掠天记小说免费阅读:八卦掌大师郭古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00:15:57

八卦掌大师郭古民

寿终德艺在 身去艺业留
       郭古民,原名恩普,号德苍。生于光绪十三年(1887年)农历九月二十日,卒于1968年农历八月二十五日,祖籍河北省冀县城南20里郭家庄。兄弟三人,两兄为官僚和资本家。先生对二兄的为人,多有不满,而先生之酷爱武术,亦遭二兄反对,故而先生在弱冠时就离家,到北京在梁振蒲估衣店中学徒。从而投入门下学艺。20岁时正式从师梁振蒲习八卦掌。后追随大枪刘德宽从学多年,并与尹福之徒曾增启交往甚密。其技艺精纯,善使”挑掌”。郭古民先生一生未婚,以传授八卦掌为职业,是梁振圃的重要继承人之一,是八卦掌第三代门人中承上启下的重要人物。郭古民先生功力深厚,武德高尚,响誉京城。
       旧社会学徒规矩极严,只有年节及休假日郭先生才能外出,前往梁公处学习八卦掌。故此郭先生一有机会,便去梁公处盘桓终日,一定把所学弄懂练熟,方离开师父家。回来后对所学一招一式,身段手法,皆研习多日,弄通道理,练熟动作,再改学它式。再把前辈的言传身教、传说、口诀,都整理登记成册,抽时间就默诵和揣摩。由于先生的专心致志,日久年深,不但练成一身绝技,而且在八卦掌及各家拳术理论上,造诣也非常的深厚,后代无可及者。郭先生生活俭朴,和蔼慈祥,谦虚谨慎,风度文雅,善于团结人,不但其师伯---八卦掌第二代名家大枪刘---刘德宽先生倾囊相授;而且其师伯铁镯子---尹福、眼镜程---程廷华、贼腿史六---史纪栋的门下曾省三、程有龙(程庭华之子)、李文彪、宫保田、傅德廉、韩福顺等人与之相交甚厚,并且经常在一块切磋艺业;就是太极、形意、通臂、炮捶等门派以及武术友好,与先生相善者颇多,从不存门户之见。
       曾增启字省三,本名毓慧,满族,举人,为董先师师孙。董先师传艺时,以歌诀方式把练艺方法、要领传给弟子们。曾省三先生常侍董海川先师侧,因而在练法上记录了三十六歌,在用法上整理了四十八法,还有“七星竿”一总传给了郭先生。郭先生生平有骨气,贫困志不移,威武不能屈。日本侵略中国后,横行北京的日本浪人,曾一度威逼、利诱,要先生传授八卦掌,遭到先生的坚决拒绝。可见先生有爱国心和民族气节。在理论上,由于先生勤学苦练,深入揣摩,加上二代和三代名家的栽培和帮助,先生又善于学习,勤于思考,因而能将各支八卦掌之精华融于一炉,并有所发展。终于集八卦掌之大成,形成了较全面的、系统的、完善的八卦掌理论体系。故对八卦掌的理论阐细发微地笔录于书(手稿有《郭氏锦囊》、《八卦拳术集成》及散稿等),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八卦掌的理论和练法,使后学者有章可守,有据可查。
       在继承和传播上:练法有三十六歌;用法有四十八法传于世。在掌术套路上传授有:“单式八掌”、“变式八掌”、“单操八式”、“对练八式”、“六十四式”、“七十二招”、“六把总拿”等等。在器械套路上传授刀类有:“八卦连环对劈刀”、“六十四刀”、“八卦万胜刀”、“八卦六门刀”、“转刀八式”、“八卦转刀”、“春秋大刀”等。剑类上传授有:“判子降魔剑”、“昆吾剑”、“纯阳剑”、“双股鸳鸯剑”等。枪棍类传授有:“转枪八式”、“小十枪”、“双头蛇(枪)”、“黑白鹞子”、“八枪”、“加棒枪”、“八卦战身枪”、“八卦棍”、“罗汉枪”、“罗汉对棍”、“空手进怀杖”、“八趟大戟”等。奇门兵器类传授有:“七星竿”、“云盘杖(怀杖)”、“子午鸡爪阴阳锐”、“风火轮”、“钩镰剑”、“双拐”等。此外还传出别具风格的“太极拳”。
       由于郭先生的勤奋好学,以及精益求精地钻研,给我们后代留下了丰富的理论、繁多的拳术和器械套路、变幻莫测的技击手法,不但丰富了八卦掌的内涵,而且也成了我们后代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
       郭先生艺精招绝,内功深厚,是后代学之不尽,道之不绝的话题。先生善使“挑掌”,又名“张手雷”,凡击人能致丈外,离地一尺以上贴在墙上,停顿片刻方才落地,叫“挂画”。门下弟子几乎都尝过挂画的滋味。被击者觉得被一股风吹了一下,便飞出丈外,胸部无任何疼痛和不适感,但撞在墙上的后背很痛。先生年轻时与同辈好友晚饭后,在外面乘凉聊天,有位号称“铁胳膊张”的人,膀大腰粗,膂力过人,可叫人在胳膊上盘杠子,而且目空一切,藐视他人,自夸力大无穷。先生气不过讲:“你别说的那么神,怕你连我的胳膊也捉不牢!”铁胳膊张不服气,攥住先生伸出来的胳膊,几次都被先生用转环手脱开,铁胳膊张面上挂不住,要求再来一次,先生又伸出胳膊叫铁胳膊张攥住,张铆足了劲要用损招在先生脱开之际伤及先生。而先生反应迅速,变转环手为下插上提,再用“金鸡上架”招法,铁胳膊张跪在地下不能起来,以后铁胳膊张气焰消失,再见了先生执弟子礼。
       郭先生内功深厚,空胸时能凹进去许多,盛小半盆水不会溢到外面,并且手能伸长一市尺以上;小腹能鼓起直径约15厘米的半个园球,并且使其在腹部任意滚动;四肢的肌肉能随意叫某一部位跳动。内气充盈,练到了肉与骨合,皮与肉脱。总之,先生的艺业已达化境。
       郭先生德高望重,宽厚忍让,不存门户偏见,从不仗艺欺人。故与先生说招比手时,点到为止,从不伤人,又无不败北,使人无不心悦诚服。凡来较艺者,先生视来者功夫大小而定出手轻重,不使来者惨败为准。对失败者从不藐视其人和门派,皆好言安慰:“你的拳种好,但你的功夫没有下到,回去跟师父好好练,定会练出功夫来……。”故而失败者,无不佩服其艺高招绝,德高望重。
       郭先生一生醉心武学,终身末娶,为八卦掌的继承、发展和传播,贡献出毕生精力。建国初期,先生在天坛传艺时,受到国家体委重视,李天骥先生曾多次造访。贺龙元帅也到过天坛与先生会晤。郭先生的勤学苦练,博采众长,深入研究,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是我们永远学习的榜样。先生侮人不倦的师德,因材施教的方法,也为人所津津乐道。先生曾任军阀韩复渠武术教官,在济南设帐,后归北京授徒,跟先生学艺者,不下千人,收徒200余人。其中具造诣的弟子有:杜云亭、刘介民、王增禄、高子英、诸葛家宝、焦永贵、宋谦鑫、盖立德、刘佩孚、王其昌、李长兴、李连兴、解宝成、王学友、张兆龙、李地、臧学范等人。在北京师范大学任武术教师时,教授学生有2000人以上,其中得意的学生有:刘峻骧、王宏升、于树华等人。郭先生除了精研武学,又善水墨丹青,而且水平很高,留世的一幅山水画,行家里手都认为出自名家手。郭先生一生仗义轻财,没有什么积蓄,晚年在北京师范大学任武术教师(临时),文化大革命开始时被解职,生活起伏很大,心情不畅,故而造成八卦掌一代宗师过早的殒落,于1968年10月16日(农历八月二十五日)清晨在北京寓所逝世。骨灰盒先在八宝山存放,三年后移于乡村弟子苏森处埋葬。从而,使我们失去了集八卦掌理论和技击于一身的一代宗师。

史氏、尹氏、郭古民系八卦掌诀     

一、头顶颌勾身正直,塌腰躬腿虚实步,沉肩坠肘伸前臂,扭腕挺掌拉食指。
二、一臂伸推一臂屈,眼向伸臂虎口瞧,伸臂推把屈拉弦,好似弯弓射大雕
三、虎口圆撑掌心凹,拉指挺掌指上翘,推把拉弦扩胸肺,屈膝行步腿脚健。
四、屈膝躬腿趟泥步,外扣内直走圆圈,扭腰塌腰把肛提,形如推磨团团转。
五、身随步转手随手扭,扭腰扭颈塌腰鼓腹,配合呼吸化纳攻吐,屈膝躬腿脚趾抓地。
六、走掌身躯莫倾斜,前俯后仰都禁忌。扭腰小腹紧贴股,步履沉着身平稳。
七、势势动作左右练,循环往返不散顿,先向稳实求平正,神奇百变熟中生。
八、穿掌手贴肘下出,避实乘虚才有功,脚踏中门寻门路,斜出正入随人动。
九、穿掌手法要牢记,后掌穿出前掌收,相互配合相辅成,身手步腰动协调。
十、走圈三盘逐步练,初练上盘架稍高,中盘屈膝势渐蹲,低盘讲求平膝胯。
十一、舌抵上颚鼻呼吸,气沉丹田同导引,动作呼吸应配合,得机得势轻松灵。
十二、上下相随宜一致,身手顺随腰腿动,步法变化走转移,机动灵活无定踪。
十三、扣步形成正三角,足尖膝盖同相合,摆步成为八字形,足尖脚根二交合。
十四、上步后足超前足,进步前足向前行,撤步前足越后足,退步后足向后行。
十五、尚德不尚力,尚智不尚勇,尚力与尚勇,迟早必落空。
十六、出手顺敌意,提防左右攻,敌退前足起,敌进后足行。
十七、身如游龙雁腾空,虎撞龟泳蛇行动,围回联连势无定,斜横进退谈笑中。
十八、此掌奥妙在走圈,步法致胜脚力功,扣摆绕行踪飘忽,视前忽后无定踪。
十九、手随人动顺敌情,起而未落占中央,脚踏中门寻门路,敌纵有防亦无妨。
二十、出手要一不要二,以多胜少要牢记,若能识得其中意,优势常存掌握中。
二一、出手招招因人动,封闭对方最有功,步从三角转移灵,手取十字利化功。
二二、敌进我走避锐锋,让出地位引落空,回首一击常切中,败中取胜时有功。
二三、敌正我正奇,敌奇我奇正,柔身拉舵尾,顺水驾轻舟。
二四、击左右应,击前后应,相互呼应,使人难应。
二五、闭滚防左右,回头退为进,近挤走离远,付力长身形。
二六、挑掌藏身进步,勾掌退步进身,敌人正面进攻,挑勾上下救应。
二七、侧身伸臂示虚空,身胸暴露诱人攻,引得对方乘隙进,缠搅封探争主动。
二八、翻身掌法守为攻,翻滚绕转随人动,顺从客观丢主观,穿扒挂游灵活用。
二九、八卦掌法不挡架,予欲取弃顺中成,手出选择途径近,后发先至成大功。
三十、沾粘连随不丢顶,不挡不架顺敌情,让出地位争主动,动人将动静人静。
三一、人刚我柔全仗走,创造条件夺先手,转入我顺人背时,柔转刚兮粘即发。
三二、刚在先兮柔内藏,柔在前兮刚相辅,刚中藏柔柔寓刚,刚柔变化端在步。
三三、眼到手到腰腿到,全身协调劲发整,能伸能屈步履稳,得机得势能制人。
三四、精神贯注气势充,镇定安详不惶恐,眼侦敌情是先锋,凭仗手脚灵活用。
三五、出手打人腰步催,进退咸宜脚跟随,悟得走化转移意,八卦真理在其中。
三六、八卦真理不玄虚,顺逐解化走转移,不挡不架不丢顶,舍已从人顺敌情。

尹氏八卦掌歌

八卦转掌换式眼法口诀
两眼圆睁六路观,四面八方看周全。双眼随手如闪电,瞻前顾后左右看。
头顶端正三面观,旋转躲闪旋风般。观定对方换法变,随机应变发换先。
当场动手眼神先,乘虚攻击莫迟延。一举一动双眼看,全在双睛神一团。
对方变换看胯肩,肩胯齐动手脚添。动手输招不输眼,手眼身法眼当先。
眼随心变换随眼,虚实进退眼先观。

转掌要求口诀
转腰顶颈含着胸,后肘粘胸前手平。松肩坠肘塌住腕,肘手不离形似弓。
大指挺力二指领,中指直力掌心空。四指五指合并住,鱼际合住小天星。
穿掌手形似瓦拢,大拽合力入劳宫。四指用力合并住,小臂按起向前挺。
蹲存膝胯足趟水,足趾抓地脚心空。三尖垂直成一线,三连一体变化生。
转掌要求头身正,四肢末梢贯力行。


郭古民八卦掌歌诀

腰部之诀窍
腰乃一身之主动机关,亦且发动之关键。故左右、前后、上下反正之趋向,欲其合宜,皆以腰为主。而腰之窍在于定、在于活。定如鹌鹑奋斗,蹲腿而沉腰,以为发动之准备。力不要重,气不要浊,有如猛虎居山,虽无声色,而有气魄自雄之概。至其活,活如游动之神龙,击首则尾应,击其尾则首动,击其腹则首尾俱应。有如鸟飞鱼跃,忽然在天,忽然在渊,出没隐现无可捉摸。即或欲上不能高,欲下不能深之时,应于腰腿上求得机势。至于前后反正,亦莫不如是之,进应沉腰,以踏其足,使腰部之压力达于腰胯,以至足踝、足趾,全身之力贯于足而无极,然后轻起大趾卧步而行,即所谓鹿伏鹤行也。若遇转身叠步,先动肘,而动足,次掰膝,再拗跨,后沉腰随之。高低随就,疾徐随动,浑以不倒翁随手起伏之意,如此乃为得之。

胸部之诀窍
挺胸则身后无力,实胸则气道不舒,且两膀伸缩不能灵敏。涵胸紧背相合,实为吸胸之诀窍。然此形之故,气道舒畅,吸气沉至丹田而返命门,过脑桥出于上腭两孔,自鼻孔呼出而成一气混元。力有悠往而无穷,气则有一发莫遏之势。故真气来如潮涌,吸之鲸吞,力发以气,气之运不显力,而力自无穷。如大海泛舟,飘飘荡荡,虽千百万钧,犹如一叶之舟顺风而下,真空运转必灵,圆转自如,进退如意。夫胸能涵空,背能圆紧,前肘曲垂,后肘叠掩,成风蓬旋转之象。若遇使手变手,胸如涵空有含蓄之力,变化乃能灵敏。更为提气之上功夫,不可不讲也。

背部之诀窍
紧背空胸为掌之根,盖胸不能空,背不能紧,膀不能松,肘不能坠,腕不能塌,掌心不能虚,掌根不能固,掌指不舒矣。故凡动势须要:头悬、颈竖、背紧、胸空、垂肩坠肘、扬掌塌腕,两手虎口开圆,动若牛舌,双脚前虚后实,行似流水,步若趟泥,精神专注,气入丹田,支撑八面,身如拧绳,稳准后再求迅速,在于学者心领神会也。

膝胯之决窍
膝要屈而不要死,前要虚后要实,前稍横后要直,如此才能屈伸自如,进退活便。所谓屈而不要死者,若膝屈成方角,上肢大腿骨与腓骨胫骨失却颤动之力,此谓之死。故应屈成桥孔状之半圆形,屈中合有伸意,不至曲板不灵。
胯者前要缩而后要直,胯乃上下身之主要关节,如两胯俱缩则身前无力,两胯俱直则身后失力,故须前缩后直,使身前身后均有力。且双胯俱缩则沉而不灵,双胯俱直则浮而无力。故前缩后直垂腹吸胸,成小月弯钩之状。后胯微直,似直非直,沉腰而收臀,以成斜杠之状也。进则举足平踏,前跨仍缩,转则后变为前,直缩互易,有如辘轳之旋转,毫无滞留也。

足之诀窍
足之三诀,乃趾、根、心也。即是足趾、足根、足心。三者用法不一:
立定时:足心踏地乃能中正不倚,且无前栽后仰之患。足趾抓地,方免软膝之病。足根委地,可避前仆之失。此立定桩步之功夫也。
行动时:进则先抬足趾,尤要先撬拇趾。退则先起足跟,再行退步,自无跌仆之患。
发招时:前足尖略向里扣,膝盖骨须要屈实,使胫骨之下部得以保护。每发招时后足须跟步往前,以腰腿一齐送之,务必足尖点地,欲其轻灵,以免后足力重,震动前掌之发动也。
余之扣步须叠腰,掰步须扬腰,快步须沉腰,慢步须直腰,转身步须磨腰,跑步须探腰,倒步须抽腰,连环步须先沉腰而后长腰,偷步须吸腰扭胯,二蹦步须跟步,跟步须颤腰。总之步以腰为轴,腰以腿为轮,并以足趾为根也。

手眼身之诀窍
眼欲平视,若高视扬脖,胸则不能空,脚则不能平稳,膀根无缩力。若低视则中枢滞死,必使全身动转不灵。若两肘无掩叠,两掌无腰力相随,必至发而不速,发而不中,即或能中,亦如螳臂挡车,毫无效力。发招要稳,要准,即静以定动之意。稳则明虚实,手足有序,准则免人脱化而走,使我失势落空。故稳则不慌忙,从容中矩,准则不偏不过,恰合机宜。至真速,真变,应于腰腿运用上求之。动要有含蓄之力,不可用之过猛,猛则遇空而失。力不可先足,先足而无续力,初发五成,见其根拔身懈,再续四成。如此我常有余,变招自灵,进退必利,此乃常胜之道也。用兵要有诀:知其道者,则能指挥兵将。无或少违,百体听命,拳术之技击又何独不然。

八卦转掌之正方
八卦转掌之运行无论何时何地,亦非游离无着,故必有方向。此所谓之方向,以卦象正体言:坎居正北,离位正南,震在正东,兑在正西。此八卦之四正也。故出手盘掌任择一方,以周旋之。此论外部之正方.所以正己,亦正人之道。
若论内部之正方,转掌时紧背空胸,扭胯拿膝,曲沉坠时,扬掌蹋腕;后手则叠肘折肱,直观细看两掌形式,纯为斜式。而逼换式发招时,或开步,或上步,或掰步,或扣步及跟步、垫步,手随步变,手足并齐;在此换式变招之时,无论如何招式,皆发之以正。亦且人高我低,人曲我直,人偏我中,人斜我正,含低直中正,总是以我之正制人之不正。故曰八卦转掌之正方,亦即言转掌之混混源源,周而复始,无一非正之义。其斜方乃刹那之暂式,取流注之姿而矣。

八卦转掌之斜方
天地既有八方,有正方必有斜角也。八卦即按八方,有正即有斜也。吾人与人介于天地之中,随地周旋,自不能囿于一方以为进退出入之取势;若拘于正方者,只能出入进退于东南西北,直道而行,即或不能得机势。学者拘于所习,易生固步自封之弊,即或有心由常转变,苦于举步无法,动亦生疏,而求其圆转灵活,心动手到步随者,甚难事也。
必法悟圆通,两足如轮转,一身浑是手。手则上下翻飞,左右逢源,忽焉在前,忽焉在后,伸而在前,曲之则后,亦且能伸能屈,屈以变伸,以二手做千手之用。以一人应万人之敌,坦然胜人。有足奇异者,足则应手而成步,手则应心而变招,招由手成,手由步促;而其所以使手足成一致者,力在腰也。手足何以听命于腰,而腰又何以敢于为命?盖人与人战,名曰争胜负,顾名思义,胜者身体永立也,负者胸地背天也,是必腰须求真正者,乃为胜利之象。再就武术劲学上言之,人之所以立定在于胜,胜乃腰身永立也。腰乃一身支柱之要也,故老人易跌,以其腰脊无力也。再就物理力学上言之,腰乃一身之重要支点。故此拳术技击各门,均以腰正为制胜法门,唯八卦掌尤以正为要。不过术本卦理,每有连环颠倒之势,步法圆转,自有角度,即所谓之斜方也。

八卦转掌之真理
转掌为八卦门之功夫也,为何人皆直步以为进退,我则弯步以为出入。人则握拳以为攻守,我则直掌以为取避。此中道理,有为研究拳术不可不知者,试反复说明之。大凡对敌之事,虽云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盖六路,四方上下也;八方者,四正方四斜角。以一人顾盼十方,稍一疏神,难以周密;即或周到,而人之拳械出吾不意,不定来自何方,若凭直步周旋,势必有顾此失彼、奔走不惶之情。
转掌之步法,为制人上策;转掌之腰式,为自己之便宜;转掌之手法,为人己之动静。盖根于腿,变于手而动于腰。即本八卦三易之道,曰易也,不易也,变易也。易也者,乾与坤之大易也,离与坎之大易也。余此类推,而转掌之前步做后步、前手做后手,即本八卦之易理也;其不易之道,左旋右转,右旋左转,前掩为后,后穿为前,旋转千遭,穿掩万变,而终归一致,理有左右而体无不同,是本八卦不易之理也。其变易之道,由老八手之转掌,每手变易为八手,合为六十四手之拆手也,每手复变六手,合为三百八十四手。是本周易之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变易之道也。
至其动静、方向、复元,各有真理,各有实用。待依次说明于后。

八卦转掌之动静
天地之所以运转,万物之所以消长,动静而已。至于武术技击之道,内以修身,外以御悔,诚人生之要事也。
历经诸先进之精研,各宗一派,故有少林拳术、弹腿拳术、六合拳术、五行拳术、形意拳术、三皇拳术、戳脚拳术、劈挂拳术、螳螂拳术、醉仙拳术、通背拳术、岳氏散手、太极拳术、八卦拳术。余之门户,缺而未载。各有专攻,不得拘泥己见,妄为批评,不过得其真传,用尽苦功者,方为上选。兹就八卦掌之功静申而言之。
动中有静:
以形式而言,足胯膝动也,掌腕肩静也。然其动中有静者,由老八手,变为八八六十四手;再六十四手,每手变为六手,成为三百八十四手,以合卦爻卦象。究其步之动转,以变易上言,出入进退叠倒卧冲,均动象也。终观结局,仍遵循一定轨道,而一元复始也。此即动中有静之义。
静中有动:
以形式而言,胸脊腹肩肘腕掌均为静也。然由其变招变式上言之,由左变右,前变后,自其大部分上言,谓之式。自其使法上言,谓之招。此自招与式之本身而言。若由动静上言,其不动者体也,其动者用也。譬如人坐车中,日行若干里,而车轮旋转,历经南北东西高低平原之变迁,而人坐车中,确未改变其位也,此即八卦转掌静中有动之义。其静者,两掌一拓一叠,做太极图阴阳鱼之状。故此无论八变六十四、六十四变为三百八十四爻,周而复始,然未变过本爻也,不过是一阴一阳,一动一静而矣。换而言之,八卦转掌由老八手,每手变为八手,以及六十四手拆为六手,要在无论如何拆变,终归于左左磨身掌,是即静中求动之道也。
推而言之,掌之变由于手足;而其所以动者,发于静而不动之腰脊也。盖掌发于手,根于脚,收纵于膀腰。故快如掣电,重如山岳,轻灵如荷珠。用时人重我轻、人快我慢、人慢我走,有羽毛不能加、飞虫不能遇之势。不知者,以为乱神怪力,绝乎其技。实则人乃一球形,击必求其中心。我亦球形,遇击则圆转以走。盖其不动者,静以待动,伺机而发也。其动者,动而后静也。

八卦掌的圈圆走转
     武术的最高表现形式都是在动中体现的。为达此目的,众多门派的拳种在练功方法上各有千秋。八卦掌的练功方法众所周知---圈圆走转。对此,一些人又有所误解。因圈圆走转将八卦掌的基本功和最高层功夫的练功方法,非常绝妙而又天衣无缝的统一成一种极简单、内涵又极丰富的形式---圈圆走转。
     长期圈圆走转苦练几个单式掌,可练出走中的发力,走中打。特别是从增加功力而言,练套路虽可增加功力,但绝不能代替圈圆走转之功。按照上静下动中圆活的要领,圈圆走转几个单式掌的强化训练,能使功夫上身更快。无论八卦掌有多少个特点,通过圈圆走转的习练都可达到。八卦掌名家李子鸣老师生前教导弟子时常说:“走为百练之祖,百练不如一走”。
     要解决一个问题,首先要解决核心所在。八卦掌的圈圆走转,首先身架要合规矩。因八卦掌练的就是身法。手的变化也是身法的变化。手的劲力就是全身的整劲。手与脚的劲力从何而来?腰。腰圆活了,力就发放出来了。若要腰活,就须塌腰坐胯。若要塌腰坐胯,就须沉肩坠肘、顺项溜臀。若溜臀,就须吸胯裹裆。若裹裆,就须曲膝。若曲膝,就须舒趾而重心达足。只有将上述节节协调贯通,力才能通达四肢。这实是先师们所说的“严守四坠”。
     遵循了“严守四坠”而圈圆走转不能说就会了八卦掌。还要知道围圆走转的核心是什么?也就是身转步走的拧旋度要达到要领要求。很多练家练了一辈子,只是圈着大圆圈,运动了一圈又一圈,但身架在圈大圆圈运动同时,身架自身并没有身步合一地拧旋到位。如果我们将圈着大圆运动称之谓公转,那么,公转的同时,自身也在拧旋,则称之谓自转。很多练家在公转时,身架自转拧旋度没有达到要求。
     如何才能达到要求呢?例:单换掌,初习,掌对前方,继续努力,掌对圆心。此后,继续苦练掌过圆心,胸对圆心,此时,虽有了一定功夫,但身架仍没有拧旋到位,很多人练了一辈子,只是停留在这一层面上,而没有越过这一层面,功夫未能产生根本性突破,实在可惜。
     在此基础上,更应猛志不移,苦苦追寻,至胸腰过圆心、时头扭向里圈肩的肩窝处,下额放在肩井穴,后掌的掌指在前掌的肘尖下,后掌的肘尖下对肚脐,前掌下对后脚跟,也就是前掌的掌根与后脚的脚根在一条垂直线上。这样才是身架拧旋到位。如此身架,走转自如,似行云流水,运掌转换,突变洒脱。说明四肢、腰胯及周身骨节已解开贯通,力自然达四梢。周身劲力必饱满无疑。
     圈圆走转中,遵照“下顺上逆中圆活”的身架而练至“浑身拧成一股绳”,从而所获得的整劲,也叫浑元劲。八卦掌的这种劲力更有其特质---螺旋劲。
     形意、太极、八卦内家三拳虽理同而法则异。八卦掌是走中发力,走中打。走则靠下节的根基腿与足。动腿迈步又异于别家全靠膝下的两小腿相交---圈圆走转。正如歌诀云:“走时周身莫动摇,全凭膝下两相交。”对此每个习练者须遵其规律。悟理明法,方少走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