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韵 女朋友:无缘授衔的高级将领108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6 04:51:11

     [功标青史]无缘授衔的高级将领

                                        编者:清南文兵
  我这里选出了108位革命先驱,他们也应过上幸福生活,也应得到优厚地待遇,可是他们有的抛弃了优越的家庭,投身革命;有的面对敌人的刺刀,慷慨就义;有的为党和新中国,忍辱负重,他们靠的是什么?靠的是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我时常在想,我们现在的信念是什么呢?他们英勇奋斗,不怕牺牲,前赴后继,我感受到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他们那时环境之恶劣,斗争之残酷,可是他理想之崇高,信念之坚定,能不令我们深思吗?他们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今天我们重新缅怀革命先烈,会让我们激动,会让我们深省。

  看到这些先烈的事迹,内心受到震颤,他们都非常年轻,但他们没有过上幸福生活,没有住上楼房,也没有坐过“宝马”。可他们是有主义的,是有精神的。还有就是他们也应该授予适当的军衔,可由于他们英年早逝,而没有缘份赶上1955年的授衔。可我认为:按照他们的才能、做出的贡献、当时的职务,他们应该有适当的军衔。历史没有假设,没有如果,我只是想通过介绍他们的事迹,学习他们的精神,以激励我们做好我们现在的工作。

  这108人,只是成千上万的革命先烈中的一部分代表,具体的排列顺序只是清南文兵个人的见解,你觉得不合适,也可以提出修改意见,但我觉得这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我们能够从中学习到他们的精神。关于这些人的照片,搜集起来也不是易事,但我还是尽力搜集,并统一制成规模一样大小的图片(规格为210*280)。有的不太清楚,有的是用画像代替的,由于年代久远,不能尽善尽美,这一点大家能谅解。首次编成,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其中孙玉清将军的照片是我的朋友骄阳提供的,在此表示感谢。

 

  先列一下目录:

001叶 挺   002许继慎   003蔡申熙   004段德昌 
005曾中生   006左 权   007彭雪枫   008罗炳辉009黄公略   010方志敏   011刘志丹   012旷继勋 013卢德铭   014王尔琢   015伍中豪   016周逸群 017蒋先云   018朱云卿   019寻淮洲   020吴焕先 021杨靖宇   022关向应   023吴光浩   024杨立三 025项 英   026唐 澍   027谢子长   028董振堂 029张子清   030李明瑞   031赵尚志   032陈 光 033邓 萍   034赵博生   035王 良   036胡少海 037黄 鳌   038刘伯坚   039宛希先   040俞作豫 041贺 昌   042周维炯   043季振同   044袁国平 045孙德清   046曾士峨   047韦拔群   048陈毅安049潘心源   050李 灿   051朱 瑞   052贺锦斋053何挺颖   054李鸣珂   055李兆麟   056万 涛057蔡会文   058潘忠汝   059孙玉清   060陈海松061毛泽覃   062周子昆   063刘畴西   064卢冬生065高敬亭   066陈树湘   067柳直荀   068谢维俊069曾日三   070古 柏   071徐彦刚   072王平章
073陈浅伦   074李 艮   075董 朗   076杨克明077贺国中   078王炳南   079何 昆   080李超时081冯 平   082柴水香   083萧大鹏   084王如痴085魏拯民   086周建屏   087冯达飞   088曹学楷089谷雄一   090赫 光   091彭干臣   092金佛庄093姜镜堂   094徐百川   095戴克敏   096李红光097程克绳   098王德泰   099张赤男   100高静山101唐在刚   102韩永禄   103金贯真   104段玉林105柴洪儒   106罗忠毅   107袁文才   108王 佐    

001叶 挺

叶挺(1896—1946),字希夷。中国著名的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者之一。1911年,15岁的叶挺在惠州府立中等专业学校读书时,就毅然剪掉辫子,义无反顾地响应孙中山反对清王朝封建统治的斗争。1912年,叶挺考入广州黄埔陆军小学,后进入保定军官学校。1919年,叶挺投身孙中山领导的三民主主义革命,参加了粤军,同年参加了中国国民党。后升任少校参谋、总统府警卫团营长。在粤军总司令陈炯明叛变时,他率部和全团官兵一起守卫总统府,英勇反击数倍于已的叛军,掩护夫人宋庆龄脱离险境。1924年,叶挺辞掉军队中的职务,后赴苏联留学,在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和红军学校中国班留学,并加入中国共产党旅莫支部。叶挺从苏联回国后,担任了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团长,他率领该团作为北伐的先遣队,与兄弟部队一起,分头疾进,夺取汀泗挢,占领贺胜挢,攻陷武昌,无往而不胜,为北伐战争的胜利立下卓着功勋。因此,第四军被誉为“铁军”。

蒋介石叛变革命后,叶挺带领所属部队,参加中共独立领导的武装斗争。1927年8月1日,他与周恩来、贺龙、朱德、刘伯承等一起,发动举世闻名的南昌起义,叶挺在起义中任前敌总指挥和十一军军长,起义军南下到广东潮汕时,因寡不敌众而失败了。同年12月,叶挺与张太雷等领导了震惊中外的广州起义,亦未能成功。广州起义失败后不久,叶挺脱离中共党组织,在海外流亡了十年。三十年代初,日本侵略军侵占中国东三省后,叶挺从外国澳门居住。

1937年日本全面发动侵华战争,他挺身出任新四军军长,在敌后长江下游指挥部队转战大江南北,创建了苏南、苏北、皖东、豫皖苏边等抗日根据地。1941年1月,国民党反动派发动“皖南事变”,叶挺被蒋介石非法扣押,在狱中被囚禁了五年。对此,周恩来曾深情地评价说:“十年流亡,五年牢监,虽苍白了你的头发,但更坚强了你的意志。”在监狱五年,叶挺经历一生中最严峻的考验。国民党当局威迫利诱要他投降,叶挺坚决表示:“头可断,血可流,志不可屈”。叶挺在狱中写下了气吞山河的《囚歌》,立志要在“烈火和热血中得到永生”。所有这些,充分体现了叶挺百折不挠的革命意志和坚定不移的政治信仰。1946年3月4日,经中共中央与国民党当局反复交涉和斗争,在全国人民强烈要求下,叶挺获释出狱。他出狱的第一件事,就是请求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毛泽东亲笔修改了中共中央给叶挺关于接受他加入共产党的复电。

1946年4月8日,叶挺、王若飞、秦邦宪、邓发等奉命乘飞机由重庆飞往延安时,飞机在山西省兴县黑茶山失事,他殉难时年50岁。毛主席为其题词,“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   

002许继慎

许继慎(1901—1931),是中国工农红军早期的杰出将领,军事家。原名许绍周,字谨生。安徽省六安县石堰乡土门店人。1901年生于一个普通农民家庭。1920年先后就读于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和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积极参加爱国学生运动。1921年4月,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3年,因参加学运遭反动当局通缉逃亡上海。次年春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学习。在校期间接受共产主义思想,并认识了周恩来,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参加平定广州商团叛乱和讨伐军阀陈炯明的第一、二次东征战役,经受了血与火斗争的严峻考验。

1926年7月,国民政府誓师北伐。许继慎任叶挺独立团第2营营长,参加北伐战争,在强渡汩罗江、攻打平江城和汀泗桥、贺胜桥等著名战斗中,英勇果断,顽强沉着,战功卓著。北伐军占领武汉后,独立团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4军第25师第73团,许继慎任团参谋长,后升任第72团团长。1927年5月,夏斗寅叛军进逼武汉。许继慎率领全团由湖南乘火车赶赴纸坊镇,向叛军发动猛攻,一举攻占了纸坊车站和纸坊镇。翌日拂晓,叛军集中优势兵力反扑,72团团部被围,战斗十分激烈。他紧急命令:“现在已处在生死关头,必须死里求生,一定要击退敌军!”他手执团旗,率部向叛军猛烈冲击,打乱了叛军阵角。许继慎一面命令吹紧急冲锋号,一面率部开展反攻。经过数小时激战,在兄弟部队协同下,击溃了叛军主力,平息了叛乱。

许继慎因在战斗中两次负重伤,未能参加南昌起义。伤愈后被调到上海工作。1928年至1929年,他参加了中共中央军委在上海举办的军事训练班,学习游击战争的理论,研究朱毛红军坚持井冈山斗争的战略战术,并参加军委机关工作。1930年2、3月间,中共党中央决定派他到鄂豫皖边地区,任中国工农红军第1军军长,他与政治委员曹大骏、副军长徐向前,根据中共中央的决定,领导整编鄂东北、豫东南、皖西三个苏区的红军,成立中共鄂豫皖特委,将红31师、32师、33师合编为第1军。实现了鄂豫皖红军的统一领导和指挥。同年6至8月,红1军在许继慎等人的领导下,乘军阀蒋、冯、阎在中原地区混战之际,抓住战机,主动向皖西等地国民党发动进攻。在流破石童首战告捷;尔后继克皖西重镇麻埠,再战霍山县城,歼灭国民党军1000余人。天安驻军新编第5旅进行反扑,遭到红军迎头痛击,共歼副旅长以下700余人。取得了整编后的第一次大胜利。7月,许军长率红军南下,围点打援英山之国民党军,又歼其1000余人。数月内,红1军扩大到5000多人。

是年12月,国民党军对鄂豫皖苏区发动了第一次大规模的军事“围剿”,并占领了皖西苏区大部分地区。为恢复苏区,许继慎采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出奇制胜,打得“围剿”军措手不及。几天内,连克金家寨,麻埠等地。并发动群众,分粮抗债,组织地方游击队。12月底,又在东西香火岭歼灭国民党军3000余人,缴获敌大量装备,彻底粉碎了蒋介石对鄂豫皖边区的第一次“围剿”。1931年1月中旬,红1军与红15军会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许继慎任该军第11师师长,与兄弟部队在双桥镇战斗中,首次取得歼灭国民党军1个师的胜利。是年5月任红军第12师师长。在创立和发展鄂豫皖根据地和红军的斗争中作出了重要贡献。11月,在“肃反”中许继慎被张国焘阴谋诬陷,秘密杀害于河南光山新集(今新县)。许继慎生前蒙受的不白之冤,于1945年中共“七大”得到了平反昭雪,恢复了名誉,恢复了党籍,并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003蔡申熙

蔡申熙(1906—1932)是中国工农红军杰出指挥员,军事家,字旭初,又名申善,化名刘辑明。黄沙汤家湾人。民国11年(1922)春,入醴陵县立中学读书,参与组织社会问题研究社,投入爱国学生运动,带头抵制洋货,投身反帝、反封建军阀斗争。13年春与左权等入广州大本营陆军讲武学校习军事。11月入黄埔军校第一期第六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后留军校教导团任排长。曾参加平定广州商团叛乱和平定军阀刘震寰、杨希闵判乱的战斗及讨伐军阀陈炯明的两次东片。15年参加北伐,任国民革命第四军第十二师营长。在攻打汀泗桥、架胜桥战役中立功。16年擢升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第二师第二团团长。大革命失败后参加南昌起义,任起义部队第十一军第二十四师参谋长,随部南下广东,参加会昌、汤坑战斗。后辗转到广州,被派入第四军警卫团工作,参加广州起义,任广州市公安局局长。起义失败后到上海中共中央军事部工作。17年任中共江西省委军委书记。曾到吉安靖卫大队工作。为争取罗炳辉部起义进行秘密活动。18年任吉字东固游击第一路总指挥。参与整顿、发展革命武装,先后建立江西红军第二、三、四3个团。率部攻克峡江县城,扩大革命根据地。

民国19年夏任中共中央长沙局军委书记。秋,在湖北阳新一喧领导游击战争,参与指挥攻打宿松、六村、广济、漕河、英山等战斗。同年10月领导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五军,任军长,是红十五军主要创始人之一。后与政委陈奇率部攻打黄海、张家旁、桐梓河、大湖等城镇。12月到达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参加第一次“反围剿”作战。20年1月,红十五军和红一军合编为红四军。任第十师师长,参与创建鄂豫边、鄂东南、皖西3个根据地联成的鄂豫皖根据地,并任中共鄂豫皖特委委员、军委副主席。为粉碎蒋介石对鄂豫皖根据地的“围剿”,率红十师参加麻城磨角塘战役,全歼守敌一个营。继又攻克河南光山敌重要据点新集,歼敌1000余人。后与红十一师奔袭双桥镇,全歼敌三十四师,生俘师长岳维竣。在作战中臂部负重伤。5月任中共中央鄂豫皖分局委员,中共中央鄂豫皖分局军事委员会参谋长。继当选鄂豫皖监察委员会主席,后代理分局军委主席。伤势稍好,任以彭湃、杨殷二列士命名的彭杨军政学校校长。为鄂豫皖苏区培养一批军事和政治干部。并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副总指挥。21年7月,任红二十五军军长,指挥部队粉碎敌军第四次“围剿”。10月8日,在湖北黄安县(今红安)河口镇东北仙人洞战斗中,身负重伤,仍指挥部队顽强拼杀。因流血过多,抢救无效。壮烈牺牲。

徐向前元帅在《历史的回顾》中赞蔡申熙:“不仅具有战略家的胆识和气度,而且在历次战役和战斗中机智果断,勇猛顽强,因而在红四方面军有很高的威望。”蔡申熙是中国红军时期杰出的军事家。 
 

004段德昌

段德昌(1904—1933)是中国工农红军杰出指挥员,军事家。1904年8月19日生于湖南省南州厅(今南县)九都山九屋厂。曾在华容、南县从事反帝爱国活动。1925年 6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后到广州,进入黄埔军校和中央政治讲习班学习。1926年6月毕业后,到国民革命军第8军第1师政治部工作,参加了北伐战争。曾介绍该师第1团营长彭德怀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回到家乡,在南县、华容、石首等地进行革命活动,领导公安县年关暴动,组织农民武装,开展游击斗争。先后任中共公安县委书记、鄂西特委委员,鄂西游击大队中队长、游击总队参谋长、独立师师长等职。在监利、沔阳一带创建了游击根据地。1930年2月,中国工农红军第6军成立,他任副军长兼第1纵队司令,与军长旷继勋、政治委员周逸群率部相继攻占龙湾、新沟咀、潜江、郝穴等城镇,建立沔阳、潜江、监利等县苏维埃政权,创建了以洪湖为中心的湘鄂西革命根据地。

1930年7月成立第2军团时,任第6军政治委员,不久改任军长。9月2军团南下作战失利后,他带领失散人员返回洪湖,任湘鄂西苏维埃联县政府赤色警卫队总队长。在根据地大部丧失的严重情况下,和周逸群重整部队,组建独立团,依靠群众,以机动灵活的游击战,避强击弱,连战连捷,挫败国民党军的第一、第二次“围剿”,保卫了洪湖苏区,壮大了红军。1931年4月,独立团扩编为第3军第9师,任师长。同年秋,指挥部队接应贺龙所率第7师和第8师回到洪湖。同年11月被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1932年1~6月,在贺龙领导下,指挥9师采取围点打援、奔袭包围和诱敌深入等战术,连续取得龙王集、文家墩、新沟咀等战斗的胜利。是年秋,由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指导,未能挫败国民党军第四次“围剿”,第3军被迫离开洪湖苏区,他率9师于12月下旬到达湘鄂边。在此期间,他坚决反对“左”倾冒险主义的领导,1933年在“肃反”中遭诬陷,5月1日于湖北省巴东县金果坪被错杀。年仅29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主席为其亲属签发了中央人民政府第一号《革命牺牲军人家属光荣纪念证》。湖北鹤峰和湖南南县人民政府分别修建了段德昌烈士墓和纪念碑。   

 

005曾中生

曾中生(1900—1935)原名曾钟圣,是中国工农红军杰出指挥员,军事家。1900年生于湖南兴宁东乡(今资兴州门司乡)牵牛坳。1917年秋考入湖南郴州第七联合中学。1922年曾到桂军任参谋1年。1925年考入黄埔军校第4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在国民革命军第8军前敌指挥部政治部任组织科科长,参与在所部建立政治机关,秘密发展中共组织,开展部队政治工作。北伐军占领武汉后,担任汉口民国日报主笔,宣传北伐战争的胜利,传播革命思想。1927年4月蒋介石叛变革命后,任武汉革命委员会委员,参与组织反蒋斗争。9月赴苏联,入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8年6月参加在莫斯科召开的中共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同年冬回国,到上海中共中央军事部任参谋科科长。不久调任中共南京市委书记,曾领导开展兵运工作。

1930年8月任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武装工农部部长。同年9月以中共中央特派员身分被派到鄂豫皖苏区,于11月抵达湖北黄安(今红安)。当时正值国民党军对鄂豫皖苏区发动第一次"围剿",中国工农红军第1军主力已东出皖西,在此危急时刻,他果断地组成中共鄂豫皖临时特委和临时革命军事委员会,统一指挥反"围剿"斗争,并领导地方武装和广大群众广泛开展游击战争,以机动灵活的战术,滞止敌人对鄂豫边苏区中心区的进攻,继与第15军、第1军相配合,挫败了国民党军的"围剿"。1931年2月正式成立中共鄂豫皖特委和革命军事委员会,他任特委书记和军委主席。主持制订建设根据地的各项政策,创办中国工农红军军事政治学校第4分校并兼任校长,培养训练干部,整编红军主力部队,组织进攻作战,先后与旷继勋、徐向前等采取声东击西、"飘忽"制敌的战术,指挥磨角楼、新集、双桥镇等战斗取得胜利,使红军和苏区得到迅速发展。继又领导军民挫败了国民党军的第二次"围剿"。

1931年4月张国焘到鄂豫皖苏区后,他任中共鄂豫皖中央分局委员和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同时被调任第4军政治委员。同年夏与军长徐向前率部南下作战,连克英山、蕲水(今浠水)、罗田、广济等县城,相继取得漕河镇、洗马畈等战斗的胜利,歼敌7个多团。他坚决反对张国焘推行的"左"倾冒险主义,屡遭打击,被降为独立1师师长。后率部参加第四次反"围剿",在七里坪战斗中,指挥在前,脚负重伤。1932年10月随红四方面军主力撤离鄂豫皖苏区,12月任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参谋长,参加创建川陕苏区的斗争。1933年2月被选为中共川陕省委委员。在此期间,他虽处境困难,仍致力于加强部队军事训练,注重军事理论研究,系统地总结红四方面军反"围剿"作战经验,撰写了《与川军作战要点》、《游击战争要诀》、《与"剿赤军"作战要诀》等著作,被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作为学习军事理论的教材发至部队。在川陕期间和长征途中,继续对张国焘的错误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1933年8月被监禁,1935年8月被秘密杀害于四川理番县卓克基(今属马尔康)。  

 

006左 权

左权(1905—1942)是中国工农红军和八路军高级指挥员,著名军事家。周恩来称他“足以为党之模范”,朱德赞誉他是“中国军事界不可多得的人才”。他1905年3月15日生于湖南醴陵一个农民家庭。1924年,左权考入广州陆军讲武学堂,他所在的讲武学堂并入黄埔军校,第一期,他被称为“黄埔新星”。同年参加平定广州商团叛乱的战斗。这是他第一次参加实际战斗。周恩来曾说:“左权同志的革命信念,便由此起。”11月间,他所在的讲武学堂并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在陈赓的引见下,他结识了时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的周恩来,并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参与组织和领导青年军人联合会,创办进步刊物,在广东革命政府东征的几次战役中有突出表现,被称为“黄埔新星”。1925年夏他入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7年冬又进入莫斯科高级步兵学校。在那里,他与刘伯承相识并共同探讨革命问题和军事理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翌年秋,他们都转入伏龙芝军事学院深造。在留苏四年多期间,左权博闻强识,掌握了丰富的军事理论,成为一名训练有素的军事指挥员。同年12月赴苏联,先后在莫斯科中山大学、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1930年回 国后到中央苏区。抗日战争期间,他任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八路军前方总部参谋长,后兼八路军第2纵队司令员,长期战斗在太行山上,创建抗日根据地,先后参与指挥了粉碎日军对晋东南的九路围攻、百团大战和黄崖洞保卫战等,为我军战胜敌人、取得胜利立下了赫赫战功。

1938年4月,日寇纠集4万多人,分九路围攻八路军主力,妄图摧毁太行山抗日根据地。左权按照总部统一部署,将我军主力迅速调集武乡,以急袭手段,打击敌人之主要一路。16日拂晓,在长乐村的沙石滩上,八路军以猛虎下山之势,把敌人切为数段,血战一天,全歼敌人。此战共消灭敌军4000多人,收复了辽县、黎城等18座县城,使上百万群众从敌人的残暴统治下解放出来。

日寇在屡次遭受我军打击后,不甘失败,于1942年5月,在晋东南周围又调集了3万多兵力,发动了空前残酷的 “铁壁合围”大“扫荡”,并向八路军总部所在地辽县麻田进犯。25日,为了掩护后方机关的同志们跳出包围圈,左权率部坚持指挥战斗,自己直到最后才开始突围。当队伍冲向敌人最后一道封锁线时,一颗炮弹在他身前爆炸,左权不幸英勇牺牲。

左权牺牲的消息传开后,举国同哀。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十八集团军野战政治部颁发《关于追悼左权同志的决定》,号召全军将士继承左权遗志,坚持华北敌后更加艰苦的斗争,直到抗战最后胜利。太行人民把辽县改名为左权县,并谱写了一曲脍炙人口的《左权将军之歌》,以永远怀念这位把热血洒在这块土地上的英雄。  

 

007彭雪枫

彭雪枫(1907—1944)是中国工农红军和新四军杰出指挥员、军事家。投身革命20年,出生入死,南征北战,智勇双全,战功卓著,被毛泽东、朱德誉为“共产党人的好榜样”。彭雪枫是河南省镇平县人,1907年生,1926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5月被派到苏区,1934年10月参加长征,任军委第1野战纵队1梯队队长、红3军团5师师长、陕甘支队第2纵队司令员、红1军团4师政治委员。在中央红军进行的历次战斗中,他无役不从,每次都披坚执锐,身先士卒,且多次担任先锋部队的指挥员。1936年秋被派往太原等地,做团结各界爱国人士、联合阎锡山抗日的统一战线工作。

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总部参谋处处长兼驻晋办事处主任。1938年春调赴河南确山竹沟,任中共河南省委军事部部长,组织训练抗日武装。同年9月组建新四军游击支队,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领导开辟豫皖苏边区抗日根据地,任中共豫皖苏边区委员会书记。后任新四军第6支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八路军第4纵队司令员。1941年皖南事变后,任新四军第4师师长兼政治委员、淮北军区司令员,领导根据地军民同日伪军及国民党顽固派军队进行艰苦斗争,先后取得1942年冬季淮北反“扫荡”和1943年3月山子头战役的胜利,巩固和发展了淮北抗日根据地。期间他刻苦学习毛泽东军事著作,博览中外兵书,总结实践经验,对抗日战争的游击战术和政治工作问题进行了论述。亲自编写《游击战术》、《战略战术讲授提纲》等教材,经常到抗日军政大学第4分校授课。

1944年8月执行中共中央关于向河南敌后进军的指示,指挥所部进行西进战役。9月11日在河南夏邑八里庄指挥作战时牺牲,时年37岁。新四军陈毅代军长在《哭彭八首》中深情地写道:“淮北哀音至,灯前意黯然。生平供追想,终夜不成眠。”“廿年老战士,今有几人存?新生千百万,浩荡慰英灵。”“尔我竟长别,多年患难同。我身惜后死,努力贯初衷。”彭雪枫短暂而光辉的一生,表现了一位共产党员为民族、为人民忠贞不渝的革命精神和崇高的思想品德。他光明磊落,不畏艰苦,克己为人,廉洁奉公,爱护军队,爱护人民,深受人民的爱戴。他刻苦好学,文武兼备,机智顽强,是中共卓越的军事家之一。他在河南竹沟创办了著名的《拂晓报》,深受广大干部和军民喜爱,受到党中央的赞扬。他亲自编写《游击战术》、《战略战术讲授提纲》等教材,经常到抗日军政大学第四分校授课,并主持创办四师拂晓剧团。著有《娄山关前后》、《豫皖边两年来平原游击战总结》等文。

1945年2月7日,中共中央在延安、中共淮北区党委在洪泽湖边大王庄,分别为彭雪枫将军隆重举行追悼大会。中共中央的挽词是:“为民族为群众二十年奋斗出生入死功垂祖国,打日本打汉奸千百万同胞自由平等泽被长淮”。毛泽东、朱德、彭德怀、陈毅的共同挽词是:“二十年艰难事业,即将彻底完成,忍看功绩辉煌,英名永在,一世忠贞,是共产党人好榜样;千万里山河破碎,正待从头收拾,孰料血花飞溅,为国牺牲,满腔悲愤,为中华民族悼英雄。”在江苏省泗洪县半城镇和安徽省宿州市建有彭雪枫将军陵墓和纪念碑。

   

008罗炳辉

罗炳辉(1897—1946)是屡建奇功的军事家,原名罗德富,自字宿星,1897年出生在云南彝良一个彝族贫苦家庭,从小过着牛马不如的农奴生活。1915年入滇军当兵,作战勇敢,从士兵升至营长,参加了讨袁护国战争和北伐战争。在1922年孙中山北伐中,陈炯明叛乱。时任滇军参军官的罗炳辉,在友军崩谈、滇军陷入覆灭之境而不知的危急关头,用军衣包着弯把雨伞冒充机关枪,三闯匪区,两渡江河,韶山越岭,二十小时奔跑二百华里,挽救了滇军。随即又在强攻桂林之役中立下战功。滇军总司令朱培德极为感激,任命他为少校副官、征兵主任,后又任广州孝平兵工厂护厂队队长。1929年7月,罗炳辉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走上了革命的征途。

同年11月率部起义,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历任团长、旅长、纵队长、军长等职,1930年6月,朱毛红军“汀州整编”为三个军, 罗炳辉任红十二军副军长,次月升任军长。1932 年2月兼福建军区总指挥,7月任红二十二军军长。1933年12月任红九军团军团长。在1931年和1934年两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上,均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他参与指挥了中央苏区五次反“围剿”战争,荣获红星勋章,是十个著名的红军将领之一。第五次反“围剿”开始不久,任红9军团军团长。率部参加广昌保卫战,并护送北上抗日先遣队出征过闽江。1934年10月率部参加长征,途中屡担重任,掩护中央机关和红军主力北上,表现出高超的指挥艺术。中央军委赞誉红9军团为“战略轻骑”。

长征中,罗炳辉率红九军团作全军后卫,在黔、滇、川省单独行军四千华里,巧渡金沙江,激战泸沽,过沪定,扶病克天全,为长征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1938年9月,他回延安出席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12月,抵达皖南泾县云岭新四军军部,任第一支队副司令员,辅佐陈毅司令员开辟茅山抗日根据地。1939年7月1日,第五支队成立,他任司令员(次年任新四军江北总指部副指挥兼第五支队司令员)。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罗炳辉任新四军二师副师长,后任二师师长、二师师长兼淮南军区司令员。

抗战胜利后,1945年10月罗炳辉率部北上山东,任新四军第二纵队司令员,参与指挥了界河战役和临(城)韩(庄)战役。1946年4月任新四军第二副军长兼山东军区副司令员。6月初抱病指挥枣庄战役。胜利后病倒,21日返临沂就医途中不幸逝世于临沂县兰陵镇(现兰陵美酒厂内)。享年49岁,遗二子二女。28日,苏皖边区政府发布令,改安徽省天长县为炳辉县(该县1960年复旧名,现天长市 )。

1950年,人民政府为罗炳辉建造了宏伟的陵墓,周恩来亲题:“人民的功臣罗炳辉同志不朽!”朱德亲题:“炳辉同志纪念,革命彻底,死而后已,精神不死,万古长存!”刘少奇亲题:“炳辉同志千古,志在革命,功在人民。”任弼时亲题:“永垂不朽!”陈毅亲撰挽联“罗副军长炳辉千古:为被压迫阶级争自由、剧战久经、到死不离民众,当反革命势力已陨灭、丰碑特建、勒铭永记殊勋!”

  

009黄公略

黄公略(1898—1931)是平江起义领导人之一,红军杰出将将领,军事家。原名汉魂,字家杞。出生于塾师家庭。7岁随父读私塾。1914年从永丰高等小学毕业后,回乡教私塾。1915年底,投入湘军,先后在第二师三旅六团三营八连当士兵和在营部任文书。并结识在同一连队中任班长的彭德怀。1920年6月,升任排长。1922年秋,考入湖南陆军军官讲武堂学习。次年秋毕业后,回原部任连长。1926年夏,随部编入国民革命第八军第一师第三团,并参加北伐战争。在攻占武昌城战斗中,身先士卒,率先攻上宾阳门城头,受到团部嘉奖。1927年1月,入黄埔军校高级班军事科学习。同年12月,参加广州起义,并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8年3月结业后,应彭德怀邀请回湖南任国民革命军独立第五师随营学校校长。6月,调任第三团三营营长,在官兵中广泛宣传革命思想和秘密建立共产党组织。同年7月21日,领导三营在平江县嘉义镇举行起义,旋率部抵县城天岳书院参加彭德怀、滕代远领导的平江起义,先后担任红五军十三师四团党代表、中共红五军军委委员、红五军教导大队大队长兼党代表、红五军第二大队大队长和第二纵队纵队长。同年冬,彭德怀等率红五军主力开赴井冈山后,奉命率部留在平江、浏阳、修水、铜鼓、万载一带开展游击战争,以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紧紧依靠边区军民粉碎了敌人多次进攻,创建和保卫了湘鄂赣革命根据地。1929年4月,任湘鄂赣边境红军支队支队长,兼中共湘鄂赣边境特委委员和常委。6月,当湘鄂赣三省国民党当局调集近五个团的正规军和七县地主武装进攻边区时,采取“化整为零,昼伏夜出、彼合我散、彼散我合、避实就虚和声东击西”等战术,机动灵活地歼灭敌人,打垮了敌军的攻势,并及时总结经验,写成《游击战术》小册子。9月,任红五军副军长。

1930年1月,调任由赣西南地区红军合编的红六军军长。2月,率部与红四军协同作战,在吉水水南和吉安值夏,赤家山一带,全歼国民党军独立十五旅。随后,将红六军分布在赣西南地区,开展游击战争,深入开展土地革命,建设红色政权,扩大红军和地方赤卫队,使分散的游击区连成一片,成为大块的革命根据地。毛泽东曾咏诗赞扬:“赣水那边红一角,编师借重黄公略。”1930年7月,红六军改编为红一军团三军后,继任红三军军长。8月,率红三军参加文家市歼灭战,协同红一军团其他部队取得了全歼国民党军三个团和一个营的胜利。在中央苏区第一至第三次反“围剿”战斗中,执行诱敌深入的战略方针,多次率部取得重大胜利。第一次反“围剿”的龙冈战役中,率部首先从正面发起冲锋,一举歼灭国民党军第十八师的警卫营,为全歼该师两个旅9000余人,活捉师长张辉瓒立下大功。第二次“围剿”中,率部设伏于东固通往中洞的南侧山一带,引诱国民党军二十八师进入包围圈,并率部捣毁敌师指挥所,为五战五捷首开胜局。第三次“围剿”中,协同红一方面军其他部队,在兴国莲塘、南丰良村,宁都黄陂连克敌军,取得三战三胜的伟大胜利。随后,又率红三军在老营盘一举全歼国民党军第九师一个旅。1931年9月15日,在吉安东固附近的六渡坳遭敌机扫射而身负重伤后,壮烈牺牲。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曾在中央苏区设立公略县,修建“公略亭”,将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步兵学校改名公略步兵学校。  

 

010方志敏

方志敏(1899—1935)是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赣东北红军和苏区创建人。1899年8月21日生于江西省弋阳县漆工镇湖塘村。1922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4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参与创建江西的党﹑团组织。在国共合作的北伐战争时期﹐曾任国民党江西省党部农民部部长﹑省农民协会常务委员兼秘书长等职﹐领导农民运动﹐建立农民自卫军﹐为后来开展工人农民武装斗争准备了条件。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他潜回赣东北﹐恢复中共基层组织和农民协会﹐建立农民革命团﹐召开弋阳﹑横峰等五县党员会议﹐准备武装暴动。次年1月﹐与邵式平﹑黄道等领导弋横起义﹐适时地率领起义农军转移到磨盘山区﹐开展游击战争。他运用“声东击西﹑避实击虚”﹐“吃得下就吃﹑吃不下就跑”等战术﹐一年多时间连续打退国民党军四次“进剿”﹐组建江西红军独立团﹐开辟了信江苏区。

1929年10月任信江苏维埃政府主席﹐后兼信江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主办信江军政学校﹐整顿训练部队﹐率部向赣北出击﹐曾攻占景德镇等地﹐组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10军。1931年3月﹐任赣东北省苏维埃政府主席。1932年12月赣东北苏区扩大为闽浙赣苏区﹐他任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主席。翌年12月任中共闽浙赣省委书记。抵制“左”倾冒险主义指导方针﹐先后领导赣东北和闽浙赣苏区军民进行反“围剿”的斗争﹐并配合中央苏区“围剿”作战。曾被选为第一﹑第二届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和第二届主席团委员﹐并获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授予的红旗章。在中共六届五中全会上被补选为中央委员。

  1934年10月﹐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即第7军团)到达闽浙赣苏区﹐与第10军合编为第10军团后﹐任军政委员会主席﹐率部继续北上。在皖南遭国民党军重兵围追堵截﹐艰苦奋战两月余﹐所部受挫﹐在撤回赣东北途中被七倍于己兵力之敌围困于怀玉山区﹐他带领先头部队奋战脱险﹐为接应后续部队又复入重围﹐因寡不敌众被俘。他面对严刑和诱降﹐坚贞不屈﹐和国民党反动派作了坚决的斗争。在狱中写有《可爱的中国》﹑《清贫》﹑《我从事革命斗争的略述》等著述。1935年8月6日在江西省南昌市下沙窝英勇就义。遗骨安葬于南昌市郊梅岭。

  

011刘志丹

刘志丹(1903—1936)是陕北红军创始人,军事家,1903年生,陕西保安县(后改称志丹县)金鼎镇芦子沟村人。1903年10月4日出生,1924年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转为中共正式党员。1926年初入黄埔军校第四期炮兵科,同年秋毕业,参加北伐。1928年,参加领导渭华起义,任军委主席。随后历任中共陕北特委军委主席、陕甘游击队副总指挥、红二十六军四十二师参谋长、师长、陕甘边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红十五军团副军团长兼参谋长,革命军事委员会西北办事处副主任、红二十八军军长、红军北路军和中共中央所在地瓦窑堡警备司令等要职。

1936年,同宋任穷率红二十八军渡黄河东征,4月14日,在指挥部队攻战山西中阳县三交镇战斗中中弹牺牲,年仅34岁。为纪念刘志丹将军,中共中央于1936年6月决定改保安县名为志丹县。1940年,中共中央指示西北局和陕甘宁边区政府修建烈士陵园,刘志丹烈士陵园位于志丹县城所在地保安镇,园内宽大的纪念亭中央矗立的石碑上刻着毛泽东原话:“我到陕北只和刘志丹同志见过一面,就知道他是一个很好的共产党员。他的英勇牺牲出于意外,但他的忠心耿耿为党为国的精神,永远留在党和人民中间,不会磨灭的。”小亭四周分布着党、政、军领导人的题词碑,计50通。毛泽东题词:“群众领袖、民族英雄”。周恩来题词:“上下五千年,英雄万万千,人民的英雄,要数刘志丹”。陵园内还辟有烈士纪念馆,展出各类文物及烈士生平简介。

刘志丹是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奠基者,由他率领的游击队,不断打击敌人,仅在1935的7月间,他指挥西北红军歼敌5000余人,缴3200余支,先后解放了延长、延川、安定、安塞、靖边、保安6县,从此陕甘边和陕北两块根据地连成一片,开成北起长城,南至淳(化)耀(县),西接环庆,东临黄河约20多个县域的革命根据地,红军正规部队2个师9个团近万人,时国民党报云:“陕北刘志丹赤匪部己占领6座县城,拥有正规红军五万多人,游击队、赤卫军和少先队二十余万人,窥视晋西北,随时有东渡黄河的危险性”。陕北已成了共产党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惟一保存下来的革命根据地。远在万里长征途中的毛泽东及中央红军,正是从这些报道中获悉了消息作出进军陕北的历史性选择,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与西北红军会师,使陕北最终成为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长征的落脚点,诚如毛泽东所言:“没有这块土地,我们就下不了地。”刘志丹对中国革命所做的贡献以及他同人民群众息息相通的革命精神,为革命人民树立了楷模,深受人民群众爱戴,群众编成民歌小调歌颂他。

  

012旷继勋

旷继勋(1895—1933)是中国工农红军高级指挥员,思南县大河坝庙塘湾人,生于1895年。从小酷爱学习,喜爱练武,1916年随父去四川,到军阀赖心辉部当士兵。1920年到1925年,先后担任连长、营长、团长、旅长等职,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旷继勋宣布全旅起义,举起“中国工农红军四川第一路军”的大旗。大革命失败后,党中央派旷继勋去湖北江陵、当阳等地开展活动,旷组织三连白军起义进入洪湖加入红军。1930年1月,党中央在湖北监利县组建红6军,旷继勋为军长。7月红6军与贺龙领导的红4军合编为红2军团。次年,旷被派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担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军长。2月率红四军的10、11两师一举攻下河南新集。3月攻打敌34师,仅7小时全歼敌师。党的六届四中全会以后,旷由于对王明的“左”倾路线不满,被撤销军长职务,调任红13师任师长。1931年10月,党中央派旷继勋到25军任军长。1932年初,旷率军解放霍丘时因敌众我寡,县城陷落。张国焘却以此为由再次撤销旷继勋的军长职务。解放通江后,旷继勋任川陕临时革命委员会主席,写信给原在军阀部队中的几位朋友,劝其带兵起义,信落在张国焘手中,成了“与国民党勾结”的“罪证”。张国焘将旷继勋逮捕,于1933年6月秘密杀害。1937年在延安,旷继勋被张国焘迫害暗杀的真相大白,其冤案得以昭雪。毛泽东同志说:“旷继勋是好同志,被张国焘错误迫害,应以烈士待遇。”

  

013卢德铭

卢德铭(1905—1927)是湘赣边秋收起义领导人,又名继雄,字邦鼎,号又新,四川宜宾人,生于1905年6月9日。1921年,卢德铭考入成都公学。中学学习期间,卢德铭开始接触《新青年》等进步书刊,接受马克思主义。面对帝国主义瓜分中国,军阀连年混战,卢德铭决心学习军事,以武力打倒列强和军阀。1924年春,卢德铭考入黄埔军校,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6年5月,时任叶挺独立团第二营第四连连长的卢德铭,作为北伐先锋挺进湖南。在北伐战争中,由于作战勇敢,卢德铭先后升任独立团第1营营长、第73团参谋长、第4集团军第2方面军总指挥部警卫团(即武汉国民政府警卫团)团长。

1927年8月2日,卢德铭率警卫团前往南昌参加起义。因南昌起义部队已南下,他遂率警卫团进驻修水县城。9月9日,卢德铭率警卫团参加毛泽东领导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并任起义部队总指挥。起义受挫后,在9月19日的文家市前委会议上,毛泽东主张放弃攻打长沙,把起义军转移到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山区。师长余洒渡(后脱党)顽固坚持“取浏阳直攻长沙”的错误意见。卢德铭坚决支持毛泽东的主张,认为再攻长沙就有全军覆没的危险。卢德铭支持毛泽东的意见,对于会议统一思想,起了重要作用。会议经过激烈争论,最后通过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卢德铭牺牲时,年仅22岁。  

 

014王尔琢

王尔琢(1903—1928)是中国工农红军优秀指挥员,1903年生,湖南石门县人。1920年考入长沙省立甲种工业学校,参加过进步学生运动。1924年考入黄埔军校第1期,同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学生队分队长,参加平定广州商团叛乱和讨伐军阀陈炯明的两次东征。1926年参与国民革命军第3师的改编工作,任东路先遣军党代表,参加北伐战争。后任国民革命军第3军26团党代表。1927年任国民革命军第4军25师74团参谋长。同年8月,率该团重机枪连参加南昌起义。南下广东参加三河坝战斗后随朱德、陈毅等转战闽粤赣湘边,坚持武装斗争。1928年1月参加领导湘南起义,任工农革命军第1师参谋长。

1928年4月,朱德与毛泽东部队井冈山会师后,王尔琢任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参谋长兼第28团团长。协助毛泽东、朱德指挥五斗江、草市坳和龙源口等战斗,率28团英勇作战,粉碎湘赣两省国民党军的“会剿”,成为纵横井冈山的一员骁将,为保卫和发展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作出了重大贡献,赢得了“飞兵28团”的佳誉。同年8月25日,在江西崇义思顺墟追击叛徒时,英勇牺牲,年仅25岁。

在为中国工农红军优秀指挥员王尔琢举行的追悼会上,毛泽东、朱德高度评价了王尔琢为革命所作的贡献。会场上悬挂着由毛泽东拟稿、陈毅书写的挽联:“一哭尔琢,二哭尔琢,尔琢今已矣!留却重任谁承受?生为阶级,死为阶级,阶级后如何?得到胜利始方休!”  

 

015伍中豪

伍中豪(1903-1930)是文武全才的中国工农红军高级指挥员,名昭茀,耒阳城内伍家村人。1920年冬在北京大学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1923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24年冬,耒阳建立3个中共支部,伍中豪任第三支部书记。1925年4月,中共耒阳地方执行委员会建立,任宣传委员,其妻段凤翔任妇运委员。1925年5月,伍中豪入黄埔军校第四期,毕业后派在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任军事考官,与毛泽东结识。1926年7月参加北伐,随军进入湖南,被中共派回地方工作,任耒阳县团防局长、农军独立团团长。1927年5月“马日事变”后,转入武汉,任国民政府警卫团第十连连长。

  1927年9月,伍中豪参加湘赣边秋收起义,任中国工农革命军第1师第3团副团长兼3营营长,率部首攻白沙告捷。起义失败,部队在文家市会师,伍中豪坚决支持毛泽东转兵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的主张。转兵途中,敌人前堵后追,形势非常严重。毛泽东采用了伍中豪“时东时西,时分时合”的建议,甩掉了敌人,使部队顺利到达三湾。在建立井岗山革命根据地中,伍中豪参加指挥大小战斗近百次。他英勇善战,打了许多胜仗。1927年11月,在茶陵击溃国民军吴尚的一个师的包围后,团长陈浩与副团长韩庄剑企图率部投敌,时为营长的伍中豪识破了陈浩阴谋,及时派人报告了毛泽东,挽救了革命军队。1928年2月,伍中豪率一个营战士,运用围城打伏击的方法,解放宁冈新城,歼敌一个团,俘县长张开阳,取得井岗山根据地开创以来第一次全歼敌人的胜利。6月,伍中豪率第三营到永新夏幽,分兵做群众工作,打土豪,分田地,建立了夏幽工农兵政府和中共特别支部。夏幽成了根据地一面旗帜,为毛泽东写《永新调查》提供了资料。毛泽东多次在根据地干部会上,表扬伍中豪能打仗,会做群众工作,是文武全才。

  1928年12月,蒋介石调集6个旅团“围剿”井冈山根据地。1929年1月4日,红四军前敌委员会在宁冈白露召开会议,决定红5军与红4军的第32团留守井冈山,红4军28团、31团突围向外发展,以牵制敌人。突围的红军向何处去发展,成了会议争论的焦点。有的主张向赣北去,有的主张向赣东发展,也有的主张到湘南去。31团团长伍中豪参加了这次会议,深刻地分析了井冈山周围地区的形势,力主向赣南发展,他指出,赣南地域广阔,高山多,有回旋余地;敌人力量薄弱,不难对付;物产丰富,易筹给养;有中共组织和地方革命武装,群众觉悟高,活动多助,向赣南突围才是上策。毛泽东采纳了伍中豪的意见。14日,率领红军主力冲出敌人的包围,向赣南挺进。1930年春,毛泽东在赣州楼梯岭会议上曾说:“红军在赣南有今日之发展,伍中豪应记第一功,他是力主到赣南来的。”3月20日,红四军改编,伍中豪任第3纵队司令。

  为了扩大革命根据地,红4军命令伍中豪攻打闽西龙岩,发动农民起义。龙岩,是闽西重镇,驻有国民军一旅。5月18日,伍中豪率领红军第3纵队,再次进入闽西,5月23日至6月9日,先后三次攻克龙岩,全歼陈国辉旅2000多人,发动龙岩地区七县农民起义,建立苏维埃政权,奠定了开辟闽西根据地的基础。6月中旬,第3纵队扩编为红1军团第12军,伍中豪任军长,并担任新成立的中国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6月下旬,伍中豪患肺炎住院治疗,没有随毛泽东去打长沙。部队出发前,毛泽东到医院去与伍中豪道别,伍中豪对毛泽东说:“中央取长沙,攻武汉,饮马长江的指示气候不对,以长途跋涉之孤军攻打大城市不妥,望多保重!”8月,红军第20军军长胡少海牺牲,伍中豪改任20军军长、前敌委员。8月底,毛泽东从浏阳、长沙两次写信给中共闽西特委和伍中豪,要求补充兵员,并指定由伍中豪率领,克期到达长沙。伍中豪接信后,立即从闽西长汀赶到江西吉安,时攻长沙已失败回师。9月,伍中豪参加打吉安。10月初,伍中豪带领一排警卫,从吉水出发,到横江渡去调集赣西南各县独立团,途经安福县城,突遭安福靖卫团袭击,仓促应战,战士死伤过半,突围至城郊亮家山,弹尽援绝,伍中豪牺牲。  

 

016周逸群

周逸群(1896—1931)是湘鄂西红军和苏区创建人,1896年生,贵州铜仁县人。字立风。1896年6月25日生于贵州省铜仁县城一个富裕家庭。1919年春,东渡日本留学。1923年回国,在上海与进步青年李侠公等创办《贵州青年》旬刊,宣传反帝反封建思想。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0月入黄埔军校第二期辎重队学习。他与蒋先云、李之龙等发起组织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简称青军会),是该会主要负责人之一。青军会版刊物,宣传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和党的统一战线政策。1926年中山舰事件后,周逸群奉命到国民革命军军事委员会政治训练部任宣传科科长,协助周恩来工作。同年8月,任北伐军政治部主任、第3师师长等职。在该部建立政治工作制度,发展中共组织。次年8月1日,参加著名的南昌起义。后任起义军第20军第3师师长。潮、汕失利后,周逸群转赴上海。

1928年1月,他与贺龙奉命到湘西北地区领导武装斗争。途中参与领导荆江两岸年关暴动,并收分散的几支游击队组成第49路工农革命军,在长江两岸开展斗争。不久,与贺龙、贺锦斋、卢冬生等10余人去湘西。3月上旬到达湖南省桑植县洪家关。集中贺龙亲属和旧部下所掌握的武器,组建了一支拥有约3000人的工农革命军,在桑植起义。周逸群任军党代表。工农革命军攻占桑植县城后,成立中共桑植县委和县苏维埃政府。4月初,国民党第43军龙毓仁旅突然进攻桑植县城和洪家关。由于力量悬殊,部队又刚刚建立,经过多次战斗,革命军大部失散,周逸群与贺龙失掉联系。

同年5月,周逸群转到湖北省石首。正值国民党第18军大规模“清乡”,革命斗争面临巨大困难。他集中监利、沔阳、石首、华容等县游击队,乘其不备一举攻克沔阳县重镇峰口。为保存革命力量,他率游击队撤出峰口,转移洪湖沿岸活动。后因鄂中特委主要负责人地方观念严重,不愿离开家乡。游击队在国民党军的围攻下,损失惨重。7月中旬,中共湖北省委派人到宜昌,组成鄂西特委,周逸群为书记,统一鄂西地区党的领导和军事指挥。他把工作重点放在农村,恢复整顿党与群众组织,开展游击战争,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1928年秋,革命力量有很大的发展。到年底,在洪湖、白露湖以及江南的东山一带开辟了若干小块游击根据地。

1929年3月,蒋桂军阀爆发战争,湘鄂边地区驻军空虚。特委把江陵、石首等地的游击战斗编为鄂西游击大队,在他直接指挥下,运用“敌来我飞,敌去我归,敌多则跑,敌小则搞”的游击战术,接连重创国民党军。半个月内在江陵、监利、石首三县打许多个胜仗:攻占石首县城,消灭监利县五处“常练队”,摧毁洪湖西南反动巢穴“铲共团”,打通了洪湖苏区与江南的交通要道。7月,鄂西各县游击队在监利剅口柳家三屋墩进行整编,统一编为鄂西游击总队,周逸群兼总队长。根据毛泽东在井冈山建军的经验,游击队设立政治部,中队以上设党代表,加强了部队的政治工作。1930年2月,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第6军,周逸群任政委。4月,成立鄂西苏维埃联县政府,周逸群任政府主席。7月,贺龙领导红4军与红6军在公安会师,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2军团,并组成中共前委会,周逸群任政委和前委书记,与贺龙领导创建湘鄂西革命根据地。这时,蒋介石集团内部矛盾加剧。周逸群、贺龙抓住这一有利时机,率部分路进击,迅速拔掉苏区内的许多白点,解放了广大乡村,建立了工农民主政权,使洪湖、湘鄂边根据地连成一片,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形成。1930年9月,周逸群代理湘鄂西特委书记,兼联县政府主席。红2军团主力南征后,他组织各地党组织、苏维埃政府、游击队、赤卫队连克南县、华容、公安等地,扩大了江南苏区。1930年冬至1931年春,周逸群在国民党重兵“围剿”的极端困难情况下,组建江左、江右军和独立团,与段德昌指挥部队,开展机动灵活的游击战,相继取得了第一、第二次反“围剿”斗争的胜利,保卫了洪湖苏区。

1931年4月,周逸群到洞庭湖西岸地区巡视工作,一位身边工作人员劝他有病休息,周逸群坚定地说:“只要我一天活着,我就一天不停止党的工作。”他还语重心长地说:“你是铁匠出身,知道铁有多硬,钢有多强的,我们共产党员就象铁一样硬,钢一样强呀!”

同年5月,周逸群由洞庭湖特区返回到江北汇报工作。途径湖南省岳阳县贾家凉亭时,这位湘鄂西红军和苏区主要创建人之一的周逸群不幸遭白军伏击,壮烈牺牲,时年35岁。周逸群牺牲的消息传到洪湖,苏区广大群众怀着无比悲痛的心情举行追悼大会,贺龙悲痛欲绝地说:“逸群同志是值得我们永远纪念的。”为此,中共湘鄂西省委将洪湖军校改为逸群军政校。

  

017蒋先云

蒋先云(1902—1927)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优秀党员和军队领导领导人。生于1902年,湖南新田人。1917年考入衡阳第三师范学校。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任湘南学生联合会总干事。1921年2月发起成立进步团体“心社”,宣传新文化。不久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同年冬加入中国共产党。1922年夏赴安源开展工人运动,在工人夜校教书并参与筹建工人俱乐部。后任俱乐部文书股长,和李立三、刘少奇等一起领导了安源工人大罢工。同年11月奉命到水口山矿区建立党的组织和工人俱乐部,12月领导了水口山矿工的大罢工,并取得胜利。1924年春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学习,毕业后留校工作。蒋先云考进黄埔时是第一名,毕业时又是第一名。黄埔三杰中,以他为首。蒋先云的入党介绍人是毛泽东,可见其人分量。蒋介石对他赏识无比,以极大的耐心等他回头。国共分裂时许诺只要蒋先云过来就能当师长,当时黄埔学生中能当团长的都没几个。然而蒋先云铁了心跟共产党,终于不辞而别。1925年2月,在周恩来的领导下,发起成立青年军人联合会,是该会负责人之一。同年参加东征讨伐陈炯明和平定滇桂军阀杨希闵、刘震寰叛乱。8月任国民革命军第1军第3师第7团党代表,不久率部参加第二次东征。1926年3月中山舰事件后,退出国民党及第1军。北伐战争开始后,受党组织派遣任北伐军总司令部秘书,兼补充团第5团团长,参加了攻打九江、南昌等战役。1927年初,蒋介石反革命阴谋日益暴露,他毅然去武汉任湖北省总工会工人纠察总队队长,倡议成立黄埔学生反蒋委员会。同年5月武汉国民政府决定继续北伐,他被任命为国民革命军第11军26师77团团长兼党代表,率部北上河南,5月28日在攻克临颍城的战斗中英勇牺牲。

  

018朱云卿

朱云卿(1907—1931)是井冈山时期红军高级指挥员,1907年出生于广东省梅州,1921年随叔父到印度尼西亚打工,1924年回广州,考入黄埔军校第三期,参加军校进步组织“青年军人联合会”。1925年10月,朱云卿参加讨伐反动军阀陈炯明的第二次东征,在战斗中机智英勇,受到周恩来的赞赏,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6年1月,朱云卿从黄埔军校毕业,按照党的要求留在广州从事革命活动。同年秋,被任命为中共北江特委委员,并负责主办北江农军学校。在他的组织和领导下,中共北江特委先后举办了两期农军训练班,培训农军干部260余人。1927年4月,朱云卿率领农军学校第二期学员与北江农军大队会师湖南,公开支持湖南农民运动。1927年6月,朱云卿按照党组织的决定赴武汉,担任武汉农政训练班主任。

同年9月,朱云卿参加了著名的秋收起义,并随起义部队上了井冈山,参加了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1928年夏,担任红4军31团团长,在毛泽东、朱德的直接领导下参加了攻打龙源口、围困永新城等著名战斗。1928年8月下旬,与党代表何挺颖一起,指挥不足一个营的兵力,凭险抵抗,击退了湘赣国民党军四个团的轮番进攻,取得了黄洋界保卫战的胜利。

1929年1月,朱云卿率领红31团随红四军主力进军赣南闽西,开辟新的革命根据地。在大柏地、长岑寨等重要战斗中率部担任主攻任务。同年3月,调任红4军参谋长。同年年底,参加古田会议,坚定地支持毛泽东的正确意见。1930年8月,任红一方面军参谋长兼红4军参谋长、红1团参谋长。1930年底,在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一次反“围剿”的龙冈战斗中,朱云卿协助毛泽东、朱德制定计划,部署部队,指挥作战,对全歼张辉瓒师,取得第一次反“围剿”的胜利,起了重要作用,毛泽东称赞他为“得力助手”。

1931年春,朱云卿因劳累患重病住进江西省吉安县东固医院治疗。5月22日,在医院被国民党军残忍杀害,牺牲时年仅24岁。  

 

019寻淮洲

寻淮洲(1912—1934)是红军中最年轻的军团长,又名寻波。1912年8月29日生于湖南省浏阳县一贫苦农民家庭。13岁在高小读书时就立下“将来与国家做些大事业”的志向,并在轰轰烈烈的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中,积极参加儿童团、学生联合会和农民协会等组织,参加反帝反封建活动,成为当地学生领袖。1927年初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9月,参加了毛泽东领导的湘赣边秋收起义,并随起义部队上了井冈山。由于他作战勇敢,屡建奇功,于1928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从副班长、排长、连长升至红12军34师100团团长。1930年11月,蒋介石调集10万兵力向中央苏区发动第一次“围剿”。毛泽东指挥中央红军主力采取“诱敌深入”的作战方针,于龙冈地区将敌前线总指挥、第18师师长张辉瓒以下9000余人全歼。在这次战斗中,寻淮洲领导的红100团担任左翼主攻,由于他身先士卒,指挥有功,升为红12军第35师师长。接着,他又率领部队参加了中央苏区第二、第三次反“围剿”作战,屡建战功。

  1932年2月,毛泽东指挥红军东路军东征漳州,寻淮洲奉命率部担任掩护,策应了主力部队的战略行动。

  1933年10月,红12军军部和红36师、红22军合编为红22军,他任红22军31师师长。不久,升任红21军军长。此时,正值中央苏区第四次反“围剿”作战,寻淮洲率部牵制国民党军数师兵力,保证了红一方面军取得黄陂、东陂两役的胜利,据此,他荣获中央军委特别嘉奖。是年7月,红21军与红7军改编为红3军团第5师,他任师长。根据党中央的指示,红3军团4师、5师和红5军团34师组成东方军,执行收复闽西连城、新泉苏区和开辟闽北新苏区的任务。寻淮洲率红5师随东方军从江西广昌头陂地区出发,向福建进军。9日,歼灭归化守敌1个营,解放归化。19日,以坑道作业,攻克宁化县泉上土堡,全歼土堡守敌。29日,在解放朋口的战斗中,他首先指挥所部歼灭增援的国民党第19路军1个团。继之,与兄弟部队合力围攻朋口,再歼19路军1个团,解放朋口。9月18日,他又率红5师在运动中与国民党第19路军中的精锐“铁军团”第61师366团及78师、52师各1个营在沙县木芹山遭遇。他沉着果断,指挥部队抢占木芹山主峰,经激战,将敌“铁军团”全歼,创造1个团的兵力在运动中全歼敌人1个精锐团、溃敌2个营的记录。

  12月,寻淮洲赴任红7军团军团长。并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1934年4月,在第三次“左”倾冒险主义者发动的广昌战役中,为配合主力红军作战,寻淮洲率部在归化战役战斗中毙伤敌400余人。接着,攻占永安城,歼敌1个正规团和1个县保安团,俘敌团长以下官兵近2000人。缴获甚众。5月29日,又率部在三元附近的湖源歼敌1个旅,毙伤俘敌1300余人。

  7月初,红7军团奉命组成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对内仍称红7军团),他仍任军团长,并兼抗日先遣队总指挥。

  抗日先遣队从瑞金出发,到10月转战到闽浙赣苏区休整补充的4个月时间里,寻淮洲率部队行程3200多里,转战闽浙皖赣4个省几十个县,牵制了大量国民党军,击退其无数次的围追堵截,但“左”倾错误领导者却指责他没有完成任务,在11月4日成立红10军团时,将他降职为第19师师长。忍辱负重,不计得失,奉令先行出击浙皖边,继续率部英勇作战,连连取胜。在击溃尾追的浙江保安纵队两个保安团后,经上坊镇,渡新安江,进军安徽。于分水县击溃蒋介石嫡系部队王耀武旅。12月6日,攻克旌德县城。接着北上,威胁芜湖。

  根据中央军区命令,红10军团第19、20师在太平县汤口胜利会师。这时,蒋介石调兵遣将,以11个团20余万人,兵分4路“围剿”红10军团,还派飞机侦察轰炸。12月14日,红10军团先在谭家桥地区设伏,将敌打乱,但阵地很快即被敌组织的优势兵力所冲垮,军团固守的制高点乌泥关也被敌夺去。寻淮洲亲自指挥,率部猛攻,将制高点夺回,但小腹负伤,流血不止,被抬往茂林医院医治。由于伤势过重,15日不幸牺牲,年仅22岁。  

  

020吴焕先

吴焕先(1907—1935)是鄂豫陕苏区创建人,中国工农红军杰出指挥员。1907年生,湖北省黄安县(今红安)人。1923年考入麻城乙种蚕业学校,开始接受革命思想。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回家乡组织农民协会,建立农民武装。他一家六口惨遭国民党地方民团杀害。1927年11月率紫云区农民武装参加黄麻起义。后带领部分武装在黄麻地区和光山南部坚持武装斗争,为开辟以柴山保为中心的鄂豫边苏区创造了条件。后任鄂豫边革命委员会土地委员会主席、中共鄂豫皖特委委员、黄安县委书记、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12师政治部主任、红四方面军第25军73师政治委员。参加了鄂豫皖苏区历次反“围剿”。

1932年10月红四方面军主力离开苏区后,任鄂东北游击总司令部总司令,参与领导重建第25军,任军长。在国民党军重兵划区“清剿”、苏区大部丧失的严峻形势下,指挥部队连续取得郭家河、潘家河、杨泗寨等战斗的胜利。1934年4月,第25、28军合编为第25军后,任政治委员。11月奉中共中央指示,率部进行长征,战胜敌人的围追堵截,进入陕西南部秦岭山区,广泛发动群众,建立民主政权,组织地方武装和发展红军主力,开展游击战争,领导开辟了鄂豫陕苏区,先后任中共鄂豫陕省委副书记、代理书记。1935年7月率部西进,接应中共中央和红军北上。同年8月21日在甘肃泾川四坡村战斗中英勇牺牲,年仅28岁。随后,红25军在军长徐海东、政治委员程子华率领下于9月与陕北红军会师,10月,毛泽东表彰红25军远征为中国革命立下了大功。吴焕先功不可没。

  

021杨靖宇

杨靖宇(1905—1940)是著名的抗日民族英雄、东北抗日联军创建人和领导人,原名马尚德,字骥生。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年底回确山从事农民运动。1927年4月领导确山农民暴动,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大革命失败后,组织确山刘店秋收起义,任当地农民革命军总指挥。失败后到开封、洛阳等地从事秘密工作。曾三次被捕入狱,坚贞不屈。1929年春到东北,化名张贯一,任中共抚顺特别支部书记。在抚顺又两次入狱,备受日本警察署的严刑拷打,始终不承认自己是共产党员和从事的活动。“九一八”事变后经组织营救出狱,历任中共哈尔滨市道外区委书记、市委书记、满洲省委军委代理书记。1932年11月派往南满,到吉林磐石一带视察。他按照中国工农红军的经验整顿当地游击队,组成中国工农红军第32军南满游击队,任政委。他团结各路抗日武装,创建了以罄石县红石砬子为中心的游击根据地。

1933年9月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1军独立第1师师长兼政委,次年任第1军军长兼政委。1936年2月任东北抗日联军第1军军长兼政委,6月任东北抗日联军第1路军总司令兼政委。面对日伪军频繁的“讨伐”,他提出“不击中敌人要害不打”、“对当地人民损害大不打”等原则,采用“敌合我分,敌进我退,乘敌之虚,各个击破”等战术,指挥所部与日伪军作战数百次,沉重打击了日伪军,扩大了游击根据地。1938年秋,日伪军连遭打击后,加紧进行军事“讨伐”,同时悬重赏缉拿杨靖宇。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杨继续坚持战斗。1940年1月,所部被日伪军重兵围困。他组织部队分散突围,自己只身同敌人周旋五昼夜;2月23日在吉林濠江县三道崴子壮烈牺牲。为纪念他,1946年,东北人民政府将蒙江县改名为靖宇县。1958年在吉林省通化市建成“靖宇陵园”。

  

022关向应

关向应(1902—1946)是我党我军卓越的政治工作领导人和优秀指挥员。在短暂而辉煌的一生中,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毛泽东赞颂他“忠心耿耿,为党为国”。朱德称他是“模范的共产党员,终身为革命奋斗,百折不屈,死而后已”。

  关向应(1902—1946)是湘鄂西红军高级指挥员,1902年生,辽宁金县人,满族。1924年4月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同年冬,赴苏联莫斯科入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1925年1月转入中国共产党。回国后主要从事工人运动和共产主义青年团工作。1928年7月在共青团五大上被选为团中央书记。1930年初调中央军委和长江局工作。

  1931年冬被派往湘鄂西苏区,先后任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委员、湘鄂西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团成员、红3军政治委员、红2军团副政治委员、湘鄂川黔省委委员、军委分会委员和省军区副政治委员。参与领导创建黔东苏区和湘鄂川黔苏区,1935年11月,同贺龙、任弼时等指挥红2、6军团开始长征。长征途中,同张国焘分裂党和红军的行径作了坚决斗争。后任第二方面军政治委员、中革军委委员。

  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第120师政治委员。参与创建晋西北抗日根据地。1938年12月,与贺龙率120师主力开赴冀中,任冀中区总指挥部政治委员,参与指挥齐会、陈庄等战斗,巩固了冀中根据地。1940年11月起任晋西北军区政治委员、晋绥军区和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政治委员、中共中央晋绥分局书记。由于长期艰苦的战斗环境,关向应积劳成疾,1941年秋到延安休养,仍十分关心党的工作和部队建设。1946年7月21日在延安病逝。  

 

023吴光浩

吴光浩(1906—1929)是黄麻起义领导人,鄂豫边红军和苏区创建人,中国工农红军高级指挥员。1906年生,湖北黄陂人。早年积极投身爱国学生运动。1925年考入黄埔军校第3期。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后参加北伐战争,在国民革命军第4军任连长、营长,参加了汀泗桥、贺胜桥、武昌等战役。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被派到鄂南从事革命活动,9月参与领导鄂南起义。后任中共鄂东特委委员、麻城县农民自卫军大队长。11月参与领导黄麻起义,任副总指挥,带领突击队首先攻占黄安(今红安)县城,组建工农革命军鄂东军,任副总指挥兼第2路司令。起义遭优势国民党军镇压后,他率领仅存的72名鄂东军战士和党政人员,穿过敌人的重重封锁,于12月底转至黄陂县木兰山一带开展游击战争。面对险恶的斗争环境,他告诫大家:“我们的枪丢不得。有了枪,才有工农的出路:丢了枪,就不能胜利,不能生存。”1928年1月部队改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7军,吴光浩任军长。率部艰苦转战,创造出“昼伏夜动,远袭近止,声东击西,绕南进北”的游击战术,活跃在以木兰山为中心、方圆百余里的广大地区,战果累累,被当地群众视为传奇般的英雄。后领导开辟鄂豫边界的柴山保苏区,广泛发动群众,粉碎国民党军的进攻,逐步站稳了脚跟,在鄂豫边开创了第一块红色区域。

  同年7月,工农革命军第7军奉命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11军第31师,吴光浩任军长兼师长,采取灵活机动的战术,指挥所部战胜国民党军多次围攻,坚持边界武装割据,发展扩大为鄂豫边苏区。1929年4月,鄂东特委改组为鄂东北特委,他任特委军事委员。此时,豫南发动了商(城)南起义,成立了工农红军第32师。吴光浩受命赴商城领导起义工作。5月初,率十余人化装起程,途经罗田县滕家堡时遭敌伏击,英勇牺牲,年仅23岁。  

 

024杨立三

杨立三(1900—1954)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工作和财务工作的创始人,湖南长沙县人。历任红一方面军总司令部副官长兼红一方面军军需处长、中国工农红军总兵站部站长、红军总医院院长、军委总后勤部部长、边区政府财委主任、华北财经办事处副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部长等职。杨立三长期战斗在后勤和财务领导岗位上,经历中国人民解放军成长、发展、壮大的艰难历程。在苏区的一次次反“围剿”斗争中,他克服重重困难,千方百计为红军筹粮筹款筹弹药,最大限度地保证了前方的军需供应。抗日战争开始后,面对几十万人的衣食、医疗和军需要求,杨立三领导后勤部人员搞生产,办厂矿,抓征收,做贸易,建银行,争取外援,厉行节约。在他的筹划下,几十万人经受了严峻的考验,最终取得抗战胜利。

    1935年8月,红军长征到达毛尔盖之后,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和红一方面军总政委的周恩来患肝炎,体质极度虚弱,只好靠同志们用担架轮流抬着走。当时,作为负责运输和后勤保障工作的领导,杨立三尽管自己身体不是很好,且担负着其他繁重的军需工作,仍坚持要亲自将周恩来抬出草地。茫茫草地,遍布沼泽,气候恶劣,单人行走尚且困难重重,更何况要抬着沉重的担架。杨立三等经过长途跋涉,加之缺衣少食,体质已相当虚弱。他们深一脚、浅一脚行进在遍是沼泽的草地上,稍不留神就会被泥潭吞没,但他们始终顽强地支撑着,坚决不让周恩来下来走。杨立三双肩磨破了,脖子一歪就钻心地痛,但一直咬着牙,直到走出草地病倒下来。

    由于这份诚挚的同志之情,由于杨立三的卓越贡献,当杨立三于1954年因积劳成疾英年早逝时,国家为他举行了一次超规格的葬礼,周恩来主祭,作了动情的长篇讲话,并亲自为其执绋引棺到八宝山革命公墓安葬。  

 

025项 英

项英(1898—1941) 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早期重要领导人之一。原名德隆,化名江俊、江钧。湖北武昌人。出身工人,1921年冬参加中华全国劳动组合书记部长江分部工作。1922年4月参加中国共产党。8月,任京汉铁路总工会筹备委员会总干事,负责总工会和各地工会的筹建组织工作。1923年2月任京汉铁路罢工委员会总干事,是二七大罢工的主要领导人之一。6月在中共三大上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1924年后任中共中央职工部长。1926年北伐军占领武昌后,任湖北省总工会组织部长、武汉工人纠察队总队长,参加反击夏斗寅叛变的斗争。1928年春任中共江苏省委书记,不久赴莫斯科出席党的六大,在六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随后参加了共产国际六大。1929年11月,在第五次全国劳动大会上当选为中华全国总工会委员长,成为工人运动的领袖之一。1930年8月任中共中央长江局书记。

1931年1月任中共苏区中央局代理书记、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11月,在第一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副主席。1933年第四次反“围剿”后代理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1934年1月,在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上继续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副主席。1934年夏任赣南军政委员会主席、赣南军区司令员。lO月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任中共中央分局书记、中央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领导中央根据地的军民继续抗击国民党反动派的军事“围剿”。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坚持南方三年游击战争,保存了革命武装。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于10月任中共中央东南分局(后改为东南局)书记、新四军副军长、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新四军分会书记,先后组织部队向苏南、苏中、皖东挺进,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1941年1月皖南事变发生后,在突围转移过程中,于泾县茂林地区山上蜜蜂洞被叛徒刘厚总枪杀。  

 

026唐 澍

唐澍(1903—1928)是我党早期优秀的军事指挥员,字东园,河北省易县南贾庄(今徐水县)人。1924年参加中国共产党,。历任省港罢工委员会工人纠察队总教练兼模范大队大队长,国民联军军事政治学校主任教官。中共陕西省委军委委员,西北工农革命军总指挥等职务。是西北著名的清涧起义和渭华起义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唐澍出生于一个清贫知识分子家庭。自幼勤奋好学,深受校长的喜爱和器重,高小毕业后,因成绩突出留校任教。后来,家乡南贾庄成立小学后,回乡任小学教师,两年后,考入保定第二师范学校,在进步思想的影响下,积极投入了学校反对反动校长刘绪增迫害学生的罢课斗争,他被推选为学生代表,虽然校长被赶下台,但校方怕再发生学潮,将唐澍等学生骨干开除出学校。1924年夏,在保定二师进步师生的资助下,他考入广州黄埔陆军军官军校,成为该校第一期步兵学员,与左权、王尔琢、徐向前、陈赓等是同期同科同学,在校期间,接受了严格的军事训练,学习了革命理论和军事知识,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3月留校工作,此间,他曾在第三届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兼任军事教官。1925年2月和10月,唐澍两次参加讨伐军阀陈炯明的东征,表现出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1925年秋,唐澍被中共广东区委调任省港罢工委员会工人纠察队总教练,后又兼模范大队大队长,从事工人运动。在苏兆征、邓中夏等的领导下,对工人纠察队进行严格的军事训练和思想政治教育,使这支工人武装队伍颇具战斗力。1926年秋,冯玉祥在绥远省的五原县誓师参加国民革命,唐澍奉命到冯部工作。任冯部军官学校教官兼队长,不久调到政治部工作。1927年3月,军官学校改为国民军联军军事政治学校,唐澍任主任教官,以讲军事课为主,同时也兼任政治课,给学员讲授马克思主义理论。7月初,冯玉祥附蒋反共,进行“清党”活动,唐澍被礼送出境。7月中旬,唐澍回到西安,参加了中共陕西省委军委的领导工作。8月下旬,由于同情革命的石谦旅长在榆林被井岳秀派刺客杀害,反动营长康子祥被任命为代旅长。

    10月12日,按预定时间唐澍宣布起义,起义得到了农民的广泛支持,形成了一支相当可观的革命武装力量。10月下旬,唐澍到西安,向省委军委汇报起义情况。此间,起义部队由于没有主动进攻而遭敌攻击,已被迫转移到韩城西庄镇,被改编为独立旅。12月中旬,唐澍、谢子长等根据形势的变化,改组了军委,决定在韩城再次发动起义,部队改编为西北工农革命军游击支队,唐澍、谢子长任总指挥,决定在清涧、安定一带,开展游击战争。1928年元月初,唐澍等率部向清涧,安定带进发。途中由于轻信传闻,遭遇劲敌,清涧起义失败。1928年2月,唐澍辗转回到西安,向省委汇报了清涧起义失败经过和教训,请求省委指派新的工作。不久,唐澍被派到许权中旅任参谋长。1928年4月底,冯玉祥主力出陕赴豫攻打奉系军阀,盘踞在洛南的地方军阀李虎臣趁机发动反冯战争,令许旅开赴潼关,阴挡冯玉祥的宋哲元部回陕。唐澍、刘志丹带着部队来到达华县瓜坡镇,成立共产党领导的西北工农革命军,唐澍任总司令,刘志丹任军事委员会主席。全军斗志昂扬,直奔渭华举行起义,参加当地的农民暴动。

渭华起义后,建立了革命政权。敌人对此深感恐慌。从6月上旬起,陕西省政府主席宋哲元亲自指挥,接连三次围攻革命军,镇压农民暴动。在唐澍、刘志丹的机智指挥和官兵的英勇奋战下,接连两次粉碎了敌人的围攻。7月1日,驻洛南的李虎臣部七、八百人,向驻守在保安镇的革命第一大队百余人发动围攻。唐澍闻讯后,前去增援,部队在保安镇外被敌人包围,因寡不敌众,只有少数人突破重围。唐澍仅带6名战士夺路冲到附近的碾子沟,遭到阻击,与敌展开英勇战斗,在激战中,唐澍身负重伤仍坚持还击,最后以身殉职,年仅25岁。

  

027谢子长

谢子长(1897—1935)是陕北红军和苏区创建人,中国工农红军杰出指挥员,1897年生,陕西安定(今子长)县人。1922年考入阎锡山办的太原学兵团学军事。1924年回安定县办民团,任团总。同年赴天津、北京,参加反帝斗争,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根据党的指示,利用民团团总身份进行革命活动,被选为安定县地方行政会议主席团成员和农民协会促成会委员。组织和领导农民协会打击封建官僚,惩办土豪劣绅,被群众誉为“谢青天”。1927年10月与唐澍等组织领导清涧起义,任西北革命军游击支队营长、副指挥。1928年5月参与领导渭华起义,任西北工农革命军军事委员会委员兼革命军第3大队大队长。后任中共陕北特委军委委员、陕北行动委员会军事指挥部总指挥,在陕北、宁夏、甘肃等地做兵运工作。

1931年10月,和刘志丹等将南梁游击队和陕北游击支队合编为西北反帝同盟军,后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任总指挥,率部转战陕甘边,创建革命根据地。1933年夏被派往察绥抗日同盟军第18师,负责中共组织的工作,协助师长许权中指挥作战。同年11月回到陕西,任中共中央北方代表派驻西北军事特派员,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恢复和建立了陕北红军游击队5个支队,建立了安定、延川根据地。1934年后,任陕北红军游击队总指挥部总指挥、红26军42师政治委员、中共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指挥部队粉碎了国民党军对陕北苏区的“围剿”。

谢子长在长期征战中,多次负伤。因战伤恶化,1935年2月21日在安定县灯盏湾逝世,时年38岁。同年,中共西北工作委员会决定将安定县改名为子长县。1946年,中共中央西北局和陕甘宁边区政府在瓦窑堡修建了子长烈士陵园。  

 

028董振堂

董振堂(1895—1937)是中国工农红军著名将领、宁都起义领导人之一,字绍仲。出生于较殷实农民家庭。幼年入曹庄进初级小学读书。1914年,考入冀县中学。1917年,考入保定军官学校预科清河预备学校。1919年12月,毕业后被分配到边防军第一师炮兵团,任军官候补生。1920年暑假后,入保定军官学校第九期炮兵科深造。1922年春,任冯玉祥部第十一师参谋处见习官。后任西北军学兵团炮兵连排长、连长。1924年,随冯玉祥参加了推翻贿造总统曹锟,打倒直系军阀吴佩孚,驱逐末代皇帝出宫的斗争和欢迎孙中山先生到北京等活动。同年,任国民第1军机炮教导队大队长和陆炮营营长。1926年9月,参加了五原誓师。后任国民军联军第1军四师12旅旅长。随冯玉祥击退了围困西安杨虎城部的河南军阀刘镇华部。1927年,任国民革命军第2集团军36师师长。率部转战河南、湖北等地,策应北伐战争。1928年,任国民革命军第2集团军13师师长兼河南洛阳警备司令,剿除匪患,改善了地方治安。1929年,任国民革命军第2集团军第五师师长。1930年,率部参加了豫西战役和豫东战役,受到冯玉祥的通令嘉奖。1931年,任国民革命军第26路军25师73旅旅长。

同年12月14日,和赵博生一起在江西宁都率部起义,加入中国工农红军。后任红5军团副总指挥兼13军军长。深入各军团参观学习,亲自撰写了《模范的红五团》介绍老红军的传统和经验,为红五军团的发展壮大做了大量工作。1932年2月,率部参加了赣州战役。同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率部参加了龙岩、漳州战役。后任红5军团军团长,率部参加了水口大战。同年12月,荣获中共中央军委授予的一级红旗勋章。1933年2月至9月,率部参加了中央革命根据地第四、五次反“围剿”。1934年10月,率部参加长征,担任全军后卫。1936年1月,任红四方面军第5军军长。10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后,奉命率部西渡黄河,进驻山丹,一举攻克临泽县城并占领了高台。宣传党的政策,发动群众,组织抗日人民政府,建立抗日武装。1937年1月,敌两万余人包围了高台。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他指挥若定,从容应战。命令大家:“坚决守住高台!我们人在高台在,誓与高台共存亡!”先后打退敌人的数次进攻。终因寡不敌众,高台沦陷,他壮烈牺牲。同年,毛泽东主席和许多中央领导都亲自参加了在延安宝塔山下为他召开的追悼会。1946年8月,冀南行政主任公署决定将河北省新河县改名为“振堂县”。

  

029张子清

张子清(1902—1930)是中国工农红军的杰出指挥员。湖南省益阳县(今桃江县)人,1902年4月出生在益阳县板溪乡一个爱国军人家庭。自幼受其父(系同盟会员、湖南新军江道区司令)张建良爱国思想的影响,勤读诗文,酷爱兵法。1920年从湖南讲武堂毕业后,任零陵镇守使公署上尉副宫。在湖南驻军中是一名思想激进的青年军官,此后多次参加起义,武装反抗湖南军阀赵恒惕的反动统治。由表兄夏曦帮助,结识郭亮等共产党人,接受了马列主义的影响,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冬,受中共湖南省委派遣去广州农运讲习所、政治讲习班学习。1926年结业后分配到北伐军宣传队工作。不久,到贺龙领导的20军第15师任政治连长。黄埔军校长沙第三分校成立时,又到该校任政治教官。

1927年马日事变后,在中共湖南省委领导下,积极策划武装起义。7月底,与伍中豪率领国民政府警卫团部分官兵和浏阳工农义勇军合编为第1师第3团,开到铜鼓,进行军事整训,任第1营营长。秋收起义时,率工农革命军第1师第3团在铜鼓起义,并随毛泽东攻打浏阳,受挫后转向罗霄山脉中段进军。三湾改编后,任第3营营长和党的前敌委员会委员。到达井冈山后,跟随毛泽东开辟红色根据地。1927年10月,在遂川遭强敌截击,与毛泽东率领的主力被敌军分割,与前委失去联系,在崇山峻岭之间与敌周旋,转战湘南。在茶陵接应一营脱离险境后,又协助毛泽东粉碎了团长陈浩一伙企图投敌叛变的阴谋。

任1团团长后,迅速率部攻克遂川,夺取新城,并与工农革命军一起,先后建立了茶陵、遂川、宁冈三县革命政权。1928年2月任重新扩建的工农革命军第1师参谋长兼第1团团长,3月率部随毛泽东出发,支援湘南暴动。在酃县阻击战中,以不足一个团的兵力,抗击敌军4个正规团的进击,浴血奋战三天三夜,终于粉碎了敌军企图卡住湘南起义部队进入井冈山的通道的阴谋,为实现红军井冈山会师扫除了障碍。不幸在这次战役中身负重伤,左脚踝骨被打断。井冈山会师后,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11师师长兼31团团长。1929年初,任红5军参谋长。因伤重不能行动,常坐着担架参加会议,或到前沿阵地观察敌情,研究作战方案。在湘赣敌军攻陷井冈山后,被迫隐藏在一个称为“红军洞”的石洞中。

1930年5月,终因伤重不治,在永新县南乡洞里村蕉林寺牺牲,年仅28岁。他的战友、原红五军参谋长陈伯钧说:“张子清不仅是军事上一位杰出的指挥员,而且是毛泽东初创红军的得力助手和亲密战友。”  

 

030李明瑞

李明瑞(1896—1931)是百色和龙州起义领导人,中国工农红军高级指挥员,号裕生,1896年11月9日出生于广西北流县清湾乡朱砂村。他参与领导百色起义和龙州起义,担任红7军、红8军总指挥。广西红军北上到达江西后,中央成立河西总指挥部,指挥赣江以西作战,李明瑞被任命为总指挥,统一指挥红7军、独立1师和20军,参加反“围剿”战斗。1931年5月,中共中央任命李明瑞为红7军军长。李明瑞是中国革命的著名将领和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在北伐战争和土地革命战争中,展示着坚定的无产阶级党性和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1918年,李明瑞进入滇军讲武堂韶关分校炮科学习。1925年,时任桂军团长的李明瑞率部参加广州革命政府领导的讨伐广东南路军阀邓本殷的战争,与兄弟部队紧密配合,连克化州、高州、廉州、钦州,全歼邓逆,平定南路,巩固了两广北伐根据地。在北伐战争中,率部在汀泗桥、贺胜桥战斗中打垮北洋军阀吴佩孚的主力;而后挥师东指,消灭孙传芳主力两万余人,迫使南昌守敌开城投降。李明瑞率部屡建战功,被誉为北伐革命军中的“虎将”。

1927年,蒋介石集团叛变革命,疯狂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时为国民军师长的李明瑞对此表示非常愤慨,1927年冬支持俞作豫南下香港寻找共产党另谋出路,重用共产党员姜祖武作师部秘书。1928年冬,任命共产党员童陆生为师部作战科科长。在北平广西同乡欢迎会上,愤怒谴责国民党新军阀的投降卖国政策。李明瑞不愿与反共反人民的国民党新军阀同流合污。1929年6月,李明瑞出任广西最高军事长官,主动要求中国共产党派干部到广西工作。邓小平、张云逸等数十名党员干部进入广西的军政机关和部队任职。在当时全国白色恐怖的形势下,唯有广西出现了地方政权与我党上层真诚合作的政治局面,它为我党在广西迅速控制军队,发展党组织,扩大工农团体,壮大革命力量创造了有利条件。在邓小平、张云逸的教育启发下,李明瑞接受了无产阶级世界观。1929年10月,李明瑞的部分军队参加了中国共产党人发动的南宁兵变。这期间,蒋介石多次派人带着“广西省主席”、“第15军军长”的委任状和巨款,拉拢“虎将”李明瑞为他效力。李明瑞断然拒绝了蒋介石的高官厚禄。李明瑞还拒绝了李宗仁、汪精卫等派来的说客的引诱。 

1929年11月,李明瑞阅读了《共产党宣言》、《唯物史观浅说》等革命书籍,从根本上认识到中国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才有出路,从而彻底转变立场,脱离军阀营垒,毅然投身革命,接受了担任红7军、红8军总指挥,参与领导百色起义和龙州起义的重任。1930年初,李明瑞加入中国共产党。李明瑞给自己的亲属写信说:“我现在不是做官,而是替人民打工。”“革命未必自我而成功,惟尽吾力之所能及。”从1930年9月到1931年7月,李明瑞作为红7军的主要领导人,指挥部队经桂、黔、粤、湘、赣五省,历时10个月,跋涉数千里,大小战斗百余次,历尽艰险,实现“会师朱毛”的计划。党中央高度评价红七军的战功,称誉为“千里来龙”。1931年,在反“围剿”的最后一仗,即方石岭战斗中,率部消灭国民党第52师韩德勤部。此时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者将“假革命”、混进革命队伍中的“军阀”等莫须有的罪名扣在了李明瑞的头上,使他无端地受到怀疑和打击。但是,李明瑞心胸坦然,忍辱负重,相信党中央,顶住了各种恫吓和威胁。并以实际行动向组织表明自己的清白和忠诚。10月中旬,一代北伐名将、叱咤风云的红军将领李明瑞在江西于都县黄龙镇朱冈村被无辜杀害,时年仅35岁。1945年中共“七大”期间,为李明瑞平反昭雪,并追认为革命烈士。

  

031赵尚志

赵尚志(1908—1942)是著名抗日将领,东北抗日联军创建人和领导人。毛泽东曾赞扬说:“有名的义勇军领袖杨靖宇、赵尚志、李红光等等,他们都是共产党员,他们的坚决抗日、艰苦奋斗的战绩是人所共知的。”

  赵尚志,1908年生,辽宁省朝阳县人。早年投身学生爱国运动。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东北地区最早的党员之一。同年冬入广州黄埔军校第4期学习。1926年回东北从事革命活动。曾两次被捕入狱,严守党的机密,坚贞不屈。“九一八”事变后经组织营救出狱,任中共满洲省委军委书记。1933年10月领导创建珠河反日游击队,任队长。1934年6月任东北反日游击队哈东支队司令,与李兆麟等创建了珠河、汤原抗日游击根据地。1935年1月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3军军长。1936年1月任北满抗日联军总司令部总司令。同年8月任东北抗日联军第3军军长。后任中共北满临时省委执委会主席、第2路军副总指挥。曾率部远征松嫩平原,作战百余次,挫败了日伪军的重兵“讨伐”。1940年夏被错误地开除中共党籍,忍辱负重,仍率小分队坚持抗日斗争。他对周围的同志说:我生是共产党的人,死也要死在东北抗日战场上。1942年2月12日,在袭击鹤岗梧桐河伪警察分所时,负重伤被俘后,痛斥敌人,拒绝医治,壮烈牺牲,时年34岁。

  为了纪念他,1947年珠河县农工代表大会决定将该县改名为尚志县。哈尔滨的一条主要街道命名为“尚志大街”,烈士出生地朝阳喇嘛沟村改名为“尚志村”。1982年6月8日中共黑龙江省委予以平反并恢复其党籍。  

 

032陈 光

陈光(1905—1954)是红军、八路军、人民解放军的高级指挥员,原名陈世椿,是湖南省宜章县栗源堡人,1905年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家中,1926年,投身农民运动,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参加了朱德、陈毅领导的湘南起义,井冈山会师后,历任红连长、副营长、营长。在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历次反“围剿”战斗中,陈光立下了累累战功,荣获二级红星奖章,很快被提拔到师一级的领导岗位上,在漳州、南雄、水口、建黎泰、广昌等战斗中身先士卒,多次负伤。长征中,陈光与政委刘亚楼一起,率红2师担任红1军团前卫部队,果敢地连续突破了国民党军队的四道封锁线。随后,陈光指挥红2师部队完成了强渡乌江、飞夺泸定桥、攻占天险腊子口等艰巨任务,为中央红军取得长征的胜利做出了突出贡献。中央红军主力到达陕北后,陈光任红1军团红4师师长,率红4师参加了直罗镇、山城堡战役和东征作战。西安事变期间,陈光接替左权担任了红1军团的代理军团长,直至抗日战争爆发。

1937年7月,在平型关大战中,陈光指挥343旅的两个团作为主攻部队,344旅687团一道,伏击了号称精锐的日军第5师团(板垣师团)21旅团一部。1938年3月,115师师长林彪负伤,陈光被任命为115师代理师长。他与115师政治部主任罗荣桓一起,在晋西的隰县指挥了午城、井沟战斗,激战5昼夜,歼灭日军1000余人。1938年秋,再歼日军1200余人,迫使日军不得不从黄河东岸回撤。1938年年底,陈光和刚刚被任命为115师政委的罗荣桓按中央军委部署,率115师师部及343旅686团自山西挺进山东。1939年8月1日,日军32师团一个大队纠集伪军一部,共4000余人侵入115师新开辟的根据地梁山县“扫荡”。这时陈光手头仅有3个连的兵力,却不肯仓促撤退,并下决心打,罗荣桓也支持他打这一仗。1941年3月,陈光来到组建不久的115师教导2旅,指挥教导2旅和山东纵队第2旅发动了青口(赣榆)战役。此战攻克了日伪军盘踞的海头、大沟、兴庄等十几个据点,收复了鲁南、苏北滨海地区的大片国土,打通了山东抗日根据地与华中抗日根据地之间的海上交通线。

抗战胜利后,陈光被任命为东北四大军区之一东满军区副司令员。1946年10月,东北民主联军进行了整编,将野战部队统编为6个纵队。陈光任第6纵队司令员。但时隔不久,陈光便调任二级军区松江军区的司令员兼哈尔滨市卫戍司令员。辽沈战役中,陈光率松江军区部队参加了长春围困战,直到长春守敌一部起义一部投诚,长春获得第二次解放。辽沈战役胜利结束后,东北野战军改称第四野战军。陈光被任命为第四野战军副参谋长。1949年5月陈光被任命为华中军区副参谋长。

  1950年1月,陈光被任命为广东军区副司令员兼广州警备区司令员。1951年,3月被开除党籍。继续被长期非法关押。其间,有梁必业、刘兴元奉命面劝其承认错误,但遭拒绝。1954年,6月7日于武汉关押处一幢二层楼里,一代名将殒落。时年49岁。1988年4月,经中共中央批准,撤销了组织部门20世纪50年代做出的陈光“反党”的结论,恢复了他的党籍和名誉。  

 

033邓 萍

邓萍(1908—1934)是平江起义领导人,中国工农红军高级指挥员。1908年生于四川省富顺县凉高山一个盐工家庭。1926年底考入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在校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不久转入中国共产党。

  1927年,被派到国民党湖南陆军独立第5师第1团做兵运工作。团长彭德怀安排他到第1营营部任书记官,不久调到团部任书记官,后又升为团部副官,负责该部中共党组织的工作。1928年4月,他与张荣生代表中共南(县)华(容)安(乡)特委吸收彭德怀加入共产党。并成立中共第1团党支部,邓萍任书记。在特委指导下,彭德怀、滕代远、邓萍于1928年7月22日在湖南平江发动武装起义。7月24日,起义部队改编为工农红军第5军,邓萍任参谋长。同时建立中共红军第5军军委,邓萍任书记。湖南省政府主席鲁涤平立即调集6个团兵力和湘鄂赣三省边界地主武装,直扑平江,企图消灭红5军。彭德怀、邓萍运用“欲南先北”的战术,向湖北边境推进,1928年10月,向南回师,直趋江西。12月10日到达井冈山与红4军主力胜利会合。1929年1月14日,朱德、毛泽东率红4军主力出击赣南闽西,到处线作战,彭德怀、邓萍率红5军守井冈山。1月26日,国民党军纠集18个团的兵力向井冈山进攻。彭、邓指挥守山军民打退国民党军一次又一次进攻,但因众寡悬殊,红军伤亡惨重。为避免全军覆灭,彭德怀、邓萍率红军600余人,撤出井冈山向南突围,冲破层层堵截,全军只剩下500余人,在于都城南小密一带活动。滕代远、邓萍在战斗中负重伤,在小密养伤。5月,彭德怀率红5军重返井冈山,并接回滕、邓。9月,红5师奉命回师湘鄂赣边游击,邓萍随军部及第4纵队回湘赣边界。年底,任红5军随营学校教育长。

  1930年6月,红5军扩编为红军第3军团,邓萍任军团参谋长。此后,红3军进驻平江。7月中下旬,邓萍协助团长彭德怀指挥红3军团粉碎湖南军阀何健3个旅的进攻,并攻克长沙城,邓萍任长沙警备司令。8月,军团整编,邓萍兼任红5军军长。8月23日,红3军团南下浏阳与红1军团会合,组建红军第一方面军。邓萍率领红5军参加中央苏区第一、第二次反“围剿”作战。8月,在瑞金与何长工组建工农红军学校,1931年11月改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他任训练部部长,为红军培养大批优秀军政干部。1932年,邓萍重返部队,继任红3军团参谋长兼5军军长。1933年1月至9月,参加中央苏区的第四、第五次反“围剿”作战。是年6月,组建东方军两次入闽作战,参与重大战役的组织指挥。1934年1月,邓萍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候补执行委员。

  1934年10月,红军开始长征。邓萍协助彭德怀指挥红3军团掩护中央机关和红一方面军主力突围。彭德怀、邓萍奉命率红3军团撤出遵义地区。二渡赤水后,进抵娄山关。这时,贵州军阀王家烈率4个团已抢先占领娄山关,妄图阻止红军回师遵义。1935年2月27日,娄山关战斗打响。邓萍同彭德怀一起,冒着敌人的炮火,出入前沿阵地,指挥部队作战。经过迅猛冲杀,拿下娄山关制高点点金山,连续打垮黔军的多次疯狂反扑。邓萍指挥部队反击时,连声高呼:“同志们追呀!追到遵义去,活捉王家烈!”部队势如破竹直逼遵义城下。

  邓萍在指挥攻打遵义城时不幸牺牲,年仅27岁。新中国成立后,遵义人民政府将邓萍烈士遗骸迁葬于碧水环绕的凤凰山上。  

 

034赵博生

赵博生(1897—1933)是宁都起义主要领导人,中国工农红军高级指挥员。1897年出生于河北沧县东慈庄(今属黄骅市)。1917年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6期,先后在皖系、直系、奉系军队中任职。1924年冬转入冯玉祥的西北军,任旅参谋长、特种兵旅旅长、军参谋长,参加过国共合作的北伐战争。期间受共产党人刘伯坚等的影响,倾向革命。他曾亲自创作《革命精神歌》在部队教唱:“侧耳倾听,宇宙充满饥寒声。警醒先锋,个人自由全牺牲。我死国生,我死犹荣。身虽死精神长生……”

1931年任国民党军第26路军参谋长时,被调至江西“剿共”战争前线。“九一八”事变后,他坚决反对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同时,与在第26路军中的中共特别支部取得联系,他表示:“我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叫我干什么就干什么,即使赴汤蹈火亦在所不辞!”同年10月,中共中央批准赵博生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2月14日,在蒋介石准备清除26路军中的共产党员的危急时刻,赵博生和季振同、董振堂等率所部1.7万多名官兵在宁都起义。起义部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5军团。他先后任红5军团14军、13军军长,军团参谋长、副总指挥,率部参加赣州、漳州和南雄水口、建(宁)黎(川)泰(宁)等战役战斗。每战他都亲临前线,部署周密,指挥果断,屡建战功,曾获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授予的一级红旗勋章。

1933年初,国民党军集中4个师的兵力分两路向江西资溪、金溪、南城苏区进犯,赵博生奉命率领红5军团3个团据守长员庙一带山脉,配合主力在黄狮渡一带消灭敌人。他指挥部队连续打退数倍于己之敌的疯狂进攻,坚守住了阵地,出色地完成了钳制任务。1月8日与敌人展开激烈的肉搏战,赵博生在与敌人相距只有百余米的地方指挥,不幸壮烈牺牲,时年36岁。随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将宁都县改名为博生县,并在瑞金叶坪广场上建立“博生堡”,以志纪念。  

 

035王 良

王良(1905—1932)是中国工农红军建军初期的著名将领。原名王化赅,字傅良。1905年生,四川綦江人。1924年考入上海持志大学学习,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1926年到广州入黄埔军校第5期学习,他先学步科,后学骑科,成绩优异。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王良所在的武汉军校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军事教导团。7月下旬接受中共中央指示,乘船前往南昌,准备参加南昌起义。船到九江时,被国民党军包围缴械。王良机智逃脱,辗转来到修水一带,找到了党组织。9月参加了毛泽东领导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随部到井冈山,参加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1928年任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11师31团1连连长,参加保卫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龙源口、黄洋界等战斗。1929年1月随军转战赣南、闽西,先后参加大柏地、长岭寨等战斗。4月任红4军1纵队1支队支队长,率部参加攻打龙岩、上杭等战斗。同年12月出席了在福建古田召开的红4军第九次党代表大会。1930年6月后,任红1军团4军1纵队司令员、10师师长、11师师长,参加中央苏区第一、第二、第三次反“围剿”。在龙冈战斗中,指挥所部迂回敌之侧后,配合兄弟部队发起猛攻,全歼国民党军第18师,活捉敌前线总指挥张辉瓒,取得了第一次反“围剿”首战全胜。毛泽东、朱德为表彰王良的卓越战功,把缴获张辉瓒的一块怀表奖给了他。他激动地表示:“我要带着它到中国革命最后胜利。”

1932年3月,王良升任红4军军长,和政治委员罗瑞卿率部参加漳州战役。他指挥果断,身先士卒,给敌以沉重打击,为夺取战役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红4军在驻漳州期间,广泛发动群众,筹集了100万元以上的经费和大批军用物资。同年6月率红4军返回赣南根据地途中,13日在福建武平大禾圩遭敌阻击,王良亲自到前沿阵地侦察敌情,不幸壮烈牺牲,年仅27岁。临终前,他把那块怀表留给了罗瑞卿。罗瑞卿带着王良的遗愿,把这块怀表带着,直到全国胜利。  

 

036胡少海

胡少海(1898—1930)是中国工农红军高级指挥员。1898年生,湖南宜章人。早年考入广东乐昌中学读书,接受进步思想,对其父兄勒索百姓,欺压外族的行径十分愤慨,毅然背叛地主家庭,弃学从军。1921年入嘉禾民军,后升至连长。1923年所在部队被编为广州陆海军大元帅府直辖独立旅,任营长,参加了南征邓本殷、东征陈炯明的战役。1926年任国民革命军第6军营长、团长,参加了北伐战争中的攻克武昌等战役战斗。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他联络一批湘南籍士兵潜入湘粤边界活动,与共产党员高静山等人取得联系,使其成为党领导下的一支红色武装力量。1928年1月,得知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的队伍转战到粤北,立即赴乳源杨家寨子与朱、陈会面,共同商议了暴动计划。随即受朱德派遣,以国民党军第16军47师140团副团长名义,率两个连开进宜章县城,实现发动湘南起义中智取宜章的计划。在此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起义后任工农革命军第1师3团团长、第3师师长。指挥所部取得长冈岭、大黄家村等战斗的胜利。同年5月随朱德、陈毅到井冈山后,任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第29团团长、中共湘赣边界特委委员,参加了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1929年随红4军出击赣南、闽西,任第2纵队纵队长(也称司令员)、4纵队纵队长,参加了大柏地、长汀和三战龙岩等战斗。同年12月参加了古田会议。

1930年6月在闽西任红21军军长,率部在龙岩东北地区肃清反动武装和土匪,巩固了苏维埃政权。8月在漳平永福圩侦察敌情时不幸壮烈牺牲,时年32岁。  

 

037黄 鳌  

黄鳌(1908—1934)是中国工农红军高级指挥员。1908年生,广东佛山人。早年在香港做工,积极投身工人运动,1925年参加省港大罢工。他走街串巷,动员群众参加罢工斗争。罢工开始后,任纠察队队长。他率领队员巡逻海岸,封锁港口,缉拿私运,严惩走狗,在尖锐复杂的斗争中经受了锻炼和考验,于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参加广州起义,任工人赤卫队敢死队队长,他带队同敌人战斗到最后一刻。起义失败后转移到香港,继续从事工人运动,先后任香港摩托车职工总会书记、中共香港市委组织部部长、中共广东省委常委兼军委委员。

1930年12月奉命到闽西苏区,历任中国工农红军闽西新12军政治委员,第34师政治委员,第1军团1师政治委员,参加了中央苏区反“围剿”。在中共六届四中全会上被补选为中央委员。曾两次被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1934年9月任红8军团政治委员兼21师政治委员。面对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部队情绪低沉的情况,他鼓励大家:“我们党还在,红军还在,跟着党跟着红军,我们一定能战胜困难,战胜敌人。”后率部参加长征。1935年1月复任红1军团第1师政治委员,与师长李聚奎率部参加强渡乌江、攻占遵义、四渡赤水、强渡大渡河和策应第2师4团夺占泸定桥等战役战斗。为中央红军胜利完成长征作出了重要贡献。

同年11月直罗镇战役前夕,中央军委决定黄到陕南红73师任政治委员,接到调动工作命令后,他主动要求打完这一仗再赴任。战斗中,亲率一个团担任主攻,21日在向国民党军发起总攻时英勇牺牲,年仅27岁。毛泽东在总结这次战役时说,我们时刻准备牺牲,我们的牺牲是换得全国全世界工农的解放。黄鳌同志是中央委员,他的牺牲是有意义的。  

 

038刘伯坚

刘伯坚(1895—1935)是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工农红军高级指挥员。出生于开栈房兼营杂货为生的家庭。七岁始入私塾,曾在家乡的金山寨高等小学、巴中县立中学、万县川东高等师范、成都高等师范学堂(今四川大学)等校读书。毕业后在保定府(今阆中县)道尹陈秉坤处当秘书。

1920年6月,胸怀求知报国之志,赴法国勤工俭学,后转入比利时沙洛瓦劳动大学学习。阅读了《资本论》、《共产党宣言》、《法兰西内战》和《国家与革命》等马列主义经典著作,细心研究西欧工人运动和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1921年初参加由赵世炎、李立三组织的劳动学会,与周恩来、赵世炎、蔡和森、李富春等领导了以争生存、求学权为主要内容的“二八”运动和6月的“抗拒中法大借款”,9月的“占领里昂中法大学”等重大政治斗争。并在机关刊物《少年》(后改为《赤光》)上发表文章,广泛宣传马克思主义,揭露批判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本质。同年,加入了周恩来、赵世炎发起组织的中国少年共产党。

1922年6月,作为旅比支部的代表出席在巴黎郊外布伦森林召开的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1922年8月少共党员全部正式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任旅比党的支部书记。1923年2月少共在巴黎召开临时代表大会,改名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旅欧支部,被选为候补委员。不久,任中共旅欧总支部第三届书记,积极从事党的组织和建设工作。

1923年6月,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同年11月,被派赴莫斯科东方劳动大学学习,任中共留苏学生旅莫支部书记,为中国留苏学生学习和工作的顺利进行,做了大量的工作。1926年初,参与创办《前进报》。同年5月,奉命参加接待冯玉祥,积极地对冯玉祥及其随从人员做统战工作。8月随冯玉祥回国,被任命为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即原西北军)总政治部主任。对冯部进行了整顿和改造,建立起各级政治工作机构,举办各种干部训练班,开办军政干校,培养革命骨干,秘密发展党员,建立党的组织,从而奠定了党对西北军的领导和政治工作的基础。同时,重视地方群众工作的开展,秘密组建党的陕甘区委,主持马列主义训练班,在陕、甘、宁广大地区播下了革命火种。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离开冯部到上海从事党的秘密工作。1928年再次到苏联,先后就学于莫斯科军政大学和伏龙芝军事学院。6月,在莫斯科出席了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1930年秋回国,到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工作,任中共中央军委秘书长。

1931年11月,在江西瑞金召开的第一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并担任苏区工农红军学校政治部主任。坚持党的原则,同王明“左”倾机会主义作针锋相对的斗争,受到王明的排斥和打击。12月,参与策划宁都起义。起义部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5军团后,任军团政治部主任,先后配合政治委员肖劲光、宋瑞等,在部队中认真贯彻红军政治工作条例,开展深入细致的政治思想工作,提高了部队的政治素质和军事素质,为红5军团的部队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协助季振同、董振堂等,领导了红5军团参加中央苏区的反“围剿”作战,屡建战功。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后,留赣南坚持游击战争,任赣南军区政治部主任。1935年2月中央分局、中央办事处和赣南省直机关、部队在仁风地区陷入敌人重围,3月4日率省直机关突围时,在信丰、会昌交界处的牛岭、马岭遭国民党军队围堵。激战中左腿负伤,仍从容指挥战斗,终因弹尽伤重,不幸被俘。先关押在大余监狱,后移囚绥靖公署候审室。在狱中,抱着“生为中国生,死为中国死。死以殉主义,并为中国民族解放流血”的坚定信念,义正词严地拒绝了敌人的劝降,在狱中写下了《带镣行》、《移狱》、《狱中月夜》等不朽的诗篇。

1935年3月21日在江西大余英勇就义。临刑前,给妻子王叔振写下了遗嘱:“你不要伤心,望你无论如何要为中国革命努力,不要脱离革命战线,并用尽一切力量教养虎、豹、熊三幼儿成人,继续我的光荣的事业。”解放后,党和政府在其家乡为他建立了纪念碑。

  

039宛希先

宛希先(1906—1930)是红军杰出的政治工作者,1906年生,湖北黄梅人。1924年在黄梅八角亭高等小学读书时,在堂兄宛希俨和黄梅县进步知识青年的影响下,接受革命思想,参加革命活动。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秋到武汉,入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警卫团5连当兵,后任连长。1927年9月参加湘赣边界秋收起义,任工农革命军第1师1团1营党代表。起义部队到达三湾后,宛希先响应毛泽东的号召,是第一个站出来表示坚决革命到底的人。三湾改编后,任1团政治部主任兼1营党代表,并被增补为前敌委员会委员。从此,他跟着毛泽东奔上井冈山,在实现工农武装割据的斗争中,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在井冈山斗争初期,曾率部两次攻克茶陵,参与建立湘赣边界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茶陵县工农兵政府。后率部开辟九陇山(今九龙山)革命根据地,成为井冈山根据地的一大屏障。1928年4月起,任中国工农革命军(后改称工农红军)第4军10师党代表、中共湘赣边界特委委员、中共茶陵县委书记,参与开辟和保卫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在湘赣边界的武装割据中,与毛泽东一起,反对分兵向湘南冒进的错误主张。在第一次反“会剿”斗争中,任北路行动委员会书记,率红32团一部和地方武装,在永新北乡迎击安福方向来犯之敌,胜利完成任务,为红军进行战略反攻创造了有利条件。1929年初红4军出击赣南,他奉命留守井冈山,在国民党军进犯,井冈山五井等军事要地被占领的失利形势下,任中共湘赣边界特委常委,深入边界各地,健全和扩大党的组织,领导群众开展政治斗争和经济斗争。

  1930年2月24日,宛希先在江西永新县大湾牺牲,年仅24岁。1945年,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追认宛希先为革命烈士。

  

040俞作豫

俞作豫(1901—1930)是龙州起义的领导人之一,1901年生,广西北流人。1918年进入护法军桂系军队,并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讨伐军阀的战争。1926年7月,随国民革命军第七军参加北伐战争,任团长。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俞作豫不满国民党新军阀的倒行逆施,愤然脱离旧军队,先后到上海、广州寻找共产党。同年10月,俞作豫在香港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后参加了党领导的广州起义。

广州起义失败后,俞作豫按党中央指示,在白色恐怖极其严重的形势下,回到家乡广西北流坚持斗争,先后担任中共北流县委委员、县委书记,陆续恢复了北流、玉林、博白、陆川等县党的组织和农民自卫军。期间,他利用自己和广西省主席俞作柏是兄弟,和广西编遣特派员李明瑞是表兄弟的特殊关系,在军队和地方政府中任用共产党员,发展党的组织,掌握了部分武装的领导权。不久,党中央派遣中央代表邓小平,以及共产党员张云逸等来到广西,组织力量,准备武装起义。

1929年12月和1930年2月,在邓小平、张云逸、韦拔群、李明瑞、俞作豫等领导下,分别举行了百色起义和龙州起义,建立了红7军、红8军和左右江革命根据地。邓小平任中共前敌委员会书记兼红7、红8军政治委员,李明瑞任红7、8军总指挥,张云逸任红7军军长,俞作豫任红8军军长。

百色、龙州起义和左右江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给国民党新军阀和帝国主义势力以沉重打击。1930年3月,敌人纠集大批军队围攻左右江革命根据地。俞作豫率领红8军浴血奋战,终因寡不敌众,弹尽粮绝,突围中遭敌人围追堵截,红八军遭到失败,俞作豫在当地农军掩护下脱险,辗转到香港寻找党组织。

1930年8月18日,因叛徒出卖,俞作豫在深圳被国民党特务逮捕,押至广州。敌人对俞作豫软硬兼施,妄图从他口中得到我党组织和红军的情况。面对凶残的敌人,俞作豫坚贞不屈,大义凛然,表现了共产党员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我就是你们要抓的红八军军长、共产党员俞作豫!”他当场留下绝笔诗:“十载英名宜自慰,一腔热血岂徒流”。1930年9月6日,俞作豫高呼着“打倒国民党反动派!”“中国共产党万岁!”“红军万岁!”的口号,在广州黄花岗英勇就义,时年29岁。

  

041贺 昌

贺昌(1906—1935)是中国工农红军高级指挥员。1906年生,山西省离石县柳林镇(今柳林县)人。从小就立下“大丈夫不作岳飞死,也当作班超名震天下”的壮志。1921年在省立太原第一中学读书时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曾任团地委书记。1923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夏入上海大学学习。先后在太原、安源、北平、天津、上海等地从事青年和工人运动。被选为共青团第三、第四届中央委员。其间,曾为《中国青年》撰写《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五年来的奋斗》《青年学生与职工运动》等文章,从理论上阐述了青年运动与工农运动相结合的重大意义。后参与组织发动上海工人3次武装起义,是中共江浙区委负责人之一。1927年7月中旬,被指定为中共前敌军委委员,8月参加南昌起义。后又参加广州起义的组织准备工作。1928年参与重建中共湖南省委,选派干部,输送物资,支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曾被选为中共第五、第六届中央委员。1930年春任中共中央北方局书记。曾组织唐山兵变和多次武装暴动,均因没有建立巩固的革命根据地,在强敌进攻下失败。次年到中央苏区,任中国工农红军第5军政治委员、第3军团政治部主任、总政治部副主任。参加南雄水口等战役和中央苏区反“围剿”。他重视部队党的建设和政治教育,曾协助王稼祥主持召开红军第一次全国政治工作会议。

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贺昌留在赣南坚持游击战争,任中共中央苏区分局委员、中央军区政治部主任。为掩护主力转移,曾亲率一支部队抗击敌人,右腿负伤,仍坚持指挥。后遭敌大举围攻,形势危急,他鼓励大家:“不仅要当胜利时的英雄,也要当困难时的英雄,真正的英雄是在困难中考验出来的。”1935年3月率部向粤赣边突围,10日在江西会昌与国民党军作战中英勇牺牲,年仅29岁。

  

042周维炯

周维炯(1908—1931)是豫东南红军和苏区的创建人,1908年生,河南商城上楼房(今属安徽金寨)人。1923年入商城笔架山甲种农业学校读书,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底受党组织派遣,入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学习。次年夏回家乡,以教书做掩护,开展农民运动。1928年春商城县委积极筹划武装暴动,为做好暴动准备,派商南团委书记周维炯打入丁家埠民团,从事秘密革命活动。他以民团军事教练的身份,积极做士兵的工作,并在民团中成立了党支部。1929年在商城南部、罗田北部和麻城东北部划为特别区时,周维炯任特别区委委员。5月6日参加领导以丁家埠民团为主发动的商南起义,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第11军第32师,他任师长。后与党代表徐其虚率部打退地主武装和国民党军多次进攻,壮大红军力量,发展农会和赤卫队,领导创建豫东南苏区。后率部策应六霍起义,为红33师和皖西苏区的建立作出了贡献。1930年5月起,任第1军第3、第2师师长,第4军11师师长,参与指挥攻克霍山、英山、光山等县城的战斗,率部参加鄂豫皖苏区第一、二次反“围剿”和蕲黄广地区作战。1931年3月在鄂豫皖红军全歼国民党军第34师的双桥镇战斗中,率所部第33团和第10师28团,迅猛插入国民党军指挥中心,使其指挥失灵,对战斗全胜起了重要作用。

艰苦紧张的战争生活,使周维炯无暇顾及家庭和个人问题。几年中他只回过一趟家。他的未婚妻多次在行军的路口上等他,有一次终于等到了,周维炯满怀深情和歉意,对她说:“革命成功了,我们就成亲。”说罢策马而去。由于反对张国焘“左”倾冒险计划而遭诬陷。周维炯1931年10月被杀害于河南光山新集(今新县),年仅23岁。

  

043季振同

季振同(1901—1934)是宁都起义主要领导人,1901年3月出生于河北沧州,1919年参加冯玉祥的部队,后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1924年10月,季振同跟随冯玉祥参加了推翻贿选总统曹锟的北京政变,驱逐满清废帝溥仪皇帝出宫,深受冯玉祥器重,先后由排长逐级晋升至旅长。1926年9月,参加冯玉祥部五原誓师,任国民联军第十四师师长,参加北伐战争。

1931年,季振同任国民党第二十六路军74旅旅长,随后被调往江西“围剿”红军。九一八事变后,季振同明确反对国民党蒋介石对日不抵抗方针和“剿共”政策,他多次给74旅官兵讲话表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们不当亡国奴,不当殖民地!我们要自强,雪国耻,收复国土和主权!”“我们要有勇气,回北方去,坚决抗击日军去!”他领头联名给蒋介石发电报,要求回北方与日军作战。蒋介石则严令二十六路军继续“围剿”红军,“侈谈抗日者杀无赦”。这更加激起季振同等二十六路军官兵对国民党蒋介石反动政策的不满。

在党中央的领导与党组织的推动帮助下,1931年12月14日,季振同与赵博生、董振堂、黄中岳等一起,发动了著名的宁都起义,率领二十六路军官兵1.7万余人毅然弃暗投明,加入红军,被改编为红一方面军第五军团,中央军委任命季振同为红5军团总指挥,肖劲光为红5军团政治委员。

起义后不久,季振同向党中央提出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要求。1932年1月,由朱德和周恩来介绍,经党中央批准,季振同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起义后,季振同即率领红5军团投入到反“围剿”作战中,成为中央红军的一支劲旅。1934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前夕,季振同牺牲,时年33岁。  

 

044袁国平

袁国平(1906—1941)是杰出的红军和新四军政治工作领导人,湖南宝庆(今邵东)人。原名袁幻成,又名袁裕,字醉涵,笔名最寒。1924年加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10月,入黄埔军校第4期政治大队学习。同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26年7月,任国民革命军第4军左翼宣传队队长,随军北伐。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后转移至海陆丰地区坚持斗争,任工农革命军第4师党代表。1929年11月,任工农红军第5军政治部主任。lg30年6月,任工农红军第3军团政治部主任。同年8月,任工农红军第8军政治委员。1933年1月起,先后任红军总政治部副主任,红军第1方面军政治部代主任。参加中央苏区第一至第四次反“围剿”作战,两次人闽作战。参加两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后,任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后方办事处政治部主任,工农红军学校政治委员,抗日红军大学第2分校政治委员,教导师政治委员,中共陇东特委书记兼八路军驻陇东办事处主任等职。

1938年3月,袁国平任新四军政治部主任。3月18日,毛泽东向新四军主要负责人项英介绍说:“袁政治开展,经验亦多。”4月26日,他到达皖南歙县岩寺新四军军部,当日即向新四军第l、第2、第3支队排以上干部传达了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对新四军今后任务的指示。6月17日至19日,主持召开了新四军第一届政治工作会议,确定了新四军政治工作的基本方针,指明了领导方式与工作方式。会后,用两个月时间,到南京、江宁、镇江、丹阳、芜湖一带敌后战场视察,到部队进行调查研究和指导工作。在当时“亡国论”盛行的形势下,他深信“中国抗战前途很好,最后定可战胜日本”。1939年2月7日至17日,主持召开新四军第二届政治工作会议,作了题为《新四军一年来政治工作总结及今后任务》的报告。会后,根据红军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和抗日统一战线环境,主持起草了《新四军政治工作组织纲要草案》,4月颁布实行,使新四军政治工作更加系统化、条例化和制度化。2月15日,在《抗敌》杂志创刊号上发表了题为《江南敌后游击战争中的军队政治工作》一文,根据在江南敌后作战8个月的经验,论述了新的条件下加强部队政治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和政治工作需要完成的任务。同年12月2日,在新四军政治部召开的宣传教 育工作会议上,作了题为《过去宣教工作的总结及今后宣教工作的任务》的报告,指出:“建军必须建人,建人必须建脑”。 “要把党的政治主张变成一件实际的物质力量”,“变成人民自己的主张”。“教育工作的基本原则只有一个,即理论和实践的一 致。”他对新四军政治工作提出了很多好的主张,做了大量工作,作出了贡献。

1941年1月19日,袁国平在皖南事变突围中牺牲。遗骸于1955年6月19日移葬在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 

  

045孙德清

孙德清(1904—1932)是中国工农红军高级指挥员。原名孙以悰,又名孙一中。安徽寿县人。1924年入黄埔军校第1期学习。同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后留校任教导第1团排长、副连长,参加了平定广州商团叛乱和讨伐军阀陈炯明的两次东征。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在国民革命军第4军叶挺独立团任副营长、营长,参加汀泗桥、贺胜桥和攻占武昌城等战役。1927年任第25师75团团长,同年8月率部参加南昌起义。后随起义军南下,在会昌、三河坝等战斗中,立有战功。1928年1月被派回皖北,在国民党军中从事兵运工作。不久赴上海,入中共中央举办的军事训练班学习。1929年10月奉命到洪湖苏区工作。

1930年2月参加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第6军,任军长。后任第2军团参谋长和第2军军长,率部转战湘鄂西地区,参与指挥攻克潜江、石首、监利、沔阳等县城的战斗,创建和巩固以洪湖为中心的湘鄂西苏区。1931年春第2军团改称为第3军,他任军参谋长兼第7师师长。与贺龙等率部由长阳、五峰地区北上,连克兴山、秭归两城,继东进再克远安、荆门等城,后又北上攻占均县(今丹江口市)、房县,开辟以房县为中心的鄂西北苏区。同年9月,参与指挥所部东渡襄河,经钟祥、张截港等战斗,打通了和洪湖苏区的联系。是年冬部队返回洪湖地区,他先后参与指挥黄陵矶、侏儒山、文家墩等战斗。1932年夏,在“肃反”中被诬陷杀害于湖北监利瞿家湾(今属洪湖)。

  

046曾士峨

曾士峨(1904—1931)是红军高级指挥员,1904年生,湖南益阳人。1923年入益阳信义大学,开始接受进步思想。1924年到长沙,参加反帝爱国学生运动。1925年入黄埔军校长沙三分校学习。同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6年入国民革命军第8军独立1师学生队,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北伐战争,在国民革命军第4集团军总司令部警卫团任连长。北伐到武汉后,转入我党控制的第2方面军总指挥部警卫团。

1927年9月随警卫团参加毛泽东领导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任营参谋长。三湾改编后任工农革命军(后称工农红军)第1师1团特务连连长,1928年5月任红4军31团3连连长,率部参加龙源口战斗和黄洋界保卫战,屡立战功,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巩固和发展作出了贡献。1929年1月任31团1营营长,3月任红4军3纵队7支队支队长,不久任3纵队参谋长。率部参加大柏地、长岭寨、白沙、上杭等战斗,英勇作战,身先士卒。在转战赣南闽西的艰苦战争环境中,他始终充满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致亲友的信中写道:“士峨离家四载有余,虽奔波南北,历尽千辛,然为大众之生息,常觉无形的快慰,精神爽奋。”

1930年春任红4军2纵队司令员,同年夏任红4军参谋处长兼第2纵队司令员、红4军第11师师长,率部参加中央苏区第一、第二次反“围剿”。1931年8月,在第三次反“围剿”作战中,率部参加莲塘、良村、黄陂战斗,取得重大战果。在高兴圩战斗中,他率部坚守竺高山阵地,与精锐之敌展开顽强争夺。9月8日,当敌人向红4军指挥所逼近的危急时刻,他率领全师以党员和排以上干部为核心的敢死队冲向敌阵,壮烈牺牲,年仅27岁。毛泽东深情地说:“曾士峨同志的牺牲是英勇的。他是在最关键的时候牺牲的。他亲自带部队冲锋,改变了战况。”红军总政治部向全军发出向曾士峨学习的通令。

  

047韦拔群

韦拔群(1894—1932)是广西红军高级指挥员,原名韦秉乾,又名韦萃,字拔群。广西东兰人,壮族。1906—1911年,在家乡读私塾和高小。1912年入宜山县庆远中学和桂林政法学校学习。为寻求革命道路,韦拔群于1914年赴长江中下游各省考察。1916年,韦拔群在家乡招募了100多名志愿兵赴贵阳,投奔熊克诚护国军,参加讨伐袁世凯的战争。1920年11月,韦拔群在广州加入“改造广西同志会”,任该会政治组副组长。1921年9月,回到东兰,组建“改造东兰同志会”,动员壮、瑶、汉等族农民起来实行“社会革命”。1922年5月,他被反动当局逮捕入狱。出狱后,将“改造东兰同志会”改为“公民会”,广泛吸收群众参加革命,组织农民自卫军,与当地的土豪劣绅、贪官污吏展开激烈的斗争。他体察民情,深入群众,身先士卒,赢得各族农民的拥护和爱戴。1923年10月,韦拔群率1000余名农民攻打东兰县城,获得成功。

1924年秋,韦拔群来到广州,1925年1月,进入由共产党创办的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他努力钻研革命理论,汲取各地农民运动的经验,总结自己在斗争中的教训,由一个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1925年4月,韦拔群从广州回到东兰,创办第一届农民运动讲习所,变卖家产来筹措经费。亲自担任教员讲授革命理论,宣传革命道理,带领学员深入农村搞社会调查。帮助农民成立自卫军,为东兰、凤山、百色等十多个县培养了270多名农民运动骨干。1926年,建立了农民协会。反动当局纠集部队,血洗东兰,捕杀群众700余人,烧毁了韦拔群的家,抓走了他的妻儿,制造了震惊全国的“东兰农民运动惨案”。

韦拔群在党的领导下,愤怒讨伐反动派,并于同年9月攻打并解放了东兰县城,建立了共产党的组织。自此,东兰的农民运动波及凤山、凌云等右江地区及左江的龙州等地。10月,韦拔群开办了东兰第二届农民运动讲习所。1927年6月,又开办了第三届农民运动讲习所。组织农民自卫团,坚持与敌斗争。1928年12月,东兰县的农民自卫团被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7军下辖的第3纵队,韦拔群任司令。1929年8月,韦拔群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12月参加“百色起义”,他的军事才能得到进一步发挥。他率领第三纵队活动于东兰、凤山一带,粉碎了恩隆县大土豪、民团司令谭典章的反扑,击败东兰县民团司令陈子怀的破坏活动,围歼了凤山县大地主豪绅罗肇修、罗肇高的反动武装,打垮了凤山县县长罗宝达的进攻。

1930年10月,红七军奉命北上,韦拔群任21师师长。留守右江地区坚持斗争。1931年10月,韦拔群率部队东渡红水河,在都安、河池一带采取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利用阻击战、游击战,与敌人周旋。他们常常声东击西,忽南忽北,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穿插于敌重兵之间,相继打垮石化龙的保安部队、蒙元采民团两个连,缴获大量枪支弹药,粉碎了敌人大规模的“围剿”,为保卫和巩固右江革命根据地,发展人民武装做出了重要贡献。1932年10月19日,韦拔群不幸被叛徒杀害于东兰。

  

048陈毅安

陈毅安(1905—1930)是红军高级指挥员,又名陈斌,1905年1月出生于湖南省湘阴县界头铺。1920年考入湖南省立甲种工业学校机械科学习。积极参加反帝爱国学生运动。1922年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底,考入黄埔军校,毕业后,被分配到国民革命军教导师师部。不久,任第3团第3营7连党代表。该团在武昌改编为国民政府警卫团,他任辎重队队长兼供给主任,主管全团的后勤工作。1927年9月,参加毛泽东领导的湘赣边秋收起义,先任连长,后任第1营副营长。受毛泽东委托,在井冈山茨萍等地建立了兵工厂、被服厂、军火库和战地医院等。12月初,陈毅安同营长奉命率部下山了解情况,到达茶陵县的高陇时,与湖南军阀谭延凯的警备队相遇。他们令小股兵力先攻后撤,然后将警备队引进伏击圈,红军从两侧发起猛攻,取得全歼警备队的胜利。由于营长在此战中壮烈牺牲。他接任营长职后,随毛泽东由井冈山向遂川挺进,于1928年1月,攻占遂川县城。为了粉碎赣军对井冈山的进犯,他奉命率领1营返回井冈山,会同留守井冈山的部队,于2月17日向赣军驻新城的一个营进行袭击。18日晨,战斗打响。陈毅安营负责攻打东门。他指挥部队用稻草浇上煤油在城门纵火,组织突击队架梯攀越城墙同守军展开肉搏,迅速攻破东门。随即会同从南、北门冲进来的兄弟部队追歼向西门溃逃的赣军。此役全歼守军500余人,占领新城。后升任第2团副团长兼第1营营长。

5月,红4军成立,任红31团副团长兼第1营营长。8月中旬,毛泽东率31团3营去桂东,命陈毅安带1营驻守井冈山。下旬,湘赣两省国民党军乘虚纠集4个团的兵力来犯。8月29日,湘军第8军第11师所部2个团,由酃县出动,于30日晨对井冈山五大哨口之一的黄洋界发起进攻。陈毅安率1营和团部直属队及井冈山的地方武装,凭借黄洋界险要的有利地形和预设阵地,用机枪、步枪、鸟统,及滚石、檑木连续打退湘军三次冲锋。并用一门刚修复好的迫击炮,向湘军后续梯队连发三发炮弹,打得后续梯队抱头鼠窜,急忙退下山去,连夜撤回酃县。这就是毛泽东在《西江月·井冈山》词中所描写的:“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12月,赣军再犯井冈山,红4军与其鏖战3昼夜,赣军溃退,陈毅安率1营追击于永新县烟江,与赣军增援部队遭遇,发生激战。当他冲过一开阔地带时,不幸小腿中弹,送至后方医院治疗。

1929年1月,红4军主力几赣南、闽西进军,留红5军驻守井冈山。陈毅安因伤未愈,不能远征,遂留在红5军,任副参谋长。红4军走后,围攻井冈山的国民党军增至21个团。形势愈发严重。红5军决定先将伤员撤走,然后突围。当时陈毅安腿伤未愈,因不能适应战斗生活,组织决定他回家养伤。1930年7月,陈毅安接到红3军团总指挥彭德怀的亲笔信,盼他归队。他立即告别家人,迅速返队。此时红3军乘军阀混战、长沙空虚之机,准备攻打长沙,陈毅安归队后任红3军第6师师长。7月25日,红3军团主力由平江出发,在晋坑歼灭国民党军一个团;在金井又歼灭国民党军两个团的大部,突破国民党军的金井防线后,直扑长沙城。27日晚,陈毅安指挥2个团从长沙韭菜园、小吴门攻入长沙城,随即各路大军挺进长沙,国民党军4000余人被迫缴械,红军完全占领了长沙。8月,国民党调集重兵,向长沙发起反扑。6日晚上,陈毅安率部在新河、经武门、浏阳门等地同围攻军激战,并用炸药炸毁国民党军的工事,冲进敌阵展开搏斗,激战一昼夜,终因寡不敌众,退出城外。此时,军团政治部尚被包围在城内,他又率部向城里发动攻击,打开缺口,接应军团政治部外撤。8月7日拂晓,陈毅安在指挥部队转移中,不幸腰中四弹,血流如柱,英勇牺牲。时年26岁。

  

049潘心源

潘心源(1903—1930)是中共党内较早实际从事革命武装力量组织工作的领导干部之一。原名潘心元,1903年1月生,湖南浏阳人,1920年考入长沙岳云中学读书,同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与田波扬等同乡创办浏北新民社、出版《新民》社刊,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1923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底,中共湘区委员会派潘心元到浏阳,以小学教师身份作掩护,开展革命工作,协助夏明翰建立浏阳第一个农村党支部。1926年10月,主持召开中共浏阳县第一次代表大会,建立中共浏阳县委,任书记。1927年2月,组织农民武装,建立浏阳工农义勇队,任党代表。1927年4、5月出席在武汉召开的党的五大,支持毛泽东等提出的武装工农的主张。

“马日事变”发生后,潘心元率领近万名浏阳农军参加围攻长沙的斗争。1927年9月参加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出席了毛泽东在安源召开的秋收起义军事会议,被任命为工农革命军第3团党代表。在陪同毛泽东指挥秋收起义途中路遇国民党地方武装,他机智勇敢地掩护毛泽东脱险。秋收起义部队上井冈山后,潘心元留在平江、浏阳、醴陵地区组建游击队,与平浏醴特委书记夏明翰一起组织开展游击斗争。1928年,任湘东特委副书记,带领游击队支持彭德怀等领导的平江起义。同年冬,任湖南省委委员、农民部部长。1929年任中央巡视员,到湘赣红军中传达党的六大精神。1930年2月当选为红4、5、6军总前委常委,曾任红1军代理政委、红1方面军总前委委员,参加了红军第二次攻打长沙之战。期间,他多次往来于上海与苏区之间,传达党中央指示,向中央报告秋收起义和红军斗争的情况。

1930年8月,潘心元赴上海向党中央汇报工作,提交了《巡视湘鄂赣三省红军之报告》。同年9月,由周恩来安排,潘心元赴浙南地区巡视党务工作和军事工作,同时任浙南红13军政委。1930年12月,因叛徒出卖,在浙江省玉环县被捕,英勇不屈,壮烈牺牲,年仅27岁。

  

050李 灿

李灿(1901—1932)是中国工农红军高级指挥员,原名李文彬。1901年1月1日出生于湖南省宜章县一个农民家庭。1918年5月入湘军第2师当兵。1922年7月,考入湖南陆军军官讲武堂。1926年7月,任国民革命军第8军第1师第1团上尉副官。不久该师改编为第4集团军独立第5师,李灿调任第1团第1营第2连连长。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李灿率部随该师调往湖南省南县轮防。他奉彭德怀之命,照料因领导湖北公安暴动负伤秘密来南县养伤的段德昌。在段德昌的教育影响下,李灿于1928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8年7月,李灿参加了彭德怀、滕代远等领导的平江起义,起义中,他指挥起义军一部攻占了国民党县党部、县政府,解决了清乡队和挨户团。起义成功后,成立红军第5军第13师。他任红5军第13师第1团党代表。

  平江起义的胜利,震惊了国民党反动当局,急调5个团,分2个梯队进攻平江。经过激战,由于众寡力量悬殊,红5军领导决定放弃平江城。指定由李灿率部掩护部队转移。撤退途中,又遭国民党军的袭击,部队损失近千人。在铜鼓县纸坊地区,部队进行短期整训,加强了部队政治思想工作和健全了士兵会的组织,并将3个团改编为5个大队,李灿任第5大队大队长。10月,又同地方游击队合编为3个纵队,他任第1纵队队长,并任红5军军委员。11月,红5军军委按中共湖南省委的指示,决定彭德怀、滕代远率第1、第3纵队,南下井冈山地区,黄公略率第2纵队继续坚持湘鄂赣边的游击战争。12月李灿率部随红5军主力到达井冈山,同毛泽东和朱德领导的红4军会师。

  1929年1月,为粉碎湘赣两省国民党军对井冈山的第3次“会剿”,毛泽东、朱德率红4军主力出击赣南,彭德怀、滕代远率红5军主力及红4军一部留守井冈山。1月26日,国民党第2、第3、第4路军同时向井冈山桐木岭、黄洋界、八面山3个哨口的红军阵地发起猛烈攻击。李灿率部扼守黄洋界哨口,激战3昼夜,红军阵地岿然不动。国民党军见从正面攻不破,于28日夜以第3路军一部从背面绕到黄洋界哨口,趁天黑雾大发起进攻。红军第1大队退到山顶,顽强抵抗,由于红军腹部受到威胁,黄洋界阵地相继失守。李灿带领百余名战士虽突围脱险,但与军部失掉联系。在群众的帮助下,找到了王佐部和何长工率领的游击队,3支部队会师后,合编成湘赣边独立第1团,李灿任团长。春节过后,李灿率独1团相继粉碎茶陵、酃县、永新、宁冈4县地主武装,打掉茨坪挨户团,缴枪百余支;接着,又奇袭宁冈靖卫团,击毙数十人。5月2日,与红5军主力会师井冈山。独1团划归红5军建制。重新编成第4、5纵队,李灿任第5纵队队长,何长工任政治委员。

  9月底,红5纵队从平江向鄂东南地区出击,经过10多天长途跋涉,部队到湖北崇阳。消灭国民党守城部队1个连,随即奔袭通山县横石、富有、大畈等地的常练队,缴枪300余支。10月底,攻占通山县城,歼国民党夏斗寅部1个营。此后,又打掉阳新和花潭的两个民团,11月初攻入阳新县城,全歼守军两个营。半个月内,红5纵队所向披靡,共缴迫击炮10余门、机枪30多挺、步枪上千支,队伍也增至4000余人,初步打开了鄂东南武装割据的局面。驻守湖北大冶的国民党独立15旅一部,在该旅任排长的共产党组织负责人程子华等领导下,积极进行起义的准备工作,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与红5军第5纵队联络,共同制定了里应外合的“大冶兵暴”计划。12月13日晚,红5纵队偷渡澌韦源湖,直插大冶城下。战斗按计划打响,李灿派1个排佯攻。守军团长见红军人少,带1个营出城追击,城内党组织趁机率第2营500多名战士起义。翌日,撤出大冶城,同红军第5纵会合。

  1930年春,李灿率红5纵队再次攻入阳新县城,歼国民党第16旅邓英部1个营及常练队600余人。同年5月1日,解放平江县城战斗打响,他带领部队从县城西北角发起攻击,很快突破城防,全歼王东原旅1个团,营救出被捕的共产党员和群众300余人。随后,红5军开进江西,歼修水、武宁守城部队各1个营。红5军这次军事行动,使鄂东南根据地与湘鄂赣苏区连成一片。不久,红5军升编为红3军团,第5纵队扩编为红8军,李灿任军长。由于十几年的军旅生活,日夜操劳,李灿患了严重的肺癌。1930年夏,组织上决定让李灿去上海治疗。1932年初李灿出院后,请求上级安排工作,不幸被特务发现,被捕入狱。受尽各种严刑,坚贞不屈,后被国民党上海当局杀害,时年31岁。

  

051朱 瑞

朱瑞(1905—1948)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指挥员。1905年生,江苏宿迁人。早年积极参加进步学生运动。1924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赴苏联,先后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克拉辛炮兵学校学习。1928年加入苏联共产党,后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30年春回国,先后任中共中央特派员、长江局军委参谋长兼秘书长。1931年在上海中共中央军委兵运科负责兵运学习班。1932年1月到中央苏区,历任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部科长、红军学校教员、军政治委员、军团政治委员等职,被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率部参加了南雄水口等战役和第四、第五次反“围剿”作战。1934年10月参加长征。第一、四方面军会师后,任第一方面军政治部主任。到陕北后,参加了东征、西征等战役。1936年12月任第二方面军政治部主任。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任中共中央北方局军委书记。后调任八路军驻第一战区联络处处长,从事对国民党军将领的统战工作,同时指导恢复整顿中共直南、豫北特委,在晋豫边区、太行南区等地创建抗日游击队,为建立晋冀豫抗日根据地创造了条件。同时创办华北军政干校,培养了一批抗日军政干部。1938年11月任北方局组织部部长。1939年5月任八路军第1纵队政治委员,与司令员徐向前赴山东统一指挥中共在苏鲁的部队。后兼任山东军政委员会书记、中共中央山东分局书记,领导军民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巩固和发展山东抗日根据地作出了重要贡献。1943年12月入中共中央党校学习。1945年夏,主动向中共中央提出从事建设炮兵的工作,被任命为延安炮兵学校代理校长。

抗日战争胜利后,率延安炮校师生赴东北,搜集日伪军遗弃的武器,积极发展炮兵部队。1946年10月起先后任东北民主联军和东北军区炮兵司令员,兼炮兵学校校长。重视培训炮兵干部,总结作战经验,提出集中使用、步炮协同、抵近射击等战术原则,对炮兵的组织、训练、装备等方面都作出明确规定,为人民解放军炮兵的建设奠定了基础。1948年10月1日,在辽沈战役攻克义县战斗中牺牲,时年43岁。中共中央在唁电中指出,“朱瑞同志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炮兵建设中功勋卓著”。

  

052贺锦斋

贺锦斋(1901—1928)是湘鄂边革命武装创建人。1901年生,湖南桑植人,是贺龙的堂弟。1916年贺龙两把菜刀闹革命,组织讨袁(世凯)护国军的壮举,为贺锦斋所景仰。1919年入贺龙部当卫士,由于作战勇敢,由士兵逐级递升至团长。1926年5月,贺龙响应广东革命政府的号召,率部参加北伐战争。贺锦斋任国民革命军第9军1师团长、代理旅长,指挥所部参加了澧县、斗湖堤、武胜关、逍遥镇等战斗,屡建战功。

1927年,在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的重大历史关头,贺锦斋跟随贺龙坚定地站在革命一边。他排除反动派的重重阻挠,毅然将部队从河南带到武汉。6月,我党把在汉口的工农革命武装编入贺龙的部队,使该部迅速扩编为国民革命军第20军,贺龙任军长,贺锦斋任第1师师长。协助贺龙清除了军内的右派势力,使第20军得以顺利参加南昌起义。起义中,贺锦斋率部主攻第五方面军总指挥部警备团,全歼守敌,取得了南昌起义的决定性胜利。起义部队南下广东途中,面对严峻的形势,他处处以身作则,与战士同甘共苦,鼓励大家坚持斗争到底。指挥所部参加了瑞金、会昌等战斗。起义军在潮(安)汕(头)地区失败后,与部队失去联系,他克服千难万险,辗转至上海,寻找党的组织。

同年冬,贺锦斋奉中共中央指示到湖北监利、石首一带组织游击队,开展武装斗争,配合南县、公安等地年关暴动。在此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3月随周逸群、贺龙回湘西建立革命武装和根据地,曾率部在桑植葫芦壳设伏,消灭贵州军阀部队数百人,活捉其旅参谋长。同年7月,中共湘西前敌委员会和中国工农革命军第4军成立,贺龙任书记和军长,贺锦斋任前敌委员会委员、第1师师长,率部在石门、澧县一带发动群众,袭击敌团防武装。9月8日在石门泥沙镇战斗中,为掩护贺龙率部突围,贺锦斋亲率警卫营和手枪连奋勇冲杀,壮烈牺牲,年仅27岁。实践了他“吾将吾身交吾党”、“誓为人民灭豺狼”的钢铁誓言。  

 

053何挺颖

何挺颖(1905—1929)是红军井冈山时期的著名军事指挥员,1905年5月出生于陕西省南郑县。1924年,何挺颖进入上海大同大学,1925年5月参加五卅运动,6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随后转入上海大学社会学系学习,同年冬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1926年夏,何挺颖受党组织派遣到北伐军部队任团指导员,参加北伐战争。1927年“七一五”汪精卫叛变革命后,党组织又派何挺颖到原武汉政府警卫团干部连任党代表。同年9月,在团长卢德铭率领下,何挺颖参加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任工农革命军第1团1连党代表,9月29日三湾改编中,被任命为第1团3营党代表,随部进军井冈山。10月23日,在进军井冈山途中遭敌军袭击,与毛泽东率领的团部和一营失去了联系。何挺颖和营长张子清率部队转战茶陵等地,并会合茶陵县工农兵政府主席谭震林,同年12月将部队带上井冈山,何挺颖随即被任命为第一团党代表。从此,何挺颖在毛泽东的直接领导下,参加了开创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

1928年4月,朱德、毛泽东率领的两支红色武装在井冈山胜利会师,组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下辖四个团,朱德为军长,毛泽东为党代表,陈毅为政治部主任,王尔琢为参谋长兼28团团长,何挺颖任第31团党代表。在毛泽东、朱德的领导下,何挺颖率部参加了攻打龙源口、围困永新城等一次又一次的战斗。他政治坚定,作战勇敢,指挥果断,成为井冈山时期我军著名的军事指挥员和党的优秀干部,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作出了重要贡献。

1928年8月,在著名的黄洋界保卫战中,他与团长朱云卿指挥不足一个营的兵力,在人民群众的配合下,凭险抵抗,击溃了湘赣国民党军四个团的轮番进攻,取得了黄洋界保卫战的胜利,保存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10月参加中共湘赣边界特委第二次代表大会,被选为边界特委委员。同年冬,任红四军第28团党代表兼团党委书记。

1929年1月14日,何挺颖随毛泽东、朱德、陈毅率领红四军主力离开井冈山,转战赣南闽西,开辟新的根据地。1月下旬,何挺颖在江西大庾战斗中身负重伤,转移途中又遭敌袭击,不幸壮烈牺牲,年仅24岁。  

 

054李鸣珂

李鸣珂(1899—1930)是川东起义领导人,我党早期的优秀军事指挥员。1899年生,四川省南部县人。1919年考入四川省高等蚕业学校,参加进步学生运动。1922年毕业后回南部县任实业所所长。他同进步青年一起组织青年义勇团,发动和组织群众同贪官污吏、土豪劣绅作斗争。1924年参加川军。1925年到广州入熊克武创办的建国联军军事学校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转入黄埔军校第4期步兵科学习,参加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1926年秋毕业后任国民革命军第11军24师教导大队中队长。

1927年5月参加粉碎夏斗寅叛乱的作战。同年8月参加南昌起义,任中共前敌委员会警卫营营长,担负警卫周恩来、叶挺等领导人的安全,保护文件档案,押运缴获的武器和现金,协助政治保卫处惩治反革命分子等任务。起义部队南下后随周恩来、贺龙等绕道香港到上海,在中共中央军事部和中央特科工作。他同黄云桥假扮成夫妻,以三洋经济川裕公司负责人的公开身份,机警地同敌人周旋,保卫中央机关的安全。

1927至1928年间,四川大小军阀相互勾结,共同镇压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中共四川省委遭到严重破坏。为加强那里的领导力量,中共中央决定派李鸣珂到四川,任中共四川省委委员兼军委书记。1928年夏到重庆,迅速组织建立起秘密工作交通网。他把自己的妻子和兄妹从家乡接到重庆,组成党的交通联络站。妻子李和鸣驻站联络,保管文件,传递消息;妹妹李蜀俊被派往南岸区做工人和妇女工作;哥哥李祥如被安排在一家酱园,掩护设在那里的省委机关。同时,李鸣珂大力开展在川军中的兵运工作。先后发动和领导了川东起义、蓬溪起义和涪陵罗云坝起义,组建中国工农红军川东游击军第2路,他任中共前委书记。1930年4月,在奉命即将赴洪湖区就任红6军军长前夕,亲自执行惩处叛徒易觉先的任务,行动中被捕,19日在重庆朝天门英勇就义,时年31岁。他在遗书中要妻子“好好教育孩子,准备给我复仇……你今后唯有革命”;劝告同志们:“切莫为我空悲痛,愿对准我们的敌人猛攻!猛攻!”  

 

055李兆麟

李兆麟(1910—1946)是东北抗日联军创建人和领导人,化名张寿篯,1910年生,辽宁辽阳县人。“九一八”事变后,到北平参加抗日民众救国会,在平西一带进行抗日救亡活动,后回家乡组织抗日义勇军。1932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不久被派到本溪煤矿从事工人运动。次年8月调中共满洲省委军委工作,先后赴海伦、珠河等地参与创建抗日武装。1934年起任珠河反日游击队副队长、哈东支队政治委员、东北抗日联军第6军政治部主任、北满抗日联军总政治部主任。曾与赵尚志指挥打宾州,克五常堡,与李延禄部配合袭击洼洪,攻占林口,指挥老钱柜等战斗,创建松花江下游汤原抗日游击根据地。1939年5月任东北抗日联军第3路军总指挥,率部开展松嫩平原游击战,攻克讷河、克山、肇源等县城。1941年当抗联部队遭受严重挫折时,和周保中等组织整训部队,继续坚持战斗,曾任东北抗联教导旅政治副旅长。

抗日战争胜利后,任滨江省副省长、中苏友好协会会长等职,曾积极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内战阴谋。面对当时东北复杂险恶的形势,他把个人安危置之度外,坚定地说:“如果我的血能擦亮人民的眼睛,唤起人民的觉悟,我的死也是值得的。”1946年3月9日在哈尔滨被国民党特务杀害,时年36岁。为纪念他,哈尔滨市将道里公园改名为兆麟公园。

  

056万 涛

万涛(1904—1932)是湘鄂西红军高级指挥员,原名万诗楷,号铁民,曾化名王德,土家族人。1904年1月20日生于四川省黔江县一个农民家庭。1924年,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在重庆、武汉、鄂西等地进行革命活动。1928年夏,万涛作为中共中央巡视员到鄂西视察工作,后任中共鄂西特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部长,同周逸群等领导鄂西地区人民开展武装斗争。在白色恐怖中,万涛曾被捕过,遭到严刑拷打,但他英勇不屈,1928年冬在党组织的多方营救下获释出狱。1929年3月,万涛再次当选为鄂西特委副书记兼宣传委员。1930年初被派往湘鄂边革命根据地,传达中共中央和鄂西特委关于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与在鄂西的第6军会师的指示,并兼任红4军第二路党代表。与贺龙一起率军东进。7月4日,红4、红6军胜利会师,组成中国工农红军第2军团。至此,以洪湖为中心的湘鄂西根据地初步形成。

1930年9月后,历任中共湘鄂西特委委员,省委常务委员、省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团成员。致力于苏区党的建设和土地革命,同时也出色地领导洪湖军民粉碎了敌人的“围剿”。1931年3月,红2军团改编为红3军,已离开洪湖苏区远征数月。为打破国民党对洪湖的“围剿”,党派万涛和段德昌一起率红9军向北行动,消灭敌人,开辟新区工作,并寻机与红3军取得联系。9月,两军会师,万涛接替邓中夏担任中共前委书记和红3军政委,与贺龙率军安全回到洪湖苏区。此时,执行王明路线的夏曦已经来到洪湖,以中央代表的身份推行“左”倾冒险主义,他本想拉拢有出色组织才能、工作踏实肯干的万涛为“左”倾路线卖力,但万涛却坚持正义和原则,站在党和革命事业的立场上,与夏曦进行了坚决斗争,遭到夏曦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粗暴、错误的处理,被撤去了红3军政委的职务。万涛后又回到省委,担任省委常委和宣传部长职务。他不畏压力,心地坦然,仍勤勤恳恳为党工作。1932年9月,肃反扩大化开始,万涛被捕。在狱中他依然坚持真理,宁死也不承认所谓“罪行”,最后,被扣上“反革命的高等坐探”、“改组派”首领的帽子,杀害于湖北省监利县周老咀。年仅28岁。

1957年12月国务院在湘鄂西革命烈士纪念碑碑文中列上了他的英名。1984年11月10月落成的“湘鄂西革命烈士纪念馆”内,他作为苏区地方政权和革命武装力量的创建者,与周逸群、贺龙的名字排列在一起,受到人民的崇敬。

  

057蔡会文

蔡会文(1908—1935)是中国工农红军著名将领,字赤潮。1908年11月生于湖南省攸县一个地主家庭。1925年考入长沙市长郡中学后,受到马列主义的熏陶,开始投身革命运动,先后组织革命团体“南星读书社”、创办《攸县同学报》。1926年,北伐军挺进湖南后,他积极组织同学声援北伐军,并参加农民运动,率领农民到自家开仓分粮。当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不久转入中国共产党。

  大革命失败后,蔡会文转至武汉,加入国民革命军叶挺领导的第24师新兵营,担任连党代表,后该营纳入武汉国民政府警卫团。不久,蔡会文随警卫团参加了毛泽东领导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后投身于井冈山的工农武装割据的斗争之中,历任红4军第31团机枪连党代表、军官教导队党代表、第3纵队支队党代表、第3纵队政委等职,成长为一个多谋善断的指挥员,为创建井冈山根据地作出了贡献。

  1929年底,蔡会文参加了著名的古田会议。翌年6月,任红3军政委,同军长黄公略一道,坚持用“古田会议决议”精神教育和训练部队,使红3军迅速成长为主力红军中的一支劲旅。8月,蔡会文和黄公略指挥红3军作为红1军团主攻部队,参加了全歼敌戴斗垣旅5000余人的战斗,取得著名的文家市大捷。

  1930年12月底,在中央苏区第一次反“围剿”作战中,蔡会文和黄公略指挥红3军生擒国民党军前线总指挥张辉瓒。翌年5月,在第二次反“围剿”作战中,又和黄公略指挥红3军全歼公秉藩第28师,继而挥师北向,与红4军左右夹击,再歼王金钰第47师于九寸岭。接着又大败郭华宗第43师。在第三次反“围剿”作战中,又与黄公略指挥所部和兄第部队一举歼灭敌2个师,然后在高兴圩、老营盘、方石岭摆下战场,再歼敌1个师又1个旅。

  1932年1月,蔡会文调任江西军区政治部主任。10月,为加强中央苏区的西翼,中央军委委任蔡会文担任湘赣军区总指挥、总政委兼红8军政委。1933年春,他指挥红8军在于田墟围点打援,击溃敌4个营,歼敌2个营又1个连。5月,率部在九渡冲、棠市连战连捷,毙伤敌500余人,俘敌2000余人,缴枪1500余支,取得红8军成立以来的空前胜利,荣获中央军委通令嘉奖。

  1933年7月,红6军团成立,蔡会文兼任该军团所辖的由红8军改编的红17师政委。1934年2月,到中央红军大学学习,他如饥似渴地学习革命理论。

  1934年4月,中央苏区反“围剿”形势日趋严重,中央军委任命蔡会文为粤赣军区司令员。10月,在主力红军行将长征之际,蔡会文又受命担任赣南军区司令员,同项英、陈毅等留在中央苏区坚持斗争。1935年3月,在中央苏区几乎全部沦陷于敌重兵之手时,蔡会文率部由仁凤山突围。突围中,恶战频频,他既是指挥员又当战斗员,手持机枪,冲在前面,后被敌人包围在一座山上,他又亲自端起刺刀与敌人展开白刃战。危急中,他急中生智,令全体指战员把绑腿解下,连成一条绳索,从没有敌人的一侧悬崖垂下,使部队安然脱险。4月,已突围至油山与项英、陈毅会合的蔡会文奉中央分局命令率一支300余人的红军部队进军湘南开展游击战争。

  1935年4月,在湖南桂东县赤水仙,蔡会文将当地游击队及湘赣游击区一部武装、红24师突围至湘南的部分武装等部合编为湘赣粤游击支队,他任支队长兼政委。他指挥该支队以湘南东、西边山为基本活动地区,实行灵活机动的游击战,将部队时聚时分,时隐蔽时出击,在显垅、五里牌、上堡、高山嵩、鹰打圈、晓水坳、人形岭等地多次予敌打击,在敌人的重兵“清剿”中,挫败了敌人上百次的大小进攻。他用自己出色的军事指挥才能和对革命的全部赤诚,在空前艰苦的游击战争环境中,赢得了游击区军民的信赖和爱戴。12月,在一次遭遇战中,蔡会文所率部队被强敌打散,他身边仅余数人,又由于叛徒告密而入敌围。突围时,他身中数弹,直到子弹打光把枪砸断后,昏倒在血泊中。敌人要把他抬回去请功,他苏醒后,拼死抗争和责骂,敌人遂挥刀将其杀害,年仅27岁的他终于把自己壮丽的生命献给了革命事业。

  

058潘忠汝

潘忠汝(1906—1927)是黄麻起义领导人。1906年生,湖北黄陂人。自幼喜习武术。1924年考入由董必武、陈潭秋等在武昌创办的武汉中学,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并积极参加进步学生运动。他在一首立志革命、改造社会的自勉诗中写道:“尧天舜日事经过,世态崎岖要整磨。不肯昏庸同草木,愿输血汗改山河。”1926年进入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7年被派到湖北黄安(今红安)任县公安局军事教练,从事秘密革命活动。大革命失败后,他带领公安局部分人员和枪支加入黄安县农民自卫军,任大队长。率部活动于七里坪、紫云、乘马等地,与地主民团和反动红枪会作斗争。11月与吴光浩、戴克敏等领导黄麻起义,任总指挥。率领农民武装攻占黄安县城,成立县农民政府,组建工农革命军鄂东军,任总指挥兼第1路司令。随即率部向黄安南乡发展,组织群众严惩土豪劣绅,扩大起义成果。是年12月5日,国民党军1个师夜袭黄安县城,潘忠汝从敌军火力判断,敌正规军已经包围了黄安,情况十分危急。他当机立断,亲率鄂东军一部担任掩护,主力部队由吴光浩率领突围。潘忠汝冲锋在前,率部与敌血战,为主力突围开辟通道。为保存这支新诞生的革命武装,他冒着敌人猛烈的炮火,往返冲杀,六次杀进城门。当他第七次护送战士们冲出重围时,不幸腹部中弹,但他不顾伤痛,用手托着流出的肠子继续指挥战斗,并大声呼喊,鼓励同志们战斗到底。终因流血过多,壮烈牺牲,年仅21岁。  

 

059孙玉清

孙玉清,1909年3月出生于湖北黄安县(今红安县),1927年11月参加黄麻起义,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历次反“会剿”、“围剿”的战争,以及红四方面军创建川陕根据地的斗争。因作战勇敢、指挥出色、战功卓著,孙玉清历任红四方面军班长、排长、连长、营长、团长、师长,并被授予“以一胜百”奖旗,获得“战将”美称。1934年,孙玉清任红四方面军第三十一军军长,1935年8月任红四方面军第九军军长,参加了长征。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长征胜利会师后,孙玉清率红九军与兄弟部队一起,奉中革军委的命令,相继西渡黄河,组成西路军,执行宁夏战役计划,与长期盘踞在黄河以西的国民党西北反动军阀马步芳、马步青等马家军展开了艰苦惨烈的浴血拼杀。

经五个月的浴血鏖战,西路军在给反动军阀部队以重大打击后,终因敌我力量悬殊,自然环境恶劣,部队弹尽粮绝,遭受重大损失和牺牲。孙玉清同王树声、李聚奎、方强、朱良才等西路军部分指战员一起,根据党中央指示精神,率部向陕北方向突围。1937年3月,孙玉清带领数十名被打散的干部战士突围,在甘肃省酒泉南山一带与大批敌军遭遇负伤被俘。

孙玉清被敌人押到西宁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震动。西北反动军阀头目马步芳为抓住红九军军长而十分得意,召集大批军政要员,亲自审讯孙玉清。孙玉清大义凛然,义正词严,当场揭露和斥责反动军阀当局拉夫抓丁,耗国家资财,养兵祸国,不抗日,却专打红军的罪恶行径。他说:“我从参加革命时起,就把生死置之度外,现在我死而无憾,并引以为荣!”马步芳不甘心失败,使出了一系列软硬兼施的伎俩。他让孙玉清见被俘后被迫服苦役的妻子和其他红军战士。孙玉清告诉妻子“不要害怕!”他鼓励战士们说:“西路军虽然失败了,红军仍然存在,陕北的红军壮大了,党中央在陕北建立了根据地,红军是杀不完的!”

孙玉清宁死不屈、忠诚于党和人民的硬骨头精神,使敌人恼羞成怒,马步芳经报蒋介石批准,于1937年5月下旬,将孙玉清残忍杀害。孙玉清牺牲时年仅28岁。

  

060陈海松

陈海松(1914—1937)是红军时期最年轻的军政委。1914年生于河南罗山宣化店李陈洼村(今属湖北大悟)。1930年春参加童子团,任大队长。同年7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不久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年春转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红4军第12师36团连政治指导员、营政治委员、团政治委员,红9军第25师政治委员,参加了鄂豫皖苏区反“围剿”和川陕苏区反“围攻”。在万源保卫战中,以强有力的政治工作,率所部坚守大面山135天,为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六路围攻”起了重要作用。1934年11月任红9军政治委员。1935年参加长征,南下川康边,率部参加懋功、绥崇丹懋等战役,其间,他经常和军长各带一两个师单独作战。在攻打宣汉战斗中,他一直在前沿指挥,被敌人手榴弹炸伤右腿,仍坚持不下火线,直到攻克宣汉城。他要求全军政治干部都能指挥打仗,他说:“政治干部一定要学会打仗,不会打仗的政治干部是无法做好政治工作的。”

1936年10月,陈海松率部西渡黄河,参加一条山、平大古凉等战役战斗。1937年3月12日,指挥所部在甘肃省临泽县梨园口与国民党军激战。为掩护总部和兄弟部队安全转移,顽强阻击数十倍于己之敌达六七小时之久,直至壮烈牺牲,年仅23岁。朱德总司令为红军失去一位出色的高级指挥员而深感痛惜,在抗日战争期间,他曾多次说,陈海松是四方面军最年轻有为的军级干部,可惜牺牲得太早了,如果他现在活着,一定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061毛泽覃

毛泽覃(1905—1935)是红军优秀指挥员,字润菊,1905年生,湖南湘潭县韶山冲人。受长兄毛泽东的影响,1921年在长沙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后到常宁县水口山等地从事工人运动。1923年10月转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秋赴广州,曾在黄埔军校政治部和广东区委工作。后到武汉国民革命军第4军政治部任书记。1927年8月参加南昌起义,任起义军第11军25师政治部宣传科科长。后随朱德、陈毅转战闽粤赣湘边。是年冬被派赴井冈山与毛泽东联络。1928年初任遂川县游击大队党代表。后奉命带队参加接应朱德、陈毅部队与井冈山部队会师。同年5月任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31团3营党代表,参加了龙源口等战斗。

经受战争实践的磨练,毛泽覃很快成长为红军的一名优秀指挥员。1930年1月任红6军(后改称为红3军)政治部主任,曾代理军政治委员。同年10月任中共吉安县委书记、红军驻吉安办事处主任。1931年6月任中共永(丰)吉(安)泰(和)特委书记兼红军独立5师政治委员。1932年任中共苏区中央局秘书长。其间,与邓小平等一起,同王明的“左”倾错误进行了坚决斗争。由于卓有战功,曾获一枚二级红星奖章。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留下坚持游击战争,任中共中央苏区分局委员、红军独立师师长、闽赣军区司令员。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毛泽覃率部转战于闽赣边界的崇山峻岭,风餐露宿于山谷密林,不断寻找战机,打击敌人。1935年4月26日,在江西瑞金红林山区被国民党军包围,为掩护游击队员脱险,英勇牺牲,时年29岁。

  

062周子昆

周子昆(1901—1941)是中国工农红军和新四军高级指挥员。1901年生,早年曾参加五四运动,1925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8月参加南昌起义。起义军南下广东失败后,随朱德、陈毅等转战闽赣粤湘边界。1928年初参加湘南起义,4月到井冈山。后历任红4军教导队副队长、独立22师师长等职。参加了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和赣州、南雄水口等重要战役。1934年10月参加长征。后任红四方面军红军大学上级指挥科科长、红军总司令部第1局局长。1937年初入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学习,兼任队长。

同年12月任新四军副参谋长,协助叶挺、项英组建新四军,并参与组织部队向苏南、皖中、皖东敌后挺进,建立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1938年8月兼任新四军教导总队总队长。他治军严格,重视司令部建设与部队的教育和训练,亲自编写教材和授课,对提高部队战斗力做出了贡献。1941年初皖南事变后,3月13日在泾县茂林蜜蜂洞被叛徒杀害。1955年6月,遗骸移葬于南京雨花台革命烈士陵园。  

 

063刘畴西

刘畴西(1897—1935)是中国工农红军高级指挥员,1897年生,湖南长沙望城人。1920年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同年冬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2年夏转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5月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曾参加平定广州商团叛乱的战斗。同年11月毕业后,在教导1团任3连党代表。1925年在参加讨伐陈炯明的东征中负重伤,截去左臂。1927年夏任国民革命军第11军24师参谋,参加南昌起义,后任营长、团参谋长。1929年初赴苏联,入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1930年8月回国,被派往中央苏区。同年冬,在第一次反“围剿”作战中,红一方面军在龙冈设伏,担任正面阻击任务的红3军第8师师长龙芝道阵亡,红军总部立即命令刘畴西接替指挥。接着,他率红8师马不停蹄,于东韶拦腰截住敌人,对保证战斗胜利起了重要作用。红军总部表彰红8师“追如猛虎,守如泰山”。后率部参加第二、第三次反“围剿”。他英勇善战,指挥若定,屡建奇功,被中央根据地人民誉为威震敌胆的“独臂将军”。不久调任瑞金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政治部主任,为红军培养了大批军政干部。1932年7月调任红21军军长,率部转战闽赣边区,开展游击战争,配合中央苏区第四次反“围剿”作战。1933年任闽浙赣军区司令员兼红军新编第10军军长,闽浙赣苏维埃政府执行委员,率领闽浙赣根据地军民全力支援中央根据地的第五次反“围剿”斗争。曾被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曾获中革军委授予的二等红星奖章。

1934年7月,中央决定由寻淮洲率领的红7军团组成北上抗日先遣队,立即向闽浙赣等省出动,宣传我党抗日主张,推动抗日运动的发展。11月,红7军团与刘畴西、方志敏率领的红10军会师,两军合编为红10军团,仍作为北上抗日先遣队,刘畴西任军团长兼第20师师长。12月,红10军团在浙赣边界的怀玉山区被国民党军包围。他率部反复冲杀,浴血苦战,仅有的右臂又被敌人打伤,终未能突出重围,于1935年1月被俘。狱中坚贞不屈,同敌人进行了坚决的斗争,他对难友们说:“脖子伸硬些,挨它一刀,临难无苟免!”8月6日在江西南昌英勇就义,时年38岁。解放后,长沙县人民政府给刘畴西的遗孀送去了“伟大英烈”的金匾。

  

064卢冬生

卢冬生(1908—1945)是中国工农红军高级指挥员,1908年生,湖南湘潭人。出生于佃农家庭,当过放牛娃,在工厂做过徒工。1925年到湘军第4师当兵,次年参加北伐战争。1927年8月参加南昌起义,随陈赓负责政治保卫工作,保证了起义的顺利进行和新秩序的建立。后在起义部队第20军3师6团1营当陈赓的副官,随军南下广东,曾参加会昌等战斗。起义军在潮(安)汕(头)地区作战失利,部队仓促撤出汕头,卢冬生照护着腿部负伤的陈赓,同部队失去了联系。他们历尽艰险,从汕头到香港,又辗转到上海,找到了中共中央机关。同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8年初,党中央考虑卢冬生机智勇敢,又熟悉两湖情况,便派他护送周逸群、贺龙等到湘西北组织革命武装。同年3月参加桑植起义。不久担任交通员,负责与中共中央的联络。1929年在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司令部任手枪连连长。1930年起任红2军团营长,红3军第7师20团团长,湘鄂西独立师政治委员、师长,率部参加创建和保卫湘鄂西苏区的斗争。1932年秋,在国民党军第四次“围剿”和红军主力已转移的困难情况下,率少数兵力在湖北荆门、远安一带独立坚持游击斗争。1933年春率部与主力会合后,任红3军教导团团长,不久任第7师师长。1934年10月任红2军团第4师师长,后率部参加开辟黔东、湘鄂川黔苏区和长征。长征途中,率部或作前锋,或当后卫,时而攻坚,时而阻击,屡担重任,屡建奇功。抗日战争初期被任命为八路军第120师358旅旅长(未到职),旋调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1939年被派到苏联入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1942年到驻苏联远东地区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工作。

    1945年9月回国,先后任哈尔滨卫戍司令员、松江军区司令员等职。12月14日晚在哈尔滨市殉职,时年37岁。贺龙曾评价卢冬生说:“在那些长期的艰苦斗争中,我深深地体会到冬生同志对革命的忠诚和对人民的热爱,他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从来不避艰险,不怕困难,坚韧不拔,出色地完成了党交给他的每一件光荣任务……他以一个工人出身的同志,依靠对革命的热情,在不断的学习和战斗当中,锻炼成为一名人民军队的坚强指挥员。”

  

065高敬亭

高敬亭(1907—1938)是新四军名将,原名高志员,1907年8月出生于新县新集镇董店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0岁丧母。因家庭贫困,只读过六年私塾就辍学在家帮父亲种田。在大革命时期,湖北省黄安县(今红安县)的共产党员方进贤、梅光荣等人以走亲访友为名在鄂豫边区开展革命活动。高敬亭受到了革命的启蒙教育,随之开始了革命活动。

1927年11月著名的黄麻起义爆发,高敬亭参加了工农革命军。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重新组建红28军,并任政治委员,他以超人的胆略,领导和坚持了三年的游击战争,经历了无数的艰难困苦,奇迹般地战胜了百倍于己的强敌,在多次反围剿中,他无比忠贞地扞卫了大别山的革命红旗。高敬亭领导的红二十八军自成立之日起,尽管在强大的敌人面前也曾遭到过损失和伤亡,但在根据地人民群众的支持下,始终保持一千多人的主力部队,英勇地打击了敌人,成为根据地人民心目中一面坚持战斗的旗帜。1937年红28军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高敬亭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1938年3月8日,高敬亭奉中共中央命令,率军抗日。7月在高敬亭的指挥下,先后在皖中连续取得了13次战斗胜利。在高敬亭率四支队与日军浴血奋战之时,,由于受错误路线影响,将他秘密逮捕,并押在安徽省肥东县青龙场储家围子。6月24日上午8时,将高敬亭枪杀在青龙场。时年,高敬亭年仅32岁。

  

066陈树湘

陈树湘(1905—1934)是中央主力红军的高级指挥员,湖南省长沙县人,1905年1月30日出生。在毛泽东、何叔衡等影响下,投身革命。1922年秋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马日事变”后,参加北伐军叶挺部,任班长、警卫团排长。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后又随团参加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并上井冈山,先后任红4军31团7连连长、特务连连长、特务营党代表、红军第2纵队第4支队政治委员、红军独立第7师和第7师师长、红19军54师师长、红7军团第34师师长等职,参加了中央革命根据地历次反“围剿”战斗。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陈树湘率领红34师担负全军后卫,掩护全军主力和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机关,同敌人追兵频繁作战,兵不卸甲、马不解鞍,紧张到了极点,危险到了极点。1934年11月下旬,在惨烈的湘江之战中,他率领全师与十几倍于自己的敌人殊死激战四天五夜,付出重大牺牲,全师由原来的6000多人锐减到不足1000人。在完成掩护红军主力和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机关抢渡湘江的艰巨任务后,陷入敌人的重重包围。他在率部突围时腹部中弹,身负重伤。

他用皮带压住伤口,躺在担架上指挥战斗。最后,部队弹尽援绝,陈树湘伤重被俘。敌人为抓到一个红军师长而高兴,立即将他押送敌“追剿司令部”。押送途中,他趁敌人不备,在担架上忍着巨痛,从伤口处掏出肠子,用力绞断,壮烈牺牲,实现了他“为苏维埃新中国流尽最后一滴血”的誓言,年仅29岁。  

 

067柳直荀

柳直荀(1898—1932)是中国工农红军高级指挥员,又名柳克明。1898年11月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县,1912年考入长沙广益中学,后考入雅礼大学预科。期间,结识了进步人士杨昌济,以及毛泽东、何叔衡、张昆弟等人,在毛泽东等人影响下开始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1920年10月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4年2月,经何叔衡等人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大革命兴起后,柳直荀按党的要求,到湘潭等地开展农民运动。1926年7月,北伐军攻占长沙,柳直荀当选为新成立的省政府委员,并任省农民协会秘书长,为推动湖南农民运动蓬勃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他立即发出声讨蒋介石的联合通电,动员民众与国民党新军阀作坚决的斗争。1927年5月21日长沙马日事变发生当天,他迅速发动农民自卫军奋起抵抗,组织数万农军进攻长沙。同年7月,与郭亮等人经武汉到南昌,被党组织编入贺龙的部队,参加南昌起义,后随军南下广东。不久被党派往上海、天津等地从事秘密斗争。1928年9月任中共顺直省委秘书长,参加了周恩来主持的中共顺直省委扩大会议。1929年冬调任中共湖北省委书记,不久又任中共中央长江局秘书长和中央军委特派员。

1930年4月,受命到洪湖革命根据地工作,任红2军团政治部主任、军团前敌委员会委员兼红六军政委。1931年3月,红2军团改称红3军,柳直荀任红3军政治部主任和前委委员。他与贺龙、段德昌等同志率部队打退了敌人的多次围攻,使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得到了巩固和发展。1931年6月,中共鄂西北临时分特委成立,柳直荀任特委书记兼房县县委书记。此后,柳直荀先后受命组编红25师、鄂西北独立团、洪湖独立团,后合编为红8师,柳直荀均兼任政委,为巩固和发展革命根据地做出了巨大贡献。在此期间,他坚决反对党内和根据地内已经发展起来的“左”的错误方针和政策,被撤销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职务。1932年9月,柳直荀遇难牺牲,时年34岁。

1945年4月,中共中央给柳直荀平反昭雪,追认为革命烈士。1957年5月11日,毛泽东复信柳直荀夫人李淑一,并附《蝶恋花·答李淑一》词一首,“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表达了毛泽东对柳直荀的怀念之情。  

 

068谢维俊

谢维俊(1908—1936)是中国工农红军高级指挥员,又名唯俊,字蔚青。1908年10月出生于湖南省耒阳县肥田乡,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1月参加湖南年关暴动,后随湘南起义部队上井冈山,历任红4军28团1营连党代表、第2营党代表、第1纵队政治部主任等职,先后参加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反“进剿”、反“会剿”战斗和开创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以及中央苏区第一、二、三次反“围剿”战斗。

1932年秋,谢维俊调任江西军区第2军分区司令员兼红军独立5师师长。为配合中央红军第四次反“围剿”作战,他运用毛泽东提出的“十六字诀”等游击战术,率部主动出击,到处袭扰、打击敌人,并乘敌兵力空虚之机,两次攻打崇仁县城,迫使敌人弃城逃跑,扰乱了敌人的战略布署;接着,在头水嵊运用山区伏击敌人,配合主力红军歼敌第52师全部、第59师大部,并在白沙战役中,击毙敌新编第37师师长郭炳生,为主力红军歼敌,创造了战机。但是,谢维俊坚持真理、坚持原则的精神为“左”倾冒险主义所不容。从1933年4月开始,“左”倾领导者在江西掀起反邓(小平)、毛(泽覃)、谢(维俊)、古(柏)的浪潮,给谢维俊等戴上“右倾”、“机会主义”、“自由主义”等一大堆帽子,开展“残酷斗争、无情打击”。谢维俊同他们进行了公开辩论和针锋相对的斗争,在斗争会上,除陈述自己所坚持的马克思主义观点和毛泽东的正确路线外,“其余均无可奉告”。“左”倾领导者压而不服,只好把他撤职了事。

1934年10月,随中央军委第2野战纵队参加长征,沿途向群众讲解红军政策,组织地方武装和筹粮筹款等。1935年1月遵义会议后,调到红军总政治部地方工作部工作。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1936年初任中共三边特委书记。主力红军南下后,谢维俊在吴起镇一带领导剿匪。他在保安主持召开军事会议后,即率300余人向定边进军,准备开辟新区。途中,突遭马鸿逵土匪部队的包围,面对从四面八方包围过来的数倍于己的敌军,谢维俊激励大家:“同志们,我们是为中华民族而战,为人民的翻身解放而战,只要我们不怕牺牲,团结一致,胜利是属于我们的。”战斗持续了数小时,敌人的进攻一次次被打退了,英勇不屈的战士也一个个倒下了,谢维俊怒火满腔,高声疾呼:“英勇战斗,决不做敌人的俘虏!”随即一马当先与敌展开肉搏战,敌人蜂拥而上,谢维俊身中数弹……他倒下去了,刚刚度过27岁生日。

  

069曾日三

曾日三(1904—1937)是中国工农红军高级指挥员,又名曾日山,1904年生于湖南宜章城关镇曾家湾一个世代书香家庭。1919年考入衡阳省立第三师范学校。毕业后到宜章第一区高小任教,后任国民党宜章县署督学。1928年1月,朱德、陈毅领导发动宜章暴动,将反动县长杨孝斌等宜章县头面人物一网打尽。征得朱德同意,曾日三作为正直青年,被吸收到县苏维埃政府参加革命工作。曾日三表示要摆脱封建家庭,跟共产党干革命,同年2月参加中国工农革命军,任第3师秘书。4月随湘南起义部队到井冈山,任红4军第29团秘书。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9年起任红4军军部秘书、红一方面军政治部秘书长,参加保卫井冈山、开辟赣南闽西苏区的斗争。其间与吴仲廉结为伉俪,朱德是主婚人。1931年起任红3军政治部主任、红3军团政治部副主任、福建军区政治委员。参加了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屡建功勋。1934年10月参加长征,任红5军团政治部主任、代政治委员,率部担任后卫。他经常到前线阵地进行政治动员,指挥战斗,有力保障了主力部队的作战行动。中央政治局沙窝会议后,红一、四方面军混合编为左、右路军,红5军团改番号为红5军,曾日三任代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被编入张国焘指挥的左路军并作为前锋部队。他坚决支持党中央的北上方针,反对张国焘的分裂活动,维护红一、四方面军的团结,后被调到红9军任政治部主任。

1936年10月随部西渡黄河,转战甘肃省河西走廊。参与指挥古浪、永昌等战斗。后任西路军政治部组织部部长、红9军代政治委员。西路军失败后率200余人突围,艰苦转战在祁连山区。在异常困难的情况下,他要求共产党员起模范带头作用,每一个指战员都要做钢铁战士。1937年4月27日在红柳园子遭国民党军包围,为掩护伤病员和妇女先撤,他率部阻击,最后落入敌手。面对敌人的屠刀,他大义凛然,高喊“红军万岁”,壮烈牺牲,时年33岁。  

 

070古 柏

古柏(1906—1935)是中国工农红军高级指挥员,江西省寻邬县人。1906年12月9日生。早年就读于广东梅县广益中学,接受革命思想,参加学生爱国运动。1925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共青团学艺中学支部书记、兴宁特支书记、梅县地委秘书等职。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古柏任梅县武装斗争委员会委员,参与领导梅县、焦岭等地的工农武装暴动,组织革命武装,建立红色政权,随后回寻邬开展革命活动。根据中共“八七”会议关于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精神,1928年3月,古柏等共产党人领导发动了寻邬暴动。任暴动直属总队的总指挥,率领近5万农民、学生,手持大刀、长矛、鸟枪、童子军棍,一举攻克寻邬县城,占领县署和电报局,打开监狱,救出被捕革命人士,寻邬暴动取得胜利,成立了县工农革命政府。这次暴动,使国民党十分惊恐,遂调兵遣将,到处搜捕暴动领导人。古柏冷静分析形势,提出化整为零,保存力量,等待时机,恢复革命的正确意见。他一面继续从事革命活动,一面巧妙地和国民党驻军周旋。数月后,一支由共产党领导的游击小组出现在寻邬山乡,活跃在阳天嶂一带,打击反动革命军队和土豪劣绅,发动群众抗租抗粮。

1929初,毛泽东、朱德率领红4军主力从井冈山向赣南、闽西进军,来到寻邬县境。根据毛泽东指示,成立赣南红军第21纵队,古柏任政治委员。是年10月,兼任寻邬县军事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共寻邬县委书记。此后,古柏等率部攻打大田,在6个区30余乡的广大区域内,建立了苏维埃政权,成立县苏维埃政府,古柏当选为主席。翌年5月,古柏协助毛泽东进行了著名的“寻邬调查”,完成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寻邬调查》和《反对本本主义》两篇名著。不久,任中共红军第4军前委秘书长、红军第一方面军总前委秘书长,成为总前委书记毛泽东的得力助手。

1931年至1932年,古柏先后任江西省苏维埃政府委员、党团书记,江西省苏维埃政府裁判部长兼内务部长、中央苏维埃政府劳动部秘书长、红军独立第3师师长等职。次年曾受到“左”倾领导者的错误批判。被撤职后,分配到会昌担任扩红运动的突击队长,后又到苏维埃中央政府粮食部负责征集工作。1934年10月,红军第一方面军主力长征后,古柏留在中央苏区,协助项英、陈毅工作。不久,古柏任闽粤赣边红军游击纵队司令员,率部转战雩都(今于都)、会昌、瑞金、宁都之间,坚持游击战争。1935年3月,在广东龙川县的鸳鸯坑召集游击队员会议,传达遵义会议精神,被县反动民团包围。古柏在突围时,不幸中弹牺牲。时年29岁。 毛泽东得知古柏牺牲的消息后,亲笔题词悼念他:“吾友古柏,英俊奋发,为国捐躯,殊堪悲悼。”  

 

071徐彦刚

徐彦刚(1907—1935)中国工农红军高级指挥员,原名徐兴华,1907年11月生于四川省开江县。1924年,小学毕业后,考入重庆江北中学,在校期间,受共产党人的影响,积极参加反帝爱国斗争,遭反动当局被捕入狱。1926年春,考入重庆中法大学,并在校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年冬,投笔从戎,考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1927年,徐彦刚随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改编的教导团赴江西参加南昌起义。途中,该团被张发奎部缴械,他转而加入平、浏工农自卫军,后随该部参加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被编入工农革命军第1师第3团。在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中,徐彦刚受毛泽东委派,参加了对袁文才农军的改造工作,任该部副连长、连长等职。该部后编入工农革命军第1师第2团(不久又改称红4军第32团),他任团参谋长,参加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历次反“进剿”、“会剿”作战。1928年6月,在龙源口战斗中,当敌我双方激烈争夺制高点的紧要关头,徐彦刚指挥第32团一部一举捣毁了敌指挥中心,对红军取得该战之捷起了关键的作用。继而,又指挥第32团一部和第31团1营,打退了敌人对井冈山的进攻,得了著名的黄洋界保卫战的胜利。

1929年1月,湘赣两省敌军对井冈山发动第三次“会剿”。此时,红4军主力已向赣南出击,徐彦刚奉命率第32团1连和红5军第5纵队1个大队扼守黄洋界哨口,与敌苦战四天。在前面遭敌1个旅的攻击,后面大量敌军截住退路,左右是万丈深渊的危急关头,他沉着指挥,一边率部队英勇抗击前后夹击之敌,一边命令战士以绑腿结成长绳,从绝壁悬下,突出重围。同年4月,调任莲花县赤卫大队大队长。翌年初,莲花县赤卫大队编入红6军,徐彦刚任红6军第3纵队(后改称红3军第3纵队)纵队长。8月,在文家市战斗中,率部向敌发起攻击,迅速占领高升岭、棺材岭敌主要阵地,对全歼守军3个团又1个营起了重要作用。不久,任红3军第9师师长。

1932年3月,徐彦刚升任红3军军长,率部在漳州及南雄、水口等战役中猛冲猛打,屡建战功。8月,在红1军团攻打兴国、宜黄的两次攻坚战中,指挥第3军担负强攻城门任务,他身先士卒,指挥部队同敌人拼死冲杀,重创守敌,连克两座城池。1933年1月,徐彦刚升任红1军团参谋长。在中央苏区第四次反“围剿”的作战中,他先是与红1军团保卫局长罗瑞卿指挥两个师以迅猛的动作歼敌于第52师师部及2个旅,接着,又指挥部队将敌第59师残部歼灭于登仙桥,活捉敌师长陈时骥。继而在草台岗战斗中,率红9师采用中间突破战法,在兄弟部队配合下,歼敌第11师大部和9师一部,毙敌第11师长。6月,在红一方面军进行的整编中,调任红1军团第2师师长。10月,徐彦刚调任湘鄂赣军区司令员。到职后,立即指挥红16师等部抗击敌人对该根据地的第五次“围剿”。1934年5月,红16师师长高咏生牺牲后,徐彦刚又兼任该师师长。同年六七月间,红16师在国民党军的重兵“围剿”下,遭受严重挫折,全师仅余1营兵力。此后,徐彦刚积极倡导和组织恢复红16师。11月,他毅然离开省军区机关所在地,奔赴鄂东南前线,率领新恢复的红16师开展游击战争。不久,在崇阳、通城间的老虎洞战斗中,身负重伤。伤愈后,他又重返前线,指挥红16师连战连捷,仅在崇阳大源桥一役中,就歼敌第50师第300团两个半营,击溃4个营。当敌调集重兵向红16师逼近,扬言要“活捉徐彦刚,消灭红16师时”,他率部在虹桥设伏。战前动员会上,他斩钉截铁地说:“打垮敌人不是红军真本事,全部歼灭敌人才算真本事。”当敌进入伏击圈时,他一声令下,红16师如猛虎下山,扑向敌人,歼其1个团,俘敌500余人,极大地振奋了湘鄂赣边军民坚持斗争的信心。

1935年6月,国民党军调集60多个团的兵力对湘鄂赣党政军机关及红16师实施大规模的“清剿”,徐彦刚立即与省委书记傅秋涛组织党政机关及部队分3路突围。徐彦刚率红16师第46团于7月中旬突过麦市河,拟把靖安、奉新一带开辟新的游击区。途中,他不幸身负重伤,把部队交给团政委明安楼,叮嘱说:“这是革命的本钱,你要把这支部队带回黄金洞,交给党,交给湘鄂赣人民,坚持下去。只要我还活着,就一定在这一带坚持斗争,你们以后来找我。”尔后,他带着警卫员和卫生员到永修县云居山养伤。9月,不幸被想向国民党邀功请赏的歹徒黄盛彬3兄弟杀害。  

 

072王平章

王平章(1901—1933)是中国工农红军的高级指挥员,1901年生,湖北汉川人。1920年考入武昌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开始接触马列主义。后参加陈潭秋创办的进步团体“湖北人民通讯社”,并在党领导的“启明工读学校”和“汉江印刷社”从事印刷革命书刊的工作。1924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后回家乡创办济人、全人小学和《汉川青年》杂志,宣传革命思想,发动爱国反帝斗争,建立中共基层组织和农民协会。1927年3月被选为湖北省农民协会执行委员。后到毛泽东在武昌创办的第一期湘鄂赣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农运理论,接受军事训练。毕业后,奔赴鄂中农村,继续领导农民运动。

大革命失败后,根据党的指示,去九江加入叶挺、贺龙的部队,参加了南昌起义。起义部队相继南下后,王平章奉命重返湖北,任中共鄂中特委书记兼汉川、天门、京山、应县四县暴动总指挥,领导恢复发展各级党组织和农民武装,发动鄂中地区秋收暴动。1929年11月起任中共鄂豫边特委常委、鄂豫皖特委常委、鄂豫皖中央分局常委,鄂豫皖省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委员长,中国工农红军第25军政治委员,参加领导鄂豫皖苏区的建设和历次反“围剿”斗争。1932年10月红四方面军主力转移后,任中共鄂豫皖省委委员兼皖西北特委书记,参与领导重建红25军,任政治委员。在国民党军实行重兵“清剿”的严重情况下,领导军民继续坚持鄂豫皖边区的斗争。1933年1月参与组建红28军,任政治委员。曾和军长廖荣坤指挥双河山等战斗。在艰难困苦的形势下,王平章十分重视发挥政治工作的威力。他和红25军秘书长程坦合作写了一首《红军三大任务歌》,在红军和边区群众中广泛传唱。歌中唱到:“红军三大任务:打倒帝国主义,铲除封建势力,实行土地革命。要建立起工农政权,坚决斗争,革命到底……”极大地鼓舞了部队的士气。

1933年3月中旬,红28军奉命向鄂东北转移,与那里的红25军会合,以集中兵力与敌作战。28日,部队进至河南商城门坎山(今属安徽金寨)时,与敌一个旅遭遇。激战中,王平章壮烈牺牲,时年32岁。为纪念王平章烈士,湖北省人民政府于1952年将他创办的汉川“全人小学”改名为“平章小学”。

  

073陈浅伦

陈浅伦(1906-1933)是陕南红军高级指挥员,红军第29军军长。原名典伦,字徽五,化名陈潜,1906年7月12日出生于陕西省西乡县竹园子村。5岁时在计家旁私塾启蒙,后入城固县天明寺高级小学。1925年春,陈浅伦考入汉中省立第五师范学校,阅读了大量进步书籍,积极投身反帝反封建的斗争。1927年2月,入国民联军驻陕总部举办的西安中山学院农运班学习,学习马列著作和进化史等课程。这是在中国共产党帮助下建立的一所专门培养革命干部的学校。6月,回到家乡开展农民运动。大革命失败后,陈浅伦于1928年春到上海,进入劳动大学学习,并在这年加入了共产党。

1930年,为发动上海武装起义,他积极进行宣传工作。后因消息泄露被捕入狱。在敌人严刑拷打面前,他拒不供认,严守党的秘密。因身份未暴露,一年后获释。1931年6月,陈浅伦回陕任共青团西安市委组织部长,不久任团市委书记。他以《西北文化日报》记者和中学教师的身份为掩护,从事革命活动。1932年2月,陈浅伦回汉中,肩负着加强中共陕南特委的领导和开展武装斗争的重任。他和陕南特委的其他同志一道,领导群众广泛开展学生运动和农民运动。在“红五月”运动中,陈浅伦和部分进步师生被捕。在狱中,他和难友一起,同敌人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三个月后陈浅伦经党组织和进步人士营救出狱。发动青壮年农民参加游击队,同时争取和收编地方武装组建起一支数百人的队伍举行起义。最终创建了红二十九军。

1932年8月,陈浅伦担任中共陕南特委书记,他到西乡、城固一带活动,发动青壮年农民参加游击队,同时争取和收编了当地一些神团武装,组建起一支数百人的队伍,秘密策划在私渡河鸡公田举行起义,准备打出红29军的旗帜。由于叛徒泄密,起义失败,陈浅伦脱险回到汉中。1932年12月9日,转移到川陕边的红四方面军抵达城固小河口。陈浅伦即与红四方面军取得联系,陕南各级地下党组织动员群众积极支援红四方面军。在红四方面军的帮助下,陕南党组织在马儿岩周围建立了十多个村庄的苏维埃政权,并成立了西乡城固边区革命委员会(后改为苏维埃政府),游击队也扩大到1000多人,成立了红29军川陕边区游击队,陈浅伦任政委。根据中共陕西省委和红四方面军的指示,1933年2月13日,陈浅伦、李艮在西乡私渡河主持召开军政大会,宣布红29军正式成立,陈浅伦任军长,李艮任政委。全军共2000多人。陈浅伦亲自起草《红二十九军布告》,明确了部队的宗旨和纪律。红29军还召开了党代表会议,在连队增设了指导员,并派人到红四方面军学习经验。陈浅伦说:“我们共产党闹革命,并不是为了当官发财,而是为了天下受苦人都有饭吃,有衣穿,都过上好日子。”

陈浅伦虽身为军长,但他和战士同吃同住,关心爱护战士;战斗时,他总是身先士卒,亲临火线。一次,他的一个亲戚来部队看他,看到他和战士们一样吃糠咽菜,不解地问他:“我以为你当了大官,比往日阔多了,原来过的这号生活。兄弟,你放下家里的好饭香茶不吃,热铺暖床不睡,来这儿住破庙,吃麸皮,到底是为何?”浅伦笑呵呵地说:“我们共产党、红军闹革命,并不是为了当官发财,而是为了天下受苦人都有饭吃,有衣穿,都过上好日子呀!”被俘后怒斥叛匪:“张正万,你这个狗东西,你杀我一个,杀不完红军,红军会给我报仇的!”1933年3月底,国民党军队向马儿岩根据地发动进攻,并用重金收买隐藏在红29军内部的反革命分子、原神团头子张正万。4月1日,张正万利用红29军主力外出作战之机发动叛乱,在马儿岩包围袭击军部开会的会场。与会人员听到枪声后,立即进反反击,但因寡不敌众,除陈浅伦、李艮突围外,其余40名干部全部壮烈牺牲。陈浅伦脱险转到磨子坪后,因坏人告密,陈浅伦和政委李艮等人不幸落入敌手。4月6日,敌人将陈浅伦带到西乡磨子坪,准备杀害他,并把村里的群众赶来观看。面对凶残的敌人,他怒斥叛匪:“张正万,你这个狗东西,你杀我一个,杀不完红军,红军会给我报仇的!”并向在场的群众高呼:“乡亲们,不要怕,将来红军来了,有冤伸冤,有仇报仇!”最后在“共产党万岁”的口号声中,红29军军长陈浅伦壮烈牺牲了,时年27岁。

  

074李 艮

李艮(1908—1933)是陕南红军高级指挥员,红军第29军政委,1908年生,陕西长安人。1926年春在西安省立第三中学读书时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参加进步学生运动。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后任中共长安县五楼区委书记,领导开展农民运动,建立农民武装。大革命失败后任中共长安县委组织部部长,领导了三桥农民暴动。1928年10月被捕入狱,在狱中坚持斗争。1930年冬越狱,翌年任中共陕西省委委员兼渭南县委书记、西安市委书记。1932年任红军陕甘游击队政治委员,不久调回省委工作。同年冬在陇东邓宝珊部策动了蒿桥兵变。1933年初被派到陕南巡视工作,参与创建中国工农红军第29军,任政治委员。

红29军成立后,陈浅伦、李艮为部队建设呕心沥血。他们处处吃苦在先,享受在后,以身作则,与战士们生死与共、同甘共苦,从而使部队的军政素质有显著提高。在他们的带领下,红29军以劣等装备和少数兵力,同敌人进行大小战斗20余次,以机动灵活的游击战术,创造了以弱胜强的范例,使马儿岩为中心的游击根据地,迅速扩大到400平方公里,牵制了国民党军一个师的兵力,对红四方面军在川北的顺利发展起到了重要的配合作用。1933年4月1日,在马儿岩遭敌包围,陈浅伦、李艮指挥部队奋勇突围,因寡不敌众不幸被捕。面对敌人的严刑折磨,他们大义凛然。6日在磨子坪英勇就义。李艮年仅25岁。

  

075董 朗

董朗(1894—1932)是早期红军领导人,字仲明,原名董嘉智。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原属简阳县)人。1894年4月24日出生于一个世代以务农为生的家庭。1924年4月,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0月,参加平定商团叛乱。11月毕业后,在黄埔军校教团任职。1925年2月,参加第一次东征。6月,参加平定刘震寰、杨希闵叛乱。7月,任黄埔军校三期中尉副队长。11月,任叶挺独立团参谋。1926年5月,随叶挺独立团参加北伐战争,任第2营营长。北伐军攻下武汉后,董朗调任国民革命军第11军第24师第70团第1营营长。1927年4月,率部参加武汉国民政府第二次北伐,在河南上蔡地区与奉系张作霖作战。在西洪桥战斗中,董朗指挥果断,身先士卒,英勇顽强。在全团官方伤亡严重、自己中弹负伤的情况下,仍率部英勇杀敌,直到援军赶来,全歼南进之敌,并与兄弟部队共同占领上蔡城。北伐军胜利回师,董朗受到嘉奖,升任第70团团长。1927年8月1日,董朗随叶挺率部参加南昌起义。后接任第24师师长。

1927年10月,董朗率一部分南昌起义军到达广东海陆丰地区。经中共东江特委决定,与林道文、杨望领导的农民自卫军合并,整编为东江红军第2师,董朗任师长。同月21日,驻海丰的国民党反动武装头子陈学顺为试探红2师的实力,派出3000多人,分兵进犯红军阵地黄羌墟。董朗得知敌人意图,战前作了严密部署。当敌人进入黄羌墟时,四周静悄悄的,不见红军一兵一卒。他们以为红军“惧歼远逃”,便大肆抢掠财物,而后准备溜回城里。收兵的集合号刚吹响,只听黄羌墟山上枪声四起,冲锋号齐鸣。董良指挥隐蔽在树林里的红军战士,居高临下,向乱作一团的敌人猛烈射击;漫山遍野的农民也一齐鸣锣吹角,挥舞着锄头棍棒投入战斗。原来,这是董朗采取的诱敌深入之计。敌军被打得晕头转向,溃不成军。红军乘势追击,歼敌大部。是役后,他趁热打铁,尾敌攻击,扩大胜利。他先命红4团1营进占公平镇,又命驻海丰东南一部于30日攻占汕尾,各县农民武装也配合红军纷纷向地主反动武装进攻。迫使反动武装陈学顺部于11月1日弃城而逃,红军遂攻占了海丰县城。

1928年3月,广东军阀混战局面稍定,国民党军集中3个师的兵力,分3路进攻海陆丰革命根据地。董朗、叶镛等率领红军和农民武装浴血奋战,虽给敌军沉重打击,但终因敌我力量悬殊,被迫退入海陆丰、惠来几县交界的山中,与敌周旋。是年底,根据广东省委指示,董朗等38名外省籍红军官兵转移出东江地区,分赴不同地区继续与国民党军展开殊死斗争。1929年1月,董朗被派到湘鄂西根据地。先任中共湘鄂西前敌委员会委员,负责军事训练工作,后任红军第4军参谋长,协助军长贺龙指挥部队作战,开展创建和巩固根据地的工作。成为湘鄂西红军中优秀的军事指挥员之一。1930年11月,红2军团在湖北松滋杨林市作战失利,中共湘鄂西特委将地方武装分别组成江左军和江右军。董朗继段玉林之后,被任命为江左军总指挥,领导沔阳、江陵、监利、潜江等县的赤色警卫大队,开展武装斗争。为反对国民党军的大规模“围剿”,创造了有利条件。

1931年4月,红2军团奉改编为红3军,同时将原湘鄂边独立团编为红3军教导第1师。董朗被任命为该师参谋长。面对强敌,他带领教1师采用积极防御的战术,时而前出截击国民党军的有生力量,时而退守鹤峰县城,顽强地坚持湘鄂边根据地的斗争,为巩固湘鄂边根据地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同志们称赞他:“是文武双全不可多得的军事人才”。1932年夏,湘鄂西根据地进入最艰苦最困难的时期。国民党军向湘鄂西根据地发动了第四次“围剿”,围困湘鄂边区的国民党军也乘势大举进攻红军。正当董朗率领根据地军民与敌血战之际,中共湘鄂西分局从5月份起,在根据地的党的红军中进行了第一次大规模“肃反”。在这次“肃反”扩大化中,董朗等一批优秀的红军干部被诬为“改组派”,受到极大的冤屈。不幸于1932年11月被错杀于江陵县沙冈,时年38岁。

  

076杨克明

杨克明(1905—1937)是红军西路军高级指挥员,1905年出生于四川省涪陵县(今属重庆市长寿区)。1925年参加社会主义青年团。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受中共四川省委军委派遣,在涪陵、丰都、石柱等县组织农民暴动,开展武装斗争。1930年4月,参加四川红军第二路游击队的组建工作,先后担任游击队副队长、中队长。1932年夏,任中共梁(山)达(县)中心县委书记,与时任中共梁达中心县委执委、中共川东军委书记、川东游击军总指挥的王维舟紧密配合,发动党组织和群众全力支援川东游击军的斗争,扩大革命武装,坚持并发展了川东游击根据地。

1932年底,红四方面军进军川北。杨克明、王维舟领导川东游击军配合红四方面军的斗争,1933年11月,川东游击军正式改编为红四方面军第33军,杨克明任军政治委员。他深入宣汉、达县等地,动员群众参加红军,同时为加强部队政治思想工作,提高部队战斗力,粉碎敌人对川陕革命根据地六路围攻,做了大量艰苦工作。1934年后,任红四方面军补充师政治委员、独立师师长,参加红四方面军长征。红一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后,所在部队编为左路军。1936年1月,红33军与红5军团合编组成红5军,董振堂任军长,杨克明任军政治部主任。

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后,红5军等部队于1936年10月下旬奉命西渡黄河,组成西路军,并成立西路军军政委员会。杨克明任西路军军政委员会委员、第5军政治部主任,与董振堂等率领部队转战河西走廊,与国民党西北军阀进行了英勇艰苦的斗争。

1937年1月20日,在高台战斗中,红5军主力与超过自己六七倍的敌人顽强作战,敌人以优势兵力轮番猛攻高台城。在弹药无援、兵员无补的情况下,杨克明与董振堂等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率领部队浴血奋战,坚守高台,终因寡不敌众,壮烈牺牲,时年31岁。新中国建立后,人民政府修建了红军烈士纪念馆,在杨克明烈士的纪念碑上题写碑文:“三过草地心犹壮,一死高台志未移。”

  

077贺国中

贺国中(1904—1929)是平江起义领导人之一,原名祖徽,字书帆,娄星区双江乡新庄村人,9岁开始读私塾,13岁考入湘潭益智中学堂。民国9年(1920),投湘军赵恒畅部第二旅二团当兵,12年升排长。15年,改编到国民革命军第八军第四师司令部任副官,参加北伐战争。10月,任第四师师部特务连连长。

    民国17年春,贺与黄公略、黄纯一等从广东回到湖南南县,经彭德怀推荐,任国民革命军独立第5师随营学校教育长、代校长。7月中旬,贺遵照彭德怀的指示,率领随营学校军官、学员百余人,从岳州向平江集结。7月22日,彭德怀领导平江起义,贺同时在浯口镇宣布起义。次日,在县城胜利会师,参加彭德怀、滕代远主持召开的党委会,决定组成中国工农红军第5军,贺任军委委员兼7团副团长,后任第三大队大队长,第4纵队司令员。同年11月,在粉碎湘、鄂、赣“三省会剿”后,跟随彭德怀上井岗山,与毛泽东、朱德领导的红四军胜利会师。12月,为使红四军转移,红5军一部留守井岗山,贺在反围剿中,沉着指挥,勇敢战斗,冲破敌人层层封锁,转战各地,用仅剩下的300人,生擒敌营长,缴获枪支400多支和大批弹药,贺勇猛顽强的战斗作风,为广大将士爱戴,被誉为“虎将”。

民国18年6月下旬,湘赣边区特委和红五军工委联席会议决定攻打安福县城,贺率第四纵队担任主攻任务强攻,冒着枪林弹雨,抢渡洪水,在靠近敌阵一个小山头时,不幸头部中弹,英勇牺牲,年仅25岁,其遗体草葬在阵地附近的云雾桥头,事迹在井岗山革命博物馆和革命烈士陵园陈列。

  

078王炳南

王炳南(1892—1933)是中国工农红军早期的高级指挥员,1892年5月出生于湖南省桑植县袁家坪,1919年入贺龙部当兵,由于他身材高大,性格直爽,打起仗来十分勇敢,屡立战功,1927年便被提升为国民革命军第20军5团1营营长。

1927年8月,王炳南跟随贺龙参加了举世闻名的八一南昌起义,在南下广东途中,参加了壬田、会昌等战斗。起义部队在潮汕失利后,王炳南回到家乡,组织了一支500多人的农民武装,开展游击战争,后该部编入贺龙领导的工农革命军,王炳南被任命为支队司令(支队长),同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9年春,担任红4军第1路指挥部指挥,机智勇敢地指挥部队多次挫败敌人的进攻,打了不少漂亮仗;特别是1929年7月,他率部采取诱敌进城,然后予以围歼战术,在桑植县城和赤溪之间向进攻之敌发动进攻,使国民党向子云部2000余人全部被歼,缴枪1000余支。

1930年春,王炳南率部由鹤峰向洪湖地区挺进,沿途开路架桥、斩关夺隘,终于在公安县境同洪湖地区的红6军会师,组成了红2军团,他担任了红2军4师师长职务。1931年4月,红2军团改编为红3军,并决定实施由巴东北渡长江的军事计划,王炳南奉命担任红3军教导1师师长,留在湘鄂边地区,肩负保卫苏区的任务。不久,他率领教导1师打退了川军教导旅一部及地方团防乘虚对根据地发动的进攻。后独立师改编为独立团,任团长。从1931年秋到1932年9月,率独立团等粉碎了敌人对湘鄂边苏区数次大规模“围剿”。1932年10月起,先后担任红3军独立师师长和3军第9师参谋长。由于夏曦推行“左”倾路线,搞肃反扩大化,使大批优秀军政干部遭冤受害。1933年2月王炳南亦因同“左”倾错误进行坚决斗争,而被诬陷为“改组派”,于同年6月被错杀于鹤峰县麻水,时年41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079何 昆

何昆(1898—1930)是红军高级指挥员,又名何坤,化名李维森,1898年9月出生在湖南省永兴县。从小性格刚强,见义勇为,并练就一身好武艺。1926年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学习,在周恩来等共产党人的熏陶下,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6年3月,蒋介石制造“中山舰事件”,何昆因暴露了共产党员的身份,党组织派他到三水县石峡地区从事秘密革命工作。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何昆从广州到武汉从事秘密革命工作。不久,中国共产党的“八七会议”在汉口召开,他参加了这次会议的有关工作。后参加广州起义。起义失败后在武汉、上海从事从党的地下工作。1929年冬,调任中共江苏通海(南通、海门)特委委员。1930年春,中共江苏省委军委派何昆、张爱萍先后到苏北通海,如皋地区筹建工农红军第14军。何昆和李超时等四处奔走,将分散于各地的游击队员组织起来,经过严格整顿、训练,使这支队伍在政治上、组织上和军事素质上都得了加强。1930年4月,中共江苏省委决定,正式组建红军第14军,何昆任军长兼第2支队支队长(后改为一师)、李超时任政治委员。

为进一步发展革命力量,红14军与中共通海特委决定,拔除如皋西南的老户庄(又称老虎庄)据点。以便红14军开展游击活动,并打通与通海游击区的联系。4月16日,红14军围攻老户城。何昆先派一支赤卫队从庄南佯攻,牵制地主武装;他亲率红军3个大队的兵力从东西两面进攻,并亲临第一线带领战士们发起冲锋,迅速占领了庄东面的晒谷场。但碉堡里的地主武装拼命用重机枪扫射,部队受阻。何昆当即向一位队长说:“让我对付炮楼上的野狗子!再不解决,如皋城的援敌出来就不好办了!”说着,他登上大队长的肩膀,紧贴着一个草堆子,用手提式机枪对准炮楼枪眼猛烈扫射,消灭了这个火力点。他趁机高呼:“同志们,冲啊!”战士们见军长身先士卒,冲锋在前,从而士气大振,立即向院内冲锋。在胜利之际,何昆不幸胸部中弹壮烈牺牲。时年32岁。

  

080李超时

李超时(1906—1931)是红军高级指挥员,1906年生,江苏邳县(今邳州)人。1926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曾任共青团徐州地区学运书记。同年冬到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学习,在校期间转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夏参加讨伐夏斗寅叛军的战斗。同年秋被派回家乡从事革命活动,发动和组织群众,建立中共基层组织。先后任中共邳县、东海县特别支部书记,东海县委书记和东海中心县委书记。1929年秋调任中共(南)通海(门)特委书记,领导改编当地游击队和整顿农民武装,参与指挥游击队取得四甲坝、四扬坝等战斗的胜利。1930年春参与创建中国工农红军第14军,任政治委员。4月军长何昆牺牲后,他任军长兼政治委员。领导整编部队,整顿纪律,加强军政训练,运用游击战术多次挫败国民党军的“进剿”,领导开辟通海游击区。同年秋调任中共江苏省委巡视员。1931年6月与妻子吕继英一起在镇江被国民党当局逮捕,面对敌人的种种酷刑和威逼利诱,他坚贞不屈,国民党江苏省主席叶楚伧亲自劝降,他严词痛斥。9月19日在镇江北固山英勇就义,年仅25岁。

  

081冯 平

冯平(1899—1928)是海南红军高级指挥员,1899年3月出生于海南省文昌县。五四运动时期,他带领海南的进步青年学生投身革命洪流。1923年,冯平被中共中央选送到苏联,与聂荣臻等人一起在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1924年10月,被中共旅莫支部吸收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8月回国,到广东省农民协会工作。1926年初,冯平受党委托回琼开展革命宣传和组织工作。

  1927年琼崖“四二二”事变后,冯平任中共琼崖特委委员兼军事部长、琼崖讨逆革命军总司令,参加领导全琼武装总暴动,创立工农革命武装。后任中共琼崖特委军委主任兼琼崖工农革命军司令、琼崖工农革命军总西路军总司令,领导琼崖西路的澄迈、临高、儋县三县开展武装斗争,发展革命力量,开辟、扩大农村革命根据地。

  1928年3月,广东省国民党反动当局派第11军第10师及谭启秀独立团4000余人对琼崖苏区和红军进行“围剿”,冯平被迫率部转移。由于叛徒出卖,5月9日,冯平在琼山县西昌地区仁教岭被国民党军包围,弹尽负伤被捕。敌人把冯平绑在竹椅上抬着“示众”。冯平毫无惧色,对前来围观的数千名群众进行革命宣传 “父老兄弟们 革命不怕死,怕死不革命,杀了一个冯平,还有千万个冯平 革命是杀不绝的,共产主义一定会实现 ”1928年7月4日,冯平在澄迈县金江镇英勇就义,时年29岁。

  

082柴水香

柴水香(1903—1930)是红军高级指挥员,又名志福。化名陈文杰。浙江省宁波人。1903年4月16日生,青年时期进宁波华泰绸织厂当工人。在夜校学习期间,开始接受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教育。1925年,参加宁波各界“五卅”惨案国民后援会,开展罢工、罢市、罢课和抵制日货等活动。

1926年2月,柴水香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根据中共党组织的指示,以个人身分加入国民党。被选为宁波手工业工会主席。为迎接和慰问北伐军,积极组织前敌宣传队。并同宁波国民党右派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为此被清除国民党。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他赴武汉毅然投军反蒋,到贺龙领导的国民革命军第20军第3师教导团学兵队当兵。随即参加南昌起义。作战中,因学员没有武器,柴水香等到战士中进行宣传鼓动,在阵地上喊话,敦促国民党军投降。起义胜利后,按原计划南下广东,在潮州作战中部队被找散,柴水香被俘。不久设法逃出。

回到宁波后,任中共宁波市委书记。根据中共中央“八七”紧急会议确定的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他和卓恺泽等组成了鄞南暴动委员会,日夜筹划暴动工作。后因暴动计划泄露,柴水香等被捕。在狱中受尽折磨,但始终未吐真情。最后以“共党嫌疑”罪被判处徒刑。

1929年,柴水香被保释出狱。受中共党组织的委派到浙南工作。在桐岭脚、上河乡一带组织农民,成立赤卫队,开展武装斗争。1930年3月,他带领赤卫队奔袭新桥警察所,将20余人全部缴械,并击毙叛徒易大发。随着浙南武装斗争的开展,游击队不断发展。根据中央军委的指示,浙南红军游击队于同年春改编成中国工农红军第13军。胡公冕任军长,柴水香任政治部主任。他经常深入部队给干部战士讲课,进行政治思想和组织纪律教育。并严格要求自己,行军打仗时,把草鞋斗笠让给战士们,自己光着脚翻山越岭,战士和群众都亲切称他为“赤脚大仙”。

  是年5月,柴水香率领一部分红军,在永峰地区将进攻的国民党军2个连击退。后转移到慈湖山白云寺,与河东部分赤卫军会合。旋被地主武装“保卫团”包抄袭击,危急时刻,他沉着镇静,指挥部队安全突围。18日,红13军政委金贯真在温州被捕牺牲,继而军长胡公冕也离开浙南回上海报告工作。柴水香代理军长职,率领红13军继续坚持斗争,并指挥所部和桥下关、碧莲、上董等地方武装约2000余人向缙云县城进军。经过一夜急行军,到达缙云城南。8月31日拂晓,与从碧湖开来的国民党军浙保4团一个营遭遇。该营在通向城内的铁索桥和石板桥上架起机枪,阻挡红军前进,柴水香当机立断,命令部队两路出击,一路在铁索桥上打响后,另一路由雷高升带领20多名战士,在红军火力掩护下,奋勇冲过石板桥,绕到铁索桥后,夹击守军。国民党军丢下机枪,向桃花岭溃逃。红军乘胜攻进城内,歼灭城内守军机关枪连和一个步兵排。战斗胜利后,经过小源整编,红13军决定继续攻打后渠。9月14日,兵分3路开始进攻。后渠反动武装“保卫团”据险固守。红军多次进攻未果。至下午,后明岙、芳山等村赤卫队300余人开来增援,红军主力集中攻击指挥部,在潜入城内的战士放火策应下,里应外合,守军大乱,怆惶溃逃。

战后,柴水香因劳累过度而病倒。部队分散休整,军部安排他在上董养病。不久被叛徒出卖被捕。在狱中,柴水香面对歹徒的酷刑,视死如归,没有半句口供。1930年9月21日,在赴刑场的沿途,他对两边的群众高声说:“杀了我陈文杰(化名)一个人不要紧,会有人替我报仇的,我们红军是杀不完的……”刑前,他高呼:“共产党万岁!”从容就义,时年27岁。

  

083萧大鹏

萧大鹏(1908—-1931)是工农红军高级指挥员,江西于都县梓山乡下肖屋人。出身于农民家庭。1924年入于都县昌村中学。1926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并被选为于都县中小学学生联合会主席。1927年1月,由党组织派往武昌入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同年6月结业返回于都,参与领导东乡农民运动。1928年2月起参与领导南乡农民暴动、桥头农民暴动,后任江西工农革命军第3师7纵队2区队队长。同年9月任江西工农红军独立第二团一连(相当于营建制)连长。参加了攻克乐安,兴国等战斗。1930年3月,调任赣南赤卫军总指挥部总指挥,领导赣南各县赤卫队开展武装斗争。同年7月,调任中国工农红军第20军172团团长。率部多次参加攻打吉安的战斗。10月指挥所部攻克永丰县城。1931年1月任红20军军长,后兼中共湘赣(河西)临时总前委委员。率部到永新、莲花、安福一带,开展土地革命。同年4月起,为配合中央红军主力反国民党军第二次“围剿”,取得安福,南康作战的胜利。7月率部回到于都县平头寨,因富田事变被错定为反革命暴动而受到株连,遭到诬陷杀害。

  

084王如痴

王如痴(1903—1935)是中国工农红军高级指挥员,原濬欧。1903年生于湖南祁东县一自由职业者家庭。1923年入湖南省立工业专门学校预科班学习。1926年夏,北伐军进入湖南后,参加国民革命军第4军。同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年底,被党组织派往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7年秋,转入莫斯科陆军大学,专攻军事学。翌年冬回国,到井冈山红4军做政治工作,参加了反击湘赣两省国民党军对井冈山根据地第二次“会剿”。1928年12月,王如痴调任红5军第4纵队8大队政委。1929年1月,在反击湘赣两省国民党军对井冈山根据地第三次“会剿”中,率队参加井冈山保卫战,在桐木岭哨口的白泥湖阵地,英勇抗击进攻之国民党军何键部达3昼夜之久,给敌以重大杀伤。

1930年初,王如痴调任红6军第2纵战4支队政委。先后率部参加了在吉安、吉水两县交界的水南、值夏地区歼灭国民党军独立第15旅和在浏阳文家市歼灭戴斗垣旅以及第二次攻打长沙的战斗。 是年11月,调任红3军第8师政委,时值蒋介石对中央苏区发动第一次“围剿”。他奉命率部在龙冈附近设伏,与红一方面军其他部队相配合,全歼敌第18师师部和2个旅,活捉敌前线总指挥兼18师师长张辉瓒。1931年5月,在中央苏区第二次反“围剿”作战中,奉命率队随红3军在富田、东固间的中洞地区设伏,居高临下,一举歼敌第28师、第47旅大部,乘胜进占富田,取得了第二次反“围剿”首仗的胜利。接着,随红一方面军由西向东横扫700里,在白沙、中村、广昌、建宁等地,连战皆捷,巩固和扩大了中央苏区。7月,在中央苏区第三次反“围剿”中,王如痴率部参加了莲塘、良村、黄陂战斗,三战三捷。9月,又在老营盘截歼敌第9师1个旅。由于英勇作战,指挥得当,1932年,王如痴调任红13军政委。1933年1月,任红11军政委兼31师师长。为粉碎蒋介石对中央苏区发动的第四次“围剿”,2月下旬,奉命率部伪装成主力部队由新丰和里塔圩之间东渡抚河,将敌吸往黎川方向,掩护红军主力在黄陂歼敌。后又奉命指挥部队进至广昌西北地区,在地方武装配合下积极展开活动,诱进攻之敌南进,拉开敌前、后纵队的距离,创造战机,使红军主力得以在草台岗地区歼灭敌后纵队第11师,取得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3月,当选为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第二届执行委员会委员。荣获中央政府二等红星奖章。

是年4月,又调任闽浙赣军区红10军军长兼政委,率部于6月在江西横峰坂上杨家击溃国民党军第21师2个营;8月在江西乐平歼国民党军第43师4个营;9月攻克浙江开化县城等,先后在德兴、玉山两县建立杨塘特区,在婺源、坑头一带建立婺源中心特区,在德兴、玉山、开化3县交界的龙头山建立化玉特区,牵制了国民党军对中央苏区的进攻,巩固扩大了赣东北苏区。1934年1月,王如痴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7月,受中共闽浙赣省委委派赴皖赣边,任皖赣红军独立师师长,开展皖赣边的游击战争。11月,中央苏区红7军团组成的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到达闽浙赣苏区,与红10军组成红10军团,王如痴任红19师参谋长,与师长寻淮洲奉命先行出击浙皖边,转战于常山、淳安、绩溪、旌德、芜湖等地区,沿途不断重创敌军。12月,寻淮洲在谭家桥战斗中牺牲后,王如痴接任红19师师长。

1935年1月,红10军团在返回闽浙赣苏区休整途中,于怀玉山地区遭7倍于己的国民党军的重兵围攻。王如痴率部与敌作殊死搏斗。22日,曾指挥数百名战士乘黑夜突围,但未成功。弹尽粮绝多日,不幸于27日被俘。2月1日押往南昌驻赣绥靖公署军法处囚禁。 在狱中,王如痴乐观坚定。他身患伤寒和肋膜炎,带着10斤重的铁镣,饱受狱刑之苦,坦然自若。他对劝降的法官说:“我无妻儿,无以为家,以身许国,别无他图,我既不爱爵位,也不爱金钱。你讲的那些,对我毫无用处。”8月6日,王如痴与红10军团军政委员会主席方志敏等一起,于南昌市英勇就义。

  

085魏拯民

魏拯民(1909—1941)是东北抗日联军杰出领导人之一,原名关有维,1909年生,山西屯留县人。早年因积极参加进步学生运动被开除学籍。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1月转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在北平、安阳等地进行革命宣传活动。“九一八”事变后,被派到东北工作,任中共哈尔滨市道外区委书记、市委书记,发动和组织群众进行抗日斗争。1934年冬被派到东满,他走遍了各根据地和游击区,深受同志们的信任和支持。后任中共东满特委书记,参与领导创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2军,任政治委员,联合东满地区各抗日武装开展游击战。1935年夏曾赴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1936年3月任东满省委书记、东北抗日联军第2军政治委员。同军长王德泰指挥所部北上牡丹江地区和远征南满地区,打通与吉东和南满的联系,与抗联第1、第5军配合作战,扩大抗日游击区。同年7月后,任中共南满省委书记、东北抗联第1路军总政治部主任、第1路军副总司令,与第1路军总司令兼政治委员杨靖宇指挥所部在辉南、抚松、濛江(今靖宇)、金川、桦甸等地打击伪军,挫败日伪军多次大规模的"讨伐",曾指挥大沙河、寒葱岭等战斗。

1939年冬,东北抗日游击战争的形势更加严峻,省委和第1路军决定把部队化整为零,分散活动。由于长期的战争环境,魏拯民积劳成疾,行军作战中常常昏倒在地。1940年2月杨靖宇牺牲后,第1路军和省委的工作重担全部落在魏拯民肩上。他拖着病体,率部坚持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了安图伏击战、哈尔巴岭袭击战等胜利。这年冬天,他病情加重,不能随军行动,只好到长白山区桦甸县牡丹岭抗联密营中休养。他不顾疾病的折磨,常常昼夜不停地起草文件、书写报告、总结经验。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他鼓励同志们要坚定胜利信心:“敌人不能永远占领我们的祖国,我们总有一天要把鬼子从中国赶出去!”由于敌人的严密封锁,他只能靠吃树皮、松子和蘑菇度日,加重了病情,于1941年3月8日停止了呼吸,年仅32岁。

  

086周建屏

周建屏(1890—1938)是红军和八路军的高级指挥员,原名宗尧,别名兴唐、兴堂。原籍江西金溪,生于云南宣威的一个小商家庭。1908年投入云南陆军第1联队当兵,这时更名为周建屏。任过班长、排长等职。1911年参加辛亥革命。1915年在护国第1军第3梯团第6支队朱德部下当连长。1917年后相继任营长、团长、旅长和参谋长等职。1924年返原籍江西金溪火原村闲居。不久到广东入黄埔军官学校学习。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北伐战争开始后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营长。1926年11月随北伐军进驻江西。1927年8月参加八一南昌起义。起义部队转战到广东三河坝等地时被敌人冲散,他逃到汕头,进入一个寺庙,假装削发为僧,伺机寻找部队和党组织。是年冬天,潜回南昌,后辗转到上海找到了党中央。由党分配在上海、青岛等地工作。1929年9月,被派到赣东北弋横苏区工作。这时改名为周子炎,任中国工农红军信江独立第1团团长,率领部队打下十几个县城和市镇,扩大了赣东北苏区革命根据地,壮大了红军队伍。1930年1月1日,红军信江独立第1团扩编成6个连和1个机关枪队,他与方志敏、邵式平一起领导了红军独立1团的整军运动。4月率军攻下江西景德镇,任江西红军独立第1师师长。9月,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10军,任军长。率部攻打九江。1931年4月率部入闽作战,获得大捷,回师赣东北。1932年5月与中央红军会师。9月第二次率部入闽作战,消灭敌人三个团的兵力,使闽北苏区成为联络赣东北苏区和中央苏区的桥梁。不久,红10军改编为红11军,仍任军长,率部配合中央红军进行第四次反“围剿”。1933年1月率部与红一方面军第3军团会师。3月参加闽浙赣省第二次全省工农兵代表大会,当选为省苏维埃执行委员会委员。5月当选为闽赣省革命委员会执行委员。6月到红军大学高级班学习。10月改任红军第19师师长。后又调任独立第24师师长,率部参加了第五次反“围剿”战斗。1934年2月参加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后,他率24师留在闽浙赣革命根据地坚持游击战争。1935年在一次战斗中负伤。不久任粤赣边区军政委员会副主任。6月被护送到上海治疗。1936年伤愈后赴延安,在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任第2科科长。1937年8月出席中共中央在陕北洛川举行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会后任八路军115师343旅副旅长,参加了著名的平型关战役。1937年11月率部开辟晋察冀军区四分区,任晋察冀军区第四军分区司令员。1938年6月13日因病在河北平山逝世。

  

087冯达飞

    冯达飞(1899-1942),原名冯文孝,又名冯国琛,字洵,广东省连县东陂(今连州市东陂)镇人。1908年9岁时入私塾,后入芝兰小学和文望高级小学,1914年考入连县县立中学。1919年毕业后考入广东省陆军测绘学校,继入西江讲武堂。毕业后任中尉军官。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大革命时期,1924年入黄浦军校一期学习,受中共革命教育影响,学习马列主义。1925年受中共党组织派遣赴苏联入莫斯科高级航空学校及陆军大学深造。毕业后又转赴德国炮科研究院将校组学习。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8年秋回国,在广西南宁进行党的秘密工作。1929年12月参加了邓小平等所领导的著名百色起义。历任红7军2纵队第2营营长,纵队司令员。1930年11月红7军整编后任20师58团团长,后兼任教导队队长。1931年1月下旬邓小平、张云逸、李明瑞率领红7军到达连县,在家乡东陂宣传中共的主张和政策,赢得了父老乡亲的信任、拥护和支持。接着部队攻占县城连州,驻防7天,一方面安置伤病员在惠爱医院治疗;一方面筹集光洋4万元,以及大批粮食、生猪、布匹和药材等,充实部队给养,之后向湘赣边进军。1931年秋红7军和中央红军汇合,历任红军大学四分校校长、独立师师长、红8军代理军长等职。1934年参加长征,到达延安后任抗日军政大学4大队大队长。

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调派新四军皖南军部,任教导总队教育长,后任副总队长。皖南事变前夕,调任新四军新2支队副司令员。1941年1月国民党反动派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事变中经艰苦战斗奋勇突围后,隐藏于皖南南陵县铜城街群众家中,被敌发现不幸被捕。敌人先将其押于上饶西山监狱,继之送上饶集中营七峰岩监狱囚禁,并钉上两副脚镣。后又转至上饶盘石渡国民党第三战区军法执行总监部看守处监禁。1942年5月,再被转至茅家岭监狱关押。6月8日国民党反动派第三战区政治部专员室,派5个特务把冯达飞等12位革命志士,一起被枪杀于茅家岭一小山坡下(今茅家岭上饶集中营革命烈士陵园的烈士就义纪念处),牺牲时43岁。

  

088曹学楷

曹学楷(1896—1931)是黄麻起义领导人,原名学凯。1896年生于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七里区刘家园村。在中华大学学习期间,开始接受革命思想,积极参加学生运动。1925年冬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1926年北伐军进到湖北,曹学楷等受中共党组织的派遣回到家乡开展农民运动。他在刘家园办一所学校,专收贫苦农民子弟,向他们讲述革命道理。同时成立了七里区第一个农民协会。后任该区区委书记。

  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相继叛变革命,曹学楷等转入地下秘密活动。根据中共中央“八七”会议精神,中共黄(安)麻(城)两县县委决定发动黄麻起义。“九月暴动”失败后,中共湖北省委派王志仁、符向一等到黄麻地区领导武装起义。成立总指挥部。曹学楷参加党务委员会和指挥部工作。他深入农村,组织和训练农民武装,使两县农民自卫军拥有300支枪,起义军和农民达2万人。11月10日晚,在吴光浩、曹学楷等带领下向七里坪进发,国民党第30军一个营闻讯南逃,接着攻打黄安县城,14日晨攻进城内,全歼国民党政府警备队,缴枪30余支,子弹90箱,打开监狱,救出被捕的群众。18日成立黄安县农民政府,曹学楷被选为政府主席。同时成立中国工农革命军鄂东军,潘忠汝任总指挥。黄麻起义的胜利,引起了国民党反动派和土豪劣绅的的极度恐慌。不久,国民党第12军教导师奔袭黄安县城,激战中,潘忠汝牺牲,鄂东军受到很大损失。曹学楷、吴光浩率余部突围到达木城寨,召开紧急会议,决定转移到木兰山开展革命斗争。同时根据中共中央指示,部队改称中国工农红军第7军,吴光浩任军长,曹学楷是委员之一。他们将部队分成小组,在木兰山开展灵活机动的游击战争。并打退了国民党军一个团对木兰山的“围剿”。

  1928年3月,吴光浩,曹学楷等率第7军返回黄安起义区。但由于反革命势力强大,无法立足,遂决定向河南光山柴山堡进军,建立革命根据地。此地邻近曹学楷的家乡,因此由他负责地方工作,利用人地熟悉的优势,深入发动群众,建立农民武装,并借地方势力之间的矛盾,策反“红枪会”等地方武装。

  同年7月,工农革命军第7军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11军第31师,曹学楷任参谋长。10月,根据中共湖北省委指示,重新组成鄂东特委,曹学楷任特委委员。由于根据地的发展和扩大,1929年4月,鄂东特委根据中央指示,改组为鄂东北特委,曹学楷任特委军委委员,后任特委常委,负责军事工作。在白沙关战斗中,他带领100多红军战斗为第一路,在农民武装配合下,首先发起进攻,其它两路配合出击,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战斗,毙伤反动民团60余人,缴枪10余支,其余仓皇逃窜。不久,曹学楷根据鄂东北特委决定,率红31师两个大队,重返黄麻地区,又击溃4个地方反动民团,击退驻麻城国民党军一个营的反扑。1929年12月,鄂豫边区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召开。曹学楷被选为鄂豫边革命委员会主席兼外交委员会主席。中共鄂豫皖特委成立后,他任特委委员。后任红1军前委委员。参加了鄂豫皖边区第一、第二次反“围剿”作战。

  1931年,张国焘等人到鄂豫皖边,推行王明“左”倾冒险主义路线,大肆改组边区党和红军的领导层。曹学楷先后被调任红4军第11师政治部主任、第13师政治委员、地方县委书记等职。但他不计较个人得失,仍兢兢业业地工作。由于他博才多学,指挥作战机智果敢,战士和群众都称他是“小诸葛”。

  1931年10月,在肃反扩大化中,受张国焘的诬陷被错杀。时年35岁。1945年,中共“七大”时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089谷雄一

谷雄一(1905—1931)是华北第一个人民政权建立者,原名谷文会,1905年出生于安国县北各堡村。1921年考入保定育德中学,积极投身爱国学生运动,并立下奋斗誓言:“卧薪薪能刺吾心,尝胆胆能壮吾志,有志竟成!”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大革命失败后,先后赴北平、天津、唐山等地专门从事兵运工作,在军阀部队中发展党员,建立组织。1930年参与领导唐山兵变,失败后在天津被捕入狱。后被党组织营救出狱。1930年秋,任中共山西省委委员兼军委书记。

1931年7月,根据中共山西省委的决定,谷雄一与赫光共同领导国民党军高桂滋部一个团举行起义,史称“平定兵变”。起义后,部队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24军,赫光任军长,谷雄一任政治委员。同月,他们率领部队转战到河北省,攻占阜平县城,发动和组织群众,建立中华苏维埃阜平县政府。深受反动统治压迫的人民群众欢欣鼓舞。敌人对此却恨之入骨,必欲除之而后快。1931年8月,中国工农红军和苏维埃政权突遭国民党军队的袭击,谷雄一不幸被捕。在狱中,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他大义凛然,从容自若。8月18日,被秘密绑赴北平西直门外的刑场,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中国工农红军万岁”,慷慨就义。年仅26岁。

1961年7月1日,在纪念中国共产党诞生四十周年之际,薄一波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高度评价谷雄一对中国革命做出的贡献。娄凝先也题诗悼念谷雄一:“献身革命意盎然,英雄事业千古传,叱咤风云雷声起,犹是翩翩一少年。”

  

090赫 光

赫光(1902—1931)是华北第一个人民政权建立者,原名万锡钹,字季玺,1902年2月出生于宁夏固原县。1922年入军阀吴佩孚办的河南省洛阳讲武堂学习军事。毕业后分配到直属部队任机枪连连长、迫击炮营营长。1924年9月,离开部队,返回家乡。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中共豫陕特委领导下,从事革命活动。1926年冬,受中共党组织派遣,到国民党第47军任军部少校参谋,从事兵运工作。他利用职务上的方便,使这支队伍中党的力量得到很大发展。1928年,他任营长,更广泛地联系士兵群众,积蓄力量,等待时机。1930年,赫光随军驻防山西平定,该军缩编为第11师,赫光由营长降为连。由于兵运工作的深入开展,在该部秘密发展中共党员五六十人,并积极做好争取下级军官和士兵的工作,为武装起义打好了基础。

1931年7月4日夜,赫光和中共山西省委委员兼军委书记谷雄一领导第11师7个连1100余人举行平定武装起义。在他们的指挥下,各分队象猛虎一样直扑预定目标。赫光率领一部进攻司令部,因其已有准备,屡攻不克,不宜继续纠缠,遂令部队连夜撤退。5日清晨,起义官兵进行整顿,成立工农红军第24军,赫光任军长,谷雄一任政治委员。部队稍事休整后,即向五台山地区挺进。沿途歼灭了国民党军3个保安团(队),缴获了一批武器。7月19日,占领河北省阜平县城,成立华北地区第一个红色政权——阜平县苏维埃政府,扩大了红军的影响,震动了整个华北。国民党为了消灭红24军,阴谋以军阀石友三部的沈克师向第24军诈降,要求红24军“收编”他们。军政治委员谷雄一等人,前往迎接沈师,被沈克扣押(后杀害)。接着沈部赵海清旅,又谎称奉谷政治委员命令前来接受“改编”。8月11日,赫光和军政治部主任等人一同前往赵海清旅的驻地慰问。进入驻地后,赫光觉察有异,立即拔枪与敌搏斗。不幸身中数弹,壮烈牺牲。时年29岁。

  

091彭干臣

彭干臣(1899—1935)是中国工农红军高级指挥员,1899年出生于安徽省英山县(今属湖北省),1919年考入安徽省立第一师范学校。1921年4月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3年12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24年5月,彭干臣与许继慎等人被安徽党组织选派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后在军校教导团任连党代表,为中共黄埔军校特别支部委员。1925年1月,参加讨伐陈炯明的第一次东征作战,因战功显赫升任营党代表。6月被党组织调到上海开展工人运动。10月赴苏联入莫斯科东方大学军事班学习,与朱德等同班。1926年秋,彭干臣奉命提前结业回国,加入叶挺独立团参加国共合作的北伐战争。10月独立团扩编成立第24师,叶挺任师长兼任武昌卫戍司令,彭干臣任卫戍司令部参谋长、代理武昌卫戍司令。1927年3月,彭干臣按中央指示,带领一批军事骨干秘密潜回上海,参加第三次工人武装起义,协助周恩来指挥南市区工人作战。5月护送周恩来到武汉。

  大革命失败后,彭干臣潜回家乡组织革命活动,后赴南昌参与起义的组织发动工作。南昌起义第二天,彭干臣被任命为南昌市公安局局长兼卫戍司令。南昌起义部队在广东潮汕失败后,彭干臣历尽艰险,经香港从海路潜回上海,从事秘密革命工作。1929年春夏之交到1930年5月,在周恩来领导下参与在上海举办的中央军政干部训练班,在白色恐怖的险恶环境中培养训练了一大批军政领导干部。1929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彭干臣为中共中央军事部军事委员会委员。1930年5月,彭干臣被中央任命为中共满洲省委军委书记,到奉天(今沈阳)秘密组织东北地区的军事斗争。10月遭追捕被迫潜回上海。12月到天津任中共顺直省委军委书记。1931年夏被调回上海,协助周恩来领导中央军委日常工作,并从事抗日救亡活动。

  1932年春,彭干臣奉中央指示到闽浙赣苏区,先后任红10军参谋处长、新10军参谋长,参与指挥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的反“围剿”作战,协助方志敏率部取得了一连串的胜利,巩固和扩大了苏区。1933年任彭(湃)杨(殷)陆军学校教育长、校长。1934年11月,参加方志敏领导的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转战于浙赣、皖赣边,开展抗日民主运动,发展游击战争,建立根据地,吸引敌人,减轻中央红军的压力。1935年1月中旬,在上饶、德兴间怀玉山地区战斗中英勇牺牲,年仅35岁。

  

092金佛庄

金佛庄(1897-1926)是国民革命军中的共产党员,优秀的军事指挥员。乳名为文,学名灿,字辉卿。浙江东阳县横店良渡人。1918年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1922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同年秋转为中共党员,为浙江第一个党组织的 3 名成员之一。次年6月,赴广州出席中共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1924年春,奉命到广州参与创建黄埔军官学校,任军校第一期第三学生队上尉队长,军校国民党特别党部执行委员。后历任营长、团党代表、少将团长等职。先后参加平定广州“ 商团”和滇、桂军阀刘希闵、杨震寰叛乱及讨伐广东军阀陈炯明部的两次东征。身先士卒,战功卓著,为黄埔军校教导第二团争得“党军荣誉旗”。北伐前期随总部转战,负责保卫指挥机关和苏联军事顾问的安全。南昌光复,入城维持秩序,除暴安良,民心大振。1926年12月初,金佛庄任国民革命军第1军第1师第2团团长,后请命秘密赴杭州,策动江浙地方军队起义。

    1926年12月9日晚离南昌,顺流东下。其行踪被孙传芳密探侦悉。12月11日在南京下关码头被捕。因营救不及,民国15年12月12日被秘密杀害于雨花台。南京雨花台烈士名录第一位,最早牺牲的黄埔学生中共党员。

    其时,蒋介石正作为“红色将军”如日中天,金佛庄为其手下爱将,情意深厚。为营救金佛庄,蒋特意发电要孙善待金佛庄,并以孙之被俘获的高级将领相要挟,还提出可以用孙传芳军被俘的军长相交换,被孙传芳断然拒绝。12日晚,金佛庄被秘密杀害于雨花台,时年29岁。金佛庄倒在北洋军阀的屠刀下时,国民革命军还在北伐途中,他成了第一位牺牲在南京的中共烈士。

    为了金佛庄的遇害,蒋介石大动肝火,发电给孙传芳手下将领陈仪(即后来的浙江省主席,汤恩伯的恩师,解放前因策动起义被捕,并被枪决于台湾),痛斥孙杀害金佛庄的行为,并马上枪毙了孙传芳军被俘的一个军长一个师长泄愤。

  

093姜镜堂

姜镜堂(1902-1931)是鄂豫皖红军高级领导人。号稚丹,又名张经圣、张明。1902年9月11日生于安徽英山县(今属湖北)雷店杨家坊。早年毕业于英山县立高等小学和师范讲习所,后在本地当塾师。1924年底到广州考入黄埔军校,在第三期步兵队学习,曾参加平定军阀刘震寰、杨希闵叛乱的战斗。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毕业后参加北伐战争,曾在国民革命军第3军7师任连长、营长。北伐军占领武汉后被派到汉阳兵工厂工作。1927年春到上海从事工人运动,参加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任工人纠察队队长。大革命失败后,回英山开展革命活动,参与组织建立中共英山县委,任书记。曾以教书为掩护,秘密发展党员,成立贫民协会,领导农民同地主豪绅作斗争。1930年1月调任中国工农红军第33师政治部主任,与师长徐百川指挥所部攻克霍山等县城,参与领导发展皖西革命武装和创建皖西革命根据地。同年5月红33师编入红1军,他任第3师政委兼政治部主任、中共红1军前敌委员会委员,率部参加了攻打英山、独山、麻埠、流波瞳、罗田等城镇的战斗。1931年1月起任中共皖西分区特别临时委员会书记兼军委会主席,中共皖西北特委常委兼军委会主席,红4军12师政委等职。率部转战皖西地区,参加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第一、二次反“围剿”。同年10月,在“肃反”中被诬陷杀害于河南光山白雀园。

  

094徐百川

徐百川(1901—1931)是鄂豫皖红军高级指挥员,原名张开泰,又名张泉。1901年出生于安徽省合肥(今属长丰县)。1923年入合肥正谊中学(今合肥市第三中学)就读,受到进步思想的熏陶。1925年,只身离开家乡,前往广州。先后入黄埔军校和第六届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随后参加北伐战争。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参加“八一”南昌起义。随军南下后又参加海陆丰起义和广州起义。同年冬,受党的委派,回到家乡开展革命工作。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中共合肥特别区委委员,领导该地区的农民运动。1929年11月,参与领导六(安)霍(山)起义,着手组建红军。1930年1月,皖西游击队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11军第33师,徐百川任师长。红33师成立后,积极开展游击战争,在霍山赤卫队的配合下,攻克霍山县城,打开监狱,释放被捕的革命群众50余人。2月,红33、红32师两个团采取统一行动,组成前敌总指挥部,徐百川任副指挥。接着,率部相继攻占麻埠、独立和英山、霍山等城镇,并创建了皖西革命根据地。4月,红11军改编为红1军。5月,红33师改编为红1军第3师。6月中旬,为坚持皖西地区的游击战争,以红33师1个连和六安、霍山游击队,组建了中央独立第1师,徐百川任师长。此后,在皖西地区积极开展游击战争,巩固和扩大根据地。先后在道士冲、土地岭等地消灭反动民团及其运输队。在麻埠遭遇战中,他左肩胛受伤,鲜血染血了衣服,仍率部转战于方圆几百里的皖西山区,同国民党军及反动民团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是年冬至1931年5月,在国民党军对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发动的两次“围剿”中,中央独立第1师在徐百川指挥下,积极开展游击战争,配合红1军(1931年1月和红15军合编为红4军)进行反“围剿”作战,打破了国民党军的“围剿”。1931年秋,因肃反扩大化,徐百川被错杀于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檀树岗。1945年,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095戴克敏

戴克敏(1906—1932)是黄麻起义领导人,湖北黄安(今红安)人。父亲戴雪舫是一个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他从小受其进步思想的熏陶。1924年,考入武昌第一师范附属高级小学学习。当时的一师是董必武、陈潭秋宣传进步思想和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在董必武的直接教育下,他走上了革命道路。1925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不久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同年6月,在武汉参加了“五卅”运动。7月,受董必武的派遣与曹学楷、徐朋人、王秀松、汪奠川等黄安旅省青年利用暑假回到黄安,进行革命活动,创办了《黄安青年》小报,转载各地反帝斗争消息,传播革命理论,使黄安的反帝爱国运动蓬勃开展起来。在反帝爱国运动中,他十分注意党团组织的建设和发展,介绍了郑位三等人加入中国共产党和共产主义青年团,使黄安党团组织在革命斗争中逐步扩大。1926年9月,北伐军攻克武汉,10月进抵黄安,他以国民党湖北省党部农民运动特派员身份到黄安指导工作。至此,黄安党团特支由秘密转入公开,县党团特支办公所在地也由七里坪迁到县城。并于同年冬,指派共产党人吴焕先、吴先筹在箭厂河、四角曹门等地办起了“三堂红学”,建立起一支百余人的农民革命武装。1927年2月,黄安农民协会正式成立,当选为县农民协会常委,负责领导全县的革命运动。同年3月,入武昌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撰写了《农民运动在中国革命运动中的地位》等文章,对农民运动作了高度评价。4月,随农讲所学生军驰援麻城,平息了反动红枪会的叛乱,撰写了《剿灭麻城会匪经过》一文,进一步论述了发动广大农民起来革命的重要作用。5月,参加了叶挺指挥的中央独立师平定夏斗寅叛军进攻武汉的战斗。6月,于农讲所结业,被党派回黄安工作,任中共黄安县委委员兼黄安县农民自卫军大队长。“七一五”汪精卫在武汉公开叛变革命,下令“清党”,大肆屠杀革命者。他不顾敌人的“通缉”,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继续领导群众坚持斗争。8月初,负责组织成立了黄安县防务委员会,被选为常务委员,负责指挥和领导全县的军事斗争。

党的“八七”会议后,他根据“八七”会议精神和中共湖北省委关于发动秋收起义计划,起草了《中共黄安县委关于组织暴动计划》,积极组织农民自卫军和农民义勇队,参加领导了黄安“九月暴动”和“黄麻起义”。黄麻起义胜利后,任中国工农革命军鄂东军党代表,与潘忠汝等率鄂东军清除了光山南部的反动地主武装红枪会和黄安尹家河、八里湾等地的反动民团组织。同年12月5日,黄安县城失守,他同吴光浩等人于12月下旬来到黄安北乡的木城寨,举行了起义领导人的会议,决定到黄陂县木兰山区开展游击战争。会后,他在黄安闵家祠堂集合鄂东军主力,转移到黄陂木兰山坚持游击战争。1928年1月,根据上级党组织指示,中国工农革命军鄂东军改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七军,他任第7军党代表,与吴光浩、汪奠川、曹学楷等五人组成第7军领导核心。同年4月,率第7军一部重返黄安老区,一举消灭了上戴家村民团,缴枪20余支。5月,他和吴光浩、曹学楷等与中共黄安县委领导人在黄安檀树乡清水塘村召开会议,决定开辟光山南部的柴山堡地区,在黄(安)、麻(城)、光(山)边界建立一个稳固的立足点,实现工农武装割据。他进入柴山堡后,积极深入群众宣传革命主张和政策;开展统战工作,争取一些上层开明人士与我党合作,使第7军在柴山堡地区迅速扎下根来。7月,工农革命军第七军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11军31师,任党代表。1929年,主持开办了随营党务干部学校和随营军事学校,为军队和地方培养了大批骨干分子,使当时的正规红军和赤卫队各级都建立了党代表制度。参加并指挥了鄂豫边红军粉碎国民党连续发动的“罗李会剿”、“徐夏会剿”、“鄂豫会剿”作战。同年11月20日,中共鄂豫边第一次党代表大会在光山召开,他与徐向前共同起草的《军事问题决议案》在大会上获得通过。强调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和军队中政治工作的地位;规定了红军与地方党政群众团体的关系以及扩大红军、瓦解敌军等政策;总结了开展游击战的战术原则,对鄂豫边根据地和红军的建设、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1930年春,中共鄂豫皖特委成立,当选为特委委员。同年4月,红11军31师改编为红1军1师,任师政治委员。与师长徐向前带领红一师转战于鄂豫边区,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三次出击平汉路,连续取得了杨家寨、阳平口、花园镇等战斗的胜利,全师由原来的800人,迅速发展壮大到3000余人。1932年1月中旬,红25军75师在皖西成立,任师政治委员。率部转战皖西地区,打了许多胜仗,有力地配合了红四方面军主力胜利完成商黄作战计划。同年3月底,率部参加苏家埠战役。在此期间,遭到“左”倾路线的迫害。不久,被错杀于河南新集。1945年,中共“七大”追认为革命烈士。

  

096李红光

李红光(1910—1935)是朝鲜族抗日英雄,又名李弘海,李义山,朝鲜京畿道龙任郡丹参洞人。因不堪忍受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和残酷压榨,1926年,李红光一家迁居我国吉林伊通县留沙咀子屯。他勤奋好学,不仅能说流利的汉语,还精通日语。1927年,李红光参加伊通“农民同盟”和“青年同盟”,开始有组织地学习和宣传马列主义,接受革命思想,并积级投入到反对日本侵略者和军阀、地主的斗争之中。1930年,李红光在伊通县三道沟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他被选为中共伊(通)双(阳)特别支部组织委员。1932年,当选为中共磐石中心县委委员。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三省被日寇的铁蹄践踏。东北人民在中共满洲省委的领导、号召下,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斗争。中共磐石中心县委遵照省委指示,成立了武装赤卫队,又叫“打狗队”,李红光任队长。这是党在南满地区领导抗日武装的开始。他率队配合磐石地区的农民运动,开展打击地主、分粮济贫、处治汉奸等工作,并营救被捕的抗日会员、保卫中心县委的安全。1932年初,“打狗队”改编为游击队,李红光继任队长。同年4月3日、5月1日5月7日,李红光率领磐石县蛤蚂河子朝鲜、汉等族农民发动反日大暴动。他们破坏铁路、桥梁,给日本殖民主义者及走狗以沉重打击。尤其是5月7日的暴动,参加的朝、汉群众达1000余人,后来迅速扩大到4000余人,波及双阳、伊通、磐石三县,抓获50多名日本走狗,没收地主粮食1000多担,震撼了三县的日伪统治集团。

1932年6月,中共磐石县委将赤卫队和暴动农民骨干30多人编为“磐石工农义勇军”,李红光任队长。他将从《孙子兵法》中学得的知识运用于战斗中,灵活机智地开展游击战争。11月,杨靖宇受党委派到吉海铁路沿线视察指导工作,整编了磐石革命武装,队伍迅速扩大。1933年1月,磐石工农义勇军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32军南满游击队,下设3个大队,1个教导队,杨靖宇任游击队政委,李红光任教导队政委,成为杨靖宇的得力助手。游击队在他们的领导指挥下,以玻璃河套、红石砬子为中心抗日根据地,在双阳、伊通、磐石、海龙、桦甸等广大地区与敌人展开艰苦卓绝的斗争。从1933年1月29日4月30日,连续4次粉碎日伪军的“围剿”。交战60余次,歼敌100多人,缴获大批武器,游击队自身不断发展壮大。杨李威名大振,令敌人闻风丧胆。同年9月,南满游击队正式改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1军独立师。杨靖宇任师长兼政委,李红光任参谋长。10月至12月间,日军调集重兵,疯狂“讨伐”,企图消灭独立师。杨、李率队坚持游击战争,不断主动出击,打击日伪军,打退了敌人一次次的进攻,开辟了以龙岗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

1934年4月,东北抗日军联合指挥部成立,杨靖宇被选为总指挥,李红光任参谋长。这样,包括独立师在内的17个抗日武装改编成八个抗日支队,由联合指挥部统一领导,开展抗日斗争,大大加强了南满地区的抗日武装。11月7日,东北人民革命军第1军成立,李红光任第1军第1师师长。1935年2月,李红光率队袭击日寇军需品储存地东兴镇。他采取调虎离山战术,突然袭击敌驻地,歼敌数十人,缴获大批军需品,大获全胜,在军事上、政治上沉重打击了敌人。5月,李红光率所部少年连和五团200多名战士,越过老岭,到本溪、桓仁一带组建骑兵队。当部队行至兴京县老岭时,与日本守备队200多人不期而遇,双方激战,李红光指挥战士勇敢反击,不幸胸部中弹,因伤势过重,失血太多,抢救无效而壮烈牺牲,年仅25岁。

  李红光在短暂的一生中,致力于抗日战争。在战斗中,他沉着机智,身先士卒,获得战士们的爱戴和拥护。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他率部出奇制胜,屡立战功,沉重打击了日本殖民主义者,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精神永存人间。

  

097程克绳

程克绳(1893—1932)是中国工农红军高级指挥员,原名程兴武,号祖武,又名程常明。1893年出生于湖北省枣阳县枣阳琚湾。10岁入本村私塾读书,后转入枣阳县立高等小学。1914年考进武昌湖北省立第一中学。毕业后回县任教。“五四”运动中,他率队上街游行,向群众散发废除“21条”不平等条约的传单。1919年10月,程克绳和李维汉赴法勤工俭学。积极参加张申府、周恩来等领导的“拒款”斗争,抗议北洋军阀政府以向法借款为名、行出卖国家主权之实的行为。后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23年春回国,受中共党组织的的派遣,到故乡鄂北枣阳开辟工作。他开办农民夜校,秘密建立党的基层组织和发展党员,带领农民抗税抗捐,组建了一支有160人的农民自卫团。1925年9月,以共产党员为骨干,成立了国民党枣阳县党部,程克绳任常委。在国民党湖北省第二代代表大会上,被选为候补执行委员。1926年8月,中共枣阳地方委员会成立,程克绳任书记。在他的领导下,枣阳农民运动迅速发展。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发生后,程克绳等赴汉口避难。此间他先后两次从武汉购买枪109支,子弹11箱。乔装运回枣阳,为鄂北及枣阳秋收暴动作准备。“八七”会议后,枣阳县秋收暴动总指挥部——军事委员会成立,程克绳任军委书记。9月,他和惠亚东、杨秀阡等组织枣西农民武装,联合襄东农民共1万多人,打响了鄂北秋收暴动第一枪。攻克枣西隆兴寺区署和团防局,缴获长短枪10余支。接着又攻打沈家大房、璩家湾团防局,把枣西的劣绅几尽镇压。组成了工农革命军——枣阳游击队,开辟了枣西游击根据地。10月他率领红枪会,又发动了随枣边暴动,先后攻克随县重镇澴及枣南边镇唐城等地。随后成立枣阳县农民赤卫队,后发展到300余人,编为1个总队。程克绳任总队长。1928年4月,国民党建国军两个团和枣南高仲宣民团,分两路包抄鄂北总队驻地翟家古城。程克绳等指挥部队和当地农民武装万余人,隐蔽在城周围村庄,留下一条路,由小部队将国民党诱至城内后,城头铁炮齐鸣,军民四面跃出,经2小时激战,建国军大败溃逃,红军追出20里,缴枪300余支。古城在捷后,国民党军又多次调集重兵入枣“会剿”。杀人放火,血洗苏区,革命力量受到惨重损失。为保存革命力量,鄂北特委决定余部分散隐蔽,待机再起。程克绳遂潜往豫南一带。

1930年春,形势好转,程克绳重返鄂北。光化暴动夭折后,他对鄂北特委存在的盲动主义倾向提出批评。7月建立了以黄龙挡、璩家湾、蔡阳铺、耿家集为中心的根据地。游击队恢复发展到500余人,改编为红26师。10月上旬,组建鄂豫边特委,程克绳任执委,同时任鄂豫边区革命委员会和军事委员会主席。鄂豫边军委决定红26师北征,开辟豫南苏区。他召集红26师领导人会议,确定了北上的路线和作战部署。12月1日,北征红军攻破唐河县,活捉伪县长,缴枪300余支,获战马70多匹。

1931年春,国民党军纠集各地民团,“围剿”鄂北苏区。红26师在枣南山区彭冲与国民党遭遇,师长赵莘牺牲,程克绳代理师长(不久正式任命为师长)指挥作战,将其击退。红军转移至刘猴集时,遭到国民党第51师截击。突围后又被国同党第48师和第51师包围在枣西官庄集,因众寡悬殊,红军被打散。同年4月,国民党军由苏区西调,程克绳乘机活动,召集700余人,集中整编后,恢复红26师。 1931年,沈宗源从上海来到鄂豫边苏区。推行王明“左倾”冒险主义路线,使红军连连失利溃散。程克绳带领100多红军撤至大洪山区,与钟祥游击队会合,部队扩充到300余人枪,整编为鄂北游击队,程克绳任总指挥。不久,这支部队发展到500多人,另有60余名骑兵。9月,国民党军第13师第37旅向根据地“进剿”。由于钟祥县委书记陈国华坚持死打硬拼,使游击队伤亡很大。程克绳当机立断,带领部队边打边撤,遂脱离险境。后程克绳调任中国工农红军襄北独立团参谋长。1932年秋,在肃反扩大化中,程克绳遭诬陷,被害于湖北省京山县六房咀。时年39岁。

  

098王德泰

王德泰(1907—1936)是东北抗日联军高级将领,祖籍山东省莱州府,1907年5月23日生于奉天省盖平县第四区詹家村后王家庄(今辽宁省营口县博铺镇詹家村)。他读过3年小学,于1926年远离家乡,种过地、砍过柴,当过店员。“九·一八”事变后,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先是加入山林队“长江好”后来拉出20余人的武装,参加了延吉抗日游击队。1933年,中共东满特委召开扩大会议,全面贯彻中央“一·二六”指示信精神,并改选了特委领导机构,王德泰被选为特委员兼军事部长,负责领导延边各县游击队的抗日工作。同年年底,延吉抗日游击队发展很快,由400人增至800人,编成四个中队,统一由王德泰指挥。由于王德泰屡立战功,多次粉碎日伪军的进攻,被特委称赞为“党领导下的最可宝贵的模范队”。

1934年,王德泰以军事部长的身份召开延边各县抗日游击队负责干部会议,根据中共满洲省委指示精神,以延吉、和龙、汪清、珲春四县抗日游击队为基础,正式建立东北人民革命军第2独立师。朱镇任师长,王德泰任政委,下辖四个团。1934年7月,王德泰率独立师独立团与独立师2团会合,一举攻克大甸子,毙伤日军15名、俘虏10名,迫使300伪军哗变。1935年5月,2军独立师正式扩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2军,王德泰任军长、魏拯民兼政委、李学忠任政治部主任、刘汉兴任参谋长下辖4个团,1个游击大队,兵力为1200余人。据统计,在1935年,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军和延边地区其它抗日武装,共与敌人交战660余次。经过这些战斗,使2军越战越强,逐渐成为威震延边一带的抗日劲旅。王德泰不仅是东北抗日将领中的一员“虎将”而且也锻炼成为一名智勇兼备的优秀指挥员。

1936年3月,东北人民革命军第2军在安图召开会议,将部队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2军,王德泰任军长。同年7月,中共东满与南满党组织及抗联1、2军领导人在金川河召开联席会议。会议决定将东北抗日联军第1军与第2军合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1路军,杨靖宇任总司令,王德泰任副总司令。同年9月,2军四师在安图县与日伪军交战,击毙日酋大佐石川隆吉以下数十人。之后继续在抚松、濛江边境一带开展游击活动。同年10月,王德泰率2军四师主力及6师将两连伪军团团包围,在强大的军事攻势和政治功势面前,敌人被迫举手投降。11月,王德泰所部突然与伪骑兵7团遭遇,战斗异常酷烈。王德泰在警卫班的机枪射手牺牲后,亲自驾起机枪向敌人猛射,打得敌人蒙头转向。抗联2军乘胜追击敌人。此次战斗,我军毙敌70余名,伪骑兵七团的邴团长也被击伤。不幸的是,在这次战斗即将大获全胜之际,在追击敌人时,军长王德泰身中敌弹,壮烈殉国,年仅29岁。

  

099张赤男

张赤男(1906—1932)是中央红军高级指挥员,又名希尧,字尚书,1906年6月出生于福建长汀县一户贫苦农民家里。1926年参加国民革命军,参加北伐战争。1927年被选送到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学习,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大革命失败后,他参加过广州起义,也曾在海陆丰与彭湃领导的农民武装并肩作战。1928年2月以后,回家乡组织革命斗争。

1929年3月,红4军首次入闽,占长汀城,张赤男领导长汀农民暴动。1930年后,任红12军第2纵队队长、红4军第3纵队政委、红12师政委兼政治部主任。1931年11月初,红12师改为红11师,张赤男仍任政委,由兴国回石城,攻打反动堡垒红石寨。他们发明了“云梯攻寨法”,大获全胜,解除了对中央苏区安全的威胁。后任中共闽西特委委员、闽西红军游击支队支队长,独立第5团团长兼政委、第3路军总指挥。参加了创建闽西根据地的游击战争。

1932年2月,红11师奉命攻取大余新城,掩护彭德怀率红3军团攻打赣州。为完成阻击增援之敌的任务,15日上午与敌展开恶战,张赤男与师长王良赶到32团指挥所,与团长们向玉成和政委杨成武一道指挥战斗。敌人密集的子弹打在他们四周,封锁住前面一片开阔地和两个鱼塘之间的唯一一条通道。这时,战士们已在向前运动,一连又倒下了几个战士。突然一个战士又爬起来跃进。张赤男正在指挥部队改变进攻路线,看见这个战士暴露在敌人密集的火力之下十分危险,便不顾个人安危,猛站起来疾呼:“卧倒,卧倒!”战士听到他的呼唤卧倒脱险了,但一颗子弹从敌阵地飞来,打中了张赤男的头部,当场壮烈牺牲,时年26岁。毛泽东曾赞扬说过:“张赤男是个非常好的同志!”朱德也评价“张赤男是个很实在、扎扎实实的好政委。”

  

100高静山

高静山(1901—1933年)是中国工农红军高级指挥员,字成寿,号静仙,宜章县城关镇长冲村人。1919年秋,考入湖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1922年5月,由毛泽东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23年6月,由党组织派遣回宜章,以教书为业,从事党的秘密工作。1924年6月,发展李文香、杨子达、吴泗来等6人为中共党员,组成宜章县第一个党小组,自任组长,以文萃书店为秘密联络站,传递文件,联络同志。1925年7月,中共宜章县委成立,选为委员,负责组织工作。1926年8月14日,宜章县农民协会成立,选为委员。1927年,长沙“马日事变”后,宜章处在白色恐怖之中,高静山率领部分宜章农军转移至汝城县境,与广东惠(州)、潮(州)、梅(县)农军和郴(县)资(兴)汝(城)农军汇合,继续坚持武装斗争。年底,与朱德、陈毅部联系,促成朱、陈和中共宜章县委部分领导在扬家寨举行联席会议,制定智取宜章计划,发动湘南起义。

1928年4月,上井冈山,分配在红4军29团政治处工作。1929年2月,任28团2营党代表,转战闽西。后任红4军第1纵队2支队党代表、第1纵队政治部主任。7月,奉命到闽西组建红军,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工作,使闽西赤色区域扩大到5、6个县,红军赤卫队扩充到7、8千人。9月,组建闽西第一支正规红军——红4军第4纵队。1930年3月,组建红9军,任政治委员。4月,调任中共闽西特委常委,负责领导闽西的军事工作。8月,成立闽西总行动委员会,任总行委书记,与邓子恢、张鼎丞一道,组织广大军民打击闽西地区的反动民团和土匪武装,并与党内的“左”倾错误进行坚决斗争。10月,任闽西工农革命委员会常务委员,负责党务部的工作。10月,任红12军政治部主任。

1931年冬,因肃反扩大化,被捕入狱。在监禁期间,多次写信给党中央,实事求是地反映自己的历史和思想,请求组织查清问题。为了表示对党的忠诚,他在信中写道:万一组织上不谅解,无论如何不能把他死的消息让地主劣绅们知道。1933年,终被害于闽西。在中共“七大”上,经毛泽东提议,为他平反昭雪,恢复名誉,追认为革命烈士。

  

101唐在刚

唐在刚(1903—1934)是红军高级指挥员,1903年出生于四川省开江县一封建官僚家庭。1923年于北京工业大学学习,接受马列主义,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8月,因组织北工大学潮和联络社会进步人士、进行社会变革的斗争,被北京反动军阀逮捕。在狱中,经受了反动派的各种酷刑,坚贞不屈。后被绑赴刑场“陪斩”,面不改色。在狱中,他利用一切机会进行革命活动,并设法与北京地下党组织取得联系,组织越狱,带领一批难友逃出牢笼。1928年,党派唐在刚到江西省委工作。他化装成外科医生,活动于赣东北的景德镇、鄱阳、婺源、乐平等地,积极领导工人运动。1929年4月,唐在刚任中共信江特委书记,致力于创造、巩固和发展赣东北苏区的工作。1930年,中共赣东北省委成立,唐在刚任书记,方志敏任省苏维埃政府主席,郁式平任军委会主席。在省委和军委领导下,赣东北红10军多次取得反“围剿”的胜利。1931年7月,中央代表到赣东北推行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将唐在刚贬为省委后补委员。唐在刚不计得失,积极开展余江县的各项工作。翌年12月,赣东北省易名为闽浙赣省,赣东北军委会改为闽浙赣军区总指挥部,唐在刚任总指挥,主持苏区军事工作。1933年初,唐在刚在红10军被调往中央苏区作战后,同省委书记方志敏领导苏区军民粉碎了国民党军对闽浙赣苏区的第四次“围剿”,将苏区扩大到赣东北、闽北、浙西、皖南40多县,创建了新红10军。同年秋,国民党军调集5个师、4个保安团对闽浙赣苏区发动第五次“围剿”。唐在刚与方志敏领导苏区军民转入外线作战2个多月,歼敌一部,又开辟了皖赣、皖南新苏区,使闽浙赣地区出现新局面。

1934年11月,红7军组成的北上抗日先遣队到达闽浙赣苏区,与新红10军组成红10军团,由方志敏率领,继续北上。唐在刚任闽赣军区司令员,留在原地坚持斗争。1935年1月,红10军团在怀玉山战斗失利。苏区也因王明“左”倾冒险主义者的错误作战方针,大部丧失。唐在刚重任在肩,根据中共中央指示,以怀玉山突围部队为基础,拨出闽浙赣军区红30师1个团,组成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进军浙江,开辟新的游击根据地。为了开展游击战争,唐在刚在横峰县东汪村主持召开省直机关干部大会作动员,鼓励大家坚持斗争。随后,将独立团精简为独立营,独立营精简为精干连;并将干部编成3支突击队,分赴信河、乐河、(开)化婺(源)德(兴)地区开展游击战争。3月,唐在刚根据德兴县委提供的情报,亲自指挥红30师围歼德兴县黄柏乡永太村正在筑碉的国民党军第55师1个营,俘40余人。战后,将红30师化整为零,分散袭击敌人。唐在刚则率军区独立团赴信河地区,与葛源游击队一起,辗转于磨盘山区,达数月之久。7月,国民党军队集结3个师2个旅,对信河、乐河、化婺德三游击区进行梳篦式反复“清剿”。在兵员少、粮弹奇缺情况下,唐在刚率部奋勇作战,坚持9昼夜。20日,由于叛徒告密,唐在刚等10余人被国民党军重兵围困在弋阳、横峰交界的苏源山上,弹尽粮绝。国民党军第21师123团从四面八方围攻上来。唐在刚高呼“共产党万岁”、“红军万岁”的口号,用最后一颗子弹对准自己的胸膛,从容自尽。这位被敌悬赏3万元而未得手的优秀红军指挥员,为了革命事业,献出宝贵的生命。时年32岁。

  

102韩永禄

韩永禄(1905—1931)是河北红军高级指挥员,原名韩煜,化名刘仕贵。1905年生于河北省完县(今顺平县)西五里岗村。早年就读于完县高小。1922年秋,考入河北省保定育德中学,开始授受中国共产党革命思想影响,并曾组织“学友会”作为团结革命青年的群众组织。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这年暑假,他开始在西五里岗村秘密宣传共产党的主张,发展共产党员,并以平民学校为掩护,团结教育农民群众。

1925年,受中共北方区委委派,去广东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1926年9月回完县后,先后任中共完县特别支部书记,中共完县县委组织部部长,中共完县县委书记。领导完县人民群众开展反对恶霸地主,改选村长和实行“分等摊款”,举行请愿、示威等。

1930年7月,工农红军第3军团打下长沙后,中共北方区委和顺德省委成立总行动委员会,发出组织工人罢工和农民起义的指示,以支援南方的革命斗争。韩永禄按照省委指示,积极发动和组织西五里岗农民,于7月24日举行起义,没收地主武装的枪支300余支,按照上级党委指示,建立中国工农红军第22军,韩永禄任军长。设立了司令部,下设4个大队、12个分队。红22军建立后,经过20多个小时的顽强战斗,夺取了完县县城。由于敌人迅速集结兵力,为避免敌人的包围,韩永禄决定率红22军立即分批撤出完县县城,部队转移到县城东北的寨子、腰山、吴村一带。不久,部队被追赶之敌和唐县、易县反动武装“连庄会”包围。韩永禄指挥部队趁天黑摸了敌人的岗哨,一举冲击重围。之后,他果断地决定起义部队暂时分散隐蔽起来,以便保存力量,等待时机。

1930年秋,中共顺直省委派韩永禄赴河北省晋县发动农民起义。韩永禄化名刘仕贵,到晋县和中共晋县县委一起发动和武装农民。到1931年1月,晋县赤卫队员已有200余人,枪械80余支。他同中共晋县县委决定1月27日起义。26晚,正在开会布署起义工作的韩永禄等,因叛徒告密,突遭反动当局逮捕。韩永禄被捕后,先后在晋县监狱,北平监狱,经受了多种残酷毒刑,始终坚持了共产党人坚贞不屈的气节。1931年9月28日,韩永禄在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口号声中,于北平天桥刑场英勇就义。时年26岁。

  

103金贯真

金贯真(1902—1930)是中国工农红军高级指挥员,原名家济。1902年12月出生在浙江永嘉一个农民家庭。1919年2月,考入温州省立第十师范。在校期间,他积极投入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爆发后,他参与组织“血波社”、“宏文会”等新文学研究团体和“青年策进会”、“溪山学友会”。1920年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春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成为中共温州独立支部的主要成员。同年6月,他参与组织“五卅惨案后援会”,领导和组织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学生罢课。不久,中共党组织派他去广州参加北伐军。1926年秋,任东路军总指挥部政治部秘书兼党团书记。1927年秋,中共中央派他赴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后转入中山大学。1929年8月回国后,在上海参加周恩来主持筹办的党的干部训练班。1930年1月,他任浙南巡视员。同年2月初,在瑞安县肇坪垟召开永嘉中心县委扩大会议,传达党中央“六届二中”全会精神,提出党组织的整顿和发展任务,作出在永嘉县西楠溪、平阳县江南一带组织红军,开展有游击战争的决定。1930年3月31日,奉中共党中央关于筹建中共浙南特委、建立红军第13军和组织地方暴动的指示,他以楠溪农民武装为基础,把浙南各县农民武装统一起来,于5月上旬成立红军第13军,胡公冕任军长,他任政治委员。

红13军建立后,在浙南地区有力地打击了国民党的反动势力,使国民党反动派极为恐慌。他们调集部队进行“围剿”,并到处设暗探、悬重赏,缉捕红13军领导人。金贯真不顾个人安危,活动于浙南广大地区,开展武装斗争。1930年5月20日,金贯真从平阳县布置任务返回温州城,被特务跟踪包围,金贯真临危不惧,与特务歹徒展开搏斗,终因众寡悬殊,被特务打伤后,解送到国民党县政府。审讯时,县长问:“你为什么要当匪?”他义正词严地说:“你们国民党才是匪,我是为被压迫阶级的解放而奋斗的。”县长又问:“你这样死了不是太不值得了吗?”他答道:“我的同志们将会继续努力,完成我的任务。”县长再问:“你们在此期间总共有多少人?”他说:“多得很!除了少数象你们这些磨牙吃血的强盗外,所有一切劳苦群众都是我的同志。”当晚金贯真惨遭杀害,年仅28岁。

  

104段玉林

段玉林(1900—1932)是湘鄂西红军高级将领,又名段书甲,湖北石首人,在父亲的指点下,从小练就了一身好功夫。1923年前往武汉中学求学。北伐军攻占武汉后,抱着救国救民的志向,毅然投笔从戎,考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1927年5月,军校武装奉命整编为中央独立师,他随军出征,参加了讨伐夏斗寅的战斗。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12月11日,参加了广州起义。后在观音山战斗中被敌冲散,返回故乡石首。回家后的第二天,他就奔走于亲友和贫苦农民之间,介绍广州起义的经过,揭露国民党军队的反动行径。很快恢复了叶家垸、三户街一带的农民协会,秘密发展了一批共产党员。1928年1月22日夜晚,他乘黄水套团防局除夕戒备松懈之机,率10余名农协骨干,手持马刀、梭镖,迅猛冲进团防局驻地,缴获武器20多支。随后正式组建了一支20多人的石首游击队,并任队长。他带领这支游击队多次袭击敌人,缴获了大批武器装备和物资。到1929年初,游击队发展到300多人。为适应日益发展的武装斗争需要,他走街串巷,动员铁、木修理工人,创办了石首游击队修械所,专门修理武器,制造火药和土枪土炮,为湘鄂西红军兵工厂的创办奠定了基础。3月下旬,鄂西特委将江陵、石首、监利三县的游击队合编为游击大队,他任一中队中队长。4月23日,他率队在江北二区和江南河口一带的千余名赤卫队员,夜渡长江,包围了屯子山团防局。

次日,团防局长所控制的50多名“神兵”进行反扑。他一面鼓励大家英勇杀敌,一面端起步枪,亲自击毙了两个敌人,并带头冲入敌阵,又用大刀一连砍倒三个敌人。为了伤病员的及时治疗,他从武汉等地请来医生,从当地招聘了10多名医务人员,创办了红色医院,后扩编为湘鄂西苏区红军医院。6月鄂西特委迁至石首,石首、江陵的游击队合编为第2大队,他任大队长。7月初,他率部粉碎了敌人对小河口根据地的围剿。随后,又在沙口子,消灭敌一个连的兵力,缴获新枪70多支。8月初,他率队和当地赤卫队员于季家嘴一线,拦截了敌一艘运送武器的轮船,缴获90支步枪,11箱子弹和一个押送排的武器。不久,2大队整编为鄂西游击纵队2大队,他继续任大队长。1929年秋后,敌向我苏区发动大规模“围剿”,他率部队于石首一带与敌周旋,歼敌170多人,缴获武器140多支。12月,任鄂西红军独立第1师第2纵队司令。

1930年2月5日,任中国工农红军第6军第2纵队司令。为迅速恢复和巩固革命根据地,他率队于2月上旬,连克江陵、监利、公安、石首5县10多个重要城镇,缴获武器600多支。后奉命挥师北上,相继攻克仙桃、岳口、马口和汉阳的蔡甸,威震武汉。不久,奉命调鄂西联县政府工作。9月,根据鄂西特委指示,于石首建立了石(首)华(容)联县指挥部,他任指挥长。为加强对敌斗争的统一指挥,他将石首、华容、公安、南县等县的地方武装整编为江右军,他任总指挥,有力地配合了洪湖苏区的反“围剿”斗争。1931年4月15日,敌分数路对桃花山根据地发动了大规模的围攻,他和周逸群一道指挥部队掩护万余群众和洞庭湖区委机关突围至洞庭湖区。然后,在洞庭湖发动渔民,广泛开展游击战争,缴获敌三船军粮和枪100余支,歼敌100人。5月中旬,敌再次向洞庭湖区发动猖狂“围剿”。为避实就虚,他率部突围至桃花山。后部队奉命改编为红3军9师25五团,他任团长。7月敌调集24个团的兵力,向洪湖苏区发动了第三次“围剿”,他肩负留守重任,率红25团,主动出击,歼敌一个营,击退了敌43师两个团与新三旅一部的反扑。10月21日,率部会同石首游击队,残敌300多人,恢复了石首江北苏区,粉碎了敌人的第三次“围剿”。1932年1月下旬,敌再次分三路向苏区发动反攻。他率领留守后方的红3军独立团,充分发挥游击战和运动战的优势,巧妙地与敌周旋,取得了重大胜利。此时,红9军25师主力教导团与独立团合编为红8师,他任师长。2月20日,他率领红8师和红9师一道采取围城打援的战术,击溃了岳口援敌的两个营。1932年5月,在苏区“肃反”中被错杀。

  

105柴洪儒

柴洪儒(1903—1936)是红四方面军高级指挥员,又名柴洪宇,1903年7月生于河北省大名县老堤南村一户贫苦农民家里。由于父亲早逝,家中生活困苦,他没有条件上学,只得在放羊,砍柴之余,跟大哥学得一点文化,可以看懂《水浒》、《岳飞传》等小说。柴洪儒长大成人后,受到大名县师范学校传播的马列主义影响,决心探寻革命道路。1928年,他因打了一个欺侮穷人的地主阔少,偷偷离家出走,入国民党军第46师272团当兵。正在柴洪儒徘徊苦闷之时,他结识了在该部从事共产党兵运工作的魏孟贤。在魏孟贤的帮助教育下,柴洪儒于1930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1年2月,柴洪儒随魏孟贤一起在安徽省六安县发动“兵变”,使国民党军第46师272团两个营举行起义,解决了敌人两个旅部,击毙敌旅长、团长及六安县伪政府官吏多人。起义部队编入鄂豫皖边工农红军中央教导第2师,柴洪儒先后担任连长,营长,团长,红军第四方面军总指挥部参谋等职。

1933年6月,他被任命为30军第89师师长。同年10月,率部参加了宣达战役。接着又参加了粉碎国民党军“六路围攻”战役,在这次战役中,柴洪儒率部在西线协同红9军第27师反击进犯之敌,取得重大胜利,他所指挥的第265团荣获方面军授予的“夜老虎团”奖旗。1935年11月间调任93师,接替陈友寿任师长。一到职担任穿插截击的百丈关的外围战斗,他指挥部队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完成战斗任务,保证了方面军的胜利转移。1936年6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会师后,部队分三路纵队开始第二次北上长征,柴洪儒的第93师属中央纵队。他们在毛儿盖东南的摩天岭山顽强地击退了从甘南文县、碧山窜出的国民党军王均部,保证了方面军的胜利前进。

1936年10月下旬,红30军、红5军和红9军在靖远地区的虎豹口抢渡黄河成功。红四方面军总部、妇女独立团及后勤部队相继也渡过了黄河。93师接到命令:迅速跟进,西渡黄河。军长萧克、政委周纯全率全军向河边急进。我军的大小行李(指后勤及装备)均已抵达河边。93师距渡口也不足百里,部队日夜兼程奔赴黄河。然而,南线敌军关麟征师向靖远突进,先我军抵达黄河东岸,抢占渡口后齐头并进向北压来。至此,敌人切断了我东西两岸红军的联络。西岸的两万红军后来组成了西路军,孤军奋战,开始了艰难困苦的血泪征程。西路军西渡黄河后,我红31军在河东与敌激战,后经麻春堡,过李旺堡、予旺抵达甜水堡。红军的几路部队向甘肃与宁夏两省交界的山城堡转移,为掩护主力部队,我93师在甜水堡一线摆开战局,准备迎击敌人。萧克军长此时随我师行动。柴师长率93师在甜水堡同国民党胡宗南部队战斗,在这场战斗中柴师长不幸中弹牺牲,时年33岁。柴洪儒牺牲后,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痛惜地说“他是一位英勇善战的指挥员,太可惜了”。1958年5月,柴洪儒烈士的遗骨移入邯郸市晋冀鲁豫烈士陵园。1986年10月,红军会宁会师50周年时,一座宏伟的红军烈士纪念碑在英雄的甜水堡矗立起来,纪念碑记述了柴洪儒师长以下100余位红军烈士的丰功伟绩。

  

106罗忠毅

罗忠毅(1907—1941)是新四军抗日名将,1907年生,湖北襄阳人。早年参加进步学生运动。1927年入冯玉祥部当兵。1931年随国民党军第26路军到江西,同年12月参加宁都起义,编入中国工农红军第5军团。他作战勇敢,屡立战功,从班长晋升为排长、连长、营长。后到瑞金入红军学校学习。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起任福建军区司令部作战科科长、连(城)宁(化)(龙)岩军分区参谋长,参加了中央苏区第四、第五次反"围剿"。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任福建军区第3分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闽西南第1作战分区司令员、闽西南游击队第1纵队司令员、闽西人民抗日义勇军司令员,在闽西南地区坚持极其艰苦的3年游击战争。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任新四军第2支队参谋长、江南指挥部参谋长,参与创建以茅山为中心的苏南抗日根据地。参与指挥水阳伏击战、官徒门奇袭战等战斗。1940年7月新四军江南主力北渡长江后,任重建的江南指挥部指挥,留苏南坚持敌后抗日游击战争,指挥部队多次挫败日伪军"扫荡""清乡"和国民党顽固派军队的进攻。

1941年皖南事变发生后,曾率部艰苦作战,接应新四军突围北撤人员。在西池塘战斗中,他的新婚妻子柳肇珍牺牲。4月任新四军第6师参谋长兼16旅旅长,率部转战于句容、丹阳、武进、溧水地区。曾指挥部队在黄金山地区同国民党顽固派军队作战,三战三捷,打退了顽军的进攻。同年11月28日,日伪军3000余人袭击溧阳塘马村,为了掩护正在塘马村开会的苏南抗日根据地党、政、军干部安全转移,他与第16旅政治委员廖海涛率部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壮烈牺牲,时年34岁。

  

107袁文才

袁文才(1898—1930)是井冈山根据地的创建者,原名袁选三,1898年10月生于江西省宁冈县茅坪马源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21年考入永新县禾川中学。早年为反抗土豪劣绅的压迫,参加当地的绿林武装“马刀队”,任参谋长。1926年秋,“马刀队”被编为宁冈县保卫团,袁文才任团总。同年9月,受湖南农民运动的影响,在中共宁冈县支部的领导下,率部举行宁冈暴动,成立了宁冈县人民委员会,袁文才任常务军事委员,主管全县的军事工作;并建立农民自卫军,任总指挥。同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袁文才率农民自卫军在茅坪坚持斗争。7月,根据中共党组织的指示,袁文才会同工佐等率领农军攻进永新县城,打开监狱,营救被关押在永新的共产党员和群众。同时,成立了永新县革命委员会和赣西农民自卫军,袁文才任自卫军副总指挥。后来敌人反扑占领了永新县城,袁文才见敌人势众,带领农民自卫队保护中共永新县委负责人王怀、刘珍、贺子珍等迅速撤回宁冈茅坪一带。后来国民党调一个团的正规军进山“追剿”农民自卫军。袁文才利用山高林密的天然屏障,灵活指挥,将部队化整为零,出没无常,有利就打,不利就躲,历时一个多月,拖得国民党“追剿”军精疲力尽,不得不退下山去。

1927年9月,毛泽东率领湘赣边秋收起义部队到达永新县三湾村。10月初,在此会见袁文才派来的代表。为了争取这支农民武装,毛泽东在宁冈大仓村会见袁文才派来的代表。为了争取这支农民武装,毛泽东在宁冈大仓村会见袁文才,向袁文才详细介绍了当前的形势和革命发展的前途。勉励袁文才同工农革命军联合起来开展斗争。并赠送100支枪给袁文才。袁文才深受感动,表示一定为革命掌握好枪杆子。愿意竭尽全力帮助工农革命军解决各种困难,并慷慨地回赠1000元大洋给毛泽东用于工农革命军的给养。并表示接受改编,参与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随后迎接毛泽东等率工农革命军上井冈山。1928年2月,袁文才领导的赣西农民自卫军被改编为工农革命军第1军第1师第2团,袁文才任团长,从此,这支队伍成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初创时期在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领导下的工农革命军的重要组成部分。同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的南昌起义军余部及湘南起义农军在宁冈砻市,与毛泽东率领的工农革命军会师后,成立工农红军第4军。工农革命军第1师第2团编为红4军第11师第32团,袁文才仍任团长。先后率部参加保卫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新城、龙源口、黄洋界、坳头陇等战斗。曾被选为湘赣边界工农政府主席,中共湘赣边界特委委员、红4军军委委员。1929年1月,红4军主力离开井冈山,向赣南进军。袁文才任红4军参谋长,随军出征。不久独自返回井冈山,任中共宁冈县委常务委员。1930年2月23日,于永新县被诬陷杀害。

全国解放后,袁文才被错杀的历史陈案平反昭雪,恢复了名誉,追认为革命烈士。1956年5月,毛泽东上井冈山时,特地将袁文才烈士的妻子谢梅香接到井冈山宾馆,亲切地称她“袁文嫂子”,向她表示亲切慰问,并一起照了相。袁文才为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所作出的贡献,将永载史册。

  

108王 佐

王佐(1898—1930)是井冈山根据地的创建者,又名云辉,1898年生于江西遂川县。早年在井冈山拉队伍,与土豪劣绅作斗争。1927年初,在遂川农民协会争取下,将队伍改编为农民自卫军。是年7月,协助袁文才部攻占永新县城,营救被关押的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10月迎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上井冈山,所部接受整编。1928年2月,任工农革命军第1军第1师第2团副团长。1928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5月任红军第4军第1师第32团副团长兼第2营营长、红4军军委委员,并当选为中共湘赣边界特委委员。7月,任湘赣边界防务委员会主任。领导建立井冈山根据地的后方机关和5大哨口。他谙熟当地地形,在保卫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龙源口、黄洋界战斗中,率部英勇杀敌,出奇制胜。

1929年1月,红4军主力进军赣南、闽西,王佐率32团协同红5军留守井冈山。率领32团一部坚守朱砂冲,奋战3昼夜,打退了敌人数十次进攻。1月30日,国民党军攻入井冈山腹地,因敌众我寡,为避免更大损失,彭德怀率红5军向朱砂冲突围,撤向赣南。王佐则仍留守井冈山,他以顽强的毅力坚持了一个多月的游击斗争,取得了很大胜利。3月中旬,蒋桂战争爆发,“进剿”井冈山的国民党正规军大部撤退,王佐认为反攻时机已到,带领部队全歼宁冈守敌,驻守田草坪、白银湖之敌以为主力红军返回,不战而逃,王佐遂率部追击,重新夺回了井冈山。4月中旬,王佐担任湘赣边界红军独立第1团团长。他率团收复了被反动武装一度占据的宁冈砻市。5月初,红军独立团编入红5军,王佐任红5军第6纵队司令。7月,任红5军第5纵队司令。8月初,彭德怀率红5军挥师北上,王佐部队仍然留下来,担负保卫边界的任务。红5军离开边界后,永新、茶陵等4县的反动武装联合行动,进行“会剿”。王佐利用敌人的弱点,指挥部队激战数日,终于粉碎了反动武装的4县“会剿”。1930年2月,在江西永新被诬陷致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