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晓岚死和珅也死:老子的天道与孔子的人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9 08:25:52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三个人同行就必定有值得我学习的人,我可以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用他们的缺点来警示改进自己。这段话被尊为圣理名言,到处都有人引用,没有人会怀疑这话有问题。这段话没有问题吗?孔子推行的是“仁”,仁是什么?仁就是古代中国社会所形成的社会法则中最高境界的一个法则。孔子希望把它推行到每个人都能够遵从,这样整个社会就能达到一个很高的程度。仁、义、礼、智、信等都是人类社会所形成的法则,其中“仁”的境界最高,孔子极力地推行是很值得我们尊敬的。
    我研究老子的《道德经》,从老子所述的天道法则中看出孔子这段名言存在的问题。老子说“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身为有道的统治者(圣人),就应该善于挽救人,使那些没用的人不会成为废人,所以,有优点有专长的人我们应该学习他,没有优点没有专长的人我们应该帮助他,使他们也有优点也有长处,不会成为废人,不懂得这样做的人就是智慧再高也是不清醒的人。很容易就看出来,老子遵从的是天道,老子说天道的法则是“损有余而补不足”,也就是尽量的让事物间的差别不要被拉大,所以,发现有人落后了就应该帮助他,拉他一把,使得他们尽量的能跟上来。再来看孔子的做法,认真想想,其做法完全是从自身考虑出发,使自己从中得到好处,根本就不去为别人着想,其做法是何等的自私。当然,孔子是想通过推行“仁”使人人都达到一个很高的程度,虽有其大公的地方,但本身的做法确是自私的。
    我看了很多学者的《道德经》解说本,都是把老子的这一句“不善人者,善人之资”解释成“不善人是善人的借鉴”。很明显,他们先读孔子的书,读得很熟了,内心里根本就没有理解到老子说的天道,不自然的就把孔子的思想套到老子这里来了,把老子讲的天道降格为孔子的人道了。老子说:“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充足者不断的得到提高,不足者却在减少,就是两者的差别越来越大。孔子不断的从他人(不管是有缺点还是有优点的人)身上得到好处。而不如他的人却在原地踏步,没有得到提高,差别越拉越大。
    孔子所遵循的是人道中最高的法则“仁”,但是人道再高它也是人道,总高不过天道。而后来的大多数人多认同孔子,因为人道的法则总是很容易看到即时的功效,马上就能看到预见到它所带来的好处,而天道常常是要经过很长时间才能看到它的好处,所以,遵循人道的人总是比遵循天道的人多得多。我们以黄河决堤这样的大事为例:黄河在历史上已经多次改道,每改道一次就会引起大面积的灾难。黄河已经很久没有改道了。看看下游,河床被抬高的程度,让人触目惊心。发现黄河就要决堤了,人们通常就会想到加固堤围。因为,眼前的利害关系马上就能预见到的。黄河要改道,我们何不顺应天道顺其自然任由其改道。只要做好准备,尽量的减少损失。如果不断的加高河堤,不让它改道,终有一天就会控制不住。因为河床在不断的升高,到那时决堤的损失将更大。不能因为暂时的利害而人为改变自然的趋势。再说,河流总是经过不断的决堤改道而产生大量的支流。河流是人类文明必备的条件,每多一条支流就会使更多的人受益。从长远来看,黄河的决堤就很有可能不是坏事而是好事了。我这样说可能很多人会反对,但道理确实就是这样的。
    我写这些不是说孔子推行“仁”不好,孔子是很值得尊敬的圣人,我没有贬低孔子的意思。只是通过学习老子的《道德经》明白老子所说的更有道理层次更高。“仁”是一种很高的境界,比它低的“礼”、“信”等等我们都很难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