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三国时代4塞班版本:高中高一化学下册下学期学科教学工作总结,质量分析下载大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7:49:17

忙忙碌碌中一年又过去了,今年是高一新教材的第二轮,不够熟悉的教材,不熟悉的教学大纲,不够熟悉的学生。从9月1日起,我们开始了高一化学的奋斗历程,先是熟悉学生,组员统一计划,统一进度,统一重难点,统一教法,统一习题,统一测试,统一听课,统一评课,统一出题,我们形成了和谐奋斗的5人组合,不知结果如何,但可以说我们努力了,尽力了,下面就是我们一年来的总结和体会。
1.集思广益,发挥群体优势
(1)开学伊始,我们5个人根据教材内容,通过充分讨论,认真拟订好本学期教学进度习题,深浅度,工作思路,并复印给每位任课教师一份,展开学习活动。
(2)每周集体教研时,统一下一周的知识点,重难点,教法,教案,统一习题,讨论重点习题的解题思路,讲授方法,一题多解,巧解,快解的方法及类型题的归类,讲解和习题的配置。
(3)通过多种渠道找题,编题,给同学增加知识面,见识各种类型题。我们分别负责网上找,各种杂志找,从历年高考题找,从各种练习册找,一共拼凑了5套专题,期末复习用的,一是能保证题的质量,二是深浅度适合,三是题量适中,一堂课正好能讲一篇。
2.以老代新,互相学习。
(1) 互相听课
学校组织的各种竞赛课,有关化学的我们几乎都听课了,回来进行评课,取他人之长,补已之短。
组内我们也互相听课,听后讨论知识点的讲解及处理意见,并整理出最佳教法教案,写好每课的教学回顾。
为了巩固教师的基本功,我们进行了集体教研,研究出每节课的思路,教学过程及问题配置,并进行了听课,听课改进,然后再上,再听,再评。
(2) 互相评题
平时章末测试,由各位教师写出一套题,并坐在一起研究每套题的深浅度,新颖度,并选出最佳试题,组合出章末测试,并研究出评分标准,统一进行章末测试讲评。
(3)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在讲下一章课之前,我们会找一个大家没有课的时间,听一听网上的有声课堂,看看名师是怎样讲解这一章课的。另外有一些有毒实验及重难点的知识,我们会找一些课件补充我们的课堂,一是帮助我们课堂教学,二是调动同学的积极性。
3.调动学生,提高成绩。
(1)组织好教学,上好每一堂课,根据大纲,教材和
学生的实际,做到知识点讲到讲透,注意个度,深度,使每节课各种基础的学生都有所收获。
(2)辅导时,我们几个人都是进行集体答疑,处理习题,充分利用好每堂辅导。
(3)在重、难点章加了专题,督促学生进行练习,给答案,并由好学生讲解。
(4)   每次留作业后,我们几个都认真进行检查,对不做作业研究处理意见,一次不做的,怎么处理,二次不做的,怎么处理,为了防止同学间互相抄袭,上课时让不同基础的同学进行讲题。
(5)   每个章末都由学生自己总结知识点交上来,由老师选出最好的反馈给同学,另外每个章末都有自己老师精选的习题,进行章末测试和讲评。
(6)   为了迎接竞赛,我们精选了四套高三的高考模拟题,对好学生进行集训,效果还有待改善,对这次竞赛,我们高一化学仅两位同学获得了县级名次。
(7)   认真组织学生的分组实验,为了防止学生打坏仪器及保证实验课的质量,我们共同商讨了一些措施,使这次实验打坏的玻璃仪器最少,同学的收获也最大。
为了迎接期末复习,我们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提前半个月进行了期末复习,先是知识点的归纳,然后是专题复习,章末测试,期末总复习,分这四步进行的,不知结果如何,我想我们几位是努力了,尽力了,这就是我们高一化学备课组的工作总结。

高一化学在中学化学中起到承上起下的作用,学好高一化学是学好中学化学的基础和前提。尤其是在新课改的前提下,做好初高中的化学教育衔接显得尤为重要。新一轮课程改革以“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突破和超越了学科本位的观念,真正把学生作为主体确立起来,那如何在新课改的前提下,做好初高中的教育衔接工作,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初高中教材的衔接;二是初高中教学方法的衔接。谈了谈自己在初、高中教育衔接方面的做法和想法。  一、在新课程前提下,初高中教材的衔接
随着初中化学新教材的全面实施,高中化学新教材也于今年九月份进入课堂,初中化学教材一开始实施时,它给许许多多的初中化学教师带来了冲击,不管是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还是刚刚毕业不久的新教师,都必须接受这一新课题的挑战。新教材进入高中后,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许多人认为新教材只不过是将旧的教材删删改改、改头换面而已,并没有什么新可言。但是,这一次的教材改革不仅是将教学内容作了很大的修改,更是将教学内容的结构作了很大的改动,打破了以往教学内容的系统性,而是以学生的学习体验和能力的不断提升作为标准来安排教学内容,更多地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探究活动去获取知识和体验,不再是为了让教师更好地教而去设计内容结构,真正地将教材面向学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立足于学生,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学。要搞好高中化学教学首先要了解新教材的特点和初高中教材的差异,搞好初高中教材的衔接,解决好新教材出现的问题,才能搞好初高中化学衔接。
1、高一化学新教材的特点浅析
(1)密切联系生活,关注学生个体经验。
传统教材的弊端之一是把学生定格在设定的“书本世界”和“科学(知识)世界”之中,满足于“理论知识”的学习,而恰恰远离了学生的生活世界,致使学生与现实生活的疏离感日益增强,社会意识逐渐淡化。新教材不仅关注那些客观的、系统的、逻辑的“共同知识”而且关注那些主观的、情境的“个人知识”,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力图把人类群体的生活经验纳入学生的生活世界之中,努力实现“科学世界”和“生活世界”的融合。
(2)适当降低了知识难度 ,大量引进现代信息
一方面新课程注意控制教材内容的总量,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适当降低某些知识的难度要求。另一方面新教材大胆更新了“双基”的概念和内容,删除了陈旧的、用处不大的信息,充实了学生能够接受、适应现代生产与生活的信息。如有的教材引进了“神舟五号”。
(3)尊重师生个性,给师生广阔的发展空间
新课程具有较大的开放性,教师能够将其个人对教材内容的理解、经验、知识投入到教学中,学生也可以多角度地学习教材,大胆的阐述自己的看法。过去的教与学都是以掌握知识为主,教师很难创造性的理解和开发教材,现在教师可以“改”教材了;新教材还编入了一些让学生猜测和想象的内容,以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及不同的思维取向。总之,新教材让不同的教师、学生都有不同的发展,极大的拓宽师生的发展空间。
(4)重视活动设计,鼓励学生探究创造
传统教材编制的一个基本原则是精选那些确定无疑的知识或理论,教材对学生无异于一个权威的发布知识的载体,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质疑、求异的心理取向。新教材注重保护和鼓励学生的创造天性,通过提供与学生背景有关的丰富素材,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教学活动,亲身体验探索、思考和研究的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而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初高中教材的差异。
教材体系考虑到了学生的认知顺序、心理发展顺序、知识逻辑顺序的有机结合,但初三与高一新教材相比,高一教材有了较大的飞跃,初中着重介绍了氧、氢、碳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初步接触酸、碱、盐反应规律和一些实验基本操作,处于化学学习的启蒙阶段,而高一则围绕元素周期律讲了主族元素,并将大量化学基本理论、基本计算渗透其中,将上述内容应用到解决具体问题之中,以社会生活为背景,以化学概念规律为核心,基本上做到知识能力同步,突出知识能力相结合,同时高一教材更突出实用功能,注意了学生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开发。这样对升入高一的学生客观上明显会出现四个不适应,即知识基础不适应,教学方法不适应,思维方式不适应,学习习惯不适应,教师十分有必要认真钻研教材,合理设计教法,尽快架起初高中改动的桥梁,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教学要求。
3、新教材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新教材不可避免地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教材的实施难,难度难以把握,内容多,试验区普遍反映课时不足;(2)与教材配套的教辅资料还比较少,教材在实际使用中显得孤立,仅有的配套教辅还做得不够好;(3)教材的细节方面有待完善,部分图片有待进一步修改和更新。(4)为了展现知识的发生过程,提高课堂教学学生的参与度,新教材不惜笔墨设计了大量的思考题和探究题。这些题型的设计...对教师压力很大,教学难度也很大,课前准备工作量大,没有相应的配套教具和学具,这大概是新教材一个主要问题。
4、在新课程前提下,如何搞好初高中教材衔接
(1)从整体上把握教材,注重教材的整体设计
首先,要正确认识章与章之间的关系。如苏教版《化学1(必修)》中,对第1、2章来说,专题一是方法平台,专题二是观念和理论平台,专题二重点是树立正确的元素观、分类观和转化观,以便应用到后续教材的学习。其次是正确把握同一专题中不同节之间的共性。同一章的不同节内容,在方法上、观念上或应用上都会有其共性,在教学中把握其共性,可为知识网络和能力的形成、方法规律的总结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如专题四中自然界中的元素,无论是,硫的转化,还是氮的循环,都采用了“从自然到化学,从化学到社会”和“从自然界到实验室从实验室到社会生活”的思路,因此,就可让学生按此思路学习各专题各节内容,并形成研究元素化合物的方法和思路。第三,要正确理解同一节中不同标题之间的逻辑关系,以便能更有效的处理好每一节的内容。
(2)准确把握教材特别是必修教材的难度和广度
新教材分必修和选修共8个模块编写,我们又没教过选修模块的教材,这在客观上为我们把握教材特别是必修教材的难度和广度造成了困难。同时,一些教辅资料和老师们长期的教学经验就很容易造成教学中的“一竿子插到底”的现象。这必然严重增加学生负担,挫伤学生的积极性,违背了实施新课程的目的。这恐怕在一些已分文、理科的学校中就已有体现。对这一点我们是这样处理的:
(3)认真研究课程标准。
在每章学习前,首先集体研究其内容标准,讨论其目标要求。不但研究必修内容,而且研究选修内容,比较同一知识点在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中的不同要求,尽可能准确把握课程标准。例如,《化学2(必修)》中学习“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时,通过比较课程标准可知,必修模块中只是要求通过实验认识化学反应的速率和化学反应的限度,了解控制反应条件在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作用。而温度、压强、浓度、催化剂等对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的影响规律及相关理论的解释等,都将在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中学习。
(4)恰当处理教材中的不同栏目。
在山东科技版的化学教材中,只有教材中的正文内容,是课标要求必须掌握的。而“拓展视野”、“交流与讨论”、“你知道吗?”等栏目都是不要求掌握的。例如“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在苏教版《化学1(必修)》模块中以“你知道吗”栏目出现,但并不作要求。如果要深入学习,可在《化学2(必修)》学完“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后再学。当然,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内容设计问题,拓展学生视野。
二、在新课程前提下,初高中教学方法的衔接
1、初高中教学方法的差异
初中教学多以实践或实物直观教学为基础,以形象思维和机械记忆为主,学生对化学知识的认识多原理少,初中化学全一册对学生来说大致分二个层次,前四章入门,后四章入法,由于进入初三的学生没有学习化学的基础,从始至终往往会出现教师例证多,点拨多、演练多。学生活动少的现象;而高中生以理论和抽象思维为主,教材注重从微观定量的角度揭示事物的本质,注重化学概念和原理的推导过程、产生条件,以及它们的灵活应用,由于知识面的拓宽,有了更多知识迁移机会,因此高中化学教学则较注重理论的指导作用和知识灵活运用,以适应学生进一步独立深入学习的要求。
2、 新课改前提下教学方法浅析
(1)构建“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学习的合作性、自主性
开放式教学方法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一定的问题情景,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索、思考研究,并在教师的帮助下而获取知识或科学结论的一种方法。其目标是培养学生通过自己的自学和思维来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极大的激发,思维的独立性、学习的参与意识、创新精神得到更好的培养。
(2)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合作性
以往教学中,通常重结论,轻过程,一切由教师安排好。教师把重点、难点嚼得很细,再喂给学生,学生通常被动接受,缺少参与;教师几乎把所有的原理、概念、具体的元素化合物知识都当作定论呈现给学生,没有给学生留下发展的空间;教师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刻板的条文背诵,从源头上剥离了知识与智力的内在联系。而开放式教学可以改变过去学生“等、靠、要”的被动形势,学生在这种学习氛围中自己探索、辨析思考,自己去体验,为其终身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现使用的新教材中设置了很多活动性栏目,为我们使用开放式教学模式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3、 新课改下教学方法出现的问题
(1)现在的课堂,你会发现:教师的提问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大了;琐碎的、细小的问题少了;教师提问的随意性小了;不着边际,让学生不知所措的问题几乎绝迹了。我们经常听到老师们在课堂里这样问学生:“你读懂了什么?”“读了这一段话你体会到了什么?”学生思维活跃,各抒己见,充分体现了读书是一种个体行为,每个学生有不同的体验,老师们不再追求答案的唯一。但稍作观察、分析和归纳后,你又会发现不少教师把“读懂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你想说什么”之类的问题当作“万能钥匙”,不根据学科特点,不分时间和场合,不顾班级的实际,一味的使用,结果,学生趣味索然,所见所思十分肤浅,教师又缺乏进一步的指导,教学效果不甚理想。
(2)现在许多的观摩课、调研课、示范课、评比课,发现目前的有些教师很怕“讲”。能“少讲”,则“少讲”,能“不讲”则“不讲”,多让学生讲,多让学生活动。因为越来越多的教师认为,新课程要求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必须做到“少讲”,甚至“不讲”,于是,课堂上出现了学生泛泛而读,冠以“自读自语”;滥用多媒体课件,名曰“用好现代化手段”;热热闹闹的无聊问答,赞之为“焕发课堂生命力”;无关教学内容的插科打诨,称为“走向综合”等等,教师想法设法追求学生感官上的活跃生动,千方百计在教学的浅层面上操作运作。
(3)眼下,几乎所有的课堂,特别是公开教学,都可以看到小组合作学习。教师从讲台上走了下来,不再是“居高临下”,师生之间的距离接近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开始凸现了,学生的头抬起来了,手也举起来了,话也多起来了。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被激发起来。学生是“动”起来了,但稍作注意,问题很多,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很低:有的把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形式,一种点缀,每次只用二、三分钟时间,学生还没有真正进入学习状态,就草草收场;有的看似全员参与,实际上是好学生的天下,学困生“袖手旁观”;有的小组合作学习,学生不会倾听,不会合作,教师缺乏组织教学的策略;有的课堂气氛似乎很活跃,其思维含金量很低,相互作用效果很差;有的往往重视对合作结果的评价,忽视如何提高对合作有效性的指导;有的不管问题是否适合采用合作学习这种方式,不论问题大小、深浅一律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
4、 在新课程前提下,如何搞好初高中教学方法衔接
(1) 在教法上,教师应留旧创新,巧妙过渡。所谓“留旧”就是保留初中化学教学的一些基本方式,教学上应尊重学生的学习习惯,为此教师应了解和研究初中化学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一般情况,以免在高中教学中出现急转弯,而使学生不适应教师的教法。因此,“留旧”是使学生适应高中化学学习的一个必要的心理过渡,但“留旧”并非“守旧”,而是为了“创新”。例如:在讲授氧化—还原反应时。可以从初中学到CuO与H2反应的“得氧、失氧”这一狭义的概念作引入,然后要求学生标出反应前后各元素的化合价,接着教师指出: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是: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变化。再举例说明,使学生认识以前所学的概念的极限性。进而引导学生从电子的得失和共用电子对的偏离(或偏向)来认识氧化—还原的本质。这样在使知识结构衔接的同时,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也得到了延伸。学生的学习就不会觉得是“无木之本”。
(2)化学实验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形成化学概念,巩固化学知识,获得化学实验技能,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治学方法具有重要意义。在初高中知识的过渡教学中,演示实验效果要明显,要从如何观察,如何操作上给以示范。要尽可能把演示实验改为边讲边实验。课本上用小字排版的“小实验”、“小制作”同学们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尽可能去完成;对于课本上的学生实验要做到每个实验都能独立完成,并且在实验的过程中要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掌握操作要领,有目的地进行观察,对实验结果要认真的处理和分析,并且多问几个为什么,力所能及的进行一些研究性实验。注重实验,是学习化学成功的基本途径。
(3) 变固定课堂为流动课堂。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合作性、自主性,学校抓住同龄人比较容易交流、沟通的特点,成立了以学生宿舍为单位的学习小组,每个小组建立小组公约,组内同学互帮互助,共同进步,小组之间展开竞争,在班内形成比、学、赶、帮、超的学习氛围,让大课堂变为小课堂,进一步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可在每一章或一单元之前或之后布置一个课外作业让学生查阅资料,完成一个研究性课题或写一篇小论文或了解一位.科学家等活动,培养了学生收集、分析、利用信息的能力。如学完物质的分类之后,让学生查阅资料撰写小论文《钠的“家族”》;学第1单元第3节之前让学生查阅阿伏加德罗的有关资料等。
(4)新课程需要老师怎样“讲”呢?首先我们要将功夫放在对教材和学生的研究上,在吃透“两头”的基础上,真正把握“要不要讲”、“讲什么”和“怎么讲”这三个问题。叶圣陶先生说过这样一段话:“讲当然是必要的……,问题可能在如何看待‘讲’和‘怎样讲’……。”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因此教师就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目的精要的“讲”,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由此可见,叶老并不是一概的反对老师讲,相反,倒主张“精要的讲”,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的讲。
(5)为达到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我们必须重视:
①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采用相应的策略:可以先明确分工再合作,使每个成员都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既快又好地完成任务。可以先独立思考,再分别说出自己的想法,要能听出别人发言的重点,对别人的发言做出判断,有自己的见解,最后形成集体的意见。
②精心选择合作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有的问题不太复杂,这样的问题,可通过形象思维、直觉思维和时间逻辑思维这三种思维的一般加工方法和策略解决,但有的问题的复杂性水平较高,而这些问题往往是教学的重点或难点。学生对这些问题可能会存在许多不同的认识,则运用一般的方法难以奏效,这就需要运用合作学习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思维方法,来解决问题。
③加强对合作学习方法的指导。课堂上,教师要真正关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不要等待,不要干自己的其他事情,而要深入到小组中去,了解他们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认知的进程;教师不应该担心学生讨论会提出很多问题,怕“放”了又不能“收”,而应考虑学生需要什么,如何去引导他们,可教给学生归纳、演绎、类比、推理、创想等方法,从而完成知识的形成和再现。

在不知不觉中,几个月又过去了,自从高一开学刘校长安排各备课组落实集体备课,创造各备课组的备课特色。我们化学组又作了一些改进:现在向领导及各位老师汇报一下工作:
1、我和同组的老师们商量要多同学生谈心。
找学生谈心,是沟通师生情感的最主要的方式。要求是:谈心不论时间长短,路上遇到、课间十分钟、早自修时间,只要有空,就找上一两个学生谈心,询问他们的学习、生活情况,了解班级的一些不良表现。从我们决定之后,进办公室的学生也多起来,有不少学生对化学学习也比较感兴趣,学生们也愿意把我们当朋友,都能实实在在地把他们的苦恼、喜悦告诉我们,甚而与我谈及未来的梦想,我欣悦他们的坦诚,也尽心帮助他们,解决他们生活、学习中的一些困难。我们会把这种做法一直坚持下去。
2、研究得失,积累经验,不断进取
在大、小计划之先,我们都要讨论老师们直接或间接的经验教训,然后确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在大、小考试之后,我们都认真的进行研究和总结,调整教学状态,优化教学过程。天天交流得失,更成为我们教研常规。在这一个月我们所做的有:了解学情,有的放矢;鼓励学生,提高兴趣;及时反馈,及时强化;自制小卷,先是考试;合理安排,螺旋上升。以后要注意的地方有:在因材施教方面还应多下工夫。
根据我们化学学科的特点,课时比较少,因此我们把集体备课分为两块:星期三下午我们集中研究教材、教案;星期五上午我们集中研究习题。在研究教案时我们大致按照如下步骤进行:先由事先指定的一名老师对其中的一节课进行试讲,其他老师听讲做记录,然后以抽签的方式再选出两名教师对其它的两节课进行试讲,其他老师认真听讲做记录,讲完后由每一位听讲老师对所听的每一节课进行评价并提出自己的意见,最后对提出的意见和需要改进的地方进行讨论,对于改进的地方进行整理,然后进行二次备课。
对于习题的研究,我们是这样进行的:事先安排好每位老师分别收集哪几个知识点的高考题及典型的习题,到星期五首先让每位老师把收集到的题汇总起来,然后大家共同研讨哪些题能用哪些题应该删去,然后再讨论能用的题的答案,确定出标准答案,最后再讨论哪一些题应该用在讲授哪一个知识点以及如何用。根据学生的情况,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如何处理等。以上是我们组教研学习的大致过程。
可以说,通过这一段时间的集体备课活动,使我们对如何进行集体备课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再者通过这一段时间的集体备课使我们受益匪浅,主要表现在:①真正发挥了整体的力量,对于现在的新课标,新课程,我们都不熟悉,所以单靠个人的力量是很难把握好重难点的,只有通过整体的力量群策群力,通过讨论研究等方式加以弥补,真正体现出人多力量大的优势。②真正处理了一些疑难问题。在教学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些疑难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由于“当局者迷”的原因,自己很难发现和改正。通过集体备课,使这些问题能够浮现出来,同时再通过共同的讨论和研究最终得以解决。因些在课堂上基本上不会再出现中途卡壳的现象。③真正获得了一些新的思想和方法,通过集体备课的讨论和交流,在我们思想、方法进行汇合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新的思想和方法。使我们对于教学工作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3、培养学生学习习惯。
其实,我们这儿的学生的学习习惯非常差, 高一学习注意到低起点、重探究、求能力的同时,还注重抓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的信息点、易错点、得分点,培养良好的审题、解题习惯,养成规范作答、不容失分的习惯,所以我们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习习惯。
4、 为了更好的开展教研教学活动,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特制定教研活动计划如下:
举行公开课:针对我组年轻教师多,教学经验不足,基础知识、教学基本功不扎实的特点,举行公开课,通过听课、评课以提高业务能力。每个星期必须有两节先导课。
5、备战期中、期末
对于高一学生期中、期末两次考试是比较重要的,为了迎接考试,我们组下大力气,精找练习。因为“学生不下题海,老师必须下题海”,林校长的话时刻提醒我们,我们在化学的“题山题海”中精心挑选,确定每周让学生做一套小卷十多个题,及时地对学过的知识复习。
每一套小卷的内容的确定和完成,通常是我先提出内容的要求,专人负责具体内容,后由多人审阅后定稿。用前,由制卷老师讲述选题理由和教学注意事项并提供答案,用后,老师们进行教学交流并对试卷做出评价。谁的选题恰当;谁的教学建议独到;谁的评价中肯。提出者和接受者的态度都是同样的诚恳和真挚。这种求精务实态度和工作方法,我们会逐步完善这种做法的。
不足之处:由于化学一周只有3节课,除去平时月考,活动等耽误的时间。所剩的课时就更少了因此我们的教学任务就更加艰巨了。我们想让学生做实验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我们一定要在下学期做好这一点。

我是衷心赞成和拥护实行备课组集体备课的。因为实行备课组集体备课有助于对年轻教师的培养,使老教师一些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多年的教学成果通过集体备课的方式及时地传输给年轻教师。我认为老教师丰富的教学经验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如果象我这样的年轻教师能够及时地得到老教师的指导,将会让自己在教学工作上少走许多弯路,在黑暗中摸索的时间将更短,从而更早地成熟起来。     实行备课组集体备课也是适应教育改革的发展,能全面提升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专业素养,能使老教师的教育智力资源共享创造条件。
作为实行教学工作的教师,不管是老教师还是年轻教师,都有各自的优点和缺点,老教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但过多的教学经验也会产生缺点,如自身受到束缚较多,过于相信自己等,这样会对教学产生一定的负面作用;而年轻教师虽然教学经验不足,但精力充沛,闯劲十足,如能进行适当的指导,将可能会很好地实行创新式的教学活动。
教学中很多的问题通过讨论将会得到更好的解决,因为讨论的过程中,我们借助众人之力会使问题变的更加清晰,能达到化繁就简,化难为易的效果,从而达到提高常规教研活动的实效性和课堂教学效率,从备课环节上减轻教师负担,将校本培训真正落到实处。
在这一个学期的集体备课中,我在叶老师的指导下学到了很多的东西,具体事例我就不再一一例举。下面我把我们高一化学备课组活动开展程序简单的介绍一下,经过和叶老师的讨论,我们活动安排的步骤大致如下:
一、在星期四下午的备课组活动中,我们首先回顾一下上个星期我们在教学工作中遇到的一些困惑和教学中学生存在的问题,通过讨论让自己对一些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刻,通过每位教师对学生的介绍,我们不仅对本班的学生状况有所了解,和其他班级的学生也有了横向比较的依据,从而不断地去改变自己的教学。
二、安排下一个星期的教学进度、课时安排,每堂课的大致上法,从而保
证八个班级的教学进度一致。
三、每一章节上完之后,统一安排测试,确定测试时间,定下出试卷的老师。因为现在有八个班级,且学生信息比较灵通,如果测试时间不安排好,后面其他班级试卷就无法使用,或者即使使用了,也失去了测试的意义。一旦我们把测试的时间定下,所有的化学教师都必须把课时安排好、调整好。
当然,我们的工作也处在“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没有什么固定的模式,在开展工作的过程当中,应不断地去总结经验教训,同时吸收其他学校化学备课组的优点和长处,在2月28日叶香竹老师和瓯海中学的董老师开出了同课题离子键,
通过不同的备课思路的对比,从瓯海中学老师那里学习集体备课的思路。同时总结对比,拿出适合自己的集体备课思路。
“学习是无止境的”,教学的追求也是无止境的。我认为备课组活动没有什么固定的模式,也没有什么最好的模式,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我希望我们在摸索的过程当中能找出适合于我们自己的最好的模式,从而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本学期,我担任高一13至18班共6个教学班的化学教学 ,下面就本人的工作作一个小结。
化学教学是研究化学教学规律的一门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是化学知识系统和化学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联系、相互作用及其统一。它的中心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能、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怎样才能在教与学的统一中完成这个中心任务呢?通过对学生的研究,发现学生差别很大,主要表现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方法上和信心上三方面。针对这种情况我采取以下分层教学对策:
一、 弹性调节难度
教学要坚持因材施教原则,一定要适合学生的胃口,对不同层次学生有不同要求。若要求过高、过难,学生接受不了,会产生厌学情绪,成绩更差;若要求过低,学生会感觉太简单、无味,不投入精力学习,成绩平平,甚至后退。所以我对不同层次学生掌握知识的深度、广度要求不同,进行弹性调节,使每个同学都能得到很好的发展。
二、加强方法指导
对原有知识基础较好、学习方法得当、学习信心强的学生,重点是指导学生把知识向纵、横两个方向发展,开拓学生思维,让学生学有余味;对原有知识基础一般、学习方法欠佳、学习信心时弱时强的学生,重点是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坚持由学生自己阅读,有利于学生积极思维,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三、课堂、课后有分别
不管是难度和广度的调节,还是学习方法的指导,主要通过课堂教学来完成,教师的教法直接影响学生的学法,课堂教学是完成教学中心任务的主战场,是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主渠道,所以提高课堂效率也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备课时坚持启发性和因材施教的原则,根据化学学科的待点,多做实验,联系生活,从各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时候适当利用课件加强教学直观性。注重课堂的节奏、容量大小,充分发挥教师语言的特点,形成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课后对不同的学生采取培优补差的方式。
四、 积极抓好日常的教学工作程序,使教学工作有效开展
按照学校的要求,我积极认真地做好课前的备课资料的搜集工作,然后集体备课,制作成教学课件后共享,全备课组共用。每周至少两次的学生作业,全批全改,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及时在班上评讲,及时反馈;每章至少一次的学生实验,要求全体学生认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课后认真书写实验报告;每章至少一份的课外练习题,要求要有一定的知识覆盖面,有一定的难度和深度。
以上是我进行化学教学中的几点做法,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总结,向老教师学习请教,争取更大的进步。

第一单元 卤 素
第一节 氯气
一、氯原子结构:氯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______由于氯原子最外层有____个电子,容易___(得或失)___个电子而形面8个电子稳定结构,因此氯元素是活泼的非金属元素。
二、氯元素的性质
1、 氯气是____色有_____气味的气体,___毒,可溶于水,密度比空气__。
2、 氯气的化学性质:点燃 与金属反应 2Na + Cl2===2NaCl (___色烟)
点燃 Cu +Cl2===CuCl2 (_______色烟)
点燃H2+Cl2===2HCl (_______色火焰)或光照
与非金属反应 2P+3Cl2===2PCl3 PCl3+Cl2===PCl5 (________色烟雾)
Cl2+H2O===HCl+HClO(有强氧化性的弱酸,漂白性)
与化合物反应 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漂白粉,有效成份是____)Ca(ClO)2+CO2+H2O==CaCO3↓+2HClO(这个反应证明HClO是弱酸的事实)
Cl2+2NaOH====NaCl+NaClO+H2O
氯气的用途:消毒、制盐酸、漂白粉、农药等
AgBr用作感光片AgI用作人工降雨
练习:指出以上反应中氧化剂和还原剂,并用单线或双线桥表示电子转移情况。
三、氯气的制法
1、 药品:浓盐酸和二氧化锰
2、 原理:MnO2+4HCl===MnCl2+2H2O+Cl2↑
(求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__,当有2mol氯气生成时,有_____HCl被氧化,有___mol电子转移)
3、 装置类型:固+液――
4、 收集方法:用___排空气法或排饱和食盐水法收集。
5、 检验:使湿润的KI淀粉试纸 变 蓝(思考其原因是什么
6、 余气处理:多余的氯气通入____溶液中处理吸收,以免污染环境。
第二节 氯化氢
一、氯化氢的性质
1、物理性质:是一种___色有____气味的氯体,___溶于水(1 :500 体积比)密度比空气大。
2、化学性质:HCl 溶于水即得盐酸,盐酸是一种强酸,具有挥发性和腐蚀性。
3、氯化氢的实验室制法
药品:食盐(NaCl)和浓H2SO4
原理:用高沸点(或难挥发性)酸制低沸点酸(或易挥发性)(与制硝酸的原理相同)微热 NaCl+H2SO4=====NaHSO4+HCl↑
强热 总式:2NaCl+H2SO4====Na2SO4+2HCl↑NaCl+NaHSO4====Na2SO4+HCl↑
(上述说明了条件不生成物不同,要注意反应条件)
装置类型:固+液――收集方法:用向上排空法收集 检验:用 湿润的蓝色石蕊 试纸 余气处理:将多余的气体通入 水 中即可
第四节 卤族元素
1、 原子结构特征: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均为7个电子,由于电子层数不同,原子半径不,从F――I原子半径依次增大,因此原子核对最外层的电子的吸引能力依次减弱,从外界获得电子的能力依次减弱,单质的氧化性减弱。
2、 卤素元素单质的物理性质的比较(详见课本24面页)
物理性质的递变规律:从F2→I2,颜色由浅到深,状态由气到液到固,熔沸点和密度都逐渐增大,水溶性逐渐减小。
3、 卤素单质化学性质比较(详见课本28页)
相似性:均能与H2发生反应生成相应卤化氢,卤化氢均能溶于水,形成无氧酸。
暗 光
H2+F2===2HF H2+Cl2===2HCl
加热 持加热
H2+Br2===2HBr H2+I2====2HI
均能与水反应生成相应的氢卤酸和次卤酸(氟除外)
2F2+2H2O==4HF+O2
X2+H2O====HX+HXO (X表示Cl Br I)
递变性:与氢反应的条件不同,生成的气体氢化物的稳定性不同,
HF>HCl>HBr>HI,无氧酸的酸性不同,HI>HBr>HCl>HF.。与水反应的程度不同,从F2 → I2逐渐减弱。注意:萃取和分液的概念
1、 在溴水中加入四氯碳振荡静置有何现象?(分层,下层橙红色上层无色
2、 在碘水中加入煤油振荡静置有何现象?(分层,上层紫红色,下层无色)
卤离子的鉴别:加入HNO3酸化的硝酸银溶液,
Cl-:得白色沉淀。
Ag+ + Cl- ===AgCl↓ Br-:得淡黄色沉淀
Ag+ + Br- ====AgBr↓ I: 得黄色沉淀
Ag+ + I- ====AgI↓
第三章 硫 硫 酸
一、硫的物性
淡黄色的晶体,质脆,不溶于水,微溶于酒精,易溶于二硫化碳
二、硫的化学性质
1、 与金属的反应
2Cu+S===Cu2S(黑色不溶于水) Fe+S=====FeS(黑色不溶于水)
(多价金属与硫单质反应,生成低价金属硫化物)
2、 与非金属的反应
点燃
S+O2=====SO2 S+H2=====H2S
第二节 硫的氢化物和氧化物
一、硫的氢化物―――硫化氢
1、 硫化氢的的理性质
H2S是一种具有臭鸡蛋气味、无色、有剧毒的气体,能溶于水,常温常压1体积水能溶解2.6体积的硫化氢。
2、 硫化氢的化学性质:热不稳定性 H2S====H2+S
点燃
可燃性 2H2S+3O2===2H2O+2SO2 (完全燃烧)(火焰淡蓝色) 2H2S+O2===2H2O+2S (不完全燃烧)
还原性 SO2+2H2S=2H2O+3S
3、 氢硫酸
硫化氢的水溶液是一中弱酸,叫氢硫酸,具有酸的通性和还原性。
二、硫的氧化物
1、 物理性质:二氧化硫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有毒的气体,易溶于水,常温常压1体积水可溶解40体积的二氧化硫;三氧化硫是一种没有颜色易挥发的晶体,熔沸点低。
2、 化学性质
二氧化硫是一种酸性氧化物,与水直接化合生成亚硫酸,是亚硫酸的酸酐,二氧化硫具有漂白作用,可以使品红溶液腿色,但漂白不稳定。
SO2+H2O ==== H2SO3 (这是一个可逆反应,H2SO3是一种弱酸,不稳定,容易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硫。)
3、 二氧化硫的制法 Na2SO3+H2SO4===Na2SO4+H2O+SO2↑
第三节 硫酸的工业制法――接触法
一、方法和原料
方法:接触法
原料:黄铁矿(主要成份是FeS2)、空气、水和浓硫酸
二、反应原理和生产过程
步骤 主要反应 主要设备
点燃
二氧化硫制取和净化 4FeS2+11O2===2Fe2O3+8SO2 沸腾炉
二氧化硫氧化成三氧化硫 2SO2+O2===2SO3 接触室
三氧化硫氧吸收硫酸生成 SO3+H2O=H2SO4 吸收塔
思考:1、为什么制得二氧化硫时要净化?(为了防止催化剂中毒)
2、为什么吸收三氧化硫时用浓硫酸作吸收剂而不用水呢?(用水吸收时易形酸雾,吸收速度慢,不利于吸收,而用浓硫酸吸收时不形成酸雾且吸收干净,速度快。)
第四节 硫酸 硫酸盐
一、浓硫酸的物理性质
98.3%的硫酸是无色粘稠的液体,密度是1.84g/mL,难挥发,与水以任意比互溶
二、浓硫酸的特性
脱水性 与蔗糖等有机物的炭化 吸水性―用作干燥剂 强氧化性
2H2SO4(浓)+Cu===CuSO4+2H2O+SO2↑(此反应表现H2SO4(浓)具有氧化性又有酸性)
H2SO4(浓)+C=CO2↑+H2O+2SO2↑(此反应只表现H2SO4(浓)的氧化性)
注:H2SO4(浓)可使铁、铝发钝化,故H2SO4(浓)可铁或铝容器贮存
四、 硫酸盐
1、硫酸钙CaSO4 石膏CaSO4.2H2O 熟石膏2CaSO4.H2O(用作绷带、制模型等)
2、硫酸锌ZnSO4 皓矾ZnSO4.7H2O(作收敛剂、防腐剂、媒染剂 )
3、硫酸钡BaSO4,天然的叫重晶石,作X射线透视肠胃内服药剂,俗称钡餐。
4、 CuSO4.5H2O, 蓝矾或胆矾,FeSO4.7H2O,绿矾
五、硫酸根离子的检验
先加盐酸酸化后加氯化钡溶液,如果有白色沉淀,则证明有硫酸根离子存在。
第六节 氧族元素
一、氧族元素的名称和符号:氧(O) 硫(S) 硒(Se) 碲(Te) 钋(Po)
二、原子结构特点
相同点:最外层都有6个电子;
不同点:核电荷数不同,电子层数不同,原子半径不同
三、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详见课本91页)
1、 从O→Po单质的熔点、沸点、密度都是逐渐升高或增大
2、 从O→Po金属性渐强,非金属性渐弱。
3、 与氢化合通式:H2R,气体氢化物从H2O→H2Se的稳定性渐弱
4.与氧化合生成RO2型或RO3型的氧化物,都是酸酐,元素最高价氧化物水化物的酸性渐弱。
硫的用途:制硫酸、黑火药、农药、橡胶制品、硫磺软膏 SO2用于杀菌消毒、漂白
第四章 碱金属
第一节 钠
一、碱金属 :锂、钠、钾、铷、铯、钫原子的最外电子层上都只有一个电子,由于它们的氧化物溶解于水都是强碱,所以称这一族元素叫做碱金属。
二、钠的物理性质:钠质软,呈银白色,密度比水小,熔点低,是热和电的良导体。
三、钠的化学性质
1、 与非金属反应
4Na+O2====2Na2O (Na2O不稳定)
2Na+O2====Na2O2 (Na2O2稳定)
2Na+Cl2===2NaCl
2Na+S====Na2S ( 发生爆炸)
2、与化合物反应
2Na+2H2O====2NaOH+H2↑(现象及原因:钠浮于水面,因钠密度比水小;熔成小球,因钠熔点低;小球游动发出吱吱声,因有氢气产生;加入酚酞溶液变红,因有碱生成)
Na与CuSO4溶液的反应
首先是钠与水反应2Na+2H2O====2NaOH+H2↑
然后是2NaOH+ CuSO4===Cu(OH)2↓+Na2SO4(有蓝色沉淀)
注:少量的钠应放在煤油中保存,大量的应用蜡封保存。
第二节 钠的化合物
一、钠的氧化物(氧化钠和过氧化钠)
Na2O+H2O===2NaOH (Na2O是碱性氧化物)
2 Na2O2+2H2O===4NaOH+O2↑ ( Na2O2不是碱性氧化物、Na2O2是强氧化剂,可以用来漂白)
2Na2O2+2CO2=2Na2CO3+O2↑(在呼吸面具或潜水艇里可用作供氧剂
二、钠的其它重要化合物1、硫酸钠 芒硝(Na2SO4.10H2O) 用作缓泻剂
2、碳酸钠 Na2CO3 用作洗涤剂
3、碳酸氢钠 NaHCO3 作发孝粉和治胃酸过多
注: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比较
水溶性:Na2CO3 比NaHCO3大
与HCl反应速度NaHCO3 比Na2CO3快
热稳定性NaHCO3受热易分解Na2CO3不易分解
2 NaHCO3=Na2CO3+H2O+CO2↑(常用此法除杂)
第三节 碱金属元素
一、物理性质(详见课本107页)
银白色,柔软,从Li→Cs熔沸点降低
二、性质递变规律Li Na K Rb Cs
原子半径渐大,失电子渐易,还原性渐强,与水反应越来越剧烈,生成的碱的碱性渐强。
三、焰色反应
1、 定义:多种金属或它们的化合物在灼烧时火焰呈特殊的颜色
2、 用品:铂丝、酒精灯、试剂
3、 操作:灼烧→蘸取试剂→放在火焰上观察火焰颜色→盐酸洗净→灼烧。注:焰色反应可用来鉴别物质 记住:钠――黄色 钾――紫色(透过蓝色钴玻璃)
第六章 氮和磷 第一节 氮族元素
一、周期表里第VA族元素氮(N)、磷(P)、砷(As)、锑(Sb)铋(Bi)称为氮族元素。
二、氮族元素原子的最外电子层上有5外电子,主要化合价有+5(最高价)和-3价(最低价)
三、氮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详见课本166页)
1、密度:由小到大 熔沸点:由低到高
2、 氮族元素的非金属性比同期的氧族和卤族元素弱,比同周期碳族强。
3、 最高氧化物的水化物酸性渐弱,碱性渐强。
第二节 氮 气
一、物理性质
氮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难溶于水的气体,工业上获得的氮气的方法主要是分离液态空气。
二、氮气分子结构与化学性质
1、 写出氮气的电子式和结构式,分析其化学性质稳定的原因。
2、 在高温或放电的条件下氮气可以跟H2、O2、金属等物质发生反应
高温压 放电
N2+3H2===2NH3 N2+O2===2NO
催化剂 点燃 N2+3Mg====Mg3N2
三、氮的氧化物
1、氮的价态有+1、+2、+3、+4、+5,能形成这五种价态的氧化物:N2O (笑气)、NO、 N2O3 NO2 N2O4 N2O5
3、 NO在常温常压下极易被氧化,与空气接触即被氧化成NO2
2NO +O2 = 2NO2
无色不溶于水 红棕色溶于水与水反应
4、 NO2的性质
自身相互化合成N2O4 2NO2====N2O4(无色)
3NO2+H2O====2HNO3+NO↑(NO2在此反应中既作氧化剂又作还原剂)
四、氮的固定
将空气中的游离的氮转化为化合态的氮的方法统称为氮的固定。分为人工固氮和自然固氮两种。请各举两例。
第三节 氨 铵盐
一、氨分子的结构
写出氨分子的分子式_____电子式、_____、结构式________,分子的空间构型是怎样的呢?(三角锥形)
二、氨的性质、制法
1、 物理性质:无色有刺激性气味极溶于水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易液化。
2、 化学性质:
与水的作用:(氨溶于水即得氨水)NH3+H2O====NH3.H2O====NH4++OH-
NH3.H2O===== NH3↑+H2O
与酸的作用 : NH3+HCl=== NH4Cl
NH3+HNO3=== NH4NO3 2NH3+H2SO4=== (NH4)2SO4
3、制法:2NH4Cl+Ca(OH)2====CaCl2+2NH3↑+H2O
三、氨 盐
1、 氨盐是离子化合物,都易溶于水,受热都能分解,如
NH4Cl=== NH3↑+HCl↑
2、 与碱反应生成NH3
NH4++OH-=== NH3↑+H2O
3、 NH4+的检验: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加热,用湿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产生的气体。
第四节 硝 酸
一、硝酸的性质
1、 物理性质:纯净的硝酸是无色易挥发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98%以上的硝酸叫发烟硝酸。
2、 化学性质:不稳定性,见光或受热分解 4HNO3 ===2H2O+4NO2↑+O2↑
(思考:硝酸应怎样保存?)
氧化性:①硝酸几乎能氧化所有的金属(除金和铂外),金属被氧化为高价,生成硝酸盐。如Cu+4HNO3(浓)===Cu(NO3)2+2NO2↑+H2O
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表现硝酸有酸性又有氧化性)
②能氧化大多数非金属,如
C+4HNO3 ===CO2↑+4NO2↑+2H2O(只表现硝酸的氧化性)
③在常温与铁和铝发生钝化
④ 1体积的浓硝酸与3体积的浓盐酸的混合酸叫做“王水”,“王水”的氧化性相当强,可以氧化金和铂
二、硝酸的工业制法
1氨的氧化
催化剂
4NH3+5O2====4NO+6H2O
2、硝酸的生成
2NO+O2=2NO2 3NO2+H2O=2HNO3+NO
注:
尾气处理:用碱液吸叫尾气中氮的氧化物
要得到96%以上的浓硝酸可用硝酸镁(或浓硫酸)作吸水剂。
第六节 磷 磷酸
一、白磷与红磷性质比较
色态 溶解性 毒性 着火点 红磷 红棕色粉末 水中、CS2中均不溶 无 较高2400C
白磷白色(或淡黄)蜡状固体 不溶于水但溶于CS2 有毒 低400C
二、磷酸(纯净的磷酸为无色的晶体)
冷水 P2O5+H2O====2HPO3 (偏磷酸,有毒)
热水 P2O5+3H2O====2H3PO4 (磷酸,无毒,是中强酸,具有酸的通性)
注: 区分同位素与同素异形体的概念,常见互为同素异形体的物质有
红磷 与白磷 氧气和溴氧 金刚石和石墨
白磷的分子结构有何特点?(四面体结构P4)应怎样保存?(水中保存)

化学教学是研究化学教学规律的一门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是化学知识系统和化学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联系、相互作用及其统一。它的中心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能、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怎样才能在教与学的统一中完成这个中心任务呢?首先,我研究学生,深感学生差别很大,主要表现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方法上和信心上三方面。针对这种情况我将学生分成3个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的阵地。我研究各层教学特点, 对同一年级不同层次的学生和班级采取以下分层教学对策:
一、深度、广度弹性调节
教学要坚持因材施教原则,一定要适合学生的胃口,对不同层次学生有不同要求。若要求过高、过难,学生接受不了,A层、文班学生会产生厌学情绪,成绩更差;若要求过低,B层、理班学生会感觉太简单、无味,不投入精力学习,成绩平平,甚至后退;C层、竞赛班学生更要深挖洞、广积粮。所以我对不同层次学生掌握知识的深度、广度要求不同,进行弹性调节。比如:在第一章二氧化硅晶体教学时,我要求文班同学通过日常生活常识,推出二氧化硅是原子晶体,再配用基本练习即可。我更要求部分理班学生或参加奥林匹克竞赛的学生不仅掌握二氧化硅的晶体类型,而且要求他们掌握二氧化硅晶体中的12元环结构.比如:在第二章铝教学时,要求文班学生掌握铝的两性及简单方程式、简述实验现象、简单计算,但对理班的一部分学生不仅要掌握上述内容而且要知道铝的两性原因和较复杂的识图计算。
比如:在第三章不同价态铁教学时,要求文班学生掌握课本上的基本实验、现象、化学方程式、在学生能接受的前题下简单与高一知识联系,但在理班在教学中将铁与高一知识作了较为全面、复杂的联系。比如:在第四章烃的同分异构体的教学时,要求文班掌握含5个碳原子或5个碳原子以下烷烃的同分异构体,掌握碳链异构,了解位置异构和不同类烃的异构。要求理班学生掌握含10个碳原子烷烃的同分异构体,掌握碳链、位置、不同类三种异构现象。在学习有机物命名时,要求文班学生掌握烷烃的基本命名原则,了解烯烃、炔烃、芳烃的命名,要求理班的学生掌握上述各类烃的命名原则及我自己的延伸扩展知识。
就这样对文班采取以纲为纲、以本为本,对理班学生采取以纲为纲,适当拔高,弹性调节。让每层学生都觉得学有所获,学得有味。在此各层选用的配套资料也就不同,理班用难度较大的《首辅壹号》,竞赛生用我买的大学有机化学和大学无机化学等。
二、学习方法指导有轻重
根据学生的情况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竞赛班和C层学生,他们原有知识基础较好、学习方法得当、学习信心强;第二类是B层学生,他们原有知识基础一般、学习方法欠佳、学习信心时弱时强;第三类是绝大多数的文班学生和A层少数学生,他们原有知识基础差、学习方法差、学习信心没有。针对学生这种情况,我对各层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轻重有别。我在指导第一类学生(竞赛学生)时,重点是指导学生把知识向纵、横两个方向发展,开拓学生思维,同时配以难度较大的练习,让学生学有余味。我在指导第二类学生时,让他们先做《首辅壹号》,然后我再评鉴,让理班学生能跳起来摘桃子。我在指导第三类学生时,轻知识的拓展,重点是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现在之所以成为弱班和A层的学生最主要原因是由于他们没有阅读习惯,不会阅读教材。针对这种情况,我仔细分析会考大纲、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制定明确、具体、带启发性的阅读提纲,即发给学生的《课堂学习卷》,以此为依据进行指导阅读。学生从中可以了解到阅读的重点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同时学会旁注以备复习和重点学习之用,记下阅读中发现的疑点,促使学生带着问题积极思维,认真听课。然后,精选习题,以促进学生在解题过程中自觉地阅读,逐渐养成先阅读、后解题的良好习惯,从而提高学习能力。总之,坚持由学生自己阅读,做课堂学习卷,可改变他们只做题而不看书的不良习惯,有利于学生积极思维,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另外,竞赛班中少数化学科的尖子学生,全班目前有5人。对这5名学生我天天下午课外活动都作了相应的大学化学学习指导和奥林匹克培训工作。
三、课堂教学有异同
不管是难度和广度的调节,还是学习方法的指导,主要通过课堂教学来完成,教师的教法直接影响学生的学法,课堂教学是完成教学中心任务的主战场,是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主渠道,所以提高课堂效率也就显得尤为重要。我在备课时坚持启发性和因材施教的原则,再根据化学学科的待点,多做实验,特别我利用自己的电脑优势,做了很多生动有趣的动画课件,加强了直观教学,减轻了学生负担。但各层课堂教学又有所不同,表现在如下几点。
1、节奏快慢不同
根据学生情况课堂上给学生一定阅读、思考和练习的时间,调动学生多种器官协调活动。竞赛班和C层学生在某些重点和难点的课外活动辅导中,给学生更多的动手、动脑时间,有时宁愿多用时间让学生思考、动手,防止我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忙着注入式的教学,学生和我都会很累,引起学生的抵触情绪,其实教学任务也没有完成,反而失得其反;竞赛学生我主要让他们学会看书,并会快速查资料,竞赛学生进步很快,有的题目我不会做,他们自己就能研究出来。
2、容量大小不同
因课堂节奏快,所以课堂的知识容量大,文班容量相应小些。
3、课件使用不同
第一是表现在课件播放速度不同;第二表现在课件播放先后顺序不同,比如学习某种物质的性质时,基础好的班可先放出它的性质再做实验,而基础弱班和A层上课时,我们是先做实验,让学生看书、观察、思考,尽量让学生得出某些结论,再播放课件、纠正学生结论中的错误;第三表现在课件内容取舍不同,也就是课件中有些难度大的内容后两个层次根据文班学生上课情况进行取舍。
四、课后教学有主次
课后辅导、作业批改、单元测试等工作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环节。我在课后着重培优和奥林匹克辅导;同时我也注意文班化学科较差的学生,平时要求文班较差的同学好好学习,力争化学会考过关。课后的作业批改,我都采用加注提示,评语或面批等方法,对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都有积极意义。作业其实就是最好的、即时的检测,可以尽早发现各层问题,对症下药,解决问题单元测试时我一直采用三套题。竞赛班、理班和文班各一套题,A、B、C层各一套题。各层目前水平相差较大,同样一套考试题根本照顾不了全年级。竞赛班的学生感觉每次考试都太简单,而文班的学生又觉得太难,这样不利于教学。上课分层、单元测试也分层,使每一层的学生在单元测试中都有收获、有成就感。便于教师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的延续性,便于后几层次学生的学习信心培养,便于教学。
以上是我在本学年中进行分层教学中的几点做法,目前收效很大。以后,我还要在工作中从教与学两个方面不断总结、修正,就能形成一整套的分层教学模式,逐步缩小各层差距,最后达到学校提出的优生更优、层而无层的效果。

学期已经结束,我们高一化学教研组全体教师在校领导班子的领导下,团结协作、勇挑重担、努力学习、刻苦钻研,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首先,在学期之初,我们就制定了较好较详尽的教研组计划、确立了明确的教育教学目标,并明确提出:要在过去取得的一些成绩的基础上,再创佳绩,再攀新高;其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时时刻刻注意修正、提高、完善我们的计划和目标,并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和非常的努力,发挥了集体和个人的多重作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最后,我们还对本学期的工作作了全面的、系统的、深刻的总结,决心发扬我们的成绩,克服我们的缺点,勤奋学习、努力工作,争取在新的学年里取得更大的进步。总结本学期的工作,我们组有如下特点:
一、加强学习,转变观念,提高自身素质
为了提高全组教师的素质,我们全组教师学习了素质教育和化学教育教学方面的理论文章,认真学习了学校为化学组订的各种报刊资料,通过学习,丰富了教师的化学知识,对于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有了更深了解,提高了各位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水平,从而也转变了教师的教育观念。全组教师还一起学习研究《化学教学大纲》以及《新课程标准》,明确了新课程标准与原教学大纲的变化,明确了高中化学教学目的、任务以及要求,从宏观上把握知识脉络。此外,我们还积极参加各级部门组织的教研活动,并在活动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不断学习、认真备课,改进教学方法
“要倒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得准备一眼泉”。21世纪是科学的世纪,化学知识日新月异,发展很快。加上化学课从今年开始将启用新教材,对我们老教师来说也存在着熟悉教材的问题。因此在备课过程中,我们在熟悉现有教材的基础上,还要不断查阅资料,充分进行讨论,准备新教材的实施,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为了赶上时代步伐,我们在复习大学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还经常上网查阅资料,了解现代化学新成果、新观念,并进行下载,做好记录,结合教学内容,提醒学生,让他们关注社会、关注化学热点。我们组全体教师,相互学习,取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并注意创新,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色,积极写好教学反思、读书笔记等。青年教师并发挥自己的优势,经常用多媒体课件上课,激发学生的兴趣,受到学生好评。认真备好和上好每节课,并做好个别差生的辅导工作,从不马虎。在教学中,我们组全体老师通过认真学习教学理论,努力使课堂教学素质化落到实处,“课外不占课,作业少而精”已成为我们教研组组风,对印发的每一份讲义、每一份练习,都认真把关,在做到统一备课、统一进度、统一练习的前提下,提倡“特色”教学,努力使每位教师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化学教学不论是单科考试,还是综合考试,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三 、积极进取,无私奉献
全组教师以学校大局为重,克服困难,积极进取,发扬了无私奉献的精神,高质高效地完成了学校交给的各项任务。尤其是在学校管理方面,全组教师积极配合,抓得紧靠得狠,经常找学生个别谈心,帮助他们树立起学习信心。在几次考试中均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我们克服重重困难,坚持把本学期应做的分组实验和演示实验全部完成了。
四、其他方面
如每周业务学习、教研组活动都能正常进行,并做到互相听课。本组老师听从分配,服从领导,严格遵守学校纪律,不迟到、不早退,提前上班、推迟下班,注意办公室及周边环境卫生,保持良好的工作环境。全组老师都能完成学校交给的各项论文,体会,反思等作业。
总之,半年来,我们组的全体教师注意自身素质的提高,始终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但是,我们也深深知道,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在领导的关心、帮助下以及学校其他学科老师的大力支持与配合下取得的。我们还知道,我们的工作还有很多需要提高改进的地方,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决心再接再励,努力工作,为把学校的化学教学各方面的工作提高到一个新阶段而奋斗。

在gb中学一学期的教学即将结束,现就本人的工作小结如下。
本学期,我担任高10级7到10共4个班的化学教学,周课时共18节,晚自习辅导共8节。我认真落实了教学工作“六认真”,比较圆满地完成了各项教学任务,就我个人而言,本期的最大收获是完成了几个适应。
第一、完成了对作息时间的适应,就是不分夏、冬的早上6:30学生起床、吃早饭,7:20晨读,8:00上午第一节,中午1:00午休,2:30下午第一节。
第二、完成了对大工作量的适应,本期的周总课时和辅导是我工作近18年来最大的,让我吃惊的是,现在已经非常适应了。
第三、完成了对不油印试题这种规定的适应,尽量利用学生手中的教辅资料,减轻了学生的学业和经济负担。
第四、完成了对普通班教学的适应。在3个普通班的教学中,我发现很多学生遇到的学习困难是我始料不及的,逼迫我把学生学习的困难预计得更周到一些、再周到一些,教学标高降得低一些、再低一些,讲解得细一些,再细一些,课堂上给学生展示自己思维的机会多一些、再多一些。
第五、初步完成了对情绪化较重的高一新生的适应。gb,也可能是城区学校,也可能是所有的高一新生,限于目前的阅历,对高中老师的学识评价不可能很到位。高一新生,带有很多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如情绪性较强,这就逼迫我必须学会哄他们,充分发挥新课程理念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把得到学生的喜欢作为开展教学的前提,亲其师才信其道,所以我放下了架子,多与学生交流和沟通,我欣喜地发现,开学以来喜欢我的学生越来越多了。
在完成几个适应的同时,我也深深感到几点困惑和教学工作中的不足。
第一、对学生的要求不够严格,有治学不严谨之嫌。如对课堂上听讲不认真或表现反常的学生,有时课后没有及时谈心交流;对没有交作业或作业做得不认真甚至有可能是抄袭的学生,不是每次都过问;对化学基本概念、化学方程式的抽背做得很少。让学生牺牲课间操、中午的休息时间,甚至占用晚饭时间来完成自己这一科的学习,是严格要求过头了么?对学生严格,学生就不喜欢了吗?应该不是这样的,如何严?严的时候采取什么谈话方式?这是我应该反思和总结的问题。
第二、读书、查阅资料、教学研究的时间很少。就我而言,过去养成了网上查阅资料的习惯,现在感觉很不方便,对学生成绩的分析对比,资料的查阅和重新组合只有在星期六、星期天来完成,致使很多疑问都没有及时解决,常有江郎才尽的唏嘘。
第三、对个别基础特差、甚至放弃了理化学习,假想自己读文科的学生,缺少行之有效的教学办法,常有黔驴技穷的感叹。
第四、本期化学作业的布置量偏少,额外占用学生的时间不多。精讲精炼本应该是优点,殊不知学生课外基本上就不学化学了,甚至下午第一节的化学课或晚上第一节的辅导即将开始,学生才带着某科的听写本疲惫地回到教室。更让我惊讶的是,某天在某班的化学课已经开始近10分钟了,教室里竟然还差近10名学生,一问才知道都在办公室做某科的作业?!困惑中!
新的校情和学情,对我的教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来期我将重新发扬勤学善思的优点,倍加踏实严谨,适应竞争放在首位的新形势,把自己所任班级的化学成绩搞好了,就是完成好了自己的本职工作。

本学期教高一3个班(7、8、9)。学期初参加了4+4N教学模式的培训 。
在工作的半年时间里,我勤勤恳恳,扎扎实实,脚踏实地地做好一个教师的本职工作,认真完成学校领导交给我的任务,虚心向各位老教师和优秀教师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并注意不断阅读有关教育教学理念和实践的书籍,充实自我。下面从几个方面来总结这半年的工作情况。
本人能积极参加政治学习,关心国家大事,拥护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党的各项方针政策,遵守劳动纪律,团结同志,热心帮助同志;教育目的明确,态度端正,钻研业务,勤奋刻苦;工作认真负责,关心学生,爱护学生,为人师表,有奉献精神。
对县、市、校里的各项政治和业务活动,校升旗仪式和各种会议,积极参加。工作勤勤恳恳,踏踏实实。积极做好各项工作,积极要求进步。团结同志,协调同事们之间的关系,使自己的教学工作和其它工作都取得了突出成绩。
我积极参加教研室组织的教研活动,仔细听,认真记,领会精神实质。然后根据要求,提前两周备好课,写好教案。平时做到周前备课。备课时认真钻研教材、教参,学习好大纲,虚心向同年组老师学习、请教。力求吃透教材,找准重点、难点。为了上好一节课,我上网查资料,集中别人的优点确定自己的教学思 路,常常工作到深夜。为了学生能更直观地感受所学的知识内容,我积极查找课件,制作课件,准备、制作教具。复习阶段,我把每一单元的词语、重点内容用电脑 打印在四裁的图画纸上,为的就是让学生有个清晰的复习印象。每次,当我工作完的时候,脖子就已经感到十分僵硬而疼痛。
上好课的前提是做好课前准备,不打无准备之仗。上课时认真讲课,力求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精讲精练。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有举一反三的能力。培养学困生的学习兴趣,有难度的问题找优等生;一般问题找中等生;简单些的总是找学困生回答。桌间巡视时,注意对学困生进行面对面的辅导,课后及时做课后记,找出不足。
根据减负的要求,我把每天的作业经过精心地挑选,适当地留一些有利于学生能力发展的、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的作业。决不布置重复的、无意义的机械作业。作业能做到及时批改、认真纠错,发挥查漏补缺的作用。
我积极学习各种教育论,以充实自己,以便在工作中以坚实的理论作为指导,更好地进行教育教学。我还利用业余时间认真学习电脑知识,学习制作多媒体课件,为教学服务,同时也帮助其他同志制作课件,上网查找资料等等。
认真备好每一堂课,从不潦草从事。包括新课和所有的习题课,都写教案,都认真作题研究教法。
在备课中不断引入新的知识、新的教学思想、新的教学方法。课堂上引进了许多教改思想和先进的教学方法。备课教案资料齐全。    教学成绩中等。
及时总结教学中的经验体会,及时调整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教学中关心学生,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和学生关系密切融洽,能把握学生的心理需求,使教学工作恰好与学生的 心理需求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能力,注重基础知识的形成和培养、深化,先打好基础,再扩展发挥。不搞题海战术,不搞偏题怪题,与国家教委的教学思想同步,与省里的学习能力培养课题研究同步。注重素质教育,尤其是落实还学生为学习的主体。
继续探索讨论式教学法。今年,我们继续研究的是“4+4N的教学模式”,并形成了一种模式。积极主动地采用创设问题情景引发学生讨论、思维的方法,训练学生 的学习能力,训练学生协助学习的能力和学习的主动性。在所教班级的教学成绩和学生的评教评学中都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和体现。
作为一名教师,作为化学组成员,我起到了应有的作用。积极进行教育科研,进行理论和实践上的探索。

一,必修课程教学要求
课程目标
学习常见的化学物质,初步认识物质的微观结构,知道化学反应的一般原理,了解它们在生产,生活和化学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学习必要的化学实验技能,体验和了解化学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认识实验在化学学习和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正确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实际问题,初步树立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化学1
主题1 认识化学科学
内容标准
教学要求
目标水平
教学建议
1.知道化学科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了解20世纪化学发展的基本特征和21世纪化学的发展趋势.
1.知道化学科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知道
2.了解20世纪化学发展的基本特征和21世纪化学的发展趋势.
了解
2.知道化学是在分子层次上认识物质和合成新物质的一门科学;了解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的关系;认识化学变化的本质.
3.知道化学是在分子层次上认识物质和合成新物质的一门科学.
知道
关于原子结构只要知道原子的构成,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和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暂不作要求,相关内容见《化学2》主题1和选修模块《物质结构与性质》主题1.
4.了解物质的组成,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了解
5.认识化学变化的本质.
了解
3. 认识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能用于进行简单的化学计算,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
6.认识"物质的量"是描述微观粒子集体的一个物理量,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
了解
阿伏加德罗定律的推论,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暂不作要求,相关内容将在选修模块中学习(见《有机化学基础》主题1内容标准第1点等).
7. 了解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的涵义.
了解
8. 了解物质的质量,摩尔质量,物质的粒子数,物质的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等之间的关系,能用于进行简单的化学计算
了解
9.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
认同
4.认识实验,假说,模型,比较,分类等科学方法对化学研究的作用.
10.认识实验是了解无机物性质的最好方法和途径.
认同
11.认识假说,模型是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及其在化学研究中的作用.
认同
12.认识比较,归纳是化学学习的一般方法.
认同
13.认识分类法对于化学科学和化学学习的重要作用.
认同
5.认识并欣赏化学科学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14.通过学习化学科学与人体健康,新型材料,环境保护等关系及现代化学发展的成就,认识化学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认同
主题2 化学实验基础
内容标准
教学要求
目标水平
教学建议
1.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运用以实验为基础的实证研究方法.
1.创设自主活动和积极探究的情境,激发探究欲望,参与和体验科学探究过程.
感受
2.通过离子反应发生条件,金属和非金属及其化合物性质,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等有关实验,学会运用以实验为基础的实证研究方法.
学会
2.初步学会物质的检验,分离,提纯和溶液配制等实验技能.
3.初步学会使用过滤和蒸发的方法对混合物进行分离和提纯.
初步学会
4.初步学会常见物质的检验.
初步学会
5.掌握溶解,过滤,蒸发等基本操作.
学会
6.初步学习蒸馏,萃取等分离方法.
初步学习
7.初步学会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初步学会
3.树立安全意识,能识别化学品安全使用标识,初步形成良好的实验工作习惯.
8. 树立安全意识,初步形成良好的实验工作习惯.
形成
9.知道一些基本的安全措施和意外事故的紧急处理方法,并能识别一些化学品安全标识.
知道
4.能够独立或与同学合作完成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完成实验报告,并能主动进行交流.
10.在独立或与同学合作完成实验过程中,感受获得成功的愉悦,学会合作与分享.
形成
11.能够根据实验目的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完成实验报告,并能主动进行交流.
初步学会
5.初步认识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条件控制,数据处理等方法在化学学习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12.通过必修课程的化学实验教学,初步认识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条件控制,数据处理等方法在化学学习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认同
暂不要求加深和拓展,相关内容可在选修模块《实验化学》主题2"化学实验探究"中完成.
主题3 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
内容标准
教学要求
目标水平
教学建议
1.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1. 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理解
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时要注意初,高中的衔接,尝试按不同的方法对物质进行分类,暂不加深和拓展,相关内容可在后续学习中逐步完善.
2.了解常见物质及变化的分类方法.
理解
3.感受分类法对于化学科学研究和化学学习的重要作用.
感受
2.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
4.知道根据分散质粒子的大小,把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
知道
渗析,凝聚,布朗运动和电泳现象不作要求.
5.知道区分溶液和胶体的简便方法.
知道
3.根据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钠,铝,铁,铜等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能列举合金材料的重要应用.
6.了解钠,铝,铁,铜等金属
与氧气,水,酸,碱,盐溶液的反应情况,了解其共性和个性.
了解
过氧化钠与水,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在过氧化钠特殊用途中列举,建议三星级以下学校暂不作要求,可在选修模块《物质结构与性质》中补充.
CO32-与酸的分步反应; CO32-,HCO3-,Al3+,AlO2-等离子的水解反应暂不作要求,相关内容将在选修模块中学习(见《化学反应原理》主题3内容标准第4点).
Fe3+和Fe2+之间的相互转化仅限于Fe3+分别与Fe,Cu的反应,以及Fe2+与Cl2的反应.
7.了解氧化钠,氧化铝,氧化铁,氧化铜等金属氧化物与水,酸,碱溶液反应的情况.
了解
8.了解氢氧化铝,氢氧化铁,氢氧化亚铁的制备方法;氢氧化铝的两性;氢氧化铝,氢氧化铁等难溶性氢氧化物的受热分解.
了解
9.比较碳酸钠,碳酸氢钠在水中的溶解性,热稳定性,与酸的反应,掌握鉴别它们的方法.
了解Fe3+的氧化性,Fe3+和Fe2+之间的相互转化,Fe3+的检验.
了解钠,钾的焰色反应.
了解
10.能列举铜合金,钢等合金材料的重要作用.
知道
11.通过钠,铝,铁及其化合物之间转化关系的比较,归纳等,逐步掌握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一般方法.
理解
12.通过金属及其化合物,金属材料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等的学习,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强学好化学,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积极提出问题,具有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和合作精神等.
形成
4.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了解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
13. 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能正确书写强酸,强碱和可溶性盐的电离方程式.
学会
弱电解质的电离及相关知识不宜拓展,相关内容将在选修模块中学习(见《化学反应原理》主题3内容标准第1点).
关于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涉及溶液中离子间的氧化还原反应,量的关系的离子反应不宜超前拓展.
14. 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能正确书写涉及强酸,强碱和盐(包括难溶性盐)的离子方程式及判断溶液中离子能否大量共存.
学会
15. 了解Cl-,SO42-,CO32-,Al3+,Fe3+,NH4+等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
了解
5.根据实验事实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举例说明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
16. 根据实验事实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
了解
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的概念及判断不作要求.氧化性和还原性强弱的判断暂不作要求.
电子守恒原理及其运用不宜拓展,相关内容将在选修模块中学习(见《化学反应原理》主题1).
学会简单的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
17. 举例说明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
知道
18.能通过化合价的升降,判断氧化还原反应.
了解
19.通过具体实例识别氧化剂和还原剂,逐步理解氧化,还原,氧化剂,还原剂的概念.
知道
20.随着元素化合物的学习,逐步学会用电子转移的观点判断氧化还原反应.
了解
6.通过实验了解氯,氮,硫,硅等非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1.(1)了解氯,氮,硫,硅等非金属单质的化学性质,认识不同的非金属单质性质有较大的差异.了解氯气的氧化性:与氢气,钠,铁,某些盐等的反应;与水,碱的反应.知道氯水的消毒和漂白原理.了解硫的可燃性和氮气的稳定性.
了解
实验室制取氯气的装置及操作;二氧化硫的实验室制法及装置;几种硅酸盐制品的制备方法;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相互转化过程中的定量关系等,都暂不作要求,在选修模块中逐步补充.
(2)知道硅在自然界以SiO2及硅酸盐的形式存在,知道晶体硅是良好的半导体材料,能说出它的主要用途.
知道
卤素间的相互置换——在氯气学习的基础上,采用对比的方式学习氟,溴,碘等元素单质和化合物的性质(人教版教材暂不作要求,将在《必修2》的第一章中学习).
22. (1)了解氯,氮,硫,硅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某些非金属化合物既有相似的性质,又有各自的特性.
了解二氧化硫与水的反应,与氧气的反应;二氧化硫的漂白作用与次氯酸漂白作用的区别.
能用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分析一氧化氮,二氧化氮之间相互转化.
了解二氧化氮,二氧化硫分别与水的反应,认识其对大气的污染及防治方法.
了解二氧化硅分别与氢氟酸,碱性氧化物,强碱的反应.
(2)了解氨气与水的反应,与酸的反应,以及氨水的不稳定性.
(3)了解次氯酸,浓硫酸,硝酸的强氧化性,浓硫酸,硝酸分别与Cu,C的反应.认识浓硫酸,浓硝酸在常温下与铁,铝的钝化作用.了解亚硫酸的不稳定性.
能用化学方程式列举工业上生产硫酸,硝酸的基本原理.
(4)了解漂白粉的生产及漂白原理.
了解陶瓷,玻璃,水泥等硅酸盐产品的用途.
了解铵盐的性质(易溶于水,受热易分解,与碱反应).
23. 认识非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了解
24. 以非金属知识学习为线索,采用多种方式对氯,氮,硫,硅等非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有关知识进行归纳与整理,进一步掌握学习物质及化学性质的一般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学会
25.了解氮循环对生态平衡的重要作用.了解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等污染物的来源,性质和危害,体会化学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增强关注社会的意识和责任感.
学生实验教学建议
建议本模块至少安排以下内容作为学生分组实验:
1. 粗盐的提纯
2. 蒸馏水的制取及液态混合物的分离
3. 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4. 常见物质的检验
5. 探究金属钠和碳酸钠的性质
6. 探究铝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7. 探究铁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8. 探究氯气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9. 探究二氧化硫和浓硫酸的性质
10. 探究氨及铵盐的性质
化学2
主题1 物质结构基础
内容标准
教学要求
目标水平
教学建议
1.知道元素,核素的涵义.
1.知道元素,核素,同位素,质量数的涵义.
知道
2.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2.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了解
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电子排布式暂不作要求,这些内容将在相关选修模块学习(见《物质结构与性质》主题1).
3.能画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了解
3.能结合有关数据和实验事实认识元素周期律,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4.能结合有关数据和实验事实(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碱性,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等)认识元素周期律.
了解
元素的电负性,电离能的概念及变化规律等暂不作要求,这些内容将在相关选修模块学习(见《物质结构与性质》主题1).
5.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了解
4.能描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知道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
6.知道周期与族的概念,能描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知道
7.知道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
知道
8.感受元素周期律与周期表在化学学习,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中的重要作用与价值.
感受
5.认识化学键的涵义,知道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
9.认识化学键的涵义.
了解
共价键的主要类型σ键和π键,键长,键角,金属键,分子极性等,暂不作要求,这些内容将在相关选修模块学习(见《物质结构与性质》主题2).
10.知道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
知道
11.了解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的概念,并能判断常见的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
了解
12.学会书写常见原子,离子,分子,离子化合物的电子式,能够用电子式表示常见的简单离子化合物,共价分子的形成过程.
了解
13.能从化学键变化的角度认识化学反应的实质.
了解
6.了解有机化合物中碳的成键特征.
14.了解有机化合物中碳的成键特征.
了解
7.举例说明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现象.
15.举例说明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现象.
知道
主题2 化学反应与能量
内容标准
教学要求
目标水平
教学建议
1.知道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1.知道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知道
2.通过生产,生活中的实例了解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
2.了解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涵义.
了解
反应热与焓变的涵义,盖斯定律等暂不作要求,这些内容将在相关选修模块学习(见《化学反应原理》主题1).
3.通过生产,生活中的实例了解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
了解
3.举例说明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关系及其应用.
4.举例说明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关系及其应用.
知道
金属的电化学腐蚀等暂不作要求,这些内容将在相关选修模块学习(见《化学反应原理》主题1).
5.通过制作简易原电池的实验,了解原电池的概念和原理.
了解
4.认识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开发高能清洁燃料和研制新型电池的重要性.
6.认识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开发高能清洁燃料和研制新型电池的重要性.
认同
5.通过实验认识化学反应的速率和化学反应的限度,了解控制反应条件在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7.通过实验认识化学反应的速率.
化学平衡常数,化学平衡的移动等暂不作要求,这些内容将在相关选修模块学习(见《化学反应原理》主题2).
8.通过实验认识化学反应的限度.
9.了解控制反应条件在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主题3 化学与可持续发展
内容标准
教学要求
目标水平
教学建议
1.认识化石燃料综合利用的意义,了解甲烷,乙烯,苯等的主要性质,认识乙烯,氯乙烯,苯的衍生物等在化工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1.认识化石燃料综合利用的意义.
了解
乙炔,苯的同系物的性质暂不作要求,这些内容将在相关选修模块学习(见《有机化学基础》主题2).
2.了解甲烷的分子结构和主要性质.
了解
3.了解乙烯的分子结构和主要性质.
了解
4.了解苯的分子结构和主要性质.
了解
5.认识乙烯,氯乙烯,苯的衍生物在化工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感受
2.知道乙醇,乙酸,糖类,油脂,蛋白质的组成和主要性质,认识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6.知道乙醇,乙酸,糖类,油脂,蛋白质的组成和主要性质
知道
卤代烃,酚暂不作要求,这些内容将在相关选修模块学习(见《有机化学基础》主题2).
7.认识乙醇,乙酸,糖类,油脂,蛋白质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认同
3.通过简单实例了解常见高分子材料的合成反应,能举例说明高分子材料在生活等领域中的应用.
8.通过简单实例了解常见高分子材料的合成反应.
了解
9.能举例说明高分子材料在生活等领域中的应用.
知道
4.以海水,金属矿物等自然资源的综合利用为例,了解化学方法在实现物质间转化中的作用.认识化学在自然资源综合利用方面的重要价值.
10.以海水,金属矿物等自然资源的综合利用为例,了解化学方法在实现物质间转化中的作用.
了解
11.认识化学在自然资源综合利用方面的重要价值.
认同
5.以酸雨的防治和无磷洗涤剂的使用为例,体会化学对环境保护的意义.
12.以酸雨的防治和无磷洗涤剂的使用为例,体会化学对环境保护的意义.
认同
6.能说明合成新物质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讨论在化工生产中遵循"绿色化学"思想的重要性.
13.能说明合成新物质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知道
14.讨论在化工生产中遵循"绿色化学"思想的重要性.
感受
学生实验教学建议
建议本模块至少安排以下内容作为学生分组实验:
1. 碱金属元素,卤族元素的性质递变
2. 用生活中的材料制作简易电池
3. 温度,催化剂对过氧化氢分解反应速率的影响
4. 设计实验证明某些化学反应的可逆性
5. 探究乙醇的主要化学性质
6. 探究乙酸的主要化学性质
7. 葡萄糖与新制氢氧化铜的反应

2007年9月开课后,我校按照区教委的要求,对高一年级课堂教学进行全面检查,现将主要情况汇报如下:
一、听课概况:
以前听课、评课着重看教师的基本功、“两基”的落实情况、对知识点讲解的清晰度、教学内容的正确度等。新课程实施后,除知识与技能外,主要从三个角度进行课堂教学评价:
在教师的主导方面,是否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否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学生的主体方面,学生的参与的状态、参与的程度等。在教学过程方面,课堂教学的民主、合作、学生的情绪、师生的互动情况。
在9月10日——21日两周内,学校领导分学科分备课组安排听课,涉及到语文、数学、英语、化学、物理、历史、地理、政治、音乐、美术、体育、信息技术等十二门学科,有些领导因外出开会等个别情况未能按时听课的,也都在回校后及时补上。因此,除一位英语教师因病未上班,其他32位新高一教师的课,学校校长、书记、主管校长、主任等7位干部都按要求听完,包括2位代课教师的课。并在听课后及时与任课教师进行交流,累计听课46节次。
高一各位任课教师也按学校安排完成组内教师的互相听课。备课组每位教师的课保证其他教师均能听到。听课后各备课组进行研讨和评课,并写出书面情况总结。累计听课64节次。
校内听课共计110节次。具体听课安排如下:
科目
日期
讲课人
节数
班级
听课人
高一语文
9月11日(周二)
晏 京
第六节
1班
李发兆        王京红        晏 京       及同组教师
贡 茜
第七节
2班
9月11日(周二)
尹 研
第五节
3班
9月14日(周五)
惠 延
第二节
5班
高一数学
9月11日(周二)
曾志革
第二节
4班
李发兆       杨毅波        常毓喜        赵金芬        及同组教师
9月13日(周四)
江用科
第二节
8班
9月13日(周四)
赵金芬
第一节
5班
9月14日(周五)
马丽艳
第七节
7班
高一英语
9月11日(周二)
苏 萌
第三节
8班
李 军       杨毅波        孔 彬       苏 萌       及同组教师
徐 蕾
第二节
2班
9月12日(周三)
郭 敏
第五节
4班
高一物理
9月11日(周二)
郑蔚青
第五节
2班
赵金铭        陈怀燕        郑蔚青        及同组教师
9月13日(周四)
罗 强
第六节
6班
9月18日(周二)
李向峰
第六节
4班
高一化学
9月11日(周二)
杜卓彦
第七节
6班
赵金铭        王连荣        兰俊耀        及同组教师
9月12日(周三)
马 炜
第二节
3班
9月14日(周五)
兰俊耀
第八节
1班
范杰涛
第六节
2班
高一政治
9月11日(周二)
郑国忠
第八节
1班
杨亚民        郑国忠
9月13日(周四)
夏俊英
第六节
2班
9月14日(周五)
刘曙光
第二节
4班
高一历史
9月13日(周四)
李建靖
第五节
4班
王京红        徐燕玲        李建靖
9月13日(周四)
张 杰
第一节
2班
高一地理
9月14日(周五)
张 锦
第五节
7班
王京红        徐燕玲        刘晓曦
左朝辉
第三节
5班
高一体育
9月12日(周三)
楼向宁
第五节
2、3班
杨亚民        楼向宁
张 鑫
第四节
4、5班
高一音乐
9月13日(周四)
齐 琪
第八节
2班
杨亚民        楼向宁
9月14日(周五)
周启伦
第四节
1班
高一美术
9月13日(周四)
袁 琳
第六节
5班
杨亚民        楼向宁
高一信息技术
9月13日(周四)
王德庆
第七节
1班
王京红        王德庆
彭 瑾
第八节
6班
二、课堂教学中的体现出的优势
1、教师对教材内容能够准确把握,处理得当,重点难点突出。能全面、具体、恰当地制定教学目标,能以新课标为指导,体现模块教学的特点,重视挖掘新教材的创新性,注重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回归生活实际,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难易适度。
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体现面向全体学生的特点,凸显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能够注重创设宽松、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师生情感融洽配合得当。
3、教师能够选择比较恰当的教学方法与手段,能够紧密地围绕目标,为实现目标服务,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学手段的运用关注到是否量体裁衣,运用灵活。
4、教师在课堂上能够注意挖掘学生内在的学习因素,并加以引导、鼓励;能够培养学生敢于独立思考、敢于探索、敢于质疑的习惯;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思维品质,使学生逐渐学会在多方面思考问题,多角度解决问题。
现在教学中唱独角戏的现象相对少了,而与学生交流、沟通、合作、互动的现象明显多了。在教学目标的实现上,教师不再仅仅把教会学生知识作为唯一教学目标,在教学中能够注重融入“让学生掌握方法“、“激起学生学习兴趣“、“探索发现中掌握知识”、“关注学习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更加符合新课程理念的内容。
其中比较突出的是语文组的晏京老师。在课文《故乡人》的教学活动中,她确定了以学生为课堂活动主体的总目标,以通过问题引导,启发、教会学生如何精读文章为教学目的。具体教学活动安排如下:
(一)课前预习
新课改后语文课本篇目增多,课堂教学时间紧张,这就需要把大量预习工作放在课下完成,她布置了两个预习作业:①通过上网或查阅文字资料了解作者的情况。②熟读课文,了解基本情节。这样,一方面把常识性工作下放给学生,促其通过各种途径进行简单知识的自主学习,另一方面也为学生在对文章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顺利地开展研讨作了准备。
(二)课堂活动过程
1、检查预习作业:结合学生的知识介绍简介作者情况。并由作者与其故乡的关系导入教学情境:故乡人、故乡事、故乡情。
2、进行精读研讨
由于课文章篇幅较长,面面俱到,逐一分析讲解的旧教法势必造成课时冗长,难以完成计划。传统的教师单纯讲授,学生聆听记录的方式又会把学习知识变成灌输知识。为使学生成为课堂主体,激发锻炼其思考分析能力,她暂时放弃了课文的后两部分,而只将课文的第一部分作为精读材料,使研讨方向集中。研讨过程中,她设置了如下引导问题:
①“打鱼人”一篇描写的中心人物是谁?
②为何前面用一半的篇幅描写其他的打鱼方式和打鱼人?
③文中的打鱼夫妇生活状态如何?从那些文句可以推知?
④打鱼夫妇脸上“既看不出高兴,也看不出失望、忧愁,总是平平淡淡的”,这是否说明他们对自己的艰辛生活抱着从容和乐观的态度?
⑤文章开头一句“女人很少打鱼”有什么表达作用?
⑥“连不到二寸的“罗汉狗子”,薄得无肉的“猫杀子”,他们也都要。句中的“也都”二字是否显得重复赘余,删去其中一个字行吗?为什么?
⑦打鱼夫妇的生活是悲剧性的,作者的笔触却直白平淡,这是否意味着作者对他们的贫苦艰难无动于衷?
这几个问题的设置是有不同用意的,前两个问题针对文章的组材方式,第三、四个问题则探究人物形象,第五、六个问题进一步推敲语言特色,最后一个问题则是从总体上把握作者的情感和创作风格。在问题探究过程中,她始终把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他们大胆思考,发表见解,对难度较大的问题,则分组讨论,集思广益。学生表现十分积极,讨论发言踊跃,学习的热情被充分激发,课堂效果良好。
3、 拓展研讨
为检验课堂成果,也为了进一步引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在第一部分的精读研讨结束后,她布置了一个课堂环节:精读本文的后两个故事,以课堂研讨题为例,提出两个精读研讨问题并进行解析。要求学生分组完成,当堂上交。领到任务,学生马上积极参与,各自结组投入了讨论,并都在课上交回了自己设计的研讨问题。
(三)课后作业情况
从学生的课后作业显示,他们在课堂上颇有收获,不仅初步掌握了精读研讨的方法,而且开始自主探究文章,从不同层面尝试解析,学生提出的研讨问题有的还颇见深度,比如:
金大力不是个合格的瓦匠,但却做了瓦匠头儿,而且凡有较大的泥工瓦活,人们都愿意找他,这仅仅是因为他人缘好吗?那么他为什么人缘好呢?
文中为何要详写动工前的“破土”风俗,这和刻画金大力有关联吗?
文中为何要用细致的笔墨叙写王淡人医生钓鱼、种菜的情形?
王淡人急公好义,努力行善,作者却说他“傻”,他傻在哪里?他真的傻吗?
金大力和王淡人有相同之处吗?
这些问题,已经不仅停留在对文意的表面理解,而是深入到文章的思想、创作手法等层面。既使教师惊叹于学生身上蕴藏的巨大的自主学习的潜力,又可以在课堂上会形成踊跃求知、教学相长的良好局面。
这样,尽可能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创新。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规律让学生自主发现,方法让学生自主寻找,思路让学生自主探究,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
三、存在的问题和基本策略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虽然经过了培训,一部分教师的教育思想和观念还相对滞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手段均不够,与新课程要求还存在不相适应的地方。另外,一些课堂中学生参与的人数、回答问题等数量有提高,但学生的参与的状态、参与的程度、学生思维的深度、参与的面等质量还不够。这些都说明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仍未真正得到落实,因此,已经形成的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如何转化为有效的教学实践,是下一步需要继续研究和改进的。
2、教师在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等方面尚显不足。新课程对学生来说表面上知识难度是降低了,但能力要求提高了,对老师来说,实际上变难了,对教师的要求非常高,老师必须是德才兼备,文武双全才行。
3、新课程进度快,要求的也较高,知识的密度大。学生初中相关知识较少或空白,而教师由于时间紧又缺乏必要的补充和练习。如何解决学习新知与辅导练习的问题?
4、部分学科教材在编排上还有些不合理的地方,如物理学科给的一些定义数学还没学到(极限,无限趋进等等),高三才学。习题、练习、课堂反馈、测评材料不配套,用目前这套教材教学,部分教师觉得对教学质量心中没底。课改和考改互相配套、促进,有待于进一步落实。
5、在很多课堂上,我们都可以看到小组讨论式的合作学习。但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习好的学生不会等其他学生发言,而是首先把自己的意见说出来,这样一来,那些学困生相当于走了个形式。小组合作的实效性一直困扰着我们。
6、现代教育技术尚未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作用,教学媒体如何合理运用?如何更好地服务于教与学的内容和教与学的效果?因此,课堂教学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基本策略
1.进一步解决新课程教育理念问题:
①以市区新课程各项相关文件为指导,深刻领会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和实质,继续坚持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②进一步树立关于课程新理念。要用大课程观,并结合我校教学实际,把握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实施(课堂教学)、课程评价、课程管理等方面改革的要求和发展趋向,充分研究和理解新课程标准、新课程计划及新教材,为在新课改过程中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实践活动奠定基础。
③继续搞好师资培训,更新教育观念,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作用。
2. 对课堂教学结构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究,特别是教学策略的问题。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是促进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的一个重要方面,研究教学策略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①研究课堂提问的教学策略:课堂教学的提问发生在教学的全过程,究竟采用何种方式提问,直接受教学任务的影响,为了掌握知识,提问成为一种检测手段。课堂提问是教学过程中的一种教学策略,它推动着教学情节的发展,也促进着学生的发展。
②研究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的教学策略:《课程标准》要求“学科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使学生在和谐的课堂气氛中增加兴趣,具有持久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在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合作互动中,加强对学生的点拨和指导。因此营造课堂教学的和谐气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③研究形成认知结构的教学策略:新课程强调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灵活应用,而影响学生理解新知识、掌握和运用新知识的最重要因素是认知结构。
④研究探究式学习的教学策略:新课程倡导探究式学习,将其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其重要目的在于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进行学习,在探究问题的活动中获取知识并主动构建新的认知结构、了解获取知识的方法、学会探究所需要的技能,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体验并领悟其中蕴含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是全面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途径。
3.以教学科研为先导,加强专题研究,进一步提高新课程改革的质量。
重点研究专题有:大力开发地方和学校课程,加强综合实践活动,特别是研究性学习的研究,改进学生学习方式,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继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推进课堂教学改进活动,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益;继续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加强体现素质教育特点的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新课程进入课堂教学,要求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发生相应的变化,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对话、合作、共建,师生一起分享对课程的理解,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真正统一起来,使每一位学生不断获得新的知识和能力。然而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要实现课堂教学效益的最优化,用最少的时间使学生获得最大的进步和发展,就必须对课堂教学结构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究。
因此,新课程的实施,使我们深深地感受到学校教育教学正在发生深刻地变化。新课程、新理念要我们做的事情还很多,要研讨的问题也很多,我们面临的是机遇和挑战,我们要引导、带领全体教师把课改扎扎实实的发展下去,真正做到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2009年高一化学期中试题质量分析
一、 试题质量分析
(命题意图、试卷组成和结构、考试范围、试卷特点、试卷中存在的问题)
命题意图:高一学生的化学学习目标是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因此,本次期中考试目的是促进学生化学基础知识与化学基础能力的掌握,反思教与学的不足,为下阶段的水平考试复习提供依据。
试卷组成和结构:本次试卷总共四个部分组成,选择题、填空题、实验题和计算题四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共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第二部分填空题,5小题共32分;第三部分实验题,共2小题,共12分;第四部分计算题,1小题共6分。考试范围:高中化学必修1专题1及专题2第一单元。各单元所占的分值比例较为合理。
试卷特点:
1、试卷大致符合《课程标准》和《学科指导意见》
试卷重视对学生进行有关化学学科思想与重要化学概念的教育,紧紧围绕课标要求和学科指导意见。试题的取材大多是教材的主干知识,教材中的各部分都有涉及到,如活动与探究、问题解决、观察与思考等及重要的文本内容。这样,既克服了学生只看笔记,而忽视教材中有关问题解决、概念定义等细节的习惯;又纠正了学生只重视做配套练习,而忽视对教材知识的整体把握;还唤起了学生重视平时课堂的听课效率,不能等到考试前再来才注重知识的复习。试卷中大多数不是死机硬背可以得分的,只有真正理解才能很好地完成试卷。题型较为典型,学生如果只靠死记答案,不理解考查知识点,亦很难得分。总体上,试卷的设置对学生的复习起良好的导向作用。
2、整卷知识覆盖面广,结构合理
试卷就是为了使考核的知识点涉及面更广些;各重点知识都分散在各部分,比例结构较为合理。
3、重视概念原理性质实验的考核,体现学科特点
选择题中有12、15、19、25是综合运用理解计算的题型,需要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化学思维的逻辑性。整张试卷中,对概念原理的考查共8个选择题16分,填空题占26分,其余部分也都涉及化学基本概念。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本卷中重视分离提纯方法的选择,2、16、20、22、31都是分离提纯和检验的考查点。对元素化合物知识在各个题型中都有所体现,如选择题20、21、30、33,主要是30的推断题,综合了氯气的性质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第33题属于简单的计算。这些符合高一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并紧紧围绕化学的学科特点,体现概念原理和实验的重要性。
4、尊重学生的学习差异,试卷难度适中
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普通班采用“三地”联考试卷,及格率58.35%,平均分63.26,文理班的平均分差值较大,理科班平均分超文科30分。这与文科班学习的实际情况有关。试题针对理科班来说,难度中等偏下,题目容易错。试题内容大多取材自教材,避免了出现偏题与难题,大大降低了试卷的难度,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同时,综合题具有一定的区分度,满足了不同学习程度学生的实际需求,体现了尊重学生的学习差异,稍作分析,学生亦可分析得出结果,需要一个明确的思路。
5、重视基础能力的考查
对学科知识的基础和综合能力考查是区分学生学习程度的需要所在,又是新课程的要求。对多数学生要求掌握基础题,本次的考点在基础知识的基础上稍有拔高,重视综合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不只是知道基础知识,还要懂得灵活运用。
考试成绩:从理科班的分数分析可以看出,多集中于70-89分数段,各分数段呈正态分布,考试结果属于正常,说明大多数学生学习还是较为认真的,能较好地达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文科班基础偏差,分数集中在40-60分。除保送生班,年段最高分96,最低分15,平均分58.76,及格率为53.6%,优良率18.6%,两个层次的班级平均分相差近30分,每一个层次的各班级平均分很接近,发展较为平衡。与预期相比,优秀率与及格率偏低一些,其它的都较为正常。
二、答题情况分析(各题平均得分率、错例以及错因分析)
(一)学生答题情况分析:各题得分情况(理科班)
题号
9
12
25
30
(1)
30
(2)
30
(3)
32
(3)
32
(4)
32
(5)
33
满分值
2
2
2
4
2
4
2
2
2
6
正确率
51.7%
56.9%
50
%
85.3%
78.4%
53.4%
3.4
%
2.6
%
40.5%
62.9%
第9题,学生多错选C,未能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含义,题意未审清,往往都在计算物质的量,对此类题型没能引起足够注意。
第12题,相同题型讲过,可是学生上课效率不高,没能当堂理解,造成失分。主要掌握新制氯水变质的化学方程式,找到其中的比例关系。
第25题,综合考查专题1的计算,以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为出发点,结合质量、气体体积、溶液体积的计算,只要一步步根据定义式和已知条件分析,即可得到答案,另外注意单位的换算。大多学生错选C,未考虑单位,也有学生是死记以前的题目答案。
第26题,主要考察纯净物、单质、电解质、非电解质的概念理解,75%的学生不能全对。主要出错点在于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定义,学生为学习共价键、离子键,对物质在什么条件下能够电离很模糊。活泼的金属氧化物属于电解质,非电解质一定是化合物。这些知识点学生掌握得不够扎实。
第27题,关于氧化还原反应中的重要概念,氧化剂、还原剂以及电子转移的方向数目的判断。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中概念不是很清晰,容易混淆。仅44%的学生能够掌握并简单运用。
第28题,错在对摩尔质量与物质的量的概念不清,学生经常讲物质的量称为“摩尔”,总要转个弯才能领会。摩尔质量的单位没写,或者写成物质的量。错误率36.2%。
第30题第(3)小题,学生能够说出什么是化合反应,什么是氧化还原反应,但是实际题目中,又会选错,原因可能是氯气的性质等元素化合物的知识掌握不好。
导致错选或漏选。
第32题,仔细分析,学生对定容、检漏、检查气密性等具体操作不明确,特别是定容。课堂上为分析清楚称量是为确定溶质的物质的量,定容是确定溶液的体积,因此物质的量浓度就一定了。
第33题,容易算错,学生理解上出现偏差,“四舍五入”的思想影响最终的结果。本格计算综合了物质的量联系微粒个数、微粒体积的计算。
(二)从学生的卷面情况分析,学生答题存在以下几方面的主要问题:
1、学习态度不端正  大部分文科学生的学习目标是只要能及格就可以了,因此,平时课外较少花时间去巩固地理学科知识,在复习期间,忽视了对教材内容的整体把握。理科生在学习方法上还要不断加强,做过的题目要理解,争取不再错,复习时要整体把握,各个击破。而学生知识走马观花把教材看一遍,并未仔细分析知识点。很多选项因为粗心看错,审题不细致,掉以轻心。
2、基础知识不扎实,概念模糊  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大多是浅尝即止,又不断加深,非常矛盾。许多问题在学生看来很容易,以为自己懂了,实际上,对这些问题还只是一知半解,导致学生在答题时,概念模糊,失分较多。典型的如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题,强调多次,仍然不能好好地掌握,部分原因是知识储备的不足,不能完全理解哪些能导电,哪些不能,及那些物质能在水溶液中或者熔融条件下电离。
3、审题不认真导致失分多  选择题第9题,比较物质的量浓度,学生都看成物质的量来求。填空题第27题,没看到要标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33题(1)没看到“不需要”,最后计算题,学生的计算能力薄弱。小小的计算也会出错。
4、化学学习能力有待提高  在化学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总是希望老师把所有的知识点都整理好,殊不知自己整理的才是自己的,要完全“消化”,必须要自己动脑。初中的学习心态尚存,希望老师做好所有工作,自己享受劳动成果。大部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较差。
三、今后教学或者复习应对措施.
(一)从课程标准出发,严格按照学科指导意见,重视教材开发
1. 教学的重点难点应该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科指导意见确定教学重点,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确定教学难点,深入浅出,紧扣主题,不要随意拔高难度,加深学生负担。
2.课本是万题之源,一切试题都是书本知识的深化、扩展和推移,都能在课本中找到出处和依据精神。一定要重视课本,以教材为本,夯实基础,构建知识网络,复习更应该回归课本查漏补缺。
3.夯实基础,构建知识网络
(1)把握基本概念。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单位。明确概念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并进行有效的推理。概念不清楚产生思维混乱就是必然的。用比较的方法学习概念,求同存异,找出相似概念的异同点。
(2)理解基本关系。注意各个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如物质的量的桥梁作用,联系宏微观的各个物理量,如微粒个数和质量、体积。还有元素化合物知识中单质→化合物形成的知识体系。
(3)掌握基原理。化学当中有一些基本原理与概念同等重要,如阿伏伽德罗定律和氧化还原反应,在生活中都有重要体现。
(二)教学中,联系生产生活,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教学中适当穿插生产生活中的知识,学生乐于接受,也能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原理和性质。也是化学学科的宗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把化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中,也新课程理念的体现。
(三)整体把握,宏观调控,注重思维和方法的探讨
在教学中,教师是引领者,教师的教学思想一定要先进,教学方法一定要适合于学生,授学生以“渔”,即思维方式和解题方法。解一题,通多题。教师应该把握好教学内容的难度和深度,区分重难点,清晰地呈现给学生自己的教学思想。复习中,要抓典型题,讲清典型题,并配套练习巩固,否则没有进行强化的例题讲解,效果减半。对一些难点要多次强调强化。
不要把课堂变成“一言堂”,多留给学生思维的时间,了解学生的想法,适当调整教学策略。放慢教学步调,走好每一步,争取大部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

一试题命题依据及指导思想
本次高一的化学试卷是由曲靖市沾益县统一出题统一考试。
1.命题的依据
将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和教材作为依据,及与教材配套的练习册作为参考,同时体现了课改精神,对平时的课堂教学起了一定的导向作用。
2.命题的指导思想
考试要面向全体学生,要有利于教与学,有利于促进素质教育,有利于重视基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力求为全曲靖市高一化学教师提供一个较为客观、有一定可比性的教学现状,以利于各校在新学期中,及时调整教学,采取有效措施,提高会考的合格率及高考能考个好成绩。
二.试题的情况介绍
1.试题的组成
本次考试试题由:一.选择题、二.填空题、 三. 实验题、四.计算题,四部分所组成。其中选择题52分,共26小题;填空题27分,共4小题 ; 实验题15分共2小题;计算题6分,共1小题。全卷共33题,满分100分,答卷时间为120分钟。考试范围以前四章为主。
命题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突出重点,注意知识点覆盖面;同时重视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力求体现学科的特点,贴近生活。
2.试题的特点
(1)试题理论联系生活、生产、科技、社会,学以致用。
化学是一门与生活、工农业生产及一些现代高科技等学生熟悉的知识紧密联系的自然学科,这一点在近几年的试题中都有所体现,同时一些社会常识问题也出现在试题中,使学生感到化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如1,2,3题。这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重视理论联系实际都有积极的作用,例如26题。
(2)重视对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考核。
本次试题对高一第一学期所学的化学知识进行了全面并突出重点的考核,内容来源于课本但是又不拘拟于课本,如4,5,6,7,8,10,12,27题均是考查化学学科内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 加强了对知识的理解及各知识结合点上的综合应用能力的考核,如11,14,22,23,25,29题。体现了化学学科内在的联系与基本规律。
(3)重视综合与创新,体现能力培养
本次考试体现了学习能力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来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考核。如29,32题。
(4)突出化学学科的特点,加大对实验能力的考核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通过实验的考查,如31,32题。
三.考试情况分析
1.考试得分情况统计
从参加本次考试共10个班级(3个实验班7个普通班)共616人,平均分为58.36分,以下是10个班的班级平均分: 班级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班平均分 55.86 60.56 64.52 52.89 51.66 63.50 53.68 56.97 54.74 67.26
级平均分 58.36 58.36 58.36 58.36 58.36 58.36 58.36 58.36 58.36 58.36
从10个班中随机抽取150份试卷分析,各大题的得分情况见下表:
各大题 选择题 填空题 实验题 计算题
满 分 52分 27分 15分 6分
得 分 36.86分 11.36分 7.9分 1.63
得分率 70.88% 42.07% 52.67% 27.16%
选择题各小题得分情况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得分率% 52.5 100 96 82 87 85 98 77 84 96 64 75.4 74.5
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得分率% 47.5 83.6 65.6 60.6 47.5 42.6 81.2 96.7 27.8 57.3 36.1 44.3 68.8
从以上的得分情况看: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掌握还不够牢固,对所学的知识还不会灵活的应用,对一些要求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试题得分率较低,说明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2.学生答题情况分析(高错误率题目):
第6,16,28题:是考察对氧化还原反应中化合价变化及其得失电子的应用。28题丢分较严重。
第8小题,是第二章的知识点:涉及钠的化学性质,先和水反应,学生对钠化学性质的掌握不牢。
第9小题:考查离子共存问题,此没有平时做的难,题但由于学生对原理没有真正掌握,导致不该有的失分。
第11,15小题:考查对阿伏加德罗定律的推论的运用,但是学生还不能熟练推导公式或不能熟记公式,导致30%的人丢分。
第14小题:是对物质特性的综合题,失分率50%,失分率最高。中间涉及到氯水的性质及酸碱指示剂,学生未能真正理解,说明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还有待培养。
第17,18小题:题目中的选项出错,有两个正确答案。
第19小题:是考察化学反应中量的问题和反应条件问题,但大多数学生对量的题接触较少,导致60%的人丢分。
第22小题:质量分数的计算,错误在于溶液质量的计算方法不对。错误率很高。78%的人丢分。
第23题:此题做错的原因是学生不会分析相关的化学反应,不知道晶体是十水碳酸钠。48%的人丢分。
第25题:对离子物质的量和化合物的物质的量转化还有稀释定律巩固还不扎实,60%的人丢分。
第30题:是必考的推断提,关键是找到入手点,淡黄色粉末。丢分在于方程式的书写。
第32题:丢分在最后一问,学生不会根据装置判断盛放的液体和作用,80%的人丢分。
第33题:此题为中等难度的计算题,丢分的原因是对各步变化不清楚,不会倒推。
四.对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与建议
从这次统考的成绩看,情况不好,虽然试卷的难度不是很大,主要以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为主。但理解和巩固的程度还不够。在此,对今后的课堂教学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要多深入到学生中去,关心学生,注重情感教育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因为现在的高中学生普遍存在的现象是:若到高三三加一不选化学,则高一、高二学习化学的兴趣、热情就会大减,有的甚至放弃,因此对我们平时的课堂教学带来很大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作为我们教师要真正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必须要深入到学生中去,及时发现问题,加以正确的引导,同时要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由“学会”转变为“会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这对学生是终身受用的。
2).课堂教学一定要特别注重学生的参与,复习课一定要做到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加强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复习与训练,讲究训练的有效性,做到分析试题讲方法,以点到面,注重知识的前后联系及与生活实际的结合;学生欠缺的是灵活运用化学知识的能力和对试卷的把握能力。所以今后要注重知识的整理、归纳;要让学生真正感受和体验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真正做到“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真正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现代教学理念。
3).课堂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同时要注重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将化学知识的传授与生活、社会、科技紧密结合,使学生感到有用武之地,面向全体学生,不放弃任何一位学生。
4).建议学校适当增加一些课时,每周3课时对我们的学生的确太少了,况且化学除了课本上的内容,还有学生实验活动。
5).虽然本次考试没有涉及到化学前沿的知识,但在平时的教学中还应该加强对前沿科学知识的补充和拓展。使学生见到新题不怕,会做新题。

一、试卷的特点
高一化学期末这套试题的题量适当,知识面主要涉及五、六、七这三章内容。试题难度适中,主要突出氧族元素主干知识浓硫酸三大特性的考查,突出双基知识及化学实验能力的检测,并且引入贴近生活的一次性筷子进行“硫磺熏蒸”问题让学生思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在双基方面主要考查化学基本用语,如: 化学反应方程式、离子方程式以及化学式、电子式等。
二、学生成绩得分情况:
抽样的这个班有56名学生,最高94分,最低27分,平均分65.73。及格率62.50%,优秀率17.90%。各小题具体得分情况如下:
题号满分
抽样

48

28

12

12
平均分
得分率
平均分
得分率
平均分
得分率
平均分
得分率
56人
35.3
73.5﹪
17.11
61.1﹪
7.57
63.1﹪
5.75
47.9﹪
学生成绩有如下特点:
1、第一大题的得分率较高,最高48分,但满分人数仅1人,最低为12。
2、第四大题的得分差距比较大,最高12分,满分人数仅3人。最低为0,此题空白的高达10人。说明学生在知识迁移方面存在严重的缺陷。
3、第二大题最高26分,没有人全部做对。第三大题最高为12分,但满分人数仅2人。
三、答卷中存在主要问题
1.化学用语缺乏严谨书写习惯,如:书写化学方程式不写条件、气态产物不打气体符号,还有不少学生是因不配平而造成失分现象。另外,用电子式表示氧化镁的形成过程中原子之间不写加号,转移电子不打弧形箭头等现象在阅卷中随处可见。
2.文字书写不规范,学生错别字多,如:褪色的“褪”字有不少学生写成:腿、退,“蓝”色写成“兰”色,且字迹潦草,书写随意涂改。
3.学生语表达能力出现严重缺陷,在回答被还原的硫酸为什么小于0.09 mol时,不少学生强调的是溶质质量少了而不是强调硫酸浓度小了。还有的学生是答非所问,或是废话连篇,抓不住重点。因此,要重视和加强化学实验教学,让他们在观察实验现象的同时理解物质的化学性质犹为重要。
4.学生的计算能力较差,计算题解题的基本思路未形成。思维层次也不高,不能够灵活地运用已学过的知识解决问题,如24题中的(2)问的得分率是最低的。第(2)问这种出题的形式他们见得很少,但是他们知道当沉淀消失后再通CO2是没有任何现象的,对a、b满足什么关系时随CO2的体积a增大而沉淀质量减少这句话理解不透彻,多数学生的答案是a>22.4L,没有考虑到当a>44.8L时随a增大而沉淀质量为零这种情况,说明学生知识迁移能力较差。
四、今后教学工作建议:
1.教师应拥有大量资料、获取各种信息,但给予学生的应是简练和有效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常回头看一看,停下来想一想,多学会反思,自己的教学有没有实效,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是否获得了巩固和深化,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否得到了提高。
2.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方法,重视和培养化学计算能力。引导学生对化学计算的基本方法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对所学的计算方法能融会贯通,并且能规范书写。应该长期训练学生良好的自学能力和培养学生深厚的阅读理解功力,从中获得解题所需知识信息,以培养良好的化学思维。
3.加强综合练习,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化学知识的特点是经常琢磨、经常看会记忆很深刻,经常做题手会快,加强思维能力培养,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全面性和深刻性,并注重知识的拓展与创新。
4.注重平时的每一次小测验。平时小测验中要注意考查学生化学用语的使用情况(如化学反应方程式、离子方程式、电离方程式以及化学式、结构式、电子式等) ,它是练兵的绝好机会,从中能够暴露出他们身上存在的许多问题,有利于在后续教学中进行针对性的查漏补缺,总结经验教训,以便学生在以后的考试中不犯错误或少犯错误,
5.在表述实验问题中的设计、现象、结论、操作方法及原因分析等方面是学生的弱项,他们抓不住重点,不知道回答那些要点才能拿到分,因此,教师在高一阶段要培养他们良好的化学实验能力,教会他们在实验中看什么?怎样观察实验现象?实验能给我们什么启示?同时教会他们用规范的化学语言描述现象,并用文字表达出来,以培养学生化学实验方面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一、试题特点:
1、充分考查了必修Ⅰ中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如:同位素电子式、原子结构示意图、化学键、原电池、有机物同分异构体、结构简式、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有机反应类型等知识点,考点覆盖面大,试题难度、次层分布合理。
2、考题充分体现新课标理念,注重了联系实际类型题目,考查学生的探究性学习的能力。如1、4、7、8、12、15、17、18、19、20、21、24、25等,这部分题目总计54分,占到全卷的一半以上分数。
3、考题重视了化学实验能力的考查。如4、7、8、15、17、20、23、24、25等,总计39分,占到全卷分数的30%以上。
4、推理、探究性问题重点考查了学生的综合运用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5、6、9、10、11、13、14、15、19、21、22、26题等,这部分题目总计49分,保证了试题的难度。
5、整套试题充分体现了:基础性强,难度较低,知识覆盖面广,能力考查全面到位,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理念下的探究性学习,符合了新课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是一套成功的试题。
二、评卷分析:
本套试题满分100分,其中Ⅰ卷52分,Ⅱ卷48分。根据评卷情况分析,Ⅱ卷平均在23——25分左右,Ⅰ卷平均40分左右,全卷估计平均分60分以上,尽管试题基础平和,难度不大,但得分偏低,分析原因主要表现在下面问题中:
1、新课标带来的难度、深度无法把握,有些教师对所谓的“点到为止”不理解,造成部分学生知识漏洞很大,知识不到位等问题。如: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问题、加聚反应及其单体判断问题,酯化反应的原理问题等等,这部分知识学生似懂非懂,倒置失分率很高。
2、有机部分存在问题较大。由于学生初步接触有机化学,对有机化学部分知识还很生疏,如分不清结构式和结构简式,有机物燃烧方面计算,有机反应方程式书写等等问题很普遍。
3、平时教学中实验教学也存在很多问题,如HC的制取、净化、防倒吸问题、物质或实验问题学生不够熟练。
4、部分学生答题的规范性不够,方程式不配平、不写该有的符号、有机反应用“=”结构方式写成结构式、单位写错、离子符号或化学式写错等,这与平时训练分不开的。
三、思考与建议:
1、新课标下的教学还需不断探索与完善,需要我们一线工作者多研究、多探讨、多学习,这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共同提高,将课改工作引向深入。
2、尽快地出台高考考纲,以指导平时的教学工作,正确合理地把握教学难度、深度,系统得进行选修教材顺序和教学。
3、重视新课标理念,以学生为主,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提倡探究性学习。
4、注重实验教学,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5、平时教学中注意学生规范性训练,形成知识网络体系。

本次高一化学质量检测试卷立足于基础知识,注重化学学科的思维方法的考查,在强调课本知识的基础上对知识运用的运用有一定的要求,是一次阶段性检测试卷,以达到检查教与学的情况,为下阶段的教与学奠定基础。
一、试题总体评价
1.强调基础知识  试题无过难题、怪题、偏题,目的是考查学生对最基本的知识理解和掌握情况;也避免了复杂的计算,同时试题的设计角度变化不是很大。
2.注重思维方法  试题注重了思维方法的考查,如:21题是要求学生能从题目给出的情况出发,推出题中内在的解决问题的关系。
3.落实知识的运用  落实知识运用在本试卷中有一定的要求。如:第10小题考察学生是否对离子反应本质的真正理解与掌握;12小题结合生活中的加碘食盐对学生进行化学知识考查,让人感到熟悉;15小题强调氧化还原反应概念与原来的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以及学生能看图的关系与能力。20题则进一步加强了科学探究的思考问题的方式,对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问题与处理问题的能力考查。
二、试卷抽样情况
题号123456789101112
得分率0.840.880.960.960.900.940.960.920.540.740.760.96
题号1314151617181920212223
得分率0.420.520.560.720.840.720.740.780.750.460.57
三、答卷中反映出来的问题
尽管试卷的难度不是很大,但从卷面的结果看出学生中普遍存在的比较分析能力不强、课本知识的记忆仍不到位思维不严谨、表达能力差、实验能力差、对问题的探究能力不强、缺乏规范意识等问题。
1.比较分析能力不强。如在第9小题中,学生对于给定的离子信息分析、比较不能深入考滤;再如第10小题中学生对于氢离子表示的一类物质与所对应的具体物质不能作出正确的比较与判断;以及学生对于第22题中“将0.5molA的阳离子还原为中性的原子,需得到1mol电子”、“浓盐酸在制氯气中4mol的HCl到底有几mol被氧化”不会分析等。
2.表达能力差主要反映在填空和计算题。主要在解答计算题时用了很多语言,但给人仍然没有讲清楚的感觉。
3.审题不清  如16题中是等物质的量而有许多同学认为是等质量;21题中要求学生填物质的名称,而有的同学答了化学式导致错误;再如要求写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不分等错误。
4.知识网络性不强,反映在21小题。本题是元素化合物典型的框图题,同时要求学生能根据题干中的上下内容进行大胆的联系,但许多同学面对问题却感到无法下手而失分。
5.实验探究和对比的意识不强,即使是容易的题目亦是如此。
6.规范意识差是历来学生未能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不少学生在书写化学方程式、离子反程式时屡屡失分;同时学生的计算能力薄弱,遇到数字大一点的计算,在运算出屡屡出错,同时对于单位的数量级关系也有很多同学在解题中没能做到相应的统一。
四、对教学和复习建议
1.立足基础,强调课本   基础知识仍然是教与学的重点,对化学的学习要求学生能抓规律、记特殊。教师从整体上宏观把握,教与学中要有主线;理解或者记忆物质的特殊性,做到微观把握。
2.对概念原理和方法,应注意培养学生通过自己读书、质疑、探究、思考等自己取得知识解决问题。注重知识教育,重视过程、学法,要注意不同概念间的联系,重视对知识的整合,形成具有网络特征的知识结构体系。
3.必须刻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要培养学生能从抽象到具体、从具体到抽象的统摄知识的能力。
4.注重对解决问题基本思路的分析与指导;练习要精选、精练、精讲、精评,进行有效训练。
5.加强探究实验教学,规范表述,提高实验能力。
6.提高学生学好化学的信心,由于必修1的内容多、概念多、实验探究多,学生从初中刚进入高中从学习化学和方法的转变和相应知识的储备上都可能还存在一些不足,教师要结合教学过程做好相应的思想工作,以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自信心性。

一、对本次试卷的分析
本次试卷总体上较全面的考查了本阶段所学内容,非选择题部分难度适中,选择部分个别题目稍嫌超前或偏难,学生由此感觉整份试题比较难。
二、学生成绩的分析
本次考试参考人数836人,全年级的平均分为64.46分,及格率为65%,不及格人数平均每班有20人左右,情况比预想的要差,对部分学生的学习信心打击也比较大。从各班情况来看,除个别班级外,差异不是很大,说明整个年级面临的问题大致相同。虽然试卷客观上偏难,但如此多的低分表明:在化学学科方面,掉队同学有增多的趋势。
三、学生答题情况的分析
除试题中偏难题外,错误最多的是一些基本符号、化学式及重要的化学用语(如同位素、电子式、离子方程式的表示等)。不少学生对这些一知半解,或平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造成不应有的错误。
其次是重要知识的掌握不够到位。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特点、典型元素和物质(如最活泼的金属、非金属,高氯酸、氢氧化铝等)等课堂上强调的知识学生答题情况仍不是很好,示课堂听课的效率有待提高。
再次是一些基本规律的运用不够熟练、灵活,如元素周期律的应用、微粒半径大小的比较规律等不少学生不能将具体题目与之相联系。
四、阶段教学工作总结与计划
本月以来,备课组针对第五章内容较抽象、难学的特点,本着打好基础、逐步加深的宗旨展开教学,但从考试情况来看,学生表现出极大的不适应。这一方面与试题有关,另一方面,反映出在平时的教学中,学生的问题未能及时得到发现和解决,学习化学的信心和兴趣还有待加强。因此,下一阶段,我们准备作好以下工作:在进行新课学习的同时继续巩固本章知识的掌握,突出真正的重点;教学中充分考虑学生的层次性,尤其在作业的布置上体现这一点,;尽可能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及时了解他们的学习动态,并作好平时的形成性检测。

高一年级秋季学期期中考试质量分析
本次期中考试从出卷到监考到阅卷到评卷,全体高一教师表现出来的工作热情很高的,基本上是考完,试卷改完,有几科的试卷利用课外时间改完的,如数学科,当天晚自习前就改完了,语文,英语,生物科用晚自习休息时间改出来的.
对期中考试的分析我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谈谈:
第一、   试卷标高的把握
把握的较好的是:语文、英语、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有的科把握的不很好.好的原因是及格率在60%以上,20%以上的学生成绩在优生区,把握不好的原因是及格率不到20%,几乎没有优生分数.
一定要根据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出题,重课本,重基础,大部分题要让60%以上的学生会做,拔高题也要有20%以上的学生会做,不然你的这份试卷出得就没有实际意义,我们不能将学生的自信心考垮,不能让学生对学习失去学习的兴趣,那样是很可怕的,但我们也不能全都出易题,不然就没有区分度,不能调动学生钻研问题,深入学习的热情,要在一套题出个把拔高题.
第二、   对六个班的总分情况的分析
班级
最高分
进入理科班前30名,文科班前20名的学生人数
均分
高一(1)班
569
4
430.31
高一(2)班
560
3
420.71
高一(3)班
517
2
428.36
高一(4)班
618
21
506.74
高一(5)班
595
11
462.06
高一(6)班
612
9
465.27
通过以上的分析,各班各有千秋,但总体来说高一(1)班略胜一筹.
第三、   各科情况的分析
(1)   具体情况见分析表;
(2)   单科成绩考得较突出的班级是:高一(3)的语文;高一(1)的数学;高一(3)班的英语;高一(1)的物理;高一(2)班的化学;高一(2)的生物;高一(6)班的政治;高一(5)班的历史;虽然高一(4)班没有对比,但高一(4)班的数学,外语,化学优势明显.
第四、   对比月考成绩,期中考试有进步的科目及班级
高一(1)班的语文;高一(6)班的英语;高一(2)的化学;高一(6)的总成绩
各位教师一定认真分析本班的学生成绩,找准本次考试出现的问题,下阶段教学中有针对性的改,如我本人觉得这次数学考试考得不理想,主要是没有高分,讲的东西仍有不少的学生没有做对,我分析主要的原因是:①平时讲课时对于关键的地方没有反复的强调,没有举一反三;②没有注重基础题的反复训练,没有落实;③将题目没有分层次去要求不同层次的学生去做.下阶段我从下面几方面去补救:①关键的地方多放点时间让学生多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多举几个同类型的题进行巩固;②对于双基题一定要给出规范的解题步骤,要求每个学生过关;③在每个时段针对所讲的内容,出几个拔高题做为课外作业,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做,做后给我改,然后对他们错的地方进行讲解.

金博志网址(上面图标)的“教育教学”里面有相关知识点和复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