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安琪妇产医院人流:奥苏贝尔的学习理论及其对当今教育教学的启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1:50:01
王洪玉
(合作民族高等师范专科学校英语系  甘肃 合作 747000)
【摘要】 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教育已经不能满足知识经济时代教育教学的需求,奥苏贝尔的学习理论对当今的教育教学改革具有很大的启示作用。本文在学习、分析奥苏贝尔学习理论的基础上,阐述了该学习理论对当今的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些启示,认为该理论有助于优化教学内容及评估体系,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关键词】 接受学习   意义学习   同化   启示
戴维·奥苏贝尔是美国当代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他在理论医学、临床医学、精神病理学和发展心理学等领域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他对世界的最大贡献主要集中在学校学习理论研究领域。奥苏贝尔对传统的学习理论持批评的态度,在他的学习理论中他一方面批判了行为主义者或联结主义者将实验室里的动物心理研究直接搬入学校,从而将动物的心理简单等同于人类心理的错误做法;另一方面,他又创造性地吸收了同时代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布鲁纳等人的认知同化理论和结构论思想,提出了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同化、先行组织者等学习论思想,并使学习论与教学论有机地结合和统一,对当前教育教学具有极大的启发。
一、奥苏贝尔的学习理论
(一)奥苏贝尔学习理论的核心: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奥苏贝尔教育心理学中最重要的观念之一是他对意义学习的描述,他极力倡导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在他看来,学生的学习,如果要有价值的话,应该尽可能地有意义。为此,一方面,他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下了精辟的定义,从而将二者有效地区分开来。他认为在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中,学生都要经历将教学内容加以内化的过程,即把新的教学内容结合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去。只不过前者的学习内容是教师以定论的形式传授给学生,而后者的学习内容需要学生自己去发现。因而,二者的过程可以说是基本相似,只不过后者比前者多了一个发现的阶段。另一方面,奥苏贝尔将接受学习、发现学习和机械学习、意义学习结合起来,理清了四者之间的关系。在他看来,接受学习未必是机械学习,发现学习也未必就是意义学习。如果教师讲授得法,学生学习得法,则此学习必为意义学习。而学生在发现学习中,如果只是机械地记住解决问题的“典型步骤”,而不知其所以然,则此学习必为机械学习。奥苏贝尔还在区分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指出了意义学习的两大条件:一是学习者表现出意义学习的心向,即把新材料与学习者本人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的倾向;二为所要学习的材料对学习者来说具有潜在的意义,即学习材料能与学习者本人的认知结构相联系。
(二)奥苏贝尔学习理论的基础:同化
同化这一概念,最初是由皮亚杰提出来的,指的是个体把客体纳入到已有的图式中去,从而引起图式的量的变化。皮亚杰的同化概念主要用来说明儿童认知发展的内部机制,而奥苏贝尔则将其引入学习理论领域,用以探索学生内部的心理机制,从而赋予了同化概念以新的内涵,他认为学生能否获得新知识,主要取决于学生个体的认知结构中是否已有了有关的概念。他指出影响学习的唯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并据此进行相应的教学。
奥苏贝尔还在同化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学习组织的四大原则:一是渐进分化原则,主要是针对下位学习,该原则认为在学习新知识时,演绎性获取比归纳性获取更省时省力,且利于保持。因此学生应该先学习最一般的、概括性最强的、包摄性最广的概念,然后再根据具体细节逐渐加以分化。二是综合贯通原则,主要针对上位学习和组合学习,该原则主张在分化出新知识的同时,还要指出新旧知识间的区别和联系,促进二者间的协调并加以整合。三为序列组织原则,主要针对组合学习,该原则指出对于非上位、非下位关系的新旧知识可以使其序列化或程序化,使教材内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四为巩固性原则,该原则强调了原有认知结构的作用,要求学习者及时采取纠正、反馈等方法,提高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稳定性。奥苏贝尔还就如何贯彻四大原则,提出了具体的策略,即先行组织者策略。为了避免学生机械地学习或记忆新知识,奥苏贝尔主张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先向学生介绍一些与新知识适当相关的、概括性较强、包摄性较广、清晰性及稳定性较强的引导材料,来帮助学生确立意义学习的心向。根据所要学习的新知识的性质,奥苏贝尔列出了两种不同类型的先行组织者。对于完全陌生的新知识,他主张采用说明性组织者(或陈述性组织者),利用更高抽象和概括的观念为下一步的学习提供一个可资利用的固定观念;对于完全陌生的新知识,他主张采用说明性组织者(或陈述性组织者),利用更高抽象和概括的观念为下一步的学习提供一个可资利用的固定观念;对于不完全陌生的新知识,他主张采用比较性组织者,帮助学生分清新旧知识间的共同点和差异处,为学生获得精确的知识奠定基础。
(三)奥苏贝尔学习理论的动力机制:三大驱力动机
奥苏贝尔十分重视成就动机,在他看来,成就动机主要由认知驱力、自我—增强驱力和附属驱力三方面的驱力组成。其中,认知驱力是指学生渴望认知、理解和掌握知识,并能正确陈述问题、顺利解决问题的倾向;自我—增强的驱力反映了个体要求凭借自己的才能和成就获得相应的社会地位的愿望;而附属的驱力则依赖于家长和教师的赞扬。在三种驱力中,自我—增强的驱力和附属的驱力均属外部动机,而且它还是成就动机三大块中最重要、最稳定的部分。奥苏贝尔认为,每个学生的成就动机都包含着上述三种成分,但三种成分的比重调配则受年龄、性别、种族、社会文化等方面因素的影响。
(四)奥苏贝尔学习理论的关键:成绩的评定
与奥苏贝尔同时代的教育家当时的一个主导观念认为教育目标是难以捉摸和无法测定的,而使用考试这种方法无疑会压制儿童的兴趣和个性,引起儿童的焦虑,甚至可能会严重打击儿童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因此他们历来十分反对考试。而奥苏贝尔则认为,学校如果能争取做到不滥用分数,那么考试与评分制度不仅能促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还能检验课程设置,并为个别化教学提供帮助。奥苏贝尔还进一步指出有效的测验必须兼具效度、信度、代表性和可行性,并对受测验的个人或群体有充分的辨别力。而在测验形式方面,奥苏贝尔认为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测验方式,不仅可以使用标准化的客观测验,还能同时使用论文式讨论题、口试、工作样本(即实际操作考试)等形式,使测验的结果能够更加全面地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
(五) 奥苏贝尔学习理论的局限
奥苏贝尔学习理论的建构,旨在直接解决学校知识教学问题,这一理论为学习理论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该理论也有它的局限性,在我们学习借鉴时,应予以注意并有充分的认识。
(1 )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只适合于解释学生的知识学习,而且是陈述性知识的学习过程,不全适用于解释程序性知识的学习过程。因此建立在此基础上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也是适用于课堂知识教学,而在能力培养和技能训练等方面的教学上却显得不足。
(2 )奥苏贝尔主张根据学生原有知识状况进行教学,侧重教的效率,局限于认知结构的客观变化上,只注重具体知识的迁移,但在主体如何有效地从已有认知结构中提取与当前学习材料相关的信息,不断地调节、控制学习过程,即在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迁移这一方面的研究和论述不足。学习的实践经验表明 ,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迁移比具体知识内容所产生的迁移更普遍,意义更大。
二、奥苏贝尔的学习理论对当今教育教学的启示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或信息作为社会经济的支撑,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新的时代呼唤着新的教育,而新时代教育的核心在于创新, 教育教学的任务应是在系统掌握学科知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进一步发展其创新能力。这就要求教育者在教育教学中变机械学习为有意义学习,将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紧密结合起来。奥苏贝尔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及讲授法,为我们当前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借鉴作用。
奥苏贝尔理论的创立理顺了接受学习、发现学习、意义学习、机械学习四者之间的关系,摆正了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的位置,使人们对言语讲授学习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事实表明知识水平与学历水平、创新水平是一致的。因此,现代教育首先要求学生要有广博的知识,而发现学习获得的知识较为零碎且费时太多,它一般不宜作为获取大量信息的重要手段。要在短时间内获取大量的知识主要得靠接受学习。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发现学习重视学习的过程,让学生亲自去尝试,追求前人发现原理法则所经历的有效过程,使学生获得一种方法,习得一种能力,因此它又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的不可或缺的手段之一。奥苏贝尔曾详细阐述了两种学习之间的非矛盾性,并进一步指出了意义学习的两大条件,认为无论接受学习,还是发现学习,只要能使学生具有意义学习的心向、使学习内容对学生具有潜在意义,就能使学生的学习具有意义性,促使学生主动地去创新。故此,对学校教育来说,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都是重要的教学形式,不应把它们看成彼此对立的两个个体,而应把它们结合起来,服务于当前的教育教学。奥苏贝尔学习理论对我国当前教育教学改革具有如下三点启示。
(一)运用同化理论优化教学内容
现代心理学认为:合理的知识结构有利于吸纳旧有的知识或概念,形成新的观点和概念。奥苏贝尔关于同化理念在教学中的巧妙应用,为学生优化教学内容提供了依据。学生在学习中掌握有限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比记住大量具体繁杂的事实更为经济省力且便于应用。从纵向看,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一个由高至低的认知结构,先学习那些概括性和包容性知识,再安排那些概括程度依次降低的知识,遵循“逐渐分化”的原则,便能帮助学生轻松地将新知识纳入到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中去,使内容有效地得以缩减;从横向看,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发现不同知识之间的潜在的共同特征和貌似相同的知识内容之间的不明显的区别,使学生抓住本质,从而牢固地把握新学习的内容,也为后继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奥苏贝尔的先行组织者,在新知识和原有知识、观念结构之间架设起一座“认知的桥梁” ,进一步完善了其同化理论,也为学生优化教学内容开辟了另一个广阔的空间。
(二)运用教学评价的论述优化教学评估体系
奥苏贝尔在他的理论中首先批评了那些只看到评价负面作用的教育工作者,强调了评价的积极作用。科学、合理的评价不仅对教师的教学有利,还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肯定评价的基础上,奥苏贝尔进一步指出有效测验应兼具几种特性,即信度、效度、代表性、可行性、辨别力,为优化教学评估体系提供了理论上的指导。
科学的考查不应该考学生的死记硬背、机械学习的功夫,而要更多考查学生对教材的理解程度,因为创新时代要求的是具有较强理解力,能有效地创造性地使用知识、不断阐明未被前人识别的问题的人才,而不是机械记忆的“书呆子”。科学的考查不应该是速度的考查,而应该是能力的考查,要给学生足够的答题时间,使学生有发挥自己思维与能力的空间;科学的考查不应该是难倒学生、摧残意志的考试,而应是能较准确地测评出学生所学程度的考试;科学的考查应是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提出启发性的问题,组织学生展开民主的讨论,使学生有机会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科学的考试还应是重视考察学生的独立性、灵活性、解决问题能力、综合知识能力的考试,是能同时采用笔试(标准化考试、论文式考试)、口试、实际操作考试等多种方法的测查。当然,科学的评估体系是一个在实践中不断得以改进的体系,还有待于教育工作者的不断挖掘。
(三)以三大驱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奥苏贝尔曾明确指出:“动机与学习之间的关系是典型的相辅相承的关系,绝非一种单向性的关系。具体地说,动机是学习的先决条件,学习活动本身也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利用动机驱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奥苏贝尔特别强调认知驱力这一内在动机的作用。这与我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不谋而合。教师在传授知识之初如能将知识具体形象化,设置引人入胜的情节,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起学生的好奇,引发学生对学习本身的兴趣,就能使学生全神贯注、兴致勃勃地学习、探索,这有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奥苏贝尔还曾指出在指导学生解决问题时,不应该有一种引导学生把已知知识用于问题解决的明确的程序。这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中,要使学生所要学习的新知识与学生保持一定的距离,所问的问题也要处在学生思维水平的“邻近发展区域内” ,使学生能在“跳跳就够得着”的高度上掌握知识、解决问题,从而进一步引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其次,另外两大驱力会使学生产生学业失败的焦虑和一种凭自己的才能成就,得到家长教师的赞美、获得相应社会地位的渴望,使学生积极地去学习、去探索、去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