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干燥度指数:中职学校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2 06:23:36
中职学校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一、概述

在2005年10月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是:“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满足人民群众终身学习需要,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灵活开放、自主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并强调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把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办学提到了一个与职业教育“同荣辱、共存亡”的高度。

校企合作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机制,是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它以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用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际工作的有机结合,来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职业教育作为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部分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支柱,具有双重属性。首先,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具有相同的属性,承担着培养人的一般任务。通过对被教育者实施充分、公平的教育,承担着促进人的发展,进而促进全社会和谐发展的责任。其次,职业教育又有着与其他类型教育不同的特殊属性,承担着直接为经济服务的责任。尤其是在我国促进科学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现阶段,职业教育正在为完善我国的工业化体系,打造“世界制造业中心”服务,为各行各业的发展,为就业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做不可替代的贡献,成为整个教育体系中与经济、与市场联系最直接、最密切的部分。职业教育的这些特殊属性,决定了职业学校必须与行业、企业建立最紧密的合作,构建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的现实意义:①校企合作是造就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 人才资源是企业的“第一资源”,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是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保证产品质量的重要力量。打造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队伍,离不开职业教育,离不开职业学校。当然,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的聪明才智只有在企业这片广阔的天地中才能得以充分发挥。②校企合作把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较好地统一起来。校企合作的最大特点是利用了学校与企业单位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的优势,把以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环境,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能力为主的生产现场环境有机结合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这是过去人才培养过程中没有过的。它突破了我国现行近乎完全在校内进行的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学校与社会、教师与社会、学生与社会建立起广泛的联系,并在与社会进行广泛交流过程中获得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全面素质。

校企合作是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出发点和终结点,为此,校企合作将是技能型人才成长的新平台。只有输出端的职业学校与输入端的企业紧密衔接,职业学校培养出来的劳动者,才能适应企业的岗位需求,受到企业欢迎;只有企业的积极参与,才能让职业学校了解企业的岗位需求,岗位职务能力需求。加强校企合作,有利于通过校企共同努力,真正培养出职业能力强、专业技能精、敬业精神佳的高素质实用人才,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赢”。因此,进一步拓展校企共同发展的空间,能够使职业教育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发达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成就与职业教育的贡献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这些国家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清楚地表明:构建适应国情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是职业教育获得成功的关键。北美地区的“CBE”模式鼓励职业学校在企业和行业组织的帮助下,确立专业方向、开发课程体系、组织实践教学,成为国际上最有成效的一种职业教育模式,也是我国改革开放以后最早引进的国外职业教育模式。德围的“双元制”模式要求企业与学校共同办学,企业用最科学的理念、最先进的设施、最优秀的人才对学生开展职前培训,对职工开展转岗培圳,形成学校与企业“双元”办学格局,为德国的经济振兴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澳大利亚的“TAFE”模式更把企业的培训资源直接纳入国家的职业教育体系,根据分工不同,企业与学校分别承担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任务,与学校教育一起构建职业教育体系,奠定国民教育的基础。

漯河市食品工业学校位于闻名全国的食品名城——漯河,食品生产企业达6000多家,这里有亚洲最大的肉类食品加工基地——双汇集团、全国最大的葡萄糖饮料生产基地——奥的利集团、河南省最大的肉类出口企业——汇通集团。这些大型的食品企业和众多的中小型食品企业,需要大量的具有食品专业技能的实用型人才。根据这些地缘优势,我们建立了适宜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有效地打破教育的自我封闭、脱离社会的局面,加强对学生岗位适应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锤炼了“双师型”教师队伍,解决了企业人才紧缺问题,也提高了办学质量,真正实现了校企双赢。

 

二、研究内容

 (一)校企合作的基本原则 

校企合作能够全方位地拓宽办学之路,也是加强职业教育专业运用性的捷径。要想提高中职教育与社会经济的相关度,加强专业的适用性,就必须了解不断发展的市场经济对于特定职业岗位群的知识、素质、技术、能力的需求,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配套设置和课程、教材调整,建立以职业能力为中心的教学体系。而企业是最了解职业岗位群的职业需求的,因此要加强校企合作。校企合作要遵循以下原则。 

1、区域性原则。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地方经济需要的生产一线的中级技能性人才,其教育的最大特点是其区域性和地方性。为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始终是中职学校办学的宗旨。因此,职业教育是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最紧密、最直接的一种教育形式,是教育和经济的交汇点。在建立校企合作关系时,要充分考虑其地方区域性。 

2、整体性原则。校企合作既包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学校与企业的地位、作用、特征和未来发展趋势等许多重要问题,也包含校企之间各自的目标、方法、途径和机制等重要问题。因此,其既是一个由政府、社会、市场和学校多主体参与的整体运作过程,又是一个各主体自主参与的复杂过程,在建立校企合作关系时,必须全面考虑,整体推进,需要政府的支持和政策导向。 

3、教育性原则。校企合作的最终落脚点是毕业生能否真正成为企业所需的人才。通过实习—就业渠道,使一个学生成长为企业人、社会人,校企合作是这种教育转化的基础,也是教育目的的真正体现。同时,学生综合素质的高低和到企业实习就业后的稳定性,也将直接影响到校企合作的长期性和持续性。因此,加强对校内学生和校外实习就业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尤为重要,不能放松。 

此外,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时,还要坚持“面向市场、适应需要”、“深度参与、资源共享”、“平等协商、互惠互利”等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建立长久良好的合作关系。

 (二)根据企业的要求设置专业和制定教学计划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特征之一,是职业学校办学的重要手段,是落实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保证。校企合作影响着学校培养目标的实现,如果把学校比作生产企业,其产品就是学生,学校为社会经济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资源,中职学校更如此。

依据经济学原理,交换成功才能使产品社会性得到实现,也就是价值实现。学校的人才培养不能只看毕业多少人,而要看就业渠道是否畅通,毕业生是否适合用人单位要求。这就决定了企业等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规格的“发言权”,校企合作正好开通这样一条路,让学校知道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不需要什么样的人,据此调整培养目标,确定办学方向。校企合作决定专业设置和课程改革,专业和课程是办学的“主件”,是办学实力和水平的标志,中职学校的专业和课程要向职业靠拢,不能闭门造车,不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根基在于企业,符合企业技术、工艺及生产流程的发展要求。现代企业适应知识更新步伐加快的趋势,技术、工艺、产品的更新换代周期大为缩短,“变数”增大,而学校专业和课程与一线企业的距离亦迅速增大,这就要求增强“跟”、“贴”的能力,要求不断改革和更新专业和课程。可以说,离开企业,学校专业和课程也就没有了生命力。

根据迅猛发展的漯河市食品工业急需大量技能型、实用型人才的状况,我校开设了食品工程、生物工程、商业连锁经营、物流管理等紧缺专业。根据河南省企业质量技术监督与管理人才的缺乏的现状,学校又与河南省质量监督局培训中心联合办学,增设了食品质量检验、食品质量监督与管理专业。鉴于双汇集团发展潜力大、招收新工人多、往届毕业生大多数也在那里工作,我校针对性地开设肉制品工艺学,实训室建设成为双汇集团熟肉制品加工车间的缩小版。另外,根据漯河粮食加工产业链,我校实习工厂建设两条饼干生产线,可以生产饼干、蛋黄派、膨化食品等系列食品。由于针对社会需求设置专业,所学专业选得好,办学服务于地方经济,学生不愁就业,学校不愁生源。漯河市食品工业学校深受学生、家长和社会的欢迎。

专业培养方案需将教学规范与企业需求通过三个“衔接”来保证,即:①培养目标与用人标准相衔接;②专业设置与企业需求相衔接;③技能训练与岗位要求相衔接。利用灵活的模块式课程结构来满足企业和学生的不同需要。据此我们做了以下方面的实践: 

1、专业课程的整合:目前职业学校的课程设置大多是参照高职高等院校的课程开设的。长期以来,由于我国高等教育重理论轻实践,致使出现学术型人才多,而技术型人才少的局面,目前社会急需大批实用型、技能型人才。因此,根据企业的意见将一些专业技能课进行了整合,使之实用性、操作性更强,取消了一些纯理论、在实际工作中用途不大的课程。 

2、修订专业教材讲义:目前职业学校所使用的专业课程的教材大多数是高职院校的教师编写,而多数教师没有深入生产第一线,因此其实用性和针对性不足。而校企合作可以使得专业教师能够经常深入生产第一线,返回课堂进行教学一定能够“言之有物”。这些教材讲义更加注重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而且更具有灵活性和实用性。去年,我校组织了省内中职学校的教师编写了一套22本中职食品类专业教材,已由北京化学出版社出版,并作为全国中职教育规划教材在全国发行。

3、滚动修改教学计划:现代企业知识更新步伐加快,作为为企业提供实用型人才的中职学校一定要跟上企业知识的变更,我校定期与企业交流,滚动式修改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使学生毕业后能尽快适应企业的需要。

(三)企业工程人员和学校老师的交流合作

校企合作有利于建立一支实践动手能力强的“双师型”或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队伍。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需要更新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跟上最前沿的技术和工艺流行趋势和发展方向。为了适应职业学校注重技能培养的特色,必须加大实训课程的比例,而实训课教师欠缺问题凸显,这就对教师提出了“双师”要求:既懂理论教学,又会实践教学;既具有教师资格及专业技术职务,又具有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校企合作有利于加快“双师”型教师培养进程。一方面教师通过企业这个实践的“桥头堡”解决自己的动手能力问题,到企业“回炉”挂职,这是解决教师职业生命力的有效办法;另一方面,企业可以向学校输送适合从事教学工作的专兼职专业技术人员或能工巧匠。漯河双汇集团技术中心主任李宏伟、张春晖博士被聘为学校兼职教师,经常到学校为为学生授课,与学校教师交流,成效显著。生产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直接进入课堂授课,不只是缓解了教学人员特别是实训教学人员缺乏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把前沿的新技术动态和知识技能直接引入课堂,充实了课堂信息量,让课堂更贴近社会和行业,从而激活了课堂教学机制,引起教学过程的创新。而教学人员到一线企业去也有助于应用技术的开发利用,有利于企业创新发展。 

我校建立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以来,使企业工程人员和学校教师产生互动交流、合作。

1、企业的工程人员长年在生产第一线,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缺少的是系统的理论知识。企业派工程人员来我校加强理论学习,同时指导学生的实训课程,促进我校实训、实习课程的完成,也使学生真正掌握到了企业所需要的技能。

2、学校教师理论知识丰富,但缺乏实践经验,学校派教师去企业学习,有利于提高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同时也将自己的理论知识传授给企业的工程人员,使他们与自己共同进步。

通过与企业零距离接触,教师必然要根据企业生产状况,灵活地调整与企业接轨的教学计划,开发和编写能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和教材,教学上真正做到有的放矢。教师深入到企业生产中,避免了以往因为学生就业方向不明确,对专业理论知识仅能泛泛而谈的弊端,教学计划中专业理论的课时就能做到少而精、少而适用。同时,通过接触实际,接触社会,接触企业,了解当前生产的新知识、新工艺、新科技,这又能填补教师专业知识方面的一些空白,还能有针对性地与企业合作开展课题研究。

当工程人员与教师交流、合作,共同培养未来的企业骨干,教师和工程人员间相互取长补短而又潜移默化,企业工程人员提高了自身的理论素质,而学校教师积累了实践经验,校企合作的模式把教学和生产过程紧密结合起来。

(四)学生定期到企业定岗实习,不定期到企业实训

职业学校是为企业培育人才的摇篮。毕业生的就业率是衡量职业教育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之一,也是职业教育能否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毕业生如果不能很快适应企业,企业就要花相当的人力和物力再去培训,这样,势必会使企业对职业学校所培养的学生失去兴趣。长此以往,必将制约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如果学生一毕业就能上岗,必定受到企业的欢迎。校企合作的模式,使学生能把教师所传授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立即应用到生产实践中。

职业教育必须具备足够的实训条件,而职业学校通常只具备完成学生基本训练的条件和能力,即教学实习部分。要想掌握熟练的生产能力并快速积累工作经验,其最佳方式就是让学生以工人的身份进入企业进行生产实习,从而实现教学 与企业的零距离接轨。生产实习可以让学生在企业内随着师傅的生产过程进行熟能生巧、巧能生华的反复操作,使技能转换为技巧。

进企业实习效果的好坏,仅影响到学生实践操作水平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将直接影响学生今后的就业问题。学校依托双汇集团、汇通集团、奥的利集团等漯河骨干企业,成立了5个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学生在前二年的教学过程中都要到相关企业实习1个月。按照校企合作协议,学校推荐相关学生集体实习。我校定期派学生到企业进行定岗实习,熟习各生产流程的操作过程,真正做到将理论付之于实践。如去双汇集团火腿肠的制作车间,让学生分别在原料肉处理、绞碎、腌制、斩拌、充填、杀菌、干燥和包装的各个工序进行定岗实习,掌握火腿肠制作的具体操作方法。

学生进入企业实习,一方面锻炼了实际操作能力,另一方面他们经常目睹工人师傅的绝活,接触到大量的在课堂上和书本里所学不到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从而开阔了视野,他们在校期间就吸纳了民族工业最先进的科技营养,快速丰满着自己的羽冀,从而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就业的适应力和竞争力。 

企业文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微观经济文化,是企业特定的文化氛围、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的统一体。先进的企业必定厚积着先进的企业文化。让学生在企业生产实习的过程中,了解企业的工作运行方式、生产管理方式,熟知产品的工艺流程、质量保证体系并自觉的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同时通过优秀企业文化和管理的教育,受到师傅们吃苦耐劳、集体主义、组织纪律等优良品质的影响,培养学生敬业爱岗的意识,激发学生学做人、学技能的主动性,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技能本领,更重要的还接受了先进的企业文化,适应了企业规章制度的管理约束,使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大大增强。校企文化在产教结合过程中完全可能得到较完美的融合,企业可以将自己特有的企业文化,在学生上岗前就传授给学生。这种独特的企业文化,是企业不可忽略的无形资产,对今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校企合作的模式解决了学校育人和企业用人之间的矛盾和错位。

(五)未来发展的思考 

如今,职业教育的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好局面,我们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在新的形式下,抓住机遇,如何使学校更快更好的发展,是我们时刻思考的问题。校企合作是职业学校办学的必由之路,职业教育水平的高低,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好坏,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直接取决于校企合作的水平和程度。只有通过与企业开展多方位、多层面的合作,才能提高职业技术人才培养质量,才能实现职业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学校在校企合作的探索道路上正大踏步前进,我们对未来充满了希望。但我们也清醒的知晓,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我们将面临着更多的挑战。校企合作是我校实施的一项具有重大发展意义的工程,为我校的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

 

三、研究成果

通过几年的研究与实践,本研究取得了以下成果:

(一)提出校企合作的基本原则

校企合作要遵循以下原则:区域性原则;整体性原则;教育性原则。同时还要坚持“面向市场、适应需要”、“深度参与、资源共享”、“平等协商、互惠互利”等原则。

(二)根据企业的要求设置专业和制定教学计划

我校根据企业需要设定专业,制定培养计划;进行专业课程的整合;修订专业教材讲义并滚动修改教学计划。

(三)企业工程人员和学校老师的互动交流合作

我校建立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以来,使企业工程人员和学校教师产生互动交流、合作。当工程人员与教师交流、合作,共同培养未来的企业骨干,教师和工程人员间相互取长补短而又潜移默化,企业工程人员提高了自身的理论素质,而学校教师积累了实践经验,把教学和生产过程紧密结合起来。

(四)学生定期到企业定岗实习,不定期到企业实训

定期派学生到企业进行定岗实习,熟习各生产流程的操作过程,真正做到将理论付之于实践。

学生进入企业实习,一方面锻炼了实际操作能力,另一方面开阔了视野,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就业的适应力和竞争力。

学生在企业生产实习的过程中,通过优秀企业文化和管理的教育,受到师傅们吃苦耐劳、集体主义、组织纪律等优良品质的影响,不仅掌握了技能本领,更重要的还接受了先进的企业文化,适应了企业规章制度的管理约束,使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大大增强。

本研究成果在漯河市食品工业学校经过几年的研究和实践,学生的整体素质和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大大促进了学习成绩和实际操作能力,教学质量不断提高。通过对用人单位的跟踪调查,认为通过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从我校毕业的学生能更快的融入企业、担当重任,能更快适应社会需求,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用人单位满意率在95%以上。几年来,我校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专业对口就业率在92%以上。90%以上的毕业生安置到漯河市区,就业去向为双汇集团、汇通集团、奥的利集团等骨干食品企业;对少数愿意去外地就业的学生,学校也作了精心安排,安置到上海、苏州等地一些名优企业。该成果的应用产生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