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明月刀96视频教学:明朝宰辅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4 16:37:16
为IE收藏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靖哥哥 级别: 连长


精华: 0
发帖: 478
积分: 4260
金钱: 12803
在线时间:111(小时)
注册时间:2007-09-28
最后登录:2008-11-17
引用 推荐 编辑

 明朝宰辅传

李善长 AJ*ii|L  
(1314~1390)明初大臣。汉族,字百室。定远(今属安徽)人。少时有智计,习法家著作,推断时事,多有所中。元至正十四年(1354),投朱元璋幕下,掌书记。劝朱元璋效法汉高祖刘邦豁达大度,知人善任,不嗜杀人的做法,以成帝业,于是,被任为参谋,参预机画,主持馈饷,倍受信用。他善于调护诸将,因材用人,使之各得其所。朱元璋任太平兴国翼大元帅,以李善长为元帅府都事,从克集庆(今江苏南京)。朱元璋任江南行中书省平章,以其为参议,军机进退,赏罚章程,多由他裁决。后枢密院改为大都督府,善长兼领大都督府司马,升任行省参知政事。二十七年,朱元璋自立为吴王,以李善长为右相国。他娴于辞令,明习故事,处理政务,裁决如流,将吏帖服,居民安堵;调兵转饷无乏,恢复制钱,榷淮盐,立茶法,开铁冶,定鱼税,国用益饶,而民不困。吴元年(1367),论功被封为宣国公。吴改官制,尚左,故李善长由右相国改称左相国,居百官之首。曾与刘基等裁定律令。 JH-CVHH  
  明朝建立,兼太子少师,授银青荣禄大夫,上柱国,录军国重事。定官制、礼仪,监修《元史》,编《祖训录》、《大明集礼》,事无巨细,都由善长与儒臣谋议而行。洪武三年(1370),授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中书左丞相;封韩国公,岁禄四千石,子孙世袭;予铁卷,免二死,子免一死。时封公者共六人,而善长位居第一。授封制词中将他比之萧何,褒称甚至。但李善长富贵极便意稍骄,引起明太祖朱元璋的不满。四年,以疾致仕。病愈后主持修建临濠(今安徽凤阳)宫殿。时朱元璋徙江南富民十四万于临濠,又以善长管理其事。九年,与曹国公李文忠总中书省、大都督府、御史台,同议军国大事,督修圜丘。其子琪尚临安公主,拜驸马都尉。 15V^n4@  
  胡惟庸以李善长推荐,被擢为太常寺少卿,后为丞相,两人往来甚密。十三年,胡惟庸案发。二十三年,李善长以胡党获罪,谓其元勋国戚,知逆谋不举,狐疑观望,心怀两端,大逆不道,连其妻女弟侄家口七十余人一律处死。朱元璋手诏条列其罪,传著狱辞,为《昭示奸党三录》布告天下。次年,虞部郎中王国用上书诉其冤,朱元璋得书,竟不加罪。关于李善长是否参与谋反,明代史家郑晓、王世贞等人均持否定态度。 [ny7O[#a  
  关于李善长详细的死因,因其当时一句话。胡惟庸在朝时,曾想拉李善长下水,善长不从,胡拉李善长的弟弟劝说善长,时间久了,善长终于说了一句“吾老矣,吾死,汝等自为之".这句话后来由于李善长的下人屈打成招,说了出来,朱元璋便由此定下他的谋反罪,真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李善长既无谋反的野心也无那个必要,胡惟庸若是做了皇帝,李善长不过也是人臣第一,同现在没区别,为什么要花那个风险去帮胡谋反呢? LwO+jpoW$  
  青年时期的李善长读书不多,粗通文墨,但为人有智计,喜欢法家学说,“策事多中”,里中推为祭酒。元顺帝至正十一年(1351),刘福通在颍州起义,淮河南北大震,李善长出于对元朝统治的不满,“欲从雄,未果”②,乃避乱东山中。至正十三年(1353),朱元璋方任郭子兴麾下大校,用计收得横涧山兵二万,南下攻打滁阳(今安徽滁州)。在路上,李善长到军门求见,朱元璋听说他是地方上有名的人物,很礼貌地接待他,双方谈得很投机。朱元璋问四方兵起,何时才能太平?李善长说汉高祖也是平民出身的,为人气量大,看得远,善于用人,不乱杀人,五年功夫,便平定了天下。元朝不得人心,上下不和,已到了土崩瓦解的地步。濠州与沛相去不远,你如能学习这位同乡的长处,天下太平也就快了。朱元璋听后连声叫好,留下他做幕府的掌书记,嘱咐他:如今群雄四起,天下糜烂,仗要打得好,最要紧的是要有好的参谋人员,我看群雄中管文书的和做参谋的幕僚,总要说左右将士的坏话,文武不团结,将士施展不了才能,自然非败不可。将士垮了,主帅势孤力单,也相继而亡,你应该吸取这个教训,协调诸将,不要学那些幕僚的坏样子。从这时候起,李善长便一心一意地追随朱元璋,随他“下滁阳,为参谋,预机画,主馈饷”,很受信任。随着事业的扩大,四方将士来投效者日益增多,李善长考察他们的才能,建议提拔有功和有能力的,处分不积极的将吏,使部下能人尽其才,安心做事。武将中有以力相争的,李善长就“委曲调护”,致使不发生矛盾。①但是李善长的乡里观念很重,在战争年代,这个缺点还不很明显,到明皇朝建立以后,他的同乡观念不免有结党之嫌,最后则成了致祸的口实。 `pjlKQm}  
  至正十四年(1354),郭子兴南下,率万人至滁阳,因统朱元璋军,并欲夺善长自用,李善长不愿,朱元璋曰:“主帅,我父也,安得不去?”但李善长极力推托,始终未往,久之,郭子兴也不再相强,而朱元璋却对他更加信任了②。不久,郭子兴病死,朱元璋代领其兵,镇守和阳(今安徽和县)。有一次,朱元璋亲自袭击鸡笼山寨,派少量兵佐李善长留守,临行嘱曰:“敌人一旦来犯,千万不要出击!”当时元朝王子秃坚、枢密副使绊住马,“民兵”元帅陈也先先后屯兵新塘、青山等处,闻和阳城虚,急来偷袭。李善长临危知变,暗设埋伏,大败敌军,朱元璋闻报喜曰:“不意缝掖乃办执戈!”③因共谋渡江,李善长说:“我兵众粮少,舟楫不备,请稍候。”碰巧巢湖水帅俞通海、廖永安等,以水军万余来投,李善长大喜曰:“天赞我也!”便决定渡江,败蛮子海牙,拔牛渚,下采石,乘胜取太平。在军队进城前,朱元璋叫李善长先写好禁约:“不许掳掠,违令按军法处置!”等太平城一下,就四处张贴,军士们看了,“肃然无敢犯”。严明的军纪使朱元璋在民众中留下良好的影响。乃置太平兴国翼元帅府,朱元璋任元帅,以李善长为帅府都事。军纪好,民众都放了心,这名气传遍了,朱元璋军事上的成功和巩固便有了保障。这年,朱元璋为江南等处行中书省平章,以李善长为参议,时宋思颜、李梦庚、郭景祥、陶安等俱为省僚,而军机进退,赏罚章程,多决于李善长。有一天,朱元璋问他:“你常比我为汉高祖,你是酂侯。至于徐达吗,也比得上淮阴侯,可留侯在哪里呢?”李善长答:“金华人宋濂博闻强记,又兼通象纬,可当此任。”朱元璋补充说:“据我所知,通象纬者莫如青田刘基。”于是便聘请两人共谋大业。①可以这么说,以宋、刘为代表的浙东集团在朱元璋一生事业中,与淮西力量发挥着相得益彰的巨大作用。 vPdF~   
  至正二十年(1360)夏,陈友谅约张士诚合攻应天,朱元璋决定采取速战速决的战术,命康茂才速使陈友谅来攻,李善长不解曰:“我正以来为忧,怎么反叫他快点来呢?”朱元璋解释道:“假如陈张相结,我怎么抵挡得了。必须集中优势兵力,先攻破友谅。陈败,张就不敢轻举妄动了。”李善长称是。遂出兵,大败陈友谅。② 5r2 EnX  
  至正二十四年(1364),朱元璋自立为吴王,拜李善长为右相国,时犹承元制尚右。李善长明习故事,裁决如流,又擅长辞令,朱元璋有所招纳,往往由他代草。几次大的战斗如西克江州(今江西九江)、两平洪都(今江西南昌)、援安丰(今安徽寿县南、安丰塘北)、讨庐州(治所在今安徽合肥)、下武昌,都由李善长留守,将吏帖服,居民安堵。前方战事频起,命将四征,百万供给,皆由李善长转调。又请征两淮盐税,立茶法,皆根据元制而去其弊政。不久复请制钱法,开铁冶,定渔税,“国用益饶而民不困”①。 nj;^)YK3  
  吴元年(1367)九月,平吴,论功封李善长宣国公,改官制,尚左,以为左相国,赏赐无算。时惩元纵弛,颇用重典,法律有三条关于“连坐”的款文,李善长建议除大逆以外皆免之,朱元璋遂命他与刘基等裁定律令,颁示中外。不久,李善长又率群臣上表劝朱元璋即帝位,朱元璋称帝后,命李善长为大礼使,定追封祖、父及册立后妃、太子、诸王等事宜。置东宫官属,李善长兼太子少师,授银青荣禄大夫、上柱国,录军国重事,余仍旧。不久,又上奏定六部官制,议官民丧服及朝贺东宫仪式。监修《元史》,主编《祖训录》、《大明集礼》等书,制定朝臣大小服色俸赐、天下岳渎神祗名号、封建藩国及功臣爵赏,存恤国初都先锋、十大元帅、都尉、指挥、阵亡无后者之父母妻,禁淫祀。总之,明初国家草创,百废待兴,各种典章制度,事无大小,皆由李善长和刘基、宋濂及其他儒臣共同商量、斟酌制定的。  {`o  
  洪武三年(1370),以徐达、李文忠班师回京,大封功臣。当时,将军们功劳大的平定了中原,小的也攻取了闽越州郡,李善长留守南京,“雍容无所见绩”①,朱元璋体会到这一点,说李善长虽无汗马劳,然与我共事的时间很长,又努力保障后勤供应,功劳很大,进封韩国公,授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中书左丞相、参军国事,岁禄四千石,子孙世世勿绝,赐铁券,免二死,子免一死。时大将军徐达功绩赫赫,然犹位在李善长之下。 obet]-R  
  李善长外宽和而内多刻薄,进封大国,却受爵不让;参议李饮冰、杨希圣,稍侵其权,即按其罪奏黜之。其所厚者中书都事李彬犯法,刘基铁面无私,置之于法,李善长“恶人先告状”,以致刘基被迫告老退职。朱元璋凭借淮西力量起家,他作了皇帝以后,淮西诸将和幕府僚属都成了开国功臣,他们不但有汗马功劳,也有了政治地位,在明朝初年的政治局势下,淮人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很突出的地位。特别是李善长既富且贵,骄横专擅,凭借自己的权势,颐指气使,凌驾于百官之上,为非淮人集团和朱元璋所日渐不满。张昶、杨宪、汪广洋、胡惟庸先后获罪被杀,朱元璋只碍于李善长过去的功劳而一直隐忍不发。一天,朱元璋借与陶凯论斋戒当至诚为由,暗示李善长应趁早退职,曰:“人之一心,极艰检点,心为身之主,若一事不合理,则百事皆废,所以常自检点,凡事必求至当。今每遇斋戒,必思齐整心志,对越神明。”李善长听后叩头称善②。洪武四年(1371)正月,李善长以疾致仕,赐临濠地若干顷,置守冢一百五十户,给佃户一千五百家,仪仗士二十家,与魏国公徐达等。洪武五年病愈后,命他督建临濠宫殿,凡数年。洪武七年,朱元璋推恩提拔他弟弟李存义为太仆丞,存义的两个儿子李伸、李佑担任府州官员。洪武九年,又把长女临安公主下嫁其子李祺,拜为驸马都尉。光宠赫奕,时人艳羡。婚后一月,御史大夫汪广洋、陈宁上疏言:“善长狎宠自恣,陛下病不视朝将近十天,也不来问候。驸马都尉李祺六日不上朝,宣至殿前又不谢罪,大不敬,请付有司议处。”于是坐削李善长岁禄一千八百石,几及其半。李善长“自是意忽忽不自得”①。 h@ Y6\HC:  
  洪武十三年(1380),左丞相胡惟庸获诛。胡惟庸是善长同乡,初为宁国知县,时善长当政,惟庸以黄金二百两贿赂之,便得以入京任太常少卿②。累迁中书参政,又以兄女嫁李佑,因相互往来。惟庸任相后,“与善长深相结”③,“贪贿弄权,无所畏忌”。朱元璋为防止大权旁落,遂以“擅权枉法”之罪杀了胡惟庸④,及其同党御史大夫陈宁、中丞涂节等数人。⑤群臣请并诛李善长,朱元璋以彼为初起时心腹股肱,置不问。李善长以年老养疾奏,许之。 6{,7!qUs  
  自胡惟庸被杀后,胡案成为朱元璋进行政治斗争的武器。特别是随着自己年事的增高,懿文太子又柔仁,便决心消除“棘杖上的刺条”,使下一代保持一个安定的政治环境⑥。凡是心怀怨望的、行动跋扈的、对皇家统治有危害性的文武官员、大族豪强,都陆续被罗织为“胡党”罪犯,处死抄家。胡惟庸的罪状也随着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发展而发展,随时扩大。最初增加的罪状是 *UgVME+jW  
  “通倭”,接着又是“私通蒙古”。日本和蒙古是当时明朝两大敌人,通敌当然是谋反了。史载:“时四方仇怨相告讦,凡指为胡党,卒相收坐重狱。”①洪武十八年(1385),有人告李存义父子实胡惟庸之余党,诏免死,发放崇明。李善长知道个中缘由,也不去道歉,朱元璋衔之。 *ZZTUGu6.  
  洪武二十三年(1390),时李善长已七十七岁,“耄不检下”,然仍欲增隆其第宅,从信国公汤和那里借卫卒三百人,汤和密以闻。四月,有京民坐罪应徙边者,李善长又数次请托,免其所亲丁斌等。于是朱元璋勃然大怒,先严刑逼供丁斌,查出丁斌原在胡惟庸家办过事,知道李存义等和胡惟庸相互勾结的情况,接着下令把李存义父子逮到京师审问,结果词连李善长,云:“惟庸有反谋,使存义阴说善长。善长惊诧曰:‘尔言何为者,审尔,九族皆灭。’已,又使善长故人杨文裕说之云:‘事成当以淮西地封为王。’善长惊不许,然颇心动。惟庸乃自往说善长,犹不许。居久之,惟庸复遗存义进说,善长叹曰:‘吾老矣,吾死,汝等自为之。’”②“又旬日,惟庸谒善长,延之东西向座,屏左右款语良久,人不得闻,但遥见颔首而已。”③这时,御史们也纷纷上疏劾李善长:洪武二十一年(1388),将军出塞,至捕鱼儿海,掳获元宗室大臣及宝玺、图书、金银印章无数,元宗室大臣中有胡惟庸暗通沙漠的使者封绩,而李善长却匿不以闻。④有的更说私书中有李善长的亲笔信。⑤这时,李善长家仆卢仲歉等亦上告他与胡惟庸“通赂遗,交私语”①。狱词锻炼完毕,朱元璋谓:“善长元勋国戚,知逆谋不发举,狐疑观望怀两端,大逆不道。”恰好天象显示有灾变,占得应在大臣,遂并其妻女弟侄家口七十余人诛之。② d!&e0MSS  
  李善长子祺,徙江浦,久之卒。祺子芳、茂,以公主恩,得不坐。第二年,御史解缙、虞部郎中王国用上书为李善长称冤。朱元璋得书,竟未怪之于罪。 Ibg-2R`XQK  
N`Q$ba  
o:b.4~mO  
&LR0r!'4  
徐达 /y[eyL+"  
1332~1385,汉族,明朝开国军事统帅。字天德。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北)人。出身农家,少有大志。 元至正十三年(1353),徐达参加农民起义军郭子兴部,隶朱元璋。从取滁州(今属安徽)、和州(今和县)等地,智勇兼备,战功卓著,位于诸将之上。十五年,从朱元璋渡长江,克采石,下太平(今当涂),俘元万户纳哈出。继率军克溧阳、溧水(今均属江苏)。次年,从朱元璋克集庆(今南京),继奉命以大将军领兵取镇江,号令明肃,授淮兴翼统军元帅。十七年,率军克常州,分兵取常熟、江阴等地,阻止江浙周政权首领张士诚军西进。次年,留守应天(今南京),升奉国上将军、同知枢密院事。二十年五月,长江中游汉政权首领陈友谅兵攻池州(今安徽贵池),徐达与中翼大元帅常遇春在九华山下设伏,俘斩陈军万余。又从朱元璋设伏应天城下,大败陈友谅军,俘7000余人。二十一年,从取江州(今江西九江),率师先行,迫陈友谅退兵武昌,并追至汉阳,升中书右丞。二十三年,从援安丰(今安徽寿县),败张士诚部将吕珍,移师围庐州(今合肥),旋从援洪都(今南昌)。在鄱阳湖之战中,冲锋陷阵,败陈友谅军前锋,杀1500人,士气大振。二十四年,任左相国。复引兵克庐州,继挥师克江陵(今属湖北荆沙)、辰州(今湖南沅陵)等地,平定陈友谅余部。二十五年,率师东向,遵朱元璋先克淮东、再占浙西、后破平江(今江苏苏州)之方略,进攻张士诚,克泰州。次年克高邮、淮安、兴化(今均属江苏)等地,悉平淮东。同年八月,以大将军率舟师20万,由太湖进围湖州(今属浙江),数败张士诚军,迫守将李伯升、张天骐以城降。十一月,转兵北上,合围平江,并申明军纪,禁掠民财。二十七年九月,率将士破城,俘张士诚。师还,封信国公。 十月,徐达奉命以征虏大将军与副将军常遇春率师25万,北伐元军,连战皆捷,迫元济南守将朵儿只降,占领山东全境。明洪武元年(1368)三月,进军河南,以计收降元将左君弼、竹昌,取汴梁(今河南开封)。继在塔儿湾(在今偃师境)大败元兵5万,迫元梁王阿鲁温以城降,河南平。旋分兵克潼关,西取华州(今陕西华县)。五月,趁朱元璋抵汴梁督战,奏请乘势直捣元都。闰七月,移师北上,连克卫辉(今属河南)、磁州(今河北磁县)。会诸军于临清(今属山东),沿运河北进,大败元军于河西务(今河北武清西北),进破通州(今北京通县),迫元顺帝北走。八月初二,督军克大都(今北京),推翻元朝。乘胜克真定(今河北正定)、怀庆 (今山西沁阳)等地。时闻元将扩廓帖木儿自太原引兵出雁门将攻北平(今北京),遂与诸将商议,运用批亢捣虚战术,乘其不备直捣太原,迫扩廓回军救援。旋选精兵夜袭其营,迫扩廓率18骑遁,俘降4万人,克太原,占山西。二年,挥师入陕西,迫元将李思齐降,斩元将张思道,陕西平。三年,率师败扩廓于定西(今属甘肃),俘元王公、将领以下8.6万余人,因功授中书右丞相参军国事,改封魏国公。次年,镇守北平,练军马,修城池,总领北方军事。五年,与左、右副将军李文忠、冯胜,各率5万骑分路出塞征北元。自率中路轻敌冒进,至岭北(治今蒙古国哈尔和林)遭北元军伏击,丧师万余(一说数万)。次年,复率诸将出征,败北元军于答剌海(今内蒙古达来诺尔湖)。还军北平,戍守边防。 徐达一生刚毅武勇,持重有谋,纪律严明,屡统大军,转战南北,功高不矜,被朱元璋誉为“万里长城”(《明太祖实录》卷一七一)。 *?f2m2  
 徐达是朱元璋打天下的功臣之一。明太祖朱元璋一直对于帮助自己打下天下的诸多功臣抱有极其强烈的戒心,某日,朱元璋再次召见徐达下棋,而且要求徐达拿出真本领来对弈,徐达只得硬着头皮与皇帝下棋。这盘棋从早晨一直下到中午都未分出胜负,正当朱元璋连吃徐达两子自鸣得意时,徐达却不再落子。 cxegvuF*  
  朱元璋得意地问道:“将军为何迟疑不前?” <'55U({  
  徐达则“扑通”一声跪倒在地,答道:“请皇上细看全局。” v2 SJSrX  
  朱元璋仔细一看,才发现棋盘上的棋子已经被徐达摆成了“万岁”二字。朱元璋一高兴便把下棋的楼连同莫愁湖花园一起赐给了徐达,那座楼便是后来的胜棋楼。 /iPx4TLl  
“你们一定要注意徐达所唱的歌词。”扎西刘拿出了一个本子,上面写着茉莉花的歌词—— yo`uGf%"Ai  
  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满园花草也香不过它,奴有心采一朵戴,又怕来年不发芽; .U2^4aow9  
  好一朵金银花,好一朵金银花,金银花开好比钩儿芽,奴有心采一朵戴,看花的人儿要将奴骂; w}f)Y|J6=  
  好一朵玫瑰花,好一朵玫瑰花,玫瑰花开碗呀碗口大,奴有心采一朵戴,又怕刺儿把手扎。 (CpN.kg`Cb  
  “这首歌词是最普遍、最古老的,也是何仿当年采风时听到的原唱歌词。”除此之外这首歌词还有一个深刻含义,它反映了徐达当年复杂的心情。“歌词中所提到的3种花分别代表了名、利、权。”茉莉音moli,根据谐音读“没利”,意思是说要看轻名;金银花指金银财宝,但在开花时花上却带着一个钩儿,如果你要取金银财宝就要付出代价,意思是要淡薄利;而玫瑰象征富贵,如果你要想拥有宝贵,则要受到惩罚。 :&ItDz"(  
  “名、利、权虽然都是好东西,可我‘有心来采’,但却会受到‘看花人骂”。”这里的“我”是指徐达,而“看花人”就是皇帝朱元璋。就这样,基于花鼓戏调子之上创作的《茉莉花》开始在大明帝国的首都南京得到了广泛的传唱,成为了明王朝的代表之一,也就成了当时的国歌…… <*miS.bB1D  
 南京鼓楼岗的山坡上,从前有个功臣楼。这是明朝皇帝朱元璋登基以后,下令建造的。 $JX `tJ  
  听到造功臣楼,凡是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打下江山的开国功臣,无不深受感动,称赞太祖英明。只有军师刘伯温忧心忡忡,来到皇宫,见了朱元璋,恳求说:“如今王业已成,臣责已尽,但愿辞官归田。”朱元璋忙说:“军师随我辛苦半生,如今正当享福,为何就要归隐?”刘伯温说:“朝中政事劳神,臣年老力倦,只想过个清闲的晚年。”朱元璋再三挽留不得,便取出许多金银送给刘伯温,亲自送出宫外。 >V[,&v9Cj  
  刘伯温出了皇宫,来到徐达府上,向他辞行。临别,刘伯温握着徐达的手说:“徐兄,小弟走了。有一句话望你牢牢记住:功臣楼庆宴之日,你要紧随皇上,寸步不可离开。”徐达一时不明白,想问个究竟。刘伯温说:“照此行事,日后便知。” Ja3eBcVLFC  
  功臣楼建成了。这座楼,坐落在鼓楼岗的山坡上,楼身又宽又矮,看来很结实;窗户又高又小,看来很安全。朱元璋择定日子,邀请所有功臣前来赴宴。这一天,日头刚落,功臣楼里一片笙歌,灯烛辉煌。赴宴的功臣们互相恭喜、道贺,好不热闹。徐达心里记着刘伯温的临别赠言,哪有心思与众人寒暄。他举目望望楼顶,雕梁画栋,纵横相连;低头看看地面,方石成格,平滑如镜。忽然,他把耳朵紧贴墙壁,用手对墙敲了几下,觉得声音”咚咚”发嗡,他的脸“涮”的一下,白得像纸一样。这时,只听一声喝道:“皇上驾到!”百官肃立,躬身行礼。朱元璋昂然走进大厅,笑容满面,来到席前,忙叫免礼。众人纷纷直起腰来。 >}s1m1=@  
  酒宴大开,热闹非凡。徐达平日酒量不小,今天却怎么也不敢多喝,一直盯着朱元璋的一举一动。酒正吃到兴头,朱元璋忽然站起身来,向门边走去。徐达连忙随后跟上。朱元璋发觉身后有人,回头一看,见是徐达,便问:“丞相为何离席?”徐达说:“特来保驾。”朱元璋说:“不必不必,丞相请回。”徐达哀戚他说:“皇上真的一个也不留吗?”朱元璋暗暗一惊,心想:好精明的家伙!我的机密已被他识破。徐达见皇上不言语,又说:“皇上如果执意,臣不敢违命,恳望日后妻儿老母得以照拂。”说毕,转身欲回。朱元璋忙说:“丞相随我来。” r{0h[X  
  他俩刚走出几百步,突然,“轰隆隆”一声巨响,功臣楼瓦飞砖腾,火光冲天,可怜满楼功臣,全部葬身火海。原来,朱元璋为了永保朱姓天下,才设下这火烧功臣楼的毒计。 G|f4~r24  
  徐达从功臣楼死里逃生,回到家里,整天饭不想吃,门不敢出,没有多久,忧郁成疾,背上还害了个瘩背,人瘦得脱了形。 v,+]Js\\-  
相传朱元璋当年怕徐达威胁朝廷,赐他一大碗烧鹅吃。徐达因为对烧鹅敏感,所以平日不吃烧鹅。但皇帝所赐,又不能不吃。结果在涕泪交流之下,把朱元璋所赐的烧鹅全数吃完。之後全身溃烂而死。另一说法是徐达生瘤,不能吃鹅,朱元璋偏赐烧鹅,徐达知朱元璋的意思把朱元璋所赐的烧鹅全数吃完而死。 Ig,R_v5M  
  吃烧鹅不一定死,但皇帝赐烧鹅就是赐死。所以还有人说他吃完鹅没有死,于是服毒自尽了。好一个忠臣! y+\,[\U  
  徐达是明朝最优秀的将领,他平民出身,却是不世出的军事天才.他从小兵做起,跟随朱元璋出身入死,在残酷的战争中成长为元末明初最优秀的将领。他为人宽厚,历数十役,深通兵法,战必胜,攻必取,与北元第一名将王保保的作战更是他军事生涯中的最高峰! )J, U qE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平凡的人经过他自己的努力,也能成为风云百世的名将。 i_%-<$ko  
  而他的传奇经历与赫赫战功也告诉我们:徐达,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名将! *;sODB3  
   *-{'>5(  
  第一名将徐达于洪武十七年(1384)病死,算是善终。 dq aB]ZF~  
  值得一说的是,很多书上记载,徐达得病后不能吃蒸鹅,而朱元璋偏偏就赐给他蒸鹅,徐达含恨而死。这一说法是不太可信的。 mWk+ F  
  徐达不但是朱元璋的重要将领,而且还在和州救过朱元璋的命,杀掉他对朱元璋没有任何好处,而且他为人低调,从不招摇。退一步讲,即使朱元璋要杀徐达,也不需要用这么笨的法子,找个人开点毒药,派两个锦衣卫就能解决问题。何苦要用赐蒸鹅这么明目张胆的方法来杀掉徐达。 $f(\f-z  
  徐达是明朝的优秀将领,他平民出生,却是不世出的军事天才,他从小兵干起,跟随朱元璋出生入死,在残酷的战争中成长为元末明初最优秀的将领。他善于指挥大军团作战。深通谋略,为人宽厚,历数十役,战必胜、攻必取,与北元第一名将王保保的作战更是他军事生涯的最高峰。 >hTmtIS  
  他告诉我们,一个平凡的人经过自己的努力,也能成为叱姹风云的名将 = 73,{}v  
  而他的赫赫战功及传奇经历也告诉了所有的人: g.V|ug&  
  我徐达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名将! i;zunF;?Wy  
投奔朱元璋后,徐达不仅作战勇敢,而且“时时以王霸之略进”(李贽:《续藏书》卷3,《开国功臣徐公传》),协助朱元璋收编了定远的几支地主武装,攻占滁、和等地,被朱元璋授为镇抚,“位诸宿将上”。此时,朱元璋只不过是郭子兴手下的一名首领,“诸将多太祖等夷,莫肯为下”,而徐达与汤和等人则“奉约束甚谨”(《凤阳府志》卷18,《人物志》),帮助他逐步树立威信。不久,郭子兴与另一首领孙德崖发生冲突,拘捕了孙德崖,而孙之部众则扣留了朱元璋。徐达挺身而出,到孙德崖军中去做人质,换回朱元璋。直到郭子兴释放孙德崖后,他才被放出来。朱元璋因此对他非常感激,也更加信任。郭子兴病逝后,朱元璋执掌全军大权,挥师南渡长江,攻占采石、太平,谋攻集庆(今江苏南京),徐达“与常遇春皆冠军,而达独参与进止”(查继佐:《罪惟录》列传卷8上,《徐达》),成为朱元璋最倚重的一员战将。此后,他统兵“廓江汉,清淮楚”,击灭陈友谅势力,升任总兵官、大将军;又“电扫西浙”,攻占平江(今江苏苏州),消灭张士诚势力;后受命为征虏大将军,率师北伐,“席卷中原”,克复大都(今北京),“声威所震,直达塞外”(《明太祖实录》卷171),完成了推翻元朝、统一北方的重任。 f6S P$N  
  徐达从小没有机会上学读书,但却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每逢带兵出征,常“延礼儒士,说古兵法”(同上)。归朝之日又经常“单车就舍,延礼儒生,谈论终日”(《明史》卷125,《徐达传》),因此熟知古代兵法。他还善于通过战争锻炼自己的军事才干,具有驾驭整个战争发展变化的能力和高超的指挥艺术,不仅作战勇敢,而且“尤长于谋略”(《明太祖实录》卷171)。如洪武元年攻占大都后,朱元璋令孙兴祖留守,徐达与常遇春攻取山西。北逃的元顺帝派部将扩廓帖木儿自太原北上,出雁门关,入居庸以攻北平。徐达闻讯,对诸将说:“扩廓远出,太原必虚。北平有孙都督在,足以御之。今乘敌不备,直捣太原,使进不得战,退无所守,所谓批亢捣虚者也。”(《明史》卷125,《徐达传》)于是引兵直趋太原,扩廓帖木儿急忙回师救援,结果遭到徐达的夜袭,败逃宁夏。 '`sVNuZ  
  徐达治军严明,不仅要求部下听从号令指挥,“令出不二”,而且严禁他们骚扰百姓,“有违令扰民,必戮以徇”(《明太祖实录》卷171)。他还注意优待俘虏,以分化瓦解敌人。凡是俘获敌军将士和间谍密探,他都“结以恩义,俾为己用”(《明史》卷125,《徐达传》)。所以他带兵出征,特别是在率军北伐过程中,经常出现“大军勘定者犹少,先声归命者更多”(《明史纪事本末》卷8,《北伐中原》)的局面。 ^04%Ubh  
  作为一名杰出的将领,徐达不仅具有优异的军事才能,而且具有许多优秀的品德。他严于律己,能与士卒同甘共苦。在元末群雄并争之时,许多人一旦为将握兵,即“多取子女玉帛,非礼纵横”(吴宽:《平吴录》),过起穷奢极欲的生活。但徐达不贪女色,不图货利,攻占平江及大都之后,“封姑苏之府库,置胡宫之美人财货无所取,妇女无所爱”(《献征录》卷5,黄金:《魏国公徐公达》)。徐达平时在南京家住一所低湿狭小的房子,朱元璋几次想给他换一所较好的房子,他都推辞了,说:“天下未定,上方宵衣旰食,臣敢以家为计?”(《明太祖实录》卷171)出征之时,遇到军粮不足,士卒吃不饱饭,他不饮不食,不进营帐休息。士卒生病负伤,他前去探视慰问,给予医药治疗。“士无不感恩效死,以故所向克捷”(《明史》卷125,《徐达传》)。 BAg5:89kY  
  徐达“以智勇之资,负柱石之任”,为明王朝的开创立下了盖世之功。明朝建立后,被朱元璋授为太傅、中书右丞相,后封魏国公,并以其长女为燕王妃,次女为代王妃,三女为安王妃。尽管劳苦功高、地位显赫,但徐达依然谦虚处世,从不居功自傲。每次“功成而还,拜上印绶,待命于家,略无几微矜伐之色”(《明太祖实录》卷171)。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徐达能摆脱乡土观念的羁绊,不和同乡拉帮结派,没有卷进淮西集团的是非之争。淮西集团的骨干胡惟庸见徐达功劳大,威信高,“欲结好于达”,他根本不加理睬。胡惟庸又“赂达阍者福寿使图达”,福寿向徐达告发,徐达便不时提醒朱元璋:胡惟庸这种人不适合当丞相。后来,胡惟庸因谋反被杀,朱元璋想起徐达的话,“益重达”(《明史》卷125,《徐达传》)。 u{;2c<l{z  
  尽管徐达对朱元璋忠心耿耿,恭慎有加,但仍然未能免除朱元璋对他的怀疑和猜忌。给事中陈汶辉在一个奏疏中曾提到“刘基、徐达之见猜”,说:“视萧何、韩信,其危疑相去几何哉?”(《明史》卷139,《李仕鲁传》)朱元璋在为徐达撰写的神道碑中,也承认自己曾因所谓“太阴数犯上将”的星象而“恶之”(《献征录》卷5,御制《徐公达神道碑》)。但是不管朱元璋如何猜忌,徐达毕竟在政治上忠诚不二,经济上不贪不占,生活上十分检点,没有任何把柄可抓,从而避免了“走狗烹”的厄运。流传极广的所谓朱元璋赐蒸鹅而害死徐达的说法,正如赵翼所说的是“传闻无稽之谈”,“其时功臣多不保全,如达、基之令终已属仅事”(《廿二史札记》卷31,《明史立传多存大体》),徐达和刘基是洪武朝少数得以获终天年的大臣。 /]wK1MhHtO  
  洪武十八年二月,徐达病逝,享年54岁。朱元璋追封他为中山王,赐谥“武宁”,赐葬于南京钟山之阴,并亲为之撰写神道碑,赞扬他“忠志无疵,昭明乎日月”。后复命“配享太庙,塑像祭于功臣庙,位皆第一”(黄金:《魏国公徐公达》)。(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2 !k2^X@,  
徐达26世孙成了“口书大王” L7~v~}Lu  
  多次在国内外的艺术展上拿金奖 3jDE1W''au  
  住在玄武区迈皋桥黑墨营社区的居民都知道,街区里住着“口书大王”徐凯,他用嘴巴含毛笔写字,多次获得国内外大奖。但是社区很少有人知道,这个徐凯竟是明朝开国功臣徐达的嫡传第26世孙。 *1RyQnx`o  
  昨天,徐凯在接受晨报记者采访时自豪地说:“小时候,我的爷爷就对我说,我们徐家是徐达的后裔,将来一定要有所作为,不能辱没了祖宗啊。”1962年,徐凯出生在南京。1979年,17岁的徐凯血气方刚,自告奋勇当了一名解放军战士。他决心为祖国效力,于是毅然抛弃了城市的优越生活,参加了对越南自卫反击战。为明朝南征北战、立下奇伟功勋的祖宗徐达是他的一面镜子,在越南战场上,徐凯十分沉着、勇敢。如今,徐凯已记不清自己多少次在敌人的弹雨下勇敢冲锋的经历了。1983年,退役的徐凯光荣地回到了南京,分配到一家工厂上班。 4UcylC 9b  
  徐达墓在今太平门外板仓村,距徐凯所住的黑墨营社区并不远,目前保存较好。徐凯经常路过自己祖宗的坟墓,每次都肃然起敬。 m}d +Vcb.E  
  回到南京后,生活在和平年代里的徐凯再没有了上阵冲锋的机会,他在日常生活中渐渐淡泊名利,一心迷上了书画和山石盆景,整日里拜师访友,并自创了藤艺和“口书”。经过20年的努力,徐凯在书画界开始有所成就,1996年在南京成功地举办了个人艺术展览,受到南京各位书画大家的好评。此后,他又多次在国内外的艺术展上获得金奖。 AnW&>Lg  
顶端 Posted: 2008-11-17 13:57 [楼 主] 靖哥哥 级别: 连长


精华: 0
发帖: 478
积分: 4260
金钱: 12803
在线时间:111(小时)
注册时间:2007-09-28
最后登录:2008-11-17
引用 推荐 编辑

 

李文忠 UAncNV?5  
(1339~1384) 中国明朝开国著名将领,字思本,江苏盱眙人。朱元璋甥,后收为养子。喜爱读书,作战骁勇,治军严明。19岁率亲军,从朱元璋增援池州(今安徽池州市),初建战功。继又率部连挫元军,于元至正十八年(1358)攻占浙江昌化(今临安西)、淳安等地,因功授帐前左副都指挥兼领元帅府事。后与邓愈会师,再克浙西重镇建德。不久,元水陆军数万突然反击,他先破其陆军,取部分首级置于木筏,顺流而下,水路元军见之惊慌逃遁。二十五年春,张士诚派兵20万攻新城(今浙江诸暨南)。李文忠率军驰援,因敌众己寡,将士有疑惧,他激励将士说:兵在谋不在众。次日,乘雾进攻,冲其中坚,果获大胜,歼张军数万,俘将校600 人。二十六年秋,率军进克杭州,迫守军3万投降,升浙江行省平章。明洪武二年(1369),以偏将军从常遇春攻占元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东北)。常遇春病逝后,他代其职继续远征漠北,俘斩元兵万余。次年,与徐达分道北征,俘获元主之孙及大臣数百人,升大都督府左都督。封曹国公,同知军国事。十年,负责大都督府,十二年与西平侯沐英进兵洮州(今甘肃临潭东),平定起事番民。兼领国子监事。李文忠好学问,通韬略,交儒士,严治军,临阵奋勇,战功卓著。十七年病卒。 %PeQ,!?h  
o %Y%<  
T;^D#ZH|  
l_(I#4f   
c.AA5Nt  
](?-一三七九)字朝宗,江苏高邮人。封忠勤伯。洪武四年(一三七一)为右丞相。少从余阙学,通经能文,善篆、隶大书,庄重非时人所及。尤工诗歌。《月山丛谭、吾学编》 #J#-p]y  
  朱元璋即帝位后,逐渐感到帝权与相权的冲突,唯恐臣下权力太大,会导致元末“宰相专权”、“臣操威福”的局面重演。有鉴于此,几次设法试图调整,以加强皇权。最早被杀的是中书左丞相杨宪。杨宪于洪武二年九月入为中书右丞,洪武三年李善长病休时,便实际操纵中书省大权,升为左丞。他玩弄权术,陷害同僚,“市权要宠”,很快被朱元璋杀死。 *R#nENku2  
  接着是右丞相汪广洋被杀。朱元璋鉴于李善长权力过大,威胁帝权,于是在撤换李善长后,最初选中了汪广洋接替李善长的相位。汪广洋遇事小心谨慎,又以“廉明持重,善理繁剧”而著称。 .Wz)%Z>V  
  洪武六年,胡惟庸进入中书省,与汪广洋共任右丞相。之后,汪广洋以“无所建白”贬为广东参政。但是汪广洋一离相位后,胡惟庸遇事专断与李善长相比有过之无不及。况且李善长还借胡惟庸等人,遥执相权,势力更甚于前。 prlB.n\Y  
  汪广洋被贬后,当然也不服气,便暗中收集李善长的不法证据,于洪武九年(1376)与御史大夫陈宁,合疏参劾李善长有“大不敬”之罪。这当然正中朱元璋的下怀,于是洪武十年九月,朱元璋先升胡惟庸为左丞相,再调回汪广洋为右丞相,以牵制胡惟庸,改变胡惟庸独相的局面。 /krRcfL  
  然而汪广洋复相后,整日喝酒,并没有起到应有的牵制作用,反而事事调和,公事“惟以他官剖决,不问是非,随而举行”。这令朱元璋大为失望,又把他贬往广南地区。即使这样,仍未能平息朱元璋的怒气,便又追加诏书,下令追到后,即将汪广洋就地处死,洪武十二年十二月汪广洋被贬杀。  v%HA  
,FTA.E*%  
ssG+}/~  
hr0QxO   
胡惟庸 sQ*ip%c  
(?~1380年),凤阳府定远县(今属安徽)人。 dD&6@H  
  早年随朱元璋起兵,默默无闻。历任元帅府奏差、宁国知县、吉安通判、太常少卿等职。洪武三年,拜中书省参知政事。六年七月,凭李善长推荐为右丞相;约至十年进丞相。位居百官之首。随着权势的不断增大,胡惟庸日益骄横跋扈,擅自决定官员人等的生杀升降,先阅内外诸司奏章,对己不利者,辄匿不上报。各地喜好钻营、热衷仕进之徒与功臣武夫失职者,争走其门,馈送金帛、名马、玩物不可胜数。学士吴伯宗曾因弹劾他而险遭大祸;他得知大将军徐达对他不满,曾在朱元璋处诬奏其奸行,后竟诱使徐达家的守门人福寿谋害徐达。因福寿揭发,未能得逞。胡惟庸还千方百计地拉拢因犯法受朱元璋谴责的吉安侯陆仲亨、平凉侯费聚,令其在外收集军马,以图谋反。此外,他还勾结中丞涂节、御史大夫陈宁等,令陈宁坐中书省阅天下兵马籍。这一切引起朱元璋的极大注意。朱元璋从元亡的教训中,深感臣下权力太大,会导致元末“宰相专权”、“臣操威福”的局面重演。早在洪武九年,即对各省权力机构进行改革,十一年,又令六部奏事不得关白中书省,进一步削弱了中书省权力。 G LBEd|  
  不久,胡惟庸之子驰马于市,坠死于车下,惟庸杀挽车者。朱元璋大怒,令其抵死,不准以金帛偿其家之请。洪武十三年正月,涂节和中书省吏上书告胡惟庸谋反。朱元璋遂以“枉法诬贤”、“蠹害政治”等罪名,将胡惟庸和涂节、陈宁等先后处死。 *g2Kc` 5  
  胡惟庸死后,其谋反“罪状”陆续被揭发,如派林贤下海招倭;派封绩称臣于元嗣君,请出兵为外应;令李存义、杨文裕说李善长谋逆;毒死刘基;收纳亡命等事,连韩国公李善长、吉安侯陆仲亨、平凉侯费聚、延安侯唐胜宗等。朱元璋大怒,为肃清“逆党”,株连杀戮者达三万余人。前后延续达十年之久,朱元璋并做《昭示奸党录》布告天下。“胡党”而受株连至死或已死而追夺爵位的开国功臣有李善长、南雄侯赵庸、荥阳侯郑遇春、永嘉侯朱亮祖、靖宁侯等一公、二十一侯。胡惟庸被杀后,朱元璋遂罢丞相,革中书省,并严格规定嗣君不得再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说立者,处以重刑。丞相废除后,其事由六部分理,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 K=K?5k  
  明代史籍中关于胡惟庸案的记载多有矛盾,因此关于其是否确实谋反,当时便有人怀疑,明代史明代史学家郑晓、王世贞等皆持否定态度。 顶端 Posted: 2008-11-17 13:59 1 楼 靖哥哥 级别: 连长


精华: 0
发帖: 478
积分: 4260
金钱: 12803
在线时间:111(小时)
注册时间:2007-09-28
最后登录:2008-11-17
引用 推荐 编辑

 

解缙 ".sd|!/g  
)(公元1369一1415年)字大绅,又字缙绅,号春雨,又号喜易,明朝第一位内阁首辅。洪武二年十一月初七日(公元1369年12月6日)出生在吉水鉴湖(今吉水县文峰镇)的一个书香门第之家。洪武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祖父解子元,元至正五年(公元1345年)进士,授安福州判宫,迁太史院校书郎,除承务部、东莞县尹,在元末战乱中死于乱兵;父亲解开,二魁胃监,五知贡举,以父死节赠官参知政事不拜,明初授以官又不受,一心从事著述、办学,培养人才;母亲高妙莹,不但贤良淑慧,而且通书史、善小楷、晓音律。解缙生长在这样的家庭,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传说他自幼颖敏绝伦,其母画地为字,于褪概中教之,一见不忘5岁时,父教之书,应口成诵;7岁能属文,赋诗有老成语;10岁,日涌数千言,终身不忘;12岁,尽读《四书》、《五经》,贯穿其义理。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参加江西乡试,名列榜首(解元);次年,会试第七,廷试与兄纶、妹夫黄金华同登进士第。选为庶吉士,读中秘书。明成祖时,入直文渊阁,进翰林学士,参与机务,后又兼右春坊大学士,一时诏令制作,皆出其手。 nt0]5 *  
  解缙有治国安邦之才。初入仕时,甚受朱元璋宠爱,常侍奉左右。一日,太祖在大庖西室对缙说:“与尔义则君臣,恩犹父子,当知无不言。”日上万言书,剖切陈词。他建议:政令要稳定,刑罚要简省,要整理经史,制定礼乐,表彰贤士,崇祀先哲,禁绝娼优,易置寺阉,薄赋敛,减德役,焚经咒,绝鬼巫,裁冗员,节流开源,以苏民困。他又指出朝廷用人当择贤者,授职当最德才;应改革时弊,鼓励农耕,实施授田均田之法,兼行常平义仓之举,免去苛捐杂税,使民休养生息;要尚武以固边防,崇文以延人才;治罪不株连妻子,捶楚不加于属官。奏疏呈上,太祖连连称赞解缙有安邦济世之奇才,治国平天下之大略。不久,缙又献《太平十策》,再次陈述自己的政治见解。 Aom9KB  
 解缙这个人从小就是神童,生而秀异,颖敏绝伦,在明史上是个集诗文和书法大成之人。其文雅劲奇古,诗豪放羊瞻,书小楷精绝,行、草皆佳。狂草名一时,然纵荡无法。 但凡这类年幼就名噪全国的人,骨子里的才气放逸,桀骜不逊,是后天名就者无法接近和比肩的。但有一点不好,这样的品性,不加自修,很容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所以他的下场就很凄惨。虽然他主持撰修《永乐大典》名流千古,但最终还是被锦衣卫活埋雪中而死,年仅四十七岁。 $%sJd~iZ  
  别看只有四十七岁,解缙却历经明太祖、建文帝、成祖三朝。朱元璋的时候,因才气过人被重用,后来因抗旨敢言被收拾罢官,朱允炆的时候从新启用。到了朱棣的时候更惨,就因为进京奏事的时候,皇上不在家而见了太子,自以为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回去了,好家伙,一个“无人臣礼”之罪,就被下旨入狱,酷刑伺候,然后雪中活埋。 j,&yO   
  胳膊拧不过大腿儿,这是真理,但这个“小胳膊”非要和“大腿”较量,那就是他的不识时务。得罪了谁别得罪小人,小人之人只认自己,不认道理,而解缙的嘲弄又是毫不留情的诗文伺候,当时的权臣对他既恨又怕,所以,陷害而死不足为奇----得罪人的买卖,花了身家性命的血本赔了给人家。 eCReO AS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这个对子说给哪个文人,哪个文人都不愿意听。人家怎么也是文人,有没有真才实学,关你何事?你是才子又能怎么样哪?给你来点儿干净的埋法----雪埋行不?让你看别人都黑,看不见自己黑,好好让你干净干净! {k ;J?@u4  
  曾经一个当时的权臣本来依仗自己的权势,想给你个小解缙一个教训:“二猿断木深山中,小猴子也敢对锯(句)?”这“小胳膊”一点儿也没给人家个面子,上去就来:“一马陷足污泥内,老畜生怎能出蹄(题)!”别人是看了“老畜生”的笑话了,“老畜生”却要恨你一辈子,不陷害你陷害谁?你的对句高妙,那就来个高妙的办法要你的命,还是雪埋! o^ xQ"*M  
  要说解缙不懂温柔也不是实事求是,他的对子:“蒲叶桃叶葡萄叶,草本木本;梅花桂花玫瑰花,春香秋香。”谐音、立意、意境完美无暇,但可是你这种温柔怎么就不能对那些世俗小人温柔温柔哪?对着那些花花草草温柔有谁回报你吗?死到临头,让你吝啬对世俗小人的温柔,给你找个没花没草的季节,冬天咋样?还就是雪埋! / Q~F-  
  文人、权势和世俗,口诛笔伐的可畏,冤枉死你个大才子,后人记住了《永乐大典》,后人记住了你解缙的丰功伟绩,后人也面对你的才气逼人暗自悲叹,但是,后人之中有多少赞扬你的刚直不阿,而纷纷刚直不阿?表面赞扬你一下可以,但后人不想被雪埋,即使那样很干净、很另类、很温柔。说不定没准儿埋你的时候,后人看见了还要说:“该埋!识时务者为俊杰,虽然我不如你,但至少我还活着。”抱着“活着”不放的人当中,不乏那种看似与你隔世神交而高呼“敬佩解缙”之人。 x_=";uz:  
  解缙不喜欢建文帝统治下的明朝,因为建文帝生性懦弱,不像朱元璋那样有心计,所以"靖难军"欲攻在德州时,帮了朱棣一回,使其改道进攻淮北的李景隆。 Jb%x)9  
  解缙不仅学识渊博,才华横溢,而且为人耿直,刚正不阿,不畏权贵。他屡次上疏,针泛弊政,弹劝奸佞小人,由此导致他一生坎坷,时而得宠,时而失宠,时而升迁,时而贬谪,直至被人迫害致死。 p^4F\(XP  
  还是初人仕时,解缙曾指责兵部僚属玩忽职守,尚书沈潜对此极为恼怒,上疏诬告解缙。太祖由此也责备解缙“散自怒”并贬他为江西道监察御史。韩国公李善长因罪被太祖处死,缙代郎中王国用上疏为李善长辩冤;他又代御史夏长文革疏《论袁泰奸黠状》,历陈御史袁泰蔑视朝纲,贪赃枉法,陷害忠良之罪。袁泰受到处罚,对此怀恨在心。太祖认为解缙还缺乏涵养,必须修身养性,闭门思过,否则会成为众臣攻击的对象。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太祖召解缙父亲进京,对他直说:“大器晚成,若以尔子归,益令进,后十年来,大用未晚也。”缙只好随父回归吉水。在老家8年,他闭门著述,校改《元史》,补写《宋书》,删定《礼记》。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太祖病逝,缙进京吊丧。时惠帝临朝,袁泰乘机进诲言,攻击解缙“诏旨,且母丧未葬,父年90,不当舍以行。”帝听信诲言,贬缙为河州(今甘肃兰州附近〉卫吏。当时的礼部侍郎董伦为惠帝所信任,在惠帝面前为解缙说了不少好话,这样,解缙才在建文四年被召回京师复职,任翰林待诏。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成祖朱棣登基,摧解缙为翰林待读,与黄淮、杨士奇、胡广、金幼孜、杨荣、胡俨等进文渊阁参预机务,不久,又迁为翰林侍读学士,奉命总裁《太祖实录》、《列女传》。这时,成祖对解缙很信任,曾对大臣们说;“天下不可一日无我,我则不可一日少解缙。”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解缙被摧升为翰林学士兼右春坊大学士。这是他仕途最得意之时。 p_rv=K7  
  皇帝的宠爱改变不了解缙刚正不阿、坚持正义的气节,对不合礼仪之事,他还是要反对的。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朱棣召解缙入宫,磋商立太子之事。当时成祖的意思是想立次子高煦为太子,但解缙仍直言说:“为长,古来如此。皇太子仁孝,天下归附,若弃之立次,必兴争端。先例一开,怕难有宁日,历代事可为前车之鉴。”朱棣听后面有不悦,对此议犹豫不决。解缙为说服皇上,只说了一句话:“好圣孙!”两人相视而笑。最后同意立长子高炽为太子,次子高煦为汉王,并令解缙撰写立储诏书,以告天下。从此,高煦深恨解缙。高煦自以为有战功,又深得朱棣宠爱,常存夺嫡之心。见此情形,解缙上疏劝阻说:“启争也,不可。”朱棣认为这是离间他们的父子关系,对缙很有意见。永乐四年,成祖赐黄淮等人二品纱罗衣,而独不给解缙。漠国公邱福将朝廷机密"传达延外",高照却嫁祸解缙“禁中语”五年,解缙又被诬为“试阅卷不公”贬为广西布政司参议。临行前,礼部郎中李至刚因与解缙有宿怨,又诬缙,故即改贬交趾(今越南),命督饷化州。 xtfldw.\  
  永乐八年(公元1410年),解缙人京奏事,正遇成祖北征未归,故只好觐谒太子高炽而返。于是朱高煦又乘机进诲言说:“伺上出,私现太子,径归,无人臣礼!”祖为此震怒。当时解缙已同检讨王到广东去了,一路上,他俩看到赣江两岸旱情严重,便上疏请凿赣江通南北,引水灌田。疏上,成祖愈怒,诏令将解缙逮捕入狱。缙在狱中受尽严刑拷打,并株连多人。永乐十三年正月十三日(公元1415年2月22日),锦衣卫帅纪纲上囚籍,成祖看到有解缙的名字问了一句很有水平的话:“缙犹在耶?”纲一贯草营人命,深为解缙憎恨。因此,他怕成祖赦免和启用解缙,便赶回狱中,假意置酒祝贺,将缙灌醉,活埋于雪中而死。那时,解缙才47岁。解缙被害后,家中财产被抄没,妻子、儿女、宗族都流放到辽东。 *5+e6#wh-  
  解缙在朝时,以贤德论主切好就说好,坏就说坏,毫不掩饰自己的观点。成祖曾把朝廷大臣的名单给他,命他“疏其短长”解缙一一写出:“天资厚重,中无定见。夏原吉有德量,不远小人。刘情有才干,不知顾义。郑赐可谓君子,颇短于才。李至刚诞而附势,虽才不端。黄福秉心易直,颇有执守。陈瑛刻于用法,尚能持廉。宋礼直憨而苛,人怨不恤。陈洽疏通警敏,亦不失正。方宾薄书之才,理偿之心。”祖将奏疏交给太子朱高炽,朱高炽又询问尹昌隆、王汝玉两人情况,解缙即刻回答说:“君子,而量不宏;汝玉文翰不易得,惜有市心耳。”仁宗即位,拿出解缙的奏疏给首辅杨士奇说:“言缙狂,观所论列,皆有定见,不狂也!”称赞解缙的文章雄劲奇古,新意叠出,可与司马迂、韩愈等人媲美。因此,下诏把解缙的妻子、儿女、宗族赦归吉水。正统元年(公元1436年)八月,赦还所抄家产。成化元年(公元1465年)为解缙平反昭雪,恢复官职,赠朝议大夫,溢文毅。 &eCS@40<  
  解缙一生最大的功绩是他亲自主持了《永乐大典》的编纂工作。明成祖即位不久,命解缙编纂《文献大成》,企图把历代文献分门别类地搜集起来,但由于人手少,时间仓促,一年成书,成祖阅后,认为所纂尚多未备,过于简略,不符合他的原意,于是决定增派太子少师姚广孝、礼部尚书郑赐等协同解缙为监修官,又征召二千多人参加编专毒、较订、录写、绘图、圈点等工作,重新进行编寨。经过三年多的艰苦努力,这部大类书终于编成,取名为《永乐大典》。全书共有22877卷,凡例、目录60卷,装订成11095册,共3亿7千万字左右,“括宇宙之广大,统会古今之异同。”成祖《永乐大典》序言)辑人经、史、子、集、释藏、道经、北剧、南戏、平话、医学、工技、农艺、志乘等各类著作七八千种,按《洪武正韵》的韵目排列次序。这是我国最大的一部类书。在世界文化史上,《永乐大典》被誉为编纂最早、规模最大、内容最广的百科全书。 ] N_5:4vf}  
  解缙不仅在学术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而且在诗歌、书法、散文等方面也很有成就。他才气横溢,下笔不能自休。尤工五言诗,现存诗五百余首。他的古体歌行,气势奔放,想象丰富,逼似李白,而律诗绝句,亦近唐人。他又擅长书法,小楷精绝,行草皆佳,用笔之精妙,出人意表。他的著作有《白云稿》、《东山集》、《太平奏疏》等。现在留存下来的有《解文毅公集》十六卷及《春雨杂述》一卷、《古今烈女传》三卷。后人对他一生的评价是:“节千秋壮,文章百代尊。”邹元标《解春雨学士旧墓》。 2`~8{1J2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这副流传了500多年的著名楹联,出自明代翰林学士、《永乐大典》的总编纂解缙笔下。要论根底,解缙侍奉过三代皇上,朱元璋曾经亲口对解说:“朕与你义如君臣,恩犹父子,你对我有什么谏言应当言无不尽才是啊!”要论经纶,解缙曾经领导3千多文人以3年时间,完成了3亿7千多万字,卷帙达2万多(大部分于1900年被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焚毁,现在全世界各大图书馆存书加起来只有八百卷)的宏大类书《永乐大典》。然而这位既有最强大靠山,又有满腹长才的庙堂伟器却没得好死,只活了47岁。 MH#gZ8{d  
  朱元璋叫他提意见,解缙果然大冒傻气上万言书,历数朱元璋政令多变,一发火就除根剪蔓进行滥杀,小人趋媚,贤者远避,贪婪者得计,廉洁者受刑,吏部无贤否之分,刑部无枉直之判……《孟子》里早有“知识分子不是东西论”:“士,诚小人也。”但有人对朱元璋解释这句经典论断时却说:“士诚,小人也!”(《闲中古今录》)以此嘲笑政治对手张士诚。解缙还向朱元璋上书《太平十策》,切中要害,惹得明太祖老大不高兴,解终于被罢官。8年之后建文帝时又出仕;等朱棣夺了侄儿的皇位,迁都到北京时,解缙又得到重用。 pMMI:}sR4  
  可是,解缙对“皇帝心理学”一窍不通,这是最大最可怕的“腹中空”;对“官场关系学”尚未入门,这更是遭人嫉恨动摇官基的薄弱环节——“根底浅”。朱元璋叫你直言切谏,你没想想,不用说老天的儿子——天子,即令是平头百姓,有几个是闻过则喜的?你明知朱元璋喜怒无常,滥杀忠良,却偏要去显显愚忠,触犯逆鳞,你这不是找死吗?几经折腾,受到第三个皇帝的重用,让你当《永乐大典》的总编辑,老老实实编你的书得了,你偏要介入最高层的权力斗争,终于被二太子构陷,锒铛入狱,在锦衣卫(皇上的特务机关)被打得体无完肤死去活来,被无辜关押了5年,叫你尝尝“言者无罪”是什么味道。 _F z!mB  
  官场如戏场。这一点,解缙连ABC也不懂。对同僚大臣十有八九,他都如实品评。说某人诞而附势,虽有才而行不端;某人可算君子,却短于才华;某人是薄书之才,驵侩(牲畜交易经纪人)之心;某人有德望,但不疏远小人。然而这些被他藐视的人,恰恰都是一二品大员。他们听到解缙的评论,能不嫉恨么?有一天,朱棣要锦衣卫都指挥佥事纪纲把监狱的囚犯名单给他看看,一下看到“解缙”二字,说了句:“缙犹在耶?”这无异于死刑判决书。纪纲心领神会,回到狱中,将解缙用酒灌醉,扒光衣裳,扔到雪地里,活活冻死了。 ,6cb y]]M  
其一 s:`DRXcF  
  明代解缙才调宏达,尤善诙谐。据说某道士对解缙十分敬慕,特意拿了自己的画像来拜见,恭恭敬敬地请解缙为其题诗。 c7Q%\_=W  
  解缙接过画像,当即笔走龙蛇般连写了三个“贼”字。道士一见,又惊又怒,正欲发作,只见解缙含笑从容续写,连同前面所写的三个“贼”字,成了一首颇有情趣的题画像诗: E5l=(  
  贼、贼、贼, s_t,O}mWO  
  有影无形拿不得。 inCYl-pM  
  只缘偷却仙丹药, ?8)O@- r  
  而今反作蓬莱客。 j^jhLuh  
  “蓬莱”是神话传说中的海上仙山,道士作了“蓬莱客”,就意味着成了仙,相传八仙过海就是从蓬莱阁起程的。 hgvm  此诗先说这位道士是贼,接下来遂将“贼”字妙解为对其修行的称赞。难怪道士读罢,由惊怒转为惊喜,千谢万谢而去。 Vaqh8 .i  
  其二 f{yg6Mn,uh  
  朱棣为朱元璋第四子,初封燕王,后起兵自称“靖难”,夺取帝位,即明成祖,年号永乐。据说朱棣当了皇帝之后,为立太子事一时拿不定主意。这时,解缙正奉旨纂修《永乐大典》,很受永乐皇帝朱棣的赏识。朱棣于是就此事密召解缙,解缙进得宫来,就立太子事发表自己的看法:“立子为长,古来如此。皇太子仁孝,天下人心归附,若弃长立次,必兴争端。”因朱棣自己不是长子,对此说不感兴趣,心中仍存犹豫。 .JnC=I`  
  正在这时,内宫太监送来一幅名为《彪虎图》的画:一只白额回首望身后幼虎,情状甚为亲呢。解缙见此图,当即吟诗曰: \.pgp/*  
  虎为百兽尊,谁敢触其怒? @_lADr  
  惟有父子情,一步一回顾。 U#(T,|pw  
  朱棣听了,知道解缙是借着题诗婉转进谏,颇受启示,当即决定立长子高炽为皇太子,即后来的仁宗。 QE~'BCA  
  其三 fR =>  
  相传,永乐皇帝有一天突然对解缙说:“你知道昨夜宫中有喜事吗?你就此吟首诗吧!” E3G7kTjNB  
  解缙就“有喜”二字,想到可能是皇后生产,便吟: s\ QO  
  君王昨夜降金龙, v`*s Fa+R  
  把皇子喻为“金龙”,本是吉语。岂料永乐皇帝却说:“生的是个女孩。” g"h !  
  解缙眼珠一转,马上续道: iF(R^1D J  
  化作嫦娥下九重。 SCCEnV i2  
  通过一个“化”字,将生男改为生女,可谓巧妙自然,天衣无缝。 Wo  P" 5  
  永乐皇帝本是借此题为难解缙,于是故意叹口气说:“可惜刚出生便告夭折。” 4jKhuOzsQ  
  解缙早有准备,脱口应道: jYaU*or~  
  料是人间留不住, g^SJ_2[hN  
  永乐皇帝又说:“已将尸体扔到池塘里去了。” ;Pk[&'T'  
  解缙转口又吟: t~^C4oW|  
  翻身跳入水晶宫。 oI<;P[N  
  这场君臣对话,充分表现了解缙出口成章,应付自如,正因为如此,才使避讳之语得以巧妙妥帖的解释。 c,{O;=P|  
  其四 Zh#89pNh0t  
  鸡冠花属苋科一年生直立草花,以其卓然挺立的肉质花序有如雄鸡之冠而得名。 ALBO2v}|  
  有一次解缙与永乐皇帝在花园游玩,皇帝突然命解缙以鸡冠花作诗,解缙略一思索,起句道: @,~GT`?]m  
  鸡冠本是胭脂染, &]L~(kL  
  一语刚落,只见皇帝从身后取出所执白鸡冠花,说:“不是胭脂红,是白的。”解缙随机应变,当即又吟: O:kVaIj<  
  今日为何淡淡妆? I4o^  只因五更贪报晓, VL8rNP:.  
  至今戴却满头霜。 A 6"1bh  
  解缙应对如流,用语不凡,联想奇妙,皇帝听了甚为高兴。 O33Jx  
  其五 \$yKHZ 6"  
  解缙自幼好学,出口成章。这年春节,他在后门上贴了一副春联: 8fzCX9  “门对千竿竹,家藏万卷书。” kXu)zos  
  对门的员外看了,很不高兴,心想,只有像我这样的人家,才配贴这副对联,就命仆人把竹子砍了。不一会,家人来报,解缙的春联改成了: m0Wm].WQ  
  “门对千竿竹短,家藏万卷书长。” O?S,CZm  
  员外听罢,非常恼火,令人把竹子连根挖出,不料解家的春联又改为: =1yQcKf0rX  
  “门对千竿竹短无,家藏万卷书长有。” ~3z_E#~T2  
  其六 0&_ AHv  
  明代才子解缙到一大商贾家收税款。事前,商贾家调皮的女儿在宅前贴上对联,心想,看你解税官怎么进屋。对联云:  C%9BPA  
  闲人免进,盗者休来。  'wJdWK7  
  解缙看罢一笑,叫人拿来笔往门联左右各添三字便挺胸而入。商贾女儿出门一看,不得不佩服这位年轻税官文思敏捷,巧补天成。原来解给将对联补写为:  Mw:1(M  
  闲人免进贤人进,盗者休来道者来。 E4jE_0:A  
  其七 %P$2+9mC@|  
  解缙幼时去河里洗澡,把脱下的衣服挂在河边的老树上,这时县令来了,对解缙说,我出个对子,若对得出来衣服便给你,对不出来我可就拿走了。然后指着老树说:“千年老树为衣架。”解缙昂首,脱口而出:“万里长江作浴盆!”县令大异,遂还衣于缙。 iA\?y-  
  二猿伐木深山中,小猢狲也敢对锯(句) *}(wnCtRM  
  一马失陷淤泥内,老畜生焉能出踢(题) !|WuvD\  
  其八 k{`aLhcOG  
  毛泽东引用过这样一副对联:“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这副对联的作者是明初才子解缙。 vD$h4@up*  
  传说他有一次上街,时值春雨连绵,不小心跌倒了。路上行人见了失笑。他随口吟诗回敬:“春雨贵如油,下得满街流。滑倒解学士,笑杀一群牛。”民间还流传着他的许多巧对,例如他19岁考中江西解元后,出游到一道观,口渴求饮,老道士慕他的大名,出个上联试他:“一盏清茶,解解解元之渴”,其中三个“解”字不同音,下联也要如此,难度很大。解缙却不费工夫属对道:“三弦妙曲,乐乐乐府之音”,这三个“乐”字也不同音。 P!|g||&  
  有关电视剧:《大明奇才》 +5JlRcc  
  <<大明奇才>>超链接http://baike.baidu.com/view/909346.htm *\'UD,qv  
  单口相声“解学士”中主人公。 mtB  解缙是明朝有名的才子,他从小聪明好学,但家境贫寒。解缙家对面是一家财主,门对富豪的竹林。除夕,他在门上贴了一副春联: -kdTON2  
  门对千根竹, 家藏万卷书。 NJ'J,Gld/_  
  富豪见了,叫人把竹砍掉。解缙深解其意,于上下联各添一字: (wrH|x>`  
  门对千根竹短,家藏万卷书长。 hJr>ZV=  
  富豪更加恼火,下令把竹子连根挖掉。解缙暗中发笑,在上下联又添一字: 'zP{SCt@T  
  门对千根竹短无,家藏万卷书长有 BK9^JbeC  
Fj 4&{N  
N$Q8O| Kl  
woqgT9t  
(1367-1449) JI?RQv^  
  字宗豫,号介庵,永嘉人(现鹿城区人。是“永嘉黄氏族系”始迁祖黄中(794~887)字大本,号潜夫,於唐太和八年甲寅(834)自南京迁居永嘉左厢南郭育材坊定居之第十七世裔孙。) 元惠宗至正二十七年丁未(1367)五月初四,黄淮出生在育材坊(遗址当在现今府学巷100号原人民大会堂之东南角上)。父亲黄性(1339~1431)名思恭,号静庵。母亲王氏(1338~1422)。洪武元年三月,全家移居巾湖里(又名幞头河;宋朝时名孝廉坊;今名黄府巷。)八岁时,启蒙於业师徐先生讳垕(1344~1405),字宗实,号静庵,黄岩人。黄淮於明洪武二十八年乙亥(1395)荐入南京国子监,同学有常州芮善、黄岩徐德新等。二十九年(1396)中应天府举人,翌年丁丑(1397)登春榜二甲第五名进士,授官中书舍人(从七品)。1402年六月十七日,明成祖朱棣在南京为帝,二任黄淮为翰林院侍书;七月初三,复黄淮为中书舍人。成祖于奉天门左室召见黄淮,询以政事,黄淮据“靖难之役”后的形势和政局,陈述了自己的意见,对答如流,很合成祖旨意。八月初一,黄淮与解缙、杨士奇、胡广、金幼孜、杨荣、胡俨等六人入直文渊阁预机务,黄淮专掌制敕。八月初七,三任黄淮为翰林院编修。十一月十日,四任黄淮为翰林院侍读。1403年改元永乐元年,从此,成祖每上朝议事,常援黄淮与解缙侍立御榻左,以备顾问。有时至深夜仍在帝榻前商议机密的重大政务。正月廿六日,黄淮奉命与解缙为会试考官,取中式472名,曾棨为状元。四月二日,五任黄淮为左春坊左庶子兼翰林院侍读。永乐五年(1407)六任黄淮右春坊大学士兼翰林院侍读。黄淮前后在朝任官廿年,著有与同僚应酬诗文三卷,计372(篇、图二、《黄淮文集》插图:黄淮墨迹首,约5.4万字)取名为《退直稿》。 !:b/=Ws+  
  永乐十二年(1414)黄淮被汉王朱高煦诬陷,入北京诏狱十年。永乐廿二年甲辰(1424)八月十五日,明仁宗朱高炽即位。十六日,黄淮出诏狱,官复原职。十七日,七任黄淮为通政使兼武英殿大学士。黄淮整理自己於狱中十年所吟作诗文240余题,364首(篇,约2.8万字)分上下二卷,取名《省愆集》,於清乾隆四十三年六月被辑入《四库全书》1240/433~479页。 XNi(r3E0  
  仁宗洪熙元年(1425)正月初五日,朱高炽手谕(图一)敕吏部:黄淮、杨士奇、金幼孜俱支三俸。十六日,授八任诰命晋黄淮为荣禄大夫少保户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 =_A4aV  
  宣德元年丙午(1426)八月初一,汉王朱高煦反。八月初七,敕谕黄淮等留佐郑王瞻埈、襄王瞻墡监国(此为黄淮第六次参与监国)黄淮夙夜在公,待至九月初六日,宣德班师回朝,方归私第,瘵(肺结核)病加重。得太医徐叔拱诊治。病稍缓,奏请辞官还乡,不许。二年丁未(1427)三月初,任黄淮为丁未科考廷试读卷官。初夏,黄淮病势严重,虽经太医调治,沉痼仍然难愈。八月初六,由次子黄采进奏《求退致仕疏》(详后面所附《奏词》)称疾辞官。初九宣宗览奏恻然曰:“其疾若此,固留之,情有不可‥‥‥。”遣中官赐钞万贯,准黄淮暂还家养疾。黄淮回归温州后,於茶山南柳“寿征庵”奉养老父。父子俩“遨游林壑,往来别墅,衣冠伟然,辉映后先,为近世所未有。”宣德三年戊申(1428)秋,庆贺父亲黄性九秩大寿并且自祷身体健康,经江心寺都纲昙旭禅师指点,为弘扬佛法,特捐资舍地择郭公山东麓兴建最胜寺,戊申秋动土,逾年竣工。至今年(2008)已有五佰八十年历史。宣德三年,温州知府王震议:“为黄淮立‘少保’坊”,择建於拱辰门(俗称朔门)内北大街上,永宁桥口的一座四柱坊表。‘少保’二字系黄养正所书,坊表竣工於宣德四年(1429)春。父亲黄性颐养天年,於宣德六年辛亥(1441)十一月初五日,享寿九十三高龄而终,七年壬子(1442)九月初六日,赐祭葬於南柳“黄府山”上。黄淮特赴北京谢恩,十二月十八日,面陈宣宗:“采颇习楷书,愿留京报效”。帝准黄采于翰林院进其书学。并赐黄淮留北京过春节。八年癸丑(1433)正月十五,敕谕往御苑观灯,宣宗赐宴招待。二月初八,黄淮奉命为该科会试主考官(副主考王直),取刘哲等百人。三月三日,榜曹鼐为状元。 四月二十六日,敕赐乘轿游西苑,命太监吴诚导游,杨士奇、杨荣、杨溥等十五人陪同(黄采亦从行游), 并赐宴万岁山麓。六月十一日,宣宗为黄淮饯宴太液池,亲题“赐归”二字,并制长诗《太液池送黄淮辞政》!(详后附),有“赐大学士黄淮”端砚(现藏湖南湘阴博物馆);且谕以“明年朕生日,卿其复来。”颁路费回温。秋,黄淮将宣宗长诗刻于石碑,盖了“奎文亭”于幞头河(遗址於今温州黄府巷“温州仪表厂”内)。十月,游乐清雁荡,龙鼻洞岩刻有:“荣禄大夫少保户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永嘉黄淮宣德癸丑冬游。”(至今字体仍甚清晰)九年甲寅(1434)正月初二日,黄淮自永嘉启程赴北京,二次入觐宣德皇帝。重阳日,太监范宏传旨:“天寒且冷,(着黄淮)乘驿回还(温州),期以后年‘万圣节’再来”,宠赐之礼加于初。宣德十年乙卯(1435)正月初三日,宣宗朱瞻基驾崩,黄淮闻讯即启程赴北京(进香)此第三次入觐。五月初四(黄淮生日)启程返温,杨士奇赠词《水龙吟·寿黄学士》权当折柳。黄淮即次韵奉谢!(详后附)黄淮三次自永嘉赴北京,著有《入觐稿》两卷,计143题目161篇(近4万字)。 :2[:!4 ~  
  黄淮曾奉敕参与列下书籍的编修、任总裁等: {J?C^vL9%\  
  永乐元年与解缙等奉敕撰《古今列女传》,当年十二月初一书成。 G8pzV  
  永乐元年七月初一,奉命与解缙等147人撰修《文献大成》(即《永乐大典》的前身)成书于永乐二年十一月十九日。 i"f`nQYx  
  永乐九年十月十七日奉命重修《高皇帝实录》,被任命为总裁官。 eOV0+$LN  
  永乐十四年丙申(1416)十二月十五日,有350卷之多的《历代名臣奏议》成书则是黄淮、杨士奇等奉敕,经过多年编录而成的。不过该书刻印装订成书之日,黄淮已被囚在北京锦衣狱中有两年多时间了。 X]zv)  
  洪熙元年五月初四奉朱高炽敕黄淮参与纂修《太宗实录》被任命为总裁官。 T+VR>k  
  宣德元年闰七月初四奉朱瞻基敕参与纂修《太宗、仁宗实录》被任命为总裁官。 {X |([l  
  黄淮是明朝内阁初创期间的重臣,历事太祖、惠帝、成祖、仁宗、宣宗五朝。官至“荣禄大夫少保户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知制诰国史总裁”。他先后两度主会试,六次参与监国,辅导洪熙、宣德两帝,黄淮治事果断通达,和平温厚。史评曰:“功在辅导”“神识洞朗,健力峻拔,有古社稷臣之风。”“通达治体,多所献替。”在复杂多变的政治斗争中、能“赐环以后,复跻禁近,退至引年返里,受三朝宠遇者又数十年,遭际之隆,几与三杨相埒。”已是很不容易了。明成祖对左右赞许曰:“黄淮论事如立高冈,无远不见。”黄淮於“稳定当时政权”起到了相当重要作用。 7[ 0 ejB  
  黄淮晚年居住在茶山南柳“寿征庵”中达二十来年。放情田园之间,怡然自乐,在其《首夏述怀》诗中曰:“杖策田塍间,歌咏聊自娱。”《介庵集》之《归田稿》六卷,计173篇(近12万字),即是该时段所著述。 4gA2CY)  
  黄淮于正统十四年(1449)六月初三日於“寿征庵”逝世,寿终正寝。享年八十三岁,谥文简,赠太保。翌年景泰元年庚午(1450)十月初三日,敕葬於大罗山南柳黄府山“稻桶岩”东北侧。元配夫人杨氏(1376~1462);侧室李氏(1385~1458)。黄淮葬事襄,黄淮长子棐(1405~1463)赴北京谢恩,钦赐棐仕尚宝司丞,棐力辞归;次子采(1407~1461侧室李氏出)仕中书舍人累官至太常少卿;三子般(下加“木”)(1414~1489)无仕。现除了茶山南柳以外,永嘉霞川(俗称霞渡潭)、乐清沙川等地有黄族聚居。并有枝叶繁衍在美国等地。 PB`dM0  
  黄淮一生著述颇丰,计有《黄文简公介庵集》十一卷(包括《退直稿》三卷;《归田稿》六卷;《入觐稿》二卷)《省愆集》上下二卷等传世。另有晚年完稿于茶山南柳“寿征庵” 取名《自省录》,其稿以叙述自己为官时及狱中十年,官复原职前后,人情世态炎凉之记录,以“家族内部情事”为主,《自省录》并未刻板印刷,以致年代久远,文稿散佚无存。而永乐十四年(1416)奉勅与杨士奇合编《历代名臣奏议》共三百五十卷,自商周起至宋元,分六十四门,“凡历代典章沿革之由,政治得失之故,实可与通鉴、三通互相考证。”其“采摭赅备,固亦古今奏议之渊海也。”,为名臣奏议类之书典的佼佼者。《四库全书总目·省愆集》提要评:“其文章舂容安雅,亦与三杨体格略同。”正统初,黄淮曾主修《温州府志》(清·康熙以后佚失)。 PgTUbc2n  
  2004年,黄永陵将上述现存文献稿合编为一本,并补遗编校佚文廿二篇;佚诗廿七首。名为《黄淮文集》出版。 \UUW?+-rzm  
  温州城区巾湖里旧宅,黄性先建有“著存堂”(专用祭祀先祖的家祠)、后黄淮於住房中堂额宣宗宸翰“赐归”二字,故有“赐归堂”之称。院内,建有“御书楼”、“奎文亭”。奎文亭中立有明宣宗朱瞻基《御赐黄淮归永嘉诗碑》,碑之背面刻着黄淮《御制恩赐诗赞有序》》(详后附)。明正统以后改称巾湖里为“黄府巷”。后来黄淮旧宅改为“少保黄文简祠”,以上遗迹已难以寻觅,仅留有“黄府巷”的名称,沿用至今有570多年,令人追忆而已。明·陈谦寿写了一首诗,颇能表述黄淮一生的业绩:“一介孤亭御札留,辅臣仅此寄贻谋,独贤几载郎官簿,画栋飞甍驾列侯。” z@cI2  
  附: 奏 词 FooBRGeT  
  少保户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臣黄淮,谨奏为陈情事: x[P*-%  
  伏惟事恩致身,固人臣之当勉;縻禄废职,岂士子之所安。谨敷布其愚诚,冀上干于天听。 ]g7buTR  
  窃臣淮自历任以来,荷国厚恩,如天如地。勉竭驽钝,莫报涓埃。比者数载之间,形神羸弱,众疾交攻。手足痿痹,动若拘挛;心胁气冲,痛如刀刺。食下咽而呕逆,言过耳而莫闻。凡若此类,不能殚述。 5  窃自记犬马之齿,奄逾六旬,所患病症,息则苏,劳即旋覆。顷今年疾势大作,荷蒙圣恩,发医调治。缘臣疾已沈痼,难遂痊愈。虽欲黾勉供职,奈何力不能支。谨疏中悃,令男采赍本进奏。 VQOG73D)  
  伏望圣明俯垂矜悯,赐臣扶疾还乡,得终余年,不胜至幸矣! sW-CO HI2  
  ( 录自清·光绪九年永嘉《霞渡潭黄氏族谱•艺文》所载。又见《明实录》第六十三册,卷三十,宣德二年八月甲子(初九),但有节略。已经辑入《黄淮文集》444页) &55>+z g3  
  太液池送黄淮辞政 朱瞻基 | !  
  天香早折仙桂枝,笔花五彩开凤池。 bXA E[f  
  蓬莱之山直奎壁,近侍九重天咫尺。 c[O3bHe^  
  永乐圣人临御初,鞠躬稽首陈嘉谟。 cw .,5QD@  
  仁皇监国文华殿,左右谋猷共群彦。 V)]OHyC6{  
  朕承大宝君万方,相与共理资贤良。 icrH5y]  
  倾心写诚任旧老,而卿引疾先还乡。 C a6h:@[  
  五历星霜复相见,两鬓萧萧秋满面。 s+I +b%w  
  是时, (-J0WJ  
  朝旭光升紫殿明,相对清言良慰情。 UFs!yV J  
  留之累月未尽意,归心又欲东南征。 &J4.LW{  
  太液清冷涵碧藻,杨柳芙蕖相映好。 PUM>.,Mkx  
  凫鷖鸂鷘弄澄波,紫雾红云拂琼岛。 S|pL Y2  
  芳肴在爼酒在壶,工歌鹿鸣续白驹。 FRk DcX2  
  君臣大义士所重,心虽廷阙身江湖。 }I-"h a.  
  雁荡峰高清不极,中有谢公旧游迹。  Sb+Y0(  
  采芝斵苓可常年,应在天南忆天北。 U]k9 U`Du  
  《御制恩赐诗》赞 有序 黄 淮 GCTFvV:@"  
  宣德壬子(七年)冬,臣淮谨以谢恩诣阙。锡宴内阁,俯留累月,赐游西苑,悯臣疲弱,许乘肩舆,循太液池遍览胜丽,宴於万岁山麓。至荣至幸,诚出非常。陛辞之次,重蒙亲洒宸翰,制为诗歌,奖谕隆厚。焕乎若杲日之照临,郁乎若卿云之垂荫。副以织金纱衣,俾之被服,以为乡邦之光,宠锡便蕃,敷宣罔既。窃惟臣淮,质本凡庸,才乏世用。过承列圣之知遇,叨膺显秩之光荣。兹者伏遇皇帝陛下,德协重华,仁浃庶类,下逮颛蒙之无似,上廑宸眷之有加。雨露沾濡,顿使春回於枯蘖;奎躔炳耀,普令光被於儒绅。仰荷鸿私,图怀报称。俯愧驽骀之伏枥,有负驱驰;重惟葵藿之朝阳,诚深仰戴。切惟古者,人臣侈君之命,勒诸彜器以传永久。臣窃援斯义,摹勒贞石,垂示来裔,永为家宝。谨撰《御制恩赐诗赞》一通,并奉刻本上进,伏惟圣明俯垂睿览。赞曰: F-Rp^;V-  
  于穆圣皇,尊临大宝。稽古右文,崇儒重道。顾惟微臣,薾尔无庸。渊衷天豁,曲赐优容。虎拜阙庭,龙光下烛。锡以宴游,恩眷弥笃。亲御翰墨,敷绎云章。褒奖过厚,训谕孔彰。拜手稽首,载忻载喜。省躬揣分,兢惕曷已。仰惟圣制,妙斡玄机。图书启秘,奎璧腾辉。捧以南还,祥飈载涂。光昭衡宇,欢溢裏闾。斋祓缄縢,袭藏惟谨。摹勒贞瑉,覃福祚胤。稽诸往牒,宠异常伦。感填胸臆,报乏涓埃。愿效封人,嵩呼三祝。惟皇仁圣,天心攸属。皇契天心,泽被万方。鸿图巩固,地久天长。臣述赞辞,藏之石室。百千万年,永保贞吉。 m}y3X[1{  
  东里少傅遣词为寿,次韵奉谢① 宣德乙卯岁也元倡,有序 杨士奇 T|P&tZ:  
  去岁五月四日,曾作《水龙吟》词为寿,适是日馆中却客不及献。念此别重会未期,辄写奉呈,就当折柳也。 D#$+sOr c  
  好花开到红榴,帝城明日端阳届。先生寿旦,官厨细酒,士林嘉会。内阁当年,七人同事,四人今在,一人千裏外。还留鼎足,欢相对,须拼醉。 B9\oD5Q9Xv  
  不减②平生刚介,更华发,朱颜无改。声名事业,安荣忧患,从前无愧。绀雪晨餐,黄庭昼咏,出尘潇洒。碧云冠,来往③天台雁荡,作人间瑞。 Qm  
  〔永陵注〕①《东里续集》题作“寿黄学士•水龙吟”;② 减,《东里续集》作改;③ 来往,《东里续集》作往来。 N<|c}?n  
  次 韵 有序 黄 淮 s6=C QgL  
  淮启行之日,适逢初度。荷蒙少傅公相东里尊先生举去岁所成《水龙吟》一阙,录示就当折柳。感佩之情重于山岳,依韵缀缉聊申鄙怀,语不成章,伏祈改教。 ]$YAyV=  
  雪花渐觉盈头,自惭荏苒稀年届。椿萱日远,情深悲痛,何心欢会。去岁兹辰,曽孤台眷,新词还在,朵云来望外。温然恍与,芝眉对,心先醉。 C jZ7z q  
  堪羡英资清介,看一片,丹心无改。受知列圣,持钧秉轴,何惭何愧。社稷匡扶,阴阳爕理,甘霖沾洒。愿先生,寿过彭篯八百,作皇家瑞。 rUQ%N\  
   m8O0TtNw!3  
clg_4g4A  
t+c3/@|  
胡广 $'H]uIhkn  
字光大,江西吉安人,(1369-1418),明朝建文二年状元,永乐五年至十六年(1407年-1418年)任内阁首辅, 其父胡子祺,曾历任洪武年间广西按察佥事,彭州知府,延平知府,政绩斐然。 6x0OFN1  
  靖难之后,胡广与同乡好友解缙一同降成祖朱棣,永乐五年,内阁首辅解缙被革职,胡广即不顾家人与幕僚反对与其解除一切关系,得以进翰林学士,兼左春坊大学士。接替解缙为内阁首辅。 0@J,qi1 lU  
  胡广行事谨慎,心思细密,任内阁首辅十一年间,两次随成祖朱棣北征,随其左右,深得朱棣信任,阻止了成祖封禅的意图,并进言停止在民间追查建文帝旧臣及家眷,平息诸多冤狱,关注百姓疾苦,成为永乐盛世的重要缔造者之一。 32ee`S1N}  
  胡广于永乐十六年五月卒,终年四十九岁。赠礼部尚书,谥文穆。成为明朝首位获封谥号的文臣,灵柩经过南京时,太子朱高炽亲自前往致祭。 #%q+tr D  
  次年,胡广子胡穜入翰林,明仁宗时,追封胡广为少师。 顶端 Posted: 2008-11-17 14:03 2 楼 靖哥哥 级别: 连长


精华: 0
发帖: 478
积分: 4260
金钱: 12803
在线时间:111(小时)
注册时间:2007-09-28
最后登录:2008-11-17
引用 推荐 编辑

 

杨荣 3.6L+w!Nh  
(1371—1440),初名子荣,字勉仁,建安(今福建建瓯)人。因居地所处,时人称为“东杨”。其性警敏通达,善于察言观色。在文渊阁治事三十八年,谋而能断,老成持重,尤其擅长谋划边防事务。然而由于其恃才自傲,难容他人之过,与同事常有过节,并且还经常接受边将的馈赠,因此往往遭人议论。杨荣既以武略见重,又有些文才,据《明史·艺文志》载,其著作有《训子编》一卷、《北征记》一卷、《两京类稿》三十卷、《玉堂遗稿》十二卷。 p`8[=b0e  
  建文二年(1400),杨荣考中进士,被授予翰林院编修。建文四年,朱棣进入南京,杨荣和解缙、杨士奇等一同迎附。杨荣建议朱棣先谒埋葬朱元璋的孝陵而后即位,朱棣欣然采纳。朱棣即位后,从翰林院中选用杨士奇、解缙等人与杨荣一起入值文渊阁,参预机务。杨荣最为年轻且聪明伶俐,朱棣自然对其格外宠爱,亲自将其名由杨子荣改为杨荣。朱棣不苟言笑,与大臣们讨论事情,议而不决之时,脸色更是难看,大臣们战战兢兢,无所适从。每当此时,杨荣便大显身手,三言两语便令“龙颜”大悦了。 y<#B*; h  
  杨荣一生中最大的贡献在于谋划边防,尤其是在明成祖时最为突出。朱棣即位后,蒙古三部虽然处在分裂仇杀之中,却并未归附明朝。为了解决蒙古问题,朱棣一方面直接针对蒙古三部采取分化瓦解的措施,另一方面着力于东北和西北地区的经营,形成控制蒙古地区的一把钳子。在实施这一战略过程中,杨荣先后被派往甘肃和宁夏。杨荣克尽职守,详细地了解山川形势、军事配备、军民士气、城堡建设,然后提出自己的设想及对策,朱棣予以充分的鼓励并加以采纳。 dGvNKu9~  
  永乐八年(1410)二月初十日,朱棣率军开始了即位后的第一次北征,杨荣作为贴身大臣随行。不久,明军进抵胪朐河,朱棣赐名为饮马河。由于侦知了鞑靼军队的行踪,朱棣亲选精锐进行长途奔袭,轻装前进,每人只带二十日粮,命杨荣率勇士三百人作为亲兵跟随。明军追至斡难河,与本雅失里率领的鞑靼主力相遇,经过激战,明军大获全胜,本雅失里只率少数轻骑逃走,朱棣下令班师回朝。由于轻装前进,在回师途中,明军的粮草供应紧张起来,士兵几乎断粮。杨荣建议朱棣将御用的储粮散发给将士,并且让军队中粮多与粮少者借贷互济,还京后加倍偿还。朱棣采纳了他的建议,使明军顺利地度过粮荒,胜利班师回朝。 A]RHv1=/  
  永乐十二年,朱棣带着皇太孙朱瞻基,率领五十万大军开始了第二次北征蒙古的战争,杨荣再次随行。杨荣承担了两项基本任务,其一,向朱瞻基讲说经史。其二,掌管皇帝的玉玺,充当朱棣的机要秘书。行军期间,有一天晚上,朱棣在自己的大帐中召见杨荣,同他讨论军队粮饷的问题,杨荣认为:“择将屯田,训练有方,耕耨有时,即兵食足矣。”①提出一套实行军屯以解决粮草问题的计划,得到朱棣的首肯。虽然朱棣的第二次亲征,明军损失不小,但也使瓦剌大伤元气,此后大约七年多的时间里,北方基本保持了稳定。 c!'rU Uf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北部的边患,朱棣决定迁都北京。明朝官吏大多生在① 《明史》卷一四八《杨荣传》。 #@+5cHp8  
  江南,要他们远离故土,远赴塞下,困难重重。一些官吏便利用这种情绪,反对迁都。杨荣看到迁都北京对于解除蒙古部的威胁有不可低估的战略作用,与户部尚书夏原吉、吏部尚书蹇义等坚决支持迁都,并且在《题北京八景卷后》指出:“迨我皇上继承大统,又以蓟燕左环苍海,右拥太行,内跨中原,外控朔漠,宜为天下都会,乃诏建北京焉。”①永乐十九年(1421)朱棣正式迁都北京,这一年的四月初八日,北京新宫中的奉天、华盖、谨身三大殿因雷击起火,杨荣指挥卫士进行抢救,只抢出一些重要图籍,三大殿均未保住,由此又引发了一场反对迁都的政治风波。杨荣等人极力支持朱棣,使风波很快平息下去。迁都北京,对北部边防的巩固起了重要作用。 J"9bTbL3k  
  永乐二十年,朱棣进行第三次北征,杨荣与金幼孜再次随行,明军无功而返。为了鼓舞士气,朱棣大开庆功宴会,有功无过者坐前列,食上肴,杨荣与金幼孜被特命坐在前列。次年,朱棣进行第四次亲征。有关军务皆让杨荣参与,无论白天还是晚上,朱棣经常召见杨荣,并且亲昵地称之为“杨学士”而不直呼其名,对他的信任和依赖不言自明。永乐二十二年,朱棣开始了第五次北征。明军到达开平时,朱棣做梦,梦见一位天神向他说:“上帝好生如是者,再此何祥也。”便有些犹豫,杨荣乘机加以劝谏:“此举固在除暴安民。然火炎昆冈,玉石俱毁,惟陛下留意。”②朱棣领悟了杨荣的意思,便说:“卿言合朕意,岂以一人有罪,罚及无辜?”当即下令杨荣等人草敕,诏谕各部落人等,罪止阿鲁台一人,余皆不问。又命令军士们收拾死于兵火的遗骸,葬为丛冢,朱棣亲自撰写了祭文。明朝大军进至翠云屯时,仍未发现阿鲁台踪影,在杨荣等人的劝说下,朱棣决定班师回朝。 ->gG,!'q=  
  同年七月十八日,朱棣在回师途中病逝于榆木川,随从宦官马云等人不知所措,与杨荣、金幼孜密商如何处置。杨荣指挥若定,与金幼孜商议,认为离北京尚远,为防止军心涣散,应秘不发丧。他们用锡铸椑将朱棣尸体收殓起来放在车中,每到一地进膳和平时一样,明军浑然不觉。杨荣和海寿先回京师,向太子报告情况,决定处理方法。结果,朱高炽顺利地即位,国家政局未发生丝毫的骚动。杨荣因贡献突出,被晋升为太子少傅、谨身殿大学士兼工部尚书,并食三禄,杨荣请求辞去尚书俸禄,未得批准。 0`|91@E  
  朱瞻基在洪熙元年(1425)继承了皇位,汉王朱高煦发动了叛乱。年轻的皇帝有些犹豫不决,召见杨荣商讨对策,杨荣极力主张趁朱高煦尚未切实准备之际,出其不意,御驾亲征,掌握战争的主动权。朱瞻基接受了杨荣的建议,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下乐安,朱高煦被迫投降,叛乱很快被平定。朱瞻基还面临另一个严重问题、一个历经几代皇帝的问题——安南人继续抵制中国人的直接控制。开始时,他在撤军和继续平定的努力之间举棋不定。当时,武将主张采取武力,杨荣和杨士奇一道力主放弃交阯,朱瞻基最终接受了他们的建议,从安南撤出了明朝的全部军队。 oC:b2  
  宣德十年(1435),朱瞻基病死,朱祁镇即位,是为英宗。太皇太后张氏精明能干,委政“三杨”,杨荣在老迈之年,仍肩负着治理国家的重任,正统三年(1438)晋升少师头衔。由于王振的崛起,杨荣受到攻击。正统五年(1440),杨荣在回乡的路上去世,被追赠为太师,谥号文敏。 Zsa6&WYX9  
  ① 《明经世文编》卷十七《题北京八景卷后》。 gLX6XM{  
  ② 杨荣:《北征记》。 D7#Lp0]jk  
#i WlFV~so  
)DVK E_  
9=lNFHRkw  
金幼孜 )@1GW{oqP  
(1367-1431)名 善.以字行,号退庵。今江西省峡江县罗田镇徘山村人(明朝属新淦县人)。建文二年(1400)进士,授户科给事中.永 乐元年(1403)任翰林检讨。与吉水学士解缙同值文渊阁,升侍讲.为太子讲学。幼孜讲授《春秋》而进呈《春秋安旨》三卷。八年.鞑靼本雅失叛明.随成祖历次北征,幼孜扈从,命其记录所过山川、风土人情。幼孜才思敏捷往往据鞍立就。军至胪胸河(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克鲁伦河)大获全胜,本雅失七骑西遁。幼孜奉旨写平胡诏,代拟敕谕数道。十二年.与胡广、杨荣等编纂《五经四书性理大全》,升翰林学士。十八年晋文渊阁学士。二十二年四月,鞑靼阿鲁台犯境.永乐帝再次亲征。六月中军至答蓝木纳儿河(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不见敌踪.兵士疲惫,幼孜独请班师获允。回师途中.帝就还京后将军国大事交付太子一事,与幼孜等商议.足见对幼孜的信任。八月十八日军至榆木川(在今内蒙多伦西北),永乐帝病逝。杨荣急驰京讣告,幼孜与马云为稳定军心,密不发丧.每日晋见、进食如常仪。一切诏令,皆出幼孜手。护丧归京,计程七日,于是民间有幼孜“七日为君”的故事流传。洪熙元年〔1425)拜户部右侍郎兼文渊阁大学士,不久加太子少保衔兼武英殿大学士,年底升任礼部尚书兼大学士如故,支领三俸。当时,法司判死罪冤屈太多,帝命法司,凡判死罪案,必须“会知三学士”(幼孜、杨士奇、杨荣)。宣德元年(1426)诏幼孜为总裁,修纂永乐、洪熙两朝实录。宣德六年卒.谥“文靖,葬暮膳山。主要著作有《北征诗》、《北征录》,后人集其遗文辑成《文靖公全集》传世。《明史》有传,载《中国文学家大辞典》、《中国名人大辞典》。 诗有《和答庶吉士杨之宜就柬宗豫大学士士奇谕德及翰林诸同志》:日射天门乌乱啼,朝回祇在掖垣西。玉堂视草回鸾驭,内苑看花散马蹄。 太液波光临阙近,西山云气入帘低。欲知别后承恩好,时有天香满袖携。《中秋宴集和答胡学士》:直舍西头俯禁城,卷帘坐待月华明。诗题彩笔夸先就,酒注银瓶劝满倾。蟾桂风清微有影,金茎露下不闻声。北来此会应难得,且共酣歌咏太平。。《胡学士在北京闻予病,寄诗慰问,次韵奉酬》:玉堂新署绿阴凉,日想承宣近御床。班马雄词真特达,唐虞化日正舒长。头白目昏过五十,不禁四体病交攻。君恩未有涓埃报,却怪书来感叹同。《答胡学士(胡学士在北京闻余病,寄诗慰问,依韵奉答。十首之三首)》:卧病幽居况独居,愁来何物可消除。一箴远寄千金重,赖有文渊学士书。 ]#V 2Js  
lH5M9A[  
$vf$J-EU^  
w,?gksUB  
杨士奇 lS$hSX9"  
(1365—1444),名寓,字士奇,号东里,江西泰和人。因其居地所处,时人称之为“西杨”。“三杨”中,杨士奇以“学行”见长,先后担任《明太宗实录》、《明仁宗实录》、《明宣宗实录》总裁。据《明史·艺文志》记载,其著作主要有《周易直指》十卷,《三朝圣谕录》三卷,《西巡扈从纪行录》一卷,《北京纪行录》二卷,《东里集》二十五卷,诗三卷。明人王世贞对其诗评论说:“少师韵语妥协,声度和平,如潦倒书生,虽复酬作驯雅,无复生气。”①大致概括了他的诗文特征。 PdnG5:(/h  
  杨士奇年幼时,家庭贫寒,父亲早逝,更为孤儿寡母的生活雪上加霜,其母改嫁。杨士奇随继父曾改姓罗。严酷的生活环境造就成他勤奋好学、坚韧不拔、宽容严谨的优秀品格。曾在湖广江夏(今湖北武昌)等地授徒自给。建文元年(1399),朝廷准备修撰《明太祖实录》,从社会上征集文人参加。因学行出众,杨士奇属于应征之列。由此契机,杨士奇以布衣身份进入翰林院,充当了编纂官。不久,吏部尚书张紞考察编纂工作,发现杨士奇是个难得的人才,便将其提拔为吴王府审理副。朱棣经过靖难之役登上了皇帝的宝座,为了保证政局的稳定,将杨士奇等人由翰林院选入内阁,参与国家的大政方针,同时杨士奇被晋升为翰林院侍讲,正式开始了从政的生涯。永乐二年(1404),机遇再次光顾了杨士奇,朱棣选拔他为辅助皇太子的官僚,于是他和后来的皇帝朱高炽结下了难得的师友之缘。不久,杨士奇晋升为左中允(正六品官)。永乐五年再次升任左谕德(从五品官),辅助左春坊大学士承担太子的文件往还及学习的有关事务,同时兼任翰林院侍讲,承担为皇帝讲读经史的任务。朱棣由于对《周易》情有独钟,所以对杨士奇格外尊宠,杨士奇的仕途充满了阳光与鲜花。 #dpax9}}  
  天有不测风云,杨士奇的仕途一度出现坎坷。朱棣即位之初,长子朱高炽、次子朱高煦、三子朱高燧皆有意争夺皇太子之位,后来几经周折,才确定长子为皇太子。朱棣却偏偏对其颇有微词,宠爱悍勇好斗的朱高煦,这样朱高煦和朱高燧公开表示不满。在这场争斗中,杨士奇自然无法置身事外,但他采取了灵活的策略。永乐九年朱棣北征回师,由于次子的谗言,有意找寻皇太子的过失,向杨士奇询问朱高炽的情况。杨士奇并不执意为皇太子辩解,只是说太子仁孝,凡有事宗庙,祭物、祭器皆亲阅,并举例说:“去年将时享,头风作,医言当汗。殿下曰:‘汗即不敢莅祭。’左右请代。斥之曰:‘上以命我,我又遣人代乎?’遂亲祭。祭毕,汗遍体,勿药病自愈。”①同时还总结说:“殿下天资高,即有过必知,知必改,存心爱人,决不负陛下托。”②无意中表彰了朱高炽宽厚仁爱的个性。结果在卷入争夺太子位的大臣中,处境较好,虽被牵连下狱,但很快被释放,不像解缙因之送了自己的性命,从而顺利地度过了自己从政生涯的多事之秋。 2]t Zmop  
  永乐二十二年(1424),朱棣去世,朱高炽即位,是为明仁宗,杨士奇被提拔为礼部左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按照封建礼仪,新皇帝应为过世的皇① 《纪录汇编》卷一二○《明诗评》。 cy]>;Eo"}  
  ① 张萱:《西园闻见录》卷四。 @f#MP[7b  
  ② 《明史》卷一四八《杨士奇传》。 &/1f9&Vw  
  帝服丧二十七天。期满的第二天,只有皇帝和张辅、杨士奇三人仍着丧服上朝,满朝文武皆更换服装,由此朱高炽对杨士奇更加敬爱,逐步提拔他为少保、少傅,后又命他兼任兵部尚书,开启了内阁直接插手六部具体行政事务的先例。不久,杨士奇成为内阁首辅,位次列于内阁其他同僚之上,逐渐填补了朱元璋废除丞相后留下的巨大的权力真空。 a9n;yQ _  
  杨士奇与仁宗皇帝关系极为融洽。朱高炽特地赐给杨士奇及杨荣、金幼孜和夏原吉每人一颗银印,上刻“绳愆纠缪”的格言。杨士奇可以用此印密奏关于贵族甚至皇族胡作非为的案件,拥有了皇帝赐予的特权,对于及时有效地揭露贪污腐化、改善政治风气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当时李庆建议朝廷将军队所属多余军马给予地方官吏,杨士奇上疏反对,朱高炽为了不使他过多树敌,故意没有批准杨士奇的奏折,而借陕西按察使陈智上奏的机会驳回李庆的建议,君臣的相得由此可见一斑。 9nv @*1A  
  杨士奇利用得天独厚的条件极力促使朱高炽变成一个开明有为的君主。   朱高炽监国时,御史舒仲成曾得罪过他,他即位后便想将其治罪。杨士奇认为这样做,将使言官不敢说话,朱高炽于是打消了自己的念头。大理卿虞谦、大理少卿弋谦也因上疏言事得罪朱高炽,由于杨士奇的调解才没有获罪。言路因此得以畅通,下情得以上达。朱高炽即位后,许多文武大臣歌舞升平,杨士奇却反其道而行之,让他居安思危,看到“流徙尚未归、疮痍尚未复、民尚艰食”①的社会现实。朱高炽甚为感激,特地创制了“杨贞一印”赏赐给他。朱高炽去世,杨士奇成为当然的首席顾命大臣。 [Xg J  
  洪熙元年(1425),朱瞻基继承皇位,是为宣宗,他既具备父亲的文才,又具备祖父的武略。“三杨”继续留任内阁,他们定期上朝觐见皇帝,讨论较为迫切的具体事务。他们可以直接向皇帝呈递密封的奏议,并对官员呈递的奏议提出适当的答复,供皇帝御批,内阁由此成为皇帝与六部的桥梁,控制了决策权。 e}6Zdvb  
  “三杨”中,杨荣以才识见长,做事果断,精通边防事务,曾随朱棣远征蒙古,但生活作风比较奢侈,边疆的将官经常向他行贿。朱瞻基知道后,私下召见杨士奇,问他对此有何看法。杨士奇认为对于边防事务,杨荣比自己精通,所以不要因小过怪罪他。朱瞻基微笑着反驳说,你还为他辩解,他可是经常在我面前指责你的短处。杨士奇马上说:“愿陛下以曲容臣者容荣。”②明确恳求皇帝以对待自己的宽厚态度对待杨荣。不久杨荣得知了这一消息,非常惭愧,自此两人便建立起亲密无间的友谊,关系甚为融洽。 cs^#A_T  
  朱瞻基登基不久,他的叔父汉王朱高煦发动了武装叛乱。朱瞻基在杨荣等人的强烈要求下御驾亲征,叛乱很快被平定,朱高煦被处以酷刑。种种迹象表明,朱瞻基的又一叔父赵王朱高燧也与汉王的阴谋有所牵连,杨荣等人主张同加严惩。针对这种纷纭复杂的形势,朱瞻基举棋不定。杨士奇一方面摸透了皇帝的心理,另一方面考虑到政局的稳定,与杨荣针锋相对,指出:“太宗皇帝三子,今上惟两叔父。有罪者不可赦,其无罪者宜厚待之,疑则防之,使无虞而已,何遽加兵,伤皇祖在天之意乎?”朱瞻基最终采纳了杨士奇的建议,没有追究赵王的责任。赵王主动献出护卫人马,保全了性命,朝廷政局趋向了稳定。 );CG%a*  
  ① 《明史》卷一四八《杨士奇传》。 jrKh<x=&  
  ② 《明史》卷一四八《杨士奇传》。 A]%({1  
  朱瞻基即位后,还受到来自外部世界的挑战,交阯继续抵制明皇朝的统治。是继续施加军事压力还是撤军,明皇朝左右徘徊。吏部尚书蹇义和户部尚书夏原吉与将领们主张采取进一步的军事行动。杨士奇看到连年的征战造成了国家财政的紧张、百姓的怨恨,于是和杨荣一道力主讲和,认为可以让交阯拥有更大的自治权。他们的主张正中朱瞻基下怀,于是决定通过外交途径解决交阯的叛乱问题。后来几经周折,朱瞻基勉强授予交阯的实际统治者黎利委任诏书和印玺,让他“权署安南国事”,这样既赢得了南部边疆的安定,又为国家节约了大笔军事开支,再次显示了杨士奇的战略眼光。 R('= nr  
  杨士奇在宣宗朝的贡献更多地体现在内政建设上。长江下游是国家的财赋重心所在,沉重的赋税导致了大量人口的出逃和农民的贫困,成为朝廷非常关心的问题。周干奉朱瞻基之命进行实地调查后,建议减少官田税赋份额,打击税吏的贪污腐败行为,杨士奇大力支持。户部官员由于担心减税会造成国家财源的枯竭,因此极力反对。如何兼顾朝廷与农民的利益,杨士奇选拔了两个干练的行政官员和财政专家周忱与况钟去解决这一难题,周忱受权管理南直隶府,况钟出任苏州知府,他们进行了一系列的财政改革。   其一,设立以“金花银”或棉布交纳税粮的制度,保证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时间,另外特定的折换率的定期调整也保证了国家财源的稳定。其二,征粮的衡量单位标准化,防止了税吏的营私舞弊。其三,每个县设粮仓贮藏征收的税粮,防止粮长在自己的私宅内囤积粮食。其四,征收特定的附加税,用于运输通过运河直达京师的粮食。其五,在每个县设济农仓,储藏地方官在丰年通过平籴法收集余粮,以便在遇到自然灾害和歉收时分发。所有这些措施,基本上体现了藏富于地方、藏富于民的指导思想,从根本上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巩固了朝廷的财源。  m5-Y  
  杨士奇还特别注意人才的选拔和政治的清明。他向朱瞻基积极建议,纠察贪官污吏,举荐具备文才武略的人才,即使属于刑家子孙也不例外,并且规定凡三品以上及二司官都要积极为朝廷推荐人才,以便巩固朝廷的根基。杨士奇还身体力行,作出表率,如前述周忱和况钟以及后来赫赫有名的于谦皆得力于他的引荐。在杨士奇等人的努力下,明皇朝一片安居乐业的社会景象。朱瞻基自然高兴,每年岁首,他让百官休息十天,自己和杨士奇等大学士赋诗唱和,几乎可以称得上国泰民安了。 b8X(vcr  
  宣德十年(1435),朱瞻基去世,朱祁镇即位,是为明英宗,张太皇太后行使摄政之权,极力倚重“三杨”,凡军国大事皆请他们参决。同时她的同乡宦官王振开始控制司礼监,与“三杨”相抗衡。年迈的杨士奇极力支撑危局,施展自己的才能,建议朝廷训练士兵,巩固边防,设南京参赞机务大臣,分派文武镇抚到各地考察民情,罢除派往各地的特务,减轻百姓的赋税,放宽刑罚,加紧吏治的整顿,使明英宗统治初年继续保持政治清明的局面。王振,少年时自阉进宫,是最早在内书堂受过严格的书本教育和行政训练的太监之一。朱祁镇做太子时,他被派往东宫,成为太子的启蒙老师,他为人狡黠,善于逢迎,赢得了朱祁镇的欢心。朱祁镇即位后,王振成为司礼监的秉笔太监之一,被亲切地称为“先生”。司礼监掌管皇城里的一切礼仪、刑事及管理当差、听事等杂役,替皇帝管理内外一切奏章,代皇帝批答大小臣子上奏的一切公文。王振通过对英宗皇帝朱祁镇的个人控制及司礼监的独特权力开始干预朝政,给杨士奇为首的内阁造成极大的威胁。 Aod$(   
  王振还很快争取到一批政治盟友,其中包括锦衣卫指挥马顺和他的外甥副指挥王山。锦衣卫因从事军事以及情报和司法工作,成为皇帝手中最有效、最得力的工具之一,是皇权运作过程中的枢纽所在。此外,王振还赢得了兵部尚书徐晞和王冀的追随,控制了明皇朝的军事力量,开始向杨士奇等人进行挑战。 Y6S5r|&  
  王振首先攻击杨士奇的盟友杨荣。杨荣好收受贿赂,使王振找到了借口。靖江王佐敬乘杨荣不在家时,私下送去一些金银财宝,王振侦知后,必欲置杨荣于死地而后快。杨士奇不顾年老体衰,亲自为杨荣向皇帝求情,才避免了灾难。正统五年(1440),杨荣去世,杨士奇更感势单力薄。 hk iz4  
  其次,王振又把攻击矛头直指杨士奇。杨士奇的儿子杨稷犯了杀人之罪,王振指使言官上奏皇帝,要求绳之以法。大臣们讨论后将情况通报给杨士奇,杨士奇深感责任重大,请求皇帝准许自己辞职,朱祁镇对他加以劝慰。 V$V[sk~1  
  正统七年,张太皇太后去世,杨士奇更失去了最坚强的后盾,面对王振势力的膨胀,他忧心如焚,积郁成疾。翌年,杨士奇撒手人寰。卒后谥号文贞。 E=%?Gzz  
  三疑“三杨”名实不符 htu9|B+3  
  付俊良 *ivwuW 6>  
  “三杨”,即杨荣、杨溥、杨士奇,他们在任辅臣期间,安定边防,整顿吏治,发展经济,使明朝的国力继续沿着鼎盛的轨道发展,并使明代阁臣的地位得到空前提高,由原来的皇帝办事员转变为具有丞相性质的辅臣,他们因此被史家视为名臣。明人焦竑《玉堂丛语》卷七中有言:“正统间,文贞(杨士奇)为西杨,文敏(杨荣)为东杨,因居第别之。文定(杨溥)郡望,每书南郡,世遂称南杨。西杨有相才,东杨有相业,南杨有相度。故论我朝贤相,必曰三杨。”可见他们在明代的影响。 v O01p  
  但人无完人,在了解明代这一段历史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在“三杨”的所作所为之中,也有许多与“名臣”不相称的地方。 ;xHLVF(  
  一疑“三杨”不顾事实,歪曲前人形象。《明太宗实录》卷九下乙丑条中有这样的一条记载:“上至金川门……时有执方孝孺来献者,上指宫中烟焰谓孝孺曰‘此皆汝辈所为,汝罪何逃?’孝孺叩头祈哀……”方孝孺是“靖难”中的名臣,因不与新皇帝(即永乐皇帝)合作,被灭了“十族”,创造了灭族的“历史之最”。这是史实,但实录中却说他“叩头祈哀”,而身为编修《太宗实录》总裁官的“三杨”对此却置若罔闻,这是名臣之所为吗? F[OO0  
  更值得一提的是,“西杨”杨士奇还有忘恩负义之嫌,《玉堂丛语》卷八《仇隙》中引有隆庆时的刑部尚书郑淡泉的话:“方逊志宠任时,荐西杨,西杨修实录,乃谤方叩头乞余生”。方逊志就是方孝孺,建文元年受建文帝之命担任修撰《太祖实录》的总裁官,当时杨士奇只是一个读书人,还没有入仕,《明史》本传说他被人举荐参与修撰《太祖实录》。联系到当时方孝孺的身份以及郑淡泉的话,看来推荐杨士奇的人就是方孝孺,但杨士奇在修《太宗实录》的时候却置事实于不顾,歪曲恩人,实乃有损“名臣”的形象。 uKS\L^$*  
  二疑“三杨”庇护宦官,开启明代太监专政之门。有明一代,宦官活动极为猖獗,而首开宦官专政的是正统朝的太监王振。王振,山西蔚州(今河北蔚县)人,自小就进宫做了太监,英宗从小由他侍候,对他颇为信赖。英宗继位的时候只有九岁,王振“狡黠得帝欢”,“导帝用重典御下”,“于是大臣下狱者不绝,而振得因以市权”(《明史·王振传》)。英宗的祖母、太皇太后张氏觉察到王振的擅权,要把他杀掉,英宗跪下为他求情。看到皇帝下跪,站在旁边的几个大臣也跟着跪下求太皇太后不要杀王振。就这样,本来利刃已经架到脖子上的王振幸免一死(《明史纪事本末》卷29王振用事)。而在那些下跪求情的大臣中就有经历四朝的老臣“三杨”。 cw]"EHb  
  王振违背成宪(朱元璋定有“宦官不得干政”的祖制),擅权干政,连女流之辈的太皇太后都看出来了,欲维护祖制,而名臣“三杨”怎么就没有一点儿意识呢? 1)HM  
  正是因为这个王振,才有后来几使大明陷入绝境的“土木之变”,明代宦官专权乱政的局面也从此愈演愈烈,直至明亡。  mGR@)  
  三疑“西杨”家教不严,致其子侵暴杀人。《明史》称杨士奇有学行。有学行又居高位,杨士奇应该更会“齐家”,但也许是他光顾着国家了,自家的后院却起了火,其子杨稷仰仗老爷子有权,傲慢无礼侵暴杀人,遭到了言官们的交章劾举。碍于杨士奇的面子,皇上并没有立即下旨治罪,但是接着又有人告他儿子“横虐数十事”,皇帝这才下令查治。 (oiFR"Q{  
  好在此时,年老的杨士奇还没有糊涂,为了避嫌,他以老疾告归,皇帝也给了他十足的面子,安慰并且挽留他,杨士奇感激涕零,但毕竟事关儿子的死活,一代名臣最终忧郁而死。 >.E!qwu  
  杨士奇死后,其子杨稷被绳之以法。 tA%C2c  
Aa)Y :s.   
=4CwKX  
&XHLaqjf  
胡俨 y"hz&G!  
](公元一三六一年至一四四三年)字若思(一三六一至一四四三),号颐庵,南昌人。洪武二十年(一三八七)举于乡,永乐二年(一四o四)拜祭酒,洪熙(一四二五)时加太子宾客致仕。博学能文,琴、诗、书、画,皆有传授。精于草书,行书矫健而苍,楷书精熟而整。工竹石兰蕙,极有意致。以水墨秃笔写羊、鹿,甚生动。卒年八十三。《明史本传、明画录、画史会要、书史会要、列卿记、詹氏小辨》 顶端 Posted: 2008-11-17 14:05 3 楼 靖哥哥 级别: 连长


精华: 0
发帖: 478
积分: 4260
金钱: 12803
在线时间:111(小时)
注册时间:2007-09-28
最后登录:2008-11-17
引用 推荐 编辑

 

陈山 xgS&w8\ye  
(1365年?-1434年),字伯高,福建延平府沙县人。 {,Hm#mb=  
] )hYk]\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举人,历任始兴、奉化教谕。预修《永乐大典》。擢吏科给事中。为朱瞻基帝师,仁宗时为左春坊左庶子。升户部左侍郎,宣德中,为户部尚书兼谨身殿大学士。为人寡学,急利而昧大体,宣宗鄙薄陈山,被撤除阁务,宣德四年(1429年)十月教授内使,于内书堂教宦官读书。陈寿祺纂《福建通志》,梁伯荫、罗克涵等纂《沙县志》皆有〈陈山传〉。 eT^D$1  
} ?NLrb#L  
r 88OQ4(  
{h"N}@o  
-mnklJ`xB  
杨溥 aGAY~Vq  
(1372—1446),字弘济,湖广石首(今属湖北)人。时人称为“南杨”。他与杨荣同为建文二年进士,同授编修,但是两人的仕途经历却大不相同。杨荣因其后被检入内阁,又不断跟随成祖北征而成为永乐朝的近臣。杨溥却因为被选侍太子朱高炽为洗马,成为太子身边的官僚,也因此而遭到汉王朱高煦夺嫡的威胁,并且一度为这场夺嫡斗争而入狱。 .~Bq|n= z0  
  永乐十二年(1414)闰九月,成祖北征回师,太子朱高炽遣使迎驾稍迟,汉王朱高煦乘机进谮,成祖一怒之下,下令将东宫官属全部逮治下狱。这成为继解缙入狱后,立储之争中的第二场大事变。当时只有兵部尚书兼詹事府詹事金忠因系成祖“靖难”旧人而幸未被祸。金忠是个敢于仗义执言的人,他不顾触怒成祖,以身家性命力保太子,才使太子未遭废罢,但是作为东宫宫僚的杨溥、黄淮等人却因此事件而被入狱,而且一系即长达十年之久。杨溥的出狱是在十年后的永乐二十二年(1424)八月初五,也就是太子朱高炽得到成祖遗诏的第四天。十天以后,太子朱高炽正式即皇帝位。即位后的第三天,杨溥被授官翰林学士,重新开始了他的官场生涯。 /eeM0}D]  
  对于杨溥的受祸入狱过程,仁宗心里是十分清楚的。但是这时候他对于杨溥更多的大约只是同情,因为除去杨溥因作为东宫宫僚入狱之外,朱高炽起初对于杨溥本人其他方面的情况似乎也并不十分清楚。根据史书所记,杨溥做太子洗马时,使得太子朱高炽对其赏识的事情只是他有一次将汉文帝的史事类编以献。这大概只能算是儒臣们一般常做的事情了。其后杨溥便归乡守丧,直到太子监国,才被命起视事,随后便发生了迎驾事件。 <0Qx   
  从仁宗即位后对于杨溥的安置看,显然是有些因人设事的味道。洪熙元年(1425)仁宗在思善门建立了一个名叫弘文阁的机构,选诸臣“有学行者侍值”①。这样的安排实在是令人感到莫名其妙。被荐入阁的都是些无名无为的儒士,而杨溥则被命掌阁事,并且得赐给阁印。当时仁宗曾经对杨溥说:“朕用卿左右,非止学问。欲广知民事,为治道辅。有所建白,封识以进。”②其后杨溥再授官太常卿,仍掌弘文阁事。数月之间,连授三职,足见仁宗对于杨溥的关切之心。但杨溥虽三受其职,却并未得到一个合适的位置。杨溥真正走上朝廷重臣仕途,是在仁宗去世,宣宗即位以后。 3^H3}i\"_  
  宣宗即位后,罢弘文阁不置,杨溥被检入内阁,开始与杨士奇、杨荣等阁臣共掌机务。 8C',Yp([  
  宣德、正统间,名臣称三杨先生,以文贞(士奇)为西杨,文敏(荣) QUfXkY C  
  为东杨,盖初以姓同,亦略因居第以别之。文贞固出江西,而文定郡望每书南郡,乃因以南杨号文定焉。③从此而始有“三杨”之称。杨溥也从此开始与东、西杨有了并驾齐驱的地位。但是这最初的入阁只有四年时间,杨溥便又因母丧而归,而且起复后却并未再度入阁掌机务。也许是因为在仕途上长期受挫的缘故,杨溥与杨士奇和杨荣在性格处事上有着很大的区别,他在为人处事上有时显得过于谨① 《明史》卷一四八《杨溥传》。 |>A|cUA  
  ② 《明史》卷一四八《杨溥传》。 5\ 1  
  ③ 叶盛:《水东日记》卷一《三杨两王》。 o$_6oD  
  慎,就连上朝时也总是低头循墙而行。但是像他那样已经取得了内阁重臣地位的人物,这种小心谨慎的举止,又给人一种老成稳重的感觉,更何况杨溥本人在律己方面又确实足以作为百官的楷模。这一切都决定了杨溥在明前期政治中的地位。当宣宗急于以改变吏治解决国家经济中的一系列问题的时候,在内阁中真正能够起到作用的还是杨士奇那样通于决策的干吏,但是当国家政治转向简约守成的时候,老人政治便对社会稳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杨溥虽然是“三杨”中年龄最轻的一个,但却是在处事上最为老成的一个。待到正统初年,“三杨”便完全以三朝元老而构成了一个最为稳定的政治三角。 .E3+ v{  
  正统初政的特点是国家政治的因循化与英宗皇帝的少年登极。这也便确立了“三杨”必然的重要位置。所以自从英宗登极起,杨溥便与杨士奇、杨荣忙于开经筵、择讲官以及慎选宫中朝夕侍从内臣之事,三朝元老的治事风格得到了充分表现的机会。这很得张太后的欣赏。外有老臣,虽然皇帝年幼,她也感到放心而不必由自己去垂帘听政了。女人往往比男人更加注重旧事与感情,对于在朝的五位重要辅臣,她有时便会更多想到杨溥。一次她将英宗召到便殿,又召来英国公张辅、杨士奇、杨荣、杨溥和尚书胡■。“卿等老臣,嗣君幼,幸同心共安社稷。”张太后将这五位老臣作为了正统政治的核心。而她同时又专门再将杨溥召到近前,说道:“先帝每念卿忠,屡加叹息,不意今尚见卿。”杨溥伏地而泣,太后亦泣,左右皆悲怆。这种气氛的感染,比之任何方式都更为有力地确定了杨溥在正统时代的地位。当张太后指着五位大臣向年幼的英宗要他“皇帝万几,宜与五臣共计”的时候,杨溥在五人当中已经不再是一个附入的人物。正统三年(1438),杨溥进官少保、武英殿大学士。史书中说:“溥后士奇、荣二十余年入阁,至是乃与士奇、荣并。”①但这也到了“三杨”政治的尾声。这一年在馆阁的学士七人,杨士奇七十四岁、杨荣六十八岁、杨溥六十七岁,其中最年轻的也在六十岁以上了。而这个朝廷的政治似乎也如同这些老人们一样的从心所欲不逾矩,这些参预机务的老臣们居然开始仿唐、宋洛中诸老的样子去搞起一个真率会。“约十日一就阁中小集,酒各随量,肴只一二味,蔬品不拘取,为具简而为欢数也。”②具简而欢,这不仅成为当时这批老臣们的生活性致所在,而且成为了他们政治性致的所在。他们自身感觉已经生活在了一个太平盛世之中,而他们则是那种盛世华贵的台阁体风气的开创者。 N47.> .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第一个对于这种老臣政治提出异议的人物,竟是那个明朝前期最具反面形象的太监王振。 2(D |L  
  “朝廷事赖三先生,然皆高龄倦瘁矣。”王振的目的当然是要通过人事的变更减轻“三杨”对于当时政治的影响力。“老臣当尽瘁报国。”杨士奇回答道。杨荣却截住话题说道:“不然,当荐几个后生报主耳。” m?fIPUS  
  其后杨荣推荐了陈循、高谷等人,按照杨荣的解释,与其让王振之流去随意任人,还不如事先检选自己的人,以为今后安排。 !,K&K_X  
  三人当中只有杨溥并无建言。这大概就是杨溥的性格特点所在,在身处其境的政治斗争中,他似乎总是缺少那么一种敢于面对的勇气。他诚然是一① 《明史》卷一四八《杨溥传》。 >G2$;3K  
  ② 焦竑:《玉堂丛语》卷七。 JCbt$6Tv  
  位正人君子。当他被谗入狱的十年当中,家人供食数绝,他却读书不辍,以“朝闻道夕死可也”的精神维持着自身的意志与尊严。他在朝当政的时候,儿子自家乡来京省亲,当他从儿子口中得知途中只有江陵知县待其甚简时,他却因此而知其贤,并将该县令荐升德安知府。①这就是杨溥其人,他有甚多的律己,却缺少东、西杨那样鲜明的性格。他是一位正臣,却不是一位无可指摘的正臣。这一切在杨荣、杨士奇先后去世以后,就愈发变得明朗起来。所谓后进望轻,杨溥孤立,都不能解释他在朝的最后几年中王振专权的形成。所以当“土木之变”发生后,人们追思这一段历史的时候,有人会过激地起而争暴其短,认为他“依违中旨,酿成贼奄之祸”。②这也许是过于苛求他了。① 焦竑:《国朝献征录》卷十二《杨溥传》。 MsYf|vO1]  
  ② 《明史》卷一四八《杨溥传》。 ;!V99xS  
U`b6V ]  
<("B&{  
权谨 F"~-字仲常,徐州人。曾参与编撰徐州最早的史书《彭城志》。其传列于明史孝义之中(卷296 列传第一百八十四)。 ;[ojf+8%  
是以孝行由光禄丞授文华殿大学士入阁,但却不治事。因此虚有官名,却实未入阁。 7DzEn[kc  
z"/@ ' ^  
&r%F_J(u0  
十岁丧父,即哀毁,奉母至孝。永乐四年经过推荐担任乐安知县,迁光禄署丞,因母年事已高,辞官归家。 ov8RP]DL@  
母年九十终,庐墓三年,朝夕哭殿,感动鸟兽都去祭奠(致泉涌免驯之异)。 }d>5Lr?  
nWU 'M  
仁宗皇帝令群臣效仿,还派人要其入阁,即拜文华殿大学士。 hhDq if  
但是权谨推辞,帝(仁宗)曰:“朕擢卿以风天下为子者,他非卿责也。” rv Ct6 ~  
只好请他随从皇太子监国南京。宣宗嗣位,他以疾病缠身希望能归箱故里,因此被改任维通政司右参议,赐白金文绮致仕。 顶端 Posted: 2008-11-17 14:09 4 楼 靖哥哥 级别: 连长


精华: 0
发帖: 478
积分: 4260
金钱: 12803
在线时间:111(小时)
注册时间:2007-09-28
最后登录:2008-11-17
引用 推荐 编辑

 

马愉 wXq%z1HLO  
(1395~1447),字性和,号澹轩,明朝官吏,临朐县朱位村人。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幼聪敏好学,1427年(明宣德二年),中进士第一,是明朝江北的第一位状元。初授翰林修撰。1434年(宣德九年)秋,朝廷选拔史官和庶吉士37人进学文渊阁,以愉为首。 qkzA[EZW#1  
  1436年(正统元年),充经筵讲官,迁侍读学士,参与《宣宗实录》的撰修,升侍讲学士。1441年(正统五年)入内阁,参与机务,再升礼部右侍郎。1448年(正统十二年)病故,赠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谥“襄敏”,钦赐御葬。明朝赠官兼职自马愉始。 S 1b 'z%v  
  《明史》称马愉重简默,论事务宽厚。他发现不少郡县的粮仓失修和狱中久押不审的犯人多有狱死者,便上奏皇帝,皇帝准奏,督令建仓储粮,审理冤狱,使上述状况一时有所改变。一次边境遭到侵犯,朝廷拟遣将率兵征讨,恰逢别部使者至,许多大臣主张将其执之问罪,惟马愉等2人持相反意见,指出“赏善罚恶,为治之本。波及于善,非法;乘人之来执之,不武”。皇帝采纳马愉的建议,以厚礼相待来使。 ][OSBL_A#1  
  马愉官居要职,但门无私谒,不媚权贵,廉洁自守。宦官王振擅权时,连五将四相都争相巴结,惟马愉不登其门。他一生不图厚积,乐善好施。著有《澹轩集》8卷,收入《四库全书》。 YGZc j3N  
  《列卿记、弇州续藁》记载:正统(一四三六至一四四七)中以礼部右侍郎兼学士,直内阁。工书,王世贞国[明]朝名贤遗墨有其手迹。 ij^ ^yo=  
,`wL]"Df  
5Tj16>  
WF.5L9l  
曹鼐 yy6 g  
直隶宁晋(今河北宁晋县)人,字万钟,号恒山。生于明建文四年(1402),卒于明正统十四年(1449)。明宣宗宣德八年(1433)癸丑科状元,初授修撰,累官至吏部左侍郎兼翰林学士,位至首辅。 )_bGJ I{L  
  曹鼐为曹利用的后裔。他少年豪爽,有大志。聪颖好学,博览群书,能诗善文,下笔千言,一挥而就。明宣宗宣德八年(1433)癸丑科高中状元,时年31岁。曹鼐大魁天下后,入翰林,授修撰。英宗即位后,充经筵讲官,撰成《宣宗实录》后,进侍讲,锡三品章服。正德五年(1441)由宰相杨荣、杨士奇推荐,入值文渊阁,参预机务。曹鼐为人“内刚外和,通达政体”,为政清廉,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杨荣死后,杨士奇常病不能视事,阁务多由曹鼐处理。”英宗因其贤德,进吏部左侍郎兼翰林学士。但英宗昏庸,奸阉王振擅权,“王爵天宪,悉出其口,生杀予夺,任己爱憎”,排斥异己,陷害忠良,压制百官,其聚敛之金银达60多库,从此朝政日非,边防也随之空虚。正统十四年(1449)七月,北方蒙古族瓦剌部首领也先,以明朝削减马价、拒绝求婚为借口,举兵入侵山西大同,王振竭力主张英宗“御驾亲征”,同时擅自调集大军。曹鼐和兵部尚书邝、兵部侍部于谦认为朝廷毫无准备,不能仓促亲征,但英宗不听劝谏,在王振的挟持下亲征。曹鼐等只好护拥英宗随从,带领50万大军向大同进发。时值北方雨季,道路泥泞,粮运不继,“兵士已乏粮,僵尸满路”,遂使军队失去战斗力。曹鼐等大臣一再劝阻,请英宗回兵,均遭王振拒绝。结果兵抵大同,遭到也先突袭,明军大败。八月,在退回北京途经土木堡(今怀柔县东南)时,被敌军包围。在混战中,曹鼐殉难,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土木之变”。一年后,英宗被放回。英宗复位后,感念曹鼐忠直,为国捐躯,追赠太傅。曹鼐在阁任相十年,“明敏爽朗,临事果断,能言善辩。王振专权,人莫敢忤,杨士奇死后,唯鼐尚能随事调护,所言多见从。”可见,曹鼐为相刚正不阿,敢于同权倾朝野的宠监抗衡,“土木之变”,以身殉国,不愧为状元宰相。 2pqMj: k  
n[{D dKzK  
piOh5#z(  
8gZ2}T3^a  
陈循 1I-F0`SR  
](公元?年至约一四六一年)字德遵,泰和人。生年不详,约卒明英宗天顺五年。永乐十三年,(公元一四一五年)进士第一,授翰林修撰。正统中,累进户部右侍郎。景泰中,进华盖殿大学士。尝集古帝王行事,名勤政要典,上之。英宗复辟,谪戍铁岭。石亨败后,循上疏自讼,释为民。循著有芳洲集十卷,与东行百咏集句,(均《四库总目》)行于世。 r=HdUR  
  陈循(1385—1464),字德遵,明代江西泰和人。永乐十三年(1415)中进士第一名,授修撰,进侍讲。宣德初直南宫,进侍讲学士,后进翰林院学士。正统九年(1444)入文渊阁典机务。第二年进户部右侍郎兼学士。正统十四年(1449)发生“土木之变”,英宗皇帝被蒙古族瓦刺部俘虏,一些朝臣拥立景帝即皇帝位。当时朝中人心恐惧,对立帝之事争论不休,而陈循采取中间立场,得到景帝器重,进户部尚书,继尔进少保兼文渊阁学士,不久加太子太傅,进华盖殿大学士仍兼文渊阁。后来英宗皇帝回来复位,由于石亨等诬大臣于谦谋逆,于谦、王文等以谋逆罪被杀,陈循受到牵连,被刑杖一百,充军铁岭卫,其时陈循已经70多岁。 J?t=*Tqt  
  陈循初为进士第一名,可知其才气。其善诗文,谪居铁岭时,正值铁岭重修圆通寺,他为之撰《银州重修圆通寺塔记》,为开原撰写了《重修崇寿寺塔记》及咏铁岭诗多篇,他曾在铁岭收授生徒,以执教为业。他喜爱铁岭的名胜古迹,写许多诗加以赞之,是最早吟诵铁岭风光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成为铁岭珍贵的文化遗产。 mhTh*J&A}  
  据《明史》载,陈循为官比较清正,宣宗时,御史张楷向皇帝献诗本为邀宠,虽知反惹恼皇帝,多亏他为之辩才得免罪。景帝时,他上书“勤政要典”,建议效古代帝王行事,治理朝政。当时江南大雪,麦苗冻死,他请求拨库银、买麦种予农,多为皇帝采纳。后来,石亨诬事泄,陈循获释为民,仍居铁岭,一年后病殁。于谦昭雪之后,陈循亦获平反,昭以原职赐祭。 "sI6[`R;UI  
DKnv2TF  
l40iikt  
5E; LMc1  
ImBFtHXYo  
苗衷 q} []:  
明代学者(1370-1450),慷慨有大志。官侍读学士、兵部侍郎,永乐九年(1411年)至正统十年(1445年)擢任礼部尚书、丞相。著有著《雪窝稿》、《史阁记闻》、《归田录》等。 Vbm7lnX  
9YD+`q/gB  
UEPu;.#=Q  
!x tsv83  
高谷 .aZu%Qqs  
 明朝官员,字世用,江苏兴化人。生于明洪武24年(1391年),25岁登上进士,历任翰林侍讲、侍读学士、工部尚书,后进少保东阁任大学士。66岁时升为谨身殿大学士,仍兼东阁。高谷为官清廉,办事公道,主持正义,后因年老主动离职回家。英宗皇帝对他评价甚好。高回乡后,仍住的是简朴房屋,死于1460年,享年70岁。历官永乐、洪熙、宣德、正统、景泰五朝,由中书舍人升至内阁大学士,故被尊为“五朝元老”。《明史》有传。 YeBsE6Z,  
  高谷先世居河南怀庆,世业儒。随宋高宗南渡,徙居扬州。扬州陷,迁居兴化,元末时曾移苏州,天下甫定仍返兴化,遂定居。高谷自幼聪慧,承家训嗜读不倦,且资质厚重,举止端庄。十岁入县学,成庠生,永乐三年(1405年)十五岁中举,十三岁登进士,年方廿五。选庶吉士,授中书舍人。 A\42XhR7  
  自此,宦海沉浮四十余年。仁宗洪熙即位(1425年),改任高谷为太子宫春坊司直郎,寻迁翰林侍讲。正统元年(1436年)因大学士杨士奇荐拔,充任翰林侍读,成 经筵,为帝王讲读经学。三年与修《宣庙实录》,升侍读学士。十年摧工部右侍郎兼前职,入阁参与机务。景泰初年(1450年)为工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掌阁务。次年赐少保、东阁大学士加太子太傅,享双俸,代皇帝祭祀三陵。七年与陈循总裁编修《环宇通志》,晋少保、谨身殿大学士兼东阁大学士。 (i[aTTbv  
  高谷入阁,清廉正直,持议公正,且不避权要,遇事无偏私。景泰五年(1454年)给谏林聪因忤重臣,被构罪廷讯,欲论重辟。高谷从南直隶视察灾情回都,闻讯竭力营救,独陈其冤,使林聪获赦并官复原任。七年顺天乡试,大学士陈循因自己的儿子未能中试,遂攻讦考官刘俨、黄谏等人阅卷不公。高谷受命复阅,力言刘、黄无私,且仗义执言云:“贵胄与寒士争进,已不可,况不安义命,欲因此构考官乎?” y' VvTO  
  高谷又以荐贤任能,提掖后进为任事,先后两次主顺天乡试,皆称得人。曾上以此为疏主张内外诸司应惟贤是用,又说经筵日讲,关系圣德,荐大理卿陈询、学士吕原、中允杨鼎、左都御史王文、大理卿萧维桢、司业王恂等人入选。后王文入阁,余皆鼎侍经筵。又荐翰林修撰商辂、彭时入阁,掌阁务。 7a=bw':d  
  高谷鄙浮华、乐俭素。为中书时,尝奉旨往海印寺抄写佛经,遇雨辄褪靴卷裤,提袍赤足归,使同僚大为惊讶。官任侍读学士时,每赴公宴,总是用布头剪成新花样补缀在破锦袍上,以至有人嘲笑为“高学士锦上添花”,高谷不以为然。位至台阁,也仅“敝庐瘠田而已”。明、清方志都载,高谷“元老府”“湫隘特甚”,并非夸张,其故居今犹在,低檐小室,无异民居。 kO*;3nU  
  高谷学问渊博,淹贯经史,且工诗善书。其书法文弱秀润,王世贞《艺苑卮言》谓其书“秀俊可爱”。其行书横披一轴今珍藏于兴化博物馆。一生著作甚丰,除《育斋文集》10卷入《明史•艺文志》外,其他著作大半散佚。其后,李绂曾从其姻娅郭羽、门生陆碛处搜罗20余卷,其中《诗集》17卷、《归田》3卷、《拾遗》1卷。于明弘治年间付梓行世。近年其后裔又搜得散佚诗文50余篇,如《隋堤二绝》、《盐城观海》、《咏昭阳十景》等。 _b$Tzr\kn*  
  高谷历经明代五朝,处事公正,名震朝野。然而,他所处的正统、景泰两朝却是历史上的多事之秋,这个时期发生了几起历史大变故。 DVu8Y#  
  正统十四年(1449年),蒙古瓦剌部犯境,英宗朱祁镇轻信宦官王振,率50万大军御架亲征。结果于土木堡一役,全军溃败,王振被杀,皇帝朱祁镇被瓦剌生俘。历史上称为“土木之变”。消息传来,朝野震惊,高谷支持兵部尚书于谦抗击外故,同时拥立朱祁镇的弟弟朱祁钰登继大统,是为代宗,年号景泰。第二年,由于于谦击退了瓦剌的侵犯,加之蒙古瓦剌部内部矛盾激化,瓦剌部酋长也先后数次表示修好,愿意赎放英宗。这使代宗朱祁钰十分尴尬。八月诏议,因代宗态度不明朗,朝廷久议不决。此刻高谷十分清醒,他坚定他的主张遣使迎驾,并提议中书赵荣可担此任。 C%>#*'#  
  未几,英宗赎还,将至京。代宗不愿张扬,具礼甚薄,群臣不敢擅议,惟高谷直言不讳,力主“礼宜从厚”。当时有一位叫龚遂荣的千户,出于忠诚,投书高谷,亦主张厚礼迎架。高谷遂将此信遍传朝臣,并教训他们说:一介武夫尚知此理,况公卿乎?事传代宗,代宗甚怒,追查此事。高谷挺身而出,出示书信,并力陈自己的主张,举唐肃宗迎上皇故事,请代宗效行。帝不纳,亦不深罪高谷,逮龚遂荣,未几亦释。英宗归銮,被奉为“太上皇“置于深宫。代宗十分恋栈,于景春游二年(1451年)迫不及待地上演了地场“易储”闹剧,废弃已立的英宗的儿子,立自己的儿子为皇太子。同时加封高谷为“太子太博”,使高谷身陷泥淖。 *sFS`X:Rq  
  景泰八年,代宗朱祁钰病重不能视事,蓄谋已久的英宗朱祁镇在石亨、曹吉祥等文武大臣的拥戴下,突然夺宫升殿,废黜景泰,改元天顺。此为“夺门之变”。 Rzj .mF  
  英宗复辟后,对景泰的内阁大臣一一进行了清算。大学士陈循、王文等或被诛杀或被流放,就连抗敌功著的于谦,咏了一通《石灰》后,也被斩杀于刑场。时高谷已年逾花甲,早在景泰年间因内阁王文挤兑,就已萌退意,自己又是景泰重臣,英宗虽未罪己,但也不敢再恋相位。于是上书英宗,乞归林。英宗阅书,叹谓:“谷,长者。”又对左右大臣说,高谷在内阁主张迎架礼宜从厚等事不审正直的,过去又曾做过我的经师。于是恩准致仕,并赐金帛袭衣,安排驿舟,寻又赐敕奖谕。这篇“奖谕”十足耐人寻味。文章前半部说了一通高谷“以智识文学,执经事朕”、“怀旧之私实有切于朕意”之类情谊话。后半部话锋一转,云:“卿之归也,日与亲戚故旧徜徉邱园,展契阔之深怀,道朝廷之盛事。清风高致,足以励廉而革贪;盛德雅望,足以敦化而善俗,则卿亦永有终誉焉。”柔言蜜语中隐含威胁。其实是警告高谷归里后言行小心,否则,就谈不上“永有终誉”。 OzkL^bL_  
  高谷归后,隐居故里,绝口不谈景泰、天顺间的朝廷变故。天顺四年(1460年)卒于兴化,终年七十岁,与诰封夫人郭妙宁合葬于兴化平望铺河东。墓园恢宏,有神道碑、石人石马。大学士李贤撰墓志,巡抚郑晓撰行略。成化初,尚书姚夔进言“高谷进退有道,始终不渝,宜加赐救”,朝廷乃赠高谷为太保,谥文义,祀乡贤祠。 C5:p'$/0b  
  故居于城中县衙以南,隔县桥面西。门楼悬匾,额曰:“忠结主知”。府前跨街建“益恭坊”,与邑中四牌楼遥对。又悬“五朝元老”匾于邑中四牌楼,以作怀念和褒扬。 @d|f0dZM  
LEG kfj  
c,li{ ?  
w%g 9qtb  
张益 `';M8 6  
](?至一四四九)字士谦,号态庵,昆山(今江苏昆山)人,一作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永乐十三年(一四一五)进士,正统(一四三六至一四四九)中为侍讲学士。死土木之难,谥文僖。文章雅健,工楷书。与夏景同郡,同登第,亦工写竹。著画法。《姑苏志、列卿记、图绘宝鉴续纂、无声诗史、明画录》 顶端 Posted: 2008-11-17 14:13 5 楼 靖哥哥 级别: 连长


精华: 0
发帖: 478
积分: 4260
金钱: 12803
在线时间:111(小时)
注册时间:2007-09-28
最后登录:2008-11-17
引用 推荐 编辑

 

徐有贞 {[:V/]g  
](公元一四零七年至一四七二年)初名珵,字元玉,吴县(今江苏吴县)人。后来由于北京保卫战前上书主张国度南迁,得罪朝廷,仕途受阻,不得已改名“有贞”,仕途才渐渐风顺起来。生于明成祖永乐五年,卒于宪宗成化八年,年六十六岁。宣德八年,(公元一四三三年)登进士第,授编修。多智数,喜功名。凡天文、地理、兵法、水利、阴阳、方术之书,无不研究。正统时官侍讲。曾上言兵政五事,土木之变后,主张国都南迁。景帝即位,官行监察御史。以首倡南迁议,久不得升官。景泰三年(公元一四五二年)升左莶都御史。修“广济”渠、“通渠”闸有劳,升左副都御史。因谋划英宗复位,封武功伯兼华盖殿大学士,掌文渊阁事。诬告杀害于谦、王文等。 Fy4n'ZH$  
  有关徐有贞的事迹,最有名也是最恶贯满盈的莫过于其诬杀于谦的事迹。在英宗复位前,徐有贞一直感觉自己屈居于谦之下,政治抱负不得而展,因此与于谦结怨。明景泰八年,也就是天顺元年,英宗复辟后,徐有贞等就立即把于谦,王文等下狱。当时政局左右于皇权的归属。徐有贞诬陷于谦意欲迎立襄王世子,唆使百官上奏。英宗本来还无意杀掉于谦,回复说“谦实有功”,确实,于谦在土木堡之变中挽救了大明王朝,是个大大的功臣。徐有贞又说“不杀于谦,此事无名”,指复辟师出无名。英宗无奈,只好下令收押。狱中,有人说于谦谋反,查无实据。于谦自己也说过“召藩王非金符不可,符藏内府,岂外庭所能得”,很好地击碎了徐的诬陷。徐有贞答复说“虽无显迹,意有之”正是这句话,杀了一代忠臣,也成就了徐有贞的千古骂名。徐有贞的这句名言被后人提炼成了更加精练的两个字“意欲”成为足于秦绘杀岳飞的“莫须有”相提并论的冤案。 L =p_yz!  
  独揽大权。于石亨、曹吉祥相恶,出任广东参政。后为石亨等诬陷,诏徙金齿为民。亨败,得放归。成化初,复官无望,遂浪迹山水间,十余年乃卒。 n^n-{N  
  撰有武功集五卷,《四库总目》传于世。 S6n61RN*  
[`]alQQ  
IG q=QYMS r  
许彬 K+I;BIw@  
字道中,宁阳人。永乐十三年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正统末,累迁太常少卿,兼翰林待诏,提督四夷馆。许彬到达宣府见到了英宗,按照英宗的授意,写了几篇文章,其中包括罪己诏和祭文。这篇祭文是为了祭奠土木阵亡官军,写得悲壮苍凉,颇有气势。最关键的是,许彬揣度英宗的心思,在文中有为王振开脱之意。英宗对王振的复杂感情,决非一言一语所能说清。许彬巧妙地迎合了上意,因此文极得英宗欢心。不过,之后英宗还京后,并无任何实权,许彬也没有讨到任何实际的好处,一直默默无闻。他后来之所以能登上历史的舞台,完全是因为在南宫复辟之前,石亨特意来征求他的意见。许彬老谋深算,没有直接参与其事,却向石亨推荐了徐有贞:"此不世功也。彬老矣,无能为。徐元玉善奇策,盍与图之。"(《明史·卷一百六十八·许彬传》)徐有贞(字元玉,即前面主张南迁逃跑的珵徐)从而一手策划了夺门之变 Y\LP;($jf  
  明英宗朱祁镇被瓦剌释放归来,许彬至宣城迎接,首得英宗信任,升任太常寺卿,石亨谋划夺门之变时寻求许彬的帮助, Z% #,.k>%  
  许彬为石亨介绍徐有贞参与,徐有贞得以成为夺门之变的领导者.许彬则负责了徐有贞与石亨间消息的传递. 9cp0Sr[!9  
  夺门之变后,英宗升许彬为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学士。入直文渊阁。徐有贞被罢免后接替其为内阁首辅,不到两个月 H+ d@784  
  便因遭到石亨的嫉恨被排挤.贬至陕西参政,许彬抵达陕西后即辞官归家 gFVicGMj  
  明宪宗朱见深即位后欲请许彬出山,还未找到许彬已然病逝. KR a uZE +  
  许彬性格直爽好客,爱交际,却不会择友,三教九流皆出入其门.进入内阁后才知道闭门谢客,反倒被朋友以其富贵忘友, k?'+uc-  
  经常嘲笑诋毁许彬.众口铄金,竟至于许彬惶惶不可终日. N&:3Y Vv  
}&H~Y|"H+  
SFW,hy}#  
].I\?k  
薛瑄 _vA42eai  
(1389~1464) 中国明代思想家。字德温,号敬轩,谥文清。山西河津(今稷山县)人。进士,曾任大理寺正卿、礼部侍郎、翰林院学士等职,晚年辞官居家讲学、著述。认为理在气中,不能离气而独立存在,称“遍满天下皆气之充塞而理寓其中”,“理只在气中,决不可分先后”,“理气无缝隙,故曰器亦道也,道亦器也”。但亦接受“理具于心”和“性即理”的观点,承认物我内外同是一理,同是一性。著有《读书录》、《薛文清集》。 sm=;K]pLw-  
  薛瑄(1389—1464年),字德温,号敬轩,山西省河津市平原村(今属万荣县)人,明代著名的理学大师,河东学派的创始人,也是一位刚正不阿,执法严明的清官。由于他曾在朱熹的白鹿洞讲学,深受欢迎,所以人们尊称他为『薛夫子』。 TYy0"81@&  
      薛瑄自幼聪明,在私塾上学时,教师讲授《诗经》、《书经》,过目即能成诵。十二岁时写的诗赋拿给人看,都惊叹他是少年奇才。后来拜当时著名理学家魏希文、范汝舟为师,在理学上获得很深的造诣。永乐十八年(1420年),他在河南考中乡试第一名,第二年中进士,官拜御史,并监理湖广银场。 V'#2h  
      在他居官期间,宦官王振掌管司礼监,勾结官僚,擅作威福,弄权朝廷。薛瑄因刚正不阿而忤奸官王振,被诬下狱。后被削职放归田里,『家居七年,闭门不出』,专事设馆授徒。后来由于刑科奏请皇帝复核,代宗景帝即位(1449年)又起用薛瑄任大理寺丞。景泰二年(1451年),出任南京大理寺卿。薛瑄到任后,抑制豪强,扶持正义,深得人民的拥护。 )v3t+-zi  
      英宗复位(1457年)后,薛瑄任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学士,参与议决国家大事,屡次上书劝谏皇帝,后见奸臣石亨、曹吉祥乱政,即告老还乡。天顺八年(1464年),在家逝世,诏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清』。著有《读书录》、《续读书录》,有诗十卷传世。 ]^7QWd  
T["#!VIE  
z6YDYN  
ChNRJ_gYS  
李贤 tTg |i,  
生年不详,卒于1466年。字厚德,河南邓州人,1433年进士出身,明英宗(朱祁镇),明代宗(朱祁钰)时代曾历任吏部侍郎、吏部尚书、官至文渊阁大学士、华盖殿大学士,进少保,一生从政三十余年,为官清廉正直,政绩卓著,是明朝历史上难得的治世良臣之一。 y#B*_B  
李贤是明中期的人物。明英宗朱祁镇宠信太监王振。在北方的瓦剌大举来犯时,不懂军事的王振唆使皇帝御驾亲征,并瞎指挥,致使二十万明朝精锐军队顷刻被瓦剌全歼,明英宗自己也做了俘虏。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土木堡之变。接着,瓦剌挥师直向北京。北京城上下乱成一片,人心惶惶。在危难时刻,兵部侍郎于谦挺身而出,痛斥了徐有贞等人的逃跑言论,力挽狂澜,扶植英宗的弟弟朱祁钰即位,组织调动兵力,鼓舞军民士气,制定严格的作战纪律和周密的作战方略。在他的身体力行下,明军在北京城下大破瓦剌军队,给予其重大打击,迫使其仓皇溃逃。瓦剌被迫放回被俘的明英宗。也就是七、八年的时间,朝廷内部的阴谋份子文臣徐有贞、武将石亨、太监曹吉祥等勾结在一起,发动夺门之变,推翻了病重的朱祁钰,迎立明英宗复位。为了达到这些败类的权欲目的,他们以“意欲”谋反的名义杀害了享有崇高威望的于谦。于谦被杀后抄家,抄家的官员万没有料到,于谦身为朝廷兵部尚书,一品大员,家中除必需的日用品外,竟没有一点多余的银钱!于谦的一首《石灰吟》表明了他的心志:“千锤百炼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arAot w^  
  李贤,时任吏部侍郎。与于谦的交往并不亲密,他们之间也曾有政治分歧。但李贤从内心敬佩于谦的勇气、才干、清正、廉洁、刚直不阿。在于谦被冤杀后,李贤下决心要为于谦讨回公道。但在实力悬殊的情况下,他没有公开站出来反对。他知道,要战胜奸邪,就必须比奸邪更狡诈、更有权谋。他静静地隐藏了自己,默默地观测对手,利用他们之间的矛盾,各个击破。 J oH=0 K'  
  李贤为人正直,交游广泛,和徐有贞、石亨等人也保持了较密切的关系,甚至让他们感到,李贤也是自己的人。李贤看到,夺门之变不久,徐有贞、石亨等人内部就产生裂痕,他先是利用徐有贞反对石亨,又不失时机的明英宗面前揭露徐有贞、石亨等人筹划的夺门之变的阴谋真相,并和反对徐有贞、石亨等人的大臣紧密配合。最后,徐有贞、石亨都先后下狱,并死在狱中,太监曹吉祥也被处死,终于慰藉了于谦的在天之灵!李贤一生历经五朝四位皇帝,官至少保、吏部尚书、大学士,廉洁奉公,政绩卓著。并著有著《鉴古录》、《体验录》、《看书录》《天顺日录》、《古穰文集》等书,留芳青史。 ym uL&d'  
ZT6;Bq@ 8E  
E ay=mTe  
W9YO:/ DF  
吕原 r3/teuCY  
(1418—1462),字逢原,号介庵,秀水(今嘉兴)人。 `Pgc|gQ@  
  幼从父居景州,父亡,奉母回嘉兴。家贫,喜读书,博涉经史,擅文章。 .f[?gA*  
  明正统七年(1442)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历官翰林学士、右春坊大学士等职,编修《历代君鉴录》、《寰宇通志》。 F?si 0f  
  天顺元年(1457),改任通政司左参议兼侍讲,随后入内阁。当政后行事持重,政务有条不紊。二年,修《大明一统志》,充总裁。四年,再主会试,取陈选第一,时称得人。 >!E2+eq  
  六年,母丧归葬,因途中悲忧过度,抵家不久即去世。赠礼部右侍郎,谥文懿。 .sg/L[h  
  故居称吕家府,在嘉兴东门外天马桥,墓在县东南长水,都已无存。 >}+[].\&  
  吕原一生好著述,常为考证一事得不到结果,数日闷闷不乐。一旦得之,则欣喜若狂,对门人说:“进我两阶,殊不若得此可喜。”著作有《通鉴纲目续篇考正》、《介庵集》12卷。 'T I$ ]y  
ML=<;3#9\  
W >^A=[  
PjY.,S5z<  
s$r(FJo1  
岳正 FxvX'h >  
](公元一四一八年至一四七二年)字季方,淳县人。生于明成祖永乐十六年,卒于宪宗成化八年,年五十五岁。工书,画葡萄称绝品,雕镌悉臻其妙。第正统进士,授编修。天顺初,(公元一四五七年)改修撰,命以原官入阁。因忤石亨、曹吉祥,谪钦州同知,戍肃州。成化初,诏复修撰。出知兴化府,致 `?NWMAcB  
  仕。卒,谥文肃。自号蒙泉,学者称蒙泉先生。正博于学问,为文风骨峭劲。撰有类博稿十卷,又有类博杂言(均四库总目)等,并行于世。 7kKX*r~=  
r|S u- *  
A:-[#6GY  
$X\-y6%v  
彭时 iS. m%'?  
(1416年—1475年),江西安福人,字纯道,又字宏道,号可斋。生于明成祖永乐十四年(1416),卒于明宪宗成化十一年(1475)。明英宗正统十三年(1448)戊辰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累官至少保。 历明英宗、景泰帝、明宪宗三朝。 ET3q-Q   
B3f Asd  
q_#Df|YH  
W`0%"1::*  
陈文 ON5Z]umh  
字安简,江西庐陵人。成化二年三月至成化四年四月两任大明内阁首辅 :&1BP}c  
  陈文少时聪明桀骜,曾或乡试第一,正统元年进士及第,授翰林院编修。 1YZ"6^  
  景泰二年,陈文升任云南右布政使,当时云南作为贵州战事的后方,需供给贵州的军队,云南百姓忙于生产,无暇运输,陈文命令商人商队代为输送,运费由百姓集资,百姓皆拍手称快。并清偿了官员被克扣的俸禄,整顿作为银产地的云南的采银行业,整理白银贸易。一时间云南政通人和,陈文因此声名鹊起。 E\M )]?E  
  明英宗朱祁镇夺门复位之后,即召陈文入京理事,在内阁首辅李贤及王翱等重臣推荐下,于天顺七年担任礼部右侍郎兼学士,进入内阁,不料陈文进入内阁后,处处阻挠李贤施政,常说"我并非李贤推荐的人",直到即将改朝换代的那天,当时陈文与侍读学士钱溥私交甚密,不久明英宗病重,太子朱见深身边的太监王纶私自召钱溥议事,密谋太子继位后即刻驱逐李贤,由钱溥接任内阁首辅,陈文借私交秘密监视了二人言谈,不久明英宗病逝,李贤正准备起草遗诏,陈文突然起身夺过李贤的笔说:“不必了,已经有人起草了!”告发了王纶与钱溥的密谋,李贤愤怒的向刚刚继位的明宪宗朱见深上书告发其事,恰好此时的王纶以为即将就任司礼监掌印太监,气焰嚣张,明英宗入殓时已有不敬举动,明宪宗见到很是厌恶,大太监牛玉随即驱逐了王纶,之后宪宗将钱溥及同党兵部侍郎韩雍等一干官员全部降职出京,陈文改任吏部左侍郎,同知经筵事。次年升任吏部尚书。 ; 8&d#?7Q  
  之后陈文又暗中帮助李贤驱逐政敌罗伦,此时身居北京的陈文已不是云南时一心为国为政的陈文,行事越发卑鄙阴暗,家中酒宴歌舞不断,且性格暴躁,睚眦必报,朝中仇敌渐多,成化二年,李贤丁忧归家,陈文得以短暂代理内阁首辅,李贤归京后半年,病故于任上,陈文正式接任内阁首辅,李贤死后,陈文更加的恣意妄为,桀骜不驯。引朝中骂声一片,政绩亦日渐平庸,除成化三年,在清理京营的政务中,推荐了年轻的太监怀恩,使后世著名的贤明太监怀恩从此登上政治舞台以及编撰《英宗实录》外,并无其他建树。 yb\CC;b7  
  陈文因《英宗实录》被赏太子少保,兼文渊阁大学士,位极人臣之时,却随即于成化四年四月病故,追封少傅,谥庄靖。死后数名官员皆上书称陈文当不此庄靖这个谥号,要求撤销,被宪宗驳回,然而陈文终究还是带着一身骂名结束了其毁誉参半的一生。 顶端 Posted: 2008-11-17 14:19 6 楼 靖哥哥 级别: 连长


精华: 0
发帖: 478
积分: 4260
金钱: 12803
在线时间:111(小时)
注册时间:2007-09-28
最后登录:2008-11-17
引用 推荐 编辑

 

于谦 ?nv}X!}q#  
(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汉族。字廷益,浙江钱塘人,明朝名臣,民族英雄。七岁的时候,有个和尚惊奇于他的相貌,说:“这是将来救世的宰相呀。”永乐十九年(1421年),于谦考中了进士。 [gCqok`c  
  宣德初年(1426),任命于谦为御史。宣德五年升兵部右侍郎,巡抚山西、河南,整顿军备。正统十三年(1448),升兵部左侍郎。次年秋,明京军主力在土木堡之战中溃败,英宗被俘,蒙古瓦剌军乘胜进攻京师(今北京)。在此关头,于谦反对迁都,力主抗战,升任兵部尚书,率军击败瓦剌军,取得京师保卫战的胜利。战后,他首创团营军制,加强边戍,委任名将镇守。主张以战求和,多次击败瓦剌军的进攻,迫使其首领也先释放英宗回朝。景泰八年(1457)正月中旬 ,英宗借夺门之变重登帝位。二十二日,于谦遭诬陷被害。后沉冤昭雪,赠太傅,谥肃愍,又改谥忠肃。遗有《于忠肃集》。 < YB2O$  
  奏对的时候,他声音洪亮,语言流畅,使皇帝很用心听。顾佐任都御使,对下属很严厉,只有对于谦客气,认为他的才能胜过自己。护从皇帝驻扎在乐安时,高煦出来投降,皇帝让于谦口头数说他的罪行。于谦义正词严,声色俱厉。高煦伏在地上战保,自称罪该万死。皇帝很高兴。班师回朝北京,给于谦赏赐和各大臣一样。 z XA$1V]  
  于谦外出巡按江西,昭雪了被冤枉的几百个囚犯。他上疏奏报陕西各处官校骚扰百姓,诏令派御史逮捕他们。皇帝知道于谦可以承担重任,当时刚要增设各部右侍郎为直接派驻省的巡抚,于是亲手写了于谦的名字交给吏部,越级提升为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于谦到任后,轻装骑马走遍了所管辖的地区,访问父老,考察当时各项应该兴办或者革新的事,并立即上疏提出。一年上疏几次,稍有水旱灾害,马上上报。 D Qj51{  
  正统年间,宦官王振专权,作威作福,肆无忌惮地招权纳贿。百官大臣争相献金求媚。每逢朝会期间,进见王振者,必须献纳白银百两;若能献白银千两,始得款待酒食,醉饱而归。而于谦每次进京奏事,从不带任何礼品。有人劝他说:"您不肯送金银财宝,难道不能带点土产去?"于谦潇洒一笑,甩了甩他的两只袖子,说:"只有清风。"还特意写诗《入京》以明志: 3>K 0q   
  手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 !_`SqqZZ  
  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41j-^X  
  "两袖清风"的成语就是这样来的。闾阎就是里巷的意思,此句的意思是免得被人说长道短。此诗写成后远近传诵,为一时佳话。于谦如此不阿,自然引起了宦官王振的极度不满。 +<&t=p.  
  正统六年,于谦上疏说:“现在河南、山西各自储存了数百万谷物。请于每年三月,令各府州县上报缺粮的贫困户,把谷物分发给他们。先给菽秫,再给黍麦,再次给稻。等秋收后还给官府,而年老有病和贫穷无力的,则免予偿还。州县吏员任满应该提升时,储存预备粮达不到指标的,不准离任。并命令监察官员经常稽查视察。”下诏令照此执行。河南靠近黄河的地方,常因水涨冲缺堤岸。于谦令加厚防护堤,计里数设置亭,亭有亭长,负责督促修缮堤岸。又下令种树、打井,于是榆树夹道,路上没有干渴的行人。大同单独远在边塞之外,巡按山西的人难于前往,奏请另设御史管理。把镇守将领私自开垦的田全部收为官屯,用以资助边防经费。他的威望恩德遍布于各地,在太行山的盗贼都逃跑或隐藏起来。在职九年,升任左侍郎,领二品官的棒禄。 8( ;q;+  
  当初,杨士奇、杨荣、杨溥主持朝政,都很重视于谦。于谦所奏请的事,早上上奏章,晚上便得到批准,都是“三杨”主办的。但于谦每次进说商议国事时,都是空着口袋进去,那些有权势的人不能不感到失望。到了这时,“三杨”已经去世,太监王振掌权,正好有个姓名和于谦相似的御史,曾经顶撞过王振。于谦入朝,推荐参政王来、孙原贞代替自己。通政使李锡逢迎王振的指使,弹劾于谦因为长期未得晋升而不满,擅自推举人代替自己。把他投到司法部门判处死刑,关在狱中三个月。后来王振知道搞错了,把他放出来,降职为大理寺少卿。山西、河南的官吏和百姓俯伏在宫门前上书,请求于谦留任的人数以千计,周王、晋王等藩王也这样上言,于是再命于谦为巡抚。当时的山东、陕西流民到河南求食的,有二十余万人,于谦请求发放河南、怀庆两府积储的粟米救济。又奏请令布政使年富安抚召集这些人,给他们田、牛和种子,由里老监督管理。前后在任共十九年,他父母去世时,都让他回去办理丧事,不久便起用原职。 +ZTJQ"6*M  
  正统十三年,于谦被召回京,任兵部左侍郎。第二年秋天,也先大举进犯,王振挟持皇帝亲征。于谦和兵部尚书邝埜极力劝谏,不听。邝埜跟随皇帝管理军队,留于谦主持兵部的工作。待到明英宗在土木堡被俘,京师大为震惊,大家都不知道该怎么办。郕王监国,命令群臣讨论作战和防守的方略。侍讲徐珵说星象有变化,应当迁都南京。于谦厉声说:“主张南迁的,该杀。京师是天下的根本,一摇动则国家大计完了,难道没有看见宋朝南渡的情况吗!”郕王肯定了他的说法,防守的决策就这样定下来了。当时京师最有战斗力的部队、精锐的骑兵都已在土木堡失陷,剩下疲惫的士卒不到十万,人心震惊惶恐,朝廷上下都没有坚定的信心。于谦请郕王调南北两京、河南的备操军,山东和南京沿海的备倭军,江北和北京所属各府的运粮军,马上开赴京师,依然策划部署,人心稍为安定。于谦立即被升为兵部尚书。 L/ htt  
  郕王暂代皇帝出朝,廷臣们请求将王振灭门九族。而王振的党羽叫马顺的,便出来斥责言官。于是给事中王竑在明廷上打马顺,大家都跟着他。朝上秩序大乱,卫卒声势汹汹。郕王害怕得要起来走开,于谦推开众人走上前去扶住郕王不要起来,而且告诉郕王宣谕说:“马顺等有罪该死,不予追究。”大家才安定下来。于谦的袍袖因此全部撕裂。退出左腋门,吏部尚书王直握着于谦的手叹道:“国家正在倚赖你呢,今天虽然一百个王直又有什么作用!”当时,上下的人都依赖重视于谦,于谦亦毅然把国家的安危视为自己的责任。 Jl+OWs~ R  
  当初,大臣担忧国家没有君主,太子年幼,敌寇将至,请皇太后立郕王为皇帝。郕王一再害怕地推辞。于谦大声说:“我们完全是为国家考虑,不是为个人打算。”郕王于是受命。九月,郕王即帝位为景帝,于谦进去回答问话,情绪激昂地哭着说:“敌寇得意,留住了皇上。必然轻视中国,长驱南下。请命令各边境的守臣竭力防守遏制。京营士兵的器械快要用完了,需要马上分道招募民兵,令工部制造器械盔甲。派遣都督孙镗、卫颖、张辄、张仪、雷通分兵据守九门重要的地方,军队驻扎在外城的外面。都御史杨善。给事中王竑亦参与这些事,迁徙外城附近的居民进入城内。储存在通州的粮食,令官军自己去支领,用装足的米作为代价,不把粮食留给敌人。文臣像轩倪这样的人,应该用为巡抚。武臣像石亨、杨洪、柳博这样的,应该用为将帅。至于军队里面的事情,我自己承担,没有成效就判我的罪。”对他的意见,皇帝全都认真地接纳了。 O)ri;#IO?  
  十月,敕令于谦提督各营军马。而也先挟持着上皇(英宗)攻破紫荆关直入,进窥京师。石亨建议收兵固守使敌兵劳累衰竭。于谦不同意,说:“为什么向他示弱,使敌人更加轻视我。”马上分别调遣诸将带领二十二万兵士,在九门外摆开阵势:都督陶瑾在安定门,广宁伯刘安东直门,武进伯朱瑛朝阳门,都督刘聚西直门,镇远侯顾兴祖阜成门,都指挥李端正阳门,都督刘得新崇文门,都指挥汤芦宣城门,而于谦自己和石亨率领副总兵范广、武兴在德胜门外列阵,抵挡也先。把兵部的事交给了侍郎吴宁,把各城门全部关闭,自己亲自督战。下令:临阵将领不顾部队先行退却的,斩将领。军士不顾将领先退却的,后队斩前队。于是将士知道必定要死战,都听命令。副总兵高礼、毛福寿在彰义门北面抵挡敌人,俘虏了一个头目。皇帝高兴,令于谦选精兵聚集在教场,以便调动;再命太监兴安、李永昌同于谦一起管理军务。 Q\{q'WT(  
  当初,也先部队深入,以为早晚就可以攻下京城,及至见到明朝官军严阵以待,有些丧气。叛变了的宦官喜宁教唆也先邀明朝大臣迎接上皇,索取黄金和丝织品以万万计;又邀于谦及王直、胡濙等出城谈判。皇帝不准许。也先更加沮丧。庚申,也先部队窥伺德胜门。于谦令石亨在空屋里设下埋伏,派几个骑兵引诱敌人。敌人用一万骑兵逼近,副总兵范广发射火药武器,伏兵一齐起来迎击。也先的弟弟孛罗,平彰卯那孩被炮打死,也先部队转移到西直门,都督孙镗抵御他,石亨亦分了部分兵力来到,敌寇撤退。副总兵武兴在彰义门攻打敌军,和都督王敬一起挫败了也先的前锋。敌军正要退却,而几百个骑着马的宦官想争功,冲马争着向前。阵脚乱了,武兴被乱发的箭射死。寇兵赶到土城,居民爬以屋顶,呼喊着用砖石投掷敌人,喧声震天。王竑和福寿的援兵赶到,敌军于是撤退。相持了五天,也先的邀请没人理他,作战又失利,知道不可能达到目的,又听说各地勤工的部队马上要开到,恐怕截断了他的归路,于是拥着上皇由良乡向西去。于谦调各将领追击,到居庸关才回来。评功,加于谦少保、总督军务。于谦说:“四郊多保垒,是卿大夫的耻辱,怎么敢求取赏赐功劳呢!”坚决推辞,皇帝不准。于是增兵守真定、保定、涿州、易州等府州,请求用大臣镇守山西,防止敌寇南侵。 2o}I-Nk  
  景泰元年三月,总兵朱谦奏称敌兵三万围攻万全,敕令范广担任总兵官抵御他:不久,敌寇退,于谦请求即驻兵居庸关,敌寇来则出关剿杀,敌寇退则回京师驻守。大同参将许贵奏北面有三个人到镇上,想朝廷派使者讲和。于谦说:“以前派指挥季锋、岳谦前往讲和,而也先跟着入寇。接着派通政王复、少卿赵荣,见不到上皇就回来了。显然,不能依靠和谈。况者我和他的仇不共戴天,从道理上来说也绝不可以讲和。万一和了他要满足无穷无尽的要求,答应则给我们造成很大的困难,不答应又会发生变乱,这形势也不能讲和。许贵是武臣,而这样恐惧畏缩,怎能敌汽同仇,按法律该处死。”发出文书严厉谴责他。从此边境的将领人人都主张坚守作战,没有敢说讲和的。 u^+d3j q  
  当初,也先诸多要挟,都是由喜宁策划的。于谦秘密下令镇守大同的将领抓了喜宁,把他杀了。又给王伟想办法,让他引诱杀了间谍田小儿。而且利用间谍实行离间,请求特别释放了忠勇伯把台家,答应封给爵位,让他从中想办法。也先开始有放回上皇的意思,派使者来联系,京师的戒备才稍稍放松了一点。于谦上言:“南京重地,需要有人加以安抚稳定。中原有很多流民,假如遇上荒年,互相呼应聚集成群,这是很值得担心的。请敕令内外守备和各处巡抚用心整顿,防患于未然,召回派往内地召募发兵的文武官员和镇守中宫。” :4'ZD4Z  
  到了八月,上皇被留在北方已经一年。也先见中国没有什么事端,更想讲和,使者接连前来,提出把上皇送回。大臣王直等商议派使者前往迎接,皇帝不高兴地说:“朕本来不想登大位,当时是被推上来的。”于谦从容地说:“帝位已经定了,不会再有更改,只是从情理上应该赶快把他接回来罢了。万一他真有什么阴谋,我就有话说了。”皇帝看看他便改变了面色说:“听你的、听你的。”先后派遣了李实、杨善前往。终于把上皇接了回来,这是于谦的功劳。 u)d9gpVGv  
  上皇已经回来,瓦剌请求朝贡。先前贡使不过百人,正统十三年增加到三千余人,对给予的赏赐总不满足,便入侵。”现在又派三千人来朝,于谦请求列兵居庸关以备不测,在京师隆重陈兵,设宴招待。因此说到和议很难依靠,逐条进上安定边境的三个策略。请求敕令大同、宣府、永平、山海、辽东各路总兵官增修墙准备防御。京兵分别隶属于五军营、神机营、三千营,虽然各设有总兵。但不相统一,请求选择精锐十五万人,分为十营团操,从此开始了团营的制度。这事记载在《明史·兵志》中。瓦剌入贡,常常携带以前掳去的人口来。于谦一定奏请酬劳使者,前后赎回了几百人。 ^^~w/HU5  
  当初,永乐年中,投降过来的人被安置在京畿附近的很多。也先入侵时,很多成了内应。于谦想分散遣送他们。因为西南有战事,每次出征,都挑选他们精锐的骑手,从厚资助他们前往,然后再遣送他们的妻子,内患得以平定。杨洪以独石入卫,八个城都给了敌人。于谦使都督孙安率轻骑兵出龙门关占据了它,招募百姓屯田,边战边守,八个城得以收复。贵州苗未平定,何文渊建议撤去布使、按察两司。专设都指挥使司,用大将镇守。于谦说:“不设两个司,是放弃了这地方。”建议遂作罢。于谦认为上皇虽然回来了,但国耻未洗雪,正值也先和脱脱不花结怨,请求趁机派大军,自己前往征讨他,以报复从前的仇恨,清除边患。皇帝不准。 f7nZsK#  
  于谦主持兵部工作时,也先的势力正在扩张,而福建邓茂七、浙江叶宗留、广东黄萧养各自拥有部众和自封的封号,湖广、贵州、广西、瑶、侗、苗、僚到处蜂起作乱,前后的军队征集调遣,都是于谦独自安排。当战事匆忙急迫,瞬息万变的时候,于谦眼睛看着手指数着,随口讲述奏章,全都能按照机宜采取正确的方针方法。同事和下属接受命令,彼此看着都感到惊骇佩服。号令严明。虽然是勋臣老将稍有不守法度,立即请圣旨切实责备。一张小字条送到万里外,没有不谨慎小心执行的。他才思的畅通敏捷,考虑的周到仔细,一时没有人能比得上。他性情淳朴忠厚过人,忘身忧国。上皇虽然回来了,一点也不说自己的功劳。东宫改易以后,景帝命令凡是兼东宫太子宫属者支取两份俸禄。诸臣都表示推辞,只有于谦一再推辞。自己的生活很简单俭朴,所居住的房子仅仅能够遮挡风雨。皇帝赐给他西华门的府第,推辞说:“国家多难,臣子怎么敢自己安居。”坚决推辞,皇帝不准。于是把皇帝前所赏赐的玺书、袍服、银锭之类,全部封好写上说明放到那里,每年去看一看罢了。 i&y61}v[  
  皇帝很了解于谦,所议论奏请的事没有不听从的。皇帝曾经派使者到真定、河间采择野菜,去直沽制造鱼干,于谦一说便马上停止。任用一个人,一定悄悄访问于谦。于谦实事求是地回答,没有隐瞒,也不躲避嫌疑怨恨。因此那些不称职的人都怨恨他,而不像他那样被皇帝信用的,亦往往嫉妒他。当敌寇刚刚撤退时,都御史罗通立刻上奏章弹劾于谦登记的功劳薄不实在。御史顾(日翟)说于谦太专权,干预六部的大事奏请实行,好像他就是内阁一样。于谦根据祖制反驳他们,户部尚书金濂亦上疏为他争辩,但指责他的人还是不断收集他的材料。各御史多次用苛刻的文词上奏弹劾他,全靠景泰帝力排众议,加以任有,他才得以尽量实现自己的计划。 cE&![x_  
  于谦的性格很刚强,遇到有不痛快的事,总是拍着胸脯感叹说:“这一腔热血,不知会洒在那里!”他看不起那些懦怯无能的大臣、勋臣、皇亲国戚,因此憎恨他的人更多。又始终不赞成讲和,虽然上皇因此能够回来,但上皇并不满意。徐珵因为提出迁都南京,受到于谦斥责。这时把名字改为有贞,比较得到提升进用,经常咬牙切齿地恨于谦。石亨本来因为违犯了军法被削职,是于谦请求皇帝宽恕了他,让他总理十营兵,但因为害怕于谦不敢放肆,也不喜欢于谦。德胜门一仗的胜利,石亨的功劳并不比于谦大,而得到世袭侯爵,内心有愧,于是上疏推荐于谦的儿子于冕。皇帝下诏让他到京师,于谦推辞,皇帝不准。于谦说:“国家多事的时候,臣子在道义上不应该顾及个人的恩德。而且石亨身为大将,没有听说他举荐一位隐士,提拔一个兵卒,以补益军队国家,而只是推荐了我的儿子,这能得到公众的认可吗?我对于军功,极力杜绝侥幸,绝对不敢用儿子来滥领功劳。”石亨更是又愧又恨。都督张辄因为征苗时不守律令,被于谦弹劾,和内侍曹吉祥等都一向恨于谦。 Ru pz<  
  景泰八年正月壬午,石亨和曹吉祥、徐有贞迎接上皇恢复了帝位,宣谕朝臣以后,立即把于谦和大学士王文逮捕入狱。诬陷于谦等和黄囗制造不轨言论,要另立太子,又和太监王诚、舒良、张永、王勤等策划迎接册立襄王的儿子。石亨等拿定这个说法,唆使科道官上奏。都御史萧维祯审判定罪,坐以谋反,判处死刑。王文忍受不了这种诬陷,急于争辩,于谦笑着说:“这是石亨他们的意思罢了,分辩有什么用处?”奏疏上呈后,英宗还有些犹豫,说:“于谦实在是有功劳的。”徐有贞进言说:“不杀于谦,复辟这件事就成了出师无名。”皇帝的主意便拿定了。丙戊改年号为天顺,丁亥,把于谦在闹市处死并弃尸街头,抄了他的家,家人都被充军边疆。遂溪的教谕吾豫说于谦的罪应该灭族,于谦所推荐的各文武大臣都应该处死。刑部坚持原判这才停止了。千户白琦又请求写上他的罪行,刻板印刷在全国公布。一时要讨好皇帝争取宠幸的人,全都以于谦作为一个话柄。 11eLBzJe  
  于谦自从土木之变以后,发誓不和敌人共生存。经常住在值班的地方,不回家。一向有痰症病,景帝派太监兴安、舒良轮流前往探望。听说他的衣服、用具过于简单,下诏令宫中造了赐给他,所赐东西甚至连醋菜都有了。又亲自到万岁山,砍竹取汁赐给他。有人说皇帝太过宠爱于谦,兴安等说:“他日夜为国分忧,不问家产,如果他去了,让朝廷到那里还能找到这样的人?”到抄家的时候,家里没有多余的钱财,只有正屋关锁得严严实实。打开来看,都是皇上赐给的蟒袍、剑器。于谦死的那天,阴云密布,全国的人都认为他是冤枉的。一有个叫朵儿的指挥,本来出自曹吉祥的部下,他把酒泼在于谦死的地方,恸哭。曹吉祥发怒,鞭打他。第二天,他还是照样泼洒在地表示祭奠。都督同知陈逢被于谦的忠义感动,收敛了他的尸体。过了一年,送回去葬在杭州。陈逵,是六合人。曾被推举为有将领之才,是从李时勉门下举荐的。皇太后开始时不知道于谦的死,听说以后,叹息哀悼了几天。英宗也后悔了。 4tw?mKV.,  
  于谦已死,由石亨的党羽陈汝言任兵部尚书。不到一年,所干的坏事败露,贪赃累计巨万。皇帝召大臣进去看,变了脸色说:“于谦在景泰帝朝受重用,死时没有多余的钱财,陈汝言为什么会有这样多?”石亨低着头不能回答。不久边境有警,皇帝满面愁容。恭顺侯吴瑾在旁边侍候,进谏说:“如果于谦在,一定不会让敌人这样。”皇帝无言以对。这一年,徐有贞被石亨中伤,充军到金齿口。又过了几年,石亨亦被捕入狱,死于狱中;曹吉祥谋反,被灭族,于谦事情得以真相大白。 Q\_IgjQ  
  成化初年,将于冕赦免回来,他上疏申诉冤枉,得以恢复于谦的官职,赐祭,诰文里说:“当国家多难的时候,保卫社稷使没有危险,独自坚持公道,被权臣奸臣共同嫉妒。先帝在时已经知道他的冤,而朕实在怜惜他的忠诚。”这诰文在全国各地传颂。弘治二年,采纳了给事中孙需的意见,赠给于谦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太傅,谥号肃愍,赐在墓建祠堂,题为“旌功”,由地方有关部门年节拜祭。万历中,改谥为忠肃。杭州、河南、山西都是历代奉拜祭祀不止。 \ tDTu};  
3]5>#  
=/N`@,A p  
,COz/D)  
石亨 1f_T^3;w  
(?-1460),明渭南(今属陕西)人。嗣父职,为宽河卫指挥佥事,善骑射。正统中累迁都督同知,充参将,佐朱冕守大同。以功渐至都督同知。也先寇大同,兵败,单骑奔还。降官,募兵自效。以于谦荐诏掌五军大营,进右都督,封武清伯。守北京,论功进侯。景泰元年(1450年),佩镇朔大将军印败敌大同,予世袭诰券,加太子太师提督团营。代宗病重,遂与曹吉祥等迎英宗复辟,进忠国公,因私憾杀于谦等。又数兴大狱,尽揽大权,干预政事。加之于谦拥护者李贤劝谏,帝见石亨骄奢淫逸,罢其职。后又以其侄石彪不轨,下诏狱,坐谋叛律斩,没其家资。 gX=m +*e_  
eNceCi=  
G eZ,81(  
'VfMAF8v?'  
王文 *Z(uP aCv?  
(1393年-1457年),明朝大臣。字千之,号简斋,原名王强,京师(北直隶)束鹿人(今河北辛集)。 王文之父王绪,原籍霍丘(今安徽省霍丘县),后入赘束鹿彭家庄(今属河北辛集市辛集镇),在村中开办私塾,并行医济人。王强为家中第三子。 AT0EEooy  
.FD]mYU.F  
  王强永乐十九年中进士,授监察御史。 &T$+(v /  
=)R9*HE  
  宣德十年(1435年)十二月,真定卫军张普祥利用白莲教“以妖书惑众”,自称“七佛祖师”,派遣党徒在河南、山东、山西、北直隶等处度人,约定“先取彰德城,以次攻夺诸城”,形成反朝廷骚动,事败后被诛。其间,王强受命审理“张普祥案”,结案后,宣德皇帝钦赐王强更名为“王文”。 =]r|75p~  
W_z8]%A  
  英宗(年号“正统”)即位后,王文历任陕西按察使、右副都御史,兼宁夏巡抚、大理寺卿、右都御史、左都御史。 Y~EV\g;t  
bArS)a$c  
  “土木堡之变”后,英宗被瓦剌俘虏。英宗之弟郕王即帝位,后世称为明景帝(年号景泰)。王文被征召入京掌管都察院事务。景泰三年加太子太保。不久,由高谷上疏推荐,并得到宦官王诚的帮助,皇帝下诏招王文入内阁,并任吏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执掌文渊阁。二品大臣进入内阁正是从王文开始的。 b/#k6w  
wcQ"l5Rd2  
  又升任少保兼东阁大学士,而后再进谨身殿大学士,仍兼东阁大学士。 $NiLd<9c!  
FJktQHcL  
  当时,传说瓦剌要释放英宗回京,群臣商议奉迎还朝的礼仪。王文时任都御史,他厉声说道:“你们认为太上皇(指英宗)真能回来吗?也先不要求土地和金帛而就送太上皇来吗?”众人一向畏惧王文,都因惊愕而不再商议。 +hX8sc  
/6>rEYB#\7  
  景泰帝有病,群臣想复立沂王为太子。王文说:哪能知道皇上的意见到底要立谁呢?于是上疏请求早立太子。朝廷内外纷纷传闻王文和宦官王诚计划迎立襄王之世子为皇储。 ]&}NM@bjP  
CY9uk  
  景泰八年,都御史徐有贞、武清侯石亨、宦官曹吉祥等,趁景帝卧疾南郊,发兵拥立英宗复辟。英宗复位后,石亨和曹吉祥等唆使言官弹劾王文伙同于谦等人谋立外籓。王文据理有力地辩驳道:“召亲王须用金牌信符,遣人必有马牌,内府兵部可验也。”言辞激昂壮烈。于是逮捕了车驾主事沈敬进行讯问,确实没有动用牌、符的证据。但仍判于谦和王文阴谋未遂,因此把王文和于谦一起斩于市上。王文的儿子都被充军到边疆。 s:9g`7))[  
wx cd  
  王文之死,人们皆知道他冤枉。但因为他一向刻薄固执,并在奉迎英宗还朝及景泰帝复储等事上有违众人,所以虽含冤死去而百姓并不同情。 ~Y RAb  
FAavjRz  
  成化五年(1469)王文之子王宗彝(原名王伦),伏阙替父陈冤,宪宗皇帝予以平反,特进太保,谥“毅愍”。 7tFRVP!  
#Dj82 i+  
C J>a;N  
Gn&! Kr%  
江渊  |o> ,k  
(1400~1473)明工部尚书 @z.^g r  
  字时用,号定庵,别号竹溪退叟,明重庆府江津县人,宣宗宣德五年(1430年)进士,入选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宣宗正统十四年(1449年),协助大臣于谦等击退了瓦剌军,保卫了京师。代宗时先后任刑部左侍郎兼翰林学士、太子太师、工部尚书等职。曾督修雁门边防有功。天顺元年(1457年),英宗复辟后,江渊被贬谛辽东。宪宗成化元年(1465年),被昭令平反,官复原职,并钦书“北极勋臣府,西川相国家”对联赐予。江渊工于诗,著有《锦荣集》、《观光集》及江津前八景、后八景诗。今江津尚存“江渊享堂”。 hUnO8~6-x.  
5a [![1  
wq65IyOAW  
o8s' b,  
商辂 顶端 Posted: 2008-11-17 14:26 7 楼 靖哥哥 级别: 连长


精华: 0
发帖: 478
积分: 4260
金钱: 12803
在线时间:111(小时)
注册时间:2007-09-28
最后登录:2008-11-17
引用 推荐 编辑

 

商辂 %Qy8\e' j  
(1414~1486)明代首辅。字弘载,号素庵。杭州淳安人。宣德十年(1435)举乡试第一(解元),正统十年(1445)会试第一(会元),继而殿试第一(状元)。为连中“三元”者。历任兵部尚书、户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吏部尚书、太子少保、谨身殿大学士。为人刚正不阿,宽厚有容,时人称"我朝贤佐,商公第一"。卒谥文毅。著有《商文毅疏稿略》、《商文毅公集》、《蔗山笔尘》,纂有《宋元通鉴纲目》等 n"^TQS(gv  
  此人为明朝唯一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连中三元者,还有一人名叫黄观,也曾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连中三元,但因得罪明成祖,被削去状元名誉。 kFxt QnDc  
商辂,字弘载,淳安人。在乡试中得了第一名。正统(明英宗)十年,会试、殿试都地了第一。整个明朝,能三次考试都得第一的只有商辂一人而已。皇帝命他担任撰修,不久,他又和刘俨等十人到东阁学习。商辂高大、英气十足,皇帝提拔他为展书官。明代宗时,由陈循、高谷推荐进入内阁,参与朝政。徐埕赞成京都南迁之议。商辂极力劝阻。这年冬天,任皇帝侍读。景泰元年被派遣到居庸关迎接太上皇(明英宗),后升为大学士。 2E9LbAh  
  景泰三年,锦衣指挥使卢忠从部下那听说太上皇要生变,于是告发太上皇与少监阮浪、内使王瑶谋图复位。代宗大怒,把阮浪和王瑶打入死牢,用尽各种办法惩治他们。卢忠信奉诬术,曾找人算过,那人说:“是大凶之兆,不死不足以赎罪”。卢忠很害怕,装做发狂的样子以逃避制裁。商辂及一王姓中官告诉了皇帝实情:“卢忠的病是不可信的,是装的,皇上不能因此而伤了兄弟之情啊!”皇帝的气才消了一些。于是把卢忠关进大牢给他安了个其他的罪名,把他降为事官并让他立功赎罪。杀了王瑶,把阮浪囚禁在大牢里,最后不了了之。 A+D"#(  
  太子已经改了,商辂改任兵部左侍郎,兼左春坊大学士,赐府南薰里。边塞上的很多好田都被豪强占据着,商辂请求还给军队。开封、凤阳等地的饥民流落到济宁、临清一带时,被地方官驱逐。商辂担心这样会出变故,请求皇上把他们招到京师八府,把闲田给他们种,并给他们种粮,这时,饥民才有了住的地方。钟同、章纶被关进大牢,商辂拼力救下了他们。他的《寰宇通志》也写成了,皇帝加封其为太常卿。 gZz) Ulz  
  景帝犹豫不定,群臣奏请立东宫,皇帝不许。他们继续奏,商辂也说:“陛下是宣宗的儿子,你应当立宣宗的孙子。”听了的人都很感动。这天傍晚,还没人上奏,石亨就已经把太上皇迎回来了。第二天,王文、于谦被抓,太上皇诏商辂、高谷进入大殿,安慰了他们一番,命他们起草复位诏。石亨私下对商辂说,诏书里可不可以写一些不一样的东西,商辂说:“祖宗制度,不敢变!”石亨等人不高兴。上奏弹劾说商辂与前朝余党有勾结,皇帝下令抓捕了他。商辂上书说他的《复储疏》在礼部,可以查验,没有被允许。中官心安稍解释了一下,皇帝就大怒。心安说:“以前有人建议南迁,如果不是商辂,陛下将不知置于何地?”皇帝稍稍消气,于是贬斥他为民。然而每当皇帝孤独时,就会念叨:“商辂,是我所取的进士,曾经何姚夔侍侯东宫。”不忍心他离去。但心里忌讳,竟一直没用。 U:N"&vJ  
  成化(宪宗)三年二月奉诏入京,皇上命他入内阁,依然做原来的官。商辂上书请辞,皇上说:“先帝已经知道冤枉了你,请不姚推辞。”商辂第一次上朝就陈述了勤学、纳谏、增加将领、防守边塞、审查贪官污吏、设立太仓、尊崇先圣号、广造法士一共有八项。不久,进入户部。《宋元通鉴纲目》在这时完成了,改兼文渊阁大学士。皇太子立,加封太子少保,升任吏部尚书。十三年升谨身殿大学士。 h{`Wejd^  
  商辂为人平和简单,宽厚有加,每次遇到大事,要下大决心时,都会毫不含糊。 2xRb[{i  
  仁寿皇太后的庄户和农民争田,皇帝想把农民迁徙到塞外。商辂上书:“天子应以天下为家,难道皇庄就可以例外?”这事算是平息了。乾清宫发生火灾,工部请求采集木川、湖。商辂上书说这件事应该缓缓,要以此为戒。皇帝答应了他。 ,RHgneJ%  
  悼恭太子去世,皇帝担心无合适人选继位。纪妃生了一个皇子,已经六岁了,身边的人因为害怕万贵妃,都不敢说这件事。时间长了,于是传到皇帝的耳中。皇帝大喜,想把这件事告诉大臣们,于是派宦官到内阁传达旨意。商辂请求在礼部上写上皇子的名字,于是大臣们都来朝贺。皇帝命皇子见过大臣们。过了几天,皇帝又到文华殿,皇子陪着,皇帝召见了商辂和大臣们。商辂叩首说:“陛下在位十年,未立储君,天下人可是伸着脖子盼望着啊!应该把皇子当即立为太子,以安内外之心。”皇帝点头答应。这年冬天,皇子被立为太子。 hPC:IT  
  当初,皇帝召见皇子,并让他留在宫中,而纪妃依然住在西宫。商辂担心会生变,于是和百官上书:“皇子聪明伶俐,是国家的根本。又有贵妃加以保护,皇上已经说过了。但大臣们议论纪妃因病住在西宫,而他们母子很久都不能见面。应该让他们住近些,这样母子就可以朝夕相见了,而皇子依然又贵妃抚育,这样社稷幸甚。”于是,纪妃搬到永寿宫。不到一个月,纪妃病倒。商辂请求:“若不忌讳,皇子应过来行大礼。”并且请求派太监随皇子来西宫探望纪妃,直到纪妃病逝。皇帝倒答应了他。 o[dyux\  
  皇帝想恢复代宗的年号,于是让大臣们商议。商辂极言代宗对社稷有功,应当恢复他的年号,皇帝于是下决心恢复代宗的年号。皇帝在宫北建玉皇阁,让内臣办理此事,并让他们主持建好后的典礼和祭祀等,商辂等上书请求取消这件事。黑眚出现了。商辂上书请求解决的八件大事:不要乱赐印章给外番之国;周围国家进贡的东西不要太奢华;准许大臣们上书谏言;分别派遣官员审查狱政,减少冤狱;停止建造那些不急用的,以此充实边关;守卫各个关口要隘;设立云南巡抚。皇帝也一直担心朝政,于是下旨褒奖,并采纳他的意见。 N~ ^Z:UP  
  宦官汪直掌管西厂,经常发生冤狱。商辂同百官上书,列了汪直的十一条大罪,并说:“陛下听信汪直,而他安插耳目在群臣中,如韦瑛等人。他们假传圣旨,乱杀无辜,作威作福,欺虐善良。陛下若说揭发这样的事是因为我们借助法律,那么以前几年怎么没有这样的事啊!况且曹钦之变就是由于宦官引起的,可以作为借鉴。自从汪直掌权以来,士大夫不能安心做官,商人不能安心做生意,农民不能安心种田,如果现在不除去他,天下的安危将不知道啊!”皇帝有些不高了:“我用了一个宦官,怎么就危害倒天下了,是谁主奏此事?”于是派太监怀恩传旨,严厉批评了商辂。商辂理直气壮地说:“朝臣无论大小有罪就应该请旨拿人,汪直擅自查抄三品以上京官。大同、宣府是军事要塞,守备一天都不可松懈。而汪直一天就拿十几人。南京是祖宗的根基,有留守大臣,而汪直擅自抓捕。在皇帝身边的人,动辄就被换掉。汪直若不除去,天下怎么会无危险呢?”万安、刘翊、刘吉等也站出来,说得是慷慨激昂,怀恩等屈服了。商辂看了看同列们,谢道:“你们为朝廷都这样,我还担心什么呢。”恰逢九卿项忠等人也上书参劾汪直,第二天,皇帝罢黜了汪直的西厂职务,但汪直依然受到皇帝的宠幸。他手下人揭发商辂收受指挥使杨晔的东西,想为他脱罪。商辂感到不安了,而这时御使戴缙又上书说汪直有功,请求恢复他西厂厂督之职,商辂于是上书极力辞去官职。于是皇帝下诏加封少保,下旨让他回家。商辂既然已经离开了朝廷,大臣们又都去依附汪直了,从此再也没人敢和汪直对抗了。 8;fn^eum  
  钱薄曾经做《秃妇传》,以此讽刺商辂。高瑶请求恢复代宗年号,黎淳上书极力反对,并诋毁商辂。商辂都没有和他们计较,对待他们和平时没什么两样。万贵妃敬重商辂,让他为自己的父亲做像,属下都说那很好看,于是万贵妃就留了许多东西给他。商辂极力推辞,使者说是贵妃的心意。商辂说:“不是皇帝的赏赐,我不敢要。”贵妃听了很不高兴,但商辂始终没有看那些东西一眼。其实他一直就是这么固执。 F/3v$Md)5_  
  等到谢政、刘吉来探望时,见到他子孙满堂,不禁感叹:“吉与大人同朝为官十几年,从没见你杀错过一个人,这或许就是老天赐福吧!”商辂说:“我只是不敢让朝廷乱杀一个人而已。”商辂在家住了十年后去世,时年七十三岁。皇帝赠太傅。赐谥号文毅。 s&mMt  
  他的儿子商良臣,是成化初进士,官至翰林侍讲。 'noY+NVr  
!hfl'nUO  
A.rNnhu  
h*Z %iY  
~IP yqJ#  
苗衷 s4{9y>[3C  
明代学者(1370-1450),慷慨有大志。官侍读学士、兵部侍郎,永乐九年(1411年)至正统十年(1445年)擢任礼部尚书、丞相。著有著《雪窝稿》、《史阁记闻》、《归田录》等。 o>FeK.D  
.s1C hT4  
_aLK&_5$x  
dYlD3"K b  
彭时 B}ty!'EW   
(1416年—1475年),江西安福人,字纯道,又字宏道,号可斋。生于明成祖永乐十四年(1416),卒于明宪宗成化十一年(1475)。明英宗正统十三年(1448)戊辰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累官至少保。 历明英宗、景泰帝、明宪宗三朝。 {$7q7@.  
 以下是 彭时 的相关子目列表 "AtPv||  
  彭公笔记 明彭时撰||说郛续四十六卷[明陶珽编 清顺治三年李际期宛委山堂刻本 九行二十字白口左右双边] B !,WRn  
  彭文宪公笔记二卷 明彭时撰||顾氏明朝四十家小说四十种四十三卷[明顾元庆编 明嘉靖十八年至二十年顾氏大石山房刻本 十行十八字白口左右双边 :7/Z^\  
  彭文宪公笔记一卷 明彭时撰||国朝典故六十二种一百十六卷[明朱当?编 明抄本] oGw1}e  
  彭文宪公笔记一卷 明彭时撰||国朝典故六十种一百十二卷[明朱当?编 明抄本 清李文田校] &9m$qti*  
  彭文宪公笔记一卷 明彭时撰||国朝典故六十种一百十一卷[明邓士龙编 明刻本 十行二十字白口四周单边] @>t7aU M  
  可斋杂记一卷 明彭时撰||今献汇言八集二十五种二十五卷[明高鸣凤编 明刻本 十行二十三字白口四周单边]存七集二十二种[一至五、七至八 AanR17  
  可斋杂记一卷 明彭时撰||新刊皇明小说今献汇言二十五种二十五卷[明高鸣凤编 明刻本 十行二十三字白口四周单边 jxh2o_M  
  彭文宪公笔记一卷 明彭时撰||纪录汇编一百二十三种二百二十四卷[明沈节甫编 明万历四十五年陈于廷刻本 十行二十字白口四周单边 uwsA!Nv  
  可斋杂记一卷 明彭时撰||历代小史一百六种一百六卷[明李栻编 明刻本 十一行二十六字白口四周双边] c ?ij]C'\  
  可斋杂记一卷 明彭时撰||类编古今名贤汇语二十二种二十二卷[明刻本 十行二十三字白口四周单边] so|Hs!{   
  以下是 彭时 的相关子目列表 k9w@g8?Wi  
  可斋杂记一卷 明彭时撰||今贤汇说□□种□□卷[明刻本 十行二十三字白口四周单边]存二十八种二十八卷 N%Z%{^  
  彭文宪公笔记一卷 明彭时撰||约斋选录四种六卷[明俞宽甫编 清抄本 清鱼元傅跋] sLa1?bcgQ  
  彭文宪公笔记一卷 明彭时撰||泽古斋重钞十二集一百十种二百四十一卷[清陈璜编 清道光四年陈璜据嘉庆张海鹏刻借月山房汇钞版重编补刻本 九行二… *|,7O}96=  
  彭文宪公笔记一卷 明彭时撰||指海一百四十种四百十六卷[清钱熙祚编 清道光十六至二十二年钱氏守山阁据泽古斋重钞版重编增刻本] 6 xj_R#0  
  彭文宪公文集四卷、附录一卷殿试策一卷 明彭时撰||彭氏二文合集十三卷[明彭笃福编 清康熙五年彭笃祯刻本 八行二十字、白口、左右双边] 81"l?Pqs  
  可斋杂记一卷 明彭时撰||皇明修文备史一百五十五卷[题明顾炎武编 清抄本 清恽毓鼎跋] {L1,_h"  
* 7}@L  
kefB&A2| j  
NOq-z,  
俞纲 ;ggfr :^  
上元(今江苏江宁)人。天顺中官南礼部左侍郎。善书。《存徵续集》 mr--'@  明浙江秀水(今浙江嘉兴)人,字宗立。由诸生缮写实录,试中书舍人,授成王府审理。景泰三年(1450),晋兵部右侍郎入内阁办事,固辞,出佐兵部。后加太子少保。英宗复辟,以能周旋两帝间,得调南京礼部。成化初致仕。 顶端 Posted: 2008-11-17 14:28 8 楼 靖哥哥 级别: 连长


精华: 0
发帖: 478
积分: 4260
金钱: 12803
在线时间:111(小时)
注册时间:2007-09-28
最后登录:2008-11-17
引用 推荐 编辑

 

李贤 41,Q}5;  
生年不详,卒于1466年。字厚德,河南邓州人,1433年进士出身,明英宗(朱祁镇),明代宗(朱祁钰)时代曾历任吏部侍郎、吏部尚书、官至文渊阁大学士、华盖殿大学士,进少保,一生从政三十余年,为官清廉正直,政绩卓著,是明朝历史上难得的治世良臣之一。 W ?R&lP  
<ug;'@{  
在于谦蒙冤被杀之后,李贤一直力主为于谦冤案平反。先后参与罢黜徐有贞,诛杀石亨、石彪叔侄,在宦官曹吉祥与养子曹钦的叛乱中虽为叛军砍伤,但仍幸免于难,并最终平定叛乱,曹吉祥被凌迟处死。至此,夺门之变后,陷害于谦的主要官员均被罢黜或处死,为后来的于谦案平反奠定了基础。 6r`O=;f**b  
(t|9xq[iM  
李贤曾经支持明英宗赦免被囚禁的建庶人。 \mb1*%Fl  
,TRwtxK  
李贤是明中期的人物。明英宗朱祁镇宠信太监王振。在北方的瓦剌大举来犯时,不懂军事的王振唆使皇帝御驾亲征,并瞎指挥,致使二十万明朝精锐军队顷刻被瓦剌全歼,明英宗自己也做了俘虏。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土木堡之变。接着,瓦剌挥师直向北京。北京城上下乱成一片,人心惶惶。在危难时刻,兵部侍郎于谦挺身而出,痛斥了徐有贞等人的逃跑言论,力挽狂澜,扶植英宗的弟弟朱祁钰即位,组织调动兵力,鼓舞军民士气,制定严格的作战纪律和周密的作战方略。在他的身体力行下,明军在北京城下大破瓦剌军队,给予其重大打击,迫使其仓皇溃逃。瓦剌被迫放回被俘的明英宗。也就是七、八年的时间,朝廷内部的阴谋份子文臣徐有贞、武将石亨、太监曹吉祥等勾结在一起,发动夺门之变,推翻了病重的朱祁钰,迎立明英宗复位。为了达到这些败类的权欲目的,他们以“意欲”谋反的名义杀害了享有崇高威望的于谦。于谦被杀后抄家,抄家的官员万没有料到,于谦身为朝廷兵部尚书,一品大员,家中除必需的日用品外,竟没有一点多余的银钱!于谦的一首《石灰吟》表明了他的心志:“千锤百炼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r=jvOM|  
  李贤,时任吏部侍郎。与于谦的交往并不亲密,他们之间也曾有政治分歧。但李贤从内心敬佩于谦的勇气、才干、清正、廉洁、刚直不阿。在于谦被冤杀后,李贤下决心要为于谦讨回公道。但在实力悬殊的情况下,他没有公开站出来反对。他知道,要战胜奸邪,就必须比奸邪更狡诈、更有权谋。他静静地隐藏了自己,默默地观测对手,利用他们之间的矛盾,各个击破。 nnENDQX/  
  李贤为人正直,交游广泛,和徐有贞、石亨等人也保持了较密切的关系,甚至让他们感到,李贤也是自己的人。李贤看到,夺门之变不久,徐有贞、石亨等人内部就产生裂痕,他先是利用徐有贞反对石亨,又不失时机的明英宗面前揭露徐有贞、石亨等人筹划的夺门之变的阴谋真相,并和反对徐有贞、石亨等人的大臣紧密配合。最后,徐有贞、石亨都先后下狱,并死在狱中,太监曹吉祥也被处死,终于慰藉了于谦的在天之灵!李贤一生历经五朝四位皇帝,官至少保、吏部尚书、大学士,廉洁奉公,政绩卓著。并著有著《鉴古录》、《体验录》、《看书录》《天顺日录》、《古穰文集》等书,留芳青史。 X^UU,,-  
;BSWC5/V  
H.o t  
陈文 p>2Q $  
字安简,江西庐陵人。成化二年三月至成化四年四月两任大明内阁首辅 ~; 6'T De  
  陈文少时聪明桀骜,曾或乡试第一,正统元年进士及第,授翰林院编修。 y/ZNNrlr  
  景泰二年,陈文升任云南右布政使,当时云南作为贵州战事的后方,需供给贵州的军队,云南百姓忙于生产,无暇运输,陈文命令商人商队代为输送,运费由百姓集资,百姓皆拍手称快。并清偿了官员被克扣的俸禄,整顿作为银产地的云南的采银行业,整理白银贸易。一时间云南政通人和,陈文因此声名鹊起。 @Z ?zG  
  明英宗朱祁镇夺门复位之后,即召陈文入京理事,在内阁首辅李贤及王翱等重臣推荐下,于天顺七年担任礼部右侍郎兼学士,进入内阁,不料陈文进入内阁后,处处阻挠李贤施政,常说"我并非李贤推荐的人",直到即将改朝换代的那天,当时陈文与侍读学士钱溥私交甚密,不久明英宗病重,太子朱见深身边的太监王纶私自召钱溥议事,密谋太子继位后即刻驱逐李贤,由钱溥接任内阁首辅,陈文借私交秘密监视了二人言谈,不久明英宗病逝,李贤正准备起草遗诏,陈文突然起身夺过李贤的笔说:“不必了,已经有人起草了!”告发了王纶与钱溥的密谋,李贤愤怒的向刚刚继位的明宪宗朱见深上书告发其事,恰好此时的王纶以为即将就任司礼监掌印太监,气焰嚣张,明英宗入殓时已有不敬举动,明宪宗见到很是厌恶,大太监牛玉随即驱逐了王纶,之后宪宗将钱溥及同党兵部侍郎韩雍等一干官员全部降职出京,陈文改任吏部左侍郎,同知经筵事。次年升任吏部尚书。 $|S242UG  
  之后陈文又暗中帮助李贤驱逐政敌罗伦,此时身居北京的陈文已不是云南时一心为国为政的陈文,行事越发卑鄙阴暗,家中酒宴歌舞不断,且性格暴躁,睚眦必报,朝中仇敌渐多,成化二年,李贤丁忧归家,陈文得以短暂代理内阁首辅,李贤归京后半年,病故于任上,陈文正式接任内阁首辅,李贤死后,陈文更加的恣意妄为,桀骜不驯。引朝中骂声一片,政绩亦日渐平庸,除成化三年,在清理京营的政务中,推荐了年轻的太监怀恩,使后世著名的贤明太监怀恩从此登上政治舞台以及编撰《英宗实录》外,并无其他建树。 (KQ)|[ i%G  
  陈文因《英宗实录》被赏太子少保,兼文渊阁大学士,位极人臣之时,却随即于成化四年四月病故,追封少傅,谥庄靖。死后数名官员皆上书称陈文当不此庄靖这个谥号,要求撤销,被宪宗驳回,然而陈文终究还是带着一身骂名结束了其毁誉参半的一生。 Gq=>;5RI  
&cNcUfzI"#  
5JaM')  
/#EA  
吕原 H-Eg+vew  
(1418—1462),字逢原,号介庵,秀水(今嘉兴)人。 "-w >OB  
  幼从父居景州,父亡,奉母回嘉兴。家贫,喜读书,博涉经史,擅文章。 p~}Ga/X)SA  
  明正统七年(1442)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历官翰林学士、右春坊大学士等职,编修《历代君鉴录》、《寰宇通志》。 N3"aq|^qP  
  天顺元年(1457),改任通政司左参议兼侍讲,随后入内阁。当政后行事持重,政务有条不紊。二年,修《大明一统志》,充总裁。四年,再主会试,取陈选第一,时称得人。 C rB3e~W  
  六年,母丧归葬,因途中悲忧过度,抵家不久即去世。赠礼部右侍郎,谥文懿。 SQvF@\~gB[  
  故居称吕家府,在嘉兴东门外天马桥,墓在县东南长水,都已无存。 }s$Q=ip  
  吕原一生好著述,常为考证一事得不到结果,数日闷闷不乐。一旦得之,则欣喜若狂,对门人说:“进我两阶,殊不若得此可喜。”著作有《通鉴纲目续篇考正》、《介庵集》12卷。 顶端 Posted: 2008-11-17 14:43 9 楼 靖哥哥 级别: 连长


精华: 0
发帖: 478
积分: 4260
金钱: 12803
在线时间:111(小时)
注册时间:2007-09-28
最后登录:2008-11-17
引用 推荐 编辑

 

刘定之 `ABW:ghX  
[公元一四o九年至一四六九年]字主静,永新人。生于明成祖永乐七年,卒于宪宗成化五年,年六十一岁。正统初,(公元一四三六年)会试第一,授编修。宪宗时,官至礼部左侍郎。尝有中旨命制元宵诗,据案伸纸,立成绝句百首。又尝一日草九制,笔不停书。卒,谥文安。定之擅长文学,为文以敏博称。著有呆斋集四十五卷,《四库总目》行于世。 1P#.7 7-  
K/^KCP<  
oHt`T:2   
 Q|zn  
万安 t+;lT^  
安循吉,眉州人。长身魁颜,眉目如刻画,外宽而深中。正统十三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 9 c7-e  
i.v[,p Xx"  
成化初,履任礼部左侍郎。成化五年命兼翰林学士,入内阁参机务。 `A%20)%  
与同年生詹事李泰(中官太监李永昌养子),结为兄弟。李泰时常推荐万安,后来万安入阁,李泰却暴病而亡(曾言:让你万安先入阁,不用怕我不会入阁)。 SN5:_  
W8[nfg9  
万安此人没什么学术可言,因此只好靠着结交太监,后来还靠太监向当时的万太后认亲(侄子),因此倚靠万贵妃,为万贵妃万氏一党,把持朝政。 1JSAI \U?Q  
(PS:宪宗即位数年后,即怠于政事、耽于享乐;总算靠着万贵妃有父兄操掌锦衣卫,又外结阁臣,因此能帮助宪宗控制朝廷政局。) mbEwr(s]  
宪宗在位二十三年,长期不召见大臣,处决政事均经内宦。成化七年冬,彭时、商辂等人,借口彗星久现,以天变示警为由力请皇帝朝见,宪宗只好接见阁臣。但事先司礼太监说:皇上好久不见群臣,第一次接见可能会有些不自然,所以时间就别拖太长。 k !YQ"HX  
d5Dm1H2H  
果然,当天还说不到几句话,万安借机叩头呼万岁,于是宪宗便顺当退朝;弄得彭时、商辂只好跟着叩头请退。于是宦官们就开始调戏官僚群,说:你们不是常说皇上不接见群臣,好了,皇上接见了,却除了口呼万岁之外,屁也没吭一个(“若辈尝言不召见。及见,止知呼万岁耳”)。一时之间传为笑谈,人们说这个内阁成员为“万岁阁老”;从此,宪宗再也不曾见大臣。 K}xa} A2Uc  
07o;$;%u  
(后有尹直入阁,本来也要商请宪宗出来见见大臣,万安又用此事件为借口,还骂尹直不识大体。) h_|A$|_I  
(k)NfU6B  
纸糊三阁老,泥塑六尚书 8qa3 .wg:V  
(万安、刘吉、刘珝) (尹祎、殷谦、周洪谟、张鹏、张蓥、刘昭) D OzP4H<  
XsvUw{=GE=  
成化九年,礼部尚书,后又任户部尚书。 a63+J;a5-  
PJ9 8^e  
成化十三年加太子少保,文渊阁大学士。 R(9s_BHL(  
!mhp}P9  
任吏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加太子太保。后《文华大训》成,进太子太傅、华盖殿大学士。复进少傅、太子太师,再进少师。权顷一时。 Y`[{mR -  
l6;'i/  
因此在彭时、商辂致仕之后,万安作为首辅,和南方的官员结成朋党;刘珝与尚书尹旻、王越则和北方的官员结为朋党,双方争权夺利,互相倾轧,完全不顾国家利益。最后,万安联合李孜省、邓常和彭华等打败了刘珝等人。当时宪宗失德,崇信道教,不理朝政,而国家却到处在发生灾难。 {'E+! .  
成化十八年,汪直渐渐失宠,言官此时上请罢废西厂。宪宗当时不许。是由万安往上坚持建议罢废西厂,宪宗才许可。 nq2}  
sL}K''Nh  
由此可见,万贵妃一党的势力还是大于太监一党的。 DJq&9n\  
a_gV?o"  
(明史·卷三百七)佞幸列传中,李孜省、僧继晓以祈祷被宠任,万安、尹直、彭华等至因之以得高位。 9 OUl?f6Y  
>C@J+3OV-  
(明史·卷三百七)佞幸列传中,大学士万安亦献房中术以固宠。 i`Sa+k0q  
!y{-tM'  
孝宗登位没多久,整顿万贵妃一党,但是孝宗没有处理万安一党。 y@HEs-[  
lg!, "f  
万安在政府二十年,每遇试,必令其门生为考官,子孙甥婿多登第者。子 万翼,南京礼部侍郎。孙 万弘璧,翰林编修。万安死后没多久,万翼、万弘璧相继去世,万安竟然没有后代。 +.V-5  
'I_7Gk5bs  
l DF;uIF]  
if%UjY{{  
刘珝 zA K'x  
(?--1490),字叔温,明中期大臣,寿光县人。1448年(正统十三年)进士,授编修。天顺时任太子(即后来的宪宗)侍讲。宪宗即位后,以东官旧僚升任太常卿,兼侍读学士。1474年(成化十年)升吏部左侍郎,充讲官如故。他每进讲,词气侃侃,被誉为讲官第一,深受宪宗爱重。翌年兼翰林学士,入内阁参预机务。宪宗称他为“东刘先生”,赐印章一枚,文“嘉猷赞翊”。不久升任吏部尚书,再加太子少保、文渊阁大学士。受命编《文华大训》,书成,加太子太保,进谨身殿大学士。 mg4A @b=  
  他素薄大学士万安之为人,曾指责他负国无耻。万安积怨在胸,处心积虑,百般中伤。1482年(成化十八年),万安见汪直荣宠已衰,忖度西厂当罢,邀刘珝同奏,刘推辞,万安遂独奏。宪宗见奏疏无刘珝之名,颇为奇怪。万安遂使人诬刘珝与汪直有通。这时,刘珝之子刘镃狎妓事发,有人以此编成戏剧,名《刘公子曲》,予以演唱。宪宗闻知极为震怒,遂被罢官家居。1490年(弘治三年)卒,益“文和”。 -0?J4h6?}  
-{s/@\b  
1WJ_!uv  
l[ A,f\u  
$<V/Wh7刘吉 Wq6U(?—?),河北省博野县大程委村人,正统十三年(1448)进士,成化十一年(1475)成为内阁成员,这人品行和万安差不多,但还有一点要强于万安——脸皮更厚。 c6JVzv2W  
  明代弹劾成风,言官也喜欢管闲事,刘吉这种人自然成为了言官们的主要攻击对象,可这位仁兄心理承受力好,言官说了什么权当没有听见,所以江湖朋友送他一个雅号“刘棉花”。何意?棉花者,不怕弹也! Yrsv  
  这位官至大学士、内阁首辅(宰相)的仁兄,他尸位素餐,精于营私,因此屡遭谏官弹劾。但他靠逢迎皇帝、勾结宦官,排挤打击弹劾他的人,得以在内阁任职18年。其时曹御史及欧阳旦等一批人,不断弹劾他,但刘吉的官却越做越大,人们奈他不得,这说明了明朝的吏治已经糟透了。当时由于明宪宗经常不理朝政,所以内阁中另一位叫刘翊的老兄,基本上也是每天混日子。至于下面的六部尚书,每日也是坐在衙门里喝茶聊天,啥事也不干,所以当时人们说内阁三成员(万安、刘吉、刘翊)是“纸糊三阁老”,说六部尚书是“泥塑六尚书”。 ~K+,gLgT  
  河北省《博野县志》第472页载:“明刘太师刘吉墓,在今程委镇张家庄村西”。 lSwO'Bgt%v  
  相关史料 Zw$ XcV  
  《明史 列传第五十六》 AU:qt  
  刘吉,字祐之,博野人。正统十三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充经筵官。《寰宇通志》成,进修撰。天顺四年侍讲读于东宫,以忧归。 G"r?V $g  
  宪宗即位。召纂《英宗实录》。至京,上疏乞终制。不允,进侍读。《实录》成,迁侍读学士,直经筵。累迁礼部左侍郎。 P%GT$  
  成化十一年与刘珝同受命,兼翰林学士,入阁预机务。寻进礼部尚书。孝宗出閤,加太子少保兼文渊阁大学士。十八年遭父丧,诏起复。吉三疏恳辞,而阴属贵戚万喜为之地,得不允。《文华大训》成,加太子太保,进武英殿大学士。 6C&oVMD  
  久之,进户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寻加少保兼太子太傅。 @9Z2W3)AW4  
  孝宗即位,庶吉士邹智、御史姜洪力诋万安、尹直及吉皆小人,当斥。吉深衔之。安、直皆去,吉独留,委寄愈专。虑言者攻不已,乃建议超迁科道官,处以不次之位。诏起废滞,给事中贺钦、御史强珍辈十人已次第拟擢,吉复上疏荐之。部曹预荐者惟林俊一人,冀以此笼络言路,而言者犹未息。庶子张升,御史曹璘、欧阳旦,南京给事中方向,御史陈嵩等相继劾吉。吉愤甚,中升逐之。数兴大狱,智、向囚系远贬,洪亦谪官。复与中官蒋琮比,逐南御史姜绾等,台署为空。中外侧目,言者亦少衰。 Od dS(]  
  初,吉与万安、刘珝在成化时,帝失德,无所规正,时有“纸糊三阁老,泥塑六尚书”之谣。至是见孝宗仁明,同列徐溥、刘健皆正人,而吉于阁臣居首,两人有论建,吉亦暑名,复时时为正论,窃美名以自盖。 b>|N9c',  
  弘治二年二月旱,帝令儒臣撰文祷雨。吉等言:“迩者奸徒袭李孜省、邓常恩故术,见月宿在毕,天将阴雨,遂奏请祈祷,觊一验以希进用。幸门一开,争言祈祷,要宠召祸,实基于此。祝文不敢奉诏。”帝意悟,遂已之。五月以灾异请帝修德防微,慎终如始。八月又以灾异陈七事。代王献海青,吉等言登极诏书已却四方贡献,乞勿受。明年三月偕同列上言:“陛下圣质清羸,与先帝不同。凡宴乐游观,一切嗜好之事,宜悉减省。左右近臣有请如先帝故事者,当以太祖(明太祖朱元璋)、太宗(明成祖朱棣)典故斥退之。祖宗令节宴游皆有时,陛下法祖宗可也。”土鲁番使者贡狮子还,帝令内阁草敕,遣中官送之。吉等言不宜优宠太过,使番戎轻中国。事遂寝。 kUKO &,p  
  既又言:“狮子诸兽,日饲二羊,岁当用七百二十,又守视校尉日五十人,皆繁费。宜绝诸兽食,听自毙。”帝不能用。十二月,星变,又言:“迩者妖星出天津,历杵臼,迫营室,其占为兵,为饥,为水旱。今两畿、河南、山西、陕西旱蝗;四川、湖广岁不登。倘明年复然,恐盗贼窃发,祸乱将作。愿陛下节用度,罢宴游,屏谗言,斥异教,留怀经史,讲求治道。沙河修桥,江西造瓷器,南海子缮垣墙,俱非急务,宜悉停止。”帝嘉纳之。帝惑近习言,颇崇祈祷事,发经牌令阁臣作赞,又令拟神将封号。吉等极言邪说当斥。 12O=__  
  吉自帝初即位进少傅,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及《宪宗实录》成。又进少师、华盖殿大学士。吉柄政久,权势烜赫。帝初倾心听信,后眷颇衰。而吉终无去志。五年,帝欲封后弟伯爵,命吉撰诰券。吉言必尽封二太后家子弟方可。帝不悦,遣中官至其家,讽令致仕,始上章引退。良赐敕,驰驿如故事。 H1M:$1i0C  
  吉多智数,善附会,自缘饰,锐于营私,时为言路所攻。居内阁十八年,人目之为“刘绵花”,以其耐弹也。吉疑其言出下第举子,因请举人三试不第者,不得复会试。时适当会试期,举子已群集都下,礼部为请。诏姑许入试,后如令。已而吉罢,令亦不行。吉归,逾年卒。赠太师,谥文穆。 %,)PNf&  
Q "k=z3}  
uY\f/WPkd  
x::&ek*   
彭华 #zF&L  
 彭华(?—?),江西安福人,景泰五年(1454年)会试第一为会元,曾任文渊阁大学士。为正统十三年状元、内阁首辅彭时的族弟。彭华深刻多计数,善揭他人之短,与万安、李孜省为伍。尝嗾萧彦庄攻击李秉,曾与尹直结盟,又逐尹旻、罗璟等大臣,人人皆恶而畏之。逾年,患风疾之症而去世。 "ZA OiJ#qF  
Le0:C)w  
Q尹直 ,ZY0sW7znJ  
(1427—1511),江西泰和人,父尹祖元只是个收鱼税的小官。 Nj(SF md  
  明景泰五年(1454年)进士,为殿试第九十九名,成为翰林院正七品编修。成化中,历任翰林学士、兵部尚书、太子太保。修《英宗实录》,总裁想革去景泰帝号,引用汉代昌邑王、更始帝为例。他认为不可。与吏部尚书尹旻相恶。明孝宗立,被弹劾,令致仕,正德中卒。谥文和。 I6M?^idM  
1454年,中进士,殿试第九十九名。 rif og  
  尹直找王直(1379-1462)。那时,王直已经退休,闲居北京。尹直求见,带着他父亲的一张画像。王直回忆起1413年,他与尹祖元在南京合住一个院子。那时,尹祖元是“永乐大典”的抄写员。通过王直,尹直又认识了李贤。 8}!c$  李贤,河南邓县人,1434年进士,吏部左侍郎,是王直的部下。王直曾为李贤的母亲写过墓志。李贤则为尹直的母亲写了墓志。明宪宗(成化帝)时,李贤为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阁员之首。尹直很快升任到正六品侍读。 p] Ug8uP  
  江西泰和士人与安福士人向来不和,在陈循当大学士时,就结了怨。尹直与翰林院侍读彭华结盟。 I~D_fb#  
  1475年,尹直从正五品跃升为正三品礼部右侍郎。 lt[uyGVS~  
  1479年,尹直被吏部尚书尹明发放到南京。尹直与皇帝、万安、李孜省、彭华结盟,面对大太监汪直和尹明,同仇敌忾。 R>!3u@ckv  
  1486年,李省孜劝说明宪宗,把尹直被召回北京。李孜省提出让尹直任兵部侍郎,吏部尚书尹明表示反对。尹彭指控吏部尚书尹旻纵子贪污,尹明下台,彭华担任了这个职务。 9EUx};Dvz  
  1486年,尹直成为大学士,京师举行宴会,官员前来祝贺。南京兵部尚书王恕在宴会上,祝贺尹直升官,才有所用。 M#yLZO4W  
  明孝宗即位。万安被逐,李孜省入狱,尹直告老还乡。尹直在泰和闲逸地渡过了14年。 Qp.D77 UH>  
  1496年,尹直祝贺皇帝的生日,并且提出回京任职,被拒。 *hRNW|gr  
尹直阐述了明初官学理论。 G2u/%(Hv+  
  明初的三个大臣,杨士奇、杨荣、杨溥被称为“三杨”。很多人认为:“三杨”时期,大明王朝比较稳定。尹直则指出: ohz*+`5-9L  
  第一,朱元璋在洪武年间制定了法律和税收制度,明初经济与“三杨”无关。 4J/;3G3$k  
  第二,“三杨”的基础,是老乡关系,地方派系。 [L> ,\Wk  
  第三,“三杨”不讲斗争,一团和气,致使大太监王振当权。 8*lkf~I?j|  
《北征事迹》袁彬(明)撰 尹直 录 (t+nHt0w  
  《名相赞》五卷 E|) t[X  
  《皇明杂录(明杂录)》 顶端 Posted: 2008-11-17 14:49 10 楼 靖哥哥 级别: 连长


精华: 0
发帖: 478
积分: 4260
金钱: 12803
在线时间:111(小时)
注册时间:2007-09-28
最后登录:2008-11-17
引用 推荐 编辑

 

徐溥 Y|K_n&c%<  
](公元一四二八年至一四九九年)字时用,宜兴人。生于明宣宗宣德三年,卒于孝宗弘治十二年,年七十二岁。景泰五年(公元一四五四年)进士,官至华盖殿大学士。性凝重有度;居内阁十二年,从容辅导,爱护人才,屡遇大狱及逮系言官,委曲调剂,安静守成。卒,谥文靖。溥撰有谦斋文录四卷,《四库总目》传于世。 q%RGiN(Z  
N^O3JlYT&  
{elb/VrpV  
'[6?/+J  
刘健 eh"_* BY_-  
(1433年-1526年),字希贤,洛阳人。明武宗时期大学士。 goVuS9;  
字希贤,洛阳人,明朝中期大臣。父亮,三原教谕,有学行。健少端重,与同邑阎禹锡、白良辅游,得河东薛瑄之传。举天顺四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谢交游,键户读书,人以木强目之。然练习典故,有经济志。 51] !zVW  
  成化初,修《英宗实录》,起之忧中,固辞,不许。书成,进修撰,三迁至少詹事,充东宫讲官,受知于孝宗。既即位,进礼部右侍郎兼翰林学士,入内阁参预机务。弘治四年进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累加太子太保,改武英殿。十一年春,进少傅兼太子太傅,代徐溥为首辅。健学问深粹,正色敢言,以身任天下之重。 c6gWd`[)w  
  清宁宫灾,太监李广有罪自杀。健与同列李东阳、谢迁疏言:“古帝王未有不遇灾而惧者。向来奸佞荧惑圣听,贿赂公行,赏罚失当,灾异之积,正此之由。今幸元恶殄丧,圣心开悟,而余慝未除,宿弊未革。伏愿奋发励精,进贤黜奸,明示赏罚。凡所当行,断在不疑,毋更因循,以贻后悔。”帝方嘉纳其言,而广党蔡昭等旋取旨予广祭葬、祠额。健等力谏,仅寝祠额。南北言官指陈时政,频有所论劾,一切皆不问。国子生江瑢劾健、东阳杜抑言路。帝慰留健、东阳,而下瑢于狱,二人力救得释。 DJK6N\  
  十三年四月,大同告警,京师戒严。兵部请甄别京营诸将,帝召健及东阳、迁至平台面议去留。乃去遂安伯陈韶等三人,而召镇远侯顾溥督团营。时帝视朝颇晏,健等以为言,颔之而已。十四年秋,帝以军兴缺饷,屡下廷议。健等言:“天下之财,其生有限。今光禄岁供增数十倍,诸方织作务为新巧,斋醮日费钜万。太仓所储不足饷战士,而内府取入动四五十万。宗藩、贵戚之求土田夺盐利者,亦数千万计。土木日兴,科敛不已。传奉冗官之俸薪,内府工匠之饩廪,岁增月积,无有穷期,财安得不匮?今陕西、辽东边患方殷,湖广、贵州军旅继动,不知何以应之。望陛下绝无益之费,躬行节俭,为中外倡,而令群臣得毕献其诚,讲求革弊之策,天下幸甚。”明年四月,以灾异陈勤朝讲、节财用、罢斋醮、公赏罚数事。及冬,南京、凤阳大水,廷臣多上言时务,久之不下。健等因极陈怠政之失,请勤听断以振纪纲,帝皆嘉纳。《大明会典》成,加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与东阳、迁同赐蟒衣。阁臣赐蟒自健等始。 8ErITm4)e  
  帝孝事两宫太后甚谨,而两宫皆好佛、老。先是,清宁宫成,命灌顶国师设坛庆赞,又遣中官赍真武像,建醮武当山,使使诣泰山进神袍,或白昼散灯市上。帝重违太后意,曲从之,而健等谏甚力。十五年六月诏拟《释迦哑塔像赞》,十七年二月诏建延寿塔朝阳门外,除道士杜永祺等五人为真人,皆以健等力谏得寝。是年夏,小王子谋犯大同,帝召见阁臣。健请简京营大帅,因言京军怯不任战,请自今罢其役作以养锐气。帝然之。退复条上防边事宜,悉报允。未几,边警狎至,帝惑中官苗逵言,锐欲出师。健与东阳、迁委曲阻之,帝意犹未回。兵部尚书刘大夏亦言京军不可动,乃止。 b y2 f9aT  
  帝自十三年召对健等后,阁臣希得进见。及是在位久,益明习政事,数召见大臣,欲以次革烦苛,除宿弊。尝论及理财,东阳极言盐政弊坏,由陈乞者众,因而私贩数倍。健进曰:“太祖时茶法始行,驸马欧阳伦以私贩坐死,高皇后不能救。如伦事,孰敢为陛下言者?”帝曰:“非不敢言,不肯言耳。”遂诏户部核利弊,具议以闻。当是时,健等三人同心辅政,竭情尽虑,知无不言。初或有从有不从,既乃益见信,所奏请无不纳,呼为“先生”而不名。每进见,帝辄屏左右。左右间从屏间窃听,但闻帝数数称善。诸进退文武大臣,厘饬屯田、盐、马诸政,健翊赞为多。 T)da{`jB  
  未几,帝疾大渐,召健等入乾清宫。帝力疾起坐,自叙即位始末甚详,令近侍书之。已,执健手曰:“先生辈辅导良苦。东宫聪明,但年尚幼,好逸乐。先生辈常劝之读书,辅为贤主。”健等欷歔,顿首受命而出。翌日帝崩。 {buE"(  
  武宗嗣位,健等厘诸弊政,凡孝宗所欲兴罢者,悉以遗诏行之。刘瑾者,东宫旧竖也,与马永成、谷大用、魏彬、张永、邱聚、高凤、罗祥等八人俱用事,时谓之“八党”。日导帝游戏,诏条率沮格不举。京师淫雨自六月至八月。健等乃上言:“陛下登极诏出,中外欢呼,想望太平。今两月矣,未闻汰冗员几何,省冗费几何。诏书所载,徒为空文。此阴阳所以失调,雨旸所以不若也。如监局、仓库、城门及四方守备内臣增置数倍,朝廷养军匠费钜万计,仅足供其役使,宁可不汰?文武臣旷职偾事、虚糜廪禄者,宁可不黜?画史、工匠滥授官职者多至数百人,宁可不罢?内承运库累岁支银数百余万,初无文簿,司钥库贮钱数百万,未知有无,宁可不勾校?至如纵内苑珍禽奇兽,放遣先朝宫人,皆新政所当先,而陛下悉牵制不行,何以尉四海之望?”帝虽温诏答之,而左右宦竖日恣,增益且日众。享祀郊庙,带刀被甲拥驾后。内府诸监局佥书多者至百数十人,光禄日供骤益数倍。健等极陈其弊,请勤政、讲学,报闻而已。 x "jwx}a  
  正德元年二月,帝从尚书韩文言,畿甸皇庄令有司征课,而每庄仍留宦官一人、校尉十人。健等言“皇庄既以进奉两宫,自宜悉委有司,不当仍主以私人,反失朝廷尊亲之意”,因备言内臣管庄扰民。不省。 tHdr mVV  
  吏、户、兵三部及都察院各有疏争职掌为近习所挠。健等拟旨,上不从,令再拟。健等力谏,谓:“奸商谭景清之沮坏盐政,北征将士之无功授官,武臣神英之负罪玩法,御用监书篆之滥收考较,皆以一二人私恩,坏百年定制。况今政令维新,而地震天鸣,白虹贯日,恒星昼见,太阳无光。内贼纵横,外寇猖獗。财匮民穷,怨谤交作。而中外臣仆方且乘机作奸,排忠直犹仇雠,保奸回如骨肉。日复一日,愈甚于前,祸变之来恐当不远。臣等受知先帝,叨任腹心。迩者旨从中下,略不与闻。有所拟议,竟从改易。似此之类,不可悉举。若复顾惜身家,共为阿顺,则罔上误国,死有余辜。所拟四疏,不敢更易,谨以原拟封进。”不报。 &$7 Flq  
  居数日,又言:“臣等遭逢先帝,临终顾命,惓惓以陛下为托,痛心刻骨,誓以死报。即位诏书,天下延颈,而朝令夕改,迄无宁日。百官庶府,仿效成风,非惟废格不行,抑且变易殆尽。建言者以为多言,干事者以为生事,累章执奏谓之渎扰,厘剔弊政谓之纷更。忧在于民生国计,则若罔闻知,事涉于近幸贵戚,则牢不可破。臣等心知不可,义当尽言。比为盐法、赏功诸事,极陈利害,拱俟数日,未蒙批答。若以臣等言是,宜赐施行,所言如非,即当斥责。乃留中不报,视之若无。政出多门,咎归臣等。宋儒朱子有言‘一日立乎其位,则一日业乎其官;一日不得乎其官,则不敢一日立乎其位。’若冒顾命之名而不尽辅导之实,既负先帝,又负陛下,天下后世其谓臣何?伏乞圣明矜察,特赐退休。” g@nPm (S  
  帝优旨慰留之,疏仍不下。 F[StRT\?  
  越五日,健等复上疏,历数政令十失,指斥贵戚、近幸尤切。因再申前请。帝不得已,始下前疏,命所司详议。健知志终不行,首上章乞骸骨,李东阳、谢迁继之,帝皆不许。既而所司议上,一如健等指。帝勉从之,由是诸失利者咸切齿。 q6W%Nmo,/  
  六月庚午复上言:“近日以来,免朝太多,奏事渐晚,游戏渐广,经筵日讲直命停止。臣等愚昧,不知陛下宫中复有何事急于此者。夫滥赏妄费非所以崇俭德,弹射钓猎非所以养仁心,鹰犬狐兔田野之物不可育于朝廷,弓矢甲胄战斗之象不可施于宫禁。今圣学久旷,正人不亲,直言不闻,下情不达,而此数者杂交于前,臣不胜忧惧。”帝曰:“朕闻帝王不能无过,贵改过。卿等言是,朕当行之。”健等乃录廷臣所陈时政切要者,请置坐隅朝夕省览:曰无单骑驰驱,轻出宫禁;曰无频幸监局,泛舟海子;曰无事鹰犬弹射;曰无纳内侍进献饮膳。疏入,报闻。 [H .< l  
  先是,孝宗山陵毕,健等即请开经筵。常初勉应之,后数以朝谒两宫停讲,或云择日乘马。健等陈谏甚切至。八月,帝既大婚,健等又请开讲。命俟九月,至期又命停午讲。健等以先帝故事,日再进讲,力争不得。 ]:86 Tsb  
  当是时,健等恳切疏谏者屡矣,而帝以狎近群小,终不能改。既而遣中官崔杲等督织造,乞盐万二千引。所司执奏,给事中陶谐、徐昂,御史杜旻、邵清、杨仪等先后谏,健等亦言不可。帝召健等至暖阁面议,颇有所诘问,健等皆以正对。帝不能难,最后正色曰:“天下事岂皆内官所坏?朝臣坏事者十常六七,先生辈亦自知之。”因命盐引悉如杲请。健等退,再上章言不可。帝自愧失言,乃俞健等所奏。于是中外咸悦,以帝庶几改过。 "7r4  
  健等遂谋去“八党”,连章请诛之。言官亦交论群阉罪状,健及迁、东阳持其章甚力。帝遣司礼诣阁曰:“朕且改矣,其为朕曲赦若曹。”健等言:“此皆得罪祖宗,非陛下所得赦。”复上言曰:“人君之于小人,不知而误用,天下尚望其知而去之。知而不去则小人愈肆。君子愈危,不至于乱亡不已。且邪正不并立,今举朝欲决去此数人,陛下又知其罪而故留之左右,非特朝臣疑惧,此数人亦不自安。上下相猜,中外不协,祸乱之机始此矣。”不听。健等以去就争。瑾等八人窘甚,相对涕泣。而尚书韩文等疏复入,于是帝命司礼王岳等诣阁议,一日三至,欲安置瑾等南京。迁欲遂诛之,健推案哭曰:“先帝临崩,执老臣手,付以大事。今陵土未乾,使若辈败坏至此,臣死何面目见先帝!”声色俱厉。岳素刚正疾邪,慨然曰:“阁议是。”其侪范亨、徐智等亦以为然。是夜,八人益急,环泣帝前。帝怒,立收岳等下诏狱,而健等不知,方倚岳内应。明日,韩文倡九卿伏阙固争,健逆谓曰:“事且济,公等第坚持。”顷之,事大变,八人皆宥不问,而瑾掌司礼。健、迁遂乞致仕,赐敕给驿归,月廪、岁夫如故事。 $a qtta  
  健去,瑾憾不已。明年三月辛未诏列五十三人为奸党,榜示朝堂,以健为首。又二年削籍为民,追夺诰命。瑾诛,复官,致仕。后闻帝数巡游,辄叹息不食曰:“吾负先帝。”世宗立,命行人赍敕存问,以司马光、文彦博为比,赐赉有加。 :]dJ2h%k  
  及年跻九十,诏抚臣就第致束帛、饩羊、上尊,官其孙成学中书舍人。嘉靖五年卒,年九十四。遗表数千言,劝帝正身勤学,亲贤远佞。帝震悼,赐恤甚厚,赠太师,谥文靖。 #8oUm+JgM  
  健器局严整,正己率下。朝退,僚寀私谒,不交一言。许进辈七人欲推焦芳入吏部,健曰:“老夫不久归田,此座即焦有,恐诸公俱受其害耳。”后七人果为芳所挤。 a^7p9('  
  东阳以诗文引后进,海内士皆抵掌谈文学,健若不闻,独教人治经穷理。其事业光明俊伟,明世辅臣鲜有比者。 HIBH 3%!  
(^LgcE  
51`>/Qt  
a9Vh987=  
丘浚 ylMvA*Oo@  
(1418~1495年),字仲深,号号深庵、玉峰、出生在海南岛琼山,别号海山老人,琼山府城镇下田村(又名朱桔里,今名金花村)人是我国明代中叶的理学名臣、15世纪的杰出学者,著名文学家、教育家,明弘治朝官至少保兼太子太保、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同海瑞被誉为“海南双壁”。 c+4N~I^Kic  
 生于永乐十八年(1421年)。出身于医学世家。祖籍西厢,世家泉州,其光祖为福建晋江医科训导。后迁至海南岛琼山府城镇下田村(又名朱桔里,今名金花村)幼年丧父靠母李氏教养,勤奋攻读,聪明过人,丘浚自幼习儒读书,7岁能诗,过目成诵,年十九为诸生。正统九年,举广东乡试第一。十二年赴京参加会试,不第。入太学而卒业,祭酒萧镃器重丘浚,以为必致大用。景泰五年(1454年)举进士及弟,廷试当为一甲及第,以策中颇触时讳,遂以貌寝为由改二甲第一,选为庶吉士。濬在馆中,益读未见之书,声名日闻。庶吉士散馆,授翰林编修。濬既官翰林,潜心研读坟典,见闻益广,并究心于本朝典章制度,以经国济世为己任。 ``0'<  
  时两广瑶僮为乱,天顺以来,总兵颜彪、都御史叶盛讨之不能平。成化元年,都督同知赵辅,右佥都御史韩雍往代彪、盛。丘浚奏记于大学士李贤,言瑶僮之乱在广东宜行驱逐,在广西宜行围困。当屯兵于瑶僮的巢穴大藤峡,蹂践瑶僮所种禾稼,使之无收,再切断其他粮食来源,困其一二年,则可剿灭之。李贤善其言,将丘浚谋划之策献诸朝。宪宗诏录其策以示诸将,人咸是之。韩雍采纳其直攻腹心大藤峡的建议,拟定了速战速决的战术,获得胜利。自是丘濬之名遂重于公卿之间。濬任编修九年秩满,升侍讲。与修《英宗实录》,充纂修官。丘濬秉史笔,为于谦澄清不实之词,“或谓少保于谦之死,当著其不轨。公曰:‘乙巳之变,微于公天下不知何如!武臣挟私怨,诬其不轨,是岂可信哉?’众以为然,功过皆从实书之”①。又为前工部尚书江渊洗雪,“执笔者谓黄竑易储之奏,出前工部尚书江渊,馆臣多以为然。公独曰:‘闻当时竑教其兄为此,觊免死耳。且广西书奏用土产纸,易辨也。’索其奏验之,果广西纸,众乃服。”书成,进侍讲学士。濬预经筵充讲官,音吐洪畅,讲对称旨,宪宗嘉悦。旋撰《续通鉴纲目》,书成,授翰林学士。 Hs[KG_D}  
《大学衍义补》 成化十三年(1477),丘濬迁国子监祭酒。濬在任经筵讲官时,萌发了纂写《大学衍义补》的愿望。《大学》原为《礼记》中的一个章节,宋洛闽诸儒特为表彰,渐独立为书,南宋真德秀征引经训,参证史事,旁采先儒之论,复以己意发明之,撰《大学衍义》。丘濬以其书“有格物致知之要,诚意正心之要,修身之要,齐家之要,而于治国平天下之要阙焉。”②于是发愿续补其阙,既官祭酒,无政事之劳,于是着手撰述。仿真德秀原书体例,“采辑五经诸史百氏之言,补其阙略,以为治国平天下之要。立为十二目,曰正朝廷,曰正百官,曰固邦本,曰制国用,曰明礼乐,曰秩祭祀,曰崇教化,曰备规制,曰慎刑宪,曰严武备,曰柔远方,曰成功化。又于各目之中,分为条件,凡一百十有九,共为书一百六十卷。补前书一卷,目录三卷,总一百六十四卷,名之曰《大学衍义补》,所以补德秀前书之阙也。”宋理宗口头上崇慕道学,而实际上纵情声色,以致权臣外戚,交煽为奸,真德秀撰《大学衍义》,就是针对理宗虚伪的政治道德,他想通过该书,提醒统治者要正心诚意,不能对圣人之言虚与委蛇,故其书侧重强调修身,“而不出乎身家之外”。丘濬以其书所衍之义大而简,于是在补阙时侧重实际政事,丘濬指出了两书之关系,“其详其简,各惟其宜,若合二书言之,前书其体,此书其用也。”丘濬在祭酒任上,专意撰述,阅十年而书成。 ,[]NFmV  
  孝宗嗣位,丘濬乃表上其书,皇帝奖谕有加,诏誊副本发福建布政使司付书坊刊行。濬乃特进礼部尚书,掌詹事府事。弘治元年,诏修《宪宗实录》,濬为副总裁官,四年书成,加太子太保。旋命其兼文渊阁大学士,入阁预机务。明代以尚书入阁者自丘濬始。既入阁,丘濬进奏孝宗,表示要选择《大学衍义补》中可以付诸施行的部分内容,请皇帝省览。丘濬看到明朝成化以来的各种社会弊病,孝宗嗣位之初曾加以革除,但不久旧弊又循然而生。要统治者振作更始并非易事。丘在奏疏中仔细地作了说明。他说这些主张“非若郑康成之训经义泛滥无益也,非是王安石之假经言纷更变乱也”①,希望朝廷予以重视。丘濬表示,从前在国子监任职,只能写书而无法使之施行,现在身在内阁,正是施行《大学衍义补》中治国平天下之策的时候了。丘濬表示要陆续奏进治国方略,请求皇帝审阅后,“赐御札批下,会同内阁一二儒臣斟酌处置,拟为圣旨”,传命有关衙门执行。孝宗答旨,“卿欲有言,具奏来看”。丘濬奏进了哪些方略,史无明载,丘濬留下的文集中,亦不详记载。证之于《大学衍义补》,丘濬所进,大略有帝王仁政、官制、选举、兵制、土地赋役、盐法、海运、常平、货币等内容。总的看来,丘濬所论,大抵都没有在明朝的实际政策中产生影响。孝宗时,无论选举、官制、盐法、土地赋役都出现了种种弊端,亟待改革,推陈出新。而在各地实际执行的政策中,已经或多或少地有了一些变化,如官制中内阁之权趋重,选举中三途畸轻畸重,赋役制度的均徭法,九等户制的划分等等。而上述变化在《大学衍义补》中没有它们应有的位置和应该得到的估价。濬经科举入仕后径官翰林,以至入阁,未尝一历地方之任,对于北方的黄河流域和商品经济较为发达的江南均无直接体验,丘濬的知识限于从书本到书本,至多也不过征询于来京的官员,故其所论不免有迂阔而不符合实际的地方。如丘濬的海运之议,受到嘉靖、隆庆时被誉为才臣的万恭的批评。又如官制之议,丘濬既颂扬太祖罢相以来的体制,却又要求公孤等官要名副其实地具有责任和义务,这完全背离了明朝的政治现实。 至于仿周礼而要求户部掌教化百姓等论,皆不过以复古为高,殊属可笑。丘濬奏呈的意见大约皆窒碍难行,故并未对当时的政策发生具体的影响。 \go}|{!  
  弘治五年(1492),丘濬上疏言经籍图书之事。他十分强调经籍图书的重要性,故而《大学衍义补》中有“广图籍之储”的条目。丘濬认为,图籍中保存了古今帝王丰富的统治经验和臣民必须遵从统治的道德规范,具有极高的政治价值。同时图籍记载了国家的山川、人物、风俗、物产和朝廷礼乐刑政的演变和发展。这些精神文化财富是十分珍贵的,“今赖(其)知古,后赖知今者也”①。丘濬请求朝廷对经籍图书要给予充分的注意和爱护。他陈述了太祖在建国过程中就注意访求遗书,“既平元都,得其馆阁秘藏,又广购于民间,没入于罪籍”。②故明初图籍储存不减前代,为一时盛况。迄至太宗,虽急于经营北京和北部边疆,“犹聚众千百纂集《永乐大典》,以备考究”。丘濬列举了当前经籍图书保存中出现的种种严重问题,单说现今内阁所收藏的经籍与永乐时内阁的《文渊阁书目》相比较,已“不能十一”。又近“十年,在内未闻考较,在外未闻购求”,如不采取措施拯救尚存的经籍,将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丘濬奏请加强典籍的管理工作,自学士而下,至于专司其职的翰林典各官,要积极清理现存图书,访求所缺,珍贵的图籍,务必抄誊正副,“使一书而存数本”,分别藏于内阁、国子监、南京国子监。各藏书之处要加强管理和保护,防止遗失和虫蛀湿坏等。丘濬还特别注意对重要档案文件的保存,建议在文渊阁近地别建库房“不用木植,但用砖石,将累朝实录、御制玉牒,及干系国家大事文书,盛以铜柜,庋于楼之上层。如诏册、制诰、行礼仪注、前朝遗文旧事,与凡内府衙门所藏文书,可备异日纂修全史之用者,盛以铁柜,庋之下层”③。又“内外衙门因事欲有稽考者,必须请旨,不许擅开”。孝宗嘉纳丘濬所请,并立即下诏访求遗书。在丘濬的影响下,孝宗颇为重视图籍和档案,史载孝宗甚重《永乐大典》,召对廷臣之暇,必置此书于案,反复阅读。孝宗还“亲洒宸翰,识以御宝”,从《永乐大典》中抄出世人所未见的医学秘方,“赐太医院使臣王圣济、殿内臣宠,盖欲推之,以福海内也”①。流风所及,世宗在位,遂令将《永乐大典》誊抄一份,以利保存。孝宗在位,朝廷政治状况较成化时大有改善,被誉为中兴之主,这当然与丘浚等一批富于学行的士大夫的辅佐是分不开的。 力矫世弊 ii#b' ;  
英宗以降,皇帝和大臣面议政事渐成旷典,皇帝和臣民都是通过题奏文书的奏进和批答来交通消息的。皇帝深居宫中,易受宦官的影响,时太监李广以符箓祷祀蛊惑孝宗,广于是肆为奸利,矫旨授传奉官,擅夺畿内民田,奏讨盐利等。丘浚忧之,乃以星变为言,提醒孝宗保持即位之初的良好政治,杜绝弊政。丘浚要求皇帝警惕天变,“宜体上天仁爱,念祖宗基业,修德以立本,清心以应务,谨好尚,节财贿,公任用,禁私谒,厘革庶政”②。并列举二十二种时弊,其疏将近万言。孝宗嘉纳其奏,却未能尽行其言。 六年,大计天下官吏,吏部尚书王恕奏黜两千人。其中有许多是刚刚上任的官员,他们因其前任留下的问题受累而被降黜。这种现象颇不合理,使良莠混同。丘浚在阁中,借调旨之权,保留了九十多人的职务。王恕对此大为不满,屡争不得,乃至求罢。丘浚宣言于人,谓王恕所行不合国家典制,讽示王恕纠正,二人遂至有隙。适太医院刘文泰疏讦王恕失职诸事,恕竟因是而被免职。文泰常出入丘浚家,言者遂谓文泰疏稿出自丘浚之手,王恕与丘浚益不相能。舆论于浚颇有微词。丘浚在位,力矫世弊,居国子监及主乡会试,痛抑诸生险怪之文。言官言事矫激过当,丘浚毫不宽假,面折其过。因此丘浚结怨甚多,操纵舆论的某些言官乃乘刘文泰事件之波,摘丘浚诗句,攻为不经之作,劾其不可居相位云云,孝宗不问。 QqNBFOo:}  
 学不阿世弘治七年( 1494),丘浚加少保、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时丘浚因目疾已免朝参,及是右目失明,然性嗜学,虽老疾,披览经籍不辍。丘浚为学,不趋时骛。明代理学大师吴与弼一意在“用敬”上下功夫,要求自己“终日无遽言疾色”①,甚至宣扬说,只要衣冠整肃,言动端正,以礼自持,虽不读书,亦渐有长进。更可笑的是吴与弼以梦见孔子、朱熹而自得,以为修养到家了。英宗征之入京,吴说了一大堆套话,于政事无补,其人徒有虚誉而已。丘浚一点也不盲目崇拜这些所谓的宗师,吴与弼门下高足陈献章征召来京,丘浚与谈,两人旨趣相去甚远。丘浚沮其留用,献章辞疾归乡。丘浚学不阿世,其议论颇与人殊,如料岳飞未必能恢复北方。历代史笔以忠君报国颂扬岳飞,北伐前途如何,大抵皆顺岳武穆之志,必直捣敌巢,痛饮黄龙,迎回二帝,必雪靖康之耻。然而仔细地分析当时的政治形势和军事形势,高宗以藩支入继大统,意在偏安求存,南宋虽在南方建立,有宋一代的诸种弊政,无所改造,要战胜金国,谈何容易。大家都颂扬岳飞,丘浚却料岳飞未必能成功,违乖众意,招来士大夫对丘浚的反感。关于秦桧,世人独责之而不责高宗,丘浚疾世人之浅薄,他指出,高宗非幼弱昏昧之主,秦桧非承其意旨,决不敢杀其大将。丘浚在咏史的诗作中,指出高宗应对岳飞之死负责。秦桧秉承高宗的私意,奉行投降苟安一隅之策,杀死一意北伐的岳飞,秦桧之于高宗,当然是有功之臣。丘浚言秦桧之功云云完全是弦外有音。 丘浚为官清廉介直,历官四十年,惟置一园。所居东城私第,面积狭窄,地势低下潮湿,丘浚虽官内阁,居之不易。弘治八年(1495),卒于任上,年七十六。赠太傅,谥文庄。丘浚学问渊博,时人称其著述之富,为开国以来第一。其主要著述有《大学衍义补》、《家礼仪节》、《世史正纲》、《朱子学的》、《重编琼台会稿》等。 童年时就有诗名。明末清初大诗人钱谦益编《列朝诗集》,曾选入丘浚的诗,并在小传中说,丘浚“七八岁能诗,敏捷惊人。。。生平作诗几万首,口占信笔,不经持择,亦多 ”。 n&#iHSY  
丘浚在海南岛办琼山县学(琼山书院),藏书甚富,名曰“石室”,以饷士人。丘浚为明代著名文学家、教育家,著有《琼台会集》、《家礼仪节》等,且儒而通医,又是岭南著名医家,著作有《本草格式》、《重刊明堂经络前图》、《重刊明堂经络后图》、尝博览群医书共三十六家,并录其中之效方验方,成《群书抄方》一卷行世。 丘浚自幼好学,学识深博,著有《大学衍义补》、《丘文庄集》、《投笔记》等,所著《世史正纲》33卷、《朱子学》2卷,重编《琼台会稿》24卷,全收于《四库全书》。他的著述无论在经济、史学、文学方面,在当时都是非常杰出的,政治思想、哲学思想也有很多超越前人的地方,且著作数量十分可观。在他卷秩浩繁的著述中,《大学衍义补》历来最受推崇。在这部著作中,他“以相当明确的形式提出了劳动决定价值的论点,据史可查,他是迄今知道的世界上最早提出劳动价值理论的人。 /v]H"gUL  
  《本草格式》一卷,专门论述中药性味功效。丘浚在序言中说:“医书之有本草如儒家之有字书也,不识字者断不能为文,不识药者又安能治病哉?予以邵子(邵雍)观物之说,本《周礼》五药之目,拟为《本草格式》及采取条例一篇,藏之巾笥,以俟后人用焉。”其子立敦、丘京亦为当时名医。 MulE1-4qq  
丘浚弘治八年(1495),卒于任上,年七十六。赠太傅,谥文庄。墓位于海南岛海口市秀英区水头村北。该墓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毁,1986年重修墓丘、墓碑、石牌坊。 1996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墓主墓石砌,圆顶,高6米,共分6层,16级台阶,底座有八卦,八卦之间“##”(万)符号,这符号在古时代表吉祥之意。主墓前立墓碑一座,高4.4米,上方刻有“双龙飞舞”,两旁刻有青松、仙鹤、祥云等图案花纹。碑面上端有:“皇明敕葬”四字,正中题:‘光禄大夫柱国少保兼太子太保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特赠左柱国太傅谥文庄丘公。妣诰封正一品夫人吴氏之墓’(夫妻合葬)。主墓前有"理学名臣“石牌坊一座。墓道两旁有翁仲,石羊、石狮、石马等石刻,最前面有石华表一对。整个墓园前临清泉水塘,面对平畴沃野,后枕苍翠小丘,古朴典雅,庄严肃穆。在50年后期和60年代初期,朱德、郭沫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专程前往丘浚墓参观。近年来,前往丘浚墓参观、考察的人常年络绎不绝。 8pZ*[4b  
CQoHlBE  
sBfA#>B_  
"pPL=Vz  
李东阳 GwYf'S)CqN  
(1447~1516) 明朝诗人、书法家、政治家。字宾之,号西涯,祖籍湖广茶陵(今属湖南) k F2@Fn  
  历任弘治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 pE^s O[  
  本人长期生活在北京。幼习书法, 4岁能写径尺大字,代宗曾召试,喜而抱至膝上,赐果钞。英宗天顺八年(1464)进士,授编修。后任侍讲学士、东宫讲官。孝宗时任太常少卿,上书议时政得失,多有匡正,擢升礼部右侍郎,入内阁专典诰□,阁中疏草多出其手。弘治八年(1495),直文渊阁参预机务,累迁太子少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为朝廷重臣。武宗立,太监刘瑾专权,老臣、忠直官员放逐殆尽,屡遭迫害,独李东阳依附周旋,委蛇避祸,颇为当世气节之士所不满和非议,但他未曾助纣为虐,反"潜移默夺,保全善类,天下阴受其庇"(《明史·李东阳传》),遭刘瑾迫害的官员,东阳皆委曲匡持,或明或暗地尽力保护和营救。后刘瑾诛,李东阳上书责己"因循隐忍,所损亦多,理宜黜罢",帝慰留之。赠太师。死后谥文正。 s}MRBul  
  明永乐、成化间,文坛流行"台阁体",内容贫弱冗赘,形式典雅工丽,文运极衰。至弘治中期,前七子起,"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复古文学运动取代了"台阁体"。李东阳上承台阁体,下启前后七子,在成化、弘治年间,以朝廷大臣地位主持诗坛,奖励后进,颇具声望及影响,形成了以他为首的"茶陵诗派"。其散文追求典雅流丽,主张师法先秦古文,未脱台阁体风;其诗则力主宗法杜甫,强调法度音调,又写拟古乐府诗百首,已开前后七子创作趋向之先河,对前后七子有明显影响。 ' Potd v-  
  李东阳的诗作以拟古乐府较著名,咏怀史实、抒己感慨,或指斥暴君虐政,或同情人民疾苦。如《筑城怨》,极写秦始皇时事:"筑城苦,筑城苦,城上丁夫死城下,长号一声天为怒,长城忽崩复为土。"又如《三字狱》,指斥秦桧以"莫须有"三字害岳飞:"三字狱,天不服,服不服,杀武穆。□臣败国不畏天,区区物论真无权!"它如《易水行》、《淮阴叹》、《明妃怨》、《五丈原》、《马嵬曲》、《金字牌》等,笔涉秦始皇、荆轲、韩信、王昭君、诸葛亮、杨贵妃、岳飞等众多古人古事,所论皆较中肯深刻而正气凛然。乐府诗外,多为应酬题赠之作,无可取。其余五七言诗尚有佳作,如《春至》,忧国悯民,深叹"东邻不衣褐,西舍无炊烟。农家望春麦,麦种不在田。流离遍郊野,骨肉不成怜",致使自己"对食不能餐"。又如《寄彭民望》、《风雨叹》等,感时伤世,道己深情。他的诗亦长于写景抒情,能于平淡词语中出清新意境。如《北原牧唱》:"北原草青牛正肥,牧儿唱歌牛载归。儿家在原牛在坂,歌声渐低人更远。山苍茫,水清浅。"又如《夜窗听雨》写夜雨静谧与听雨遐想,读来如身临其境。李东阳散文包括赋、序、记、论、传、杂著、题跋、状疏等,其中以记、传、杂著较佳。如《游西山记》、《听雨亭记》、《记女医》等,或写建筑,历历在目;或写雨景,描绘入微;或写不学无术、骗取钱财之"女医",剖析至深。其文流畅典雅,说理有力,师先秦古文之意可见。又有《怀麓堂诗话》一卷,论诗多附合严羽,较偏重音调、用字、结构而较少涉及内容,对剽窃模拟之作,极以为非。 ,c>Y+UJx  
  李东阳为官50年,史称其"坐拥图书消暇日",故著作颇多。曾于孝宗时奉旨任总裁官,撰《明会典》180卷,史料丰富。又著《新旧唐书杂论》 1卷,摘唐史事迹,辨其是非,前人评其多为影射或借以自明心迹之处。清康熙时茶陵州学正廖方达集李东阳诗文,成《怀麓堂集》,今存,刊为100卷,计诗30卷、文60卷、杂著10卷。集前有李东阳"自序",是李为拟古乐府所作,廖方达移此为全集序。 P<<!S/Iw  
李东阳论诗声、色并重,他认为诗歌的较高境界应该是"诗必有具眼,亦必有具耳。眼主格,耳主声。闻琴断知为第几弦,此具耳也。月下隔窗辨五色线,此具眼也。"他要求以此为准绳来辨别唐音、宋调:"试看所未见诗,即能识其时代格调,十不失一,乃为有得。"他推崇盛唐诗特别是杜甫诗,就要求人们先知唐调:"长篇中须有节奏,有操有纵,有正有变,若平铺稳布,虽多无益。唐诗类有委曲可喜之处,惟杜子美顿挫起伏,变化不测,可骇可愕,盖其音调与格律正相称,回视诸作,皆在下风。然学者不先得唐调,未可遽学杜也。"(以上引文皆见《怀麓堂诗话》)正因为李东阳有这样的理论主张,所以他的山水诗的创作不仅注重色泽耀眼,而且注重音调和谐。 cv$p`56j@  
  由于李东阳长期生活在北京,京城内外的自然山水也就成为他欣赏创作的对象。他曾颇有激情地描绘过《京都十景》,其中有一首这样写道:蓟门城外访遗踪,树色烟光远更重。飞雨过时青未了,落花残处绿还浓。路迷南郭将三里,望断西林有数峰。坐久不知迟日霁,隔溪僧寺午时钟。 )wT4c,4&  
  --《京都十景·蓟门烟树》 z)sIKT  
  以"踪"、"重"、"浓"、"峰"、"钟"为韵脚,读来琅琅上口,宛转自然;诗人注重"青"、"绿"色彩的描绘,也能激发读者诗意化的想象。李东阳不仅能满怀激情地描绘京城山水,而且能自觉地从京城山水中得到一种愉悦和省悟,使其精神进一步地升华,例如他的《西山十首》中的第五首: +|J`Nf  
  长为寻幽爱远行,更于幽处觉心清。柢园树老知僧腊,石壁诗存见客名。望入楼台皆罨画,梦惊风雨是秋声。人间亦有无生乐,化外虚传舍卫城。 = E=03tQ+  
  从人间的自然山水中就能领悟到乐趣,它成为对抗佛教虚无缥缈的宣传的最好办法。这就是诗人所说的"幽处觉心清"。从李东阳的京城山水诗中,不难领悟出一位官高事闲、雍容华贵的士大夫丰采。 1=QfF"\J  
  李东阳曾三次短暂的离京外出,可以说是眼界大开,使其山水诗创作更为丰富多彩。成化八年(473),李东阳"乞归展墓",回原籍祭拜祖茔,得到了皇帝的批准。这是他第一次离开北京外出。他二月出发,八月回京,在茶陵呆了十八天。来回路上,他饱览了祖国大好山河,游历了许多名胜古迹,促使他山水诗创作的诗兴大发,正如他自己所云:"方吾舟之南也,出东鲁,观旧都,上武昌,溯洞庭,经长沙,而后至。其间连山大江,境象开豁,廓然若小宇宙而游混茫者,信天下之大观也。既而下吉安,历南昌,涉浙江,经吴会之墟,则溪壑深窈,峰峦奇秀,千变百折,间见层出,不知其极。柳子厚所谓旷与奥者,庶几其两得之。其间流峙之殊形,飞跃开落之异情,耳目所接,兴况所寄,左触右激,发乎言而成声,虽欲止之,亦有不可得而止矣。"(《南行稿序》)这次外出使李东阳山水诗创作的风格更为多样化、丰富化。他能写出气势磅礴的《长江行》: C|p{2 y]  
  ......奇形异态不可以物象,但见变化无终穷:或如重胎抱混沌,或如浩气开穹窿;或如织女抱素练,或如天马驰风鬃;空山怒哮饱后虎,巨壑下饮渴死虹;或如轩辕铸九鼎,大冶鼓动洪炉风;或如夸父逐三足,曳林狂走无西东;或如甲兵宵驰聚啸满山谷,或如神鬼昼露万象出入虚无中。吁嗟乎,长江胡为若兹雄,人不识无乃造化之奇功。...... @a74t->{  
  给人以一种雄奇奔放的阳刚之美的感受。他还能写出具有"旷与奥"这种美的类型的《江中怪石》: u S'tc  
  突兀山城抱此州,江间怪石拥戈矛。随波草树愁生罅,骇浪蛟龙却避流。岂有喜晓能砥柱,只多冲折向行舟。凭谁一试君山手,月落江平万里秋。 HGf+8,E0  
  这些山水诗能给人们如此多样的审美感受,这是李东阳在京城无法想象和创作的,这充分说明"江山之助"的重要性。 PENw $_q  
  成化十六年(48),李东阳又外出一次。这次外出是以翰林院侍讲的身份,兼任应天府(南京)乡试考试官。这次去南京时,由于"登舟兼程以经",又"恐妨职事",所以没有心情欣赏山水进行创作。等到考试完毕,他才"延访燕会,或登名山,历胜地,辄有诗"。他还舟北上时,"遇石头,沿大江,绝长淮,观吕梁百步之壮,溯天津潞河之深,远归眺太行,数千里萦抱不绝,于是尽得两京之形胜,神爽飞越,心胸开荡,烟云风雨之聚散,禽鱼草木之下上开落,衣冠人物、风土俗尚之殊异,前朝旧迹之兴废不常者,不能不形诸言。"(《北上录自序》)这次外出,也许由于年岁渐长,因而所写的山水诗作寄寓的感慨较为深沉一些,如在南京时写的《登清凉寺后台》: `%v\v{`  
  虎踞关高鹫岭尊,四山环绕万家村。城中一览无余地,象外空传不二门。人世百年同俯仰,江流中古此乾坤。南都胜概今如许,归与长安父老论。 skLQCXpp  
  又如他离开南京时写的《望龙潭驿》: =$^SN"@T#  
  谷口斜通驿,山根半入江。磴云朝拂翠,岩雨夜闻淙。水静帆来 Xh@tT+Ti  
  稳,天空鸟去双。向来羁泊地,幽思绕离缸。 X~{`Qx4i,  
  这些诗都能引发读者一些理性化的思索,决不仅仅停留在表面化欣赏山水上。 y I#H7Os  
  弘治十七年(504),李东阳又得到一次外出的机会。这是他第三次离京外出。原来,弘治十二年孔庙受灾被毁,皇帝命令重建,到此年完工。于是弘治皇帝命令李东阳去孔庙祭祀。他四月出发,五月回京,"自发轫至返棹,为日四十有七。"这次外出,由于有政治任务在身,一路上注意访察民情,"访之道路,询之官吏",因而没有过多时间游山玩水,山水诗创作也随之减少。即使有一些描写山东山水的诗篇,其忧国忧民的情绪仍然贯穿其中。如其《望岳》一首长诗,一方面描写了"半空翻碧浪,平陆走苍龙。紫爱沾岚湿,青怜泼黛浓"的泰山景观,一方面又发出"岁旱当忧国,民劳恐病农"的感喟。从这些山水诗不难看出,李东阳是一位具有"民本"思想的、较为正直的封建官吏,即使描山画水,他也总是忘不了国事民瘼。 p_pd;4x-y  
#VYY+izG  
=$Nu/x1  
0`]b.H4  
谢迁 Xw+o>|N  
浙江余姚人,字于乔,号木斋。生于明正统十四年(1449),卒于明嘉靖十年(1531)。明成化十一年(1475)乙未科状元。 ^QVJ7kjp  
  拒淫示淫过 高中状元郎: no+V(  
  有一天晚上,隔邻的一妙龄少女,乘双亲赴省城探亲,私自来到思慕已久的谢迁书房里,百般挑逗,亲近谢迁。谢迁初时以礼相待,后来见其如此不知廉耻,严正诃斥她说:‘你乃闺女,应自爱自律,竟敢如此不知羞耻,倘若我也不顾礼义,与你淫乱,岂不是毁了你的贞操,使你终生蒙污,而且败坏你家名誉,如此缺德之事,天理难容,千万不可为也……。’少女被谢迁义正辞严的训斥后,如梦中醒来,羞愧万分,感激谢迁见色不乱,及时制止她免犯下遗恨终生的错事,眼泪不由自主地如泉涌出,拜谢他的训诲,惶恐地回家去。 Ls1ihv")  
  谢迁光明磊落的高尚人格,以及夜夜勤学不懈,第二年应考,高中状元,后来官升至宰相,是明朝著名的贤相,声誉卓著,其子也官至侍郎。这是他拒淫处女,所得之善报。 ;?$Y"46P  
  明成化11年(1475),谢迁应试,得中状元,授修撰职。明孝宗时,以少詹事入内阁,参预机务,随即加任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辅政时天下皆称之为贤相。武宗嗣位,加少傅,后以年老而辞归。卒谥文正,着有《归田稿》。 jP!:Qecm  
  东山会稽谢氏四十二世祖,泗门谢氏二房人。 W] lg?@  
  祖父谢莹 ,以孙谢迁,赠光禄大夫柱国少傅兼太子太傅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父谢恩 ,以子谢迁,封翰林院修撰,赠光禄大夫柱国少傅兼太子太傅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谢迁弟谢迪中弘治十二年进士,官至广东左布政使。谢迁仲子谢丕中弘治十八年探花,官至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掌院学士。 Kk|h35H  
  谢迁是成化十年乡试第一,十一年会试第三,廷试一甲第一名(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历同考会试,右春坊右德谕,东宫讲读官,经筵讲官,左春坊左庶子兼翰林院侍读,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讲学士。弘治八年入阁办事,升詹事,主考礼部会试,充《大明会典》总裁官,皇太子出阁加太子少保、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升太子太保、礼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明孝宗病笃时,受顾命,敕加少傅兼太子太傅。正德元年晋阶光禄大夫、勋柱国,敕同知经筵事,充《孝庙实录》总裁官,以刘谨乱政乞归。嘉靖六年,明世宗遣官起用,敕改户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晋阶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充《明伦大典》总裁官,次年以老乞归。 tJFx9m)D>K  
  他是明代前期秉节直谅的大臣,时人云“李公谋(李东阳的谋略)刘公断(刘键的当机立断)谢公尤侃侃(谢迁的能言善辩)”,为当时世称的“天下三贤相”之一。嘉靖十年(公元1531年)卒于余姚泗门家中,赠太傅,谥文正,葬于余姚东山乡白虎庄(今余姚市临山镇临南村)。存世著作有《归田稿》 !'PRMYRQ  
一代贤相,三朝元老. ~e~p>R  
o~On-b~I/e  
P?ncZ>b)5c  
;9\ *o  
王恕 p1(J2%w`  
 〖王恕〗(1416一1508年)字宗贯,号介,又号石渠。明三原(今属陕西)人。英宗正统十三年(1448)进士,选庶吉士。后为大理寺左评事,迁左寺副,又历任扬州知府、江西布政使、河南巡抚、南京刑部左侍郎、左副都御史、南京兵部书兼左副都御史、吏部尚书加太子太保等,历官19任。关学大概宗薛,而王氏之三原学派又属其别派。其学大抵推之事为之际,重在自得,不尚空谈,并注重气节。王氏认为,古之学者皆以言行为学,故无求饱求安者,志在敏事慎言;就有道而正之,正其所言、所行之是非,是者行之,非者改之。将学与行紧密结合为一体。在自然观方面,王怒倾向于有神论、泛神论,谓“鬼神之谓德”能生长万物,福善祸淫,其感无以复加。鬼神视而弗见,听而弗闻,无形无声,但其以物为体,无物不有,如门有门神,灶有灶神,木主为鬼神之所栖。鬼神有感必应,故使人敬畏而致祭祀。但他又指出,所谓对鬼神祭之“如在”,“言非实有也”,其言前后矛盾。关于心性问题,王怒认为,性乃天之所命,人之所受,性即天理之流行,因而性是善的,顺理而善者为性之本,不顺理而恶者非性之本。他不同意“已然之迹便是性”的说法,认为已然之迹已经有善有恶,故不能称为性。王氏言性,似乎排除了“气质之性”,而将其归结为纯善的天理之性。他认为性之理“甚微”,故当“尽心而穷究之”。“尽心”在“知性”之前,为“知性”的途径,所以他提出朱熹《四书集注》言“知性乃能尽心”为“不无颠倒”。关于“天理”、“人欲”关系,王怒持对立论,认为天理人欲相为消长,有天理即无人欲,有人欲即无天理。在经济思想方面,王怨批驳了企图恢复井田制的主张,认为井田之法令不可行。王怨于儒家经典及传注,每有新解。认为《论语》、《子罕》篇颜渊唱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系颜渊“言己不定见,非圣道之有高坚前后也”。谓朱熹《四书集注》以为系颜渊深知孔子之道无穷尽、无方体而叹之为“非是”。认为《春秋》系孔子根据左丘明所作鲁史而撰写,非左丘明据孔子所修《春秋》而作传。王怨著有《石渠意见》,系其年八十四而著,其后,年八十六为《拾遗》,年八十八为《补缺》。《王端毅公奏议》15卷、《历代名臣谏议录》124卷。 ugb^8MR\  
  巡查云南时,弹劾"生事边陲,扰害夷方"的镇守太监钱能;任职南京,反对给皇帝贡献珍奇,维护地方利益;执掌吏部,力主限制皇权,健全监察制度和政治制度。晚年回归故里,致力于理学研究,成为"三原学派"的创始人;支持幼子王承裕首创宏道书院,为西北诸省培养了众多人才。 顶端 Posted: 2008-11-17 14:55 11 楼 靖哥哥 级别: 连长


精华: 0
发帖: 478
积分: 4260
金钱: 12803
在线时间:111(小时)
注册时间:2007-09-28
最后登录:2008-11-17
引用 推荐 编辑

 

焦芳 iJwIlxw  
(公元1434~1517年),字孟阳,河南驻马店地区泌阳县城南草店人,明天顺八年进士。弘治初年移霍州知府,擢四川提学副使,调湖广。不久,又迁南京右通政,后又迁礼部右侍郎。正德元年十月迁吏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加太子太保武英吏部左侍郎大学士。正德四年晋少师兼太子太师华盖殿大学士。焦芳以阁臣之首辅佐朝纲,明朝不设相位,焦芳地位实际相当于宰相。正德五年五月致仕(退休)。终年83岁,成为明朝年间一位权倾朝野的高官。 bA5 C?`|  
  焦芳的一生可谓少年得志,平步青云,官运亨通。但此人却被后人认为不学无术。还在他当编修时,一次大学士万安和人闲聊,曾说过一句“不学如芳,亦学士乎”。意思是说,像焦芳这样不学无术之人,也想当学士吗?后来此话传到焦芳处。焦芳勃然大怒,说:这一定是彭华在背后算计我,我如果当不上学士,就在长安道上把彭华给刺杀了。彭华听后非常害怕,连忙将此信传给大学士万安。万安最终不得不进焦芳为讲学士。 |'@*JR`  
  不久,皇帝诏纂《文华大训》,然后在宫中讲授。因为其书是彭华等人所著,焦芳心中嫉恨,每次进讲,专挑书中的毛病。当时的翰林院崇尚美文,因学士们认为焦芳粗陋无学,个性阴狠,又好背后议论人,因而大家都不愿和他交往。后来,朝中有位大臣尹晏被罢免,其儿子与焦芳也同时被谪迁到贵阳任职。焦芳知道这是彭华、万安的缘故,因而对这二人怀恨在心。但在被贬贵阳不久,凭着焦芳的能力,他很快又被任命为霍州知府。然后在几年内一步步升迁,很快升为礼部右侍郎。为了能够显示出自己的才华,这一阶段焦芳常常上书奏事,以求皇上对自己重用,可惜奏折都被当时的吏部尚书马文升等人所抑。这些人都是浙江或江西人。所以,焦芳从这个时候开始在心中对南方的官员埋下仇恨。后来焦芳当政期间,南方人的势力受到严重损伤。这笔账都被后人算在了焦芳身上。一次是宦官刘瑾认为翰林院的学士太傲慢,想把他们都赶出京城,被当时的大学士张彩所阻。后来,皇上要求编修的《孝家实录》成卷后,刘瑾又一次提出让学士们外放未果,遂将编修顾清等20多人下放到各部、司中。此时,朝中有位大臣欲将其中四人举荐到某司中。刘瑾发现此四人皆是迁乡人,而奏章就出在这位大臣之手,刘瑾便以结党营私之罪让此四人下了监狱。朝中大臣李东阳力解之,被焦芳阻止,就这样,这笔账算在了焦芳的头上。 iQx[@xCgX  
  但焦芳做事毕竟是不公平的。有一次,有位江西人出事,身为吏部尚书的焦芳竟由此排挤南方人,此时的焦芳对南方人的积怨达到了无可复加的地步。在他升为文渊阁大学士后,竟写了一篇《南人不可为相图》。在朝中,每退一南方人,焦芳便喜不自禁,有时写文章,亦必诋南而誉北。这当然引起南方人的极大愤懑。 |kg  
  焦芳对南方人刻薄,但对北方人特别是故乡人亲爱有加,至今传焦阁老(今当地人尊其为阁老)为民请愿故事。时适河南大旱,收入极少。有人讲河南多产宝,使请阁老献宝。阁老随带三物:一物是蝎子,颜色金黄,皇帝喜欢伸手触及,大叫一声,嫌其毒。二物为篦,一种多肢节动物,其色如黑玉,未及触及,已遁走。三物为蝉,一声鸣去。后帝问及,芳曰河南皆些物也。帝怜,免河南税赋五年,岁有余粮,便修城,至今老城尚在,为河南省二级文物保护。 KE .,+g(*[  
  另一个让焦芳名声有损的原因是阿附阉党。明朝中后期,正是宦官篡政最风狂的时期,如果朝臣想在朝中坐稳位置,非与宦官交合不可,否则权位与性命堪忧。弘治十八年,太子朱厚照登基,帝号武宗。武宗登基后,东宫大院内以刘瑾为首的八位宦官均得武宗倚重,被时人称为“八党”。当时任吏部尚书的焦芳为了保全自己的官位以及寻找到靠山,千方百计接近刘瑾。有一次,大臣韩文将率九卿弹劾刘瑾,按规定,上奏皇帝的奏章必先经过吏部审阅。身为吏部尚书的焦芳看到这份奏章,私下里将奏章内容告诉了刘瑾。刘瑾得信后,立刻着手诬陷这些弹劾他的人,然后举荐焦芳为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焦芳裁阅奏章时,也时时迎合刘瑾之意。 #0ydW>5\  
  当时,朝中有位叫张彩的大臣,也是后来公认的阉党之一。为了攀权附贵,张彩事先买通了焦芳,焦芳便将此人推荐给刘瑾。在焦芳升任太子少师、大学士之后,张彩当上了吏部尚书。但不久,张彩刻意在刘瑾面前谗言焦芳。焦芳的一位部下段炅见刘瑾对张彩日益亲近,而焦芳日益失宠,就转而巴结张彩,又伙同张彩在刘瑾面前将焦芳所做的对刘瑾不利的事统统说了出来。刘瑾知道后不觉大怒,数次在大庭广众之下怒斥焦芳父子。焦芳自知大势已去,连忙上奏乞归。儿子焦黄中,无奈之中也以侍读的身份随父还家。父子俱在老家善终!而其他被列为阉党的后来无一不被追究处斩。 DJJ'As"h  
  以后对焦芳多诋毁有加,盖因焦芳对南方人刻薄缘故,特别是南方文人。以至众口铄金,竟把焦芳描绘为胸无点墨的草包之士,列为阉党之首;然芳能中进士岂能胸无点墨?阉党之首独能得善终乎?焦芳父子已作古千年,是非曲直早有人评说。草店的豪华焦宅早已化为瓦砾,荡然无存,惟独剩下焦芳父子的坟墓,幸运地保留下来。焦芳后代至孝,在焦芳父子的坟墓旁世代守墓,并繁衍立村,是为焦坟村。 GB[=x'MxE  
Qe}s|\-&y%  
k)RR|q8f  
}D5|&=&  
王鏊 Y&2Af{VZI'  
(1450年―1524年)字济之,别号守溪,吴县(今江苏苏州)人。 M5t= H5=  
8"Y 3qf+  
父王琬,曾官光化知县。王鏊自幼随父读书,善写文章,国子监诸生争诵其文。乡试、会试皆第一,成化十一年(1475年)进士一甲第三名。历官侍讲学士、少詹事。正德元年(1506年)擢吏部右侍郎,官至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加少傅兼太子太傅。 sQp@B wZ2  
Xkj*Wr)3g  
王鏊居官清廉,为人正直,时称“天下穷阁老”。当时中官刘瑾擅权,郎中张玮、副使姚祥、尚宝卿崔璇被刘瑾荷杖几死,王鏊怒斥刘瑾:“士可杀,不可辱。今辱且杀之,吾尚何颜居此。”又与韩文等上疏请诛刘瑾等“八党”,不被采纳。正德四年(1509年)致仕归里,闲居十四年,常与诗友游山玩水。学者称震泽先生。著有《震泽编》、《震泽集》、《震泽长语》、《震泽纪闻》、《姑苏志》等。 (JX8$3  
成化六年(1470年)娶武山西金吴氏为妻,十二年(1476年)生一女,次年卒。 1-O'ujlvS  
成化十七年(1481年)娶张氏为妻,生子延喆。 yH rF  
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娶李氏为妻,生有二女。李氏多病,不久卒,葬于洞庭东山嘶马坞。 7bO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再娶胡宜人为妻,生二子一女。 +R}5uDOXg|  
正德十一年(1516年)侧室万氏,生子延昭。 _uX-M{ W7  
王鏊有四子五女:长子王延喆(子贞),次子王延素〈子永〉,三子王延陵,四子王延昭。长女嫁徐缙,次女嫁朱希召,三女嫁卲銮,四女嫁靳仁,五女嫁严濡。 (G;e^*kM!  
d Bc|`oa#  
\vV|Rb  
LMTcLn`  
杨廷和 7%T Q%Y  
(1460——1529),汉族。字介夫号石斋,四川新都人。年十二,举于乡,宪宗成化十四年(1478),年十九,进士及第。孝宗弘治二年(1489)进修撰。历官左春坊大学士,典诰敕。以指斥佞幸忤刘瑾,谪官。瑾诛后,拜华盖殿大学士,总朝政。武宗死,无子,以从弟朱翀继位,是为世宗嘉靖,。除去中间居忧三年,杨廷和身仕两朝,前后担任宰辅十四年,其中首辅九年。他为官清正,多有建树,因争登基大典忤帝意,谪官,致仕。后削职为民。嘉靖七年(1528)卒年七十一。 wDzgFVWo  
  子杨慎字用修,号升庵,武宗正德六年(1511)辛未科状元亦以争大典,杖谪云南,废弃终身。 qg=B- gD  
  大明王朝经过几十年的经营,在洪、宣时期达到了极盛。然而就在此时,明王朝已开始走下坡路。明中叶百余年间,社会危机不断出现,但都没达到不可收拾的地步。究其原因,统治阶级内部有识之士的改革确实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正德、嘉靖之际,杨廷和的改革就是其中著名的一次。 L#X12*q  
《明史。孝宗本纪赞》:“明有天下,传世十六,太祖、成祖而外,可称者仁宗、孝宗而已。”然而,就是这个被捧为“恭俭有制,勤政爱民”的孝宗皇帝,却培养出了一个“耽乐嬉游,昵近群小”的不肖之子——明武宗。武宗君临天下伊始,即重用自己东宫时旧竖刘瑾。武宗怠于政事,刘瑾得以乘机擅权。当时内外章奏,都要先具红揭投瑾,人称“站皇帝”。东厂、西厂掌印太监,皆其私党;又设内行厂,“躬自领之,军国大柄,尽归其手”。⑴更有一些无耻官僚,如焦芳、张彩之流,附炎趋势,卖身投靠。《明史》立《阉党传》,阉以党名,盖始于此。一般文武大臣,也不敢与之向抗,“见刘瑾而跪者十之八”⑵,其权势可谓炙手可热。正德五年,刘瑾伏诛。武宗又宠幸江彬、钱宁、许泰等佞幸小人,赐以国姓,收为义子,出入豹房同卧起,游猎巡幸无时日。“武宗之昏狂无道,方古齐东昏、隋炀帝之流,并无逊色”⑶。在他的统治下,朝政日非,内忧迭起,外患频仍,社会矛盾十分尖锐。刘六、刘七起于河北,蓝廷瑞、鄢本恕起于四川,农民起义连绵不断;安化王寊鐇反于宁夏,宁王宸濠反于江西,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因武宗失德而更加尖锐。蒙古贵族也乘机连年侵扰。大明天下,很不安宁。 3%L;\dodTK  
  在这种纷乱的局势下,杨廷和身为宰辅,“颇以镇静持重,为中外所折服”。史载,他居忧期间,梁储为首辅,“惧不克任”,“屡请召之”。他还朝后,“储遂让而处其下”。可见他在阁臣们心目中地位之高。 ;~k(`D/}o\  
  武宗失德,杨廷和多次上疏规谏,俱不听。他虽“邑邑不自得”,但仍勤于政事,忠于职守。安化王寊鐇反,他“草赦诏,请擢边将仇钺,以离贼党。钺果执寊鐇”⑹。刘六、刘七起义,他建策献言,调兵遣将,终于镇压了这次起义。刘瑾专权时,无耻官僚趋之若鹜。刘瑾败后,“中官谷大用、魏彬、张雄,义子钱宁、江彬辈,恣横甚。”杨廷和为官清正,绝不与之为伍。但武宗童昏愚顽,杨廷和身为宰辅,言不听,计不从,处境十分困难,很难施展抱负,只能“委曲其间,小有剂救而已”。为此,他曾遭到一些人的非难。史载,杨廷和“久入阁,漫无所建白,人易之。武皇南巡,天下汹汹,幸臣窃国柄。有狂生上书数其过,公延礼生,泣下曰:‘久当不负良意’”。当时,他的心情是很苦闷的。 3 g6^D^;  
  武宗统治十六年,失道不可胜计。杨廷和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主持政务,“镇静持重”,“补苴匡救”,“灾赈蠲贷犹如故事,百司多守法”,使国家机器照常运转。封建史家对此歌颂备至。《明史。杨廷和传。赞》:“武宗之季,君德日荒,嬖幸盘结左右。廷和为相,虽无能改于其德,然流贼炽而无土崩之虞,宗藩叛而无瓦解之患者,固赖庙堂有经济之远略也。”明末文人陈子龙也指出:“武皇穆骏西驰,而天下晏然者,以任相得人也。” U#3yg5.~w  
 正德十六年三月,武宗崩于豹房。这个荒淫无耻的皇帝,一生“耽乐嬉游,昵近群小”,视军国大事如儿戏,死时却留下了一大堆棘手的问题,大明王朝“安危俄顷”。杨廷和身为首辅,面对纷繁的国事,调度区画,指挥若定,表现了非凡的才干。 S0 G w=  
  1、 定大策,迎立新君 ykFE@I3  
  择立新君,在中国封建社会里是头等大事,搞得不好,就会发生内乱,尤其是在“大行皇帝”无嗣的情况下,更是如此。武宗荒淫无嗣,孝宗亦无他皇子在者,皇太后命大臣议所当立者。杨廷和举《皇明祖训》,主张立兴献王长子(世宗),得到了阁臣们的赞同。太后“一如廷和请,事乃定”⑿。使这一颇为敏感的问题,得到了顺利的解决。 oIz@Va32i  
  2、 擒江彬,消除隐患 9pr%p~  
  江彬,原为大同游击,正德七年,被武宗召入京师。他以“机警,善迎人意”,得武宗欢心,被“留侍左右,升左都督,冒国姓为义儿”⒀,后冒应州功,封平虏伯。他对武宗,“诱导以离宫之欢,恣情于驰骋之乐”⒁。正德十六年,武宗临死前,“江彬益骄横,其所部边卒,桀骜不可制”,“犹改团营为威武团练,自提督军民,中外虑彬旦夕反”⒂。江彬党李琮也“劝彬乘间以其家众反,不胜则北走塞外。彬犹豫不决”⒃。武宗死,杨廷和“密与太监张永谋,启太后请旨勑彬。先传令军士,扈从南巡者就通州给赏,于是边兵尽出”⒄用以剪其羽翼。“彬觉,顾瞻无人,遂就擒”⒅。接着,“皇太后下制暴彬罪恶,厚赏彬所部诸边卒,散遣归镇”⒆。“安危俄顷”之际,杨廷和临危不乱,指挥若定,粉碎了这场一触即发的叛乱阴谋。 M"R:5 B  
世宗未至京师,“杨廷和总朝政者三十七日”⒇。这一个多月及其后的一段时期,杨廷和不很受最高统治者——皇帝的掣肘,得以施展自己的抱负,是他几十年宦海生涯中最有光辉的时期。他以革除武宗时弊政为己任,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他办事勤勉,讲求效率,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才干。史载:“其调度区画,取办俄顷,命中书十余人操牍以进,石斋(杨廷和)一一口授,动中几宣,略无舛错”(21),“中外倚以为安”(22)。 3rMlGF\b\  
  正德、嘉靖之际的遗诏、登极诏都出自杨廷和之手,他的很多兴利除弊的改革措施都是通过诏书的形式颁布的。 _)M5f2{  
  正德七年,武宗不顾阁臣们的反对,调边兵入卫京师,“边卒纵横骄悍,都人苦之”(23),边防力量也大为削弱。武宗死,杨廷和“传遗命罢威武团练诸军,各边兵俱重赉散归镇”(24),解决了这一问题。 {Y" a ,  
  武宗荒淫无道,建豹房、开皇店,掠民间美女,取诸府乐户,营行宫于宣府,兴土木于京师,致使天下骚然,民不堪命。武宗死,杨廷和以遗诏“革皇店及军门办事官校悉还卫,……豹房番僧及少林僧、教坊乐人、南京快马船,诸非常例者,一切罢遣。又以遗诏释南京系囚,放遣四方进献女子,停京师不急工务,归宣府行宫金宝归诸内库。中外大悦“(25)。 %e+si  
  杨廷和在所拟登极诏中,还“赐天下明年田租之半,自正德十五年以前逋赋尽免之”(26),以缓和阶级矛盾,恢复发展农业生产。 l0Q ZQ; _  
  世宗即位,杨廷和草上登极诏书。“已而诏下,正德中蠹政厘抉且尽。所裁汰锦衣诸卫、内监局旗校工役为数十四万八千五百,减漕粮百五十三万二千余石,其中贵、义子、传升、乞升一切恩悻得官者大半皆斥去”(27)。在裁汰冗官、冗兵的同时,杨廷和还注意拨乱反正、平反冤案。在它所拟的登极诏书中规定:“正德十四年文武官员人等,因谏上巡游、跪门责打降级改除为民充军者,该部具奏起取复称,酌量升用。打死者,追赠谕祭,仍荫子入监读书。充军故绝者,一体追赠谕祭,复养亲属”(28)。而且,“廷和益欲有所发嘘,引用正人,布列在位”(29)。注意选拔人才,以推行新政。 `'X(q*,QB  
  杨廷和的改革措施,受到朝野上下的普遍称颂。同时,也受到一些人的嫉恨。史载,“诸失职之徒衔廷和次骨”。他们散布谣言:“终日想,想出一张杀人榜”(31),有人甚至想趁杨廷和入朝时刺杀他。但杨廷和无所畏惧,“出入护以卫士”(32),照常理事,表现了一个政治家的胆略。 [L_:WB  
  杨廷和的改革虽然时间不长,但还是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嘉靖初年,政府财政状况大有好转,阶级矛盾也相对缓和,“天下翕然称治”(33)。 94=-@$O  
  封建史家对杨廷和在正德、嘉靖之际的活动给予很高的评价。《明史》的作者称他:“扶危定顷,功在社稷,即周勃、韩琦殆无以过”(34)。焦竑称他:“有宰相之才,虽姚崇何以过之?”(35)对杨廷和的功绩,连明世宗也无法否认。杨廷和死后,明世宗曾向大学士李时问起太仓积粟情况,李时回答:“可支数年,由陛下初年诏书裁革冗员所致。”明世宗很有感慨,说:“此杨廷和功,不可没也。”(36) cWwpw$\  
世宗即位,杨廷和对他抱有很大希望,“自信可辅太平”(37),重振大明王朝。杨廷和办事勇于负责,敢于坚持己见,“事事有所持诤”(38)。他多次上疏,劝世宗:“……务民义,勤学问,慎命令,明赏罚,专委任,纳谏诤,亲善人,节财用。语多剀切”(39)。但是,一场在今天看来毫无意义的争论却断送了他的政治生命,他的宏伟抱负也顿时化为泡影。  P]hS7U  
  武宗无子,世宗以外藩入嗣大统,按封建礼教,应尊孝宗为皇考。但世宗尊崇私亲,横生枝节,始则坚持尊本生父母为帝后,既而又欲改称孝宗为皇伯考。杨廷和等阁臣则引经据典,力言不可。“君之所争为孝思,臣之所执为礼教”(40),开始了持续数年的“大礼仪”之争。“当是时,廷和先后封还御批者四,执奏凡三十疏”,“持论益不挠,卒以是忤帝意”,“帝常忽忽有所恨”(41)。杨廷和被迫“累疏乞休”,嘉靖三年二月致仕,结束了自己几十年的宦海生涯。以后,大礼仪之争愈演愈烈。嘉靖七年,“《明伦大典》成,诏定议礼诸臣罪”(42),已退居林泉之下的杨廷和也没能幸免,被削职为民。第二年,在寂寞中死去。  e*RKm8  
  大礼仪之争,在今天看来毫无意义。但杨廷和等人持论不挠,敢于和皇帝抗争,罢官廷杖在所不惜,身家性命置之度外,明代士气之昌,于此可见一斑。 >7!D LlJ  
  杨廷和失宠于世宗,倡大礼之仪固然是主要原因,但还有一个因素值得注意,即世宗的猜忌。史载:“帝颇事斋醮,廷和力言不可……江左比岁不登,中官请遣官督织造”,世宗“趣内阁撰敕”。“廷和等不奉命,因极言民困财竭,请毋遣。帝趣愈急,……且戒毋渎扰执拗。廷和力争,……不能止也。”(43)作为封建帝王,当然不愿臣下多嘴多舌。更有甚者,杨廷和以倡大礼仪忤世宗意,“左右因乘间言廷和恣无人臣礼”(44),世宗意遂内移。明朝中叶以后诸帝多是昏聩无能之辈,专制皇权却丝毫不容侵犯。嘉靖七年,《明伦大典》成,世宗降敕称杨廷和“以定策国老自居,门生天子视朕”(45),身为人臣而目无君上,恐怕是杨廷和生遭贬窜且戮及身后的更深刻的原因。对此,杨廷和身居庙堂之时或许即有所察觉。史载,“杨石斋当国日,一弟为京卿,二弟为方面,诸子姓布列中外甚众。子慎复举进士第一人,贺者皆至,公颦蹙曰:‘君知为傀儡者乎?方奏伎时,次第陈举,至曲终,必尽出之场。此亦吾曲终时已,何贺为?’”(46)伴君如伴虎,信然! :Q 13 +[$  
  纵观杨廷和一生,觉得他不失为封建官僚中的杰出人物。武宗童昏,宦竖擅权,佞悻横行,他身为宰辅,在处境困难的情况下,“镇静持重”,“补苴匡救”,兢兢业业,支撑危局。正、嘉之际,他锐意改革,力除武宗时弊政。改革虽然因他被迫致仕而没能继续下去,但还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以后的几次改革开了先河。他为官清正,虽“位及人臣,而居处同于寒素”(47);他关心民间疾苦,为家乡“通水利”,“修县城”,“置义田”,作了不少好事,很受时人称道(48)。作为明代中叶著名的改革家,杨廷和是值得肯定的历史人物。 F|HMV  
  杨廷和少聪慧,读书用功,十二岁举于乡,十九岁中进士.于明弘治二年(489)进修撰,参修《宪宗实录》和《会典》。正德二年(1507)初由詹事人东阁,专典诰赦,因与宦党相抗,得罪司礼监大太监刘瑾,改官南京户部尚书;不久因修书功成召还,授文渊阁大学士参理机务,迁吏部尚书。及至刘瑾伏诛,于正德七年(1512)进谨身殿大学士;继李东阳出任首辅。曾屡向武宗帝奏以去奸,正朝纲之计.奈宦官恶势力如瘟疫一般迷弥充蔽,诱导皇帝日事荒淫。既然无心振作,自不会认真采纳.但杨廷和认定目标,镇静持重以待发展,表现了政治家的气度.十六年(1521)武宗朱厚照崩,无子,杨廷和引《皇明祖训》“兄终弟及”为据,请立武宗从弟兴献王长子朱厚熜继统、得到皇太后准许,由其拟发“遗诏”,迎侯朱厚熄自驻守地安陆(今湖化应山县)回京继位。于新皇帝尚未抵京的一月之余,杨廷和借遗诏行事,励行新政,革除武宗朝所留弊政;打击宦官秉政当权恶势力,遗散平虏伯江彬矫旨改建的威武营、资遣锦衣卫擅调用的各边兵及其进献的美女、取消“皇庄”、“皇店”并9多余的工程。收纳宜府(河北宜化县)行宫金银珠宝,入于内库、释放南京大狱冤囚等。最后并说服皇太后,计擒欲拥兵反叛的奸倍将领江彬,于世宗即位后当众处决,榜示天下,同时将其死党一一缉拿,分别惩办。杨廷和总理朝政三十七日,改革之举,意义深远,恶势力遭到打击,正派力量得以增长,人心大快,国家从危弱转臻初治,史称“中外倚以为安”。世宗朱厚熜即位时,杨廷和奏准颁发拟定的新政纲领,借以精兵简政,减免税赋,清理盐政、漕运等,谨慎刑审、广开言路,举荐人才,使“天下翕然称治”,朝野大悦,皆称颂新天子圣明并杨廷和之功德.因此进为左柱国,兼《武宗实录》总裁、“大礼”议起,杨廷和受到排诉。所谓“大礼”即议论世宗朱厚熜父亲的主祀与尊号,世宗帝意欲舍去原有宗法制度抬高本支身价,尊自己父母为帝为后,杨廷和以首辅之位据理规劝,以为应“继统继嗣”,尊武宗之父孝宗为皇考,与世宗议想不合.帝终按已意强行确定新帝系,重新培植亲信,进而打击阁臣,废除“新政”,恢复原来革除之弊政,旧势力重新抬头,“皇庄”、“官庄”重新发展。杨廷和痛心疾首,全力抗争,上奏章约三十道,然世宗无视,乃于嘉靖三年(1524)二月将其罢归故里新都.杨廷和去位后,世宗用大狱、廷杖、罢黜等暴力镇压了二百多位朝臣,勉强定了“大礼”。七年(1528)世宗《明伦大典》成,重定议礼诸臣之罪,杨廷和被定为罪魁,籍为民。世宗八年(1529)杨廷和病故于四川新都县,享年七十一岁.于穆宗隆庆初年得以复官,赠太保,谥文忠.生平著有《杨文忠公三录》、《石斋集》传世.亦善书,笔法工整.清魏坤《倚晴阁杂钞》谓:“明《昌运宫碑》,大学士李东阳撰,杨廷和书。” -a&y/0(  
  杨廷和一生博学鸿毅,光明正大,积极倡导励行“新政”,对明朝之中衰起到一定振治作用,不愧为一位有胆识卓见的政治改革家。诚如李东阳说:“吾于文翰,颇有一日之长,若经济(经邦济国)事,须归介夫.” .9aO)HC!W!  
  注释: +teQ??H@  
  (1) 沈德符:《万历野获篇》卷六《内监》。 w CaERT@  
  (2) 王世贞:《觚不觚录》。 f t'uq  
  (3) 、(10)、(40)孟森:《明清史讲义》。 *#2 c^  
  (4) 、(6)、(7)、(8)、(12)、(16)、(24)、(25)、(27)、(29)、(30)、(34)、(36)、(37)、(38)、(39)、(41)、(42)、(43)、(44)《明史。杨廷和传》。 bYH7$+`IA  
  (5) 《明史。梁储传》。 mtP%*$E"8  
  (9)焦竑:《玉堂从语》卷二《筹策》引《国琛集》。 * w$If3V&  
  (11)《明经世文编。杨石斋集》。 h *H-|7\  
  (13)、(14)、(15)、(19)、(23)《明史记事本末。江彬奸佞》。 +Qp r  
  (17)、(18)焦竑:《玉堂从语》卷二《筹策》。 7CxdxT  
  (20)、(22)《明通鉴》卷四十九。 2 =c.DJa+  
  (21)、(31)、(32)、(35)焦竑:《玉堂从语》卷二《政事》。 *z?e!   
  (26)、(33)《明史。世宗本纪》。 &x%R$T'  
  (28)郑晓:《今言》卷一。 c6[]R0n}  
  (45)《明史记事本末。大礼仪》。 _fnU!*JL  
  (46)焦竑:《玉堂从语》卷五《识鉴》。 0L8IvC[B  
  (47)李贽:《续藏书》卷十二《内阁辅臣。太保杨文忠公》。 vU`kI{*  
  (48)焦竑:《玉堂从语》卷一《行谊》。 顶端 Posted: 2008-11-17 14:58 12 楼 靖哥哥 级别: 连长


精华: 0
发帖: 478
积分: 4260
金钱: 12803
在线时间:111(小时)
注册时间:2007-09-28
最后登录:2008-11-17
引用 推荐 编辑

 

梁储 o- Y}V  
(1453-1527年)字叔厚,又字藏用,号厚斋,晚号郁洲,石肯(1952年划归南海县)人。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进士,选庶吉士。由翰林编修累官至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加太子太师衔,入参机务,一度出任台阁首辅(丞相)。 1,+%,  
  为官正派,敢于直谏。 8zsF: Bz  
  明正德十三年(1518),皇帝朱厚照,受人怂恿,自封为“威武大将军”。命梁储起草《策封威武大将军敕》梁储认为自悖乱之举,拒不从命,在梁储冒死泣谏下,草敕的事不了了之。 cCs&=lwc  
  嘉靖六年(1527)梁储病逝,享年七十四岁。朝廷追赠为太师,谥“文康”。 t[ao+N  
  梁储生平 p YkAl  
  梁储(1453-1527),字叔厚,又字藏用,号厚斋,后更号郁洲。明景泰四年出生,顺德石肯乡人(1952年划归南海县)。梁储自幼才思敏捷,《五山志林》中记述有梁储幼时已显示聪慧的事情。梁储六岁时,一天不小心扑倒在地,父亲扶起他说:“跌倒小书生。”梁储应声道:“扶起大学士。”七岁时,父亲曾经出个上联让几个儿子试对:“晚浴池塘,涌动一天星斗。”梁储稍加思索,后对道:“早登台阁,挽回三代乾坤。”[③]梁储后慕名到新会师从思想家陈白沙先生,学业大为精进。成化十年中举,十四年参加会试登榜首,选为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开始踏入仕途,初期只是担任经籍、图典的编撰工作。孝宗时期政治清明,人才任用也比较公正。梁储在此期间受到重用,从而不断升迁。弘治四年,进侍讲,侍奉太子读书。然后被升为翰林学士,参与编撰《明会典》。后来官居吏部右侍郎。梁储曾主持学政,出任会试同考官或乡试主考,期间选拔了不少人才。又一度以正使身份出使安南(今越南),“是冬封安南国王,充正使,馈遗无所受,持大体,不与陪臣倡和。”[④]为明代的外交作过贡献。 O Cktn  
  正德初年(1506年),梁储晋升为吏部尚书,参与编撰《孝宗实录》。后加封文渊阁大学士,开始入参机务。此后数年,历作华盖殿大学士,获赠少傅、太子太傅、少师、太子太师的荣衔。正德十年(1516年),首辅杨廷和回乡服丧,梁储受命担任内阁首辅一职。十四年,按明例以一品官满九年授勋光禄大夫、左柱国。嘉靖元年(1521年),梁储辞官还乡。嘉靖六年(1527年)病逝于故里,享年74岁。嘉靖帝念梁储是前朝重臣,“特赠太师,谥文康。”[⑤] kmiq==R  
  梁储的著作有《郁洲遗稿》,是其子次挹所编。初名《郁洲集》,由香山黄佐代为作序。后其孙梁孜官中书舍人,又从内阁中收录梁储的奏疏,补入郁洲集中,共为十卷,所以易名为《郁洲遗稿》。《郁洲遗稿》中有梁储的诗文,但数量不多,而且太过于直白,修饰炼句并不精深,缺乏意境。《郁洲遗稿》的精华是书中所收录的奏疏。奏疏处处可见梁储的拳拳之心,对朝廷忠诚,对天下心怀悲悯。奏疏也反映了梁储经世治国才能。例如武宗自封为镇国公,梁储上疏力阻,入情入理。武宗轻许给秦王关中农田为牧地,梁储则在草敕时,危言以动听,制止了变农田为牧地的荒唐行为。武宗四处游玩,梁储则力请回銮疏至八九上,足见其忠爱的热忱。《四库总目提要》中评论梁储的奏疏“虽辞乏华腴,而义存规谏,亦可云古之遗直矣。”[⑥]词藻华丽与否并不重要,关键是感动人心。 GjqCyD  
  梁储也擅长书法,但一直鲜为人知。明清岭南书法家不少,知名者有陈白沙、梁佩兰、朱次琦等。梁储的书法并未受到过关注。其实梁储也为当时并不活跃的广东书坛注入了生机,是岭南书家中的风流人物。据朱万章《岭南书家 各呈风流》载,梁储传世书迹有两件。草书《小门深巷巧安排》词轴收藏于广东省博物馆,行楷书《致玉山先生书札》则藏于四川省博物馆。 从草书《小门深巷巧安排》词轴可看出,“行笔跌宕潇洒,落墨干湿互见。从运笔及笔锋看,当为茅龙笔所书,具有一种特别的古拙与劲健,最末两句‘诗是生涯,酒是生涯’尤其突出。”[⑦]梁储书法明显受到陈献章影响。朱万章称梁储的此作与同为白沙弟子的湛若水、赵善鸣、邓翘诸作相比,可知湛若水雄健挺拔、赵善鸣瘦劲优雅、邓翘细劲简古,而梁储清劲和雅。“《致玉山先生札》与前作迥异,用笔谨严端庄,一丝不苟,未敢越雷池半步。”[⑧]而梁储一生最突出的成就还应是在政治的作为上。 zn\s::  
  二、主持朝政,力扶正气 J, 6UuN*  
  梁储向以政绩而知名。武宗时期,君主昏庸,政局混乱,而梁储持正不挠,有匡弼之功。正德皇帝朱厚照幼年继位,他是中国历史上恶名昭著的浪荡皇帝,其罕见的荒唐放荡、异常的心态、离奇的言行在史册上深深地打上了烙印。当时政坛上是斗争极复杂,大风潮此起彼伏,政局横生曲折、各式人物皆有。武宗狎弄佞幸,先后宠用刘瑾、钱宁、江彬等几伙蟊贼,废弃纪纲法度,加强盘剥,大量驱斥和杀戮忠耿善良的臣民,导致民不聊生,动乱四起。在皇帝荒唐,奸臣当道这样极端复杂的形势下,人性必将受到莫大的冲击与考验,政治上必将重新组合分流。所有的士人都必须严肃考虑怎样安身立命,认真抉择归于哪一边。是阿谀奉承,踩着别人的头而攀升还是甘冒危难,挺身批鳞,力抗权幸呢?与卑鄙的邪风相对照,梁储代表的就是凛然的正气。在正德朝梁储“乃能岳岳怀方,弥缝匡救”。[⑨] BHa3! lBJ  
  (一)直言敢谏、不畏权势、刚正不阿。兵部尚书彭泽讨贼有功,却反得罪。“以土鲁番事,本兵预置之死。”[⑩]梁储力辩彭泽是被诬蔑的,导致当时的权奸也将梁储视为眼中钉。梁储直言说“有功不禄而复得罪,非社稷之福也。……遑恤其它后泽。”[11]由此彭泽幸而未被免官。正德元年(1506年)彭泽任真定知府,当时太监仗权势,扰乱政令,“阉人数挠禁,泽治一棺于厅事,以死怵之,其人不敢逞。”[12] 彭泽以死捍卫,宦官才有所收敛。1521年明世宗即位,彭泽担任兵部尚书,整肃部务。“部事积坏久,泽核功罪,杜干请,兵政一新。”[13]彭泽死后,总制尚书唐龙上言:“泽孝友廉直,先后讨平群盗,功在盟府。陛下起之田间,俾掌邦政。泽孜孜奉国,复为谗言构罢。今殁已五年,所遗二妾,衣食不给。请核泽往劳,复官加恤,以作忠臣之气。”[14]但未被采纳,直到隆庆初才得以实现,“复官,谥襄毅”。[15]面对功臣被诬,梁储选择的不是人云亦云,而是直面良心,有功之臣自当奖赏,反之则无法服众,士气也将受打击。彭泽这位大臣,先后讨平群盗,在以后朝政中也发挥了重大的作用。若是当时没有梁储的力辩,被免官的话,那将是朝廷的重大损失。 ",5p/3^  
  (二)力劝正德帝减奢靡之风。明朝皇室奢靡之风越演越烈,百姓不堪赋税重压之苦。正德帝不体恤民之苦,恣意挥霍。他嫌原有宫室不足供其享乐,便降旨重修乾清宫、坤宁宫,大兴土木。后又建造太素殿、天鹅房、船坞,加紧搜刮。梁储恳切规谏,上《请停工疏》“分投前去各处采取大木,烧造砖瓦,但时值民穷财尽之时,猝难办集,非惟工部以为忧,臣等皆切忧之,恨无方,略以佐经费,今大工,若将前项不急之工一并整理,则合用钱粮将何取给。取之官,则官无蓄积,取之民则民已经困敝。” [16]劝正德皇帝节民力、固国本,但正德皇帝却当作耳边风,未采纳。 #< "Bu5  
  (三)正德时期宦官专权,梁储却从不与之为伍。武宗从小在宦官群中玩腻惯了,与宦官有感情。武宗纵情游乐,宫中建起“豹房”,骑马射箭,浸淫于歌舞之中,不问朝政。宦官刘瑾等暗暗自喜,因为由此可以染指政治。武宗把政事交给陪伴他的八个宦官刘瑾、魏彬、马永成、谷大用等,时人称其为“八党”、“八虎”。由于受到正德帝的宠信纵容,他们骄横跋扈,刘瑾借机招权纳贿、打击异己、把持朝政。朝中大臣们都有所畏忌。有的人是阿谀逢迎,与宦官狼狈为奸,有的人则是宁愿丢乌纱也不依附阉党。正德四年(1510年)梁储担任吏部尚书,是吏部的最高长官,职掌全国官吏的任免考选。刘瑾想拉拢梁储为其党羽,可梁储坚决不依附刘瑾之流,不屈从于权幸。刘瑾便恼羞成怒,对《明会典》吹毛求疵,摘录其中的小缺点,进行非难、诋毁。梁储便被降职为右侍郎。《孝宗实录》撰写完成之后,恢复原职。“瑾憾不已,传旨改南京吏部。”[17]直到刘瑾被诛灭后,梁储才被武宗召回京,官复吏部尚书原职,并且加封为文渊阁大学士。 .w`7  (四)直谏武宗巡游扰害民间。由于武宗喜好游乐,他身边的佞幸之人常引诱他四处巡游,其中钱宁和江彬是两个典型的人物。武宗本就喜好武事,江彬谈兵于帝前,深得武宗宠爱,引诱正德帝微行、后又怂恿巡幸宣府、南巡,所到之处任意索取,使得沿途官员疲于接待,给社会造成了极大的扰害。许多大臣们都谏阻,但是引发龙颜大怒,许多官员被狠狠廷杖,梁储在此事中亦多次犯颜直谏,请回銮,皇帝置若罔闻,但并未加罪于他,因为朝中政局还得倚重梁储、杨廷和、蒋冕等大臣。 W$N"M5e{  
  正德十二年(1517年)武宗喜好微行,曾经出西安门,彻夜不归。梁储等进谏,并没有被采纳。但是正德帝开始还会担心外廷知道这些事情,心存顾忌,后来便如脱缰的野马拉不回头。正德帝听从宠幸的游说幸南海子观猎。梁储与廷臣谏言,正德帝都不接纳。同年八月朔,微服从数十骑幸昌平。第二天梁储、蒋冕才发觉,追到沙河还是赶不上,只好上疏请回銮。九月正德帝幸宣府,然后在应州遇到贼寇,险些丧命。梁储等甚为忧惧,急催请回銮。但是上了十余章奏疏,正德帝仍然不为所动,岁除竟然还驻宣府。皇帝微服出行,盘游不息,若是有什么三长两短,国家大事无人定夺,况且建储之事也一直没有着落。一个皇帝成日游玩,不理政事。而当时政局是“群小窃权,浊乱朝政,人情惶惶” [18]面对这样的状况,梁储担心自己不能胜任首辅的职责,屡请杨廷和还朝。廷和还朝以后,梁储于是礼让而位居廷和之下,不计较官位之高低。十三年七月(1518年),正德帝听从江彬谗言,想遍游塞上。于是借口边关危紧,命令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朱寿统率六师前往,叫内阁草敕。但是阁臣们都不赞同。正德帝不死心,再召集百官在左顺门晓示旨意。梁储、毛纪泣谏,百官也哭谏,可正德帝就是要一意孤行。不久毛纪也称病不上朝。“储独廷争累日,帝竟不听。”[19] 后来正德帝又“以‘大将军寿’肃清边境,令加封‘镇国公’。”梁储、毛纪上疏道:“公虽贵,人臣耳。陛下承祖宗业,为天下君,奈何谬自贬损。既封国公,则将授以诰券,追封三代。祖宗在天之灵亦肯如陛下贬损否?况铁券必有免死之文,陛下寿福无疆,何甘自菲薄,蒙此不祥之辞。名既不正,言自不顺。臣等断不敢阿意苟从,取他日戮身亡家之祸也。”[20] 说得入情入理,可是正德帝置若罔闻。正德帝于是巡幸宣府、大同,直到延绥。梁储等上疏十余章,正德帝都置之不理。 ;oUg8w!0vf  
  (五)宁王叛乱,内部分裂之时,随行武宗亲征,力阻武宗任意妄为,避免乱中再出错。朱宸濠是太祖朱元璋第17子宁王朱权的五世孙,封地在江西南昌。朱宸濠见武宗整日游嬉,朝政荒废,认为有机可趁,便图谋夺取皇位,密谋多年。朱宸濠先是通过向宦官刘瑾行贿,得以恢复王府护卫。刘瑾被诛后,护卫也随之取消。后宸濠请兵部尚书陆完帮助恢复护卫。宸濠在陆完、臧贤、钱宁的帮助下又恢复了王府护卫。复卫后,宸濠更加恣意行事,搜括百姓,强夺田室子女,养群盗。宸濠见武宗无子,希望通过其子入嗣来获得皇位,由此就不会遭受悖逆的罪名。后来其子入嗣的事情因太监张忠的离间而失败了。“朝野皆知其必反。诸权奸多得宸濠金钱,匿其事不以闻。”[21]正德十四年(1519年)朱宸濠与都御史李士实、举人刘养正等加紧密谋,不轨事迹败露,遂决定叛乱,称奉太后密旨,令起兵入朝,集兵号称10万。面对宁王宸濠的造反,正德帝却想借此事显示天子威仪,顺便再到江南取乐,便下旨御驾亲征,托名“朱寿”,自封“威武大将军”,封幸臣朱泰为副将军,命阁臣草威武大将军敕。“大学士杨廷和、蒋冕皆引疾。”,正德帝便叫梁储草敕,梁储深知其真实意图,不肯奉命,还力劝皇帝取消亲征。“帝震怒,手剑立曰:‘不草敕,齿此剑。’储免冠解衣带,伏地涕泣曰:臣有罪,今日就死,他日陛下犹悯臣,若遂草敕,他日陛下觉而怒曰:‘储无礼,以臣名君。’臣罪不可赦。”[22]正德帝虽然大为恼火,却也知道梁储的忠诚之意,只好掷剑悻悻而去。如此逆龙鳞,确实是大大的不敬,可是面对武宗如此荒唐的行为,也只好冒死进言。敢于剑下冒死进言,确实需要大无畏的勇气,由此可见梁储刚正的性格。梁储虽然曾经是武宗的老师,可武宗的荒唐是众所周知,不会顾念往日的师长之情。 &:KG&w)  
  宁王叛乱,正德帝御驾亲征,命梁储、蒋冕随行。其实武宗亲征乃醉翁之意不在酒,是希望趁此机会可以出来游玩一番。半途得知叛贼已经被江西官军讨平的消息,梁储、蒋冕几次上疏请求圣驾回朝。但难得找到这么好的理由离开皇宫,正德皇帝才不肯罢休。于是又心生一计,“抵扬州,帝议南京行郊礼。”[23] 梁储、蒋冕知道如果在南京行郊礼,那么回銮之事又将遥遥无期了。于是“极陈不可,疏三上始得请。”[24]“帝留南京,遣许泰、朱晖及内臣张永、张忠搜捕江西余党,民不胜其扰。”[25]帝以宸濠械将至,问处置之宜。储等请如宣宗征高煦故事,罪人既得,即日班师。又因郊期改卜,四方灾异、边警,乞还乘舆。梁储连连上八九奏疏,可是武宗一点也没有班师回朝的意思。至秋,“行在有物若豕首堕帝前,色碧,又进御妇人室中,若悬人首状。”[26]搞得人心惶惶,梁储、蒋冕以危言谏,正德帝才有所触动。而群小却想引正德帝游江南各地。梁储、蒋冕甚为担心,深知此举劳民伤财,竭力谏阻,手捧奏疏含泪长跪行宫门外,足足一个下午,武宗才派人取入奏疏,并叫二人起来,二人叩头说:“未奉谕旨,不敢起也。”[27] 正德帝不得已,才答应不久便班师回朝。梁储、蒋冕才叩头出。回朝途中,地方官召集大批人马昼夜守候送迎,天寒地冻,许多人病倒。梁储知道后,急忙传令遣散。有人认为不妥,“梁储驳斥道:‘朝廷并没这般规定,扰民如此,岂非罪过。’”[28]宁王的叛乱虽然前后仅仅43天,就被提督南赣军务都御史王守仁擒获而失败。但是武宗却借故游玩,若不是梁储、蒋冕等进言规劝,武宗又将不务正业,荒废朝政。况且当时动乱四起,皇帝在外实在危险,建储之事又一直没有落实。万一遭遇不测,皇帝之位的争夺必将掀起腥风血雨。“武宗方且改号将军,贬名镇国,右挈江彬,左倚忠、永,张皇国门,有同儿戏,岂不危哉!”[29] X%]H LA4<  
  (六)巧妙辅政,约束正德帝,减缓了朝政的危机。 正德十三年冬天,宗室秦王贿赂武宗的近侍江彬、钱宁、张忠等,请赐关中闲地作牧场。武宗不顾群臣反对,轻率允诺,并命令阁臣起草赐地文书。杨廷和与另一宰辅蒋冕称病不上朝,武宗非常生气,一再催促。梁储知道逃避拖延并非良策,便改变进谏方式,亲自起草敕文,巧妙地把太祖的有关禁令和秦王索地的心计和盘托出:“大学士杨公当草制,念曰,若草制恐贻后悔,不草又恐忤旨,遂引疾。……大学士蒋公亦引疾。公曰如皆引疾,孰与事君。上震怒,内臣督促草制。公承命草曰,制曰:‘昔太祖皇帝著今日此土不畀藩封,非吝也。念此土广且饶,藩封得之多畜士马,富饶而骄奸人,诱为不轨不利。宗社今王请祈恳笃,朕念亲亲其升地于王,王得地宜谨,毋收聚奸人,毋多畜士马,毋听狂人劝为不轨,震及边方,危我社稷。是时虽念全亲亲不可得也。王慎之,毋忽。’” [30]武宗看罢,吃惊地说:“原来后果会这么严重!”终于收回成命。若大臣们都引疾回避此事,武宗也不会甘自罢休的。梁储深知武宗轻率的性格,再利用曾为帝师的身份,巧妙劝谏,让武宗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如此才不至于酿成大祸。 uA =z 9uDx  
  (七)迎立新君。 武宗荒淫无嗣,孝宗亦无他皇子在者,皇太后命大臣议所当立者。杨廷和举《皇明祖训》,主张立兴献王长子(世宗),得到了阁臣梁储、蒋冕的赞同。但迎兴世子应由内阁一人与中贵勋戚偕礼官前往。杨廷和作为首辅须留在朝中主持大局,杨廷和内心想留下蒋冕帮忙处理朝中政务而让梁储去迎接新君,却担心梁储因年老不愿意前去,于是假装担心梁储年迈的身体状况,阻止其前往。而梁储说:“事孰有大于此者,敢以惫辞!”[31]遂与定国公徐光祚等迎世子安陆邸,此君便是嘉靖皇帝。嘉靖皇帝在位四十余年,前二十余年还是比较有作为的皇帝。嘉靖朝通过君臣的努力,一举扭转了正德朝的混乱政局,终于使朝政又得以重新稳定。 5@~jhc6f  
  三、梁储之失 @7{<%9d  
  第一,梁储之失,失在疏于约束子侄,治家不严。梁储辅佐武宗治国有方,但在治家方面,则不免失之宽纵。正德年间,他的儿子梁次摅(锦衣百户)与南海县富豪杨端争田产,杨殴死田主四名长工,次摅竟带领本部军伍杀掉杨家及近邻二百多人。事发后,仅判充军边疆。时人给事中田赋称: “没储赀, 可减天下财赋之半。”[32]然《广东通志》却说“所居萧然,不事家产以遗子孙。”[33]这两种说法有出入。其实说梁储有天下之半的财富显然不可能,而梁储的儿子梁次摅夺人田地百顷也说明家道并非清贫,属于誉美之词。《武宗实录》记载了此事:“南海民谭观海者, 坐法诛。家有田百顷。为富人杨端等侵占。观海子振遂以献大学士梁储子锦衣百户次摅、故罢职尚书戴缙子仲朋及豪民欧阳元、李润成为业, 并献杨端等祖遗产。次摅与仲朋益募郡徭, 悉佃种之。端不胜忿, 以家众与谭氏讧, 杀其干四人。自是杨、谭相仇, 攻无已。而他受献者谋尽杀诸杨, 以快其忿, 且绝后患, 请于次摅。摅时已升迁本省都司, 许之。于是率诸佃徭,夜属刃纵火攻杨氏, 悉杀之, 并杀其邻居异姓男女二百余人, 焚其室庐, 掳其财富。”[34]由此可知这是官僚地主争夺田产的争斗, 由于凶案在社会上引起很大震动, 明廷不得不命给事中、刑部郎中张文麟, 会同抚按勘查审理。三法司会审中欧阳元与李润等都说计划出于次摅,而次摅也承认了。负责此案的官员上疏说此案难以常例处之,请皇上裁决次摅、仲朋的处置。明知次摅和仲朋是主谋, “法当极典”, 但却断为从犯, 只判次摅“发边卫立功, 五年还职”, 仲朋“发南宁府编管”;判欧阳元、李润成“凌迟斩罪”;判林润等20 名“谋叛, 当籍没其家”。次摅虽未亲自行凶,但实则谋主,然论罪有差。舆论认为曲法庇之。武宗实录中说到:“是狱也, ……而次摅辈竟免于死, 盖当时守土之臣及执法之官, 怵于权势, 无有为冤民力争者, 可慨也已”[35] 对于梁次摅结党营私,枉法的性格,梁储有疏于管教之责。次摅率众械斗竟然免于死罪,梁储也有姑息庇护之责,梁储纵子杀人难辞其咎。 Xl0eZS  
  第二,梁储之失在于未能坚持与宦官专权抗争,致使明代宦官专权由刘瑾开始,日后越演越烈。在面对宦官势力的压迫,有人正色立朝,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与宦官势力抗争;有人弃官而去,独善其身;而有人则成为阉党,投靠恶势力,残害同仁。面对宦官专权、阉党勾结,梁储虽然选择的不是与之同流合污,可是也未能与阉党进行坚决的斗争,未能巧妙周旋,铲除宦官中的恶势力。刘瑾一直别有用心地把持朝政,“瑾每奏事,必侦帝为戏弄时。帝厌之。亟麾去曰:‘吾用若何事,乃溷我!’自此遂专决,不复白。”[36],刘瑾甚至还在家批阅奏章,“每批答章奏,皆持归私第,与妹婿礼部司务孙聪、华亭大猾张文冕相参决,辞率鄙冗,焦芳为润色之,东阳頫首而已。” [37] 以致出现“司礼之权居内阁上”[38]的局面。刘瑾下狱时,负责审讯的刑部尚书噤若寒蝉,刘瑾更是狂妄不已。“瑾大声曰:‘满朝公卿,皆出我门,谁敢问我者!’皆稍稍却。”[39]由此可见朝中官员对刘瑾的畏惧,梁储也不例外。后来虽然刘瑾已经被诛灭,但正德朝的政局已经被搞得乌烟瘴气,而且“政权仍在内。魏彬、马永成等擅执朝政。”[40]刘瑾虽死,却还有很多有如刘瑾的后起之辈——张永、谷大用、魏彬、张忠。他们搜刮钱财、打击异己、迫害忠良,张忠更为厉害。张忠受臧贤、钱宁等的贿赂,帮助宁王朱宸濠叛乱,还怂恿正德帝亲征,又出策压下王守仁的捷报,希望满足正德帝参与战事的武瘾。正德帝在扬州的时候,张忠又到处作恶“尝夜半燃炬通衢,遍入寡妇、处女家,掠以出,号哭震远近,许以金赎,贫者多自经。”[41]而梁储、蒋冕随从正德帝亲征也未能阻止他们的恶行。宦官操纵权柄的局面一直持续到嘉靖初年。嘉靖帝深知正德时期的宦侍之祸,在内阁首辅杨廷和的辅助下革除武宗弊政。明代宦官专权的局面曾一度有所改变,不过,终明一代,宦官专权的状况却是从未能根治。 + C.,"  
KVYYUacJ  
'])2 ^D   
G5y)7ap^  
刘忠 ;!<[WF<%g  
字司直,陈留人,明朝中期大臣。成化十四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弘治四年,《宪宗实录》成,迁侍讲,直经筵,寻兼侍东宫讲读。又九年进侍读学士。武宗即位,以宫寮擢学士,掌翰林院,仍直经筵。正德二年,刘瑾用事,日导帝游戏,乱祖宗旧章。忠上言戒逸游、崇正学数事。已,因进讲与杨廷和傅经义,规帝阙失,而指斥近幸尤切。帝谓瑾曰:经筵,讲书耳,浮词何为?”瑾素恶两人,因讽吏部尚书许进出之南京。南京诸部惟右侍郎一人,进特请用为礼部左侍郎。命下,外议籍籍,进患之,甫两月,即擢忠本部尚书。其冬,就改吏部。时留都一御史,素骄横;一郎中,张彩所昵也,秩满,皆署下考。疾吏胥诡名寄籍,督诸曹核汰千人。大计京官,所黜多于前。又疏请不时纠劾,以救俺停?无待六年考黜。诏可之。忠在南京正直有风采。然是时,瑾方以严苛折辱士大夫,而忠操绳墨待下,纠劾过峻。时论遂谓忠附会瑾意,颇归怨焉。五年二月改吏部尚书兼翰林学士,专典制诏。两疏乞休,不报。瑾诛,以本官兼文渊阁大学士,入阁预机务。甫数日,以平宁夏功,加少傅兼太子太傅。故事,阁臣加官无遽至三孤者。忠无功骤得,不自安,连疏固辞,不许。瑾虽诛,张永、魏彬辈擅政,大臣复争与交欢,忠独无所顾。永尝遣廖鹏谒忠,忠仆隶遇之,又却其馈,由是与永辈左。前后乞休疏七八上,皆慰留。明年命典会试。甫毕,帝以试录文义多舛,召李东阳示之。忠知为中官所掎,乞省墓。诏乘传还。抵家,再上章乞致仕,报许。给月廪、岁隶终其身。世宗即位,屡荐不起。遣行人存问,忠奏谢,因有所献纳,帝褒其忠爱。嘉靖二年卒,年七十二。赠太保,谥文肃。赞曰:徐溥以宽厚著,邱濬以博综闻。观其指事陈言,恳恳焉为忧盛危明之计,可谓勤矣。刘健、谢迁正色直道,蹇蹇匪躬。阉竖乱政,秉义固诤。志虽不就,而刚严之节始终不渝。有明贤宰辅,自三杨外,前有彭、商,后称刘、谢,庶乎以道事君者欤。李东阳以依违蒙诟,然善类赖以扶持,所全不少。大臣同国休戚,非可以决去为高,远蹈为洁,顾其志何如耳。王鏊、刘忠持正不阿,奉身早退。此诚明去就之节,乌能委蛇俯仰以为容悦哉。 c {&kT O{  
b_?Td`j  
cx@/NdZ  
[MwHGR')  
费宏 lqsi%NY!R  
(1468年-1535年),字子充,号健斋,又号鹅湖。江西铅山福惠乡烈桥人。 aM$:''"cH  
~1[{,Rr=  
明宪宗成化四年(1468年)出生,12岁(虚岁十三)中信州府童子试“文元”,15岁中举,明成化二十二年(1487年)丁未科状元,年仅19岁,为翰林院修撰,成为明代最年轻的状元翰林,八月,参修《宪宗实录》。正德五年为礼部尚书,次年兼文渊阁大学士,参预机务,官至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入阁辅政。 I#*t[j  
QL>,j  
宁王朱宸濠蓄意谋反,对费宏“以彩币珍玩”相馈赠,费宏拒绝,道:“闻宁王辇金入京,谋复护卫,若听他所为,我江西人必无噍类,我在阁一日,必不允行。”遭攻讦,被迫辞归。宁王败亡后,任首辅,加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又为张璁、桂萼所陷害,嘉靖六年二次致仕。嘉靖十四年再度复官,世宗赐“旧辅元臣”银章。晚号湖东野老。卒于世宗嘉靖十四年(1535年),谥文宪。有《费文宪集选要》等。 @ ^_t C.  
T[ R x  
y}}I4bUW  
r\W )oPYX  
杨一清 BdB=(1454~1530年),字应宁,号邃庵,化州城人(祖籍云南安宁)。晚年居丹徒。明景泰年间,一清父杨景任化州同知。景泰五年,(1454年)一清诞生于州署。杨景致仕后居州城。一清幼聪颖,7岁能文,以奇童蜚声四乡。11岁随父迁居巴陵,14岁乡试中解元,18岁中进士。一清历侍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四朝,官至兵部、户部、吏部尚书,武英殿、谨身殿、华盖殿大学士,左柱国,太子太傅,太子太师,两次入阁预机务,后为首辅,官居一品,位极人臣。杨一清为明朝名臣,多有建树。弘治间督理陕西马政,力矫积弊。禁止不法商人垄断茶马交易,改由官方专管茶马贸易,确保军需民用.称为善政。他巡抚陕西,选卒练兵,加强边防。在陕8年.实地考察山川形势,悉心研究边防。向朝廷奏陈边防方略,建议在延绥、宁夏、甘肃三镇设一指挥机构,总制三镇军务,沿边筑城墙、墩台,设卫所,募守军。朝廷采其议。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命一清总制三镇军务,建设边防。正德五年,安化王真反叛,一清总制军务,很快平定叛乱。在平乱中,一清劝宦官、监军张永剪除大权奸刘瑾,张永从一清计,乘献俘奏功之机,向武宗揭发刘瑾不法罪行。刘瑾因此被诛,朝野额手称庆。正德六年一清任吏部尚书,凡为刘瑾构陷者,均予以平反复职。“朝有所知,夕即登荐。”世宗嘉靖三年(1524年),起用一清为兵部尚书、左都御史,总制陕西三边军务。“故相行边,自一清始”。一清曾三次总制军务,主管三边防务,边境安定。世宗比之唐朝大将郭子仪。嘉靖八年,因与内阁重臣张璁政见分歧,受攻讦排挤,被?命致仕。翌年受诬陷,削职,一清病卒。《明史》称杨一清“博学善权变,尤晓畅边事,羽书旁午,一夕占十疏,悉中机宜。”“其才一时无两,或比之姚崇云。”一清死后数年,世宗追复其官,赠太保,谥文襄。国人纪其功德,将他在镇江南山寺旁欣赏过,并撰文赞颂过的13棵古松,称为太傅松。化州人尊他为文襄公、景邃公,并于州署建景邃台,以志景仰。 ult]^,*K  
1502年,刘大夏举荐杨一清任都督院左副都御史,督理陕西马政。 ` I { s  
  西北地区产马,当地的少数民族以马来交换中原地区的茶叶,这就是“茶马贸易”。茶马贸易在唐朝的时候就有了,当时回鹘人赶着大批的名马入朝,换回中原的茶叶。宋代设了专门机构——茶马提举司来管理茶马贸易。明代,明太祖制定了严密的制度,下令用四川的茶交换西北的马,以供给军队,另一方面,也可通过茶叶的供给来控制西北的少数民族。但到了明代中后期,有些人为了牟利,携带私茶与西北人交易,而西北人有了茶的来源,也就不常赶马来,马政渐渐废弛,军马供应不足,军队的战斗力也失去了保证。 oL?iHP;#X  
  杨一清就任后,驻扎于平凉、固原。他接受的是一个烂摊子,牧马的草场只有66000多顷,养马军人只有700多名,马也只有2800多匹。杨一清深知军马对于军队作战的重要性,决心恢复明初设立的金牌制,使纳马像交田赋一样,必不可少。于是他施行了五项重要措施,即复金牌之制、专巡检之官、严私贩之禁、均茶园之课、广价茶之积,使茶马贸易的介入者上至巡茶御史,下至黎民百姓的权利和义务都更加合理,茶课、茶运等各个环节都向着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此外,杨一清又提出要增马种、增加牧马军人。四年后,茶叶已集中于官府,积茶20万公斤,茶叶的运输则招商进行,不必劳烦民夫;西北的马大批赶来,共买得番马9000多匹。在杨一清的整顿下,川陕茶马贸易迎来了黄金时期。 H'H%^K\^  
延绥、宁夏、甘肃是陕西的三边,战略地位很重要。杨一清一生曾三次总制三边,时间分别是1506年,1510年及嘉靖初年。 19/ joh  
  明代,西北有瓦剌、鞑靼两个蒙古部族。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瓦剌太师也先挥师南下,在河北怀来土木堡大破明军,俘虏了英宗祁镇,这就是“土木堡之变”。后来于谦等人团结军民,进行北京保卫战,重创也先军队。这一战后,瓦剌元气大伤,开始走向衰落。鞑靼的势力范围则逐渐扩大,常常攻扰边境之地,边民饱受其害。 i8d)hx($  
  杨一清喜好经世之举,平常就留心边防,在陕西数年,对边防事务熟思已久。受命伊始,他根据三边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之策:修浚墙堑,以固边防;增设卫所,以壮边兵;经理灵、夏,以安内附;整饬韦州,以遏外侵。他提议在延绥安边营石涝池至横州150公里的地段上,应设立墩台900座,暖谯900间,驻守兵4500人;石涝池至边营81.5公里,应设立墩台,连接宁夏东路;花马池应设立卫所,守兵不足,应予招募;自环庆以西到宁州,应增设兵备一人;横城以北至黄河南岸原有的36个桥墩,应予以修复。 TdVr1Ft9+  
  除修边外,杨一清还着重进行抚民工作。他上疏请求蠲免宁夏的一半赋税;给两淮盐引34万,以充实固原等地的边储;利用流民开发陕西;整饬各级官吏的队伍;这些措施实行后,边民的生活环境有了很大改善。 7&B'di@H  
 明代曾有好几个官吏把持过朝政,刘瑾就是其中之一。刘瑾是武宗即位后,刘瑾得到宠幸。他利用武宗好玩好乐的特点,日进新奇的玩意,使武宗荒废了朝政,趁机掌握了军机大权。刘瑾得势后,加紧培植羽翼。他假传圣旨,让自己的私党刘宇、曹元等入内阁,把持了内阁大权。然后,他又令内阁下剌令,使宦官能干预地方的民政事务。至此,刘瑾独揽了大权,加紧排除异己。杨一清在修筑边墙的时候就曾遭他陷害,并被加以贪污边费的罪名送入了大牢。后来在李东阳等的营救下才得以获释。 c}F iJys  
  这件事过后,杨一清决定铲除刘瑾。他留心观察,发现宦官张永与刘瑾有矛盾。于是他有意接近张永,这时,安化王朱寘鐇造反,杨一清受命前往平叛,张永担任监军。杨一清对张永说,朱寘鐇不难平定,只是内变不可测,令人忧虑。张永问内变是什么,杨一清在张永手上写了一个“瑾”字。张永为难地说:“刘瑾势力大,耳目众多。”杨一清说:“你也是皇上信赖的人,你可趁向皇上报捷的机会,揭露刘瑾的种种恶性,并说天下人怨恨刘瑾已久,再不铲除恐怕会生不测,皇上一定会听从你的话诛杀刘瑾,刘瑾一除,你就会更加受到重用,且留名后世。”张永问:“万一事情办不成该怎么办?”杨一清说:“你去说一定能行,如果皇上不信,你就跪地请死,并剖心证明你说的不是假话,皇上一定会被你打动,你得到圣旨后就立刻行事,不要拖延。”张永听完杨一清的剖析,终于决心依计行事,诛杀了刘瑾。杨一清亦因此就任吏部尚书。 BqEOn ji  
杨一清处理政务是一把好手,写诗作文也毫不含糊。明初,杨士奇、杨荣、杨溥等为代表的“台阁体”诗派,以歌功颂德、点缀太平为事,其诗看似雍容华贵,其实内容贫乏,千篇一律。这种诗风把持了诗坛100年左右。后来以李东阳为首的“茶陵派”崛起主张效法唐诗,以杜甫为宗,力图改变“台阁体”造成的死气沉沉的局面,开赴古主义的先河。杨一清的诗有忧国忧民的抱负,雄浑苍凉的风格,而且富于真情。他生活阅历广,诗歌内容极其丰富,诗的成就不在李东阳之下。 z`M0  杨一清虽然位高权重,但他的宦途并不是一帆风顺。他曾三次退休,55岁被诬入狱,77岁高龄时又再次受诬,被革职查办,真是三起三落,历尽了宦海风波。另外,他平时十分留意国计民生,且久治边境,亲眼目睹百姓的种种困厄。所有的这些,使他的许多诗反映了忠君忧民的思想。如:“十日阴无一日晴,满门苔色断人行。潦伤空自伤禾稼,河挽应难洗甲兵。客枕怕移沾湿处,邻家惊听坏垣声。飞茅破屋知无数,不禁忧时种种情。”诗句表达了他对百姓疾苦的关心。有时他用诗来表明自己做人的准则,如:“志存国计宁辞谤,力纠官邪岂近名。”、“旧日危言真为国,平生直道岂干名。”等。有时他也用诗来揭露各种时弊。如:“漕规百年渐成弊,民财已尽兵兼疲。豪门贷券不知数,公癛未入私逋迫。奸人复此恣渔利猎,罔念膏血成涂泥。”最后,他发出感叹:“荆棘根存旋复兴,膏盲病在难为廖。” 1j6(.'  
  杨一清一生游历极广,所到之处,也多有题咏。他在描写山水的时候,常托物言志,抒发自己的抱负。如:“百尺高楼倚碧空,乾坤登眺几人同。眼前忧乐谁无意,天下江山此最雄。孤棹影冲烟浦外,浩歌声在水云中。东流万里终归海,不尽狂澜砥柱功。”从这首写岳阳楼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到杨一清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感受到扑面而来的豪气。又如:“长江万余里,来自岷山巅。……猗欤嗟哉,雨云变态晨昏殊,风波世路多艰虞,元气一脉须匡扶,何人能作砥柱乎?柱乎柱乎今有无?”此诗歌、与前面的诗相似,暗寓匡扶天下之意。 *A@3 -E?  
  李东阳对杨一清的诗很推重。《石淙诗稿》中,李东阳在卷一、卷二有评点20多条,颇多赞语。而对杨一清的诗作了深入了解、系统评价的是“前七子”的领袖人物李梦阳。李梦阳与杨一清有师生之谊,他高扬“复古”的大旗,力图一扫诗坛上萎靡的诗风。他把杨一清及李东阳奉为明代中叶诗歌革新的先驱,认为他们“力挽一发回千钧”,是挽颓波、开新风的诗坛宗师。李梦阳受杨一清委托,选校、评点了《石淙诗稿》,他认为杨一清的诗忧国忧民,沉郁苍凉,有盛唐及杜甫诗歌的风味;感情真挚,写景高妙传神,有很高的艺术水平;诗的风格多样,时而堂堂正正、雄健俊伟,时而清新流丽、蕴籍婉转。 3)#.9{W,  
  总之,杨一清的诗内容丰富,视觉独特,感情真挚,主要学唐诗,却又有自己的特点。在明代诗坛上,杨一清与李东阳是并驾齐驱、鼎足而立的双雄。 @= s-b  
 杨一清虽多年忙于政务,四处奔走,却总对故土怀有一片挥之不去的深情。故乡,是他魂牵梦萦的地方。他考进士时,名字下注的是:“云南安宁州人,湖广巴陵民籍”。他的故居前有螳螂川,水流石间,铮钲作响,泠然有金石之声,所以称为石淙。杨影在镇江的居所,就命名为“石淙”,就是在给人题诗或自己作文的时候,亦总是以“石淙”落款。种种行为,都表明杨一清不忘故土,而这些行为都是自觉的。 %8 tGDH< #  
  1486年,杨一清奉母命请准朝廷,回云南会族。杨一清在云南大约呆了9个月,游览了各处的古迹名胜,拜谒了先贤的祠庙。此外,他还祭扫了先祖的坟墓,想到父亲的孤坟远在千里之外,不能归葬祖坟,不由悲从中来。1515年,杨一清因政务繁忙,无暇抽身,就上疏求得皇帝恩准,让其子杨绍芳代替他回云南安宁祭扫祖坟。 uwF&/>d  
  杨一清心念桑梓,以至有人到云南任官时,他都要殷殷嘱托。何孟春到云南任巡抚时,杨一清赋诗送别,说:“百年文教要荒外,万里江山节制中。兵甲未须论远略,疮痍应合念人穷。只缘休戚关吾土,披发缨冠此意同。”云南人毛玉回乡守孝,杨一清为之送行,不禁回忆起故乡的种种往事。后来毛玉家居的时候,在城中买了空地修建书院,并聘请名师来教乡人子弟,杨一清为书院题名为“养正”,并殷殷希望能早日造就“吾乡无限人间秀”。 BJ&\q^ 6  
  杨一清的著述可分为两类:一类散文,大多为奏议,如《关中奏议》、《督府奏议》、《纶扉奏议》、《吏部献纳稿》、《吏部题稿》、《文襄石淙集》、《通家杂述》。这些著作在关切国计民生、整治边防、革除弊政等方面有许多切实的建议,表现了杨一清的政治眼光和治理才能。另一类是诗歌,其代表是《石淙诗稿》,为其门生李梦阳、康海编,有李东阳、李梦阳、康海等人的评点。 h$t#[eH  
t/"(P/?  
B2%ZaB{g  
Sb&(;qHXn  
F!!GUmmHP  
靳贵 2x:i)  
明朝文士,在朝任“武英殿大学士”。他为人正真,学问广博,对朝政的议论总是出于公心,上朝时他讲起道理来有条有理,令人佩服。下朝后回府读书,心地清静,沉默少言,自己读书写文之外,又用心教育子女,深受朝中官员的敬重。 a35i*kX8  
OkBCi>H=  
pf C_o- d5  
jM199:(J<  
蒋冕 .w4{d-sQ+  
(1462年—1532年),字敬之,一字敬所,号湘皋。县城北隅(今广西全州镇北门一带)人。 主要活动于弘治、正德两朝及嘉靖前期,官至明朝首辅内阁大学士(正德年间代廷和为首辅仅两阅月),是全州有史以来朝中最高职务者。 ?2j~Vp}d=  
7x`M{&,$  
成化十三年(1477年)举乡试第一,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与兄蒋升同登进士,选庶吉士。弘治十三年,历司经局校书。正德中,累官至吏部左侍郎,改掌詹事府,典诰敕,进礼部尚书,仍掌府事,正德十一年入阁为大学士,十二年加太子太傅,十四年扈帝南征还,加太子少傅兼太子太傅、户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正德十六年,帝崩,助杨廷和协诛江彬。嘉靖三年(1524年)官至首辅内阁大学士。议大礼时反对世宗为生父立庙被夺职削官。卒于家。隆庆初年(1568年)敕令复官,谥文定。著作有《湘皋集》、《琼台诗话》等。 ;-x_ _P  
/o=f7'&,  
1'!P=B\<&  
^%8bsa"p  
毛纪 ;NnkgI  
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乡试第一,成化二十二(1846)年中进士第一,选为庶吉士。在翰林院苦修三年,授为翰林院检讨,进升修撰。宪宗弘治年间充任东宫讲读,兼负教育皇太子的任务。1505年,太子即位,是为武宗正德皇帝。毛纪升为侍讲学士,继续担任给武宗讲课的重任。正德五年(1510年)升户部侍郎,十年,拜礼部尚书,不久升任大学士,入预机务。 a'utQw%'  
  毛纪自幼苦读经书,学问精深、文笔优美。自入仕以来,一直身在皇帝左右,肩负启沃训导皇帝的重任,深得宪宗与武宗赏识。他明习朝中典故,为人简重端庄、忠厚老成、不苟言笑,时人称为朝中长者。正德五年之前,他只是大学士,没有实际职务。正德五年后,担负实职,为国家政治安定做出了很大贡献。 az([BK  
  明武宗是明朝历史上最昏庸、荒唐的君主,经常搞什么内操、亲征、出巡的把戏。毛纪与杨一清等人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力扶危局,方免天下大乱。正德十年(1515年)乌斯藏(今西藏)入贡,来使对武宗说,乌斯藏有活佛,能预知人祸福。武宗最迷信佛教,听说后很高兴,拨出白银100余万两,命太监率锦衣卫130人、卫卒数千人前往迎接。毛纪等人坚决反对,纷纷上书劝阻。毛纪疏中指出:京师到乌斯藏两万余里,公私烦费,不可胜计。且四川近年灾乱,流寇蜂起,若再加骚扰,必将酿成大乱。武宗听不进大臣的反对意见,毛纪再三上疏,苦苦剖陈,终于阻止了迎佛。正德十二年(1517年),毛纪升为东阁大学士,参预机务,与杨廷和、蒋冕等人共赞大计。当年,江西发生了宗室宁王的叛乱,很快被平定。但武宗认为平得太快,没意思。他要炫耀他的英武,坚持要御驾亲征,释放宁王,然后自己亲手擒获他。杨廷和、毛纪切谏无效。武宗自称大将军朱寿,率军南下。当时,明朝的北部边境一直不安宁,蒙古铁骑时常入侵,武宗的南巡,给蒙古人制造了极好的机会。毛纪受命留守京师,责任重大。他调兵遣将,增强北方兵力,加强京师防备,保护了京师的安全。武宗回来后,晋封他为少保、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 jLihNH?R}  
  1521年,武宗暴病而死。武宗无子,皇位由谁来继承成了大问题。毛纪、杨廷和等人奏请太后,商定从湖北安陆迎武宗叔叔的儿子朱厚熜继皇帝位,是为世宗嘉靖皇帝。世宗即位后,叙定策立之功,加毛纪伯爵,毛纪辞免。 UF/w'latA  
  世宗的即位,带来一场很大的政治风暴,即明朝历史上有名的“大礼议”。世宗要追封亲生父母为帝,但按封建时代纲常伦理,世宗应作为武宗的亲弟弟、孝宗的嗣子,称伯父孝宗为皇考,称亲生父母为皇叔父、母。世宗不同意按老规矩办,坚持追封亲生父母为帝后,入祭奉先殿。这在朝野上下引起了很大争论。毛纪、杨廷和主张追尊世宗亲生父母,但称号前必须冠以“本生”二字,以区别于孝宗,神主不入奉先殿。当时,有几个新科进士见有机可乘,起来策动支持世宗,使局面变得很复杂。世宗见有人支持,便强硬地坚持自己的主张。他多次召见杨廷和,要求去掉其父母称号前的“本生”二字,入祀奉先殿。杨廷和以人伦大节为理由坚执不从,世宗因此免掉了他的职务,毛纪升为首辅。毛纪与杨廷和意见相同,世宗一气之下,不管廷臣反对与否,断然宣布去掉“本生”二字,称孝宗为皇伯考。此令一下,有130多个大臣去午门跪争。世宗大发雷霆,全部关进锦衣卫,次日逐个廷杖,当场打死16人。毛纪等内阁辅臣请求宽恕这些大臣,世宗将他大骂一顿,说他“要结朋党,背君报私。”毛纪上疏自明,并请求致仕、归里。世宗正在气头上,答应了他的请求,许他休致归田。 -Fp.uq  
  毛纪致仕后,安享田园之乐。游息之余编著了许多书。如《密勿稿》、《辞荣录》、《联句私钞》、《归田杂识》、《鳌峰类稿》等。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毛纪80岁大寿,世宗亲派大臣慰问,二十四年(1545年)卒。赠太保,谥文简。 /z+i0,w  
  毛纪自入仕途一直在朝中活动,参与当时一切重要国务活动和大政方针制订执行。是明朝历史上一个重要人物。他有学有识,居官廉静简重,有古名相之风。《明史》称他与“杨廷和、蒋冕皆正色立朝,并为天下所倚赖。” 1&s;4"av-  
  嘉靖初,(公元一五二二年)阁臣执奏忤旨,纪疏救之;传旨切责,遂乞致仕。居官以廉静简重称。卒,谥文简。纪学识丰富,著有鳌锋类稿(有误作鳌头类稿)二十六卷,又有密勿稿、辞荣录、归田杂识及联句私钞,(均四库总目)并行于世。 顶端 Posted: 2008-11-17 15:03 13 楼 靖哥哥 级别: 连长


精华: 0
发帖: 478
积分: 4260
金钱: 12803
在线时间:111(小时)
注册时间:2007-09-28
最后登录:2008-11-17
引用 推荐 编辑

 

翟銮 6|odqQ  
(1478~1547),字仲鸣,明中期大臣,祖籍诸城,洪武初移 *JsL}"e  
  居京师。1505年(弘治十八年)举进士,授庶吉士,正德初改编修, $F8\{Ds  
  继为刑部主事,进为侍读。嘉靖初,升为礼部右侍郎。1527年(嘉靖 SXNk|@~};(  
  六年)升为内阁大学土,以吏部左侍郎入值文渊阁,皇帝亲赐银章 .!:zh/  
  一枚,文曰“清谨学士”。内阁大臣杨一清、桂萼、张聪先后去职,他 u AeLYqg  
  独掌内阁事务两月余。后因母死,回乡守灵3年。复起后,以兵部 3RAK#x,.  
  尚书兼右都御史,巡视北部边防,诸边文武将吏皆受其节制,且赍 I$  50万两白银犒边。回京后以原官入阁。1542年《嘉靖二十一年》, c7IE2qj'  
  大学士夏言罢职,他继为内阁首辅,而实权远出严嵩之下。受严嵩 { Z>MfSMc  
  暗算,罢职为民,初居政府,颇为廉洁;后以诸边文武所遗,贿赂宦官, =Gy~ 4o*a  
  声誉顿衰。后死于家,穆宗时复其职,谥“文懿”。 xWq%`0uH  
h\G!  
F4'tsa!W|  
方献夫 oaL lT%o  
[明](公元?年至一五四四年)字叔贤,南海人。生年不详,卒于明世宗嘉靖二十三年。弘治十八年(公元一五o五年)进士。历吏部员外郎。世宗初,以议大礼称旨,骤进少詹事,恃宠放恣。累迁吏部尚书,入阁辅政。攻者四起,上疏引疾去。卒,谥文襄。献夫撰有西樵遗稿八卷,与周易传义约说(均四库总目)并传于世。 @H;f7c;  
  (一) W  弘治年间,南海西樵有位方献夫,少时与诸友游西樵,至波斯庵时遇见一位童颜黑发的老者。老者指着庵前山涧溪水中小鱼,对众少年说:大家游山,我们庵前相遇,也算一种缘份。我出一对:“水浅鱼游鱼倒游”未知你们能否对否?诸友均未能对,方献夫略为沉思对道:“山高云飞云接天。”长者听罢,拍手称奇,口中念念有词,遂即远去。 F`%gpS3jG=  
  弘治十八年(1505),方献夫中进士,任广西某县知县。是时朱厚照被孝宗皇帝封王镇守广西,某夜梦自己头戴白巾,便认不祥,众人俱不解其意,厚照终日闷闷不乐。方献夫便解释道:“大王头带白布,是当皇帝的征兆,王字头上加个白字,不正是皇帝吗”?厚照听后十分高兴,不久,弘治驾崩,厚照登基作了武宗皇帝,建号正德。武宗皇帝念方献夫在广西解梦之情,忠心有加,便召方献夫进京,辅佐皇朝。嘉靖继位后,为使其母名正言顺作皇太后,欲将其母灵位移入太庙,但一时苦于无人上本保奏。时有石湾人霍滔任礼部尚书,深知嘉靖的心思,但欲奏又不敢。巧逢方献夫回京上任,霍滔对方献夫说起此事,方献夫劝道:大人为何不上本保奏此事呢?霍滔道:我若上奏时遇皇上大怒,无人保我,怎么办呢?不如你上此本,倘有不测,我可保你。方献夫便即日上朝奏请把嘉靖母亲灵位移入太庙。嘉靖听后十分欢喜地说:论才智没有人比得上你!遂封方献夫为武英殿大学士,右相,谥文厢公。 as)u#] S`  
  (二) "+b2KV!ts  
  正德十五年(1520),一日方献夫入朝见武宗皇,皇帝见他愁眉不展,便问道:卿家今日何以面色与往日不同呢?方献夫答道:小臣虽在家吃穿不愁,恐防日后子孙不思长进,坐吃山空,破家败业,未能报效国家。我在想这些事啊!皇帝问:“那怎么办呢?”方献夫道:若皇帝下诏保证或御笔批示:方家之产业将永不典卖。若有买者斩,若有卖者亦斩,就可以了。皇帝答应,即御笔下诏。后来,方献夫的子孙恪守家传祖训,勤奋耕读,自食其力,与邻里和睦相处,时为乡里传为美谈。 |f`Bw  
  方献夫生前曾在南海西樵山天湖北建石泉书院。死后葬于南海金瓯堡大岗。著有《西樵山石泉书院记》。 p}qCzU2  
Z\%DQ@  
T0`|JF*!nD  
G72]JCYB  
夏言 &(py88vqz  
[明](一四八二至一五四八)字公谨,贵溪(今江西贵溪)人。正德十二年(一五一七)进士,官至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谥文愍。以才隽居首揆,天下重其书。贞珉法锦,视若拱璧。正、行亦遒美,但肥过而滞,老过而稚耳。榜署书尤可观。卒年六十七。《艺苑巵言、列卿记》 qwtP^Oi nO  
  夏言故里 T@Y AA8  
  在鹰潭3555.4平方公里的版图上,自古以来官位最高的,当数贵溪籍(今属龙虎山风景名胜区)夏言。在明代,夏言官至朝廷首辅,相当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然而,这位让当地人长期景仰的首辅却遭到严嵩的迫害,最后客死他乡。近日,记者前往夏言故里泥阳镇(今龙虎山风景区上清镇)桂洲村采访,了解到不少连当地史志都未曾记载的传奇故事。  LNY  
  夏言身世 E:g#V Sc  
  ■夏言墓地达百座 [' ;DV-Zf  
  鹰潭市月湖区司法局刚刚退休的熊长胜长期以来研究夏言的身世,还专门写过数本有关夏言的书籍,他对夏言之死了解得极为详尽。他告诉记者,明代嘉靖26年,朝中有一官吏曾铣,面对蒙古鞑靼部首领俺答汗3万骑兵进犯,遂决定收复河套地区,夏言极力支持,嘉靖帝也表示同意。可没想,这成了严嵩向嘉靖帝进谗言的机会,严嵩散布收复河套之举是祸根的谣言,并拉笼嘉靖帝的亲信说服嘉靖帝。不辨是非曲直的嘉靖帝随后降旨夺去夏言官衔,只保留尚书身份。 XEzi%  挤走了夏言,严嵩仍不罢休,在宫中放出谣言称夏言离朝时愤愤不平,大骂嘉靖帝出尔反尔。谣言传到嘉靖帝耳朵里,嘉靖帝甚为恼怒。事有凑巧,嘉靖二十七年九月,俺答汗率军进扰宣府,直逼北京,嘉靖帝疑心这定是夏言、曾铣提出收复河套招来的报复,遂将曾铣打下监狱。曾经支持夏言、曾铣的官员或贬官,或夺俸,或廷杖,还要将夏言收监审理。 9v>;*,pxpf  
  夏言带着几个家人,一路上匆匆行走了一个多月,从山东乘船至江苏丹阳。可一帮官差赶到丹阳,把夏言打入囚车。当押解到离北京东36里的通州时,夏言听说曾铣被杀,痛哭道:“唉,这次恐要死在严嵩手里!”遂央求解差借来纸墨,向嘉靖帝表明自己的冤情。 K2@S!9/s  
  在通州住下的第二天天明,夏言刚刚洗漱完毕,就接到嘉靖帝就地斩首的圣旨。好不容易挨到午时,夏言面朝南面跪下,磕了3个响头,刚站起身就被斩首了。 T 'l#4"  
  夏言死后,嘉靖帝慢慢后悔起来。上清镇桂洲村第一小组67岁的夏龙太对记者说,嘉靖帝有后悔之意时,命人将夏言之首称了一称,发现有5斤4两,遂命人用金子铸成5斤4两重夏言的头,置备100副棺材,其中只有1副装有夏言金首,分于全国各地100处埋葬,葬后还将所有送葬者杀死。因此,截至目前,上清镇甚至贵溪大部分地区的人们买菜砍肉都没有5斤4两的概念,也很忌讳5斤4两的说法,如果遇到5斤4两时,人们都会非常自觉地要么以5斤3两成交,要么以5斤半成交。 Zw'@90  
  熊长胜说,直到很久后,后人才在上饶市郊发现夏言墓的真实所在地。 -a`s^h2Z=R  
  ■严嵩嫉妒害老乡 4Q/"J%Ja  
  严嵩是江西分宜人,也是夏言向嘉靖帝举荐的才子,可是他为何要加害同赴京城为官的老乡、恩人夏言呢?这还要从夏言的少年时代说起。 ]ZA  
  夏龙太介绍说,当年嘉靖帝下江南游玩到了贵溪,正好有一天饿得难受,而此时少年夏言恰好路过要去给家人送饭,便将给家人吃的饭菜给了嘉靖帝。后来嘉靖帝问夏言名字,答曰夏言。 &a\.1V~=  
  时间一晃过了整整20年,全国普遍歉收。嘉靖帝问臣子:“今年收成如何?”臣答:“今年不行,就看下年。”一听“下年”,嘉靖帝立马回忆起曾有个送饭少年叫夏言,跟“下年”音非常相像。经过打听,原来夏言就是当朝知府夏鼎的儿子,遂提出要见夏言。夏言到廷后,嘉靖帝下了龙座牵住夏言的手,龙颜大悦,并对夏言大为赞赏了一番。之后,嘉靖帝命夏言见了自己只要一只手作揖,表明所牵之手与皇上齐高。可哪知,这反而成了祸害。 o%jW1  
  有一年春节,已成为礼部右侍郎的严嵩在家喝得高兴,十分得意。这时,严的妻子看不下去,告知不要以为自己了不起,称严嵩当上了礼部右侍郎还须双手作揖,而礼部左侍郎夏言只要一只手作揖。听到这话,严嵩脸上的得意笑容瞬间即逝,顿时心生嫉妒之意。于是,严嵩想方设法压制夏言的政治前途。 H|1M]qj  
  嘉靖二十年,明朝河套地区被蒙古鞑靼部首领俺答汗所占据,经常兴兵骚扰边郡,双方连年战事不息,劳民伤财。嘉靖帝问群臣如何是好,严嵩力奏不和,而夏言却陈词和好为宜。嘉靖帝无法裁定,宣布退朝。 ]rzQDUx  
  严嵩恼羞成怒,回到家中与儿子世蕃密谋,买通嘉靖帝宠信的道士,散布谣言说俺答汗使臣晚上潜入夏府买通夏言。嘉靖帝信以为真,次日将俺答汗使臣逐出京城。一月后,嘉靖帝又把夏言罢了首辅职务。 "|~b c!7  
  夏言辞职后回到家乡贵溪泥阳镇桂洲村,而严嵩仍然偷偷监视夏言的行踪。严嵩对风水比较在行,意识到桂洲村的地形属于鲤鱼上滩型,是一个好地形,于是建议村民把鲤鱼上滩型的地形改变一番,把河道由向南改为向北,因而动用大量劳力,然后到皇帝面前禀报夏言欲利用权势招兵买马改河道。结果,皇帝真的派兵下来,而当时,泥阳镇一年一度的漾会正在举办,很多百姓都到街上卖木棍、铁器等,于是差使回去禀报夏言果真要带兵起义,害得皇帝要拿夏言人头是问。 |FE)?y  
  ■蜈蚣害鸡有天意? )[|;A&  
  在上清镇桂洲村采访时,当地村民都对夏言的功绩赞不绝口,但也有不少村民,包括夏龙太在内都认为夏言遭严嵩的迫害是天意。 EoDesMw  
  夏龙太说,桂洲村村头仙人山上有个庙堂。当年,庙里人养了一只大雄鸡,而山上还有一只大蜈蚣,每天雄鸡和蜈蚣都要打上一架。有一天,老和尚要出远门,告知徒弟自己不知多久才能回来,便交代徒弟:雄鸡和蜈蚣迟早会互相斗死,因此要徒弟在雄鸡死后必须在鸡头上斩上一刀,埋葬在下山路的右边,而蜈蚣则埋在下山路的左边。结果徒弟忘了斩上一刀,而且位置埋反了,导致雄鸡和蜈蚣都转世,一直斗到京城。这雄鸡就是投胎的夏言,而蜈蚣则是严嵩。 1|=2['6  
  夏龙太这个传说的真实性无从得到考究,但熊长胜在他所写的历史故事里却写道,夏言小时候看戏都是独脚站立着看的,头还喜欢往侧边或后面察看,所表现的动作确实跟鸡差不多。而1482年,也就是说夏言出生那年,确实就是农历鸡年。 ='~L#r5  
  ■夏言嫡系后人不多 +_"M'0{w<  
  在桂洲村,姓夏的村民不少,但真正属于夏言的嫡系却只有13人。 P >  在夏言的故居桂洲村46号,目前住着7户人家26口人,但大多都是杂姓老人。后厢位置是一套分成三格的破房,目前住着吴仙思一家。吴仙思告诉记者,他的房子事实上应该叫桂洲村桂洲47号,但门牌已经破旧不堪了,因为住在那里的人家都很穷,也就没人去管门牌号的事。夏家祖屋经历的年代已经无从确认,但他知道,这3格破房子还是他的祖辈从夏家买来的公房,至于住了多少代,无人知晓。 hV~ KM?S  
  到目前为止,算得上夏言嫡系后裔的人,只有夏国太3兄弟一共13口人。夏国太3兄弟目前单独在村子里造了房子,看上去房子也有不少年头。夏国太的妻子告诉记者,夏国太的两个弟弟都在外务工,夏国太也经常不在家里,如果一直呆在家里,日子可能过得更艰难。 @T;l09=+p  
  夏言官爵: g  赐进士第特进光禄大夫上柱国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纂修《大明会典》总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