛道三教的一些著名的人物,在宫里面互相来探讨、质疑。”

  

  唐代大诗人李白更是兼备儒道禅的风采,“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是儒者的傲岸坚强。“且入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记名山。”是道者的避俗离浊。“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是禅者的玄思独绝。”

  宗教宽容总是伴随着思想开放,思想开放催生的是文化的创造力量,盛唐时代的仙风道骨,和禅影佛光的交织中,映现的是一个民族源于心灵的智慧。

  

   第五集完。

  

  

第六集 雁塔题名

  

  地处黄河西岸的陕西洽川,古称有莘国。

  有莘国自古出美女。文王之妃,武王之母太姒就是洽川的美人。《诗经大明》里的文王初载,天作之合,在洽之阳,在渭之涘。描绘的就是渭水边上,周文王迎娶太姒的盛大场面。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开篇之作中的情景是洽川流淌着的爱情故事,周文王和太姒的浪漫和飘逸,穿越数千年的时空而风情万种。

  早期的中华文明,在三秦大地上臻于成熟,诗情画意与文治武功交相辉映,人文灿烂同赫赫汉唐互为表面。西汉时期,张骞奉使通西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汉武帝迎来如日中天的时代。疆域的开拓,呼唤着思想的大一统。因此,董仲舒提出了崇儒更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奠定了中华帝国两千多年的统治思想。与此同时,西汉帝国另一项文化壮举也在酝酿之中。那就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修史。

  韩城市芝川镇韩奕坡的高岗上,一座苍劲、古朴高达四十米的祠墓,背负巍峨梁山,面对滔滔黄河,气势非凡。长眠在这里的就是写出: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的中国史学之父司马迁。

  巨石铺就的汉朝古道,铭记着司马迁这位文化巨子的不朽功勋和悲惨遭遇。司马迁继承父职,任汉武帝的太史令。他一边主持西汉历法的修改工作,一边开始千秋名著《史记》的写作。公元前104年,正当司马迁全神贯注投入《史记》的撰写时,灾难却不期而至。天汉三年,李陵带领步卒五千人出居延,孤军深入,与单于遭遇,经过八昼夜的战斗,终因弹尽粮绝,不幸被俘而降。消息传到长安,汉武帝极为震怒,欲诛杀李陵全家。

  

  西北大学文博学院 教授 徐卫民:

  “司马迁是一个很耿直的人,他就觉得汉武帝在李陵事件上的做法是错误的,在朝廷上就提出了反驳,结果这样就动了龙颜,汉武帝就很不高兴。因为封建社会皇帝说了算,所以在当时他就要受刑。”

  

  历史惊人的相似,在遥远的西方,早于司马迁200多年,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苏格拉底开创了希腊哲学的新纪元,培养出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这样的思想巨人。但是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却因引进新神和败坏青年这两项罪名被判饮鸩自杀。

  

  文化学者 肖云儒:

  “两个伟人的死,希腊时代的苏格拉底之死和我们的司马迁之死,两个人都非常执着、坚韧,但是在东西方文化不同的语境之下,两个人采取了不同的选择,但都很伟大。而司马迁选择非常符合中国文化的特点,苏格拉底他也是为了真理,他毋宁死,执政官说你改口,你承认你错了,我就叫你活下去。”

  

  苏格拉底选择了死亡,司马迁被处以宫刑,忍受着旷世屈辱,司马迁用残缺的悲愤之躯,以一个封建知识分子罕见的道德力量和坚忍不拔的毅力,以一个伟大文人的真性情,写成了一部空前绝后,光耀四海的《史记》。

  

  文化学者 肖云儒:

  

  “从司马迁的活着,虽然是苟活,但是一种巨大的责任感,不但是史官的责任感,而且是民族的责任感,历史责任感的表现。”

  

  《史记》以百科全书式的宏大叙事结构历史,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一百三十篇的鸿篇巨制。跨越了社会发展的各个时期,描绘了社会群体各个阶层的人物和命运。不仅如此,在西汉王朝恢弘的文化大背景下,司马迁将朝鲜、大宛、乌孙、康居、大月氏、安息、匈奴等友邦异域的历史尽收笔下,大大增强了《史记》的魅力。

  

  清华大学教授 李学勤:

  “司马迁确实是非常博通的,能够把这些重要材料都集中起来,都综合在一起,如果没有司马迁,我们就不可能全面的看到这样一个历史。”

  

  在《史记》前后,西方出现过希罗多德的《希波战争史》,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撤战争史》这样的历史巨著。他们以宽广的视野,描绘着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真实地反映着历史变动的轨迹。如果说西方史家大多偏重军事、政治和大人物的功绩,那么司马迁在关注大历史的同时,更多地则肯定了普通民众对历史发展的推动力。

  《史记》是中国史学的标杆,也是中国文学的丰碑。由《诗经》而《史记》三秦大地上的文学幼苗历经数百年而灼灼其华,乃至盛唐时更是灿发奇葩。中国文学发轫于诗,而中国诗的辉煌则在唐代。那是一个诗歌创作空前繁盛的时代,也是一个诗家辈出的时代,更是一个全民诗兴喷薄的时代。闻一多先生因此感慨,一般人爱说唐诗,我却要讲诗唐,诗唐者,诗的唐朝也。

  公元730年,出生于中亚碎叶城的李白,满怀憧憬地来到了长安城,初来咋到之时,一首《蜀道难》,李白潇洒出尘的风采,令老诗人贺知章惊异万分,竟说:此天上谪仙人也。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官场之道又何尝不是如此,李白一生两次作客长安,虽然处处受到礼遇,享尽了众星捧月的荣耀,但并没有机会登朝入仕,实现他济苍生,安社稷的抱负。当他登临终南山,远眺长安,领略万国朝拜的帝京风光时,怅然若失。

  “长相思,在长安,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谁能想象这位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李白,他的长安梦,竟如秋风落叶般凄凉。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这不染人间烟火气的诗句,是终南山里的一位与李白同岁的诗人所作,诗人名叫王维。仕与隐,是中国文人生命的双重旋律。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名冠长安的王维。年轻时代同样充满着入仕的激情。然而开元二十六年,奸相李林甫执政的时候,王维失意,他在长安附近购买下了宋之问的辋川别业,开始了他独善其身的生活。王维的诗歌与泼墨山水画,极淡极简。苏轼称赞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我心素以闲,清川淡如此。王维没想到他后来会被尊为诗佛,他的诗作替中国诗定下了地道的中国诗的传统。更没想到,他的水墨画被后人推崇为南宋文人画之鼻祖。

  

12#作者:回望长安  回复日期:2009-12-15 08:35:00  公元746年,出生中州巩义的杜甫,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抱负。来到长安,但是他却在长安的繁华中,饥寒困厄。这位自称少陵野老的诗人,与岑参、高适同登大雁塔时,看到的是:秦山忽破碎,泾渭不可求的长安。敏感的诗人发出了盛世危言。公元75510月,安史之乱前夕,杜甫去奉先看望家人,途径骊山脚下,此时,唐玄宗、杨贵妃正在华清宫避寒,宫中传出丝竹乐响,与幼子号啕饿死的凄惨景象,撞击着诗人的胸腔。悲愤的诗人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绝望与呐喊,定格在中国古代诗歌的尖峰上。去奉先的路也是通往桥陵的路。桥陵是唐玄宗花了当时三分之一的国家财政,为其父李旦修建的陵墓。诗人从“崇冈拥象设,沃野开天庭”的宏大气象,看到了“荒岁儿女瘦,暮途涕泗零”的悲苦现实。杜甫将一己命运化入广阔的社会人生,从而铸定了他的伟大。

  与诗圣杜甫志向相同的陕西耀县人孙思邈却选择了一条悬壶济世的从医之路。他因幼年的遭遇放弃科举,多次谢绝隋唐皇帝的征召,行医时扶危济困,精勤不倦,关爱妇幼。70岁编撰中医巨著《千金方》,完成了中国药王的伟大使命。

  隋唐时代朝廷为选拔官员,采用的是开科取士的科举制度。美国汉学教授威尔斯韦廉斯评价,这项制度在古今任何一个大国中都可算是一种无可比拟的制度。科举以诗取士,唐代那些渴望建功立业的文人骚客,挥洒着浪漫无拘的想象,以诗文会友,晋谒达官,在渭河两岸弹奏出一曲曲自由奔放、欢快的大唐乐章。唐中宗神龙年间的时候,张莒高中进士后游慈恩寺,一时兴起,将名字题在大雁塔下,此举引得文人纷纷效仿,于是便有了雁域题名的风雅,凡新科进士及第,都要游宴、登塔、题壁。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这是孟郊第三次应试登进士弟后的颠狂。这一年,诗人已四十五岁。白居易是雁塔题名中最为青春的,“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16岁时,白居易吟唱着“烧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到长安应试,27岁时,白居易高中进士,35岁的时候,白居易当上了周至的县尉。

  

  作家 叶广岑:

  “白居易当县尉的时候曾经也是很寂寞的,单身,三十多岁,从野外挖了一束蔷薇,就种在那个南墙的墙根儿下边,写了一首诗叫:移根易地莫憔悴,野外庭前一种春,少府无妻春寂寞,花开将尔作夫人。”

  

  仙游寺位于周至县境内,相传秦穆公之女弄玉与萧史的爱情故事就发生在这里。乘龙快婿的典故,引出大唐文人学子们的无限假想。公元806年白居易与朋友陈鸿、王质夫,一同来到仙游寺,游玩之中谈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感慨之时,王质夫邀请白居易写一首长诗,请陈鸿写一篇传记。因为长诗的最后两句:“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所以他们就称白居易的诗为《长恨歌》,称陈鸿的传为《长恨传》。今天,《长恨歌》中的悲情角色,唐玄宗和杨贵妃一个葬在泰陵,一个远在马嵬坡,遥遥相望。“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终成千古哀怨。

  长安城里的生活就是写不尽的诗,开元年间,一个天寒微雪的日子,三个齐名的诗人,王之涣、高适、王昌龄走到长安的一家旗亭,适逢宫廷乐手和几位妙伎会在宴乐,三人私下约定,看乐伎唱谁的诗最多,第一位唱了王昌龄的两首七绝,第二位唱了高适的一首,王之涣沉着地说,最后那位长相最好的如果不唱我的诗,我就拜你们为师,第三位歌伎一开口就唱出了“黄河远上白云间”。果然是王之涣的那首著名的《凉州词》。

  

  西北大学文学院 教授 李浩:

  “在唐代的时候呢诗歌和音乐在一块配合。诗歌是可以演唱的,那么诗歌呢有着音乐的翅膀它传播的也非常广,传播在宫廷里,传播在民间,传播在中原地区,传播在四边少数民族。甚至传播到越南、韩国、日本,甚至波斯地区,传播得非常的远大。”

  

  1977年,日本现代作家依田义贤创作的话剧《望乡诗》在东京公演,深受日本民众的欢迎。剧中这位身着日本裘,昂然出风尘,最后殁于唐土的阿倍仲麻吕有一个中国名字,叫晁衡,是唐玄宗给他起的。西安兴庆宫遗址内的阿倍仲麻吕纪念碑,碑则刻着李白的《哭晁衡》,诗文记载了阿倍仲麻吕与中国诗人的深厚情意。

  公元753年,作为遣唐留学生,阿倍仲麻吕在唐朝已经度过了37年,正值当时日本派来的第十一批遣唐使准备回国,这勾起了阿倍的思乡之旅。

  

  陕西师范大学 教授 王双怀:

  “阿倍仲麻吕也叫晁衡,他生在盛唐时期,当时晁衡和很多诗人都非常好,和李白的关系也非常好。晁衡最后要回国了,回国以后呢,结果遇到风暴,传说他遇难了,遇难了以后,很多的朋友包括李白,非常痛心,李白就做诗,说日本晁衡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清苍梧。那就表现了他对晁衡的一种深切的怀念,其实晁衡并没有死。”

  

  当年的日本遣唐使每每沉迷于中国的诗文,他们推崇李白、杜甫、白居易,并将白居易的作品在国内以《白氏文集》《白氏长庆集》出版发行。《源氏物语》是世界上最早的长篇写实小说,它的作者紫式部,自幼便随父学习汉诗,对白居易的诗有很深的造诣,作为一条彰子皇后的女官,紫式部曾给皇后讲授《白氏文集》,日本学者丸山清子曾作过统计,《源氏物语》中引用中国古典文学典籍185处,其中白居易的诗多达106处。而此时的白居易还在洛阳的香山上研墨笔耕。从日本古代到明治维新,中国文学以绝对优势影响了日本文学,以致出现了日本的汉文学,这在世界文学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有唐一代,与唐诗争艳的,还有书画。出生西安的颜真卿,自成一派,是唐代书风革新的领袖。陕西耀县人柳公权,卓然独立,为书家一代宗师,后人称两人为颜筋柳骨,影响至今。临潼人阎立本,学艺父兄,师法顾恺之等诸绘画大家,其代表作《步辇图》、《历代帝王图》达到了,变古象今,天下取则的辉煌境界。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这是846年,白居易去世后皇帝写的悼念诗,这一年,离大唐的覆灭还有半个世纪。

  856年的一天,诗人李商隐决意离开京都长安,离行时,他再一次登上了城南的乐游原:“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一声嘳叹,长安留在了诗人的背后。

  

  

   第六集完..

  

第七集 古调独弹

  

  大凡秦人都好秦腔,相传唐玄宗李隆基曾经培养了一批梨园弟子,既演唱宫廷乐曲,也演唱民间歌曲。而当年的乐师李龟年,原本就是陕西民间艺人,他所做的《秦王破阵乐》被称为秦王腔,后人称之为秦腔。

  陕甘一带自古被称作秦,为抵御西戎,秦人的先祖西望关内而发奋,敲板弹戈,吟风啸沙,《诗经》时代,《国风》里所发出的秦人的声音,可以说是最早的秦腔了。

  八百里秦川黄土飞杨,三千万儿女齐吼秦腔。今天,秦腔还保留着两千多年前秦风的调子,冷、倔、豪、壮,苍凉悲壮、慷慨激昂。

  

  陕西省戏曲研究院 院长 陈彦:

  “你走到一个地方如果说这个声音,如果不见了的话,我的感觉啊,突然我就觉得这个村子有点好像找不到魂的那种感觉,就是这样一种感觉,那个声音一飘出来,我就觉得对了,这就是陕西,这就是关中大地。”

  

  秦腔是陕西人灵魂的歌唱,关中大地上老百姓的风俗里,红白喜事一定会请来戏班,唱几段秦腔老调,一个生命,由生而死,其间的悲欢离合似乎就是在秦腔舞台上度过的.

  

  作家 贾平凹:

  “它之所以叫秦腔,我的理解应该是秦人他发出的一种声音,它里边有一个很重要的一个特点,它吼,一般叫吼秦腔,或者叫乱弹,你看这两个词就能概括它的一些特点。”

  

  吼破嗓子挣破脎,唱秦腔的境界在于吼,陕西人对秦腔的评价是走出二十里还能听见他的唱音,那就是最好的,这一不失幽默的话语道出了秦腔的本色。直白的高腔和着的是关中大地的风沙声。

  

  文化学者 肖云儒:

  “我是最喜欢到城墙脚下,听老百姓唱秦腔,哪就叫吼秦腔,他不讲究哪个声腔啊,要怎么圆润啊什么的,它就是生命本身有一种骚动,有一种冲动。”

  

  城墙根下的这种演出形式,陕西人称之为自乐班,从乡村到城市,天作幕布地为台,无拘无束地唱,无拘无束的吼,那嗓音破空而去,掀起了秦砖汉瓦的历史烟尘。

  

  文化学者 肖云儒:

  “秦腔一般来说在早期,在形成过程中间,它可能更多的是广场演出、旷野演出,更多的是老百姓自己唱的,后来才慢慢形成了几大秦班,进入剧场把它精致化了,加上易俗社,辛亥革命知识分子的介入,就使它成熟、精致、提升。”

  

  夏夜,西安易俗大剧院内,正在上演一出秦腔新戏,《梦回长安》。周、秦、汉、唐千年历史的风云,飘荡在古城上空,将现代意识引入古老的艺术形式,这是易俗社的传统。易俗社原名陕西伶学社,是著名的秦腔科班,成立于1912年,这是我国第一个集戏曲教育和演出为一体的新型艺术团体,它以辅助社会教育,启迪民智、移风易俗为宗旨,对秦腔的改良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1924年的七月,易俗社迎来了一个重要的客人,应邀来西北大学讲学的鲁迅先生,在22天紧张的讲学日程之余,为秦腔所吸引,五次到易俗社观看表演,并将自己在西安讲学的稿费,50大洋捐赠给了易俗社。

  在易俗社鲁迅先生最喜欢看的戏是《双锦衣》连看了两个晚上,巧合的是《双锦衣》的编剧吕南仲先生也是浙江绍兴人。

  

  中国戏曲研究院 研究员 何玉人:

  “据统计易俗社大概先后有30多位剧作家,这个剧作家的数目,在一个团体里头,有这么之的剧作家,那是很不简单的,很不容易的。像梅兰芳就有齐如山给他写剧本,当然也有其它一些人辅助他。但是在易俗社这样一个班社里边它就有30多位剧作家,先后创作了500多部剧目,这些剧目呢都是具有民主主义思想的。”

  

   鲁迅为关中土地里吼出的沧桑与霸气所震撼,挥笔写下了“古调独弹”四字,亲赠易俗社。

  

   陕西省戏曲研究院 院长 陈彦:

  “这个影响是很大的,因为鲁迅这样一个文化身份和他在国民心中的这种地位,他看完秦腔,有这么一个匾,这对秦腔影响力的提升是巨大的。”

  

  日后,鲁迅先生在追述家乡的绍兴戏时说道:明末李自成闯荡天下,是带着米脂的戏班子的,戏班子中有人流落到绍兴,于是就有了绍兴戏,故绍兴戏要比毗邻的嵊县越剧刚硬得多,实是秦腔的旁支兄弟。

  

  自古越人唱曲秦人爱戏,从吴越之地走出的鲁迅先生在秦腔中听到了宝剑出鞘的声音。

  1937年卢沟桥事变前夕,易俗社概然赴北平演出,慰问前线驻军,演出的间隙,易俗社师生专程赶到富连成社等著名科班参观学习,这样的艺术交流,在秦腔发展史上是继魏长生之后,秦腔远涉大江南北的又一次壮举。

  秦人喜吼秦腔调,逾山越岭荡四方。戏剧家欧阳予倩说过,秦腔可分为东西两路。西路入川为梆子,东路在山西为晋剧,在河南为豫剧,在河北为河北梆子。秦腔的历史是中国戏曲文化交互影响革故鼎新的历史。

  清朝乾隆年间,在西安成长起来的秦腔名角魏长生,率秦腔戏班初入京师,他在北京的演出盛况史料记载为:习见其《滚楼》举国若狂

  

  中国戏曲研究院 研究员 何玉人:

  “乾隆年间,大概是乾隆十四年,1779年的时候,他第一次进北京演出,演出的剧目叫《背娃进府》。魏长生当时在北京演出的哪个时候,昆腔和弋腔,还是在北京占据绝对的演出市场,但是魏长生的秦腔演出以后就使昆弋的很多观众呢,都跑来看魏长生的演出,因为魏长生他的唱腔非常优美、清洌,他的扮相非常俊美,身段也非常好。”

  

  秦腔这次在京城的开演引入了一批百姓喜闻乐见的新曲目,和一系列舞台表演的新技巧,一度压倒了皇室视为正统的昆曲,和业已雅化的京腔,秦腔进京所触发的花雅之争,冲击着戏曲发展固步自封的僵局。乾隆五十年清廷以魏长生的表演有伤风化,明令禁止秦腔在京城演出,于是,魏长生南下江南,扬州、苏州相继刮起了秦腔旋风,他新创的西秦腔,徽怜尽习之。

  清嘉庆五年,魏长生第三次献艺北京,声容如旧,风韵弥佳,演武技气力十足。然而,岁月不饶人,此时魏长生已经57岁了,他在京师舞台上,呕心沥血地传布秦腔三年,终于不支,倒在了他醉心的舞台上。

  

  陕西省戏曲研究院 院长 陈彦:

  “第三次进京,演出到最后的时候死在舞台上,死在舞台以后呐。谢幕的时候,用一个椅子把他抬出来,就是他最后的那一次谢幕,其实这个时候人已经去世了,最后就是演员们用一个椅子把他放在上面抬出来,给观众谢的幕。”

  

   经过魏长生等秦腔艺术家的苦心经营,秦腔在北京的大放异彩直至影响到日后京剧的形式,梅兰芳对此曾说过,京剧的主要曲调,西皮,就受秦腔的影响很大,此外剧本、表演等方面都有相似的地方,秦腔的历史比京剧要远得多。

  

14#作者:回望长安  回复日期:2009-12-15 08:40:00  比京剧远的戏曲有许多,发源于陕南汉水流域的汉调二黄也在其中,今天我们称之为汉剧的汉调二黄,俗称土二黄,是我国古老的四大戏曲声腔之一。

  近代著名戏曲史论家齐如山先生在回忆录中写道,有几位友人到汉南去,我托他们调查,果然是野老、农夫、妇人、孺子,一张嘴就是二黄,即皮黄产生汉南,是毫无疑义的了。明末清初的时候汉剧盛行于关中,和陕南汉水流域,并旁及陇东、川北,豫西、晋南和鄂西北地区。汉剧的音乐、脸谱、剧目等艺术资料,对研究京剧和其它相关的剧种的产生、流传、变异和流向具有活化石的作用与价值。京剧表演艺术家程砚秋先生为此两次赴西北考察,认为汉调二黄与京剧极为相似。

  小戏台,囊括世态烟云,大秦腔唱尽人间浮沉。在陕西,与声腔戏曲相呼应的还有一种艺术形式,那就是皮影,一口道尽千年事,双手对舞百万兵,这是皮影的神奇。皮影戏最早诞生在两千年前的西汉,据说是缘于武帝对死去的李夫人的怀念。

  

  陕西历史博物馆前馆长 周天游:

  “汉书里面有记载,汉武帝的夫人、就是李夫人,她去世以后,他经常伤心落泪,当时的方士有一种幻影术,就是弄影术,他就请武帝坐在这边,然后当中设一个幔帐,后面影影绰绰可以看到李夫人的身影,在那走动,这实际上就是皮影。”

  

  据史学家顾颉刚考证,中国影戏之发源地为陕西,自秦汉至隋唐皆以其盛。陕西皮影造型质朴单纯,做工精细,皮影人物整体轮廓线条优美,服饰生动亮丽。皮影人物、道具、配景的各个部位,常常饰有不同的花纹,繁丽而不拖沓,简练而不空洞。

  后世的流传里,中国影戏13世纪已在波斯、阿拉伯、土耳其等地上演,断而又传入了英、法、德等国家。

  在雄奇瑰伟的秦岭怀抱里,皮影与日常生活同在,无论是在山区,还是在塬上,车推筐背即可携带全部影具,巷道庭院都可搭台演戏,源自民间的皮影艺术,既简单又方便。

  当幕布展开,音乐响起,一个个精美绝伦的人物跃动起来,在光影之中呈现的是一个充满精灵的世界。这古老的艺术无可替代的魅力,唤醒的是孩子般纯真而充满好奇的眼神,赋予皮影戏以灵魂的是立于幕后的,那个操作者和演唱者。在陕西,各种原本依托皮影戏表演的唱腔,多姿多彩。流行于关中北部礼泉、富平、乾县、铜川等地的阿宫腔就是原本作为皮影幕后的表演样式,也称北路秦腔。

  阿宫腔的表演或娴雅婉转,或刚劲有力,或缠绵或激昂,以假嗓翻高唱出,它的声腔分为欢音和苦音。欢音表达明朗轻快的情绪,苦音表达悲伤、凄楚、怀念、愤慨的情感。

  2006531日,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上演了根据陕西作家陈忠实的小说《白鹿原》改编的同名话剧,在现代话剧里直接加入老腔的元素,这一极富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举措,大大的拓展了人艺舞台空间的艺术表演力。古老的唱腔也在与新型艺术的结合中,焕发发生机和活力。

  

  作家:陈忠这:

  “果然到话剧演出的时候几乎是一种轰动的效应,原本原色的关中民间的演出形式,对这个话剧增色不少,也把老腔这个几乎被人遗忘了的民间剧种,弄到后来据说很火。”

  

  话剧片段:

  

  “伙计们,”

  “唉!”

  “都来了没有”

  “来咧”

  “抄家伙”

  …………

  

  化剧中的老腔,人称:拉坡号子冲破天,枣木一击鬼神惊,源于陕西华阴,应邀参与那一交年度大戏演出的,是华阴县的张喜民,跟他所在的老腔班子。

  

  话剧片段:

  “太阳圆,月亮弯,都在天上。”

  “男人笑,女人哭都在炕上.

  

  作为班子里的主唱张喜民老汉空闲时,也时常摊开戏本,在自家小院里哼唱几段。这些戏本,最早的是从乾隆年间传下来的.

  

  张喜民:

  “文化大革命中把一些老剧都收掉了,收走了。。。”

  

  他的小院位于华阴双泉村村头,不远处,黄河、洛水,渭河就在此交汇。西汉时,这里曾修建了军事粮仓,用以调度通过水路运往长安的各地粮船,船工们在拉纤划桨时,为了鼓劲并协调动作,总有一人手拿木块敲击船帮,口叫号子,众人跟着呐喊助威。久而久之这种曳船号子调演进成了一种固定的说唱艺术。

  

  张喜民:

  “给皇上的皇宫送粮,他们都要喊那个调子,我们唱的比如说那个,啊嗨……啊嗨……,这个就是和水分不开的。”

  

  这种唱腔,源起于西汉兴盛于明清,乾隆初年,双泉村张梦儿以此为基础,最终发展出了名为老腔的新样式。

  

  张喜民:

  “啥叫老腔,咋个起的名,谁也不知道,传下来就叫老腔,西汉到现在可能有两千多年了。”

  

  或许是因为在华阴、华县一带,形成的时间较早,与随后形成的类似唱腔相比,更显得古朴粗砺,这正是老腔名字的来由。

  

  作家:陈忠实

  “老腔的演员演出全部都是本色演出,就是民间服装,他们连任何阔气的衣服都不穿,就穿自己平时的服装,就是民间关中农民的一身打扮。”

  

  老腔朴实而高亢的唱腔犹如关西大汉咏唱大江东去,磅礴豪迈的气魄征服了无数的观众,它已经从皮影戏的幕后,走到前台的聚光灯下,被赞誉为黄土地上的摇滚。

  2006年,华阴老腔、秦腔、汉调二黄、阿宫腔一起列入国务院公布的全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植根于三秦大地的秦腔、皮影,古老而又现代,它们独特的声音,独特的影像,绚烂交错之间,蕴含着一个魅力恒久的神话。

  

  

  

   第七集完。

  

第八集 鼓舞风神

  

  1984年,由陈凯歌导演,张艺谋摄影的电影《黄土地》横空出世,当许久沉没在中国西北的黄土高原裹挟着苍凉与厚重的历史,气势恢宏地傲立于世人面前。

  

  作家 陈忠实:

  “我们这儿一个很有名的编剧张子良,《黄土地》,就一个《黄土地》,把哪个陕北腰鼓一下打向全国去了。那个铺天盖地的腰鼓,尘土卷起的那些农民打着腰鼓,那个场面,那震撼的可能不光是中国人。”

  

   陕北,历史上是北方游牧民族和中原民族直接对垒的地带,地势险要,历代为兵家必争之地。相传古时,在这里戍边守塞的士卒,身配腰鼓以激励斗志。而在其后的发展演变中,鼓流传到民间,逐渐演变为庆丰收,兆吉祥的腰鼓舞。

  

  陕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副院长 程鹏民:

  “秦汉的时候就有腰鼓了,他们把它作为一种传递信息的工具。敌人来了,我要敲击腰鼓来报警,两军对战的时候,我要敲击腰鼓来助阵,凯旋而归的时候,我要打击腰鼓来庆贺。”

  

  鼓是精神的象征,鼓是力量的表现,《周易》中有鼓之舞之以尽神

  鼓的出现使舞蹈得到飞跃,成为祭祀仪式的极致,也成为极具神韵的艺术形式。

  

  老农甲:

  “以后把身体保养好些,接着打腰鼓的时候就好些.

  

  老农乙:

  “农村的时候讲迷信,为了喜庆,人过年好,一年时运好,就闹这个秧歌。”

  

  狂欢喜庆的闹秧歌,闹社火,腰鼓是构成它们的主体的灵魂部分,最著名的是安塞腰鼓,表演可由几人或数百人一同进行,气势磅礴,有天下第一鼓之美誉。

  炫目夺魂的腰鼓仿佛要让一切静止的东西都随之舞动起来

  

  老农乙:

  “我就是六七岁,那时候还穿着留档裤,出门走不动,人家背着呢,到了村里边把我放下来就去打腰鼓,我们一家人都闹秧歌,就我妈不会,其他都会。”(看老农甲)“他是老师傅”

  

  记者:“老师傅,他教你的?”

  

  老农甲:

  “嗯,这个安塞腰鼓为啥出了名呢?就是从毛主席在延安那个时间,这儿中央的单位又多,毛主席在延安哩,就从那个时候,安塞腰鼓陕北腰鼓就出了名啦,那个时间我们还没闹上呢,我还一满(都)没闹上呢,那个时间我们还小呢,还是小娃娃着呢。”

  

  ……(两老人舞起了腰鼓)

  

  额头密密的皱纹,随着腰鼓动起来,流泻着岁月的沧桑,生活的艰辛。然而,腰鼓舞起来,身手还是那么敏捷,无数的酸甜苦辣都融化在这欢快激越的鼓舞之中,老人的心头永远和着这激情澎湃的鼓点,那是超越时间让生命升华和腾跃的鼓点。

    1952年,安塞腰鼓在布达佩斯举办的世界青年与学生联欢节上演出后,荣获特等奖,自此蜚声海内外。

  这是2008年的正月,一片瑞雪中,劳作了一年的人们,在震天的社火鼓声里,迎来了乡村一年一度的狂欢节。舞队在伞头的带领下,敲着锣鼓,吹着唢呐,尽情歌舞,腰鼓队还要挨家拜年,旧称:沿门子,邻村之间的腰鼓队互相拜年,那叫:搭彩门。

    现在,这些旧俗已经不多见了,但元宵节这一天,却能看到另一番腰鼓表演。各村腰鼓队云集广场,各路鼓手大显身手,互比高低,此时此刻,仿佛天地间的一切都在随之欢腾、舞动。

    当男人们成群集队地打腰鼓闹秧歌时,女人们早已用窗花将喜庆和欢乐洒向世界。那边是充满动感和力度的腰鼓,这边是一派祥和与静美的剪纸,相映成趣的景致里,是内心世界的平衡与和谐。一幅《老鼠嫁女》的剪纸,以风趣的故事,优美的造型,浓郁的乡土气息,再现了童话的魅力,这是安塞剪纸大师,李秀芳的杰作。

  

  李秀芳:

  “鸭子吃菜虫这是,这是鹰抓兔,老鹰抓兔子”

  

  剪纸伴随着她度过艰难的岁月,也使她走出了黄土高原。早在1982年,她就应邀在法国雷恩市国际博览会上表演剪纸,参观者无不被她熟练利落,极富艺术感染力的精湛技艺所折服。

  

  作家 高建群:

  “在陕北,几千年前的农家老太太就把艺术的绘画的三维空间表现到四维空间,而毕加索在上世纪初,才开始表现的。”

  

   貂蝉的家乡米脂县,年逾八旬的周苹英的剪纸,营造了一个古拙简洁、凝重老练,有着画像石般厚重的艺术世界。她用剪纸表现祖先刀耕火种、捕鱼狩猎的古老传说,用剪纸演绎着那些家喻户晓的戏曲故事,也用剪纸讲述着喂牲口、赶车、纺线、饮酒、吃饭这般的日常生活。几十年里,她一直用剪纸的喃喃低语,与窑洞外的世界对话,这跨世纪的对话,在20009月,跨过了太平洋。

  美国圣本笃、圣约翰、和华沙女子大学,举办了为期6个月,周苹英、杜君祖孙剪纸艺术展,圣本笃大学不仅收藏了展览的全部作品,并出版了题为《祖母的剪纸》的作品集。

  

  周苹英孙女 杜君:

  “应该说他们看不懂,因为他们不了解这种文化,但是展览的这种形式,是他们从来没有见过的,他们感觉到新奇,他们感觉到忽然看到,呀,还有这么一种艺术,这么的美。”

  

  剪刀在手里仿佛舞蹈的精灵,纸随剪转,形随意生。佳县的郭佩珍,让这舞蹈的精灵呼唤出更多的精灵。花草树木和各种动物,在她的手上玲珑剔透,影廓优美地呈现出来,古老的神话也复活于这精灵的世界,那应该是民族的生命标志和文化的生命基因。她耐心细致的将眼中和心中的大千世界,在剪刀和纸张的舞蹈中呈现。她的《陕北风情图》被称为剪纸世界的清明上河图。

  

  郭佩珍 (指着自己的剪纸作品):

  “这是我的娘娘,这是我的妈妈,这是我的两个弟弟……”

  

  她用剪刀叙述家族的历史,《童年的回忆》于1998年,荣获首届中国国际民间博览会金奖。

  

  

16#作者:回望长安  回复日期:2009-12-15 08:47:00  如果说闹秧歌、绞窗花是陕北逢年过节的喜庆。那么,信天游,就是黄土高坡上的寻常日子了。

  信天游千百年来的歌唱,是一首永远都在书写的抒情诗,是一幅不断镌刻在黄土高原上的风俗画。

  

  陕西音乐家协会 崔炳元:

    “生在哪个地方,长在哪个地方的人,这个陕北民歌就同他们的农作物一样,是他们生活中离不开的东西,在精神上很有依靠的一种东西。”

  

  信天游的传唱之境,是一片广漠无垠的黄土高原,这片高原,千沟万壑,连绵起伏,苍茫、刚毅而又饱含着沉郁、顿挫。千百年来,它以自己的个性潜在地影响着陕北人的生活习俗,塑造着性格鲜明的高原文化。

  

  陕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副院长 程鹏民:

  “陕北这个地方,我们应该说是沟壑交错比较大的一个黄土高原吧,人和人的交往会站的特别远,有一首信天游唱的是:你在那山上哟我在那沟,就是你在山上我在沟,见个面面容易拉话话难。就是两人看见都很容易,但是要说话呢就比较难,所以他在交流交谈的时候呢,就会有一种很大声的拉了很长的音调去说话。”

  

  黄土高原的特征与信天游的风格互为表里,相互阐释。见景生情而信口编唱的曲调,高亢悠长,与黄土高坡上劳作或行走的背影,相映成趣,和谐自然。

  

  作家 高建群:

  “陕北民歌就是它的那种赤裸裸的表达感情的方式,那种热烈那种真诚,(唱)六月里日头,腊月里个风,老祖先留下个人爱人……

  这个,三月里桃花满山山红,世上的男人咋就爱女人……天上个星星排队队,人人都有个干妹妹。最后是。骑上哪骆驼峰头头高,人里头就数咱二人好……

  就在那种空旷的、辽阔的,充满了那种,而且又是哀怨的那种东西。”

  

  陕北民歌《三十里铺》:

  

  提起个家来家有名,

  家住在绥德三十里铺村。

  四妹子儿爱上一个三哥哥,

  他是我的知心人。

  三十里铺来遇大路,

  戏楼这拆了修马路。

  三哥哥今年一十九,

  咱们二人没盛够。

  三哥哥今年一十九,

  四妹子今年一十六。

  人人说咱二人天配就,

  你把妹妹闪在半路口。

  

  20世纪30年代,陕北绥德的一个村庄里,情窦初开的王凤英和本村的三哥哥郝增喜相爱,并私定终身,他们的恋情从一开始,就遭到了家里和村里人的反对。

  

   陕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副院长 程鹏民:

  “这在当时是很不得了的一个事,你一个16岁的和一个18岁的,你们两私下里好了,就遭到家里人和村里人的反对,当里有一种反抗的精神在里边,但家里人反对的时候呢,这个三哥哥就参军走了,然后给一个首长当警卫员,到了延安,这个人到了延安后,毛主席还接见过他。”

  

  离家动身哪天,王凤英恋恋不舍,默默流泪,郝增喜一步一回头,无限留恋地走出村口,他们的故事被当地人编成了信天游,也就是信天游代表曲目之一《三十里铺》的雏形。

  

  文化学者 肖云儒:

  “信天游里唱离别,唱闺怨的特别多,闺怨、思念、离别这种东西,所以这种东西我觉得它反映了这块土地上曾经有过的苦难,但这个苦难一旦进入艺术,它便成了财富,又营养着这块土地上已经不再苦难的人们。”

  

  这是一种充塞天地之间的悲怆与激情,悲是彻骨的悲,爱是彻底的爱,活是执着的活。信天游,不断头,断了头,穷人无法解忧愁。这是一种精神的空气,黄土高坡上的人们在其中呼吸视听。

  

17#作者:回望长安  回复日期:2009-12-15 08:48:00  越过黄土高坡,翻过秦岭,便进入陕南,在这里民歌又以别样的形式,生长出灿烂的艺术之花,这里是汉水的上游,是中华文明的源头之一,也是一种歌谣的源头。《诗经》中周南和召南部分,25首歌谣的流传地,主要就在这一带,这别样的歌声有一个优美的名字,紫阳民歌。

    紫阳是用道教名号命名的地方,道教南派创始人张平叔曾在这里修行。

    早在秦末汉初,紫阳先民就在汉水流域生存繁衍。明清两代,以鄂、川、湘、皖为主的大量移民迁入陕南垦荒,造就了历史上著名的湖广填陕西事件,人口迁徙所带来的文化融合和地域特色,决定了紫阳不仅有秦楚文化的沉淀也有巴蜀文化的烙印,于是紫阳民歌便有了明显的南方印记,其中有相当一部分直接来源于南方的唱本,形成了紫阳民歌北地南腔,南北融汇的特点。

  

   陕南民歌 洗衣裳(民歌唱段)

  

  女:

  “姐儿生的胖哟我下河洗衣裳,

  手拿杉木棒坐在石板上”

  

  男:

  “二嫂子,”

  

  女:

  “哎……”

  

  男:

  “你拉个号子嘛,”

  

  女:

  “不得行咯。”

  

  男:

  “给你二百钱咯,”

  

  女:

  “我见过的,

  姐儿生的靓哟我下河洗衣裳,

  一条毛辫子搭在胸口上。”

  

  男:

  “二嫂子,”

  

  女:

  “哎,”

  

  男:

  “你过来下嘛,”

  

  女:

  “我有点怕呀,”

  

  男:

  “那你就走么。”

  

  女:

  “我有点舍不得哟,”

  

  作家 贾平凹:

  “你到陕南一看,陕南跟个山它都是大山,都是一高一低,一高一低,它那个民歌的旋律也都是,忽而高上来,忽而下来,就是很尖锐的那种东西。”

  

  陕南民歌对唱:

  ……

  “听不清歌的啥东东,不敲了就。。。”

  

  山歌不唱不开怀,磨儿不推不转来。

  这是紫阳民歌手的浪漫情怀。

  

  劝酒歌:

  “若是你能喝酒,桌上都几劝酒,那么就举杯请喝,姐儿把酒斟,杯杯都要喝清那。”

  

  城关镇新桃村的何氏三兄弟,在当地被誉为唱家,他们对紫阳民歌如痴如醉,民歌渗透在他们的骨髓中,也伴随着他们生活。

  

  何耀志:

  “紫阳民歌多的很嘛,小调大部分都是带爱情的,山歌多得很,山歌它见啥唱啥,你就是在坡上干活,干到累忙了,太阳大得不得了,他就唱太阳,看见啥就唱啥。”

  

  何耀信:(唱)

  “草帽子来黄鹤楼,狂风吹到水里头,”

  

  何耀礼:(唱)

  “你要沉就沉下底,你要留就留住头,你莫给奴家丢想头”

    “太阳大了带个草帽满天飞,风吹着跑了,吹来了股风把草帽子揭起跑了,吹到河里去了,就说:你要留就留住头,你要沉就沉下底,笑…… 。”

  

   2006年日本专修大学文学研究科的博士生饭岛奖,为了研究中国民歌,慕名来到了紫阳,老人们质朴的演唱,让他喜出望外,这位年轻的日本人萌生了拜何氏兄弟为师父的想法。

  

  何氏兄弟:

  “他要拜我们为师,他还买了些东西来,他说我要拜你们三位为师,我说你学这个有啥意义?他说:我觉得好,回到我们日本去,我学了我也好唱,再就是我把我们日本人给你们陕西领来,叫他们到陕西来听民歌,我回去跟他们说,陕西的民歌唱得好得很。

  我们就直接教他,按我们紫阳的方言教他,他都学了几句了,也有花鼓,也有山歌,也有小调,各种各样的歌他都能唱几句了。

  他说的挻好,他说陕北民歌,陕北他也去过的,他说陕北民歌好像是个男同志,紫阳民歌好像是个女同志,唱得很优雅。”

  

  采茶女:

  “三月三那,山茶山哟唷吆,姐妹采茶呀,心喜欢哪哟唷吆,山山飘清香,处处好茶园,山山飘清香,处处好茶园……”

  

   紫阳民歌丰富的形态,和出色的表现力,令人惊讶于歌唱的魅力,和融合性文化的五彩斑斓,那里有巴蜀的强悍雄浑,有荆楚的柔美清丽,也有关中的质朴通达,还有江南的洒脱灵秀。

  不同的文化交融,编织成艺术的瑰丽彩虹,在某种意义上紫阳民歌,也成为传承历史的载体。

  

    

  

              第八集完

  

  

第九集 圣地延安

  

  1936年的冬天,西安,这座自唐代以后,逐渐远离中国政治中心的古都,再一次,被历史推到了风暴的中心,霎时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1212日张学良、杨虎城二位将军,在骊山华清池发动了兵谏,逼迫蒋介石抗日,远在陕西保安窑洞里的中共中央迅速作出了反应,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受张学良、杨虎城将军邀请,中共中央立即派周恩来、叶剑英、秦邦宪等人组成代表团抵达西安调停。   西安事迹石破天惊,中国的政治时局,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由此发生了根本性的逆转,当时,美国记者史沫特莱对这一事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西安事变是一次全国性的胜利,统一的中国,虽然缓慢而且伴有剧痛,终于在渐渐诞生。 

  伴随着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内战基本停止,国共两党摒弃前嫌共赴国难,同时决定在1937年的清明节,两党首次联合公祭黄帝陵,《史记》记载,黄帝崩,葬桥山,黄帝陵位于延安桥山,山上植有8万株千年古柏,据说这一棵大树就是轩辕黄帝亲手种植的,据今5000多年。

  

  陕西轩辕黄帝研究会 副会长 何炳武:

  “汉武帝在元丰元年,他到那个,征朔(su)方回来的路上他看见那个桥山上,满山遍野的柏树,他就问他的手下:山上为什么有这么多的柏树,他的手下就说上面有黄帝塚,他就说,我闻黄帝不死,我听说黄帝没有死,黄帝升天了,怎么能有黄帝塚。”

  

  相传黄帝驾黄龙升天之时,当地的百姓将他的衣服撕扯下来,埋在桥山之巅,当汉武帝听说此处为衣冠冢时,为方便向黄帝祈祷,遂下令在陵寝对面筑一座高台。

  

   陕西轩辕黄帝研究会 副会长 何炳武:

  “汉武帝就命令三军停止前进,然后一人用他的战袍棒一战袍土,在那堆了一个祭台,这个祭台现在就在黄陵的桥山上,这个祭台就叫汉武仙台。”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中国人历来重视对祖先的追怀。史料记载,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祭祀黄帝,是公元前422年,秦灵公,吴阳上峙,专祭黄帝。规模最大的一次祭祀应该是汉武帝和他的十八万大军了。黄陵公祭,至明代被正式列入国之大典”。

  

  陕西社科院 研究员 郭林:

  “1937年的清明节,中共中央派林伯渠代表中共中央去黄陵,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一起进行的清明节的祭祖活动。毛泽东当时亲自写下了祭文,由林伯渠来宣读。国民党方面出席的有中央执行委员张继、顾祝同,还有陕西省政府主席孙蔚如参加了这次活动,这表明中国共产党坚持团结抗日的一种决心和态度。”

  

  面对赫赫始祖,毛泽东亲题祭文:“各党各界,团结坚固,号召四万万众,坚决抵抗,亿兆一心,战则必胜,还我河山,卫我国权。”

  

  祭文气吞河山,醍醐灌顶。

  

    赫赫始祖 吾华肇造 胄衍祀绵 岳峨河浩

    聪明睿知 光被遐荒 建此伟业 雄立东方

  

  就在毛泽东的祭文发表三个月后,卢沟桥事变,震惊中外,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中华民族经历了八年血与火的残酷岁月。

  

  8月的陕北,正是成熟的季节,洛川冯家村掩映在黄土高原的一片果园中。

  1937822日,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人在这里,召开了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史称洛川会议。

  洛川会议是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历史转折关头召开的,这次会议全面评估了国共合作,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后的新形势,确定了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是,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形成全面抗战的局面的行动纲领。

  从洛川,沿着黄土高原向北就是延安,在这里,革命圣地与民族圣源融为一体,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为波澜壮阔的民族解放运动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延安以延水而得名,早在上古时期就有中华民族的先民在这一带辛勤劳作。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这里是周人活动的地区。

  公元前211年,秦朝一统,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延安属上安郡之一部。

  

  中共中央党校教研部 教授 李东朗:

  “在延安长期的历史过程中,有许多著名的文人武将在延安活动,比如说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军事家吴起、晋文公重耳,还有秦始皇的长子扶苏,大将蒙恬,唐代著名的大诗人杜甫,宋代名将范仲淹,还有科学家沈括都在这活动。”

  

  恶劣的自然环境造就了陕北人民果敢坚韧勇于斗争的精神。明朝末年,米脂人李自成就是从这片黄土高原上,揭竿而起,直至攻克北京,动摇了明王朝的腐朽统治。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被毛泽东称作群众领袖、民族英雄的刘志丹,以其颇具传奇意味的革命生涯,在陕北掀起了一场红色风暴。

  刘志丹,陕西保安县人,这位出身黄埔军校的共产党人,他一生虽然短暂,却深刻地影响了中国革命的命运。1934年,刘志丹指挥红四十二师与红军游击队击败了国民党对陕甘边根据地的围剿,在十多个县建立起了苏维埃政权。1935年,他担任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前敌总指挥,领导第二次反围剿斗争,使红色根据地扩大到东临黄河南到淳化、耀县,西接庆阳、北抵长城的区域,陕甘、陕北两块根据地,因此完全连成一片,这为毛泽东、朱德中央红军的到来,准备了休养生息、发展壮大的广阔空间。

  

  陕西社科院 研究员 郭林:

  “应该说是以刘志丹为代表的,一大批的,长期战斗在陕西、陕北和陕甘边地区,这样一批共产党人,创建的西北革命根据地,成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硕果仅存的一块根据地,其它19块根据地,都没有了,就剩陕北这一块革命根据地了,所以它成为红军长征的落脚点和抗日战争的出发点。”

  

  (陕北说书:霹雷一声冲云天,中共红军到陕甘,老刘见了毛主席的面,毛主席夸他是英雄汉……)

  

  193510月,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抵达吴起镇,与刘志丹率领的陕北红军会师,结束了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中共中央党校教研部 教授 李东朗:

  “(刘志丹)他在人民群众中享有崇高的威望,深受人民群众的爱戴,有一次到一个山村里边去,一个双眼失明的老人,眼睛看不见刘志丹但是他还要到刘志丹身上去摸一摸,所以深刻地反映了人民群众,对刘志丹的爱戴和敬仰,所以周恩来说,刘志丹在陕北是深得民心,是人民的领袖。”

  

  1936414日,刘志丹在战斗中壮烈牺牲,为纪念这位三十三岁的革命英烈,中共中央和陕甘宁边区政府,将烈士的故乡保安县,改名为志丹县。

  

19#作者:回望长安  回复日期:2009-12-15 08:54:00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193626日,皑皑的白雪笼罩着陕北袁家沟的山山岭岭,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竟折腰。

  来到陕北不久的毛泽东,触景生情,心潮澎湃,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飞雪之中,毛泽东豪情万丈,酣畅淋漓地写下了一生中最为快意的诗作《沁园春雪》。

  1937113日,中共中央进驻延安城,当时延安城还只有一条一百多米长的街道,那座默默矗立在清凉山上俯瞰破败古城数百年的宝塔,日后成为中国人心目中革命圣地永久的标志。

  延安,从此成为中国民族解放动动和民主革命的指挥中心与大本营。

  

  陕西师范大学 教授 李文:

  “延安当时文化机构主要分布在清凉山,清凉山的上面当时有《解放日报》,还有新华通讯社,中央印刷厂。”

  

  在延安这块贫瘠偏僻的土地上,共和国的缔造者们却发出了极富感染力的声音,借助通讯社、报纸、电台。中国共产党把自己的理想传向全中国,通过英国友人林迈可,指导建立的英语广播部,中国共产党把自己的追求传向全世界。

  

   陕西师范大学 教授 李文:

  “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是194012月建起来的,当时用的是苏联的设备,条件非常的艰苦,你比如说要做一些节目,在窑洞里没有隔间设施,就把羊毛毡子,钉在墙上,这样来隔音,外边挂个厚厚的门帘,所以播音的时候,有时候外边的羊叫,有时都能传进来”。

  

  这里是中国共产党的总部杨家岭,陕西籍作家杜鹏程,在《保卫延安》一书中,曾有一段生动的描述:驻扎在延安周围的战士们,夜里眺望着杨家岭的方向,因为他们想象着,那里,窑洞里的灯光下,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在思考着中国的命运。

  

  陕西社科院 研究员 郭林:

  “1937年完成的《实践论》、《矛盾论》,38年的《论持久战》还有《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以及以后的《纪念白求恩》、七大作的《论联合政府》,这些非常著名的纲领性的经典著作,都是在延安的窑洞里头写下的,在小煤油灯底下,坐在小木条板凳上完成的。”

  

  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主席在这里渡过了十三个春秋,延安,一时间成为中国革命的心脏,美国汉学家费正清先生说,当长征结束后,一位富于冒险精神的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采访毛泽东和他的同事们时,他发现了一群充满自信,和乐观进取精神的革命老兵,他们的穿着及对农民事业的献身精神,被斯诺写进了《西行漫记》一书,使全世界的读者为之神往。

  

  陕西师范大学 教授 李文:

  “对毛泽东的印象来讲,斯诺有一个基本的评价,他认为毛泽东代表了中国贫困阶层的千百万人口,所以毛泽东应该是一个领袖人物,他这个时候认为毛泽东非常平易近人,比如说他一边在街上走,一边跟这个青年人聊天说话,这在斯诺看来好像是不可能想象的,因为毛泽东当时在全国的知名很高了,是红军的领袖人物,因为这件事,他感觉到这是件不可思议的事。”

  

   《西行漫行》让人们惊奇的发现,重庆之外,原来还有另外一个生气勃勃的中国,抗战期间,美、英、苏等国记者,在重庆发起组织了,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突破了重重封锁来到了延安,这是继斯诺的《西行漫记》之后,世界媒体对中共及其领导下的人民政权,规模最大的一次报道。在采访期间,共产党与人民的鱼水关系,延安政权实施的三三制的直选方式,减租减息土改政策,实现粮食自给的大生产运动,都给他们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在这些外国记者眼里,延安是一座巨大的实验室,延安人是一支正在壮大着的力量,他们能够打败日本人,并治理好这个国家,他们在延安看到了中国的未来。

  在斯诺的影响下,斯诺的夫人海伦对延安进行了持续四个月的访问,在《续西行漫记》中,海伦回忆说,在我1937年访问延安之后的十年期间,一篇全新的民间传说和民族神话在延安窑洞里,在延安的山沟里诞生了,一种新思想,一种新人物,正在地球上最古老、最恒久的文明中心开拓着新天地。

  佳县农民李有源在世代传唱的小曲里添入了全新的内容。

  

  李有源后代 李锦鹏:

  “这个窑洞,是当年我爷爷就在这个窑洞住,这个地砖是1942年冬天,我爷爷就坐在这个地砖上,编出了《东方红》”

  

  悲伤的信天游,第一次溶入了欢快的旋律,并铸就了一个影响中国近半个世纪的革命符号。

  国难当头,成千上万的热血青年,他们视延安为中国的净土,为中华民族的新生的圣地,他们从北平、上海、武汉、长沙,从祖国的四面八方一路披荆斩棘、跋山涉水奔赴延安。

  自由的空气,宽大的空气,快活的空气,我走进这个城后,首先就嗅着,呼吸着而且满意着这种空气,这是诗人何其芳,抵达延安后的歌唱。

  在国际友人爱泼斯坦的眼中,那个时候,延安像个农村,安逸而纯洁,与其说它是中国的军政中心,不如说它好像是中世纪一所学院的校园。太阳在半荒芜的,但是特别吸引人的土地上,奏响了宁静而又欢快的乡村乐章。

  1940年,美国总统罗斯福派往中国的秘密观察员埃文斯卡尔逊,在他出版的两本新书中,客观地叙述了1938年他访问延安的种种见闻,热情洋溢地预言延安和陕甘宁边区是新中国的试管。

  

  陕西音乐家协会 崔炳元:

  “那个时候的情感,那个时候的热情是那样的纯粹,是那样的淳美,所以说我想象啊,那个时候,包括冼星海这样的大家在内,还有比他年龄大,比他年龄小的一些老师和学子,肯定有很多年轻人的热情,这个热情,往往就是说推动社会变革,推动社会变化的真正动力所在。”

  

   桥儿沟教堂当时成了延安鲁艺的所在地,人们可能无法想象,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一曲气势磅礴、撼人心魄、经久不衰的伟大交响,竟在这里诞生。

  

  陕西音乐家协会 崔炳元:

  “因为有了历史,才有了文化,也正因为有了文化,又创造了新的历史。”

  

  费正清先生说,在延安文艺领域盛行木版画,因为成本低,并且易于大量复制。

  大合唱和一种古老的乡村舞蹈形式结合,产生了一种称为秧歌的新型艺术形式。秧歌是一种穷人的戏剧,它采用民歌曲调串联舞步,寓教于乐地表现日常生活的主题,普通大众对革命理想产生了一种信仰,它强调人民的解放,一种新的文艺出现了。 

  1944年七月,美国官方代表团,中缅印战区美军司令部,派驻延安观察组在延安等地,进行为期十个月的实地考察。考察结束后,观察组在写给美国国务院、美军司令部的报告中毫不掩饰他们的观点,中国共产党人将在中国生存下去,中国的命运不是蒋的,而是他们的。

  

   第九集完

  

  

第十集 西望长安

  

  秦岭奋力向东南延伸着,它把最为奇绝的挺秀,镌刻在了华山,《水经注》中说,远而望之若花状,说是华山之名源自其形同莲花,据《史记》记载,黄帝、虞舜都曾到这里巡狩,清化学者章太炎考证,中华,华夏的称谓,皆因华山而得名,在中华文明史上,华山写下的是刚柔并济,智勇兼具的辞章,吹萧引风,那是一位多情的吟者,在坦荡的渭河平原,与咆哮的黄河之水间,吸纳不绝的诗情,华山论坛,那是一位守护的壮士,东瞩潼关,西望长安。

  

  文化学者 肖云儒:

  “站在钟楼上,向南向北一望,你怎么能够没有思古之幽情呢?很宽阔的一种联想,感觉到有一种风感,风云在你的面颊上,无影无踪地飞过去。”

  

  那是陕西几千年历史的风云,它拥有一个广大的空间,这个空间的轮廓,被中华文明的母亲河黄河勾勒出来,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比天际来,黄河从巴颜喀拉山麓奔涌而出,她所经过的河套地区与晋陕大峡谷,象一支有力的臂膀将陕西挽在她的怀抱,陕西有60%以上的土地处于黄河中游东南部,黄河中游,上古时期的部族迁徙、分合冲突最为集中的地区,因此中华文明在这里滥觞,而陕西正处在文明的源头。

  

  作家 高建群:

  “你到那个泾河和渭河的交汇处看一下,你在那个地方,你能明白什么叫帝王气象,那种大气象啊,北方的人,都有一种那个叫雄心吧,或者叫野心吧,渴望就是,就是被世界所承认吧!”

  

  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一跃成为西部强国,遂起了包举宇内,囊括西海,并呑八荒的野心,韩国苦于秦国的攻伐,派水利人员郑国来到秦国,说服秦王开凿一条引泾水入洛河的灌溉渠道,企图通过水利建设,消耗秦国的人力物力,导致秦国无力东伐韩国,建设过程中,韩王的计谋暴露。

  

  作家 高建群:

  “后来秦始皇一听大怒,就是把郑国抓起来要杀掉,然后就发了一个逐客令,把秦国所有的六国来的人都要驱逐出去,这个时候有一个上卿,叫李斯,他写了篇奏折叫作《谏逐客令》,他说是,皇帝啊,六国进贡来的珍宝你怎么都收了,但是六国来的这么些人才你怎么都要驱逐出去,这个人才比珍宝更重要啊,秦始皇一听明白了,有道理,把郑国又放了,说你就继续给我们修渠,这个渠后来修成了。”

  

  司马迁在《史记》中,给予郑国渠工程极高的评价。直言郑国渠建成后:“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据史学家估计,郑国渠灌溉的115万亩良田,足以供应秦国60万大军的军粮。郑国渠修建之后,关中成为天下粮仓。

  两千年后,位于黄河西岸的“丰图义仓”,又在关中的历史长卷上,增添了生动的一笔。慈禧太后曾御封此仓为“天下第一仓”。它是清光绪八年由东阁大学士闫敬裕倡议修建的民办粮仓。经百年沧桑,沿用至今。关中的河流均属渭河水系,古都长安周围曾经河道纵横,西汉文学家司马相如在著名的《上林赋》中说:“荡荡乎八川分流,相背而异态。”自此有了八水绕长安之说。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 博士 赵中枢:

  “我们经常讲的泾渭分明,这两条河在它的北边,然后东边有两条河,一个叫灞河,一个叫浐河。然后西边还有两条河,一个叫沣河,一个叫涝河。在南边,一个叫滈水,一个叫潏水。它的源头在终南山那边。”

  

  自公元前十一世纪西周建都,直到公元906年唐王朝灭亡,在渭水的浇灌之下,富饶的关中地区,一直作为中国经济,政治,文化中心而存在。周秦汉唐,中华文明的花样年华,在渭河两岸孕育生长。古代的中华文明在这里一步一步地走上其他文明难以企及的巅峰。

  

  清华大学 教授 李学勤:

  “那么渭水地区,就是现在我们讲的关中。就是长安所在的这个地区。也是广义的中原地区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因此说起来的话呢,这个地方的话呢,应该说是在整个的中国版图里面,是一个中心的地区。不管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个方面,都是一个非常扼要,非常重要的一个关键地带。”

  

  太白山下,横跨渭河两岸的眉县。这里诞生了开启宋明理学源头的关学。关学的创始人张载融合儒佛道的思想。立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续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宏愿。这四句话被哲学家冯友兰概括为横渠四句,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理想境界。

  

  西北大学 教授 方光华:

  “说要为为天地立心,那就是说,要为这个自然界,要找到它的那个最高的那个真理。为生民立命是什么呢?就是要为所有的老百姓,要找到他们自己精神上的一个家园。再就是为往圣续绝学,就是要把那个前人所开创的那个文化传统要继承下去。为万世开太平是什么呢?就是要为我们以后每一个时代都要奠定一个基本的一个基础。”

  

  以长安为中心的农耕文明,孕育了陕西人淳朴爽直的性格。元代诗人元好问在《送秦中诸人引》中说:“关中风土完厚,人质直而尚义;风声习气,歌谣慷慨,”现代学术大师陕西泾阳人吴宓将陕人的性格概括为:“倔 碰。”他年轻时与同道办《学衡》,盛年时拒绝邀请独赴蜀地,将陕西人的性格写在自己多舛的命运里。吴宓的同乡,国民党元老,大书法家于右任,在风雨如磐的日子里百折不挠,相继创办《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显示的也是这种性格。蒲城人杨虎城,这个陕西楞娃从少年为乡亲剪除恶霸,到组织乡间刀客。从投身辛亥革命到骊山逼蒋抗日,也是陕西人的性格。

  

   文化学者 肖云儒:

  “整个陕西,或者以古长安为中心的周边地区,给我们民族贡献多少精神资源和文化资源,或者给我们民族输进多少人格之钙。”

  

  早在115万年前,渭水河边,已经有蓝田人行走于陕西大地。他们是陕西境内最早的原始人类,也是亚洲北部最早的直立人。蓝田猿人的复原头像给了我们丰富的想象。在茹毛饮血的时代,他们用石块制作出了最古老的狩猎工具,并开始使用天然火种,烧烤熟食。渭南的大荔人距今20万年,他们更接近现代人,渐渐隆起的前额,表明人类的智慧在逐渐增加。从类人猿到智人在混沌的迷茫中,古老的文明在三秦大地上渐渐开启。

  

  陕西社科院宗教所 所长 王亚荣:

  “考古发掘也证明了这一点,比如蓝田猿人,比如大荔人。我们还可以看到五六千年以来的黄帝陵,还有半坡母系社会的遗址。这些都非常清晰地表明出来它的文化的延续性和发展性。它是不断在发展,不断在蔓延,而同时也在不断在吸收其他文化的优秀因素。”

  

  传说中的母系氏族部落,有蚶氏产生双胞族炎帝和黄帝,炎帝部落生活在中游宝鸡一带,黄帝部落生活在渭水下游。经过长期的部落战争之后,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最终联合起来。于涿鹿之野大败蚩尤部落。从此,华夏族成为不断融合中原各地众多部落的核心力量。黄帝被尊为华夏族的共同祖先,他们的后人就是炎黄子孙。如果说,黄河为中华文明提供了母体,那么,长江则为这一文明贡献了一条动脉。长江最大的支流汉江,穿行于秦岭巴山之间,将来自西边的巴蜀文化,来自东边的荆楚文化,来自北方的周秦文化扭结起来,联为一体。在三秦大地上铺展出丰厚而壮阔文化图景。

  

21#作者:回望长安  回复日期:2009-12-15 08:59:00  来自沛县的刘邦,在汉中起步,到关中成就统一的大业。来自山东的孔明,将他的丰功伟绩刻写在定军山,鞠躬尽瘁,死而后己。其间的智慧与忠诚,是后世永远的楷模。来自湖南的蔡伦,长眠于洋县龙亭,他的造纸术,不仅使中华文明进一步成熟,还促进了世界科学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最初中国只向亚洲一些地区出口纸,但是在751年恒罗斯战役中,一些造纸匠出身的唐军被阿拉伯人俘虏,不久撒马尔罕和巴格达都有了造纸业。12世纪欧洲人从阿拉伯人那里学到造纸术,随着造纸技术的扩散,世界历史的进程随之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钟灵毓秀的陕南以其古朴 宽容,接纳四方风雨。经受文化碰撞。推动文化融合,奠定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嘉陵江边供奉河神的江神庙里的古戏台上,印刻着曾经喧闹的汉戏,哪飘散在斗转星移的沧桑之间的锣鼓和歌唱,滋养着世世代代朴素的魂灵。羌族风格的建筑和木雕图腾,让人想见羊皮鼓舞的热烈奔放。感慨于这里,曾经发生的民族大融合。

  

  陕西历史博物馆 前馆长 周天游:

  “远古时期,民族之间的交往远远要超出我们的想象,它是不畏艰难险阻的。”

  

  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中,以西安为中心的地带,汉族与少数民族间的融合,始终以我们难以想象的速度和规模进行着。

  西域的龟兹国人内迁,自西汉始到唐朝为止,先后长达一千余年。陕西是他们的主要移居区域之一。为此,西汉时期政府专门在现在的米脂境内设立了龟兹县,给龟兹人集中居住。东迁的龟兹人穿过茫茫沙漠带着他们的乐器和歌舞,带着佛教经典,带着骏马,带着智慧,进入到汉人的生活之中。民族融合是长安故事里永远的华章。

  西安 咸阳是周秦汉唐的首都所在,同时也曾经是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的首都。而后五个朝代均是游牧或半农半牧的少数民族建立的。

  

  陕西社科院宗教所 所长 王亚荣:

  “在公元前两三千年的时候,这个丝绸之路开始开通。所以使得这个地区哪,虽然还是内陆型的一个小地区,但它接触到的文化因素却是非常多的。这个文化因素包括世界性的文化因素,也包括各个民族的文化因素。比如说在西晋永嘉南渡之后,历史上有一个鲜卑,匈奴,羯、氐、羌所谓的五胡南下。这些又带来了少数民族的文化。”

  

  源于白宇山的无定河,犹如剽悍朴实的陕北汉子,沉稳的胸怀间流淌着一腔热血,即使是冰天雪地,朔风劲吹,它也在积蓄着春天的力量。将希望带给两岸劳作的人们和在茫茫沙漠上行走的商旅。

  可怜无定河边骨,

  犹是春闺梦里人。

  它也看见过太多的碧血黄沙,饮马冰河。那是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之间不断的冲突与融合。一湾碧水隔着漫漫沙漠,仿佛呼唤远处的无定河。如血的残阳下白色的城垣角楼传递着几分孤独的壮美。

  公元416年,赫连勃勃挥师南下,攻取长安,于此称帝。但是,逐水草而居的天性,让赫连勃勃想念着家乡,于是他留下太子镇守长安,自己则来到现在的陕西靖边一个水草丰美的所在,花了近六年的时间,征夫数十万,蒸土筑城。以期在这里统一天下,君临万邦。于是便有了这座强烈仿汉色彩的统万城。刀光剑影中文明的种子由长安撒向西北。汉文化也辐射到大漠边陲。经过15个世纪的风雨洗礼,统万城,这座匈奴城,留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唯一的一座都城,仿佛被遗落在毛乌素沙漠里的一粒珍珠。其熠熠光华是一个消失了的民族留给历史的特殊见证。

  

  作家 高建群:

  “当我在西域大地上行走的时候,从每一个坟墓边经过,我就会去脱帽致敬。我感觉到我是一个世界主义者,我的身上奔流着各个民族的血液。”

  

  陕西省白水县的纵目镇,曾经出土一块前秦时树立的《广武将军碑》。

  

  记者:“那个广武将军碑在哪儿啊?”

  当地农民:“就在这。”

  记者:“你帮指指看在那个位置。”

  当地农民:“就是这,这里原来有三间大房。在房里边。”

  记者:“在里边。”

  当地农民:“嗯。”

  

  前秦石刻极少,仅此碑与邓太尉碑两例。故世极珍视。碑文记述了公元368年前秦驻防两将军划分管区界线的事实。其中碑阴面记有白姓和帛姓龟兹移民首领多人,还有众多的西羌各部首领。

  

  中央民族大学 教授 杨圣敏:

  “广武将军碑里面就讲广武将军部下有120个首领,一多半就是少数民族的首领。其中有6个姓白和姓帛,姓白和姓帛的呢,有人考证是龟兹人。龟兹的贵族。哪就是说他手下至少有6个将领是龟兹人。新疆的,就是现在的库车人。那说明有很多库车的军队在中原,在长安周围。”

  

  据统计,唐长安城人口总数达一百万,其中各国侨民和外籍居民加上突厥后裔约占总数的百分之五左右。比例之高,为历朝所少见。随之而入的是规模庞大的的异域文化,南亚的佛学,历法。中亚的音乐,舞蹈。西亚世界的祆教,景教,摩尼教,伊斯兰教,医术,建筑艺术乃至马球运动等。如同八面来风,从唐帝国开启的国门涌入。为首都长安增添了万千风姿。

  天马来自遥远的西方,它的两翼上刻有缠枝卷叶忍冬花纹,显示出希腊波斯的艺术风格。长足疾奔的驼鸟造型,描摹的动物来自中亚。在唐代它是外交活动的象征。长安居民喜好的忍冬纹镜和海马葡萄镜,是典型的西域风格图案。流行于长安宫廷和贵族住宅的引水上屋建筑艺术,则来自拜占庭。

  长安 以恢宏的气势,非凡的想象力和博大的胸怀,成为一座具有国际性格的都城。生作长安草,胜为边地花。那是唐人对长安的仰慕。也是后来者对长安的无限深情。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在考察过所有的文明后说,如果让他再活一次,他愿舍弃伦敦而就长安。

  

  陕西师范大学 教授 胡戟:

  “唐代就有这样一种魅力。”

  

  文化学者 余秋里:

  “如果生活在那儿就好了。”

  

  西北大学 教授 方光华:

  “非常迷人的这么一个时代。”

  

  陕西历史博物馆 前馆长 周天游:

  “一直到现在陕西人很怀念那些时代。”

  

  公元904年朱温兵变,大唐崩溃。千年古都顿成瓦砾。历经劫难的长安,这东亚世界曾经的乡愁,却以其融合与创新的永恒魅力,以及它所缔造的一种伟大文明的高度。穿越中华民族周秦汉唐辽阔而灿烂的时空回响至今。

  

  第十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