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k小说网作者qq登录: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23:01:25
“人静而后安,安而能后定,定而能后慧,慧而能后悟,悟而能后得。”    今天偶然看到这句话,觉得不错,摘录下来。既然是喜欢,就是因为与自己的思想能够有所相通。    回想自己的一些道路,觉得非常正确。每一个有所追求的人,都不缺少目标。有了目标之后呢,需要的就是顽强的毅力坚持,坚持奋斗之后呢就会有所启蒙和醒悟,然后化为自己的知识和财富。    不过有一点很微妙也很重要,那就是:学会快乐的学习,如果当作负担,那么就会很累,很疲惫,学习没有了效率,要学会喜欢他。那样也许会事半功倍吧!    来源:《大学》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朱子有一段注:“止者,所当止之地,即至善之所在也。知之,则志有定向。静,谓心不妄动。安,谓所处而安。”

那么:
知止,就是有明确的人生目标;
有定,就是树立坚定的志向。
知至善的目标,立坚定的志向,就可以心不妄动;
心不妄动,则所处而安,不为外界影响所动了。



1)知止——明确原则,理清期许

“止”指“归宿”、“立场”。“知止”即对目标、归宿和自己的原则立场有明确了解。对佛教而言,“止”为梵文奢摩他的意译,又译“止寂”、“禅定”,指通过坐禅入定,扫除妄念,专心一境,达到寂静的境界。与“止”相对的范畴为“观”,为梵文毗婆舍那的意译,也被译为“智慧”,是在“止”的基础上发生的,指集中详细观察思维预定的事物和义理,获得某种功德和智慧。

2)有定——站稳立场,坚定不移

“定”是定向。朱子《大学章句》解“定”字说:“知之,则有定向”。知止指对归宿有明确了解,则已经是“志有定向”的。所以,“定”字应指坚定不移。“知止而后有定”即是说,能对归宿有明确的了解,然后方能坚守不移。

3)能静——动机纯正,心不妄动

“静”是静心。朱子《大学章句》释“静”字说:“静,谓心不妄动”。对于“静”,《礼记》云:“人生而静,天之性也。”《论语》也说:“仁者静”。道教的北派全真道认为清静是修道的基础,故奉《清静经》为玄门日诵课之首,经云:“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4)能安——身心安详,从容有度

“安”是随处而安稳。朱子《大学章句》释“安”字为“安,谓随处而安”。《管子。内业》进一步谈到“安”和“静”、“定”的密切关联:“天主正,地主平,人主安静。”又曰:“圣人与时变而不化,从物而不移,能正能静,然后能定。”再曰:“正心在中,万物得度。”最后则是“德成而智出”。

5)能虑——思虑周到,驱除偏见

“虑”是思考精审。朱子《大学章句》释“虑”字为“虑,谓处事精详”。

6)能得——合理选择,心安理得

“得”有完成、达成的意思。朱子《大学章句》释“得”字为:“得,谓得其所止”。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是一个思维程序运行的过程。现实当中,特别是网络当中,程序是饱受病毒侵扰的。软件是可以由低级升级至高级的,但人是如何升级的呢?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本身就是境界,要想进入这个境界首先要知道“止”,有了“知止”下面的程序才得以运行。现如今的人是很难有真正的机会来认真总结自己的,想得到“知止”的难度与得到通过思考之后的“有所得”的难度是基本相同的。甚至难度更大。难就难在人士很难“知止的”!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静无以成学。(蹈< 忄旁>)慢则不能研精,险躁则不能理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

有道德修养的人,是这样进行修养锻炼的,他们以静思反省来使自己尽善尽美,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确坚定,不安定清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在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的学习中积累起来的;如果不下苦工学习就 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如果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燥不安就不能陶治性情使节操高尚。如果年华与岁月虚度,志愿时日消磨,最终就会像枯枝落叶般一天天衰老下去。这样的人不会为社会所用而有益于社会,只有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的穷家破舍里,到那时再悔也来不及了。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出自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这既是诸葛亮一生经历的总结,更是对他儿子的要求。在这里诸葛亮用的是“双重否定”的句式,以强烈而委婉的语气表现了他对儿子的教诲与无限的期望。用现代话来说:“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平静安详全神贯注的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运用了《逻辑学》中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来强调他要表达的“淡泊以明志,宁静而志远”。这是一句富含哲理的话。这同“要想取之,必先与之”,“欲达目的,需先迂回曲折”的道理一样,现在的“淡泊”、“宁静”求清净,不想有什么作为,而是要通过学习“明志”,树立远大的志向,待时机成熟就可以“致远”,轰轰烈烈干一番事业。
“淡泊”是一种古老的道家思想,《老子》就曾说“恬淡为上,胜而不美”。后世一直继承赞赏这种“心神恬适”的意境,如白居易在《问秋光》一诗中,“身心转恬泰,烟景弥淡泊”。他反映了作者心无杂念,凝神安适,不限于眼前得失的那种长远而宽阔的境界  一个德才兼备者的操行,是以心绪宁静来涵养德性,以生活节俭来提高品德。不能够恬淡寡欲就不能明确志向,不能够平和安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进行学习需要安静的心情,增长才干需要学习。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没有志向就不可能学有所成。放纵怠慢就不能振奋精神,偏激浮躁就不能陶冶性情。这样,年龄、学问会同时光一起飞逝而过,意志会随着岁月一天天消逝,最后精力衰竭而学识无成。不被社会所接纳,到那时悲哀的守着贫穷的家,即使后悔也来不及了。
赏析
君子的品德,静来修身,俭来养德,不抛开功名利禄就不能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不做到安静就不能高瞻远瞩。学习必须安静焉.才能来源于学习,不学习无法扩展才能,没有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有所成就。享乐过度就不能振奋精神,暴躁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和时光一同逝去了,意志和时间一同消失了,像枯枝败叶一样凋落,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晚年守着破房子痛惜过去,还怎能来得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