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墓笔记青雪版小说:中外建筑史·第2讲?柱梁塑造出完美比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1 01:58:24

【本讲重点和难点】

重点:石材柱梁结构的基本形式;古希腊神庙的结构体系和代表实例;文艺复兴运动中对古希腊建筑美学的继承。

难点:古希腊神庙的美学成就。

思考题:

1、试论古希腊神庙的结构体系与艺术成就的关系。

2、与今天的事物相对比,说明古希腊神庙的体量(高度、体积、重量等)。

3、古希腊神庙的美从何来?

4、如何评价文艺复兴运动对古希腊建筑美学的继承?

5、简述古典主义建筑与文艺复兴建筑的联系与区别。

 

【讲稿】

 

古埃及金字塔用石块堆砌出巨大的体量。这种人造山岳虽然坚固,但是内部空间有限,除了墓室利用了“叠涩”技术之外,石块的其他结构形式运用得不充分。究其原因,我们不能不说金字塔巨大的体量在很大程度上约束了结构技术的发展。古埃及人几乎把所有精力都用在对金字塔施工技术的钻研上,其核心就是如何把无数体积和重量都十分巨大的石块顺利安放就位。

这种技术同样运用在古埃及的神庙上。新王国时期的法老意识到巨大的金字塔无法确保让自己的遗体获得永久的安息。他们转而把精力放在神秘的巫术仪式和隐匿遗体方面。为此他们修筑了大量神庙建筑。这些神庙需要更大的内部空间以便进行必要的仪式活动,因此不能再采用金字塔那样的堆砌结构,而是使用了脱胎于植物柱梁结构的石柱梁体系。

为了取得震撼世人的体量,神庙如同金字塔一样必须求大,为此古埃及人把石制的柱梁做得非常巨大。这样的结构在取得有效使用空间和承载结构自重方面显然遇到了瓶颈。结构所占的空间几乎和使用空间一样大,用今天的眼光来看,这是一种非常低效的做法。但是在当时,法老有能力消耗国家的财富来做到这一点。因此人们更多地着眼于古埃及神庙巨大的体量和神秘的空间气氛,而忽略了它的技术难题。

波斯帝国有着和古埃及一样强大的国力。波斯王修建了宏伟的宫殿,使用的材料的石材,结构形式是柱梁体系。可能是宫殿比神庙更注重使用性的缘故,波斯宫殿的石材比埃及神庙的尺寸要小很多,空间也更有效率。不过依然很难跨越石梁的跨度约束,体量大的建筑必须有很多室内柱子来支撑,比如波斯波利斯宫的百柱大厅,内部空间与埃及神庙尚有几分相似。波斯建筑注重对柱子的造型刻画,和埃及神庙的诸多不同造型的柱子一样,波斯宫殿上不同形式的柱子显然具有诸多特定的含义。

 

最为后世推崇的是与波斯隔海相望的希腊建筑。古希腊是由许多小城邦组成的。城邦的实力显然不足以修建法老陵墓和神庙那样宏伟的建筑。但古希腊人依然热衷于建造。

古希腊的建筑成就集中体现于神庙。希腊神庙和埃及神庙一样,也是采用柱梁结构,但是艺术效果完全不同。

希腊人有着完整而成熟的艺术理念,这种理念的核心是以人为核心的“完美”。在希腊人的世界观里,人的地位已经超越了自然,希腊神话中的主宰——众神——是以人的面貌出现的,那些半人半兽的造型留给了“邪神”。

不过,希腊人并不认为所有的人都是“美”的。柏拉图在《理想国》里指出,完美的人应当集智慧的头脑和强健的体魄于一身。强健的体魄包含了比例、对称、韵律、协调等诸多要素。

柱式是柱子的基本形式和比例关系,柱式是希腊神庙造型的基本要素。希腊柱式主要有多立克、爱奥尼、柯林斯三种柱式,分别取材于健硕的男性、成熟的女性和婀娜的少女,从比例和装饰等方面分别代表了强壮、优雅和华丽三种不同的风格。

在数量众多的神庙建筑中,最受人们景仰的经典之作就是雅典卫城建筑群。雅典卫城的主体建筑帕提农神庙就是多立克式,而它旁边的伊瑞克先庙采取的是爱奥尼式。两者运用对比的手法把希腊建筑的性格特色演绎到完美的境界。

帕提侬神庙是一座最标准的列柱围廊式神庙,平面为矩形,正殿向东,东立面和西立面相互对称。基座有三重台阶,正面由8根多立克式石柱托起三角形山花。整体造型绝对地均衡、对称和庄重,尺度合宜、比例优美。柱子线条饱满,细节丰富,造型采用了视差校正的手法,加强了稳定的效果。色彩庄重而不失欢快,除局部采用镀金装饰之外,基本保持了白色云石本色。作为雅典卫城建筑群的主殿,这座神庙充分展现了造型的整体性和层次的丰富性。在晴朗的日光下,利用围廊和构件本身的光影关系取得丰富的层次感,犹如圣洁的雕塑,与雅典娜女神的性格完全契合。神庙的外观充分照顾了作为民众游行、集会和朝觐的需求,而内部空间更为隐秘和肃穆,体现了神的空间的神秘感,更适合作为特殊仪式使用。神殿划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较大,是正殿,除入口以外,以三面双层叠柱的环绕,中间供奉6人多高的雅典娜立像,令人压抑和敬畏,取得与建筑外部开朗欢快气氛迥然不同的效果。西侧为国库,存放战利品和档案。总的说来,这座建筑作为民主和文明的缩影,主要是以其造型和外部空间效果而名垂青史。

 

古希腊建筑的传统被1000多年之后的文艺复兴建筑所继承。

在公元十四到十六世纪,艺术之花在意大利佛罗伦萨盛放,文艺复兴运动在这里拉开序幕。文艺复兴运动的建筑成就体现在很多方面,涉及到各种不同类型的城市建筑,特别是教堂、市政厅、图书馆、住宅等,同时它还在城市建设、广场、园林等方面成就斐然。文艺复兴的建筑理论家们还认真总结经验,撰写了一批理论著作,如《建筑四书》、《论建筑》、《五种柱式规范》等,对后世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比例理论是文艺复兴时期建筑美学最重要的基石。他们把人体比例与建筑物或建筑物中具有人的特点的某些部分的比例等同起来,以论证人体和建筑物在对称性和生命力方面的一致性。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理论综合了毕达格拉斯和维特鲁威的理论,对“黄金比”投入了很大的热情。所谓黄金比,就是(a+b):a=a:b,即1.618:1=1:0.618。这是一个几何作图做出的无理数,并非艺术家们所习惯的整数规范。但是,有人评价“黄金比”是“介乎绝对统一和绝对变化之间,在纯粹重复和无序混乱之间的完美的中间状态”,“体现了两个不相等的、不对称部分之间的均衡,即意味着占主导地位的部分既不太大,也不太小,所以这个比率马上显得清晰,具有公平的尺度”。注重比例和均衡,使文艺复兴建筑体现出一种高贵和优雅的气质。

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师对自己的每一项设计都精雕细琢,产生了一大批杰作和精品。在造型方面,他们注重以简单、纯粹的几何形体塑造建筑形象,在立面设计方面则下了更大的功夫。建筑师用水平线条将建筑立面划分为底部、中部和顶部三个大层次,以材料和质感的不同加以区分。底部分格较大,材质粗犷,显得厚重沉稳。中部细腻,线脚浅而柔和。顶部以精致的檐口作为结束。入口部分得到重点强调,其他部分用有规律排列的窗洞或图案形成有节奏的变化,富于韵律感。如阿尔伯蒂设计的佛罗伦萨鲁切拉府邸,立面分为三层,每层都安排了整齐的壁柱和水平线脚,底层每开间用小方窗,留出较大面积的墙面以呈现稳定感,二、三层用半圆券窗,顶部用多层线脚组成的挑檐统一全局。同城的吕卡蒂府邸是建筑师米开罗佐的杰作,立面上三层墙面处理各不相同,底层以粗石砌筑,二层用平整石块但石块间的缝隙较宽,三层与二层石材相同但用对缝的方式砌筑,显示出有韵律的变化。而顶部檐口出挑达2.5米,厚度是建筑立面高度的八分之一,与柱式比例相同。大艺术家拉菲尔也在佛罗伦萨留下了自己的代表作——潘道菲尼府邸。立面用粉刷,转角部分用交错的石材作为边线,窗楣用三角形和圆弧状间隔布置,主入口以石材贴砌作为视觉中心,石材的缝隙按拱门走向呈发散状,形式感很强。这样的手法在罗马的法尔尼斯府邸的设计中得到进一步的巩固,这座教皇的住所由著名建筑师小桑迦洛和艺术巨匠米开朗基罗先后参与设计。而罗马的尤利亚三世教皇的别墅则是文艺复兴后期设计的典范,出自著名建筑师维尼奥拉之手。这座别墅的立面综合了前人的设计,用规整的“横三段纵三段”格式来划分立面,而粉刷墙面与转角石的运用、窗楣的变化以及其他细部处理都集文艺复兴设计手法之大成,后来法国宫廷建筑明显受其影响。当然,最后我们不能不提到手法主义大师帕拉蒂奥所设计的圆厅别墅。其设计灵感显然来自古罗马的万神庙。这是一座非常严整对称的建筑,平面为正方形,四面伸出完全一样的希腊式门廊,每面门廊各有六根爱奥尼柱式承托着三角形山花。门廊前是高高的大台阶,使建筑显得高贵。别墅中部是一个圆形大厅,上部以穹顶覆盖。虽然绝对对称的布局与居住建筑的使用有一定的冲突,但是把纪念性建筑的形制移植到别墅设计上的做法,带给建筑以庄重而大气的建筑形象,成为一种典范。帕拉蒂奥是一位认真钻研建筑形式美的大师,他在建筑造型与构立面设计方面有许多创造,比如他在维琴察的巴西利卡改建中就在每个开间当中都设计了以四根小柱子支撑半圆拱券的构图手法,使得每个开间都存在着大小两套柱式尺度和方圆两种构图要素,并通过增加立面厚度的方式丰富了进深方面的层次,所有元素有条不紊地有机结合在一起。这样的立面单元重复运用和组合在一起,也不显得枯燥。后人把这样的立面片段称之为“帕拉蒂奥母题”。

建筑师们在纪念性建筑设计方面更是成就斐然。伯拉孟特设计的“坦比埃多”(即圣彼得小圣堂)是集中式纪念性建筑的完美代表。这座小圣堂位于罗马雅尼库伦山蒙托利欧的圣彼得修道院内,相传是圣徒彼得殉道的地方。这座建筑是以古罗马的灶神庙为蓝本的,但比例完美、气质优雅,体量虽小,但却开创了一个光辉的时代典范,后来的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英国伦敦圣保罗大教堂、法国巴黎万神殿教堂等著名教堂的穹顶无不受其影响,以致于凡建有穹顶的建筑,都可以看到它的影子,连近代美国华盛顿的国会大厦也不例外。

坦比埃多平面为圆形,建在不高的三层阶梯上,在浅浅的台基上是由16根塔司干柱式围绕的环廊,环廊上方用檐口托起修长的鼓座,鼓座外围是精致的漏空栏杆,顶部以饱满的穹顶统率全局,穹顶最上方以雕刻精致的宝顶作为结束。整座建筑层次清晰,光影丰富,浑然一体。表现了设计者深厚的古典建筑功力。小圣堂的成功,使伯拉孟特获得了为教皇设计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的委托,他以极大的雄心要把古罗马万神庙举上高高的蓝天,虽然教堂刚开工不久这位伟大的建筑师就潸然谢世,但是大教堂经过数代建筑师的努力、花了120年的时间终于建造了起来,其中央大穹顶基本上是按照伯拉孟特最初的设计完成的。伯拉孟特,这位出身于穷苦人家的孩子,在伯鲁涅列斯基、达·芬奇和阿尔伯蒂等建筑巨匠的影响下,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成就了建筑伟业,在建筑历史上书写下了浓重的一笔。

 

对于纯粹完美形式的追求在18世纪的法国达到了最后的高峰,这时期的建筑风格被称为古典主义。

法国波旁王朝的强权君主,有着“太阳王”之称的路易十四,自比于古罗马神话中的太阳神阿波罗,他崇尚秩序和法则,喜欢金碧辉煌。他亲自过问建筑工程,要在世界上确立唯一的建造原则,希望用恢弘的艺术和雄伟的建筑来体现君主的尊严,用以歌颂功德,巩固集权统治。

路易十四花了很大力气兴办艺术教育,统一艺术标准,培养人才,并资助和扶持他所喜欢的艺术家、建筑家和造园家。1648年在巴黎建立了皇家雕塑绘画学院,后来又陆续建立了舞蹈学院、音乐学院和建筑学院,1666年还在意大利建立了罗马法兰西美术学院,以便培养学生直接学习和掌握古典建筑。在强大的君主专制政府的推动下,“学院派”逐渐形成了。学院派严格地规定了艺术的标准和创作方向。比如在雕塑绘画学院,对风格的规定是:希腊、罗马为第一等,拉斐尔学派为第二等,普桑为第三等,威尼斯画派为第四等,荷兰画派为第五等,其他均不入流。对题材的规定是:神话、宗教、历史为第一等,风俗、肖像为第二等,风景、静物为第三等。这种规定其实是对艺术规律的禁锢,完全是为了迎合宫廷的需要。

柱式是希腊、罗马建筑的重要特征,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的重要造型元素,也是古典主义建筑师们最主要的学习对象。我们也可以看出,法国古典主义风格与同期的意大利建筑渊源颇深。早在16世纪初期,法国就有从意大利请建筑师来做设计的传统,对于古典柱式采用就是从那时逐渐开始的。达·芬奇就到过法国宫廷。

帕拉蒂奥对古典主义影响最大。他强调运用规范的柱式进行创作,并且有著作加以详细阐述,便于学习和运用。后来帕拉蒂奥的这一派逐渐发展成“古典主义”,这也是法国学院派的来源。学院派的创作中还渗透了同样来自意大利的巴洛克的影响,但并不十分纯粹。

从时间上看,意大利文艺复兴在前,法国古典主义在后。文艺复兴产生自14世纪,十五世纪形成较成熟的风格后波及到了法国,促进了16世纪法国古典主义的形成。从思想上看,文艺复兴强调人文思想,法国古典主义强调绝对君权。从创作宗旨上看,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是借鉴希腊、罗马的创作来反对中世纪神学对创作思想的桎酷,而法国古典主义则是用希腊、罗马的手法作为教条约束艺术创作。

古典主义风格最重要的代表作集中在巴黎,包括宫殿、广场、园林等。其中卢浮宫东廊的建设很有代表性。卢浮宫位于巴黎的中心地带,是法国历史最悠久的王宫,为一90米见方的方形院落,后来多有扩建逐渐形成有宫殿、围廊、庭院组成的建筑群落。这里也是法国宫殿建筑风格变化的观测点,可以看到不同时期建筑的风格取向。古典主义建筑风格的确立就是在东廊立面改建过程中发生的。

卢浮宫东廊立面长183米,高28米,呈条形展开。建筑师将其划分成横三段、纵五段的构图,也有人简称其为“古典三段式”。横向的三段为:底层厚重的石墙面意喻基座,中层柱廊以大进深形成光影对比,顶部檐口轻盈透剔作为结束,这三段的比例为2:3:1,规整严谨。横向的五段为中央一段从平面向外突出,立面采用三角形山花,高出两侧的檐部,地位最突出;两侧水平展开,檐部高度一致,到立面两端再做成平面向外突出两块以为结束。这五段由于光影的作用也形成了有秩序的形体变化。整个立面表现出严谨的秩序和节奏,又不失层次和变化,很好地取得了对立统一。这个立面设计规范、严整、稳重,一经建成,便引起了欧洲各王室的效仿,法国古典主义一举确立了自己的风格。

有人给古典主义找到了哲学依据,这就是笛卡尔的唯理主义哲学。唯理主义认为理性对于认识客观世界是有决定意义的。认为几何学和数学无所不包,适用于解决一切知识领域的问题。他认为艺术标准和规则也应该是理性的、牢靠的和严格确定的,完全不应依赖于经验、感觉、习惯和口味。他认为艺术的结构应当清晰明确、合乎逻辑,反对一切想象力。笛卡尔的理论产生于17世纪,与法国社会的发展到绝对君权的制度同步,笛卡尔支持国家君主制,认为君主专政体现了社会的秩序和理性。我们可以看到笛卡尔的理论搀杂着科学的光芒和愚昧的阴影。正如他的理论所支撑的古典主义建筑一样,提倡纯粹却做不到纯粹,排斥感性却有屈服于感性。

古典主义过于严肃,很难满足宫廷生活所需要的欢快情调。建筑师不得不屈从于这种要求,用巴洛克手法化解这一矛盾。

法国宫廷建筑的里程碑——凡尔赛宫充分体现了这种矛盾的杂合。凡尔赛是巴黎西南边的一个皇家猎庄,1661年,路易十四下令扩建。宫殿面向东方,正面是三条放射状大道,背面是一大片宫廷庭院,庭院内有规整的几何状道路、草坪、喷泉和花园。宫殿平面规整,主体呈“┫”形,正面外侧还有两栋条形的配宫。整体是严整的,立面处理大致还是三段式的,但增加了更多中间层次的起伏和凸凹,立面显得更跳动和活跃,细部的装饰也增加了,整体感觉已经不象卢浮宫东廊那么冷峻了。内部更是大量运用了巴洛克装饰手法,尤其是俗称“大镜廊”的国王接待厅,整个大厅布满了各种画作和金色的镶边图案,在华丽的装饰线脚的衬托下,被17面华丽的大镜子折射出巴洛克式的幻像。你可以说它是法国宫廷,也可以说它是罗马教廷,没有本质的分别。

古典主义风格还体现在宫廷庭院艺术中。法国的造园艺术主要受意大利文艺复兴花园的影响,但几经发展演变,形成了特有的风格。凡尔赛园林从1662年开始到1688年建成,花了26年的时间,使古典主义风格园林的代表作。园林位于宫殿的西侧,规模和尺度都非常大,其中轴线延伸约3公里,近处为花园,远处为林园,再远处的田野延展约8公里,直达天际。在宫殿的大镜廊可以俯瞰花园并眺望远景。从中央的阿波罗之车喷泉向西开凿了一个臂长超过1公里的十字形人工水池,尺度很大。中国古典园林讲究对大的园林进行分景处理,以便组织。凡尔赛园林也对景致有划分,不同的是这种划分的前提仍是保持一览无余而取得层次感。具体做法是近处景物尺度要小、布置要相对密集,远处尺度渐渐变大,布置相对疏松,加强透视的进深感。景物人工修饰的痕迹明显,构图采用几何题材,尽量采用对称的手法。这些与中国园林“虽有人作,宛自天开”的原则也是不一样的。凡尔赛园林注重运用典故,整个园林都是围绕着罗马神话太阳神阿波罗的题材来建造的,借以比喻“太阳王”路易十四。

绝对君权时期的法兰西是当时欧洲各个民族国家的榜样,那些大大小小的专制君主们无不以效仿法国宫廷文化为荣,从语言、礼仪、生活方式,甚至连高雅的鞠躬和微笑这样的细节也不放过。古典主义城市和建筑艺术当然是其中重要的方面,法兰西美术学院的建筑观念和教学体系成为通行世界的范本。直到这个时候,古典主义尚能够称得上形式和内容是相互统一的,社会物质基础还没有进入工业化大发展阶段,砖石体系的根基尚未动摇。

严格来说,古典主义建筑是非常保守的,没有技术的创新和功能方面的突破。从建筑发展的角度看,欧洲砖石体系的建筑至此已经走到了发展的尽头。虽然古典主义在形成的初期曾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法国建筑艺术的发展,但是随着它演变为绝对君权时期的宫廷文化,则成为了一种狭隘而矛盾的样式,很快便失去了活力。

随着社会生产的进步,建筑材料和建筑技术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新材料和新的结构体系将比较容易地解决古代砖石建筑所遇到的技术难题,而新旧两种建筑体系之间的交锋却在面貌和风格层面激烈的展开。欧洲的传统风格体系虽不能阻止新风格的诞生,但是它也不愿意轻易退出历史舞台。古典主义的艺术教育对建筑实践的长期影响是不能被忽略的,这种影响搀杂了很多负面的因素,对建筑探新运动产生过很大的阻碍。它不但与欧洲的新建筑对峙了100多年,还飘洋过海传遍到美国,打击了那里的新建筑发展,甚至还影响了中国近代的建筑创作。放在建筑发展的大系统里宏观地看,这些消极的影响都是非常遗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