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10000是多少人民币:“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思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9 05:56:01

强化基础 优化结构

努力推动全市农业农村经济跨越式科学发展  

——天水市“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思考 

李文卿

    2010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我市学习贯彻和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若干意见》(国办发[2010]29号),深入实施《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以及省、市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一年。着眼发展,超前思考,及时总结“十一五”以来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成效和经验,对于科学谋划“十二五”农业和农村发展工作责任重大,意义深远。

  一、“十一五”以来我市农业及农村经济工作的基本成效

  天水是农业大市,农业人口比重大,农业立地条件差,农民增收难度大。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历届市委、市政府领导高度重视,着力解决的重大课题之一。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在涉农部门和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下,全市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创新机制,深化改革,全市农业及农村经济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农村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改善,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加快,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十一五”以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各项惠农政策,以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协调推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统筹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坚持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发展,不断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大力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壮大区域特色经济,着力发展劳务经济,协调发展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农业和农村经济在全面发展中取得新的成绩。粮食总产由“十五”末的83.9万吨增加到2009年的104.46万吨,增长24.5%;农业增加值由“十五”末的25.8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47.9亿元,增长85.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404元,比“十五”末的1550元增长55.1%,年均增长11.9%。农业和农村经济呈现以下几方面特点:

  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化经营步伐明显加快。“十一五”以来,我市积极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开发果品、畜牧、蔬菜三大主导产业和马铃薯、中药材、花卉等区域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扶持发展合作经济组织,农业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截至2009年底,全市干鲜果基地总面积250万亩,果品总产量96.23万吨,分别较“十五”末增长65.6%和88.7%;累计建成标准化养殖小区282个,规模养殖场1032个,养殖专业村610个,规模养殖户累计达到9.2万户,畜禽饲养量1677万头(只),比“十五”末增长128.4%。蔬菜面积达到90.8万亩,总产量220.8万吨,分别较“十五”末增长63.6%、55.5%。建成秦州瀛池、武山洛门、秦安北大等各类农副产品批发市场60处,集贸市场和产地市场100多处。建成各类龙头企业203个,发展各种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059个,带动农户10.4万户。

  扶贫开发力度不断加大,农村贫困人口逐年减少。围绕整村推进、劳动力培训转移、产业化建设三大重点,完善扶贫开发机制,强化工作措施,强力推进扶贫开发,农民增收难、饮水难、行路难、求医难、上学难等生产生活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全市农村贫困人口由2004年的75.21万人下降到2009年底的49.33万人,比2004年底减少25.88万人,农村贫困面由25.07%下降到16.12%。   

  劳务收入大幅度增长,农民增收渠道拓宽。全市上下把劳务输出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措施,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及劳务信息网络,加强务工人员技能培训,基本形成了上下联通,内外协调,覆盖全市,辐射全国的劳务信息网络。2009年劳务输转60.06万人,创劳务收入40.23亿元,分别比2005年的53.4万人、8.1亿元增长12.5%和4倍。

  农业基础设施不断改善,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十一五”期间,全市新建各类小型灌溉工程385处,改造、配套小水工程625处,新增有效灌溉面积6.99万亩,发展节水灌溉面积10.07万亩;积极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解决了52.94万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151.5平方公里,新建堤防工程67.38公里,完成各类生态造林150多万亩,全市有林地面积达到647.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0.2%,较“十五”末提高了3个百分点。

  深入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推进”工程,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稳步推进。自2006年新农村建设工作启动以来,我市以生产发展、农民增收为重点,以“五新一好”为目标,深入推进“百村示范、千村推进”工程,1000个推进村中有860个村全面完成新农村建设规划编制;有215个示范村实现了村内巷道硬化,238个示范村实现了道路砂化。经过近四年的实践,探索出了产业支撑型、循环经济型、能人带动型、城郊互动型、旅游服务型、市场带动型、整洁文明型、易地新建型等八种建设模式,为进一步推进新农村建设积累了经验。

  强农惠农政策全面落实,农村改革不断深化。粮食直补、农机具补贴、良种补贴、贫困家庭学生“两免一补”、农村低保、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计划生育奖励等各项惠农政策全面落实。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有序推进,全市农村土地流转面积达到16.84万亩,占农村承包耕地面积的2.94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在清水县成功试点的基础上在全市全面铺开,进展顺利。

  二、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经过全市上下坚持不懈的努力,全市农村经济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

  1、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发展基础不牢固。我市地处西北内陆地区,地势较高,地貌复杂,93%的耕地为山旱地,耕地以中低产田为主;降雨偏少,水资源十分贫乏,水土流失严重;干旱、洪涝、低温冻害交替发生,农业抗灾体系不够健全,抗灾能力较弱。农民收入低,扩大再生产投入有限,农村基础设施相对落后。

  2、产业链条短,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低。我市农业产业化尚处于起步阶段,主导产业缺乏规模优势,基地建设不平衡,产业结构欠优化。种植业基地规模小,品种单一,生产分散,专业村、大户少。养殖业以传统的家庭生产散户饲养为主。从区域来看,一些乡镇产业太多太乱,重点不突出,特色不明显。龙头企业少、规模小,加工的产品多为初级低档产品,产业链条短,缺乏能够带动产业发展的大型龙头企业和出口企业。龙头企业与基地联结不紧密,运行机制不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不牢固。

  3、农民增收难度大,城乡差距明显。由于受资源等多种因素制约,农产品产量难以大幅度增长;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滞后,农民从二、三产业中获得收入有限;劳务输转人员技能偏低,靠增加外出务工人数拉动劳务收入增加的潜力有限。2009年,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2404元,仅为同期全国平均水平的49.5%、全省的83.7%;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4.2%,构建城乡一体化新格局的任务非常艰巨。 

  4、农民科技素质低,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我市农村劳动力中、小学及文盲、半文盲比重大,农业新技术推广一定程度上受农民整体素质影响,投入和产出比较低。农村金融信贷担保体系不健全,农村融资难、贷款难依然存在,农业科技推广、市场服务、信息服务等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依然突出。

5、农村贫困面大,改善民生任务艰巨。全市五县一区为国扶贫困县,贫困村占行政村总数的81%。截止2009年底,全市人均纯收入1196元以下的贫困人口为49.33万人,占农村人口16.12 %,明显高于全国、全省的比重,扶贫攻坚任务十分繁重。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严重滞后,农村养老保险2009年才开始在武山县试点,绝大多数农民游离于养老保险之外。

三、“十二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需要解决的几个重大问题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的重要时期和重大历史节点。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紧紧抓住国家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实施关中—天水经济区规划以及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等重大历史机遇,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若干意见》精神,认真实施省委、省政府“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战略和全市“1135”区域发展战略,立足市情实际,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统筹城乡发展,深化农村改革,创新农业农村工作体制机制,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力争通过“十二五”的努力,农业增加值有较大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赶上或超过全省同期平均水平,全市贫困户人口、低收入人口稳定解决温饱,整体向小康迈进。到2015年,把我市建成全国重要的果品出口基地、中国航天育种基地、甘肃省优质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畜牧生产基地、西菜东调基地和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科技创新示范中心。

  1、以“基地”建设为重点,突出区域特色调结构。建设“五基地一中心”,必须大力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形成优势互补,各具特色的农业产业体系。城郊区:以秦州、麦积两区城郊为主,以服务城市为目标,大力发展高产、高效、绿色环保的肉蛋奶、鲜菜、鲜果、农产品加工业和乡村旅游业。河谷川道区:以武山县、甘谷县、秦州区、麦积区河谷川道区为主,以发展高效农业和设施农业为主,重点发展蔬菜生产、标准化养殖、农产品加工业。同时以航天育种基地为龙头,加快天水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建设,加快农业科技示范与推广。浅山干旱区:以秦安为中心,包括麦积、秦州北部及清水西部的浅山干旱区,重点发展以苹果、蜜桃、核桃为主的林果业、规模养殖、油料种植、中药材种植、商贸物流业,加快建设西部优质特色果品生产出口基地、鲜蛋生产基地、瘦肉型猪生产基地、中药材种植加工基地。高寒阴湿山区:以张家川县、清水县东部及其他海拔较高的山区为主,重点发展规模养殖、清真食品生产加工业,加快建设西部草业和清真食品产业大县。

  2、以培植优势产业为主导,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加快特色主导产业基地建设,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推进主导产业向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高效化方向发展。实施畜牧产业倍增工程。以秸秆综合利用为突破口,加大畜禽养殖小区建设力度,加快畜禽良种扩繁场建设,推广标准化规模养殖,优化畜群结构,搞好动物全覆盖免(检)疫,确保畜禽产品质量安全。以甘谷县、武山县和麦积区、秦安县、秦州区、清水县为重点,加快建设瘦肉型良种猪生产基地。以秦安县、甘谷县和麦积区、清水县、秦州区为重点,大力发展良种蛋鸡和放养鸡。以张川、清水为重点,加快百万头优质肉牛产业基地建设步伐。实施果业提质增效工程。加快规模化、标准化果树建园步伐,扩大果品面积、提高果品产量、质量和经济效益。加快花牛苹果基地和以麦积区为主的葡萄、以秦州区为主的大樱桃,以秦安、甘谷为主的花椒,以清水、张川、武山为主的核桃等林果基地建设步伐。力争到2015年,全市干鲜果总面积达到350万亩,总产量200万吨,果品贮藏能力达到60万吨。实施设施蔬菜建设工程。抢抓国家启动实施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的机遇,以城郊区、甘谷、武山等蔬菜主产区为重点,大力发展设施蔬菜、山地大棚蔬菜、露地蔬菜、航天蔬菜生产,稳定和扩大种植面积,大力普及绿色蔬菜生产技术,提高生产水平,力争到2015年蔬菜面积达到125万亩(其中设施蔬菜面积达到52万亩)。实施特色产业培育工程。因地制宜抓好以冬油菜、荏子、葵花为主的油料生产,力争到“十二五”末种植面积达到100万亩。采取地膜早春种植与单种、复种相结合的方式,扩大马玲薯种植面积,到2015年马玲薯种植面积达到110万亩。以渭北干旱区、秦岭西部半湿润区、林区林缘区为重点,建设优质中药材生产基地,力争到“十二五”末达到30万亩。以天水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为依托,大力发展花卉、食用菌产业。实施龙头企业培育工程。依托农业主导产业发展,兴建、改建、扩建一批以农产品深加工为主的重点龙头企业,力争 “十二五”时期,重点培育100家规模较大、技术先进、带动辐射能力强的骨干龙头企业。加强对龙头企业的引导和管理,建立和完善龙头企业动态管理机制,引导龙头企业发展“订单农业”,增进企业与农户的协作关系,建立健全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大力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培育发展一批制度健全、运行规范、带动能力较强的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确保农民从产业化经营中受益。

  3、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为主体,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以改善基础设施、培育特色产业为重点,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大对中小企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流通、科技信息服务、乡村旅游等二、三产业,激活县域经济发展的活力,增强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提升产业层次,提高集聚效应,促进农村非农产业发展。进一步加强农资、农产品营销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农超对接,形成市、县区、乡镇三级市场贯通、纵横交错、配置合理、各具特色、互相补充的农村物流网络体系。强化技能培训,培育劳务品牌,不断拓宽输转领域,提高输转质量,促进劳务输转由体力短期型向技能稳定型转变,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增收。以增加贫困人口收入为核心,围绕全市“十二五”减贫任务,以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项目为切入点,整合扶贫资金和力量,稳妥推进移民扶贫工作,积极探索扶贫开发由整村向整片、整流域、跨乡镇开发推进的有效途径,促进扶贫开发上水平。

  4、以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为核心,着力促进发展方式转变。认真组织实施《天水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加快推进国家循环经济产业聚集区和全国十大循环农业示范市建设。以发展低碳经济,促进节能减排为重点,大力开发农村小水电、太阳能、风能利用新技术,提高农村电网普及率和太阳能等新能源利用率;以农村户用沼气建设为突破口,加强沼气建设和后续管理服务,搞好沼气、沼液、沼渣综合利用,推广秸秆还田、青贮、秸秆沼气综合利用等技术,发展以节水、节肥、节药、节能、环保新技术为重点的节约型、生态循环经济,促进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的相互融合。以建设甘肃天水航天育种示范区为核心,做大做强航天育种产业。以天水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为龙头,分级、分区域办好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农业园区,搭建科技创新平台,搞好农民实用技术培训,扩大农业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步伐。建立健全农业标准、质量检测和执法监督三大体系,积极组织做好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品牌创建、商标注册工作,加大农产品品牌宣传推介力度,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农业信息进村入户,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和经济效益,促进发展方式转变。

  5、以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保障,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以新农村建设为总缆,以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重点,实施水、路、电、气、房和优美环境“六到农家”工程。以保障城乡居民生活用水为重点,实施村镇安全供水工程,解决全市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以现有中小型灌区挖潜配套及节水改造为重点,实施灌区节水改造,扩大有效灌溉面积、节水灌溉面积,大力发展雨水集蓄利用补灌面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坚持科学规划,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的原则,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抓手,继续搞好重点区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渭河干支流等重点提防建设。以创建梯田化县和梯田化乡镇为抓手,加大农田基本建设力度,新修优质梯田120万亩以上。加强田间道路建设、维修和养护,提高农机道通村到田率,加快先进适用农机具推广普及步伐,着力提高农业装备水平。统筹城乡生产生活用水、生态用水和下游用水的需要,搞好水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继续抓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搞好现有水利工程的节水改造。继续搞好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中低产田改造,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提高耕地质量。统筹城乡交通运输发展,加强乡村道路建设,不断完善城乡交通运输体系。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继续抓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三北造林、退牧还草、凯迪生物质能源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加强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主动做好灾害性天气的预测预警,积极应对干旱、雹洪等农业自然灾害。继续搞好村容村貌治理,加强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创造整洁、舒适、文明的人居环境。

  6、以改善民生为旨归,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积极推动公共财政向农村延伸的力度,大力加强农村社会事业项目建设,加快建立以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社会保障、金融保险、市场信息等为主要内容的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农村文化体育事业,积极开展农民喜闻乐见、健康向上、寓教于乐的文体活动,不断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引导广大农民移风易俗,培养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原则,加快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快构建以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以五保供养、灾害救助、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医疗救助为重点,临时救助、慈善捐赠和社会互助为补充,教育救助、司法救助和就业扶持相配套的农村综合保障救助体系,确保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7、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深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把改革创新作为农业农村发展的根本途径,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各项改革,着力解决制约我市农业农村发展的突出问题,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进一步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积极稳妥地推进土地规范化流转。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落实林地管护责任,逐步形成林业良性发展的新机制。加快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积极推进农村信用担保和农业保险制度,建立和完善多元化投入机制,努力提高金融服务“三农”的水平。全面落实退耕还林补助、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两免一补、医疗救助等强农惠农政策,确保各项补助资金及时足额拨付到位。积极稳妥地推进以乡镇机构、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水务、供销、科研推广体系、农村义务教育体制等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创新农村工作体制机制,不断改进“三农”工作方式方法,形成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强大合力。

如何认识“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遇到的问题 "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是什么? "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八项任务是什么啊? "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实施那些战略 2、如何认识和把握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奋斗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制定"十一五"规划,要坚定不移地以( )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十一五”规划中,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所要坚持的六项原则是什么? 发展农村经济的思考 从政治、经济社会发展角度描绘“和谐社会”是怎样的 关于残疾人问题影响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因(俺要答题步骤) 如何用科学发展观处理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问题? 2006-2010年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是什么? 求一个研究日本韩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论坛 从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监督描绘”和谐社会”是怎么样的 评2005苏南经济社会发展 当今科技发展下大学生的思考 十一五规划的哲学思考 如何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如何统领经济社会的全局发展? 谁能找一下“结合十六届五中全会谈谈中国现在的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料 选择题: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认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___. 有没有"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和谐社会"这方面的书? 人才资本是一个国家或城市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动力, 要贯彻科学发展观,实施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最根本的靠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