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软件可以下载软件:心理效应在教育中的应用26-50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6 06:12:54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二十六):停滞效应

  心理学家丹尼斯和纳亚连在育婴堂儿童剥夺研究中得出,育婴堂儿童比正常受教育的儿童在学习上有一种停滞的趋势。这种趋势是由于剥夺环境而缺少学习机会造成的,不是学习潜能的发展停滞,这种现象被称为停滞效应。为矫正一个特定儿童的生活条件所必需做的事,是可以让他处于富于学习机会的环境。可见,能否提供一个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和他自己的学习机会,对儿童的身心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二十七):酝酿效应

  它是在对程序编码时与定势有关的一种现象。也就是说,在解决问题时会碰到百思不得其解的情形,此时,如若干脆把该问题搁置于一边而改做其它事,时隔几小时,几天,甚至长时间之后再来解决它,问题答案常可能较快地找到。这种效应产生的原因,据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解释是,原初的定势不合适,致使问题得不到解决,后来通过暂时放下这个问题,不合适的知识结构得到消除,个体便能够运用新的定势去解决问题。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二十八):锐化效应

  在社会知觉中,波斯托曼作了有趣的实验,事先对人们所重视的价值作了调查,接着把与这种价值有关的单词在银幕上用瞬时显示器进行提示。当测定各人的认知阈限时发现,以前认为价值越大的单词,认知阈限就越低。也就是说,人的价值观对其知觉是有促进作用的。象这种由主体方面的内在条件而促进知觉的作用,就叫做知觉的锐化效应。在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学生的价值观,使学生的知教育中的心理效应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二十九):等待效应

  由于人们对某事的等待而产生态度、行为等方面的变化,这种现象称等待效应。在教学中,优秀教师常常利用这种效应的作用,使学生产生一种对新课文或新学单元的等待心理,以促进学生自己去自学。这就有助于上下课文或前后单元的连续,更为重要的是它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态度和行为发生积极的变化。

  9. 重叠效应:在一前一后的记忆活动中,识记的东西是相类似的,对于保存来说是不利的。这是因为重复出现内容相同的东西时,相同性质的东西由于互相抑制,互相干涉而发生了遗忘的结果。柯勒把这种现象命名为“重叠效应”。可见,我们在学习汉字、外文单词以及其他材料时,一定要注意不要把相类似的东西集中在一起,这样容易产生重叠效应。如果要放在一起学习时,最起码有一些材料是很熟的,这样可能会产生同化作用,把生疏的材料同化于已熟记的材料之中,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三十):范畴效应

国外一些心理学家在对记忆信息抽取过程的实验研究中,发现了选择性搜寻现象。他们发现,如果记忆字表由属于不同范畴的字词所组成,则系列搜索具有选择性的特点。即仅把搜寻的范围限于与探测词有关的某一类中,这种现象称为范畴效应。它表明抽取过程中可能存在分组、分类等对搜寻过程有巨大影响的因素。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三十):贝尔纳效应

英国学者贝尔纳勤奋刻苦,同时又有很高的天赋。如果他毕生研究晶体学或生物化学,很有可能获得诺贝尔奖。但他却心甘情愿地走另一条路--为他人去做一架云梯,把一个富有开拓性的课题提出来,指引别人登上科学的高峰,这一举动被科学家们称为“贝尔纳效应”。作为班主任,不一定有贝尔纳的天赋,也不一定是某学科的专家学者,但与学生相比,总在一些方面占有一定的优势。班主任只要认真地把自己的优势加以发挥和利用,就能逐步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促使学生更快地进步,产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效果。

  当然这些效应的启示远不上这些,还需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同样。在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心理效应和现象,需要班主任不断地探索,以提高我们的教育质量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三十一):环境效应

  当回忆时的情境和学习时所情境完全一样时,记忆效果最佳。通常把这一现象称为环境效应。如果你要在某一课堂进行考试,那么在这个课堂里学习材料比在图书馆或宿舍里学习更为有利。这个概念是和刺激的泛化紧密相联的。当然,环境是指一个人学习和回忆时的周围情境,如房子的大小、墙壁的颜色、噪音的量等等。近来,这个概念已经扩大到包括学习者学习和回忆时的生理状态。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人的身体也是他所处环境的一部分。因此,为了得到最佳的记忆,产生积极的环境效应,一个人的身体状况在学习和回忆时也应尽可能地相似。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三十二):成败效应

  是指努力后的成功效应和失败效应,是格维尔茨在研究中发现的。他的研究是,学习材料为几套难度不等的问题,由学生们自由地选择地解决。他发现能力较强的学生,解决了一类中一个问题之后,便不愿意再解决另一个相似的问题,而挑较为复杂的艰难的问题,藉以探索新的解决方法,而感到兴趣更浓。这就是显示学生的兴趣,不仅是来自容易的工作获得成功,而是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克服困难,以达到成功的境地,才会感到内心的愉快与愿望的满足。这就是努力后的成功效应。在另一方面,能力较差的学生,如果经过极大的努力而仍然不能成功,失败经验累积的次数过多之后,往往感到失望灰心,甚至厌弃学习。这就是努力后的失败效应。因此,教师应帮助能力强的学生将目标逐渐提高,帮助能力较弱的学生将目标适当放低,以便适合其能力和经验。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三十三):首因效应

  新学期开学后的第一次课间操,某班的男生就给新上任的班主任一个“下马威”:他们象猴子一样,爬到好几个篮球架上。集合铃响过之后,还是乱哄哄的,你推我挤,排不出个队形来。课间操的动作更不用说了,个个都象患了一场大病似的。

  面对这样一个所谓的“垃圾班”,新来的班主任该怎样烧好“第一把火” 呢?

  说来也巧,他的第一把火就烧在“课间操”上。

  课间操后,他就和同学们商量,咱们这个班,五十来个人,比学习,比不过人家,难道连走路、集合、排队也不如人家?同学们被班主任激火了,都要求同他们比一比,看谁的操做得好!为了同别的班比试,他又自荐当了同学们的教练。每到放学后,他们就练习集合、做操。功夫不负苦心人,几天后,这个班在全校做课间操上受到了表扬。通过做操这件事,新班主任在同学们中产生了很好的第一印象。随后他又不失时机地鼓励同学们夺取了卫生流动红旗、纪律优胜旗,学习上进步也很快。

  可见,在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特别与这些所谓的“差生”交往时,第一印象起着重大作用。这种由初次见面时所形成的对一个人的印象,被称为“首因效应”。这位新来的班主任熟知这种首因效应的巨大作用,因此,他非常注意自己给学生的第一印象。

  教育心理学中也十分强调:“教师给学生的第一印象,对教师师威信的形成有重大影响”。“教师与学生初次见面,特别是头几堂课给学生留下的印象,往往是非常深刻的”。

  因此,我们每一个教师,都要象这位新班主任那样善于进行第一印象的管理,注意自己与学生初交中的形象塑造,力求给学生一开始就有一个好的印象。为此,要注意做好如下五个最初印象管理。

  第一见好第一次面。教师与学生进行第一次见面或谈话时,要事先作好充分准备,要表现出对学生的热爱、关心和体贴,要注意与学生建立情感上的联系,力求一开始就留给学生“是他们知心朋友”的印象。

  第二,讲好第一次课。第一次课,教师必须充分作好准备,不但在教材上作好准备,还须在课堂语言、表情、方法等方面作好准备,要力求留给学生热心教学,知识渊博,有教学艺术等良好印象。

  第三,批好第一次作业。教师对学生作业的认真批改,对学生的学习能起到“绩效强化”的作用。学生对老师的第一次作业批改,往往极为重视,印象也十分深刻,故教师批改第一次作业时,应特别认真仔细,严格要求,不马虎从事,一开始就留给学生要求严格,一丝不苟的印象。

  第四,处理好第一件意外事件。教师在处理第一件意外事件时,要表现出高度的教育机智,特别是意外的情况,快速作出反应,及时采取恰当的措施,应力求留给学生沉着稳重、思维灵活、善于机智处事的印象。

  第五,开好第一次班会。第一次班会给学生的印象很是深刻的。教师要精心安排和组织,达到教育目的,要表现出教师较高的政治素质和组织才能,力求留给学生政治思想水平较高,组织管理能力强,工作有方法等良好印象。

当然,获得良好的第一印象并不是纯粹的方法问题、策略问题,更不是假惺惺的伪装,而是平素积累和养成的作风、思想、知识、才能、方法等的一种表现。每一个教师都应切记“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的俗语。也就是说,教师在放好“第一把火”后,还要紧跟着放好第二、三……把火,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信任。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三十四):飞镖效应

  这是上午第四节课了。同学们都期望着教师能早点下课,最起码是按时下课,因为他们实在有点疲劳了。但是,化学教师还没有察觉到学生的心理反应,一个劲地往下讲。下课铃声响了。他仍津津有味地讲着课。看得出来,这位老师是位认真负责的教师,干劲十足,毫不马虎。但学生听课的劲越来越差:开始还认真听讲,继而心不在焉,东张西望,最后交头接耳,传递纸片,甚至故意咳嗽,搬动桌椅,打哈欠,整个教室骚动起来。弄得这位老师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是啊,作为教师,他平素深为学生敬佩,而教学内容也是学生们能接受的。这究竟怎么了?

  说来也不怪,这是教师拖堂引起了学生们的“情绪逆反”。情绪逆反就是指学生本来是喜欢听这位老师的课,或这门课的内容,但由于教师拖堂的行为引起了学生的反感情绪,从而向相反的方向发展。国外心理学家把这种心理现象称之为“飞镖效应”。

  “飞镖”是古代捕猎的一种巧妙武器,它沿着一条弧线飞出去,尔后再继续沿着弯曲的弧线折回来,重新回到猎人的手里。这种飞镖的飞行轨迹,很形象地描写了学生的情感活动中有时难免出现的失而复原的情况,暗示着某种情绪回归的艺术。上面讲的这位化学教师如果懂得飞镖效应的功能,那么就不会拖堂,即使拖堂了,也会马上发现学生的情绪逆反情形,即刻停止讲课,更不会因此抱怨学生不好好学习。因为他知道只要中止讲课,这些逆反心理或行为就会消失,情感就会回归到原来的水平上。

  可见,对飞镖效应应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防止它的消极作用。具体我们应注意下列几点。

  第一,教师要坚决杜绝“不说倒还好,越说越不听”的事情。

  第二,教师讲课或讲话都要注意时机和场合的特殊性,不干那种“时机不合”的事件。

  第三,即使发生了情绪逆反的情况,我们也不必惊慌,更不能大发雷霆。因为惊慌无济于事,学生不会因此而怜悯;大发雷霆,只能是火上加油,断绝情绪回归的通路。因此,我们不妨在情绪回归通路的最远点等着,以观察是否不使其不利于进入回归的通路的因素,以便及时消除。因此,如果确证情绪的飞镖已折返,并飞行在回归的通路上,那么,我们完全不必从旁助以推力,使其加速,还是让情感的回归呈现为自然的态势为好。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三十五):马太效应

  “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马太福音》第二十章的这句名言广为流传,以至成为众所周知的“马太效应”的代表格言。

  在学校教育中,马太效应的消极作用是显著的。例如,小萍是学校里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学校领导称赞她,班主任更是把她捧为掌上明珠,回到家里也受到夸奖。听听学生们的反映就可知道她受到的优待:“老师就想着她一个,什么好处都是她得的。”“老师就夸她能力强,经常出风头,能力会不强吗?我想积极,还轮不上机会。”“她有缺点,但老师还要护着她。”“什么三好生,优秀团员和干部都是她得的,教师就是戴有色眼镜看人。”等等。

   这类事例在学校里并不鲜见。这种好生好对待,差生差对待的做法,就是教育工作中的“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更多的是消极作用。在教育工作中,如果不注意这种马太效应,那必然造成只重视和培养少数拔尖生,忽视和放弃大多数中后进学生,形成少数和多数的隔阂、分化和对立。所以许多优秀班主任说,要偏爱差生,发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这是很重要的。否则就很容易造成学生的分化。分化一旦开始,必然导致班集体的分化和瓦解,而集体分化的最大恶果,就在于丧失了学生发展的最佳环境。

  从马太效应影响的心理危害看,它会形成自傲和自卑的对立。人都有自尊的需要,个人的自尊心是一个人要求社会尊重的感情,是自我意识的表现。一个人有了自尊心,就能促使他爱护自己在集体中的合理地位,保持自己在集体中的荣誉。因此,它是学生积极向上、努力克服缺点的内部动力之一。但是,人的自尊的需要必须控制在一个合理的限度内,过度的照顾自尊,往往会造成自负自傲,孤芳自赏;缺乏自尊,或受到损伤,又会使人变得自暴自弃,甘心堕落。教育中的马太效应使得少数学生成为“精神贵族”,多数学生成了班级中的“陪衬品”。

   马太效应有如此之危害,我们该如何防止和抛弃它呢?

    第一,我们首先要树立“手心是肉,手背也是肉”的观念,对待学生要一视同仁,不可偏颇,有时甚至更需照顾后进生,给他们以更多的帮助和关心。

    第二,学生干部宜轮流做,评先进时要看基础(即进步的幅度)给学生均等的机会,或者设立一些单项奖和进步奖。

    第三,培养尖子和“大面积丰收”相结合。不要忘记,尖子是在“大面积丰收”的基础上产生的,培养尖子学生,反过来又可带动“大面积丰收”。只有二者一起抓,才能使班集体坚强、有力。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软化效应”

  “软化”是相对于“硬化’而言的。在管理学中,权力、制度作为管理者的手段,对人言行的约束确实具有不可抗拒性的功效。但是,仅仅依靠权力和制度所创造的管理气氛显得冷冰冰、硬邦邦的,可以称之为一种“硬化”的环境。而实行民主管理,教师对每个学生一视同仁,同学之间相亲相爱、互相帮助,则能够使人心情舒畅、情绪稳定,造成一种团结向上的人文环境,这种环境可称为“软化”环境。

  “软化”和“硬化”虽然只是一字之差,但效果却有天壤之别。“硬化”的管理环境,往往导致专制,产生对立。诚然,专制可以营造鸦雀无声的氛围,可以养成学生服从的习惯。在“应试教育”的条件下,很多班主任老师对此习以为常甚至心安理得。实质上,这种教育氛围的营造和学生习惯的养成所带来的后果是十分可怕的:它不仅泯灭了学生最宝贵的“天性”--好奇心、探索欲望、创新精神和独立意识,而且还很容易造成学生的表里不一、口服心不服以及师生之间的对立。

  美国有位教育专家曾以“心目中喜欢的老师”为题对九万名学生作了调查。结果显示,教师有十二种素质最受学生喜爱:友善的态度、尊重教室里每一个人、耐性、兴趣广泛、良好的仪表、公正、幽默感、良好的品行、对个人关注、勇于信错、宽容、颇有办法。总括这十二条,不难发现,学生们希望老师特别是班主任能够民主一些,有一个适合他们成长的“软化”的学习环境。“软化”的环境可以使学生情绪上镇定、安静,意志上振作、向上,可以减少学生的偏激、冲动、生硬等行为,可以缓解学生心理的紧张度和烦躁感。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三十六):8020法则

  公司80%的利润是20%的人创造的,对20%的人的管理却要花费80%的时间和精力。有些20%的付出可能给你带来80%的业绩,而付出80%的劳动可能只有20%的回报。8020法则告诉我们,工作学习要善于抓重点,一些小的失误可能给你带来较大的影响。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三十七):“毛毛虫实验”

  法国心理专家曾经做过一个著名的“毛毛虫实验”:把许多毛毛虫放在一个花盆的边缘上,首尾相连,围成一圈,并在花盆周围不远处撒了一些毛毛虫比较爱吃的食物。毛毛虫开始一个跟着一个,绕着花盆的边缘一圈一圈地走,一小时过去了,一天过去了,一连走了七天七夜,它们最终因为饥饿和精疲力竭而相继死去。法国心理学家在做这个实验前曾经设想:毛毛虫会很快厌倦这种毫无意义的绕圈而转向它们比较爱吃的食物,遗憾的是毛毛虫并没有这样做。导致这种悲剧的原因就在于毛毛虫的盲从,在于毛毛虫总习惯于固守原有的本能、习惯、先例和经验。

  “毛毛虫实验”对学校教育的启示是:时代在不断变化和发展,学生也在不断变化和发展,我们的教育教学等各方面工作不能禁锢于以往的僵化模式,而要断地创新和与时俱进,从而能够适应时代变化以及学生的需求。惟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教学等各方面工作才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三十八):“猕猴实验”

  有关心理学专做过这样的实验:他们教5只猴做动作,其中3只猕猴很快会了,另两只猕猴却没有学会。是不是这两只猕猴比较笨呢?为了检验这个判断,这些心理学专家换了一种方法来教这两只猕猴做动作,换方法的结果推翻了上述判断,也就是说这两只猴也很快学会了做动作。此后,这些心理学专家反复多次对许多猕猴做这个实验,得出的结论是:猕猴的聪明程度没有太大的差别,要教会猕猴动作,关键是要找到适合猕猴特点的方法。

  “猕猴实验”对学校教育启示是:每个学生的聪明程度也是相差不大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强势智能和弱势智能,只要教师找到适合学生的教育教学方法,努力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就完全能够使每个学生获得理想的成绩,并促使他们德智体得到全面发展。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三十九):“泡菜效应”

  同样的蔬菜在不同的水中浸泡一段时间后,将它们分开煮,其味道是不一样的。人在不同的环境里,由于长期的耳濡目染,其性格气质、素质和思维的方式等方面都会有明显的差别,这正如人们常说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泡菜效应”揭示了环境对人的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泡菜效应”对学校管理的启示是:学校要重视校园硬环境和软环境的建设,重视通过良好的环境对学生潜移默化的教育。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四十):“蚂蚁效应”

  蚂蚁是自然界最为团结的动物之一,一只蚂蚁的力量确实是微不足道的,但100万只甚至更多只的蚂蚁组成的军团则可以横扫整片树木或一幢幢高楼,可以将一只狮子或老虎在短短的时间内啃成一堆骨头。

  “蚂蚁效应”对学校管理的启示是:“人心齐,泰山移。”团结就是力量!学校领导者要有“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要将教师紧密地团结起来,形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韩往一处流”的合力局面。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四十一):食盐效应

  做菜时,盐不可或缺。但是放得太多却让人皱眉。好东西应适度、适时,需要的才是最好的”。教育实践中,经常有老师批评学生之后说:“我是为了你好!”但学生并不怎么领情,原因在此。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四十二):淬火效应

   金属工件加热到一定温度后,浸入冷却剂(油、水等)中,经过冷却处理,工件的性能更好、更稳定。长期受表扬头脑有些发热的学生,不妨设置一点小小的障碍,施以“挫折教育”,几经锻炼,其心理会更趋成熟,心理承受能力会更强;对于麻烦事或者已经激化的矛盾,不妨采用“冷处理”,放一段时间,思考得会更周全,办法会更稳妥。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四十三):“猩猩实验”

  有关心理学和动物学专家曾经做过一个有趣实验:在两间墙壁镶嵌着许多镜子的房间里,分别放进两猩猩。一只猩猩,性情温顺,它刚进到房间里,就高兴地看到镜子里面有许多“同伴”对自己的到来都报以友善的态度,于是它就很快地和这个新的“群体”打成一片,时而奔跑嬉戏,时而耳鬓厮磨,彼此和睦相处,关系十分融洽。直到三天后,当它被实验人员牵出房间时还恋恋不舍。另一只猩猩则性格暴烈,它从进入房间的那一刻起,就被镜子里的“同类”那凶恶的态度激怒了,于是它就与这个新的“群体”进行无休止的追逐和厮斗,三天后,它是被实验人员拖出房间的,因为这只性格暴烈的猩猩早已因气急败坏、心力交瘁而死亡。

  “猩猩实验”对学校教育的启示是:面对正在成长中的学生,教师要真诚地热爱和关心学生,尤其是要对学生时时报以友善姿态,因为教师对学生的友善姿态,学生会以成倍的友善姿态回应教师。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四十四):“非零和效应”

  “零和效应”之意是:实力相当的双方在谈判时做出大体相等的让步,方可取得结果,亦即每一方所得与所失的代数和大致为零,谈判便可成功。然而,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越来越走向“非零和”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双赢。

  “非零和效应”对学校管理的启示是:要向教师不断灌输“合作行为”的重要意义,尤其在当前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要大力提倡“师生合作”和 “师师合作”,力求取得“双赢”成效。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四十五):“狮羊效应”

  “狮羊效应”源于拿破仑的一句家家喻户晓的名言:一只狮子带领的九十九只绵羊可以打败一只绵羊带领的九十九只狮子。这句名言说明了主帅的重要性。

  “狮羊效应”对学校管理启示是:办好学校的关键因素之一是校长,校长是一所学的灵魂。务必建立严格的选拔校长和管理学校等制度,能够真正选拔和重用一批政治素过硬、思想解放、勇于开拓、魄力大的创造型人才来担任校长。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四十六):“酒•污水效应”

如果你把一汤匙的酒倒进一桶污水里,你得到的是一桶污水;如果你把一汤匙的污水倒进一桶酒里,你得到的还是一桶污水。

“酒•污水效应”对学校管理的启示是:在一些学校中难免碰到个别“污水”式的教师,他们人数虽然很少,但破坏力巨大。为此,学校领导要花费精力处理这类“污水”。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四十七): 破窗理论

  建筑物的一扇窗子或一块玻璃被人砸碎,如果不及时补上,其他的玻璃将碎得更快。个别学生未被教育好,会影响到其他学生;一个知识点的疑惑被认为无所谓,会有更多的疑惑被认为无所谓。因此,我们在自我管理、斑级教育中,应懂得防微杜渐。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四十八):磁化效应

  普通的铁虽具有磁性,但不能像磁石、磁铁那样显现出来,因为其内部分子结构凌乱,正负两极磁性互相抵消了,而用磁石加以引导后,铁分子变得井然有序,铁也就具有磁性,具有吸引力了。一个优秀集体的形成,同样也需要一种良性的外力作用加以引导。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四十九):安泰效应

  安泰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大力神,他力大无穷,无往不胜。因为他只要靠在大地上,就能从大地母亲那里汲取无穷的力量。他的对手发现了这个秘密,便诱使他离开地面,在空中杀死了他。因此,要学会依靠大家、依靠集体。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五十):拍球效应

  拍篮球时,用的力越大,篮球就跳得越高。对学生的期望值越高,学生潜能的发挥就越充分。优秀的老师总是尽可能地信任学生,不断鼓励学生;而批评则尽可能委婉,不使矛盾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