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职高手叶修方锐:我眼中的李连杰电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0 08:00:09
(2006-02-10)作者:栀子107
看完了《霍元甲》,感慨于这么多年来他奉献给我们的这么多好电影,真的想就此写些什么。李连杰从82年拍的《少林寺》到今天的《霍元甲》,共30余部电影,大多数我都看过,就这些电影,谈谈自己的看法,欢迎大家指正。
我觉得李连杰的电影可以按时间和发展阶段分为5个代表时期:
一. 少年成名
这一时期开始于令他名声大噪的《少林寺》。对于他如何开始学武,天赋过人,成就卓著,以及如何幸运的成为《少林寺》的主角,我们都暂切不提,就那部电影而言,是我这般年纪的人在孩提时代的经典记忆。可以说那是武打电影的一座里程碑。他那轻灵飘逸的动作和淳朴真实的演出让整个世界为之折服。就算是到了今天,这部电影还是有他独特的魅力。我相信大家小时侯都有过几个小朋友互相比划,边“嘿,哈”地喊着,边模仿《少林寺》中武打动作的记忆。
《少林寺》的大获成功,使得他又在之后几年拍了类似风格的几部电影,如《少林小子》,《中华英雄》,《南北少林》等,这几部电影我没有太多的印象,也许是风格和《少林寺》太象了,几乎没什么突破的缘故。
直到1988年的《龙在天涯》,才让人们眼前一亮,我记得我看那部电影时,觉得这好象是李连杰身上发生的真实故事,讲诉的是他作为中国国家武术队成员在国外表演期间,一位师兄向往更富有的生活偷偷留在国外,而他也没搭上回国飞机,在国外的一些经历。我个人觉得那是这一时期除了《少林寺》之外的唯一一部精彩作品。
二. 在香港成就功夫片颠峰
上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末是香港电影最鼎盛的时期,而其中尤以90年代初以后最为风光,李连杰赶上了这个好时候,所以有人说是香港电影成就了李连杰。但是我们知道整个90年代,李连杰与成龙、周润发、周星驰一样是香港电影史上最繁荣的盛世的缔造者之一,所以我宁愿说是李连杰在某种程度上成就了香港电影(至少是功夫电影)。因为正是动作片这一电影类型成就了香港电影的传奇岁月。李连杰在1990年成功塑造了黄飞鸿这一经典角色,这是继20世纪50年代中期,关德兴所演的黄飞鸿之后第一个被观众认可的黄飞鸿。这一时期,是李连杰真正大红大紫的时期,几部黄飞鸿电影都非常成功,动作设计上,无论观感和难度在当时都是史无前例的。
下面列出期间的几部作品:
1994新少林五祖(洪熙官)
1993太极张三丰
1993倚天屠龙记之魔教教主
1993铁鸡斗蜈蚣
1993方世玉续集
1993方世玉
1992笑傲江湖之东方不败
1992黄飞鸿3--狮王争霸
1992龙行天下
1991黄飞鸿2--男儿当自强
1990黄飞鸿
其中除了黄飞鸿系列外,我最喜欢《新少林五祖(洪熙官)》和《太极张三丰》两部。首先《新少林五祖(洪熙官)》中和那个小男孩的精彩配合可谓完美,相得益彰,让人难忘。《太极张三丰》中的太极动作刚柔并济,极富美感。而且这部作品中,我觉得李连杰的表演上取得了很大的突破。我们知道看李连杰的电影就是要看他的动作,而表演上不是李连杰的特长,但这部作品中他从单纯到疯癫到成熟,每个阶段的表演都很到位,深入人心。以后的电影中,他的表演也很难有出其右者。
此外,《倚天屠龙记之魔教教主》和《笑傲江湖之东方不败》我也比较喜欢,在《笑傲江湖之东方不败》中的令狐冲形象可谓是他在表演风格上的一次尝试和突破。从黄飞鸿那种浩然正气到令狐冲的放荡不羁,还是比较成功的。虽然在黄飞鸿电影中也有些许戏谑的搞笑场景,但是我们更习惯的是他的严峻稳重。
虽然他也在表演上寻找突破,方世玉的活泼狡黠,胡闹搞怪,我都觉得是他在刻意改变风格。虽然有人说〈方世玉〉是他最受观众欢迎的电影,但我不这么觉得,我并不欣赏其中的表演,个人认为比较失败。喜剧功夫片要看成龙大哥的,而李连杰的正气和冷峻的外表更适合刚毅沉稳的角色。这也许和他的黄飞鸿角色身上的一代宗师的王者之气深深烙在我们心里有关。事实证明他还是应该这样发展,其后的《精武英雄》《中南海保镖》的大获成功也证明了这一点。
三.过渡和转型期
94-97年的李连杰电影被我称为过渡期,并不是成绩不好,只是相对从香港市场闯向好莱坞的过渡。所谓转型,是因为他开始摆脱古装武侠片的束缚,转为近现代时尚造型,转为枪战和武打结合的作品。在《中南海保镖》,《给爸爸的一封信》中,李连杰使枪的酷样更是倾倒了无数观众。
虽为过渡和转型期,但精品层出不穷。个人认为除了黄飞鸿系列外,这一时期的作品最为精彩。94年的《中南海保镖》和《精武英雄》是我最为推崇的。《中南海保镖》相信大家都看了,讲述的老套的英雄与美女的故事,但是李连杰饰演的中南海保镖的角色却极为成功,坚决果敢,冷静潇洒。当年看电影时,心里不禁想原来李连杰穿军装这么酷。
就在我们还沉浸在这部经典电影中不能自拔时,同年,另一部更为叫好的电影《精武英雄》再次展现在我们面前,“哇,这身黑衣服比穿军装时还酷,帅呆了。”这就是我当时看到那个陈真形象时的反应。也不知道是这部电影成就了柒牌中华立领,还是先有中华立领,只不过没被大家认可。反正我是被那身衣服迷倒了,以至于结婚时选的中华立领作为出席酒宴的礼服!扯远了,咱说电影—
因为《精武英雄》是我最最欣赏的李连杰电影(《霍元甲》之前),咱就多说两句。
首先,电影中的服装和场景设计别出心裁,独巨匠心。尤其是陈真的日本学生服,(我不喜欢日本的很多东西,甚至不喜欢“日本”这一字眼,但我不盲目排日,我相信哪里都有好人,也都有坏人,只是比例多少的问题…咱不说这话题了,我文章中此服装将被称为“中华立领”希望大家喜欢。作者注)那衣服的整洁干练和陈真身上中国人的骨气完美结合,我始终觉得这是影片成功的一大因素。当然其他人的衣着也很到位,如精武门的练功服就让人印象深刻。
其次,就是动作设计。这部电影的动作较黄飞鸿电影中有了很大的不同,他更讲究实战,简洁有效。这一点从影片开始时教室里大败黑龙会一群乌合之众以及回上海踢了虹口道场两场武戏中体现的淋漓尽致。这也可以说是整个香港动作电影的一次改革和创新。相信大家还记得有一幕陈真用2根手指拽在敌人的口腔,将其甩倒的镜头,之后还不忘将沾有敌人的口水的手指在身上抹两下。这类型的设计在此前的动作片中从没有过。除了简洁实用,在动作设计上,本片开始注重多种文化的融合与交流。如陈真利用西洋格斗与黑龙会
总教头船越文夫的交手,如他教师弟们截拳道中的侧踢(我记得电影中他说:“西洋武学中有一种侧踢,威力很大。”据我所知,侧踢是李小龙所创之截拳道中的招数,李小龙生在美国,美籍华人,截拳道好象也是现在西方流行,所以电影中说“西洋武学中有一种侧踢”。个人理解,不一定对。作者注),再比如电影中展示的日本武术,当然少不了的是中国功夫,霍家拳。正是这种交流与融合,标志着李的电影开始走出香港走向世界。这也正是我称其为过度与转型的原因。
另外,《精武英雄》的故事情节也跌宕起伏,主人公的命运多劫,正如当时的社会背景。情节上,霍元甲的死因,陈真面临审判和最后对杀人机器藤田刚的打斗都让人感觉惊心动魄,结尾处对陈真没有真被枪决,而是有了替死鬼的设计虽然牵强,但是好象观众更容易接受。细细想来,下毒人阿福怎么被藤田刚找来,然后被灭口,以及最后如何让阿福作替死鬼都交代的不是很清楚,但是并不影响影片的整体大获成功。
最后,该片还有让我很欣赏的一点,严格说来应该是最欣赏的一点,那就是文化层面上的包容。虽最为欣赏,却迟迟不敢下笔,主要是因为文化的内涵博大精深。其实每一部 好的电影都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我不敢说我都看懂了,即使我觉的我明白了,也不敢保证自己能说的明白……就本片而言,他对待中日两种文化时,是辨证客观的态度,在表现日本侵略中国的历史故事的电影中,这样的态度显得尤其难能可贵。中国的文化积极的方面:不屈,抗争,都有主角完美的表现出来;还有霍廷恩教陈真迷宗拳,并让其将拳法教给更多的中国人,体现了中国人的博大与团结;还有中国巡捕的拳拳爱国心;还包括精武门对妓女出身的小红(好象是这个名,记不准了)的包容。同时片中也能看到中国人的一些陋习:比如巡捕打麻将,无心工作;比如阿福,典型的败类;还有他们对陈真开棺验尸时的阻挠和无知;即使作为精武门的新掌门,中国人心中的英雄霍廷恩也是有不少缺点,在陈真回来不久对他的嫉妒,还有醉心胭花之地等。当然霍廷恩在很多方面还是深明大义,积极进步的。这正体现了人无完人的观点。对于日本文化:卑鄙的下毒,军国主义显而易见。但除此之外,我们应该更多的注意到片中表现的友好善良的一些日本人:最早出场的老教授不因为陈真是中国人就有所偏见,相反在出现危难时还尽力维护;还有清醇可人的山田光子,不仅没有一般日本人对中国人的仇视,相反还在陈真被人诬陷时舍弃名誉保全爱人。如此作为,堪称伟大。此后发觉陈真必须留在精武门,为国人做更大的事业,光子选择静静的离开,此时我不是该用何词汇来形容。光子这一角色几近完美,有意思的是,编者还让其父山田光男的身份是日本教育部长,这不得不让我理解成为编者有意为之,体现一种和平的希望和相互理解的心态。还有船越文夫和虹口道场的馆主都是真正的武者,尤其前者的修为让人佩服;此外日军参谋的和平向往也体现了一部分日本人的立场。除了这些,陈真在日本学习先进科技,自己学习各国各派武术,以及顶着国人的唾骂,对光子不离不弃,都是对这种文化的碰撞与交融的完美体现。正是这种文化的碰撞更加加深了影片的戏剧冲突,使得影片的可看性大大提高。所以我觉得,动作让《精武英雄》成就精彩,文化使《精武英雄》走向经典。
这部电影要说的太多,暂切说这些。欢迎大家补充。我记的回帖的有人就说最喜欢《精武英雄》,也来说两句吧!
一年能出两部经典已经是不易了,然而继94年的两部经典之后,95年李又有3部好电影问世,这是香港电影流水作业的产物,但是有了李的精彩演出和努力工作,这些电影有别与其他大部分同期香港电影的粗糙,都成为不错的作品。其中包括《父子武状元》,《鼠胆龙威》,《冒险王》。前两部都颇为精彩,《父子武状元》中又和那个可爱的小孩合作,比在《新少林五祖(洪熙官)》中更加出彩,《鼠胆龙威》中李的动作和冒险加上张学友等人的搞笑也让我印象深刻。至于《冒险王》,个人认为一般了些,故事牵强离奇,表演没有深度,不太喜欢。
1996的《黑侠》和1997的《黄飞鸿之西域雄狮》是李开始真正走向世界的标志,都比较成功,我称其为好莱坞的敲门砖。为以后在好莱坞的发展打下了基础。篇幅有限,后面几部电影说的简单了些,欢迎大家补充。
四.勇闯好莱坞
1998年,李连杰的《致命武器4》在美国大获成功,标志着他进军好莱坞的开始。这部电影其实不能叫做李连杰的《致命武器4》,因为原本李并不是最重要的主角,也不是片方宣传的重点,但是在美国观众中对李好评如潮,才加大了对他的宣传。这对李在好莱坞的发展打下了好基础。而且值得一提的是,在这部电影中,李一改以往的正义的英雄形象,出演了一个大反派,也许是形式所逼,但效果不错。
此后的《致命罗密欧》,《龙之吻》,在国外好象反响不错,但我个人还是更喜欢他在94,95年的作品。《龙之吻》的构思来自李的真实生活。当年李安的《卧虎藏龙》享誉国际,原来当初他曾找李连杰任主角,李连杰说事有凑巧,因为利智怀孕,而他在十年前曾向利智承诺过日后如果两人相爱结婚生BB,他承诺会等到BB出生后才再工作。婚后不久,利智有了身孕。李连杰答应妻子,一定要在家里陪着她待产。为此,他推掉了电影《卧虎藏龙》。就因为这一个"男人的承诺",李连杰才会拒拍,亦由于这个承诺,令他自己构思拍一套戏,故事内容是讲述一个男人对一个女人许下的承诺,可能要他对抗国家,究竟他要如何抉择,是遵守承诺,抑或系背叛自己国家?他会将这个构思与法国著名导演洛比桑合作拍一套名为《Kiss of dragon》影片。
2002年,李连杰出演了张艺谋的电影《英雄》。这时,在利智的支持与鼓励下,李连杰在好莱坞已经有了惊人的成就,他已经替代李小龙成为美国人心目中的中国功夫英雄。因为他在好莱坞的影响力,电影在美国上映时,竟然被改成了《李连杰之英雄》。我觉得这是一部不错的电影,动作设计,电脑特效,服装造型,音乐,包括人物的名字都非常唯美,让人得到很强的视听享受,但是我很难接受把它归入李连杰的电影范畴。因为这是一部明星云集的商业大片,张曼玉,梁朝伟的名气不亚于李,陈道明和章子怡也是赫赫有名,另外甄子丹也是响当当的功夫巨星,所以英雄的成功似乎是必然。就李的表演,个人觉得较以往的作品没有什么大的突破。
还有一部《狼犬丹尼》,我没看过,就不加评论了。
总体而言,李在好莱坞的发展还是比较成功的。但我个人更喜欢他在香港时的作品,也许在我眼中,李的气质就是很中国的。
五,武术修为和电影事业的巅峰—《霍元甲》
四节,相信大家都知道我最后要说什么了。看完《霍元甲》真的是很震撼,个人觉得这无愧于李自己所说的,这是他这么多年对于武术的理解的一种表述,也是他对于生命意义的思考。《霍元甲》是李自己所言最满意的作品,的确,在我看来几近完美。所以我没办法把它归入任何一个时期,似乎唯有单独列出,才能体现它的与众不同和超凡脱俗。
总体而言,不论是场景,动作,剧情和表演,包括对表象背后的文化层次的发掘都是李连杰电影的巅峰。场景和动作继承了以前一些作品的成功元素,构思精巧富于变化。剧情跌宕,悬念丛生;表演也很深刻到位。片中我们看到了元甲的成长历程,起初的年少无知,到武功小有所成的狂妄自大,结交狐朋狗友的浅薄,对擂台下观众呐喊的沉迷,发展到和秦爷那场原本没有必要的你死我活的决斗。打败秦爷后马上到对面的酒楼醉饮,更加加深了当时元甲的鲁莽和无知。甚至秦爷的死都没有给霍元甲带来很大的震动。这时的霍元甲走到了众叛亲离的边缘,家人的被害成了整个故事的转折。杀死秦爷义子之后,终于没有对秦爷妻女下毒手,说明他的良知还没有完全泯灭,给他慢慢找回自我埋下伏笔。远离家乡,隐居山田,才开始了主人公真正伟大生命的成熟。从他烧掉满墙的生死状,在亲人坟前的忏悔和顿悟,以及诚心地悼念已故的秦爷这些事中,我们看到了霍元甲真正的成熟和心理的完善。
具体地说,影片刚开始的老上海高空远景拍摄和倒叙的手法一下子就能抓住观众的注意力。英国拳王的羸弱;比利时皇家骑队总教练的恼羞成怒,没有涵养;都衬托出霍元甲的武功修为——点到为止,以武德服人。击败欧洲击剑冠军后,比武进入最后一场,这时高潮嘎然而止,影片真正开始。
故事回到30年前,元甲还是个孩子,在院外偷看父亲练武。霍恩第的一套迷宗拳打得虎虎生威,刚中带柔。并通过石桌这一细节形象的表现出了拳法的威力。这为后来霍恩第与赵中强的比武埋下伏笔——胜负并不在表象,真正的胜负在心里。擂台下小元甲和小赵健的较劲相当有趣,让单调的打斗场景添了几分生气。接下来小元甲和小赵健的比武我觉得是个看点,在整部影片气势恢宏的动作场面之外,增加了几分搞笑和轻松。同时也为少年霍元甲的年少轻狂给出了足够的理由。李出场了,和母亲聊天,母亲说:“这些年,你虽然没被打败过,但是你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你要战胜的是你自己。”李表面首肯,“知道了。”但表情可以看出根本没听进去。这时的元甲还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武术。这给后来他遭遇挫折进行了铺垫。
一,整部影片的主要看点就是武戏,我们先来看看几场重要的武戏:
第一场重要的武戏(对垒赵健)可谓煞费苦心,首先擂台设计巧妙,由递增的梅花桩通到高台,场景设计很独特。其实这并不是李的电影中第一次使用高台,有心的观众应该还记得《黄飞鸿-西域雄狮》中也有类似的高台比武。打斗中可以看出当时的霍元甲对于对手几乎没有怜悯之心,拳拳到肉,实实在在。而且对于猫爪还是虎爪的讨论更表现出了他的目空一切。赢的过程也不那么轻松,显得比较真实。加上之前的预告片,我们都知道他迟早要遇到挫折,所以在有时赵健略占上风时,我们往往会比较紧张,势均力敌的打斗给影片增加了很多悬念。
第二场武戏是和秦爷的惨烈决斗。相比较当时的元甲和秦爷,后者的修养还要略好于前者,秦爷对于霍元甲大闹寿筵和凌辱义子都表现出了相当的忍让,只是霍元甲的咄咄逼人才导致了最后的惨剧。第一场与赵健的对打已经让人觉得惊心动魄了,然而这场和秦爷的沽月楼大战可谓杀的天昏地暗,相当惨烈。两把大刀的以死相搏,刀锋相撞时的火星四射,刀刃上道道豁口的特写,都体现了慑人魂魄的气势。其中刀锋被砍出道道豁口的手法也在《太极张三丰》中和天宝的一场高台打斗中使用过。这里可以看出《霍元甲》保留了
一些李在以前电影中的成功元素。沽月楼大战中场景从楼上打到楼梯,再到水中,再到储酒室的转换流畅自然,富于变化。一番血战之后,那一记穿心透骨的重拳相信也在观众心头留下了“重重一击”。那一拳和其父在擂台上的手下留情和元甲最后的宅心仁厚形成了鲜明对比。这场大战看得我大气都不敢喘,真的好紧张。霍元甲又在观众的担心和紧张中险胜。虽然胜了,我们却发现这个霍元甲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霍元甲。细细品来,也许真实的历史就是这样,只不过以前人们都把霍元甲神话了。不论历史如何,这种设计让人感觉更加真实,又不会和以前的观念雷同。
第三场和英国大力士的较量又是功夫片中以小打大的经典,打得聪明,斗的巧妙。其中的电脑特技也让观众能感受到现场的地动山摇。
影片的最后,自然是最后的高潮。动作上,开始的三节棍对刀,让人看得眼花缭乱。打斗中兵刃被交换的设计更是别出心裁,安野使三节棍的拙劣让人忍俊不禁。霍元甲见状,主动换回兵刃的做法,更是让人忍不住叫好。之后三节棍变成一对短棍的设计也很有新意,加让由兵刃对战变为徒手搏击,使这场戏富于变化。和安野的比武是对武术,对生命探讨的总结和升华。类似《精武英雄》中的船越文夫,安野是正直的,崇尚真正武术的武者。开始时建议已战三场的霍元甲改日再战已经体现了什么是真正的武者!最后中毒的霍元甲和安野决斗,打斗的声音都被去掉了,只有悲壮的背景音乐,更显得场面惨烈,凝重。
二,表演上,他第一次出去打擂前,对着父亲的灵位说话时,那种狂妄和目中无人,表现得淋漓尽致。面对家人被害的恐慌,和乡村生活对他的启迪,以及最后的成熟,稳重。每个阶段都表现得非常真实,而且个性鲜明。个人觉得这是李最成功的一次表演。
三,情节上,除了起起落落的跌宕。田园生活那部分最为细腻。可见导演的文戏功底还是相当深厚。我们着重看看这段田园生活的设计:
盲女说:“婆婆告诉我,心里难受了就得哭,哭完了,你还得上路。”这是影片开始对生命和生活的探讨。个人觉得盲女给元甲洗头一幕,拍得细腻,确有深意。好似有要让元甲醍醐灌顶,大彻大悟的暗含之意。“婆婆常说,人呀,要常常洗洗自己这样才能清爽的走在世上。没有什么结是化不开的。”更体现了这种寓意。更有意思的是,插秧的农民在春风出来时不约而同地停下手里的活,静静地接受春风的洗礼。不由让我想起一个我们形容那些很有深意很有道理的话词语——如沐春风,最后元甲也学会了在春风中净化心灵。还有用秧苗的距离表现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可见,这一段农村生活中,导演在利用一切何以利用的手法,场景,对白,来改造一个迷失的灵魂,直到最后,阿牛终于找回了自己,在离开前,郑重的告诉月慈:“我叫霍元甲。”
这部分情节紧凑自然,我很喜欢。
四,下面着重总结一下影片对武术和生命的探讨。
如果说武戏是《霍元甲》的主要看点,那么我觉得这部分对文化层面的发掘才是最大的看点。
片中出现的第一次对于武术的探讨出现在小元甲输给赵健后回家和母亲的对话:小元甲:“练武不是可以强身健体么?”
母亲:“你那么喜欢练武,就是为了强身健体?”
小元甲:“练好拳,我要报仇,我要让赵健知道我们霍家拳的利害。”
母亲微微一愣,拿开小元甲手中的笔纸,很认真地对小元甲说:“孩子,武术最厉害的地方不是要打倒别人。而是要克制自己的好胜心,无论如何,仁义道德不可丧。练武是为了强身,为了帮别人,不是叫你去惹事,更不是用来报仇的。人与人的相处之道,是要懂得 尊重别人,善待他人,才能得到别人的敬重。”
小元甲:“练武练得好,谁敢不尊重?”
母亲笑了:“别人怕你跟敬重你是两回事呀!”
几句话已经开始讲述李的武术理念了,但是我觉得霍父可能更适合说这些。也许是导演认为母子之间更容易对话,才把霍父的武术理解由霍母代言了。而此时的元甲完全不能明白这些……
打英国大力士前,面对生死状说:“在擂台上以命相搏是中国人历来的陋习,可我们有另一种传统叫‘以武会友’。”显示了中华武学的良好修养。而翻译对英国力士转译为:“他想狠狠揍你。”这一喜剧性场面可以视为对中国人学好英语的敦促,哈哈,开个玩笑。几次手下留情和最后救了英国人的命,真正赢得了对手和观众的心。
成立精武体操会时,对会规的宣读就是对中国武术精神的称颂。
在最后的大比武前,元甲说:“一个人对四个人还须全胜,的确是不公平,但是人生在世,有谁能保证件件事都公平?”都是对生命的一种理解。
与日本高手田中安野的品茶论道,论武术门派的高低,竞技的意义。体现战胜自己才是真正习武的目的。双方的较量中,安野的不愿以逸待劳,在看到霍元甲没有受到任何打击时意外吐血,主动喊出暂停比赛;元甲的主动换回兵刃,面对毒以攻心时的泰然自若:“你们要做的不是去报仇,仇恨只能生出更多的仇恨,我不想看到仇恨。最重要的是强壮自己。”这一切都引导我们更深刻地思考和理解什么是武术和武术精神。
“我只是一介武夫。我用了很多年才了解什么是武术,能用无数做点什么。比赛还没结束,人无法选择生命的开始,但是一定要有勇气走完最后一步。”这最后的内心独白,是对整部电影的总结,也是对武术和生命探讨的总结。它让我们每个人都陷入深思。我想我没有资格对此作出更多评论。就让我空出3行,大家都可以自己慢慢体味……
元甲再次上台,气氛到了最高潮,全场的中国人振臂高呼:“自强不息,自强不息。”是多么地让人热血沸腾,中国人骨子里的气节得到了抒发,那一个我在电影院里真的也有振臂高呼:“自强不息,自强不息。”的冲动,真的。也许有人会笑我幼稚,但是我自己很庆幸地看到自己还有那么些聊以自慰的血性。
“不要打了,活下去,比什么都重要。”安野说。
“活着从来不是一个人的事情。”
拼到最好,制胜一拳到了胸口又卸了力的细节和霍元甲脸上从容的微笑,是对武术精神的最后回应。面对这样的对手,安野只有诚心的佩服,也输得心服口服。这一系列相互呼应的情节和对白,印证了李在影片放映前的话——这是我这么多年对武术的理解和对生命的感悟。我对于武术了解不多,对于生命的意义更是不断求索中,所以没有对这些内容多加评论,只是帮大家梳理了一下,对此的体会多在各自的理解。
五,其他环节
剧中主要情节都是打擂,所以袁和平在设计时就特别注意场景的变化,有圆台,高台,室内台;打法还有变化,单对单,车轮战,群殴;武术流派遍及世界,除了中国功夫,日本武术,西方拳击,西方剑术枪术,但就中国功夫而言,展现了拳法,剑术,枪术,三节棍等等不同技艺。事实上,拍摄时还请了泰拳高手,拍了几个月,结果不知为何没用上 .这种变化和融合很有气势。
另外,我们可以从《霍元甲》中看到一些以前电影中的一些经典手法。如高台打斗就在《黄飞鸿-西域雄狮》和《太极张三丰》里有过。刀锋豁口的特写更是和《太极张三丰》中与天宝一站中的设计如出一辙。梯田场景的四季更迭表现了他在乡村的生活,更让我们想起《少林寺》里那幕练武练的四季更迭的景象。对英国大力士时,手背撩拨的打法在《精武英雄》中对藤田刚时也有使用。也许这《霍元甲》不仅是李对于武术的理解,不仅是对于生命意义的思考,也是对于李连杰电影的追忆和总结。
我还喜欢影片用疯癫的乞丐三次同样的话语表现当时的元甲对津门第一的沉迷几乎到了癫狂的程度的手法。
整部电影,我唯一觉得美中不足之处是李的出场.出场时有些做作,故作冷峻,结果是和孩子猜拳。可以看出是导演故意为之,可能是为了增加一点喜剧元素,但是却显得不很自然,有些失败。不过瑕不掩玉,没什么大影响。
细细品来,这真是一部难得的经典。今年的其他贺岁电影与之相比,实在不值一提。对于《霍元甲》的参悟和理解,也学每个人都有不同,我只是尽量清晰地表述自己的感受。
希望能启发大家的一些思考和讨论。如能得偿所愿,也不枉我几个早上辛苦的敲击键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