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ta5破解版怎么卖车:寿山石印章收藏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8:48:23

寿山石印章收藏 [图片]

一、在寿山石雕1500多年的历史里,由于石雕艺人的社会地位较低,作者署名的情况很少见。历史上可查的雕刻名家的署名一般是从康熙在位时开始的,如杨玉璇、周尚均、魏开通等古代名艺人。但是到了清朝后期又不流行作品署名了。

二、民国期间,像林清卿这样出名的薄意雕刻家,要找到他真正署名的作品也不好找。因为当时的雕刻艺人都没有署名的习惯,玩家也不在意。只有寥寥几个收藏家会要求署名。收藏家们更关心的还是材质和雕艺。

三、解放后,所有的雕刻艺人都归合作社管理,寿山石雕被做为工艺品来销售,是公有的,于是更不允许雕刻艺人个人署名。只有个别的艺人偶尔会在自己创新的作品上刻上名字。

四、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后,寿山石雕才真正作为个人作品并且署名。当时台湾、海外的一些收藏家的层次提高了,不仅关注材质,还要求是名家雕刻的,于是兴起一股署名热。

         一件完美的印章作品,应该具备三个条件:首先是印材美,用印章用材的优雅可人的自然气质来实现印章先天的贵族血脉;二是印雕美,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钮饰。在继承悠久的寿山石雕工艺的基础上,或巧用俏色,掩盖石材本身某些不可避免的缺憾,或“因材施艺”,发挥石材的个性特质,创作出便于把玩的“人性化”印雕艺术;三是印文美,勿庸置疑,一件完美的印章作品,只有得到篆刻家的精美镌刻印文,才能算是有了灵魂,不再是冰冷的石头。当然,这三者的结合,必然是个艰苦卓绝的过程,因为石价高,因为资源掌握在不同的人手中,等等。可是,我们毕竟有了一个努力的方向,从这个角度而言,也算是个进步了。

 

老印章鉴别(1)

        最近看到朋友传上来一些老印章, 把我平时收集的一些资料传上来和朋友分享.

     老印章收藏其乐无穷,可以在玩中增长学识。在老瓷器、旧字画被市场首先认知以后,老印章成为新宠备受追捧。
趋利的内动力使历来的古玩市场真赝夹杂、赝多于真,鉴真识伪要凭眼力、见识和学问。


      我国印石种类很多,主要是青田、寿山、昌化,现在又有很多新品种出现。在古玩市场上商贩最看重石质,田黄、鸡血自不待言,白芙蓉、桃花冻、封门青等石章价格也颇不菲。往往石料名贵的老印价格普遍较高,而有些材质一般印文很好的老章价值反倒不高,也就是说商贩们只重经济价值而轻文化价值,甚至有些文物商店也存这种现象。

 


 

     历来名家有“劣石不刻”的习惯,但在战乱和文革等特定时期石料稀缺的情况下,篆刻家们只能使用普通章料,很多名家晚年生活拮据甚至靠鬻印为生,也没有条件选择章料,这种情况在印史上屡见不鲜。所以藏印的重点是老印的文化价值,而不是石质的贵贱特性。

 


 

      鸡血石章中有些特老的料子,表面经过氧化呈暗红甚至黑色,俗称“熟血”。这类石章通常不带钮且包浆浓厚,如果“地子”不是特别润透,也容易被误为普通石料。“藕尖白”是寿山上品,一般印人少有接触,其老印也由于包浆老道,麻损处泛灰白,商贩们以其“白不够纯,绿不够翠”低价甩卖。如慢慢摩挲,嫩绿藕白相间让人爱不释手。

 


 

还有部分滑石和粗料的印章,因其商业价值不高,市场上一般不做旧,这类老印若印文好,也有收藏价值。

 

老印章鉴别(2)
        再谈一谈印文和边款.

市场上,老印多无款,好事者常常揣摩印风,加刻边款附会在某大家名下,实为蛇足之笔,所以市场上“老印新款”的现象较为普遍。商贩们往往刀法拙劣,浅刀划款,比较容易识别,若是篆刻高手参与制赝则增加了识别难度。但是仔细观察边款字口和印石氧化程度是否一致还是可以做出确判断。若遇到无款老印,仅凭印石老也不能简单做出印文真的判断。这类印主要是书画家的自用印,故常不刻款(多是姓名字号章)。商贩们常采用未刻的老章料新刻大名家的自用印。这种情况要先看印面印泥成色,老印泥随时间的推移颜色出现变黄变浅的现象,最好用软纸把印油擦去,有些老印四周的印泥斑、印泥瘤不用硬物刮仅用软纸是擦不掉的,这倒成了有助鉴别的小细节。还有一个辅助手段,就是尽可能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洗清印面察看刀痕,新刻难显旧气。
部分老印印面残缺较重,其不规则性和当今印人追求砖瓦古风有明显区别,部分朱文老印由于印面磨损出现线条变粗或模糊不清,这些都可以增加我们对老印的感悟。
时不商贩为了说服买家也开始读书,有款的老印一到他们手上,起码会翻翻艺术家人名辞典,一经查到蛛丝马迹便漫天要价,一般收藏爱好者难以承受。但商家受学识所限,有些文人的字号、书斋印不能尽识,这也给真正的收藏爱好者留下了空间。一般来说,购买全国著名老篆刻家的作品要重点鉴伪,购买本地小名头的老篆刻家作品容易捡漏.老印章鉴别(

老印章鉴别(3)
       再看一看印钮.
      印钮随着人们的欣赏趣味和时风变化在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特点,其种类无非是人物钮、动物钮、花果钮、博古钮、平钮,再就是装饰印身的浅雕和薄意雕。可以说过去的任何款式现在都可以仿制。从鉴伪的角度强调某个时期的印钮风格意义不大,但是由于现代工艺师个人喜好和专攻不同,很多传统纽式现在确实少见。如人物钮现在多刻观音、罗汉,传统钮式还有天官等道教人物,罗汉造型也丰富得多。博古钮中的“兵书宝剑式”、平钮中的“铺锦式”现在也很少见到。我认为除了多看资料和实物,主要靠个人感悟,有些东西总结出来弄不好是帮倒忙,须知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制赝和鉴伪总在相互博弈状态中互长。好在复杂的印钮都是刻工所为,原产地的兴趣点是提升石料的价格,虽有少量仿薄意雕田黄的章料,但很少做旧。所以制赝的“老印”大部分出自商贩之手,他们批量买来集中做旧,却不俱备改变印钮风格的能力,因此遇到少见的钮式,其保真性略高。老印中有部分钮为文人自刻,寥寥数刀,虽然简单却文气雅致,这类印也具备一定的保真性。过去是石农人力采石,现在确实存在机械化盲目开采的现象,所以过去的刻工都非常惜才,很小的料子也精心制钮,可以说目前市场上除极名贵的材料外,小料子带钮多半是老印。

 

老印章鉴别(4)
      最后看一看包浆.

      特别要注意的是,由于石章的使用和把玩,其包浆绝不是脏兮兮的油污和泥渍。

      另外还要注意“火煅”是现在制赝的一种新形式。据说发明火煅原是为了防伪,石章经过高温火煅后呈石灰状态,刻好的印石便不能加刻或改刻,若强行操刀便呈颗粒状碎落,确实有防伪作用。然而适度加温,却可改变石章的颜色,最奇妙的是可能出现如“哥窑瓷”般不规则冰纹,最好的效果类似名贵石种的“经”、“格”,于是乎,火煅从防伪手段演变成工艺手段,如今又被沽利者作为制赝的招数频频使用。现在市场上出现大批以火煅的石章冒充老印,辨别的关键还是要看包浆等传承中的特征来做判断。火煅极易造成石章崩碎,印钮更易断裂。所以过去名贵的石料一般不会火煅,也无需火煅来提升价值,而且火煅的石料多是平头章的普通石料。通过老印收集和对市场的观察,可以说经火煅的传世老印一般不带印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