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洪永和合 费用:金刚坐的要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9 06:30:32

金刚坐

  • 简介:由身体如金刚一样坚强不动修炼坐功而名。姿式:两腿合并,跪地,臀部坐于两脚之间,稍离开地面,以便伸腰,脊柱伸直,腰稍上提,松肩,颌稍收,眼半闭,均匀呼吸,坐3-5分钟,然后,臀部从金刚坐姿式落在地上,同时两膝分别摆在地上,上身稳稳地倒下,最后复原坐式。坚持练此功,腿,腹、胸,颈部紧缩的肌肉等会得到充分伸展,整个内脏肌肉也会得到极好的刺激,感到舒适,此功练完后,两腿先后伸直,全身放松,仰卧休息。
  • 金刚坐

     

    功效:

     

     

    1、 是一个极优良的冥想姿势,特别对于患有坐骨神经痛、骶骨感染或类似病患而感到难以做到或不可能做到其他冥想姿势的人。

     

     

    2、 有助于使心灵和平宁静。特别是在饭后5或10分钟,促进整个消化系统功能。

     

     

    3、 能治好胃溃疡、胃酸过多和其他胃部不适毛病。

     

     

    4、 它按摩连通生殖器的神经纤维,对睾丸因血流过盛而胀大的男人有益。

     

     

    5、 有助于防止疝气发作。而且由于它对骨盆肌肉有伸张作用,是一种非常有帮助的产前练习。

     

     

    6、 它有助于把生命之气普拉那和性能量向上调动,但效果逊于至善坐或莲花坐。

     

     

     

     

     

      

      基本方法

      由身体如金刚一样坚强不动修炼坐功而名。姿式:两腿合并,跪地,臀部坐于两脚之间,稍离开地面,以便伸腰,脊柱伸直,腰稍上提,松肩,颌稍收,眼半闭,均匀呼吸,坐3-5分钟,然后,臀部从金刚坐姿式落在地上,同时两膝分别摆在地上,上身稳稳地倒下,最后复原坐式。坚持练此功,腿,腹、胸,颈部紧缩的肌肉等会得到充分伸展,整个内脏肌肉也会得到极好的刺激,感到舒适,此功练完后,两腿先后伸直,全身放松,仰卧休息。

      益处

      (1)身安稳:诸坐法特别是七支坐法,能安身制气:跏趺以调入息,端坐以均体温;直坚脊椎,放松膈膜,可使灵气遍及全身;曲颈如钩,以出息;舌上颚,注视前方,可使由空气摄入之灵力注入中脉;五种灵息,即上行、下行、平行偏行、命根之气,自空中摄入,安于中脉,可得身安,可除疾患。具体说:跏趺而坐,可使下行气易入中脉,除却烦恼;手印置脐下,可使平行气易入中脉,除却烦恼;曲颈如钩,可使上行气易入中脉,除贪烦恼;舌舐上颚,可使命根气易入中脉,除去烦恼。

      (2)口安稳:诸坐法特别是七支坐法,能安口制息:寂静无声,呼出陈息,吸入新息,得口安稳;口安稳,泛指五官,对五官引起之印象,不说明,不说非,因若说是非,即落两边而非中道;只有中道观才能心不动,脱离妄念,进入禅定之寂静状态,这种状态,如睡眠中之婴儿,最为安稳,而非昏沉,切不可误认昏沉是禅定。口安稳实际上是感觉器官的最佳功能状态即健康。

       (3)意安稳:诸坐法特别是七支坐法,能安意制心:修炼定坐者,应不想过去,未来,不想现在正从事禅定,如不能稳心安意以入定;禅定中所持空有观应是非有非空,真空妙用,有无双照,妙契中道;制心一处,心不外驰;心不外驰者,含有心、口、意三者充分清净之意。接诸此中之瑜伽行法,身、口、意三者互相倚托,不可分离。意安稳是精神的最佳状态。

      (4)四安稳:瑜伽认为,不断修炼坐法,可使生命得到全面安康稳健:练坐安身,可控制身体,使之无疾;练坐安口,可控制感官,使之无恼;练坐安意,可控制精神,使之无患;不懈持练,守护三方,使命寿延。因此,身健、口悦、意清,命久即为修炼坐法的四安稳效能。用现代语言表达,炼坐能使生命健康,心身安泰,祛病益寿。 

    金刚坐的要诀

    最理想的坐姿为“七支坐法”。所谓“七支”是指对身体要求的七个要点:
    1、双足跏趺:先将左足置于右腿上,再将右足置左足上,称金刚坐(男士用)。先将右足置左腿上,再将左足置右足上,称如意坐(女士用)。按有的传承,不论男女都采用金刚坐。行者请依自己上师所教为准。双跏趺坐重心稳定,有利于身的放松和长时间静坐,而且双足交盘使血液流动大大减缓,减缓生理活动,又增加体腔的静压力,有利于最大限度降低新陈代谢速度,便于入静。初学者一时还做不到则只将一足置另一足上(单跏趺)即可。至于左足在上还是右足在上,请依照自己上师的传承为准。再不行者双足交*散坐亦可。
    2、脊直:脊椎的每一锥体如珠算珠子叠竖一般,自然正直。由于自然生理弯曲造成的习惯,坐时腰锥易呈后突,应注意纠正。
    3、肩张:两肩应舒张但不挺胸。2、3项的具体做法:坐好后以头顶上领,整条脊椎上拔伸直,稍挺胸、肩张开,然后从上而下顺势放松,上半身便处于自然松直的状态。这样不紧张不懈怠地维持下去即可。2、3项做好了,则可以达到“松胸实腹”的效果,便于达到心静气沉。
    4、手结定印于脐下:右手掌置于左手掌上(男),或者左手掌置于右手掌上(女),两拇指轻轻接触,自然放松置于腿上。(按有的传承,不论男女都采用第一种。行者请依自己上师所教为准。)
    容易散乱的人可以采用另一种手印:大拇指轻触无名指根,并轻握成拳,分置于膝盖上,手臂自然打直,保持两肩平衡。
    5、头中正:头不俯仰,不歪斜,下颏微内收(不是低头)。这即利于颈锥正直,又可轻微压迫颈动脉,减缓生理活动,减低新陈代谢,便于入静。
    6、双眼微闭:双眼半开,以能见体前三米左右的距离为宜。目光可注视于体前约一肘远处之一静物上。(此静物应①较小②单色③形状简单。如念珠。)如易散乱可闭上只留一丝光线即可。如易昏沉则可睁大眼睛,平视前方。
    7、舌舔上腭:舌头的前半部轻舔上腭(不是以舌尖用力抵上腭)。具体窍门是:把舌后部的空气排尽,咽喉部放松,舌稍后缩即自然成,不必用力去“抵”。嘴唇轻闭,嘴部肌肉自然放松,上下牙不要相咬,稍留一缝隙。
      按七支坐法做禅修,就能够调整、保持内气,让生命充满活力,并能产生内在的觉悟。第1、2、4、5项——能引入遍行气;第2项能引入上行气;第2、3项能引入等住气;第七项能引入上行气;上述四种气流入持命气,五气合一时行者就能体验到觉悟。
    注意事项:
    (1)饱胀或饥饿时,不宜打坐。
    (2)在室内静坐时应保持空气流通,但不可当风而坐。
    (3)在室外打坐时要注意保暖,也不要直接坐在湿地上。
    (4)气候凉时应注意两膝、脖项和后脑的保暖。
    (5)肢体形态要求很严,但应注意放松,细心内调,找到一种身体既合要求又轻松舒适的状态。
    (6)意识的放松很重要。可以想一下“以难得之身修难得之法多可贵”,“我在为度济众生而修无上法门”,带着慈悲喜舍之心态,微笑从心中泛起并形诸于色。特别把眉心和下颏肌肉放松。
    (7)不管双跏趺、单跏趺或散坐,臀部应垫二、三寸的垫子,以自己觉得重心稳,无前倾后仰的感觉为原则。一开始做不到双跏趺便做单跏趺,再不行便散坐。
    采用下面几个方法刻苦训练,一般人均可在几个月的时间内达到双跏趺。
    a.在看书、看电视、休息时尽可能盘腿而坐;
    b.多练习跨鹤坐(臀压在双脚上而跪)。在跨鹤坐的基础上做如下练习:保持臀压住双脚,上身向后倒平(一开始可用被子垫成斜面,逐渐放平),尽量维持时间。
    c.双腿并拢伸直,脊椎从颈椎、胸椎至腰椎逐节前弯,双手摸地,再用手抓脚后跟腱,渐至头面贴腿。如此反复多次。
    d.作正弓箭步,放松下沉。脚不挪位,身转180度换方向再放松下沉。反复交换下沉若干次,步子自然逐渐变大。至最大限度时,后一只脚后跟拔起,脚尖着地,再尽力下沉,反复若干次,收势。
    e.双脚尖分左右成一直线(重心不稳者,可稍留一角度,还不稳者,可扶树等),开步过肩宽,双膝尽力外摆,放松慢慢下沉,多次练习。待腿力增强,步子逐渐加大。
    f.双脚踝关节向外突出,用脚掌外沿着力。刚开始练习,应循序渐进并作好防护,以免韧带拉伤。待踝关节部的力量增强,可练习走路。常作此练习,踝关节不易被扭伤。
      作上述练习一段时间后,腿、跨、膝、踝的韧带拉伸,弹性增强,跨膝踝关节活动范围增大,双跏趺自然便成


    一、七支坐法

    今天讲打坐的姿势,下一节来後就要自己打坐了。今天也有很多人来後就打坐,不管姿势对不对,打坐的姿势在你有气感起来後比较重要,若你姿势不对气就不通,不通就逼着你去校正姿势。刚开始打坐没有气呀!故坐姿不是很重要,先培养丹田成形最重要。

    打坐的姿势,在佛教来讲是指七支坐法,「支」者可以讲做支撑点,也可以讲做重点。支撑点是什麽?是支撑重量的中心,就像跷跷板一样,中间有一个支点支撑两边重量,那两边跷来跷去就很容易。这七个重要的架构、部位搞对的话,打坐起来就会非常顺利,所以也可以讲七个重点,这七个重点对你打坐都影响很大,现在一个一个讲:

    1. 手支:

    手怎麽摆?在一般的禅修之间,都是结叁昧印为手印,「叁」梵语就是正,「昧」是定,正定手印,要能入正定都是从手印结出来的,所以我们结的叁昧印就是正定手印。

    如何结呢?很简单!两个手掌心向上,右手在上,放在左手上面,两手大姆指轻轻的相抵触,很自然的放在脚的上面,肚脐的下面,不要悬空。你功夫不够悬空久了会累,功夫够的人悬空没关系,因为他气走上来後,手不会累。刚开始要有一个着力点,手及手臂不要僵硬,自然靠着肚子做个圆圈,有人会气往上走後下来绕双手一圈。当然我们不要去用那个心意念带动,但是我们手印一结,外在的干搅都对你没有影响,这是正定手印。你到佛殿里面看正中间的佛像都是结这个手印,那就是释迦牟尼佛。

    你在禅修时结这个手印,若肩膀会酸、会痛时,表示你的胆经、叁焦经与膀胱经较不通。就像感冒一样,风寒时膀胱经先受害,所以颈部、肩部僵硬。同时叁焦经不通,即丹田闭死。如果你去参加禅七,长久打坐摆这个定心手印姿势,然後手又没有气感,肩膀酸痛,代表阳经络不通顺,或许阴经络气旺,但达不到体表处,此即阴盛阳衰,内脏虽然气旺,但并没有通到外部的阳经络来。

    如果有气感的话,手印随便一摆放,气就很旺盛。有时候,气会慢慢上来,然後手会慢慢往上移动。以前有一个老师父,他练不倒单,每天一入夜就打坐,打坐入定气很旺的时候,手印就会慢慢的往上抬起,有时候抬到胸前,也没有感觉。因为我们的经络很多条,正经有六条脉-叁阳、叁阴,气具足的时候,手自然就会往上抬,往上抬到平胸时,这时候天就快亮了,大约凌晨叁点半或四点时。小师父们起床後无时钟可看,只要看到师父的手抬到胸前,那时间就差不多了,敲板的人就要开始敲板叫大众起床。

    手印有上万种,这两个手指可以变化很多,所以你养成一个习惯後,就要发点时间去改回来。记住叁昧印是右手在上,若用左手在上,定心手印结久了,现在要改回来,反而觉得怪怪的,但一定要改变,第一次会觉得很扭,第二次很不习惯,慢慢的一入定以後就忘记了,几次以後就校正回来了。

    有的同学根本就不结手印,两个手放开来,你说对不对?好不好?心里面没有挂碍,不入定就无所谓!所谓入定是世间禅,一进去就是一个月、一年、两年、十几年。大陆有的修行人,叁十几年还在入定中。在梁初的时候有位和尚入定,醒来时已经是清末了,经过十个朝代,这是世间禅定。此跟佛禅不一样,佛禅是注重在心的觉悟,我清清楚楚的时候,对人、事、物中,或在行、住、坐、卧之间,没有事物可以让我起烦恼,你证到这境界才能解脱,才能超越自己业力的牵扯。佛教的禅跟一般的世间禅定是不一样的,所以学这个佛禅就是在学断烦恼。


    2. 足支:

    盘脚的方式是打坐的基本,有叁个姿势-单盘、双盘、散盘。单盘又有两种方式-一个是如意坐,另一个是金刚坐,有什麽不同呢?如意坐是左脚在上,金刚坐是右脚在上。如意坐从这个字意上去体会,自在如意的话就是你心无碍,随便坐都没关系,所以心定的人就可用如意坐。

    金刚坐-是右脚在上,此姿势会逼着你产生金刚怒目的威力,故称为金刚坐,其实跟你的右肾有关系。我们身体有两个肾脏──左肾脏、右命门,人只用一个肾脏也可以活命,如果你右边肾脏坏了,或者割掉了,那命虽在但气会衰弱。命门是生命之门,跟气有关;去掉左边肾脏还没关系,它只是进行肾的重吸收功用而已,重吸收营养分,跟气没有直接的关系。因为用金刚坐的话会刺激到右肾,肾脏腺素分泌会比较旺盛,此跟情绪及身体生化控制很有关系。另一个是正肾脏腺素,这两个物质结构只是差一个部位以OH(hydroxyl)来形成不同点,在其他部份的结构是全相像的,两者都是由肾脏的皮质部位泌出来的。若用金刚坐的话,腺体分泌旺盛,你这个人的意志力会比较坚强,所以叫做金刚坐。以上两种不同的坐法,若你用的姿势不一样,当然功用就不一样,老参们注意听,新同学没关系,你只要学一样就好了。

    左脚放在上面盘起来时,初学者尽量放靠近大腿近鼠蹊部位,且脚踝正面解溪穴处不能悬空,为什麽?因为解溪穴悬空久的话会疼痛,初学的话无气感,当然这里会痛,痛得好像脚弯处要分家一样,能熬过30、40分钟就不会痛,所以要避免不痛,就不要让它悬空,把脚板靠大腿里面一点,这就是简单的如意坐。

    如果是老参的话就要把左脚板放出来外面一点,那味道就不一样了,这就是双盘,也就是标准的跏趺坐。左脚放好後,再把右腿盘起来,这双脚能盘得很紧,力道就很强,逼得足叁阴脉会发动气机,足叁阴脉都走内脏-脾、肾、肝这叁个脉。足叁阳脉是膀胱、胃、胆等叁,气是由头走入脚端的。

    你也许会说:我已经是很痛了,怎麽能够再摆往外摆出来一点呢?在坐的有很多是高级班的老同学,用那一个姿势摆什麽样子,都会有不同的感受,要去体会一下。简单讲:如意坐是左脚在上,把正定手印摆出来,如果那一天觉得这个姿势不好,没关系,换个脚,右脚在上就是金刚坐。金刚坐一盘,右腿在用力,间接的气就被逼到右肾,右肾为什麽叫金刚?哦!原来金刚坐是会刺激右肾脏气源。刚开始学的人,如果你这样做的话,右肾会比较早通,这就是金刚坐的好处。

    气的起源有叁个部位:一是丹田,二是肾脏,叁是会阴穴(前阴跟後阴的中间点)。有的人气要通会阴时,啪的一声就通过去了,若通後从那一点起就会连结丹田、连结两肾脏,也会走冲脉,甚至也会走中脉。

    上面述说得道理要懂呀!为什麽要把它分成如意、金刚坐,它里面都有不同的涵义,没有正统体会的话,只会说右脚在上,左脚在上,但不知其真实义。

    跏趺坐-一般都是如意坐再把外面的右脚抬上来,脚尽量往内摆,能够紧密最好,尽量不要有空隙。有的师父要求很严格,两脚膝盖盘後的宽度不能够超出你的肩膀宽度,出家师父都是这麽磨练学人的。当然我们也不必这麽要求,如果你这样做不到,就换一个看看,金刚坐後再把左脚抬起来。这两个脚一上一下不同的坐法,会影响左肾、右肾的气感,自己去体会有无气感的不同。

    刚开始学的人脚很硬很痛,那是代表老化。所以要多用功,多磨练!先用单盘再改用双盘,痛时用心法去观你身体会觉痛的是谁,被你观的会痛的又是谁,那你才知道我们有两个心,两个心是修行最起码的境界。你本有八个心,现在只会两个心没关系,往後会加以体会的。

    刚开始可以用单盘,左右脚轮换,去体会那个痛,看电视、聊天时都要学盘腿,从10分钟,20、30 分钟一直加,到了两个月後就慢慢可以双盘了。

    补充说明:如果你有气的话,跏趺坐下盘气较旺,若用单盘气会往上盘走。所以双盘能够慢慢熬30、60、100、120分钟的话,以後基础够了,学什麽都比较快。如果有心修中级班的心中心法,每次要坐两小时,下盘结跏趺坐,上盘结手印,如此下盘气更旺。如果双盘改单盘後,手印不变,上盘与手印的气就会旺一点。打坐时脚的功夫、手的功夫不同,会影响到整个身体气的分布的。


    3. 腰脊支:

    腰脊支也是很重要的部位,当气诱发起来的时候,假设坐姿由侧面看过来是呈现S型,上身会是笔直的,腰部位的腰脊骨是要挺起的。如果坐得弯腰驼背,後腰部位是呈平平的,自己先弯腰後,再摸摸看是否平平的。如果腰部挺起来後,是不是往前挺成了S型,本来腰脊椎就是S型的,坐挺只是让它现出来而已。

    前面肚脐的正後方是腰脊椎的命门穴,督脉上的命门穴就在此。为什麽叫命门穴,我们上半身手头在动,下半身脚、腿在动,偏偏这个腰部位就动不到,很少运动会动它,只有一般的呼拉圈才会去动到,或者是瑜珈的过桥式才会动到这个部位,如果弯腰驼背气就不通了,气到此堵在命门穴,命门穴这里就会胀,胀时表示坐的姿势不对,硬把胸挺起来的话,腰就呈S型状,气就会往上方走去。所以当气走到背後不通时,就会告诉您:「喂!你坐姿不对哦!」这时候才知道,哦!原来真的不对呀!腰要呈S型挺出来,这动作很重要的。


    4. 肩胛支:

    肩胛支是在肩膀与背後饭匙骨部份的重点,两肩膀往後拉张後,胸部自然就挺出来,然後饭匙骨就会稍微往後拉凸。膀胱经在督脉旁一寸多的地方下行,两条很长的脉,如果打坐时背後气不够强,可能常常会感冒,这是膀胱经不通的原因。足太阳膀胱经在肩膀、背後面,邪气、风邪侵袭吾身时第一个侵袭到它,会使肩膀僵硬、後颈部紧张,就表示感冒了。如果打坐弯腰缩肩,真气就上不来,气上不来就会想睡觉,这是气不具足。本来打坐的人越打坐脑筋越清醒,一个了了的觉知很清楚,怎麽会想睡觉呢?

    有基本气感的话,背後自然而然的会挺起来,肩膀往外张,胸部微往外凸出来,但不要绷得太紧,架势摆出来後全身就要放松、自然。若身体有气感了,但架势绷得紧紧的,气就不往前走,这种情形是不好的。所以姿势摆好後就要放松,因为肩胛支是下气上行所必须,肩胛是背後、膀胱经气运行是很重要的,尤其气上来以後会走到喉、头部,没有的话,腰部会酸痛,肩膀会僵硬、酸痛。


    5. 头颈支:

    头部跟颈部也很重要,如果自己去看一般打坐的书,常常会讲到「禅病」。此「禅病」在讲什麽呢?在讲昏沈,打坐到一个境界後,如果姿势不对,会有一个粗的昏沈出现;打作至更高的境界时,又会有另一个微细的昏沈现出来。粗的昏沈出现在头颈支姿势不对时,因气会堵在後脑勺靠近睡穴的地方。细的昏沈是气从中脉过喉轮要通到明点时,在要通不通的时候,会有短暂的微细昏沈。

    刚刚讲气从背脊上来,会经後脑至头顶百会穴,要让气能从下方至头顶,头颈支要摆好。方法是下鄂微收,有力压到颈外侧两颈动脉处,如此头颈支架构起来的话,要有叁股力量产生:一股是在後脑勺,一股是在下颚,一股是在後颈椎基部,这叁道力量要相称。

    头颈支姿势摆好後,观想头顶百会处往正下方来,经过体中腔到肛门要成一条直线。如果头是仰的,这条直线太往前端了,划到你前面去了,如此会怎麽样呢?气上不去头部,气会聚集在後脑勺处,终造成昏沈。如果头压太低的话,这条直线就划到身後去了,这也不对的;正确的线条是要在「正中」的。

    老参们打坐时下鄂要稍往内缩,摆出这个姿势,身体的气马上会冲到後脑勺这里,然後上到头顶。怎麽会上不去呢?除非你的气还没有开发出来。头颈支一摆,背脊部真气即呈一直线,气马上到後脑勺处来,在这里有一个叫脑户穴。「脑户穴」是气进入脑内部去的门户,如果你福德因缘很好的话,真气从脑户穴进去,佛法所谓的般若智慧就开发出来,这智慧是非常的锐利的,不会讲的就会讲,不懂的就看懂,修世间禅是不能进到这里去的。般若智慧不是一般的智慧,跟你身体气脉是有关的,一进去的话,什麽智慧都来了,世间智慧、出世间智慧、出出世间智慧都来了。修佛法要进入这里,没有的话,没有用的!有几个人可以进去?要看你的福德。

    老参们摆好这个姿势後,真气有两条路可以前进,一个是进去到脑户内,一个是从中脉走到明点。眉尖轮是第叁支眼睛,由通明点而发通,如果修道家法,或者是世间禅,眉尖这里开的话就可以看外境,看十方的山河大地。眉间这里没开也没关系,您是要修见性的。头如果太仰的话,会产生昏沈,一觉昏沈下鄂就要往下微拉,让气从背到头顶;如果没有气的话,再怎麽摆都没有用,想睡觉就是想睡觉。那是太累了。


    6. 目支:

    打坐时眼睛有两种用功方式:一个是把眼睛闭起来,这个较简单易行,刚开始学的人心较乱,那个人动、那个在制造声音、..,好烦。刚开始修的人都是受不了外境的干扰,所以眼睛闭起来较好。眼闭起来有一个好处,是眼不见为净,但也有一个坏处,是黑的,初学的人有时候心不健康,怕怕的,怕黑暗。

    另一种方法是学佛像的叁分眼,眯眯的看,眼微微的叁分开张,看正前方1.5公尺的地方。这个方法较不会使你胡思乱想的,很会胡思乱想的人,就要把眼睛微张叁分眼。因为眼睛闭起来时,没有一个可抓住的东西,就会动起心念来,心动就会乱想。如果眼睛打开,你的眼识会意会到光,前面模模糊糊的看到一些东西,但不要很用心去看,要视而不见,不要太用心的去看前面有什麽东西,哦!前面一只蚂蚁在爬,看得清清楚楚的,不要这样子,只用馀光可以看到亮就可以了,如此能避免胡思乱想。微张眼睛有个好处,因为你很用心,心意会守住眼睛处,气易走到眼球,眼球的波长很容易改变,易开发出超视觉的能力。看到或看不到,没关系,它只是一个过程而已,超越它以後,慢慢就不会再看到了。

    对老参而言,眼睛用功起来是个复杂的部位,睛明穴是在眼睛角头的基部,承泣穴是在眼睛里下眼中间,气通的话,每过一段时间循环一次,「啵」的一下就进去到眼睛里面去,从入睛明穴、承泣穴的基底去;眼睛部位的经络要全部通的话,气上上下下,起码要有叁次通过眼睛。第一次从头部下来入眉尖轮後,会从眼睛的背後下来。第二次气从下面上来也要经眼球,这时候老参会「翻白眼」让气由下往上走。往那里走都有气要通,眼球每一个部位都要通。如果眼睛发涩、流眼泪、酸痛等,这些是气要通过眼球的现象,此时就要帮助它通过。

    老参们有先天气能够转到眼球本身里面去,两颗眼球都能让气旋转而进去,进去後会改变眼睛的光波波长,就可以看到另一个世界的东西,也可以直接看太阳。普通人不能直接看太阳的,因为太阳光很强,会伤害眼睛,你有气这麽绕一圈的话,眼睛就可以看太阳,不怕其光亮。刚看太阳时它会很亮,排除太阳本身外的光芒,几秒钟後有一薄薄的灰黑圈盖住太阳表面,这是光的补色原理。看太阳没什麽了不起的!正中午也可以看它,没有这个功夫就不要看,会伤害到眼睛的,这是以後会有的现象。

    眼睛酸涩、流眼泪都是好现象,每一个现象都有方法来对治它的,不懂就要花很长的时间去承受,也许是搞得心慌意乱?以後你慢慢功夫高了,会碰到这些现象,体会到後还不知如何化解时再来问。


    7. 舌支:

    舌头刚开始也是个准备功夫,到真的气从会阴穴起来後,走到喉结前,当先通过心脏---心轮,再走到喉轮。走到喉轮时,气会拉你动你的舌头,这时舌根摆得对不对就很重要。

    舌头卷起来是准备架桥,舌头卷起来後顶住上颚,上颚顶有曲浪痕处,舌头卷起来就顶住那里。这样是会很累,还会流口水,流口水没关系,感觉有口水就吞下去,唾液里面有很多的淀粉 (amylase),它的功用是用来消化吃进去的淀粉(碳水化合物)。所以胃肠不好的,就可以借这个机会慢慢的让胃肠消化系统变好,觉得口水多了就吞下去。

    很多道家书说舌头尖抵住门牙与牙龈处,其实这个舌头是要做「架」的,什麽叫「架桥」呢?就是说下盘来的气跟喉轮要连接时,要用一个桥把它架连起来,它才能通过。世间禅定的四禅天,就有舌头架桥的功夫,如果没有上过佛教课程的话,会不知去修佛禅,而去修世间禅定。世间禅定中色界四禅境界时,架桥起用时,舌头会卷了一圈像绑咸菜样塞住喉咙,到此就不再呼吸了。一进入四禅定中会息止,入一境性中。一进去禅定中,一个月、两个月,一年、两年都不出定,所以呼吸就靠体表皮一点点的呼吸,这个时候你不必去呼吸,也不必去管什麽,真正入世间禅定的话,什麽都会放下,这是色界第四禅天的禅定。而修佛法本在修这个心,得真实解脱之境,故要面对日常生活的人、事、物中,经磨练、去执而得自在。

    修世间禅时上颚紧合下颚,舌头卷起来放在上颚顶部最高的地方。如此,舌头卷得高,以後气从下要上来拉动舌根基部的时候,就会像杆原理一样,马上就卷起而塞住喉头入定去了。如果舌头尖放在牙龈的地方,气就拉不动舌根了,因为舌头较重,内气力量拉不动。

    老参们修佛禅虽不入定,但气下、上通顺亦是必然的,所以打坐时舌头还是要卷得高高的,下面来的气到喉结会拉动舌根,内气马上能往上冲而入头内。

    喉结的气要通,要靠舌头,为什麽打坐时常常会打嗝呢?会不舒服呢?就是舌头没有拉得很高,气堵在胃里;舌头拉高的话,就像要打嗝要吐的样子,这样气马上就上来,就会拉动喉咙的舌头。舌头拉动气就直接冲上头内去,不会像世间禅一样的,气不够旺,在那儿堵住而入禅定。故我们如何让气上下连贯,冲到头部是很重要的!

    如果出家者或好好修行的人,有一天真的会进入四禅,就可以体会到舌头卷起塞住喉咙的世间禅定境界。还有一个现象是卷着的舌头,过一阵子就会掉下来,变平摆的样子,意会到後就把它再卷起来。这只是个预备工作,为什麽呢?刚开始没作用的,只会产生口水而已,等到气从胃翻转过来,拉到喉咙的舌根基部的时就有作用了,故舌头要卷高一点。

    若打坐会造成打嗝(反嗝),是胃部的气翻转不过来的现象,这些都是要用点技巧,高卷起舌头。有的人不知道这些技巧,打坐气通到胃堵在那里,很不舒服,只会在那儿打嗝,知道气已经到胃了,气旺又没办法翻转过来,这时候舌头一卷,有一条似管样形成,气就会冲到喉咙,下面的气就会翻转到上面来,气往上冲的话,胃就不叫了。除非你胃有病、有溃疡,那就永远都会有打不完的嗝,故要先把胃病治好。


    以上是打坐的七个重点,有一些是要有境界才会发生,没有境界也没关系,现在再加上一支-肛门支。肛门在七支坐法中是不讲的,气旺的话,前阴、後阴中间有会阴穴,气要通到督脉时就要通过会阴穴。丹田的气很旺的话,观想背後,会阴穴会「啵」一下,气就通了。如果没有气的话,或微微的气,要过不过的,通不过就卡死在这里。

    气正规的走法是先走督脉,再由头顶下来接入任脉。有的念佛、念咒、练气功的,不去管气怎麽走,一定会先走任脉,那是走反了。正式打坐修行的人,丹田成形了,一定要先导气到督脉去,再接到任脉,然後再入丹田,所以会阴要让它通。

    我们初学者气不旺,怎麽通过会阴穴呢?藉「提肛」来达到目的。「提肛」是叁分的力量,七分的意念。缩肛刚好是相反,叁分的意念,七分力量,力比较强,就像在忍大便一样用力。身体那里出力,气就往那里走,如果你用力缩肛的话,气会在肛门的部位,不往前行,这是不对的。

    打坐时轻轻的提肛,小腹气起要让气先走到督脉,一般人的会阴部都下坠样,不提肛的话就下坠,一提肛的话,会阴部份就会内缩,就呈内凹的样子,没有压力,再观想命门,气就很容易通过会阴而至命门。提肛的用意和卷舌头一样,打坐姿势摆好了,提肛过一阵子不经意时就会掉下来,意会到时再把它提起来就好了。(待续)


    盘腿,是练习静坐的最基本的功夫。盘腿质量的好与坏,直接影响静坐入静程度的深浅,这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练习。很多初学者对此都摸不着门路,给练习静坐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为了更好的练好静坐,现就如何的练好盘腿及锻炼方法阐述如下:

    一、单盘

       (一)、单盘:传统叫金刚、或如意坐

    初学打坐的人,一定要从单盘(如意坐、金刚坐)开始练起。打坐是由疼痛开始的,原因就是练习者的下肢关节的韧带过于紧张所致,影响了打坐的效果。在练习中应当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的进行下肢关节的锻炼,这个阶段的练习,练习者要坚持住。其锻炼方法如下:

    (1)、压膝

    在打坐中,对盘坐影响最大的是髋关节的灵活性,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松紧,对于髋关节松紧的练习的最好的办法就是压膝。具体操作如下:

    练习者端身正坐于垫上,两腿相盘于身前,两足相抵,尽量收至会阴前;然后用两手心略微用力按压膝关节部位,一压一松有节奏地进行施压,由轻到重,直到两膝关节部位贴到垫子为好。继而,身体前倾,用两手握住足尖,以肘部压膝关节,同时全身向前下压直至前额部接近足尖为好。

    (2)、俯身(灵龟式)

    习练者经过上述的锻炼以后,下肢的关节已经比较灵活了。但这时进行盘坐还有不足,因此,还应尽一步的练习。练习者端身正坐于垫上,进行自然的盘腿:左足跟紧抵会阴,右足跟紧贴左小腿外侧,然后,两手放于身体的两侧,手心向后,身体向前俯压,作叩拜状。以额部向前下压贴垫为标准。作时两手仍然放在身体两侧,手心向上。(注意两足应互相交换练习)

    (3)单盘练习

    经过上述的锻炼,练习者的下肢关节已经初步的具备了单盘打坐的基础。但是,要想练好单盘打坐,还要进行单盘练习,在打坐时,还应本着左右同进的原则:在练习时,先用左腿在上,静坐30分钟,再换另一条腿在上坐30分钟。也应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先以半小时为度,继而四十分钟,乃至一小时,或更长时间。最好在每次练习中先左而后右,或先右而后左,因人习俗而作。

    二、双 盘

    (1)过渡练习:

    1、单盘练习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以后,就要进行双盘的练习。双盘是由单盘过渡而来,在过渡中应采用如下的做法:

    练习者端身正坐在垫上,先以左腿在下,右腿再上的原则,把右腿放在左大腿上。注意放时要把脚尽量的放在膝关节的位子上,这时右腿的膝关节可能是翹起的,练习者可用右手按住右腿的膝关节处,逐渐的施加压力,直到右腿膝关节贴到左脚上为好,左右练习相反。

    2、上述的标准达到以后,继而进行过渡位子的练习。在原有的基础上,逐步的把脚向体外移动,即由原来的脚压在膝关节的位子变成踝关节压在膝关节上;然后用手按住膝关节进行按压,使膝关节贴到腿上为好。左右练习相同,方向相反。

    经过上述的练习以后,练习者已经初步的具备了打坐的能力。因此,在练习打坐的时候,应先以单盘为上座主要的练习方法,要尽可能的加长静坐的时间。在静坐是要注意左右腿的同时练习,不可偏颇一侧。否则,对练习双盘不利。

    (2)双盘练习:

    经过上述的锻炼,练习者的下肢关节已经初步的具备了双盘的基础。但是,要想练好双盘打坐,还要进行双盘练习,在练习时,也应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先以半小时为度,继而四十分钟,乃至一小时,或更长时间。在坐时,还应本着左右同进的原则。最好在每次练习中先左而后右,或先右而后左,因人习俗而行。

    以上是练习打坐的基本原则,希望练习者在练习的过程中认真的体会。  [转帖]打坐双盘速成法

    打坐双盘速成法

    作者不详  2005年10月12日发布于《周易新时空》  发布人:易麟

            双盘,即著名的“七支坐”、“莲花坐”。一般认为是高功夫必备只姿势,尤其在密宗中,没有此基础,似乎无法继续往上进行锻炼。其实,这种姿势的好处只不过是:
       (1)比较稳妥,不易倾倒。
       (2)下肢盘得紧,气血主要集中在胸腹,入静程度高。
       (3)坐姿威严,心理暗示好。
       (4)利于气脉调和,是长时间打坐的最佳选择。
          但是,采用双盘,必须得两腿有相当的柔韧性,否则会疼痛难当,无法入静。硬行练习是不行的。据本人体验,双盘在很短的时间就能成功。需要注意的是不要执著此姿势。别的姿势往往占地面积小,身体承受的压力也比较小,随时随地的可以练习。双盘的训练如下:
         (1)平坐于地面上,右腿前伸。左腿盘起,左足搭于右腹股沟上。左手扶左膝,右手扶左足。上下压左膝,直到左膝碰地。上下压动5分钟左右。换右腿。
         (2)同上,左足从右腿上下来,仍贴于右大腿根儿,两手攀右足,头够右膝盖,同时呼气。换另一侧。
         (3)同上,左足搭在右腹股沟上,两手攀右足,头够右膝盖,同时呼气。换另一侧。
         (4)同(1),将右足也盘回,只是未搭于左腿上。上下压动左膝。试着将右脚搬到左腿上。成为双盘。换另一侧。
         (5)左腿跪,右腿伸,两手攀右脚,头够右膝。

            打坐时,采用单盘,同时练习调息功(如清理经络调息功)。待到熟练后,练习放松功。这是练习双盘的关键。过一定时间后,你会感觉到在两腿、两脚、会阴等处有种力量(即内气)在酝酿。此时你可以加以引导,利用“性能量提升法”、“漏尽通”等方法,你会很快打通腿脉、督脉。这样双盘极易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