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换算表:无线宽带时代的共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22:24:32
作者:刘丽娟    文章来源:商务周刊    点击数: 353    更新时间:2006-9-4
无线宽带时代的共赢
——访.mobi全球CEO尼尔·埃德伍兹
4亿移动电话用户+1亿ADSL用户=中国的“移动宽带”时代?在尼尔·埃德伍兹(Neil Edwards)看来,这个等式有些牵强。这位.mobi的全球总裁的判断是,在手机真正成为上网终端之前,并不能称为真正的无线宽带时代。
“.Mobi”是外界对mTLD顶级域名有限公司的习惯称呼,虽然.mobi成立只有短短一年时间,但显然公司CEO尼尔·埃德伍兹对未来的看法十分重要,因为.mobi的股东包括微软、Google、爱立信、诺基亚、沃达丰、和记黄埔、Orascom Telecom、Telefonica Moviles、意大利电信、T-Mobile、Syniverse、GSM协会等13家企业和机构。这些不同角色加在一起,几乎可以说是无线宽带的代名词。
尼尔·埃德伍兹认为,只有手机成为用户普遍采用的上网终端,移动宽带的市场也才真正到来。而目前移动网络界面尚缺乏统一的传输格式,这也正是.mobi产生的意义。相对于.com这种支持PC上网的域名经历的20年发展,移动上网不过6年历史,.mobi则还仅有一岁。但是,.mobi作为唯一专用于移动传输、下载和显示的内容域名,从诞生之日,就得到了一批全球领先的移动运营商、网络和设备制造商以及互联网提供商的支持。2005年7月得到ICANN认可,2006年7月开始接受企业域名注册,.mobi迅速积累了9000个企业用户。
7月31日,首次访华的.mobi公司全球CEO埃德伍兹接受了《商务周刊》的采访。
《商务周刊》:内容是影响手机上网的制约因素之一,在.mobi的13家投资公司中,微软和Google是两家非常重要的系统和内容提供商,.mobi是否只倾向服务于这两家巨型内容提供商?有没有考虑到其他小型内容提供商的利益?
埃德伍兹:毫无疑问,内容提供是无线移动价值链的核心。不过,在以前的产业环境中,内容提供商地位曾非常脆弱,原因在于内容提供商必须向电信运营商交纳高额费用,才可能将他们的产品通过运营商提供给最终用户;同时,为了保障用户享受到自己开发的内容,还需要投入巨额投资与设备提供商合作。毫不夸张地说,向运营商交纳的费用,加上对设备提供商的投资,有时会占到内容提供商运营费成本的70%以上,这显然是很高的运营门槛。
正是由于高门槛,导致价值链的各个环节都很难从移动宽带应用中得到好处。.mobi出现后,情况就不一样了。当运营商、内容提供商、设备提供商都认可.mobi成为移动互联网的公认标准,整体价值链的运行就变得开放。因为.mobi制定了各种最佳规范、标准和工具,确保使用者的一致性和易用性,加速了提供移动互联网服务的速度。这样,内容提供商就不必再为同运营商和设备提供商的谈判投入更多精力,只要他们的产品有足够竞争力,开发出基于.mobi的服务和应用,就完全可能绕过运营商的壁垒,去直接黏合更多用户群。
微软和Google作为内容提供商,对于.mobi的意义非同一般。但是由于.mobi得到了无线宽带价值链中不同厂商的认同,所以,mobi又不会仅服务于某个具体内容提供商的利益。相反,.mobi的存在恰恰降低了那些小型内容提供商的运营成本,从而使无线宽带应用更加丰富。
.mobi是一个由13家公司共同出资组成的合资公司。在这13家公司中,除了微软和Google这对竞争者,爱立信和诺基亚也是竞争关系,沃达丰与其他的运营商之间或许也存在竞争,但这并不影响.mobi作为一种通用的标准服务于更多厂商。因为这些竞争对手的出资额都是相同的,并且13家公司在产业链中扮演不同角色。其中,和记黄埔、Orascom Telecom、Telefonica Moviles、意大利电信、T-Mobile、沃达丰是电信运营商,Syniverse是基础设施提供商,还有GSM协会。不同角色的厂商以平等的出资额组成的合资公司,就保障了.mobi从诞生开始就或多或少地扮演了行业协会的角色。
《商务周刊》:这13家公司都是在业内极有影响力的领先者,.mobi会真正成为他们普遍认可的标准吗?.mobi同投资方之间遵循怎样的规则?
埃德伍兹:.mobi的诞生就源自于不同厂商之间“共赢”的理想。最早,诺基亚产生的灵感是,手机上网将存在类似于PC机上.com的标准页面;后来,诺基亚与沃达丰合作时不断就此达成技术共识;再后来,这种想法也被微软认同。在2002年时,我在VeriSign公司的网络解决方案以及命名和目录服务部担任副总裁,就在互联网页面开发技术与诺基亚有合作关系。当无线互联网领域内容传输标准格式被更多公司认同时,他们就产生了以平等的方式进行投资并组建独立运营合资公司的想法,以研发出业界普遍认同的标准。这样,我也有机会被提名为该公司的CEO。
在2004年时,通过与GSM协会的合作,公司又吸引了爱立信、T-Mobile的投资;2005年,Orascom和Google决定投资加入;2006年,我们还将吸引四个新投资方,并希望有一个或者两个投资方来自中国。
.mobi是一家合资的公司,前面我们也说到,各家投资的公司股份是完全一样的,没有任何一家在投票上有支配性,也没有一家公司具备完全的控制能力,所以.mobi是独立的。同样,.mobi对于投资方也不具控制力。.mobi想做的是开创出移动数据发展的技术,投资方是否采取.mobi开发的技术,我们也控制不了。例如,.mobi开发出一种基于无线网络的Email技术被T-Mobile和沃达丰采用,而微软和Google则并不使用。
《商务周刊》:既然你们的技术产品和标准不一定能得到所有投资方的认可,那么.mobi又怎样成为真正的营利性行业协会呢?
埃德伍兹:.mobi的投资公司都是资本实力非常雄厚的公司,他们对于.mobi的战略性投资对他们整体收入而言是微不足道的;有些投资方甚至也有除了.mobi之外的其他无线互联网传输技术。这些都不足为奇,因为技术不是唯一的,对于无线互联网的标准选择就是多元的。
但不管怎样,.mobi提供了规范和标准工具的支持,还推动了整体行业的向前发展,并增加了营利的可能性。一个例子是,如果有数百万和上千万的域名可以注册,我们就会给中移动和中联通数亿元的营利机会。
2005年8月公司在爱尔兰都柏林注册后,已经在伦敦和华盛顿设立办事机构。这些办事处正在投入更多精力,加速投资方在无线互联网领域的技术共享,并寻找不同的合作伙伴。现在看来,用户反响相当不错,两年内营利不是问题。
《商务周刊》:看上法,.mobi同.com、.cn、.net等一样,出售域名就可以获得收入。不过,上述性质的网页只要稍加转变就可直接运行在手机上,.mobi是否能被视为.com和.net的补充?
埃德伍兹:顶级的公司每年都有大量的研发预算,他们不需要.mobi,比如Google就不需要.mobi,就可以利用自己开发的技术实现无线应用。不过,对于我们的创始投资公司,不论是Google、微软还是诺基亚,有一点他们很清楚,这个行业的成败并不是取决于顶级的10家公司做的如何,而是取决于在每一个国家本土的小型内容供应商是否可以把他们的品牌和内容放到无线网上来,并且可以使用便宜的支付工具。而这些数以百万计的内容供应商是整体移动内容行业发展的支撑力量。为了实现吸引到数百万计的内容供应商,我们必须确保托管的收费是便宜的,是这些小公司可以负担得起的。
与此同时,.mobi也在吸引更多的大型内容提供商。例如,美国有一家内容供应商“天气频道”,它是在天气内容方面全球最大的供应商,目前已经决定使用.mobi域名的网站。表面看来,那些拥有很多IT研发资源的企业确实可以不用.mobi,但他们依然会选择用.mobi。原因在于这会吸引更多的消费者,使最终用户群更容易找到他们的名字。比如宝马公司在注册了bmw.mobi后,营销效果相当不错。
事实上,托管、商业、技术开发和搜索,四个环节形成了互联网内容运营的完整体系。在.com的环境当中,这四个环节已经形成完善的标准。同样,.mobi正在变得成熟,在随身携带的手机上你可以很方便地输入.mobi域名并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这显然是个很便捷的途径。
现在.mobi在中国有两个合作伙伴,万网是代理商,代理.mobi在中国的销售和运营;奇虎网则是内容供应商,它的作用如同百度,当.mobi域名增多时,提供搜索和专业性内容服务。我们还刚刚在中国建立伙伴关系,我们也在探讨新的合作模式,例如竞价排名、内容订制等。找到一些新的商业模式完全是可能的,因为中国毕竟是世界最大的移动通信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