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安,厉先生:第六章 黑色幽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21:47:30

第六章  黑色幽默

一、“黑色幽默”的含义

"黑色幽默"是20世纪60年代崛起于美国的一个文学流派,它因当代美国作家兼文学评论家布鲁斯·杰伊·弗里德曼在1965年编选的一本名为《黑色幽默》的短篇小说集而得名。

“黑色幽默”是一种绝望的幽默在文学上的反映,它试图引出人们的笑声,作为对生活中显而易见的无意义和荒诞的最大的反响。(《大英百科全书》)

幽默:有趣或可笑而意味深长(滑稽只逗人笑,而幽默则是让你笑了以后想出许多道理来)。

“黑色幽默”小说家集中写的是社会现实处境的荒谬及其对人的个体存在的挤压,以一种无可奈何的嘲讽态度表现环境和个人(即“自我”)之间的互不协调,并把这种互不协调的现象加以放大、扭曲,变成畸形,使它们显得更加荒诞不经、滑稽可笑,同时又令人感到沉重和苦闷。因此,“黑色幽默”又被称为‘绞架下的幽默’或‘大难临头时的幽默’。(“绞刑架`和"大难临头"指的是巨大的灾难、极端残酷的事情,如战争、死亡等等,用极端残酷的事情开玩笑是黑色幽默的主要特征。黑色在西方代表死亡)

哈利•肖《文学名词典》(1973):黑色幽默又叫黑色喜剧,是一种荒诞的、变态的、病态的幽默。“由于它对当代社会常常采取不相容的态度,因此,又称病态幽默”

雷蒙德•奥尔德曼《越过荒原•序》(1972):黑色幽默是一种把痛苦与欢笑,荒谬的事实与平静得不相称的反应,残忍与柔情并列在一起的喜剧。

这些解释可以说大同小异,基本上都可以看成是对黑色幽默这一小说流派固有的创作特点的概括。

黑色幽默从内容上来看仍然是批判现实,如《第二十二条军规》对战争的批判,《顶呱呱的早餐》对“人变成了机器”的社会现实的批判。

但批判的方式不是正剧、悲剧和传统喜剧(这三种形式都有崇高感)。

黑色幽默(又叫黑色喜剧)丧失的正是崇高感,黑色幽默人物在嘲笑他人的同时也在嘲笑自己。

黑色幽默往往用传统幽默不能涉及的事物来开玩笑,如战争、死亡、残废等等这些极其悲惨的事物。

幽默中包含着阴沉,大笑后品味出绝望。"黑色"一词在英语中具有阴沉、沮丧的含义,与"幽默"放在一起;常给人一种挖苦取乐,玩世不恭的感觉,这也是这一文学流派的最大特征。

弗里德曼认为,"黑色幽默"也即一种在思想情绪上是黑色的东西与幽默的东西的结合。它是幽默的,但是在幽默中包含着阴沉的东西;它是绝望的,但是在绝望中又令人大笑。

在《第二十二条军规》中,尤索林的战友斯诺登在机上遭灭顶之灾,人被炸飞,内脏从体内流出,,惨不忍睹。但海勒却用一种"幽默"的笔触加以描述,"尤索林再次尖叫了一声……一面沉痛地想到:这是上帝创造的,应有尽有——肝、肺、肾、肋骨、胃还有斯诺登牛饭吃的炖番茄。尤索林对炖番茄有反感,他感到一阵头晕,便转过身,用手按着火辣辣的喉咙呕吐起来。"用这种调侃式的文字来叙述血肉横飞的惨境显得既滑稽又可怕,令人有身处异化世界的惶恐之感。

与此相似的描写,有托马斯·品钦在小说《伊色弄到了一个鼻子的差事》中写那些劫后余生的士兵:"他们蹒跚的跛行可能意味着在一只腿上布满了由伤疤的结缔组织构成的锦缎和浮雕——有多少女人曾经看见这些而又躲开了——他们很想把咽喉上的疤痕像华丽而俗气的战争勋章一样谦逊地隐藏起来,他们的舌头从面颊上的一个洞口伸了出来,由于这张额外的嘴巴,他们将永远不能再讲什么悄悄话。"把伤残士兵的创伤加以无情地调笑,犹如一个轻浮无聊的恶作剧。但我们应该看到,作家的内心是相当沉痛的,他们的意图是在逗你一笑的同时,又叫你体味苦涩的滋味。

正如美国学者奥尔德曼所说的,"黑色幽默"是"把痛苦与欢乐,异想天开的事实与平静得不相称的反应,残忍与柔情并列在一起的喜剧。它要求同它认识到的绝望保持一定的距离,它似乎能以丑角的冷漠对待意外、倒退和暴行"。

二、"黑色幽默"文学的艺术特征

黑色幽默在文学观念和创作技巧、艺术手法上受到了存在主义文学和新小说派的影响,写人的处境的离奇荒诞、怪异,叙述调子却是冷漠和无动于衷,甚至是轻松滑稽的调侃和嘲弄。

1、无以复加的变形与夸张

2、滑稽讽喻手法的运用

"黑色幽默"作家擅于运用一种无可奈何的嘲讽态度来表现人与自己处境的对立,并把这种不调和的现象扭曲变形,使它显得滑稽可笑。他们看到生活存在着荒谬和可怕的东西,于是加以揭露和嘲讽,同时他们又看到这些可怕的东西具有滑稽的性质,于是在嘲讽中加以纵声大笑,而他们相信凭借了这种表面上的轻松与玩世的形式,人们高度紧张的内心或许能得到一种缓释。因此,"黑色幽默"作品所引发的笑声充满了失望与恐惧,它插科打诨式的幽默语言始终未脱悲观主义的精神实质并把人们引向绝望的深渊。

3、取消传统小说那种连贯性的叙事格局等

"黑色幽默"作品往往没有首尾相接的情节结构,时空上有明显的随意性、跳跃性,结构也显得松散。有碎片化、集锦化的特色。

有的小说倘若被抽掉几个章节,对整体来说也不会有太大的影响。作者把现实社会看成是非理性,无逻辑的一团糟;是一片喧闹,疯狂与杂乱的大凑合,荒诞乃是它最根本的属性,故他们可以随心所欲地编排各种情节。

冯纳古特常常会突发奇想,在故事的时间与空间背景上大幅度地自由迁徙。如,《第五号屠场》中毕利上天入地,一会在现实中,一会又在梦境里,他在地球与太空中的"541"行星间来来往往,站在宇宙的高度观察人间的争纷。这种"时间旅行法"显然有助于作家最大程度地摆脱故事情节本身的羁绊,达到经济而有效地表达主题的要求。毕利就寝时是一个衰老的鳏夫,醒来时已回到举行婚礼的美妙一刻。他从1955年的门进去,却从1941年的门出来。再次折返后,却发现自己在1963年。同样,《烟草经纪人》库克是一个20世纪中叶具有现代意识的人物,但他却经历了一场17世纪的生活故事。

* 如何理解黑色幽默小说的“杂糅”特征?

——黑色幽默小说的“杂糅”就是在小说中把多重文体与文类(如诗、散文、杂文、戏剧、历史、论文等等)都放在一篇小说中,有时甚至把不同的艺术形式(如绘画)拼贴在一篇小说中

如巴赛尔姆的小说《白雪公主》。白雪公主曾经在大学里学过文学,她的意念往往又与学术性的文化论题有关,小说中因此充斥了关于悲剧和诗歌的学术讨论。此外读者还能在小说中读到书信,读到毫无文学色彩的平铺直叙的公文写作,读到长达一页的王子名单,排列了三十多个王子的姓名。在第一部结束后巴赛尔姆还针对读者设计了关于小说阅读的问答题,譬如:“你喜欢目前这个故事吗?”“白雪公主是否像你记忆中的那个白雪公主?”“你认为创造新形式的歇斯底里对今天的艺术家是否是一种可行的行为?”“你是站着读书?还是躺着,坐着?”等等。这一切,使小说成为多种文体和文类的大杂烩。

三、黑色幽默代表作家作品

1、唐纳德·巴赛尔姆(1931~1989):短篇小说集《回来吧,卡利加里博士》、《不齿的习俗、怪僻的行为》、《城市生活》、《业余爱好者》,中篇小说《白雪公主》(1967);长篇小说《亡父》等。

2、托马斯·品钦(1937~):长篇小说《V》、《49年人群的呼喊》、《万有引力之虹》等。

3、小库尔特·冯尼格(1922~):长篇小说《猫的摇篮》、《五号屠宰场》(1969)、《顶刮刮的早餐》(1973)等。

4、 约翰·巴斯(1930~):《烟草经纪人》、《羊童贾尔斯》、《信札》等,论文《枯竭的文学》十分著名。

5、约瑟夫·海勒(1923~1999):长篇小说《第二十二条军规》(1961)、《出了毛病》、《像戈尔德一样好》、《上帝知道》等。

四、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

约瑟夫·海勒1923年出生于美国纽约的康尼岛,是当代美国文坛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

《第二十二条军规》是海勒的代表作,"黑色幽默"流派的奠基作。

1954年他开始写《第二十二条军规》,每周五天,每晚写三页,从不辍止,一共花了七年时间才算完稿。

《第二十二条军规》于1961年出版时影响并不大,虽然其内容与形式得到诸多文学评论家的称赞,但小说的结构布局等也受到了非议。随着越南哉争的爆发,美国国内反战情绪高涨,这部小说才引起了广泛的反响,并成了当时美国青年反战运动的精神食粮。许多读者注意到,小说除了暴露战争的荒谬、残酷以及撕下所谓的"正义、真理、自由、博爱、荣誉、爱国"等口号的伪装之外,它更触及到西方社会中许多社会问题如专制集团的无耻、贪婪、自私、愚蠢以及个人在这个社会中的境遇等。小说中那些看似荒谬的情节给读者以极大的震惊。海勒运用"黑色幽默"的写作手法给人以哭笑不得的新感受。于是,《第二十二条军规》声誉鹊起, 被西方评论界誉为"60年代最好的一部小说",已成为美国大学文科学生必读的经典作品。短短几年中售出上千万本

许多文学评论家对它喝彩不断,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他们把这部小说说成是二次大战以来最了不起的作品,甚至有人断言它是一部里程碑式的巨著。说它是一部"令人毛骨悚然的喜剧"者有之,说它是"拉伯雷式的讽刺小说"者有之,把这部小说形容为"令人振奋的","残酷而又明智健全的","令人深信不疑的"-…·佳作者也有之。总之,这部小说在西方文学评论界掷地有声,引起了广泛的兴趣和反响。

1、故事内容与人物形象。

小说以二次大战为背景,描写一支驻扎在意大利附近的皮亚诺扎岛上的美国空军部队的生活内幕,中心情节是飞行员轰炸手约翰·尤索林要求停止飞行复员回国的斗争经历。空军大队指挥官卡思卡特一次次任意提高飞行员执行任务的指标,致使飞行员们个个得了恐惧症。尤索林为逃避飞行,躲进医院装疯。

第二十二条军规规定,疯子可以停止飞行。但又规定停止飞行必须由本人提出申请,而军规的附带条件是凡能提出申请的就证明此人不疯。所以他只能继续飞行。他又寄希望于军规另一规定:飞满32次的人可不再执行任务。但在他飞满后,卡思卡特又下达了新命令。因为军规的附加条件是,停止飞行前不能违抗上级命令。他飞了70次后终于明白军规是个圈套,是场骗局,就驾机向中立国瑞典逃去。

小说自始至终都笼罩着"第二十二条军规"的阴影。尽管它没有实在的文本,但从尤索林的求生过程可知,无论人们怎样挣扎总也逃不出它的钳制。

一次尤索林在已成废墟的罗马城里,看见美国宪兵蛮横地把一些受难的女孩子赶出门外。一打听,原来是在执行军规。军规规定"他们有权利为所欲为",人们"不能阻拦他们"。作家从社会生活和切身体验中发现,无论战时战后,美国人都处在一种不可捉摸又无所不在的异已力量胁迫之下,岌岌惶惶而无可奈何。就虚构了"catch-22"这一寓言形象。定名"军规",既使它更具令人畏惧的强制性,又使它跟世界荒诞的极端—战争紧相关联。冠之以"第二十二条",则使它成为不存在的存在。而"catch"的愿意就是陷阱、圈套。小说把全部人物事件置于它的裹挟之中。由于"catch-22"含有上述种种超乎常情常理的因素,所以作品在问世之初,一度使人大感莫名其妙。但随之发生的越南战争所带来的混乱和疯狂,使读者们立即认同了小说中所揭示的那个非理性、无秩序、梦魇式的荒诞世界,从而破译了"catch-22"的内涵,引起了灵魂的震动。人们长期纠结心头而不可名状的一种感觉从中获得了顿悟:"军规"就像灭绝人性的官僚体制,也像统治世界的专制势力,更像主宰普通人命运的荒诞力量。因此,"第二十二条军规"一词 很快进入英语词典,作为"难以逾越的障碍"或"无法摆脱的困境"的代名,在西方人日常生活中被普遍沿用。

作品的人物分别属于军事官僚集团和普通军人两大部分。军事官僚集团操纵着第二十二条军规,利用它制造悖谬来维护权威,愚弄下属,主宰普通人的命运

驻扎在皮亚诺札岛上的这支美国空军是番号256中队,负责指挥这支部队的是第27空军司令官佩克姆将军和空军联队司令德里德尔将军。他们虽然肩负重任,但却热衷于相互倾轧,明争暗斗,争权夺利,而且除此之外"再也没有什么更好的事情可做了"。

佩克姆将军"是一个恶劣的家伙","在一切重大问题上他都是一个现实主义者。年龄53,皮肤红润……对别人的缺点相当敏感,而对自己的缺点则熟视无睹。他发现别人都荒谬可笑,惟独他是例外"。他常常自叹,自己惟一的缺点,就是"没有缺点"。他训诫下属时声明:"凡是法律不禁止的事大家都可以去做。而法律又没规定不许对你撒谎。"为了邀功请赏,谄媚上司,他先声夺人,灵机一动发出命令,要求所有地中海战区军营中的帐篷统统要并排搭起,帐篷的门要朝国内华盛顿纪念碑的方向,要有气派。借此他想大出风头,哗众取宠,而这道命令着实令他的对手德里德尔将军大动肝火,认为这完全是胡扯蛋。为此两人打了一场官司。但可笑的是这场官司的胜负决出,竟由司令部一个邮件管理员叫温特格林的士兵所左右,因为他不喜欢佩克姆将军的文风,故将他向上级报告的全部信件扔进了废纸篓,因此德里德尔将军得以胜诉。

这两位军队中的大人物常常为一些琐碎小事闹得不可开交,互相缠住不放,在精神上骚扰对手。有一次佩克姆将军在司令部的电话中听到一句"T·$艾略特",这句没头没脑的话着实伤了他一番脑筋去猜测它的涵义和暗示等。经过一番冥思苦想,他断定这一定是德里德尔将军捣的鬼,于是,他叫人接通了那位将军的电话,也说了一声"T·S艾略特"便挂断电话。而德里德尔将军在接到这个"晦涩难懂"电话后,"紧锁双眉,脸色阴沉沉的,看着叫人不寒而栗"。在苦苦思索之后,他认为这一定是佩克姆将军与他作对的手法。于是,他一报还一报,如法炮制又把这句话还给了佩克姆将军。在周围一片残酷的军事冲突中,军事司令官们出于私嫌互相拆台,竟然玩弄这种无耻的游戏,这充分暴露了统治集团的丑恶和官僚体制的腐朽。

军事官僚集团利用战争满足私欲,为求得个人的飞黄腾达,置他人的生命于不顾。 第256中队的中队长卡思卡特上校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也是这架官僚机器中的主要部件。他冷酷残忍,"是个有勇气的人,不管有什么轰炸任务,总是毫不犹豫地主动要求他的部下去执行"他公然宣称:'我对损失人和飞机根本无所谓。" 他36岁,"不修边幅,性格抑郁愁闷,走起路来有点蹒跚,一心想当将军。一会儿冲劲十足,一会儿又垂头丧气","这个人夜郎自大,欺软怕硬。另外,多年来还一直受到一种忧郁症的折磨"。他有时候十分自负,因为看到"有成千上万和他年纪相同,甚至比他大一点的人,都还没有爬到少校一级。但另一方面,又因为有一些和他年纪相同或比他年轻的人,已经是将军了,这又使他很痛苦,感到壮志未酬,急得直咬手指"。为了拼命爬上去,他千方百计动脑筋,甚至想通过宗教的途径,要求随军牧师协助他制造舆论,帮忙将他的照片刊登在《周末晚邮》报上来抬高自己的身价,以欺世盗名。根据他的规点,若要"取得最有效的成就",就非得做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业绩不可。而他的"大手笔"就是不断提高自己中队战士的飞行次数,"从40次一直提高到70,80,而且为了突出自己独一无二的领导才能,他甚至想到可以提高到100、300次。正是在他这种欺下媚下的作为下,中队许多士兵被吓破了胆或死于非命。而且,卡斯卡特上校不仅是一个迷恋权势的人物,他在谋私和谋财方面比起其他军官也毫不逊色。他勾结食堂管理员迈洛和他的副手柯恩中校在皮亚诺札岛的各个市场以不同的名义平价买进番茄,又以高价卖给部队食堂,再由迈洛支付一笔可观的佣金,做起了万无一失的倒手买卖。也正是在这样一帮贪官污吏的指使下,迈洛等人大搞投机生意,牟取暴利直至"引狼人室"。

在这个飞行中队中,迈洛是一个非常"杰出"的人物。他官职不大,不过是食堂里的一名管理员,但在这支空军队伍乃至欧洲的许多地方都赫赫有名,举足轻重。他凭着一张"正直无私的脸",在大队搞了一个联营机构,做无本生意。他简直就是一个天才的生意人,懂得怎样制造差价,变无形价值为有形价值。他在马耳他以七分钱一只收进鸡蛋,又以五分钱卖给部队食堂,由此引得不少人为他的买卖担心,怕他做蚀了本。而事实上这些鸡蛋是他在西西里岛以一分钱一只购进来的,运到马耳他几经倒手再卖给食堂,他不仅每只净赚三分大饱了私囊还赢得了大家的信任和敬佩。为了拓展他的业务,他以为大家赚钱为诱饵,把大队里所有的人都拖下水,共同出资,由他经营"跨国公司"。他可以随意动用部队的作战飞机当他的运输工具,长途贩运战争中奇缺的各种物资,他把飞机中用作急救的麻醉剂拿到市场中去卖,毫无畏惧地冒着被揭露的危险把石油和滚珠轴承卖给敌国。同时,他竟异想天开地要协助作战双方"保持军事均势",为此他忙得不亦乐乎,"每天早上,迈洛派遣飞机向欧洲和北非各地出发"。他拥有自己做生意用的"空中舰队",在他"事业"发展到顶峰的时期,一面帮助美军轰炸德军在奥尔维那托的一座公路桥梁,一面又跟德军订约用高射炮攻击美国飞机,保卫那座桥梁,他由此两边收费还外加6%的"小费"。根据他与德国方面的协定,由迈洛他们每击落一架美军飞机,德国再赏给他一千美元,这桩令人发指的卖国行为在迈洛等人看来只不过是普遍的生意。而最令他得意非凡的是,他不需花费一分一厘,也不出一卒一兵,就可以坐收德、美两国政府在人力、物力火拼时付给他的"劳务费"。更为嚣张的是迈洛为了履行他与德军签订的合同,他还亲自指挥美军作战飞机轰炸自己的驻地,除了飞机跑道和食堂之外,一律予以摧毁。迈洛之所以如此胆大妄为,是有其"依据"的:资本主义社会中奉为金科玉律的"私人财产,不受侵犯"被他置于一切法律与道义之上。有一回,迈洛从马达加斯加引回了四架满载着食品的德军轰炸机。当他一下飞机,得知基地要扣押德军飞行员,没收这些敌机时,他"怒火中烧,暴跳如雷",大骂宪兵与上校:"这里是俄国吗 "迈洛直着嗓子不相信地大声斥责他们。"没收"好像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似地大叫着。"请问从哪一天起美国政府的政策是要没收公民的私人财产的!真可耻!你们这伙人竞想得出这样一个混蛋主意,真可耻!"

当后来迈洛的种种卖国行为被揭露出来以后,引起了国内人民极大的愤慨并要求对他严惩。但迈洛在怒不可遏的公众面前并不惊慌,他认为只需拿出一些钱来向政府"赔偿"他所带来的生命与物质的损失,这场风波一定会平息下去。事实上正是如此,他非但无罪而且不久又想到了要"立功受勋"。小说的最后,迈洛已成了一个名利双收的大人物。因为生意上的成功,他还被欧洲一些城市的市民选为市长,所到之处,受到雷鸣般的欢呼,男女学生放假列队欢迎,到处悬挂着他的巨大肖像。

负责空军军官操练的谢司科普夫少尉是一个野心勃勃,一心渴望在战争中升官获利的人物。他又是一个操练癖,为了让他的部下在阅兵中赢得第一名,他甚至想请一位在金属商店工作的朋友把镍合金的钉子敲进每个土兵的股骨来控制他们手臂的摆动。而恰恰就是这样一个白痴似的野心家,最后青云直上,步步高升,爬上了将军、司令的宝座。

主人公尤索林是处于被主宰地位的普通军人的代表。他本是个热情,诚实,富于正义感的爱国青年。入伍初,他把战争看成张扬正义维护真理的神圣事业,空战十分勇敢,出色完成飞行轰炸任务,为此获得一枚勋章,被晋升为上尉。后来,他在军营里听到的指挥官训诫是:"除此之外,别无选择……要么你拥护我们,要么就反对你的国家";看到的是军用飞机上象征勇敢,正义,真理和爱国的标志被涂掉后刻上了迈洛的"水果土产联合公司"标志,以及写着"凡有利于联合公司就有利于国家"的油印说明书。这使他对战争大失所望,认识到替卡思卡特之流升官发财卖命是毫无意义的愚蠢行为。

从此,他变成了怕死鬼,"活下去"是他生活的唯一目的和"最高准则"。他或者以对话机出故障为名从前线突然返航,或者藏身医院装病。他相信第二十二条军规关于疯子可以停止飞行的规定,就想请丹尼卡医生帮助证明他疯了。军规规定患有精神疾病的人可以停止飞行;同时军规又规定凡要停止飞行必须写书面申请,而能写书面申请的人,说明是神志清醒,神经正常的,必须继续飞行。听了丹尼卡对军规的说明后,他只好离开医院继续飞行,硬着头皮去完成军规另一条规定,即飞满32次指标,可以不再招待任务。可是卡思卡特根据军规的附加条件不断给他增加任务,由32次到40次,到70次。他感到自己非死不可,就公然拒绝飞行要求回国。上级答应了他,但指定他必须"作为英雄送回国去",去为五角大楼进行忠于部队,献身战争的宣传。只要他接受这一条件,就可提为少校,再得一枚勋章,否则便送他上军事法庭。他一时软弱,表示同意。但转念一想,这岂不是跟卡思卡特们同流合污,哄骗飞行员弟兄去送死吗 于是放弃了这笔交易。在几个知心朋友帮助下,他驾机逃往瑞典去了。

尤索林是清醒的,他是一个向第二十二条军规"企图打开缺口的人",对军规的惶惑和抗争成了这一形象的精神支点。他的怕死心理和活命哲学既是环境逼迫的结果,又是跟环境对抗的手段。一如存在主义哲学所宣扬的,他在无法超越所面临的荒谬的世界和人生困境之时,坚持自由意志的选择,一再追求那种避开别无选择的前提的自我选择。

在官僚军事专制的统治下,我们看到,整个部队士气低落,暮气沉沉。有的士兵疯疯癫癫,有的酗酒闹事,更多的则是醉生梦死、浑浑噩噩。他们或找妓女胡混,或用大口径步枪打田鼠解闷。他们互相敌视,甚至驾驶飞机在对手的帐篷上作超低空飞行。还有的军官为报复与颊轧,首创了"忠诚宣誓"活动,逼迫士兵"转个身就得签上忠诚'誓约,甚至领饷,到军中小卖部买东西,让意太利理发师理个发等都要签上忠诚誓约"。在这种活动的钳制下,士兵们个个都变成了机器人一般。

尤索林则与众不同。他虽然也吃喝嫖赌,也替迈洛开飞机做投机生意,但这是在强烈的求生欲望支配下所选择的一种活命技巧。然而他的自我存在意识在荒谬的现实中处处碰壁,他显得十分无能为力,但又不甘放弃自由意志,于是就形成了以自我嘲弄来戏谑外部世界的行为方式。如为了不穿军装他赤身露体去参加授奖大会,为了抗拒空战伤务他半夜里支偷偷移动地图上的轰炸线,为了对官僚们进行报复他"想用开小差来难难他们"等等。

从整部小说看,尤索林显然已不是传统文学作品中的英雄形象。他是荒诞社会中一个不甘心被愚弄,被戕害的小人物,一个被现实社会扭曲了的"反英雄"。为了生存下去,为了摆脱任人侮辱,任人宰割的命运而选择了自我行动的一个存在主义的信奉者(面对疯狂世界不放弃自由选择)

2、第二十二条军规的象征性含义

——在小说中,“第二十二条军规”指一个圈套,一个陷阱。它隐喻了人类的一种悖论般的荒谬的存在处境,作为一个生存的总体隐喻它直接指向当代世界的生存现状,象征着一种有组织的混乱以及有理性的荒诞,象征了后现代社会的一种谁也看不到,但却无所不在的统治。

"第二十二条军规"的创造,看似借助了象征主义和逻辑悖论手法。但它比象征主义的"意象"更抽象,它并不凭附客观物象,只是一个没有外在具体形象的名称和概念。可它的任意性和权威性却构成了一个巨大无比的隐喻空间,天罗地网般的包容了丰富,复杂,深广的社会历史内容,从而成为处于具体事物之上并支配着具体事物的形而上的真实。军规条文内部有着一种无穷无尽的循环往复特性,置身其中任凭千回百转结果都是在问题的要害端点原处不动。但它并不是同一判断里的概念自我相关所引起的"悖论",而是通过一个判断篡改要领内涵来抵消和否定前一个判断的意义,于是形成一种不仅令人困惑而且令人窒息的悖谬。

(2)艺术特征

《第二十二条军规》所取得的巨大成功使它毫无愧色地跻身于世界名作之列。今天,"第二十二条军规"这个词的涵义已远远超出了原来小说的范围,它已成了人类难以规避,无法摆脱的被玩弄,受摧残的一种异己力量的代名词而正式进入美国的日常语言。

1、无以复加的变形与夸张

海勒通过奇思异想的漫画式夸张把讽刺对象推向荒谬的极致。如:讽刺战争机器的颠倒错乱——"人们变成了疯子,然后被授予勋章作为酬劳。"谁要保持清醒理智,谁就会成为公认的疯子,而且越辩白越会被认定为疯子;军医丹尼卡为了冒领飞行津贴,将自己的名字挂在麦克沃斯的飞机上,当麦克沃斯自杀毁机后,丹尼卡的名字也在部队的花名册上被勾掉了,虽然他活生生地在军营里工作和生活,但"证明他阵亡的材料却像虫孵一样迅速繁殖,而且无可争辩地互相证实",他到处求助和辩解,但一概无济于事,终于他"就像一个到处出现的幽灵",连自己也确信已经死了。再如:讽刺官僚机器的专横僵固——卡吉尔上校为发觉自己的无能而自豪;科恩中校创立了一条规定:"唯一允许提问的人就是那些不提问的人";谢司科普夫集法官、检察官和辩护人于一身出现在军事法庭上,给克莱文杰"由于只有判他罪才能证明他有罪"而定了罪。

2、滑稽讽喻手法的运用

如:一个已经没有人样的重伤员,伤员全身一下都用石膏和绷带裹着,双腿双臂都被吊索吊起来同躯干保持垂直,身上插着两根管子,一根输液,一根排泄,两根管子接着的上下两个瓶子反复互换,排泄的液体重又注入体内。

又如:写尤索林在罗马街头看到一个穷孩子"缺鞋少袜,头上的黑发也很需要修剪。满面愁容,显得苍白而忧伤"时,他"深表同情",以至于"恨不得一拳把他苍白忧伤,带有病容的面孔揍个稀巴烂,把他打死,免得他使人联想起就在这天晚上,意大利还有无数苍白忧伤,面带病容的孩子……"

如:尤索林评价战争唯一可取的是打死了不少人,使孩子们摆脱了父母的恶劣影响

梅杰少校学会撒谎后十分自得,因为他发现真撒谎的人比不撒谎的人"更加理智,更有抱负,更加顺遂";丹尼卡医生妒羡尤索林至少还有个"可能被打死的指望",而自叹什么指望都没有

3、取消传统小说那种连贯性的叙事格局等

小说撇开传统的叙事模式,故事不连贯,情节松散凌乱,没有中心故事或中心情节,大量情节互不关联或颠来倒去甚至支离破碎;场面转换突然,线索繁多且各自在混乱的时序中延伸、交错、重合乃至一再重复。这种写法所造成的杂乱感、朦胧感、漫无头绪感和无所适从感十分适合于表现作品的思想内容。

《第二十二条军规》并没有完整的故事内容。它只是通过这个美国空军基地中四十余个人物的言行以及他们生活中的境遇来反映,揭示这个社会的本质。整部小说由42个章节组成,几乎每个章节都侧重写一个人物。(至少还有3个重要人物未被列为专章)又以上尉投弹手尤索林的行为贯穿始终,把各个人物和各式事件中连起来,使整部小说保持了一种既松散又统一的格局。

结构布局上,小说也摈弃了传统模式, 采用全景式、画廊式的人物展示。全书42章,有37章以人物的姓名或称呼作为标题,每一章都有一个人物作为描写中心,整体上以尤索林的精神世界为轴心贯串各章,第38章起集中描写尤索林与第二十二条军规的冲突激化和对世界认识的加深,形式上有些类似戏剧艺术中的"人像展览式"。这种结构形式有利于拓展生活的反映面,将一个乱哄哄的荒诞世界展示在读者面前,同时也营建了一处人物和事件的立体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