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著名寺庙:中医辩证五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0 07:47:49
中医辩证五淋  一、概述

[病名]  淋证多因肾虚,膀胱湿热,气化失司,水道不利所致。是以小便频急,淋沥不尽,尿道涩痛,小腹拘急,痛引腰腹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淋证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年轻女性多发、一般新婚妇女、妊娠、产后、下阴不洁、疲劳过度、情绪变化、感受外邪均可诱发。

淋之名始见于《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称为“淋閟 ”。《金匮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曰:“淋之为病,小便如粟状,小腹弦急,痛引脐中。”是对淋证临床表现的早期描述。淋证根据病因的不同,对其分类的认识也逐渐形成,如《中藏经》有冷、热、气、劳、膏、砂、虚、实八种。《诸病源候论》分为石、劳、气、血、膏、寒、热七种。《备急千金要方》有“五淋”之称。《外台秘要》在五淋的基础上指出:“集验论五淋者,石淋、气淋、膏淋、劳淋、热淋也”。现代临床仍沿用五淋之名,但有以气淋、血淋、膏淋、石淋、劳淋为五淋者,也有以热淋、石淋、血淋、膏淋、劳淋为五淋者。根据临床实践,目前大多分为气淋、血淋、热淋、膏淋、石淋、劳淋六种。西医学的泌尿系统感染、泌尿结石、泌尿系统肿瘤以及乳糜尿可以参考治疗。

淋证的病因,《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认为是“热在下焦”。《丹溪心法·淋》亦认为“淋有五,皆属乎热”。《诸病源候论·淋病诸候》进一步提出“诸淋者,由肾虚而膀胱热故也”。《景岳全书》奠定了“凡热者宜清,涩者宜利,下陷者宜升提,虚者宜补,阳气不固者宜温补命门”的论治原则。

二、病象

以小便频急,淋沥不尽,尿道涩痛,小腹拘急,痛引腰腹,为诸淋的证候特征,除此以外,各种淋证又有其不同的特殊表现;热淋;起病急骤,或伴有发热,小便赤热,溲时灼痛;石淋;以小便排出砂石为主症,或排尿时突然中断,尿道窘迫疼痛,或腰腹绞痛难忍;气淋小腹胀满较明显,小便艰涩疼痛,尿后余沥不尽;血淋,溺血而痛;膏淋,小便涩痛,尿如米泔水或滑腻如膏脂;劳淋、久淋,小便淋沥不已,遇劳即发。

三、病位

 病位在肾与膀胱,与肝脾关系密切。

 因淋证病机主要是湿热蕴结下焦,导致肾虚而膀胱气化不利、而肾者,水脏,主开阖,统五液,故淋证病位在膀胱和肾,且脾主升清、肝主疏泄、脾虚中气下陷,则小便淋沥不已,肝郁化火,气火郁于下焦,则影响膀胱的气化,所以淋证与肝、脾有密切关系。

四、病类

分虚证、实证两类。

五、病性

 淋证临床有虚实之别,新病多实;久病多虚,湿热、砂石、气滞属实;脾虚、肾虚、气阴两虚为虚。临床以实证多见。

六、病程

病程有长、有短。短者,一般3~5天可愈;长者,常反复迁延不愈。   

七、病因病机

病机关键:湿热蕴结下焦,膀胱气化不利。

    1.膀胱湿热  过食辛热肥甘之品,或嗜酒太过,酿成湿热,下注膀胱;或下阴不洁,秽    浊之邪侵入膀胱,酿成湿热,发而为淋。若湿热蕴积,尿液受其煎熬,日积月累,尿中杂质结为砂石,则为石淋。若湿热蕴结于下,以致气化不利,无以分清泌浊,脂液随小便而出,小便如脂如膏,则为膏淋。若热盛伤络,迫血妄行,小便涩痛有血,则为血淋。

    2.脾肾亏虚  久淋不愈,湿热耗伤正气,或年老、久病体弱,以及劳累过度,房室不节,均可导致脾肾亏虚。脾虚则中气下陷,肾虚则下元不固,因而小便淋沥不已。如遇劳即发者,则为劳淋;中气不足,气虚下陷者,则为气淋;肾气亏虚,下元不固,不能制约,脂液下泄,尿液浑浊,则为膏淋,肾阴亏虚,虚火扰络,尿中夹血,则为血淋。

    3.肝郁气滞  恼怒伤肝,气滞不宣,气郁化火,或气火郁于下焦,影响膀胱的气化,则少腹作胀,小便艰涩而痛,余沥不尽,而发为气淋,此属气淋之实证。中气下陷所致气淋,是气淋的虚证。所以《医宗必读·淋证》指出:“气淋有虚实之分”。

综上所述,可见淋证病在膀胱和肾,且与肝脾有关。其病机主要是湿热蕴结下焦,导致膀胱气化不利。若病延日久,热郁伤阴,湿遏阳气,或阴伤及气,可导致脾肾两虚,膀胱气化无权,则病证从实转虚,而见虚实夹杂。

八.诊断与鉴别

(一)诊断

    1.小便频急、淋沥涩痛、小腹拘急、腰部酸痛为各种淋证的主症,是诊断淋证的主要依据。再根据不同的临床特征,确定淋证的证型。

    2.病久或反复发作者,常伴有低热、腰痛、小腹坠胀、疲乏无力等症。

    3.每因劳累、情志变化、感受外邪而诱发。

    4.结合尿常规、尿细菌培养、X线腹部摄片、肾盂造影、膀胱镜等检查,可明确诊断。

(二)鉴别诊断

    1.与癃闭鉴别  癃闭以排尿困难、小便量少甚至点滴全无为特征,其小便量少,排尿困难与淋证相似。但淋证尿频而疼痛,且每日排尿总量多为正常;癃闭则无尿痛,每日排尿量低于正常,严重时,小便闭塞,无尿排出。

    2.与尿血鉴别  二者都有小便出血、尿色红赤,甚至溺出纯血的症状。但尿血多无疼痛之感,或有轻微的胀痛或热痛,但终不若血淋的小便滴沥而疼痛难忍。

    3.与尿浊鉴别  淋证的小便浑浊需与尿浊鉴别。尿浊虽然有小便浑浊,白如泔浆,与膏淋相似,但排尿时无疼痛滞涩感,与淋证不同。

九、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 辨明淋证类别:由于各种淋证有其不同的病机及相应的临床变化发展规律,可以抓住辨证要领指导辨证施治.如热淋是湿热蕴结膀胱,属实证,应用清热通淋利尿之法,以祛其邪;而血淋的病机虽与热淋有相似之处,均属于下焦有热,但血淋是热灼血络,治疗除清热利尿外,还需参以凉血止血之品,且血淋尚有属于阴虚火旺,虚火扰动阴血所致者,故与热淋不同。

    2. 审察证候虚实:在临床辨证时需审察证候的虚实、一般说来,初病或急性发作阶段属实,久病多虚、同一淋证,也尚注意虚实之别如气淋虚者少腹坠胀,实者少腹胀满;此外.还有热淋日久,损伤肾阴,出现气阴两伤等虚实并见的证候。

    3. 注意标本缓急:临床辨证应按照正气为本,邪气为标;病因为本,证候为标;旧病为本,新病为标等标本关系来进行分析判断,根据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施治.可以收到较好疗效。

(二)治疗原则

实则清利,虚则补益,是治疗淋证的基本原则。实证以膀胱湿热为主者,治宜清热利湿;以热灼血络为主者,治宜凉血止血;以砂石结聚为主者,治宜通淋排石;以气滞不利为主者,治宜利气疏导。虚证以脾虚为主者,治宜健脾益气;以肾虚为主者,治宜补虚益肾。所以徐灵胎评《临证指南医案·淋浊》指出:“治淋之法,有通有塞,要当分别。有瘀血积塞住溺管者,宜先通,无瘀积而虚滑者,宜峻补”。

(三)分证论治

1.热淋

临床表现:小便短数,灼热刺痛,溺色黄赤,少腹拘急胀痛,或有寒热,口普,呕恶,或有腰痛拒按,或有大便秘结,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通淋。

    方剂;八正散。

加减:①若大便秘结,腹胀者,可重用生大黄,并加枳实以通腑泄热。
②若伴见寒热往来、口苦、呕恶者,可合小柴胡汤以和解少阳;

③若湿热伤阴者,去大黄,加生地、知母、白茅根以养阴清热;

④若湿热伤阴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