鹊桥仙 七夕阅读答案:南怀瑾先生关于儿童教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07:47:41
                                南怀瑾先生关于儿童教育(转载)  当我们的后代在接受现代教育的同时,从小浸润于中华文化这最深切、最久远的人文关怀之中,与圣贤为友,与经典同行。我们并不奢望未来的他们人人都成为鲁迅、陈寅恪、林语堂、老舍,抑或钱学森、杨振宁、李政道、吴健雄,但他们的胸襟将因之而博大,目光将因之而睿智,人格将因之而优秀,人生目标将因之而高远,因为他们曾确确实实地站在巨人的肩上。也许,这正是中华民族跻身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也许,这也正是我们对未来世纪最引以自豪的贡献。
                                    --作者题记--  “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当5岁的丁淑淳和孟子杰手持麦克风,不慌不忙,好整以暇地背完全本《诗经》时,全场的家长和来宾惊讶得拍红了手,对孩子们的出色表现激赏不已。
  75名由两岁至14岁的“儿童读经班“的学生们,不久前在美国新泽西州利文斯顿市台湾塑胶公司举办的儿童读经联谊会上,将半年多来读经的丰硕成果展现在惊叹莫名的家长和来宾面前。望着孩子们全身心投入的专注神情,倾听着孩子们诵读古诗文那愉悦的稚语童声,感受着孩子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深深挚爱,“望子成龙“的父母们怦然心动,不禁涌出欣喜的泪水。
  在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数十年矢志不渝的大力倡导下,在众多有识之士的殷殷期盼中,台中师院教授王财贵博士率先身体力行,创办并推广儿童读经活动。此活动甫一问世,迅即以“多米诺骨牌”效应向全球华人社会的纵深发展,掀起持久不衰的儿童读经热潮。其影响所及,从台湾至香港,从祖国大陆到美利坚合众国,从东南亚到大洋洲,凝集着中华古圣先贤无数智慧结晶的文化宝典被人为冷藏了80余年后,重新回到了炎黄子孙的手中,成为他们一生中将具有的高远见识和优秀人格的源头活水。
  历史惊人的相似,恩格斯在高度评价结束了中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时,曾深刻指出:“新时代是以返回到希腊人开始的。”而中华民族在未来世纪的伟大振兴,也许正是以回归到孔孟老庄为其开端。这在无尽时空的背后,莫非真有一条看不见的神奇纽带?25年前,南先生大声疾呼
  早在五、六十年代,南怀瑾先生眼见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加之现代工商社会,人们趋于急功近利,物欲横流,以及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思相与心理问题层出不穷的现状,忧心若焚,遂致力于宏扬中华传统文化,以期挽救世道人心。
  在大学讲坛及社会各界举办的相关讲习班上,怀师向莘莘学子及各界人士讲授儒学、佛学、道学经典,将自己数十年苦心研讨的心得,以学贯中西的新税视角,倾囊而授。中华文化本身博大精深的底蕴和怀师深入浅出、妙趣横生的讲演,在台岛各界掀起阵阵涟猗。其后,怀师的重要著述--《论语别裁》、《孟子旁通》、《老子他说》、《易经杂说》、《禅海蠡测》、《金刚经说什么》等等,相继面世,一纸风行,洛阳纸贵。怀师矢志振兴中华文化之锲而不舍的努力,产生了极大的社会反响,引起众多有识之士的共鸣。
  大约在25年前,也就是70年代初,怀师又进而关注教育层面,对半个多世纪以来的新式教育和以往的旧式教育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剖析,认为问题的关键之一就在于教育。
  怀师在《值得反省的代差与教育》等系列文章中指出:“必须承认新时代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对于开启国民知识和普及教育的效果,的确迥非前代可比。但是知识并非就是“学问”,人格养成和国家民族文化精神的栽接,并非有了知识就能成功的。尤其对于儿童教育来说,问题更为严生。因为我们现在采用的教育方法,为了配合当前时代的需要,大体上都是传授知识和技能,并没有真正顾虑到国家民族‘承先启下'的百年大计。旧式的教育,虽然也没有明文确定是为这一目的而教育,但几千年来的一贯精神,实在是与此目的相契合的。”怀师 在直斥以考试为学问的流弊时说:“我们现行的小学课本,与中学、大学并非都能衔接。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拼命教儿童们背诵现行课本上的许多大可不必要的知识,来准备月考和期考。因此弄得有心‘望子成龙'的家庭,比较上进的子弟,‘三更灯火五更鸡',背书作功课,比起科举时代的考功名、背‘八股',更加严重。”“我们当时旧式读书受教育的方法,是‘读古书、背经史,作文章,讲义理',那是一贯的作业。”怀师不无感慨地回忆道:“那种‘摇头摆尾去心火'的读书姿态,以及朗朗上口的读书声……以我个人的体验,那种方式的读书,乐在其中的味道,确比现在念书的方式好多了。而且一劳永逸,由儿童时代背诵得‘经'、‘史'和中国文化等基本的典籍以后,一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当年摇头摆尾装进去,经过咀嚼融化以后,现在只要带上一支粉笔,就可摇头摆尾地上讲堂吐出来。所以对中国文化的基本精要,并不太过外行,更不会有‘空白'之感,这不得不归功于当年的父母师长,保守地硬性要我们如此读书。”
  有鉴于此,怀师大声疾呼:“我总希望自己的国人、自己的民族,都能先行深切地了解自己的文化。”在今日世界的竞争与发展中,国人的当务之急是“反求诸己--研究中国文化的精要。”这一振聋发聩的呼唤,犹如习习春风带来的甘霖春雨,浸入人们“久旱之望云霓”的心田,播下了待时而发的颗颗良种。数年之后,一颗种子破土萌发,植根于中华古老文明的沃壤,迅即成长浓荫复盖的参天大树,而大树的周围则是芳菲满目,桃李芬芳。回归传统,王财贵博士敢为人先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1992年初春,从台北县中和市的一条寻常巷弄,伴随着柳花飘溢的清香,传来稚嫩清纯的朗朗读书声。当是,大概不会有太多的人想到,这清脆悦耳的读书声竟开启了传统直觉式语文教学的回归,并在短短的8年间,狂飙突百地推展到包括中华热土在内的全球华人世界。
  循声而及,便可来到华山讲堂,一进大门,迎面可见前来读经的学童们的鞋子一字整齐地排开。在中式装潢的典雅敞亮的大厅里,30多位学童及其陪读的父母正兴致盎然、摇头晃脑地诵读古诗文。而读经班的王贵财老师此刻坐在高脚雕花的硬木书桌后面,闭目晃脑,配合音韵的平仄,面露击节称赏、陶然而醉的神情,令人不禁莞尔。此情此景,仿佛时空倒流,又回到了古代的私塾。
  毕业于师专的王财贵先生早在逢甲国小任教时,便有了回归传统语文教学的想法,并实施在自己的子女身上,由此还引来好友、书法名家杜忠诰将女儿送到王家“就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良好的读经效果引起中华文化基金会的宗教哲学研究社和卯鲤山文教基金会的热情关注和大力支持。于是,相继有了王财贵先生在华山讲堂免费招徒授课的儿童读经班,以及免费的儿童读经师资训练班;有了以王先生担任主任的社会读经风气推广中心、《读经通讯》、读经出版社等等。
  为便于儿童诵读,王先生应众多家长的要求,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精心编选了“大字注音经典诵读本系列”,该系列包括如下诵读本:一,《大学》、《中庸》、《论语》,二,《老子》、《庄子选》,三,《唐诗三百首》,四《孟子》,五,《诗经》,六,《易经》,七,《古文选》,八,《词曲选》,九,《礼春秋选》,十,《佛经选》。王先生认为,这些当属儿童优先诵读的最重要的教材,也是人生最有价值的书,又正好配合儿童的心灵发展而施教,因而具有深远的意义。
  作为哲学大师牟宗三的嫡传弟子、台中师院语文系教授的王财贵博士,为什么如此执著地全身心地推动儿童读经活动?他说:“这八十多年来,老中青三代的中国人,已经是不敢(也真不会)读经了!而中国人是不是因此更理性了?中国社会的文化教养是不是因此更提高了?是不是因为充分西化而更受外国人所敬重了?当然历史不可重复实验来做比较,不过,在一般人的心中,总难免有一些隐约的痛楚。切身的问题是:他的语文程度不够,他看见左右的人心量不广,涵养不深,他的人生态度无所依归,理想不敢坚持。其次是:感受到社会正义的日渐消亡,君子之风的日见远去短视近利,诈虞日盛。尤其是近年来犯罪率的增高,而犯罪年龄层的降低,校园暴力事件的频传,显示了人心的极度空虚,人生方向感彻底的失落!这其实是整个社会只顾发展经济,而未能相对提升国民文化教养所必致的后果。知识分子也越来越感受到:丧失自我文化的民族,托钵乞怜的结果,纵有再大的天才本事,终究不能参与于世界文明的创建,而永为其他民族所轻贱。”因此,他认为,最根本最切实的是教育革新,即普遍恢复读经的教育,尤其要从儿童时期开始,以期固本培元,童蒙养正。而“养正”之方,应以读经为最方便,最实际有效,从而救助文化,扶持人心。怀师热诚推展“儿童中国文化导读“活动  1997年8月8日上午7时零5分,历经8年的艰苦努力,1400万浙西南人民企盼了近一个世纪的梦想终于成真--由怀师全力倡导和推动的金温铁路全线铺通。在万人庆祝大会上,侯承业博士诵读了怀师所作“感言”一首,与大会来宾共享,诗曰:“铁路已铺成,心忧意未平。世间须大道,何只羡车行。”
  怀师殚精竭虑,力排众难,终于栽种出金温铁路的硕果,并在其正式营运、全面收益之际,实现了他老人家“功成身退,还路于民”的夙愿。此时此刻,怀师正致力于修建一条比金温铁路“还紧急重要百倍以上”的通往人心的大道,即北宋大儒张横渠先生所云定“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对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怀师任理事长的香港国际文教基金会鉴于台湾和香港相继开展的“儿童读经”活动收效颇佳,上百万儿童在此活动中受益,为中华民族“百年树人”计,筹划将“儿童中国文化导读”活动向祖国大陆全面推广,以开发儿童多种潜能,传承中华文脉,陶冶高雅情操。
  对台港等地业已广泛开展的“儿童读经”活动,怀师甚感欣慰和欢悦,他老人家说:“很高兴看到了香港陈鸿远先生和台湾的王财贵先生、陈履安先生、侯秋东先生等,能够领先尝试传统文化的教育法,为后一代的民族幼苗,培养文化的读书种子,使他们懂得‘人伦之道'的‘做人'道理,懂得‘生存'之道的‘生活'艺术,懂得人生进入‘文学'化的境界,不禁使人倦眼顿开,欣然乐为之介。”
  1998年元月,香港国际文教基金会的“儿童中国文化导读“活动在祖国大陆正式启动。一套涵盖《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孝经》、《论语》、《大学》、《中庸》、《孟子》、《老子》、《庄子》、以及唐诗宋词等中国古诗文经典之作的儿童诵读教材,以大字注音本形式隆重推出,免费提供给读经的儿童。同时还有与之配套的“英文文化导读”教材,包括“旧约”、祈祷文、犹太箴言,以及其它英美千年美文名篇等等。此外,还有儿童“珠心算”培训教材。
  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在成功地推展“希望工程”的基础上,在怀师的亲切关怀下,与国际文教基金会同步推出“继往工程”,即“青少年接受中国古诗文基础训练工程”。该活动以组织少年儿童诵读、熟背中国古诗文经典的方式,让他们在一生学习、工作压力最轻,记忆力最好的时候,以最便捷的方式,获得古诗文经典的基本功熏陶和修养。平均每天20分钟,每诵读一天,即获一份受益与乐趣,儿童诵读三年,即可终生受用。
  于是,在中华这块曾产生过无数古圣先贤的热土上,风云际会,水到渠成,一个振兴中华传统文化、回归中国人文精神的热潮渐次兴起,从通都大邑到穷乡僻壤,从白山黑水到西南边陲……展现出一道亮丽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