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顿身体乳专柜价格:揭开全球最差牛奶的阴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9 12:01:27

揭开全球最差牛奶的阴谋

/覃显文

广州市奶业协会理事长王丁棉表示,在我国乳业行业标准中,原奶细菌数允许最大值为200万个/毫升,国外一般为50万个/毫升。“这是全球最差的牛奶标准,是世界乳业之耻!”他的一句话,揭开了中国整个乳业的黑幕。内蒙古奶业协会常务理事、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院长助理金海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如果我们的检测标准明天就向国外看齐,那80%的牛奶得倒掉,奶农要破产,我国的大多数消费者也就喝不到牛奶了。”从他的话中我们可以知道,中国生产的牛奶大部分都是垃圾,都需要倒掉。

其实不管是王丁棉还是金海以及他们身后的所有中国人都是受害者。在西方文明入侵与同化的过程中,其冲锋的士兵首先是衣食住行中的饮食。“吃”在中国的我们,本有着全世界最先进的饮食文明,为什么反而受制于西方牛奶、汉堡呢?在KFC、麦当劳的油炸鸡块的身后,在百事与可口可乐二氧化碳汽水的身后,中国人几乎悉数被俘。对80以前的中国人,童年对牛奶可能闻所未闻。而如今我们的孩子,这些9000后的孩子无一幸免。面对具有7000年喝奶历史的西方,中国的奶业连襁褓中的婴儿都算不上,最多只是孕育中的受精卵。

所以中国的奶农是无助的,中国的奶协中一大群专家学者式明白人却理所的当然的用国情来做为卖垃圾的借口。米饭和豆浆被遗弃的之后,成就了一大批三鹿这样的权贵资本家,而付出代价却一代人或二代三代人的健康。在制度上,我们已经把50后,60后,甚至70后牺牲掉了。难道我们还要让我们的后代成为试验品吗?在主流意识的主导下,连中国人的体质不适应牛奶这样的常识普及变成无比的困难。牛奶只是饮料,当我们一定要把它当成主食时,中国人真的万劫莫复了。从营养学角度上来说,米饭与豆浆相反却优于牛奶。

在奶粉只吃进口的成为常识之后,我们的孩子最先被侵占了。当我们的奶业奋起时,却无时无刻不遭遇着各种无妄之灾。以美国为例,奶农的高补贴成就了他们高质量的奶源。而中国,几乎是不可能。不论是什么农业补贴,只要经过县乡村党员干部的手,最终都会造就犯罪成为赃款。高价的饲料与超负荷房子医疗教育成本才是把奶农压跨的国情。这种国情正是镰刀与斧头的专制所造成的。从草场的质量与人均占有可根种土地的数量来说,中国都不具有全民皆奶的地理条件。从奶牛的饲养技术与奶制品的加工处理水平,中国远远的落后。在这样一种条件下,大规模的推广牛奶其源头就是一种错。这里面我们看到的却是政府主导的大量资金的投入与推广。我们的决策者,我们的内参专家们都在干什么?那些院士科学家政府高官决策者难道也移民了?

下文引述潘朝曦、李里特两位教授关于牛奶的采访报道。

“每天一杯奶,强壮中国人”“学生饮用奶计划”的推广,使牛奶越来越多地代替豆奶(豆浆)、稀饭登上国人餐桌,成为一种公认的健康营养饮品。但关于饮用牛奶利弊及其与豆浆的营养之争,却已并非朝夕之事。不同的专家或许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消费者究竟要听谁的?

  不难看出,学术争论与大众传媒相结合的竞争手段,已经产生强大的市场控制力。专家号召消费者,消费者带动市场,而市场又培育了产业。有人认为,你可以因为它的美味选择喝它,但不要因为是被规定。牛奶、豆浆的营养价值几何,不同观点的交锋更可使人了解其两面性,从而做出更合适的选择。

  在本期推出的这组专题中,我们请上海中医药大学的潘朝曦教授和中国农业大学的李里特教授,谈谈他们各自对牛奶、豆浆的理解。我们试图本着理性、客观、中立的态度,通过多角度不同观点的碰撞,为大家提供一份接近健康的消费参考。

嘉宾一

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

潘朝曦

  潘朝曦,现任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上海名医特诊部特邀专家,上海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导师,先后毕业于南京中医药大学和上海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师从当代中医泰斗张伯臾教授5年,尽得心传,以擅治各种疑难重危病症疗效显著而闻名海内外。曾先后应邀为多名中央和地方高级领导诊病并应邀赴日本、英国、马来西亚等国会诊、讲学。

■观点

  潘朝曦教授在日前出版的一本养生学书中提出“举国饮奶,民族之误”这一口号。他说,得出这一结论并非是头脑发热、心血来潮,而是依据自己多年来的医疗实践、临床调查及国内外大量研究。他批评某些专家和媒体受利益集团的左右,做了乳品企业的吹鼓手。他认为,牛奶不但不适宜中国人饮用,而且会导致一系列病症的发生,从而有害身体健康。

举国饮牛奶的疑问

  记者:作为一名中医学家,您提出“举国饮奶,民族之误”的观点,与长时期以来深入人心的“一杯牛奶强壮一个民族”口号完全背离,您这样讲的理由是什么?

  潘朝曦:一杯牛奶能否强壮一个民族,要让实践来说话。有关牛奶的实践,中国和外国都做了,不仅仅是实验室的实践,而且是亿万老百姓的生活实践。只是我们的媒体往往由于受一些利益集团的左右或仅跟着感觉走,呈现一头热而已。其实,只要打开视野,广开言路,有关牛奶不适合我们民族的实践实例还是很多的。

  我提出“举国饮奶,民族之误”这一口号,是依据国内外大量研究报道,大样本实践调查以及我自身在医疗实践中所面对的一桩桩事实,经慎重思考而提出的。牛奶不但不适合大多数中国人的体质,且长期大量饮用牛奶,会促进癌细胞生长、导致内分泌失调、引起过敏和耐药性等状况。

  鉴于上述调研后得出的结论,出于社会责任感以及对科学的尊重,也为了对我们民族健康的负责,我慎重地提出了上述口号,并著书予以呼吁。

牛奶不适合中国人体质?

  记者:为什么说喝牛奶不符合中国人种需要?其依据何在?

  潘朝曦:不同的人种,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饮食品种和结构。不能强求一致,不能盲目模仿。在牛奶问题上也同样如此。“一杯牛奶强壮一个民族”口号固然响亮,然而,遇到第一个实实在在的问题就是中国大多数人的消化系统与之不配套。

  研究发现牛奶在人体消化吸收,人的小肠必须具备一种酶,这种酶叫做乳糖酶。中国人中有76%100%的人,不具备这种酶。人体缺少乳糖酶,牛奶中的乳糖就不能被分解成葡萄糖和半乳糖而被吸收。常表现在,有的人喝牛奶后会发生腹部不适、腹胀、多气、腹痛甚至腹泻等症状。这样不仅对身体无益,还会使体内一些营养物质丢失,一些脏器功能失调,从而影响健康。

  中西方两种民族千万年来的生活差异,是导致乳糖酶存在与否与比率大小的根本原因。一些提倡大饮特饮牛奶的“专家”,无视中国人胃肠这部已使用亿万年的“机器”与“投料”不配套这一事实,漠视不同种族生命体之间构建与物质上的差异,寄希望通过饮奶来强壮“强壮民族”,违反生命规律。

个子增高喝奶非主因?

  记者:有数据显示,日本人因在早年展开饮牛奶运动,其后代的平均身高明显增加,对此如何解释?

  潘朝曦:日本战后工业与经济腾飞,人们生活水准也随之提高。我们知道日本人的饮食中,鱼的消费量居世界之首,平均每人每年消费70公斤。营养学家告诉我们,鱼、虾含钙量都很高,且都远高于牛奶,还有就是鱼、虾、蟹中的钙多与蛋白一类物质呈螯合状态,极易被人体吸收。假定日本人不缺钙,你怎么知道这钙不缺就一定与吃鱼、虾、蟹等水产品无关,与吃牛奶有关?再者,日本人喜欢吃寿司,寿司即紫菜卷饭,紫菜的含钙量约是牛奶含钙量的20倍,日本人不缺钙,难道就一定与此无关?

  身材长高所需的主要原料除了钙,还有蛋白质。1960年至1980年是日本经济腾飞时期,日本人除了鱼消费量占世界之首位外,还从国外进口了大量禽类和肉类。蛋白质及各种微量元素供应充分是肯定的,这是身材长高的重要条件。

  此外,关于身材的高矮,医学常识告诉我们,除了与钙、蛋白质的适量摄入有关外,还与遗传、生长激素及全身营养状况有关。过去鸡从小长大要8~10个月的时间,而现在用饲料喂养只需40天,即已肥壮能宰。奶牛催奶也不排除用添加激素的饲料喂养,因而牛奶也含有激素,人吃这类富含激素的食品怎能不长高长快?虽然现在的孩子们的个头普遍都比以前高了,但却变得容易生病,运动能力也较弱,个子的增高并不意味着真正的健康。

牛奶不补钙反使钙流失?

  记者:一般人的观念中都认为饮牛奶能补钙,你却提出饮牛奶更易缺钙,这种截然相反的观念有依据吗?

  潘朝曦:牛奶能补钙,这是提倡饮奶者的主要依据,也是牛奶厂商广告的核心用语,可能还是市场萎缩的海外乳业“进攻”中国的一根较粗的稻草。牛奶是否补钙,暂且先搁置一下我的观点,看看国外学者是怎么说的。

  我国有些教授十分推崇日本人饮奶补钙长高,而日本学者却不这么认为。世界著名的早期教育家七田真先生,经常在日本各地巡回演讲,他每次都要再三强调牛奶的危害,人们通常都以为,喝了牛奶便可从中获得大量的钙,使得骨骼和牙齿保持健康,他指出:“这纯粹是谎言,事实正好与此相反,破坏身体健康,疏松骨质,这才是其真相。”

  七田先生认为:“虽然钙对于人来说是不可缺少的物质,但牛奶的钙过于粗糙,人体的精密器官无法完全吸收,于是人的身体就把它当作异物而排斥出体外。可令人麻烦的是,体内的那些人体所需要的优质钙也被一同搬了出去。正因为此,奶粉、牛奶喝得越多,体内的钙就越不足,虫牙、骨折便越易发生。”

  在人们常吃食品中,除了“专家们”鼓吹的牛奶含钙量高外,含钙比牛奶高的食品还有很多,如黄豆、黑豆、老豆腐、芹菜、花菜、木耳、鱼类、虾米、虾皮、海参、海蟹、带骨刺鱼松、海带、紫菜、芝麻酱等。

  谁都知道上海是全国饮奶最多的地区之一,而上海的调查结果显示,骨质疏松、骨折的发生率并没有下降,反而升高。全国营养学调查显示,农村饮用牛奶的量远低于城市,而其饮用牛奶的量与骨质疏松、骨折发病率却正好呈正比。人们也许不一定知道,世界上牙齿最糟糕人群是牛奶消费量最高的新西兰居民。相反的是,连牛都没有见过的澳大利亚原住民,牙齿特好,大多数人连一颗虫牙也没有。

牛奶促进癌细胞增长?

  记者:“饮牛奶易致癌”,这个说法的科学解释是什么?

  潘朝曦:饮牛奶易致癌,此话乍听似乎有点耸人听闻,其实一点也不夸张。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和国内已有多项研究证明,过多饮用牛奶可能诱发女性乳腺癌、卵巢癌、男性前列腺癌等多种癌症。

  美国康奈尔大学终身教授、被誉为“世界营养学界爱因斯坦”的坎贝尔教授,在一项历时27年的系列动物实验中,得出结论:牛奶会促进癌细胞生长。瑞典卡洛林斯卡医学院的科学家,对6万多名每天饮用2杯以上牛奶的妇女长期的跟踪研究表明,那些每天饮用4次以上奶制品的妇女,卵巢癌的发病率比每天喝2杯牛奶的妇女高出一倍。国内也有研究发现牛奶摄入量与前列腺癌发病率显著相关,其原因可能是某些品牌的牛奶中雌激素含量较高。

  日本战后饮食结构西化,牛奶和奶制品消费大幅增加,这使得日本女性的平均身高明显增加,但是同时女性乳腺癌发病率也随之提高一倍。研究人员认为,大量饮用牛奶会增加人体中类胰岛素一号增长因子(IGF-I)的水平,而IGF-I与更高的身材紧密关联。已经有多项研究表明,几乎每一种癌症都与IGF-I有关联,IGF-I是一种促使癌细胞生长和繁殖的关键性因素。世界自然医学会会长、日本著名医学家森下敬一先生在其所著的《喝牛奶会得癌症》一书中说:患白血病的孩子有一个普遍现象就是牛奶喝得很多。

传统五谷杂粮最健康

  记者:如果不喝牛奶,喝什么是其最好的替代品?

  潘朝曦:安全的蛋白质则来自植物,包括小麦和豆类——这类蛋白质即使摄入量很高,也不会诱发癌症。和动物来源的蛋白质相比,植物蛋白缓慢,但更有利于身体健康。所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传统饮食结构才是健康的,应该控制牛奶和肉制品的摄入。

  中国人大多一日三餐,除了南方广东、福建早晨多饮茶、喝稀饭外,大多数地区早餐都以稀饭、馒头、豆浆为主食。这种生活习惯的沿袭少说也有几千年,不仅人们已普遍适应,且还比较科学。

  中医就有“饮粥养生”一说。所以问起中国人喝什么,我还是主张喝稀饭或吃泡饭、豆浆之类。以多种谷物混合煮成的粥类为最佳,不要盲目学西方人喝咖啡,吃面包,喝牛奶。

  如果非要喝牛奶,就必须对牛奶进行模拟人奶的一场改造,参照人奶把牛奶中有害的成分去掉,不足的成分补上,失调的地方扭转,去研究制造出一种接近人奶的生态奶或生态饮品来。然而,也必须讲明其投入很大,科研技术上有一定难度。

  记者:您平日的饮食结构是什么样的?能否提供一份您的早餐食谱。

  潘朝曦:我的饮食结构大概是:力求天然,基本吃素,口味适中。早餐食谱极其简单,五谷杂粮轮换煮稀饭,偶尔也饮豆浆。佐以馒头、烙饼和酱菜、炒素、豆腐之类。

嘉宾二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 李里特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81年毕业于西北农业大学,1982年留学日本北海道大学研究生院农畜产加工专业,1988年毕业获博士学位,同年归国在原北京农业工程大学食品工程系加工工艺教研室任教。历任食品教研室主任、食品工程系主任、原北京农业工程大学副书记、副校长、中国农业大学副书记、副校长等,并获农业部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享受国家专家特殊津贴。

  学术兼职主要有: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食品工业协会营养专家、教育部食品科学与营养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等。1997年以来任九届、十届、十一届北京市政协委员。

■观点

  没有哪一类动物是必需终身喝奶的,总要随着身体机能的成熟而断奶。相对中国乳业广告将牛奶营养绝对化,越来越多的西方营养学家则认识到,长期饮用牛奶并以奶酪为主食,将有可能引发机体病变。

乳业广告将牛奶功能夸大化

  美国康奈尔大学和哈佛大学的教授已证明,牛奶中酪蛋白能增加癌细胞的数量。国内很多专家,只要是了解世界营养学学术最新动态的,都认可这个观点。国内很多乳品企业,用金钱争取发言权,雇用所谓的专家顾问,有夸大牛奶营养的嫌疑。诸如“一杯牛奶强壮一个民族”等宣传口号,显然将牛奶功能夸大化。

  牛奶只是普通食品的一种。它90%的成分是水,蛋白质含量仅为2.9%,远不如豆浆、豆腐等豆制品中的蛋白质含量高,营养浓度较低。牛奶最大的优点是含钙多,但也并不意味着能够全部被人体吸收。美国人人均饮用奶每年185公斤,但其骨质疏松病概率远比日本等其它饮奶少的国家高,因此,钙多不一定能补到骨头上。西方显然已发现这个问题,并在不断纠正。但在中国,却因奶业有利可图而过分宣扬。

  美国康奈尔大学终身教授坎贝尔博士,被誉为“世界营养学界的爱因斯坦”,他在著作《中国健康调查报告》中提出“牛奶不利健康”等诸多观点。2007年他曾到访中国,有媒体邀请多家奶业公司及专家与之辩论,他告诉大家,“我从小生活在奶牛场,是喝牛奶吃牛肉长大的,我很不愿意看到这样的事实否定牛奶牛肉。但是我必须要告诉大家,这是事实。从我自己做的研究和我自己了解的科研结果来看,我是趋向于不吃奶制品的,我太太和我、还有我的5个儿子、5个孙子,都不吃奶制品”。

  在日常食品中,含钙比牛奶高的食品不是几种而是几十种,有的含钙量是牛奶的1020倍,有的甚至是牛奶的2564倍。只是由于缺少像牛奶那样被宣传,鲜为人知。比如,牛奶与传统食物馒头、面条的营养相差无几,面条中蛋白质含量超过6%,营养远高于牛奶。很多奶制品广告模糊概念,忽略牛奶中脂肪、奶油、饱和脂肪酸、酪蛋白含量高的事实。

  牛奶和鸡蛋、蜂蜜一样,只是调剂生活的一种食品,没什么特殊性,更没有馒头、米饭重要,无需将其功能夸大化。当然,每天少量饮用不会影响健康,因为大家都知道过尤不及 的道理。

西方高收入家庭开始喝豆浆

  中医理论认为,豆浆性平味甘,滋阴润燥,能治疗虚劳久咳,痰火哮喘,便秘,淋浊。“春秋饮豆浆,滋阴润燥,调和阴阳;夏饮豆浆,消热防暑,生津止渴;冬饮豆浆,祛寒暖胃,滋养进补。鲜豆浆适宜四季饮用。”

  牛奶常被称为营养食品的代表,其实豆制品的主要营养甚至优于牛奶,其蛋白质、铁等营养素含量比牛奶和乳制品还高,而脂肪含量低于乳品。特别是豆腐中的钙和铁,具有较高的吸收率。加上大豆蛋白的降低钙排泄作用,以及大豆异黄酮的保健作用,大豆食品应是具有补钙、预防骨质疏松等功能的保健食品。而比起牛奶和其他补钙药,豆腐、豆浆价格便宜得多。

众所周知,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的食用油,更有利于健康和保护心血管。豆浆的脂肪成分中,不饱和脂肪酸占较大比例,而牛奶却相反。乳脂肪中胆固醇的含量往往成为西方国家人们减少乳制品消费的主要原因,而豆腐、豆浆等豆制品胆固醇含量几乎为零。

  目前,西方一些国家正开始推崇豆制品,在国外,一些收入高的家庭反而更趋向于喝豆浆。大豆本身的保健功能已经成为世界医学、食品营养学界关注的热点,世界公认大豆原产中国,中国人食用大豆有5000年以上的历史,而目前世界上生产大豆最多的国家却是美国。

  更令人担忧的是,很多青年人和儿童已经不习惯吃传统豆制品,饮食西餐化已引发诸多健康问题。目前迫切需要宣传和弘扬传统的饮食文化,通过豆浆、豆腐等类传统食品的现代化,为国民饮食健康作出更大贡献。

牛奶危机,豆奶商机?

“三聚氢胺”事件搅起的乳业信任危机,一度使星巴克用豆奶代替牛奶冲入咖啡。这场牛奶危机无意中给豆奶业带来莫大契机,豆奶、豆粉甚至豆浆机迎来销售高峰。

牛奶危机送来豆奶业“春天”?

  牛奶“出事”后,平日里波澜不惊的豆奶、豆浆,“受宠若惊”地享受到牛奶曾经的地位。维他奶公司2008~2009财年上半年销售额比上年同期增长率高60%。其他豆奶品牌,如杨协成等也表示,事件后公司产品销量呈两位数增长。维维豆奶、豆浆机制造企业九阳股份等股价一路大涨。

  李里特教授分析指出,此次“三聚氢胺”事件导致的近期豆浆销量上升,奶业危机下,部分消费者的行为不排除只是对一时空缺的补充,而并非主动选择。相比牛奶产业,豆浆等豆制品生产多以小企业居多,营销手段和资金运转等方面也远逊色于牛奶业。加之牛奶业高额利润的诱惑,使其发展速度远高于豆奶业。

  但此次事件无疑也是豆奶业发展的一次良机。一直以来,“一杯牛奶强壮一个民族”的宣传口号,让牛奶业立于豆奶和其他饮料无法抗衡的地位,各种牛奶品牌的宣传广告天天见,人们对于牛奶营养早已形成稳固认识。尽管大豆是举世公认的人类优质、安全的植物蛋白源,但消费者对其营养价值的认识还远远不够,不少国人甚至因其价格便宜而存有偏见。

豆奶业发展应切合消费者意愿

  此次“三聚氰胺”事件,给了国人一个重新认识豆奶价值的机会,不少消费者转向豆奶,或干脆自制豆浆。这无疑刺激了豆奶业的发展。但当消费者对牛奶的市场信心逐渐恢复后,豆奶业还会保持如此旺盛的业绩吗?

  有业内人士认为,知名品牌的缺乏暗示出豆奶市场的巨大潜力。目前的豆奶市场缺得是高附加值的中高端产品,市场也缺乏细分。略显“势单力薄”的豆奶行业要想做大,首先应有大品牌引导前行。

  对此,李里特教授认为,很多豆奶企业试图提高产品附加值,以赚取更多利润,但这却与消费者的消费意愿相背离。长久以来,大家似乎能接受牛奶稍高的价格,但豆浆一旦贵起来,恐怕大家就不一定接受。他建议企业应掌握好这个平衡点。

  也有消费者指出现阶段豆奶的不尽如人意之处:比如,冲调麻烦、食用不够方便,以及使用的原料是否为非转基因大豆等问题。李里特认为,消费者的这些担忧,也提醒豆奶企业应从“奶粉事件”中吸取教训,在严把产品质量关的同时不断提升产品品质。此事件或许也会促使消费者思考自身营养健康安全,扩大营养摄入选择,从而养成常喝豆浆、豆奶的好习惯。

  据了解,维他奶、杨协成、维维豆奶等豆奶企业都计划在今年加快国内市场扩张,而部分实力雄厚的业外企业,如拥有金龙鱼品牌的益海嘉里集团、百事可乐等也开始进军豆奶市场,争抢市场份额。这次牛奶危机使不少企业意识到豆奶业的潜在发展前景,这也无疑成为众多企业投身豆奶业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