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大额验资:学校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栖息的场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5 06:40:06

 

学校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栖息的场所

 

——读《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中)

 

  柔软的教室空间。黑板、讲台、讲坛、整齐划一的课桌椅构成的教室,标准化的知识和网罗式记载的教科书和测验,以课时划分的课程表,等等。这就是现代学校的写照。佐藤学说,这些都是“大量生产”模式的象征。学校建筑就像医院和监狱那样,体验不到色彩、触感和体温,“质朴坚牢”是学校建筑的第一要件。这样的空间隐藏的是一种工厂式的大批量生产的教学理念。在佐藤学的书中,我们见到了一个不同于以往的、柔软的教室空间:这间教室里没有黑板,黑板由四个镶嵌素色的“窗”所覆盖。不仅有“窗”,还有犬牙交错排列的课桌、课桌上装饰的插花、教室里随处摆放的花盆、栽种的观叶植物,以及用线吊着的在教室的“天空”中舞动的木制活动雕刻——一群鸟儿、画有“天空”与“街道”的彩绘,等等,整个教室被装点得五彩缤纷……


  这间教室是打破教室的无机性与权利性的一种尝试。例如,黑板用窗来覆盖的设计,就是要从教室里排除中心。黑板一旦消失,中心就遍布教室的每一个角落。随着教师位置的移动,教室的中心也复杂地移动,学生们在交错的桌子间自由地穿行,找到一个旮旯,选择一个让自己舒服的姿势,舒畅而专注地在与老师、同学的交流中学习。空间的改变成为一个契机,促成了理念的实现,如这间教室的创建者苅宿老师所说,借助重建空间获得焕发自己的时间,借助焕发自己的时间唤醒自己的身心,借助身心的唤醒编织自己的话语,而借助自己的话语可以获得人际纽带。让教室成为师生栖息的场所,有如家的温暖才能吸引学生、教师、家长形成学习共同体。


  从师生“栖息”与交往的场所来考虑学校空间,就得随处准备引人入胜的场所。即使只为学校或教室空间设置一点点生气,也能唤起师生内心对学校的向往。写到这里,笔者的脑海中交替出现了两个场景:台湾的一所小学,六层高的教学楼两侧,是由藤条制成的连接六层楼的“滑梯”。这样,下课铃声一响,孩子们只需几秒钟就可以滑到操场上尽情玩乐,而无需把时间花在上下楼梯的单调循环中。另一幕是大陆一所破败的乡村小学里的景象:教室的角落摆放的不是垃圾桶和扫帚,而是一块“躺板”,这是教师自己捡几块木板刨光钉制而成的,上面铺满了软绵绵的稻草。对于直挺着腰背坐了一个又一个40分钟的孩子们来说,这一块再简陋不过的“躺板”成了教室里最温暖最美丽的风景:一到下课,孩子们就聚集过来,打个滚、翻个筋斗,藉此松弛紧绷的神经。


  久违的季节气息。在日常生活的经验中,不同季节的微妙情趣总是同独特的情绪交织在一起的。而在学校生活的经验中,不仅学生们无暇顾及和感受四季变迁,教师们也不可思议地对季节的情趣无动于衷。“许多回味新任之日的教师手记是交织着季节的风景来叙述的,而资深教师的实践记录和手记之中却并没有印刻着季节的风情”。现代学校生活是以线性时间来组织的,受单向的、线性意识的支配,用时钟来控制和表现;而季节的时间则是以整个身心来感受的,它在风景的色彩中表现,着眼于“如何感受现在、激活现在”。在工厂生产的隐喻下,不仅教室被幻化为车间,课堂内的时间也成为均质的、量化的时间,被精细地切割成一个连一个的片断,每一个片断内都填充了不同的知识,时间的积累被当作知识的增加,学习成为随着时间的累积而简单叠加的活动,个体的学习活动只表现为对结论性知识与技能的“占有”或“储蓄”。这种均质、量化、单向的时间,分割了学生的童年,也同样分割了教师的青春。现代教师之苦不亚于学生,不同之处在于教师是成人。“每个教师都可以怀疑教育常识,也可以在每个教室里开始挣脱教育常识的实践。”推开窗来,让季节的气息弥漫在教室之中,与学生共同体味大自然沁人心脾的芬芳吧!不要做吃力地背着学生爬山的攀登者,担当导游带领学生登山将是更好的选择。(王艳玲: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