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与野兽故事全文:随着李白去流浪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9 05:53:20

    
      随着李白去流浪
                                     1
    我国唐代的伟大诗人李白,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极其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并收集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逐渐形成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
    李白少时,好任侠,且喜纵横,仗剑远游。开元十三年即公元725年,李白出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他乘舟沿江出峡,渐行渐远,家乡的山峦逐渐隐没不可辨了,只有从三峡流出的水仍跟随着他,推送着他的行舟,把他要送到一个陌生而又遥远的城市中去,实现他雄才伟略的宏伟志愿。
    让李白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在江陵会有一次不平凡的会见,他居然见到了受三代皇帝崇敬的道士司马祯。天台道士司马帧不仅学得一整套的道家法术,而且写得一手好篆,诗也飘逸如仙。玄宗对其非常尊敬,曾将他召至内殿,请教经法,还为他造了阳台观,并派胞妹玉真公主随其学道。
    李白能见到这个备受恩宠的道士,自然十分开心,还送上了自己的诗文供其审阅。李白器宇轩昂,资质不凡,司马祯一见己十分欣赏,及至看了他的诗文,更是惊叹不已,称赞其“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因为他看到李白不仅仪表气度非凡,而且才情文章也超人一等,又不汲汲于当世的荣禄仕宦,这是他几十年来在朝在野都没有遇见过的人才,所以他用道家最高的褒奖的话赞美他。这也就是说他有“仙根”,即有先天成仙的因素,和后来贺知章赞美他是“谪仙人”的意思差不多,都是把他看做非凡之人。这便是李白的风度和诗文的风格给予人的总的印象。
    李白为司马祯如此高的评价欢欣鼓舞。他决心去追求“神游八极之表”这样一个永生的、不朽的世界。兴奋之余,他写成大赋《大鹏遇希有鸟赋》,以大鹏自喻,夸写大鹏的庞大迅猛。这是李白最早名扬天下的文章。
    大鹏遇希有鸟赋并序余昔于江陵,见天台司马子微,谓余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因著大鹏遇希有鸟赋以自广。此赋已传于世,往往人间见之。悔其少作,未穷宏达之旨,中年弃之。及读晋书,睹阮宣子大鹏赞,鄙心陋之。遂更记忆,多将旧本不同。今复存手集,岂敢传诸作者?庶可示之子弟而已。其辞曰:南华仙,发天机于漆园。吐峥嵘之高论,开浩荡之奇言。徵至怪于齐谐,谈北溟之有鱼。吾不知其几千里,其名曰鲲。化成大鹏,质凝胚浑。脱鬐鬣于海岛,张羽毛于天门。刷渤澥之春流,晞扶桑之朝暾。燀赫乎宇宙,凭陵乎昆仑。一鼓一舞,烟朦沙昏。五岳为之震荡,百川为之崩奔。尔乃蹶厚地,揭太清。亘层霄,突重溟。激三千以崛起,向九万而迅征。背嶪太山之崔嵬,翼举长云之纵横。左回右旋,倏阴忽明。历汗漫以夭矫,羾阊阖之峥嵘。簸鸿蒙,扇雷霆。斗转而天动,山摇而海倾。怒无所搏,雄无所争。固可想象其势,髣髴其形。若乃足萦虹蜺,目耀日月。连轩沓拖,挥霍翕忽。喷气则六合生云,洒毛则千里飞雪。邈彼北荒,将穷南图。运逸翰以傍击,鼓奔飙而长驱。烛龙衔光以照物,列缺施鞭而启途。块视三山,杯观五湖。其动也神应,其行也道俱。任公见之而罢钓,有穷不敢以弯弧。莫不投竿失镞,仰之长吁。尔其雄姿壮观,坱轧河汉。上摩苍苍,下覆漫漫。盘古开天而直视,羲和倚日以旁叹。缤纷乎八荒之间,掩映乎四海之半。当胸臆之掩画,若混茫之未判。忽腾覆以回转,则霞廓而雾散。
    李白自江陵南下,途经岳阳,再向南去,便到了此行的目的地之一洞庭湖。可是正当泛舟洞庭时,发生了一件不幸的事情,李白自蜀同来的旅伴吴指南暴病身亡。李白悲痛万分,他伏在朋友的身边,号陶大哭,“泣尽继之以血”。由于他哭得过于伤痛,路人听到都为之伤心落泪。旅途上遇到这样的不幸,真是无可奈何,李白只好把吴指南暂时殡葬于洞庭湖边,自己继续东游,决心在东南之游以后再来搬运朋友的尸骨。而后,李白来到了庐山,在此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望庐山瀑布》诗。
望庐山瀑布
唐朝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李白的江南之行,是来到六代故都金陵。此地江山雄性,虎踞龙盘,六朝宫阅历历在目。这既引起李白许多感慨,也引起了他对自己所处时代的自豪感。他认为往日之都,己呈一片衰颓之气,没有什么好观赏的了,根本不及当今皇帝垂拱而治,天下呈现出的一片太平景象。金陵的霸气虽己消亡,但金陵的儿女却饱含深情地接待李白。当李白告别金陵时,吴姬压酒,金陵子弟殷勤相送,频频举杯劝饮,惜别之情如东流的江水,流过了人们的心头,使人难以忘却。

                                      2

    李白告别金陵后,从江上前往扬州。扬州是当时的一个国际都市。李白从没有看到过如此热闹的城市,与同游诸人盘桓了一些时日。到了盛夏,李白与一些年轻的朋友《系马垂杨下,衔杯大道边。天边看绿水,海上见青山》,好不惬意。到了秋天,他在淮南(治所在扬州)病倒了。卧病他乡,思绪很多,既感叹自己建功立业的希望渺茫,又深深地思念家乡,惟一能给他带来点安慰的,便是远地友人的书信。
    李白在准南病好之后,又到了姑苏。这里是当年吴王夫差与美女西施日夜酣歌醉舞的地方,李白怀古有感,写了一首咏史诗《乌栖曲》。这首诗后来得到了贺知章的赞赏,称其“可以泣鬼神矣”。由此看来,李白的乐府诗有时虽袭用旧题,却多别出新意。
泣鬼神的《乌棲曲》
姑苏台上乌棲时,吴王宫里醉西施。
吴歌楚舞欢未毕,西山犹衔半边日。
金壶丁丁漏水多,起看秋月堕江波。
东方渐高奈若何。——李白
    姑苏的历史遗迹固然引起了李白的怀古之情,美丽单纯的吴姬、越女更让李白赞美不己。在昔日西施浣纱的茑萝山下,李白以自己的生花妙笔为现今在浣纱石上的越女留下了一幅幅优美的速写。李白由越西归,回到了荆门。在荆门他一呆就是三个月。虽然思乡心切,但功业没有一点成就,他自觉难于回转家园。最后,他决定再度漫游。
    首先,他来到洞庭湖,把吴指南的尸骨移葬到江夏(今湖北武昌)。他在江夏结识了僧行融,又从他那里了解到孟浩然的为人,于是便去襄阳拜见孟浩然,由此写下了著名的五律诗《赠孟浩然》。不久,李白到了安陆,在小寿山中的道观住了下来。然而,隐居于此并非长久之计,他仍然想寻找机会,以求仕进。在隐居寿山时,李白以干谒游说的方式结交官吏,提高自己的声誉。
李白的文才得到了武后时宰相许圉师的赏识,便将其招为女婿。李白与夫人许氏在离许家较近的白兆山的桃花岩下过了一段幸福美满的婚姻生活。可是美好的夫妻生活并没有令李白外出漫游以图功业的心志有所衰微减退。他以安州妻家为根据地,又几次出游,结识了一些官吏和贵公子,并于开元二十二年即公元734年,谒见荆州长史兼襄州刺史韩朝宗。

                                         3

     以后,李白第一次进了长安城。封建帝王常在冬天狩猎。玄宗即位后,己有过多次狩猎,每次都带外国使臣同去,耀武扬威,以此震慑邻国。开元二十三年即公元735年,玄宗又有一次狞猎,正好李白也在西游,因上《大猎赋》,希望能博得玄宗的赏识。他的《大猎赋》希图以“大道匡君,示物周博”,而“圣朝园池遐荒,殚穷六合”,幅员辽阔,境况与前代大不相同,夸耀本朝远胜汉朝,并在结尾处宣讲道教的玄埋,以契合玄宗当时崇尚道教的心情。
    李白西来的目的是献赋,另外,也趁此游览一下长安,领略这座“万国朝拜”的帝京风光。他居住在终南山脚下,常登临终南山远眺。当他登上终南山的北峰时,眼前呈现出泱泱大国的风貌。他深感生存在这样的国家是不平凡的,因此颇有自豪之感。可一想到这兴旺发达的帝国内部己产生了腐朽的因素,他的轩昂情绪又受到打击。
    李白进长安后结识了卫尉张卿,并通过他向玉真公主献了诗,最后两句说“何时人少室,王母应相逢”,是祝她入道成仙。李白还在送卫尉张卿的诗中陈述自己景况很苦,希望引荐,愿为朝廷效劳。由此,他一步步地接近了统治阶级的上层。
    李白这次在长安还结识了贺知章。李白有次去紫极宫,不料竟在那里遇见了贺知章。他早就拜读过贺老的诗,这次相遇,自然立刻上前拜见,并呈上袖中的诗本。贺知章颇为欣赏《蜀道难》和《乌栖曲》,兴奋地解下衣带上的金龟叫人出去换酒与李白共饮。李白瑰丽的诗歌和啸洒出尘的丰采令贺知章惊异万分,竟说:“你是不是太白金星下凡到了人间?”
蜀道难 李白
噫吁戏,危乎高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躔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使人听此凋朱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虺,砰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按】六朝《瑟调曲》旧题
  【蚕丛、鱼凫】古蜀国王
  【太白】太乙,秦岭峰名
  【山摧】《华阳国志·蜀志》载秦惠文王下嫁五个女给蜀王,蜀派五力士迎娶。返回梓潼,遇一大蛇钻入山洞,五力士共拉蛇尾,结果山被拉塌,力士与女皆压死,山也分为五岭。
  【六龙】神话中替太阳驾车的羲和日赶六龙载太阳神在天空从东到西行
  【高标】最高峰
  【青泥】岭名,为唐入蜀要道。《元和郡县志》“悬崖万仞,山多云雨,行者屡逢泥淖,故号青泥岭”。在今陕西略阳县。
  【扪参历井】参、井,皆星宿名。参是蜀的分野,井是秦分野。(古认为地上某地区与天上某星宿相应,叫分野)
  【子规】杜鹃鸟。据《华阳国志·蜀志》,古有蜀王杜宇,号望帝,后禅位出奔,其时子鹃鸟鸣,蜀人因思念杜宇,故觉此鸟鸣悲切。
  【剑阁】四川剑阁县北七里大、小剑山间的一座雄关,即剑门关。西晋张载《剑阁铭》“一夫荷戟,万夫趑趄。形胜之地,非亲勿居”
    一年快过去了,李白仍然作客长安,没有机会出任,他的心情有些沮丧。好友诚意相邀,希望他同去青山之阳的别业幽居,但李白无意前往。这次去长安,抱着建功立业的理想,却毫无着落,这使李白感到失望并有点愤懑。往王公大人门前干谒求告,也极不得意,只有发出“行路难,归去来”的感叹,离开了长安。

                                       4

    天宝元年即公元742年,由于玉真公主和贺知章的交口称赞,玄宗看了李白的诗赋,对其十分仰慕,便召李白进宫。李白进宫朝见那天,玄宗降辇步迎,“以七宝床赐食于前,亲手调羹”。玄宗问到一些当世事务,李白凭半生饱学及长期对社会的观察,胸有成竹,对答如流。玄宗大为赞赏,随即令李白供奉翰林,职务是草拟文告,陪侍皇帝左右。玄宗每有宴请或郊游,必命李白侍从,利用他敏捷的诗才,赋诗纪实。虽非记功,也将其文字流传后世,以盛况向后人夸示。李白受到玄宗如此的宠信,同僚不胜艳羡,但也有人因此而产生了嫉恨之心。
    天宝初,每年冬天玄宗都带着酋长、使臣去温家狞猎,李白自然侍从同去,当场写赋宣扬玄宗的盛德,歌颂圣朝威力,深得玄宗赏识。此时,玄宗宠爱杨玉环,每与她在宫中游乐时,玄宗都要李白写些行乐词,谱人新曲歌唱。李白怀着“长揖蒙垂国士恩,壮士剖心酬知己”的心情,竭尽才思采写这些诗。
    在长安时,李白除了供奉翰林、陪侍君王之外,也经常在长安市上行走。他发现国家在繁荣的景象中,正蕴藏着深重的危机。那便是最能够接近皇帝的专横的宦官和骄纵的外戚。他们如乌云一般笼罩着长安,笼罩着中国,给李白以强烈的压抑感。
    与此同时,李白放浪形骸的行为又被翰林学士张坦所诽谤,两人之间产生了一些嫌隙。宦官和外戚的受宠,使李白"大济苍生"的热情骤然冷了下来,自己虽在长安,但也没有施展自己管、晏之术的机会。朝政的腐败,同僚的诋毁,使李白不胜感慨,他写了一首《翰林读书言怀呈集贤诸学士》表示有意归山。谁料就在此时,倒被赐金放还,这似乎令李白感到非常意外。这次被赐金放还似乎是李白说了不合时宜的话。这次的归山,实在是体面一点的放逐。
翰林读书言怀呈集贤诸学士
李白
晨趋紫禁中,夕待金门诏。
观书散遗帙,探古穷至妙。
片言苟会心,掩卷忽而笑。
青蝇易相点,《白雪》难同调。
本是疏散人,屡贻褊促诮。
云天属清朗,林壑忆游眺。
或时清风来,闲倚栏下啸。
严光桐庐溪,谢客临海峤。
功成谢人间,从此一投钓

 5
  
  天宝三年即公元744年的夏天,李白到了东都洛阳。在这里,他遇到正在蹭蹬不遇的杜甫。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两位诗人见面了。此时,李白已名扬全国,而杜甫风华正茂,却困守洛城。李白比杜甫年长十一岁,但他并没有以自己的才名在杜甫面前倨傲;而“性豪业嗜酒”、“结交皆老苍”的杜甫,也没有在李白面前一味低头称颂。两人以平等的身份,建立了深厚的友情。在洛阳时,他们约好下次在梁宋即今开封商丘一带会面,访道求仙。
  这年秋天,两人如约到了梁宋。两人在此抒怀遣兴,借古评今。他们还在这里遇到了诗人高适,高适此时也还没有禄位。然而,三人各有大志,理想相同。三人畅游甚欢,评文论诗,纵谈天下大势,都为国家的隐患而担忧。这时的李杜都值壮年,此次两人在创作上的切磋对他们今后产生了积极影响。
  这年的秋冬之际,李杜又一次分手,各自寻找道教的师承去造真簏即道教的秘文、授道簏去了。李白到齐州即今山东济南一带紫极宫清道士高天师如贵授道簏,从此他算是正式履行了道教仪式,成为道士。其后李白又赴德州安陵县,遇见这一带善写符篆的盖寮,为他造了真寰。此次的求仙访道,李白得到了完满的结果。
  老子、李白、蒲松龄给崂山增添了完全不同的音思、气势、韵调,流响非凡,是崂山诸篇的点睛之作。老子的崂山有物理之气、蒲松龄的崂山有人神之气、李白的崂山则是仙气之峰,所谓有仙则名,在李白之后再无其极。仙气,不拘泥于人神之别,而是令其合而为一。人神合一,这是人类轴心时代文化的特征,也是各种文学哲学艺术的高峰时期,人无范限、神无规矩,这是先人们自造的无比自由的精神时空。
  李白唐朝天宝初年入翰林,得罪权贵、不甘秽气、奉请而退被“赐金还山”,也就是说,是唐皇亲自制造了举世绝有的游山玩水之李仙人,李白得用俸禄不朝皇帝而朝山水的大幸。其后应进士不第而学道去嵩山和茅山修炼过多年的吴筠之约寻访崂山,再与杜甫遇于洛阳相约结游天下,应王屋山道教上清派宗师司马承祯邀请,一起渡过黄河,去王屋山,路遇不见经传的孟大融,志趣相投,李白挥笔赠诗引介崂山。
  也许,恐怕是因华山之险,力不从心,我没有听说李白到过华山,自然他也就无缘见到西岳之险竣,之秀美。但是,李白到过海上崂山。那是唐代天宝年间,诗人李白与友人同游崂山,这是李白平生第一次见到大海,也许是对海的喜悦,对神仙的向往超过了对山的豪情,在离开崂山不久,便用回忆的形式写下了“我昔东海上,劳山餐紫霞。亲见安期公,食枣大如瓜。中年谒汉主,不惬还归家。朱颜谢春晖,白发见生涯。所期就金液,飞步登云车。愿随夫子天坛上,闲与仙人扫落花。”《寄王屋山人孟大融》的诗句。
  寄王屋山人孟大融
  唐朝李白
  我昔东海上,劳山餐紫霞。亲见安期公,食枣大如瓜。
  中年谒汉主,不惬还归家。朱颜谢春辉,白发见生涯。
  所期就金液,飞步登云车。愿随夫子天坛上,闲与仙人扫落花。
  王屋山在今河南省济源市西北,自古为道教圣地,号称“清虚小有洞天”,位居道教十大洞天之首。开元年间,唐玄宗在王屋山为道教上清派宗师司马承祯敕建阳台观,司马承祯是李白的诗友,可能是应他的邀请,天宝三年(744年)的冬天,李白同杜甫一起渡过黄河,去王屋山,他们本想寻访道士华盖君,但没有遇到。可能是这时他们遇到了一个叫孟大融的人,志趣相投,所以李白挥笔给他写了这首已经酝酿早已胸有成竹的诗。
  进入崂山的人,历代不绝,留下足迹、咏叹、文字,让山有仙名之韵、水有龙灵之气者,也是代有其人,水气灵动、山韵名停,使崂山非山、而有了人格。远古洪荒年代人对自然的处女之恋,便是把自然当作少女和风流之子。崂山永远青春不老,除了自然的力量,正是人一代一代恋着这永恒之美,才使这种气韵之美愈发年轻了。《道德经》在太清宫、《庄子》在北九水、李白在崂峰、邱处机在太平宫、康有为在浮山、蒲松龄在华楼宫、赵孟hu在塘子观----除了士人,还有陈沂、郭沫若、柳亚子等文事官员,杨得志、叶恭绰等武事官员,都留下了启发想象灵思的诗篇章句,爬崂山你不免会与之相遇。
  
  6
  
  前面提到李白被唐玄宗炒了鱿鱼,这与李白口风不严,泄露了宫廷秘密有关。李白究竟泄露了哪些宫闱秘密才遭此结果呢?
  其实,李白是作为文学侍从(用今天的话说,是“娱乐人士”)被召进京、出入宫廷的,唐明皇待他,说白了就是“俳优蓄之”。表面上看很客气、很亲昵,但实际上始终没有把李白当作经世济民的政治人才。因此,李白担任翰林供奉的一年半时间里,不可能接触到任何政治事务。换言之,李白不可能泄露什么政治机密。所以,李白所能泄露的,只能是帝王愚暗和宫闱秽闻一类事情。
  范传正说,李白“乘醉出入省中,不能不言温室树”。“温室树”是一个历史故事,汉朝人孔光(孔子的十四世孙),成帝时官至尚书令,他为人谨慎周密,从不跟家人说起有关朝廷的任何事情。一天,有人问他:“温室殿(汉朝长乐宫、未央宫都有温室殿)院子里都种着什么树木?”孔光默然不答,把话题岔开了。后来就以“温室树”代指宫廷秘密。很显然,李白不是孔光一类人物,他是一个嗜酒如命、酒后又口没遮拦的人。不难想象,“长安市上酒家眠”的时候,李白一定曾经讲述过自己在宫廷中的见闻。从他喜欢在诗歌中发牢骚这一特点推测,喝醉酒的时候,李白还有可能讽刺、痛骂过唐明皇及其身边若干人,例如杨贵妃和安禄山。
  说过的话,早已随风而逝。但是,他的诗歌,有一部分得以保存至今。从一些诗歌中看,李白确实是讽刺过皇帝、泄露过宫帏秽闻的。例证之一《乌栖曲》:姑苏台上乌栖时,吴王宫里醉西施。吴歌楚舞欢未毕,青山犹衔半边日。银箭金壶漏水多,起看秋月坠江波,东方渐高奈乐何。《乌栖曲》是乐府旧题,梁元帝、徐陵等人用这题目所写的作品,都是描写男女夜间亲昵欢爱题材的。前人指出,李白这一首诗是借古讽今之作,即:借吴宫往事讽刺唐明皇与杨贵妃的夜饮作乐。
  例证之二《古风》其四十三:周穆八荒意,汉皇万乘尊。淫乐心不极,雄豪安足论?西海宴王母,北宫邀上元。瑶水闻遗歌,玉杯竟空言。灵迹成蔓草,徒悲千载魂。这一首诗的意思所在,前人有指出是讽刺唐玄宗好神仙之道的,也有人指出是讽刺唐玄宗纵欲取乐的,王母、上元比喻女宠——杨贵妃。其实两说可以合为一说,唐玄宗是既好神仙,又耽女色的。
  例证之三《上元夫人》:上元谁夫人?偏得王母娇。嵯峨三角髻,馀发散垂腰。裘披青毛铁,身著赤霜袍。手提嬴女儿,闲与凤吹箫。眉语两自笑,忽然随风飘。李白研究专家安旗先生认为,诗中的王母、上元喻指杨贵妃与其姊虢国夫人,赢女儿喻指武惠妃女太华公主。整首诗写杨氏家族为了巩固受宠地位,以联姻为手段,促成杨贵妃堂弟杨錡与太花公主的婚事(《李太白别传》104页)。也就是说,诗中含有讽刺杨家以婚姻作为政治交易的意思。
  例证之四《古风》其五十五:齐瑟弹东吟,秦弦弄西音。慷慨动颜魄,使人成荒淫。彼女佞邪子,婉娈来相寻。一笑双白璧,再歌千黄金。珍色不贵道,讵惜飞光沉?安识紫霞客,瑶台鸣素琴?这首诗更厉害,直接讽刺唐玄宗耽于女色淫乐、赏赐无度等行为,认为那是虚掷光阴,荒废国政。
  例证之五《寓言三首》其三:长安春色归,先入青门道。绿杨不自持,从风欲倾倒。海燕还秦宫,双飞入帘栊。相思不相见,托梦辽城东。这一首诗,前人已经指出是讽刺杨贵妃的。安旗先生进而认为,“辽城东”指的是幽州,代指安禄山。因为,幽州乃范阳节度使辖境,而安禄山当时正担任范阳节度使。他认为,“绿杨”就是指安禄山、杨贵妃,“海燕”“双飞”比喻二人已成淫乱之势。杨贵妃、安禄山是否已有淫乱行为我们无法肯定,但是他们的关系暧昧、举止不雅,是屡见载籍的。李白由于初入宫廷时,有过多次随从唐明皇游乐的机会,唐明皇对他也不甚设防,故而对杨贵妃、安禄山的关系比较了解。《开元天宝遗事》记载了一个故事,一次唐玄宗在便殿宴请翰林学士,问李白:“朕跟天后(武则天)用人表现怎么样?”李白回答道:“天后用人,如同小孩子买瓜,不管香味,只取个儿肥大的……”。我认为,这里的“天后”很可被李白借指杨贵妃,安禄山就是体形肥大之人。有文献记载,高力士因为耻于李白在皇帝面前让自己给他脱靴子,向杨贵妃说过李白的坏话。可以想象,李白被唐玄宗逐出宫廷,跟杨贵妃是有一定关系的。李白可能早就看出了杨贵妃、安禄山暧昧关系的苗头,并且感到厌恶。
  李白之所以会讽刺君主、说出宫廷见闻,一方面跟李白的性格有关。一生都不脱孩子气的李白,对他所深感不满的事情,做不到隐忍不发。另一方面,李白也可能是有意效法古代圣贤(例如周公的“金滕之书”),为了表现对君主、王朝的忠心,要为当世立存照,为后世作警戒。换句话说,他这么做是为了李唐王朝的长久利益。
  李白的上述表现,在后世读者看来,当然是可爱的。但是,对于当事的唐明皇等人,对于李唐王朝的面子,是大为不利的。逐出朝廷,那是必须的。
  其实,从诗歌中看,比起杜甫,李白的讽刺君主、泄露宫帏秘密,还是较为温和、含蓄的。杜甫诗歌中揭露、讽刺语言的尖锐、有力,远远超过了李白。大概正是因为这个缘故,唐明皇驱逐李白的时候,还能保持表面上的客气,给了他一大笔钱。
  有人说,假如李白真是泄露过宫闱秘密,早就被杀掉了。这是不了解唐朝风气和唐朝皇帝的外行话,大唐王朝比一般人想象的要大气、大度得多。那时候的言论是相当自由的,文人说几句怪话、坏话,不会有人追究;那时候的皇帝是相当自信的,不会动不动就使用国家暴力机器,钳人口舌,取人性命。
  天宝四年即公元745年秋天,李白与杜甫在东鲁第三次会见。短短一年多的时间,他们两次相约,三次会见,知交之情不断加深。他们一道寻访隐士高人,也偕同去齐州拜访过当时驰名天下的文章家、书法家李邕。就在这年冬天,两人分手,李白准备重访江东。
  李白离开东鲁,便从任城乘船,沿运河到了扬州。由于急着去会稽会见元丹丘,也就没有多滞留。到了会稽,李白首先去凭吊过世的贺知章。不久,孔巢文也到了会稽,于是李白和元丹丘、孔巢文畅游禹穴、兰亭等历史遗迹,泛舟静湖,往来剡溪等处,倘佯山水之中,即兴描写了这一带的秀丽山川和美丽妇女。
  在金陵,李白遇见了崔成甫。两人都是政治上的失意者,情怀更加相投。每次游玩时,都尽情畅游,不计早晚。他们泛舟秦淮河,通宵达旦地唱歌,引得两岸人家不胜惊异,拍手为他们助兴。两人由于性格相投、遭遇相似,所以比之一般朋友更为默契,友情更深厚,因而李白把崔成甫的诗系在衣服上,每当想念,便吟诵一番。
  李白在吴越漫游了几年,漂泊不定。这时国家混乱,情况一年比一年差。在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心情引导下,他决计去幽燕即今北京一带,以探虚实。到了幽燕之后,李白亲眼看到安禄山秣马厉兵,形势己很危急,自己却无能为力。安史之乱前两三年,李白漫游于宣城、当涂、南陵、秋浦一带,仍然衣食依人,经常赋诗投赠地方官,以求帮助。
  
  7
  
  在此次漫游期间,李白因夫人许氏病亡,又娶宗氏。家庭多变,国家多事,李白一面求仙学道,一面企图为国建功,对于国家安危,颇多关切,虽然仍事漫游,已与过去有所不同。
  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策发,李白避居庐山。那时,他的胸中始终存在着退隐与济世两种矛盾的思想。永王李磷恰在此时出师东巡,李白应邀人幕。李白人幕后,力劝永王勤王灭贼,而对于政治上的无远见,他也作过自我检讨。同在江南的萧颖士、孔巢文、刘晏也曾被永王所邀而拒不参加,以此免祸,李白在这点上显然不及他们。
  永王不久即败北,李白也因之被系浔阳狱。这时崔涣宣慰江南,收罗人才。李白上诗求救,夫人宗氏也为他啼泣求援。将吴兵三千军驻扎在浔阳的宋若思,把李白从监牢中解救出来,并让他参加了幕府。李白成为宋若思的幕僚,为宋写过一些文表,并跟随他到了武昌。李白在宋若思幕下很受重视,并以宋的名义再次向朝廷推荐,希望再度能得到朝廷的任用。但不知什么原因,后来不但未见任用,反被长流夜郎即今贵州梓潼,完全出乎意料。因为当时永王幕下的武将均巴得到了重用。事情之所以发生变故,可能与崔涣、张镐这批人的失势有关。
  至德二年即公元757年冬,李白由浔阳道前往流放之所夜郎。因为所判的罪是长流,即将一去不返,而李白此时已届暮年,“夜郎万里道,西上令人老”,不由更觉忧伤。由于李白在海内素负盛名,此行沿路受到地方官的宴请,大家都很尊重他,并没有把他看做一个遭流放的罪人。
  乾元二年即公元759年,李白行至巫山,朝廷因关中遭遇大旱,宣布大赦,规定死者从流,流以下完全赦免。这样,李白经过长期的辗转流离,终于获得了自由。他随即顺着长江疾驶而下,而那首著名的《朝发白帝城》最能反映他当时的心情。
  早发白帝城
  唐朝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诗是写景的。唐肃宗乾元二年(759),诗人流放夜郎,行至白帝遇赦,乘舟东还江陵时而作此诗。诗意在描摹自白帝至江陵一段长江,水急流速,舟行若飞的情况。首句写白帝城之高;二句写江陵路遥,舟行迅速;三句以山影猿声烘托行舟飞进;四句写行舟轻如无物,点明水势如泻。全诗锋棱挺拔,一泻直下,快船快意,令人神远。难怪乎明人杨慎赞曰:“惊风雨而泣鬼神矣!”
  到了江夏,由于老友良宰正在当地做太守,李白便逗留了一阵。乾元二年,李白应友人之邀,再次与被谪贬的贾至泛舟赏月于洞庭之上,发思古之幽情,赋诗抒怀。不久,又回到宣城、金陵旧游之地。差不多有两年的时间,他往来于两地之间,仍然依人为生。上元二年,己六十出头的李白因病返回金陵。在金陵,他的生活相当窘迫,不得已只好投奔了在当涂做县令的族叔李阳冰。
  上元三年即公元762年,李白病重,在病塌上把手稿交给了李阳冰,赋《临终歌》而与世长辞,终年六十二岁。
  
  8
  
  翻阅我国古代的文学作品,有许多著名作家写有不少脍炙人口的饮酒诗篇,其中曹操的《对酒当歌》、陶渊明的《饮酒诗》二十首、李白的《将进酒》、杜甫的《醉时歌》、陆游的《楼上醉歌》、苏轼的《水调歌头》等,都是流传后世的不朽之作。但要讲他们酒诗的文化内涵之深、积极意义之广,应首推唐代诗人李白。
  李白是盛唐诗坛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的浪漫主义诗人。他主要活动期在玄宗开元、天宝年间,这一时期是唐帝国空前繁荣强盛却又潜伏着各种社会矛盾和危机的时期,他的饮酒诗正体现了这一时期的特征。
  酒是一种古老而文明的饮料,是满足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种特殊食品。它给人们的作用很多,其中用来传载感情、媒介友谊,从古至今都是人们经常性的行为。李白借酒传情,以诗赠友,丰富了他饮酒诗的文化内涵。
  郭沫若在《李白与杜甫》中统计出李白的饮酒诗占他作品总数16%,而赠别送行之作在他饮酒诗中的比重很大。李白饮酒为诗、以诗赠友,这些诗大都表现了他对朋友的真挚感情和浓厚友谊。如《金陵酒肆留别》:“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此诗描写了诗人与金陵子弟分别时饮酒的情境,作者把他与朋友分别的感情来与东比长短,表现了诗人对金陵子弟深厚的感情和友谊。《题戴老酒店》云:“纪叟黄泉里,还应酿老春。夜台无李白,沽酒与何人”?悼念一位平凡的酿酒师傅,以质朴的语言表达了深挚的感情,十分感人,同时也显示了李白对友谊的珍视。李白蔑视王候公卿,对市井平发亲近热爱。杜甫说:“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街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诗人喝醉了酒就在街上市民家睡觉,天子叫他也不理睬,这说明他与平民有浓厚的交情和友谊,要不然他怎么会如此呢。《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寻鲁城北范居士失道落苍耳中见范置酒摘苍耳作》、《赠王伦》也是此类作品。通过以上略作分析,李白对朋友的情,对平民的饮酒诗里表现得特别突出。酒成了他缔结感情和友谊的纽带,诗人浓郁的"酒情"一直为后人所欣赏。
  酒后出杰作,诗成扬酒名,文学史上大大有之。白居易的长诗《琵琶行》、王绩的《赠程处士》、曹操《对酒当歌》的“杜康酒”、苏轼《泗州除久雪中成章使君送酌酒》的“双沟”酒不就是如今名扬天下的酒后佳作和诗后的名酒吗。李白更是如此,杜甫说他“斗酒诗百篇”喝一斗酒,可以作诗一百首,这虽然是夸张之词,但可以看出李白饮酒与诗歌创作的关系。他饮酒之时,诗兴大发,挥洒成章:“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莫,惟有饮者留其名”。此诗气概豪迈,语言奔放,表现了诗人豪放不羁、狂傲自负的性格。李白的诗作往往率兴而成,笔调酣畅,确似酒兴引起灵感。据黄岩柏《酒》“中国著名酒人述评之二”中记载李白饮酒名作有70多首,其中的《襄阳歌》、《将进酒》、《梁园吟》、《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把酒问月》《月下独酌》、《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是流传后世的不朽之作。酒助成了李白的诗,使他扬名天下。但反过来讲,李白的诗更使酒增加了光彩,可以说李白给酒的美要比酒给李白诗的美多得多。例如:如今四川万县地区的“诗仙太白酒”曾多次被评为部、省、市名酒,1959年还在全国评酒会上被推荐国庆十周年宴会用酒,84年国家旅游局把“太白酒”调销日本,现年销售量达5700多吨,畅销国内外,给该厂带来了巨大经济效益。还有现在酒类广告中经常借李白的形象或他的饮酒名句为注册商标。“醉太白”、“太白楼”或“太白遗风”之类标志招牌,在城乡的商标和招牌的酒、酒馆也更加芳香和甘甜。所以,李白以酒助诗,诗美酒名,在今天仍具有其深刻的文化意义。
  将进酒
  唐朝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君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
  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9

    酒可以使古代文人在沉重的封建压迫下获得暂时的解脱。中国的封建社会时间特别长,封建统治者对人民的压迫特别沉重,反应也就特别强烈。陶渊明、竹林七贤、陆游、辛弃疾等就是以寄酒为迹、借酒浇愁来反对当时黑暗社会最典型的代表。李白生活的时代,正是一个空前繁荣强盛却又潜伏着各种社会矛盾和危机的时代;是唐王朝由极盛而逐渐衰弱的转折点。开元初,玄宗是一位励精图治的好皇帝,他仿效太宗崇尚节俭的政治,知人善任,取得了前所未有成绩。开元末,玄宗陶醉于政治成功、纵欲享乐,用奸臣李林甫、杨国忠以及宦官,权力旁落。玄宗个人的纵欲奢侈测验对下臣的赏赐无度,带动整个官僚阶层奢侈成风,享乐无度。李林甫、杨国忠长期把持朝政任人唯亲,排斥异己,残害忠良。
    李白是一个正直、进步怀有远大抱负的诗人,他必然为自己的才智不得施展而感到忧愁;为建立“济苍生”、“安黎元”的功业不能实现而感到痛苦。为了解脱这忧愁和痛苦,李白找到了酒,酒成了他最喜爱之物。他甜饮之时大发怒火:“一谈一笑失顔色,苍蝇贝锦喧谤声。孔圣犹闻伤凤麟,董龙更是何鸡狗。韩信羞将绛灌比,祢衡耻逐屠沽儿”(《答王寒夜独酌有怀》)。骂李林甫、杨国忠奸佞之辈是苍蝇、鸡狗、屠沽儿,愤怒到了极点。当他情绪低落、忧愁万分时,又举杯劝人:“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莫,唯有饮者留其名”。“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将进酒》)。这“万古愁”是他巨大的悲哀,横亘宇宙、纵贯人类的悲哀;是他目睹大唐帝国从顶峰向下滑落而回天无力的悲哀,李白这“万古愁”几乎到了难以排遗的程度:“……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自悲身世,好像整个人生只有驾着扁舟邀游江湖一条出路了。寄酒为迹,以酒浇愁只能使诗人得到暂进的解脱,酒醒之后呢,诗人说: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酒终于不能成为他真正的解脱工具。
    李白的饮酒诗继承和发展了历代饮酒诗的形式,丰富了饮酒诗的内容。李白以前已有不少饮酒诗,如《诗经》中的《湛露》、《宾之初筵》、曹操的《对酒当歌》、陶渊明的《饮酒》诗20首,但他们都局限于四言五言。李白的饮酒诗在前人基础上发展到七言、杂言、绝句。尤其是他的一些七言歌行,句法长短错落,短句仅三字,长句达九至十字。如此多种多样、千变万化的形式正是李白大胆创新的结果。在表达内容上也是多方面的。有对封建权贵的鄙夷和富贵利禄的蔑视;有对当时黑暗政治的无情揭露和抨击;有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无限悲愤;有对朋友的深厚感情和友谊。饮酒诗的形式和内容到李白手中取得了如此巨大的成就,这一方面是因为他个性豪放不羁,诗歌情绪往往奔放无碍,因此不囿于声律、对仗的束缚。另一方面也是诗人追求自然美,运用各种形式表现各种生活内容的结果。
    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是伟大的,也是最典型的。他说自己的诗是“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啸傲凌沧洲”。杜甫称赞他的诗说:“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这种无比神奇的艺术魅力使他的饮酒诗具有独特鲜明的艺术风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自我形象鲜明,表达感情强烈。李白不是一个“万事不关心”的诗人。相反,他似乎什么都关心,很多生活他都体验过、表现过。尽管没有一种生活能永远使他满足,但是盆地炽热的感情、强烈的个性,在表现种种生活的诗都打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处处浓厚的自我表现的主观色彩。他想做官就说:“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当皇帝下诏其入京时,便得意忘形:“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他政治失意了,就大呼:“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李白最喜欢酒:“遥年汉水鸭头绿,恰似葡萄初棣醅。此江若变作春酒,垒曲便筑糟丘台”。由于他追求自我表现,于是感情上的表达方式便绝不是掩掩抑抑,而是无拘无束,奔迸而出,“鱼目亦笑我,谓与明月同,骅驷拳跼不能食,蹇驴得志鸣春风”。“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如此等等,慷慨激昂,大声疾呼,展示了诗人既高俊不凡,又孤独抑郁的形象。这里没有什么委婉含蓄,而是顺乎自然地直抒胸臆。
    主观随意,瞬息万变。读了李白一些较长的饮酒诗,给人起伏跌宕的感觉,往往从一个意象突然转到另一个意象,从一个境界突然跳到另一个境界,情感也处躁动不安的状态中。如他的名作《将进酒》,在诗里他正劝人开怀痛饮:“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好像他很安于颓废享乐的生活,但是他那象黄河一样奔腾跳动的感情变化莫测,他突然又说:“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强烈的信心转眼又代替了消极的怨叹。
    想象丰富,大胆运用比喻生动,夸张奇特。另一方面丰富的想象必须要靠生动的比喻、奇特的夸张来表现。当现实生活中的事物不够以形容、比喻、象征其思想愿望时,他就借助非现实的神话和种种奇丽惊人的幻想。如《把酒问月》:“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诗人借用了古代月中有兔捣药和后羿妻子嫦娥偷吃了羿的仙药与仙奔入月中的神话传说来驰骋幻想。再如《月下独酌》:“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诗人用拟人的手法把月亮和影子凑合起来志为所谓“三人”在一起交游欢乐,醉后各自又离去,而自己成为仙人,在邈远的天空与明月相见。丰富奇特的想象使诗的意境显得神奇莫测。当平常的语言已不足表达蓬勃激情时,就借助于夸张比喻:“百年三万六千日 ”。“一日须倾三百杯”,“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值万钱”,“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王伦送我情”。如此等等,诗人借助奇特的夸张、生动的比喻把这些对象的特征入大到极点,从而传神地表现出来,显示出他的极高的语言才能。
    言清新自然,明丽流畅。李白饮酒诗语言朴素无华、明丽流畅、珠圆玉润。“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这些语言天然真率,没有一点雕琢痕迹,就象脱口而出的口语,明折如话。胡应麟认为盛唐诗歌"兴象玲珑,无工可见,无迹可寻"指的是诗歌语言清新自然,浑然天成,没有着力痕迹。兴象玲珑是说意境浑融清澈,诗味隽永。李白饮酒诗大都具有这些特点,他曾经评价朋友的诗说:“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也正是他自己的语言特征。

10

    通常的印象,仿佛古代的诗人都挺能喝酒,特别是李白,他的《将进酒》中说“将进酒,杯莫停”,杜甫也在《饮中八仙歌》中说“李白一斗诗百篇”。可见李白是很爱喝酒的,但是他是不是真的能够喝很多酒,是不是一喝就是“一斗”呢?
    这得先从“斗”说起。现在已经没人用斗了,我们曾经见过的斗,一般是称量粮食的工具。一斗大约是50斤粮食。谁要是喝一斗酒,酒量自然是大得惊人。古时候量酒用的也是斗,但是跟现代称粮食的斗并不是一回事。
    《公羊传》:“熊蹯不熟,公怒,以斗击而杀之。”这斗就是喝酒的杯子,能够顺手拿起来投人,体积一定是有限的。《史记•项羽本纪》中,刘邦从鸿门宴上逃走时,让张良送给项羽白璧一双,送给范增玉斗一双,这玉斗也是酒器,张良可以随身带着,体积也不是很大。还有另一种称为斗的酒器,北斗七星,排列出来的形状就是这种斗的样子,这种斗有长长的柄,实际是盛酒的勺子。
    《诗经•大雅•行苇》有“酌以大斗,以祈黄考”。朱熹注:“大斗,柄长三尺。”古代的三尺,也就是现在的二尺多一些。大斗如此,小斗一定还要小。从出土的青铜斗看,也就是现在家里饭勺大小,一斗的容量也就是现在常用的一个玻璃杯。《史记•滑稽列传》齐威王问淳于髡能喝多少酒,淳于髡答:“臣一斗亦醉,一石亦醉。”“一斗亦醉”,这是说喝得很少,不算什么;“一石亦醉”,这是说喝得很多。
    古代酒的度数很低,喝上一斗酒是很容易的事,也就跟现在的一杯啤酒差不多。《水浒》中的武松,在景阳冈上喝了十八碗,是悬了点,但这是“燕山雪花大如席”式的夸张,并不为过。如果换成现在的白酒,那可就悬了,没有可信性了,成了“广州雪花大如席”式的夸张,成了败笔。
    只有李白喝酒的记录,没有发现李白连气喝上几斗酒的记录,估计李白的酒量是不大的。杜甫《饮中八仙歌》说:“汝阳三斗始朝天”,“张旭三杯草圣传”,“焦遂五斗方卓然”,只有“李白一斗诗百篇”。比较起来,人家是三斗始迷糊,五斗“方卓然”,可老李只一斗就“长安市上酒家眠”了。论酒量,李白显然不如那几位。杜甫说他“一斗诗百篇”,实际意思是,李白只要喝上一斗酒,就能够写出许多诗来。只喝那么一杯啤酒,就上了诗情,显然是酒精起了作用,这正说明了他酒量并不大。
    从李白的诗作来看,他喝酒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求醉,更不追求喝进肚里多少,而是借酒抒情,借酒发泄罢了。然而,一些脍炙人口、流芳百世的好诗也得以流传下来。也许,正是李白“斗酒百篇”的豪气,才使得他的诗作气势磅礴,高山仰止,无人匹敌并难望其项背矣。
把酒问月 唐朝 李白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酒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影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来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常照金樽里。
    古代的时候,月亮的存在对于人间是一个魅人的宇宙之迷。青天有月来几时劈头一问,对那时空的奇迹大有神往,迷惑之感.我今停杯一问之,给人一种非常突然的感觉,充分显示作者神往的醉态。倍有诗味.前两句倒装,一问摄起全篇,颇有气势。开篇从手持杯酒仰天问月写起,以下大抵两句换境换意,咏月舒怀。
    月高挂于天,令人生出人攀明月不可得的感慨。然而当人无意追攀时,月却万里相随,依依不舍。两句一冷一热,亦远亦近,若即若离,正所谓道是无情却有情,写出明月之于人既亲切又神秘的奇妙。紧接二句对月色做描绘:皎皎明月如明镜飞升,下照宫阙,绿烟散尽,清光焕发,月色之美形容的如可揽接。不料下文又是一问将明月推远,但见霄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月初东海消逝西天,踪迹难以猜测,偏能夜夜循环不已。但见宁知的呼应传达诗人的惊奇,从而浮想联翩,进而究及那有关月亮的传说:月中白兔年复一年不辞辛劳的捣药,为的是什么?碧海青天夜夜独处的嫦娥该是多么的寂寞?期间流露出诗人自己的孤苦情怀。这遐想又引出一番人生哲理的探求: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今人,古人交替更换,不知多少年代,但是月亮却始终是这样的一个月亮,二句造语备及重复、错综、回环之美,且有互文之妙。最后二句则结穴到及时行乐的主题上来。曹操诗云: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此处略用其字面,流露出同一种人生感慨,月光长照金樽里形象独特鲜明。
    全诗从酒写到月,从月归于酒,从空间感受写到时间感受。其中将人与月反反复复加以对照,又穿插景物描绘与神话传说,塑造了一个崇高、永恒、美好而又神秘的月的形象。其中也显示出一个孤高出尘的诗人自我。虽然意绪多端,随兴挥酒,但潜气内转,脉络贯通。

11

    李白一生曾结过四次婚,这在魏颢的《李翰林集序》中早有记载。魏颢一名魏万,天宝十三年与李白同在金陵一带漫游,临别时李白将诗稿托其编集,《序》即为集编成而撰。此后,李、魏再未相逢,故可知《李翰林集》中所述李白的四次结婚,均在天宝十三年前。《序》云:白始娶于许,生一女一男,曰明月奴,女既嫁而卒。又合于刘,刘诀。次合于鲁一妇人,生子曰颇黎。终娶于宋。
    尽管魏《序》对李白天宝十三年前的四次婚姻概况进行了记载,但却未能就其结婚的时间、地点等问题作具体交待。本文旨在对其作具体勾勒,于全面研究李白不无参考价值。
    李白与许氏的结婚,为他婚姻史上的第一次天作之合。对此,他在《上安州裴长史书》中曾有云:见乡人相如大夸云梦之事,云楚有七泽,遂来观焉。而许相公家见招,妻以孙女,使憩迹于此,至移三霜焉。
    文中的“许相公”为许圉师,高宗时曾为宰相,所谓“见招”即指李白上门为婿,也就是人赘许家。李白是文的作年,研究者均认为写于开元十八年,以此上溯“至移三霜”即三年,知李白与许氏结婚的时间在开元十五年秋。对于这一结婚时间,目前学术界均无疑义。但若将此与《上安州裴长史书》中的另一段文字所载比观,则知开元十五年说是颇值怀疑的。其云:昔与蜀中友人吴指南同游于楚,指南死于洞庭之上,白禫恸哭,若丧天伦,炎月伏尸,泣尽而继之以血。……遂权殡于湖侧,便之金陵,数年来观,筋肉尚在。白雪泣持刃,躬身洗削……遂丐贷营葬于鄂城之东。
    李白与吴指南“同游于楚”,事在他出川后的开元十三年春,文中的“炎月伏尸”,表明吴指南乃死在这年的夏六月间。之后,李白就“便之金陵”。李白既在开元十五年秋已与许氏结婚,且“至移”安陆“三霜”,那么,他移葬吴指南就必在此之前,而这段时间只有两年,与“数年”之说不合,此为其一。若李白移葬吴指南在与许氏结婚的“至移三霜”期间,届时固可以“数年”指之,然又与“遂丐贷营葬”不符。所以,据此两点可知,李白与许氏结婚的时间不是开元十五年秋,而应是开元十六年秋。由开元十六年秋逆数至开元十三年夏,其间凡四个年头三整年,正可以“数年”称之。而只有在这三年的时间,李白才能完成他“南游苍梧”、“东涉溟海”、“远客汝海”这样三次大的远游活动。而由开元十六年秋至开元十八年秋,其间亦正好经历了三个秋天,故李白才说“至移三霜”。
    许民卒于何年?魏《序》没有明载,只是以“女既嫁而卒”略涉及之。对于这五个字的含意,目前学术界存在着两种意见,一种认为是指“李白的女儿嫁了后许氏不久就死了”,一种认为与许氏无涉,只是说“女儿嫁后不久便死了”。持前一种意见者可以郭沫若《李白与杜甫》为代表,后一种意见则为李从军《李白考异录》所首倡。按当以后说为是。这是因为,李白的女儿平阳出嫁乃在天宝十年前后,若斯时为许氏卒年,则就与魏《序》所载“合于刘,刘诀”的时间极为矛盾。所以,要较为准确地解决许氏的卒年问题,须与“又合于刘”的时间联系起来考察。
    刘氏的身份,魏《序》没有记载,应从李白的诗文中去寻找答案。按李白在天宝元年秋奉诏入京时,曾写有《南陵别儿童入京》一诗,云 :
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
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嘻笑牵人衣。
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
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扬马涉远道。
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诗题点明“南陵”,而诗中又有“儿女嘻笑牵人衣”的描写,则李白写这诗时已移家安徽南陵即可论断。“会稽愚妇轻买臣”虽为用典,但在这里是指李白的妻子则是可以肯定的。这位“愚妇”为谁呢?有论者认为即许氏,并据以认为许氏之丰乃在“天宝元年秋后、天宝六载以前”。但细加考释李白集中涉及许氏的作品,便知是说大谬。如《寄远》十二首其七云:
妾在春陵东,君居汉江岛。
百里望花光,往来成白道。
一为云雨别,此地生春草。
秋草秋蛾飞,相思愁落晖。
何由一相见,灭烛解罗衣。
    这诗写于李白移家“春陵东”后只身游襄阳之时,为“酒隐安陆、蹉跎十年”间的作品即可肯定。全诗所述许氏对李白之思念与情感,实不亚于孟光之于梁鸿。又此期的《久别离》有云:
别来几春未还家,玉窗五见樱桃花。
况有锦字书,开缄使人嗟……
为我吹行云兮使西来。
    李白与许氏间的恩爱,在这两首诗中即可见其一斑。这与李白在《南陵别儿童入京》中大骂的那位“会稽愚妇”,又是何等的大相径庭!可见,这位“愚妇”绝非许氏而为另外一人。以此勘之魏《序》中的“刘诀”,知其是非刘氏莫属的。因为这位刘氏与汉代朱买臣的妻子一样,嫌李白当时穷而未达,故与李白“诀”,李白未久即奉诏人京,这才在诗中以当年的“会稽愚妇”讽喻之。这一事实说明,李白与刘氏的诀别,乃在天宝元年的秋天以前,而许氏之卒,也就更为其前乃十分明白。这就是说,李白在许氏卒后,即移家江南,然后再与刘氏结婚,将家安置在南陵。
    但近年来有论者认为,《南陵别儿童入京》诗非写于安徽,而是写于东鲁,即李白奉诏入京的始程地在东鲁,从而也就否定了李白在南陵的这个“家”。持此说者的主要证据为:(一) 《河岳英灵集》录是诗作《古意》而不作《南陵别儿童人京》;(二) 诗中的“黄鸡啄黍秋正肥”为中原景物,因为“黍属粟类,主要产在黄河流域”。
    按《南陵别儿童入京》一诗在《河岳英灵集》中固然作《古意》,然各种宋刻本《李太白文集》却均不作《古意》,这也应该是一个值得注意的事实。而现存的宋敏求、曾巩所编《李太白文集》,乃据乐史的《李翰林集》与魏额的《李翰林集》而为之,且乐史本又是以李阳冰的《草堂集》为主进行编辑的。这种一脉相承的编辑本表明,此诗在魏颢的《李翰林集》与李阳冰《草堂集》中,均是作《南陵别儿童入京》而不是作《古意》的。而这两种诗集本的诗稿,又均来源于李白的亲授,则其题为《南陵别儿童入京》便无可非议。既如是,《河岳英灵集》的《古意》之题为编者殷璠所自为也就甚明。至于以“黍”主要产在黄河流域为据,认为《南陵别儿童入京》所写非江南景物就更不待辨。考崔豹《古今注•草木》云:“稻之黏者曰黍。”所谓“稻之黏者” 即为糯稻,此种农作物在江南随处可见,何可据为中原景物呢?
    由是现之,上述两条理由之不能成立是显而易见的。然又有论者以旧说李白曾于开元末移家东鲁为据,认为“又合于刘”的地点,亦为东鲁,实则大误。其原因在于:一是说与魏《序》中的“次合于鲁地一妇人”不合。魏颢之所以特地在这一句中加上“鲁地”二字,其意旨在说明李白只在鲁地结过一次婚而非两次。二是李白在开元末年压根儿就没有到过东鲁。
    李白在开元末既不曾移家东鲁,他天宝元年的奉诏人京也并非始程于斯地,那么,他“又合于刘”就必在安徽南陵无疑。按李白集中的《京兆韦参军量移东阳》、《与从侄杭州刺史良游天竺寺》等诗,可证开元二十七年的夏秋间,李白乃在剡越漫游,而李白在《南陵别儿童入京》中又以朱买臣之典称谓刘氏,合勘之,似二人之结合乃在开元二十七年秋的今浙江一带。尔后,二人又同由越游皖,将家寓居南陵。如此,李白离开安陆到剡越就当在开元二十六年底,其原因则乃许氏之卒而导致。李白开元十六年秋与许氏结婚,开元二十六年许氏卒后即离安陆而至越中,其中的时间,正与他自己所说的“酒隐安陆,蹉跎十年”合拍。
    李白在天宝元年秋前与刘氏相“诀”后,未久即奉诏入京,直到天宝三年的春天才被赐金放还,旋经梁园而游鲁,魏《序》中的“次合于鲁地一妇人”,也就在这一时期。近年有论者认为,这个“鲁地一妇人”,乃是李白在山东的“偏室”。持此说者的理由是,魏《序》记载李白与其结婚时,用的是“合”而不是“娶”。按“合”者即配也,乃《诗经•大明》中的“天作之合”之谓,若魏《序》于刘氏与“鲁地一妇人”用“合”者即为偏室,岂不表明李白分别与刘氏、“鲁地一妇人”合时,李白当时尚有一位“正室”健在?而事实又并非如此。又郭沫若《李白与杜甫》认为,这位“鲁地一妇”,很有“可能就是李白友人的眷属,是李白拜托她来照拂自己的儿女”的,这种说法也是错误的。按魏《序》明明说的是“合”,表明这位“鲁地一妇人”与那位刘氏一样,均与李白正式结过婚,怎么可说成是李白友人的“眷属”呢?
    考诸天宝年间李白在山东的行踪,他与“鲁地一妇人”结婚的时间,很有可能是在天宝四年初春之际。按李白于天宝三年夏秋之际自与杜甫结识后,即与杜甫、高适在梁宋一带漫游,直至是年九月前后才分手,于时间上这一年是没有结婚之可能的,此为其一。其二,李白在是年曾专程至陈留请其从祖出面,同往北海求高如贵天师为其授“道篆”于齐州紫极宫,而成为一位“真真正正”的道士,这似乎亦不利于他在是年结婚。而天宝四年初则不同。斯时李白正只身一人在任城一带漫游,且这里既有他的季父在任城为县令,距任城不甚远的中都县又有一位从兄供职于该县,而他与任城县主簿卢潜的结识,也当是与他为任城县令的季父不无关系。因此,无论就时间、条件、关系诸因素而言,李白在天宝四年初与“鲁地一妇人”相结合,都是颇为相宜的。又据安旗、薛天纬《李白年谱》的考证,李白在任城所作《咏邻女东窗海石榴》一诗,乃有明显的“求偶之意”,若果尔,则这位“邻女”就当是魏《序》中的“鲁地一妇人”。
    又据魏《序》可知,这位“鲁地一妇人”与李白结婚后,曾生一子曰颇黎,则二人的夫妻时间较那位“愚妇”刘氏为长乃可论断。颇黎何年而生?考诸李白的诗作,似当在平阳出嫁之后。《寄东鲁二稚子》云:“我家寄东鲁,谁种龟阴田。……娇女宇平阳,折花倚桃边。……小儿名伯禽,与姊亦齐肩。”这个伯禽,即为许氏所生。又《送杨燕之东鲁》云:“二子鲁门东,别来已经年。”这里的“二子”仍指平阳与伯禽。又《送萧三十一之鲁中兼向稚子伯禽》云:“君行既识伯禽子,应驾小车骑白羊。”这诗从题到内容均只提伯禽,知斯时平阳已出嫁。据詹锳《李白诗文系年》,此诗的作年在天宝九年,时李白五十岁,则颇黎之生当在此之后。又前已言之,魏《序》述李白四次婚姻事乃止于天宝十三年五月,而其间尚“终娶于宋”,则颇黎之生与其母之卒当在天宝十一年前后,但或前或后,确时无考。至德二年,李白因从永王东巡而系狱浔阳所写《上崔相百忧草》有云:“星离一门,草掷二孩”,有论者认为此“二孩”即指伯禽、颇黎,可从。
    魏《序》中的“终娶于宋”,研究者大都认为“宋”乃“宗”之误,实则不对。所谓“终娶于宋”,是指李白第四次也是最后的一次结婚的地点为“宋”。但在宋地与李白结婚的这位女子姓“宗”,这也是事实,这是因为,李白《窜夜郎于乌江留别宗十六璟》诗乃为确证。诗云:“我非东床人,令姊恭其眉。”“令姊”指宗瑕的姐姐,李白自称与其“忝其眉”表明其妻即为宗琼之姊。而这位宗氏,是李白“终娶于宋”的最后一个妻子。
    李白在“宋”与宗氏结婚的时间,郭沫若《李白与杜甫》认为在天宝三年,根据上考,知正确者乃在天宝九年至天宝十三年五月之间,但具体时间则无法获知。值得注意的是,李白与宗氏结婚后,一直是居在梁苑而不曾到东鲁,而李白也不曾将伯禽、颇黎移至梁苑,这种既成的事实表明,宗氏在与李白结婚前,似乎与李白曾达成过不予照拂孩子的协议。对此,我们又可从李白长流夜郎前后的行踪得到佐证。按安史乱始,李白与宗氏由梁苑南逃,经溧阳而至庐山,没有去过东鲁,更不曾与宗氏去看望两个孩子。李白南下未久,曾托“门人武十七”专程致书“隔东鲁”的两个“爱子”,希望他们弃家南下,而伯禽与颇黎也未至,这从《万愤词》又可得到证实:“穆陵关北愁爱子。”据两《唐书•地理志》,知穆陵关在今山东沂水县北。又李白系狱浔阳时,宗民从庐山移居豫章,而其长流夜郎放还后,最先所去之地亦是“隔老妻”的豫章而不是东鲁。但当李白与宗氏在豫章相居未久,宗氏便在庐山人空门,李白的《送内寻庐山女道士李腾空》二首即对此有载。其后,李白只身金陵,继而于当涂投靠从叔李阳冰,这才将两个孩子由东鲁接至皖南。这表明,宗氏自从与李白结婚后,在十余年的时间里,对李白的前妻之子是没有尽其作为母亲的责任的。
    但宗氏与李白结婚后之感情又十分诚挚殷密。这不仅可以从李白在此期间所写之《长相思》、《自代赠内》、《秋浦寄内》、《代赠远》等诗中可以窥知,而且李白系狱浔阳后宗氏为之奔走的事实亦可证实。
    总括以上的考察,李白一生中的四次婚姻概况可大致归纳如下:开元十六年秋,李白在安陆经胡紫阳或“郡督马公”马正会的撮合,首次与唐高宗时的宰相许圉师之“孙女”结婚,五年后,生女平阳,又四年后生子伯禽。平阳约在天宝七年十七岁时于东鲁出嫁。许氏卒于开元二十六年底。开元二十七年夏,李白离开生活了十年的安陆,东游剡越,在当地与一刘姓女子再度结婚,旋举家迁安徽南陵定居。这位刘氏因嫌李白贫而未达,在天宝元年秋以前即与李白分道扬镳,因此,李白在《南陵别儿童入京》诗中大骂其为“会稽愚妇”。天宝四年春,李白游鲁,在任城第三次与“鲁地一妇人”结婚,生子颇黎。此“妇人”约卒于天宝十载左右。其后,李白在“宋”第四次与唐高宗时的宰相宗楚客之“孙女”结婚,无子。上元二年,宗氏入庐山学道。此后,李白不曾再婚。

                                       12

    李白是站在盛唐诗坛高峰之巅的诗人,他有才气,且将才气与风流玩得出神入化,游刃有余。李白艳遇不断,绯闻多多,若你有心,想细数一下与他有关系的女人,你会发现无从下手。檀作文先生不信邪,在《大唐第一古惑仔李白实录》一书中,硬是要揭一下这位桀骜的诗仙的老底。李白究竟和多少女人有过床笫幽情呢?
    曾经有朋友问:什么样的女人才配得上李白?要做李白的女人,要么是宰相人家的孙女,要么就是风华绝代的佳人。美酒与女人是李白诗歌的创作源泉。男人和女人的关系无外乎两种,一种婚内关系,一种婚外关系。而李白则是婚内婚外兼而有之。
    我们先看李白和女人的婚内关系。对于一个有婚史的男人来说,讲他的男女关系,当然不能不讲婚内关系。况且李白和女人的婚内关系非常传奇。李白到底有几个太太?李白的铁杆粉丝魏颢说李白有四个太太,前面已经叙述过,这里就不多说了。
    接下面来说说李白的相思。像李白这样一个风华绝代的人,如果讲他和女人之间只有功利性,那岂不是让人们太失望了?可是李白写相思的作品少得可怜。人们读到过《相逢行》这首诗的时候,可能心花怒放。李白的这首乐府诗,写得非常香艳:
朝骑五花马,谒帝出银台。秀色谁家子,云车珠箔开。
金鞭遥指点,玉勒近迟回。夹毂相借问,疑从天上来。
蹙入青绮门,当歌共衔杯。衔杯映歌扇,似月云中见。
相见不得亲,不如不相见。相见情已深,未语可知心。
胡为守空闺,孤眠愁锦衾。锦衾与罗帏,缠绵会有时。
春风正澹荡,暮雨来何迟。愿因三青鸟,更报长相思。
光景不待人,须臾发成丝。当年失行乐,老去徒伤悲。
持此道密意,毋令旷佳期。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我们都知道李白喜欢五花马。“谒帝出银台”,是说他看完天子,离开皇宫后,遭遇了一场艳遇。“秀色谁家子,云车珠箔开。”——谁家这么漂亮的女孩子?还开着红色的“跑车”呢。“金鞭遥指点”,是美女在告诉他到哪个地方去。“疑从天上来”,体现了李白的个人喜好,他特别喜欢说“天上来”,因为他觉得自己就是天上来的,看到美女也说人家是天上来的。“蹙入青绮门,当歌共衔杯。”是说他们一起玩乐,还有卡拉OK、歌舞表演。“衔杯映歌扇,似月云中见。”是形容这个漂亮的女孩子好像云中的月亮,李白最宝贵的东西是月亮,碰到一个心仪的美女,就把她也比作月亮。
    但是这场艳遇太奇怪了。你看好不容易把门关上了,而且里面还有歌舞表演,多香艳啊。但写到后面,突然一转:“相见不得亲,不如不相见。”很伤心,不知怎么回事,见了一次后就不能再见面了。“相见情已深,未语可知心。”——还没开口,我就知道你心里想什么。“胡为守空闺,孤眠愁锦衾。”——你为什么一个人独守空房呢?“锦衾与罗帏,缠绵会有时。”是说如果我们俩在一起多好啊。“春风正澹荡,暮雨来何迟。”“春风”代表思春,“暮雨”暗示男女之事。李白是有想法的。“愿因三青鸟,更报长相思。光景不待人,须臾发成丝。”是说现在我还身强体壮,你也青春美貌,为什么不能巫山云雨呢?“当年失行乐,老去徒伤悲。持此道密意,毋令旷佳期。”李白最后还说:我们还是再找个机会,一起缠绵吧。
    太明显了,这绝对不是写给老婆的,这不可能是夫妻关系。这个女人到底是何方神圣?如果是个小妓女,李白很容易搞定她。莫非是有夫之妇?她丈夫是出门了,还是死了呢?难道是一个女道士?她家里怎么搞得跟豪华夜总会差不多呢?我们不好说这是个什么样的女人。
    但有一点我们可以肯定,就是这首诗里有刻骨铭心的相思。在李白所有的诗文中,写对女子刻骨铭心的感情,而且是出于恋情的,只有这一首。这是一种缠绵悱恻而又神秘的相思。
    李白在作品中从来不避讳他和小妓女的关系,在他的某些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和女道士,乃至良家妇女,也有很暧昧的关系。
    但不管怎么说,人非草木之物,诗仙李白也吃五谷杂粮,作为风流倜傥的他,也会有一些儿女情长或风花雪月的事儿,这都不影响他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在纪念话剧诞生一百周年之际,濮存昕出演《李白》角色,他在剧中惟妙惟肖颇具传神的表演,让人们穿越时空,又看见了一个活生生的李太白,话剧中李白舞剑的雄壮风姿,充分体现了李白渴望为国杀敌的英雄气概。李白有着刚烈的一面,但更多的却是铁骨中的柔情。其中剧中李白仰天对月的情景,着重抒发了李太白郁于胸臆的豪迈之气。
    随着李白去流浪,李白用他的一生做出了浪迹天涯的榜样。
    今朝有酒今朝醉,浪迹天涯人不归。大好河山任我行,浅酌轻吟醉一回。最后,就让我和一家子酒仙诗圣李太白对着天上的明月再干上一杯吧。
月下独酌
唐朝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随着李白去流浪,流浪到远方……谁能与我同醉,不醉不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