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视官网商城电视机x65:仲景学说在现代肿瘤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孙宏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04:59:02
仲景学说在现代肿瘤中的临床应用 发表时间:2009-06-11发表者:孙宏新 (访问人次:380)

恶性肿瘤是严重危害人类生命的主要疾病之一。现代肿瘤治疗强调综合治疗,更重视个体化治疗。正确运用中医辨证、辨病论治可以明显提高临床疗效,中医药个体化治疗在肿瘤临床上越来越受到重视。张仲景是我国东汉末期著名的医学家,被后世尊为“医圣”。他所著《伤寒杂病论》总结了汉以前的医学成就,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比较完备的医学专著,开创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先河。仲景的学术思想及方药在现代肿瘤临床中应用广泛,收效显著,现介绍如下。

中医肿瘤学的学术特点

中医肿瘤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研究各类肿瘤性疾病的病因病机、临床特点、辨证论治规律及预防康复保健等的一门临床学科。它涵盖了中医肿瘤病因学、发病学、病机学、辨证学、治疗学、护理学、预防学等多学科领域,系统反映出中医肿瘤独特的理论体系和辨证论治规律。伴随着现代肿瘤综合治疗观的发展,中医药在肿瘤治疗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其学术特点可以概括为:

1.1    整体观

中医认为“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及机体内部各脏腑器官之间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自然的变化与人的生长发育及疾病息息相关,这种思想在中医肿瘤学中体现得尤为突出。中医认为肿瘤病是一种全身性疾病的局部表现,其发生、发展是机体内外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因此,中医肿瘤学十分强调“整体观”在肿瘤发生、发展、治疗中的意义。

1.2    动态观

 肿瘤发病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肿瘤不同的发展阶段呈现了不同的临床特点和病机特色。因此,中医强调肿瘤发生发展中的“动态观”,注重分析肿瘤不同阶段的动态变化特点,把握每个阶段的病机变化关键,从而准确、合理地应用中医的各种治疗方案。

1.3    辨证与辨病观

肿瘤病是一大类疾病的总称,其具有病种繁多、病症复杂等特点,不同部位的肿瘤,不同病理特性的肿瘤,临床表现各不相同。因此,中医在肿瘤临床治疗中不仅强调辨证,亦强调辨病,注意辨证与辨病的有机结合,重视在辨病基础上进行辨证治疗。

1.4    “杂合以治”观

由于肿瘤病的复杂性、特殊性,中医强调肿瘤治疗中的“杂合以治”。所谓“杂合以治”,与现代肿瘤“综合治疗”十分相似,主要是根据不同肿瘤不同阶段的临床特点,运用中医辨证观和整体观,有计划地、合理地应用中医各种治疗手段,改善患者脏腑、阴阳失衡的状态,提高生存质量,最大限度地延长生存期,提高治愈率。

 2  仲景理论在肿瘤临床中的运用

《伤寒杂病论》所载339方被后世尊称为经方,其中有160个方剂在六味药以内,为小方治大病的典范。经方的特点是紧密结合临床实际,且大多药专力宏,它揭示了外感热病传变规律和杂病证治理法方药的内涵,确立了中医辨证论治理论体系,一直被后人奉为圭臬。当今世界,随着社会的发展,疾病谱发生很大的改变,其中肿瘤的发病率日益上升。肿瘤病情复杂、其发病机制多元化,病理变化复杂,呈现多脏器、多系统的损害。不可能仅用一证来解释,也不可能用一方来治疗。因此,《伤寒杂病论》辨证论治体系,理法方药思维,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等以及化裁变通等,均适合治疗各种肿瘤。张仲景丰富的理法方药对治疗肿瘤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现分述如下:

2.1 《伤寒杂病论》辨证论治理论与肿瘤治疗

    肿瘤病情变化多端,同一疾病的不同阶段应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如手术前、非手术患者,手术后,化疗阶段,放射疗法,以及完成手术、放化疗的阶段,都可以应用《伤寒杂病论》辨证论治理论来指导治疗。现代肿瘤疾病的演变过程与《伤寒杂病论》论述外邪入内,循经演变的过程较为相似;当今肿瘤疾病,不论发现早晚,多以局部邪实为主,有些因体质等因素表现为正虚邪实。仲景《伤寒杂病论》中着重阐述六经受邪后,可用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八法治疗;治疗方法有服药、针灸、熏洗等,尤其强调祛邪扶正法。当今肿瘤治疗首选手术、化疗、放疗等物理或化学疗法,可使肿瘤治愈,也可能肿瘤未除,甚者扩散、转移,正气虚衰,病情加重;也可因治疗而引起各种不良反应,导致机体正气虚损而见各种变证。针对诸多变证,《伤寒杂病论》的辨证论治体系可以运用到整个肿瘤治疗过程,对当今肿瘤的中医治疗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2.2 《伤寒杂病论》辨病理论与肿瘤治疗

     《伤寒论》辨别六经病证予以施治,如太阳病及其变证(痞证、火迫证等)、阳明病(经证、腑证)、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等病证的主症均可见于现代肿瘤疾患中;《金匮要略》列内科杂病及妇人病篇,其中疟病、血痹、虚劳、肺痈、咳嗽、上气、腹满、五脏风寒积聚、痰饮、小便不利、淋病、水气病、黄疸、惊悸、吐衄、下血、瘀血、呕吐、哕、反胃、下利、妇人癥瘕、阴疮等均为现代肿瘤病中常见的病证。因此,针对中医病证进行辨证论治的方法仍适用于对肿瘤的治疗。

2.3 《伤寒杂病论》症状学理论与肿瘤治疗

   《伤寒杂病论》中论及的与肿瘤病证相关的症状及治疗方剂,对临床治疗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2.3.1  胸胁满痛  多见于肺肿瘤、胸膈肿瘤、乳房肿瘤、骨肿瘤等。如:少阳枢机不利(小柴胡汤),少阳兼水饮(柴胡桂枝干姜汤),少阳兼烦惊谵语(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胸阳不振(桂枝去芍药汤或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水停胸胁(十枣汤),结胸(大陷胸汤或三物白散),热血互结(小柴胡汤加桃仁、红花)。

2.3.2  心悸与心下悸 多见于肿瘤放化疗后心脏损害。如:心阳虚(桂枝甘草汤),心阴阳两虚(炙甘草汤),脾虚(小建中汤),水气凌心或脾肾阳虚(真武汤),阳虚水停(茯苓甘草汤)。

2.3.3  心下痞满  多见于消化道肿瘤、肿瘤放化疗后胃肠道反应等。如:热壅气滞(大黄黄连泻心汤),寒热错杂(半夏泻心汤),水气食滞(生姜泻心汤),痞利俱甚(甘草泻心汤),胃失和降(旋复代赭汤),水饮内停(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脾失健运(桂枝人参汤),胆胃气逆致腑气不通(大柴胡汤)。

2.3.4  咽痛  多见于肺、咽部肿瘤。如:实热(甘草汤、桔梗汤),阴虚(猪肤汤),痰火互结(苦酒汤),火逆上气(麦门冬汤)。

2. 3.5  喘咳 多见于肺部肿瘤。如:邪热壅肺(麻杏石甘汤),外寒里饮(小青龙汤),里实热壅(大承气汤)。

2.3.6  口渴  可见于各种肿瘤。如:盛热津伤(白虎加人参汤),阴津不足而水饮内停(猪苓汤),气化失司致津不上承(五苓散)。

2.3.7  不能食 可见于各种肿瘤。如:脾胃虚冷(理中汤加味),热扰胸膈及胃(栀子豉汤),上热下寒(乌梅丸),阳明腑实(大承气汤),痰热壅阻(瓜蒂散),肝热犯胃(小柴胡汤)。

2.3.8  呕吐  多见于消化道肿瘤、肿瘤放化疗后胃肠道反应等。如:热扰胃、胸膈(栀子豉汤),胆热犯胃(小柴胡汤),兼见下利(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水饮上逆(五苓散),肝寒犯胃(吴茱萸汤),脾胃阳虚(甘草干姜汤),肾阳虚衰(白通加猪胆汁汤),寒热错杂(半夏泻心汤、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气阴两伤而余热未清(竹叶石膏汤),心下有水气(小青龙汤)。

2.3.9    多见于食道癌、贲门癌、肿瘤放化疗后胃肠道反应等。如:虚证(理中汤合旋复代赭石汤),实证(调胃承气汤或猪苓汤)。

2.3.10  腹胀满  多见于消化道肿瘤、腹腔肿瘤、肿瘤放化疗后胃肠道反应等。如:脾阳不健致转运失职(厚朴半夏甘草人参汤),中土不足致寒湿内盛(理中汤),里热炽盛致邪热内陷(白虎汤),邪热内扰致气滞不行(栀子厚朴汤),燥屎内结致腑气不通(承气汤类),湿热蕴蒸(茵陈蒿汤)。

2.3.11  腹痛  可见于各种肿瘤。如:气滞证(四逆散),脾胃阳虚致气血两虚(小建中汤),少阳腹痛(小柴胡汤),太阴腹痛(桂枝加芍药汤),阳明腹痛(桂枝加大黄汤),阴盛格阳(通脉四逆汤),阳明腑实(大承气汤),热实结胸(大陷胸汤),上热下寒(黄连汤)。

2.3.12  下利  可见于各种肿瘤。如:协热下利致里热气逆(葛根芩连汤),表邪兼正气大伤(桂枝人参汤),痞证下利致胃虚食滞、水气不化(生姜泻心汤),邪热内迫阻结胃肠(大柴胡汤),少阳邪热移行大肠(黄芩汤),热结旁流(大承气汤),下焦不固(桃花汤),滑脱不禁(赤石脂余禹粮汤),脾肾阳虚(四逆汤),寒热错杂(乌梅丸),湿热下利(白头翁汤)。

2.3.13  便溏  可见于各种肿瘤。如:脾胃虚寒(理中丸、人参汤),热聚于肠(调胃承气汤),胆热犯脾(小柴胡汤)。

2.3.14  大便秘结  可见于各种肿瘤。如:热结胃肠(三承气汤),热实结胸(大陷胸汤),肠燥津枯(麻仁丸),湿邪困脾(去桂加白术汤)。

2.3.15  小便不利  多见于肾癌、膀胱癌、前列腺癌等。如:脾肾虚衰(桃花汤),三焦失职(柴胡加龙牡汤),阴虚水热互结(猪苓汤),脾虚水停(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肾阳虚衰致水气不化(真武汤),膀胱气化不行(五苓散),湿热互结(茵陈蒿汤)。

2.3.16  发热  可见于各种肿瘤。如:表实(麻黄汤),表虚(桂枝汤),半表半里(小柴胡汤),阳明经证(白虎汤),阳明腑证(大小承气汤),少阴证(麻黄附子细辛汤)。

2.3.17  眩晕  可见于各种肿瘤。如:阳虚水泛(苓桂术甘汤、真武汤),浊气上攻(大承气汤)。

2.3.18  汗出  可见于各种肿瘤。自汗:如邪热壅肺(麻杏石甘汤),胃热津伤(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阳气外亡(四逆汤、通脉四逆汤),卫阳虚(桂枝加附子汤、附子甘草汤)。盗汗:如表邪未解渐渐及里(桂枝汤),三阳热盛(柴胡、桂枝、白虎三汤合用)。头汗:如湿热郁蒸(茵陈蒿汤),水热郁蒸(大陷胸汤)。

2.3.19  不寐  可见于各种肿瘤。如:热扰胸膈(栀子豉汤),阴虚火旺致热扰心神(黄连阿胶汤),心肺阴虚致心神不宁(百合地黄汤),脏阴不足致心神失养(甘麦大枣汤加味),肝气郁结致气机不畅(四逆散或逍遥散加减),肝血不足致虚火内扰(酸枣仁汤加减),阴虚有热致水气不利(猪苓汤),阴阳两虚(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加味)。

2.3.20    见于肿瘤患者兼郁证。如:心阳浮越(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汤),热扰心神(柴胡加龙牡汤),肝血不足(酸枣仁汤),肝郁气滞(四逆散加味)。

2.3.21  谵语  多见于脑肿瘤。如:热入血室(小柴胡汤,注:后世医家用清营汤、犀角地黄汤),阳明腑实(三承气汤),肝经有热(用刺法),虚实互见(柴胡加龙牡汤),亡阳(四逆汤)。

2.3.22  发狂  多见于脑肿瘤等。如:狂热腑实(桃核承气汤),发狂(抵当汤)。

2.3.23  身痛  多见于肿瘤骨转移等。如:表实身痛(麻黄汤),营阴不足身痛(桂枝新加汤),风湿身痛(桂枝附子汤、甘草附子汤),阳虚身痛及阳虚骨节痛(附子汤),里虚兼表证身痛(四逆汤),阴盛格阳身痛(通脉四逆汤)。

2.3.24  发黄  多见于胰腺癌、肝癌、胆囊癌、肿瘤放化疗后肝损伤等。阳黄:如湿热发黄(茵陈蒿汤、栀子柏皮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蓄血发黄(桃仁承气汤、抵当汤)。阴黄(茵陈术附汤)。

2.3.25  蓄血  多见于妇科肿瘤、盆腔肿块等。如:轻者(桃核承气汤),重者(抵当丸、抵当汤),下焦虚寒(白通四逆汤之属)。

2.3.26  失血  多见于肿瘤出血。如:阳复太过厥阴经(白头翁汤或黄芩汤),少阴经轻者(猪苓汤),重者(黄连阿胶汤)。综上所述,根据症状而辨证论治选用不同方剂的治疗方法,是现代中医肿瘤治疗中常用之法。

仲景方药在肿瘤临床中的运用

    近年来,国内外在肿瘤临床上运用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的经方,以方证相应理论为指导应用于临床治疗,有时一病用数方(某病兼有多个汤证),有时一方可以治疗多种疾病(因为汤证相同)。应用于现代中医肿瘤治疗具有很好的实用价值。现结合个人临床运用经方的体会,并参考清·徐灵胎《伤寒论类方》、日本吉益东洞的《类聚方》及南京黄煌教授《中医十大类方》分类方法,略举如下:

3.1  桂枝类方

3.1.1 桂枝汤

桂枝汤中药物都是食物中药。甘草、生姜、大枣、桂枝、芍药,就像今天的酸辣汤。先喝一碗,然后喝上热气腾腾的糜粥,盖上被子,好好睡一觉……。病人自然会微微出汗,一觉醒后,许多症状必然减轻。这就是桂枝汤的魅力。桂枝汤不全是发汗剂,病人服药以后的汗出,是机体各种调节机能恢复的标志。用中医的话说,那是热粥的“谷气”与患者的“胃气”相互交融的结果,是“营卫之气和谐”的结果,是体内阴阳平衡的结果。桂枝汤本身无明显抗肿瘤作用。

3.1.2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桂枝加龙骨牡蛎是由桂枝汤加龙骨牡蛎而成。龙骨、牡蛎不仅是镇静药,而且还是有效的收敛药。本方主治桂枝汤证而见外泄、外漏、脱失证者。对于肿瘤病人易受风寒而感冒、多汗者,都可以使用。

3.1.3  桂枝茯苓丸

广泛用于子宫肌瘤、乳腺小叶增生症、卵巢囊肿及其它妇科肿瘤的治疗。《金匮要略》中将本方作为治疗妇人病症来使用。除了妇科病外,本方还用于阑尾炎、痔瘘疾患、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癌、睾丸癌、精囊炎、下肢静脉血栓、下肢溃疡等。桂枝茯苓丸证的特点是多为增生性、包块性。如子宫肌瘤的包块,既为包块性,则病变非短期所成,多为慢性病,故以丸剂缓图。

3.1.4  黄芪桂枝五物汤 

草酸铂、长春新碱等化疗药对多种肿瘤细胞有显著的抑制作用,目前已成为多种肿瘤的一线化疗用药,其主要不良反应为外周神经毒性。主要临床表现为:手脚麻木感,严重的有针刺感或戴手套感,虽无大碍,但也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继续治疗的决心。此类症状属中医血痹证范畴,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切合病机,取效快捷。

3.1.5  炙甘草汤

  临床常以此方治疗以肿瘤为代表的恶病质类疾病。肿瘤病人经过手术、化疗、放疗后,常表现为形体消瘦干枯,动辄气喘心慌,大便干结,病情进入虚劳阶段。体质极度虚弱,特别是大出血导致的循环衰竭。此时只要食欲尚佳者都可用本方。在食道癌、胃癌、肝癌、肺癌中应用最多。该方是仲景用于止血强心的强壮方,又称复脉汤。

3.1.6  五苓散

所治病证,张仲景称为水逆证,即渴欲饮水,水入即吐或泄泻。多用于肿瘤伴腹泻、浮肿或腹水者,特别在化疗后多见。

临床使用:①配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症见发热、浮肿者;②配合真武汤治疗肝癌、肝硬化;③与小柴胡汤合用(名为柴苓汤),用于肿瘤患者化疗期间或化疗后的常规体质调整。

3.1.7  小建中汤

《金匮要略》载本方以治疗“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 为主。虚劳是由于多种原因导致的脏腑功能虚衰,属慢性衰竭疾患,病情复杂,病势缠绵。现代医学中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肿瘤晚期等疾病见有体质消耗、体力衰竭者,均可使用此方。

3.2  柴胡类方

3.2.1 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运用范围很广,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本书中就有20条的记载。据不完全统计,现代医家用小柴胡汤治疗的病种有70余种,涉及内、外、妇、儿五官各科。小柴胡汤治疗的很多疾病都与免疫失调有关。比如肿瘤、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系统性红斑狼疮、过敏性疾病以及病毒感染等等。国内及日本多次报道,小柴胡汤有预防肝癌发病的作用。同时适用于肿瘤伴发热、恶心、呕吐等症。在血液系统肿瘤、胃癌、肺癌中也有较多应用。

1989年,日本医界发现小柴胡汤可以引起肝功能损害,曾引起国内外震惊。其原因在于:长时间连续服用;只是依病服药,未能辨证施治。

运用小柴胡汤时须对小柴胡汤进行相应的化裁。小柴胡汤合方使用的经验是:精神症状明显,出现情绪低落或伴有梅核气时,与半夏厚朴汤合用,此即是柴朴汤;肿瘤手术或化疗后,病人体质虚弱见汗出恶风者,与桂枝汤合用,此即是柴胡桂枝汤;合并肺部感染而见咳嗽痰多质粘色黄、心下有压痛者,与小陷胸汤合用,名柴陷汤;伴有水肿或腹泻水样便者,与五苓散合用,谓之柴苓汤;伴有舌苔白厚、不欲饮食者,与平胃散合用,称为柴平煎;泌尿系肿瘤如前列腺癌见小便不利及血尿者,与猪苓汤合用。

另据文献报道:小柴胡合甘麦大枣汤可以治疗乳腺癌术后激素治疗所致内分泌失调。乳腺癌是妇女第一位的高发恶性肿瘤,内分泌治疗是首选的治疗方法,对于雌激素受体阳性和绝经后患者,WHO建议术后应口服三苯氧胺5年。但大部分患者在长期服用三苯氧胺后出现内分泌失调的临床表现:如潮热,烦躁,易出汗,失眠,喜怒无常等。此类症状属中医少阳病范畴。乳腺癌术后口服雌激素拮抗剂后出现的潮热、烦躁、喜怒无常等症,除了少阳肝胆气郁外,还存在肝郁化火、伤阴耗液、心神不宁的脏躁证候,以小柴胡汤合甘麦大枣汤治之甚合病机。

3.2.2  大柴胡汤

大柴胡汤可以看作是治疗胆系、胰腺炎症的专方。在肝胆、胰腺肿瘤患者热象明显时可以使用。

3.2.3  四逆散

四逆散首见于张仲景《伤寒论》第318:“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近世方书将其列入和解剂中,作为调和肝脾之剂加以阐发,功可透邪解郁、疏肝理脾。四逆散运用广泛,可以有效解除痉挛、急迫、疼痛等症状。所致疼痛,不局限于腹中痛与胁下痛。所主之痉挛也不限于胃肠痉挛 。故可广泛使用到肿瘤性疼痛等症。

3.2.4  柴胡桂枝汤

柴胡桂枝汤是小柴胡汤与桂枝汤两方小制其剂的合方,是治疗虚弱体质迁延性疾病的最常用方。疲倦憔悴,食欲不振,时时恶心,自感身体多处疼痛,动则极易汗出,汗出而又易感冒,脉细软弱,适合用柴胡桂枝汤。本方中桂枝汤是滋补剂,小柴胡汤是和解剂,还含有补虚的桂枝新加汤意,是肿瘤病人改善体质的一张良方。

3.2.5  柴胡桂枝干姜汤

柴胡桂枝干姜汤是小柴胡汤之变方。所治疾病主要在胸胁部。诸如肝癌出现腹泻腹胀、肺结核出现的胸膜炎、疟疾所见的脾肿大等均可施用。

3.2.6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广泛运用于神志异常性疾病,属于中医的精神神经镇静剂。所主的神志异常包括癫、狂、痫等疾病。可用于肿瘤合并精神症状者。

3.3   干姜、生姜类方

3.3.1  理中汤

理中汤是治疗消化系统虚寒性病症的代表方。这种虚寒性疾病,其特征为消化液分泌亢进,但吸收功能低下。

理中汤属于小方,临床单用的机会不多,多加味或合方使用,可用于化疗后腹泻腹胀,见面色黄暗,精神萎靡,食欲不振,四肢皮肤色素沉着,脉无力者。以及用于胰腺癌(可见阴黄)、肝癌、肠癌等消化系统的肿瘤腹泻。呕吐者加半夏;黄疸者加茵陈;返酸口苦,合左金丸;肢冷、神萎加附子,名附子理中汤;兼烦躁、心下痞痛,舌红苔黄腻者加黄连,名连理汤,慢性胃肠炎、口腔溃疡多见此方证;兼汗出恶风者加桂枝,名桂枝人参汤;伴冷食积滞胃脘胀气者,加青皮、陈皮,名治中汤;兼痰湿内聚,呕吐清水者,加半夏、茯苓,名理中化痰丸;,伴腹胀痞满者,加枳实、茯苓,名枳实理中丸。本方所主虽为虚寒,但夹湿、夹痰、夹热、化火、兼气滞者也屡见不鲜,用方自当化裁。

3.3.2  大建中汤

大建中汤是温补性镇痛剂,大建中汤证多见于胃肠的梗阻性疾病,如肿瘤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等。本方除饴糖外,又属乌梅丸的组成成分。另外,胃肠神经官能症也可辨证使用。

3.4   半夏类方

3.4.1  小陷胸汤

小陷胸汤主“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与瓜蒌薤白汤或四逆散合用治肺癌胸水、带状疱疹导致的胁间神经痛。

3.4.2  半夏泻心汤

 “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这是《金匮要略》对半夏泻心汤证的经典描述。半夏泻心汤是辛开苦降、和胃消痞的代表方。本方含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治反复吐下后的食入口即吐,集寒温并用、补泻兼施于一体。也可看作是小柴胡汤去柴胡加黄连,以干姜易生姜的变方。去柴胡,则无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加黄连,所治偏于心下,用黄连半夏的小陷胸汤所主即是心下。小柴胡汤治“呕而发热”,本方治呕而无热。干姜易生姜,证有寒热之别,小柴胡汤所主偏于热,本方所夹有寒;且生姜散胃之水饮,干姜温肠之寒湿。

黄连汤较本方少黄芩而增桂枝,其证寒性更甚。甘草泻心汤证兼有口腔溃疡,且下利甚于本方证;生姜泻心汤证兼有噫气食臭。此二方又为本方之变方。若痞甚者可加枳实,心下震水音明显者加茯苓。总之,半夏泻心汤所主在胃肠,其证特点是寒热错杂,可以看作胃肠炎症的消炎剂与胃肠机能紊乱的调节剂。

诸泻心汤方广泛应用于放疗、化疗后出现消化道反应的患者,收效颇为卓著。

3.4.3  半夏厚朴汤

半夏厚朴汤是主治咽喉部异物感的专方。它的功用是行气开郁,降逆化痰。这种异物感常常表现为咽中如有炙脔,吐之不出,吞之不下。此证多见于现代医学的咽神经官能症。常与逍遥散配合用于女性肿瘤患者有肝郁痰凝症状者。

另外,凡消化系统癌肿如:食管癌、胃癌、肠癌、肝癌等,往往会出现消化道不完全梗阻症状,诸如恶心,呃逆,泛吐酸水、苦水或胆汁,或谷食。这些症状的出现,多由肿瘤侵润,使管腔狭窄水肿而造成;也有因手术而形成;更多患者由于放疗、化疗的毒副作用所致。本方对癌肿病人出现的这些呕逆症状的疗效尤为显著。这些症状出现不仅耗伤病人的元气,而且对肿瘤的继续治疗影响极大。

3.5  甘草类方

3.5.1  芍药甘草汤

芍药甘草汤是治疗“脚挛急”的主方,即是今之腓肠肌痉挛。本方能够有效地解除肌肉的痉挛,缓解相应的症状。是解痉止痛的基本方。临床报道加减用于肿瘤疼痛,收效满意。

3.5.2  甘草泻心汤

甘草泻心汤在《金匮要略》中被作为治疗狐惑病的专方。狐惑病类似于现代医学的白塞氏综合征,也叫眼-口-生殖器综合征。甘草泻心汤是黏膜修复剂。就范围而论,是针对全身黏膜而言的,不仅包括口腔、咽喉、胃肠、肛门、前阴,还包括泌尿系黏膜乃至呼吸道黏膜、眼结膜等等。因此,甘草泻心汤可以用于肿瘤放疗、化疗后出现的各类黏膜溃疡的治疗 。甘草是本方主药,有修复黏膜的作用,如《伤寒论》以一味甘草治咽痛,即是咽喉部黏膜充血炎变。西药治疗胃溃疡的一味老药“生胃酮”,即是甘草制剂。

3.6  大黄类方

3.6.1  桃核承气汤

桃核承气汤的经典方证是“少腹急结”“其人如狂”。“少腹急结”是指少腹部硬满有抵抗及压痛的感觉。桃核承气汤具有多方面作用,临床广泛运用于瘀热互结证。

3.6.2  大黄牡丹汤

大黄牡丹汤在《金匮要略》中作为肠痈专方使用。临床上也多将本方用于肠癌、胆道肿瘤以及脓肿性、脓疡性疾病。比如阑尾周围脓肿、肛周脓肿、肾周围脓肿、肝脓肿、肺脓肿等等。

3.6.3   大黄蟅虫丸

主治虚劳内有干血,形体羸瘦,腹满不能饮食,肌肤甲错,两目黯黑;亦治妇女经闭,腹中有块,或胁下癥瘕刺痛。常用来治疗肝癌、胰腺癌、胆囊癌、卵巢癌、子宫癌等病。

3.6.4   调胃承气汤

主治太阳病汗后转属阳明腑实证及阳明燥实腹满等症,后世常用该方治疗阳明腑实兼胃气不和证。消化道肿瘤患者,由于发现时间晚,失治误治等多种原因,失去了手术、放化疗等多种治疗的机会,到了晚期,癌细胞广泛转移,出现了本虚标实、虚实挟杂等错综复杂的病理机制,临床表现为:腹胀、腹痛,纳呆,恶心呕吐,便秘,舌质淡红或暗红,苔光剥或黄腻,脉细数,据“六腑以通为用”的原则,用本方加味治疗以上诸症,用以泻下积热,润燥软坚,调和胃气,多可取得较好疗效。

3.7  其它

3.7.1  甘草麻黄汤合防己茯苓汤治疗乳腺癌术后上臂肿胀

乳腺癌根治术作腋下淋巴结清扫后有可能出现上臂肿胀的后遗症。现代医学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严重者非常痛苦,理疗能短暂缓解症状,但维持时间很短。《金匮·水气病脉证并治》篇:“皮水为病,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防己茯苓汤主之。”“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而愈。”上臂肿胀当属中医“皮水”病,治疗以发汗为主。采用甘草麻黄汤合防己茯苓汤治疗,常获良效。

3.7.2  厚朴三物汤合当归贝母苦参治疗大肠癌术后大便不调

大肠癌术后常出现大便不调,或大便秘结,或大便溏薄,或水样便,每日56次,伴有腹胀或少腹隐痛,舌苔薄白或白腻,舌质淡红或红,脉细或细涩。中医辨证属脾气亏虚,运化失健,湿热下注,水热互结下焦,阻滞气机。用厚朴三物汤行气除满,当归贝母苦参丸清利下焦湿热。二方合用,既能通便又能止泻,行气除胀止痛功效卓著。对于大肠癌术后的大便不调,不能单一地见秘结则通下、见溏泻则固涩。而应以健脾理气,清利湿热为主旨,才能取得满意的疗效。需注意根据病人的大便情况,增减大黄的用量,并勿忘健脾。

3.7.3  百合地黄治疗头颈部肿瘤癌放疗后遗症

   头颈部肿瘤放疗后会出现口干,无唾液,食不知味,饮不解渴等津液耗伤的后遗症,与中医百合病的热病之后阴虚内热诸症有相同之处。百合病以口苦,小便赤,脉微数为特征,而放疗后也以口干(苦),小便热(赤),舌红脉微为主要症状,其病机同为心肺阴虚,热毒未尽。治疗以养阴为主,用百合地黄汤可以获得较好疗效。

3.7.4  麦门冬汤

麦门冬汤的经典主治是“大逆上气,咽喉不利”。“上气”是指呕吐或咳嗽,“大逆上气”指干呕或呛咳。“咽喉不利”是指咽喉干燥、疼痛或粘腻不爽。传统的观点是将本方作为肺胃阴虚的基本方来使用的,如叶天士养胃阴之方即是本方的化裁。日本人也以本方治疗老年人的口干、咽喉干燥、呛咳声嘶、痰少粘稠或干咳无痰。

麦门冬是本方的主药,《本经》说它治“羸瘦短气”。脾主肌肉,脾胃互为表里。胃阴虚则不纳食,久则肌肉萎缩而羸瘦。因此,临床上常将本方用于以羸瘦、肌肉萎缩为特征的疾病。特别是肿瘤,如食道癌、贲门癌证见纳减消瘦、大便干结者,常以本方治之。麦门冬汤不能根治肿瘤,但对于肿瘤病人晚期出现的消瘦体质却有改善作用,能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延缓病人生命。

3.7.5  吴茱萸汤

上消化道癌证病情发展至中晚期,脾胃之阳受损,而致中焦虚寒,运化失司,水谷精微不能敷布,变生痰饮内停,随胃气上逆而成泛吐清涎之证。《金匮要略》曰:“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吴茱萸汤方中吴茱萸、生姜温中散寒、化饮降逆;人参、大枣补中益气,诸药共奏补虚、降逆、散寒、化饮之功。吴茱萸汤能畅中焦之阳气,散脾胃之虚寒,兴运化之神工,化寒饮、除清涎有桴鼓之效。从而提高上消化道癌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期。

3.7.6  鳖甲煎丸

仲景当时是治疗“癥瘕”—“疟母”的。近年已作为一种抗癌药,广泛用于肝癌等腹腔肿瘤。方中有虫类药,例如鼠妇、蟅虫、蜣螂和蜂巢;有矿物药,如赤硝;有扶正的人参,活血的紫葳、牡丹,软坚的鳖甲,清热的黄芩等。本方为消化癥结之名方。以胁下癖块,触之鞭痛,推之不移,舌黯无华,脉弦细为证治要点。

3.7.7 黄土汤

恶性肿瘤后期出血症往往是危险征兆。从中医理论来说,久病正气已亏,阳气虚衰,血失温煦统摄,故出现难以控制的出血症。临床验证,黄土汤对癌症出血病人能迅速止血,缓解贫血,提高身体素质,对抗癌治疗起到辅助作用。方中灶心黄土、附子、白术温阳补气止血;生地、阿胶养血止血;再配苦寒之黄芩与甘寒滋润的生地、阿胶,共制术附温燥之性。诸药相配,寒热并用,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凡属阳虚或气阳两虚者皆有较好的效果,但阴虚内热者当属禁忌。

其它如:葶苈大枣泻肺汤、十枣汤常用于治疗肺癌、乳腺癌、胸膜间皮瘤等肿瘤引起的恶性胸腔积液患者。小青龙汤治疗放射性肺炎。黄芪建中汤常用于治疗胃癌等消化道肿瘤(脾胃虚弱型)。茵陈蒿汤用于治疗肝胆湿热型肝癌等恶性肿瘤。脾约麻仁丸用于治疗肿瘤患者大便干燥等症。

尤需关注的是,从肾气丸中衍生而出的六味地黄丸,近年来,经过多领域专家的积极研究,在逆转食道不典型增生等癌前病变、防治放化疗副反应、增强机体免疫功能、防止肿瘤的复发、转移等方面,发挥了积极地作用,有待进一步深入开发。

 

整体观和辨证论治是中医学之基本特点,中医治疗肿瘤遵循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原则,主要致力于调整体质状态,缓解症状、提高生命质量、延长生命。具有副作用小、患者易于接受、治疗成本低廉等优点。

肿瘤病证虽不属外感病范畴,但凡肿瘤在其发生发展演变过程中出现六经病证之相关主脉主症,即可按六经辨证施治,仲景所创经方对改善肿瘤之兼夹症或并发症多有效验。学习和运用经方,可以提高辨证论治的水平,可以提高肿瘤治疗效果,可以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同时,经方大多数为小方,组成精简,费用低廉,推广使用经方,可以减轻病员的负担,有利于医疗制度改革的顺利进行。因此,在现阶段,提倡学习推广仲景经方,颇具现实意义。

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对仲景方药的研究不能仅停留在临床的重复应用上。需要深入研究其适应症、确切疗效、作用机理、有效成分及副作用等,这是我们肩上的重任,也是中医药走向世界的必然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