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月多少流量够用:秦咏城、薛柱国和《我为祖国献石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02:12:08
秦咏城、薛柱国和《我为祖国献石油》(2010-12-03 09:22:55)转载 标签:

杂谈

    真正成功塑造中国工人阶级艺术形象的著名歌曲并不太多,马可创作于1949年的《咱们工人有力量》是一首,而这首《我为祖国献石油》算另一首。这首歌是作曲家秦咏城到黑龙江大庆油田体验生活的时候,意外得到的这首歌词,立即产生灵感。这首歌的节奏特点,是从火车前进的节奏引申而来,这有点像美国作曲家创作《蓝色狂想曲》时的情境。这首歌经李世荣首唱后,立即在全国流行起来。后来男中音歌唱家刘秉义的演唱版本,也非常著名。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涌现出不少堪称“时代缩影”的代表性歌曲,《我为祖国献石油》便是其中之一。在20世纪60年代,当我们年轻的共和国经济建设急需石油的时候 ,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一批石油人以为国分忧、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开发建设了当时全中国最大的油田,《我为祖国献石油》堪称当时社会历史的真实写照——
  锦绣河山美如画,祖国建设跨骏马,我当个石油工人多荣耀,头戴铝盔走天涯,头顶天山鹅毛雪,面对戈壁大风沙,嘉陵江边迎朝阳,昆仑山下送晚霞,天不怕地不怕,风雪雷电任随它。我为祖国献石油,哪里有石油哪里就是我的家。
  红旗飘飘映彩霞,英雄扬鞭催战马,我当个石油工人多荣耀,头戴铝盔走天涯,莽莽草原立井架,云雾深处把井打,地下原油见青天,祖国盛开石油花,天不怕地不怕,放眼世界雄心大,我为祖国献石油,石油滚滚流,我的心里乐开了花……
  这首在1964年唱响中国大江南北的歌曲,时至今日依然被许多人视为经典。45年来,歌曲演唱者刘秉义唱着这首歌,从克拉玛依到东北大庆,从塔里木盆地到鲁中平原,走遍了中国几乎所有的油田,走过了新中国伊始的建设热潮,经历了“文革”10年的非常岁月,目睹了改革开放30年来的蓬勃发展,见证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的辉煌成就。在74岁的高龄,喜迎新中国60周年华诞,在这样一个举国同庆的特殊时刻,追述《我为祖国献石油》及其折射的时代变迁,委实让刘秉义感慨万千。

  “一天,我在一份音乐刊物上偶然看到《我为祖国献石油》这首歌曲,随口哼了两句,就发现这是一首振奋人心、节奏感强的好歌……”
  “《我为祖国献石油》的诞生是时代的产物。”45年后,回想这首歌的由来,刘秉义依然记忆犹新。
  1959年9月26日,新中国诞辰10周年前夕,我国东北松嫩平原传来一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松基三井喜喷工业油流!11月8日,在油井所在地黑龙江省肇州县大同镇召开庆祝大会。时任黑龙江省委第一书记的欧阳钦和省长李范五等领导也到场庆祝。大家都认为,松基三井喷油正值新中国成立10周年大庆前夕,是向国庆献上的一份厚礼,喜上加喜、应该大庆。在庆祝大会上,欧阳钦提议,把油井所在地的大同镇改为大庆镇。随后,黑龙江省作出了将大同镇改为大庆镇的决定,这个新油田也被石油部定名为“大庆油田”。大庆油田的勘探和开发,粉碎了外国专家们所谓的“中国贫油论”,结束了中国人依赖“洋油”的历史,展示了中国石油工业的广阔前景,证明了我国独创的“陆相沉积”生成大油田的石油地质理论的正确性。
  当新中国经济建设急需石油的时候,以王进喜为代表的一批石油工人们,不图名、不为利,以艰苦奋斗、忘我拼搏、无私奉献的“铁人”精神,开发建设了当时全中国最大的油田,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工人阶级的优良传统与优秀品质。1964年2月13日,毛泽东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春节座谈会上号召:“要鼓起劲来,要学习解放军、学习石油部大庆油田的经验,学习城市、乡村、工厂、学校、机关的好典型。”
  此前很长一段时间,大庆油田的勘探与开发都是在秘密状态下进行的。“工业学大庆”口号在全国传播开来后,急需一批反映石油会战场景与精神的文艺作品。1964年3月,中国音协组织吕骥、瞿维、张鲁、李劫夫等一批全国各地的音乐名家去大庆深入生活。沈阳音乐学院作曲系年轻教师秦咏城作为时任沈阳音乐学院院长李劫夫的助手一同前往。
  那时,大庆油田条件非常艰苦,冬季气温常在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积雪没膝深,暴风雪漫天飞扬。秦咏诚被分到了“铁人”王进喜所在的英雄钻井队,在那里生活了三天,跟着石油工人一起生活,一起吃饭,一起开会,一起学习,一起下井场。三天的零距离接触,让秦咏城很受教育,“铁人”的忘我精神深深感染了他。
  三天后,秦咏城等人回到指挥部的招待所,满脑子都是石油工人的英雄形象。宣传部来通知说,已经收到了一大摞歌词,奔赴大庆的曲作家们可以从中挑选自己中意的作品并为之谱曲,李劫夫让秦咏诚去挑一挑。秦咏城压根没想到会有这么一个机会,于是在众多歌词中一顿挑选。当他翻到薛柱国写的《我为祖国献石油》这首词顿时惊呆了——“头戴天山鹅毛雪,面对戈壁大风沙啊……”,歌词描绘的意境与蕴含其中的情感深深打动了他。他一边拿着歌词,一边哼着曲调,在大庆指挥部食堂排队等饭的功夫,一气呵成完成了这首歌的曲调,前后仅用了20多分钟!

    第二天,秦咏城见到修改后的歌词后,连声说好,两人当即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取得联系,很快就录音、播放。国务院文化组审查节目时,也很快就批准了修改过的《我为祖国献石油》。这样,全国上下又掀起了一股《我为祖国献石油》的热潮。“所以,我老跟秦咏诚开玩笑说,《我为祖国献石油》之所以能流传到现在也有我的一份功劳,因为我在特殊时期救了它的‘命’。”刘秉义爽朗地大笑起来。
  1970年,刘秉义离开中央音乐学院,来到中央乐团任独唱演员。在举国皆为八个样板戏的特殊历史时期,刘秉义无奈地随大流唱起了样板戏。1983年,中国轻音乐团成立后,刘秉义被任命为艺术指导。
  改革开放初期,港台流行音乐涌进大陆,充斥大街小巷,许多美声和民族唱法的人改唱流行歌曲或者改行,刘秉义却不愿妥协,“要唱就唱艺术歌曲中比较通俗一些的作品”,正是在这样的坚持下,才有了《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等优美的轻音乐和《蜗牛与黄鹂鸟》、《龙的传人》等短小精悍的校园歌曲。作为中国大陆的“首唱”,刘秉义功不可没。
  在丰富、多元的新时期,《我为祖国献石油》这类老歌究竟还有没有生命力?刘秉义心里并没有底。20世纪80年代初,刘秉义参加在首都体育馆举办的一场演唱会,现场的观众几乎都是大学生,刘秉义演唱了《我为祖国献石油》这首歌。他原本以为台下的学子们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恐怕难以产生共鸣。结果却完全出乎意料,全场学生情绪激昂要求他“再唱一遍”,晚会被推向了高潮。第二天,《北京日报》刊发了题为《一首老歌轰动全场》的文章,报道了当时的热烈场面。
  这次经历,刘秉义被彻底震撼了,他开始重新认识经典的魅力:一首歌能够震撼几代人,甚至是新时代的青年人,说明歌曲本身已经超越了时代的局限,反映的是一种坚忍不拔、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这首歌虽然唱的是石油工人的壮志情怀,但同样也唱出了中华民族最深刻的精神内涵,所以打动了几代人。
  《我为祖国献石油》成为刘秉义的标志性曲目,这让他享受无限荣光的同时,也着实“郁闷”了相当一段时间,仿佛他就只有《我为祖国献石油》这首歌一样。曲作者秦咏城也曾向他发“牢骚”说:“写过那么多歌曲,最广为流传的似乎还是《我为祖国献石油》。”刘秉义笑说:“彼此,彼此。”
  “确实,在《我为祖国献石油》之后,也出现过不少新作品,比如由张黎作词、秦咏诚谱曲的反映西气东输的《石油圣火》,还有其他好几首也是由秦咏诚谱曲的反映现代石油工人的作品,也都由我演唱,但从观众的现场反映来看,都没有超过《我为祖国献石油》的演唱效果。”
  一首歌的流传包括很多因素,这其中,有时代的因素,也有作品本身的因素。作为反映新中国建设的经典曲目,《我为祖国献石油》在音乐史上的地位是无可取代的。2002年,在时任人民音乐出版社音乐教材副主编鲁宏国的推动下,《我为祖国献石油》被编入教材,更多的孩子们得以感受到这首老歌的魅力。
  《我为祖国献石油》当然只是刘秉义58年声乐艺术生涯中的浪花一朵。作为新中国自己培养的第一代歌唱艺术家,刘秉义演唱的《我为祖国守大桥》、《回延安》、《沁园春·雪》、《月之故乡》、《教我如何不想她》等中外歌曲早已成为广大听众耳熟能详的经典作品,他的足迹遍及祖国各地和世界许多国家,2004年荣获由美国世界艺术家协会首次向中国艺术家颁发的“歌唱艺术杰出贡献奖”。
  作为中国的歌唱艺术家,刘秉义很是自豪、骄傲:“60年来中国社会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放眼全球,made in china遍布世界各地。”在共和国六十华诞之际,“退而不休”的他反而更加忙碌了,演唱、录音、访谈成为他生活的主旋律,令他欣慰的是,2009年他的两大目标都已实现:
  他从自己半个世纪的演唱曲目中精选了《我和我的祖国》、《咱们工人有力量》、《老司机》、《我为祖国守大桥》、《我为祖国献石油》、《祖国》等18首以歌颂祖国为主题的歌曲,用饱满的热情、醇厚的歌声、娴熟的技巧重新录制成集,作为献给祖国六十华诞的一份厚礼,表达他的一片赤子之心。2009年初,《祖国颂——刘秉义演唱专集》已由中国唱片深圳公司出版,并已荣获中国金唱片奖提名。
  2009年9月13日晚,在香港大会堂音乐厅举办《我和我的祖国——刘秉义独唱音乐会》。在1400余名观众的音乐厅,不用任何扩音设备进行现场演唱,对音量、音域、音色的要求是相当之高的,这不仅需要艺术家扎实的演唱功力,更需要良好的体质、坚强的毅力和对艺术不懈的追求精神,而刘秉义却在74岁高龄时完成了这一难能可贵的创举!难怪中华文化促进会主席高占祥、中央政府驻港联络办副主任李刚、中国音协党组书记徐沛东、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范徐丽泰、凤凰卫视控股有限公司主席刘长乐等知名人士都为他祝贺!

    写完后,秦咏城呈给李劫夫,李劫夫只在个别地方做了细小改动。第二天,大庆歌舞团团长(注: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拍摄的新闻纪录片中有此记载)就在大庆给石油工人演唱了这首歌曲,唱完之后很受欢迎。很快,这首歌就在东北、乃至全国传开了,地处东北的李世荣(注:原长影乐团歌唱艺术家,曾演唱过《冰山上的来客》的插曲《怀念战友》,《五朵金花》的插曲《蝴蝶泉边》,《草原上的人们》的插曲《敖包相会》,电影《刘三姐》的插曲《世上哪见树缠藤》等知名歌曲)也曾演唱过这首刚出炉的《我为祖国献石油》。当时,刘秉义年仅29岁,是中央音乐学院声乐系的青年教师,在一个偶然的情况下,看到了《我为祖国献石油》这首歌,没想到从此一唱就是45年。
  “一天,我在一份音乐刊物上偶然看到《我为祖国献石油》这首歌曲,随口哼了两句,就发现这是一首振奋人心、节奏感强的好歌,演唱起来非常铿锵有力,我感觉它肯定能火,当时就下定决心一定要演唱这首歌。在革命歌曲大家唱的峥嵘岁月,还没有版权概念,也没有现在的‘首唱’之说。”刘秉义戏称自己是钻了一个“时代的空子”。两三个月后,中国唱片社就为刘秉义录制了《我为祖国献石油》的唱片,还是“78转的大唱片”。刘秉义演唱录制的《我为祖国献石油》一经推出,就受到了社会各界,尤其是石油工人的热捧,被誉为“石油工人之歌”。
  很快,《我为祖国献石油》这首歌就成了刘秉义的标志性歌曲,唱遍了大江南北,唱成了华人音乐经典。唱着这首歌,刘秉义走遍了中国几乎所有的油田,一唱就唱了45年,“音乐仿佛就从心里自然流出一样”。这首歌使得他与石油工人结下了不解之缘,并被授予“荣誉石油工人”的光荣称号。
  “很多人都问我,为什么《我为祖国献石油》能感动如此多的人,而不仅仅是石油工人?依我看,首先应该是词曲作者的功劳,作为演唱者,我只是用自己的歌声把一个好的作品表现出来——没有好作品,再优秀的演唱者也是无米之炊。关键在于作品的词曲好,与演唱者关系不大,谁唱谁火!我的演唱只不过是更广地传播了它而已。”谈及《我为祖国献石油》的流行,刘秉义很是低调。
  “在《我为祖国献石油》这首歌前,我与曲作者秦咏城原本素昧平生,因为这首歌,我们走到了一起,成为了亲密的朋友。别看秦咏诚现在名声很大,但当时却还是个名不见经传的青年作曲家,在写《我为祖国献石油》这首曲子时,刚刚31岁。能写出这么美妙动人的旋律,完全是‘长期积累,偶然得之’的结果。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而词作者薛柱国则是位不折不扣的石油工人,他与王进喜一起从玉门油田转战到大庆油田,能写出如此经典的作品也就不足为奇了。所以说,好的作品一定是有生活基础与生活体验的,凭空写出来的作品不会长久。”

  “一首歌能够震撼几代人,甚至是新时代的青年人,说明歌曲本身已经超越了时代的局限,反映的是一种精神” 
  刘秉义1935年6月出生于河北秦皇岛,1951年进入中国人民志愿军19兵团文工团从事声乐工作,至今艺龄已达58年,与共和国几近同龄。回顾自己的声乐艺术生涯,刘秉义感慨万千:“我的个人成长历程完全与祖国的命运、时代的变迁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说起来,刘秉义的艺术道路颇有些传奇色彩。虽然天性喜欢唱歌,但他从没想过要把唱歌当作终身职业。20世纪50年代初期,一大批青年学生响应国家号召投笔从戎,抗美援朝,保家卫国。16岁的刘秉义也毅然穿上了军装,梦想能够飞上蓝天狠狠打击空中入侵者,却因体检不过关不得不走进了华北军区军政干部学校,毕业后听说被分配到海军时,又是一阵兴奋,没想到,阴差阳错却被召入了志愿军文工团,成为了一名战地文艺兵。
  抗美援朝期间,刘秉义随着志愿军奔赴朝鲜战场,为战斗在一线的志愿军官兵们演出。在朝鲜战场上,他亲历了战火纷飞,目睹过战友的鲜血,在硝烟中磨砺成长为一名真正的文艺战士。他为战士们唱歌、说相声、唱快板,努力而又勤奋,并因此被保送到朝鲜国立剧院学习。刘秉义在一片瓦砾堆下的地下室里完成了最初的专业学习,这是他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学习——第一次知道了歌唱艺术,第一次知道自己是男中音。之后,在战场上,刘秉义抓住一切可以学习的机会,向赴朝慰问团的艺术家们学习。天寒地冻,他站在雪地里练嗓子,眉毛与头发都结满了冰霜,歌声却在战火硝烟中响彻云霄。
  1957年,刘秉义凭借质朴浑厚、稳实有力的好嗓子,一举考中了中央音乐学院声乐系。1961年,大学四年级时,他与中央歌剧院合作演出俄罗斯古典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表现不俗。大学5年毕业后,在赵沨院长的劝导下,刘秉义选择了留校任教。1964年,他参加了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演出,演唱《西江月·井冈山》;1981年在文化部的观摩评比演出中获“演唱一等奖”;他录制的《黄河颂》专辑录音带获“云雀奖”;还荣获广电部授予的“四十年广播金曲奖”。
  《我为祖国献石油》正是他在中央音乐学院任教时演唱录制的,这首歌给刘秉义带来了荣誉,却也给他带来过麻烦。在“文革”那个火红的年代,曾经红遍大江南北的《我为祖国献石油》也遭到批判。这首歌被批判为“只见石油,不见路线”,差点就被“革了命”。当时,沈阳音乐学院满是秦咏诚的大字报。秦咏诚无奈之下来到北京,与刘秉义商量对策。为了挽救这首歌,刘秉义想出了一个主意:修改歌词。他用了一个晚上的时间将原先的歌词进行了一些“革命化”的修改:“……三面红旗映彩霞,铁人精神传天下,毛泽东思想指引着我们,自力更生建设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