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l众星之子灵魂:大屠杀中的人性之恶与人性之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5 13:46:39

大屠杀中的人性之恶与人性之光

大洋新闻 时间: 2011-10-22 来源: 广州日报 作者: 吴波

  日军活埋中国俘虏和青壮年。日军铁蹄下破败的南京。  哈金  《拉贝日记》  《南京大屠杀》  日军攻陷中华西门。

   美国各类文学奖项“大满贯”得主、华裔作家哈金年度力作《南京安魂曲》面市

  近日,美国最杰出华裔作家哈金最新力作《南京安魂曲》在国内出版(该书内容曾在9月25日出版的《收获》上刊发)。哈金几乎拿遍美国大大小小的文学奖项,被媒体誉为“美国历史上公认最杰出的华裔作家”。

  涉及南京大屠杀题材的作品很多,但多以非虚构的历史写作为主。其中,在世界范围内最有影响力的,就是已故的美国华裔女作家张纯如的《南京大屠杀:被遗忘的二战浩劫》和被国人所熟知、并且已翻拍成电影的《拉贝日记》。而《南京安魂曲》是以美国传教士明妮·魏特琳的视角,叙述南京大屠杀以及大屠杀之后的故事。哈金接受采访时表示,“我们需要关注的不止是曾被遮蔽的史实,还有更重要的内心的伤痛。”

  本专题采写 记者吴波

  改了32遍,边写边哭

  屠城之后,幸存者如何承受心灵摧残?

  哈金告诉记者,“我2008年,开始构思《南京安魂曲》。然而困难重重,写不动,找不到角度”,“选择魏特琳是想从第三者的视角来看这件事,但写起来变了很多。这本书也是讲述者高安玲的故事,直到改到第32遍才找到这个角度。”在写作的3年多时间里,哈金一直生活在70年前南京的气氛中,“自己很沮丧,但没有选择,常常哭完了还得写下去。”

  《南京安魂曲》取材于大量真实的历史资料,讲述了20世纪中国历史最黑暗的时刻——1937年12月日军攻陷南京开始惨绝人寰的屠城后,美国传教士明妮·魏特琳作为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教导主任,怀着巨大的勇气与舍身精神,坚守校园,建立了当时在南京屈指可数的国际安全区之一,为上万名的妇女、儿童在那个人间地狱的时刻提供了可以暂时栖身的庇护之所。

  这部小说参考了明妮留下的日记。日记时间跨度从1937年8月12日到1940年4月14日,如实记述了整个南京大屠杀期间的日本军队暴行和在南京的外国人的救助行为。

  然而,在这本书中,明妮·魏特琳并非我们以往看到的那个勇敢无畏的圣母形象,也有着自己的痛苦情结和精神磨难。在面对日军以及各种利益纠葛与整个南京你死我活的斗争中孤身斡旋,怀着悲天悯人的情怀极力将国际安全区维持运转下去时,明妮·魏特琳,一个血肉之躯所能承载的人之常情与在生死面前的极限。

  记者了解到,相对于《拉贝日记》、《魏特琳日记》以及张纯如的《南京大屠杀》等作品,《南京安魂曲》是近年来关于南京大屠杀几乎唯一的重量级文学表述。

  这部小说以美国传教士的视角,叙述南京大屠杀,重点是写屠城后几年的南京,有幸生存下来的人和留下来的西方人的生活。正如哈金本人所说,他很少写杀戮的细节,本质上,他并不定义这是一部战争小说,《南京安魂曲》主要讲的是这些人的经历,战争创伤和对人类心灵的摧残。“大屠杀就那么几周,但影响深远,我要写的是它的影响。”

  “在巨大的悲剧面前,

  人性的光辉和人性的

  丑陋都在不断放大” 

  《南京安魂曲》于9月下旬在国内《收获》杂志秋冬卷上发表后,好评如潮,也引起不少争议。作家蔡骏质疑道:“与面对奥斯威辛一样,面对南京大屠杀,任何人写的任何小说都将是徒劳无功又苍白无力的。这不是小说家的问题,而是历史的问题。” 但作家虹影则在《收获》官方微博留言:“写得好”。著名作家余华打破近几年很少给人作序的习惯,在序言中写道:“《南京安魂曲》有着纪录片般的真实感,触目惊心的场景和苦难中的人生纷至沓来。哈金的写作从来不会借助花哨的形式来掩饰什么。”

  金陵女子学院是哈金叙述的重点。故事的叙述者高安玲,作为金陵女子学院的中方教职员工,与明妮一起留下坚守已成难民营的校园。然而相较于承受着巨大责任的明妮,高安玲和她的家庭还有一个无法启齿的秘密——她的儿子战前去日本留学,娶了一位善良的日本女子,然而,战争期间却被迫入伍来到中国,作为战地医生随日军工作。这位反战的正直青年最后被游击队作为汉奸处死,高安玲一家人在辗转得到消息后悲痛欲绝,但无法言说。战后东京审判时,高安玲除夕与自己的日本儿媳和孙子相见,却不敢相认。

  正如余华在序言最后写道:“人世间的可怕不只是种种令人发指的杀戮和性暴力,还有命运的无情冷酷,而命运不是上帝的安排,是人和人之间制造出来的。在日军施暴的同时,难民营里,中国难民之间的友情和猜忌、互助和冲突也同时展开。这就是《南京安魂曲》在单纯里展现出的复杂。在巨大的悲剧面前,人性的光辉和人性的丑陋都在不断放大,有时候会在同一个人身上放大。”

  哈金:从英语文盲到杰出华裔作家

  哈金是极少数成功打入美国当代主流阅读市场且广受社会认可的华裔作家之一。《南京安魂曲》是哈金自10年前在国内出版其首部正式中文图书《等待》(waiting) 后的首次回归中文图书出版。

  母语是中文却靠英语写作的哈金,在考上大学前,基本算是个文盲,只读过四年小学。哈金原名金雪飞,1977年考入黑龙江大学英语系,并于1985年于山东大学取得美国文学硕士学位,并于次年赴美攻读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当中国朋友得知哈金想靠英文写作在美国生存时,大家都说哈金疯了,那时大家为了找到好工作都改行学其他专业。在尝试过几份和中文有关的工作失败后,哈金进入波士顿大学写作班学习。1993年,写作班还没毕业,哈金便被爱莫里大学聘用教诗歌。学校要求每年都要发表东西,四年后根据发表的东西决定是否继续雇用。在聘用的前三年,哈金没有一本书出来,有段时间他天天给各种文学刊物投稿,但邮箱收到的都是退稿信。妻子受不了,规定他吃饭前不准看邮箱,怕影响吃饭的心情。1996年,哈金的短篇小说集《辞海》出版,第二年,获得了“海明威基金会/笔会奖”,情况才稍微好转。直到1999年获得国家图书奖,情况才彻底改变,一时洛阳纸贵。

  从1976年跟着广播学ABC起,到1997年开始在美国获各种文学奖,20年间,哈金完成了一个华丽转身,从一个半文盲到享誉英语世界的著名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