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雨剑和翻云刀谁厉害:医宗金鉴 刺灸心法要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20:52:50
十二经井荥俞经合原刺浅深歌
出井流荥注为俞,行经入合脏俞原,春宜针荥夏针俞,秋宜针合冬井间,脏病针俞府病合,脏腑有病皆针原。凡诸井穴肌肉浅,不宜深针自古传。
【注】●井、荥、俞、经、合、原,十二经穴名也。
●手足阳经有原穴,手足阴经无原穴,阴之俞穴,即阴之原穴也。
●所出为井,井者如水之出也;所流为荥,荥者如水之流也;所注为俞,俞者如水之注也;所行为经,经者如水之行也;所入为合,合者如水之会也;原者如水之源也。
●夫春针荥者,取络脉在分肉间,刺之浅者也;夏针俞者,取孙络在肌肉皮肤之上也;秋针合者,亦取络脉在分肉间,故如春时之所刺;冬针井者,取络脉孙络之下,比他时所刺,则深而留之,以冬气入脏故也。
●经原之原,手足阴阳之经。
●诸病皆宜刺入,但所刺有深有浅,不能枚举,此四时针刺之大旨,自古相传者也。
五脏井荥俞经合歌
太阴肺脉井少商,鱼际之穴号荥乡,太渊一穴名为俞,经渠经合尺泽当。
太阴脾井隐白穴,流于大都荥来接,太白为俞经商丘,阴陵泉与合为穴。
少阴心脉井少冲,寻至少腑即名荥,神门一穴为俞穴,经合灵道少海真。
少阴肾脉井涌泉,然谷为荥本天然,太溪为俞经复溜,阴谷为合踝前旋。
厥阴心包井中冲,掌中劳宫即为荥,大陵穴取名为俞,间使经合曲泽终。
厥阴肝脉井大敦,行间之穴便为荥,太冲之处为俞穴,经合中封曲泉名。
六腑井荥俞原经合歌
阳明大肠井商阳,二间为荥俞三间,合谷原经阳溪取,曲池为合正相当。
阳明胃脉井厉兑,内庭为荥须要会,陷谷名俞冲阳原,经合解溪三里位。
太阳小肠井少泽,流于前谷为荥穴,后溪为俞原腕谷,经合阳谷小海歇。
太阳膀胱井至阴,通谷为荥亦穴名,束骨为俞原京骨,昆仑为经合委中。
少阳三焦井关冲,寻至液门号为荥,俞元中渚阳池取,经合支沟天井中。
少阳胆脉井窍阴,侠溪为荥是穴名,俞原临泣丘墟穴,经归阳辅合阳陵。
十二经表里原络总歌
脏腑有病均宜刺,原络表里相随看,肺原太渊大偏历,大肠合谷列缺端,脾原太白胃丰隆,胃脾冲阳公孙间,心原神门小支正,小心腕骨通里边,肾原太溪傍飞阳,膀肾京骨大钟班,三焦阳池包内关,包原大陆焦外关,胆原丘墟肝蠡沟,肝胆太冲光明闲。
【注】●凡脏腑有病,均可以刺以,即『难经』云:五脏六腑有病,皆取其原者是也。
●盖各经有所主之病,必随其各经表里,先主后客并刺之。
●主者原穴也,客者络穴也。
●如手太阴肺经病,可刺本经表之原穴,即太渊穴也,复刺大肠表之络穴,即偏历穴也;手阳明大肠经病,可刺本经表之原穴,即合谷穴也,复刺肺经里之络穴,即列缺穴也;足太阴脾经病,可刺本经里之原穴,即太白穴也,复刺胃经表之络穴,即丰隆穴也;足阳明胃经病,可刺本经表之原穴,即冲阳穴也,复刺脾经里之络穴,即公孙穴也;手少阴心经病,可刺本经里之原穴,即神门穴也,复刺小肠经表之络穴,即支正穴也,手太阳小肠经病,可刺本经表之原穴,即腕骨穴也,复刺心经里之络穴,即通里穴也;足少阴肾经病,可刺本经里之原穴,即太溪穴也,复刺膀胱经表之络穴,即飞扬穴也;足太阳膀胱经病,可刺本经表之原穴,即京骨穴也,复刺肾经里之络穴,即大钟穴也;手少阳三焦经病,可刺本经表之原穴,即阳池穴也,复刺心包络经表之络穴,即内关穴也;手厥阴心包络经病,可刺本经里之原穴,即大陵穴也,复刺三焦经表之络穴,即外关穴也;足少阳胆经病,可刺本经表之原穴,即丘墟穴也,复刺肝经里之络穴,即蠡沟穴也;足厥阴肝经病,可刺本经里之原穴,即太冲穴也,复刺胆经表之络穴,即光明穴也。
●此十二经主病之原穴为主,络穴为客,随表随里之刺法也。
肺经表里原络穴主治歌
肺经原络应刺病,胸胀溏泻小便频,洒翕寒热咳喘短,木痛皮肤肩缺盆。
【注】●肺经里之穴原太渊,大肠表之络穴偏历,二穴应刺之证即:
胸胀、溏泻、小便频数,洒洒恶寒,翕翕发热,咳嗽,喘促,短气,皮肤,肩背,缺背,缺盆麻木疼痛,皆肺、大肠经病也(图二)。
大肠经表里原络穴主治歌
大肠原络应刺病,大(大指)次(次指)不用肩臂疼,气满皮肤木不仁,面颊肿耳聋鸣。
【注】●大肠表之原穴合谷,肺经里之络穴列缺,二穴应刺之证即:
手之大指次指不用,肩臂疼痛,皮肤麻木不仁,面颊肿,耳鸣,耳聋,皆大肠、肺经病也(图三)。
脾经表里原络穴主治歌
脾经原络应刺病,重倦面黄舌强疼,腹满时痛吐或泻,善饥不食脾病明。
【注】●脾经里之原穴太白,胃经表之络穴丰隆,二穴应刺之证即:
身重,倦怠,面黄,舌强而疼,腹满时时作痛,或吐、或泻,善饥而不欲食,皆脾胃经病也(图四)。
胃经表里原络穴主治歌
胃经原络应刺病,项膺股胻足跗疼,狂妄高歌衣走,恶闻烟火木音惊。
【注】●胃经表之原穴冲阳,脾经里之络穴公孙,二穴应刺之证即:
项、颈、胸、膺、胯、股、胫、胻、足跗疼痛,发狂妄言,高歌弃衣而走,恶烟火,闻木音即惊,皆胃、脾经病也(图五)。
心经表里原络穴主治歌
心经络应刺病,消渴背腹引腰疼,眩仆咳吐下泄气,热烦好笑善忘惊。
【注】●心经里之原穴神门,小肠表之络穴支正,二穴应刺之证:饮水即消,背腹引腰作痛,眩晕仆倒,上咳吐,下泄气,热而心烦,好笑善忘,多惊,皆心与小肠经病也(图六)
小肠经表里原络穴主治歌
小肠原络应刺病,颧颔耳肿苦寒热,肩臑肘臂内外廉,痛不能转腰似折。
【注】●小肠表之原穴腕骨,心经里之络穴通里,二穴应刺之证即:
颧颔耳肿,苦寒热,肩、臑、肘、臂内外侧痛,不能转动,腰痛似折,皆小肠,心经病也(图七)。
肾经表里原络穴主治歌
肾经原络应刺病,大小腹痛大便难,脐下气逆脊背痛,唾血渴热两足寒。
【注】●肾经里之原穴太溪,膀胱表之络穴飞扬,二穴应刺之证即:
大腹少腹脊背疼痛,大便结燥,脐下气逆上冲,口渴吐血,两足寒冷,皆肾、膀胱经病也(见图八)。
膀胱经表里原络穴主治歌
膀胱原络应刺病,目脱激出头项疼,脐突大小腹胀痛,按之尿难溲血脓。
【注】●膀胱表之原穴京骨,肾经里之络穴大钟,二穴应刺之证即:
目胞脱陷泪出,头项疼痛,脐突大腹少腹胀痛,按之其尿难出,而溲血脓,皆膀胱,肾经病也(图九)。
三焦经表里原络穴主治歌
三焦原络应刺病,小指次指如废同,目眦耳后喉肿痛,自汗肩臑内外疼。
【注】●三焦表之原穴阳池,心包里之络穴内关,二穴应刺之证即:
手之小指次指如废而不能用,目眦、耳后、咽喉肿痛,自汗,肩臑内外侧疼,皆三焦、包络经病也(见图一○)。
心包络经表里原络穴主治歌
心包原络应刺病,面红目赤笑不休,心中动热掌中热,胸腋臂手痛中求。
【注】●心包里之原穴大陵,三焦表之络穴外关,二穴应刺之证即:
面红目赤,好笑不休,心中动悸,内热,手心热,胸腋与臂手疼痛,皆心包络、三焦经病也(图十一)。
胆经表里原络主治歌
胆经原络应刺病,口苦胸胁痛不宁,髀膝外踝诸节痛,太息马刀侠瘤瘿。
【注】●胆经表之原穴丘墟,肝经里之络穴蠡沟,二穴应刺之证即:
口苦,胸、胁、脾、膝、外踝诸节疼痛,太息,马刀瘿瘤,皆胆、肝经病也(见图十二)
肝经表里原络穴主治歌
肝经原络应刺病,头痛颊肿胁疝疼,妇人少腹胞中痛,便难溲淋怒色青。
【注】●肝经里之原穴太冲,胆经表之络穴光明,二穴应刺之证即:
头痛,颊肿,胁疝疼痛,妇人少腹胞疼痛,大便难,小便淋,好怒色青,皆肝、胆经病也(图十三)。
八脉交会八穴歌
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临泣胆经连带脉,阳维目锐外关逢,后溪督脉内眦颈,申脉阳跷络亦通,列缺任脉行肺系,阴跷照海膈喉咙。
【注】●公孙二穴,是足太阴脾经穴也,通于冲脉;内关二穴,此二穴是手厥阴心包络穴也。
四穴通于阴维脉。
四经会合循行之处,在胃心胸之间,故主治胃与心、胸之病也。
●临泣二穴,是足少阳胆经穴也,通于带脉;外关二穴,此二穴是手少阴三焦经穴也。
四穴通于阳维脉。
四经会合联系之处,在于目锐眦、耳后、颊、颈、肩之时,故主治目锐眦、耳后、颊、颈、肩之病也。
●后溪二穴,是手太阳小肠经穴也,通于督脉;申脉二穴,此二穴是足太阳膀胱经穴也。
四穴通于阳跷脉。
四经会合别络之处,在于目内眦、颈、项、耳、肩、膊、小肠、膀胱之间,故主治目内眦、颈、项、耳、肩、膊、小肠、膀胱之病也。
●列缺二穴,是手太阴肺经穴也,通于任脉;照海二穴,此二穴是足少阴肾经穴也,四穴通于阴跷脉。
四经会合系络之处,在于肺系、咽喉、胸膈之间,故主治肺系、咽喉、胸膈之病也。
冲脉公孙穴主治歌
九种心疼病不宁,结胸翻胃食难停,酒食积聚肠鸣见,水食气疾膈脐疼,腹痛胁胀胸膈满,疟疾肠风大便红,胎衣不下血迷心,急刺公孙穴自灵。
【注】●九种心疼者:曰饮、曰食、曰风、曰冷、曰热、曰悸、曰虫、曰注、曰去来补。
●结胸者,胸满硬痛也。
●翻胃者,朝食暮吐,食难停留也。
●伤酒,伤食、积滞,肠胃雷鸣,水食,气疾,膈间脐腹疼痛,两胁作胀,胸膈满闷,疟疾肠风,大便下血,以及妇人胞衣不下,瘀血上攻迷心,皆宜刺此公孙穴,则立应也(图十四)。
阴维内关穴主治歌
中满心胸多痞胀,肠鸣泄泻及脱肛,食难下膈伤于酒,积块坚硬横胁旁,妇女胁疼并心痛,里急腹痛势难当,伤寒不解结胸病,疟疾内关可独当。
【注】●中满心胸痞胀,谓腹满胸痞胀不通快也。
●肠鸣泄泻,谓暴泻脱肛也。
●食难下膈伤于酒者,谓呕吐食不能下,或因酒伤也。
●积块坚硬,横冲于胁,妇女心胁疼痛,里急胀痛,伤寒结胸硬痛,疟疾,里实等病,皆刺内关,无不愈矣(图十五)。
带脉临泣穴主治歌
中风手足举动难,麻痛发热筋拘挛,头风肿痛连项,眼赤而疼合头眩,齿痛耳聋咽肿证,游风搔痒筋牵缠,腿疼胁胀肋肢痛,针入临泣病可痊。
【注】●中风手足举动难,谓手足不随也。
●若疼痛麻木拘挛,兼发热者,风热也。
●头风旋晕及肿痛连、项、目、牙齿、两耳、咽喉皆赤肿痛,游风搔痒,筋脉牵引,腰、胁、四肢与肋疼痛等证,皆宜刺此临泣穴,立时有奇功也(见图十六)。
阳维外关穴主治歌
肢节肿疼与膝冷,四肢不遂合头风,背胯内外筋骨痛,头项眉棱病不宁,手足热麻夜盗汗,破伤跟肿目睛红,伤寒自汗烘烘热,惟有外关针极灵。
【注】●四肢骨肿痛,两膝痹冷,手足不遂,偏正头风,脊背、腰胯、筋骨、头项、眉棱疼痛,手足发热麻木,夜间盗汗,及破伤游风,脚跟肿痛,两眼赤红,伤寒阳明自汗,蒸热烘烘,皆宜刺外关穴。
其病立已(图十七)。
督脉后溪穴主治歌
手足拘挛战掉眩,中风不语并癫痫,头疼眼肿涟涟泪,背腰腿膝痛绵绵,项强伤寒病不解,牙齿肿喉病难,手足麻木破伤风,盗汗后溪穴先砭。
【注】●手足拘挛者,屈伸难也。
●战掉者,手足颤摇不能握也。
●眩者,晕也。
●中风卒然昏仆,不能语言,癫痫不省人事,瘛瘲抽掣,头痛及暴发火眼,热泪常流,行痹,腿、腿、背、腰周节身疼痛,项强,伤寒,感冒,汗不出,不能解,上下牙齿、、龈、咽、喉肿疼,手足麻木不仁,破伤受风,寝汗等证,先砭后溪穴,开通脉道,无不愈矣(图十八)。
阳跷申脉穴主治歌
腰背脊强足踝风,恶风自汗或头痛,手足麻挛臂间冷,雷头赤目眉棱痛,吹乳耳聋鼻?血,癫肢节苦烦疼,遍身肿满汗淋漓,申脉先针有奇功。
【注】●腰背脊强,不能俯仰也。
●足内踝红肿,名绕踝风也。
●足外踝红肿,名穿踝风也。
●恶风自汗与雷头风痛,暴发火眼,眉棱骨痛,手足麻木拘挛,臂冷,及妇人吹乳,乳房红肿(未产者名内吹,已产者名外吹也),耳聋鼻衄,癫痫抽搐,肢节烦疼,遍身肿满,头汗淋漓等证,此皆风热痰饮,流注攻冲为病,并宜先针申脉,立时有功(图十九)。
任脉列缺穴主治歌
痔疮肛肿泄痢缠,吐红溺血嗽咳痰,牙疼喉肿小便涩,心胸腹疼噎咽难,产后发强不能语,腰痛血疾脐腹寒,死胎不上攻膈,列缺一刺病乃痊。
【注】●内痔肛肿,泄痢赤白,咳痰唾血、溺血,及牙龈咽喉肿痛,小便赤涩艰难,心胸腹痛,噎咽不快,产后败血,上干心气,身发强直,不能言语;或瘀滞至腰痛,脐腹间寒,子死腹中,胎衣不下,上攻膈塞,并刺列缺,其证必痊(图二十)。
阴跷照海穴主治歌
喉闭淋涩与胸肿,膀胱气痛并肠鸣,食黄酒积脐腹痛,呕泻胃翻及乳痈,便燥难产血昏迷,积块肠风下便红,膈中不快梅核气,格主照海针有灵。
【注】●上焦火盛,咽喉闭塞不通,下焦热结,膀胱气痛,小便淋涩,胸中肿痛;或食积酒积,内蓄伤脾,发黄;或脐腹痛;或呕泻,胃翻吐食,乳痈,大便燥结,及妇人生产艰难,瘀血块痛,昏迷,肠风下血不已;或隔中之气,怏怏不快,如梅核气格塞咽喉之间,咯之不出,咽之不下等疾,急刺照海穴,则诸证自散(图二十一)。
【主治的基本规律】
腧穴主治的基本规律是指腧穴主治的一种规律性联系。主要决定于腧穴
所处的部位,归属的经脉和属何类别(特定穴)。临床可用多个腧穴治疗同
一病证,也可多种疾病选同一腧穴,因此腧穴主治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
【主治的基本规律·腧穴主治的普遍性】
●腧穴所在,主治所在——即腧穴近治作用
以腧穴所处部位确定其主治病证。腧穴在什么部位,这个腧穴就能
主治这个部位的病证,包括体表、深层组织、器官的病变,即《灵枢·
经筋》“以痛为腧”的体现和发展。一般来说,阿是穴治疗局部病证;
奇穴和经穴既可治疗局部病证,又可治疗邻近部位病。[例如]
●经脉所过,主治所及——即腧穴远治作用
以腧穴所归属的经脉确定其主治病证。腧穴归属于哪条经脉,这个
腧穴就能主治该条经脉循行所过部位包括体表、深部组织、官窍和本经
属络的腑脏病。[例如]
四肢部的腧穴既有近治作用(如经穴、奇穴、阿是穴),又有远治
作用,远治作用以经穴为主,主治相关脏腑、官窍疾病。[例如]其次
是经外奇穴,主治特殊联系部位病。[例如]临床实践证明,肘膝关节
以下的腧穴除治疗局部病外,多用治疗远部相关病证,而且越是远端穴,
治疗范围越广。
头身部的腧穴以主治头面、五官、脏腑等近部疾病为主。[例如]
但某些穴亦可治疗全身病。[例如]
躯干部的腧穴以任、督两脉为总纲。督脉穴与其两旁的足太阳膀胱
经穴,任脉穴与其两旁的足少阴肾经穴、足阳明胃经穴、足太阴脾经穴,
均可以划分为上、中、下三部。上部(七胸椎与膈以上):胸背部腧穴
主治上焦病,心、肺、心包、气管、食道、咽喉、胸背病;中部(第七
胸椎~第二腰椎,膈以下脐以上):主治中焦病,脾、胃、肝、胆、上
腹、背腰部疾病;下部(脐以下,第二腰椎以下):主治下焦病,大肠、
小肠、肾、膀胱、小腹、腰骶、生殖系统病;特殊腧穴:大椎、命门、
气海、关元、神阙等,能主治全身疾病。
【主治的基本规律·腧穴主治的特殊性】
●特定腧穴特定主治
特定腧穴(十四经中的特定穴,于“特定穴”一节中作专门介绍),
除具有一般腧穴的普遍性主治作用外,还具有各自特殊主治内容。
背俞穴、原穴以主治五脏病为主;募穴、下合穴以主治六腑病为主;
郄穴以主治急性病证、痛证为主;八会穴以主治慢性病、虚弱病为主;络
穴、交会穴以主治表里两经病及交会经脉病为主;八脉交会穴以主治
奇经八脉病为主;五输穴中的井穴主急救,荥穴主热病……
●不同经穴,不同主治
十四经各经腧穴均能主治本经经脉病及所属脏腑病、官窍病,即十四
经穴的分经主治;但有的腧穴还主治二经或三经相同的病证。如表里经穴
互治两经病;同名经穴或相关经穴互治相关病证。
[见表123456789101112131415]
●同一腧穴,双向主治,即“双向调节作用”。
是指同一个腧穴能够治疗两种病理性质完全相反的病证。[例如]
●主治相同,疗效有别
许多腧穴均能治疗同一病证,但疗效有好有差,说明某些腧穴具有相对
的特异性。[例如]
【特定穴】
●含义:指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治疗作用,并以特定名称概括的腧穴,称
为特定穴。
●来源:是历代医家经过数千年的临床实践经验,根据十四经穴在位
置、穴性、主治作用等方面的相类特点而对十四经中部分穴位再归类、再命
名总结出来的。
●分类与分布
四肢部
五输穴 【特定穴·五输穴】
一、含义
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井、荥、输、经、合五个(类)腧穴,
总称为五输穴。
五输穴首见于《灵枢·九针十二原》,但未指出其具体穴名和部位。
《灵枢·本输》详载十一条经脉的五输穴,唯缺手少阴五穴。在《针灸甲
乙经》中,十二经的五输穴记载才开始完备。[见表1,表2]
二、命名释义
古人用自然界的水流形成奔流的过程来比拟人体经气运行的过程,说
明经气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由散到合、由微到盛的发生发展过程。“所
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
五输穴按井 → 荥 → 输 → 经 → 合次序,从四肢末端呈向心性排
列到肘、膝关节部。其分布部位与经气流注发展如表。
三、五输配五行
首见于《灵枢·本输》“阴井木”、“阳井金”,从左至右按五行相
生类推配五输穴。《难经·六十四难》据此补全了阴阳各经五输穴的五行
属性[见表]。同名五输穴,阳经穴五行属性克阴经穴的五行属性,如阳经
井穴属金,阴经井穴属木,金克木。
四、临床应用
五输穴又称为本输穴,临床应用十分广泛,但各有侧重。
①历代医籍记载较多,如《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载:“病在藏
者,取之井;病变于色者,取之荥;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病变于音者,
取之经;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于合。”《难
经·六十八难》“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俞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
合主逆气而泄。”
②近代对五输穴的应用:井穴多用于各种急症急救;荥穴多用于各种
实热病证;输穴多用于肢节痠痛及五脏病;经穴多用于气喘咳嗽,合穴多
用于治疗六腑疾患。
③时间疗法:“子午流注”针法——按时取穴以提高疗效。
④补母泻子法:“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五输穴按五行属
性以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的原则进行选穴,即虚证选用母穴,实证选
用子穴。
原 穴 【特定穴·原穴】
一、含义
脏腑原气经过与留止的腧穴,称为原穴,分布于十二经脉循行于腕、
踝关节附近的本经上,又称“十二原”。
原穴首见于《灵枢·九针十二原》,指出五脏之原、肓之原、膏之原,
都在阴经。[解说],《灵枢·本输》补充了六腑之原穴,分布于手足三阳
经上。[解说],《难经·六十六难》二者兼容,去膏之原与肓之原后,补
手少阴之原(神门),从而使十二脏腑之原穴完备,直用至今。[见表]
五脏原穴即本经五输穴中的输穴,所谓“阴经之输并于原”,而六腑
则在输穴之外,专设原穴。《难经·六十二难》认为,三焦原气行于外,
阳经脉气盛长,故在输穴之外另有一原穴。
二、原穴与原气的关系
原穴与原气有关。《难经·六十六难》曰:“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
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也,故名曰原(气)。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
通行三气,经历于五脏六腑。原者,三焦之尊号也,故所止辄为原。”说明
原气源于肾,藏于丹田,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原气借三焦之道,
贯通运行上焦、中焦、下焦,输布到五脏六腑,头身四肢。
三、临床应用
1.诊断疾病
《灵枢·九针十二原》曰:“五脏有疾,应出十二原,而十二原各有所
出,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害矣。”若按压某穴有压痛、敏感现象;
或观察到该穴有形态、色泽变化;或测定出有电位、电阻变化,可诊断出
该穴所属脏腑有原气损伤的病变。[例如]
2.治疗疾病
《灵枢·九针十二原》曰:“五脏有疾,当取十二原。”
①防病保健作用:针刺原穴,能使三焦原气通达,从而发挥其维护正
气,抗御病邪的作用。
②治疗作用:调节脏腑功能的偏盛偏衰而使脏腑功能协调。
单独使用:某脏原气亏虚,取其原穴补之,如肺气虚则补太渊。
配合使用:如原络配穴,即指表里两经原穴与络穴交叉配伍应用,取先
病、已病、重病、新病脏腑或经脉的原穴,配以与之相表里脏腑经脉的络穴
同用。又称“主客配穴”“夫妻配穴”。[例如]
综上所述,原穴具有三大作用:反应脏腑原气之盛衰;诊断脏腑之病变;
调节肾间动气,维护正气,抗御外邪,治疗脏腑病变。
络 穴【特定穴·络穴】
一、含义
络脉在由经脉分出的部位各有一腧穴,称为络穴,共十五个络穴。
二、命名
络穴的名称与本经络脉的名称相同。[见表]
三、分布
十二经脉各有一络穴,均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本经络脉分出部。任脉
之络穴在上腹剑突下,督脉之络穴在尾骨尖下,脾之大络穴——大包穴在腋
中线直下第六肋间隙。
四、作用
与本经络脉相同。
其主治病证单用可治本经脉、本络脉病;与原穴相配可治表里两经病,
表里脏腑病。
郄 穴  【特定穴·郄穴】
一、含义及概述
经脉气血深聚之处的腧穴,称为郄穴。
郄穴之名与位置首载于《甲乙经》。大部分在四肢肘膝以下的本经上。
(只有梁丘在膝上)
郄穴共有十六个,十二经各有一个,加上阴蹻、阳蹻、阴维、阳维各
有一个,共十六个。[见表]
二、临床应用
①多用来治疗本经循行部及所属脏腑的急性病症:
阴经郄穴多用治疗血证,[例如]阳经郄穴多用治疗急性痛证。[例如]
②用于辅助诊断:
诊断经脉病、脏腑病,循按可在相关郄穴找到反应点。
下合穴  【特定穴·下合穴】
一、含义及概述
六腑之气下合手足三阳经的六个腧穴,称为下合穴。
《灵枢·邪气藏府病形》“合治内府”。《灵枢·本输》“六府皆出
足之三阳,上合于手者也。”
二、分布
分布在膝关节周围及以下的足三阳经上。
如:足阳明胃经:足三里(胃)、上巨虚(大肠)、下巨虚(小肠)
足太阳膀胱经:委中(膀胱)、委阳(三焦)
足少阳胆经:阳陵泉(胆)
三、与足三阳经及六腑的关系
《灵枢·本输》曰:“大肠小肠,皆属于胃”,另其解剖结构三腑上
下相连,生理功能上下相承,胃满则肠空,胃空则肠满,交替更作,病理
上相互影响,三穴依次分布在胃经上。[见表]
三焦通利水道,而又重在下焦,下焦又重在肾与膀胱,又因三焦为
“决渎之官,水道出焉”,与膀胱共同调节水液代谢,故三焦、膀胱下合
穴分布在膀胱经上。
胆腑之下合穴分布在本经上,又本为五输穴中之合穴,上下直接通联。
四、临床应用
《素问·咳论》“治府者,治其合”。《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合
治内府”。
主要用于治疗相应腑病。[例如]
八脉交会穴     【特定穴·八脉交会穴】
一、含义及概述
奇经八脉与十二经脉之气相通的八个腧穴,称为八脉交会穴。又称
“交经八穴”、“八脉八穴”、“流注八穴”。
首见窦汉卿的《针经指南》,称为“交经八穴”或“窦氏八穴”,明
代的《医经小学》和《针灸大全》始称“八脉交会穴”。
八脉交会穴均分布在手足腕踝关节上下近部。
二、与奇经八脉的关系
主要是指的交会关系,是指脉气相通,而不是指奇经八脉直接与八个
穴位相交会。[见表]
三、与足三阳经及六腑的关系
①公孙与内关
②足临泣与外关
③申脉与后溪
④照海与列缺
四、临床应用
①主治相应正经与奇经病证,如公孙既可治疗脾经病证,又可治疗冲
脉病。
②配合应用,如内关配公孙,因两穴的经脉通于胃、心、胸,故常用
于治胃、心胸病,余可类推,但每两个穴位配伍是固定的,不可乱配。
③灵龟八法与飞腾八法(见《针灸治疗学》)。
躯干部
背俞穴(背腰部)【特定穴·背俞穴】
一、含义
五脏六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称为背俞穴。以脏腑的名称给各
自的背俞穴命名,如肺脏背俞穴,名肺俞。
背俞穴首见于《灵枢·背俞》、《素问·气府论》,但不完备。后由
《脉经》补充大肠俞、小肠俞、胃俞、胆俞、膀胱俞;《甲乙经》补充三
焦俞;《千金方》补充厥阴俞而完善。[见表]
二、分布部位
分布在背腰部膀胱经第一侧线上,各脏腑的背俞穴与相应的脏腑位置
基本相对应而上、下排列。
三、与脏腑的特殊联系
①脏腑之气直接输注于各自相应的背俞穴。如肺脏功能正常,肺俞穴
无异常反应。
②脏腑发生病理变化常反应到各自的背俞穴。如肺脏病理变化,肺俞
穴有压痛等反应。
四、临床应用
可用于诊断脏腑疾病和治疗脏腑官窍疾病。
①诊断脏腑疾病:“阴病行阳,俞在阳”说明五脏有病多反应在背俞
穴,而某背俞穴找到反应点,即可诊断某脏有疾(主要定脏腑)。[例如]
②治疗脏腑官窍疾病:“迫藏刺背,背俞也”,“阴病治阳”说明五脏
有病多刺背俞穴治疗。如肺脏病变取肺俞治疗,亦可治疗相应的官窍病,如
眼有病,可取肝俞;耳聋耳鸣,取肾俞。亦常配合募穴应用,称俞募配穴。
募穴(胸腹部)【特定穴·募穴】
一、含义
脏腑之气结聚于胸腹部的腧穴,称募穴。
首见于《素问·奇病论》、《素问·通评虚实论》“胆虚……治之以
胆募、俞”,只提及“募”但无具体名称及位置。
《脉经》记载了除心包、三焦以外所有十个脏腑的募穴。
《甲乙经》补充三焦募穴——石门穴,后人又补充了心包募穴——膻
中,而始完善。[见表][十二经募穴歌]
二、分布
分布在胸腹部,其位置大体与相应脏腑所在部相对应,凡分布在胸腹
正中任脉经上的募穴为单穴,共6个,凡分布在胸腹正中任脉经两侧其它经
脉上的为双穴,共6对。
三、临床应用
可用于诊断脏腑疾病和治疗脏腑病。
①诊断脏腑疾病:《难经·六十七难》曰“阳病行阴,故令募在阴”,
“审募而察俞,察俞而诊募”。若六腑有病,相应的募穴有反应,募穴有
压痛,可诊断六腑有疾。[例如]
②治疗脏腑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阳病治阴”。募穴在临床
上多用于治腑病。募穴单用可以治疗脏腑病,但偏重于治六腑病。[例如]
混合分布于四肢及躯干部
八会穴 【特定穴·八会穴】
一、含义及概述
脏、腑、气、血、筋、脉、骨、髓八者精气会聚的腧穴,称为八会穴。
首见于《难经·四十五难》。在躯干部与四肢部均有分布,无明显规
律可言。
二、八会穴及与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的关系
脏会——章门:与脾之募穴合,五脏皆禀于脾——脾为五脏之源,为后天之本。
腑会——中脘:与胃之募穴合,六腑皆禀于胃——胃为六腑之首,为后天之本。
气会——膻中:膻中位于胸,为宗气之所聚。
血会——膈俞:膈俞位于心俞与肝俞之间,心主血脉,肝主藏血,为血之会。
骨会——大杼:穴近椎骨(柱骨之根)故称之骨会。
筋会——阳陵泉:穴近膝,膝为筋之府,又肝主筋,胆肝相合,阳陵泉为胆
之合穴。
脉会——太渊:为肺之原合于寸口,肺朝百脉,“寸口者,脉之大会,手太
阴之动脉也”(《难经·一难》)。
髓会——悬钟:胆经穴,胆经主骨病,骨生髓,故称之髓会。
三、临床应用
八会穴均可治疗八者相关的疾病。[例如]
交会穴   【特定穴·交会穴】
一、含义及概述
凡有两经或两经以上交会通过的腧穴,称交会穴。
交会穴首见于《内经》。以躯干、头部分布为主,四肢极少,其特点
是:一般阳经多交阳经,阴经多交阴经(与经脉分布循行相关)。
二、临床应用
交会穴不仅能治疗本经(脏腑)疾病,还能主治与之交会的经及所属
脏腑的病证。[例如]
【定位方法·骨度折量定位法】
是指以体表骨节为主要标志,设定尺寸,用以确定腧穴位置的方法。
“骨度”之法最早见于《灵枢·骨度》,但当时主要用以量定人体各部长
短、大小、宽窄,非专为腧穴定位而设。“骨度”用于针灸取穴定位,开
始于隋唐时期的《黄帝内经太素》。
现代使用的“骨度”折量法,则是以《灵枢》记述的人体各部分寸为
基础,结合历代医家实践,经过修改补充而来的。
常见骨度分寸表
分部
部位起止点
常用骨度
度量法
说明
头部
前发际至后发际
12寸
直寸
如前后发际不明,从眉心量至大椎穴作18寸,眉心至前发际3寸,大椎穴至后发际3寸
耳后两完骨(乳突)之间
9寸
横寸
用于量头部的横寸
胸腹部
天突至歧骨(胸剑联合)
9寸
直寸
1.胸部与胁肋部取穴直寸,一般根据肋骨计算,每一肋骨折作1寸6分
2.“天突”指穴名的部位
歧骨至脐中
8寸
脐中至横骨上廉(耻骨联合上缘)
5寸
两乳头之间
8寸
横寸
胸腹部取穴的横寸,可根据两乳头之间的距离折量。女性可用左右缺盆穴之间的宽度来代替两乳头之间的横寸
背腰部
大椎以下至尾骶
21椎
直寸
背部腧穴根据脊椎定穴。一般临床取穴,肩胛骨下角相当第七(胸)椎,髂嵴相当第16椎(第4腰椎棘突)
两肩胛骨脊柱缘之间
6寸
横寸
上肢部
腋前纹头(腋前皱襞)至肘横纹
9寸
直寸
用于手三阴、手三阳经的肌度分寸
肘横纹至腕横纹
12寸
直寸
侧胸部
腋以下至季胁
12寸
直寸
“季胁”指11肋端
侧腹部
季胁以下至髀枢
9寸
直寸
“髀枢”指股骨大转子
下肢部
横骨上廉至内辅骨上廉(股骨内髁上缘)
18寸
直寸
用于足三阴经的骨度分寸
内辅骨下廉(胫骨内髁下缘)至内踝高点
13寸
直寸
髀枢至膝中
19寸
直寸
1.用于足三阳的骨度分寸
2.“膝中”的水平线:前面相当于犊鼻穴,后面相当于委中穴
手足十二经所属歌
五脏六腑共包络,手足所属三阴阳,太阴足脾手肺脏,阳明足胃手大肠,少阴足肾手心脏,太阳足膀手小肠,厥阴足肝手包络,少阴足胆手焦当。
【注】●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共包络分属手足三阴三阳,为十二经也。
●如肺手太阴,心手少阴,心包络手厥阴,手之三阴也;手太阳小肠,手阳明大肠,手少阳三焦,手之三阳也;足太阳膀胱,足阳明胃,足少阳胆,足之三阳也;足太阴脾,足少阴肾,足厥阴肝,足之三阴也。
天干十二经表里歌
甲胆乙肝丙小肠,丁心戊胃己脾乡,庚属大肠辛属肺,壬属膀胱癸肾脏,三焦阳腑须归丙,包络从阴丁火旁,阳干为表阴干里,脏腑表里配阴阳。
按:
旧云:三焦亦向壬中寄,包络同归八癸方。
夫三焦为决渎之官,犹可言壬,而包络附于心主,乌可云癸?
况二脏表里,皆相火也,故改正之。
【注】●甲、丙、戊、庚、壬阳干也,乙、丁、己、辛、癸阴干也。
●阳干为表为腑,阴干为里为脏,故曰:脏腑表里配阴阳也。
地支十二经流注歌
每日寅时从肺起,卯时入大肠经,辰胃已脾午心火,未时应注小肠经,申属膀胱酉属肾,戍走包络亥焦宫,子胆丑肝寅又肺,十二经脉周环行。
【注】●人有十二经,昼夜有十二时,每一经主一时。
●先从寅时入肺起,卯入于大肠,辰入于胃,已入于脾,午入于心,未入于小肠,申入于膀胱,酉入于肾,戌入于包络,亥入于三焦,子入于胆,丑入于肝,至于寅时,则又从肺起,此十二经与十二时,相循环而行者也。
十二经相传次序歌
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焦胆肝续,手阴脏手阳手头,足阴足腹阳头足。
【注】●人身正脉,十有二经,每于平旦寅时,营气始于中焦,上注于手太阴肺经,自胸中而出于中府,至于少商,以次行于手阳明大肠等十二经,终于足厥阴肝经,而复始于太阴肺经也。
●凡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阴,从足走腹;足之三阳,从头走足。
●周流不息,循环无端也。
十二经起止歌
肺起中府止少商,大肠商阳止迎香,胃起承泣终厉兑,脾起隐白大包乡。
心起极泉少冲止,小肠少泽止听宫,膀胱睛明止至阴,肾起涌泉俞腑终,包络天池中冲止,三焦关冲止竹空,胆瞳子止窍阴,肝起大敦止期门。
十二经穴周流歌
中府为初注少商,少商别络注商阳,商阳复向迎香走,香接头维至库房,维下降兮趋厉兑,兑传隐白至胸乡,隐白上升达大包,大包仍续极泉场,泉贯少冲心部井,少泽相连即小肠,泽会听宫睛明分,睛明下造至阴强,至阴斜出涌泉底,泉穴还归腧腑脏,腧腑天池横络截,池出中冲心主张,中冲并与关冲合,关冲宛转丝竹傍,丝竹更贯胴窌穴,瞳窌下入窍阴方,窍阴横亘大敦井,敦上期门肝脉当,期门厉遍还中府,经络周流仔细详。
十二经气血多少歌
多气多血惟阳明,少气太阳厥阴同,二少太阴常少血,六经气血要分明。
【注】●手阳明大肠、足阳明胃,此二经多气多血之经也;三焦、胆、肾、心、脾、肺,六经多气少血也;心包络、膀胱、小肠、肝,此四经乃多血少气也。
手足阴阳总穴名
手三阴经总穴名
手太阴肺经,行臂内凡九穴,左右同起手大指端行三阴之上:
少商 鱼际 太渊 经渠 列缺 孔最 尺泽 侠白 天府
手厥阴心包络经,行臂内凡八穴,左右同起手中指端行三阴之中:
中冲 劳宫 大陵 内关 间使 门 曲泽 天泉
手少阴心经,行臂内凡九穴,左右同起手小指内侧端三阴之下:
少冲 少府 神门 阴 通里 灵道 少海 青灵 极泉(见图三四)
手三阳经总穴名
手阳明大肠经,行臂外,凡十四穴,左右同起手食指端,行三阳之上:
商阳 二间 三间 合谷 阳溪 偏厉 温溜 下廉 上兼 三里 曲池肘 五里 臂臑
手少阳三焦经,行臂外凡十二穴,左右同起手无名指端,行三阳之中:
关冲 液门 中渚 阳池 外关 支沟 会宗 三阳络 四渎 天井 清冷渊 消泺
手太阳小肠经,行臂外凡八穴,左右同起手小指外侧端,行三阳之下:
少泽 前谷 后溪 腕骨 阳谷 养老 支正 小海(见图三十五)
足三阴经总穴名
足厥阴肝经,行足股内凡十一穴,左右同起足大指端,行三阴之前:
大敦 行间 太冲 中封 蠡沟 中都 膝关 曲泉 阴包 五里 阴廉
足太阴脾经,行足股内凡十一穴,左右同起足大指内侧端,行三阴之中:
隐白 大都 太白 公孙 商丘 三阴交 漏谷 地机 阴陵泉 血海 箕门
足少阴肾经,行足股内凡十穴,左右同起足心,行三阴之后:
涌泉 然谷 太溪 大钟 照海 水泉 复溜 交信 筑宾 阴谷(见图三十六)
足三阳经总穴名
足阳明胃经,行足股外凡十五穴,左右同起足三指端,行三阳之前:
厉兑 内庭 陷谷 冲阳 解溪 丰隆 下巨虚 条口 上巨虚 三里 犊鼻 梁丘 阴市 伏兔 髀关
足少阳胆经,行足股外凡十五穴,左右同起足四指端,行三阳之中:
窍阴 侠溪 地五会 临泣 丘墟 悬钟 阳辅 光明 外丘 阳交 阳陵泉 阳关 中渎 环跳 风市
足太阳膀胱经,行足股后凡十九穴,左右同起足小指端,行三阳之后:
至阴 通谷 束骨 京骨 金门 申脉 仆参 昆仑 跗阳 飞扬 承山承筋 合阳 委中 委阳 浮郗 殷门 承扶 会阳
肺脏经文
经云: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其形四垂,附着于脊之第三椎中,有二十四空,行列分布,以行诸脏之气,为脏之长,为心之盖。
又云:是经常多气少血。
『难经』曰:肺重三斤三两,六叶两耳,凡八叶,主藏魄。
『中脏经』曰:肺者生气之原,乃五脏之华盖。
张介宾曰:肺叶白莹,谓为华盖,以复诸脏,虚如蜂窠,下无透窍,吸之则满,呼之则虚,一呼一吸,消息自然,司清浊之运化,为人身之橐钥。
肺经循行经文
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肺经循行歌
手太阴肺中焦生,络肠循胃散流行,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臑肘中,循臂寸口上鱼际,大指内侧爪端通,支络还从腕后出,接次指属阳明经。
注:●手太阴肺经之脉,起于中焦者,言起于任脉中脘穴也。
●下络大肠,还循胃口者,谓本经之络,散布流行,下则络于大肠,还上而循胃口,非上膈属肺直行之经也。
●夫经络流行,循还无端。故手太阴之脉,必自足厥阴经之支者期门穴,循行中脘穴,上膈属肺,以交于手太阴肺经也。
●从肺系横出腋下,至于中府、云门穴,下循臑内天府、侠白穴;从侠白行少阴心主经脉之前,下行肘中尺泽穴;从尺泽循臂内上骨下廉孔最穴,从孔最入寸口列缺、经渠、太渊穴;从太渊上鱼(句)入鱼际穴;从鱼际出大指之端少商穴而终焉。
●其支者从腕后直出,循行次指内廉出其端,以交于手阳明大肠经也。
肺经穴歌
手太阴肺十一穴,中府云门天府列,次则侠白下尺泽,又次孔最与列缺,经渠太渊下鱼际,抵指少商如韭叶。
肺经分寸歌
太阴中府三肋间,上行云门寸六许,云在任玑旁六寸,
大肠巨骨下二骨,天府腋三动脉求,侠白肘上五寸主,
尺泽肘中约纹是,孔最腕上七寸拟,列缺腕上一寸半,
经渠寸口陷中取,太渊掌后横纹头,鱼际节后散脉里,
少商大指端内侧,鼻衄刺之立时止。
注:●中府在任脉中行华盖穴旁,直开去六寸,乳上三肋间陷中,动脉应手,仰而取之,是其穴也。
●上直行一寸六分,在手阳明大肠经巨骨之下陷中,动脉应手,举臂取之,云门穴也。
●从云门穴下循臑内,腋下三寸动脉陷中,以鼻尖点墨取之,天府穴也。
●从天府穴下行肘中,约纹上去五寸动脉中,侠白穴也。
●从侠白穴下行肘中,约纹上屈肘横筋骨罅中,动脉应手,尺泽穴也。
●从尺泽穴下行腕前,约纹上七寸,上骨、下骨间陷中,孔最穴也。
●从孔最穴循外侧行腕后,侧上一寸五分,以两手交叉,当食指末筋骨罅中,列缺穴也。
●从列缺穴循行寸口陷中,经渠穴也。
●从经渠穴内循手掌后陷中,太渊穴也。
[10]从太渊穴上鱼,手大指本节后,内侧陷中散脉中白肉际,鱼际穴也。
[11]从鱼际穴循行手大指内侧之端,去爪甲角如韭叶许白肉际,少商穴也
大肠经文
经云: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
又云:回肠当脐左回十六曲,大四寸,径一寸,寸之少半,长二丈一尺,受谷一斗,水七升半。
又云:广肠附脊以受回肠,乃出滓秽之路,大八寸,径二寸,寸之大半,长二尺八寸,受谷九升三合八分合之一,是经多气少血。
『难经』曰:大肠重二斤十二两,肛门重十二两。
张介宾曰:按回肠者,以其回叠也;广肠者,即回肠之更大者;直肠者,又广肠之末节下连肛门也
大肠经循行经文
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上会,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大肠经循行歌
阳明之脉手大肠,次指内侧起商阳,循指上廉出合谷,岐骨两筋循臂肪,入肘外廉循臑外,肩端前廉拄骨旁,从肩下入缺盆内,络肺下膈属大肠;支从缺盆直上颈,斜贯颊前下齿当,环出人中交左右,上侠鼻孔注迎香。
注:●手阳明大肠经之脉,起于大指次指内廉之端。
●出于大指者,谓出于大指少商穴也,本经之络。
●其支者,直出于次指之端,以交于手阳明大肠经之商阳穴,故曰:起于大指次指之端也。
●从商阳穴循食指上廉,二间、三间穴也。
●从三间穴循出两骨之间,合谷穴也。
●从合穴上两筋之间,阳溪穴也。
●从阳溪穴循臂上廉至偏历、温溜、下廉、上廉、三里穴也。
●从三里穴入肘外廉,曲池穴也。
●从曲池上臑外前廉,肘、五里、臂臑穴也。
[10]从臂臑穴上肩,肩穴也。
[11]从肩穴出骨之前廉,巨骨穴也。
[12]从巨骨穴上出于柱骨之会上,言会于督脉之大椎穴也;自督脉大椎穴入交足阳明胃经之缺盆穴。
[13]络肺下膈属大肠者,谓其支从缺盆上颈,复循本经之天鼎穴,贯颊至扶突穴也。
[14]从扶突穴入下齿中禾穴,从禾穴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
右之左-上挟鼻孔迎香穴而终,以交于手足阳明胃经也。
大肠经穴歌
手阳明穴起商阳,二间三间合谷脏,阳溪偏历历温溜,下廉上廉三里长,曲池肘迎五里,臂臑肩巨骨起,天鼎扶突接禾,终以迎香二十止。
大肠经分寸歌
商阳食指内侧边,二间来寻本节前,三间节后陷中取,
合谷处口岐骨间,阳溪上侧腕中是,偏历腕后三寸安,
温溜腕后去五寸,池前五寸下廉看,池前三寸上廉中,
池前二寸三里逢,曲池曲肘纹头尽,肘上臑外廉近,
大筋中央寻五里,肘上三寸行向里,臂臑肘上七寸量,
肩肩端举臂取;巨骨肩尖端上行,天鼎喉旁四寸真,
扶突天突旁三寸,禾水沟旁五分,迎香禾上一寸,
大肠经穴自分明。
注:●商阳穴在手食指内侧端后,去爪甲角如韭叶许,是其穴也。
●从商阳穴循食指上廉,本节前内侧陷中,二间穴也。
●从二间穴循食指本节后,内侧陷中,三间穴也。
●从三间穴循行手大指次指岐骨间陷中,合谷穴也。
●从合谷穴循行手腕中上侧,两筋间陷中,张大指次指取之,阳溪穴也。
●从阳溪穴上行手腕后,上侧三寸,偏历穴也。
●从偏历穴上行三寸,温溜穴也。
●从温溜穴上行二寸五分,辅锐肉分,下廉穴也。
●从下廉穴上行一寸,上廉穴也。
[10]从上廉穴上行一寸,锐肉之端,按之肉起,手三里穴也。
[11]从手三里穴上二寸,以手拱胸屈肘,横纹头陷中取之,曲池穴也。
[12]从曲池穴上行大骨外廉陷中,肘穴也。
[13]从肘穴循肘上三寸,向里大脉中央,五里穴也。
[14]从五里穴上行四寸,两筋两骨罅宛宛陷中,伸臂平手取之,臂臑穴也。
[15]从臂臑穴上行髆骨头,肩端上两骨罅陷处宛宛中,举臂取之有空,肩穴也。
[16]从肩穴上行臂端,两叉骨间陷中,巨骨穴也。
[17]从巨骨穴循颈,缺盆上直行扶突下一寸,天鼎穴也。
[18]从天鼎穴上直行曲颊下一寸,人迎后一寸五分,仰而取之扶突穴也。
[19]从扶突穴贯颊直鼻孔下,水沟旁五分,禾穴也。
[20]从禾穴上一寸,鼻孔旁五分,迎香穴也
胃府经文
经云: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又云:胃者水谷气血之海也。
又云:胃大一尺五寸,径五寸,长二尺六寸,横屈,受水谷三斗五升,其中之谷,常留二斗,水一斗五升而满。
又云:是经多气少血。
『难经』曰:胃重二斤一两。
张介宾曰:胃之上口名曰贲门,饮食之精气,从此上输于脾肺,宣布于诸脉;胃之下口,即小肠上口,名曰幽门(见图四十四)。
胃经循行经文
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頞中,旁约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侠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侠脐,入气街中;其支者,起于胃下口,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以下髀关抵伏兔,下膝膑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入中趾内间;其支者,下廉穴三寸而别,入中趾外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趾间,出其端
胃经循行歌
胃足阳明交鼻起,下循鼻外入上齿,还出侠口绕承浆,颐后大迎颊车里,耳前发际至额颅,支下人迎缺盆底,下膈入胃络脾宫,直者缺盆下乳内,一支幽门循腹中,下行直合气街逢,遂由髀关抵膝膑,胻跗足趾内间同;一支下膝注三里,前出中趾外间通,一支别走足跗趾,大趾之端经尽已。
按:足阳明是足大趾之次趾,不是中趾,必传写之误。
注:●足阳明胃经之脉,起于鼻者,是谓由迎香穴上交颊中两旁,约过足太阳脉之睛明穴,分下循鼻外,始交于足阳明之承泣、四白、巨穴也;从巨入上齿中,还出侠口之地仓穴;还绕唇下,交会任脉之承浆穴,却循颐后下廉,复交本经之大迎穴。由大迎出循颊车穴,上行耳前,过客主人穴,合少阳经,循发际至额颅两旁之悬颅穴、颌厌穴,复交足阳明之头维穴下关穴。
●其支者,行大迎穴,从大迎前循人迎水突穴气舍穴,循喉咙入缺盆穴,下膈属胃络脾,散布脏腑。
●其直者,从缺盆穴直行气户、库房、屋翳、膺窗、乳中、乳根等穴,下乳内廉不容穴也;从不容循承满、梁门、关门、太乙、滑肉门等穴,下夹脐天枢穴也;从天枢、外陵、大巨、水道、归来等穴,入气街中,气冲穴也。
●其支者,起于胃口,是谓前之属胃络脾之支,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气街穴,会冲脉上行者也;其下行本经者脾关穴也。
●抵伏兔至伏兔穴下,从伏兔行阴市穴、梁丘穴,下膝膑中犊鼻穴,循足三里上巨虚、条口、下巨虚等穴,下循胫外廉,丰隆穴也;从丰隆循解溪穴,下足跗,冲阳穴也;从冲阳行陷谷穴内庭穴,入次趾外间也。
●其本支别支,一自下巨虚下入次趾外间;一别循跗上入大趾次趾间厉兑穴,出其端,交于足太阴脾经也。
胃经穴歌
四十五穴足阳明,承泣四白巨经,地仓大迎登颊车,下关头维对人迎,水突气舍连缺盆,气户库房屋翳寻,膺窗乳中下乳根,不容承满出梁门,关门太乙滑肉起,天枢外陵大巨里,水道归来达气街,髀关伏兔走阴市,梁丘犊鼻足三里,上巨虚连条口底,下巨虚下有丰隆,解溪冲阳陷谷同,内庭厉兑阳明穴,大指次指之端终。
胃经分寸歌
胃之经兮足阳明,承泣目下七分寻,再下三分名四白,巨鼻孔旁八分。
地仓侠吻四分近,大迎颔下寸三中,颊车耳下八分陷,下关耳前动脉行。
头维神庭旁四五,人迎喉旁寸五真,水突筋前人迎下,气舍喉下一寸乘。
缺盆舍下横骨陷,气户下行一寸明,库房下行一寸六,屋翳膺窗乳中根。
不容巨阙旁二寸,一寸承满与梁门,关门太乙滑内门,天枢脐旁二寸寻。
枢下一寸外陵穴,陵下一寸大巨陈,巨下三寸水道穴,水下二寸归来存。
气街归来下一寸,共去中行二寸匀,髀关膝上尺二许,伏兔髀下六寸是。
阴市伏兔下三寸,梁丘市下一寸记,犊鼻膝膑陷中取,膝眼三寸下三里。
里下三寸上廉穴,廉下二寸条口举,再下二寸下廉穴,复上外踝上八寸,
却是丰隆穴当记。解溪则从丰隆下,内循足腕上陷中,冲阳解下高骨动,
陷谷冲下二寸名,内庭次指外岐骨,厉兑大次指端中。
注:●承泣穴,在目下七分,目下胞陷中,上直瞳子正视取之,是其穴也。
●从承泣直下三分,颧空骨内,亦直瞳子取之,四白穴也。
●从四白下行,侠鼻孔旁八分,亦直瞳子取之,巨穴也。
●从巨下行,侠口吻旁四分外许,近下微有动脉,地苍穴也。
●从地仓行颔下前一寸三分,骨陷中动脉,大迎穴也。
●从大迎行耳下曲颊端,近前八分陷中,侧卧开口取之,颊车穴也。
●从颊车上行,耳前动脉,侧卧合口有空取之,下关穴也。
●从下关上行额角,入发际以督脉中行神庭穴旁开四寸半,头维穴也。
●从头维下行,颈下侠结喉旁一寸五分,大动脉应手,伸头取之,人迎穴也。
[10]从人迎下直行,颈大筋前内贴气喉,水突穴也。
[11]从水突下直行,颈大筋前结喉下一寸许陷中,贴骨尖上有缺处,气舍穴也。
[12]从气舍下行,肩上横骨陷中,缺盆穴也。
[13]从缺盆下行,巨骨下一寸,旁开中行四寸陷中,仰而取之,气户穴也。
[14]从气户下行一寸六分,亦旁开中行四寸陷中,仰而取之,库房穴也。
[15]从库房下行一寸六分,亦旁开中行四寸陷中,仰而取之,屋翳穴也。
[16]从屋翳下行一寸六分,亦旁开中行四寸陷中,仰而取之,膺窗穴也。
[17]从膺窗下行,当乳头之中,乳中穴也。
[18]从乳中下行一寸六分,亦旁开中行四寸陷中,仰而取之,乳根穴也。
[19]从乳根行在第四肋端,旁开中行二寸,不容穴也。
[20]从不容穴下一寸,亦旁开中行二寸,承满穴也。
[21]从承满下一寸,亦旁开中行二寸,梁门穴也。
[22]从梁门下一寸,亦旁开中行二寸,关门穴也。
[23]从关门下一寸,亦旁开中行二寸太乙穴也。
[24]从太乙下一寸,亦旁开中行二寸,滑肉门穴也。
[25]从滑肉门下一寸,侠脐旁二寸许陷中,天枢穴也。
[26]从天枢下一寸,亦旁开中行二寸,外陵穴也。
[27]从外陵下一寸,亦旁开中行二寸,大巨穴也。
[28]从大巨下三寸,亦旁开中行二寸,即水道穴也。
[29]从水道下二寸,亦旁开中行二寸,即归来穴也。
[30]从归来下行,在腿班中有肉核,名曰鼠溪,直上一寸,动脉应手,亦旁开中行二寸,气街穴也。
[31]从气街下行,膝上一尺二寸许,中行左右各三指捺,上有肉起如伏兔之状,故名伏兔,在此肉起后,交纹中,髀关穴也。
[32]从髀关下行,膝上六寸起肉间,正跪坐而取之,伏兔穴也。
[33]从伏兔下行三寸,在伏兔之下陷中,拜揖而取之,阴市穴也。
[34]从阴市下行一寸两筋间,梁丘穴也。
[35]从梁门下行过膝盖骨,下胻骨上陷中,俗名膝眼,此处陷中两旁有空状如牛鼻在外侧者,犊鼻穴也。
[36]从犊鼻下行,胻骨外侧大筋内宛宛中,足三里穴也(犊鼻即膝眼处也)。
[37]从足三里下行三寸,两筋骨陷中,举足取之,上巨虚穴也。
[38]从上巨虎下行二寸,举足取之,条口穴也。
[39]从条口下行一寸,两肋骨陷中,蹲地举足取之,下巨虚穴也。
[40]从下巨虚复斜向后,上行,在足外踝上八寸,骨外廉陷中,丰隆穴也。
[41]从丰隆内循下足腕上,中行陷中,解溪穴也。
[42]从解溪下行足跗上,即脚面也,高骨间动脉,冲阳穴也。
[43]从冲阳下行二寸,至足大趾之次趾本节后陷中,陷谷穴也。
[44]从陷谷下至足大趾之次趾本节前岐骨外间陷中,内庭穴也。
[45]从内庭下行足大趾之次趾之端,去爪角如韭叶许,厉兑穴也
脾脏经文
经云: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又云:谏议之官,知周出焉。
又云:形如刀镰,与胃同膜,而附其上之左俞,当十一椎下,闻声则动,动则磨胃而主运化,其合肉也,其荣唇也,开窍于口。
又云:是经常多气少血。
『难经』曰:脾重二斤三两,广扁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主裹血,温五脏,主脏意与智。
『中脏经』曰:脾主消磨五谷,养于四旁(
脾经循行经文
脾足太阴脉,起于大趾之端,循趾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侠咽连舌本,散舌下;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见图四十八)
脾经循行歌
太阴脾起足大趾,上循内侧白肉际,核骨之后内踝前,上循胻经膝里,股内前廉入腹中,属脾络胃与膈通,侠喉连舌散舌下,支络从胃注心中。
注:●足太阴脾经之脉,起于足大趾之端隐白穴也。
●从隐白循指内侧内肉际,大都穴也。
●从大都过核骨后,太白穴也。
●从太白循公孙穴商丘穴,上内踝前廉,三阴交穴也。
●从三阴交上内循胫骨后,漏谷穴也。
●从漏谷交出厥阴之前,地机穴,阴陵泉穴也。
●从阴陵泉上膝股内前廉,血海穴、箕门穴、冲门穴也。
●从冲门入腹,属脾络胃,循行府舍、腹结、大横、腹哀、食窦、天溪、胸乡、周荣、大包等穴而上行咽喉,侠咽,连舌本,散舌下也。●其支者,从胃之络,别行上膈,注心中,以交于手少阴心经也。
脾经穴歌
足太阴脾由足拇,隐白先从内侧起,大都太白继公孙,商丘直上三阴坞,漏谷地机阴陵泉,血海箕门冲门前,府舍腹结大横上,腹哀食窦天溪连,胸乡周荣大包尽,二十一穴太阴全。
脾经分寸歌
大趾端内侧隐白,节后陷中求大都,太白内侧核骨下,节后一寸公孙呼。
商丘内踝微前陷,踝上三寸三阴交,再上三寸漏谷是,踝上五寸地机朝。
膝下内侧阴陵泉,血海膝膑上内廉,箕门穴在鱼腹上,动脉应手越筋间。
冲门横骨两端动,府舍上行七分看,腹结上行三寸入,大横上行一寸三。
腹哀上行三寸半,食窦上行三寸间,天溪上行一寸六,胸乡周荣亦同然。
外斜腋下六寸许,大包九肋季胁端。
注:●隐白穴,在足大趾内侧端后,去爪甲角如韭叶许,是其穴也。
●从隐白行足大趾内侧,次节末骨缝,赤白肉际陷中,大都穴也。
●从大都行足大趾后内侧,内踝前核骨下,赤白肉际陷中,太白穴也。
●从太白上行,足大趾本节后一寸,内踝前陷中,公孙穴也。
●从公孙上行,内踝下微前陷中,商丘穴也。
●从商丘上行,内踝踝尖上三寸,夹骨陷中,三阴交穴也。
●从三阴交上行三寸,夹骨陷中,漏谷穴也。
●从漏谷上行五寸,在膝下五寸内侧,夹骨陷中,伸足取之,地机穴也。
●从地机上行膝下,内侧曲膝横纹头陷中,阴陵泉穴也。
[10]从阴陵泉上行,在膝膑上一寸,内廉白肉际陷中,血海穴也。
[11]从血海上行,在鱼腹上越两筋间,阴骨内廉,动脉应手,不禁重按,箕门穴也。
[12]从箕门上行,横骨两端约纹中动脉,去腹中行旁开三寸半,冲门穴也。
[13]从冲门上行七分,去复中行,亦旁开三寸半,府舍穴也。
[14]从府舍上行三寸,去腹中行,亦旁开三寸半,腹结穴也。
[15]从腹结上行一寸三分,去腹中行,亦旁开三寸半,大横穴也。
[16]从大横上行三寸半,去腹中行,亦旁开三寸半,腹哀穴也。
[17]从腹哀上行三寸,或从乳上三肋间,动脉应手处,往下六寸四分,去胸中行旁开六寸,举臂取之,食窦穴也。
[18]从食窦上行一寸六分,去胸中行旁开六寸,仰而取之,天溪穴也。
[19]从天溪上行一寸六分,去胸中行亦旁开六寸,仰而取之,胸乡穴也。
[20]从胸乡上行一寸六分,去胸中行亦旁开六寸,仰而取之,周荣穴也。
[21]从周荣外斜下行,过少阳胆经渊液穴下三寸,至液下六寸许,出九肋间季胁端,大包穴也(见图四十九)。
心脏经文
经云: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又云:心居肺管之下,膈膜之上,附着脊之第五椎,其合脉也,其荣色也,开窍于耳,又曰开窍于舌。
又云:是经少血多气。
『难经』曰:心重十二两,中有七乳三毛,盛精汁三合,主藏神。
张介宾曰:心象尖圆,形如莲蕊,其中有窍,多寡不同,以导引天真之气,下无透窍,上通乎舌,共有四系,以通四脏,心外有赤黄脂裹,是为心包络,心下有膈膜,与脊胁周回相看,遮蔽浊气,使不得上熏心肺,所谓膻中也。
(图五○)
心经循行经文
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其支者,从心系上侠咽,系目系;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下出腋下,循臑内后廉,行手太阴肺心主之后,下肘内,循臂内后廉,抵掌后锐骨之端,入掌内后廉,循小指之内出其端
心经循行歌
手少阴脉起心中,下膈直与小肠通,支者还从肺系走,直上喉咙系目瞳,直者上肺出腋下,臑后肘内少海从,臂内后廉抵掌中,锐骨之端注少冲。
注:●手少阴心经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由心系下膈,络小肠;其经之支者,从心系上行夹咽,系目之系;其经之直者,复从心系退上通肺,行手太阴肺心主之后,下出行腋下,极泉穴也。
●从极泉穴循臑内后廉,青灵穴也。
●从青灵穴下肘内循臂内后廉,少海穴也。
●从少海穴抵掌后锐骨之端,灵道、通里、阴、神门等穴也。
●从神门穴入掌内后廉,少府穴也。
●从少府穴循小指之内,出其端,少冲穴而终,以交于手太阳小肠经也

心经穴歌
条文:手少阴心起极泉,青灵少海灵道全,通里阴神门下,少府少冲小指边。
心经分寸歌
少阴心起极泉中,腋下筋间动引胸,青灵肘上三寸取,少海肘后端五分,灵道掌后一寸半,通里腕后一寸同,阴腕后内半寸,神门掌后锐骨隆,少府小指本节末,小指内侧取少冲。
注:●极泉穴,在腋下臂内筋间动脉引胸中,是其穴也。
●从极泉下行至肘,在肘上三寸,伸肘举臂取之,青灵穴也。
●从青灵下行肘内廉,节后大,骨外上去肘端五分,肘内横纹头,屈肘向头取之,少海穴也。
●从少海下行掌后一寸五分,灵道穴也。
●从灵道下行五分,循腕侧外腕后一寸陷中,通里穴也。
●从通里内行五分,掌后脉中腕后五分,阴穴也。
●从阴行掌后锐骨端陷中,神门穴也。
●从神门行手小指本节末,外侧骨缝陷中,少府穴也。
●从少府行小指内,中行去爪由角如韭叶,少冲穴也(见图五十二)。
小肠经文
经云: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又云:小肠后附于脊,前附于脐,上左回叠,积十六曲,大二寸半,径八分分之少半,长三丈二尺。受谷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合之大半。
又云:小肠上口在脐上二寸近脊,水谷由此而入,复下一寸,外附于脐,为水分穴,当小肠下口,至是而泌别清浊,水液渗入膀胱,滓秽流入大肠。
又云:是经多血少气。
「难经」曰:小肠重二斤十四两
小肠径循行经文
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内侧两骨之间,上循臑外后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却入耳中;其支者,别颊上抵鼻,至目内眦,斜络于颧
小肠经循行歌
手太阳经小肠脉,小指之端起少泽,循手外侧出踝中,循臂骨出肘内侧,上循臑外出后廉,直过肩解绕肩胛,交肩下入缺盆内,向腋络心循咽嗌,下膈抵胃属小肠;一支缺盆贯颈颊,至目锐眦却入耳,复从耳前仍上颊,抵鼻升至目内眦,斜络于颧别络接。
注:●手太阳小肠之脉,从小指内侧少阴之脉少冲穴循小指之端少泽穴起,循手外侧前谷后溪穴,从后溪上腕至腕骨穴,从腕骨出踝中,入阳谷、养老穴也。
●从养老直上,循臂骨下廉,支正穴也。
●从支正出肘内侧两筋间,小海穴也。
●从小海上循臑外后廉,出肩解肩贞穴,绕肩胛臑穴上肩,天宗穴也。
●从天宗循行秉风、曲垣等穴,从肩中俞入缺盆穴,散而内行,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之分。
●其支者,从缺盆循颈入天窗、天容穴,上颊颧穴,至目锐眦,却入耳中聚于听宫穴也。
●其别支从颊上颌抵鼻,至目内眦,以交于足太阳经。
小肠经穴歌
手太阳经小肠穴,少泽先于小指设,前谷后溪腕骨间,阳谷须同养老列,支正小海上肩贞,臑俞天宗秉风合,曲垣肩外复肩中,天窗循次上天容,此经穴数一十九,还有颧入听宫。
小肠经分寸歌
小指端外为少泽,前谷本节前外侧,节后横纹取后溪,腕骨腕前骨陷侧。
阳谷锐骨下陷肘,腕上一寸名养老,支正外侧上四寸,小海肘端五分好,肩贞肩端后陷中,臑俞肩臑骨陷考。(肩臑骨陷者,下胛骨上举臂陷中取之也),天宗肩骨下陷中,秉风肩上小空(肩上骨后,举肩有空),曲垣肩中曲胛陷,外俞上胛一寸从(即外肩俞。肩胛上廉,上脊三寸)。
中俞大椎二寸旁,天窗曲颊动陷详,天容耳下曲颊后,颧面頄锐骨量,(面頄骨下廉锐骨端陷中)
听宫中耳珠子上(耳中珠子大如赤小豆),此为小肠手太阳。
注:●少泽穴,在手小指外侧端,去爪甲角一分陷中,是其穴也。
●从少泽上行,手小指外侧本节前陷中,前谷穴也。
●从前谷上行,手小指本节后,外侧横纹尖上陷中,仰手握拳取之,后溪穴也。
●从后溪上行,手掌外侧,腕前起骨下罅缝陷中,腕骨穴也。
●从腕骨上行,手掌外侧,腕下锐骨下陷中,阳谷穴也。
●从阳谷上行,手下锐骨上,一空腕后一寸许陷中,养老穴也。
●从养老上行外廉四寸,支正穴也。
●从支正上行,肘外大骨外,去肘端五分陷中,屈手向头取之,小海穴也。
●从小海上行,肩曲胛骨下,大骨傍两骨解间,肩端后陷中,肩贞穴也。
[10]从肩贞上行肩端,臑上肩骨下,胛骨上廉陷中,举臂取之,臑俞穴也。
[11]从臑俞上行,肩骨下陷中,天宗穴也。
[12]从天宗上行,肩上小胛骨,举臂有空,秉风穴也。
[13]从秉风上行肩中央,曲胛陷中,按之应手痛,曲垣穴也。
[14]从曲垣上行,肩胛上廉,去脊傍开三寸陷中,肩外俞穴也。
[15]从肩外俞上行,肩胛内廉,去脊督脉之大椎穴傍开二寸陷中,肩中俞穴也。
[16]从肩中俞上行,颈大筋前曲,颊下动脉应手陷中,天窗穴也。
[17]从天窗上行,耳下曲颊后,天容穴也。
[18]从天容上行,面頄骨下廉,锐骨端陷中,颧穴也。
[19]从颧上行耳中之珠,听宫穴也(图五十五)。
膀胱经文
经云: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又云:膀胱当十九椎,居肾之下,大肠之前,有下口,无上口,当脐上一寸水分穴处,为小肠下口,乃膀胱上际,水液由此别回肠随气泌渗而入,其出入皆由气化,入气不化,则水归大肠,而为泄泻,出气不化,则闭塞下窍,而为癃肿也,是经多血少气。
「难经」曰:膀胱重九两二铢,纵广九寸,盛溺九升九合,口广二寸半
膀胱循行经文
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颠;其直者,从颠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髆,内侠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其直者,从腰中下挟脊,贯臀入腘中;其支者,从髆内左右,别下贯胛,挟脊,内过髀枢,循髀外从后廉下合腘中,以下贯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趾外侧
膀胱经循行歌
足太阳经膀胱脉,目内眦上起额尖;支者颠上至耳角,直者从颠脑后悬,络脑还出别下项,仍循肩膊侠脊边,抵腰膂肾膀胱内,一支下与后阴连。
贯臀斜入委中穴,一支膊内左右别,贯胛侠脊过髀枢,臂内后廉腘中合,下贯内外踝后,京骨骨下趾外侧。
注:●足太阳之脉,起目内眦睛明穴,从睛明循行攒竹、曲差、五处,上额交颠,入承光穴,从承光循行通天穴。
●其支者,从颠至耳上角,交于足少阳之经。
●其直者,从通天入络于大杼穴,从大杼循行肩髆内风门穴,从风门循行肺俞穴,挟脊抵腰中厥阴俞穴,从厥阴俞穴、循行心俞、鬲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入循膂络肾,从肾俞穴循行气海俞,从腰中下挟脊大肠俞穴,从大肠俞循行关元俞、膀胱俞、中膂俞、白环俞等穴,别行上、次、中、下等穴。
●其支者,又复上肩膊内,从附分穴循行贯胛魄户穴,从魄户循行挟脊内膏盲、神堂、嘻、鬲关、魂门、阳纲、意舍、胃仓、肓门、志室、胞肓等穴,过髀枢秩边穴,从秩边穴循髀外从后廉、承扶、浮、委阳穴,下合腘中委中穴,从委中循行合阳穴,从合阳下贯内承筋穴,从承筋循行承山、飞扬、附阳等穴,从附阳穴循行出外踝之后昆仑穴,从昆仑穴循行仆参、申脉、金门等穴,循京骨即本经之京骨穴也。
●从京骨循行束骨、通谷穴,至小趾外侧至阴穴而终,以交于足之少阴经也。
膀胱经穴歌
足太阳经六十三,晴明攒竹曲差参,五处承光接通天,络却玉枕天柱边。
大杼风门引肺俞,厥阴心膈肝胆居,脾胃三焦肾俞次,大肠小肠膀胱如,中膂白环皆二行,去脊中间二寸许,上次中下,会阳须下尻旁取。
还有附分在三行,二椎三寸半相当,魄户膏肓与神堂,嘻膈关魂门旁,阳纲意舍及胃仓,育门志室连胞肓,秩边承扶殷门穴,浮相邻是委阳,委中再下合阳去,承筋承山相次长。飞扬附阳达昆仑,仆参申脉过金门,京骨束骨近通谷,小趾外侧寻至阴。
膀胱经分寸歌
足太阳兮膀胱经,目内眦角始睛明,眉头陷中攒竹取,曲差神庭傍寸五,五处直行后五分,承通络却玉枕穴,后循俱是寸五行。天柱项后发际内,大筋外廉之陷中,自此脊中开二寸,第一大杼二风门,三椎肺俞厥阴四,心五督六膈七论,肝九胆十脾十一,胃俞十二椎下寻,十三三焦十四肾,气海俞在十五椎,大肠十六小十八,膀胱俞穴十九椎,中膂内俞二十下,白环俞穴廿一椎,小肠俞至白环内,腰空上次中下,会阳阴微尻骨旁,背开二寸二行了,别从脊中三寸半,第二椎下为附分,三椎魄户四膏盲,第五椎下神堂尊,第六噫嘻膈关七,第九魂门阳纲十,十一意舍之穴存,十二会仓穴已分,十三盲门端正在,十四志室不须论,十九胞肓廿秩边,背部三行下行循。承扶臀下股上约,下行六寸是殷门,从殷外斜上一寸,曲膝得之浮寻,委阳承扶下六寸,从内斜并殷门。委中膝腘约纹里,此下三寸寻合阳,承筋脚跟上七寸,穴在肠之中央,承山腿肚分肉间,外踝七寸上飞扬,附阳外踝上三寸,昆仑外跟陷中央,仆参亦在踝骨下,申脉踝下五分张,金门申脉下一寸,京骨外侧大骨当,束骨本节后陷中,通谷节前限中量,至阴小趾外侧端,去爪甲之韭叶方。
注:●睛明穴,在目内眦外一分宛宛中,是其穴也。
●从睛明上行眉头陷者中,攒竹穴也。
●从攒竹上行发际间,侠督脉之神庭穴傍开一寸五分,正头取之,曲差穴也。
●从曲差后五分,侠督脉之上星,傍开一寸五分,五处穴也。
●从五处后行一寸五分,承光穴也。
●从承光后行一寸五分,侠督脉之百会穴,傍开一寸五分,通天穴也。
●从通天后行一寸五分,络却穴也。
●从络却后行一寸五分,玉枕穴也。
●从玉枕侠项后大筋外廉,下行发际陷中,天柱穴也。
[10]从天柱下行,以项从第一椎下,两旁相去脊中各二寸陷中,正坐取之,大杼穴也。
[11]从大杼下行,二椎下两旁,各去脊中二寸,正坐取之,风门穴也。
[12]从风门行三椎下,去脊中各二寸,又以手搭背左取右,右取左,当中指末是穴之处,正坐取之,肺俞穴也。
[13]从肺俞行四椎下,去脊中二寸,正坐取之,厥阴俞穴也。
[14]从厥阴俞行五椎下,去脊中二寸,正坐取之,心俞穴也。
[15]从心俞行六椎下,去脊中二寸,正坐取之,督俞穴也。
[16]从督俞行七椎下,去脊中二寸,正坐取之,膈俞穴也。
[17]从膈俞行九椎下,去脊中二寸,正坐取之,胆俞穴也。
[18]从胆俞行十一椎下,去脊中二寸,正坐取之,脾俞穴也。
[19]从脾俞行十二椎下,去脊中二寸,正坐取之,胃俞穴也。
[20]从胃俞行十三椎下,去脊中二寸,正坐取之,三焦俞穴也。
[21]从三焦俞行十四椎下,与脐平,去脊中二寸,正坐取之,肾俞穴也。
[22]从肾俞行十五椎下,去脊中二寸,正坐取之,气海俞穴也。
[23]从气海俞行十六椎下,去脊中二寸,伏而取之,大肠俞穴也。
[24]从大肠俞行十七椎下,去脊中二寸,伏而取之,关元俞穴也。
[25]从关元俞行十八椎下,去脊中二寸,伏而取之,小肠俞穴也。
[26]从小肠俞行十九椎下,去脊中二寸,伏而取之,膀胱俞穴也。
[27]从膀胱俞行二十椎下,去脊中二寸,侠脊胛起肉间,伏而取之,中膂俞穴也。
[28]从中膂俞行二十椎下,去脊中二寸,伏而取之,白环俞穴也。
[29]从白环俞行腰胛骨下一寸,侠脊两旁第一空陷中,上穴也。
[30]从上行侠脊旁第二空陷中,次穴也。
[31]从次行侠脊旁第三空陷中,中穴也。
[32]从中行侠脊旁第四空陷中,下穴也。
[33]从下行阴尾尻骨两旁五分许,会阳穴也。
[34]自大杼别脉,其支者从肩膊内循行第二椎下,附项内廉两旁相去脊中各三寸半,正坐取之,附分穴也。
[35]从附分下行第三椎下,去脊中各三寸半,正坐取之,魄户穴也。
[36]从魄户下行第四椎下,五椎上,此穴届中,去脊中各三寸半,正坐曲脊取之,膏肓穴也。
膀胱经分寸歌(续)
注:
[37]如取其穴,先令病人正坐曲脊伸两手,以臂着膝前令正,直手大指与膝头齐,以物支肘,勿令臂动,乃从胛骨上角,摸索至胛骨下头,其间当有四肋三间,根据胛骨之际,相去骨际如容侧指许,按其中一间空处,自觉牵引肩,是其穴也。
[38]从膏肓下行第五椎下,去脊中各三寸半陷中,正坐取之,神堂穴也。
[39]从神堂下行第六椎下,去脊中各三寸半,正坐取之,嘻穴也,以手重按,病人呼「嘻」,是其穴处,盖因其痛也。
[40]从嘻下行第七椎下,去脊中各三寸半陷中,正坐开肩取之,膈关穴也。
[41]从膈关下行第九椎下,相去脊中各三寸半陷中,正坐取之,魂门穴也。
[42]从魂门下行第十椎下,去脊中三寸半陷中,正坐取之,阳纲穴也。
[43]从阳纲下行第十一椎下,去脊中三寸半,正坐取之,意舍穴也。
[44]从意舍下行第十椎下,去脊中各三寸半,正坐取之,胃仓穴也。
[45]从胃仓下行第十三椎下,去脊中各三寸半,正坐取之,肓门穴也。
[46]从肓门下行第十四椎下,去脊中各三寸半陷中,正坐取之,志室穴也。
[47]从志室下行第十九椎下,去脊中各三寸半,伏而取之,胞肓穴也。
[48]从胞肓下行第二十一椎下,去脊中各三寸半陷中,伏而取之,秩边穴也。
[49]从秩边下行在尻臂下,阴骨上约纹中,承扶穴也。
[50]从殷门外循斜上一寸,屈膝得之,浮穴也,故在委阳穴上一寸也。
[51]从浮下行,仍在承扶穴下六寸,屈伸取之,委阳穴也,而与会阳下合腘中也。
[52]从委阳下行,腘中央约纹动脉陷中,令人仰颏至地,伏卧取之,委中穴也。
[53]从委中下行,膝腘约纹下三寸,合阳穴也。
[54]从合阳下行,肠中央陷中,脚跟上七寸,承筋穴也。
[55]从承筋下行,腿肚下尖分肉间陷中,承山穴也。
[56]从承山斜行,足外踝后上七寸陷中,飞扬穴也。
[57]从飞扬下行,足外踝上三寸筋骨之间,附阳穴也。
[58]从附阳下行,足外踝后五分,跟骨上陷中,细动脉应手,昆俞穴也。
[59]从昆仑下行,足跟骨下陷中,拱足取之,仆参穴也。
[60]从仆参行足外踝下五分陷中,容爪甲许白肉际,申脉穴也。
[61]从申脉下行一寸,金门穴也。
[62]从金门行足外侧大骨下,赤白肉际陷下,京骨穴也。
[63]按而得之,小指本节后大骨,名京骨,其穴在骨下。
[64]从京骨行足小指外侧,本节前陷中,通谷穴也。
[65]从通谷行足小指外侧,去爪甲角如韭叶,至阴穴也(见图五十八)。
心包络解
张介宾曰:心包一脏,「难经」言其无形。
滑寿曰:心包一名手心主,以脏象校之,在心下横膜之上,竖膜之下,其与横膜相粘,而黄脂裹者心也,脂_之外,有细筋膜如丝,与心肺相连者,心包也,此说为是,凡言无形者非。
「灵兰秘典论」有:十二官,独少心包一官,而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二句。
今考心包,脏居膈上,经始胸中,正值膻中之所,位居相火,代君行事,实臣使也,此一官即此经之谓欤
心包络经循行经文
手厥阴心主包络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下膈历络三焦;其支者,循胸中出胁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臑内,行太阴少阴之间,入肘中,下臂行两筋之间,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其支者,别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
心包络经循行歌
手厥阴心主起胸,属包下膈三焦宫,支者循胸出胁下,胁下连腋三寸同,仍上抵腋循臑内,太阴少阴两经中,指透中冲支者别,小指次指终相通。
注:●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起于胸中,出而外行天池穴,属心包络之经也。
●内行下膈,历络三焦者,散布于腹之上、中、下也。
●其支者,循胸中出腋下三寸,即天池穴处也。
●从天池循臑内至天泉,从天泉穴行手太阴、手少阴两脉之间,入肘内曲泽穴,下臂行两筋之间,门、间使、内关、大陵四穴,入掌中劳宫穴,从劳宫循中指出其端,中冲穴也。
●其本支之别支,别行掌中,循小指次指之端,以交于手少阳三焦经也。
心包络经穴歌
条文:心包九穴天池近,天泉曲泽门认,间使内关逾大陵,劳宫中冲中指尽。
心包络经分寸歌
心络起自天池间,乳后傍一腋下三,天泉绕腋下二寸,曲泽屈肘陷中参,门去腕后五寸,间使腕后三寸然,内关去腕后二寸,大陵掌后横纹间,劳宫屈拳名指取,中指之末中冲端。
注:●天池穴,在乳傍一二寸许,直腋下行三寸,胁之撅起肋骨间,是其穴也。
●从天池穴斜上,绕腋循臂内廉下行二寸,举臂取之,天泉穴也。
●从天泉穴下行,肘内廉大筋内侧,横纹头下陷中动脉,曲泽穴也。
●从曲泽穴下行,掌后去腕五寸,门穴也。
●从间穴下行,掌后去脘三寸,两筋间陷中,间使穴也。
●从间使穴下行,掌后去腕二寸两筋间,内关穴也。
●从内关穴下行,掌后骨下横纹中两筋间陷中,大陵穴也。
●从大陵穴下行,掌中央动脉,屈无名指取之,劳宫穴也。
●从劳宫穴下行,手中指之端,去爪甲角如韭叶许陷中,中冲穴也(图六十一)。
肾脏经文
经云: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
又云:肾附于脊之十四椎下,是经常少血多气,其合骨也,其荣发也,开窍于三阴。
「难经」曰:肾有两枚,重一斤二两,主脏精与志。
「中藏经」曰:肾者精神之舍,性命之根。
张介宾云:肾有两枚,形如豇豆,相共而曲,附于脊之两旁,相去各一寸五分,外有黄脂包裹,各有带二条,上条系于心,下条趋脊下大骨,在脊骨之端,如半手许,中有两穴,是肾带经过处,上行脊髓至脑中,连于髓海
肾经循行经文
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趾之下,斜趋足心涌泉穴,出于然谷之下,循内踝之后,别入跟中,以上内出腘内廉,上股内后廉,实脊属肾,络膀胱;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侠舌本;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
肾经循行歌
足肾经脉属少阴,小趾斜趋涌泉心,然骨之下内踝后,别入跟中内侵,出腘内廉上股内,贯脊属肾膀胱临,直者属肾贯肝膈,入肺循喉舌本寻,支者从肺络心内,仍至胸中部分深。
注:●足少阴肾经之脉,起自足太阳小趾之下至阴穴,斜趋足心涌泉穴,出然谷穴之下,循内踝后太溪穴,从太溪别入跟中大钟穴,从大钟循行水泉、照海、复溜、交信穴,上腓内筑宾穴也。
●从筑宾出腘内廉阴谷穴,从阴谷上股内后廉横骨穴,从横骨内贯行脊属肾络膀胱也。
●其直者,从肾外行大赫、气穴、四满、中注、肓俞、商曲、石关、阴都、通谷等穴,入内贯肝与膈,外循幽开、步廊、神封、灵垆、神藏、彧中、俞府等穴,入肺中循喉咙,侠舌本而终。
●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以交于手厥阴经也。
肾经穴歌
足少阴肾二十七,涌泉然谷照海出,太溪水泉连大钟,复溜交信筑宾立,阴谷横骨趋大赫,气穴四满中注得,盲俞商曲石关蹲,阴都通谷幽门值,步廊神封出灵墟,神藏或中俞府毕。
肾经分寸歌
足掌心中是涌泉,然谷内踝一寸前,太溪踝后跟骨上,大钟跟后踵中边,水泉溪下一寸觅,照海踝下四分真,复溜踝后上二寸,交信后上二寸联,二穴只隔筋前后,太阴之后少阴前,(前傍骨是复溜,后傍骨是交信,二穴只隔一条筋)
筑宝内踝上分,阴谷膝下曲膝间。横骨大赫并气穴,四满中注亦相连,五穴上行皆一寸,中行旁开五分边,肓俞上行亦一寸,但在脐旁半寸间,商曲石关阴都穴,通谷幽门五穴联,五穴上下一寸取,各开中行五分前,步廊神封灵墟穴,神脏或中俞府安。上行寸六旁二寸,俞府璇玑二寸观。
注:●涌泉穴,在足心陷中,伸腿屈足,卷指宛宛中,是其穴也。
●从涌泉上行足内踝,前起大骨下陷中,然谷穴也。
●从然谷行足内踝后五分,跟骨上动脉陷中,太溪穴也。
●从太溪行足跟后,跟中大骨上两筋间,大钟穴也。
●从大钟行太溪下一寸,内踝下,水泉穴也。
●从水泉行足内踝下四分,前后有筋,上有踝骨,下有软骨之中陷中,照海穴也。
●从照海行足内踝后,除踝上二寸许,前傍骨陷中,复溜穴也。
●从复溜斜外,上行复溜穴之后,二寸许后傍筋,交信穴也。
●从交信斜外,上行过三阴交穴,上分中,筑赏穴也,者俗名腿肚也。
[10]从筑宾上行,膝下内辅骨后,大筋小筋上,按之应手,屈膝得之,阴谷穴也。
[11]从阴谷上行,入腹,阴上横骨中,宛曲如仰月中央,去任脉之中行旁开五分,横骨穴也。
[12]从横骨上行一寸,大赫穴也,亦去中行旁开五分。
[13]从大赫上行一寸,气穴穴也,亦去中行旁开五分。
[14]从气穴穴上行一寸,四满穴也,亦去中行旁开五分。
[15]从四满上行一寸,中注穴也,亦去中行旁开五分。
[16]从中注上行一寸,肓俞穴也直脐旁去脐中五分。
[17]从肓俞上行二寸,商曲穴也,亦去中行旁开五分。
[18]从商曲上行一寸,石关十也,亦去中行旁开五分。
[19]从石关上行一寸,阴都穴也,亦去中行旁开五分。
[20]从阴都上行一寸陷中,通谷穴也,亦去中行旁开五分。
[21]从通谷上行一寸陷中、幽门穴也,亦去中行旁开五分。
[22]从幽门上行一寸六分陷中,去中行旁开二寸,仰而取之,步廊穴也。
[23]从步廊上行一寸六分,亦去中行旁开二寸,仰而取之,神封穴也。
[24]从神封上行一寸六分,亦去中行旁开二寸陷中,仰而取之,灵墟穴也。
[25]从灵墟上行一寸六分,亦去中行旁开二寸陷中,仰而取之,神藏穴也。
[26]从神藏上行一寸六分,亦去中行旁开二寸陷中,仰而取之,彧中穴也。
[27]从或中上行巨骨,下侠任脉之璇玑,中行旁开二寸陷中,仰而取之,是其穴也(见图六十四)。
三焦经文
经云: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又云: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又云:是经少血多气。
「中藏经」云:三焦者人之三元之气也,号曰中清之腑,总领五脏六腑,营卫经络,内外、左右、上下之气也。三焦通则内外、左右、上下皆通也,其于周身灌体,和内调外,荣左养右,导上宣下,莫大于此也
三焦经循行经文
三焦手少阴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次指之间,循手表腕,出臂外两骨之间,上贯肘,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阳之后,入缺盆,布膻中,散络心包,下膈循属三焦;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侠耳后,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颊,至;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颊,至目锐眦
三焦经循行歌
手经少阳三焦脉,起自小指次指端,两指岐骨手腕表,上出臂外两骨间,寸后臑外循肩上,少阳之后交别传,下入缺盆膻中分,散络心包膈里穿,支者膻中缺盆上,上项耳后耳角旋,屈下至仍注颊,一支出耳入耳前,却从上关交曲颊,至目锐眦乃尽焉。
注:●手少阳三焦之脉,起于手小指次指外侧之端关冲穴,从关冲上出两指之间液门、中渚穴,循手腕表阳池穴也。
●从阳池出臂外两骨之间,外关、支沟、会宗、三阳络、四渎、天井等穴,上贯肘,清冷渊穴也,从清冷渊穴循臂臑外,上肩消泺、臑会、肩、天穴,从天穴而交出足少阳经之后,入缺盆,布膻中,散络心包,下膈内而循行之分,皆属三焦经也。
●其支者,从膻中上外出缺盆,上项天牖穴,从天牖穴循系耳后,翳风、瘈脉、颅息穴,从颅息直上出耳上角角孙穴、丝竹空穴也。
●由角孙、丝竹空穴绕耳以屈下至和、耳门穴也。
●其本支之别,支者从耳后出走耳前,过足少阳经客主人穴之前,交颊至目锐之外眦,以交于足少阳胆经也。
三焦经穴歌
手少三焦所从经,二十二穴起关冲,液门中渚阳池历,外关支沟会宗逢,三阳络入四渎内,注于天井清冷中,消泺臑会肩穴,天天牖经翳风,瘈脉颅息角耳门,和上行丝竹空。
三焦经分寸歌
无名外侧端关冲,液门小次指陷中,中渚液门上一寸,阳池腕前表陷中,外关腕后二寸陷,关上一寸支沟名,外关一寸会宗平,斜上一寸三阳络,肘前五寸四渎称,天井肘外大骨后,肘上一寸骨罅中。井上一寸清冷渊,消泺臂肘分肉端,臑会肩端前二寸,肩臑上陷中看,天肩井后一寸,天牖耳下一寸间,翳风耳后尖角陷,瘈脉耳后青脉看,颅息青络脉之上,角孙耳上发下间,耳门耳前缺处陷,和横动脉耳前,欲觅丝竹空何在,眉后陷中仔细观。
注:●关冲穴,在手四指外侧端,去爪甲角如韭叶许,是其穴也。
●从关冲上行手小指次指岐骨间陷中,握拳取之,液门穴也。
●从液门上行一寸陷中,中渚穴也。
●从中渚由四指本节直上,行手表腕上陷中,阳池穴也。
●从阳池上行手腕后二寸,两骨间陷中,外关穴也。
●从外关上行一寸,两骨间陷中,支沟穴也。
●从支沟外开一寸,会宗穴也。
●以支沟会完二穴相并平直,空中相离一寸也。
●从会宗内斜上一寸,臂上大交脉,三阳络穴也。
[10]从三阳络上行肘前五寸外廉陷中,四渎穴也。
[11]从四渎斜外上行,肘外大骨尖后,肘上一寸,两筋叉骨罅中,屈肘拱胸取之,天井穴也。
[12]从天井上行一寸,伸肘举臂取之,清冷渊穴也。
[13]从清冷渊上行,肩下外臂肘上分肉间,消泺穴也。
[14]从消泺上行,臑外去肩端三寸宛宛中,臑会穴也。
[15]从臑会上行,肩端臑上陷中,斜举臂取之,肩穴也。
[16]从肩上行肩,缺盆中直,是少阳经之肩井穴;后一寸,天牖穴也。
[17]从天牖上行,颈大筋外缺盆上,手太阳经天容穴后,足太阳经天柱穴前,足少阳胆经完骨穴下,发际中上斜侠耳后一寸,天牖穴也。
[18]从天牖上行,耳后尖角陷中,按之引耳中痛,翳风穴也。
[19]从翳风上行,耳后中间难鸡足青络脉中,瘈脉穴也。
[20]从瘈脉行耳后上间青络脉中,颅息穴也。
[21]从颅息上行,耳上上间,发际下开口有空,角孙穴也。
[22]从角孙绕行耳前,起肉当耳缺处陷中,耳门穴也。
[23]从耳门行耳前,兑发下横动脉中,和穴也(兑发下即鬓角也)。
[24]从和上行眉后陷中,丝竹空穴也(见图六十七)。
胆府经文
经云: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又云:是经少血多气。
又曰:凡十一脏皆取决于胆也。
『难经』曰:胆在肝之短叶间,重三两三铢,长三寸,盛精汁三合。
『中脏经』曰:胆者清净之腑,号曰将军,主藏而不泻
胆经循行经文
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入缺盆;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后;其支者,别锐眦,下大迎,合手少阳抵于,下加颊车,下颈合缺盆以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胁里,出气街,绕毛际横入髀厌中;其直者,从缺盆下腋循胸,过季胁,下合髀厌中,以下循髀阳,出膝外廉,下外辅骨之前,直下抵绝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趾之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趾之间,循大趾岐骨内,出其端,还贯爪甲,出三毛
胆经循行歌
足脉少阳胆之经,始从两目锐眦生,抵头循角下耳后,脑空风池次第行,手少阳前至肩上,交少阳右上缺盆,支者取后贯耳内,出走耳前锐眦循,一支锐眦大迎下,合乎少阳抵项根,下加颊车缺盆合,入胸贯膈络肝经,属胆仍从胁里过,下入气街毛际萦,横入髀厌环跳内;直者缺盆下腋膺,过季胁下脾厌内,出膝外廉是阳陵,外辅绝骨踝前过,足跗小指次指分;一支别从大指去,三毛之际接肝经。
注:●足少阳胆经之脉,起于目之锐眦瞳子穴,循听会客主人穴,上抵头角颔厌穴也。
●从颔厌循悬颅、悬厘、曲鬓率谷,折而下行于耳后之天冲、浮白、窍阴、完骨等穴;折外上行至眉头之本神、阳白、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等穴;循颈至风池穴,过手少阳经天牖穴之前,至肩上本经之肩井穴:从肩井穴却交出于手少阳之后,入缺盆处也。
●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后,此一小支之脉,行于头之无穴处也。
●又其支者,别锐眦下手阳明之大迎穴,合手少阳抵于下,加颊车,下颈合缺盆穴,以下入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胁里,出气街,散布脏腑,外绕毛际,横入髀厌中环跳穴也。
●其支者,从缺盆下腋渊液穴;从渊液穴循胸辄筋穴也。
●从辄筋、日月穴过季胁至京门穴;从京门循行带脉、五枢、维道、居,下合髀厌中环跳穴也。
●从环跳穴以下循髀阳风市穴;从风市循行渎、阳关、出膝外廉,阳陵泉穴也。
●从阳陵泉穴循阳交、外丘、光明等穴,下外辅骨之前阳辅穴也。
●从阳辅穴直下抵绝骨之端悬钟穴;从悬钟下出外踝之前丘墟穴;从丘墟穴循足跗上临泣穴也。
[10]从临泣入小指次指之间侠溪、窍阴穴也。
[11]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之间,循大指岐骨内,出其端,还贯爪出三毛,以交于足厥阴肝经也。
胆经穴歌
足少阳经瞳子,四十三穴行迢迢,听会客主颔厌集,悬颅悬厘曲鬓翘。
率谷天冲浮白次,窍阴完骨本神至,阳白临泣开目窗,正营承灵脑空是。
风池肩井渊液长,辄筋日月京门乡,带脉五枢维道续,居环跳市中渎。
阳关阳陵复阳交,外丘光明阳辅高,悬钟丘墟足临泣,地五侠溪窍阴毕。
胆经分寸歌
足少阳兮四十三,头上廿穴分三折,起自瞳子至风池,积数陈之根据次第。
外眦五分瞳子,耳前陷中寻听会,上行一寸客主人,内斜曲角上颔厌,后行颅中厘下穴,曲鬓耳前上发际,率谷入发寸半安,天冲耳后斜二寸,浮白下行一寸间,窍阴穴在枕骨下,完骨耳后入发际,量得四分须用记,本神神庭旁三寸,入发四分耳上系,阳白眉上一寸许,上行五分是临泣。
临后寸半目窗穴,正营承灵及脑空,后行相去一寸五,风池耳后发陷中。
肩井肩上陷中取,大骨之前寸半明,渊液腋下行三寸,辄筋复前一寸行,日月乳下二肋缝,下行五分是穴名。脐上五分傍九五,季肋侠脊是京门,季下寸八寻带脉,带下三寸穴五枢,维道章下五三定,维下三寸居名,环跳髀枢宛中陷,风市垂手中指终。膝上五寸中渎穴,膝上二寸阳关寻,阳陵膝下一寸住,阳交外踝上七寸,外丘外踝七寸同,此系斜属三阳分,踝上五寸定光明,踝上四寸阳辅穴,踝上三寸是悬钟,丘虚踝前陷中取,丘下三寸临泣存,临下五分地五会,会下一寸侠溪轮,欲觅窍阴穴何在?
小指次指外侧寻。
注:●瞳子,在目锐眦去眦五分,是其穴也。
●从瞳子下外斜行,耳前起骨上面,下一寸耳珠下动脉宛宛中,开口有空,侧卧张口口取之,听会穴也。
●从听会上直行一寸,开口有空,侧卧张口取之,客主人穴也。
●从客主人上内斜行,两太阳曲角上廉,颔厌穴也。
●从颔厌后行耳前曲角上,两太阳之中,悬颅穴也。
●从悬颅后行,耳前曲角上,两太阳下廉,悬颅穴也。
●从悬厘后行,耳前入发际曲隅陷中,鼓颔有空,曲鬓穴也。
●从曲鬓后行耳上,入发际寸半陷者宛宛中,嚼牙取之,率谷穴也。
●从率谷后行耳后三分许,入发际二寸,天冲穴也。
[10]从天冲下行耳后,入发际一寸,浮白穴也。
[11]从浮白下行耳后,高上枕骨下,摇动有空,窍阴穴也。
[12]从窍阴行耳后,入发际四分,完骨穴也。
[13]从完骨折上行,神庭旁三寸;直耳上入发际四分,本神穴也。
[14]从本神行眉上一寸,直瞳子,阳白穴也。
[15]从阳白上直行,入发际五分陷中,正睛取之,临泣穴也。
[16]从临泣后行一寸,目窗穴也。
[17]从目窗后行一寸,正营穴也。
[18]从正营后行一寸五分,承灵穴也。
[19]从承灵后行一寸五分,脑空穴也。
[20]从脑空下行耳后,下发际陷中,大筋外廉,按之引于耳中,风池穴也。
[21]从风池下行肩上,会其支者,令缺盆上大骨前一寸半,以三指按取,当中指下陷中,肩井穴也。
[22]从肩井下行腋下三寸宛宛中,举臂取之,渊液穴也。
[23]从渊液下行,复前一寸三肋端,横直蔽骨旁七寸五分半,直两乳,侧卧屈上足取之,辄筋穴也。
[24]从辄筋行乳下二肋端缝下五分,日月穴也。
[25]从日月行监骨腰中季肋本,侠脊脐上五分,旁开九寸半,侧卧届上足伸下足举臂取之,京门穴也。
[26]从京门下行季胁下一寸八分陷中,脐上二分,旁开八寸半,带脉穴也。
[27]从带脉下三寸,五枢穴也。
[28]从五枢下行,过肝经之章门穴下五寸三分,维道穴也。
[29]从维道下行三寸,监骨上陷中,居穴也。
[30]从居下行髀枢中,侧卧伸下足屈上足取之,环跳穴也。
[31]从环跳下行膝上外廉两筋中,以手着腿中按尽处,风市穴也。
[32]从风市下髀骨外,膝上外廉五寸,分肉间陷中,中渎穴也。
[33]从中渎下行膝上二寸,犊鼻外陷中,阳关穴也。
[34]从阳关下行膝下一寸,外廉陷中,尖骨前筋骨间,蹲坐取之,阳陵泉穴也。
[35]从阳陵泉下行,足外踝上七寸,内斜三阳分肉间,阳交穴也。
[36]从阳交行外踝上七寸外斜,外丘穴也。
[37]从外丘下行外踝上五寸,光明穴也。
[38]从光明下行一寸,辅骨前绝骨端,内斜三分,阳辅穴也。
[39]从阳辅下行三寸,外踝骨尖内动脉中,寻按取之,悬钟穴也。
[40]从悬钟行外踝下,斜前陷中,丘墟穴也。
[41]从丘墟下行三寸,在足小指四指本节后,足跗间陷中,临泣穴也。
[42]从临泣下行五分,足小指四指本节后间陷中,地五会穴也。
[43]从地五会下行一寸,足小指四指本节前,岐骨间陷中,侠溪穴也。
[44]从侠溪下行足小指四指外侧端,去爪甲角如韭叶,窍阴穴也。
肝脏经文
经云,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又云:肝居膈下,上着脊之九椎下,是经常多血少气,其合筋也,其荣爪也,主藏魂,开窍于目,其系上络心肺,下亦无窍。
『难经』曰:肝重二斤四两,左三叶右四叶,凡七叶,肝之为脏,其治在左,其藏在右胁之前,并肩着脊之第九椎
肝经循行经文
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指聚毛之上,上循足跗上廉,去内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阴之后,上腘内廉,循股阴入毛中,过阴器,抵小腹,侠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颠;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

肝经循行歌
厥阴足脉肝所终,大指之端毛际丛,足跗上廉太冲分,踝前一寸入中封,上踝交出太阴后,循腘内廉阴股冲,环绕阴器抵小腹,侠胃属肝络胆逢,上贯膈里布胁肋,侠喉颃颡目系同,脉上颠会督脉出,支者还生目系中,下络颊里环唇内,支者便从膈肺通。
注:●足厥阴肝经之脉,起于足大指聚毛之际大敦行间穴,从行间上循足跗上廉太冲穴,从太冲穴去内踝一寸,至于中封穴也。
●从中封穴循内联踝五寸,入于蠡沟穴也。
●从蠡沟上踝七寸中都穴,上内踝八寸,交出于足太阴阴经之后,上踝内廉,膝关曲泉穴也。
●从曲泉循股阴阴包五里穴,入于毛中之阴廉穴,过阴器入抵小腹,上行于章门穴,从章门循行期门穴,从期门内行,侠胃,属肝,络胆。
上贯膈,布胁肋,散布于脏腑,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连目系,上额,与督脉会于颠也。
●其有一支者,不上会于颠,但从目下颊里环唇内。
●又一支复从肝别贯膈,上注于肺,以交手太阴肺经也。
肝经穴歌
足厥阴经一十四,大敦行间太冲足,中封蠡沟伴中都,膝关曲泉阴包次,五里阴廉上急脉,章门才过期门至。
肝经分寸歌
大敦足大端外侧,行间两指缝中间,太冲本节后二寸,中封内踝前一寸,蠡沟踝上五寸是,中都上行二寸中,膝关犊鼻下二寸,曲泉曲膝尽横纹。
阴包膝上行四寸,气冲三寸下五里,阴廉气冲下二寸,急脉毛际旁二五,厥阴大络系睾丸,章门脐上二旁六,期门从章斜行乳,直乳二肋端缝已。
注:●大敦穴,在足大指端,去爪甲后如韭叶许,外侧聚毛仲,是其穴也。
●从大敦上行足大指次指岐骨缝间,动脉应手陷中,行间穴也。
●从行间上行二寸许,足跗间动脉应手陷中,太冲穴也。
●从太卫上行足内踝前一寸,筋里宛宛中,中封穴也。
●从中封上内联踝上五寸,蠡沟穴也。
●从蠡沟上行二寸,当胻骨中,中都穴也。
●从中都上行,犊鼻下二寸旁陷者中,膝关穴也。
●从膝关上行膝内辅骨下,大筋上小筋下陷中,屈膝横纹头取之,曲泉穴也。
●从曲泉上行膝上四寸,股内廉两筋间,蜷足取之,看膝内侧有槽中,阴包穴也。
[10]从阴包上行,在足阳明胃经之气冲穴下三寸,阴股中动脉应手,五里穴也。
[11]从五里上行羊矢下,斜里三分,直上气冲下二寸,动脉陷中,阴廉穴也。
[12]从阴廉上行阴上,中行两旁相去二寸半,按之隐指而坚,甚按则痛引上下,此厥阴之大络,为睾之系,急脉穴也。
[13]从急脉上行足太阴脾经之大横外穴外,季肋直脐软骨端,脐上二寸,两旁开六寸,侧卧取肘尖尽处,章门穴也。
[14]从章门上行,足阳明胃经之不容穴旁一寸五分,上直乳第二肋端,期门穴也(见图七十三)。

奇经八脉总歌
正经经外是奇经,八脉分司各有名,任脉任前督于后,冲起会阴肾同行,阳跷跟外膀胱别,阴起跟前随少阴,阳维维络诸阳脉,阴维维络在诸阴,带脉围腰水束带,不由常度号奇经。
注:●脉有奇常,十二经者,常脉也;奇经则不拘于常,故谓之奇也。
●盖人之气血,常行于十二经脉,经脉满溢,流入他经,别道而行,故名奇经。
●奇经有八,曰:任、督、冲、带、阳跷、阳维、阴维是也。
●任脉任于前,督脉督于后,冲脉为诸脉之海,带脉犹身之束带,阳跷为足太阳之别,阴跷为足少阴之别,阳维则维络诸阳,阴维则维络诸阴,阴阳相维,诸经乃调。
●故此八脉,譬犹图设沟渠,以备水潦,斯无滥溢之患,人有奇经亦若是也。
任脉循行经文
『素问·骨空论』曰: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咽喉上颐,循面入目(见图七十四)。
『灵枢·五音五味篇』曰:冲脉任脉皆起于胞中,上循背里为经络之海,其浮而外者,循腹上行,会于咽喉,别而络口唇。
任脉循行歌
任脉起于中极下,会阴腹里上关元,循内上行会冲脉,浮外循腹至喉咽,别络口唇承浆已,过足阳明上颐间,循面入目至清明,交督阴脉海名传。
注:●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
●中极者,穴名也,在少腹聚毛处之上毛际也。
●中极之下谓曲骨之下会阴穴也。
●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者,谓从会阴循内上行,会于冲脉,为经络之海也。
●其浮而外者,循腹上行,至于咽喉,别络口唇,至承浆而终。
●上颐循面入目至睛明者,谓不直交督脉,由足阳明承泣穴上颐循面,入目内眦之足太阳睛明穴,始交于督脉,总为阴脉之海也。
任脉穴歌
任脉中行二十四,会阴潜伏两阴间,曲骨之前中极在,关元石门气海边,阴交神关水分处,下脘建里中脘前,上脘巨阙连鸠尾,中庭膻中玉堂联,紫宫华盖循璇玑,天突廉泉承浆端。
任脉分寸歌
任脉会阴两阴间,曲骨毛际陷中安,中极脐下四寸取,关元脐下三寸连,脐下二寸名石门,脐下寸半气海全。脐下一寸阴交穴,脐之中央即神阙,脐上一寸为水分,脐上二寸下脘列。脐上三寸名建里,脐上四寸中脘许,脐上五寸上脘在,巨阙脐上六寸五,鸠尾蔽骨下五分,中庭膻下六寸取,膻中却在两乳间,膻上寸六玉堂主,膻上紫宫三寸二,膻上华盖四八举,(四寸八分)
膻上璇玑五寸八,玑上一寸天突起,天突喉下约四寸,廉泉颔下骨尖已,承浆颐前唇棱下,任脉中央行腹里。
注:●会阴穴,在前阴后阴之中间,任、督、冲三脉所起,督由会阴而行背,任由会阴而行腹,冲由会阴而行足也。
●从会阴上行,横骨上毛际陷中,动脉应手,脐下五寸,曲骨穴也。
●从曲骨上行,在脐下四寸,中极穴也。
●从中极上行,在脐下三寸,即关元穴也。
●从关元上行,在脐下二寸,石门穴也。
●从石门上行,在脐下一寸五分宛宛中,气海穴也。
●从气海上行,在脐下一寸,阴交穴也。
●从阴交上行,当脐之中,神阙穴也。
●从神阙上行,脐上一寸,水分穴也。
[10]从水分上行,脐上二寸,下脘穴也。
[11]从下脘上行,脐上三寸,建里穴也。
[12]从建里上行,在脐上四寸,中脘穴也。
[13]从中脘上行,在脐上五寸,上脘穴也。
[14]从上脘上行,在两岐骨下二寸,巨阙穴也。
[15]从巨阙上行一寸,鸠尾穴也。
[16]从鸠尾上行一寸陷中,中庭穴也。
[17]从中庭上行一寸六分,膻中穴也。
[18]从膻中上行一寸六分陷中,玉堂穴也。
[19]从玉堂上行一寸六分陷中,紫宫穴也。
[20]从紫宫上行一寸六分陷中,华盖穴也。
[21]从华盖上行一寸陷中,璇玑穴也。
[22]从璇玑上行一寸,天突穴也。
[23]从天突上行,在颔下结喉上中央舌本下,仰而取之,廉泉穴也。
[24]从廉泉上行,在颐前下唇棱下陷中,承浆穴也
督脉循行经文
『素门·骨空论』曰:督脉者,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系廷孔,其孔溺孔之端也。其络循阴器,合篡间,绕篡后,别绕臀,至少阴与巨阳中络者,合少阴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与太阳起于目内眦,上额,交颠上,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髆,内侠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
其男子循茎,下至篡,与女子等。
其少腹直上者,贯脐中央上贯心,入喉上颐,环唇,上系两目之下中央
督脉循行歌
督脉少腹骨中央,女子入系溺孔疆,男子之络循阴器,绕篡之后别臀方,至少阴者循腹里,会任直上关元行,属肾会冲街腹气,入喉上颐环唇当,上系两目中央下,始合内眦络太阳,上额交颠入络脑,还出下项肩髆场,侠脊抵腰入循膂,络肾茎篡等同乡,此是申明督脉路,总为阳脉之督纲。
注:●督脉者,起于少腹下骨中央,谓男女少腹以下,横骨内之中央,即女子入系廷孔之端,男子阴器合篡问也。
●男子阴茎尽处,精室孔、溺孔合并一路,合篡处也,即女子胞孔、溺孔合并之处。
●廷孔之端,即下文曰:与女子等也。
●其络循阴器,合篡间,绕篡后行,是谓本络外合太阳中络也。
●别络绕臀,是谓别络内并少阴腹里也。
故经曰:至少阴与巨阳中络者,合也。
●至少阴者,循行上股内后廉,循腹里,与任脉上会于关元,贯脊属肾,侠肾上行,与冲脉会腹气之街。故经曰:自少腹直上,贯脐中央,上贯心入喉,上颐环唇,内行至督脉龈交而终,外行系两目之下中央,循行目内眦,会于太阳。
●故经曰:与太阳起于目内眦,上额交颠上,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髆,内侠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复会于少阴,此督脉之循行也。
督脉穴歌
督脉行脉之中行,二十八穴始长强,腰俞阳关入命门,悬枢脊中中枢长。
筋缩至阳归灵台,神道身柱陶道开,大椎门连风府,脑户强间后顶排。
百会前顶通会,上星神庭素对,水沟兑端在唇上,龈交上齿缝之内。
督脉分寸歌,附:督脉解
尾闾骨端是长强,二十一椎腰俞当,十六阳关十四命,三一悬枢脊中央,十椎中枢筋缩九,七椎之下乃至阳,六灵五身三身柱,陶道一椎之下乡,一椎之上大椎穴,上至发际门行,风府一寸宛中取,脑户二五枕之方,再上四寸强间位,五寸五分后顶强,七寸百会顶中取,耳尖前后发中央,前顶前行八寸半,前行一尺会量,一尺一寸上星位,前发尺二神庭当,鼻端准头素穴,水沟鼻下人中藏,兑端唇上端上取,龈交唇内齿缝乡。
按:
督脉始于长强者,本自『灵枢·经脉篇』曰:督脉之别名长强,侠膂上项,散头上下,当肩胛左右,别走太阳,入贯膂。
注:●督脉之别,起于长强者,即绕篡后,外合太阳,循行尾闾间,长强穴也。
●侠膂上项,散头上,下当肩左右,别走太阳,入贯膂,谓督脉循外而上行也。
●故『难经』曰:起于下极之俞。
●即长强尾闾间也。
●并于脊里,即侠脊也。
●上至风府,入属于脑,即上项散头也。
●从长强贯脊上行二十一椎下,腰俞穴也。
●十六椎下,阳关穴也。
●十四椎下,命门穴也。
[10]十三椎下,悬枢穴也。
[11]十一椎下,脊中穴也。
[12]十椎下,中枢穴也。
[13]九椎下,筋缩穴也。
[14]七椎下,至阳穴也。
[15]六椎下,灵台穴也。
[16]五椎下,神道穴也。
[17]三椎下,身柱穴也。
[18]一椎下,陶道穴也。
[19]一椎之上,大椎穴也。
[20]上至上发际,门穴也。
[21]从门入发际,风府穴也。
[22]从风府上行一寸五分枕骨上,脑户穴也。
[23]从脑户上行一寸五分,强间穴也。
[24]从强间上行一寸五分,后顶穴也。
[25]从强间上行一寸五分,后顶穴也。
[26]从后顶上行一寸五分,直两耳尖顶陷中,百会穴也。
[27]从百会前行一寸五分,前顶穴也。
[28]从前顶穴前行一寸五分,会穴也。
[29]从会又前行一寸,上星穴也。
[30]从上星至前发际,神庭穴也。
[31]前后发际,合骨度共一尺二寸也,从前发际下至鼻端准头,素窌穴也。
[32]鼻柱下沟中央近鼻孔陷中,水沟穴也。
[33]唇上端,兑端穴也。
[34]唇内齿上龈缝中,龈交穴也。凡二十八穴,循行背之中行者也(见图七十七)。
按:『难经』二十八难曰: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并于脊里之上,至风府入属脑。乃指穴而言也。前论脉起于少腹者,是指循行而言也。
冲脉循行经文
『素问·骨空论』曰:冲脉者,起于气街,并于少阴之经,侠脐上行,至胸中而散(图七十八)。
『灵枢·卫气篇』曰:请言气街。胸气有街,腹气有街,胫气有街。
故气在头者,止之于脑;气在胸者,止之膺与背俞;气在腹者,止之背俞。与冲脉在脐之左右之动脉者,气在胫者,止之于气街,与承山踝上。
冲脉循行歌
冲脉起于腹气街,后天宗气气冲来,并于先天之真气,相并侠脐上胸街,大气至胸中而散,会合督任充身怀,分布脏腑诸经络,名之曰海不为乖。
注:●冲脉者,起于气街,是起于腹气之街也。
●名曰气街者,是谓气所行之街也。
●一身之大气,积于胸中者,有先天之真气,是所受者,即人之肾间动气也;有后天之宗气,是水谷所化者,即人之胃气也。
●此所谓起于腹气之街者,是起胃中榖起也;并于少阴者,是并于肾间动气也,其真气与谷气相并,侠脐上行,至胸中而散,是谓大气至胸中,分布五脏六腑诸经,而充身者也。
●『灵枢·顺逆肥瘦篇』曰:冲脉者五脏六腑之海也,五脏六腑皆禀气焉。
●『灵枢·动俞篇』又曰:冲脉者十二经之海,与少阴之大络,起于肾下,出于气街也。
●『灵枢·五音五味篇』又曰:冲脉任脉皆起于胞中者,即此之起于肾下之谓也,而谓起于肾下者,即并于少阴之经,肾间动气上行也。
●『素问·骨空论』曰:冲脉起于气冲者,即此出气街之谓也。
●不曰起而曰出者,谓谷气由阳明胃经出,而会于气街也。
冲脉穴歌
冲脉侠脐起横骨,大气四注肓俞同,商石阴通幽门穴,至胸散布任流行。
冲脉分寸歌
条文:冲脉分寸同少阴,起于横骨至幽门,上行每穴皆一寸,穴开中行各五分。
按:
任、督、冲三脉,『素问·骨空论』曰:任脉起于中极之下,毛际以上。
是外指少腹之分也。循腹里,是内指胞中也。督脉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廷孔,男子阴器,合篡贯脊属肾,亦是外指少腹,内指胞中也。
冲脉起于气街,并少阴之经。亦是指于胞中也;虽未明言胞中,而实未尝不起于胞中也。是以知任、督、冲三脉,皆起于胞中。
然三脉皆后天水谷所化,胃气出于气街,会于胞中,与先天肾间动之真气,并行而充身者也。由此观之,三脉同出一源无疑矣。
故王冰『内经』注、『甲乙经』、『针灸图经』以任脉循背者谓之督脉;自少腹上谓之任脉,亦谓之督脉,则是以背腹阴阳,别为名目耳。
然冲脉亦起于胞中,并足少阴而上行。是任脉、督脉、冲脉乃一源而三岐者。
故人身之有腹背,犹天地之有子午;任督之有前后,犹二陆之分阴阳也。
胞中者,谓男女丹田之通称也,在女子谓之女子胞,在男子即精室也。
注:●冲脉起于足阳明,并于足少阴腹气之街,侠脐中行左右五分,而上行自少腹下尖阴上横骨穴,从横骨穴上行大赫、气穴、四满、中注、肓俞、商曲、石关、阴都、通谷、幽门等共十一穴,每穴上行相去各一寸,中行左右各五分
带脉循行经文
『灵枢·经脉别篇』曰:足少阴上至腘中,别走太阳而合,上至肾,当十四椎,出属带脉(见图八十)。
二十八难曰:带脉者,起于季胁,回身一周。
带脉循行歌
带脉足少阴经脉,上腘别走太阳经,合肾十四椎属带,起于季胁绕身行。
注:●带脉本由足少阴经之脉,上至腘中,别走太阳而合肾,当十四椎,出属带脉,故起于季胁,绕身一周行也。
带脉穴歌
带起少阳带脉穴,绕行五枢维道间,京门之下居上,周回季胁束带然。
注:●足少阴之正脉,出于然谷,循内踝后;其别者入跟中,上内,至腘中,别走而合太阳,上至肾气穴穴,当十四椎内,与足少阴冲脉会,外与足少阳带脉合会,而不与冲脉偕行,出于季胁,属少阳带脉穴也。
●故『难经』曰:带脉者,起于季胁也,回身一周者,谓起于足少阳带脉穴,循行五枢穴维道穴,不行居穴,回行如带,故曰带脉也。
带脉分寸歌
带脉部分足少阳,季胁寸八是其乡,由带三寸五枢穴,过章五三维道当。
注:●带脉部分,在足少阳经季胁之下一寸八分,即带脉穴也。
●从带脉穴下三寸,即五枢穴也。
●从五枢下行,过肝经之章门穴下五寸三分,即维道穴也
阳跷阴跷脉循行经文
『灵枢·脉度篇』曰:跷脉者,少阳之别,起于然谷之后,上内踝之上,直上循阴股,入阴,上循胸里,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入頄属目内眦,合于太阳、阳跷而上行,气并相还,则为濡目,目气不荣,则目不合(图八十二)。
二十八难曰:阳跷脉者,起于跟中,循外踝上行,入风池,阴跷脉者,亦起于跟中,循内踝上行,至咽喉交贯冲脉。
阳跷脉循行歌
阳跷脉起于跟中,上合三阳外踝行,从胁循肩入颈頄,属目内眦太阳经。
注:●阳跷之脉,起于足跟之中,上合三阳外踝上行,从胁少阳居之穴,上循肩,入颈頄阳明之肩、承泣等穴,属目内眦而会太阳也。
阳跷脉穴歌
阳跷脉近申仆阳,居肩巨骨乡,臑俞地仓巨泣,终于睛明一穴强。
阳跷脉分寸歌
阳跷脉起足太阳,申脉外踝五分藏,仆参后绕跟骨下,附阳外踝三寸乡,居监骨上陷取,肩胛一穴肩尖当,肩上上行名巨骨,肩胛之上臑俞坊,口吻旁四地仓位,鼻旁八分巨疆,目下七分是承泣,目内眦出睛明昂。
注:●跷者足也,奇经涉于足者之名也。
●曰阳者,以其所行阳经也。
●阳跷者,谓足太阳经之别脉也,起于足太阳膀胱经足外踝下五分陷中申脉穴也。
●从申脉绕后跟骨下,仆参穴也。
●从仆参又斜足外踝三寸,附阳穴也。
●又与足少阳会于季胁软骨端下八寸三分,居穴也。
●又与手阳明会于膊骨头肩端上,肩穴也。
●从肩穴上行肩尖上两叉骨,巨骨穴也。
●又与手足太阳阳维,会于肩后大骨下胛上廉,臑俞穴也。
[10]又与手足阳明会于夹口吻旁四分,地仓穴也。
[11]从地仓穴行于鼻孔旁八分,巨穴也。
[12]又与任脉足阳明会于目下七分,承泣穴也。
[13]又与手足太阳足阳明阴跷,会于目内眦外一分,睛明穴也

阴跷脉循行歌
阴跷亦起跟中,少阴之别内踝行,上循阴股入胸腹,上至咽喉至睛明。
注:●阴跷之脉,亦起于跟中,由少阴别脉然谷之穴,上内联踝,循阴股,入胸腹,上至咽喉、睛明穴,亦会于太阳也(见图八十四)。
阴跷脉穴歌
阴跷起于然谷穴,上行照海交信列,三穴原本足少阴,足之太阳睛明接。
阴跷脉分寸歌
条文:阴跷脉起足少阴,足内踝前然谷寻,踝下一寸照海陷,踝上二寸交信真,目内眦外宛中取,睛明一穴甚分明。
注:●阴跷者,以其所行阴经,为足少阴别脉也。
●起于足少阴肾经,足内踝前大骨下陷中,然谷穴也。
●从然谷穴循内踝之下一寸,照海穴也。
●从照海穴不循太溪穴,又于足内踝之上二寸直行交信穴。
●从交信穴上循阴股,入阴而行,上循胸里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入頄鼻旁,属目内眦外宛宛中睛明穴,合于太阳阳跷,上行气并相还,则为濡目之用矣。
●故知阴跷脉气,若不与阳跷脉气并荣于目,则目不能合也,此阴跷循行之经脉也
阳维阴维脉循行经文
二十八难曰:阳维阴维者,维络于身,溢蓄不能环流,灌溢诸经者也。
故阳维起于诸阳之会,阴维起于诸阴交也。
阳维脉循行歌
阳维起足太阳,外踝之下金门疆,从胻背肩项面头,维络诸阳会督场。
注:●阳维之脉,起于足太阳经外踝之下金门穴也。
●从胻骨、背外、肩胛、项旁、面上、头后至门穴,维络诸阳会于督脉也(见图八十六)。
阳维脉穴歌
阳维脉起穴金门,臑俞天肩井深,本神阳白并临泣,正营脑空风池巡,风府门此二穴,项后入发是其根。
阳维脉分寸歌
阳维脉起足太阳,外踝一寸金门藏,踝上七寸阳交位,肩后胛上臑俞当,天穴在缺盆上,肩上陷中肩井乡,本神入发四分许,眉上一寸阳白详,入发五分临泣穴,上行一寸正营场,枕骨之下脑空位,风池耳后陷中脏,项后入发门穴,入发一寸风府疆。
注:●阳维起于诸阳之会者,谓起于足太阳膀胱经之足外踝下一寸金门穴也。
●从金门穴行于足少阳胆经之足外踝上七寸,阳交穴也。
●又与手足太阳及跷脉,会于肩后大骨下胛上廉,臑俞穴也。
●又与手足少阳会于缺盆中上毖骨际,天穴也。
●又会于肩上陷中,肩井穴也。
●从肩井穴上头,与足少阳会于眉上一寸,阳白穴也。
●从阳白穴上行于目上,直入发际,本神、临泣穴也。
●从临泣穴上行二寸,正营穴也。
●从正营穴循行枕骨下,脑空穴也。
[10]从脑空穴下行,至耳后大筋外廉,风池穴也。
[11]又与督脉会于项后风府、门穴,此阳维脉气所发也

阴维脉行歌
条文:阴维脉起足少阴,内踝上行穴筑宾,循腹至乳上结喉,维络诸阴会于任。
注:●阴维之脉,起于足少阴经内踝上行筑宾之穴,循腹至乳上结喉,至廉泉穴,维络诸阴,会于任脉也
阴维脉穴歌
阴维之穴起筑宾,府舍大横腹哀循,期门天突廉舌本,此是阴维脉维阴。
阴维脉分寸歌
阴维脉起足少阴,内踝之后寻筑宾,少腹之下称府舍,大横平脐是穴名,此穴去中三寸半,行至乳下腹哀明,期门直乳二肋缝,天突结喉下一寸注:●阴维起于诸阴之交者,谓起于足少阴肾经之足内踝后,上分中,名曰筑宾穴也。
●与足太阴交于少腹下,去腹中行三寸半,府舍穴也。
●又平脐去中行三寸半,大横穴也。
●又行至乳下二肋端缝之下二寸,腹哀穴也。
●又与足厥阴交于乳下二肋端缝,期门穴也。
●又与任脉交于结喉下一寸宛宛中,天突穴也。
●从天突穴上行,在颔下结喉上中央舌本下,廉泉穴,此阴维脉气所发也(见图八十九)。
天 QQ1272672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