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用小型制砖机:邓坚在全国水利信息化工作会议上的工作报告(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4:28:59
邓坚在全国水利信息化工作会议上的工作报告(图) 2009-04-24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努力开创水利信息化工作新局面
  ——在全国水利信息化工作会议上的工作报告
  水利部水利信息中心主任  邓坚
  (2009年4月18日)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全国水利信息化工作会议,部党组十分重视,陈雷部长亲自到会并作了重要讲话,胡四一副部长还将在会议闭幕时作总结讲话。工信部杨学山副部长也给我们做了一个内容丰富、指导性很强的专题报告。刚才,陈雷部长深刻分析了水利信息化面临的形势和挑战,全面阐述了做好水利信息化工作的重大意义,明确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水利信息化的总体目标,强调要全力实现“五个转变”,并对做好新形势下的水利信息化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入领会、全面贯彻、狠抓落实。

  下面,我向大会做工作报告。

  一、近年来水利信息化工作回顾与总结

  近年来,全国各级水利部门以保障水利中心工作为出发点,以强化水利信息化行业管理为抓手,以加强规划和项目前期工作为基础,以推进重点业务系统建设为突破,以营造和完善保障环境为支撑,积极推进水利信息化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水利信息化行业管理不断加强水利部党组确立了“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的发展思路,提出“水利信息化是水利现代化的基础和重要标志”,并将水利信息化列入2010年水利工作发展的十大主要目标之一。各级水利部门越来越认识到信息化工作的重要性,不断加大工作力度,使水利信息化建设步入了“快车道”。

  一是水利信息化管理体制基本建立。为加强信息化工作的组织领导,水利部调整了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成员,进一步明确了部信息办的职能;全国省级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门都成立了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基本建立了与水利信息化建设客观要求相适应的管理体制,行业管理职能得到一定加强,为水利信息化的规划设计、项目建设、系统运行管理等工作提供了组织保障。值得一提的是,在强化体制改革方面,福建省实现了水利信息中心的全员参公管理,为全国水利系统带了好头。

  二是水利信息化规划渐成体系。在《全国水利信息化规划》的引领下,《全国水利信息化发展“十一五”规划》编制完成,七个流域机构以及北京、河北、上海、辽宁、吉林、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山东、河南、广东、重庆、贵州、陕西、甘肃、青海、新疆等省(自治区、直辖市)相继制定了水利信息化总体规划、“十一五”发展规划以及专项建设规划等,明确了水利信息化发展各阶段的思路、目标和工作重点,逐步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规划体系。

  三是水利信息化标准体系初步形成。部信息办组织开展了水利信息化相关标准的制定工作,水利信息化标准已作为一个专业门类列入了新修编的水利技术标准体系,目前已正式颁布22项标准,有25项标准在编。流域机构、省(自治区、直辖市)也结合自身特点,颁布了一些信息化标准,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水利信息化标准体系,规范了水利信息系统的建设和运行管理,为水利信息化有序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

  四是水利信息化制度不断健全。水利部先后出台了《水利部信息化建设管理暂行办法》、《水利信息网运行管理办法》、《水利部政务内网管理办法》、《水利部门户网站信息发布管理办法》等,加强了水利部信息化建设与管理。2008年水利部下发了《关于加快推进水利信息化资源整合与共享的指导意见》,对优化配置水利信息化资源,充分发挥现有资源的作用和效能提出了明确要求。七个流域机构和一些省市也制定了信息化建设管理、信息发布、网络与网站管理、资源整合与共享、安全管理等方面的规章制度,这些办法和规章制度的出台,强化和规范了水利信息化建设与管理。

  五是水利信息化交流与宣传工作积极开展。自2005年起,部信息办组织编制水利信息化年度发展报告,汇集和总结全国水利信息化发展情况;成功举办了2007全国水利信息化论坛,交流了信息化工作经验,展示了全国水利信息化建设成果,并在《水文》期刊上推出了水利信息化专辑;共印发《水利信息化工作简报》73期;在《中国水利》上组织编写了水利信息化专版,宣传并推动八大重点工程建设;各级水利部门积极通过网站、报刊和简报等多种形式,加强水利信息化工作的宣传,为水利信息化发展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第二,水利信息化重点工程扎实推进结合新时期水利中心工作,紧密围绕民生水利,按照《全国水利信息化规划》及《全国水利信息化发展“十一五”规划》提出的目标和任务,水利信息化重点工程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一是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截至2009年3月,一期工程已完成单项工程220个,在建53个,待建7个。其中,计算机骨干网、异地会商视频会议、蓄滞洪区信息反馈、大部分信息采集系统和部分决策支持系统等已建成投入运行,中央和流域机构的防洪调度、洪水预报、会商管理等系统进入全面建设阶段。在总结一期工程建设的基础上,二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已正式上报国家发改委。

  二是国家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黄河、海河、太湖、辽宁、江苏、塔里木河、黑河等流域和区域性水资源实时监控系统建设取得了积极的成果;全国18个省24个城市的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试点建设正在积极推进。在总结流域和区域水资源实时监控、城市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试点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水利部全面推动各级水资源管理系统的建设,出台了《省(自治区、直辖市)水资源管理系统建设基本技术要求》,《国家水资源管理系统项目建议书》已通过水规总院组织的技术审查;江苏、浙江、辽宁、上海、北京、河南、广东、山西、重庆、福建、陕西、青海等已启动省级水资源管理系统建设。

  三是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和管理系统。一期工程建成了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2个流域监测中心站、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监测总站以及100个监测分站,项目已通过水利部组织的竣工验收,全面投入运行。二期工程初步设计已获批准,并进入实施阶段。印发了《全国水土保持信息化发展纲要(2008-2020年)》,明确了今后水土保持信息化的指导思想、目标和任务。

  四是中国农村水利管理信息系统。《中国农村水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初步设计》已获批复,重点开展十个主要项目管理子系统的建设。中国农村水利门户网站已建设完成并投入试运行;农村饮水安全管理、小型农田水利、节水灌溉、大型泵站管理等子系统的建设也在积极推进;在总结第一期大型灌区信息化试点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十一五”期间确定的36个大型灌区的信息化试点建设正在实施。

  五是水利建设与水库移民管理信息系统。为全面掌握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情况,水利部组织实施了水库大坝管理、河湖管理、在建大中型水利工程管理、水利建筑市场主体信用信息等子系统建设,取得了积极的成果,为管理和决策提供了有效的支撑。根据国务院全国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实施工作电视电话会议要求,水利部积极推动全国水库移民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已批复全国水库移民后期扶持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项目,确定了系统建设方案、完成了数据指标体系编制,系统建设正在紧张有序地展开。

  六是水利电子政务系统。覆盖水利部和七个流域机构的水利电子政务一期工程基本完成,公用平台和综合办公、规划计划、人事劳动教育、国际合作与科技管理等业务应用系统投入运行,政务内网统一的身份认证系统已完成在部机关和七个流域的部署;省级以上水利部门已有17个建立了办公自动化系统,初步实现了网上公文流转;一些单位还实现了远程文件传输、公文和档案的联机管理、多部门协同办公等,逐步形成了以电子政务系统为平台的新型水利行政管理模式。

  七是国家水利数据中心。为加强水利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规范和指导各级水利数据中心建设,水利部印发了《水利数据中心建设指导意见》,制定了《水利数据中心基本技术要求》;并将结合国家自然资源与地理空间数据库项目水利资源分中心的建设,研究资源整合方法和数据更新机制,为国家水利数据中心建设积累经验。黄委建立了集中管理存储环境,初步实现了数据的集中管理;珠江委正在实施数据中心部分内容的建设;太湖局已搭建数据中心框架,并初步实现了资源的整合。

  八是水利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系统。按照公安部等四部委《信息安全定级保护管理办法》的要求,完成了水利部机关和直属单位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定级备案,获得了“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最佳实践奖”;完成了水利部机关政务内网改造方案的设计和评审,目前正在组织实施。水利部印发了《水利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应急预案》,并根据预案进行了水利信息骨干网和异地会商视频会议系统的安全应急演习。

  第三,水利信息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经过多年的努力,水利信息化已具备一定的基础,特别是“十一五”以来,以水利信息化重点工程带动水利信息化基础设施和环境保障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初步形成了水利信息化综合体系。

  1、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支撑能力明显提升

  依托水利信息化重点工程建设以及一批大中型水利工程中开展的信息化配套项目的建设,水利信息化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对业务应用的支撑能力明显提高。

  一是水利信息采集系统不断完善。信息采集系统是基础信息的主要来源,是水利信息化综合体系发挥效益的基础。全国省级以上水利部门加强了水情、雨情、工情、旱情、灾情等信息的采集和传输能力建设,扩大了水文水资源信息采集范围,提高了水利信息测报自动化水平和测站本身的抗洪能力。如北京市在市区供水管网安装漏失监测仪3000多个,实时监测供水管网运行信息,为百年奥运安全供水提供了保障。

  二是工程监控与监视系统建设快速发展。全国省级以上水利部门不断加强重点水利工程监控和视频监视系统的建设,基本实现了闸门自动监视与启闭自动控制,逐步提升了水利工程运行管理和调度的现代化水平。“5?12”汶川地震中,“唐家山宽带无线视频系统”实时将唐家山堰塞湖现场监控视频传给抗震救灾前方领导小组和水利部防总会商室,为应急抢险指挥提供了重要依据;长江河道采砂管理远程实时视频监控系统全面投入运行,有效应对了长江河道砂石资源现场开采的监管难题。

  三是水利信息网覆盖面不断扩展。建成了连接水利部与7个流域机构、32个省级水利部门的全国水利信息骨干网和连接水利部与在京直属单位、七个流域机构的水利政务内网;各流域机构、省(自治区、直辖市)水利部门全部建设了计算机局域网,部分单位还建成了政务内外网;流域机构到所属单位的广域网基本建成;18个省市已建成至各地(市)水利局、直属单位的宽带广域网,其中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等省市还实现了区县级水利部门的全覆盖。连接水利部、流域机构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地市三级水利部门的水利信息网正逐步形成并发挥效益,为实现语音、数据、图像网络传输与共享奠定了基础。

  四是视频会商服务能力不断增强。水利部与7个流域机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4个重点工程局之间建立了视频会议系统,其中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实现了区域覆盖,接入单位达460多个;福建省还建成了覆盖省市县和1107个乡(镇、街道)、管委会、开发区的综合性应急视频会商指挥系统,并通过有线电视将会议情况广播到全省15331个行政村,形成从省应急平台到市县乡村五级应急视频会商指挥体系。2008年,水利部共召开全国性异地视频会议29次,1万多人次参加,降低了费用、节省了人力、提高了效率。

  五是数据库建设和服务能力显著提高。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建设了实时水雨情、防洪工程等数据库;对多年水文观测积累的长系列水文、水质等数据,建立了基础水文数据库;对水资源调查评价、水资源规划、防洪规划、水能资源调查评价、水土保持遥感调查、灌区发展规划等积累的大量基础数据,建立了相应的数据库,初步形成了体系比较完整、内容相对丰富、实用性较强的水利信息存储与服务体系。空间地理基础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取得重要进展,已完成全国陆地部分满覆盖816幅1:25万第一代水利基础电子地图数据库,并无偿分发给有关单位使用;覆盖我国中东部地区的1:5万水利基础电子地图数据库正在建设。浙江省全面建成了1:1万水利地理空间数据库;上海市建成了水务公共信息平台,在同一张电子地图、同一个门户上,面向全市各级防汛水务部门、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实现了信息资源的整合发布和交换共享。

  2、业务系统发挥作用,应用效果不断提高

  在加强水利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一大批具有代表性、应用范围广的业务系统相继投入了使用。其中防汛抗旱、水资源管理、水土保持、电子政务、水利公众服务等主要业务系统快速发展,功能不断完善,在水行政管理工作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一是提升了防汛抗旱整体水平。通过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建设,全国防汛抗旱工作面貌焕然一新。开发的汛情监视、防汛会商、洪水预报等应用系统为国家防总和各级防汛部门的调度决策提供了便捷、高效的支撑手段。如在2007年淮河防洪调度中,水文测报预报和异地会商视频会议系统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精确预报分析王家坝洪峰水位后,国家防总及时做出决策:“开启王家坝闸分洪,启用蒙洼蓄洪区”,取得了淮河抗洪的决定性胜利。

  二是提高了水资源管理能力。流域与区域、城市水资源实时监控与管理系统建设试点工作,有力提升了对流域水资源和生态管理的调控能力。在黄河水量统一调度、塔里木河调水的成功实施、黑河分水目标的实现,以及应对太湖蓝藻爆发、汉江甲醇货轮爆炸等重大水事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城市水资源管理系统在城市取水、供水、排水等方面实现了实时监控,提高了应急反应能力,保障了城市用水安全。

  三是改进了水土保持工作方式。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和管理系统(一期)开发了水土保持监测预报、水土保持项目管理、水土保持预防监督和水土保持地理信息系统等应用系统。黄河流域开发了黄土高原淤地坝、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监测信息管理系统;长江流域建成了长江流域水土保持监测数据库管理系统;北京市开发了水土保持自动监测和信息管理系统;贵州省开发了水土流失定点监测管理信息系统等。这些应用系统为快速准确获取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水土保持治理与预防保护等动态数据提供了先进技术手段,增强了水土保持综合防治和生态建设的决策能力。

  四是提高了灌区管理和服务水平。大型灌区信息化试点建设开发了水情监测管理、工情管理、水费征收管理、大型灌区用水管理以及信息服务与办公自动化等专业应用软件,优化了水量调配,提高了灌溉效率,降低了供水成本,使灌区管理效能与决策能力有了明显提高。如山西夹马口灌区建设了灌区数据采集、监控、传输、存储、处理为一体的综合信息管理系统,搭建了信息资料共享、业务网络管理的平台,使50万亩灌区达到了“车间化”的管理水平。

  五是促进了水利行政办公方式的转变。无纸化办公在节省人力、物力和提高工作效率方面的作用逐步显现。覆盖水利部和七个流域机构的水利电子政务项目基于统一的技术架构和标准,建设了综合办公、规划计划、人事管理、科技与国际合作管理等业务系统,实现了域内的统一身份管理和单点登录,域间的信息交换和互连互通,为未来实现流程整合和协同办公的目标打下坚实基础,有效提升了行政效率,也为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政府、高效政府,起到了积极作用。

  六是增强了水利服务社会的能力。全国省级以上水利部门均建设了面向社会提供服务的网站,并在政务公开、在线办事、交流互动等方面得到进一步加强。水利部网站2008年名列74家部委类网站绩效评估第九名;上海水务网入围“上海市第四届优秀网站评选”;深圳水务网实现了政务公开和行政事务的在线审批。这些网站及时向社会公众提供水利信息服务,加强了水利宣传,促进了政务公开,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

  3、保障环境持续改善,工作力度日益加大

  随着各级行政主管部门对信息化工作的重视,信息化项目的建设投资不断加大,管理机构不断健全,技术人员能力逐步增强,信息化工作环境有了较大改善。

  一是水利信息化建设投入持续增加。水利信息化建设资金持续增加,投资渠道不断拓展,基建投资、财政事业费、水资源费得到合理利用,水利工程建设中也提高了信息化建设内容的比例,为水利信息化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省级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门新建的信息化项目共200多个,投资额超过2亿元。

  二是安全系统建设初具规模。信息系统安全得到重视,不断完善了实体安全、政务内外网物理隔离、数据备份、网络安全、用户身份认证、内部安全审核和计算机病毒防范等安全保障措施。水利部政务内网还建立了包括流域机构和部直属单位在内的统一数字身份认证系统,水利信息安全体系初具规模,为水利信息化健康发展提供了安全保障。

  三是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各单位通过多种途径,引进和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信息化人才,不断充实了信息化工作队伍,并通过形式多样的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了水利职工的信息化意识和应用水平,人员结构也渐趋合理。

  四是运行维护逐渐规范。全国近一半的水利部门明确了专门的运行管理机构,配备了专门的运行维护人员,制定了日常维护管理制度,运行维护经费也不同程度地得到了落实。日前,水利部出台了《水利信息系统运行维护定额标准》(试行),将运行维护费纳入了财政预算,这将大大改变水利信息化“重建轻管”的局面,为水利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总的看,水利信息化已逐步进入了全方位、多层次推进的新阶段,为可持续发展水利提供了有力支撑,推动了水利管理方式的转变和水利管理体制的改革,促进了水利现代化进程。总结近两年来的工作,我们得到的启示是:

  一是以加强领导为前提,协调发展。信息化覆盖面广,是一项综合性强的前沿性系统工程,不仅涉及到人、财、物的投入,而且涉及到思想理念、传统管理方式的变革。因此,信息化必须靠一把手把握全局,果断决策,加强保障,排除阻力,强力推动。从各地的实践看,凡信息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的,都是主要领导高度重视,一把手亲自抓,才能形成合力,有利于信息化整体推进,有利于资源整合和共享。水利部党组高度重视信息化工作,2008年在全国水利厅局长会议上陈雷部长提出“坚持现代化方向,把以水利信息化促进水利现代化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这是新形势下水利部党组对水利信息化的重新定位。

  二是以保障水利中心工作为核心,突出重点。近几年水利信息化的建设紧密围绕 “洪涝灾害频繁、水资源短缺、水污染恶化和水土流失严重”四大水问题,特别是近两年来,结合优先解决农村饮水安全、着力解决水库病险、推进灌区节水改造、加快农村水电开发、加强城乡水环境整治等民生水利问题,积极推进信息化八大重点工程,重点突出,成效显著。只有紧密围绕当前水利中心工作,适应水利改革发展要求,才能形成齐心协力推进水利信息化工作的局面。

  三是以统一规划为基础,有序推进。《全国水利信息化规划》理清了水利信息化的发展思路,明确了水利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构架了水利信息化的综合体系,确定了水利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在这个纲领性文件的指导下,各级水利部门也制定了相应的水利信息化总体规划,规范了各地的水利信息化建设,充分发挥各有关部门的积极性,各负其责,有步骤、有计划地整体推进水利业务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四是以业务需求为牵引,注重实效。满足业务实际需要、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决策水平,是衡量信息化建设成效的主要标准。事实证明,已投入运行的防汛抗旱、水资源管理、水土保持、灌区信息化、水利电子政务等系统,都是有较强的业务工作需求,并将业务流程与应用系统开发相结合,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只有从实际工作需要出发,明确信息化的工作目标和服务的重点,信息化工作才能真正得以推进,所建设的信息系统才有生命力。

  五是以强化管理为措施,保障运行。保障系统正常运行,落实系统运行维护管理是关键。各级部门已逐步认识到维护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在维护管理机构建立、人才队伍培养、运行维护经费筹措、维护管理制度健全等方面,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建立起保障系统正常运行的机制与体制,充分发挥了已建系统的作用。

  二、近期水利信息化重点工作安排

  面对新形势,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水利信息化在适应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水利信息化工作还面临着许多困难,突出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管理体制有待加强。一些单位实际上存在着信息化管理部门职能不强,职责不到位,任务不明确,管理难落实等情况。行业管理力度不够,统一协调困难,各自为政进行项目建设的现象依然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水利信息化的健康发展。

  二是资金投入相对不足。水利信息化建设与管理资金难以得到保障,资金渠道不明确,有限的建设资金投入分散,运行维护经费特别是地方的运行维护经费得不到落实,难以做到统筹规划、分步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三是资源整合难度较大。由于分散建设、规范标准不统一、部门成果保护、全局意识不强等原因,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信息化资源难于整合、信息资源难于共享、软硬件环境得不到高效利用,管理制度不健全,运行维护水平较低,信息化建设的整体优势和规模效益难以充分发挥。

  四是高技能人才相对缺少。现有的人才队伍与信息化建设的任务要求存在差距,水利信息化专业技术人员相对缺少,特别是既熟悉水利业务又掌握信息化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缺乏,技术骨干流失比较严重,难以满足水利信息化实际工作需要。

  今后一段时期是水利事业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水利信息化加快发展的大好时机。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密围绕水利中心工作,切实增强做好水利信息化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抓住机遇,在继续推进八大重点工程建设的同时,持续完善基础设施,扎实做好水利信息化资源的整合,不断提升业务应用水平。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着力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强化管理,全力推进水利信息化健康发展

  陈雷部长的讲话高瞻远瞩地提出了今后3~5年水利信息化发展的总体目标,强调要实现“五个转变”,这就要求各级水利部门要进一步加强信息化工作的领导,强化管理,统筹协调,全面、协调、快速推进信息化的建设。

  一是结合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进一步加强信息化行业管理的行政职能。要深入研究水利信息化建设与管理体制,加强信息化工作的组织保障,明确信息化主管部门和工作机构的职能,强化各级水利信息化主管部门对水利信息化工作的统一规划、统筹协调和管理监督。

  二是不断完善规划,尽快完成顶层设计。为适应水利信息化发展的新要求,组织编制好水利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通过明确水利信息化各项工程的业务定位、建设范围、建设内容、技术策略、相互间的关系与边界,以及整合与共享的资源,做出规划,指导各工程的建设,以提高整体效率和效能。要统筹实施水利信息化顶层设计,在统一的标准规范和体系下,保证各系统纵向、横向的互联互通和共享应用。

  三是抓紧编制工程建设技术要求,规范重点工程建设。八大重点工程建设范围和系统层次不尽相同,建设模式也不一样,各工程建设组织或牵头单位要积极制定相应的技术指导书和基本技术要求,加强对业务系统建设的技术指导。《国家水利数据中心建设基本技术要求》、《省(自治区、直辖市)水资源管理系统建设基本技术要求》已由水利部正式颁布,各级水利数据中心和省级水资源管理系统的立项、设计和实施要遵循相应的技术要求,保证工程建设的有序开展,确保互联互通、共享协同目标的实现。

  第二,加大投资,切实加快水利信息化重点工程建设

  结合新时期水利中心工作,紧密围绕民生水利,2008年水利部确定“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国家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与管理系统、中国农村水利管理信息系统、全国水库移民管理信息系统、水利电子政务系统、国家水利数据中心、水利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系统”为近期要加快推进的水利信息化重点工程。这八大重点工程的实施,必将提高水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全面提升水利信息化水平,促进水利现代化步伐。因此,要充分认识八大重点工程建设的重要性,将近期水利信息化工作重点统一到积极推进八大重点工程上来。

  一是大力推进业务应用重点工程建设。八大重点工程中,五个水利业务重点工程的建设是解决防洪减灾、水资源管理、水环境监测、水土保持等四大水问题和服务农村饮水安全、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移民管理等民生水利的重要技术支撑。要加快完成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一期工程、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和管理系统(二期)、中国农村水利管理信息系统、全国水库移民后期扶持管理信息系统等项目的建设,使其尽快投入运行发挥效益;大力推进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二期工程、国家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前期立项工作,争取早日开工建设。

  二是深入推进电子政务应用。水利电子政务是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增强行政能力、提高行政效率、加强公共服务的必然要求。要全面完成水利部电子政务综合应用平台和七个流域机构水利电子政务系统(一期)建设。在充分发挥已建系统效益、总结一期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开展以公文交换、财务管理、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等政务管理为重点的后续项目建设,进一步推动电子政务从部门分散建设向整体协同建设转变,提高办公效率,提升政务管理水平。

  三是尽快启动各级水利数据中心建设。水利数据中心建设是规范基础信息、实现资源整合、促进信息共享的关键措施。数据中心是业务应用横向间共享信息资源和进行数据层集成的基础支撑。要尽快启动国家、流域、省级水利数据中心建设,构建水利数据统一的存储与管理平台,实现水利信息资源整合,提高信息的公开和共享水平,推动业务系统开发与应用的多领域协同与规范。

  四是积极做好网络和信息系统安全工作。水利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系统是水利信息化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按照国家有关要求,结合水利系统实际情况,加快完成水利部政务内网安全改造工程,确保今年通过测评和审批;七个流域机构应尽快完成政务内网安全改造项目的立项、审批和实施,保证2010年通过测评和审批,以保障政务内网的互联互通;水利政务外网应按照等级保护有关要求进行整改,确保水利网络与信息系统在安全及保密防护方面达到相应安全防护级别的要求。

  第三,采取措施,积极推动水利信息化资源整合与共享

  水利信息化资源整合与共享程度是衡量信息化水平乃至业务工作与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水利部已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水利信息化资源整合与共享的指导意见》,各级水利部门应采取有效措施,贯彻落实。
  一是要建立工作协调机制。水利信息化资源整合与共享应在各级信息化工作领导机构的统一领导与协调下,由信息化主管部门具体负责制定规划、组织实施,各业务部门应积极配合,分工协作。

  二是要健全相关办法。要建立健全水利信息化资源整合与共享的相关办法或政策,建立信息资源采集和更新机制,促进各部门从全局利益出发,共同做好整合与共享工作。对新建水利信息化项目要严格把关,充分考虑对现有资源的利用,避免重复建设。

  三是要制定信息资源目录体系。水利部将牵头组织制订水利系统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今年争取正式颁布第一批可共享的水利信息资源目录。各级水利部门应加快制定本流域(区域)的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并结合项目审查和验收,强化执行与检查。

  第四,保障运行,充分发挥水利信息系统效益

  运行维护工作是保障系统正常运行、项目发挥效益的关键。要充分认识运行维护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保证系统安全可靠运行和发挥效益上下功夫。

  一是尽快理顺运行维护管理机制。要充分发挥信息化专业部门的作用,明确信息系统运行维护管理部门,制定管理制度,明确岗位、落实责任、定期检查、实时维护;要做到运行维护工作流程清晰,故障处理响应及时;建立有效的应急机制和预案,确保在发生特殊情况时,最大限度的保证系统正常运行。

  二是注重提高运行维护人员技能。要根据水利信息化工作的需要,采用多种形式,包括利用网络技术进行网上教学和网上培训,积极开展信息化专业技术培训及技术交流等工作,加强技术人员的知识更新和能力提高,不断提高运行维护水平。

  三是探索建立多元化发展机制。《水利信息系统运行维护定额标准》已经颁布,要根据定额标准,力争将运行维护经费纳入年度预算,并抓紧制定运行维护经费管理制度,确保资金有效使用;要积极探索外包、托管等多种运维方式,促进水利信息化良性发展。

  同志们,水利信息化工作任重道远。我们要在党的十七大精神的指引下,进一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切实贯彻陈雷部长重要讲话和胡四一副部长的总结讲话精神,按照本次会议的要求,强化措施,狠抓落实,积极构建与水利发展和改革相适应的水利信息化综合体系,全面推进水利信息化建设,促进水利现代化进程,努力开创水利信息化工作新局面,为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