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幻车神小帅和伊莎:让孩子学会做家务是必不可少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16:31:49

【让孩子学会做家务是必不可少的】在儿童教育中,劳动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劳动观念的培养、劳动技能的掌握,是孩子成材的必要条件。那么,我们当今的孩子是否具备这种条件?我们的父母是否把对孩子的劳动教育摆在了应有的位置上呢?
1.家务劳动状况:亮出了黄牌!
在一份调查中,对10~14岁儿童从事家务劳动的状况作了了解。
结果之一:相当多的独生子女不干或很少干家务。在调查所列5项劳动种类中,只有15.5%的孩子经常购物;11.6%的孩子经常打扫卫生、整理房间等;8%的孩子经常洗碗、洗菜等;6.6%的孩子经常洗衣服;3.9%的孩子经常做饭。比例都是相当低的。另有69.7%的孩子明确表示从没做过或很少做饭;63.2%的孩子从没洗过或很少洗衣服;48.1%的孩子从没做过或很少做洗碗、洗菜等简单的家务活儿;38.6%的孩子从没买过或很少买东西;31%的孩子从没做过或很少做打扫卫生、整理房间这些力所能及的事。
结果之二:独生子女平均每天的家务劳动时间太少。0分钟的占9.7%;1~10分钟的47.3%;11~20分钟的27.2%,21~30分钟的11.9%,31~60分钟的2.8%, 1小时以上的只有1.1%。 从1分钟开始,劳动时间越长,百分比越低。儿童平均每日劳动时 间为11.32分钟。这一结果与其他国家相比,存在明显的差距。有研究表明:以每天每人参加家务劳动的时间计算,美国为1.2小时,泰国1.1小时,韩国0.7小时,英国0.6小时,法国0.5小时,日本0.4小时,也就是说,我国儿童平均每天劳动时间远远低于其他国家的孩子。
如果孩子在家庭中没有劳动的机会,缺少最基本的劳动锻炼,当他必须离开父母独自生活、独立于社会的时候,又是怎样的情景呢?
北京一所小学的86名学生去平谷县参加“城乡儿童互换生活手拉手”活动,在为期一周的活动中,只有12名孩子能每天自觉地把换下来的衣服洗了,有2名孩子洗过2次衣服,2名同学洗过1次,而其他孩子都把所换的衣服带回家让家长帮他们洗。当问及他们为什么不自己洗呢?他们说:“我不会洗,在家只洗过几回手绢。”“活动累了,不愿意洗。”“妈妈说,换下来的衣服自己不用洗,统统带回家她给我洗。”这些自然状态下测试的情况,反映出孩子们基本生活能力的欠缺,没有养成良好的自我服务能力和劳动习惯。
这样的结果是望子成材的父母们并不愿意得到的,但这样的事还是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2.家长:请反省您的失误
许多父母认为,现在的孩子有一种通病,就是懒。有的孩子五六岁了不会自己穿衣服,上小学了不会收拾书包,上中学了还要妈妈梳辫子……孩子的事全由大人代劳,更不要说帮大人做家务了。其实,懒是后天养成的,而爱劳动倒是孩子的天性,关键在于家长如何认识孩子、认识孩子的劳动以及如何引导孩子。
不同年龄的孩子在从事简单的家务劳动如打扫卫生、整理房间、洗碗、洗菜等方面没有显著差异;从事稍复杂些的劳动如洗衣服、做饭、购物等等,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增加的趋势,不同年龄的孩子差异显著。这说明,孩子本身具备了从事某些家务劳动的基本条件,随着年龄的增长,家务劳动的能力也会不断提高。问题的关键是我们的家长是否为孩子提供了发挥自身潜能的条件,是否注意培养孩子的劳动技能。
在我们的生活中,这样的现象司空见惯:一方面做父母的对自己独生的孩子寄予很大的期望,为孩子的成材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另一方面,却极为忽视孩子的劳动教育,致使孩子“四体不勤”,并在幼小的心灵中播下了“不劳而获”的种子。
许多家长都对孩子有过这样的教导:“只要你好好学习,要什么都给你,家里的什么事情也不用你做。”在一些家长看来,孩子的唯一任务就是学习,学习好是成材的唯一条件。而劳动是孩子的负担,参加劳动必然影响学习,因为孩子的时间是有限的。孩子的学习家长不能代替,而孩子的劳动,哪怕是自理性劳动完全可以由家长来承担。——这是家长的替代心理。
有的父母在自己小的时候,由于历史的原因没有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相反各种名目的劳动锻炼,占去了许多大好时光。父母们饱尝了知识欠缺的苦头,为了让孩子接受更多的知识,为了让孩子得到自己所失去的一切,而让他们远离劳动。——这是家长的补偿心理。
在父母心目中孩子永远是孩子,总要在父母的呵护之下。孩子扫地怕扫不干净,孩子洗衣服怕洗不干净,孩子搬煤怕累着,孩子烧水怕烫着,动辄嫌孩子笨,动辄就不耐烦。能干的家长经常说:“小毛孩子能干什么?别给我帮倒忙,不用你插手!”——这是家长的保守心理。
当孩子产生最初的劳动兴趣的时候,往往被家长们种种不良心理指导之下的、拒绝孩子劳动的态度而扼杀了。劳动启蒙教育的不足及扭曲,自然导致孩子懒惰习气的产生。加之一些家长经常这样教训孩子:“你现在不好好学习,长大了没出息,就让你去扫马路、当工人!”于是在孩子心目中,普通的体力劳动就成了下贱的代名词,躲避劳动、鄙视劳动就成为必然。
3.缺少的不仅仅是劳动
美国哈佛大学的一些社会学家、行为学家和儿童教育专家,对波士顿地区456名少年儿童所作的长达20年的跟踪调查发现,爱干家务的孩子与不爱干家务的孩子相比,长大后的失业率为1∶15,犯罪率为1∶10,爱干家务的孩子平均收入要高出20%左右。此外离异率、心理疾病患病率也较低。专家们分析说,让孩子从小做些家务,可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珍惜劳动成果、珍重家庭亲情、尊重他人等品质,他们长大以后自然比那些“四体不勤”的孩子更有出息。这一调查结果证实了家务劳动与孩子成材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也启发我们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认识家务劳动对孩子的作用。
我们说,孩子家务劳动缺乏至少存在以下弊端:
其一,在孩子小的时候,对劳动的态度、对劳动人民的态度是品德形成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教育内容。而这种教育不是仅仅靠理论的说教,更多的是孩子通过自身对劳动的体验而产生的。一些孩子没有最基本的劳动锻炼,不懂得劳动果实来之不易。假如孩子不自己洗衣服,就不可能理解大人洗衣服的辛苦,也就不会注意保持衣服的清洁,即使大人告诉他一百次,他仍然不去注意。所以由于劳动的缺乏而导致不珍惜所拥有的物品、看不起体力劳动、看不起从事体力劳动的劳动人民等问题十分普遍。
其二,对孩子来说,劳动实践是学习知识,了解、认识社会的重要途径。孩子日常的家务劳动锻炼缺乏,必然会失去这种难得的学习的机会。在他们的记忆中只有书本知识,而没有运用这些知识指导实践的体会,也很难在学习、实践中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其三,孩子的劳动习惯与自理、自立能力是连在一起的。相关分析表明:家务劳动时间与儿童的独立性显著相关,即儿童劳动时间越长,其独立性越强。不能设想一个孩子没有劳动的机会,在家里什么活儿都不干,在离开父母的时候能完全独立地生活,独立于社会,因为任何劳动毕竟不是有了正确的认识就可以胜任的,它需要经过一个由生到熟,由简到繁的实践锻炼过程。
其四,孩子家务劳动缺乏,便体会不到父母劳动的艰辛,对父母为家庭、为孩子的付出不以为然。这就在无形之中为亲子之间的体谅和沟通设置了障碍,也使得父母终日辛劳而不得解脱,更难以得到孩子对父母的应有的情感上和实际生活中的回报。这不仅仅使我们所期望于孩子的、我们为孩子所做的一切努力付诸东流,随着岁月的推移,甚至会使我们做父母的失落感逐渐增强,乃至影响我们的身心健康。
总之,孩子缺乏家务劳动锻炼,会产生许多的弊端。作为家长,无论文化程度高低,无论从事什么性质的工作,也无论有多高的职位,在树立孩子的劳动观点、训练孩子的劳动技能、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增强孩子的劳动能力方面都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因为家务劳动是一切劳动的基础,是在任何家庭都存在,都有机会让孩子从中受益的劳动形式,孩子这方面的缺陷完全可以通过家长的努力而弥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