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逆有声小说连续播放:贵州名人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4 21:51:34

我的天涯 |论坛 |来吧 |博客 |游戏 |相册 |问答 |城市 |品牌 |购物街 |分类信息 |爱墙 |掌中天涯
天涯聚焦 |社会 |文学 |财经 |汽车 |女人 |时尚 |亲子 |情感 |娱乐 |体育 |旅游 |IT数码 |图片 |视频 |活动 |体验
登录 |注册
帮助
',1)">
天涯社区 >天涯论坛 >贵州
关注此帖
对不起,您选择关注的帖子数量已到达上限,您可以对以关注的帖子进行取消操作,再进行新的帖子关注操作。
已关注的帖子
待处理的帖子
关注此帖
请选择关注类型
关注帖子回复 关注楼主回复
您当前的功能设置
关注帖子功能设置
请选择接收信息的方式:
短信接收通知信息 站内短消息通知信息
短信接收帖子关注信息每月最多为50条短信(全部免费),超出部分以站内消息形式通知。
请选择接收短信通知信息时间:24小时制
为了避免短信发送对您造成打扰,请设置您方便接收短信的时间,最多可设置三个时间,通知消息将在您指定的时间以短信形式发送给您。
如果您选择通过站内消息关注此帖,为了避免过多的关注信息造成对您的打扰,请设置每天通过站内消息接收此帖关注信息的最大量:
限制数量:
短信接收帖子关注信息每月最多为50条短信(全部免费),超出部分以站内消息形式通知。
只看楼主高亮楼主只看某人回复关注此帖 只看某人回复
围观史上强势小说
手机看帖 wap.tianya.cn
『贵州』贵州名人录(更新中)
楼主作者:aqua_blue  发表日期:2007-3-19 17:24:27
贵州,这个西部的高原之地,虽然拥有着特有的自然资源,却因为经济、教育、科学等等各个领域均落后于中国的平均值,一直被扣着贫穷的帽子。在反抗别人鄙视我们贫穷的时候,我们更应该对自己充满信心,贵州人也能如此优秀。特开此贴记录贵州名人,与大家共勉。(排名不分先后)

关注楼主收藏转发

1#作者:aqua_blue  回复日期:2007-3-20 20:26:00
华为总裁 -- 任正非
1944年: 出生于贵州安顺地区镇宁县
1978年: 从部队转业
1987年: 创办深圳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公司发展迅猛亿美元,成为中国市场GSM设备、交换机产品及接入系统的佼佼者
2000年: 被美国《福布斯》杂志评选为中国50富豪第3位,个人财产估计为5亿美元
1987年创办华为时,任正非已经43岁。毫无疑问,这个年龄的人性格和价值观都已固化,具备了成熟的理解、判断能力。这是大多数第一代民营企业家的共同特征。那么,这个时候的任正非已经拥有了什么样的性格和价值观呢?任正非一生刻意低调,因而身世异常神秘。关于他的个人 经历流传着很多种版本,但他从来没有不正面回答,就连与他朝夕相处的高层管理人员也是一知半解。本书讲述的是已经离职的华为高层人员和现在仍旧在任的几名华为中层管理人员比较认同的说法。
任正非祖籍浙江浦江县。据《我的父亲母亲》记载:任正非的爷爷是一个做火腿的大师傅,任正非父亲的兄弟姊妹都没有读过书。由于爷爷的良心发现,也由于爸爸的执着要求,爸爸才读了书。任母虽然只有高中文化程度,但是受丈夫影响,通过自修,当上了中学教员。1944年,任正非出生于贵州安顺地区镇宁县一个贫困山区的小村庄。世界著名的黄果树大瀑布就在那里。虽然是农村,却是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家庭背景是任正非一生第一个决定性因素。中国的知识分子对知识的重视和追求,可谓“贫贱不能移”。即使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任的父母仍然坚持从牙缝里挤出粮食来让孩子读书。任正非凭借其才智和能力,完全可以在养猪行业获得成功,也可以成为一个能工巧匠,但是对知识的追求,使他进入了一个技术密集型行业。
19岁时,任正非带着父母的重望考上了重庆邮电大学。还差一年毕业的时候,“文化大革命”开始了。父亲被关进了牛棚,任正非回到老家看望父母,父亲让他快回学校去。临走,父亲叮嘱:“记住知识就是力量,别人不学,你要学,不要随大流。”据任正非回忆,回到重庆,已经是“枪林弹雨的环境”。但是,他硬是不为所动,把电子计算机、数字技术、自动控制……自学完,他的家人也开玩笑说,没什么用的东西也这么努力学,真是很佩服、感动。由于结交了一些西安交大的老师,这些老师经常给他一些油印的书看。他另外还把樊映川的高等数学习题集从头到尾做了两遍,接着学习了许多逻辑、哲学。他自学了三门外语,当时已到可以阅读大学课本的程度。任正非的知识渊博,见解独到,在他的讲话中体现为旁征博引,一针见血。33岁参加全国科学大会,任正非对知识的追求,在进入部队之后,落实到技术钻研。当时贵州安顺地区有一个飞 机制造厂,是个军工企业,身为通讯兵的他被抽调过去,参与一项代号为011的军事通讯系统工程。当时中央军委提出要重视高科技的作用。任正非上进好学,有多项技术发明创造,两次填补国家空白。因技术方面的多次突破,被选为军方代表,到北京参加全国科学大会。时年33岁。看了这些经历,我们就不难理解,任正非从部队转业后会选择一家电子公司,而在创办华为的时候会选择高科技含量的电信行业。1992年,任正非孤注一掷投入C&C08机的研发,虽然是形势所逼,也可以看出他对技术的重视。当时身处房地产热和股票热的核心地带,任正非不仅不为所动,而且对于股票和泡沫深恶痛绝。其实在他内心更多的是对知识、技术和真才实学的尊重。同样,把“保证按销售额的10%拨付研发经费,有必要且可能时还将加大拨付比例”写进《华为基本法》,也体现了他以技术立身的理想。在《华为基本法》的起草和讨论中,产生了一个对中国高科技产业发展有重要影响的概念——知本主义。民营企业的资本积累过程非常缓慢,原因就在于积累手段的缺乏,既无资金,也无资源,也无技术。起始资本都非常小,不足以迅速滚大。因此只有依靠冒险、机会甚至“打擦边球”。任正非总结华为的资本积累说:“华为在创业时期,没有资本,只有知本,华为的资本是靠知本积累起来的。”即使从现在来看,进入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对民营企业来说,仍然是冒险,成功是奇迹。
青年时代的任正非,就是一个科学精神的追随者。1997年访问美国公司时,在IBM任正非表现出更多的敬畏,而在贝尔实验室,则是“十分高兴”。“我年青时代就十分崇拜贝尔实验室,仰慕之心超越爱情。”他参观了大厅中的贝尔实验室名人成就展。在巴丁的纪念栏下照了像。并特意怀着崇敬心情去巴丁50年前发明晶体三极管的工作台前站了一会。当看到贝尔实验室的科学家的实验室密如蛛网,混乱不堪,不由得对这些勇士,肃然起敬。华为不知是否会产生这样的勇士。”2002年前后,华为开始成立预研部。
1997年,我国改革高等教育制度,开始向学生收费,而配套的助学贷款又没跟上,华为集团向教育部捐献了2500万元寒门学子基金。对知识的尊重,是中国知识阶层的教育传统,也是经历过文化大革命的一代知识分子,对被扭曲了的文化观念的修正,对于身受贫穷压榨的发展中国家和人民,更能感受到尊重知识的重要性。从这个角度说,华为的寒门学子基金,意义等同于“希望工程”。当时,有人提出来,基金的名字是否叫“优秀XX基金”,任正非不以为然:贫穷和出身并不可耻,高贵而没有知识也不光荣。
对于一生而言,贫穷是老师,它教会人生存。贫穷有压力,使人的脊梁比一般人都硬些,坦然吃苦、不屈不挠。在我国许许多多的民营企业家身上,都可以找到贫穷的影子。而他们的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品质,往往就是创业时期的“精神爆点”和凝聚力所在。因此,有人把贫穷称作成功者的“财富”。1992年,华为员工已经达到200多人。这一年冬天,公司到深圳经济特区外的西乡开会。开完会回来的路上,车子陷进了泥坑里。任正非二话不说,第一个下车,脱掉鞋袜跳进泥坑里推车。于是公司的其他人员也纷纷下车,合力将车子推出了泥坑。很多老员工回忆起当年的情景仍禁不住精神为之一振,充满向往。张建国认为,任正非的这种精神弥补了当时公司物质极度短缺的劣势,使得大家都为一个美好的明天而齐心协力。“那种情景恐怕只有在五六十年代的中国才能见到。在华为历史上,也很少再有第二次。”当时的华为公司,就在深圳南山区南油工业区里一栋七层高的破旧大楼的五楼。后面是一栋名叫亿利达的大厦,一家名为深意压电的中意合资公司占用了整栋大楼。当时,刚到华为公司的张建国对深意压电公司充满了景仰之情——当时在张建国的眼中,深意压电的规模太大了,他甚至幻想过,如果自己也能到这样大规模的公司里上班该有多神气!终于,张建国的愿望变成了现实。10年后,华为年销售额已经达到200多亿元人民币,公司总部搬到了深圳龙岗坂田华为工业园。张建国偶然一次回到华为公司起家的那栋大楼时,发现后面的深意压电公司仍旧是那么大,仍旧是在那栋大楼里。 “10年了,它还是那个样子,一点都没有变。”张建国情不自禁地说。家徒四壁,唯“中华有为”华为公司最早的办公地点是深圳湾畔的两间简易房。后来才搬到南油工业区。当时所在的那栋大楼每一层实际上都是仓库型的房屋。华为公司当时就占用了十多间仓库。在仓库的另一头用砖头垒起墙,隔开一些单间,员工就住在这些单间里。仓库很少有窗户,这些隔开的单间更是没有阳光,隔墙只垒了一人高,顶上是空的,方便空气流通及采光。这样,大家就不用怕忘记带宿舍的钥匙了,从仓库这边翻墙过去就可以了。仓库里到处堆放着从香港公司进来的交换机配件、组装好的
2#作者:豆豆龙107  回复日期:2007-3-20 20:58:00
我顶一个
3#作者:邛水客  回复日期:2007-3-20 21:00:00
希望贵州有更多人才
更希望贵州有更多的人才回去建设自己的家乡
4#作者:雨玲莉  回复日期:2007-3-20 21:03:00
楼上你赶紧回去吧
5#作者:aqua_blue  回复日期:2007-3-20 21:25:00
为什么叫我回去呢?
6#作者:邛水客  回复日期:2007-3-21 11:07:00
作者:雨玲莉 回复日期:2007-3-20 21:03:00
楼上你赶紧回去吧
=====================================
这个回复,让人感觉的"雨玲莉"就是我的马甲,呵呵
其实,我算什么啊?我是人,但不是才
7#作者:邛水客  回复日期:2007-3-21 11:09:00
楼主怎么还没有来更新啊?不是说一日一更新嘛
8#作者:简绣  回复日期:2007-3-21 12:00:00
嗯,华为真的不错
9#作者:suosuo110  回复日期:2007-3-21 15:38:00
不错
10#作者:aqua_blue  回复日期:2007-3-22 20:41:00
不好意思,最近公司网络出了问题,给大家补上~~~
11#作者:薯蛋  回复日期:2007-3-22 21:00:00
嘿嘿,在华为工作过几年,而且目前又也在贵州,有点感触,看到这文章,很亲切哦
13#作者:aqua_blue  回复日期:2007-3-22 21:32:00
季克良:四十年酿造醇厚人生
在中国,没有人不知道茅台酒;而了解和关注茅台酒的,没有人不知道季克良。
季克良,1939年4月出生于江苏省通州市,1964年9月从无锡轻工业学院食品发酵专业毕业后到贵州茅台酒厂工作,四十年来先后任生产科副科长、副厂长、工程师、党委书记、董事长、总工程师,是茅台历史上唯一一个集党委书记、董事长和总工程师等职务于一身的传奇人物。
为了周总理的嘱托
似乎没有一种酒能像茅台这么幸运,得到众多国家领导人的青睐。
1949年开国大典,周恩来确定茅台酒为开国大典国宴用酒。此后每年国庆招待会都指定用茅台酒。
然而,1963年举行的第二届全国评酒会上,首届全国评酒会荣获冠军的国酒茅台从冠军宝座上跌落到了第五位。
出国访问归来的周总理得知这一消息,十分关注,立即指示轻工部派工作组到酒厂总结传统工艺,确保提高茅台酒的质量。后来,有关方面向周总理汇报说:“专家们因有自己的教研工作,不能长期驻厂。要总结茅台酒的酿造规律,不是短时间能搞得好的。只有选拔培养受过良好大学本科教育的同志,长期跟踪研究茅台酒的生产工艺特点、规律,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才能不负您的重托。”
季克良夫妇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作为当时的轻工部从无锡轻工学院酿酒专业选拔的高材生来到了茅台。季克良到茅台后不久说的一句话是:“对茅台酒,我们十年之内没有发言权。”
为了这个对国酒的发言权,他从技术员干起,拉过车、背过糟、踩过曲、除过甑,直到把茅台酒的每一个科学的、传统的工艺细节都融入自己的神经末梢之中。在茅台酒厂,人们用这样两句话形容季克良:“杏花烟雨风骨;乌蒙磅礴气势。”
当时,酒厂的生活条件非常艰苦。从贵阳到厂里坐车需要四天,而遵义到茅台每三天才有一班车。有一阵子,厂里住房紧张,生活艰苦,当时的党委书记只好住在用酒瓶砌起来的房子里。
1983年11月,季克良成为茅台酒厂历史上第一个知识分子厂长。第二年,茅台酒就蝉联国家最高质量奖———金质奖。
经过四十年的努力,茅台酒的销售和利税已排名中国酒业第二,人均利润达到十万,创全国第一。但季克良仍无法休息,他心中惦记着当年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说的那句话:“茅台酒何不搞它一万吨!”
但“搞它一万吨”又是何等的难啊!因为这是在国酒质量只能提高的前提下,是在酒业诸侯群起、全国白酒市场整体下滑之中的产量翻番。季克良将“杏花烟雨”的细腻和“乌蒙磅礴”的魄力发挥到了极至。2003年11月,茅台酒终于突破了一万吨大关。
质量,质量,还是质量
早在1915年,茅台酒就荣获美国“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与法国科涅克白兰地、英国苏格兰威士忌并称为世界三大(蒸馏)名酒,是我国大曲酱香型白酒的鼻祖和典型代表。近一个世纪以来,已先后14次荣获各种国际金奖,并蝉联历次国内白酒评比之冠,被公认为国酒。
但是这些年,以五粮液为首的川酒,在规模上大做文章,已经远远地把茅台抛在后面。在规模与质量间,限于生产工艺的特点,茅台选择的是后者,一副依然故我的态度。
为茅台服务了30多年的季克良,给人的最深印象除了从容还是从容,外界如茅台是否保守落后等议论,他都心知肚明,但又一概不做辩驳。也许,不做辩驳正是一种最好的回答。独守一隅,守的就是季克良以其成为国酒的根基——质量。季克良说,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模式,要保住国酒的地位必须要确保其品质。
四十年来,季克良和茅台酒厂一直坚守在远离大城市的茅台镇。季克良说,白酒的香气香味一方面是由原料带来的,一方面是由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形成的。茅台酒不仅和其他白酒一样,要敞开进行发酵,还要在空气当中保存,要和空气接触,和环境里的微生物接触。在其他地方要找到和茅台一样的环境很难。所以,离开了茅台生产不了茅台酒。
季克良说,只有把质量作为企业的生命,作为品牌的生命来对待,才能保证茅台酒百年不衰。茅台酒虽贵为国酒,却不是国内产量最高的白酒,这也正是因为企业将质量放在第一位,决不为扩大规模而降低品质。
季克良介绍说,茅台酒生产工艺比较复杂,生产时间需要比较长。从粮食投料进去到产品出来,至少要五年时间。原料粮食消耗也高,茅台酒要五斤粮食酿一斤酒,而一般的白酒两斤三斤就够了。别的酒可以通过加香精加水来勾兑,产量比较高而茅台酒是不允许添加任何物质的。另外,茅台酒生产有一个决策困难的问题。比如说现在市场很好,需要发展,但是增加产量要五年以后才能见效。
守望国酒 守望人生
目前,茅台集团是全国唯一集国家一级企业、国家特大型企业、国家优秀企业(金马奖)、全国质量效益型先进企业于一身的白酒生产企业。2003年,茅台酒产量突破了万吨。而季克良刚到茅台时,酒厂年产量不过两百多吨,年亏损80多万。
季克良初到茅台酒厂时,被安排到当时的副厂长李兴发麾下,参加了“茅台酒的贮存条件、贮存期中酒质量的变化和勾兑酒的基本规律”这一课题的研究。
为了探索勾兑技术对茅台酒质量影响的规律,得出一个统一的质量标准,李兴发和季克良从酒库中收集到了两百多种不同轮次、酒龄的酒样。为了保持灵敏清纯的味觉,除了蔬菜、豆腐,与其它食品都绝缘了。通过十八个月的奋力拼搏,最终总结归纳出酱香体、窖底香、醇甜体是构成茅台酒的主要成分。它们是茅台酒以独特风格饮誉古今中外的奥秘。这个发现探索出了一条科学的稳定的可操作的勾兑规律,结束了茅台酒质量掌握在勾兑师个人味觉上的历史状况。
正当季克良在茅台酒厂科研工作中大显身手的时候,“文化大革命”爆发了。他被打成“臭老九”,被当成壮劳力下放到车间,制曲、下窖、烤酒,一干就是三年。但他没有消极,而是去研究分析每一个生产细节对酒的质量、产量的影响。
后来,季克良又被打发到办公室当收发员。利用这个机会,他静下心来分析历年的生产数据、质量和产量数据,对比不同酿酒师在同一年的酿酒质量、出酒合格率等情况。
再后来,他既当办事员,又当收发员。他没有气馁,在发放报纸信件的时候,他总会见缝插针地了解各车间班组的生产情况……经过近十年的观察与学习,在对历年积累的大量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1974年,他总结出《提高茅台酒质量的九条经验》。
1979年,季克良又研究出《提高酱香型酒质量的十条措施》。他对茅台镇周围的山、水、土壤、气候、风力、风向、微生物种类、生物群落等,做了长期、大量的深入细致的观察、分析,提出“酿造茅台酒独树一帜而又精湛的工艺,是茅台镇的历代酿酒师应用酿酒的基本原理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历经千百年在大量反复的实践中摸索总结出的一套适应当地环境的特殊工艺,这种工艺对环境的依赖,决定了茅台酒不能异地酿造,离开了茅台镇,就不能生产贵州茅台酒”。这个结论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并得到了国内外专家的肯定。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季克良走马上任担任了厂长。他制定了一系列的企业管理制度,让企业走上向管理要效益,走企业现代化管理之路。他把质量管理放在首位。第二年,茅台酒就蝉联国家最高质量奖———金质奖。
14#作者:aqua_blue  回复日期:2007-3-22 21:38:00
在季克良的人生经历中,1998年是一个不寻常的时期。此时亚洲金融危机、山西朔州毒酒案,使中国名酒价格持续下跌,卖不出去。就在那年,季克良被任命为公司党委书记,此时他集党委书记、董事长、总工程师于一身,各种压力也集于一身。面对企业昔日车水马龙而今门可罗雀的景象,他从转变企业的观念入手,让生产围绕营销转,营销围绕市场转,真正把客户和消费者视为上帝。最后五个月,完成了公司全年的销售任务。
1999年底,季克良联合其它八家企业创立了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担任第一任董事长。在他的多方努力下,企业股票顺利上市,企业的发展并入了新一轮高速增长的快车道。1999年到2001年三年实现销售收入四十九亿元,实现利税二十五亿元,企业排名从中国白酒业第七上升到了第二,被经济学界称为“茅台现象”。一个拥有高达五十多亿元资产的庞大国酒“帝国”,就这样在他的手中诞生。
有人说,季克良是这样一个人,他有一个活生生的真我,即特殊的天赋潜能;又有一个实我,则是他受特殊环境的薰陶炼铸;还有一个理想之我,即在他的意念之中,对于茅台酒厂的未来和他自己,有一个想像中的标准。
还有人说,季克良的一生都因着那一个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无限忠诚的情结,为此他把一生都托付给了茅台。他的一生,正是茅台酒四十年发展的缩影,也是中国白酒四十年发展史的缩影。
15#作者:aqua_blue  回复日期:2007-3-22 21:48:00
“龙拳”出山——
记中国奥运拳击史奖牌零纪录突破者邹市明
瘦小的个子,谦逊的脾气,温和的话语,快乐而敏捷,和擂台上那种气势汹汹、孔武有力、桀骜不驯的形象大相径庭。弯曲的鼻梁仿佛告诉人们拳击运动的凶险,眼前的小伙子就是站在中国拳坛最高点的——邹市明。
见面之前,邹市明正和南通集团的人员商议第二天受赠凯悦轿车的相关事宜。从默默无闻到一战成名,邹市明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鲜花、掌声、赞许接踵而至。那日见他,邹市明还没有从获得2004年雅典奥运会铜牌的兴奋中完全脱身出来,但他的头脑却异常冷静,“获得铜牌固然很高兴,但与国外选手相比,我的大赛经验确实还不丰富,爆发力、意识等要在今后的比赛中锻炼和提高。”谈起他的成长经历,谦虚的邹市明笑言,自己年轻,并没多少经历。
1996,弃武从“拳”
开始,邹市明学的是中国武术, 而不是西洋拳击。
武术花样繁多,挺好看;散打也还斯文;可是拳击,对抗性强,简直就是野蛮人的游戏。瘦小的小邹怎么能打善斗?要想弃“武”从拳,拿出足够理由!
朋友百般劝说,父母千方阻止,可外表文弱的邹市明硬是倔着头,不理。
从小学开始,邹市明就不爱课本爱“武术”,体育课和音乐课一路满分,喜爱的运动是乒乓球、游泳等对抗并不十分激烈的项目。13岁那年,他从绥阳县来到了遵义市的一所私立武术学校。
一次偶然,同学的爸爸将他带到了拳台。激烈的对打,灵巧的闪躲,要的是力量和智慧。攻略与计谋,几番冲撞、几番较量之后,一个人倒下,另一人被裁判高高举起右手,多有成就感呀——那种胜利充满诱惑。
鬼使神差地,邹市明迷上了“拳击”,而且,掉了进去,就再也不愿意出来。1996年,15岁的少年瞒着父母报考了遵义体校,练上了“野蛮”的拳击,因为能力强、悟性好、速度快颇受老师欣赏。那年,邹市明代表遵义地区参加全省拳击比赛,拿了第二名。后来,省里的教练看上了,让他参加全国青少年比赛,又获得第三名。
回想起上学时的考试,所有填空题都只有一个答案,如同鸟会飞、鱼会游那般直白。而拳击不一样,其中蕴藏着更多的变数。
无论是胜是败,激情依旧。邹市明全身心地投入训练,奋力把自己的弓拉得最满,射出最强劲的羽箭。
2000,“陪练”冠军
邹市明最精彩的拳击生涯,是从当陪练开始的。
1997年,他被选进贵州省队,1999年11月,又被选进国家集训队。那年,队里抽调邹市明执行一项特别任务——给当时48公斤级的全国冠军李增茂当陪练。尽管可能会被揍得鼻青脸肿,尽管最后上场的也不是自己,但是一想到能学到新东西,增长经验,小邹就乐了。
然而陪练不好当。拳场无情,力一出手,很难控制。邹市明的鼻子骨折好几次。无数次,痛得脑门冒汗。可是,人不能白挨揍。颇有心计的小伙子在训练当中,处处琢磨队友的拳法和技术特点。
邹市明是幸运的,在事业的十字路口上,机遇垂青了他。2000年全国拳击锦标赛预选赛中,邹市明在第一场碰上了李增茂。奥运会的种子选手,自己一小人物,赢了算奇迹,输了是正常!调整好心态,轻装上阵。一看是陪练,李增茂没有重视。可谁知,自己的拳法被邹市明巧妙地一一化解。
恶战结束,裁判举起了邹市明的手臂!5月18日,记忆中永远难忘的日子。有生以来最快乐的生日,获得了一份最有价值的礼物:打败全国冠军!
2003,世锦赛洗礼
有人说,外国人吃肉,中国人吃“草”,食物不同,体质不同,拳击不是我们的强项。如今,将中国功夫与拳击融为一体的邹市明打破了这个“定论”。看来,拳击我们也有戏!
而这场好戏始于2003年的第一场比赛。7月11日,邹市明和古巴选手巴雷特米对决。古巴在世界业余拳击界的位置一直处于头把交椅。中国拳击协会副主席常建平说,中国拳击能赢古巴,就好比古巴乒乓球战胜我们。
场上,巴雷特米不时用眼睛上下打量着自己的对手。邹市明表面平静,但暗自握紧了拳头。对于这个学生样的中国人的汹汹来势,巴雷特米连连丢点。第一回合,邹市明赢得了宝贵的三个点。第二回合,巴雷特米急火攻心,自乱阵脚,以大比分输给了邹市明。后面两个回合,邹市明改变策略,以防守为主,灵活躲闪,轻松取胜。赛后,邹市明说:“当赢了古巴选手后,自己马上感觉到这一次很可能实现突破。一想到中国拳击的辉煌能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实现,就觉得有使不完的劲。”
果然,邹市明以其如虹气势一路闯入决赛。场上,实力不占上风的邹市明不畏强敌,与俄罗斯名将卡扎科夫激战,终因求胜心切,以19比23 负于对手。
站在领奖台上,抚摸着那枚沉甸甸的银牌,邹市明感到骄傲:自己用铁拳改写了中国男子拳击世锦赛奖牌零的历史!但留给他的,更多的是面对失败的沉静:王者风范并非仅靠胜利锻造出来,还要有随时接受失败的心态。
这一回,邹市明悟出了很多道理。
2004,奥运奖牌
从省体校到国家集训队,邹市明始终坚守寂寞的练功房,无论是大汗淋漓,还是满身伤痕。
世锦赛后,邹市明变了,他更沉着,练得更苦,速度也更快了。他深知,达到理想的路还远着哩!在强手如林的奥运会,和顶级高手过招,真正跻身一流,每一步都是沉甸甸的。
邹市明的制胜法宝是一个“快”字。他的“闪转腾挪”的步法,中国人更爱用凌波微步来形容;而他的独门功夫“打了就撤”却得益于小时练过的武术。正因有了武术功底,邹市明在练习拳击时很自然地将两者合二为一,把中国功夫中的“闪转腾挪”巧妙地移植到拳台上:在大块头面前,他就像只灵活的山羊,绕得对手晕头转向,再伺机进攻。练拳近10年,邹市明竟没挨过一记重拳。有人说,邹市明就会跑,消极进攻。对此,邹市明十分平静:“移动是我的优势,拳台上的移动是为了有效的进攻。”就是靠着这个法宝,邹市明从世界拳坛的一个小角色走上了奥运会的领奖台。
空气中有重重的汗味,让人心烦,又有点让人兴奋。在1/4决赛中,邹市明闪动如电、快拳似光,以点数20比12战胜了亚美尼亚选手进入半决赛,稳获铜牌。
虽然已经创造中国拳击在奥运会上无牌的历史,足以扬眉吐气,但对于雄心勃勃的邹市明来说,这不是最好的结果,他要释放所有能量,让世界震惊。
赛后,有人问他最想做什么?这位出生在革命圣地的小伙子语出惊人:最想吃家乡遵义的辣子鸡和羊肉粉!但现在,“我只想着更大的突破。”邹市明笑笑。无论最终如何,可以想像的结果是,家乡的茅台酒等着他。
是的,所有观看半决赛的人都坚信夺金在望:不仅因为邹市明当时以4个点数领先,更因为他在前两个回合中占尽优势和主动。然而,拳击擂台是世界上最不讲逻辑的地方。大赛经验异常丰富的巴雷特米——邹市明曾经的手下败将,在第三回合判若两人,利用邹市明一次后撤步不稳的失误,势如疯虎,进行猛攻。乾坤颠倒60秒,邹市明在一记重击之下乱了步法,锐气已折,无力翻盘。
胜利之后的巴雷特米非常激动,而邹市明在失利之后也显得非常大度,脸上始终挂着笑容!他承认:“去年世锦赛我确实赢过他,那时我还名不见经传。今天,彼此已经十分了解。相比较而言,巴雷特米发挥得不错,丰富的比赛经验帮助他取得了胜利。”
胜利固然可喜,失败亦能镇
16#作者:aqua_blue  回复日期:2007-3-22 22:10:00
刘遵义
刘遵义教授 (1944年生) 是著名经济学家。他生於贵州遵义,籍贯广东潮州,後移居香港。他的外祖父是已故中国国民党元老于右任。
他早年曾在香港圣保罗男女中学就读,後获美国史丹福大学物理及经济学理学士学位、柏克莱加州大学经济学哲学博士学位。
1966年起在史丹福大学经济系任教,1976年晋升为教授,并於1992年出任史丹福大学经济系首任李国鼎经济发展讲座教授。
1992至1996年担任史丹福大学亚太研究中心(Co-Director)主任。1997年至1999年期间,出任史丹福大学经济政策研究所主任。
2004年6月出任香港中文大学校长。
刘遵义是著名的经济学家,长期从事经济发展、经济增长、应用微观经济学等方面的研究,造诣精深,成就卓越,著述丰富。发表了论文、论著二百多篇,在经济增长、国际经济问题研究等方面均有突出的贡献,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学术声誉。先后被国内外多所著名高校、研究所聘为名誉教授,并曾在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银行、美国国务院国际发展署、亚洲发展银行等美国和国际机构担任顾问、咨询员等职。2000年10月被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授予名誉教授,2004年4月被清华大学授予名誉教授。

17#作者:aqua_blue  回复日期:2007-3-22 22:16:00
中国革命先烈 贵州“铁嘴”王若飞
王若飞,1896年生,贵州省安顺县人,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革命家、政治家。1919年5月,参加“五·四”运动,10月赴法国勤工俭学。1992年,在法国加入中国共产党。1923年,到苏联莫斯科东方劳动大学学习。1925年春回国,参加第二次劳动大会之后,便到河南从事党的领导工作。
1925年5月下旬,中共中央根据李大钊与国民二军军长胡景翼商定的计划,派王若飞到河南帮助国民二军开办军官学校。6月初,王若飞到达开封,后又到郑州,住在当时京汉、陇海铁路总工会南边的小巷里。6月7日,郑州召开群众大会,声援沪案,王若飞以全国总工会代表的身份参加大会并发表了演讲,后由于胡景翼病故,继任国民二军军长的岳维峻放弃了开办军校的计划,于是,王若飞即以中央特派员的身份留在河南,做地方党的工作。不久,党中央为加速河南党的建设和发展,又派来一批骨干。王若飞团结各地来的同志,把建立和发展各级党团组织作为首要任务。为了实现全省党组织的统一领导,他首先把郑州原党支部改建为“中共郑州地方执行委员会”,管辖开封、洛阳、焦作、彰德、卫辉、信阳以及京汉铁路和豫丰纱厂八个党支部,并很快建立起了中原地区最早的三个地委。王若飞对共青团的建设也极为关注,并很快建起了郑州等六个支部。后由于王若飞等共产党人认真贯彻了党的四次代表大会精神,使河南的党、团组织得到较快发展。几个月之内,党团员人数增加了10倍。
1925年下半年,党提出了凡有条件的地区要开办党校,培训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骨干分子的要求。当时,河南虽不具备办党校的条件,但王若飞等同志,仍积极筹划,开办党训班,宣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他不顾工作劳累,亲自撰写讲义,给学员授课。这类党训班,他先后在开封、郑州、杞县等地办过多期,为我党造就了一大批人才。
王若飞在郑期间,积极领导了工人的反帝爱国运动。当时,郑州是河南产业工人比较集中的地方之一,王若飞尤其对郑州青年工人的组织工作十分重视,相继派出得力骨干到铁路、纱厂做组织工作,并大力发展青年工作入团,1925年8月7日,豫丰纱厂在党团组织的领导下,组织全厂4000多人集会,反对资本家的残酷剥削,要求增加工资。他们在京汉铁路总工会的大力支援下,坚持罢工斗争,取得了斗争的胜利。1925年下半年,已是豫陕区党委书记的王若飞,在积极组织郑州地区工人反帝斗争的同时,还有力地组织领导了焦作煤矿工人的罢工斗争,使这次罢工斗争长达八个月之久,最终工人提出的条件全部实现,罢工取得了胜利。王若飞同志审时度势,抓住工人运动高涨的有利时机,于1925年9月18日,在郑州成立了河南省总工会,从而把整个河南的工人队伍组织起来了,使中原地区工人阶级的反帝爱国运动有了可靠的组织保证。
积极组织农民反对封建军阀的斗争,是王若飞同志在郑期间的又一突出贡献。1925年夏,王若飞一到河南,便积极投身于农运之中。他把荥阳、信阳、杞县作为全省农运的试点,先后派出共产党员肖人鹄、戴培源、唐士奎等赴荥阳加强领导,很快成立了党团组织,使荥阳的农运得到迅猛的发展。不久,荥阳县农民协会成立,由八户农民增加到两千多户。随后王若飞又派人到荥阳总结经验、组建农民自卫军、办农民夜校,并将其经验推广到其他各地,为后来配合北伐军进入河南,消灭封建军阀奠定了有力的基础。
1926年初,吴佩孚联合张作霖,向国民军发动进攻,驻河南的国民二军被迫退出河南,使河南再次陷入吴佩孚的统治之下。革命形势急转直下,党、团组织又转入地下状态。1926年3月,王若飞离豫赴沪,担任中共中央秘书长。王若飞在豫工作9个多月,历尽艰难,从宣传马列、组建党团组织到开展工运、农运,都作出了显著的成绩,当时党中央认为,王若飞在河南所主持的工作,“都已达到相当的成功。”
1927年7月,王若飞任江苏省委书记。不久,赴莫斯科参加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1931年7月奉命回国,10月到达包头,被国民党逮捕入狱。1937年4月,由党组织营救出狱。后任八路军总部联络部长、副参谋长,中共中央秘书长,中共中央党务研究室主任等职。1945年8月,随毛泽东、周恩来赴重庆谈判。《双十协定》签定后,留在重庆继续谈判。1946年4月8日,乘飞机回延安,途中飞机失事,不幸殉职,时年50岁。

18#作者:sean321  回复日期:2007-3-22 22:18:00
支持楼主!!
19#作者:aqua_blue  回复日期:2007-3-23 00:11:00
谢谢支持!
20#作者:雨玲莉  回复日期:2007-3-23 17:35:00
作者:邛水客 回复日期:2007-3-21 11:07:00
作者:雨玲莉 回复日期:2007-3-20 21:03:00
楼上你赶紧回去吧
=====================================
这个回复,让人感觉的"雨玲莉"就是我的马甲,呵呵
其实,我算什么啊?我是人,但不是才
---------------------------------------------
小样,讨打了不是?
算了,打你就免了
下次打麻将的时候多输点钱给我就算是你向我赔罪了!
21#作者:飞越零点  回复日期:2007-3-23 18:54:00
有点意思
22#作者:aqua_blue  回复日期:2007-3-24 00:13:00
夜郎王--多同
多同治下“夜郎国”占贵州领土百分之九十以上(铜仁地区古名黔中地,为楚国所有),另外,云南昆明以北,广西三分之一,湖南,湖北,重庆均属其领土一部份。
司马迁《史记·西南夷列传》称:“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大约战国时代,夜郎已是雄踞西南的一个少数民族君长国。汉武帝时,唐蒙奉命于公元前135年出使南越国,了解到夜郎位于巴蜀通往南越的要道上,有便捷的水路可通抵南越的都邑,便向朝廷建议开发西南夷,依靠巴蜀的富裕、夜郎的水路和精兵,有效控制南越的分裂变乱。汉武帝采纳了他的建议,在夜郎地区设置郡县,将夜郎划入版图。公元前111年,夜郎派兵协同征伐南越反叛,遣使入朝,汉王朝授予夜郎王金印。
23#作者:aqua_blue  回复日期:2007-3-24 00:14:00
苗族英雄张秀眉
张秀眉(1823—1872),清朝贵州台拱厅(今台江县)人,苗名秀波,清咸丰同治年间黔东南苗族农民起义领袖。张秀眉出生于一个苗族农民家庭,十一二岁时父母先后身染重病去世,与哥哥相依为命。为了生存,靠给地主帮工度日。咸丰初年,苗疆连遭水、旱, 虫灾,而官府“提甲追征,狱为之满”。咸丰五年(1855年),台拱南界高坡数千苗民因请求清王朝减轻苛征重索而遭到拒绝和镇压,群情激愤,冲人台拱城内,杀死黄平州知州,向清政府提出取消种种苛征重税、退还被汉族地主强占的田地房屋的要求。张秀眉与包大度等人用刻木和鸡毛、火炭传令苗族各寨,率众起义,被推为元帅。顷刻之间,贵州东南千里苗疆,群起响应,张秀眉领导的持续十八年之久的轰轰烈烈的贵州苗民起义在台拱地区爆发。
张秀眉率领起义军驰骋贵州东南,纵横七八百里,并在台拱地区建立政权,开创根据地。仅三年多时间,就占领了贵州东南的千里苗疆,兵锋直指贵阳,使清王朝在贵州的统治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沉重打击了清王朝在贵州的统治,因而清政府认为张秀眉是“苗疆祸首”。张秀眉领导的苗族起义军还与各地起义军协同作战。同治元年,苗族义军东联委应劳侗族义军攻打湖南晃州、沉卅、清州等六处府、厅、州、县,并力拔之,使湘军首尾难顾。
张秀眉设将军等武官以及管理地方政务的文官,建立一套较完善的政权机构;将所有屯田与汉、苗地主的田地分给贫苦农民使用,农民收获后,除交纳公粮外,其余全归自己;实行奖励垦荒、保护商业、组织集市贸易等政策措施,制定一系列维护穷苦人民权利的、有利于各族人民团结反清的法令和措施,使以台拱为中心的千里苗疆秩序井然;建立了一支拥有相当数量的勇猛善战的常备军,把全体农民编为后备军,平时生产,战时参战,建立牢固的军事基础。
1864年,太平天国及各地起义先后被清政府镇压,清政府便集中兵力镇压张秀眉领导的苗族义军。1866年到1867年,清政府派大批湘军进入贵州,并于1868年攻陷了贵州黄号军的荆金园、偏刀水和玉华山,使苗族起义军的根据地失去了屏障。张秀眉为了援救号军,率军攻打湘军后方,向湖南晃州厅、沆州府大举进攻。但在回师途中被清军拦截,战败而归,起义军根据地的门户寨头也被湘军攻陷。后张秀眉率义军与侗族义军陈大六联合,不屈不挠与清廷湘勇辗转征战于湘、黔两省间,屡屡挫败清军,截其归路,断其粮道,避实击虚,分散袭扰,各个击破。使清军湘勇陷入”一日数十惊、一地数十敌”的困境。于是,清政府又增调湘军进入黔东,向起义军根据地发起疯狂进攻,1869年,清军攻陷镇远府及众多苗家村寨,起义军被迫向西撤走。湘军恃胜骄横,一味冒进,三月,攻陷了施秉县城后,即刻趾高气扬地向施秉西南的瓮谷陇地区进犯。包大度抓住时机,利用这里险要的地势,预先设下伏军,伺机歼敌。当湘军拥入埋伏圈之后,一声炮响,起义军喊杀之声震天动地,滚右、檑木、飞炮倾泻而下,歼敌二万余人,使前来镇压起义的湘军几乎全军覆没。
1870年,席宝田率湘勇设营三十余座,以十一营进逼施洞口,双方激战,秀眉被迫退守台拱,伤亡惨重,转移至雷公山。1871年4月,凯里城被攻下。秀眉及其部分将领,率部分义军潜出雷公山,分散游击于黄平、凯里和台拱内地,以图再举。由于清军势力过大,又加烧杀掳掠,义军活动受很大限制,又陆续撤回雷公山。于1872年,起义军连营二十余里与清军决战,由于众寡悬殊,虽然浴血抗击,乌鸦大坡义军各寨还是被敌人攻破。4月,义军退至乌东山,湘军穷追,张秀眉,包大度率领义军战士殊死奋战,最后力竭被俘。槛押长沙,受尽酷刑,矢志不渝,坚强不屈,义正辞严地痛斥清政府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与清廷势不两立。是年秋,在长沙英勇就义。
苗族英雄张秀眉领导的贵州苗民大起义虽然失败了,但苗族人民怀念英雄的史诗《十八年反政》、《英雄张秀眉》等依然在民间传唱,表达了苗族人民对自己的杰出英雄张秀眉的怀念。

24#作者:aqua_blue  回复日期:2007-3-26 22:36:00
赵国澍
(1826-1863),字慰三,贵州贵筑县(今贵阳市青岩镇)人。任青岩镇团务总理,清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曾用石砌修补青岩城垣,对家乡屡有贡献,因功得按察使衔,花翎侯选道。他能文能武,关心地方文教,严格教子。他的四个儿子中,四个中举人,三个中进士,其中二儿子赵以炯成为贵州历史上的第一个文状元,还有一个儿子中经魁,在科举时代,可谓殊荣,为贵州前所未有的举国惊异。他热情爱国,敢杀洋教修士,造成了轰动全国的青岩教案。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分子披着宗教外衣,以传教为名,在贵阳地区进行种种侵略活动。他们勾结地方势力,强占民田,强征百姓服劳役,他们的种种罪行,激起了贵阳人民的无比愤怒,也使贵州官府厌恶。贵州官府曾发出"秘密公函",禁止用传教煽动人心。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端午节,青岩各族人民群众依照当地风俗上街"游百病",与洋教大修院的修士发生争吵,被修士推打。赵国澍闻讯,急派团兵围困大修院,并发出驱教令,五天后,查抄了大修院,逮捕四名修生,并火烧大修院,尔后,在贵州提督田恕的秘令下,将四个修生斩首,造成了中国近代史上震惊中外的"青岩教案",掀起了贵州人民反洋教斗争,这是全国反洋教斗争的先声。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赵国澍因青岩教案被撤职。同年四月,仍督练勇镇压农民起义军,在贵阳郊区百宜被围,逃至除家堰时,被农民起义军击毙。
25#作者:邛水客  回复日期:2007-3-27 08:43:00
静听
学习
26#作者:晨曦微露331  回复日期:2007-3-27 09:46:00
贵州还有出了一个名人,何应钦,当年小日本的投降书就是他亲手接的.如果不是国民党失败.我想他应该是贵州止此最大的一个官.时任国民党国防部长,贵州兴义人.呵呵
27#作者:suosuo110  回复日期:2007-3-27 17:07:00
呵呵 多发一点来啊 学习一下
28#作者:邛水客  回复日期:2007-3-28 17:43:00
麻江双壁——周恭寿周昌寿兄弟
周恭寿,周昌寿兄弟,贵州麻江县人。出生书香门第。祖父周之翰曾任四川知府,兄弟因同科中举而被时人称道。从小饱受家庭薰陶,笃学不倦。在民国时期,兄弟二人又被誉为“麻江双璧”。1906年,周恭寿受贵阳巡抚委派,以教员身分率领8名贵州学生赴日本留学。周昌寿随兄前往。
周恭寿,贵州近现代教育家,为贵州中小学教育作出了重大贡献,还创办了贵州大学,贵州人都记得他,但是在国内,周昌寿的名气要大于周恭寿。
周昌寿,物理学翻译家、教育家。毕生致力于物理学著作的编译工作,译述甚丰,是早期向国内介绍量子论和相对论等物理学新成就的学者。参与物理学名词术语的统一工作,编写了系统的中学物理和大学普通物理教材,影响和培育了几代物理人才。
周昌寿先后在日本东京第一高等学校、帝国大学及该大学研究院物理研究所深造。1919年研究院毕业后回国。在日期间,他深受孙中山革命思想的影响,毕业之时,又值国内“五四”新文化运动方兴未艾,他怀抱着“科学救国”、“教育救国”的理想与憧憬,谢绝了日方挽留,毅然回到贫穷落后的祖国,就职于商务印书馆。在商务印书馆和有关高等院校,为中国物理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1940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侵略军进入上海英美租界,经他多方交涉,据理力争,终于迫使日方交还了商务的财产。商务印书馆在战争期间得以保存并且继续出版工作,周昌寿之功不可没。 抗战胜利后,辞去商务印书馆职务,应数学家苏步青邀约,前往台湾接受“台北帝国大学”并改组成台湾大学。后先后在大夏大学、复旦大学、交通大学任教!
其物理学造诣精深,潜心研究与著述,翻译出版国外先进科学著述。在日学习期间与人合编《综合英汉大辞典》,回国后出版专著有《相对律的由来及其概念》、《天体物理学》、《宇宙论》、《译刊科学书籍考略》等,《译刊科学书籍考略》一书记载了公元1605年到1936年300来年外国科学论著传入中国的的译本961部,考证精确、录述详尽。是一部难得的外国科学论著目录索引。其一生的著作及译著多达数十种,在其《普通物理学》讲稿中,对人类认识原理及物质、时间、空间等概念作了精辟阐述,于后世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其在物理学上的研究,为中国物理学写下了不可磨灭的光辉篇章。
解放后,应郭沫若邀请欲到中国科联继续为新中国作贡献,不幸于1950年欲动身前往时突发脑溢血去世,享年62岁!

29#作者:巴拉河  回复日期:2007-3-29 22:09:00
巴拉河:
贵州台江人。
30#作者:邛水客  回复日期:2007-3-30 19:33:00
欢迎巴拉河
我还在那里烧烤过呢,那时候跟好多的同学,那清水,那青山。。。
我说的是河不是你啊,楼上的
31#作者:aqua_blue  回复日期:2007-4-2 11:35:00
姓名:宁静
生日:1972年4月27日
职业:演员
个性: 热情、真诚、直率、独立、开朗
宗教信仰:佛教
学历:大学本科
获奖经历:98、99年摘取中国电影百花奖、金鸡奖最佳女主角桂冠,2000年荣获西班牙圣赛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最佳女主角大奖
主要影视作品:
《冰上情火》(1990)   《联手警探》(1990)   《我很丑,但我很温柔》(1991)   《炮打双灯》 (1993)   《小娇妻历险记》(1994)   《奥非斯小姐》(1994)   《赢家》(1995)   《阳光灿烂的日子》(1995)   《玫瑰天涯》(1995)   《新上海滩》(1995)   《大辫子的诱惑》(1995)   《兰陵王》(1995)   《红河谷》(1996) 《大辫子的诱惑》(1997)   《玫瑰天涯》(1997)  《黄河绝恋》(1999)  电视剧《吕不韦传奇》(2000)  电视剧《梦断紫禁城》(2000)  《寻枪》(2002)  电视剧《孝庄秘史》、电影《皆大欢喜》(2002)  电视剧《英雄》(2002)  电视剧《曹操与蔡文姬》(2003)  电视剧《大马帮》(2003) 电视剧《真相的背后》(2003)  《六指琴魔》(2003)  《汉武大帝》 (2003)  电视剧《魂断楼兰》(2004)  电视剧《白银谷》(2004)
宁静祖籍湖南,1972年生于贵州,母亲是纳西族 人。高中毕业后考上贵州艺专表演系。但最初她没有去 作演员,而是从闭塞的贵州来到当时最开放的城市广 州,在珠江电影制片厂一家动画公司画了两年动画,并 在《冰上情火》、《联手警探》中出演配角。尔后,不 安分的宁静又报考了上海戏剧学院模特班。
1990年她被导演庄红胜看中,主演了《我很丑,但我很温柔》。 1993年她当上了上海电影制片厂的专业演员,有“上影当家花旦”的美 称。此后,宁静先后参加了《偷拍的录象带》、《小娇妻谋生计》和 《奥非斯小姐》片的拍摄。
1993年导演选中宁静主演《炮打双灯》一片中 的女扮男装的大家小姐春枝,此角色使宁静开始引 起影坛注目,并因此片荣获西班牙圣?塞巴斯蒂第 安国际电影节最佳女主角奖和金鸡奖最佳女主角奖 提名。春枝是宁静最喜欢的角色,她说是春枝使她 真正懂得了表演,并享受到表演的乐趣,找到了当 演员的自信心。的确,宁静创造的春枝,娴静时, 舒缓有致;激情处,瞬间勃发。
尔后,她又先后主演了《赢家》、《阳光灿烂 的日子》、《玫瑰天涯》、《新上海滩》、《大辫 子的诱惑》、《兰陵王》、《红河谷》等片,大多 数是充满青春气息,率真的少女形象。
她因在《红河谷》中塑造了可爱、顽劣又勇敢的藏族少女丹珠这一 角色,获得了第20届百花奖最佳女演员奖,并与片中美籍男主角喜结良缘。

32#作者:aqua_blue  回复日期:2007-4-2 11:36:00
不好意思,最近未上网,更新不及时~~
请各位谅解!
33#作者:aqua_blue  回复日期:2007-4-2 11:44:00
作者:晨曦微露331 回复日期:2007-3-27 09:46:00
贵州还有出了一个名人,何应钦,当年小日本的投降书就是他亲手接的.如果不是国民党失败.我想他应该是贵州止此最大的一个官.时任国民党国防部长,贵州兴义人.呵呵
~~~~~~~~~~~~~~~~~~~~~~~~`
何应钦(1890~1987),中国国民党军的陆军一级上将。字敬之,贵州黔西南州兴义市泥凼镇人。1924年6月任黄埔军校总教官,兼教导第l团团长。1925年率部参加东征,在棉湖之战中保护蒋介石脱险,此后深得蒋的信任。自1930年3月起任军政部长达14年之久,同时还兼任第四战区司令长官。1933年3月,指挥长城抗战,失败后与侵华日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塘沽协定》。西安事变时,力主武力解决,部署重兵准备进攻陕西,轰炸西安。1944年12月任同盟国中国战区中国陆军总司令。1948年5月任国防部长,1949年3月任行政院长,8月去台湾,1987年10月21日在台北病故。
少年才俊生于农村大山深处的何应钦,自幼身体强健,7岁就读于泥凼私塾,勤奋好学。城中士绅子弟见其身穿土布青衣,赤脚草鞋,举止随便,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村娃娃,于是称其为“乡巴佬”。何性格倔强,根本不把这蔑称放在眼里,只一个劲刻苦学习,同时,锻炼身体风雨无阻。1909年秋,清政府陆军部招考留日学生,就读中学的何应钦又以第一名的好成绩应选,入日本振武学校。
何应钦在日本振武学校读书时,蒋介石以“蒋志清”之名就读于该校,只比何高一级。由此看来,蒋何之间就有一层很亲密的同学关系,这也是日后蒋为什么能够那么信任重用何的重要原因吧。
1945年4月何应钦回家乡,谈到自己少年成才之路,总结了“勤”、“俭”、“诚”三字。他现身说法,勉励在场青年和学生。
与蒋介石的关系早在日本留学期间,何应钦与蒋介石是同学,在广州期间,何应钦还救过蒋介石的命。黄埔期间,何应钦尽心辅佐校长蒋介石,应该说两人的关系是亲密的。但是在那个军阀称雄的时代,各自都有野心,因此蒋何之间就可能因为各自的利益产生矛盾。但总的来说,何的一生与蒋介石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1927年,武汉国民政府主席汪精卫于7月l5日通电反共反蒋。以李宗仁、白崇禧为首的桂系与蒋有矛盾,公开逼蒋下野。何应钦此时判断失误,以为蒋树敌太多,已四面楚歌,必败无疑,于是暗中支持桂系逼宫。这样,蒋只好下野。当白崇禧在会上要蒋离职时,蒋回顾何,而何一声不吭,蒋伤心异常,拂袖而走。蒋事后说:“当时只要他何应钦一句话,我是可以不走的。”这是蒋、何的第一次矛盾。
1927年12月10日,国民党第二届四中全会预会通过决议,敦请蒋复职。蒋复职后,于1928年2月,不与何应钦打招呼,乘何去南京,蒋直接去何的第一路军徐州总指挥部,撤销了何的职务,将军队编为4个集团军,蒋自任总司令。后又经别人圆场,蒋才又委何为北伐军总司令部参谋长。何肚里有气,托病于杭州附近莫干山。蒋亲自跑去对何说:“我离了你,没有问题,照样干下去;你若离开我,就无办法。”何权衡利弊,只好随蒋到南京就职。
何应钦在国民党三次全国代表会议上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旋被任命为陆海空军总司令部参谋长,后又出任开封、郑州、武汉行营主任。可见蒋对何是不计前嫌、予以信任的。1929年,其父何明伦去世,此时正逢蒋冯阎中原大战,何一直在前线督军,无暇回兴义奔丧,蒋深为感动,亲往设在南京的何父灵堂祭吊,并亲笔写了赞辞,使何深受感动。1930年3月10日,何当上了蒋的军政部长。
何与蒋的关系在“西安事变”发生后又有一段曲折。当时宋美龄害怕蒋介石被张学良、杨虎城杀掉,一再央求何答应张、杨部分要求和平解决。可是何态度坚决,失声骂道:“你一个妇道人家懂得什么?国家的事,你不要管!”在何等的挟持下,国民党通过了“讨伐”张、杨的决定,授何负责军事,代行蒋介石的总司令职务。
但是事变后,蒋仍然对何十分信任。1938年1月,何任军事委员会参谋长,负责战时军制计划和参与各个战役的指挥。何应钦、白崇禧秉承蒋介石旨意,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取消新四军番号,审判叶挺、通缉项英等一系列反共事件。但这却使何深得蒋介石的信赖。
而让何出尽风头的则是抗战胜利后,蒋介石让他代表中国政府主持接受日本军队的投降仪式。1945年9月8日上午9时,由8架战机护航,何应钦乘坐“美龄号”飞机从湖南芷江飞临南京。第二天上午9时09分,在南京原军校大礼堂举行“中国战区日本投降签字典礼”。当时任中国陆军总司令的何应钦,不但代表中国政府和人民,而且也代表东南亚战区盟军,包括苏、越、朝、缅、泰等国接受冈村代表日本政府投降。这是何一生中最值得炫耀、出尽风头的事,是他一生中的顶点。此后,他在国民党中的官运就日渐式微,开始走下坡路了。
险遭日寇暗杀1931年日寇发动“九一八”事变,欲壑难填的日本侵略者步步进逼,将铁蹄踏向华北。为委曲求全,何应钦于1933年与日本签署了《塘沽协定》。1935年2月,日本大本营为扩大侵华战争制造借口,关东军司令南次郎大将遂召集他的特工人员反复策划,决定暗杀何应钦,以激怒蒋介石和中国华北守军。
日寇特务经过精心策划,并报大本营批准,南次郎把暗算何应钦的任务,交给了经验丰富的特务酒井恭辅和清水次郎。清水次郎化装成叫花子,一连几天在何应钦官邸门口讨饭,蒙骗了何应钦的手下参谋屈从松。北平的2月,天气还很寒冷。何应钦办公室的取暖主要依赖木炭,由官邸的伙夫每半月直接从市场上购进。酒井、清水决定将炸药制作成木炭形状,混在木炭中进入何的官邸。木炭购进后暂放在伙房门边,一伙夫不小心泼了一盆泔水,木炭表面沾了一层油垢后,看上去色暗质劣。这一偶然动作,挽救了何应钦一命。
原来何应钦老家盛产木炭,他对识别木炭很在行,一看颜色,就知道木炭的好坏。他看见堆在伙房的木炭颜色发暗,就知道这种木炭质量劣质,于是下令手下把木炭扔掉。这样,日本的第一次暗算计划流产。
两个日寇特务酒井、清水并不死心,他们冥思苦想,决定从何应钦官邸收买内奸。此时,他们想起了“老乡”屈从松。屈是何应钦的中校作战参谋,很受信任,但此人贪赌好色,爱收藏古字画。酒井、清水决定以重金收买他,最终使屈就范。两天后,屈从松得知何应钦从南京开会回来,急忙到办公室准备文件让何批阅,并调整好毒气器皿的定时装置,而后走进何的办公室,假装不小心将文件掉到地上,趁弯腰去捡时,把毒气器皿放到了何的办公桌下。没想到,毒气还没打开,何应钦就乘车外出,离开了办公室。屈从松急忙找借口溜回办公室,取回了毒气器皿。几天后,屈从松故伎重演,但这次恰逢何在东京振武学校的老同学加藤忠康来访,何步入了会客室。结果毒气按时打开,毒死了一名副官。何应钦得知情况后,急令警卫处长严加追查。深感不妙的屈从松在逃往东城苏州胡同途中,被警卫队员堵住。经何应钦亲自审讯,屈从松全盘招供。半个月后,他被南京高级军事法庭以“汉奸、谋杀”罪判处死刑。
第一好丈夫去台湾后,何应钦备受冷落,被排出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只任一席中央评议委员;军队中任“总统府战略顾问委员会”主任——一顶大而空的高帽子。官场失意的何应钦便越来越看重自己的家庭生活。本来在国民党中,何应钦就被称为“第一好丈夫”
34#作者:yeelangg  回复日期:2007-4-2 11:49:00
贵州何。江西吉安。
35#作者:aqua_blue  回复日期:2007-4-2 20:31:00
楼上的指什么?
36#作者:随心无意  回复日期:2007-4-2 21:11:00
我来加两个
周逸群,(1898-1931)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湘鄂西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人之一。字立凤,贵州省铜仁县城关镇人。1919年赴日本留学,1924年赴黄埔军校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的领导人之一。北伐战争时,率宣传队到贺龙部队,经政治部主任。“八一”南昌起义时,任起义军二十军第三师师长。1928年1月,奉命与贺龙一起来湘鄂本西地区创建工农武装,开辟革命根据地。历任中共湘西北特委书记,鄂西特委书记,红军第六军政治委员,红军第二军团政治委员和前委书记,湘鄂西联县政府主席等职。领导开辟了湘鄂西革命根据地。1931年5月,在湖南岳阳贾家凉亭附近遭敌伏击,战斗中壮烈牺牲。时年三十三岁。
旷继勋,思南县大河坝庙塘湾人,生于1895年。从小酷爱学习,喜爱练武,1916年随父去四川,到军阀赖心辉部当士兵。1920年到1925年,先后担任连长、营长、团长、旅长等职,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旷继勋宣布全旅起义,举起“中国工农红军四川第一路军”的大旗。大革命失败后,党中央派旷继勋去湖北江陵、当阳等地开展活动,旷组织三连白军起义进入洪湖加入红军。1930年1月,党中央在湖北监利县组建红六军,旷继勋为军长。7月红六军与贺龙领导的红四军合编为红二军团。次年,旷被派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担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军长。2月率红四军的10、11两师一举攻下河南新集。3月攻打敌34师,仅7小时全歼敌师。党的六届四中全会以后,旷由于对王明的“左”倾路线不满,被撤销军长职务,调任红13师任师长。1931年10月,党中央派旷继勋到二十五军任军长。1932年初,旷率军解放霍丘时因敌众我寡,县城陷落。张国焘却以此为由再次撤销旷继勋的军长职务。解放通江后,旷继勋任川陕临时革命委员会主席,写信给原在军阀部队中的几位朋友,劝其带兵起义,信落在张国焘手中,成了“与国民党勾结”的“罪证”。张国焘将旷继勋逮捕,于1933年6月秘密杀害。1937年在延安,旷继勋被张国焘迫害暗杀的真相大白,其冤案得以昭雪。毛泽东同志说:“旷是好同志,被张国焘错误迫害,应以烈士待遇。”

37#作者:随心无意  回复日期:2007-4-2 21:14:00
王若飞(1896-1946)贵州安顺人。原名萌生,又名大伦,别号继仁,字若飞。贵阳达德学校毕业。早年随舅父黄齐生参加过辛亥革命和讨袁运动。1917年冬考取官费留日生。1918年春入东京明治大学读书。1919年夏回国。同年10月赴法国勤工俭学。1922年参加少年共产党,任少共执行委员会委员。同年秋参加法国共产党,不久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23年3月赴莫斯科,入东方大学学习。1925年4月回到上海,在中共中央工作。五卅运动后,任中共北方区委巡视员,豫陕区委书记。1926年3月调上海任中共中央秘书长,参与领导了上海工人的三次武装起义。起义胜利后,曾任中共南市区委代理书记。1927年4月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后被分配到江浙区委工作。6月江浙区委撤销,先后担任中共江苏省委农民运动部长和宣传部长,根据中共八七会议精神,组织领导了无锡北乡和江阴、青浦的农民暴动。1928年6月赴莫斯科出席中共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后,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成员、中国农民协会驻农民国际代表。不久入列宁学院学习。1931年夏被中共代表团指派为中共西北工委特派员,负责领导西北地区的农民土地革命和组织回民暴动,建立革命根据地。同年9月到达包头,因叛徒出卖于11月被捕。1932年1月被押解到归绥第一模范监狱。1936年7月转解到太原陆军监狱。经党组织营救于1937年5月获释。同年秋赴延安,任中共陕甘宁边区党委宣传部长、统战部长,并兼任陕北公学教授。1938年秋,任中共华北、华中工作委员会秘书长。不久,兼任八路军副参谋长。1941年冬,任中共中央秘书长和党务研究室主任。1944年4月,同林伯渠等赴重庆同国民党谈判,并负责对国民党上层人士进行统战工作。11月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中共重庆工作委员会,任命他为工委书记,负责主持中共中央南方局的日常工作。在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8月与毛泽东、周恩来一起赴重庆同国民党谈判。1946年1月,代表中共方面出席在重庆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4月8日,携带着中共代表团就宪法、国民政府组成等问题同国民党谈判的最后方案,乘飞机由重庆返回延安,准备向中共中央请示汇报,途经山西黑茶山时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
38#作者:Grant2324  回复日期:2007-4-2 21:22:00
学习学习,好多,我都记不得了,当时梁启超乡士的主考官,当时要没他,梁启超还不知道怎样了
39#作者:随心无意  回复日期:2007-4-2 21:33:00
呵呵...
重了
40#作者:aqua_blue  回复日期:2007-4-2 22:29:00
还是要谢谢 随心无意 ^_^
41#作者:随心无意  回复日期:2007-4-3 23:03:00
不用谢.....
做一个贵州人
应该的
42#作者:随心无意  回复日期:2007-4-3 23:09:00
杨至成:
1903年出生,侗族,三穗县人。1926年3月考入黄埔军校第五期,1927年8月1日参加南昌起义,参加历次井岗山保卫战,任红军总兵站站长、军委总供给部部长。长征到达陕北后,任后勤部长兼一方面军后勤部长,1937年6月,任“黄河两延卫戍区”司令员。后去苏联治病、学习,1946年1月,被任命为东北民主联军后勤部政委,1948年6月,调任东北人民解放军军需部长,1954年2月,任中南军区第一副参谋长兼后勤部长,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武装力量监察部,任副部长。1955年9月被授予上将军衔。1962年调任高等军事学院副院长,1967年2月3日在北京病逝。
1955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军衔的杨至成将军是贵州省唯一的开国上将,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事业的主要创始人。杨至成在40年的革命生涯中经历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各个时期,经过了无数的困苦和艰险,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奋斗一生,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杨至成1903年出生在三穗县城郊的一个侗族家庭。1919年在贵州甲种农业学校学习期间,曾参加过贵州学生声援北平青年“五四”运动的爱国游行活动。农校毕业后加入滇黔联军准备北伐。1926年3月,在广州考取黄埔军官学校第五期,在军校经周逸群介绍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次年3月转人中国共产党,接着在贺龙的二十军任连指导员。8月1日,参加固恩来、朱德领导的“南昌起义”。 “南昌起义”失利后,1928年1月,又参加朱德、陈毅领导的“湘南起义”。接着参加历次保卫井冈山战斗。在战斗中4次负伤。因伤不能带队,调任红四军任副官长,在毛泽东、朱德身边工作。后提任红军总兵站站长、军委总供给部长。在任期间,杨至成建立起红军供给线。与全国总工会委员长刘少奇合作,整顿红军军工企业,创建了红军后方基地,使红军军需产品成倍增长,使军工企业在反“围剿”战争中起到重要作用,为保卫中央革命根据地作出了贡献。
在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战争中,杨至成对以博古、李德为首的冒险主义路线有不同看法,被冒险主义领导人撤销了他的总供给部长职务,受到批判斗争。这时,已被削去军队指挥权的毛泽东安慰了杨至成,并为杨至成讲了公道话,才解除了杨至成的险恶处境。
红军长征到遵义,党中央在遵义会议上清算了“左”倾冒险主义,肯定了红军反“围剿”战争中的后勤供给工作,毛泽东回到红军的领导岗位,重新起用杨至成,任命杨至成为军委先遣工作团主任,大力筹集物资,支持红军长征。杨至成受命后,立即在遵义桐梓等地大力筹集粮食、物资,充实红军财政收入,为红军四渡赤水、抢渡金沙江奠定了物质基础。红军翻过大雪山后,杨至成受命在毛儿盖、芦花荡等地筹集粮食30多万斤,支持中央红军通过草地,把这支中国革命精英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
红军长征到达陕北,杨至成任后勤部长兼一方面军后勤部长,接着又马不停蹄地筹粮筹物,支持红军东征战役和西征战役,扩大陕北根据地。实现了红一、红二和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三个方面军会师后,杨至成任军委后勤部长兼红一、红二和红四方面军总兵站部部长。
1937年6月,杨至成调任“黄河两延卫戍区”司令员。杨至成立即带领部队进驻延川、延长两县,保卫延安的东大门。杨至成率领部队在完成任务之余,大力开展生产自救,自己动手种粮食、养猪羊,开发石油,不仅减轻了边区政府的负担,还为边区军民提供了照明用油和汽车用油,为巩固陕北根据地、支持八路军东征抗日作出贡献。
由于在战争中多次负伤,加上长征中的艰难困苦,到陕北不久,杨至成又是疾病缠身,很难坚持工作了。这时,党中央作出决定,派杨至成、刘亚楼等一批身体不好的高级干部去苏联治病、学习。毛泽东主席对杨至成说,你去苏联,除了治病,还要“学军事、学后勤、学人家的先进经验。治病和学习两个任务都要完成,这对我们打败日本侵略者是大有用武之地的。”
杨至成在苏联治病一段时间,健康得到一定恢复后,就转入苏联陆军大学学习。1940年秋天,共产国际总书记季米特洛夫邀请在苏联陆军大学学习的中共军队高级干部林彪、刘亚楼、杨至成等人参加共产国际监察委员会讨论李德在中国工作期间所犯错误的会议。杨至成在会上作了长篇发言,他用许多事实揭露了李德在中央根据地工作期间,同中共负责人博古共同推行了一套冒险主义路线,导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红军长征中湘江突围的惨败。其间,李德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杨至成的发言得到与会人员的肯定和好评。
1946年1月,杨至成同李立三、袁牧之等回东北,被任命为东北民主联军总后勤部政委。在完成四平保卫战的后勤供给后,迅速率部向北转移,在佳木斯、哈尔滨、鸡西等地建立军工厂36个,建起培养后勤人才的学校5所,大力生产军需产品,培养供给人才,迎接大战的到来,接着率队冒着零下40度的严寒,参加“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战役、夏季攻势战役的前线供给,为战役取得胜利作出了贡献。
1948年6月,杨至成调任东北人民解放军军需部长,他迅速对分散在各地的军需工厂进行调整,把各地军需工厂集中在哈尔滨、齐齐哈尔、佳木斯、牡丹江和辽东一带,实行统一领导、统一管理,形成相当的后勤生产能力,生产效率比原来提高了一倍多,为辽沈大战作了充分的后勤供给准备。辽沈战役开始后,军需部在两个月里就为前线生产冬装120万套,后勤物资绵绵不断地运往前线。不仅从后勤物资上保证了辽沈战役的胜利,还支援了华北野战军部分物资。
1949年6月,杨至成率领军需部进驻武汉。为支援解放江南各省和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他马不停蹄地深人基层,在湖北、湖南、河南、江西等地建设军需工厂,建立中南后方基地。1950年秋冬,抗美援朝战争爆发,杨至成又投入抗美援朝的后勤保障工作,把最精干的人才,最好的物资送往朝鲜前线。在三年的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南军区后勤部为中国人民志愿军输送后勤单位46个,50000多人,输送各种物资27万多吨。
1954年2月,杨至成被任命为中南军区第一副参谋长兼后勤部长,9月,奉调进京,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武装力量监察部,叶剑英任部长、杨至成、周纯全、陈再道任副部长。1955年9月,杨至成被授予上将军衔。
1957年秋天,毛泽东主席接见杨至成,他对杨至成说:“我们奋斗了几十年,革命成功了。但我们国家底子薄,还要建设。搞建设,你是行家,你要在长远方面多想办法,出点点子。你的身体不太好,要注意养息,有了好的身体,才能做好工作啊!” 毛泽东主席的话肯定了杨至成的长处,肯定了他的工作,给杨至成很大的鼓舞。1958年初,杨至成又奉命筹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他从北跑到南,整整奔波了一年,终于建成了一座人民解放军的现代化科研城,为人民解放军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科研场所。军事科学院建成后,叶剑英任院长,杨至成等人任副院长。
1962年初,杨至成调任高等军事学院(即国防大学)副院长。从这以后,杨至成的身体逐渐不行,心脏病已发展到严重程度,不得不停下来休养。“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杨至成不断受到冲击,身心健康受到严重影响。1967年2月3日,杨至成在北京病逝。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中央军委在京举行追悼会。军委的悼词中说:“他的不幸逝世,是我军的一个损失。”
43#作者:随心无意  回复日期:2007-4-3 23:11:00
韩念龙(1910 -2000.6.2)贵州仁怀县茅台镇人。原名蔡连,曾用名蔡仁元,蔡廉。母韩氏。1927年遵义省立第3中学读书。1930年上海中国公学大学部政治经济系学习。1934年毕业,上海学运。1935年春革命,工运。1936年3月入党。1939年秋任江苏崇明县工委委员兼游击队政治部主任,崇启海3旅政治部主任。1941年任新4军1师3旅9团政治部主任,南通警卫团政治部主任,副政委,南通县副县长。1945年1月任新4军苏浙军区3纵队8支队政委,3纵队政治部主任。1945年夏任华中野战军8纵队政治部主任。1946年1月任军调部驻淮阴执行小组代表,华东野战军政治部宣传部部长,4纵队10师政委,4纵队政治部主任,3野33军政委,淞沪警备司令部副政委。1949年12月调外交部。1950年底任志愿军俘管团团长。1951年8月任驻巴基斯坦大使。1956年5月任驻瑞典大使。1958年11月任外交部部长助理兼办公厅主任。1964年4月任外交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1982年5月任外交部顾问,1983年9月任中国人民外交学会会长,党组书记,1994年10月离休。中共12、13届中顾委委员。杰出的外交家,北京逝世,享年90岁。[
44#作者:随心无意  回复日期:2007-4-3 23:12:00
杨伯箴(1919-1989) 贵州省镇远县人。1936年2月在北平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同年12月参加中国共产党,不久,担任该校党支部书记。1937年底奔赴延安,先后在抗日军政大学和马列学院学习。1939年9月调中共晋察冀边区华北联合大学任党委委员、政治经济学教研室主任。1942年底,任中共晋察冀中央分局机关总支部副书记。1946年2月至1949年1月先后任中共北平学生工作委员会委员、代理书记,中学工作委员会书记等职。北平解放后,任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北平市筹备委员会副主任,后任书记。1952年至1963年,先后任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教育部副部长、中共西城区委第一书记、北京师范学院党委书记兼院长。1963年底派赴瑞典任大使。1980年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执行局委员,1981年任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副主任,1983年当选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执行局副主席,为发展我国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科学、文化等领域的合作做出了贡献。1989年7月15日在北京病逝。
45#作者:随心无意  回复日期:2007-4-3 23:13:00
宦乡(1909~1989) 贵州遵义人。民国21年(1932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曾赴日本、英国短期留学,回国后在武汉、宜昌、上海等地海关任职。民国27~34年(1938~1945年)任江西《前线日报》副社长兼总编辑,曾在该报发表社论、专论和有关国际问题的评论文章1000余篇,曾作有关日本将南下进军和希特勒将入侵苏联的论断,为事实所验证,在读者中留下了深刻印象。民国35~36年(1946~1947年)任上海《文汇报》副总主笔,撰写了大量反对内战、促进国内和平的评论文章。民国37年(1948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任天津《进步日报》社长兼主笔,并被推选为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理事。同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京召开,任筹备会议副秘书长兼新闻处长,会后调至外交部工作,先后任欧非司司长,中国驻英国常任代办,外交部部长助理兼研究室主任,中国驻比利时、卢森堡、西欧共同体大使。1978年出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1982年任国务院国际问题研究中心总干事,仍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顾问。他还曾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摩洛哥皇家学院院士、联合国发展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当选过中国国际法学会会长,是世界关系协会“著名研究员”、世界各国议会联盟中国执行委员。1986年被英国格拉斯哥大学授予荣誉法学博士学位。1987年被英国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院授予名誉院士学位。离开工作岗位后,仍坚持为各报刊撰写有关国际问题方面的文章。著有《苏联东方政策》、《中日战争》、《国际政治学》、《纵横世界》等。1989年12月28日在北京逝世。
46#作者:随心无意  回复日期:2007-4-3 23:15:00
廖锡龙:1940年7月生,贵州省思南县大河坝乡人。1959年1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63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1年毕业于军事学院基本系。1988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93年晋升中将军衔。2000年晋升上将军衔。1966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排长、副连长。1969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连长。1971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11军团作战训练股副股长。1973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11军31师军务科副科长、作训科副科长。1978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1军31师91团副团长。1979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1军31师91团团长。1980-1981年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基本系学习。1981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11军31师副师长。1983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11军31师师长。1984年7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11军副军长、11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11军军长。1985年6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成都军区副司令员。1987年当选为中共十三大代表。1993年当选为全国八届人大代表。1995年7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成都军区司令员。1997年9月当选为中共十五届中央委员。2002年11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部长。2002年11月当选为中共十六届中央委员。
47#作者:随心无意  回复日期:2007-4-3 23:17:00
可恶的三十秒
48#作者:随心无意  回复日期:2007-4-3 23:23:00
不发了,,睡觉先
49#作者:邛水客  回复日期:2007-4-4 10:32:00
支持,
希望有更多的板油来更新
50#作者:素忻小屋  回复日期:2007-4-4 14:38:00
我不知道,但我顶一个
51#作者:huiguangyu  回复日期:2007-4-4 17:07:00
龙永图
算不算呢?
52#作者:叼着半支烟  回复日期:2007-4-4 17:21:00
顶起来
53#作者:aqua_blue  回复日期:2007-4-4 19:36:00
作者:huiguangyu 回复日期:2007-4-4 17:07:00
龙永图
算不算呢?
~~~~~~~~~~~~~~~~~~~~~~~~~~~~~~~~~~~~~~~~~~~~~~~`
准确说来,他是湖南长沙人.不过作为校友,还是友情介绍一下.呵呵~~
1943年5月生,湖南长沙人。1965年毕业于贵州大学外语系,1973年赴英国伦敦经济学院学习,1978年到1980年在中国驻联合国代表团担任外交官,后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任职。1986年奉调回国,先后任中国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心副主任、经贸部国际联络司司长。1993年调入外经贸部工作,2002年-2003年初担任外经贸部党组成员、副部长。2003年1月至今任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自1992年开始,龙永图介入中国复关谈判。1997年2月被任命为外经贸部首席谈判代表,负责贸易谈判及多边经济与法律事务,是中国复关及入世谈判的首席谈判代表。2001年11月,中国终于成功地加入了世贸组织。龙永图这位中国入世的功臣,以他的自信、果敢、从容与睿智,赢得了世界的尊敬。2003年初,龙永图辞去了外经贸部副部长的职务,出任非官方国际组织——博鳌亚洲论坛的秘书长,致力于让博鳌论坛成为最活跃的国际经济论坛,成为全球研究亚洲问题最权威的智囊机构和高层次的对话平台。2003年底,龙永图被评为央视2003年度经济人物。
54#作者:随心无意  回复日期:2007-4-4 20:46:00
在发两个抛砖引玉
55#作者:随心无意  回复日期:2007-4-4 20:48:00
戴秉国(1941.3. )
男。土家族。贵州省印江县中坝乡人。黄镇女婿。1973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4年9月工作,大学学历。1959年9月四川大学外语系俄语专业学习。1964年9月毕业,北京外交学院研究班学习。1965年8月在湖南省浏阳县参加“四清”。1966年5月任外交部苏欧司1处科员。1969年5月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苏联使馆随员。1973年11月在外交部“五七”干校劳动。1974年12月后任外交部苏欧司1处科员、副处长、处长(1980年3月至1982年12月任外交部中苏谈判办公室副组长;1983年12月至1985年1月任中央整党工作指导委员会派驻安徽联络组成员)。1985年1月任外交部苏联东欧司副司长。1986年6月任外交部苏联东欧司司长。1989年10月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匈牙利大使。1991年12月任外交部部长助理、党委委员。1993年12月任外交部副部长、党委委员。1995年6月任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副部长。1997年8月任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部长。2003年3月任外交部常务副部长、党委书记。2005年4月兼任中央外事办公室主任。中共第十五、十六届中央委员。
56#作者:随心无意  回复日期:2007-4-4 21:00:00
谷正鼎,1903年生,贵州安顺县人。字铭枢。1924年加入中国国民党。毕业于德国柏林大学,曾任德国学生总会执行委员,国民党驻德支部执行委员、常务委员、监委会主席。1925年去苏联,入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7年8月回国,任国民革命军二十六军政治部主任、党代表,后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秘书、中央委员会设计委员。1929年,任北平市党部指导委员兼常务委员,旋即任行政院参事。1932年5月,任铁道部参事。9月,代任铁道部总务司长,10月任司长,同时任监察院监察委员。1935年11月,在中国国民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国民党第五届候补中央执行委员,1937年2月补选为执行委员。抗日战争时期,谷正鼎先后任西北绥靖公署厅长、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天水行营政治部主任兼国民党特别党部书记长、三青团陕西支团筹备处主任、军委会西安办公厅副主席兼四处处长、陕西省党部委员等职。抗战胜利后,任中央党政军特种会报秘书。1946年10月,任行政院绥靖区政务委员会委员,11月当选制宪国民大会代表,后调任国民党中央组织部副部长、部长,1948年1月,当选立法院立法委员。1949年去台湾。1952年,任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会委员。1974年11月因病在台湾逝世。
57#作者:随心无意  回复日期:2007-4-4 21:02:00
刘健群,1902年生,江西吉安人,生于贵州遵义。原名怀珍,字席儒。早年入贵州省立法政专门学校,结识黔军参谋长何应钦,得其帮助完成学业。1923年加入黔军,先后任旅部军法处长、师部军需处长。1925年赴广东投奔已任国民革命军东路军总指挥的何应钦,为何的机要秘书。后随军参加北伐。1929年任南京国民政府军委会委员长(蒋介石)武汉行营办公厅主任。翌年调任南昌行营办公厅主任,在江西组建“江西地方整理委员会”,大力进行反共宣传,得到蒋介石的赏识。1931年升任国民政府军委会政训处处长兼中央军校政治部主任。翌年春,与戴笠等组织“三民主义力行社”和“中华复兴社”,鼓吹法西斯主义。1933年随何应钦进驻北平,任华北宣传总队总队长。1935年被蒋介石召回南京,任“三民主义力行社”书记长,协助蒋介石进行所谓“民族复兴运动”。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大本营第六部副部长。1942年转任三民主义青年团中央团部副书记长。后因内部倾轧一度失势,出家为僧。抗战结束后任立法院副院长。1950年到台湾后,任台湾“立法院”院长。1972年3月17日因病去世,终年70岁。
58#作者:随心无意  回复日期:2007-4-4 21:08:00
谷正纲,字叔常。1902年生,贵州安顺人。1925年毕业于德国柏林大学。次年入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7年回国。曾任国民党中央党务学校训育主任、中央组织部副部长,国民党政府社会部部长,国防最高委员会委员。到台湾后,历任台湾“内政部”部长,“国民大会”秘书长、主席团主席,“宪政研讨会”副主任委员,“总统府”资政。是国民党第六至十二届中央常委。1993年12月在台北去世。
59#作者:随心无意  回复日期:2007-4-4 21:10:00
朱启钤,1871年生,贵州开州(今开阳)人,生于河南信阳。字桂萃,号蠖园。光绪举人。曾任京师大学堂译学馆监督、北京外城警察厅厅丞、内城警察总监、蒙古事务督办等职。民国成立后,曾任交通总长、内务总长、代理国务总理。拥袁世凯称帝,任大典筹备处长。1918年被选为安福国会参议院副议长。1919年任南北议和北方总代表。朱启钤在任内务总长期间,对北京城进行了最大规模的改造,为北京市政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1929年创办中国营造学社,是中国研究古代建筑文化遗产最早的学术团体。在日伪时期,朱启钤拒绝同日本合作,托病隐居。建国后,历任全国文物整理委员会委员,中央文史馆馆员,北京市政 协委员,全国第二、第三届政协委员等职,1964年病逝于北京,享年93岁。著有《丝绣录》、《蠖园文存》、《芋香录诗》等。
60#作者:随心无意  回复日期:2007-4-4 21:28:00
邢其毅
已故院士
化学家。原籍贵州贵阳,生于天津。1933年毕业于辅仁大学化学系。1936年获美国伊利诺大学博士学位。随后去德国H.Wieland教授实验室进行博士后研究,完成芦竹碱的结构和合成。回国后在中央研究院庄长恭教授领导下进行生物碱工作。抗日战争期间,在艰苦条件下完成一简便测定不饱和脂肪酸的方法和云南抗疟植物的研究。抗日胜利后任北京大学教授,继续研究生物碱及有机反应,提出用于工业上生产氯霉素新合成法、参加领导牛胰岛素全合成工作。在国内首次进行花果香气的研究。现从事人参及有关中草药水溶性小肽的研究。长期从事化学教育工作,编著的有《有机化学》和《基础有机化学》教材和有关化学教学论文得到国内同行的广泛赞扬。。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61#作者:随心无意  回复日期:2007-4-4 21:42:00
熊 毅
已故院士
土壤学家。贵州贵阳人。193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农学院,获学士学位。 1949年获美国密苏里大学硕士学位,1951获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对土壤化学、土壤物理、土壤矿物、土壤改良、土壤发生分类、土壤肥力及土壤生态环境等进行了研究;土壤胶体的研究,对阐明土壤的性质、土壤肥力实质和土壤发生特性有重要意义;研究了中国土壤中粘土矿物,根据其演变的顺序,寻找出中国主要土类中粘土矿物的分布规律;对华北平原等广大地区土壤的系统调查,提出了统一规划,因地制宜,综合治理旱、涝、盐、碱的原则及“井灌井排”等治理措施;拓展了水稻土氧化还原的形成学说,为国内外所公认。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62#作者:随心无意  回复日期:2007-4-4 21:45:00
乐森璕
已故院士
地质学、古生物学家。贵州贵阳人。192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1936年获德国马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自20年代起在中国西南地区开展煤、铁、铝等矿产资料普查,为这一地区的资源合理开发奠定了基础。作为中国珊瑚化石研究的奠基人之一,对四射珊瑚化石完成了大量属种的总结和厘定,提出分类学与系统演化方面的重要认识,并发现了著名的乐氏江油鱼化石。在泥盆纪地层研究方面,取得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在地质学、古生物学的教育和普及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50年代为北京大学恢复了地质系,为国家地质事业培养了众多专门人才。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
63#作者:邛水客  回复日期:2007-4-5 21:51:00
北伐名将——王天培
王天培,名伦忠,字植之,侗族,光绪十四年出生在天柱县织云乡。1926年秋率部北伐,被国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任命为第10军军长兼左翼前敌总指挥,率部攻下徐州。
辛亥革命只是推翻了封建制度的统治,但是由于资产阶级革命的局限性而未能解放全中国的受难人民,有兵权者居兵自重,割据称雄。为了扫平封建残余势力,在1927年爆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战争,这就是国共合作的北伐战争,后来,蒋介石为了窃取革命的胜利果实,夺取统制大权而发动政变,残酷杀害共产党人士和革命志士。王天培将军坚决拥护孙中山先生的“三民政策”,旗帜鲜明的反对分裂,拒绝蒋的反共命令,继续北伐。于是被蒋为首的反动派借商谈军机为名而扣留。1927年9月2日被秘密杀害于杭州西湖,享年39岁。
血战徐州纵横扫荡三千里
魂归桑梓泪落满城千万家
———悼王天培将军
64#作者:qwert025  回复日期:2007-4-6 08:50:00
不错。顶
65#作者:前路知已  回复日期:2007-4-8 19:50:00
谷正轮,谷正鼎,谷正纲,亲兄弟,皆为国民党中央委员.(一门三中委)安顺人,与王若飞一起师从黄齐生,谷正.轮1942年到1949年任国民党贵州省主席,贵州省保安司令
66#作者:前路知已  回复日期:2007-4-8 20:57:00
腾久明,苗族,贵州松桃人,原重庆市委副书记,市纪委书记,与戴秉国为松桃中学同学(不同级),1965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6年9月参加工作。1962年9月至1968年12月在西南师范学院中文系读书。1968年12月后,到解放军0023部队劳动锻炼。1970年7月任重庆九十六中学教师、教导主任、党支部委员。1973年5月任大渡口区团委书记、区委委员。1976年11月在大渡口区委、区革委办公室主任、区革委副主任。1980年3月后,任大渡口区委常委、副书记兼副区长。1982年8月任中共大渡口区委代理书记、书记。1983年9月至1985年8月在中央党校学习。1985年8月任中共北碚区委副书记、书记。1986年12月任中共重庆市委秘书长、中共重庆市委常委。1988年8月兼任重庆市市级机关党工委书记。1988年12月任中共重庆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市委宣传部部长、市级机关党工委书记。1993年4月任中共重庆市委副书记。1997年6月设立重庆直辖市后,任重庆市委常委。1999年10月任中共重庆市委秘书长、兼中共重庆市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书记。
67#作者:前路知已  回复日期:2007-4-8 21:03:00
张道藩(1896-1968)贵州盘县人,字卫之,原名振宗,笔名余暇摩登夫,号思雪楼主人。历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中央组织部长,中央宣传部长,编辑《文化先锋》,去台湾曾任“立法院长”等职。早年留学英法,专攻美术.
68#作者:前路知已  回复日期:2007-4-8 21:07:00
有官皆桐梓,无酒不茅台。”在民国时期,桐梓曾涌现了一大批军政人物,其中以周西成、毛光翔、王家烈三人最为著名。
1893年,周西成出身在桐梓县黑神庙一普通农家,童年就读于乡间私塾,16岁时曾在县城明德学堂高级班就读。19岁入伍当兵,之后他一路升迁,于1926年6月当上了贵州省人民政府主席,年仅33岁。
据载,周西成主政贵州期间,贵州连公路都没有通,省会城市贵阳落后贫困。为改变这一现状,周西成制订了《贵州全省马路计划大纲》,着手实施全省马路建设。
据《遵义市志》记载,民国15年(1926年),周西成开始在本地修建马路,从省会贵阳到周西成老家桐梓的公路首先安排修建,这在当时称为“贵北公路”,当年8月3日还在贵阳举行了开工典礼,第二年春,贵阳至乌江南岸段、乌江北岸老君关至桐梓段分别建成通车,民国17年(1928年),贵北公路建成,并于4月27日在遵义举行了通车典礼。1935年,桐梓至崇溪河、重庆至崇溪河的公路同时竣工,川黔线全线贯通,这条从贵阳经乌江、遵义、桐梓到重庆的路线,成了210国道遵义路段的雏形。
1929年春末,周西成在镇宁县八棱桥阵亡,年仅36岁。在他的戎马生涯中,先后培养了一大批出身桐梓的军政人物。他死后,毛光翔、王家烈先后担任了贵州省政府主席一职。
以前,在不少资料中,以周西成等为首的在民国时期出现的桐梓军政人物,均被称为“桐梓军阀”,但在新编的《桐梓县志》(1997年版)中,“桐梓军阀”这一称谓却被“桐梓军政集团”所取代。
桐梓县有关人士认为,军阀是特定时间特定历史背景下的产物,桐梓虽然在民国时期出现了一大批军政人物,但他们并不具备军阀的主要特征,以“桐梓军阀”来定位显然不太符合,改称“桐梓军政集团”较准确些,也有利于今天相关工作的开展。 t4飝~ Q <
要追述桐梓军政人物的历史,不可不提赵文彬。赵文彬是桐梓县夜郎人,生于清末,清光绪年间,贵州组建常备兵第一标。经多次征召,兵员仍差100余人,赵文彬于是奉命到遵义、桐梓等地召兵,在遵义遇到了周西成的姑父熊逸滨,在熊的大力举荐下,应征人员全部召齐。
后来,在赵文彬的保荐下,周西成、毛光翔等人得以进入讲武学堂,这为后来桐梓军政集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桐梓军政集团在当时的贵州产生了哪些影响?在1997年版的《桐梓县志》中,编纂方将军政集团单独成卷,用了30多页的篇幅系统、详尽地作了介绍。
由于历史局限,军政集团在他们的一生也做过一些不利于人民的事。《桐梓县志》作出如此评价:周西成主政时期,为桐梓系军政集团勃兴之际,周为其“缔造者”,果敢善断,励精图治,政绩斐然。继任者毛光翔因循其事,至王家烈时已处于分崩离析阶段,无大建树。另一方面,由于桐梓系为“争权夺利而进行的明争暗斗”,对社会发展起了一些破坏作用。
从1926年到1935年,桐梓系军政集团执掌贵州省政权达10年之久,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过境,国民党中央军跟进贵州夺取黔政,桐梓系也随之瓦解。
69#作者:前路知已  回复日期:2007-4-8 21:10:00
郭平欣,高级工程师。贵州盘县人。1942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化工系。曾任陕甘宁边区军工局工程师。建国后,历任解放军总参谋部通信兵部副处长、工程师,第二机械工业部十局技术处处长,电子工业部科技局、计算机局副局长,国家计算机工业局副局长、高级工程师,北京大学兼职教授,中国电子学会第一至三届理事,另计算机学会第一、二届副理事长,国际计算机联盟常务理事、组织委员会主席。长期从事电子及计算机科学技术的研究和领导工作。是我国计算机工业创始人之一。
70#作者:前路知已  回复日期:2007-4-8 21:21:00
兴义系军阀:刘显世,贵州督军,王文华,刘显世外甥.黔军总司令,何就钦,黔军第三团团长,王文华妹夫,其妻王文美时称贵州第一美女.
71#作者:aqua_blue  回复日期:2007-4-9 08:20:00
谢谢前路知已的支持。
72#作者:yangtianxi  回复日期:2007-4-21 20:07:00
姜应芳(1833—1862)侗族农民起义军首领。道光十三年(1833)五月端阳出生在天柱县邦洞镇坌溪寨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从小嫉恶如仇,具有侠义肝胆。在反抗清朝封建统治的过程中,他英勇善战,冲锋陷阵,威震敌胆。道光二十年(1840)其父姜老毛被地主胡兴发勾结县官潘光泰以拖欠“皇粮”为由,被囚死于狱中。他八岁起就给戈寥寨地主放牛,夜晚在月光下跟祖父姜思引(清代武生)习武念书。十三岁那年,他身染天花,家里无钱医治,断粮断炊,官府却天天上门逼交“皇粮”。他祖父苦苦向官差哀求,穷凶极恶的差头不仅不宽限,还如狼似虎,将他祖父活活打死在地,他的母亲也同时被打成重伤,不久便含恨离开了人世。为报这血海深仇,他毅然离乡,前往湘西师学习武。
咸丰元年(1851)正月,他练就了一身硬功夫回到家乡。咸丰五年(1855)在织云秘密创立“天地会”(后称“金兰会”),宣传“反清复明”和“均贫富”的主张。远乡近邻的穷苦百姓纷纷响应,当即加入天地会的有姜作梁、龙海宽、杨精沆、杨连元、杨长春、杨通甲、杨起鹏等数百侗族农民,还有以杨日焕为首的开明士绅亦参加了该会。这年三月二十日,姜率领广大贫苦农民在织云关帝庙前举行起义。发布讨清檄文,提出“大户人家欠我钱,中户人家莫乱言,小户人家跟我走,打倒大户来分田”的纲领。起义军攻进归东寨,没收了大地主潘乙贵的粮食和财物,分给贫苦农民。起义队伍很快发展到一千多人,姜率起义军乘胜前进,直捣天柱县城,途中于赖洞桥一举将知县董文炳派去镇压起义军的清兵击败。当天下午,清军大队援军赶到,双方进行了一场激烈的血战,最后起义军退守织云,随即转移到梁上、巴冶(今三穗县境内)一带,全部化装,分头活动。十一月,起义军攻占锦屏县城,赶走县官,砸烂大官吏徐之铭(云南巡抚)家门上“进士及第”匾额,没收其全部家财。咸丰十年(1856)他与苗族起义军领袖张秀眉取得联系,在张部将李恒吉的帮助下,咸丰七年(1857)九月攻克瓦寨汛,打得贵州兵备道韩超龟缩在汛城里死守待援。咸丰八年(1858)五月,他联合廖洞(今施秉县属)陈老七领导的“教军”进攻天柱,占领石榴坡、沙子坡,歼来了守敌和前来增援的湘军。这年秋,太平军将领导平靖王李文茂率军进驻锦屏,与姜部会师。咸丰九年(1859)八月,翼王石达开出靖州进锦屏,封姜为“奉天伐暴来清复明统领义师平王”。咸丰十年(1860)九月,姜令龙海宽以“白莲教”名义在石洞坝平召开会议,决定进军大计。咸丰十一年(1861)四月,姜、张侗苗联军四万余人分三路直取天柱县城,经过皮厦、汉寨,地主武装保安团首龙燕昌率地主武装在羊峡一带狙击义军前进,被义军包围,围歼团丁一百多人,击毙团首龙燕昌。随即翻都岭,过地笋,下润松,紧逼天柱城。正在冷水(今水洞)向农民勒萦银钱的知县谢绍曾闻讯,放火烧毁房屋,掳掠耕牛和财物,望风逃回县城。
烽火连天,满城文武惊恐万状,知县谢绍曾派赖洞张叶祥带乞和信前往润松议和,姜看过乞和信,立即回复:“若要义师不攻城,依我义师八条令:毋再刮剥我百姓,勿得残害我生灵;交出参将宗发开,交出恶头杨春芬;交出恶头姚金川,交出恶头赵门正(此三人均为地主武装头子);富珠隆阿(都司)来俯首,谢县老爷交印凭。八件事情要办到,少了半件也不行”!谢等看后,魂不附体,束手无策。
四月二十三日,姜统率义军攻入天柱城,谢绍曾和富珠隆阿化装潜逃。天柱保安团团首杨春元应战毙命,团丁归顺义军,打开城门迎接义军入城。起义军攻占天柱后,以汉寨为大本营,定名“九龙山”。行营王府驻城西汉寨场,后队驻剑河江口屯,护卫队扎冷水,前卫扎乐寨,王府设在“九龙山”的双凤岭上。营盘扎定后,姜以《奉天伐暴灭清复明统领义师定平王姜》发布文告,点将封王,封龙海宽为龙胜王兼元师,杨通甲为盘古王,周家粮为文德王,杨树勋为黔南王,张老九为乾兴王;陈大六、熊老旺、龙景亮、吴应春四人分别为东、南、西、北伯侯;加封杨日焕为王府总国师。同治元年(1862)五月,起义军作出北上、南进、西征进军计划。
六月二十一日,姜在邦洞召开誓师大会,留杨日焕守天柱城,其余将师分三路向湖南进军:右路由东大六、熊老旺、李恒吉率领,由邦洞出蓝田、占米贝、下碧涌、直取沅州;左路由龙海宽率领,由高酿取王寨汛,抵牛场,大败刘登清、龙甲三等地主武装,逼近会同;姜亲率中路主力军由款场,奔袭瓦寨、邛水和清溪,势如破竹。在玉屏城下与清军激战数日,击毙黔楚官军三千多人。乘胜而下,克晃州、阮州、会同等地。义军马不停蹄,所向披靡,继占靖州、通道,湘军节节败退,三湘震动。湘军告急文书雪片似地飞往京城,清廷急令湖南巡抚毛鸿宾调集湘中堵击太平军的“飞、靖、和、税”等三十二营湘军,配合曾壁光十六营黔军镇压起义军。七月,湖南巡抚毛鸿宾率湘军进犯天柱,贵州巡抚韩超率部由镇远攻邛水和清溪县,天柱县城失守,杨日焕阵亡。姜回师驰援,由晃州取道款场,与清军激战,义军失利,退守九龙山。八月十六日,清军集中主力进攻汉寨场。由于叛徒暗将抬炮灌水,抬炮失去占斗力,清军以“洋枪”、“洋炮”猛攻,义军伤亡惨重,姜急下令全部退守九龙山。清军用大炮轰击山寨,木城崩塌,房屋着火,九龙山失守。陈大六率队撤退南洞司司头、衙寨等地。姜退往高丘、高拐,在往大洋与陈大六、李恒吉会师的途中,与清军血战,由于叛徒张华秀、张华耀的出卖,义军误中清军伏击,姜应芳和龙海宽被俘,龙被押赴黎平杀害。这年九月,姜被押赴铜仁,由镇远知府曾壁光和铜仁知府陈昌运“会审”,问姜降不降?姜答:“若要我投降,难于上天摘太阳!”问姜还反不反?姜答:“若要我不反,除非地上石头烂!”清政府无奈,以酷刑将其杀害。终年29岁。
73#作者:yangtianxi  回复日期:2007-4-21 20:09:00
抗日名将吴绍周
贵州省天柱县偏处西南边陲一隅,但在中国近现代史上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中,却不乏仁人志士,其中,吴绍周就是被誉为“常胜将军”的一名抗日名将。吴绍周是一位地地道道的苗族将军,他一生戎马倥偬,在国民党军队里历任排、连、营、团长、师参谋长、旅长、师长、军长、中将司令。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时期,率部赴汤蹈火,与日寇浴血奋战,不仅展示了他的军事天才,也挽救了关中危局,是一位抗战有功之臣。他经历了南口、台儿庄、瑞武、西峡口等大大小小数百次战斗,特别是在台儿庄、西峡口战役中,吴绍周北部迎击日军,与日寇第十二军血战三个多月,取得大捷,同时打出了一支令敌胆寒的钢铁之师一百一十师的声威。这是他军人生涯中最骄人的战绩。他曾先后荣获国民政府中央军委会颁发的宝鼎勋章、云麾勋章、忠诚勋章等,被国民政府称为“智勇善战”的抗日名将。
吴绍周,苗族,别号子斌,1902年2月31日生于贵州省天柱县瓮洞克寨农村中,因家贫租佃陈姓的田耕种,并在克寨大路边开饭铺。祖父去世很早,家中全靠祖母和父母勤俭治家,父亲农闲做木匠,母亲养猪以及从事各项副业,每年节余,逐渐置田地十多亩,变成中农。吴绍周八岁丧母,九岁后由继母抚养,生活颇为艰辛。1917年6月高小毕业后升人天柱旧制中学第三期,于1921年12月毕业。1922年因家庭经济困难,无力到外省升学,得父亲同意,离开了家庭考入贵州学生营充当学兵。从此完全离开了农村,开始军旅生活。
吴绍周1925年12月从贵州讲武堂毕业后,由见习干起,历任排连营团师旅军长等职,参加过北伐和抗日诸役。吴绍周有一特点,就是于每次战役前,必须有一番精密的计划和充分的准备。战斗时有卓越的指挥。会战后,又必须召集干部会议,虚心检讨得失。所以他的部队愈战愈强,无论何时,总是保持充分的战斗力和常操胜算的把握。他的“善战”,也就在此。
值得一提的是,在抗日战争第一次战役“长城南口战役”中,王仲廉是师长,吴绍周任参谋长,参谋长是在指挥所替师长计谋所谓”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但王仲廉又派吴绍周参谋长率领一个支队兵力去打仗,且打得很好,在八年抗战中,国民党军队难有这样勇谋兼任的军师,不仅扮演运筹帷幄之神算军师,更率领一股杂凑部队前往求援军情,危急方面使战局趋于稳定是同军参谋长中少见之奇材。
第二次是台儿庄会战,吴绍周是一一○师副师长,师长张珍老军阀味浓,不太管事,全是副师长吴绍周指挥一一○师在台儿庄西北翼,保卫台儿庄起很重要的作用。吴绍周指挥所部抗拒日军功不可灭。可惜战史记载太少。台儿庄战后日军包围徐州一个向德国购买的大炮营,撤不出来,上级交付一一○师保卫突围,吴绍周已任该师师长,乃率全师与日军拚命突出重围,使重炮营终保全到了后方。
1943年吴绍周升任八十五军军长,秋天本军奉命去接收郑州黄河铁桥防日军占领的邙山头(黄河铁桥南岸),铁桥早已被国军破坏,日军进行抢修,吴绍周指挥所在军队炮兵营每天又进行大炮破坏,尽管日军不断抢修但仍难以通行,对日军造成了威胁。但当时炮力有限,又未派德国的新型大炮来,无力对日进行强有力的炮击,以至使日军运来东北最坚固的架桥材料把桥修成,将新型战车几百辆及多数重炮运来河南,发动了中原会战。当时吴绍周对日军的战术判断甚为正确,认为情况很不利,并下令他的炮兵营中的十二门大炮尽量向后方安全区转移,为的是不能让宝贵的炮丢失被俘。结果炮兵营官兵冒死将这些炮全部拖到后方豫西峡口。这次大战好几个军的大炮都因未安排好全被俘去损失惨重。而吴绍周撤去的炮在次年西峡口战役成为主火力,对打击日寇起了非常大的作用。在当时,当军长或师长懂炮兵又会运用炮兵也爱惜炮兵的实在太少,吴绍周就是这样难得的人。他能打胜仗与此有很大关系。
西峡口战役是八年抗战中以弱制强的作战而能创造四次大歼灭的胜仗,是仅有的一战役。全战役中第一次重阳店及第二次豆腐店歼灭战都是八十五军军长吴绍周指挥的。重阳店之战是采用后退两次诱其主力,当其残部溃逃往东面河店时又派一师直捣其后方使敌溃不成军,实为漂亮的一仗。
抗战结束后,吴绍周曾在解放战争中与刘邓大军遭遇,在双堆集战斗中与黄维一道被人民解放军所俘,送北京广安门解放军官教导大队学习改造。吴绍周在学习期间,美国发动了朝鲜战争,毛泽东向全国发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吴绍周一同参加美军战术研究班。吴绍周所在的八十五军大部分是美械装备,他对其优劣、性能了如指掌,提出对付美军一是夜战,夜间发动突袭;二是近战,利用堑壕隐蔽接敌,抵近射击爆破。最后由杨伯涛执笔,完成了一篇六万余字的资料《关于美军战术之研究》,呈送毛泽东及中共中央军委批阅,对志愿军了解美军的战略战术,有力地打击美国侵略者起到一定的作用。
在台湾的重要档案中有一记录这样评价:吴绍周服务军职以来,历时几十年,未曾因私返家,视部队如家庭,数十年如一日,看他这样公忠为国,坚苦弘毅的精神,实可算是一个模范军人,尤其他身经百战的丰富经验,更是将领中难能可贵的。他的体格强健,少生疾病,习于勤劳,不惯闲逸,公余除研究克劳塞维兹战争论纲要、及各种战史与政治经济问题外,无他嗜好。他对军费管理极严,从不贪污挪用公款,是一个廉洁军官。他常常表示“此身一息尚存,报国之志,决不稍懈;现代科学进步,一日千里,军事亦随之演变,今后甚愿获一机会,出外深造”。可见他的抱负,至为宏大,他的向上精神,是没有止境的。
吴绍周遗有《自传》、《蒋军第八十五军在淮海战役中被解决的经过》、《西峡口》、《汤恩伯述略》等珍贵文史资料,藉以启迪当代,昭示后人。
1952年,吴绍周获得人民政府宽大处理,释放回到长沙定居(他的家属已由武昌移居长沙)在家中打纱织布,自食其力。后陈明仁将军从北京到湖南探亲,向有关部门反映,吴绍周视力不济,工作和生活上应适当给予照顾,于是组织上分配吴绍周到长沙织布社从事管理工作。之后聘请他为湖南省文史馆馆员,1962年,经中共湖南省委统战部提名,吴绍周出任湖南省人民委员会参事室参事。1965年5月10日不幸中风,在家中溘然长逝,享年62岁。
74#作者:yangtianxi  回复日期:2007-4-21 20:13:00
李世荣
(1888-1957),字子仁,侗族贵州剑河人。曾在武昌陆军第三中学读书,1911年参加武昌起义,任总司令部高级侦察员兼总督 战指挥官,"因智勇双全,勋劳卓著",受国民革命政府嘉奖,并保送 到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深造,毕业后历任讨袁护国军营长、主任参谋、旅长等职,1920年赴日参加国盟会,回国后,曾以黔军总代表身 份出席广州军政会议,1924年任建国联军第十一军军长等。孙中山逝世后被排除军界,隐退归田。1957年逝世于原籍。他留下的 文学作品数量不多,主要是诗歌,但较有特点,如《手拿钢刀九十九》、《花花世界世界花》、《辛亥革命未成功》、《五谷丰登乐异常》、《万水滔滔都向东》、《齐吹太平萧》等。
75#作者:猫眯儿乖乖  回复日期:2007-4-22 00:27:00
嘿嘿我也算个人才吧~
76#作者:劝农亭  回复日期:2007-4-22 00:35:00
还有温家宝呢,也是贵州人呀.好像是思南人吧.
77#作者:ljin1215  回复日期:2007-4-22 16:38:00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
男,汉族,1942年9月生,天津市人,1965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7年9月参加工作,北京地质学院地质构造专业毕业,研究生学历,工程师。
78#作者:ljin1215  回复日期:2007-4-22 16:39:00
这才是温家宝的简历!晕死
79#作者:jeraiy  回复日期:2007-4-26 20:36:00
张道藩(1896-1968)贵州盘县人,字卫之,原名振宗,笔名余暇摩登夫,号思雪楼主人。历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中央组织部长,中央宣传部长,编辑《文化先锋》,去台湾曾任“立法院长”等职。早年留学英法,专攻美术.
----------------------------------------------------------
师大正在进行对他的专题研究
80#作者:邛水客  回复日期:2007-4-27 09:13:00
劝农亭 回复日期:2007-4-22 00:35:00
还有温家宝呢,也是贵州人呀.好像是思南人吧.
========================================================
你说的是廖习农吧
呵呵
82#作者:前路知已  回复日期:2007-5-6 17:20:00
欧阳自远
不必多说了吧!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
83#作者:龙腾77  回复日期:2007-5-6 19:56:00
认识了很多人
尊敬:)
84#作者:沙滩老鳖  回复日期:2007-5-7 15:36:00
贵州的骄傲啊
85#作者:救赎者  回复日期:2007-5-10 04:38:00
镇远侯顾成
顾成在贵州,以镇远侯闻名。最初的官职为卫指挥,镇守贵州(明前贵阳),而不是镇远府。但他后来受命为总兵官,领军平定思州、思南土司纷争,促成贵州建省。《镇远府志》以顾成对“开黔有功于镇远者”,将其传略录入《名宦志》。《太宗永乐实录》及《明史》皆有传。
船民之子  帐前亲兵
顾成,字景韶。生于元文宗天历年间(1329年前后)。祖籍湖南湘潭,祖父以渡船营生,往来于江淮之间,日久定居江都(今扬州)。其父生平典籍不载,但记,成少壮勇,大有膂力,喜习武事,善于长槊(茅)。因自纹其身,乡里人称他“顾花子”。
元末,朱元璋率大军渡江。至正十六年(1350),扬州归附。顾成遂投奔大将军麾下,时年二十五六岁。朱元璋见他武勇,选为帐前亲兵。初授百户,从诸将征伐。后升金吾卫副千户,带刀宿卫扈从。
尤其镇江之役,与勇士十人转战入城,被敌兵捕获。十人皆死于刀下,惟顾成跃起,挣断缚索,将持刀的刽子手扑到,得脱归宋。复引导后续部队,将城攻克。“大小数十战,皆有功,进坚城卫指挥佥事。”后来随军伐蜀,攻罗江,擒元帅以下二十余人,进降汉州。四川平定后,“改成都后卫”。六年(1373),擒重庆叛军杨元保。洪武八年(1375),调守贵州。
受命入黔  镇守贵州
顾成在黔,任贵州卫指挥。洪武九年(1376年)冬,因“新添瓮傍蛮仡佬叛”,受命讨平。十五年(1382)春,明军远征云南,顾成受征南将军颖川侯傅友德的派遣,出守普定,搤其后路,击退西堡蛮一万五千人对府城的进攻。所属诸蛮前来归顺,朝廷设普定军民府,以土著者额为知府。二十三年(1390年),顾成在普定因“蠱政受脏,及潜用玉器等物”,应依法查处。朱元璋憎恨贪官污吏,严惩不殆。却“念成旧劳,诏勿问,但令都督府移文取其罪状,以诫将来”。顾成获得宽大,尤更奋力。二十九年七月(1396年8月),因“从征有功”,升任右军都督府都督佥事,佩征南将军印。
自洪武三十年三月至六月(1397年4至6月),相继平定水西、普定及靖州土司叛乱。在黔十余年。“讨平诸苗侗寨数以百计,皆诛其渠魁,抚绥余众,恩信大布,蛮人帖服”。同时还参与贵州卫城的修建。
贵州卫城垣始建于宋代,元军入黔,将其更名为顺元城。明初在此设贵州卫,因其“城址狭隘,城垣单薄”,时任贵州卫指挥顾成与都司马烨于洪武十五年(1382年),改土城为石城,并由“钟鼓楼”(位于今勇烈街)向北推进到贯城河,将城区扩大。“西南临河(南明河),东北有池”。共一千三百零九丈六尺五寸,高二丈二尺,基宽二丈,垛口共二千二百四十三个,城门楼阁共六座五门,小月楼共十五座,水关二座,城铺四十七座。五门为:东曰武胜(后称老东门),南曰朝京(后称大南门),次南曰德化(后称次南门),西曰圣泉(后称大西门),北曰柔远(后称北门)。
靖难归顺  侯封镇远
顾成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奉诏返京,建文元年,任右军都督。“靖难”事发,从耿炳文出兵抗御。在真定被挚,缚送燕王。朱棣不杀,且命解其缚,曰:“此天以尔授我也。”将其送至北平,辅佐世子居守。南(建文)军围城,防御调度,皆听之于成。燕王即位,论功封镇远侯,食禄千五百石,予世券,命仍镇贵州。
永乐元年九月十六日(1403年10月12日),上言御北之策。即于边境高其城垣,深其壕堑,屯田储积,操兵养马,以备不虞;并请皇上早立东宫,以定国本。副理万机,永安宗社,使天下臣民共享太平之福!得到成祖的嘉奖,赐敕褒之曰:
卿祗事皇考,从联于艰难之际,忠而自信,勇而善谋,协成匡济,劳绩居多。爰命往旧邦,用佚高年,乃心不忘朝廷,以嘉言来献,眷乃忠诚。良用喜悦。
永乐六年三月(1408年4月),年逾古稀的顾成奉召还京。赐曰:“卿年高,久处远外,勤于边务。朕思念不忘,可即还京,用少佚劳勋;亦慰朕延伫之意。”四月,顾成入见,成祖慰劳再四,赐白金二万两、钞四万贯、文绮三十表里。顾成不安于闲居京城,。“未几,固请还镇”,得到成祖的应允。
除恶安邦  促成省治
永乐六年六月二十四日(1408年7月18日),顾成复受命,以镇守贵州镇远侯,率贵州都司官军,及泗城州土兵,征剿播州等处叛蛮,再次入黔。顾成性本忠谨,初居北平时,虽多次谋画,然终不肯将兵,赐兵器亦不受。奉命用兵,亦不乱杀,但因恨“蛮夷叛服不常,俘获至者则杀之”。成祖敕曰:“卿镇边疆,必使蛮夷怀恩服义,安生乐业,则朝廷得怀远之道,而卿有及人之惠矣!”但仍信任如常。十年正月初八(1412年2月19日),成祖因“久不晤卿,寤寐弗忘,特赐钞三贯”,敕其“强食自爱”。
永乐十一年(1413年)春,思州、思南两宣慰司土官构兵,顾成受命平定。此二宣慰司皆为田姓,明军入黔,思南土司田仁智、思州土司田仁厚先后扫附,即以故官授之,命世守其地。此后,历年纳贡,并受到朝廷的赏赐。然而,思南宣慰使田宗鼎(仁智孙)凶暴,与副使黄禧构怨,奏讦累年。朝廷以田氏世守其地,曲以保全,而改黄禧为辰州知府。不久,思州宣慰使田琛(仁厚孙)与宗鼎争沙坑地有怨。黄禧遂与田琛暗地勾结,攻击宗鼎,数相攻杀。
禧琛得势,琛自称天王,妻为地主,禧为大将。复将宗鼎弟杀害,并挖其祖坟,“掳其母尸,尽掠其人畜资财,所过残害其民”。宗鼎向朝廷申诉。成祖“屡敕田琛、黄禧赴阕(朝廷)自辩,皆拒命不至”。因防其有变,遂命行人蒋廷瓒往召之,复命镇远侯顾成以兵五万压其境,将田琛、黄禧擒获(亦说“上密遣成率校士数人,潜入二境,执琛、宗鼎去”)。械送京师治罪,宗鼎同罪。
八月,思州台罗等寨复叛,顾成受命为总兵官,都督梁福等为副总兵,统帅湖广、贵州二都司及武昌三护卫所官军三万人进剿。“但虑杀伤过多”,特谕旨:师“至境上,且按兵不动,先遣人斋敕招抚,如不服,然后进军。”顾成遵旨招谕不从,遂发兵征讨。于十二年(1414)春,将为首的普亮等擒斩,平息了叛乱。
叛乱既平,朝廷遂于当年,决定以思州二十二长官司分设思州、新化、黎平、石阡四府,思南十七长官司分设思南、镇远、铜仁、乌罗四府。其镇远州、务川县,亦各随其地分隶,而于贵州设承宣布政司,即行省,以总八府。蒋廷瓒为第一任布政使。从而结束川、滇、楚三省分治贵州的历史。也就是说,顾成平定思南、思州之乱,促成贵州省治的建立,功不可没,名垂青史。
86#作者:救赎者  回复日期:2007-5-10 04:45:00
1879年11月6日,先生在安顺县幺铺诞生。先生父亲不识字,性情刚正果决,不问家事。在家中自称“老子”,常说:“老子不识几个字,一生吃方不少,在儿子拿去读书,小儿子拿去做生意。”先生母亲则彬彬有礼,治家教子皆有方法。每逢家务事做完,就对儿女讲对贤节烈、《石头记》、《水浒传》等故事,或口授民歌儿谣。先生常诵于人的儿歌“一张白纸飞过街,哪个读书哪个乖,人人读书想官做,丢下秧苗哪个栽?”即得于其母之口。先生的思想与人格,亦基植于此。
1911年9月14日,贵州宣布独立,成立军政府,拟订先生为交通部长,先生坚辞不受。辛亥革命成功,唐继尧入主贵州,号为“清明”,任命黄干夫为实业司长。干夫所创办的劝工局、农事试验场、女工讲习所、商品陈列所、公园及全省矿工实业计划,先生都为其出谋划策。当时凌秋鹗也有国税厅坐办任务,不能兼顾校事。先生被推举为校长,时在1913、1914年。袁世凯蓄意称帝,贵州当局观望,达德学校以先生为首通电反时,群情震骇。先生又把粱启超的“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一文以示铜仁驻军团长、老友彭公武先生,彭讨袁之志毅决,全省相继明确讨袁。袁氏既倒,戴戡率黔军入川,显赫一时。彭公武想要先生为其共谋夔州县政。先生带病偕若飞星夜逃避,过川军界、几遭不测、上峨嵋山,三月而返贵阳。
87#作者:救赎者  回复日期:2007-5-10 04:47:00
陆荫辑
陆荫辑中将.他是盘县人,抗战区间任二十一集团军参谋长,军训部总务厅厅长(时白崇禧任军训部部长);保定军校毕业,学炮科;和白将军是同学,“白崇禧回忆录”大约在P17提到过他;他和谷正伦是连襟,他的夫人及谷的夫人陈瑜,陈瑾是达德学校的学生,师从黄齐生先生.他还有后人在筑.
88#作者:救赎者  回复日期:2007-5-10 04:51:00
尹珍(公元79~162),字道真,东汉牂牁郡毋敛(今正安县)人,今正安县新州镇的古毋敛坝,是尹珍居家、讲学、墓葬之地。和帝永元十一年(公元99 年),尹珍20岁时,跋涉千里,到京师洛阳,拜著名儒学大师、经学家许慎为师,研习五经文字。学成,于公元 107 年回故里。手建草堂三楹,开馆教学,西南地区自此始有学校教育。尹珍从地方事教育,声誉渐著,后汉朝廷向地方选举孝廉,地方官以其精通经学,选入文学科目,向朝廷举荐。桓帝永兴元年(公元153 年)学者应奉任武陵郡太守,“兴学校,举侧陋,移风易俗”。尹珍就近前往拜应奉为师,学习图纬,通三才,师生并显一时。《后汉书•西南夷列队传》载:“桓帝时,郡人尹珍,自以生于荒裔,不知礼义,乃从汝南许慎、应奉受经书图纬,学成,还乡里教授,于是南域始有学焉。珍官至荆州刺史。”尹珍功成名就,但年老体弱,遂辞官还乡,将原学馆改名“务本堂”,矢志育人。公元 162 年病逝,葬于务本堂后。尹珍是贵州文化教育的鼻祖,“凡属牂牁旧县,无地不称先师。”也是著名书法家。尤精隶书。唐代张彦远《法书要录》引录南北朝时期宋朝王愔所著《文字志》,所列秦汉以来著名书法家120人中,便有尹珍其名。尹珍在桑梓办学授徒,尽心竭力,死而后已,其伟业受后世敬仰。明代贵阳三个书院设尹珍专祠,清代遵义府学教授莫与俦创立汉三贤祠中,专设尹珍祠,贵阳扶风山王阳明祠内附设尹道真祠,印江、铜仁等县之书院中均设尹公祠。四川境现为重庆市的南川县、綦江县均建尹子祠。公元 880 年唐人崔礽在今绥阳县旺草场立尹珍讲堂碑。境内新州镇的尹珍“务本堂”及“汉儒尹公道真先生之神位”碑,遗迹尚存。清代遵义知府赵遵律《尹珍考》,正安知州于钟岳《尹道真先生务本堂碑记》对尹珍的身世籍贯作详细考证。民国 32 年(公元1943年)出版的《贵州名贤传•尹珍传》载:民国期间,经中央政府批准,将正安县划出一部分另置新县,命名“道真县”以志纪念。
89#作者:救赎者  回复日期:2007-5-10 04:54:00
奢香夫人
奢香,彝名舍兹,生于元顺帝至正二十一年(公元1361年)、系(四川蔺州)宣抚使、彝族恒部扯勒君长奢氏之女。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年方十四,嫁与贵州彝族默部水西(今大方)君长、贵州宣慰使霭翠为妻。其夫霭翠,彝名陇赞阿期,系贵州彝族默部德施氏勿阿纳四十六世孙,元末袭任顺元宣抚使,八番顺元宣慰使加云南行省左丞。明太祖朱元璋灭元后,在金陵(今南京)建立明王朝中央政权,于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撤销原元建制,设贵州宣抚司。霭翠与水东的宋蒙古歹、普定的女总管适尔等先后率部归附明王朝。朱元璋皆"予以原官世袭","赋税听其输纳"。以霭翠为贵州宣抚使;宋蒙古歹为宣抚同知,并赐名曰"钦"。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朱元璋鉴于霭翠统辖的水西领地较广,是控制川滇黔边境的战略要地,民族众多,具有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兵力强大,行动统一,其对西南政局的稳定,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于是下诏,"升贵州宣抚司为宣慰司,以霭翠为宣慰使,宋钦为宣慰同知,令霭翠位各宣慰之上,设治所于贵州城内(今贵阳)"。奢香自幼聪明能干,好学深思,婚后成为霭翠的内助,经常辅佐丈夫处理宣慰司的许多政事。在与丈夫共同生活的过程中,奢香逐步增长了摄政理事的政治才能,以贤能闻名水西各部,受到族人爱戴、尊称为苴慕,即君长之意。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水东的宋钦死去,由其妻刘淑贞代袭宣慰同知一职。同年,霭翠病逝。由于子尚年幼,不能承袭父职,奢香毅然克忍居孀抚孤之痛,代袭贵州省宣慰使职。
奢香袭职摄政后,正值明王朝揭开消灭故元梁王政权,统一云南之战的帷幕。盘踞在云南的割据势力主要有故元梁王和土酋段氏。梁王巴匝刺瓦尔密以昆明为其统治中心,在明王朝建立后,仍奉元朝正朔,服从退据蒙古沙漠的元朝残余势力的命令。土酋段氏控制着大理一带,虽然直属北元政府管辖,但处于半独立状态。洪武十四年九月,明太祖朱元璋命颖川侯傅友德为征南将军,永昌侯蓝玉为左副将军,西平侯沐英为右副将军,率师30万人,从四川、湖南兵分两路,经贵州南征云南。盘踞在云南的元蒙割据势力视云、贵、川三省交界处的黔西北为军事重地,暗中与这一带的土酋相勾结,企图屯兵固守,阻止明军征讨。奢香审时度势,以国家统一为重,坚持不卷入使西南分裂割据的旋涡,积极让明军在水西境内安营扎寨,主动贡马、献粮、通道,支持明军经贵州进伐云南。再是凭借水西与西南彝族各部的宗族姻亲关系,亲自出访乌撒(今威宁)、芒部(今云南镇雄)等地,向诸土酋宣以大义,晓以利害,进行劝说开导,从而使割据势力失去支持。明军顺利进入云南,一举消灭元守军,梁王自缢而死;再又挥师攻克大理,土酋段氏就擒,从此结束云南割据势力的统治,使明王朝实现了对西南边陲的统一,奢香为国家的统一,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明王朝派驻贵州的封疆大吏--都指挥使马晔,执大汉族主义偏见,视奢香为"鬼方蛮女",对其摄贵州宣慰使职政绩卓著,忌恨不满;好事贪功,企图以打击彝族各部头领为突破口,一举消灭贵州少数民族地方势力,"代以流官"、"郡县其地",达到邀功朝廷,专横贵州的目的。因水西奢香力量最强,就把矛头对准奢香。为此马晔作了充分的武装准备,等待机会。是时,有人污蔑奢香,马晔即借机将奢香抓到贵阳,用彝族最忌讳的侮辱人格的手段"叱壮士裸香衣而笞其背"。以为如此激怒奢香,扩大事态、就可趁机出兵,大动干戈。奢香无辜受到辱挞,极为忿怒,折断所佩革带。与宣慰同知刘淑贞"走诉京师",朱元璋下定决心召回马晔,定以"开边衅,擅辱命妇"之罪,将其下狱。然后赏赐奢香金银和丝织品等物"遣之归","命所过有司,皆陈兵耀之"。临行,马皇后又在御花园设宴款待奢香,郑重饯别,奢香在同马晔的较量中,"居然巾帼丈夫雄",终于兵不血刃,洗雪挞辱,金殿胜诉,扬眉吐气。她的胜利,客观上起到了反对分裂,消弭战乱,维护了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进步作用。
90#作者:救赎者  回复日期:2007-5-10 04:58:00
杨龙友,名叫杨文聪,以龙友为字,又号山子。明代万历二十四年(1596),杨龙友诞生于贵阳城南郊的石林精舍。故居已荡然无存,大概就是在南明畔某一风景佳丽的地方吧。这里住着一个书香人家,父亲杨师孔是个有学问的人。杨龙友少负不羁之才,文章剑术兼擅其能,尤耽书画,意有所会,即伸纸泼墨,如风驰电掣,不能自休。他自幼癖嗜山水,十岁即从父登临泰山,朝观日出暮谒月为“烟峦翠霭”所迷。天启四年(1624),阖家随父移居南京,住在"二水中分"的白露洲,时年二十八岁。居南京,对秦淮秋月,流连忘返。偕同父亲畅游天台、雁荡,湖光山色,月影松明,冲惟相狎,恰如读旧书,见故人。遍历江浙山水,情随景移,景随情迁,跌宕风流之气,大为抒发,于是为诗、为文、为画,成为誉满江南的风流才子。
杨龙友以"诗书画三绝"闻名于世,是一个"得诗画之中三昧"的奇才。
说到杨龙友的画,南京城里的无人不知,"虽片楮尺幅,人争宝之" ,与董其昌、王时敏等大家齐名,合称“金陵九子”。他作画,能"纳天地灵秀之气"于胸中,“奇者移而幻,巧者移而淡,俊者移而深,丽者移而幽,奔而峭者移而静且远" ,自然、逼真、悠远而得神韵。执明末画坛牛耳的董其昌,见了《山水移》,大为惊叹:”杨龙友生于贵筑,独破天荒,所作台荡等图,有宋人之骨力去其结,有元人之风韵去其佻,余讶以为出入巨然、惠崇之间,观止矣!
91#作者:救赎者  回复日期:2007-5-10 04:59:00
虽然,他是一个书生,但并非只会摇着牙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他颇知兵事,一旦有机会报效国家,“如锥之处囊中,其未立见”,引吭高歌,唱出了一曲震撼人心的“大江东去”。就在弘光王朝建立的那年,杨龙友被起用在兵部任事,监军京口,观长江形胜,以金山踞于大江之中,地控南北,为兵家必争之地,于是奏请筑城以资防御,借以阻止清兵南侵。不久龙友升迁兵备副使,分巡常州、镇江二府。正当此时,清兵大举入关长驱南下,扬州陷落,史可法就义人民惨遭杀戮,造成了骇人听闻的“扬州十日”。及至清兵临江,杨龙友驻扎金山,扼长江天堑与清军隔江对峙。清军以竹木编成大筏,置灯火于筏上,夜半放之中流,大举来攻。杨龙友下令以炮轰击,清兵一败涂地。“羽扇纶巾”,又何尝没有狂虏“灰飞烟灭”的壮举?
然而,大厦将倾,谁又有回天之力。清军以破竹之势席卷江南,于五月初九乘迷雾潜渡偷袭,迫岸而明军方知,怆惶列阵于甘露寺,遂为清军所败。南京失守,弘光政权就此覆灭。八月,朱聿键在福建称帝,建立隆武政权,以龙友为兵部侍郎,不久升任闽浙总督。清军蜂拥而至,八路进攻福建,龙友独木难支,退守蒲城。于八月二十五日壮烈殉国,时年五十二岁。龙友全家妻妾、子女及仆从三十六口,一同赴难。正是:“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
蒲城人民慕其气节,为之举衷肠,将其忠骨埋于大树之下。嗣后与同时赴难的孙临的遗骸,同葬于城东三十里的枫香岭,人称“双忠墓"."国存犹尽瘁,事去独存仁”,青山处处埋忠骨霜叶红似二月花。望烟波万里,谁吊忠魂?
92#作者:救赎者  回复日期:2007-5-10 05:03:00
谢三秀
在明代贵州文坛,谢三秀是首屈一指的大家,在全国诗坛上享有盛名。在戏剧批评方面,谢三秀也是颇有建树的剧评家。他最早从“声色技艺”的美学观来评论戏曲演员。
谢三秀约生于明嘉靖二十九年(公元1550年),卒于明天启四年(公元1624年),字君采,号元瑞,贵州新贵(今贵阳)人,祖籍扬州兴化。他博学多才,但官运不通,性好远游,喜交名士。与江南名公汤显祖、李维桢、王稚登、何无咎等人友情甚笃。他辞官后,闲居在贵阳南明河畔的寓所“远条堂”,与住在“石林精舍”的杨愿之(杨龙友之父)、“江阁南园”的赵玉芩等人酒往文还,盛极一时。其《雪鸿堂诗集》(录诗千余首)和《远条堂诗》,广传江南各地。李维桢《雪鸿堂诗集·序》评他的诗歌创作:“整而不滞其气,雄而不亢其旨,深而不晦其致,清而不薄其辞,丽而不浮,诗家诸体无不精当,诗品诸妙无不具备”。王祚远赞“其业播之天下,若吴、若越、若楚、若闽、若岭南、若江右,皆知黔有君采”(《远条堂题词》)。公元1936年贵州通志馆曾收得谢氏诗作181首,辑为《雪鸿堂诗逸》三卷附补共一册,编入《黔南丛书》。
谢三秀与著《玉茗堂四梦》的戏剧大师汤显祖(公元1550年—1616年)交情甚厚,互慕才学。汤、谢二人的人生经历、政治思想、文学观念颇为相似。汤显祖亦好漫游,生性高傲,不愿接纳权贵。汤显祖对阳明心学极为信服。他在《答邹宾川》的信中说:吾“幼得于明德师,壮得于可上人。”明德师即罗汝芳,是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的再传弟子。可上人指达观,即抨击程朱理学的紫柏和尚。在《寄石楚阳苏州》中,他还提到李百泉,希望寻求其《焚书》。李百泉即李贽,更是泰州学派的“异端之尤”。汤显祖不仅站在晚明进步的启蒙思想家一边,而且从“王学左派”的“百姓日用即道”的哲学思想出发,富有创见地提出了一个与程朱理学的“理”直接相对抗的“情”的观念。“情”的核心就是“贵生说”(《汤显祖集·贵生书院说》),就是对人和人权的尊重,也是对传统“君臣父子”礼教的反叛。
谢三秀对汤显祖的“贵生说”心灵相通,一拍即合,因为他在贵州经历过万历年间的“播州之乱”、天启、崇祯年间的“奢安之乱”以及无休止的“绿林之患”,对“十里荒村路……贫家静罗雀”(《村行即事二首》),“腥血淋漓乱棘中,残骸枕藉沉潭里”,“绿林之患无时无,黔民泪尽眼欲枯”(《焦溪吟简呈藩参苍麓马公》)的劳苦民众深怀同情;对统治者及其骄奢淫逸的生活极为反感,他在《蛮娃曲》中慨叹说:“葛叶萋萋葛藤绿,扌妥葛为丝给春服;经丝易脆纬丝柔,裂指犹嫌避不速。破窗风急寒火也生,流黄轧轧无停声;织成未敢问刀尺,明日输租应到城。到城杼轴归公府,吁嗟蛮娃亦良苦!”谢三秀用“北里春风歌舞人,曲罢罗裳弃如土”的奢侈生活,来反衬少数民族姑娘将辛苦织成的葛布去充租税的遭遇。
汤显祖对谢三秀极为推崇,在《养龙歌·送谢玄瑞吴越游兼呈郭开府》一诗中,称他怀有“经略才”并视之为不可多得的“知己”(“君不见黔台水镜留青螺,一人知己将无多”)。因而,当谢三秀游江南时,汤显祖便与之情投意合,相见恨晚。他将这种喜悦的心情记录在《送谢玄瑞游吴》的诗中:“几年空谷少闻莺,恰恰惊春得友声;家在东山留远色,客来南国见高情;樽开元夕花灯喜,坐对前池雪水清;万里龙坑有云气,飞腾那得傍人行。”谢三秀游吴返黔后,汤显祖对他思念尤深,在《春夜有怀谢芝房二绝句》中,说:“几年元夕”,“每到灯时举一杯,参军书去隔年回”。汤、谢二人的交往,尤其是汤显祖的“贵生说”对谢三秀的“声色技艺”观有较大影响。
谢三秀的“声色技艺”观充分体现在《听卢姬歌二首》中,此诗又名《咏歌伎卢玉秀》。诗云:草色罗裙玉腻肤,歌喉一串曰南珠。莫愁老去梁尘歇,此夜佳人道姓卢。垂柳丝丝拂曙烟,文莺百啭绣帘前。卢家少妇能娱客,肠断箜篌十五弦。
这首剧评诗赞扬卢玉秀歌喉如“南珠”般清脆,“文莺”般婉转;称她是具有“玉腻肤”的“佳人”;能弹奏有十五根琴弦的中型卧式箜篌(可见她演唱的是用弦管伴奏的昆曲),令人魂销“肠断”。这无疑是从美学的层面提出了一个评论演员素质高低的“声”、“色”和“技艺”的标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极为深刻、精当的戏剧理念。众所周知,中国戏曲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表演艺术。它将文学(剧本或条纲、诗词曲)、音乐(唱腔或声乐、器乐)、舞蹈(舞蹈、武打)、表演(做功、念白、杂技)、美术(勾脸、梳头)、服装(制作、扎靠)、道具(把子、马鞭、车旗)等方面的艺术创作融为一体。到了近现代,戏曲还融进了导演、制景、绘景(软景、硬景、幻灯片)、雕塑、建筑、灯光、音响、效果以及电脑技术等等艺术因素。它虽然是综合体,但其中却存在着一个主体、一个主导,这便是演员的表演艺术。其他的艺术因素都为台上的演员、特别是主要演员的表演服务。因此,史家称之为“角儿制”。古人称戏曲为“声色之艺”,也是着眼于演员的表演。迄今为止,在戏曲界能称为“角儿”的演员,仍必须具备三点:第一要有超群的“唱”(“声”);第二要有俊美的“扮相”(“色”);第三要有惊人的“绝活”(“技艺”)。谢三秀看到并抓住了中国戏曲长期以来所形成的以演员为中心的特色(它没有西方戏剧的导演中心),由此出发提出了评论演员艺术高低的“声色技艺”的观点,这就抓住了中国戏曲最本质的方面。另一方面,“声色技艺”观立足于“人”的观念。在上述戏曲的诸多艺术因素中,谢三秀首先看重的是人的因素,是作为人的演员所具备的艺术嗓音、艺术色相和所能达到的极限技艺。正是在这一点上,我们说他受到了汤显祖“贵生说”的影响。在诗中,谢三秀对卢玉秀从“夜”弹唱到“曙”,辛苦“娱客”的生存方式,对她虽有“玉腻”的肌肤,但已入“少妇”年纪,有“老去”之“愁”的命运,流露出真切的同情。这是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伶优们的人生、人权的关注。由此表现出谢三秀具有进步的民主思想。
谢三秀以声色技艺观来评论女伶时,往往侧重于赞颂女性的阴柔之美。如剧评诗《赠王姬玉华》,诗云:睡起听残莺,江窗漫理筝;柘枝元自媚,桃李本多情。月写低鬟影,风摇集佩声;妆成恐人妒,楼上独盈盈。
此诗以烘云托月的笔法,评说女伶王玉华的妩媚与多情,写得有声(“风摇集佩声”)有色(“月写低鬟影”),尤其是“妆成恐人妒”一句,点出王玉华在舞台上的风采神韵,给人以无穷的想像。因此,她也极为孤独。
谢三秀的“声色技艺”观在贵州乃至中国戏剧批评史上都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93#作者:救赎者  回复日期:2007-5-10 05:04:00
周起渭
[清](公元一六六五年至一七一四年)字渔璜,贵州贵阳(一作贵筑)人。生于清圣祖康熙四年,卒于康熙五十三年,年五十岁。康熙三十三年(公元一六九四年)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与史申义有“两诗人”之目。充浙江乡试正考官。洊升詹事府詹事。时姜宸英、汤右曾、顾图河等以诗古文辞颇负盛名,起渭相与角逐。起渭为诗,上自建安,下逮竟陵,无不研究,而尤肆力于苏轼、元好问、高启诸家。尝作万佛寺大钟歌,一时推为杰作。又著有桐野诗钞,《清史列传》行于世。
94#作者:救赎者  回复日期:2007-5-10 05:07:00
陈法
(1692-1766),字世垂,一字圣泉,晚号定斋,清朝贵州安平(今平坝县)人。清代知名学者和治水专家。清康熙五十二年(公元1713年)举人,同年秋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历任刑部河南司郎中,顺德和登州知府,山东运河道、江南庐凤道、淮扬道,大名道。为官清廉,悉心研究治河方略,以亲身体验著成《河干问答》一书,总结了历代治河经验,对后世治理黄河、淮河、运河有重要参考价值。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河道总督白钟山被弹劾,陈为之辨解,被革职发配新疆。到新疆后,他见当地无水井,乃亲自踏勘,掘地得泉,人民感其恩,取名"陈公井"。后遇赦归里,潜心治学。主讲贵山书院廿余年。著有《易笺》、《明辨录》、《醒心录》、《敬和堂文集》、《内心斋诗稿》、《犹存集》、《河干问答》等。还善书画,书法造诣尤高,有画作《玩易图》等。现贵州省博物馆存有手迹《监圣教序》和《塞外纪程稿》。
95#作者:救赎者  回复日期:2007-5-10 05:09:00
但明伦
(1782-1853),字天叙,号云湖,清朝贵州广顺州(今长顺县)人。为我国著名的抗英民族英雄。清嘉庆二十四年(公元1819年)进士,为长顺县"但家父子两翰林"之一。授翰林院编修,历任御史、湖南省、浙江省乡试主考官和会试同孝官。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任湖南岳、堂、澧兵备道,十年(公元1830年)赈洞庭湖大水灾,功绩显著。廿年(公元1840年)任江苏常、镇、通、海兵备道,廿一年(公元1841年)升任两淮盐运史。此时鸦片战争已爆发,广州失陷,英国侵略军北上,大肆骚扰我沿海各地和内河长江沿岸。但明伦坐镇扬州,积极防御,对内镇压土匪,四处购粮,救济居民,稳定人心;并大量购买木材、铁链、铁锚、硝磺和船只进行积极备战;又大力募盐民、水勇,设置团练进行操练,在沿江各地布防,严阵以待。七月十六日,英军入侵扬州门户三汊河时,但明伦一声令下,顿时锣声四起,伏兵四起,远近呼应,军民齐心杀敌,使侵略军感到草木皆兵,寸步难行,大败英军,乘胜追杀,一举收复瓜州。九月初一,将英军打出图山关外,水陆肃清,九月十三日,逼英军出海,但明伦带领军民打退英军。保卫了扬州,使扬州及江北数郡人民免遭战祸。扬州人民纷纷题咏颂扬,并绘制"纪德政"八图名《淮南与颂图》刻石纪念他。表彰他的爱国行为。但明伦文学造诣颇深,主要著作有《治谋随笔》、《升沈功记录》、《读史管见》、《资治通览观要》《耕织器具图说》、《白云山迹考》、《广顺州志稿》、《自批聊斋》等。特别是他的《自批聊斋》,功夫独到,是文学史上的优秀之作,他被誉为屈指可数的《聊斋志异》评论家。
96#作者:救赎者  回复日期:2007-5-10 05:11:00
西南巨儒"--郑珍
清史稿 列传二百六十九 儒林三
郑珍,字子尹,遵义人。道光五年拔贡生。十七年举人,以大挑二等选荔波县训导。咸丰五年,叛苗犯荔波,知县蒋嘉穀病,珍率兵拒战,卒完其城。苗退,告归。同治二年,大学士祁俊藻荐於朝,特旨以知县分发江苏补用,卒不出。三年,卒,年五十九。
珍初受知於歙县程恩泽,乃益进求诸声音文字之原,与古宫室冠服之制。方是时,海内之士。崇尚考据,珍师承其说,实事求是,不立异,不苟同。复从莫与俦游,益得与闻国朝六七钜儒宗旨。於经最深三礼,谓:“小学有三:曰形,曰声,曰义。形则三代文体之正,具在说文。若历代钟鼎款识及汗简、古文四声韵所收奇字,既不尽可识,亦多伪造,不合六书,不可以为常也。声则昆山顾氏音学五书, 推证古音,信而有徵,昭若发蒙,诚百世不祧之祖。义则凡字书、韵书、训诂之书,浩如烟海,而欲通经训,莫详於段玉裁说文注,邵晋涵、郝懿行尔雅疏及王念孙广雅疏证。贯串博衍,超越前古,是皆小学全体大用。”
其读礼经,恆苦乾、嘉以还积渐生弊,号宗高密,又多出新义,未见有胜,说愈繁而事愈芜。故言三礼,墨守司农,不敢苟有出入。至於诸经,率依古注为多。 又以馀力旁通子史,类能提要钩玄。仪礼十七篇皆有发明,半未脱稿,所成仪礼私 笺,仅有士昏、公食、大夫丧服、士丧四篇,凡八卷;而丧服一篇,反覆寻绎,用 力尤深。又以周礼考工记轮舆,郑注精微,自贾疏以来,不得正解,说者日益支蔓, 成轮舆私笺三卷。尤长说文之学,所著说文逸字二卷、附录一卷,说文新附考六卷,皆见称於时。他著有凫氏图说、深衣考、汗简笺正、说隶等书。又有巢经巢经说、诗钞、文钞,明鹿忠节公无欲斋诗注。
97#作者:救赎者  回复日期:2007-5-10 05:12:00
西南巨儒" -- 莫友芝
在中国历史上,云贵地外偏远,文化一直比较落后,鲜有以藏书闻达者。然而到清代晚期,黔南地区竟出了一个赫赫有名的藏书家,那就是莫有芝。更难能的是,莫友芝藏书活动以及目录学成就对后人的影响,甚至超过了同时代的其他大藏书家。
莫友芝(1811-1871)字子偲,自号亭,又号紫泉,晚号叟,是独山翁奇兔场上街人。莫与俦第五子。父亲莫与俦(字犹人),清代嘉庆四年进士,曾任翰林院庶吉士、四川盐源知县和贵州遵义府学教授,著有《二南近说》、《仁本事韵》、《贞定先生遗集》等书。莫友之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3岁识字,7岁读《毛诗》、《尚书》。他有感于元晖“竹外山犹影”的诗句,曾用“影山”二字命名其读书的草屋;
道光三年(1823),友芝随父到遵义,在湘川书院就读。当时,遵义府郑珍(字子尹)与友芝同窗共学,从事文字学、经学的研究,志同道合,成为莫逆之交。道光八年(1828),友芝考取秀才。道光十一年(1831),在省应辛卯恩科乡试,考取第十一名举人。以后屡试不第。
道光十八年至二十一年(1838-1841),友芝和郑珍合作受聘修纂《遵义府志》,历时4年而成,该志被梁启超称为“天下笫一府志”。在编纂中因疏忽原汉晋时遵义所属地名“郘亭”未作认真考证,他为警醒自己“郘亭”,以示终身不忘。《遵义府志》共48卷,33目,附目14,共80余万字。修撰《遵义府志》完稿后,道光二十一年(1841),父亲去世。次年,友芝继承父业,主讲遵义湘川书院。咸丰元年(1851),全家搬到城西南山下,自建草屋,屋名"影山草堂"。咸丰八年(1858),离家去京。咸丰十年(1860),友芝离开北京,随胡林翼去太湖。次年,随曾国藩到安庆,充幕宾,全家随迁安庆,代曾氏收购江南遗书,后又为曾国藩督领江南官书局,以校勘经史为任。江南访书时,与江浙一些大藏书家过往甚密,特别是与郁松年、丁日昌友好,经常在一起讨论藏书、研究版本。当时正值动乱初定,江南故家藏书多流於上海,莫友芝虽因财力所限,不能尽购,然此间过目善本无数,由此更丰富了他的版本目录之学。(莫友芝目录学代表作有二:一是《宋元旧本书经眼录》,这是他从同治乙丑(1865)至己巳(1869)数年间客游上海等地时所见宋、金、元、明椠本及旧抄本、稿本的记录,后由其子莫绳孙汇编成册;一是《<吕右加邓的右部分>亭知见传本书目》,这是他在《四库全书简明目录》上所作的版本笺注,是为版本目录学史上的扛鼎之作。此外,还曾为丁日昌编有《持静斋藏书纪要》二卷。)同治二年(1863),获《唐写本说文》残卷,经校勘,写成《唐写本说文解字木部笺异》,对文字学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治四年(1865),友芝任金陵书局总编校,定居金陵,以“影山草堂”名其书屋。影山草堂以明清精刻、精抄、精校本为多,尤以唐写本《说文解字》残本最为珍贵,是为唐宪宗元和年间遗物,曾国藩见此书后,赞叹不已,即命刻板传世,并为之题词:“插架森森多於笋,世上何曾见唐本!”二者均为稿本,不分卷。前者为藏书总目,后者为客游东南时的行箧书目。九年(1870),任扬州书局主校刊,李鸿章、张之洞邀友芝为武昌书院主讲,以衰老为由推辞不就。长子彝孙病逝,友芝遭重大刺激,身体日渐衰弱。次年,到江苏扬州及里下河地区寻找文宗、文汇两阁被焚后散失的图书,病疾发,不及医治,逝于船中。去世后,灵柩停在南京莫愁湖畔。后来,弟祥芝辞去江宁知县,护送灵柩返回遵义东乡青田山墓地。
莫友芝是晚清著名的学者,宋诗派诗人。毕生穷究经史,精于版本目录、金石的考证,其书法、诗文,均为一代名家,是影山文化的主要传人。他与郑珍并称"西南巨儒"。其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散文,留给后人1000余首,主要诗集有《郘亭诗钞》、《郘亭遗诗》、《影山祠》等。著作有:与郑珍合撰《遵义府志》,为郑珍《樗茧谱》作注,还有《黔诗纪略》33卷,《声韵考略》4卷,《过庭碎录》12卷,《亭诗钞》6卷,《唐写本说文木部笺异》1卷,《亭遗诗》8卷,《亭遗文》8卷,《影山词》1本,《宋元旧本书经眼录》3卷,《亭知见传书目》16集,《持静斋藏书纪要》2卷,《亭书画经眼录》4卷,《即亭经学》、《古刻抄》、《旧本未见书经眼录》、《资治通鉴索引》、《石梁记》各若干卷。
98#作者:救赎者  回复日期:2007-5-10 05:13:00
郑珍和莫友芝被誉为“西南两大儒”,他们是清代“宋诗运动”的代表人物,赢得了“清诗三百年,王气在夜郎”的赞誉。郑、莫合纂的《遵义府志》,梁启超称其为“天下府志第一”。郑珍是晚清的著名诗人、“经学”大师,他以实事求是的精神研究儒家经典,所著《巢经巢经说》等,多有创意。莫友芝是享有盛名的版本目录学家,他的书法在国内颇有名气,堪称一家。
99#作者:救赎者  回复日期:2007-5-10 05:15:00
何腾蛟(1592一1649),贵州黎平府人,字云从,亦字祥升,出身"书香"门第。祖父何志清,明嘉靖贡生,曾任四川夔州府开县主簿。父何东凤,明万历贡生,曾任云南楚雄府新州学正。传说腾蛟诞生之时,乡里人"忽见金色双鲤飞入何宅,顷刻消失,人皆以腾蛟为井里神鱼所化生"。传说神异,可见乡里人对腾蛟的敬重。
腾蛟稍长,便随父就读。父训课极严,有一天问书不解,父怒,举石砚击腾蛟的头,并责骂说:“子不受教,击死无悔。”于是腾蛟奋志不懈,考取了秀才,“岁试拔前茅”。但参加省里的乡试落第,在科试中,因文章刺伤时政,被置四等,父闻大怒,母亲廖夫人暗中使人报知,叫他不要回家。腾蛟于是躲在卖书的李静溪先生家含泪攻读。后前往内江投奔堂兄起蛟,想找兄长谋职。起蛟知道他的来意,想刺激他以求进取,便责令守门人不准他进门,送他一本《百中经》和铜钱一贯。腾蛟感到惭愧,便回到家乡,屏迹于郡郭外南泉山天香阁,刻苦攻读,昼夜不懈,磨练自己的志气。
明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贵州乡试,由于父亲去世,家境中落贫穷,腾蛟“苦乏资斧”,犹豫很久,幸得书店李静溪先生解囊相助,才启程跋涉赴省会试,考取举人。初任山西榆次县教谕,后历任山西介休、汾阳,河南南阳,陕西大兴等县县令。腾蛟治理南阳,“土寇”作乱,他采用"剿抚"的安民政策,曾亲自单骑往抚降敌,使四境得安,由是知名。
崇帧十一年(公元1638年),朝廷提拔他任兵部职方主事,晋升员外郎。十二月调山西口北兵备道。崇帧十五年春,奉命出任湖北郧阳兵备道。后“遭母忧”,辞官归里。孝服除后,起任淮徐兵备道。所在任内,皆以“才谞精敏”,廉明、勤政、爱民著称。
崇帧十六年(公元1643年)三月,督部史可法极力推荐,超拜他任右佥都御史,代王聚奎巡抚湖广。左师指左良玉,驻扎湖广的总兵官,手握重兵。当时湖北尽为农民义军所占领,仅存武昌一郡,左良玉大军素无纪律,将兵骄横。人劝腾蛟勿往,腾蛟说:"国家养仕设官,原以救倾危之急,当立千万年不朽之功;今日偷生畏死,岂人臣之责乎?"遂慷慨赴任。到任之后,他终日尽瘁边事,不问利害。而左良玉亦服腾蛟威望,倾心接纳,得以相安。次年春,遣将惠登相,毛宪文恢复德安府及随州,武昌得以稳定。
100#作者:救赎者  回复日期:2007-5-10 05:36:00
说了半天贵州名人,有一人不得不提,织金牛场镇,是织金洞至省城之间的一个寻常小镇。很少有人知道这里是丁宝祯故里,很少有人把它同那位名震晚清朝野、斩杀安德海,被曾国藩赞叹为“豪杰之士”的丁宝祯联系起来。丁宝祯原籍贵州,同治年任山东巡抚,光绪年任四川总督。丁宝祯在光绪十二年(1886年)4月逝世于四川总督任所时,光绪帝动容而称“遽闻溘逝,悼惜殊深”,川、黔、鲁百姓无不“思之辄陨涕”。丁公在山东历城华山下葬时,士绅百姓“郊野祭吊相属,奔者、望者、悲者、叹者……”的场面,更是令人感动。川、黔、鲁、豫等省的七名总督巡抚,应民众请求,纷纷上奏设丁公专祠,以供后人永世纪念。奏折陈述丁宝祯治水患、兴水利、重教育、严断案、通盐道、改盐制、创兵厂、肃吏治、济贫困等诸多事迹,结论几乎一致:功德在民。晚清贵州第一位出使西欧的外交官黎庶昌撰文说贵州自建省以来,显官名人出了不少,但论勋德之隆,无一人能及丁公。晚清维新重要人物、礼部尚书李端棻更是感于其功德胆识情操,把他与曾国藩、左宗棠等同推为中兴名臣,说到丁公,又不得不说说,中国的一道名菜"宫宝鸡丁"正确的写法不是“宝”,当然更不是“爆”,因为这个先任山东巡抚、再任四川总督的丁宝祯,曾加封太子少保,去世后又被封赠太子太保,故被尊为“丁宫保”,“宫保”是对少保太保的尊称。
这位宫保大人生平壮举颇多,但这些壮举不但壮了他不少声名,还因为“好这一口”而流芳千古了——也许应该说流“香”千古,因为宫保鸡丁确实是一道香喷喷的好菜。
这道"宫宝鸡丁"权当救赎者为各位奉上的宵夜了,今天谈古论今到此为止,容后再来,老扎,英子等等诸位可否记得救赎老友?望好.吾去也,呵呵
加入收藏夹
复制给朋友
分享到外站谷歌书签嘀咕QQ书签新浪微博百度搜藏开心网雅虎收藏人人网Delicious白社会MSN空间豆瓣
Google提供的广告
农民要致富 就栽8518核桃树
结果早,产量高,效益好农民要致富,就栽8518核桃树www.8518ht.cn
祭祀网站
无尽的爱给您专业个性化平台,纪念亲属随时随地,让爱永不凋零!www.eeloves.com
用户名:  密码:快速注册
点击[+] (最多可以插入 5 张图片)
清除 引用相册图片
验证码:

看不清,换一个

关于天涯 |网站地图 |联系方式 |广告服务 |版权和隐私 |招纳英才 |友情网站
Copyright © 1999-2009 天涯在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ICP证 琼B2-20060032号
举报

请选择举报类型
举报对象:在sdfas
举报原因: 广告 谩骂 色情 违法 其他
举报内容:
载入中...
0您如果想要使用举报功能,必须先登录哦~~

Google提供的广告
农民要致富 就栽8518核桃树
结果早,产量高,效益好农民要致富,就栽8518核桃树www.8518ht.cn
祭祀网站
无尽的爱给您专业个性化平台,纪念亲属随时随地,让爱永不凋零!www.eeloves.com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