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物猎人ol疾风迅雷s:中国史学与史书之诸概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17:53:20
中国史学与史书之诸概念 

何谓历史?

历史,或简称史,是指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行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诠释和研究。历史可提供今人理解过去,作为未来行事的参考依据,与伦理、哲学和艺术同属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成果。广义上的历史可以指过去发生的一切事件,不一定同人类社会发生联系。在哲学上,这种含义下的历史称为历史本体,例如宇宙历史、地球历史、鸟类历史、中国历史、世界历史等等。而狭义的历史则必须以文字记录为基础,即文字出现之后的历史才算历史,在此之前的历史被称为史前史。与人类社会相关的历史,又可以称为人类史社会史,而脱离人类社会的过去事件称为自然史。一般来说,历史学仅仅研究前者,即社会史。

历史有历史学的含义,即对过去事件的记录和研究,又称为“历史学”,或简称“史学”。隶属于历史学或与其密切相关的学科有年代学、编纂学、家谱学、古文字学、计量历史学、考古学、社会学和新闻学等。

记录和研究历史的人称为历史学家,简称“史学家”,中国古代称为史官。

记录历史的书籍称为史书,如《史记》《汉书》等,粗分为“官修”与“民载”两类。

“历史”的含义在中文中最早仅用“史”一字代表。甲骨文中“史”字与“事”相似,指事件。许慎《说文解字》说:“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便指出“史”的本意即记事者,也就是“史官”。由此引申,则代表被史官被纪录的事,换句话说,即所有被文字纪录的过去事情。

“历史”一词出现较晚,《三国志·吴书·吴主传》注引《吴书》,吴主孙权“博览书传历史,藉采奇异”。“史”前加“历”字是指经历、历法,也就是人类经历的一段时间。在事件中加入时间的概念,“历史”一词就具有了当今的含义。也有人认为“历”乃近代日本学者为翻译英文“history”而附加之辅助义,其意味着人类所经历过的事情,在意义上其概括范围远较“史”字为之大。

在西方,多数语言的“历史”一词源自希腊语“historia”,原义为“调查、探究”,出自“历史之父”古希腊作家希罗多德的《历史》(Historia)一书。

对于历史的含义和性质,有很多种不同的诠释,诸如,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柯林伍德说:“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梁启超:“史者何?记述人类社会赓续活动之体相,校其总成绩,求得其因果关系,以为现代一般人活动之资鉴也。” 《大英百科全书》(1880年版):“历史一词在使用中有两种完全不同的含义:第一,指构成人类往事的事件和行动;第二,指对此种往事的记述及其研究模式。前者是实际发生的事情,后者是对发生的事件进行的研究和描述。”《苏联大百科全书》:“1、自然界和社会上任何事件的发展过程。宇宙史、地球史、各个学科史,如物理史、数学史、法律史等均可列入这一含义。2、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具体的和多样性的过去之学科,以解释人类社会具体的现在和未来远景作为宗旨。”

历史并不是归类于人文科学或社会科学中,而是其间的桥梁,合并了两大领域的研究方法。一般来说,史学家通过研究各种书面文字但并不局限与此,努力并尝试解答和历史有关的问题。历史知识的原始资料分为三种:文字记载的、口头流传的、保留下来的历史遗迹,通常历史学家会综合三种方法进行研究,而经常强调以文字记载作为的重点,因为它普遍纪录了发展的时间。这种强调引申出了一个新领域,史前史,也可称为史前学,研究的是没有书面纪录的那一个时期。由于世界各地文字出现的时间各不相同,所以史前史和历史的主要区别是根据具体的论题而决定。学者们为了易于研究,根据过去人类的范围将其划分为不同的阶段。划分过去的方法繁多,包括按年代分类,按文化习俗分类,按不同主题分类。这三种分类经常会有重叠。

尽管历史研究倾向于一些专门的地点、时间和主题,历史学家也同时会关心其他普通的一些内容。而对于其他人来说,历史已经成为一个非常普通的词语,就是研究过去人类的所有事情,甚至于现在更兴起了一门所谓的广义历史。过去研究历史都是为了应用或者理论的目的,而现在还多了一条:那就是对人类过往的好奇。

何谓历史学?

历史为认识对象所形成的一门学问,叫史学或历史学,是一门探讨跟人类的过去有关的学科,也可以用“历史”一词代表。历史学的本质其实是把实际发生的事件转换成以意念和文字形式存在的历史的过程和方法。关于历史学的目的和方法的研究探讨,在西方属于历史哲学的范畴,历史哲学的出现和发展,意味着历史学从单纯的历史纪录,发展成为对历史的解释和对历史规律的探求阶段。一开始,历史哲学仅仅关心如何改进历史研究的方法,但认为被研究和记录的历史就是真实的历史。在新康德主义和新黑格尔主义的影响下,人们对自身的认识过程有了重新的理解,哲学家开始重新定义历史学。意大利哲学家克罗齐提出“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的命题,认为往事只有在当代人生活中发挥作用才成为历史,否则是“死的历史”,即编年史。因此,同样的历史在不同的时期会被不断的改写。英国哲学家柯林武德又进一步认为“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即历史是历史学家思想的反映,不仅因时代而异,也因人而异。而唯物主义的历史观认为历史事件是客观存在的,历史则是历史学家主观对客观的历史事件的认识。由于人主观的局限性,对客观的历史事件的认识是有限的,主观的认识不能完全符合客观的历史,因此只有不断改进逐渐逼近,这一过程同自然科学的过程一致。这种历史学称为“历史科学”。

 

从事历史学研究的人通称为历史学家。由于历史学家们向来讲究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的实证精神,对于无法运用史料加以证明的事多避而不谈,尤其耻于谈理论。因此历史学仅管有悠久的发展过程,但在近代的表现,相较于新兴的社会科学,则显得理论基础相当脆弱。全世界的历史学家至今对于“何谓历史”与“何谓历史学”等直接关系到其生存命脉的议题,都没有相同的共识,所以历史学这门学科的研究内容与研究主题,一直没有办法与其他学科被明确地界定,有时候一个历史学家可能同时为经济学家、社会学家、考古学家、人类学家、政治学家、心理学家,甚至生物演化学家。

但尽管如此,谈到历史学家们的工作内容,还是有一些明显的共同性质:能够被称为历史学的研究,必定挑选跟真实的过去有关的主题,历史学家不可以捏造与过去事实不符的人物与事件,与文学不同,必须服膺于证据的指导,每讲一句话都要有充足的证据作为背后的支持,而这些被历史学家拿来引证的证据,就通称为“史料”。

历史学家在进行历史的编篡时必须尽量避免个人主观的意见,不可以在从事历史研究时展现自己的立场,因为历史学家普遍相信自己的研究是要替现在的人重建真实的过去,如果加入过多自己的立场,会使真相遭到扭曲,进而遭到社会大众的滥用。

历史学家除了重建过去以外,更重要的是要去解释为什么过去会发生这些事情,以及这些事情为现代人所带来的意义。因此历史学家与律师、政治家等同样研读历史的人不同,历史学家之研读历史着墨于思考隐藏在历史背后的脉络,而不着墨于评判古人的是非对错。历史学家必须透过各种不同的角度去解释过去,而不是用后人之见来指责前人之非。

历史学是为了找寻某个大问题的答案才去从事研究,而这一种大问题通常与现代的人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一点使历史学家有别于单纯的好古癖。一个真正的历史学者会为了解决当下政治改革的弊病而去研究古代政治改革的成败得失,而不应毫无理由的去研究一个与现在生活无关的议题。历史学并非为了累积知识而累积知识,相反的,它是一个为了某种特定的目的才进行的有计划研究。

何谓史学方法?

史学方法是任何一位从事历史研究工作者必须学习的课程。它

是带领一个研究者能够正确掌握历史研究的一个重要训练,也因此许多学术单位相当重视史学方法。史学方法有一个特点,这种训练的方式往往会为哲学思想所领导,也因为这一原因,哲学思想体系的境界,往往会决定历史研究结果的不同。史学方法的核心在于考证的学问,分为内考证与外考证两种。因为历史的主旨在于实事求是,因此研究历史必须建立在真正的史料(文献、遗迹、遗物等)基础上,只有如此,才有研究价值,才有意义。

当代史学,受相邻各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发展势头的影响,研究方法不断出新。历史研究的新成果往往依靠新方法去获得。但是,通过冷静的观察,我们不难发现,尽管当代史学方法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却没有哪一种方法具有普适性。它们之中,每一种方法都有特定的功用,同时又都有自身的局限,而这种局限时常又为其他方法所补救。当代史学方法的多样化掩盖不住它们内在的统一性。说穿了,这些史学新方法的合理因素都不过是从这个侧面或那个侧面,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论的发展和补充。

何谓历史学文体?

历史著作可以分为三种体裁,即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三足而立。

1.编年体:以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为顺序,来编撰、记述历史

的一种方式。以编年体纪录的历史称为编年史。这种记录历史的方式最早起源于中国,比较著名的编年体史书有:中国的《春秋》、《竹书纪年》、《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明通鉴》等,以及日本的正史六国史,《日本书纪》、《续日本纪》、《日本后纪》、《续日本后纪》、《日本文德天皇实录》、《日本三代实录》等,越南的正史《钦定越史通鉴纲目》等。其他地区类似形式的历史书则称为年代记,编年体也是年代记的一种。

2.纪传体以为人物立传记的方式记叙史实。皇帝的传记称

”,一般人的称“”,特殊情形的人物称“载记”,记载制度、风俗、经济等称“”,以表格排列历史大事称“”。司马迁的《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以前的史书多以编年体记述),中国的官方正史“二十四史”及其他史书,都是依照《史记》纪传体体例编纂而成,“史官不能易其法,学者不能舍其书”。而日本的《大日本史》也是以纪传体写成的。

3.纪事本末体。南宋史家袁枢读《资治通鉴》,因分事立目,共记二百三十九事,另附录六十六事,南宋淳熙元年(1174年),钞辑成书《通鉴纪事本末》,次年刻板印行。开创“纪事本末体”之先河,不久,章冲即仿袁枢之法撰写《春秋左氏传事类始末》。后来还有明朝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元史纪事本末》,张鉴《西夏纪事本末》。清朝高士奇《左传纪事本末》,李有棠《辽史纪事本末》、《金史纪事本末》,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等。章学诚评价为:“文省于纪传,事豁于编年。”。梁启超说:“盖纪传体以人为主,编年体以年为主,而纪事本末体以事为主。夫欲求史迹之原因结果以为鉴往知来之用,非以事为主不可。”

王韬撰有外国的纪事本末体史书《普法战纪》,书中用“逸史氏王韬曰”阐述战争爆发的原因,说:“法为欧洲强国,虽壤土不广,而勇悍好战,争地争城,素为列邦所摄。”。1912年郭孝成编有《中国革命纪事本末》。

何谓史书之正史?

 

中华历史与历史记载皆源远流长,史书史籍浩如烟海,史学在古代特别发达,史书在古人心目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最著名也最具代表性的正史,当首推二十四史。“正史”一词最早见于阮孝绪[1]《正史削繁》,有“正史”之名,始见于《隋书·经济志》,因纪传体史书《史记》、《汉书》,以帝王本紀为纲,故称正史。至清乾隆四年编修《四库全书》,确定《史记》至《明史》二十四部正统纪传体史书为正史。

正史多属于官修的纪传体史书,具有官方性、权威性、正统性等性质。正史的数目,唐有十三史,宋有十七史,明有廿一史,清有廿二史、廿四史,现代有廿五史之名。十三史是指《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十七史则要加上《南史》、《北史》、《新唐书》、《新五代史》。再加上《宋史》、《辽史》、《金史》、《元史》四史后为廿一史。清乾隆初年修成《明史》,后又增列《旧唐书》、《旧五代史》,成廿四史。廿四史是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它上起传说中的黄帝(前2550年),止于明朝崇祯十七年(1644年),计3213卷,约4000万字,采用统一的有本纪、列传的纪传体编写。 1921年,《新元史》修成,中华民国总统徐世昌下令将《新元史》列入正史,与“廿四史”合称为“廿五史”。但也有人不将《新元史》列入,而将《清史稿》列为二十五史之一。或者,将两书都列入正史,则形成了“廿六史”。

 

关于非正史的史籍名称,一般认为,在正史之外的较有体例、系统和组织的史书,称为“别史”;否则多称为“杂史”。另外,私家所撰的杂史,现代人又统统称其为“野史”,这一名称并不是历代目录中的正式类目名称。

 

何谓史书之纪传体?

 

     纪传体是指以本纪、列传为中心的一种史书编纂体裁或体例。也是东亚史书的一种形式,是以人物为纲、时间为纬、反映历史事件的一种史书编纂体例。纪传体史书的突出特点是以大量人物传记为中心内容,是记言、记事的进一步结合。纪传体以为人物立传记的方式记叙史实。这种形式最主要的是本纪、列传两部分,本纪为一朝的编年简史,兼述帝王本人事迹。列传是各方面代表人物的传记。一般皇帝的传记称“纪”,一般人的称“传”,特殊情形的人物称“载记”。此外还有“书志”和“表”。“书志”是指记载典章制度、自然、社会、经济、文化、风俗等方面的专史。“表”是以表格方式排列历史大事,用来简要罗列错综复杂的社会情况和无法一一写入列传的诸多人物。司马迁的《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以前的史书多以编年体记述,中国的官方正史“二十四史”及其他史书,都依照《史记》体例,以纪传体编纂而成。而日本的《大日本史》也是以纪传体写成的史书。

  

何谓史书之编年体?

 

编年体是我国传统史书的一种体裁或体例。这是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编排史实,也是编写历史最早也是最简便的方法。相传为孔子编定的《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西晋时发现的先秦史籍《竹书纪年》也采用编年体。后世的一些通史,如《资治通鉴》也采用编年体。编年体史书以时间为经,以史实为纬,其优点是便于考查历史的细节,对于各时间点所发生的诸多历史事实形成全面的认识。其缺点是记事按年月份列杂陈,不能集中叙述每一历史事件的全过程,难以记载不能按年月编排的事件。

   因为编年体是中国最古老的历史体裁,故《隋书·经籍志》称之为“古史”。

 

何谓史书之纪事本末体?

 

“纪事本末体”是指以历史事件为纲的中国史书体裁或体例。这种体例每事一题,为一专篇,将分散的历史材料集中在一起,按时间先后顺序加以集中敍述,兼有编年体和纪传体的优点,详其首尾,集中表述其过程,详于记事,方便阅读。它与编年体、纪传体,合称为古代三大史体。

纪事本末体的首创者是南宋的袁枢,他的《通鉴纪事本末》就采用这种体例。其后有明代陈邦瞻的《宋史纪事本末》、清代谷应泰的《明史纪事本末》、李有棠的《辽史纪事本末》、《金史纪事本末》等。纪事本末体,既不同于编年体之以纪年为主,也不同于纪传体之以传人为主,而是以纪事为主。这种体例的优点是每一历史事件独立成篇,各篇按时间顺序编写,能够完整地反映历史事件的全过程,可补编年体与纪传体之不足。其缺点在于不能表明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

 

何谓史书之断代史?

 

断代史是指以朝代为断限的史书。东汉班固所著的《汉书》是中国第一部断代史,记录西汉一代的历史。在中国二十四史中,除《史记》外均属此体。编年体和纪事本末体的史书,以朝代为断限的,也属断代史。

断代史的主要特点是,只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分为12篇纪、8篇表、10篇志、70篇传,共100篇,80来万字。记事上起汉高祖元年,下至王莽地皇4年,共229年历史。从《史记》到《明史》的二十四史,除了《史记》以外,均为断代史。实际上,同一史书按不同标准可同时归入不同的体例。如《三国志》,既是纪传体史书,又是国别体史书,同时还属断代史史书体例。

 

何谓史书之通史?

 

通史是指连贯地记叙各个时代的史实的史书,也是在断代史基础上产生的史书,它与断代体史正好相反。如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可以称为通史。因为他记载了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时代,历时三千多年的史实;还有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也是著名的通史。

    通史具有包罗万象的特点,具有近似于百科全书的性质,并且能够给人以整体认识。

既然叫通史,就首先要求叙述的内容广泛,所有重要事件和研究课题(军事、文化、艺术)涉及内容不深,但都要涉及到。

其次要求在叙述中体现历史发展脉络或贯穿其中线索,给人一种整体的认识。所以做不到第一点至少不配称作通史,而要做到第二点是比较困难的,需要著者的才华、积淀和理论素养。同样涉及一个内容的两本通史,在这第二点上,平庸和经典的差别是显著的。

市面上很多《中国通史》和《世界通史》都是平庸的著作,虽然罗列了各个事件和课题,但对人的启发是没有多少的。

相对于断代史是限于某个时代来说,但通史却是跨时代式研究,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用现代史学的口吻,这是“大历史观”。

 

“史”与“志”的区别

 

志也称为方志或地方志,方志即四方之志的简称。方志乃一方之全史。志”即“记”,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借记物、事来表达作者的感情。 撷取日常琐事,通过细节描写,来抒情言志。

史与志的主要区别在于:一是史远而志近,有隔代编史,当代修志之说;二是史专而志广,即史主论述,志著广征;三是史以时系事而志以类系事,有史明其纲,志明其目之曹;四是史以议论为主而志以记叙为主,所谓史重探索历史规律,而志为反映历史规律。

 



[1] 阮孝绪(479年-536年),字士宗,南朝梁陈留尉氏(河南尉氏)人。南朝梁目录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