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世邪神老疯子是谁:GCT考试语文知识连载(军事部分)(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3:23:36

5.2  中国现代、当代战争

1.武昌起义。
1911年(宣统三年)清政府借实行铁路国有名义,将民办的川汉、粤汉铁路收归国有,并以铁路修筑权为抵押,向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借款,激起川、鄂、湘、粤各省人民的反抗。四川成立保路同志会,举行请愿,遭到镇压,发展为各县人民的武装反抗。清政府派端方从湖北率新军入川。在同盟会的影响下,早已在湖北新军和会党中积蓄了力量的文学社和共进会,决定于10月9日起义。9日上午共进会领导人孙武检查炸弹失事受伤,在汉口的机关被破坏,文学社领导人蒋翊武闻讯,改定当夜发动。因送信人未能到达炮营,号炮未响,各营未动,而武昌的机关又被破获,彭楚藩、刘尧、杨宏胜三人遇害,蒋翊武被迫出走。10日上午清湖广总督瑞和第八镇统制张彪将按名册捕入,形势紧迫,革命党人暗中联络在当晚起义。晚七时工程营熊秉坤率队占领楚望台军械局,各营奋起,向总督署进攻,瑞、张彪等逃走,遂占领武昌。时孙武、蒋翊武均不在场,革命党人强推清协统黎元洪出任军政府都督,发表宣言,号召各省起义。湖南、陕西、江西等省相继响应,形成全国规模的辛亥革命。
2.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
1924—1927年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的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的国内革命战争。1923年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了与中国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方针。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孙中山于1924年召集了有共产党人参加的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改组了国民党,实现了国共合作,并创设了由共产党参加领导的黄埔军官学校,组织了革命军队。1925年在共产党人领导下先后爆发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全国掀起了群众性的革命高潮。在工农群众支持下,国民革命军进行东征、南征,肃清了广东境内的军阀势力,统一和巩固了广东革命根据地。1926年2月,中国共产党向全国人民明确提出了出兵北伐推翻军阀统治的政治主张,受到广大群众积极支持。当时军阀吴佩孚的军队约十余万人,集中湖南、湖北一带;军阀孙传芳的军队约十余万人,盘踞江西、福建、安徽、浙江、江苏一带。1926年7月9日,国民革命军从广东出师北伐,约十万人,分三路进军。主要一路有第四、第七、第八军进攻湖南、湖北。在第四军中,以共产党员为骨干的叶挺独立团担任北伐军的先遣队,7月进入长沙,8月在湖北咸宁汀泗桥、贺胜桥两次战役中,击溃军阀吴佩孚主力,10月10日攻下武昌。第二路有第二、第三、第六军进攻江西,11月占领南昌、九江,歼灭了军阀孙传芳的主力。第三路有第一军向福建、浙江进军,因敌人内部分化,于12月占领了两省。在北伐战争中,中国共产党组织并发动了广大工农群众作了积极的支援和配合。1927年春,汉口、九江工人驱逐英帝国主义者,收回两地的英租界,上海工人举行武装起义占领了上海。以湖南为中心的全国农民运动也猛烈开展起来。革命势力迅速发展到长江、黄河流域。帝国主义看到北洋军阀不能阻挡中国革命的发展,就加紧对中国革命的干涉,增兵上海,炮击南京,并从革命内部寻找新的代理人。当时,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右派就和帝国主义勾结起来,积极准备叛变革命;而中国共产党内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思想,发展成为投降主义路线,并于1927年初在党的领导机关中占了统治地位。他们拒绝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放弃无产阶级的领导权,对国民党右派的反革命行动采取妥协退让政策,对工农群众运动进行压制和阻挠,并在革命的紧要关头交出了工农武装。1927年4月12日和7月15日,蒋介石、汪精卫先后在上海、武汉发动反革命政变,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遭到失败。
3.第一次东征。
1924年冬,盘踞广东东江地区的军阀陈炯明在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段祺瑞支持下,准备率部进犯广州。以黄埔军官学校学生军为主力的革命军于1925年2月自广州东征惠州、潮州(今潮安)、汕头一带。在共产党人彭湃领导的海丰、陆丰农民的有力支持下,于同年3月底击溃陈炯明主力。陈率残部退入闽南。
4.第二次东征。
1925年9月,广东军阀陈炯明在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派的支持下重占潮州(今潮安)、汕头,并向广州进攻。国民革命军为彻底消灭反革命军队以统一广东,于同年10月1日开始自广州东征东江一带。共产党人周恩来任东征军总政治部主任。在省港罢工工人和东江农民支援下,革命军于10月攻下惠州,11月初收复东江,陈炯明的部队被歼灭。
5.国民革命军南征。
1925年9月,广东军阀陈炯明率部再次进攻广州,企图推翻革命政权,这时,盘踞在广东南部的军阀邓本殷也配合陈部进攻。国民革命军在第二次东征的同时,进行了对邓本殷的南征,10月至12月间,相继克服了高州、雷州(今海康)、钦州(今属广西)、廉州(今广西合浦)。1926年2月,又消灭了海南岛的残余反动武装,统一了广东革命根据地。
6.汀泗桥战役。
北伐战争的著名战役。1926年8月,国民革命军迅速从湖南向湖北挺进,军阀吴佩孚纠集主力扼守湖北咸宁境内的军事要隘汀泗桥,企图阻止北伐军前进。8月26日,北伐军向汀泗桥发起进攻,遭到敌人顽抗;27日,共产党人叶挺率领的独立团被调来增援,由于该团奋勇攻击,击溃吴佩孚主力,占领了汀泗桥。这次战役为北伐军直取武汉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7.贺胜桥战役。
北伐战争的著名战役。1926年8月27日北伐军在汀泗桥战役中击溃军阀吴佩孚主力后,共产党人叶挺率领的独立团乘胜追击,当天又占领了湖北咸宁城,吴佩孚赶到咸宁境内的另一军事要隘贺胜桥,企图顽抗。29日,独立团向贺胜桥发起进攻,旋即占领,终于打开了通往武昌的大门。吴佩孚军队全线溃退。
8.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
也叫“十年内战”或“土地革命战争”。1927—1937年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支持下的蒋介石反动统治的伟大国内革命战争。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后,对外投降帝国主义,对内实行法西斯统治,血腥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中国共产党于1927年8月7日召开紧急会议,克服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路线,撤换了他的领导职务,确定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屠杀政策的总方针。党领导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建立了中国工农红军,坚持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战争。同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的部队到达井冈山,开展游击战争,进行土地革命,组织工农政府,建立地方武装,创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炎,为中国革命开辟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武装夺取城市的正确道路。1928年4月,朱德、陈毅等领导的部队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部队会合后,逐步扩大了根据地。在此期间,党还在江西、福建、湖南、湖北、广西等地领导了武装起义,成立了几支红军和几处革命根据地。从1930年底到1931年9月,在毛泽东的领导下,工农红军粉碎了蒋介石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第一、二、三次反革命“围剿”。在此期间,其他革命根据地也取得了反“围剿”的胜利。1931年11月,在江西瑞金成立了中央工农民主政府。同年,发生了九一八事变,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中国东北。中国共产党号召全国人民武装抗日,并领导了东北人民的抗日游击战争。而蒋介石却坚持对日本侵略者采取不抵抗的卖国政策,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口号,继续进行反人民的内战,并于1932年6月和1933年10月,发动了对革命根据地的第四、五次“围剿”。中央红军根据毛泽东的正确战略方针,在周恩来、朱德的指挥下,粉碎了第四次“围剿”。在反对第五次“围剿”的战争中,王明的“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已贯彻到革命根据地和红军中,完全违反毛泽东的战略战术,推行了进攻中的冒险主义和防御中的保守主义,反对游击战、运动战,实行“正规”战、阵地战,结果使红军遭到严重损失。1934年10月,中央红军除留一部分在南方各地继续坚持游击战争外,红军主力被迫退出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长征。这时,“左”倾机会主义者又实行退却中的逃跑主义,使红军继续遭受损失。其他多数革命根据地的红军,也在“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领导下,遭到严重损失,先后也一起进行长征。1935年1月,红军长征到达贵州遵义,党中央召开了扩大的政治局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把党的路线转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正确轨道上,在革命最危急的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在长征途中,党又粉碎了张国焘的右倾分裂主义路线。1935年10月和1936年10月,第一方面军和第二、四方面军粉碎了国民党的围追堵截,先后到达陕北,胜利完成长征。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入华北,民族危机日益严重。中共中央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共同抗日。12月,党中央召开政治局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12月9日爆发了北平(今北京)学生爱国运动,迅速得到全国人民的响应,形成了全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1936年12月发生了西安事变,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条件。1937年7月芦沟桥事变爆发后,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国共两党重新合作,开始了抗日战争。
9.抗日战争。
1937—1945年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而进行的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早在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东北时,中国共产党就号召人民武装抗日,并且领导或协助一部分东北爱国军队组成抗日义勇军和抗日联军,进行游击战争。蒋介石却坚持对日本侵略者采取不抵抗政策,对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抗日运动进行镇压和破坏,这就助长了日本侵略者的气焰。日本在占领东北后又逐步侵入华北,1937年7月7日向北平(今北京)西南的芦沟桥发动进攻,8月13日又在上海发动进攻,两地中国军队奋起抗击,从此开始了全国抗日战争。8月下旬,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主力三万人左右,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后称第十八集团军),开赴华北抗日前线。8月25日,中共中央在陕北洛川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作为领导全国人民争取抗战胜利的根本方针。9月22日,国共两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宣告成立。10月间,南方各省的红军游击队也决定改编为新四军,开赴华中前线,抗击日军。八路军和新四军在敌后开展了广泛的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建立了许多敌后抗日根据地,迫使日本侵略军在1938年10月占领武汉、广州后停止前进,战争进入相持阶段。这时中国共产党召开第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毛泽东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问题,批判和克服了王明的右倾机会主义路线,坚持了统一战线中独立自主的原则,保证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进行。此后,日本侵略者以主要军事力量对付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对国民党则采取以政治诱降为主的政策。国民党政府在被迫实行抗战后,政治上一贯限制各民主党派和人民团体的抗日活动,反对发动群众,军事上采取了消极防御的方针。国民党内以汪精卫为首的一派于1938年底公开投降日本,随后,在沦陷区成立傀儡政权,组织伪军,协同日本侵略军进攻抗日根据地。中国共产党及时提出了“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的口号。蒋介石则采取了“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方针,从1939年到1943年,先后发动了三次反共高潮。在此期间,中国共产党采取了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方针,领导根据地军民,建立三三制政权,实行减租减息,战胜了国民党的三次反共高潮,掌握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领导权,在没有外援的情况下,自力更生,发展生产,精兵简政,克服困难,抗击了大部的侵华日军和几乎全部的伪军,发展和壮大了八路军、新四军、华南抗日游击队和各个抗日根据地,并从1942年起,开展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整风运动。这一切就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准备了物质和精神的条件。1944年3月,日本帝国主义为挽救它在太平洋战场上的危机,打通大陆交通———平汉(今京广线北段)、粤汉(今京广线南段)线,对国民党军队发动了进攻,国民党军一触即溃,从河南一直溃退到贵州。这时全国人民要求废止国民党一党专政、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运动形成了高潮。1945年4月,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前夕,中国共产党召开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次大会决定了争取抗日战争胜利和建设新中国的正确方针,从1944年起,八路军、新四军转入局部反攻。1945年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并出兵中国东北。次日,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口号中国人民的一切抗日力量举行全国规模的反攻。8月14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正式举行了投降的签字仪式,9月3日成为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纪念日。在抗战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抗日游击队等抗日军队共作战十二万五千多次。毙、伤、俘及投诚的日军共计五十二万七千四百二十二人,毙、伤、俘及反正的伪军共计一百一十八万六千六百九十五人。在抗日战争结束时,中国共产党发展到一百二十一万党员,八路军、新四军等抗日军队发展到一百二十万人,民兵二百二十多万人,解放区人口扩大到一亿三千万。中国人民的革命力量空前强大。
10.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
也叫“中国人民解放战争”。1945—1949年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推翻美帝国主义直接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而进行的伟大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胜利后,全国人民要求和平,要求建立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中国。但国民党反动派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妄图依靠暂时的军事优势,夺取抗战胜利果实,使中国仍旧成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专政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内战危机十分严重。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的内战阴谋作了充分准备,但为最后挽救和平并教育人民,仍然努力寻求避免内战、实现和平团结的道路,于1945年8月25日发表《对于目前时局的宣言》,表示了对于和平民主团结的愿望,受到了全国人民的热烈拥护。蒋介石由于立即发动全国内战还有许多困难,便一面伪装和平,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谈判,一面在美帝积极帮助下加紧内战部署。毛泽东深刻分析了当时的政治形势,提出了针锋相对的方针,为了揭穿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面目,于8月28日,与周恩来等赴重庆,和蒋介石举行谈判。10月10日公布《国共双方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但国民党并没有停止对解放区的军事进攻。解放区军民经过严重斗争,消灭了进犯解放区的国民党军队。国民党反动派被迫接受中国共产党的建议,于1946年1月10日达成了停战协定。各党派举行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和平解决国内问题的决议。中国共产党严格地履行这些协定和决议,国民党反动派却在完成其军事部署后,悍然撕毁停战协定和政协决议,于1946年6月底、7月初向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这时,中国共产党已在政治上孤立了国民党反动派,就领导解放区军民以自卫战争粉碎蒋介石的进攻。毛泽东制定了以歼灭国民党有生力量为主,而不是以保守地方为主的方针,经过八个月的作战,人民解放军终于迫使国民党放弃全面进攻的计划,而于1947年上半年将进攻的重点放在南线的两翼,即山东和陕北。随着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在党的领导下,国民党统治区人民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民主爱国运动也逐步高涨,形成了反对蒋介石反动统治的第二条战线,使蒋介石处于全民包围之中。解放战争的第一年,人民解放军歼灭了国民党军一百十二万人。1947年7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并以主力一部强渡黄河,向大别山进军,粉碎了敌人的重点进攻,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同年9月,中共中央公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在解放区彻底实行了土地改革。10月1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发表宣言,号召全国人民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同时,在中国共产党内又开展了整党和在军队中进行了新式整军运动,提高了全党、全军的政治觉悟和战斗力。这些,就为夺取全国胜利准备了条件。人民解放战争的进展极为迅速,不仅消灭了大量的国民党军队,而且连续攻克了大批国民党“重点设防”的城市。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连续进行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基本上歼灭了国民党军主力,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地区。1949年3月,中共中央召开七届二中全会,决定了党对取得全国胜利以及在全国胜利以后的基本政策。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最后拒绝签订和平协定,2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遵照毛泽东和朱德《向全国进军的命令》,横渡长江,23日解放南京,宣告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接着,许多大城市和广大地区先后解放。从1946年7月到1950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歼灭了国民党军八百零七万多人,取得了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的伟大胜利。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它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11.黄洋界保卫战。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在井冈山黄洋界粉碎国民党军进攻的战斗。1928年8月30日,国民党湘军吴尚部,赣军王均部,共四个团,乘红军大部队往湘南未归之际,会合猛攻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红军留守井冈山部队不足一营,在赤卫队和广大人民群众支援下,凭黄洋界天险(宁冈到井冈山的要道口)抗击敌人。激战一昼夜,将敌击溃,敌伤亡很大。此役保卫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为边界名战之一。
12.第一次反“围剿”。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在江西南部粉碎国民党军第一次“围剿”的战役。中国工农红军和革命根据地在斗争中不断发展,引起了反动统治阶级的极大震动。1930年11月,蒋介石调集约十万人的兵力,采取“并进长追”的战略,开始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第一次大规模“围剿”。其主力五个半师于11月上旬由南昌西南的上高、高安、万寿宫、樟树(今清江)等地分路向吉安、吉水、永丰、乐安、宜黄等地进攻。当时红军第一方面军约四万人,在毛泽东亲自指挥下,采取诱敌深入,歼灭敌人于根据地内的战略方针,以少数兵力结合地方武装节节阻击、消耗、疲惫敌人;主力先由新喻(今新余)、清江(今临江)一带东渡赣江,转到樟树、抚州以南地区,发动群众,筹措给养和整训部队,随后退到根据地中部宁都县北部的黄陂、小布地区荫蔽集中,并在根据地内深入发动群众,实行坚壁清野和镇压反革命,为转入反攻准备条件。国民党军进到吉安、吉水、永丰、乐安、宜黄等地后,将兵力增加到九个师,于12月中旬,由吉安、建宁一线,分八个纵队,继续进攻。25日至27日敌第五十、第二十四、第八师先后进到源头、洛口、头陂。29日,敌第十八师师部率两个旅由南垄进到龙冈,第二十八师一个旅由因富向约溪进攻。红军实行中间突破,当即以一个团箝制东面源头、洛口、头陂等地之敌;另以小部兵力箝制西南进攻约溪之敌;主力则于30日分路向龙冈之敌突然发起猛攻,激战至晚,将其全部歼灭,俘国民党军前敌总指挥张辉瓒以下九千人。随即乘胜向东追击,又在东韶地区将敌第五十师歼灭一半。余敌纷纷撤退。红军胜利地粉碎了敌人第一次“围剿”。
13.第二次反“围剿”。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在江西南部、福建西部粉碎国民党军第二次“围剿”的战役。蒋介石第一次“围剿”失败后,调集二十万人的兵力,采取“步步为营”的战略,于1931年4月1日,开始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第二次大规模“围剿”。红军第一方面军三万余人,在毛泽东亲自指挥下,仍然采取诱敌深入,歼灭敌人于根据地内的战略方针,以少数兵力结合地方武装迟滞、消耗、疲惫敌人,主力从根据地边缘区永丰、乐安、宜黄、南丰以南一带转移到根据地内的广昌、石城、瑞金、宁都等地,发动群众,筹措给养和整训部队,从各方面进行反攻准备,然后按预定计划于4月下旬荫蔽集结于根据地前部的东固、龙冈地区,迫敌而居,待机歼敌。5月15日,敌人第二十八师和第四十七师一个旅由富田向东固前进。红军乘敌离开其富田坚固阵地的有利时机,于16日突然发动猛攻,经一昼夜激战,将其大部歼灭,取得反攻首战的胜利。接着向东扩张战果。19日,歼灭北逃之敌第四十三师大部于白沙。22日,歼灭西援之敌第二十七师一个旅于中村。27日,攻占广昌城,歼灭守敌第五师一部。30日,袭占建宁城,歼灭守敌第五十六师三个多团。十五天中,横扫七百里,连打五个胜仗,共歼敌三万余人,缴枪两万余支,彻底地打破了敌人的第二次“围剿”。
14.第三次反“围剿”。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在江西南部粉碎国民党军第三次“围剿”的战役。蒋介石第二次“围剿”惨败后,仅隔一个月,又调集三十万人的兵力,自任总司令,采取“长驱直入”的战略,于1931年7月1日开始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第三次大规模“围剿”。当时红军第一方面军分散在福建西部做群众工作,还没有来得及休整和补充,兵力只有三万人左右。为了粉碎敌人的“围剿”,红军在毛泽东亲自指挥下,以地方武装积极阻击、袭扰、迟滞敌人,主力从福建西部绕道千里,于7月下旬回到赣南根据地的兴国集中。这时敌军已分路直迫面前。红军仍然采取诱敌深入的战略方针,避敌主力,打其虚弱,以一部兵力结合地方武装积极行动,将敌人主力部队七个师向兴国以西和西北地区吸引;主力则于8月4日乘夜从敌人一个二十公里的空隙地带向东突进,6日在莲塘歼敌第四十七师一个多旅,7日在良村歼敌第五十四师两个多团,11日在宁都县北部之黄陂歼敌第八师四个团。六天中连打三仗,三战皆胜,缴枪万余支。这时,所有向西、向南的敌军主力皆转旗向东,集中视线于黄陂,猛力并进,寻找红军主力作战。8月16日夜,红军以一部兵力将敌向东北方向吸引,主力由东向西,从敌人一个十公里间隙的大山中偷越过去,回到兴国境内集中。及至敌发觉再向西进时,红军已休息了半个月,敌人则饥疲沮丧,无能为力,只得退却。红军又乘敌退却,在老营盘歼敌第九师一个旅,在高兴圩给敌第十九路军以沉重打击,9月15日在方石岭歼敌第五十二师全部。此役共歼敌三万余人,胜利地粉碎了敌人第三次“围剿”。
15.第四次反“围剿”。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在江西南部粉碎国民党军第四次“围剿”的战役。蒋介石第三次“围剿”失败后,经过长时间准备,陆续调集约五十万人的兵力,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第四次大规模“围剿”。1933年2月,其中路军十二个师,采取“分进合击”的战略,分三个纵队,由乐安、南城、金溪等地向广昌进攻。红军以一部兵力将敌主力第二、第三两纵队向黎川方向吸引,主力秘密转到敌之右翼,集中于广昌以西的东韶、洛口、吴村地区荫蔽待机。2月26日,敌第一纵队三个师分由乐安、宜黄向广昌前进。红军先以地方武装不断阻击、袭扰、迷惑敌人;当敌右翼第五十二、第五十九两个师进至宜黄县南部的黄陂、大龙坪地区时,红军于27日拂晓突然发起猛攻,经两天激战,将其全部歼灭。敌军遭此打击后,即改变部署,于3月15日以六个师分成两个梯队由宜黄地区出发,经东陂、甘竹直扑广昌。红军放过敌人先头四个师,于21日晨突然向进至草台岗、东陂地区的敌人后尾两个师发起攻击,激战一日,歼敌第十一师大部和第九师一部。余敌仓惶撤退。红军两战共缴枪万余支,这次“围剿”就基本被打破了。这次反“围剿”时,虽然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已经排挤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但其错误路线还没有完全贯彻到红军中去,而毛泽东的军事思想和战略方针在红军中有深刻的影响,在周恩来、朱德的领导指挥下,仍取得了胜利。
16.第五次反“围剿”。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在江西南部、福建西部反对国民党军第五次“围剿”的战役。1933年10月间,蒋介石调集约一百万人的兵力,采取“堡垒主义”的新战略,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及临近革命根据地进行大规模“围剿”,企图逐渐消耗红军,缩小根据地,最后寻求红军主力决战,消灭红军。这时,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极端错误的战略已在红军中取得了完全的统治,全盘否定了毛泽东的正确的战略战术原则,错误地用阵地战代替游击战和运动战,用所谓“正规”战争代替人民战争。反“围剿”开始时,国民党军占领黎川,“左”倾机会主义者实行军事冒险主义,企图恢复黎川,御敌于根据地之外,令红军北上就敌,进攻黎川以北硝石、资溪桥等白区敌之坚固阵地,结果屡战不胜,丧失了主动权。1934年4月广昌一战,红军损失很大。此后,“左”倾机会主义者又实行防御中的保守主义,六路分兵,全线抵御,以堡垒对堡垒,“短促突击”,大打阵地战,同敌人拼消耗,使红军东堵西截,完全陷于被动地位。在反“围剿”中,毛泽东曾先后提出以红军主力突进到以浙江为中心的苏浙皖赣地区和湖南中部去,以打破敌人“围剿”的正确建议,但“左”倾机会主义者均拒不接受。这样,红军虽然在根据地人民的全力支援下,经过一年苦战,终于未能打破“围剿”。最后,“左”倾机会主义者实行逃跑主义,于1934年10月仓卒命令中央领导机关和红军主力退出根据地。
17.二万五千里长征。
简称“长征”。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长江南北各根据地向陕北根据地进行的二万五千里的战略转移。由于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错误领导,中央红军(第一方面军)未能打破国民党军第五次“围剿”,被迫退出根据地,进行长征。除陕北外,其他革命根据地的红军,也先后退出原来的根据地进行长征。1934年8月,红军第六军团从湘赣根据地开始长征,冲破国民党军层层围堵,于10月到达黔东根据地,同红军第二军团会合。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从福建的长汀、宁化和江西的瑞金、雩都(今于都)等地出发长征。长征初期,由于“左”倾机会主义者实行逃跑主义,红军虽然英勇地连续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转到湘江以西地区,却受到了很大损失。这时,敌人重兵正向湖南西部武冈、城步地区集中,中央红军如仍按原计划北上同进到湖南西部永顺、桑植、桃源地区的第二、第六军团会合,就有陷入敌之重围遭致覆灭的危险。在这危急关头,毛泽东力主改变方向,争取主动,向敌军兵力薄弱的贵州前进。中央红军依照毛泽东的这一行动方针,即向贵州前进,攻克黎平,强渡乌江,攻占遵义城。1935年1月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在毛泽东亲自指挥下,转战贵州、四川、云南边界地区,四渡赤水,迂绕曲折地穿插于敌人重兵之间,歼灭大量敌人;随后出敌不意,南渡乌江,直逼贵阳,乘虚进军云南,抢渡金沙江,摆脱了数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5月,由于执行了正确的民族政策,得到了彝族人民支援,顺利通过大凉山地区,接着强渡大渡河,翻越终年积雪、空气稀薄的夹金山,6月13日到达川西懋功(今小金)。同年3月红军第四方面军退出川陕根据地开始长征,于6月8日先第一方面军到达懋功。两个方面军会合后,共同北上,翻越梦笔山、打鼓山等大雪山,到达毛儿盖地区,9月上旬又通过荒芜泥泞的草地,到达巴西、包座、阿坝地区。当时领导第四方面军的张国焘坚持退却逃跑路线,公然进行分裂活动,擅自率领第四方面军南下。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对张国焘的分裂行为进行了严肃的斗争,坚持了北上抗日的方针,率领中央红军主力继续北上,攻占腊子口,突破渭水、西(安)兰(州)大道等封锁线,于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的吴起镇,同第十五军团(由陕北红军和1934年11月从鄂豫皖根据地出发长征先期到达陕北的红军第二十五军组成)会合。第四方面军南下后,经半年苦战,终不能立足,被迫于1936年2月退向西康甘孜(今属四川)地区。1935年11月第二、第六军团在两军团总指挥部率领下,从湘鄂川黔根据地开始长征,转战湖南、贵州、云南三省,于1936年3月攻占贵州盘县,基本摆脱了敌人重兵的围追堵截;接着抢渡金沙江,翻越雪山,于6月到达甘孜地区,同第四方面军会师。会师后,第二、第六军团及其总指挥部和第三十二军组成第二方面军。在中共中央领导下,经过同张国焘错误路线的坚决斗争,捍卫了毛泽东的正确路线,两个方面军共同北上抗日,通过草地,翻越岷山,10月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第一方面军会师。至此,红军长征胜利结束。长征的胜利是中国革命新局面的开始。
18.四渡赤水。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央红军长征中,在贵州、四川、云南边界地区,摆脱国民党军围追堵截,争取战略主动的作战行动。1935年1月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三万余人,在毛泽东亲自指挥下,为了从四川泸州、宜宾之间北渡长江,同川陕根据地红军第四方面军会合,于19日从遵义地区出发,经桐梓、松坎转向西进,28日在水(习水)西南土城重创四川军阀一个师后,29日分别在土城、元厚场渡过赤水河,进到云南威信(即扎西)地区。蒋介石急调重兵到四川、云南、贵州三省交界地区进行围堵,并在长江沿岸构筑了严密的封锁线。当其重兵逼近威信地区时,红军为了争取主动,乃放弃从泸州、宜宾之间北渡长江的计划,乘贵州北部敌人比较空虚,突然转头东进,于2月18日和19日由土城东南的太平渡、二郎滩第二次渡过赤水河,将围堵之敌甩在后面。接着,以一部兵力将回头尾追的敌军向温水方向吸引,主力再占桐梓、娄山关和遵义城,歼灭贵州军阀军队两个师。这时,蒋介石嫡系两个师从乌江南岸驰援遵义。红军以一部兵力在遵义城西南郊老鸦山地区与敌展开激烈的争夺战,主力从侧翼突击,将敌主力歼灭于遵义城外;并乘胜猛追,将残敌大部歼灭于乌江北岸。这次遵义地区的作战(遵义战役),共歼敌二十个团,是长征以来第一个大胜仗。此后,红军几次寻敌作战,敌却在遵义地区周围加筑工事,小心防守,并加强乌江沿岸防御力量,防止中央红军同湖南西部永顺、桑植地区的第二、第六军团会合。红军为了调动和迷惑敌人,在运动中寻求歼敌机会,便从遵义地区再次西进,3月16日乘虚占领仁怀,17日由茅台三渡赤水河,19日进至四川南部古蔺地区。蒋介石以为红军又要北渡长江,急忙一面派兵西追,一面在四川、贵州、云南边界地区大修碉堡,企图封锁围歼红军。当其重兵奔集四川南部时,红军又突然折回,3月21日晚分别经二郎滩、九溪口、太平渡四渡赤水河,乘贵州北部、中部和东部广大地区敌军比较空虚,以一部兵力牵制敌人,主力急速南进,于3月底南渡乌江,将敌主力全部抛在乌江以北,接着,以一部兵力进击瓮安、黄平,将敌向东吸引;主力直逼贵阳,诱出云南军阀军队前来增援后,乘虚进军云南,威胁昆明。当敌军主力回救昆明时,红军又突然转向西北挺进,5月上旬,于皎平渡胜利渡过金沙江,摆脱了数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19.强渡大渡河。
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在长征途中的一次战斗。1935年5月,第一方面军渡过金沙江后,以每日八十至九十公里的速度向大渡河前进。蒋介石急忙派兵渡金沙江向北急追,同时调集军队增强大渡河防御,企图凭借天险,歼灭红军于大渡河南岸地区。大渡河水深流急,两岸高山峻岭,地势十分险要。红军在敌人新的部署尚未就绪之前,不顾疲劳,急速前进。第一师于5月23日突然袭占安顺场渡口,歼敌一个营,夺获小船一只,随即组织强渡。由十七名勇士组成的突击队,冒着敌人密集火力,奋勇渡过大渡河,击溃敌人一个营,占领了北岸渡口。以后,为了使主力迅速渡过大渡河,粉碎敌人夹击企图,红军以第二师沿西岸(自安顺场起,大渡河上游为南北向)北进,抢夺上游的泸定桥;第一师主力继续渡河,沿东岸北进,配合第二师的行动。两路冒雨前进,翻山越岭,隔河互相支援,冲破敌人据险扼守的数道隘口,奔向泸定桥。第二师于28日晨至29日晨一昼夜急行军一百二十公里,到达泸定桥西头,乘敌人还没有来得及彻底破坏泸定桥以前,立即组织夺桥战斗。由二十二名勇士组成的突击队,冒着敌人密集火力,攀缘铁索,冲过大渡河,夺取了泸定桥。后续部队迅即渡河攻占泸定城,歼灭守敌一个团,与第一师一部胜利会合。
20.十七勇士。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强渡大渡河的英雄。1935年5月,红军第一方面军先头部队,进至四川省石棉县安顺场时,后面有国民党军尾追,前面是天险大渡河,对岸有敌重兵扼守。红军第一师第一团组织了十七个人的突击队,于25日上午,在敌炮火严密封锁下,在汹涌的波涛中,以仅有的一只小船,在火力掩护下,强渡大渡河,抢占对岸滩头阵地,为主力部队渡河打开了前进道路。21.攻占腊子口。
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在长征途中的一次战斗。1935年9月,第一方面军通过草地后,进迫腊子口。腊子口为四川通向甘肃一条要道上的隘口,两侧是悬崖绝壁,中有水流湍急的小河,河上小桥是通过腊子口必经之路。国民党军以三个团的兵力,控制腊子口峡谷和周围高山,企图阻止红军北上。红军于9月16日晨开始夺桥战斗。最初以一个连从正面强攻多次,未能奏效。当夜以一个连从正面佯攻,以两个连用绳带攀登峡谷东侧悬崖陡壁,迂回到敌人侧后,占领了制高点。17日拂晓,突然发起攻击,歼敌一部,夺取了小桥。残敌逃向第二道隘口,企图凭险继续顽抗。红军乘胜猛追,一举将其击溃,全部攻占了腊子口。
22.直罗镇战役。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在陕西县(今富县)直罗镇彻底粉碎国民党军对陕甘革命根据地第三次“围剿”的一个重要战役。1935年11月,国民党军以五个师的兵力向陕甘根据地进攻。东路一个师沿洛川、县大道北进,西路四个师由庆阳、合水沿葫芦河向县前进,企图乘第一方面军刚到陕北立足未隐之际,消灭红军和摧毁陕甘根据地。红军在毛泽东亲自指挥下,决定诱歼由合水东进的敌人先头部队,以第一军团荫蔽于直罗镇以北的石咀、凤凰头地区,第十五军团荫蔽于直罗镇东南的东村地区,并以一个连在直罗镇诱敌来攻。11月20日,敌军先头第一○九师进占直罗镇。红军当夜将其包围,21日拂晓发起总攻,经一天激战,全歼该师。其余敌军纷纷回窜。红军乘胜西追,又歼敌第一○六师一个团。这一胜利彻底粉碎了敌人对陕甘根据地的第三次“围剿”,为中共中央把全国革命大本营放在西北的任务,举行了一个奠基礼。
23.狼牙山五壮士。
抗日战争中英勇战斗创立壮烈事迹的八路军五战士。狼牙山在河北省易县西。1941年9月25日,晋察冀军区一分区一团七连六班,在狼牙山阻击日本侵略军三千五百余人的进攻,掩护主力部队转到外线打击敌人,并掩护数万群众、地方机关安全转移,苦战一天,毙敌九十余人,但敌人继续猛攻,情况十分紧急。为了迷惑敌人,班长马宝玉和战士胡德林、胡福才等五人,发扬了高度自我牺牲精神,主动把敌人吸引到悬崖绝路。子弹打光了,就用石头砸。最后宁死不屈,破坏枪支,跳下悬崖。这一壮举,表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的高尚品质和中华民族不可征服的英雄气概。为表彰这一英雄事迹,在狼牙山上建立了纪念碑。
24.百团大战。
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在华北地区进攻日本侵略军和反击其“扫荡”的大规模战役。1940年8月20日至12月5日,八路军出动一百十五个团,在人民群众的配合下,向正太、同蒲、平汉、津浦、北宁、平绥、平古、白晋、德石等主要交通线上的日军及沿线两侧据点发动攻击,并配合各根据地军民进行反“扫荡”作战。在连续三个半月的百团大战中,八路军进行大小战斗一千八百二十四次,攻克敌人据点二百九十三个,歼灭日、伪军四万六千多人,缴获各种枪支五千八百多件和其他大批武器、军用物资,摧毁敌人大量设施,并破坏敌占铁路四百七十公里、公路一千五百公里。
25.黄桥战役。
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在江苏泰兴以东黄桥附近粉碎国民党军进攻的一次自卫反击战。国民党反动派发动的第一次反共高潮被打退后,将磨擦中心由华北转向华中,不断配合日、伪军进攻新四军。1940年10月,又以“苏鲁战区”的部队,由海安、曲塘、泰州等地多路向黄桥地区的新四军进攻,企图消灭新四军苏北部队。新四军苏北指挥部,遵照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政策和自卫原则,针对国民党军内部派系斗争情况,争取了泰州、姜堰等地的苏鲁皖游击纵队和税警总队保持中立;同时集中主力,将自海安、曲塘南犯的第八十九军和独立第六旅等国民党军一万五千余人诱至黄桥附近,分割包围,各个歼灭,经一天多激战,于10月5日下午,将其全部歼灭,并乘胜攻占海安、东台等地。黄桥战役的胜利,奠定了苏北抗战的局面,对进一步发展华中人民抗日力量,开展华中战局具有重要意义。
26.孟良崮战役。
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山东蒙阴东南孟良崮地区歼灭国民党军的战役。1947年5月上旬,国民党军三个兵团共十七个整编师,由临沂、泰安一线分三路向东北方向推进,企图压迫解放军华东野战军退至胶东狭窄地区。13日,当敌整编第七十四师突出到蒙阴东北坦埠附近时,华东野战军发起猛烈攻击,于14日将该师分割包围于孟良崮山区。蒋介石忙调约十个整编师来援,企图解孟良崮之围,均遭顽强阻击,未能得逞。激战至16日,华东野战军将国民党军所谓五大主力之一的整编第七十四师全部歼灭,击毙其师长张灵甫。这一战役共歼敌三万二千余人。
27.辽沈战役。
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在辽宁西部和沈阳、长春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一次巨大的战役。解放战争进入第三年时,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东北战场形势尤为有利。国民党军在东北地区的总兵力有四个兵团十四个军四十四个师,共四十八万余人,分别收缩在长春、沈阳、锦州三个孤立地区。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决定首先在东北同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并制定了主力南下北宁线(今京沈铁路),攻克锦州,把敌人封闭在东北各个歼灭的作战方针。按照中央的决战部署,集中了十二个纵队和一个炮兵纵队,连同各独立师共五十三个师,七十余万人,在广大人民支援下,于1948年9月12日发起辽沈战役。以六个纵队和一个炮兵纵队、一个坦克营围攻联结东北和华北的战略要点锦州;另以两个纵队配置于锦州西南的塔山、高桥地区,三个纵队配置于黑山、大虎山、彰武地区,分别阻击由锦西、葫芦岛方向和沈阳方向救援锦州之敌;以一个纵队和七个独立师继续围困长春之敌。当东北野战军攻克义县、扫清锦州外围敌人时,蒋介石急调北宁线华北“剿总”的五个师和山东的两个师,连同原在锦西的四个师,共十一个师,于10月10日起猛攻塔山,企图解锦州之围,但始终未能突破解放军的阵地。国民党军第九兵团十一个师和三个骑兵旅于10月11日由沈阳驰援锦州,亦被阻止在黑山、大虎山东北地区。10月14日东北野战军对锦州市区发起攻击,经三十一小时激战,全歼守敌,俘敌东北“剿总”副总司令范汉杰、第六兵团司令卢泉以下十万余人。锦州解放后,长春的敌人一部起义,其余在东北“剿总”副总司令郑洞国率领下全部投降。此时,东北国民党军全军覆灭的命运已成定局。但蒋介石仍然梦想夺回锦州,打通关内外的联络,严令第九兵团继续向锦州前进。东北野战军攻占锦州后,立即回师,于10月26日将第九兵团包围于黑山、大虎山及其以东地区,经两日一夜的激战,全歼该敌十万余人,并俘敌兵团司令廖耀湘。随后又乘胜前进,于11月2日解放沈阳、营口,再歼敌十四万九千余人。此役,除敌一万余人从营口上船逃跑外,共歼敌四十七万余人,解放了东北全境,并为解放平津和全华北准备了前提。
28.淮海战役。
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迄商丘,北起临城(今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一次巨大的战役。集结在这个地区的国民党军有四个兵团和三个绥靖区的部队,以后又从华中增援了一个兵团,共八十万人。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十六个纵队,中原野战军七个纵队,和华东军区、中原军区以及华北军区所属冀鲁豫军区的地方武装,共六十余万人,遵照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指示,在广大人民支援下,于1948年11月6日发起了淮海战役。战役共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1月6日到22日,华东野战军在中原野战军配合下,于徐州以东新安镇,碾庄地区,围歼了国民党军第七兵团,击毙兵团司令黄伯韬。国民党第三绥靖区所属三个半师,共两万三千余人,在台儿庄、枣庄地区起义。同时中原野战军攻克宿县,并将从河南确山方向来援之敌第十二兵团阻止于宿县西南南坪集地区。第二阶段,从11月23日到12月15日,中原野战军在华东野战军配合下,在宿县西南双堆集地区围歼了第十二兵团,俘兵团司令黄维,该兵团一个师起义。同时华东野战军将由徐州西逃的杜聿明集团三个兵团包围于永城东北青龙集、陈官庄地区,并将其突围的第十六兵团歼灭。此后,为配合平津战役的进行,按照中共中央的统一部署,部队进行二十天的战场休整。第三阶段,从1949年1月6日至10日,华东野战军在中原野战军的配合下,于1月6日对青龙集、陈官庄地区被围之敌发起总攻,经四日战斗,全歼第二、第十三两个兵团,俘徐州“剿总”副总司令杜聿明,击毙第二兵团司令邱清泉。战役至10日胜利结束,历时六十五天,全部歼灭了国民党军五个兵团和一个绥靖区的部队,计二十二个军五十六个师(内有四个半师起义),共五十五万五千人,此外还击退了由南京方面屡次来援的敌第六、第八两个兵团。至此,基本上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华东、中原地区,使国民党反动统治中心南京处在解放军的直接威胁之下。国民党反动统治集团从此陷入土崩瓦解的状态。
29.平津战役。
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华北野战军在北平(今北京)、天津、张家口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一次巨大的战役。辽沈战役结束后,在北平、天津、张家口地区的国民党军共六十余万人,为解放军在各个战场的胜利,特别是东北战场的胜利所震惊,赶忙收缩兵力,企图海运南逃或西窜绥远(今属内蒙古自治区)。为了稳住平津之敌,不使其逃跑,中共中央和毛泽东指示东北野战军早日秘密入关(山海关),首先包围天津、塘沽、芦台、唐山诸点之敌,以待部署完成之后各个歼灭。东北野战军和华北野战军的两个兵团及地方部队共一百万人,按照中央的战略部署,在广大人民支援下,于1948年12月5日发起平津战役。解放军以神速的动作截断了敌军西窜或南逃的通路,将敌分割包围于北平、天津、张家口、新保安、塘沽五个据点。12月22日,围歼了新保安之敌第三十五军军部和两个师。24日,攻克了张家口,全歼守敌第十一兵团所属的一个军部又七个师。1949年1月14日,包围天津的解放军,在守敌指挥官陈长捷拒绝放下武器后,发起总攻,经二十九小时激战,全歼守敌十三万余人,活捉陈长捷,解放天津。至此,北平二十余万守敌,完全陷于绝境,经过解放军努力争取,在国民党华北“剿总”总司令傅作义率领下接受和平改编,1月31日北平宣告和平解放,整个平津战役即胜利结束。此役,除塘沽守敌五万余人由海上逃跑外,共歼灭和改编了国民党军五十二万余人,基本上结束了解放华北的战争。
30.渡江战役。
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强渡长江的战役。在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后,蒋介石一面玩弄和平阴谋,一面加强长江防线,企图保存残余力量,取得喘息时间,然后卷土重来。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解放军坚决执行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举行了规模空前的全面大进军。第二、第三野战军和地方武装在长江南北广大人民支援下,于4月21日晨,以木帆船为主要渡江工具,在西起湖口,东至江阴,长达五百余公里的战线上强渡长江,彻底摧毁了国民党军的长江防线。4月23日,解放了国民党二十二年来的统治中心南京,宣告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接着,各路大军向南挺进,5月3日解放杭州,22日解放南昌,控制了浙赣线,27日攻占全国最大城市上海。在此期间,第四野战军一个兵团于5月14日,从武汉以东团风至武穴一百余公里的战线上强渡长江,15日争取了国民党军第十九兵团在贺胜桥、金口等地起义,16日、17日解放华中的重镇汉口、汉阳和武昌。此役共歼国民党军四十六个师,四十三万余人。这一胜利,为进军华南、西南创造了有利条件,加速了全中国的解放。
31.抗美援朝运动。
1950年6月25日,美国唆使南朝鲜李承晚集团进攻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接着,又把第七舰队派往中国台湾。9月15日纠集十五个国家的军队,打着联合国的旗号,在朝鲜仁川登陆,并不顾中国人民一再警告,把战火引向中国边境,轰炸中国安东(今丹东)等地。中国人民响应毛泽东发出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组织中国人民志愿军,于10月25日开赴朝鲜前线和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抗击美国侵略军。11月4日中国各民主党派发表联合宣言,在全国范围开展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群众运动,并成立了抗美援朝总会。在朝中人民军队的沉重打击下,美帝国主义连遭失败,1953年7月27日,被迫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至此,朝中人民军队取得抗美战争的伟大胜利,中国人民的抗美援朝运动也胜利结束。
32.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
1962年10月、11月,中国边防部队对印度入侵军进行的自卫反击作战。从1961年开始,印度军队先后在中印边界西段和东段越过中印双方实际控制线,蚕食中国领土,建立侵略据点。中国政府多次提出通过谈判解决边界问题的建议,均遭拒绝。1962年10月20日,印度军队向中国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中国边防部队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进行了自卫反击,击退了印度军队的入侵,清除其设立的侵略据点,并追击到传统习惯线附近。之后,中国政府为了谋求中印边界问题的和平解决,采取主动措施,于11月21日发表声明,宣布从次日起中国边防部队在中印边界全线主动停火;自12月1日起,中国边防部队从1959年11月7日中印双方实际控制线后撤二十公里。中国政府还主动把缴获的武器弹药和其他军用物资全部交回印方,释放和遣返了全部印度被俘军事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