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沙米饭:加“负”是中小学教育的当务之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5:47:34
  政府、学校、学生、家长乃至整个社会终于以20余年宝贵的历史光阴、数以千万计大、中、小学生培养教育的教训与经验这样昂贵的代价,换得对素质教育的认同。

    于是,吹拉弹唱、跑跑跳跳的课程增多了,各类兴趣小组、课题小组应运而生了;百分制、补习班、教辅内容、课时、教辅材料和练习册取消或是减少了。

    所以,一般认为,中小学生减负了、解放了、快乐了,素质教育的进程开始了并且有了实质的推进。其实,推进素质教育,怎一个“减”字了得!

    ——素质教育就是降低对学生学习内容的广度和深度的要求?高考制度不改革怎么进行素质教育?素质教育不好搞,学生家长望子成龙,不同意减负怎么办?减负之后,学生空闲时间干什么?

    学生减负,教师相应减负?抑或反之,应该加负并在加强教学强度的同时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

    一时间,种种疑惑,种种讨论,既说明一些有识之士提出的“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教育改革亦应方方面面配套进行”确是真知灼见;另一方面,又说明我们对减负一致认同的同时,对究竟什么样的负担应该是我们所减之负存在模糊认识。

 

    心理压力才是中小学生视学习为畏途的真正负担

    影响中小学生全面素质发展和身心健康的负担,表现为相互关联又互为因果的外在负担和内在负担两个方面。外在负担是可量化负担,如加课时、早晚自习、各种补习班、题海战术等高强度、大体量疲劳式教学。内在负担是不可量化负担,即心理负担。心理负担的轻重程度依各学校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不同、各学生家庭环境不同、各学生学习能力及性格等自身情况不同而有所差异,但确是绝大多数中小学生共同感受到的使他们视学习为畏途并影响学习效率的主要负担,当然也应该是我们减负工作的重心所在。心理负担这个主要矛盾解决了,其它各种负担和矛盾也就可以迎刃而解。

    中小学生的心理负担由家长和教师的期望、竞争社会生活环境的影响,教学内容的空洞、简单、枯燥和教学方式的教条、呆板两大方面因素构成。前者是我国传统教育文化观念和全球一体化竞争社会的严酷生存环境使然,是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所共同面临的问题。且这一共性问题的合理性和积极意义远远大于它的负面作用——正确、适度的生存压力和危机教育可以影响、修正青少年的人生目标,进而成为其终生积极进取的动力。一个个个体的进取、竞争又成为民族、国家和社会历史持续进步发展的原动力。所以这种古已有之、将来也永远应该合理存在的“负担”,既不为中学生这一社会群体所独有,也不具有现代教育问题的特殊性,不应该成为我们减负讨论的核心问题。

    教学内容的空洞、简单、枯燥,教学方式的教条、呆板是现代教育问题的主要症结,也是广大中小学生思想和学习负担的主要内容。它从教育主体的教育观念和学习主体的认知对象两个方面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内容空洞、简单、枯燥就要增加、调整,教学方式教条、呆板就要研究、改进。对减负的简单、片面、机械的认识和理解,会使我们对教育问题的症结熟视无睹,对中小学生思想和学习的真正负担掉以轻心。

    有一个人所共知的现象——几乎所有天真活泼的学前儿童对他们所生活的自然和社会环境表现出极强的认知意愿,那个为什么如此,这个为什么那样等等,直问得父母们搜肠刮肚,穷于应付。这一现象印证了人类在与自然环境数十万年的斗争中所形成的精神文化意识的获得性遗传规律——对陌生事物的好奇心、求知与探索精神和改造欲望已成为现代人类与生俱来的天性。这一天性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也是人类社会得以持续进步与发展的必要条件。

    而现在多数儿童自接受我们“正规”的学校教育之后,反对知识学习毫无兴趣。他们每日的思想与情绪功课便是对课堂学习、课后练习被动接受、主动抵触。久而久之,这种沉重的思想和情绪负担对中小学生身心健康的戕害之深、对学生整体素质能力培养的破坏之重,是可想而知的。这种负担之下学生知识学习和掌握的效果之差更是不言自明。

    有三个有争议的典型教育案例,是我们畸形的教育体制、滑稽的高考内容与考试方式、空洞无物的中小学基础教育教学内容和教条呆板的教学方式的最好的注脚与反讽——南方某省某家庭某父,令其子照本背科,居然15岁考取大学而轰动一方一时。想其本人当年也是如此轻取龙榜,故而该省某民办学校聘其为校长,如其之“良方”成批培训、点拨各学科教师,成建制炮制一批批可顺利“中的”、挤过高考独木桥的少年大学生;某大学首开少年班先河,各大学纷纷效仿;北京某中学进而设立“少年班”,将小学5年级后8年中小学学制缩减为4年,向各高校成批输送少年大学生。

    因材施教,探索、研究特殊学生群体的特殊教育方式本无可厚非。但批量、流水线生产少年大学生成为可能,就使我们清晰地看到教育问题的症结所在——博大、鲜活的自然、社会、数理和人文科学知识被人为圈定范围,从而量化、格式化、固定化。有范围就有重点、难点、知识点,就可押题、押宝。面对失衡的升学比例,高考题目在圈定的大纲范围内只能是越来越程式化、教条化、技巧化、游戏化,从而也就越来越荒诞化。

    这样,中小学学生的思维在内容有限且公式化的学习和考试过程中被支解得千疮百孔、被修理得毫无生气,学生的个性、创造性和学习知识的积极性被扼杀得荡然无存。所以,某种程度上讲,上述案例的成功,正是我们中小学教育体制和高考制度及人才培养与选拔方式的失败。

 

    加“负”才是中小学基础教育的当务之急

    我们都在讲要培养中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但如何培养又莫衷一是。其实,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具有很强的主观能动特性,非客观外力所能“培养”,它是认识主体对大量客观事物认识、了解、掌握之后自然且必然“养成”的结果。从“推理”、“联想”、“比较”、“想象”等等这样一些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构成的要素来看,难以设想没有对已有知识的大量认知、了解和掌握,又如何在推理、联想、比较和想象的基础之上对客观事物产生创新认识、进行创新改造。

    当然,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强弱与高低,取决于主客观两方面多种因素,但对已有知识和事物的认知、了解和掌握,是任何一个学生所以能够养成创新思维习惯、具备创新创造能力的必要而重要的前提,确是不争的事实。就现在中小学生知识结构的全面与均衡、学习内容的广度与深度而言,距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养成相差甚远。

    恰恰是过于简单、重复、枯燥乏味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加之教条、呆板以及同样是重复、枯燥乏味简单化的教学方式,严重限制、束缚了广大中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养成。因而一谈减负便是降低学习难度、减少学习内容,这是极不负责任的又一种历史性错误。

    我们可怜的中小学生,在学前就开始被家长“发现”、“挖掘”或“造就”艺术特长、体育特长、书画特长,入学后更是或上数、理、化奥校,或补习、强化英语、作文,再加初高中教师的文理分科误导,其结果,理工科大学生写不出一篇象样的文章,人文素养极为匮乏;文科大学生没有些许理工科基础知识,缺少缜密严谨的逻辑思维与科学精神的训练与培养。

    一个个病态、四肢不全的畸形学士、硕士、博士就在这样的教育怪胎中诞生。中小学生的知识结构存在严重的重“主科”轻“辅科”、重特长训练轻基础培育,或偏文废理、或偏理废文的问题;单科学习也或因内容陈旧、简单、不合学生口味,或因重复学习、训练、教学方法死板等导致大量无用功和宝贵学习时间的浪费。

    正是中小学基础教育阶段枯燥的、范围有限的、重复的教学内容,决定了高考的出题方式和考试内容的机械教条和游戏化。高考指挥棒又决定了中小学教师一定会采用照本宣科式、满堂灌式、死记硬背式、强化训练式的教学方法。学生的自由活动时间,课本外知识的学习时间,身体锻炼的时间,劳动娱乐和参与社会活动的时间就在这种恶性循环的教学和考试怪圈中被挤占得所剩无几。学生的思想负担——对知识学习的逆反在这一怪圈的围堵之中当然也就日益严重。

    所以,真正的减负须通过加“负”得以实现。这个所加之“负”体现在学习主体——学生身上,就是根据中小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思想认知能力和兴趣特征,以吃得饱、吃得好为原则,辅导他们大量学习感兴趣的各类知识精品;体现在教学主体——教师身上,就是要不断研究探索能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教学方式方法,尊重、保护并培育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变重教轻学的传授教学为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与学习习惯并使之掌握有效的思维与学习方法的养成教学。一改学生“要我学”的心理压力而为“我要学”的积极进取,一改教师“教会”学生有限的学习内容而为“会教”学生事半功倍地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方法。

    如此加“负”,将在高质、高效地丰富、充实、加强学生知识结构和学科基础的同时,教师和学生得到心理、身体和时间的真正减负。

 

    中小学语言教学的加减负

    中小学生知识学习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枯燥、简单、重复,是各门学科或轻或重共同存在的问题。这里我们以语文和英语两门语言主科的教学为例,进一步讨论基础教育加减负问题的解决途径。

    多年来,我们一直将语文和英语这两门重要的基础课作为工具课加以定位并据此设计教学方式。中小学12年教学的结果,是学生学习了成套的有关工具使用的理论,死记硬背了一堆中英文字符,如何在实践中应用语言工具却是丈二和尚,技艺娴熟、得心应手地掌握这一工具,更是无从谈起。

    我们强调语言的工具特性,是就它对掌握其它学科知识的基础性、必要性和重要性而言的。对语言是工具这一暗喻的直白、写实和简单理解,容易使我们忽略语言所反映、所蕴涵、所承载的思想情感的、历史文化的、社会生活的、文学艺术的、科学技术的等等方方面面博大精深的知识内容,以及作为形式、符号和载体的语言与其所表现的内容之间的有机的、有时甚至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内在联系,从而对语言学习的难度认识不足,对语言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对语言学习的方法不得要领。

    清华大学英语系主任程慕盛教授曾疾呼加大中小学英语学习的力度,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她以字汇学习为例,指出与俄罗斯、日本、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中小学生学习掌握的9000,8000,6000,5000英语单词相比,我们的中小学生所学的2400余个单词数量太少,基础太薄。从单词数量看,我们的中小学生英语学习的“负担”太轻了,轻得直至大学、研究生毕业仍然需要继续马拉松式的听、说、读、写、背。这样的“负担”又太重了,重得苦不堪言。原因何在?

    从充斥着“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革命理想主义”这样一些字汇的理论文章,到生活情景对话和趣味短文,现在的英语学习内容已经有了长足的改进。但功利、实用地强调英语的工具特性,就会将鲜活的源于实践的英语语言和这一语言所产生、演变的历史文化的、社会实践的、民族风情的、思维习惯的、文学艺术的等等的基础和背景割裂开来,孤立地解读、记忆单词、语句、课文,重理论轻实践,重记忆轻理解,重单项练习轻综合训练,偶有情景教学也是有“景”无“情”的机械式、解读式教学。

    没有对英美历史、文化、文学和当代丰富社会生活的了解,如何培养学生对作为这种历史、文化、文学和社会生活的表现载体与符号的英语语言的热情?没有以学生为主体的大量听、说、读、写、译等基本功的全面综合训练和实践,学生又如何培养语感,理解并记忆语法规则?又如何能够不再在花费大量时间精力死记硬背为数本来不多的干巴巴的单词、语句与课文之后又很快将它们忘得一干二净?在学习内容的广度深度和生动性、学习方式、教学辅导方式、培养学生英语语言文化学习兴趣等各个方面,我们有太多的问题需要研究、改进。

    语文学习的问题更是严重。作为母语,语文的强化学习和基本功训练不仅是学好学精任何一门外语的基础,也是对自己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蕴承传、丰富并创新发展的必要基础。同时语文学习所特有的陶冶思想品德、积淀人文素养、培育创新创造激情和想象联想能力、训练理解和思维能力等等这样一些功能,更是学习、掌握并创新发展其它任何一门学科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翻开中小学语文教材,我们会清楚地认识到什么是“九分无用,一分歪曲”;观摩中小学语文教学,我们会切身感受到什么是“误人子弟”。24册语文教材摞在一起,其有价值的信息总量抵不上一套文学名著或科学专著。课文编选一味以政治性、时代性、思想性、教育性为标准,净是一些思想水平高、说教性强、语言规范、技术性强的各类文体“标本”,根本不考虑学生的认知与兴趣取向。有限的课文却派生出无限而又千篇一律的字词训练、病句修改、语法分析、修辞赏析、中心思想、段落大意、层次划分、谋篇布局、写作技巧等等,直弄得学生云里雾里不知南北。

    这样的语文教学发展到极致,演变为应付高考的语言文字技巧型学习和游戏性训练。最不应有定规和章法的作文教学则流为公式化、文体化、八股化。难怪不谙世事、谈不上有什么思想深度的十三、四岁少年也可轻取高考作文关——高考考的是作文技巧、作文程式,而非作文立意、构思及语言组织艺术。

    其实语文学习应该是非常轻松、非常有趣的思想娱乐活动,教学方式也应该非常简单——学生大量泛度、精读古今中外文学、文化、历史、政治、哲学、科技等各类名著,教师只是辅导学生如何正确、有效地阅读。

    凡是作为名著而千古流传的作品,必是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融合的作品,也是最符合人们的思想品位、认知规律和欣赏习惯的精品,自然也就是为大多数时代的大多数人们所接受、认可并乐于学习的精品。在大量诵读名著的过程中,语言和文学的基本功和基础知识自然会得到正确的、没有任何“负担”的潜移默化的强化训练。

    近闻高中教材将有重大变革——课文篇目成倍增加,其中又以名著和古文增加最多。这是减“负”还是加“负”?初中和小学语文教学何时也能如此加“负”?数、理、化、外、史、地、生、音、体、美等等其它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何时改进?

    我们等待的时间太长了,走的弯路太多了,实在是再也等不起、走不动了!

 

 

                                                          2001,10,北京

                                                          原载《南洋教育》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