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cbookpro能玩的游戏:[原创]对农村文化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13:32:46

对农村文化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随着物质生活的改善,农民对精神文化生活表现出强劲的需求。近年来,农村文化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农村文化活动日益丰富,农村文化建设呈现良好发展势头。但就整体而言,由于基层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应严重不足,农村文化建设还相对滞后,农村文化建设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

(一)农村文化的现状

一、文化投入不足

应城市1985年在各乡镇设文化站35个和广播站12个,村文化室52个,村广播室78个,各类文化专业户346户,其中乡镇文化站、广播站均为财政拨款事业单位;后来对乡镇有关事业单位进行改革,将各乡镇的文化站和广播站合并为文广中心,经费改为财政差额拨款;2006年实行机构改革,文广中心退出事业编制,成立文体服务中心,实行“以钱养事”新机制,财政部门按文化中心提供服务质量拨付经费。据统计应城市2006年共拨付“以钱养事”文化事业费万元,人平享受1.3元。在目前,文体服务中心还无法完全和市场经济接轨,走“以文养文”路子的条件还不成熟。在这种情况下,切断乡镇文化中心的财政供给,只能造成文化中心运转困难,体弱难支。

二、文化队伍流失

繁荣农村文化生活,发展农村文化事业需要一支业务强、素质精的文化队伍。可由于基层文化服务中心必要的日常工作经费无保障,工作环境差,文化工作者待遇偏低,而且身兼数职,致使乡镇文化站缺乏吸引力和凝聚力,难以营造招揽人才的良好氛围。由于收入极低,前途渺茫,迫使他们大多数人不是为了生计而奔波,就是另谋他途,难以将心思用于文化事业的发展上,致使乡镇文化专业人才流失严重。目前除东马坊、长江等几个经济基础较好的乡镇外已基本上无专(兼)职的文艺演出队伍,文化阵地荒芜,文艺创作人才更是青黄不接。

三、基础设施短缺

应城市农村文化建设发展不平衡,因乡镇经济总量不足,导致文化投入偏低,致使乡镇文化设施建设严重不足。全市15个乡镇文化站只有6个达到省定面积标准,而有10个乡镇文化站因站舍破烂,已基本无利用价值。税费改革后,由于无经费来源,村级文化活动场所普遍处于瘫痪状态。目前,全市413个村中设有图书室的村只有23个,而各方面设施条件好一些的村级图书室只有大普村、范河村、中李村,目前村级普遍无文化活动阵地。

四、文化管理缺位

应城市乡镇文化站实行的是属地管理,即行政隶属乡镇政府领导,业务上接受主管部门的指导的管理模式。由于关系没有理顺,管理工作缺位,乡镇文化站处于“上面没人管,下面无人问”的“两不管”境地。同时大部分乡镇存在“文化工作是‘虚’”的思想,认为只要经济工作抓好了,文化工作抓不抓、抓好抓差无所谓;部分乡镇认为文化站不出经济效益,是个包袱;部分乡镇领导甚至干脆撒手不管,没有对乡镇文化站给予足够的关注。农村文化市场管理工作处于无序状态,社会上一些落后文化乘虚而入,沉渣泛起,内容低级庸俗的音像制品充斥市场,暴力、盗版、色情光盘和淫秽等不健康出版物随处可见。

五、文化生活乏味

“白日听鸡叫,夜晚听狗咬”, 还是乡村的主旋律。由于活动经费拮据,文化人才缺乏,文化设施简陋及管理缺位,使乡镇文化站功能减弱,地位降低,文化阵地流失,文化生活“贫穷”,农村普遍存在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目前农村主要文化生活方式是白天外出务工、务农,晚上以看电视为主,相当一部分人主要娱乐方式是打牌或打麻将。就是广播电视这种对当前农民思想文化有着重要影响的传播工具,很少讨论农民群众面临的思想问题、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农民题材的文艺节目更是少得可怜,以往的电影下乡村巡回放映、剧团下乡村巡回演出已明显减少,不少地方的农民群众一年到头难以看上一部优秀的电影,一台好戏。由于与先进文化接触少,现代文明知识严重缺乏,大多数农民精神文明领域出现“断层”,致使封建迷信、黑色文化死灰复燃,出现乡镇文化站不如寺庙建得好,锣鼓声不如麻将声高的怪现象。

(二)农村文化问题的思考

思考一、政府重视农村文化工作是前提。中央提出以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方式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其文化建设已提上重要议事日程,乡村文化的受众是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9亿农民,因此没有农村社会文明,就没有全中国的社会文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文化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陶冶人民情操、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政府作为民生之父母,理应高度重视农村文化生活,充分认识到乡村文化公益事业,要从政策、资金投入上给予重点倾斜,对各级组织要将其工作情况纳入年度责任目标考核。多年的实践证明,没有政府强大的支持,农村文化建设永远是一句空话。

思考二、落实文化经济政策是关键。文化经济政策的落实是政府支持文化工作的具体体现,也是基层文化事业发展的活力之源。要避免“上面热热闹闹,下面冷冷清清”的局面,政府工作报告要加大文化经济政策的督办落实力度,要像政府对农民发放粮食直补款那样体现文化经济政策,切忌给基层打“政策白条”。只有通过政策杠杆作用,激发农民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使农民参与文化活动的“心动”转化为实际的“行动”,才能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思考三、壮大文化人才队伍是重点。一方面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活动,不断提高基层文化工作者的素质,另一方面,用优惠的待遇吸纳社会优秀人才,做到既“造血”又“输血”,壮大农村文化人才队伍。此外,应从政治上、生活上多关心基层文化工作者,为其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思考四、理顺管理体制是根本。当前,作为基层工作文化工作的组织和管理者——乡镇文化站之所以日渐萎缩,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机制不顺,具体在有钱的时候,地方政府和上级业务部门抢着管,无钱的时候,工作上相互推诿,以至于基层文化工作者无所适从,严重挫伤了基层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阻碍了文化事业的发展。

(四)农村文化发展的建议

一、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乡镇文化站是基层精神文明建设的主阵地,为了弘扬先进文化,唱响时代主旋律,抵制腐朽思想对农村文化的侵袭,就必须加大对乡镇文化站的支持力度,为其输送新鲜“血液”,并强化其自身造血功能,使其恢复生机与活力。把农村文化事业置于公共财政的阳光之下。农村文化建设是政府所应承担的公共责任,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要建立起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市镇两级要将有限的财力向农村文化事业倾斜,不断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具体地说,要确保文化事业经费支出逐年增长,力争使文化事业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逐步提高;要保证有影响的重大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的经费投入,逐步加大对农村基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配套设备及其维修、文化信息网络建设、文化队伍教育培训等经费的投入。同时,要积极鼓励、引导、帮助、扶持农民经营“文化休闲农庄”等文化产业,鼓励民间资金参与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形成多元投入机制。

二、健全文化队伍,理顺体制

   文艺人才是乡镇文化的灵魂,必须培养一批有真才实学的文艺骨干充实文化舞台。首先,对乡镇文化站现有工作人员进行挖掘,对其中年纪轻、素质好,可塑性强、有志于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的人员进行业务培训,使他们汲取营养,把握时代脉搏,尽快步入专业化轨道,为文化事业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其次,配齐、配全文化站工作人员,不留空白点。对文化站人员建立进入机制,设置进入门槛,对文化站人员的学历、年龄、业务特长设置硬性规定,对新进入文化站人员进行技能培训,经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再次,深化文化站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健全乡镇文化站人才“能进能出”机制。将文化站工作人员的工资与业绩挂钩,考核发放,通过建立有效的奖惩机制,以激发文化站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最后,从有利于统一管理和业务指导的实际出发,实行文化部门对乡镇文化站实行垂直领导,对人、财、物、事进行集中管理。同时要重视并落实工作人员的工资待遇,逐步理顺人事、编制、职称、工资等方面的关系,消除后顾之忧。这样,才有利于工作的开展,有利于人才的流动,有利于队伍的稳定。

三、大力加强乡镇文化站的建设、管理与利用

乡镇文化站的硬件建设是基础,如果连站址都没有,还奢谈什么文化活动的开展。所以,各乡镇应以湖北省实施乡镇文化站建设工程为契机,积极行动起来,认真按照省政府规定的乡镇综合文化站站舍面积不少于500平方米,具体构成为“三室一厅”(即书刊阅览室、文化科技培训室、办公室、多功能活动厅)建设标准进行建设。通过“筑巢引凤”,吸引文艺人才,提高文化品位和档次,给农村文化注入生机。并加强对乡镇文化站的产权管理,要把文化站建设成为集图书阅读、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广播影视、宣传教育、文艺演出、科技推广、科普培训、体育和老年、青少年活动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站,真正建成农民群众的乐园,提高农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的阵地,严禁以变卖、租赁等形式改变文化站设施的用途。为解决农民“看书、看戏、看电影”难的问题,要经常性开展文化“三下乡”活动。使 “三下乡”变成“常下乡”。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在更好地发挥现有农村文化基础设施作用的同时,对公共文化资源进行合理调整,实现资源共享,逐步形成较为完备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通过多措并举,以解决农民“文化温饱”问题,使农村文化生活“脱贫”。

四、着力提高农村群众文化活动质量

    为了向农民奉献丰富多彩的“文化大餐”,满足当前农民多元化的精神需求,发挥新农村文化的“软实力”作用。积极开展文化体育娱乐活动。大力挖掘农村文化资源,培育健康向上的乡土文化。应城市具有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如皮影、大鼓、评书等。我们在发展农村文化中,必须认真挖掘和甄别这些传统文化资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优秀的传统文化得到继承和弘扬。将党的富民政策、致富经验、科学文化知识、先进典型、思想教育等内容编排成节目贯穿于活动之中,使广大农民群众在活动参与中受到教育、感染和熏陶,不断提升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继续开展送书、送戏、送电影等文化下乡活动。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促进农村文化市场健康发展。要根据本地实际,以城市带动郊区,以集镇带动乡村,积极发展农村文化市场,切实加强农村文化市场管理,加大执法力度,坚持不懈地开展“扫黄打非”斗争,将农村文化活动向积极、健康、向上方面引导。

五、积极探索农村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

农村文化建设谁来“耕耘”?谁来“埋单”?虽然农村文化建设始终要以政府投入为主,但单纯依靠政府大包大揽一方面政府经济压力大,难以承受,一方面文化站工作人员积极性差,创作源泉枯竭,失去竞争力。实践证明单纯依靠政府投入来维系发展的路只会越走越窄,应该不断创新农村文化建设方式,按照“政府支持、培养主体、市场运作、增强活力”的农村文化建设思路,走“官办文化”与“民办文化”相结合之路,让政府与民间“两条腿走路办文化”,即文化站与政府脱钩,让其面向市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政府每年对乡镇文化站投入一定的公益事业经费,用于组织各类文体活动和参加县以上文艺演出、比赛等,将“以钱养人”变成“以钱养事”。使文化站走向市场,走“以文养文,自我发展”之路,变“伸手要钱”为“服务挣钱”,由过去单向接受政府投资组织文化活动,转变为争取多渠道投资。这样一方面拓宽文化站的功能和生存空间,保持基层文化建设旺盛的生命力。一方面可以通过市场无形之手的调节,为农民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并减轻财政负担。同时鼓励农民自办文化,吸引民间艺术团体参与各类活动,实现演出业市场主体的多元化和发展方向的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