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槟色婚礼策划案:全国高效课堂九大“教学范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1:07:18
首 页
读者论坛
投稿信箱
过刊查询
报纸订阅
广告服务
各地首席记者
友情链接
旧版网站
中国教育博客



“范式”箴言——全国高效课堂九大“教学范式”成果暨全国首届高效课堂“课博会”新闻发布会现场答问辑录
来源:中国教师报 作者: 添加时间:2010-4-21 11:31:00
4月8日,由本报和河南省郑州市教育局联合主办的全国高效课堂九大“教学范式”成果暨全国首届高效课堂“课博会”新闻发布会在郑州举行。本报总编辑亲自发布全国高效课堂九大“教学范式”,并为各校授牌。九大校长现场回答了新华社、《人民日报》、香港《文汇报》等30余家媒体记者提问。
□ 本期对话人物:田保华 杜金山 赵丰平 崔其升 崔振喜 媒体记者
□ 对话主持:李炳亭
田保华:河南省郑州市教育局副局长
杜金山:山东省兖州一中校长
赵丰平:山东省昌乐二中校长
崔其升:山东省杜郎口中学校长
崔振喜:河南省郑州市第102中学校长
你要把学生带到哪里?怎样带到那里?如何确信已经带到了那里?
新华社记者:我们都是传统教育培养出来的,传统教育同时也培养出了许多优秀的人才。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什么要进行课改,课改对传统教育有哪些突破?意义和价值在哪?
田保华:传统课堂并不是一无是处。不管是新课堂还是旧课堂、传统课堂,只要让学生不瞌睡,不厌学,不逃学,就是好课堂。
传统课堂却有一种“道德”缺失,很容易使教学沦为单纯的知识传授,使学生产生疲惫、倦怠,长此以往,扼杀师生的生命形式,恶化师生的生命状态。
我们必须以新课程的理念,站在“道德”自觉的高度,重新审视课堂。因此,我们的课堂必须改。
怎么改?我们要把学生当成“人”,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习成为学生自己的事情。把“教室”变“学室”;把“教材”变“学材”;把“教案”变“学案”;把“教学目标”变“学习目标”;把“讲堂”变“学堂”。
每一节课,老师们要回答好三个问题。第一,你要把学生带到哪里?这就是学习目标问题。第二,你怎样把学生带到那里?这是学习策略和学习过程的问题。第三,你如何确信你已经把学生带到了那里?这是评价问题。
以学论教,少教多学,构建一个有“道德”的课堂。让“道德”课堂成为学生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让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变成学生人格健全和发展的过程,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高考改革不应该成为课程改革的必要条件或前提
《大河报》记者:在目前高考制度难改的情况下,课改有没有风险?素质教育和课改能满足升学的需求吗?怎样满足这种需求?
杜金山:高考改革和课程改革,实际上是两种教育价值追求的不同表现。课程改革,追求的是素质教育和人的发展;高考改革,追求的是考试成绩。如果我们立足于素质教育,追求的就是人,是学生;如果立足于考试,用考试来推进教育,那么追求的就是知识,是考分。所以,现在我们已经基本达成共识,高考改革,不应该成为课程改革的必要条件或前提。
当然,家长和学生升学的要求不能不予以重视。那么,如何将国家、民族、长远、重大的教育意义和学生眼前的现实升学要求结合起来?
我认为,如果我们将目标瞄准国家、民族的利益,改变教育价值追求的大方向,把总的目标瞄向人的发展,在过程中也能很好地解决学生升学的现实需要。很多名校,在追求人的发展的过程中,并没有出现所谓的成绩下降,这也是对教育人专业能力的考验。
其实高考一直在改。从最早的知识立意,到后来的能力立意,到今天的生活立意、生命立意,实际上我们的高考正在从考“工具”向“考人”的方向发展。
今天,我们真的不能再仅仅从知识、考试的角度来办教育了。如果我们真正能够从人和生命的高度来看教育,我们会发现,原来所谓的矛盾,都可以统一起来,解决好。
对教育理想和规律的追求与探索应是每个教育者应有的情怀
郑州教育电视台记者:名校也需要课改吗?课改如何解答来自社会、家长的质疑?如何解决所谓的“社会关注”对课改的阻碍和影响问题?
赵丰平:我认为,所谓“名校”,只不过是在一个或者几个方面做出些成绩,有了影响和一些知名度。但知名度不应该成为不搞教学、课堂研究的借口,更不能为“名”所累,让所谓的知名度变成课堂教学变革的绊脚石。对教育理想的追求,对教育规律的探索,应该是每一个校长、每一所学校应有的情怀。
昌乐二中作为传统强校,在课改初确实也遇到了很多来自各个方面的疑问,我们都一一做出了很好的行动解答。一方面,我们建立家校联系平台,召开家长会,随时向家长们开放校园;另一方面,我们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做好学生的工作上,学生才是学校全部工作的主体。我们尝试让小组长承担起老师助教和小组学习领袖的双重责任,在学习小组内形成互帮互助、合作探究、共同成长的学习机制,让学生真正享受到学习的快乐;更主要的,我们还重点关照后进生,老师和小组长要拿出双倍的精力帮助后进生。“弱生拔高、优生更优”,只有这样,才能令学生满意,令家长满意。
社会舆论对学校的影响重大。多年来,昌乐二中积累起了良好的社会声誉,我们主要也是做了三方面的工作。一是保证教学质量,用事实说话,用教育教学的高效益回答社会的质疑;二是加强管理,让整个改革置于学校强大的舆论氛围和强有力的控制之下,保证整个过程规范有效;三是循序渐进,遵循认知规律,从思想引领入手,以点带面,逐步推进,保证课改进程的有效性和连续性。
学生学习的敌人在于依赖,教师教学的最大悲哀在于包办
香港《文汇报》记者:崔(其升)校长作为全国课改的先行者,在课改进程中取得了很大成功,杜郎口经验的核心是什么?杜郎口的课改是否意味着对教师要求的降低?
崔其升:随着改革的深入,杜郎口中学的课改已经发展到新的阶段,由课改带来的教师价值观和工作态度的转变,以及由此显现出的管理方法,成为新时期杜郎口课改经验的核心。
从管理层面,杜郎口的改革经历了三个时期。第一是有制度的管理阶段,当时我刚接手杜郎口中学,没有常规,没有秩序,需要建立教学常规、考评、量化、奖励、惩罚等规则;第二个阶段是2002年到2008年,我用学校优秀教师的敬业、课堂的创新、在课堂研究中的成果等作为学校发展中的方向性引领,发现优秀、培养优秀、树立优秀、重写优秀,让优秀成为工作的核心支柱;第三个阶段是“人人是主人,个个做校长”的新阶段,自律、自发、自主、自强,去制度化,下一步杜郎口中学的管理将没有制度约束,完全依靠教师自我对事业、人生意义和生命价值的全新认识,将这些付诸行动,工作就是道德,表现就是品质,贡献就是人格。
新时期,杜郎口中学的课堂也不再一味地研究知识,我们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四个“思”,即思维、思考、思路、思想。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挖掘和培养自强不息、勇敢有为的健全性格。学生学习的敌人在于依赖,老师教学的最大悲哀在于包办。课堂是一个“封口工程”,当学生有疑问、困难的时候,教师千万不要急着帮助解答,要引导学生自己面对,自己攻克。老师的一句启发语、一个眼神往往能够给学生指明路子。
在这样的背景下,课堂越是生龙活虎,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要求就越高,越需要教师在课堂中策划和调节,越需要运用智慧。
课堂改革的“深处”就是师生关系
郑州电视台记者:有人说高效课堂是一种“土”的经验,对于条件好的城市学校102中学来说,如何能把“土”和“洋”相结合,形成自己的特色?
崔振喜:我想说的是,优秀的教育资源不一定能转化成优质的教育成果。如何把优秀的教育资源盘活,利用好,一直是我们102中学的课题。
在借鉴杜郎口中学课堂模式的基础上,我们利用硬件条件优势,形成了具有自主特色的交互白板环境下的高效课堂。
课堂改革的“深处”就是师生关系。课堂教学改革,一定要处理好学生和老师的关系,这两个关系也决定了课堂的价值。如果是“唯师”、“唯教”的课堂,这样的改革是不彻底的,一定要转到“唯生”和“唯学”上来。现在很多学校课改难以为继的深层次矛盾就在此。
提及“范式”或“模式”,我坚定地认为,它们是课堂改革的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目标。利用“范式”或“模式”,达到“教会学生学”的目标,从这个意义上说,102中学的课改,谈不上成功与失败,因为我们都在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