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峰传说全文免费阅读:温哥华印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22:03:10

温哥华印象之一:出乎意料的气候条件--全球最适宜居住的城市

    2003年3月至8月我在温哥华生活了将近半年,它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想把这些印象写出来,呈献给大家,与网友们共享。

    我是在三月初启程离开大连的,此时的大连还处在取暖期,虽然室内温暖如春,但是室外仍然是天寒地冻,有时还会飘着雪花。原以为温哥华处于和我国黑龙江省相近的高纬度,其纬度要比大连高得多,也应该要比大连冷得多。但是当我们下飞机时,温哥华却下着淅沥的小雨,有些象我国江南的早春天气,完全出于我的意料之外。

    后经对温哥华气候的详细了解得知,温哥华的气候由于南面受太平洋季风和暖流的影响,再加上东北部有纵贯北美大陆连绵的落基山脉挡住了美洲大陆来的寒冷干燥气流,因此令温哥华四季宜人,是全加拿大冬季最暖和的城市。夏季温度在20℃左右,最高为30C左右,7月的平均气温为17℃。而冬季也很少低于0℃,最冷的1月平均气温为3℃,因有暖流经过,所以冬季一般不常降雪,港口不结冰。终年气候温和、湿润,环境宜人,是加拿大著名的旅游胜地。

    但是,当天气晴朗时,站在温哥华市内仰望北部高山可以看到山峰上终年不化的积雪。虽然不象毛泽东笔下的山舞银蛇,原驰腊象。那样壮观,但是却有几分象杜甫笔下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中的岷山积雪。  

    温哥华是一个把现代都市文明与自然美景和谐汇聚于一身的美丽都市,令无数曾经去过的人如痴如醉。怡人的气候和得天独厚的自然美景,使它成为最适合享受生活主义者的乐园,多次被联合国评为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城市,曾在全球最适宜居住的十佳城市评比中名列第一。有人称温哥华为老爷城,因为许多富翁都会在温哥华购买别墅,闲时来这里度假,其中不乏香港和台湾的富豪。我国最大的走私犯赖昌星现在就滞留在温哥华,我曾从他的豪宅旁经过,因为他是新闻人物,所以他的住宅也自然受人们关注,尤其是华人。

                                                                               温哥华印象之二:特具个性化的居民住宅--找不出两座外形相同的小楼

    在温哥华的市民中,绝大部分人的住宅都是当地人叫做house的1至3层的小楼,其中两层最多,一层次之,三层最少,三层以上没有。每座小楼都是独门、独户、独立的,不与邻居的小楼相连接,中间留有人行道,这样做有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一家失火,不会殃及四邻,尤其象这种木结构的房屋。小楼前后都有小块园地,可以种花、种草、种树(基本上没有种菜的,这与国内城市不同。)。有些住家为了展示自己的园艺技术和水平,煞费苦心或独具匠心,把自己的小块园地培植得令人流连和赞叹。一般人家的前院(指朝阳的一面)都有围墙,面积不小,有些人在前院还修建有车库或(和)洗衣房。后院一般没有围墙,面积要比前院小很多,只种一些花、草、树等,以美化市容。前院和后院都面临街道,不过有大街和小街之分。

     这些小楼全是木结构(见不到砖混结构的小楼),盖房的木料都是买加工后的、标准化的半成品,根据设计要求,订购所需要的木制品,如:门、窗、隔板、墙体…等等,买回来进行组装就可以了,用不着购买原木回来,再请木匠加工,所以,盖房就省事多了。这些小楼之所以全是木结构,是因为这里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加拿大的木材资源非常丰富,价格自然便宜。我们在温哥华附近的森林里看到满山的成材林,最多的一种树,树杆有些象耒阳的杉树,很直,但是直径比杉树粗很多倍,而且比杉树也高很多。

    这些小楼都整齐有序地排列在街道的两旁,一眼望去,你绝对找不到两座外形相同的小楼,千差万别,形状各异,令人叹为观止。但是,毕竟小楼的主人来自不同的阶层,有贫富之间的差别,有欣赏水平的差别,有爱好不同的差别,还有勤快与懒惰的差别,因此,不是所有的小楼外表都设计和装饰得很美观。有新有旧,有美有丑,参差不齐,但是,特具个性化,这是不争的事实。这里的居民住的就是这样的小楼,较为分散。不象中国城市的居民,多数人住的是一片片豆腐块似的楼群,即所谓的小区,一栋楼要住上几十户,一个小区有几十栋楼,显得密集和拥挤。

    每到春夏之交,春暖花开的季节,走在街道上,只见各家各户种植的花朵,争奇斗艳,竞相开放,美不胜收,恍惚置身于花的世界、花的海洋。有如杜甫笔下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之感。温哥华的春天更令人响往。

                                                                               温哥华印象之三:如此素质教育--给想送孩子出国念中、小学的家长提个醒

    一天,我在温哥华偶然收听到<华语台>的一次热线专题节目,内容是讨论当地(包括北美)的中、小学教育问题。毫无疑问,主持人、嘉宾和热线参与者都是华人。嘉宾中有:华人中、小学教师,有华人学生的家长。因为这是一个关系到人们切身利益的问题,所以大家发言都很踊跃,讨论很热烈。令我没有想到的是,发言者观点竟高度一致,都是满腹牢骚,列举了当今北美中、小学教育的种种弊病,比国内批判应试教育的弊病有过之而无不及。总的来说就是对那种放羊式的教学方式不满,学生学到的知识太少,道德约束力太差。

    他们的义务教育是从小学到高中毕业,不留级,不补考,念完12年以后,不管成绩如何?必须滚蛋,离开学校。你想继续在公立中学学习,没有门,只能花高额学费进成人学校补习。有位发言者例举美国有的高中毕业生仍然还是文盲,也就是说:12年的书完全白读了。更令人头痛的是校风太差,跳皮捣蛋,奇装异服,早恋早孕。更荒唐的是,一般学生不允许在上课时吃东西,但是,怀孕的女孩允许随时在课堂里吃东西,美其名曰:为了胎儿的健康发育,需要加强营养,这是多么的荒唐呵!

    有些小学的学生家长,为了让孩子能获得良好的教育,将孩子送回台湾,送回韩国,送回大陆读书,也有不少家长聘请家庭教师补课。


温哥华印象之四:一所重视中国文化、盛产华姐冠军的大学--UBC

    UBC的全名为Th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译成汉语就叫英属哥伦比亚大学,也有许多华人称之为卑诗大学(卑诗是BC的粤语译音)。该校成立于1915年,学校坐落在加拿大西海岸美丽的花园城市温哥华西面的半岛上,依山傍海,风景秀丽,校园占地400公顷,校园外另有12,000公顷的森林和农场,享有怡人的气候,是北美最漂亮的校园,是加拿大著名的高等学府。因此每年吸引了全世界众多的学子前来就读。UBC是世界著名大学之一,全加名列前三名,2004年在学术及研究型世界前500强大学中排名第36位(北大和清华都名列200名开外),拥有4万多名国内与国际学生和2000多名全职教职工,其中包括八千多名各国留学生。

    在加拿大平均成绩在90分以上的学生才有资格觊觎UBC的大门。而即使入了学,也有20%-30%的一年级学生面临被淘汰的危险。谦虚、好学、智慧是UBC学生成功的关键。因此,UBC成为学生们孜孜以求的知识殿堂。

    UBC非常重视亚洲和中国文化,开设了130门有关亚洲的课程。在亚洲研究中心还设有中国研究中心。中文图书的藏书量达20万册之多。针对亚洲人普遍存在的语言问题,UBC专门开设了适合亚洲特别是中国学生的英语课程,帮助他们通过TOEFL和GRE。

    UBC有许多的建筑是以中国人的名字命名的,如陈氏演艺中心、林思齐管理研究中心、亚洲研究院蔡章阁楼等。

  学校的亚洲广场矗立着从孔子家乡山东泰山飘洋过海运来的5块巨石。分别撰刻着仁、义、礼、智、信五个繁体字。代表孔子的道德观念,在此得到传承和发扬。

    盛产华姐选美冠军是UBC的特色,历届选出的各种华姐冠军中翁嘉穗、向海岚、刘慧蕴、廖碧儿以及钟嘉欣都来自UBC,可说成了该校的一张名片。

    电视连续剧《小留学生》中女2号的扮演者孙青青,就是UBC的大一学生,也获得过温哥华的华姐亚军。这里的华裔学生和中国留学生很多,从CCTV-3的同一首歌<走进温哥华>所演出的节目中可见一斑,该校不少华人学生参加了演出,其中也有不少UBC的镜头。

    我去UBC的目的不是参观游览,而是去查阅资料,我需要查找的期刊《CHEMICAL ABSTRACTS》,从网上得知,全温哥华只有UBC图书馆订购了该刊物。走进UBC映入眼帘的是校园内树立了许多图腾,我的目标地是图书馆,UBC图书馆号称全加第三大大学图书,其规模之大,藏书之多,可想而知。图书馆对外开放,外人不需办理任何手续,可以自由进出图书馆查找和阅读所需的图书和资料。图书和资料都是开架的,读者可以随意取阅。偌大的一个图书馆,读者却是寥寥无几,不知是日是学校的假日还是因为有了网络世界而让人们冷落了图书馆?当我走进阅览室和书库时,真是鸦雀无声,有种步入无人之境的感觉。因为自动化程度很高,所以图书管理人员也很少。我也很方便地查到了所需要的资料,当我把查到的资料拿去复印时,惊奇地发现,复印机竟无人管理,由读者自己操作。只要你将按页数所需的硬币投入机内,就可以自行开机复印,当你的钱花完了,机器会自动停机,别想多印一张,这是UBC给我留下的最深印象。

                                                                     

温哥华印象之五:不设防的美加边境线--和平拱门作证

    从温哥华向东南方向,开车半小时,就到了美加边境。边境上坐落着一个巨大的白色石拱门--和平拱门,和以它命名的公园--和平拱门公园。公园纵跨两国,连接边界线的界碑横穿而过。两国各在己方一侧用鲜花组成自己的国旗。。

   和平拱门公园是由北边的加拿大Peace Arch Provincial Park(和平拱门省立公园)和南边的美国华盛顿州的Peace Arch State Park(和平拱门国家公园)构成,位于中间的是边境线和标志性建筑Peace Arch(和平拱门),和平拱门是美加友谊的象征。

   和平拱门是为了纪念1814年美国和英国签订的Treaty of Ghent(根特协定)一百周年而修建的,拱门在1921年建成,是世界上第一个以和平为标志的建筑。拱门是希腊式的建筑物,高约30米,顶上飘扬着加拿大和美国的国旗。加拿大一侧的门楣上写着:Brethren Dwelling Together in Unity(团结在一起的弟兄们),美国一侧的门楣上写着:Children of a Common Mother(同一个母亲的孩子们)。这是两句感召人心的话语,也是爱好和平人们的共同心愿。如今拱门之下的6千多公里的美加边境线是世界上最长的不设防边境线,正如门内东侧所说:May These Gates Never Close(愿此门永不关闭)。

    公园占地19公顷,其中加拿大的这边约有9公顷,美国那边是10公顷。非常感人的是这些土地是在1939年由两国的学童捐钱集资所购买的。使得今天大家能够在这个美丽而意义非凡的公园里尽情散步,观赏风景。

   和平拱门的四周则围绕着宽广的绿地、花园、石园、游戏场和野餐区。加拿大这边的还有木造的凉亭、莲花池和红白两色的长方形花床,图案是加拿大的国旗。西边有个悬崖,可俯瞰旧伯林顿北方铁路和冲刷两国海岸的赛米亚慕湾(Semiahmoo Bay)。公园环境清新,视线开阔,是个不错的散步休憩场所和观景地点。两国所属公园有一个不同特点,因为加拿大盛产木材,其所属公园内供游人休息的长条椅子全都是木料制成的,而美国一边公园中的长条椅却全是铁制品。

     有趣的是,你如果开车由加拿大前往美国,或由美国北上加拿大,通过边界检查站时,都必须查验证件。可是如果把车停在公园停车场,徒步穿越公园,任何人都可以轻轻松松进入对方国境。你可以若无其事地走出公园,就进入了另一个国家,真是令人难以置信,完全有任何驻守人员,或是围栏界线,充分展现了美、加两国友好的情谊。

    当然,这种不设防的边界线免不了会被人钻空子。诸如美国人为了逃兵役会越过和平门,还有些人为了美国梦,跨越界碑潜入美国作鸟兽散,从事贩毒、运钞等非法活动。很多美国的黑市居民,直接从这里跨越国境,向加拿大移民局申请难民和政治庇护。每年都有大量的难民从此进入。数量之多,简直难以统计,有些人直接在关卡报,有些人则是进入境内才申报。有的人蛇从美国将偷渡客通过公园的厕所(接头处)将其转交给加拿大的人蛇,以达到偷渡加拿大的目的。有些毒贩将毒品隐藏在狗身上,由狗带过边境,然后用暗哨将狗唤至身边,以达到贩毒的目的。花样繁多,防不胜防。

       加拿大东临大西洋,西濒太平洋,南边与美国交界,北边与北冰洋相连,唯一的邻国就是美国,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以及这两个国家的特殊关系,所以加拿大的安全得到了美国的保护,本土一直处于和平状态。因此加拿大军队的规模不大,在军队建设上的投入也相对较低。偌大一个加拿大的国防军只有寥寥数万人,这样可以大大节约一笔国防开支用于社会福利事业,有人戏称加拿大是美国的一个州,不无道理。目前加拿大拥有正规部队只有约6万多人,预备役2万多人。人均军费开支在西方发达国家中处于最低水平。

    由于两国的特殊关系,当美元对加元贬值时,加拿大的居民会很自然地拥向美国购物。加拿大是个多人种、多民族的移民国家,有许多优越的条件,人们安居乐业,象一个和谐的大家庭。

     

温哥华印象之六: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有关教育的话题

    我没有对加拿大的教育情况进行过深入的调查,也没有对加拿大的教育体制进行过专题研究,只是因为我的长孙(女)在温哥华念高中和大学,了解到一些有关温哥华的教育情况,介绍给广大关心加拿大教育的网友们。

        我的孙女是02年从大连市一所重点高中--辽宁师范大学附中,高中念了一学期就转学去温哥华念高中,不久后,我也于03年去了温哥华,所以了解到一些温哥华的教育情况,本文只想谈谈他国与我国不同之处。

      

先介绍两国高中阶段教育的差异:

    第一教学形式不同,那里的高中不分班级,只分年级,没有固定的教室(象国内的大学的授课形式),所以也就没有班主任了。不同的课程在不同的教室里讲授,所以,学生要夹着书包在校园里到处跑,到不同的教室去听不同的课程。没有同班同学的概念。同学之间的亲密程度不如国内,学生全部走读,没有学生宿舍。

    第二课程设计不同,国内是应试教育,普高课程的设计是围绕高考而进行的,着重书本知识,忽视技能培训。人家是素质教育,除了应学的中学课程以外,每周都有实习课程和手工制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例如:一般的电工技能…等等都能在学校学到。所学课程介于我国的普高和职高之间,只是偏于普高而已。因为加拿大的义务教育是12年(相当国内高中毕业),所以没有普高和职高之分。但是,学生学到的知识为高中毕业后就业创造了条件,这就是素质教育应试教育的差别。

    第三课本内容的差异,我看过孙女的高中数学和化学课本(英),内容与国内大同小异,其中有部分选修的内容。这些选修的内容相当大一初期的水平,例如:数学课本中选有简单的微积分,化学课本中涉及到《胶体化学》的知识等。这些选修的内容,老师基本上都不会讲授,可能是为超强学生或对某门课程有特殊爱好的学生准备的。

    第四学生不用买课本书都由学校统一借,学完后归还,给下年级的学生使用。实行这种借书制度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学生的素质高,能自觉爱护书本,二是书本的质量要好。我所看到借用的课本都保护得非常好,与新书差不了多少,都是质量非常好的精装书,不易损坏。

    第五学生社会活动较多需要做义工,有一定时间量的要求,这些都要记在学生的档案里,做为升学时录取的参考。学生做义工时,一般提供饭吃,饮料喝,有时还发纪念品。如:有一次温哥华举办国际马拉松赛,孙女参加义工劳动,就带回来两件印有纪念字样的汗衫,还给了我一件。

    第六高中阶段的学生可以打工,寒暑假和双休日,都允许学生去打工,干力所能及的工作,工资比成年人稍低一点,成年人最低每小时8加元,中学生最低每小时6加元。记得有一次,温哥华要举办一次大型活动,需要招收大量服务人员,成千的中学生去应招,面试时还要做各种表演,以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我带着一种好奇心陪孩子一块去了,只见排了长长的队伍等待面试,算是一道风景线。

    第七学生很注重特长训练,有特长的学生对升大学有利,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高。因为加拿大不实行高考,凭中学的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

      

加拿大的大学本科与中国有所不同:

    第一没有入学考试(高考),不象中国一考定终身。学生在中学毕业后,如果想升大学,自己按照升学要求,准备好申报材料,发往你想报的大学。大学招生办,按照本校的要求,从申请学生中挑选合适的学生。我的孙女申报了三所大学:多伦多大学,滑铁炉大学和UBC,这三所大学算是加拿大顶尖的大学,都被录取了,前两所大学都设在多伦多,只有UBC在温哥华。她没有舍近求远,最后选择了家庭所在温哥华的UBC,关于UBC的情况,我已经撰文介绍过。

    第二加拿大大学实行学分制本科毕业荣誉学士学位需修120学分。每学年有三个学期,每学期允许修15个学分,每门课一般是3个学分。应该在3-7年之内修完本科。一般来说,大学的前60个学分应该选读基础课程,如果学生在这个阶段要申请到别的大学,学分可以平等转移,不用定死在一个大学毕业。为学生提供向名校转移学分的机会,这是加拿大大学的优点之一。后60个学分读专业课程,学生在这个阶段确定自己今后的就业方向或硕士选读方向。

    第三本科学业可以在3-7年完成,这种弹性学制有利于家庭经济困难或学生自立性强的学生打工。本国大学生(留学生受限制)不但可以在法定假日打工,而且可以休学用较长时间连续打工。学生休学打工,一般都结合所学专业,而且是对口的单位,专业性很强,这样工资相对要高许多。我的孙女是学土木的,子承父业,都是结合专业、技术性很强的工作,所以她打工的工资很可观,每小时21-22加元,所以她用不着家庭提供学费和生活费。休学打工有两大好处,一是解决经济问题,二是因为有了打工的实践经验,毕业后比没有打过工的学生,更具有被录用的竞争优势,而且工资也相对比未打过工的毕业学生要高一些。而且,很多学生毕业后,就有可能被曾打过工的单位接受就业,因为彼此了解,还可能有熟人的情感,这也算是第三大好处。

     

        以上是我所了解加拿大教育的部分情况,有许多做法值得我国借鉴。上述内容也不免存在主观和片面的认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