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缘实体联盟骗局梁军:中国历代君主帝王——商朝各个君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9 12:12:56

中国历代君主帝王——商朝各个君主  

2010-01-16 11:21:29|  分类: 帝王将相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以下原文转载自hubao.an的博客

商朝开国之君,军事统帅。子姓,名履。又称成汤、武汤、天乙、大乙。任商族首领17年后灭夏,又13年而卒。   

外丙

名胜。商开国君主汤之子,汤的太子太丁早死,乃立太丁弟外丙为王,是为外丙元年,伊尹摄政。外丙即位后三年卒,传位其弟仲壬。 仲壬

亦称中壬、燕壬、工壬、其壬、南壬,姓子名庸,是中国商朝的一位君王。仲壬是商汤之子,外丙之弟,《史记》称他在位四年后去世。兄太丁之子太甲继位。

伊尹   

(?~前1713)。商初大臣。名伊(另说名挚),尹为官名。一说名挚。今莘县人。出仕前,曾在“有莘之野”躬耕务农。传说他为了见到商汤,遂使自己作为有莘氏女的陪嫁之臣,说汤而被用为“小臣”。后为成汤重用,任阿衡,委以国政,助汤灭夏。汤死后,历佐卜丙(即外丙)、仲壬二王。仲壬死后,即太甲即位,汤孙太甲为帝时,因不遵汤规,横行无道,被伊尹放之于桐宫(今山西省-万荣县西,另说今河南省-虞城东北),令其悔过和重新学习汤的法令。3年后,迎回太甲复位。死于沃丁时。他为商朝理政安民60余载,治国有方,权倾一时,世称贤相,3代元老。伊尹于公元前1713年卒于亳(今山东省-曹县南),享年百岁(另说伊尹放逐太甲后,篡位自立,太甲潜回,将其杀死)。据莘县旧志记载:“莘之北门外曰伊尹田,伊尹田北八里,古有莘亭。世传伊尹躬耕处也。”又载: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东昌府知府程光珠访求古迹,亲书“莘亭伊尹耕处”6个大字,题曰:“尧舜之道,畎亩之中,圣作物睹,龙虎云风。”令知县刘萧勒石立碑,以永志之。其碑今在莘县城北单庙乡大里王村西,碑文大部清晰可辨。另在莘县古有伊尹庙,“伊庙清风”为旧时“莘县八景”之一,历代地方志乘多有记载和题咏。

伊尹以鼎烹说汤

  伊尹是商初重臣之一,原名伊挚,尹为官名,甲骨卜辞中称他为伊,金文则称为伊小臣。相传伊尹生于伊水边,成年后流落到有莘氏,以耕地为生,地位虽卑,而心忧天下。他见有莘氏国君有贤德,想劝说他起兵灭夏。为接近莘国君,他自愿沦为奴隶,充任有莘国君贴身厨师。国君发现其才干,提拔为管理膳食之官。经长期观察,伊尹终于发现,有莘氏与夏同姓,均为夏禹之后,血缘联系难以割断,况且有莘国小力弱,不足以担当灭夏重任。只有汤才是理想人选,决定投奔汤。其时汤娶有莘氏之女为妃,伊尹自愿作陪嫁缕臣,随同到商。他背负鼎俎为汤烹炊,以烹调、五味为引子,分析天下大势与为政之道,劝汤承担灭夏大任。汤由此方知伊妖有经天纬地之才,便免其奴隶身份,命为右相,成为最高执政大臣。伊尹不仅是辅佐汤夺取天下的开国元勋,还是后来三任商王的功臣,因此,伊尹在甲骨卜辞中被列为“旧老臣”之首,受到隆重祭祀,不仅与汤同祭,还单独享祀。

伊尹名挚,一说名伊,又称阿衡,保衡为官名者,夏末商初人,生卒年月不详。《墨子?尚贤》称:“伊尹为有莘氏女师仆。”师仆就是奴隶主贵族子弟的家庭教师。这可以和古希腊教育史上以教仆身份任奴隶主子弟的家庭教师相媲美。在甲骨文中有大乙(即商汤)和伊尹并祀的记载。可以说伊尹是我国第一个见之于甲骨文记载的教师。

  伊尹生于伊洛流域古有莘国的空桑涧(今洛阳市嵩县莘乐沟),奴隶出身。因后被商汤封官为尹(相当于宰相)。故以伊尹之名传世。传说,他的父亲是个既能屠宰又善烹调的家用奴隶厨师,他的母亲是居于伊水之上采桑养蚕的奴隶。他母亲生他之前梦感神人告知:“臼出水而东走,毋顾”。第二天,她果然发现臼内水如泉涌。这个善良的采桑女赶紧通知四邻向东逃奔20里,回头看时,那里的村落成为一片汪洋。因为她违背了神人的告诫,所以身子化为空桑。巧遇有莘氏采桑女发现空桑中有一婴儿,便带回献给有莘王,有莘王便命家用奴隶厨师抚养他。这一神话传说曲折地反映了伊尹是依水而生的,故命名为伊,而他的母亲就是那个采桑的女奴。

伊尹自幼聪明颖慧,勤学上进,虽耕于有莘国之野,但却乐尧舜之道;既掌握了烹调技术,又深懂治国之道;既作奴隶主贵族的厨师,又作贵族子弟的“师仆”。由于他研究三皇五帝和大禹王等英明君王的施政之道而远近闻名,以致于使求贤若渴的商汤王三番五次以玉、帛、马、皮为礼前往有莘国去聘请他。在今嵩县空桑涧西南,有个平兀如几的小山,就是世传商汤聘请伊尹的三聘台,而在城南沙沟龙头村的“元圣祠”右厢房则专修有三聘台以供后人凭吊。由于有莘王并不答应商汤聘任伊尹,商汤只好娶有莘王的女儿为妃。于是,伊挚便以陪嫁奴隶的身份来到汤王身边。

《孟子》说:“汤之于伊尹,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王。”可见伊尹又是我国第一个帝王之师。伊尹教给商汤一些什么知识呢?《孟子?万章》篇说伊尹“以尧舜之道要汤”,“而说之以伐夏救民”。其实就是教给商汤谋划灭夏的方略和治国驭民之道。

伊尹首先返回伊洛流域和夏桀王遗弃于洛河流域的元妃妹喜相交,通过妹喜了解到夏桀王内部的许多重要情报。为了测试九夷之师对夏桀王的态度,伊尹劝说商汤,决定停止对夏桀王的贡纳。结果夏桀大怒,“起九夷之师”攻汤。伊尹看到九夷之师还听夏桀的指挥,就献计商汤暂时恢复对夏王朝的贡纳,同时积极准备攻夏。

大约在公元前1711年,伊尹决定再次停止对夏王的贡纳,夏桀王虽再次起兵,但“九夷之师不起”,在政治和军事上完全陷人孤立无援的困境。伊尹看到灭夏的时机已经成熟,便协助商汤立即下令伐夏。夏桀战败南逃,汤在灭掉夏王朝的三个属国后,挥师西进,很快攻占了夏王朝的心腹地区——伊洛流域的斟寻阝,并进而定都西亳,夏朝灭亡。斟寻阝在洛阳附近的伊洛平原,今偃师二里头村与四角楼村、圪挡头村之间。西亳在今洛阳市偃师尸乡沟。此战是伊尹教给商汤伐夏战略的胜利,也是伊尹助汤建立商王朝所建立的首功。

商朝建立后,商汤便封伊挚为尹。《史记?殷本纪》皇甫谧注云:“尹,正也,谓汤使之正天下。“正天下”就是要以身作则,作天下楷模,师范天下。《尚书?君爽》引周公语说“伊尹格于皇天”,是代天言事的。他的话就等于天意,所以,可以说伊尹是太上教师。他曾说: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也。”并自称:“予天民之先觉者也,予将以斯道觉斯民也,非子觉之而谁也?”(《孟子?万章》)。伊尹以先知先觉自居,把自己的话视为最高教义用以教育人民,大有舍我岂谁的派头。可见伊尹是全国拥有最高师权的人物。  

  商汤死后,伊尹历经外丙、仲壬,又做了汤王长孙太甲的师保。传说,太甲不遵守商汤的大政方针,为了教育太甲,伊尹将太甲安置在特定的教育环境中——成汤墓葬之地桐官,并著《伊训》、《肆命》、《徂后》等训词,讲述如何为政,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可以做,以及如何继承成汤的法度等问题。在伊尹创设的特定教育环境中,太甲守桐宫三年,追思成汤的功业自怨自艾,深刻反省,“处仁迁义”,学习伊尹的训词,逐渐认识了自己的过错,悔过反善。当太甲有了改恶从善的表现后,伊尹便适时亲自到桐宫迎接他,并将王权交给他,自己仍继续当太甲的辅佐。在伊尹的耐心教育下,太甲复位后“勤政修德”,继承成汤之政,果然有了良好的表现。商朝的政治又出现了清明的局面。《史记》称“诸侯咸归殷,百姓以宁”。于是伊尹又作《太甲》三篇,《咸有一德》一篇褒扬太甲。太甲终成有为之君,被其后代尊称为“大宗”。

《竹书纪年》说伊尹放太甲是自立为天子,以后太甲潜出桐宫,杀了伊尹。这个说法是不可信的。因为在商代的卜辞中屡见致祭伊尹的记载,其地位之尊介于殷先王与先公之间,而且还有大乙(成汤)、伊尹并祀的卜辞。直到春秋时叔夷还说:“伊少(小)臣佳辅,咸有九州,处(土禹)(禹)之堵(土)”(《叔夷钟》铭),赞扬伊小臣(即伊尹)辅佐商汤取得天下。这同《尚书》、《诗经》称颂伊尹“左右商王”的功业是一致的。可见,伊尹不仅授成汤以帝王之术,辅佐成汤建立商朝,取得天下,而且对“颠复汤之刑”(《孟子?万章》)、不守成汤法度,胡作非为的太甲的教育,也是卓见成效的。在帝王教育方面,伊尹堪称典范。

据说伊尹活了一百多岁,到了太甲之子沃丁在位时,他才死去。死后葬在西亳。今偃师县西10里,汉田横墓东,离汤冢7里有商阿衡伊尹墓。1983年春,我国考古工作者在洛阳市偃师县西洛河北岸尸乡沟一带发掘的商城宫殿遗址证明此处为商都西亳。而伊尹死后葬于西亳亦无可疑。在今嵩县城南沙沟龙头村,明代曾重修过的“元圣祠”,是作为纪念伊尹生地而立的。祠堂有副对联说:“志耕莘野三春雨,乐读尼山一卷书”。上联说的是伊尹事耕桑于莘野(今嵩县莘乐沟),下联是说孔丘著书于尼山。可见古人是把伊尹和孔丘等量齐观的,一个是元圣,一个是至圣。伊尹当了商朝几个国王的相,为商王朝延续600多年奠定了坚定的政治基础,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名的贤相。后人所以尊他为圣人,就是因为他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由于商代有关伊尹的文献极缺,所以伊尹在做“师仆”时如何对奴隶主贵族子弟施教,在被封为尹后,又是怎样中宫廷施教,很难勾画出一个象样的轮廊。但他的哲学思想、教育思想,还可以从《尚书》、《孟子》、《吕氏春秋》、《史记》等书中找出一些零星的记载。

  “殷人尊神”既是商代思想的主要特点也是商代教育的主要特点。伊尹就是被称为“格于皇天”的天的代言人。“格”,也称“格人”,是人和天之间的媒介。商代 “率民以事神”在教育上的体现就是巫教。说伊尹是太上老师,就是因为他是“格于皇天”的“格人”,亦即巫师。他可以刺探天意,他可以代传天意,在《伊训》中,伊尹告诫太甲说:“惟上帝不常,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就是代天传意,说明老天爷要用降百祥奖励作善者,降百殃惩罚作不善者。就是伊尹用天命、人事、祸福对太甲的申戒,也是神道设教思想的体现。 虽然伊尹抬出皇天以先知先觉的天意代言人教育太甲,但那只是借天之威,给君权涂上神授的色彩,以统治百姓。伊尹一方面用君主若不从天意,天必警以祸殃的思想教育太甲,另方面他更重人,特别是帝王的道德修养。在《太甲》篇中,伊尹通过太甲反省的认识说:“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逭(逃)”。这句话强调的是自我修养的重要作用。伊尹还申诰太甲说:“惟天无亲,克敬惟亲。”意思是说,只有自己克敬、克明、克诚,才能取得臣民的忠和亲。他还说:“天难堪,命靡常;常厥德,保厥位。厥德匪常,九有以亡。……漫神虐民,皇天弗保。”意思是说老天爷是难以相信的,命运也是靠不住的。只有常于有德;才能保住王位。否则统治九州的权利就要失去。如果轻漫祖先和神灵,虐杀老百姓,皇天也保不了你的王位,唯一有效的办法就是“眷求一德”。“一德”就是纯一之德。虽然伊尹的整个思想体系是为神权政治服务的唯心主义,但其更重视个人道德修养,以“眷求一德”,以求天佑,以求民归于一德的思想,在当时是具有进步意义的。

在政治上,伊尹主张“居上克明,为下克忠”。做国王的要“惟亲厥德,终始维一,时乃日新”。就是说要始终如一的注意自身道德修养,不断更新自己的道德意识,使自己“时乃日新”,处于时时追求新的的状态中。他还强调“任官惟贤材,左右惟其人”。主张尊贤、用贤,用人适当。他强调“臣为上为德。为下为民”。就是做大臣的要上对天子负责,下保庶民安定。并视此为大臣之职。

  在教育上,伊尹认为“习于性成”。就是说人的性格、品质是在日常生活行为的习惯培养中形成的。他还说过“慎终于始”的话,可以推知他在做“师仆”时一定是十分重视幼儿的起始教育的。从他放太甲于桐宫,并著训词以促太甲觉醒的教育实践看,他已经懂得并自觉地创设特殊环境教育太甲。这说明,他已看到了环境在教育中的作用。太甲改恶从善,伊尹立即亲自到桐宫迎太甲还朝当政,并著书加以褒扬,这一教育实践,至少说明伊尹对太甲的激励是适时的。这叫惩恶于前,奖善于后。正确运用奖惩实施教育,这一思想即使在今天也仍不失为教育方法之一。

伊尹对于道德教育是尤为重视的。这从太甲改恶从善后向伊尹作反省检讨的话中可以看到。太甲向伊尹拜手稽首检讨说:“我小子不明于德,自己的根底很不象我爷爷成汤。结构是欲败度,纵败礼,败坏了爷爷的法典,很快使灾难降于我身。老天爷作孽还可以补救,自己作孽可就没有了逃路。我过去违背师保您的教训,……只是由于你的教育、挽救,才使我知道做人、称王要善始善终。”伊尹向太甲回拜时继续教育太甲要“修厥身,允德协天下”。在《咸有一德》中,伊尹用夏朝所以灭亡是因为“夏王弗克庸德”,商汤所以能代夏而立是曲于汤王“眷求一德”的历史事实教育太甲。告诉太甲,商朝所以称王天下,不是苍天偏爱商王,而是老天爷保佑有德的人,不是商王哀求于老百姓,而是老百姓愿意归顺有德之王。在伊尹看来,失德则失天下,求于一德,则能得到天的佑助而得天下。他把帝王的道德教育亦即修德、修身看成是关乎国家存亡兴衰的大事,所以处处强调“惟新厥德,终始如一。”在道德教育中,他强调“居上克明,居下克忠,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就是说要求居上的商王要克诚克明,明断是非;居下的臣民对君上要克诚尽忠。修身的原则是不求全责备他人,对自己则要经常检点不及他人处,做到自我完善。“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这种道德修养的方法在今天仍不失其教育意义。运用历史的经验教训,教育当代的人,这是伊尹在进行道德教育中的一个有效方法。

在道德上,伊尹主张“德无常师,主善为师”。就是说谁能积众善之德,谁就可以为师。对于德和政的关系,伊尹说:“七世之庙可以观德,万夫之长可以观政”。意思是说德、政是否修到以德兼众善以一贯之的程度,这要从万民是否悦服今王和后世是尊祀七庙上得到验证。可见伊尹是主张德政的。

伊尹的一生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军事、文化、教育等多方面都做出过卓越贡献。《汉书?刑律志》伊、吕并书,称赞其治国和军事才能。杜甫诗云:“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也是从这个角度评价伊尹的;苏东坡著《伊尹论》则更从政治角度称赞他是“辨天下之事者,有天下之节者”。夸赞他不以私利动心,“故其才全,以其全才而制天下,是故临大事而不乱”。当代的教育史家毛礼锐、沈灌群等称他“在帝王教育方面堪称典范,在殷代政治舞台上,也是一名重要角色”。在今嵩县元圣祠题诗云:“五谷丰登时不碱,亿万斯年存古迹”。伊尹的名字和他对历史的贡献将继续留传千古。

太甲

商太宗太甲(生年不详,一说前1557年去世),为汤嫡长孙,太丁子,姓子,名曰至,是商朝第四位国王(公元前1582-公元前1570),叔懿王仲壬病死后继位。共在位12年,一说23年,病死,葬於历城(今山东省济南市)。庙号太宗,谥号文王。

太甲在位初年,任用伊尹为相,商朝比较强盛。可是太甲三年时,太甲开始按照自己性子办事,以残暴的手段对付百姓、奴隶,伊尹便把他放逐到桐宫。根据《史记》所记载,3年后,伊尹见太甲改过自新,便郑重的将政权交给他。太甲复位后,沉痛接受教训,成为了一个勤政爱民、励精图治的圣君。太甲庙号为太宗。 N{ Z H  

  不过,另一本史书《竹书纪年》对此却有不同的描述:伊尹放逐太甲后,自立为王,7年后,太甲潜回都城杀掉篡位的伊尹,杀死伊尹后复位。并改立伊尹的儿子伊陟和伊奋继承伊家。根据出土的甲骨文显示,直至商朝末年,商朝仍然坚持对伊尹的祭祀,因此《竹书纪年》的记载有可疑之处。

  太甲,由四朝元老伊尹辅政,伊尹连写了《肆命》、《祖后》等几篇文章,教导太甲遵照祖先的法制,努力做一位明君。在伊尹的督促下,太甲在继位后的头两年,其表现还过得去,但从第三年起就不行了,他任意地发号施令,一味享乐,暴虐百姓,朝政昏乱,又亲自破坏汤制定的法规。伊尹虽百般规劝,他都听不进去,伊尹只好将他送到商汤墓地附近的桐宫,(今河南省偃师县西南)居住,让他自己反省,史称“伊尹放太甲”。

太甲住在桐宫,见祖父身为开国君王,坟墓却十分简陋,又从守墓老人那里了解到祖父的许多艰苦创业,仁厚省俭的旧事,对照自己的所作所为,感到确实不像话,便暗暗内疚,决心痛改前非,开始在桐宫关心孤老,遵守法制,与人为善。

  三年后,伊尹见太甲真心悔过,十分高兴,便带领文武大臣,携带王服,冠冕,迎接他回到亳都,还政於他。从此,太甲以自己过去的失足为鉴,早朝晏罢,勤政爱民。遵守汤制定的法律,将天下治理得井井有条,商朝也逐渐繁荣起来,伊尹见太甲成为明君,更加高兴,特地写了一篇《太甲训》的文章来赞扬他,称他为太宗。

沃丁

亦称羌丁,姓子名绚,是中国商朝的一位君王。他是太甲之子,太丁之孙。沃丁继父太甲即位,传说在位29年(公元前1570-公元前1541)。在位期间,辅政功臣伊尹去逝。沃丁死后,由弟太庚即位。谥号昭王。

太庚

又作大庚,误称小庚。姓子名辩,是中国商朝的一位君王。他是沃丁之弟,太甲之子。继沃丁而即位,在位25年(公元前1541-公元前1516),他死后由子小甲(一说为太庚之弟)继位。谥号宣王。

小甲

姓子名高,是中国商朝的第7位君王。《史记·殷本纪》说他是太庚之子,也说他是太庚之弟。在位36年(一说17年),今认为17年(公元前1516-公元前1499)。小甲在位时,商代以毫为都,小甲死后,弟雍己继立,商朝始衰。谥号敬王。

雍己

商代天子,为商朝第8位国王,为商王小甲之弟,商王太戊之兄。商王小甲死后即位,在位12年,荒废政事,商朝开始衰落。死后由弟太戊继位。

太戊

姓子名密。商第9位国王(公元前1486-公元前1411)。汤五世孙,太甲孙。死后追谥为中宗。甲骨文作大太戊、天戊,为商王太庚之子,商王小甲、雍己之弟。这个太戊继位时还是个少年,不勤于国政,整天只图享乐。在他继位第七年时,王宫的庭院里长了一棵桑树,长棵桑树没什么奇怪,奇怪的是这棵桑树下又长出了一棵楮树,七天的时间里就疯长了,长得很大。这本来是植物生长过程中的偶然现象,换现在也不作为怪,人类生的怪物都多更何况植物,可是在商代的时候人还没有植物学知识,就把它看作是妖魔鬼怪。这个少年国王很怕。他的大臣伊陟(估计是伊尹的后代书上没有考证)就说:臣听说妖怪胜不过德,大概大王在治理朝政上有什么缺德之处,所以才会出现妖怪。如果善政修道,以德治民,自会免除祸害。这太戊一听有道理,果然一改前非,勤于朝政,修德治国。而这种不是正常生长的共生树木,长到一定时候会自然枯死。太戊以为是自己修德治国以德压妖的结果,就更相信了。据古书上记载太戊在位75年,是商王朝在位最长久的。太戊勤政修德,治国抚民,颇有振作。任用伊陟、巫咸掌握国政。国政大修,各小国又纷纷归顺,商朝中兴,《史记》故称太戊在位时,举贤人伊陟、巫咸为丞相,天下大治,诸侯归附。病死,葬于内黄(今河南省内黄县南30里处)。故后代尊称他为中宗。 谥号景宗。 商中宗陵为商代第九代王太戊的陵墓,位于内黄县城西南15公里,商中宗陵是我国古老皇陵之一,也是我国目前唯一的一处商王陵。汉代建陵,唐代续修,宋太祖开宝七年复修,明、清多次修葺增建。  

  商中宗陵坐北面南,占地百亩,围墙筑高墙,前后分区,规模宏大,布局奇特。前区为陵墓区,后区为祭祀区,中间甬道为中轴线,直通拜殿,甬道东为太戊陵,西为嫔妃墓,历代王朝祭祀不绝。陵内宋开宝七年(公元947年)所立《大宋新修商帝中宗庙碑》高耸雄伟,通高7.2米,宽1.6米,厚0.59米,由翰林梁同翰撰写,碑有铭有序,雕刻精湛,字迹清晰,笔法变化多端,妙趣横生,刀工娴熟,骨刀坚凝,堪称一绝。

商中宗陵是以陵寝陵园、碑碣为特色,极具历史文化价值和旅游观光价值的寻根祭祀之圣地。 )  

仲丁

商朝国王。仲丁,姓子名庄。生卒年不详。商王太戊子。太戊死后继位。在位13年(一说11年),病死,葬于狄泉。仲丁于己未年即位,仲丁元年,自亳迁都于嚣。(今河南省郑州市附近,一说在今河南省荥阳县东北)。当时,东南方的夷族兴起,仲丁六年,其中的蓝夷进攻商朝,仲丁出兵击退蓝夷。仲丁死后,诸弟争夺王位,造成继承上的九世之乱,商朝一度中衰。仲丁死后,其弟外壬即位。  

外壬

在甲骨文中被称作卜壬,姓子名发,商朝第十一任的国王。外壬,生卒年不详。商王太戊子,商王仲丁弟。仲丁死后继位。在位15年,病死,葬于狄泉。仲丁死后,外壬成功地夺取王位,并向诸弟妥协,造成了商王朝继承上的混乱,史称九世之乱。商朝开始衰落。外壬死后,由其弟河亶甲继位。

河亶甲

姓子名整,生卒年不详,商王太戊子,商王仲丁、外壬弟,外壬死后继位,在位9年,病死后葬于相(今河南省内黄县境内)。河亶甲在位时,商朝又再度衰落,他曾迁都于相,又曾出兵征伐东南方的兰族和班方。

祖乙

生卒年不详,中丁子,一说为河亶甲子。又称且乙,姓子名滕(一作胜),中国商朝第十四任国王。河亶甲病死后继位,在位75年,病死,葬于狄泉。祖乙在位时,迁都于邢(又称耿,今河南省温县东)。他几次出兵平服了兰夷、班方等国,解除了东南方的夷族对商的威胁,国运再度中兴。甲骨文中称他为中宗祖乙,和大乙、太甲合称为“三示”(意为三位功勋卓著的祖先)。《史记·殷本纪》称他为河亶甲之子,但甲骨文记载他是仲丁之子。他在位时商朝再度兴盛。《太平御览》引《史记》称他在位十九年。《竹书纪年》称他的庙号为中宗。《今本竹书纪年》称祖乙在位期间,将国都由相迁至耿,后又迁都于庇。

祖乙,姓子名祖乙,一名滕,河亶甲的儿子。在位19年,即位后迁都于庇,商朝的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商朝又兴盛起来。当时,天气风云的不测,使他很苦恼。一个名叫阿衡的大臣,为讨好祖乙,奏称要设天台敬祭天神。祖乙认为有理,便带领百官去祭天,却无济于事。万年知道后,忍不住就带着日晷和漏壶去见皇上,对祖乙讲清了日月运行的道理。祖乙听后龙颜大悦,感到有道理。于是把万年留下,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筑起日晷台和漏壶亭。并派了十二个童子服侍万年。祖乙对万年说:"希望你能测准日月规律,推算出准确的晨夕时间,创建历法,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有一次,祖乙传旨要阿衡去了解万年测试历法的进展情况。当他登上日月坛时,看见天坛边的石壁上刻着: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复始从头来。草木枯荣分四时,一岁月有十二圆。  

  阿衡见此,知道万年的历法已研究成功,心中忐忑不安。他万分惧怕万年因创建历法而得宠,国君会怪罪自己提出祭祀天神的主意。于是,他阴谋策划,派了一个刺客去除掉万年。刺客攀上日月阁,见万年正在阁上观察星斗,便张弓搭箭,准备射死他。谁知,刺客被卫士发现,被当场缉拿。祖乙知后,惩处了阿衡,亲自登上日月阁看望万年。万年指着天象,对祖乙说:"现在正是十二个月满,旧岁已完,新春复始,祈请国君定个节吧。"祖乙说:"春为岁首,就叫春节吧。"冬去春来,年复一年。后来,万年经过长期观察,精心推算,制定出了准确的太阳历。当他把太阳历呈奉给继任的国君时,已是满面银须。国君深为感动,为纪念万年的功绩,便将太阳历命名为"万年历",封万年为日月寿星。以后,人们在过年时挂上寿星图,据说就是为了纪念德高望重的万年的。春节由此而来。

祖乙即位后,《史记》说:“祖乙迁于邢。”邢就是耿都,在今河南省温县东。祖乙迁耿不久,黄河发生大涝,结果冲毁了都城。当时辅佐朝政的是巫咸的儿子巫贤。司马迁说:“帝祖乙立,殷复兴,巫贤任职。”巫咸是太戌时的名臣,巫贤则是祖乙的名臣,在复兴商王室的过程中功劳很大。当耿都被大水冲毁后,巫贤建议迁都于庇(今山东鱼台),祖乙采纳了他的建议。所以《古本竹书纪年》中说:“祖乙滕即位,是为中宗,居庇。”与《史记》并不矛盾。

庇都靠近大彭国,彭伯忠心于商王室,是商王朝很好的屏障。同时,庇地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富,有利于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所以,迁都后商朝的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商王室又兴盛起来。

祖乙是一位很有作为的君主,孟子把他列入了商朝的“贤圣之君”。《孟子·公孙丑上》说:“由汤至于武丁,圣贤之君六、七作。”其中包括商汤、太甲、太戊、祖乙以及后来的盘庚、武丁。《晏子春秋·内篇谏上》也说:“汤、太甲、祖乙、武丁,天下之盛君也。”

据说“春节”和“万年历”是祖乙时的樵夫万年发明的,并且说万年还发明了“日晷仪”和“漏壶”,用以计时。这种说法只是一个传说而已,是没有根据的。因为我国关于“日晷仪”的文献记载最早见于《隋书·天文志》,其中提到袁充于隋开皇十四年(公元595年)发明的短影平仪,即地平日晷。而“漏壶”的使用据《周礼》记载,夏朝时就有了。

祖乙在位十九年,死后由祖辛继位。 

祖辛

姓子名旦。生卒年不详。商王祖乙子。祖乙死后继位,在位16年,病死,葬于狄泉。死后由其弟沃甲即位。

 

姓子名逾。生卒年不详。《世本》作开甲,商王祖辛弟。祖辛死后继位。在位25年(一说5年),病死,葬于狄泉。沃甲死后,祖辛之子祖丁即位。

祖丁

在甲骨文中作且丁,姓子名新,中国商朝第17位国王。商王祖辛之子,前任国王沃甲之侄,根据《竹书纪年》,定都于庇,在位共九年(一说32年),死后由侄子(一说堂弟,即商王沃甲之子)南庚即位。   

南庚

生卒年不详,商朝国王。商王沃甲子,商王祖丁堂弟,祖丁死后继位,在位25年,病死,葬于狄泉。

南庚在位时,商朝国运再度衰落,后迁都于奄(今山东省曲阜县)。死后由祖丁之子阳甲继位。

阳甲

生卒年不详。阳甲在甲骨文中称象甲,姓子名和,是中国商朝的第十九位国王,商朝国王祖丁之子,后任国王盘庚之兄,南庚死后继位。在位7年,病死,葬于狄泉。阳甲在位时,商朝内乱不止,奴隶主贵族之间相互残杀。阳甲已无法控制局面。定都于奄,在位共四年,曾西征丹山戎,在位期间,商朝再度衰落,诸侯不朝。

盘庚

甲骨文做般庚,,名旬,生卒年不详。祖丁子,阳甲弟。阳甲死后继位。商代第20位国王,根据《夏商周年表修正》,在位28年(前1300-前1277年在位)。于在位的第三年(前1298年)迁都于殷。是一位很有作为的国王。病死,葬于殷(今河南省安阳县小屯庄)。

盘庚即位时,商朝经过几代内乱(即九世之乱),政治腐败,贵族奢侈,王室内争激烈,阶级矛盾尖锐,加上天灾频繁,面临着严重的危机,盘庚为了挽救商王朝的衰亡,决定放弃原来的都城,迁都到荒芜的殷,以抑制贵族的奢侈,缓和阶级矛盾,并减经些自然灾害。在此之前,商民族已经经历了十几次的迁徙。有时是因为土地荒芜,有时因为河水泛滥,有时因为外族奇袭,有时因为内部矛盾。为了缓和社会矛盾,摆脱政治困境,他不顾一些贵族的反对,决心选择一个有长远发展前途的地方重振朝纲。当他得知安阳(当时称北蒙)一带土肥水美,山林有虎、熊等兽,水里有鱼虾时,就决心到此来发展。为了动员迁都,他曾发表一个重要的演讲。“星火燎原”一词即由此次演讲内容凝练而成。贵族们竭力反对迁都,盘庚就发布文告,严厉命令他们服从,终于,马萧萧,车辚辚,他率众西渡黄河,来到了安阳,史称“盘庚迁殷”。迁到殷后,他又以强硬手段制止了贵族们搬回旧都的企图。《尚书·盘庚》就是他在迁殷前后的的讲话记录。他还提倡节俭,改良风气,减轻剥削,终于安定了局面。奴隶的血汗劳动,使殷发展成为一个十分繁荣的都市,此后270多年,商的都城一直在这里,商朝也被称为殷朝殷商。

  商王阳甲之弟,汤第九代孙。在盘庚以前,商王朝政局混乱,统治阶级豪华奢侈,王朝的统治出现了危机。盘庚继位以后,决定把都城从奄(今山东曲阜)迁到殷(今河南安阳),遭到贵族的反对。但是盘庚决意迁都,并作书告谕,违者重惩。于公元前1298年迁都以后,执行比较开明的政策,人民安居乐业,文化发展,社会富足繁荣,商王期从此中兴。故商又可称为殷或殷商。

小辛

商朝国王,姓子名颂,商王盘庚之弟,商王祖丁之子。盘庚死后继位。相传在位21年,病死,葬于殷。小辛继位后,放弃了盘庚的治国之策,商朝国运又一次衰落。

武丁

(公元前1250—1191年在位),军事统帅。子姓,名昭。商王小乙之子。相传少年时期遵父命行役于外,与平民一同劳作,得以了解民众疾苦和稼穑艰辛。继位后,勤于政事,任用工匠出身的傅说及甘盘、祖己等贤能之人辅政,励精图治,使商朝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得到空前发展。出土的武丁时期甲骨卜辞有“中师”之名,当是开创军队以“师”为最高建制单位,也有认为是初建右、中、左三师。鉴于方、土方经常侵扰商朝边地和属国,甚至联合威胁商西北边安全,乃采取各个击破之策,多次遣将发兵进攻,又亲自统兵出征,终将方、土方征服。用长达三年时间平定鬼方。发重兵击败羌方,俘获大批羌人充为奴隶(见武丁攻西北部族之战)。统兵南征,深入荆楚之地,击败荆楚军,俘获甚多。还出兵征伐夷方、巴方、蜀及虎方等。对周边方国、部族的战争,拓展了商朝版图和势力范围,促进了中原地区与周边部族的经济、文化交流,使商朝成为西起甘肃,东至海滨,北及大漠,南逾江、汉流域,包含众多部族的泱泱大国,史称“武丁中兴”。在位59年而卒,被追谥为高宗。

中国文明究竟起源于何时,这是一个至今仍争论不已的问题。国际史学界一直不承认中国古书文献中的第一个朝代——夏朝的存在。我认为商代以前可能已经有文明,但至多是一些不成熟,缺乏连续性的文明,目前考古学所能证实的第一个比较成熟的文明是我们从殷墟的古迹中看到的,也许,这些青铜器、甲骨文、商代建筑体现出来的文化,正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原点。

  在这其中,一位帝王的地位显得格外突出。在叙述他之前,我们先来看看商朝的发展。自文献记载中的商汤开国后,商朝曾经历过一段时间的稳定发展,但从仲丁时代开始商朝的统治阶层多次发生“弟子或争相代立”的事件,史称“九世之乱”。到盘庚继位,决定以迁都来化解政治危机,他选择了“左孟门而右漳、滏,前带河,后背山”的殷(在现在的河南安阳郊区)作为新都所在。从此,商朝的首都固定了下来,进入了历史上的“殷墟时代”……

经过盘庚、小辛、小乙三代的短暂统治之后,商朝进入了它历史上的顶峰——武丁时代(历史上称为“武丁中兴”,但实际上,这个时代的成就远远超过之前的任何一个时代)。商王武丁,庙号高宗,在位59年(这在平均寿命不高的商代,确实是个奇迹)。他年轻时代被父亲小乙派到民间劳动体验生活,得以了解民间疾苦和稼樯艰辛。公元前1250年继位,但即位后前三年一直不理朝政,“天下都听不到君主的声音”(有一种说法,认为他“三年不鸣”的原因是为父服丧,但这种说法颇不可信)。

公元前1247年,据说武丁得到一个梦的启示,在民间找到一个筑墙的奴隶,将他任命为宰相,这个人就是历史上鼎鼎有名的傅说。武丁在傅说和甘盘等贤臣的辅助下,励精图治,力求巩固统治﹐增强国力﹐使商王朝得以大治。在武丁时代,开始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官僚机构,并组成了一支相对固定而庞大的军队。

内政巩固之后,武丁就开始了大规模的征服。首先是迫使周边时叛时服的小邦完全臣服,接着攻打今山西南部、河南西部一带的小邦甫、衔、让等,扩大了版图。这时西北的少数民族鬼方、羌方和土方日益强大起来,成为中原王朝的心腹之患,也成为武丁对外用兵的重点,其中对鬼方的战争就持续了三年。经过多年的战争,终于打败了这些国家,解除了威胁。武丁还开拓南疆征服了荆楚地区的夷方、巴方、虎方等。到武丁末年,商朝已成为西起甘肃,东到海滨,北及大漠,南逾江汉,包含众多部族的泱泱大国,实际上奠定了秦始皇之前华夏族大体上的疆域。

  为了控制广大被征服的地区,武丁把自己的妻、子、功臣以及臣服的少数民族首领分封在外地,被分封者称为侯或伯,开了周代分封制的先河。其中周人的祖先就是在武丁时代被征服被接受了商的封号。 }XSfst5-H  

  中华文化的显著特征——祖先崇拜在这个时代已经定型。而对卜辞的迷信,也发展到了极至。这个时代流行用活人祭祀(主要来源可能是战俘),一次祭祀仪式用上百人做牺牲的记载就有多次。

在目前殷墟所发现的商代甲骨文和青铜器中,相当大部分是来自武丁时代,“青铜器之冠”司母戊大方鼎就是武丁时代的杰作。在这些古物中,一位传奇女性——妇好所占的分量也不小。她是武丁的第一个王后,多次亲自带兵出征,征服了20多个小国,是武丁时代开疆拓土的头号功臣。武丁晚年后妃众多,以至引起宫廷内乱,逼死他的儿子孝己,公元前1192年,武丁去世,由子祖庚继位。在武丁之前,商朝的王位继承以兄死弟继为主,从武丁开始,逐渐确立了父死子继的制度.

在中国历代文献中,武丁只是商代后期一个比较重要的王。但到目前为止,炎黄、尧、舜、禹、汤毕竟都只是古书中影影绰绰的人物。夏朝和商朝前期的王都迁移不定,盘庚迁殷第一次确立了长期的王都,到武丁时期,甲骨文发展成熟,青铜时代进入它的盛期,武丁建立了一套成型的官僚机构和一支稳定的军队,他的南征北战为华夏初步奠定了疆域,并在此基础上完善了分封制度。而武丁长达59年的稳定的统治是这个繁华时代的政治基础。一切似乎都在表明,武丁时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关键时期,是中华文明许多特征的源头。随着考古学发现的增加,这个时代的重要性越来越被人认识到。 

武丁是盘庚之弟小乙之子,即盘庚之侄。他年幼时,小乙曾让他到民间生活了一段时间,深知民众生活的艰难困苦。他即位以后,兢兢业业、不敢荒宁,励精图治,决意振兴大业。他四出征伐,对鬼方、土方、羌方、人方、虎方等方国进行征讨,战争的规模不小,往往动用数千兵力,最大的一次发兵一万三千人。在这些征战中,商王征服了许多小国,扩大了领土,也捉获了大量俘虏。武丁时期的文化遗存相当丰富,宫殿、墓葬、作坊等遗存都有发现。代表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青铜业,有了突破性进展,如铜、铅、锡三元合金出现了;分铸技术已被广泛运用;青铜器生产数量大增,还出现了司母戊大方鼎、偶方彝、三联这样的重器。武丁之世在青铜业方面取得的成就,表明中国青铜时代进入繁荣时期。此外,在纺织、医学、交通、天文等方面,也都取得不小成就。武丁开创的盛世局面,为商代晚期社会生产的发展乃至西周文明的繁盛,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妇好是商王武丁60多位妻子中的一位,即祖庚、祖甲的母辈“母辛”,生活于公元前12世纪的前半叶武丁重整商王朝时期,是我国最早的女政治家和军事家。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有据可查的女英雄。

祭天祀祖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史前时期的考古中曾一再发现这类遗存。随着农业的出现,人们为祈求风调雨顺的好年景而产生对天崇拜。它是自然崇拜中的一种。祖先崇拜又叫灵魂崇拜。它源自对先人怀念,把梦中的情景理解为先人的灵魂作祟而产生。人们祭祀祖先,为的是求得先人的保佑。夏代开始的家天下局面,使原始宗教的内容发生很大变化。由于帝王是世上最高的统治者,为了维护他的统治,就把祖先崇拜与自然崇拜结合起来,创造了天或上帝这样的至上神。从文献中可以知道商代有“天”这个神,1899年因一个偶然的机会发现的商代甲骨文,把湮埋了三千余年的古老文字重新呈现在世人的面前并让人们识读。甲骨文的发现,使商代的存在无可争议,并使商代历史成为信史。安阳殷墟出土的十五万片甲骨卜辞,记录了商代社会中发生的许多事情。经过几代人的整理和研究,揭示了它所包藏的丰富内容,为研究商代历史开拓了重要的途径。甲骨文中则有“帝”或“上帝”。所以商汤伐夏桀时说,“有夏多罪,天命殛之”、“夏氏有罪,子畏上帝,不敢不正”,打出“天命”的旗号,鼓动军士和同盟者去执行上帝的意志,奋勇讨伐。但天上的上帝与地上的下帝(商王)是相对的。为了执行上帝的意志,下帝通过巫与上帝沟通。商王在祭祀祖先时,用五种祀典,对上甲以后的祖先轮番地、周而复始地进行。安阳殷墟王陵区的祭祀场中发现了上千个祭祀坑,武丁时一次使用人牲达数百人。这种情况反映了商王对祖先崇拜的重视,因为上帝既是至上神,又是宗祖神。

武丁死后,他开创的太平盛世,没能长久延续下去。祖庚、祖甲以后诸王,特别是帝乙帝辛时期,国内矛盾十分尖锐,四方诸侯也起来反叛。面对这种情况,商王帝辛(纣)不思改变,不听忠谏,一味追求骄奢淫逸的生活,进一步激化了国内矛盾。同时,他穷兵黩武,调集大军征伐东夷,加重了民众的负担,也使国内兵力空虚。周武王的大军打到商郊牧野,商纣王才组织力量,仓促应战。结果,商王的军队毫无斗志,“前徒倒戈”,为武王的军队开道。帝辛看到大势已去,逃到鹿台,拿出珠玉宝货自焚而死。商王朝就此灭亡。

商历代国王

商汤—外丙—仲壬—太甲—沃丁—太庚—小甲—雍己—太戊—仲丁—外壬—河亶甲—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阳甲—盘庚—小辛—小乙—武丁—祖庚—祖甲—廪辛—庚丁—武乙—太丁—帝乙—商纣 P5#r,: zL  

  商政治制度

商王朝的职官有中朝任职的内服官和被封于王畿以外的外服官之别。内服官中又分外廷政务官和内廷事务官。最高的政务官,是协助商王决策的“相”,又称“阿”、“保”、“尹”。王朝高级官吏统称卿士。三公,则是因人而设的一种尊贵职称、并不常设。另外有:掌占卜、祭祀、记载的史,掌占卜的卜、掌祈祷鬼神的祝,掌记载和保管典籍的作册(又称守藏史、内史),武官之长的师长,乐工之长的太师、少师。内廷事务官是专为王室服务的官员,主要是总管的宰和亲信的臣。臣管理王室各项具体事务,有百工之长的司工,掌粮食收藏的啬,掌畜牧的牧正,掌狩猎的兽正,掌酒的酒正,掌王车的车正,为商王御车的服(又称仆、御),侍卫武官亚,卫士亚旅,掌教育贵族子弟的国老,掌外地籍田的畋老。外服官主要有方国首领的侯、伯,有为王朝服役的男、有守卫边境的卫。

商代在实行贡纳制度的同时,还有劳役租“助”,就是要求农人助耕公田(籍田),收获皆为统治者所得,其比例约占农人收获的十分之一。殷纣王加征赋税,用以充实鹿台和巨桥。

  商朝的政治理念是神权观念笼罩下的政治思想,商代统治者「尚鬼」、「尊神」。所奉行的最高政治原则,就是依据上帝鬼神的意志治理国家。

商经济文化

商人从一开始就是一农业为主的民族,商汤曾派毫人帮助葛人种地。甲骨卜辞中多次见到“其受年”(能获得丰收吗)的问语,反映商朝统治者对农业的重视。在畜牧业在商代出土的除了有六畜的遗骸外,还有象骨,说明当时北方还有训象。并且掌握了猪的阉割技术,开始了人工养淡水鱼。手工业全部由官府管理,分工细,规模巨,产量大,种类多,工艺水平高,尤以青铜器的铸造技术发展到高峰。成为商代文明的象征。而且商朝人已经发明了原始的瓷器,洁白细腻的白陶颇具水平,造型逼真,刻工精细的玉石器表现了商代玉工的高超技艺。丝织物有平纹的纨,绞纱组织的纱罗,千纹绉纱的縠,已经掌握了提花技术。

  商代农业和手工业的进步促进了商品交换的发展,出现了许多牵着牛车和乘船从事长途贩运的商贾。到商代后期,都邑里出现了专门从事各种交易的商贩,吕尚就曾在朝歌以宰牛为业,又曾在孟津卖饭。

自商代起,中国音乐进入了信史时代。民间的音乐和宫廷的音乐,都有长足的进步。由于农、牧ˋ手工业的发展,青铜冶铸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从而使乐器的制作水平飞跃,大量精美豪华的乐器出现了。乐舞是宫廷音乐的主要形式。可考证的有《桑林》、《大护》,相传为商汤的乐舞,为大臣伊尹所作。从事音乐专业工作的,主要有“巫”、音乐奴隶和“瞽”三种人。有关商朝的民间音乐的材料很少,《周易·归妹上六》和《易·屯六二》就是商代的民歌。

商代甲骨文兼有象形、会意、形声、假借、指事等多种造字方法,已经是成熟的文字。在出土的甲骨卜辞中,总共发现有四千六百七十二字,学者认识的已有一千零七十二字。甲骨文因刻写材料坚硬,故字体为方形。而同时的金文,因系铸造,故字体为圆形。

商科学发展

天文:商代日历已经有大小月之分,规定三百六十六天为一个周期,并用年终置闺来调整朔望月和回归年的长度。商代甲骨文中有多次日食、月食和新星的记录。

数学:商代甲骨文中有大至三万的数字,明确的十进制,奇数、偶数和倍数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计算能力。

光学知识在很早就得到应用,商代出土的微凸面镜,能在较小的镜面上照出整个人面。

商朝国王,姓子名跃,公元前1191年即位,在位约7年,他是商朝著名国王武丁的次子,病死,葬于殷。祖庚有长兄祖己,因受后母诬陷,被父亲武丁逐出京城,后含冤而死。三弟祖甲为后母所生,为表示不愿与兄长争夺王位,便暗暗地离宫出走,武丁病死,祖庚得以继位。祖庚死后,三弟祖甲继位。

 

祖甲

商朝国王,姓子名载,生卒年不详。商王武丁第三子,商王祖庚之弟,祖庚死后继位,在位33年,病死,葬于殷。商代鼎盛时期,高宗武丁偏爱幼子祖甲,打算废太子祖庚而改立祖甲。祖甲认为这是违礼之举,不可强行废立,否则就可能重演“九世之乱”的局面,因此他效法武丁当年之举,离开王都,到平民中生活。武丁死后,由太子祖庚继承王位。这使祖庚非常感动,使立祖甲为王位继承人,祖庚即位7年左右病死,祖甲这才回到王都继承王位。为了报效祖先功德,商人盛行祭祀,但所祭对象和顺序都很零乱,没有一定的规矩。祖甲即位后,创造了“周祭”之法,具体方法是:从每年第一旬甲日开始,按照商王及其法定配偶世次、庙号的天干顺序,用羽、彡、三种主要祭法遍祀一周。周祭以旬为单位,每旬十日,都依王、妣庙号的天干为序,致祭之日的天干必须与庙号一致。如:第一旬甲日祭上甲、乙日祭报乙、丙日祭报丙,直至癸日祭示癸;第二旬乙日祭太乙(汤)、丁日祭太丁;第三旬甲日祭太甲、丙日祭外丙。如此逐旬祭祀,一直祭到祖甲之兄祖庚。用一种祭祀法遍祭上甲到祖庚的先工先王,需要九旬。祭毕,再分别用另两种祭法遍祀,直到全部祭遍为止。周祭之法,使殷人的祭祀系统更为严密规范,因此盛行于商代后半期,并逐渐达到最高峰。祖甲创立的周祭之法是祖先崇拜和宗教制度的最好体现。在上古文明中,各大民族都有自己的祭祀体系,周祭之法和古巴比伦、古埃及的祭祀法各不相同,是中国古代特有的祭祀系统。

廪辛

姓子名先,商朝国王。生卒年不详。商王祖甲子,祖甲死后继位,在位6年,病死,葬于殷。

廪辛在位期间,西方一些方国部落不断攻扰商朝,廪辛发兵多次征伐,还征调卫、虎、受等几个部落出兵攻打。但是,始终没有将方国部落征服。廪辛死后,由其弟康丁继位。

康丁

商朝国王,姓子名嚣,《史记·殷本纪》误作庚丁,他是商王祖甲之子,商王廪辛之弟。廪辛死后,于前(1148年是错的)(应为1219年)继位,在位仅1年,死,葬于殷。他死后,由其子武乙继位。他在位时,羌方在今陕、甘一带重又崛起,屡犯商王朝,常使商戍军遭到很大损失,成为商王朝欲用兵的重点。商王针对羌方武装力量强悍等特点,战前进行了全面的谋划和布置,一面命戍军暂避敌锋,待机而动,一面组织精锐部队适时增援抗击羌方进犯。由于采取积极防御策略,康丁时抗击羌方的战争取得最后胜利,擒杀羌方伯,占领羌方部分土地,并派出与王族关系密切的逐、何等五族戍守。但羌方并未被攻灭,成为隐患。

姓子名瞿。商王康丁之子,康丁死后于前1147年继位,在位35年,卒于公元前1113年,死后由其子太丁(也作文丁)继位。传说被雷击而死于渭水流域,一说死于战事,葬于殷。

  武乙在位时,巫教势力极大,经常假借天意钳制商王的行动,武乙便想方设法打击巫权。有一次,他命工匠雕了一个木偶,状貌威严,冠服齐整,称作天神。他约天神和他赌博,又命令一个臣子代替木偶,作为天神来与他赌博,臣子怕武乙,步步退让,以大输而告终。武乙推局指着木偶大笑说:“你既然是天神,怎么会输给我,如此不灵验,不配称天神。”还命令左右痛打木偶。

又有一次,武乙命人制作了一只皮袋,盛满兽血,挂在树枝上,他亲自挽弓仰射,射破皮袋,兽血喷出,武乙掷弓大笑说:“今天,天被我射了一个窟窿。”

经过种种斗争,终于使巫权大为降落,王权大为上升。

当时,西方的旨方和羝方联合攻打商朝,武乙出兵征伐,俘虏了旨方几千人

  后来,武乙到黄河、渭水之间去游猎,据说被雷击死。一些学者认为,此说很有可能是仇恨武乙的巫师们编造出来贬低武乙的。从武乙晚年经常用兵于渭水流域的史料来分析,他可能死于征伐西方方国部落的战斗中。

亦作文丁,姓子名托。商王武乙之子,于公元前1112年即位,卒于公元前1102年,共在位11年。死后由其子帝乙继位。太丁继位以后,为了解除周人的威胁,采取怀柔政策。周侯姬厉毫不客气,看看中央没动静,就征伐山西长治地区的余吾戎,余吾戎败而降周。周侯姬厉向太丁报捷(献上俘虏和战利品)。太丁嘉封姬厉为“牧师”,牧师有地方伯长的意思,专征伐权。太丁希望姬厉牧师帮他安定边陲。姬厉牧师于是又征始呼戎,始呼戎败而降周。过了几年,姬厉再次打败翳徒戎,把三个翳徒戎大头目送给太丁献捷。太丁看看姬厉越来越厉害,感觉不是好事,干脆突然下命囚禁姬厉,并杀了他。而姬厉的儿子就是大名鼎鼎的周文王姬昌。他在位时也曾经出兵征伐殷商,但并没将其征服。

在甲骨文中作文武丁,《史记》里称太丁,姓子名托,中国商朝第30任国王。前任国王武乙之子。

  根据《竹书纪年》,他在位13年,在位期间,周侯姬厉(姬昌父)伐戎有功,太丁忌惮,先嘉其功而后杀之。  

帝乙

姓子名羡,商王文丁(太丁)之子。文丁死后继位,公元前1101年即位,公元前1076病卒,葬于殷。在位26年,死后由其子辛(即大名鼎鼎的纣王)继位。帝乙在位期间,商朝国势已趋于没落。当时,江淮之间的夷族又强盛起来,准备大举进攻商朝。帝乙在位的第九年,出兵征伐岛夷和淮夷,半路上受到孟方(今河南省睢县附近)的截击。帝乙率领诸侯伐讨孟方,得胜。第二年,帝乙继续南下征伐夷族,到达淮水流域的攸国。帝乙和攸侯喜合兵攻伐夷族,于第二年得胜而归,帝乙在位的第十五年,再次率领诸侯南征夷族。

帝乙在位末年,迁都于沫(即朝歌,今河南省淇县)。

  

受辛

帝纣资捷辨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知足以距谏,言足以饰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声,以为皆出己之下。好酒淫乐,嬖于妇人。爱妲己,妲己之言是从。于是使师涓作新淫声,北里之舞,靡靡之乐。厚赋税以实鹿台之战,而盈巨桥之粟。益收狗马奇物,充仞宫室。益广沙丘苑台,多取野兽蜚鸟置其中,慢于鬼神。大最乐戏于沙丘,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使男女倮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百姓怨望而诸侯有畔者,于是纣乃重刑辟,有炮烙之法。……纣愈淫乱不止。微子数谏不听,乃与太师,少师谋遂去,比干曰:“为人臣者,不得不以死争。”乃强谏纣。纣怒曰:“吾闻圣人心有七窍。”剖比干,观其心。箕子惧,乃佯狂为奴,纣又囚之。殷之太师,太师乃持其祭乐器奔周,周武王于是遂率诸侯伐纣。纣亦发兵距之牧野。甲子日,纣兵败。纣走入,登鹿台,衣其宝玉衣,赴火而死。


   评论这张 转发至微博 0人  |  分享到:          阅读(131)| 评论(0)| 引用 (0)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