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脉诊不传之秘:高呼道德救不了被碾女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2 08:56:49

        两岁的小悦悦一个人在家门口的巷子里玩耍,厄运突然降临,两辆机动车先后碾过她弱小的身体。随后,先后18名路人从小悦悦身边漠然经过,直到一名拾荒老太将其抱起、呼救。我们震惊于两名司机的残忍,更震惊于18名路人的冷血无情。我们抓住了他们的道德瑕疵,向其投去无尽的批评、谩骂。我们愤怒,不希望这样的事再次发生,更希望这个社会可以多一些关爱,多一些人情,但这仅仅是道德能够解决的吗?

佛山18冷血路人,犯错的不只有他们 Think Again

佛山18名冷血路人确实做错了

     两岁的小悦悦一个人在家门口的巷子里玩耍着,一辆迎面驶来的面包车猛然加速,将悦悦撞倒卷到车底,右侧车轮从悦悦胯部碾过。司机停了一下车,又加油门开走了,后轮再次从悦悦身上碾过。两名路人先后路过均对倒地的悦悦不理睬,接着悦悦被一辆小型货柜车再次碾压。之后5分钟往来的十余个路人均见死不救,直到一位拾荒阿姨看到并救起悦悦。佛山媒体称“这18人给佛山蒙羞!”佛山市文明办主任张红兵表示,这18名路人的行为揭示了部分人内心对生命不够关注,这是一种人性的悲哀。目前,小悦悦生命垂危,随时都可能离开这个世界。
      的确,这18名路人的冷漠让人心寒,他们面对生命的态度让人感受到了一种恐惧:如果是我被车撞到,会不会有人来救我。试想,若是第一个路人可以在第一时间加以救助,哪怕只是拦截后续车辆或者拨打120叫来救护车,小悦悦的情况可能完全不同。18冷血路人的错让人震惊,他们必须承受来自社会的批评。

说与做,网友对此事的态度多持有双重标准

     18冷血路人对生命的漠视招来了一片骂声,有网民说:“这是怎么了,人性到哪去了,社会真的进步了吗?那些熟视无睹的人,究竟在想些什么?如果是你的孩子你还会这样冷漠吗?十八个路过熟视无睹中国人,你们太可耻了,你们不是人?”诸如此类的炮轰在网上比比皆是。但实际上,当关乎生命的选择摆在我们面前时,我们的态度往往不如自己嘴上说的那样高尚。在佛山当地进行的一项调查就显示,有8成网友在面对此类事件之时会选择“拨打110或120”,并且,仍有部分网友选择了“视而不见”。的确,我们很享受对“冷血路人”站在道德制高点狂轰滥炸的感觉,但当我们真正面对选择,往往会用另一种双重标准来决定自己的行为。

事实上,犯错的不光是那18名路人

      有一条微博在事后被广为转发,内容为一名美国人对这件事的思考,他提到,在美国,周围民众会首先起诉孩子的父母,毕竟对自己的孩子看管不力,出事后要求路人做“圣人”,就如同“让小学生做微积分一样荒谬。”
      事实上,我们在一边倒地抨击路人无情的时候也忽视了一些问题。在这件事中,两位司机应该负全部责任,那名“美国人”认为,那两名驾车碾压小悦悦的司机才应该是声讨的对象,“交通肇事后逃逸,这在美国是重罪”。
      事后有媒体深入到出事地采访,了解到事发地广佛五金城原本就是一个人情冷漠的地方,店主们打开门做生意,却将爱心和信任关在了门内。同样,五金城内的治安也较为混乱,小悦悦本不应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
      司机的残忍、路人的冷漠,除小悦悦自己外,她的父母才是此事最大的受害者,在那样一个“陌生人社会”中,小悦悦父母的疏于照顾,也是悲剧发生的原因之一。

路人看小悦悦的眼神,是陈贤妹看钱的眼神。

一名白衣男子面对被车碾压过的小悦悦,熟视无睹。

疯狂抨击18冷血路人,其实是种自我道德化的体现 Think Again

大众的初衷是呼吁道德,并解决问题

      小悦悦被碾压一事被曝光后,不光中国媒体开始纷纷谴责肇事司机和冷血路人,众多国外媒体也对此事进行了报道。在CNN网站上,此事被作为头条加以报道,并被冠以标题:“骇人听闻:中国司机碾压蹒跚学步小孩后逃窜”;在日本的一档电视节目中,男嘉宾在看到冷血路人无视小悦悦一幕后露出了无比惊讶的神情,嘉宾们也一致认为,中国在忙着高速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应该重视道德建设。
      无论是国内媒体、国外媒体或者是众多网民,大家关注小悦悦一事的初衷正是在谴责“缺德”的司机和路人们,同时呼吁每一个人做有道德有良知的公民。

站在道德制高点上的优越感让网民肆意开炮

      但在众声喧哗中,部分网民所产生的道德优越感却另其他人反感。面对持有不同意见或者对此事并不关注的人,他们大声疾呼:“你这样简直就是冷血,和那18名路人无疑。”但这种行为似乎已经成为了我国网民业余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药家鑫案发后,网上杀声四起,就连对法律问题“提倡废死”的讨论也被网民说成了“冷血无情”;在郭美美、三鹿牛奶等事件中,总有网民在充当道德卫道士的角色,当然这一角色不只限于网民,部分媒体也起到了相同的作用。
      法国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将这种群体现象成为“乌合之众”,他指出个人一旦融入群体,个性便会被湮没,群体的思想便会占据绝对的统治地位,与此同时,群体的行为也会表现出排斥异议,极端化、情绪化及低智商化等特点。站在道德制高点上的卫道士们绝不会允许异端存在,利用群体思维的合理性肆意开炮,正是他们“最大的乐趣”。

舆论的尘嚣甚上裹挟着的是“明哲保身”的心态

      网络舆论出现一边倒的倾向,更与我们“明哲保身”的心态密不可分。此等“缺德”之事发生后,为避免自己在日后也被人误认为“缺德”之人,我们必须选择从众。只有这样别人才能相信,我们在关键时刻不会掉链子,并且仍然保有一份很强的社会责任感、正义感。央视评论员王志安认为,公众和媒体在类似事件中急于谴责冷漠的看客,也是完成道德上自我解脱的方式之一。他们认为这事之所以发生,仅仅是因为我不在场而已。从而为自己寻找到合理的解释,原谅了自我在一个共同体的责任分担。
      的确,“明哲保身”这四个字说起来很容易,而当人们真正面对突发的、关乎生命的惨案之时,“明哲保身”不也正是那18名冷血路人的行动指南吗?那18名路人不也没有承担自己的责任吗?发生什么样的事情不要紧,“保身”最为重要,持有这样心态的人,并不在少数。

日本电视节目中,男嘉宾对路人的冷漠表示震惊。

有很多人认为,在药家鑫案中谈“废除死刑”并不合适。

道德是实现国人救赎的唯一途径吗 Think Again

一哄而上的结果往往是一哄而散

      公众和舆论强烈愤慨18人的冷漠,实际上是在呼吁用道德解决问题。不可否认,丧失道德的社会是恐怖的,道德对社会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但道德是不具备强制性的,难以解决所有的问题。呼唤道德,谴责18人的冷漠,完全合理也很有必要,但道德到底能发挥多少作用? 一个又一个的“扶老困境”,社会不断拷问道德底线。但老人的不幸并不是因为路人“缺德”,而是路人担心陷入更大的麻烦。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令公众痛心疾首,“三聚氰胺牛奶” 、“地沟油”层出不穷,不断地挑战国人的底线,在道德层面,我们希望食品生产者能够自律,但在利益面前,民众的道德呼声显得苍白无力。人们在呼吁道德时一拥而上,但热闹过后往往一哄而散,“缺德”仍旧无处不在。可见,仅依靠道德呼吁难以救赎国人的堕落。

高呼道德,先让好人不被诬陷

      当面对小悦悦那样的伤者时,人性必然会唤起我们的恻隐之心。所以公众和舆论关注与反思小悦悦事件,痛恨见死不救的路人,这表面公众强烈的道德感。现实当中也从来不乏救人的英雄,但我们却感觉社会的道德层面出了一些问题。我们期待一个互帮互助的社会,但在扶起摔倒的老人时我们怕被认定为肇事者,在向灾区捐款时我们怕善款被挥霍,在所以会有人选择了漠视。帮助别人是愉快的事,但当我们面具体事件时,我们常常行不由衷。理想的道德成功实现,被诸多阻碍。我们也不能简单的认为十几个路人的内心是冷漠无情、没有爱心的,他们和我们没有任何区别,只是他们是那里的路人。每个人都有可能面对道德的考验,但由于被灌输了助人有风险的思维定势,有时会选择怯懦。人们恐惧为道德行为承担不应有的风险,或担心道德被奉献挥霍。只有在呼吁道德之外,从多方面给人们的爱心提供保障,才能使悲剧不再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