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情不及久伴情侣网名:文稿拟草的几个要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09:01:29
(2010-05-29 19:26:52)
文章写作或文学创作,往往涉及到审题立意、构思谋篇、选材加工等环节问题,公文或事务性文书等综合文稿起草也一样。通常情况下,机关单位的文书写作,除了法定13种公文外,还会涉及到大量的事务性文书和综合性文稿,这些文稿往往有着业务范围广、主题内容杂、领导要求高、体式较灵活、起草难度大等特点。笔者长期在机关办公室从事综合文字工作,觉得它们之所以难,难就难在其使用频率高(经常性、反复性、阶段性,有着“年年马拉松,天天短平快”之说)、时限要求强(经常是“上午给题目,下午交文稿”)、素材采集难(基础性材料薄弱,常陷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窘境)、推陈出新或创新出彩不容易,及领导或相关意图难以及时准确把握等方面上。但我感到,无论是法定公文,还是事务性文书,它们的起草工作归根到底还是写作,也必然都是有其规律可循的。从我个人的实践与体会来看,它们的显著规律或其特点,就体现在审题、构思和起草三个环节上。把握了这些规律,我觉得就能较为有效地提高文稿起草的质量与效率。
一、审题要“三明”
一要明确起草意图,解决好行文重点和方向问题。所谓“意图”,一般指的是领导(包括上级部门或单位)工作意图,广言之,包括领导的学识修养、思维方式、工作思路、措施方法、表达习惯及个性特点等,体现在工作层面上,可以理解为“为什么要做,要做(或已经做了)什么,做到什么程度,将要怎么去做(或是怎么做的)”;体现在文稿写作的意图把握层面上,可以理解为“为什么要写,要写些什么,要怎么去写或者应该写到什么程度”。可以说,写作意图不明,观点主旨不清,文稿起草工作就没有办法“对症下药”,行文更是没有重点和方向。这也就是为什么有的同志在老领导手下做文章时得心应手,换了个领导就感觉难以适应;在原单位“奉命为文”时如鱼得水,到了新单位去搞材料便有“寸步难行”之感的道理。因为领导之间的能力素质、工作方法、表达习惯或思维特点等是存在很大差异的。比如,有的领导注重思想性,要求有理性分析;有的领导强调务实性,要求用事实或数字说话;有的领导领导喜欢具体全面,有的领导只要求强调重点;有的领导喜欢开门见山、一针见血,有的领导则喜欢旁敲侧击、娓娓道来,如此等等。所以,无论起草什么文稿,事前都必须设法去了解和掌握与写作有关的“意图”。这是做好机关单位“综合文章”的前提和“关节点”。现实工作中,有的同志接到写作任务后,往往不假思索,提笔就写,表面上看起来效率很高,文思敏捷,实际上往往是“欲速则不达”,出现文稿老是不合领导或上级部门“口味”的现象,这正是犯了不重视意图把握或“意图不明”的“大忌”。所以应当加以克服和注意。
二要明确场合对象,解决好文稿的“适用性”和“针对性”问题。任何文稿,其目的都是为了“实用”、“应用”、“管用”和“有用”,也就是要做到“文当其适”、“文章合为时而作”。这就涉及到文稿使用时的场合、对象及视听效果等问题。有经验的同志在文稿起草时往往是“关起门来当领导”、“闭着眼睛做文章”,实质上是在做“越位思维”、“换位思考”和“空间想象”等工作,以便准确设定文稿的适用环境、范围与效果,使文稿起草的所谓之“意”演化出具体、清晰、可视、可听、可操作的“图”来。这样做的好处就是能有效解决文稿的“适用性”和“针对性”问题,避免文稿起草的盲目性,保障文稿起草工作“有的放矢”,达到“适时”、“适当”、“适用”的目的。
三要明确相关要求,解决好文稿起草的“命中率”和“成功率”问题。除了领导意图、场合对象的了解揣摩,文稿起草还会牵涉到一些数字时限、传送要求以及给出的“即定条件”等等事宜,这些看似是些细微末节和“常规性”的问题,实则是非常重要的“准入条件”,忽视了它们,或者是想按自己的主观意愿来行事,八成会出现文稿被人“枪毙”的现象,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并严格按相关标准要求和设定条件去写作。
二、构思要“三贴”
一是贴近领导。机关单位使用的综合文稿在一定层面上可以理解为是表达领导思想意图、体现领导工作个性、展示领导精神风貌的重要载体。所以构思时必须首先把准领导想说的“话”或迫切要表达的思想内容的“脉”,并自觉地站在全局和中心的高度及全新的角度来分析思考问题。这样,自己的想法与领导的真实意图就会交合在同一个“等高线”上,产生一种“契合点”,使讲话稿达到与领导思想共鸣、不谋而合、同频共振的目的。
二是贴近实际。文稿起草终究是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只有贴近实际,通过广泛搜集素材,掌握工作运行过程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特点、新态势,并通过主题观点的提炼,“靠事实说话,凭逻辑推理”,才能取信于人。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既要吃透上情,又要掌握下情;既要熟悉内情,又要了解外情;既要明了'史’情,又要洞察'时’情”的道理。也只有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围绕实际工作做文章,所起草的文稿也才会富于针对性,富有现实意义。
三是贴近时代。“笔墨当随时代”。文稿要散发出生命力、吸引力、“战斗力”,必须具备鲜活的观点和“时新”的内容,包括上级的新政策、新动向、新要求、新主张,基层的新思路、新经验、新做法、新问题等等。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紧跟时代新潮流、紧贴上面新精神、紧靠基层新情况、紧追工作新要求,及时广泛地捕捉并搜集和利用新素材,这样,才能写出有新意和创意的文稿来。
三、写作要“三好”
首先,拟好题。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和“窗口”,往往有着指明文章主题、揭示文章内容、限定文章范围、辨清文章体裁、表达文章思想及“提神醒脑”、“吸人眼球”等作用。“题好一半文”。从文稿起草的角度来讲,标题有大标题和小标题之分,大标题当然是指文稿的总标题,也称“题目”,小标题则是文中的分章眉目,它们都对文稿内容起到画龙点睛等作用。一般而言,拟好这些标题的关键点在于“三扣”:即扣紧主题、扣紧材料、扣紧重心,同时注重表述的简洁、对仗与新颖,这样拟出的标题才能引人入胜,使通篇文稿眉目清晰、脉络清楚、详略得当。
其次,备好“料”。古今中外,无论是从事文学创作,还是文章写作,素材(情况、数据、文字材料、图表等参考资料)的收集与准备都是不可或缺的。应用文写作与文学创作的显著区别即在于它不可能完全依赖作者的生活阅历与感情积淀,更不容许出现“虚构”、“想象”、“夸张”、“臆造”等成分,其写作过程无论是挖掘主题、亮明观点、阐明要义、提炼素材等,都必须以事实、事例或数据为依据,以“真实、准确、客观、实在”为准绳,并做到把上级的有关政策或决策部署精神与当地实际相结合,这样,才富有现实意义。因此在文稿起草前,各种写作素材和参考资料准备得如何,直接影响到文稿起草的质量和效率。我个人的深切体会是,机关综合文稿所谓之“难”,难就难在对各种情况资料的调查、研究、收集、分析、提炼等的准备上。但这却又是文稿起草过程中不可逾越的环节,必须认真予以对待;而只要超越了这一“难度”,充分占有了情况材料,那么文稿起草“难”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所以从事文字工作的同志,一定要重视对材料的准备与研究工作,做到越充分越详尽越好。
第三,列好纲。提纲好比是人体的“骨骼”、房屋的“框架”、运行的“航线”、指向的“路标”和规划设计的“蓝本”,对文稿起草起着规范、引领、提示和备忘等作用,有了一张这样的“蓝本”,只要按科学的方法去“施工”、“备料”、“填补”和“装修”等就可以了。列提纲的好处是毋庸置疑的,实际工作中我感到最大的好处有四:一是有利于事前修改,即在文稿动笔起草前,根据所掌握的相关情况和信息,及时对提纲进行调整和修正,使其更靠近领导意图或相关要求,能有效升华文稿的主题思想,提升文稿的质量档次,避免出现被“推倒重来”的危险;二是有利于事中收集和统合各种情况资料,现实工作中,各种情况总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写作时你也不可能一次性把材料准备完整,尤其是大型综合性材料准备工作更是如此,如果事前准备了详细的提纲,让相关人员或单位去按纲“备料”,就能较好地解决许多中间环节等麻烦问题;三是有利于提高文稿起草质量,使文稿达到提纲挈领、思路清晰、脉络清楚、详略得当、有条不紊的目的;四是有利于实际运用,有时候因为时间伧促或情况紧急,拟一份简明扼要的提纲,再加上几份配套的数据和“背景”材料,就可供给领导作为“应急”使用,或衍生为一篇生动的文稿,可以解决实际工作中的许多“燃眉之急”问题,既管用,又实用,何乐而不为?
                               提高文稿创新性的几点体会
“笔墨当随时代,为文常思创新。”创新是文稿写作的灵魂,是文稿写作的一种境界、追求和需要,也是文字工作者的不竭追求和动力。实践证明,文稿创新,离不开思维的创新、观点的创新、内容的创新和文字的创新。没有思维创新,文稿就没有深度,就不能启发人;没有观点的创新,文稿就没有新意,就不能引导人;没有内容的创新,文稿就没有活力,就不能感召人;没有文字的创新,文稿就没有文采,就不能吸引人。文稿的创新需要较深的理论功底、较高的思想水平、较宽的学识修养、较强的思维能力和较好的文字基础作底蕴,同时离不开加强学习、深入思考和调查研究等层面。文稿的创新过程,实质上也是写作者增长才干、提高素质的过程。笔者曾在政府机关和职能部门办公室从事多年的综合文稿起草工作,深深体会到,要把握和提高综合文稿的创新性,至少应在以下几个方面上下功夫。
一、贯彻上级的决策部署,要善于在结合本地实际上下功夫。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及上级的重要决策部署,是我们为党委政府或机关单位起草文稿的基本理论依据和现实工作要求。我们在写作文稿的时候,必须根据上级的政策理论和决策部署精神,结合当前实际,立足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特点及其优劣势、长短处,通过分析综合、比较研究、辩证思考,才能找准上级政策与本地实际的最佳结合点,才能提出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和指导意义的工作思路、目标、重点和具体措施,最终达到推动实际工作的目的。可以说,坚持将上级的精神与本地实际相结合,是为党委政府及机关单位起草文稿必须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而两者有机“结合”的过程,就是一种认识不断深化和思维不断升华的创新创造过程;偏离了这一点,文稿起草工作也就没有任何价值和意义。
二、体现领导的工作意图,要善于在科学化、系统性和“拾遗补缺”上下功夫。综合文稿起草,的确是人们所说的“应时为文,奉命写作”,必须做到“唯领导意图”是瞻。因此,全面、准确地体现领导意图,是文稿起草的基础、前提和根本“站立点”。但是,这种被动的“应时为文,奉命写作”,却又需要我们主动地去做,也就是需要一种探求创新创意的精神和创造性劳动的态度。因为在许多情况下,领导所授的意图不可能表露和体现得那么完整和明确。有时候,领导只是提出一个问题,需要我们去做深入的调查研究;有时候,领导只是提出一个观点,需要我们对立论的根据和内涵进行系统全面的阐述;有时候,领导只是讲个大致的思路,需要我们去延伸和拓展;有时候,领导的想法还不成熟、不系统、不具体,甚至只是一些片言只语的“意见”,需要我们进行大量的思考、补充、修正、细化和完善等“拾遗补缺”工作,才能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和明晰化。这种文稿起草过程中对领导提出的问题、观点、思路、意见、设想等进行“研究”、“阐述”、“延伸”、“拓展”以及各种“拾遗补缺”的系列过程,就是一种思想、思维和理念不断创新的过程;也只有通过文稿起草者不断地开展创新性思考、创造性劳动,才能使领导的意图和观点依据更充分、思路更完整、内涵更丰富、对策更科学、措施更有力。
三、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要善于在典型性、代表性、针对性上下功夫。人民群众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主体,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挖掘基层一线的许多经验做法,是我们解放思想、抢抓机遇、指导实践工作的重要依据,也是起草文稿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要把群众在实践中的成功探索和创造性经验上升为指导全局的方针,需要我们进行正确的分析综合、深入的理性思考和科学的概括总结。也就是在材料的选择上,要在典型性、代表性、针对性上下功夫;在运用上,要做到“点”(点上的经验)与“面”(面上的情况)、“上”(上级的方针政策)与“下”(基层的实际)、“内”(内在的规律)与“外”(外部的客观条件)等的有机结合与统一。只有通过我们反复不断的分析综合、理性思考和总结概括之后,才能对群众的实践有科学深刻的认识,使典型材料既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并最终达到指导实际工作的目的。
四、吸收部门的工作意见,要善于在理性思考、统筹兼顾、指导全局上下功夫。无论是地方党委和政府,还是部门或单位的工作,总是牵涉到方方面面。一般来说,我们在起草文稿前和初稿形成后,都要请有关部门提供材料或提出意见;有些专题性文稿甚至常常是由部门代拟后送到办公室来加工、修改的。部分重要文稿还需要做反复的修改和意见征求等工作。因此在文稿起草中如何对待部门提出的工作意见,是需要很好把握的一个重要问题。在实践工作中,个人感到比较深的体会是要掌握好“三个度”:一是要提升高度,即要从全局和理论的高度来把握部门提出的工作意见;二是要选准角度,即要根据综合文稿所具有的原则性、指导性的特点来把握部门提出的意见;三是要掌握尺度,即要以系统论的观点和辩证的方法来把握部门提出的工作意见。但无论是什么“度”,把握这个问题,也仍然离不开理念创新和开拓思维的能力。
五、融入自己的观点方法,要善于在把握与时俱进、体现时代精神上下功夫。“文以载道。”道,就是道理,就是文章的思想和内容。虽然文稿写作有别于文章写作与文学创作,但它们之间仍然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在文稿写作中,将自己多年来在学习、工作等积累所得以及专项调查研究过程中形成的认识、所得出的结论等等,融入到文稿之中,这是文稿写作的一条客观规律,也是一种必然要求,是我们当参谋、出主意的一个重要途径。做到“文以载道”,就要求文稿起草者必须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思想状态,勤于学习,善于思考,敢于打破思维定式的旧框框和人云亦云的老套套,把自己的思想认识和思维方式置身于紧贴时代脉搏下来把握。如何做到综合文稿的“文以载道”?一要讲清大局。准确把握形势,明确当前大局,是为了统一思想,凝聚人心,形成共识。有了共同认识,才会有共同的行动,才能朝着既定目标前进。二要亮明观点。文稿没有观点,就像人没有灵魂。观点要鲜明准确,概括到位,富有真知灼见,才能使人信服。亮明观点,阐明要义,必须以事实为依据。既要体现上级精神又要切合本地实际,既能引经论典又有现实事例,既立意高远又深入浅出。这样,才能言之有理、言之有物、言之有据。三要提出要求。提要求,要有的放矢,不能漫无边际;要指令明确,不能模棱两可;要切中要害,不能“隔靴搔痒”。四要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以德感受人,以法示人。这样的文稿才能内容饱满、富有张力,才能融思想性、时代性、创新性、生动性于一体,才能真正达到“文以载道”的目的。
总之,每一份文稿的起草和写作过程,实质上就是一项要求不断创新和创造的过程。一个报告、一篇讲话、一份文件,如果能比较好地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上级的决策政策精神与本地的实际相结合、党政的全局工作与部门单位的工作相结合、面上情况的概括与典型事例的剖析相结合、领导意图与自身认识相结合,使不同层次的人都能从中得到启示和教育,就能体现创新性,就会受到大家的欢迎,也就是一篇富有创意性创造性的文稿。文稿起草者有了创新意识,就能变被动工作为主动服务,变“应时为文、奉命写作”为自觉创作,在思维空间里纵横驰骋,在文稿写作中施展才华,在“三服务”工作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无疑也是文字工作者的一种莫大欣慰和乐趣。

认真研究公文写作的接受心理
公文作为一定意义上的社会交际和公共关系的一种重要工具和手段,它的作用要得以实现,必然涉及到交际的双方即言者(写作主体)和受者(写作受体)。公文的写作,目的是给对方(即接受对象)看的,写作效益的体现,关键还在于接受对象(即受文对象)对所收到的公文的理解、认可、办理程度和执行情况。正因为如此,写作公文一定要充分考虑读者,注意研究读者(即受文对象、接受对象)的接受心理,以增强文章的针对性、可读性、可受性,增强文章的执行承办效益。而公文写作中的这一重要的也是基本的课题,却长期未引起大家的重视,这不能说不是极大的疏忽和遗憾。
公文的读者不同于文艺作品、新闻文章读者有随意性,它的读者有明确的限定性,往往有特定的受文对象,不是谁都可以看,或者谁都必须看的。这种读者的限定性,使公文写作者事先就能明白文章是写给什么人看的,就有可能考虑到怎么写才能更符合受文对象的“口胃”和接受心理,更注重文章的实用性。可见,读者的限定性这一特点,为公文写作也提供了一定的方便。
在强调读者有限定性特点的同时,还要注意到读者的变化性。公文受文对象的接受心理,也要受内因外因的驱使而发生变化。一方面,社会政治变革、经济发展这些外因,会使受文对象的接受心理随着时代的变化发展而发生变化,这是“境(心境)随时迁”。假如有人现在写文章还用“文革”手法和语言,那只会授人以笑柄。另一方面,年龄差异、文化层次的区别等等内因,也会使受文对象的接受心理随不同语言环景而有所不同,这则是“因人而异”。例如写给群众看的通告要通俗易懂,而写给教师的慰问信宜典雅古朴,不能失体失格。
从当今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时代特征出发,从各级各类各方面接受对象的实际状况考虑,公文写作时,要着重考虑受文对象以下各种接受心理。
(-)求实心理
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要求,是党的思想路线和优良传统,也是接受对象(无论领导还是群众)的衷心愿望和迫切要求。事实胜于雄辩,公文的事实、理论越真实,就越可信,就越能说服,教育、鼓动或指挥受文对象去照“(文)章”办事。公文受文对象的这种求实心理,是社会主义祖国人民群众主人翁地位所决定的。随着人民群众民主意识、参政议政意识的增强,他们迫切地要了解各级领导、各个方面的真实意图、真实情况,以认清形势,行使自己的职责和权利。
此外,这也是历史的经验教训所激发出的一种心理。“大跃进”、“文革”的历史教训,现实生活中少数公文的浮夸虚假之风,这些不实事求是的文风、作风,已使有的领导和少数公文失信于民。长期的积淀,使人们形成了一种“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泛化心理。要消除这种不良影响,也要求公文说真话,写实情,求实效,不搞浮夸虚假,不搞花架子,不做表面文章,真正取信于民。
在公文写作中务求实际,除按前面讲到的要求内容的绝对真实、本质真实之外,还要注意把握“平衡”的手法。即在突出讲某一个主要因素时,还要顾及到其它因素,特别是相反的因素;在强调某一方面的主要意见时,还要注意到其它意见,特别是不同的意见。要寓倾向性于平衡性之中。不注意这一点,过分强调一个因素、一种意见、一方面观点,极有可能出现片面性和绝对化,不能全面、准确地反映出当今复杂的公务活动、社会事物等“系统工程”的客观全貌,甚至可能给更大的“系统工程”输去误导信息。例如有的单位写文章讲先进、成绩时,总是笔下生花,说过头活,报假数字,不讲实际,不留余地,以致上报的报告或者总结,竟不敢同本单位群众见面,怕露了马脚。这种误国误民的文风,必须坚决制止。而我们党中央领导同志和不少各级领导同志的报告、讲话和文章中,在充分肯定改革开放的巨大成绩的同时,也常常非常深刻、尖锐地说明困难和问题的严重性。这种实事求是之风自然会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充分理解和信任。
(二)求新心理
江盈科曾在《蔽箧集序》中说道:“新者见嗜,旧者见厌,物之恒理,……新则人争嗜之,旧则人争厌之。”喜新厌旧,人之常情。观点、内容陈旧的文章,是不能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的,公文写作也同样如此。那种一个典型材料反复用、变换角度经常用,改换包装“新瓶子装旧酒”的写法,那种“从别人的文章中找点子,从下面的材料中找例子,东拼西凑成稿子”的做法,那种“下面写文章抄上级的,上级抄中央的”,层层照抄照转的办文方式,显然都背离了工作实际,也不能满足受文对象的求新心理,那种公文只会成废纸一堆。
事实上,我国改革开放的形势和发展变化是日新月异的,许多新情况有待去研究,许多新问题有待去发现,许多新矛盾有待去解决,许多新事物有待去认识,许多新人物有待去表彰,许多新经验有待去总结,许多新气象有待去宣传,许多新理论有待去探讨。公文要力求出新,尽可能给受文对象提供他们欲知而未知的这些新信息。现实生活中、公务活动中,领导和群众所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正是公文所要反映、介绍的热点信息、新信息。公文写作要力求想领导和群众所想,急领导和群众所急,写领导和群众所需,不说套话、空话,自然就会受到大家的欢迎。
不但内容要新,为适应信息社会、高科技时代人们观念和能力的变化,公文的写作形式、语言、角度、技巧,都要既遵循规范,又不断创新,才可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同是一年一度的国务院总理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其内容、观点、写法、语言却年年有新意,都给人大代表和全国人民以耳目一新之感,成为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前进的纲领性文件。而有些单位的年终总结,年复一年,框架、观点依旧,只是数据、时间不同,给人以“似曾相识”、“千部一腔”的陈旧感,这种文章的效果自然可想而知了。
(三)求尊心理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的主体意识的增强,处于社会关系中各种地位的人,都越来越需要别人和社会的尊重。需要尊重,这是人们高层次的心理需要。需要争取受文对象理解、认同、支持、办理的公文,首先必须对受文对象给予必要的尊重,满足其求尊心理,才能取得受文对象的支持与合作。
从另一个角度讲,作为公共关系和协调的重要工具、手段、渠道之一的公文,也只有对有关的社会组织或者公众以必要的尊重,才能树立起本组织的良好形象,实现其公关和协调的目的。
明白了这一点,就不难懂得为什么“绿的大地,美的心灵——请勿入内”、“翠竹千竿,请勿刻划”、“杜鹃居山久,春萌夏盛开,劝君莫采折,美从自然来”等标语,比“不准进入草坪”、“不准刻划”、“不准攀折”之类标语为好;为什么国防部发言人在接受国外、境外记者善意或恶意的提问后的结束讲话中,会极有分寸地说道“感谢大家对中国国防的感兴趣”,而使人无可挑剔了。
对受文对象的尊重,要得体适度。尊重上级而不要有阿谀奉迎之词;尊重下级和群众,而又要不失身分;尊重兄弟单位而又不要有恃强凌弱之感;尊重外宾或境外组织机构,而又不失国格人格。就是与对手和敌人的公文往来,既要坚持原则,针锋相对,又适当运用文明礼貌的策略,行文做到有理、有节、有利。
对受文对象的尊重,要在行文内容、语言、形式等各方面表现出来。例如模糊语言的巧妙运用,某些公文如信函的格式变化,都会体现出不同程度的尊重。
(四)求近心理
这是交际、传播学中的“距离论”在公文写作中的体现。受文对象出于正常的功利目的,总要求公文内容与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更贴近,不大想看那种“隔山放炮”、不着边际的文章。都希望公文讲出大家的心里话、,身边事,写大家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希望“文中有我,我中有文”,即文章中写出了我们想做的事、想说的话,而我们想到的文章中也写到了。这也就是通常说的“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办群众所需”。
受文对象这种求近心理,要求公文与他们在时间、空间、情感上都尽可能接近,即做到事近、理近、情近、心近。这也是情感因素在公文写作中的体现。
为满足受文对象的这种心理,我们在写作公文时,就要从实际出发,注意针对性、及时性和实效性。而语言的运用,要尽可能注意生动性、群众性和适当的幽默感(这当然要因文制宜),以增强文章的可读性。
例如四川省及广元市有关领导机关发出决定,号召广大党员干部“远学孔繁森,近学马生贵”,使大家从身边的基层领导干部身上体会到一种可敬可亲的认同感,体会到学习英雄模范人物的必要和可能性。李燕杰在对少管所的少年犯作报告时,称他们为“触犯了国家法律的年轻朋友们”,一下子就把少年犯听众的心理拉近了,其教育效果是相当突出的。
(五)求简心理
当今社会已进入信息社会,社会变动加剧,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大家越来越重视时间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人们都希望办事由繁变简,办事需要的时间由长变短,希望讲求效率。随着干部、职工队伍的年轻化、知识化,这种求简心理反映更为突出。大家都不希望开“马拉松式”的长会,听言之无物、套话连篇、口是心非的长篇报告,看又长又臭的懒婆娘裹脚布似的文章,而希望开短会,说短话,写短文。
公文写作要适应这种要求,就必须克服形式主义、文读主义,没有必要就不行文,必须行文时尽可能写短些。要实话实说,长话短说,尽力摒弃废话、空话、套话。不写长而空的文章,写短而精的文章,给受文对象提供尽可能多的实信息,而不要那些言之无物的空信息。有的人认为文章写得越长越有“政绩”,越有水平,这是一种误解。其实,把文章写短,对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公文撰写者要努力提高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起草文稿力求言简意赅,开门见山,意尽言止,竭力删去可有可无的内容和语句,做到篇无赘句,句无赘字。而在制发公文时,公文格式也要既规范又简明,不要无实际意义和用途的空信息。总之,要做到简短、简明、简洁。
(六)求知心理
求知心理就是人们常说的求知欲。它是人们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科学知识和不断探索真理而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活动。求知需要,是高层次的需要。在当今社会,随着文化、科学的发展加剧,人类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人民群众特别是机关、单位、团体职工队伍的知识化、年轻化,大家为适应在社会的生存与发展,更渴望从各种渠道了解、学习新知识。公文这一实施领导和管理职能的重要工具,当然也应担负起传播新知识的重任,以满足受文对象的这种需求。它必须尽可能给受文对象提供一些新内容、新观点、新知识、新信息,而不能重弹陈词烂调,不能再写得不深不透,言之无物,也不能以艰深文浅陋,故作高雅。
(七)求利心理
追求最大利益、最大效益,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办事的基本准则,也是各类机关单位制发公文的目的。这种利益,涉及到有关机关、单位、群体的权、责、利,涉及到各方的社会利益、经济利益。制发公文时,从实际出发,不能不考虑到受文对象和有关各方面的切身利益和长远利益。一定要顾全大局,兼顾各方,充分考虑到国家、部门、集体、群众、个人各方面的实际利益。例如某地要出台有关招商引资政策的文件,要与外地有关方面签定合作开发的协议书,都要考虑到对方的求利心理,树立双赢观点,互利互惠。
(八)求便心理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为人民服务是各级政府的神圣职责和全体公务员的基本准则。”要“建设服务型政府,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经济的长期稳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党中央规定的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规范中,把“助人为乐”列为社会公德规范,把“服务群众”列为职业道德规范。作为实施领导和管理、服务群众、服务社会重要工具的公文,当然应该处处体现便民思想,把服务、便民作为行政机关、领导部门行文的逻辑起点。这就要求我们在行文时,凡涉及到对利害方、利害人作出规定、规范、要求的,都要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为受文者着想,做到合法、合理、合情,想想他们能不能办到,怎么能尽快、便捷、顺利地办到,承办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应对措施,以增强公文的认同感和亲和力。这样,公文的承办、执行效益会显著提高。
总之,公文撰写者是否考虑和研究受文对象的上述接受心理,其写作效果是大不相同的。注意研究受体的接受心理,应引起公文作者和研究人员的高度重视。

     【作者附记:本文选自叶黔达、柯世华《现代公文写作技巧》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7月第1版,这次刊载时,又增加了“求便心理”一小节内容。本文有关内容先后被中国和平出版社2005年5月第2版《申论》(见第四章全章)和成都时代出版社2007年7月第1版《申论》(见第11页)照抄或摘录过。其实,他们至少应该是与作者打个招呼的。

分享 阅读(15) 评论 (0) 收藏(0) ┊禁止转载 打印举报 已投稿到: 排行榜 加载中,请稍候......前一篇:执着平凡写春秋后一篇:区政府办公室秘书个人3年工作总结评论重要提示:警惕虚假中奖信息,点击查看详情      全新育儿博客温馨上线      关注每日最热门博客 [发评论]
  • 暂无评论。
    发评论新浪博客5周年活动盛大开启!写记录博文,点亮纪念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