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世重生之君倾无夜:日本教育现代化对中国的启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14:33:43

日本教育现代化对中国的启示  

 

日本教育现代化对中国的启示

 

  [提要]本文从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这一角度入手,分析日本学习欧美,快速实现教育现代化过程中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经验。
  [关键词]日本教育现代化中国
  中国和日本有着相似的文化传统和教育传统,自近代以来又不同程度地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但从l 9世纪中叶至今150多年的时间里,中国和日本走上了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日本已经实现了现代化,迈入世界发达国家的行列,被誉为“奇迹”;而我国尚未完全实现工业化,又面临信息化浪潮的冲击,要在50年内赶上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任务不能说不艰巨,不紧迫。
  众所周知,日本的现代化奇迹来自于教育的现代化。
  中国和日本的教育现代化同属于后生外发型,且起步时间大致相同,造成现今的不同发展状况,究其原因是中日对待外来文化的不同态度使然。可以说日本教育的现代化道路就是不断学习借鉴别国科学文化成果,并与自己的传统文化不断融合的过程。
  一、日本的三次教育改革及主要成就
  从明治维新以来,日本教育经历了三次大的改革,成为其教育现代化的里程碑,逐步建立起日本的现代教育体系。
  19世纪60年代,在西方列强掠夺威胁下,日本深认识到国不富民不强则国不兴,于是进行了自上而下的改革。这次改革明确提出“求知识于世界”,颁布了主要以法国教育制度为范本的《学制》,表现出日本学习西欧先进技术和思想的强烈愿望。明治维新使日本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欧式学校体系,而其中最大的成就是:
  (1)实现了普及教育,全面提高了国民素质。
  日本在走上近代化道路的初始,就已经意识到普及教育和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性。为了普及初等教育,国家进行了大量的投入,教育费支出总额在1893--1的14年间增加了6.4倍,同时小学生人数增加到将近倍,小学增加了2795所。还规定义务教育年限为4年费用由国库负担,1907年又将义务教育年限延长为6年并奖励普通平民就学,力求做到“邑无不学之户,户无不学之人”。1902年男女儿童就学率已超过90%,这时的世界上是极为罕见的。普及教育为日本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国民和劳动力,为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人才和技术基础。
  (2)改造封建主义教育,提倡实学。
  日本政府批判并着手改造“虚理空谈”脱离实际的教育,提倡先教授日常需用的语言、书写和计算方面的知识,再进一步教授各种职业所需的知识和技术,“人人都要立其身,治其产,兴其业”,学校要给人立身处世的学问。高等教育机构的功能主要是专门教育,是尽快将西方先进的文化和科学知识传授给学生,以培养国家领导人和各领域的骨干。此外还设立了一些私立的专门教育机构,如外国语学校、医学校、东京法学校等。
  虽然这一时期我国洋务派也设立了一些学习西方“经世致用”之学的学校,如京师同文馆、福州船政学堂等30多所新式学堂,还选派幼童、学堂优秀学生赴欧美留学,但洋务运动—开始就受到顽固派的极力反对和重重阻挠,最后的彻底失败也就不足为奇了。洋务学堂虽然得到办学的许可,但办学思想仅仅是“中体西用”,即“中学有未备者以西学补之,中学有失传者以西学还之,以中学包罗西学,不能以西学凌驾中学”,根本不愿触及封建教育的核心。这一时期也有学者意识到“开民智”的重要,但受教育仍是少数人的专利,普及教育还远未进入,也根本不可能进入中国封建统治者的视野。
  第二次改革是二战后日本作为战败国接受美国占领军的民主化改革,这次改革基本以美国的民主教育为模本,对日本的军国主义教育进行彻底的清算。因而可以说第二次改革是个美国化的过程,使其教育实现了:
  (1)教育民主化、个性化。民主教育的基本点就是认个人的价值和尊严,教育制度要适应个人能力,日后的改革革除了过重的国家主义,充分尊重了人格和个性问题,实施“以完善人格为目的的教育”。
  (2)教育法制化。日本改过去天皇敕令的方式为律形式,使重视教育的观念用法律固定下来。1947年按日本国宪法精神颁布的育基本法》又被称为“教育宪法”,是教育的根本法,确立了以法制校的开端,这在日本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此后还颁布了学校教育法、义务教育国库负担法等等,为战后日本教育持续稳定发展提供了保障。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到70年代,日本的教育在化、平等化、统一化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同时日本已经彻底实现了赶超欧美发达国家的目的,一跃成为世界瞩目的经济强国、技术大国。然而日本也面临着许多国际国内的新问题,一方面是刻板划一、教育质量和利研水平低下、考试中心主义等“教育荒废”问题,另一方面是国际化的快速进展、科学技术的急剧更新。这些因素促使日本进行第三次教育改革。这次改革不同于前两次,它是日本在没有外来压力的情况下,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而自觉自主地进行,因而有时间对本国的教育制度进行全面的反思,充足的讨论。这次改革的成就表现在:
  ①重新重视传统文化,弘扬民族自豪感,从西方化回归E本化;②继续巩固、深化第二次教育改革确立的民主、个性化的教育原则:③朝着教育的多样化、国际化、终身化方向努力。
  二、日本教育现代化给我们的启示
  日本的三次改革,走出了一条教育与经济同步发展,以教育推动经济的发展道路,尤其是战后,用了不到5年时间就走完了欧美发达国家用200年才走完的道路这其中的经验确实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1)以教育立国。日本非常重视教育对推动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用,向来把教育作为立国之本,把教育看作是关系国家兴衰存亡的关键因素。日本经济能在战后的废墟上迅速腾飞,在短短二十多年的时间里—跃而成为世界经济强国,其根本原因也正是对教育的一贯重视,优先发展。日本政府先后颁布了一系列的学校令、教育法令来推动、保证教育的发展,即便是在国家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也首先保证教育的发展。就在天皇宣布投降的第二天,文部省就发出了停止学生动员的通知,并采取尽快复校复课的措施,其对教育的重视可见一斑。同时,政府对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也是很大的。明治时期日本不惜重金从西方国家聘请技术专家和教师以培养本国的科技人才和教师。
  据统计,明治初期聘请的外国专家达8000人之多,东京大学创立时就聘请了20多名外籍教授,他们的月薪大多相当于日本部长的水平。1945一1953年的8年时间里日本的教育经费增长了l0多倍,1965年国家教育经费投入已占年度财政支出的13.31%,这个比例是相当的高。
  日本对教育的重视不仅是政府行为,而且是深入到每个国民的思想意识里。江户时代民间初等教育设施“寺子屋”的普及就足以说明日本民间对兴办教育事业的热衷。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国民尽管不富裕,还是自觉自愿地承担教育费用。1929年的经济危机波及日本,几十万“缺食儿童”食不裹腹仍坚持上学。可以说,重视教育已成为日本上至天皇下至平民百姓的共识,深入民族每个人的心里。
  (2)日本乐于学习接受外来文化。
  日本对外来文化采取开放态度,积极主动广泛地吸收。唐朝时中国文化大量传播到日本,日本多次大规模派遣遣唐使、学问僧来中国学习,他们模仿、吸收了中国的政治制度、文字、艺术、衣食住行等;近代转向学习西欧的先进技术和思想;现代又接受了美国的民主教育思想。
  为什么日本会形成开放型的文化形态呢?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强烈的危机意识。日本不是文明的发源地,文化相对落后于周边地区,是—个封闭的孤岛,资源又极其匮乏,这一现实使日本人内心深处都深刻地感到危机的存在,日本官方和经济界也在不断的强化着这种意识。如1952年《日本学术研究》白皮书写道“为真正彻底改变我国技术落后的面貌,除了大力发展作为其根本的科学研究外,别无他途”;1956年日经联沉痛指出,如不及时改革教育,日本的科学技术“将落后于日新月异的国际水平,在与各国的竞争中必将成为落伍者,而遗恨于后代”。同时历史上长期以来来自外国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给自己带来的便利和富裕,更促使日本在吸取文化方面形成“兼容并包”积极态度的良性循环。
  我国是文明古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长期以来人们以此自居。这种文化上的优越感,使中国在吸收外来文化上缺乏主动精神,而相比之下,日本反倒将劣势转化为优势。《学会生存》一书中提到希腊罗马教育传统时指出:“这种古典教育享有这样高的威信,以致它倾向于闭关自守,而仅仅勉强采纳来自所谓精密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贡献。”中国社会对待外来文化何尝不是如此?
  我国的文化向来是周边地区学习、吸收的对象,向来是向外辐射型,而不是聚敛型,并乐于给予,以扮演大国的角色,基本谈不上学习别国的利学技术,即使学习也是一些无关文化内核的东西,其功能只是拾遗补缺,从而失去了学习人类优秀文化遗产并审视自我的机会。当外国文化打入门来,还顽强地认为那只是“雕虫小技”,认为“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途,在人心不在技艺。……古往今来未闻有恃术数而能起衰振弱者也”。更何况儒家传统“重学轻术”思想在人们意识中根深蒂固,“术”是—般庸人、俗人所为,士大夫、读书人耻为此等事情。
  (3)日本善于学习外国文化成果。
  日本既主动积极地学习外国文化,又不轻易丢掉自己的传统文化,他们能巧妙将二者结合起来。日本对外来文化首先是模仿,然后加以改造、吸收,形成自己的特色。《美国教育使节团报告》也指出日本“在科学界,与其说有创造陛和独立陛,毋宁说大多数是‘模仿型’和‘吸收型”’。
  首先,日本对外来文化的模仿是有选择的。从学习的对象来说,是经过了几次转换的,唐朝是我国封建文化的鼎盛时期,政治经济文化都极为繁荣,一旦衰落,日本转而学习另一个强势文化。从中可以看出日本学习他国的价值取向:学习强者。从学习的内容来说,日本尽量学习有用的、先进的东西,而一些落后的,如我国的宦官制度和女子缠足等,他们是没有引进的。
  其次,日本对学来的东西能适当的加以改造,使之与本土文化并存不悖。日本的很多文化现象都能找到别国的影子,又与别国有不同之处。如根据汉字演化而来的平假名、片假名,模仿我国唐朝服装的和服,儒家传统与“和魂”结合的道德教育等等。日本明治维新颁布的第一个学制主要是模仿法国:8大学区中划分中学区,再又划分小学区,各大中小学区设大中小学一所。这一学制实施7年后就因要求过高、统得过死、广大人民无法负担教育费用而废止。由文部大臣森有礼修订的新学制考虑到了地方的多样性和人民的经济状况,内容更切合实际,层次更丰富,衔接更紧密。以后又进行了几次修订,逐步建立起适合日本国情的现代学制系统,这个过程就是—个先模仿然后逐步改造的过程。
  值得指出的是,前两次改革所谓的“欧美化”并非是全盘西化,日本学习西方近代以来先进的文化、科学技术并为其所用,同时对自己本民族固有的传统道德、民族精神十分有信心,始终保持而不放弃。他们把西洋的技术、东洋的精神近乎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当日本高叫“脱亚入欧”时,以森有礼、福泽谕吉所倡导的欧化路线与以元田永孚、茂树所坚持复古路线也曾有过矛盾斗争,但“并不始终处于抗衡中,它们有时也相互让步,处于共存状态中”,在抗衡与让步中,日本剔除了传统文化中的糟粕,保存了其中珍贵的部分,同时也学习了西方先进的文化科学技术,达到欧美化和日本化的融合、统一。从日本的发展经历我们可以看到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并非水火不相容的冤家对头,而是能够交融、统,共同发展。
  我国现代化的进程因外敌入侵、国内封建势力的强大与顽固及内战连连,比起日本每一步都走得更加艰难。
  但近二十年来我国文化迅速繁荣,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现代化步入正轨,教育的作用也得到充分的重视,“科教兴国”已摆到了战略地位。要赶超西方发达国家,我们仍有许多东西要学习,而这之中最急切的就是要学习日本对外来文化乐于、善于兼收并蓄的态度和方法,充分利用人类现成的文化遗产来发展我国的现代化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