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mt哀木涕必开天赋:快乐女孩成长笔记?(15岁考上清华大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4 08:08:08
 科学养育 快乐成长(1) 许多家长认为,聪明孩子是天生的,自己的孩子天生就笨,再怎么教都不行。其实,大多数孩子生下来都差不多,差异在于家长如何启蒙。因为孩子在进幼儿园和小学之前,家长与他接触最多,最直接,可以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启蒙老师。家长是否尽责,教育方法是否正确,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
  闻名世界的德国天才卡尔·威特和美国天才威廉·詹姆斯·塞德兹,都是父亲教育的成
  果。这是两个经典的范例。
  许多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天生淘气,不如别人的孩子老实听话,不好教。其实,一般身心健康的孩子,都是淘气的。淘气并不是孩子的弱点,从某种意义上说还是优点,是与生俱来的东西,说明他精力旺盛、充沛,只要引导得好,就会健康成长,不仅身体发育好,而且智力也大大长进。
  当然,孩子有一副强壮的身体,对他后天智力的正常发育大有好处。
  我们女儿南南算得上一个大“淘气包”,有时甚至比男孩都淘,是典型的“假小子”。我们认为,她天生具有一副强壮的身体,这是她智力发展较快的保证。
  孩子都喜欢运动。顺应孩子天性,让他尽情玩耍,自由发展。每天在户外活动两小时以上,既强健了骨骼,从小练就一副好身体,又愉悦了身心,养成开朗活泼的性格。
  (1)、出生在传染病医院的早产儿
  要点:
  怀孕期间,中医号脉,西医听胎心,都说是男孩——从小有一副好身体。
  由于母乳不足,出生不久就喝牛奶,辅以蔬菜水,营养得到保证。
  四小时喂一次奶,两小时喂一次水,生活很有规律,身体发育良好。
  ◎ 艰难的孕育
  南南出生于1986年11月28日,比预产期足足提前了半个月。而且,南南出生在北京第二传染病医院,作为母亲,我是怀孕后期被查出得了肝炎而被迫住进这家医院的。但是,至于我是否真得了肝炎,至今仍是个谜。因为后来医生同意我出院后给孩子喂奶,这说明我并没得肝炎。
  1986年春天,我发现怀孕了,而上个月刚刚看过中医,吃了中药,前些天还因为牙痛吃了西药,担心对胎儿有影响,对于要不要这个孩子,我和丈夫有点犹豫。咨询了医生,说没关系,才继续妊娠。说起发现怀孕,还得多数几句。那天是周末,我和丈夫一同上街购物,正值春天,天开始热起来,从前门坐公共汽车去王府井时,我突然感觉车内憋闷,然后就晕倒了,不省人事,南南爸爸赶紧扶我下车,在车站坐了好一会儿,才缓过气来。长这么大,我从没出现过这样的情况。以前身体一直不错,也不贫血。到医院检查,才发现是怀孕所致。过了一段时间,有一天早上,我坐公共汽车出去采访,车上没座位,站了几站地,突然又晕倒了。两次晕倒,比较蹊跷。后来我才慢慢联想起来,可能是这孩子在孕育期所需养分太多,因为后来南南出生后我再没发生过这样的事。
  怀孕到五六个月时,大约是七八月份,正值夏天,中午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半边嘴歪了。在中医里这叫“受风”。可我始终没想明白,自己关着门窗睡觉,没有一丝风,如何受的风呢?没办法,病还得治。由于怀孕,不能吃药,只能到协和医院中医科针灸。记得当时挺着个大肚子,每天乘公共汽车去协和。大概扎了十几天的针,才慢慢好转,但也没有完全矫正。如果不彻底矫正过来,今后就一直是歪嘴了,南南很可能生下来就有一个歪嘴妈妈了。那可怎么见人呀!后来南南爸爸打听到一个偏方:用鳝鱼血抹脸。他马上到农贸市场去买鳝鱼回家取血,或将鳝鱼血要回家。抹了几次,还真管用,慢慢彻底矫正过来了。
  眼看着快生了。我在《人民日报》社工作,平时住在报社集体宿舍里,南南父亲当时还在海军航空兵作文官,远在丰台,两地相距三十多公里。本来我可以在单位的合同医院协和医院生,也离报社不近,而南南父亲也离得太远。为了生产后好照顾,我们决定换到南南父亲所在的部队医院海军总医院生。为此,我不得不谎称自己是外地来京的随军家属。不曾想这一谎称却出了问题。海军总医院规定,对外地来京的病人,住院前要先体检,有传染病拒收。结果一查,就查出我转氨酶奇高:高达1400多!为此,海军总医院坚决拒收“外地来的肝炎病人”。这个结果太出乎意料了!八九个月以来,我一直在协和医院做定期围产保健和检查,一直很正常。怎么到了海军总医院,就有这么严重的病了?协和医院是全国有名的医院,难道查不出我有肝炎吗?这时,离预产期只有20来天了,怎么办?我们两个来京仅一两年,在北京不仅没有亲戚,也几乎没有任何关系。最后只好托报社跑卫生的记者,联系上到了北京惟一的一家既治疗肝炎又有妇产科的医院——北京第二传染病医院(现改名叫佑安医院)。经这家医院检查,转氨酶没那么高,只有200多,也没查出其他问题,就是单项转氨酶高而已。科学养育 快乐成长(2)直到现在,我仍认为,南南在自己体内吸收了太多的营养,才使我的身体透支。从怀孕初期牙疼(以前没疼过,后来也没再疼)、两次晕倒、到中期脸歪、后期转氨酶偏高,种种非正常现象,都表明了这一点。
  入院后,医生给我听胎心,你怀的大概是男孩吧!心跳这么有力!其实我早已做过B超,知道是个女孩了。但对于经常听胎心、从胎心辨认男婴女婴的妇产科医生把南南当成男孩,
  仍然觉得不可思议。西医妇产科大夫听胎心认为南南是男孩,也许并非她没经验,有中医大夫号脉也说是男孩。还是在怀孕三四个月时,我跟别人去看一个有名的懂点气功的女中医,她一号脉就说,恭喜你怀了个男孩。当时我很高兴,因为公公婆婆想要个孙子。中医一般通过号脉判断女人是否怀孕,从脉搏律动判断怀的是男孩女孩,应该比较准。看来,南南作为一个女孩,却有着男孩的胎心和脉搏,这表明,南南天生具有强健的体魄。
  刚住进医院两天,南南就出世了。比预产期足足提早半个月。那天下大雪。
  顺便提及一下,我生南南时刚刚24岁,不算早也不算晚,是女人比较适合生孩子的年龄。这也使南南先天身体条件比较好的原因吧。
  ◎ 牛奶加蔬菜水喂养健康长大
  出生后,南南在医院的暖箱里只呆了一天,就先由她爸爸抱回家带。因为医生还没确认我的病(检查指标还没出来结果),不敢让我喂奶。由于提前半个月出生,来帮忙的奶奶还没赶到,爸爸看着这个几乎是突然降临的小不点发呆,有点不知所措。他急忙去书店买了一本育儿的书,照着书一步一步做,严格按照程序,四小时喂一次奶,两小时喂一次水。
  大约十多天以后,我获准出院,并被允许给孩子喂奶。但我奶水很少,小南南吃着吃着就睡着了。后来仍以牛奶为主。他爸爸心细,每次喂奶和水都作了详细记录:几点几分,喂的什么?喂了多少?几月下来,记了几大本。南南饮食特别有规律:到点就要喝水、喂奶。往往在喂完奶后四小时还差几分钟的时候,南南就开始哭——特别准。喂完奶和水各十分钟左右,肯定会小便——特别有规律。后来奶奶来了见到南南的这种特别有规律的情况,说,这孩子就跟个小闹钟似的,到点就闹。南南到点就有动静,我们就会相互开玩笑地说:闹钟又响了。
  掌握了南南的规律,我们觉得这孩子特别好养。把尿也容易,尿布也少洗许多。
  除喂奶外,喂水很有讲究,我们给南南喝的都是蔬菜水。南南光吃牛奶,易上火,大便不畅,常常憋得小脸通红,也很难拉出来。怎么办?给她抹过香油,喂过蜂蜜,都不见多大成效。后来有人介绍,应该喝点蔬菜水,可以帮助清热,并可增加维生素和矿物质。这对南南身体发育相当有帮助,在此,我们又要多费点笔墨了。
  当时正值严冬,又是80年代中期,商品经济还不够发达,蔬菜很少。而我们当时住在北京丰台,当时算是郊区,商业很不发达,买东西十分不便。南南父亲和奶奶不得不踏着厚厚的积雪,走路到数里外的地方买菜,当时正值隆冬,很少有新鲜蔬菜,主要是芹菜、胡萝卜等价廉物美的蔬菜。奶奶和爸爸把它们买回家,切成小块,在水里煮一煮,什么都不放就给南南喝,她还很爱喝。后来有了味觉,就需要放糖了。
  加喂蔬菜水后,南南的大便基本正常了。这样,南南的饮食一直很有规律,身体长得很好,一天天胖起来。头出奇的大,脸圆圆的。四个月后,我带着她回四川老家,让亲戚朋友大感意外。见到的人都说,四川小孩中没有这么胖的。由于她总爱张着无牙的大嘴幸福地笑,而又没几根头发(几个月时,南南的头发一直是黄黄的、软软的,比较稀松),她大姑父称她为“老干部”。大姑父以拍人物特写的方式(静等一两秒或两三秒)给“老干部”照了好几张大头特写像,但都虚掉了,因为她始终在动。
  我们觉得,南南出生后一段时间生活很有规律,使她身体发育很好,很少生病,对后来的身体发育、智力发育都有极大好处。婴儿没病,生活就很愉快,就不会成天哭丧着脸,老要大人抱着,哄着,疼着。我们印象中,南南一直很开朗,吃饱了,喝足了,睡醒了,会张开一张无牙的大嘴幸福地笑。这时,正是大人与她交流的好时机。我们就逗她玩,给她看一些彩色的、带声音的玩具,如彩色气球、响铃、一捏就响的小动物等,让她一直乐呵呵的。科学养育快乐成长(3)   她特别喜欢仰躺着,让我们抓住她的两条小腿来回动作,就像跑步一样。二三个月的孩子,每天大部分时间在睡觉,只有二三个小时是醒着的。每当她睡醒的时候,我们都会给她运动运动,她乐得不得了。我们感觉到她就是在这样的环境和气氛中慢慢长大,身心愉悦,智力发展正常。
  也许是从小让她在床上“跑步”,女儿特别爱活动,后来也就特别喜欢跑步。两个多月
大,她能趴着了,并很快就能爬着走了。八九个月就能扶着墙站起来了,甚至可以走了。不让她走,她偏喜欢走。但现在看来,孩子走得太早了并不是好事。因为南南的两条腿稍微有点弯,这是一般人用肉眼看不出来的,是南南七八岁时有人介绍去学舞蹈,专业舞蹈老师指出的——因此,她自己断送了舞蹈演员的身材。
  (2)、尽情享受幼儿时期的快乐时光
  女孩像男孩一样淘。我们没有限制她,而是尽量依着她,让她淘,淘够,玩够,玩尽兴,转椅不坐推着跑,发泄体内多余能量。
  有人可能认为,我们女儿南南是个乖巧、听话、文气的女孩儿——我们原来也希望有个这样的女儿,一个像淑女一样文文静静的女孩儿,但南南偏偏是个爱武不喜文的女孩儿,与我们的愿望南辕北辙。南南好动,坐不住,喜欢户外活动,不愿被长时间关在屋子里。可以说,她和许多孩子一样,是个淘气的孩子甚至是非常淘气的孩子,我们的一些朋友、同事见过她都说,一个女孩儿,如此淘气,真是少见。
  比如说,她从幼儿园放学不回家,在外面玩二三个小时;在报社大院里疯跑;在家里不好好呆着,要么在床上蹦,要么爬上窗台;在公园不玩电动玩具,而要爬滑溜溜的飞机,或高梯;走路不走大路,要么走路沿儿,要么走铁护栏那窄窄的一根钢条;小童车不骑,而是坐在车把上……因此,南南决不是一个老实听话的女孩子。
  南南如此淘气,可以说与我们的放任(或曰放纵)有一定关系。如果我们要求她老老实实、规规矩矩,她可能会逐渐有所收敛,但由于我们的放纵,她越来越淘。不过,我们之所以放任她淘,一方面是觉得她的淘是在被允许范围内,并没出格,也就是说,并没出现什么不可饶恕的罪过——即便有,也不过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犯的一点错误,又有什么大不了呢?另一方面,最关键的,是我们认为,孩子嘛,就得淘,就得玩。淘气是孩子的天性,抹杀孩子天性,不让他尽情玩耍,对孩子是极不人道的。这一点可能与许多家长的教育理念不同,特别是一些祖辈。但我们认为,正是这一点,造就了今天的南南,可以说,没有淘气的南南,就没有聪明的南南。
  不过,淘气的孩子在玩耍过程中,家长可以适时引导、教育,使其得到最好的启蒙教育。
  ◎ 转椅不坐推着跑,发泄体内多余能量
  南南一岁三个月大时,我们就把她送进了幼儿园。从小的“床上体操”,使南南养成了爱锻炼的习惯,她常常因为好动而被老师绑在椅子上。但是,孩子好动的天性是挡不住的。每天下午四点多钟放学,从幼儿园接出来,被压抑了一天的她,就像从笼子里放出来的小鸟,她要在幼儿园门口的游乐园玩上两三个小时。天不黑不回家,没玩够不回家。我们也就顺其自然,让她玩个够。
  游乐园里其实只有转椅、滑梯、爬高梯等。她最爱玩的是转椅,但她不爱坐,而爱转。往往是刚放学时一大帮孩子抢着坐,她和另外一些孩子就帮着推,推着推着,坐的孩子走了,推的孩子坐上去转了几圈也走了,而她还在一圈圈地推着、跑着,乐此不疲。我们后来发现,她其实是喜欢跑步,推着转椅一圈圈地跑着很有乐趣。
  跑累了,她会再玩玩滑梯、爬高梯等。滑梯没什么危险,我们只是远远地看着她就行;但爬高梯有点危险,记得当时《人民日报》社幼儿园门口的高梯是铁条制成的,是个空心的大金鱼造型,一片片的鱼鳞就是一个个的爬梯,高低错落,万一失足踩空踩滑都会摔得很惨。特别是当时还没有旅游鞋,冬天一般就穿棉鞋,鞋底是白塑料的,较滑;夏天的凉鞋也多是塑料的,底子也很滑。我们很怕她踩滑摔下来。一两岁时我们就扶着她,后来渐渐地她的平衡掌握得很好,越来越灵活,像个机灵的小猴子似的,我们只需在旁边小心翼翼地盯着她就行。她几乎没出现过什么险情。本来她也喜欢玩翘翘板,但往往找不到和她体重不相上下的孩子,因为多数孩子放学后就回家了,剩下的几个都比较大。而我们大人与她体重相差太远。渐渐地,她对翘翘板便失去了兴趣。
科学养育快乐成长(4)这样,她每天从幼儿园出来,在门口的游乐园要玩到尽兴才肯回家。
  因此,不太熟识的人一直认为南南是个活泼好动的男孩子。
  南南特别喜欢在户外玩,也很喜欢跑步。有时候,她与别的小朋友在幼儿园门口玩累了,商量着去小朋友家玩,两人疯跑着往家赶,我或她爸爸就只好和那个小朋友的家长两个大
 人在后面猛追。渐渐地,我们琢磨出来,她跑步并不是因为喜欢跑,而是因为在幼儿园关了一天,憋得慌,出来后才终于有了伸展胳膊腿儿的机会。
  我们觉得,孩子其实是需要发泄的。许多家长都说自己的孩子淘,特别是男孩子,好动,爱玩。为什么?就是因为体内的能量积聚了太多需要消耗,而这种消耗是每天需要的。如果这种消耗没有得到实现,孩子就“好动”。但许多家长并没意识到这一点,他们把孩子从幼儿园接出来就匆匆赶回家做晚饭,把孩子一人关在屋里自己玩。其实这并非明智之举。
  此外,孩子多在户外活动,除了消耗能量外,还促进身体发育,医学专家说,多运动促进胃肠功能消化吸收,促进孩子生长发育,因此可以说,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运动来促成。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发现,有的孩子玩得很快活,因而长的很健壮。可有的孩子病病歪歪的,瘦弱矮小,甚至胆小怕事,而且总是哭丧着脸,总往大人怀里钻,总要大人抱——这对大人来说也是一大负担。这样的孩子往往是在大人的怀里长大的,很少有自己的运动,特别是户外活动。这样的孩子要么胆小怕事,要么身体瘦弱。
  此外,经常运动,使孩子性格开朗,心情舒畅,自信心大大增强。
  更重要的是,经常运动,也刺激脑细胞活动,使大脑兴奋,促进思考,使思维活跃,动作协调灵敏,平衡能力好。
  有一件事可以说明南南喜欢在户外玩。南南还在上幼儿园小班的时候,姥爷姥姥来北京住了一段时间。这段时间,接送南南的任务就交给姥爷姥姥了。有一天,姥姥高高兴兴地去接她回家,到了班级门口,老师喊:南南,你姥姥来接你了!本来老师以为南南会高高兴兴地跟着姥姥回家,因为多数孩子都希望早点从幼儿园出来,回家。但南南伸出脑袋一看,是姥姥,便不再理睬,回头躺倒在长椅上耍赖。姥姥急得直喊南南,南南都不理睬。想了好多办法,说了很多好话,费了老大的劲,南南才跟姥姥回家。
  怎么会这样?南南在姥姥家呆了八个多月,跟姥姥不陌生呀!我记得,每次去接南南,她都特别高兴地马上跑出来,一边跑一边和老师、同学说再见。后来我们才知道,前几次,姥姥接她出来后,就直接带她回到家里,她要求再玩会儿,姥姥不让,因为姥姥着急回家准备全家人的晚饭。几次下来,南南知道了,妈妈来接,就能在外面玩很长时间;姥姥来接,肯定必须马上回家。因此,看到姥姥来了,假装没看见,还躲起来。
  许多家长也和南南姥姥一样,接完孩子就马上带回家,忙着做饭,把孩子需要通过玩耍发泄精力放在了一边。这样做其实是很不明智的。
  我们觉得,做晚饭固然要紧,但比起孩子的成长来,就显得次要了。年轻父母带孩子的家庭,晚饭可以简单些,或者可以一人做饭一人带孩子。我们常常就是这样。一般是我下班后直接去幼儿园接孩子,带着孩子尽情玩儿。幼儿园放学早,常常是下午四点多钟就接,我单位工作忙,往往是最后一个去接南南,但对南南来说,还有希望——只要妈妈来了,她就可以出去玩了,晚点也不要紧,妈妈会让她玩够再回家。爸爸晚些时候回家,就直接做饭。相比之下,我带女儿,只是看着不出意外而已,比较轻松;她爸爸做饭,还要辛苦些。等我们母女俩玩够了回家,差不多该吃饭了。由于女儿已在幼儿园吃过晚饭,她一般回家就看电视或看书。
  近年来,许多人问我们孩子为何聪明?我们就把这个“绝招”传给他们。真的,细想起来,我们的女儿之所以比较聪明,跟从小锻炼得好有极大关系。因此,我们觉得,孩子淘气并不是坏事,而说明身体不错,如果一个孩子病怏怏的,想让他淘他都做不到。关键要从积极的方面去引导他淘。这就好比大禹治水,堵是堵不住的,只能适得其反,还不如帮助他发泄能量。 
                        科学养育 快乐成长(5) ◎ 不愿回家的“野丫头”
  从幼儿园出来玩两三小时,有时还不能玩够,夏天的晚上,南南还要再出去玩一玩,一直到天黑。人民日报社的院子很大,当时也没什么汽车,她便在院子里疯跑。凡有高一些的地方,她总要爬上去再跳下来。当时,我们给她剃了个光头,以图凉快,加上她的这种野性,有些不太熟识的人就以为她是个男孩。这种先入为主的意识很厉害,至今还有一些不是特
  别熟悉的同事,偶尔碰上我,还会问:你儿子怎么样了?(插图1:剃成光头的南南和小男伙伴在一起,还真跟男孩差不多。左为南南。)
  当时人民日报社院子里有一个巨大的圆形花坛,里面种着一棵塔松。松树还较小,花坛边沿全部露在外面。南南喜欢爬上花坛,绕着松树一圈一圈地转。当时她才一两岁,我们怕她摔着,就在下面牵着她的手走。她在上面走或小跑,我们在下面扶着,有时她走得快了,我们跟不上,实际只起到个监视的作用。半人高、窄窄的花坛沿,大人看着都眼晕,可她在上面自得其乐,一圈圈地走或小跑。我们跟着她也走了一圈又一圈,头都转晕了。有一次,南南小姑妈和姑父从杭州来看望我们全家,南南也要求去花坛上玩,我和她小姑牵着她转了一圈又一圈。如果是其他家长,可能就不让孩子在上面转圈,因为毕竟有半人高,还比较窄,有一定危险。但我们没有阻止她,而是护着她一圈一圈地转。我们觉得,这不是将就孩子,而是顺应她好动的天性,进行体能运动。十多年过去了,现在,这棵松树已长得十分粗大,长长的枝蔓已远远伸出了花坛。至今我在报社每次看到它,就会想起南南小时候在上面转圈的情景,想到它对南南成长起到的作用。同时也很庆幸:要是南南近几年出生,就不可能在这上面转圈了。
  根据我们的初衷,南南是个女孩,应该按女孩来培养,可南南从一出生就没有一点女孩样:既不斯文,也不娇气。倒是一个完完全全的男孩性格。
  也许,我们没有刻意要管教南南,这倒成全了她,让她能够自由地、快乐地成长。可以说,南南有一个幸福快乐的童年。
  ◎ 周末爬山好快乐
  家长要尽量挤出时间,每周陪孩子到户外玩耍
  户外活动总变幻场景,让孩子老有新鲜感;
  户外活动有一定接触面,可让孩子逐渐认识世界;
  户外活动有一定“危险性”,可锻炼孩子的勇气和胆识;
  户外空气新鲜,多晒太阳,促进孩子骨骼成长;
  户外活动是任何家庭游戏所无法替代的
  不光每天从幼儿园出来后要在户外玩,每个星期天也要出去玩。当时每周只休一天,要搞卫生,整理家务,我们两个大人就轮流带她出去玩,相比之下,她爸爸买菜做饭,我带出去的时间多些。每次出去都是大半天,去的地方主要是公园。去的最多的是景山公园,因为那里有山,又不太高,正好适合两三岁、三四岁的孩子爬。南南大概从两三岁就开始爬景山,差不多每一次去,我们都要把景山的前山后山爬个遍。几乎每一条可能上山的路,我们都爬过。她不喜欢走“正道”,不喜欢走规规矩矩的大路特别是人工修建的石板路,而喜欢走小路。她最喜欢爬景山的后山,因为那里的路比较陡,有一些乱石搭成的路,她不走下面的正路,而往往要走旁边的乱石头上。我们认为也许她觉得这样的路总有变化,才有乐趣。  有一次,我带着三四岁的南南快爬到景山最高处时,突然遇到一个日本人。他手里拿着立拍得相机,嘴里叽里咕噜说了半天,我们听不懂。陪同他的翻译告诉我们,他觉得这孩子很可爱,很勇敢,这么小就能爬山,了不起,想给她照张相送给我们。当时国内立拍得相机还很少。人家是国际友人,我们不好反对,只好任由他拍。一会儿,照片就慢慢显出影像来。照片上的南南剪着短发,像个小男孩。这张照片原来一直放在镜框里,后来搬家时不知放哪里了。科学养育 快乐成长(6) ◎ 鼓励孩子玩出新花样
  孩子都淘气,这实际是一种能量发泄,是成长的需要。要鼓励他们“淘”,不要限制他们、阻止他们
  要鼓励他们异想天开,玩得“出格”,尽量让他们玩身边随处可见的实物“玩具“,少玩电动玩具
  鼓励孩子玩那些看似不太安全的玩具,这是有挑战性的,对锻炼孩子的胆识和勇气、树立自信是大有好处的
  南南好动的“野性”还表现在:上楼梯,别人是一级一级走着上,她是蹦着上,跨着上,从一次蹦(跨)一级,到两级,三级,最后到四五级。最经常的是过地下人行通道,往往都是石梯,她两脚叉开,达到最多级数,直到不能更远为止,然后一使劲,跨上去,这一跨,就是三四级楼梯,跨上了再接着跨下一个三四级,直到楼梯走完。或者蹦着上台阶,再蹦着下来,都是二三级,三四级。有时不尽兴,再反复来几遍。可以说,南南小时候走这样的通道,几乎从来没有按正常情况一级一级走过,全是以这种非正常方式“走”的。有时我们从人行过街通道的两个出口旁边通过,并不需要进去,可她抢先几步,快速跑下去,再从另一边跑上来,常常为绕了道还能赶在我们之前到达而自得。我们怎么也想不明白:大人走路是尽量走近道,可她非要绕道上下楼梯。后来我们才知道,她把这作为一种玩耍的乐趣了。我们本来很怕她磕着,但她因为平常活动得好,全身很灵巧,磕着碰着的时候并不太多。
  每次在户外,只要有可能,她都走人行道边上的那块窄窄的只够一只脚下脚的边沿,甚至要走在旁边隔离草坪的铁栅栏上——只是一根钢条而已,有的为了美化,上面有花纹,中间有高有低,很不好下脚。当然,这时,她总要让我们扶着。
  每周末出去玩,爬过山后,如果意犹未尽,还会在景山公园后面的游乐园玩一会儿。这里当时有两大类供孩子玩的玩具,一类是电动小火车、碰碰车、猴子抬轿子等电动的、要收费的项目,另一类是秋千、摇船、爬梯、软梯、脚踏转筒、翘翘板等等不收费的项目。南南不喜欢前一类,因为她觉得自己很被动,不能有所作为,她喜欢自己能够动手动脚的玩具。为了坐秋千,往往要排上十几分钟的队,她只好去玩爬梯。这里的爬梯是一个一个方格的,每个方格跨度较大,好在她长大了一些,有三四岁或四五岁了,她能爬到最高层,且一点不害怕。
  此外,红领巾公园去得也较多,那里有一些自己动手的玩具,如翘翘板、爬梯等,特别是还有两个秋千,一高一矮。南南爱玩秋千,但每次总要排很长的队,有的小孩不自觉,一玩好半天,害得一溜人排着队眼巴巴地等得眼睛冒火、着急。常常是我们替她排队,让她先去玩别的,等她玩完一圈,快轮上她时才叫她过来。
  既然在公园玩秋千这么费劲,我们就开始想别的办法。南南爸爸找出以前在部队用的背包带,把它拴在报社武警锻炼用的双杠上,就成了一个简易秋千。这样玩过几次,但毕竟不如真秋千荡得高,南南就没了兴趣。
  对于公园里其他玩具,她大多不屑一顾。小火车、抬轿子、电动转椅等,有意让她玩,她都不玩。
  大多数玩具不好玩,而好玩的玩具又轮不上,南南就自找玩耍乐趣。钻石狮子肚子,爬树,爬铁栏杆,爬双杠,或坐到高高的石墩上,甚至爬飞机等等。
  搬家后,我们常去青年湖公园,因为那里有架真飞机,可以爬上爬下。我们看着光溜溜的机身,感觉挺危险的,怕她摔下来,可她一点不害怕,每次去青年湖公园,都直奔而去,一爬多半天。许多男孩都敬而远之。如果是别的家长,几乎不会让孩子去玩,特别是一个女孩子。但我们没有阻止她。我们在一旁密切注视着她的安全。
  对于这些爬呀、跳呀、钻呀等等看起来有点危险的玩具,我们并没有阻止南南去玩,有时甚至鼓励她去。我们觉得,这其实是锻炼孩子勇气和胆识,从而培养自信心的一个很好手段。从小,我们就鼓励她去尝试新玩具,比如前面说到的爬高梯、转环、软链梯等,我们都鼓励她去尝试。报社幼儿园门口的金鱼爬梯玩具,看起来就有点悬,光溜溜的铁条组成的一个空心的大金鱼,穿着硬塑料底儿的棉鞋去爬,看起来确实不怎么安全,但我们鼓励她去爬。我们在一旁护着,让孩子有种安全感,就敢于去攀爬了。在公园里遇到转筒,也鼓励孩子去踩几下。刚开始时,南南还很小,根本抓不住转筒上的扶杠,人几乎吊了起来。但几次以后,南南并不感到有什么危险,胆子就大了起来,也从中获得了乐趣,就越来越敢玩了。还有那种飞旋的吊着转的飞架,铁链搭起的楼梯,独木摇桥等,我们都鼓励孩子去玩。在公园玩耍时,看到有矮小的桃树,树不高,树枝红红的,光溜溜的,我们就鼓励她说,你爬上去玩玩吧。南南爬树时,我们在旁边帮着她上去,一点危险也没有。                                         科学养育快乐成长(7)  这些“玩具”,要么较脏,要么不安全,如果是别的家长,可能多数都会限制孩子玩。但我们没有。我们觉得,脏就脏点,不就是多点土,多点灰吗,回家洗洗就行了;看似不安全,只要大人在旁看着或帮扶着,就可保证不会出事。
  我们的教育理念是,尽量让孩子 “放任自流”,不要太干涉她不许做这,不许做那。比如,至今有同事还记得,上我们家来时,看见孩子要么穿着鞋在床上蹦,要么爬到窗台上去
  了,从来没见过她好好地坐着过。当然,我们也管过她,比如不要穿鞋上床,但她总记不住,兴致一来,哪管什么穿鞋脱鞋,上床就蹦。不知为何,她就是没有这样的意识。爬窗台、不好好坐着的事是经常发生的,我们管不住,就任由她去了。
  有的家长看到这些玩法不安全,就不让孩子去玩,甚至吓唬他,说要摔跤,很疼。我们觉得,这实际上是限制了孩子手和脚协调能力的发展。特别是有些老人带孩子,生怕出点什么事,难向儿女交待,更是以安全为第一,不让孩子玩。因此,由他们带大的孩子,多数胆小怕事,不敢尝试新事物。不要小看了孩子的玩耍过程,其实,它也是很好的训练、教育、培养过程,运用得好,孩子今后将受用无穷;相反,以安全第一的养育理念,只能贻误孩子成长的大好时机。
  令我们没有想到的是,这些看似不太安全的玩法,使南南的平衡能力锻炼得特别好,后来她八九岁时我们准备给她买辆自行车,我带着她一块儿去报社旁边的车铺挑选,挑定后,她推着车进了报社大门就能顺溜地骑行了,我跟在后面直担心,一边追一边不停地嚷嚷:“小心!小心!”如果不是看到她确实骑得很平稳,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因为我们并没教过她呀。后来女儿说,她已骑过几次同学的自行车,早就会骑了。再后来学滑旱冰,穿上冰鞋,几乎没费多大劲就会滑了,一点不用担心会摔倒。因此,南南学滑旱冰以及水冰,都没怎么摔过跤。这使她少受了许多痛苦。
  ◎ 玩法新奇、刺激、快乐
  有些家长总担心有的玩法会损伤孩子身体,比如以孩子身体作道具的玩法。其实不然,只要操作得当,一般都很安全,孩子也非常喜欢这类新奇刺激的玩法。
  稍大一些,大概两三岁,我们给她买了辆三轮车,她骑的时候少,推的时候多,推着跑,在报社的大院里撒开了跑,甚至坐在车前面的车把上,让人看着够玄的,可她一点不害怕。我们也曾阻止过她玩这些“高难动作”,但终是禁不住,就只能密切监视她的行动,只要不出危险,就任由她去玩。
  此外,南南还有一系列“高难动作”:外出游玩、散步,她不好好走,也不让我们抱,而喜欢让我们一边一人攥着她的两只胳膊“荡秋千”。  此外,我们还自创了一些好玩的项目。很小的时候,爸爸喜欢把女儿抱起来抛向空中,再迅速接住。这个项目很刺激,有惊无险,女儿乐得哈哈笑——称为“举高高”;爸爸端着女儿的头,往上提升,女儿也觉有趣——叫做“捧贡果”;女儿最喜欢“倒提童子”:爸爸倒提着女儿的双腿,头朝下,有时还要走几步,或转几圈。南南虽然脸憋得通红,但她不仅不害怕,反而很喜欢,经常要求:“爸爸,倒提童子”。爸爸也尽量满足她的要求。有一次全家出去玩,走在路上,南南突然提出“倒提童子”,爸爸只好提起来,妈妈趁机给照了下来。
  长大一些,爸爸举不动、捧不动、也提不动她了,她就自己倒立,凡是遇到一面墙,她双手一撑,就倒立上了,一倒多半天,小脸憋得通红才下来。由于女儿有这个爱好,搬进单元住房后,我们特意在阳台上空出一块地方供女儿倒立用。女儿倒立的爱好一直沿袭到十三四岁,上少儿班之后两三年。至今我们也不明白,“倒提童子”、倒立到底有什么乐趣?是不是因为看到的都是与真实世界不同的倒着的景物而有意思?后来我们从一些报刊的医学文章中了解到,倒立能使血液流往头部,对锻炼头脑有一定好处。 
                    科学养育 快乐成长(8)
爸爸因势利导,给她讲,清华是国内最好的大学,你长大了要争取来这里上学,但能上这个大学的都是当地数一数二的好学生,因此,你必须从现在起就要好好学习,首先要成为班里、学校里的拔尖学生。南南是个好强的孩子,渐渐地,在她的心里,就逐渐埋下了要上这所大学的愿望。至少,这激励她要努力当个好学生。
  南南在清华也照了不少照片。小小的南南,在清华的二校门外留的一张照片,很值得玩味。(图32:南南第一次去清华,当时大概只有5岁。这张照片值得多说两句:2000年11月28日,在南南14岁生日这天,我们把它作为生日礼物送给南南。我们在这张照片后面写上这样一段文字:“南南:很小的时候,你就有一个梦想:长大了上清华!大家都知道,全国的优秀青年都想上清华,因此,这对你是个极大的挑战。我们把这张照片送给你,既是给你鼓励,同时也想说明,考不上清华也不要紧,只要尽到自己的努力了,上哪所大学都可以。爸爸、妈妈。”当时,再过半年,南南就该考大学了,因此,我们是有意选择这张照片鼓励她。
  说到为什么要送这张照片,还有段小插曲。由于少儿班孩子十四五岁就从中学毕业,将要考大学,老师就将14岁生日作为全班的成人仪式,要求每个家长送孩子一份值得纪念的礼物。什么是“值得纪念的礼物”?我们绞尽脑汁,想过送各种各样的东西,都觉得不合适,才想出送这张照片,因为南南经常拿出这张照片来看,经常以此激励自己。
  ※三岁半去大连,差点丢了
  我当记者,出差机会较多。如果是寒暑假,只要有可能,我都尽量带着女儿去。南南跟着我去过的地方,能够记得起来的,有北戴河、大连、青岛、海拉尔、上海、杭州、昆明、兖州、泰山、曲阜、烟台、成都、重庆、三峡、宜昌、郑州、西安、延安等,可以说,东南西北都去过了。
  印象最深的是那年去大连,南南差点丢了。1990年,南南随我参加大连服装节,当时南南只有三岁多。我带着她去逛大连最繁华的号称大连王府井的那条街。那天是周末,人格外的多,就像赶庙会似的。一开始,我手牵着南南,后来人越来越多,逆行的也多,牵着走很不顺畅。南南主动提出不要妈妈牵,要自己走。我不同意,这么小的人儿,万一被挤着、踩着可不是闹着玩儿的。但南南可能是觉得要躲避迎面而来的人很不舒服,坚决要求自己走。她说,我就紧紧跟在您后面,没关系的。没办法,我只好同意了。这样,母女俩一前一后走着。
  走了不到10步,我回头一看,女儿好好地跟在后面,只差几步远。再走几步,我再回头:女儿不见了!这么快!她自己独自才走了十几步呀!我只好原地不动,四处张望,并大声喊着女儿的名字,但就是不见女儿的踪影。我想,女儿会不会想和我捉迷藏,躲进哪家商店去了?我一边焦急地等着,一边四处张望,又不敢走远,过了十几分钟,还是不见女儿出来。这下,我觉得事情不妙:女儿丢了!我赶紧到附近街两边的商店和商场一家家地去找,但压根儿就没有女儿的踪影。在大的商场,我向商场负责人说明情况,借用他们的高音喇叭和广播,一遍遍地广播找人,但还是没有任何线索。这下,我有一种不祥的预感:女儿会不会被人贩子拐走了?要这样,我一点办法也没有了。
  商场的人和路人纷纷给我出主意,让我到附近的派出所去看看,没准孩子已经被人拣到送到那里了。对呀,怎么没想到这一点?我按照人们的指点,马上赶到附近派出所,一打听,还是没有女儿的消息。这下,我更急了,要是把女儿丢在这外地,怎么办呀!今后怎么找啊!我越想越着急。派出所的领导让我不要着急,说大连至今还没听说过有丢孩子的。我没有这么乐观,因为听说许多地方都有人贩子拐卖孩子,但我当然希望他们说的大连不丢孩子是真的。他们让我再出去找找,他们也帮着找,见到孩子就把她带到派出所来。
  我只好又出去找,睁大了眼睛,在那条商业街来回又找了两遍,还是没有。我彻底绝望了!最近抱着一线希望回到派出所,希望他们今后留意孩子的线索。没想到,当我再次来到派出所时,却见女儿在那里高高兴兴地玩着。这下,我气不打一处来,上去就给了女儿一耳光。女儿一下就哭了。派出所领导劝我说,女儿找到了应该高兴才是,干吗打她呀。我一想,是呀,应该高兴呀,女儿终于找到了!这时,母女俩紧紧抱在一起。我一边亲着女儿,嘴里一边喃喃地说:你急死我了,你去哪儿了?你要不见了,我怎么能一人回北京呀! 
                         科学养育 快乐成长(9)定下神来,我问派出所领导,是如何找到女儿的。他们说看见她一人在那哭着找妈妈,我们想一定是你丢的那孩子,就带回来了。再问女儿去哪了?她说我没去哪呀,一直跟着你走,走着走着就不见了。
  ※四岁半,在海船上独自看海
  还有一次,南南也差点丢了。那年南南和我们爬泰山下来,我要上班先回京了,南南跟着姥爷姥姥继续去烟台和大连玩。从烟台到大连的轮船上,南南一眨眼功夫就不见了,急得二老满船找。他们是傍晚上的船,刚上船,南南就对二老说,要去看大海。二老说天快黑了,看不见什么,明天再看吧。他们让她在船舱里呆着,就分头去上厕所、打水等,回来一看,外孙女不见了!这么大一艘船,什么人都有,够杂够乱的,该不会出什么事吧?他们立刻开始寻找,一个船舱、一个船舱,一个包间、一个包间地找,但都没找到。二老急了,船上还能把孩子给丢了?最后在船舷边找到她。原来,好动的她坐不住,自个儿看大海去了。至今都不明白的是,她到底看到什么了?
  去杭州,在西湖边,把一身崭新的衣服染上了油漆。1995年夏天,南南随我去上海参加毕业十周年聚会,然后转道杭州去南南姑妈家玩。一天晚饭后,大家相约去西湖边,南南和表妹蕾蕾及邻居的几个孩子高兴得不行,大家一同前往。我给南南穿上了刚买的一套夏装。到了西湖边的白堤,孩子们不知在玩什么游戏,可能是捉迷藏,南南也很投入,藏到了一块大石碑后面。一会儿,等大人们过来,一看,南南背后红红的一片,衣服和裤子全染上了。仔细一看,是油漆。原来,南南藏身之处是“平湖秋月”石碑,刚刚刷过油漆。可其他几个孩子都没沾上,还是南南太投入,没注意周围情况。这身新衣服就穿过这一回,就没法再穿了。
  ※五龄童登泰山而小天下
  南南酷爱运动,使她练就了一副强健的体魄。4岁半时,她就独自爬上了泰山。说起来,可能很多人都不会相信,当时我们也没想到。
  1991年7月,我和我父母带着南南爬泰山。当时泰山上还没有缆车,但有汽车可坐到半山腰,大概是中天门吧?但我们没有坐,而是从在城里所住的宾馆出发开始爬山的。那天早上六点左右,天刚亮,老少三代趁着晨曦就开始了行动。当时的计划也没有要爬上顶,而是爬到哪里爬不动了就下山。没想到,天生爱爬山的南南越爬越来劲,越爬越有兴致,一路上总是走在前面。有几次休息,她都坐不住,不停催促大家快走。结果到中午时分,我们终于爬上了山顶。而南南,则是第一个冲上顶的,至今她还为此很感骄傲。以4岁半的小小年纪,爬了六个小时的山,居然能坚持下来,真是不得了!当然,这中间,有我们的激励。后面还将详述。
  然而,她毕竟才4岁多,经不起这么大的运动量。下山时,她就喊累了,走不动了,要大人背或抱。我们也没一味顺从她,毕竟我们也累了。怎么办?当时泰山上沿着山路有一溜电线杆子,两杆之间大约相距50或100米,于是,我们和她商量:她自己走一个电线杆子,我们三个大人轮流背或抱她一个电线杆子,行不行?她答应了。我们便照此办理。有时一边走一边说话,分散了她的注意力,她已走了两三个电线杆子,才想起来该抱了。这样,我们终于回到了中天门,坐上了汽车回到宾馆。
  南南能完全自己爬上泰山,确乎超出我们的预料。虽然她平时爱爬山,但也就是景山、香山等小山,像泰山这样高的山、这样远的路程,当时确实不敢想象她能自己爬上去。我们当时想,这孩子长大了没准儿是块登山的料,当个女登山运动员也不错嘛。后来,进入清华后,南南果然参加了学校的登山协会。此是后话。
  ◎ 养成良好习惯
  这也是树立父母权威,培养孩子守信的需要
  我们带女儿出去玩,总是先讲好条件,并严格照办,既树立了父母的权威,又培养了孩子守信誉。
  上幼儿园时,没有作业,每周末事先商量好去哪里,玩多长时间,带多少吃的喝的,完了就回家。其实主要是带几块糖果,不能多带,吃完就回家。上小学后,又增加一个条件,要先写完作业,在没有任何包袱的情况下外出游玩。
                         科学养育 快乐成长(10)说来奇怪,每次女儿跟着我出去,都要玩大半天,早上出去,要到中午晚些时候才能回来,有时甚至带上干粮,或上餐馆简单吃午饭;但要是跟爸爸出去,常常一两个小时就回来了。原来,爸爸带女儿出去时,常常带上几块糖或巧克力,说好吃完这几块糖就回家。爸爸没多少耐心,过不多会儿,就问女儿要不要吃糖,女儿当然说要吃。一般说来,吃一块是止不住院的,吃了一块当然就想吃第二块,这样,几块糖果很快就吃完了,吃完就该回家了。
  总结一下以上所述南南在户外玩耍的情况,我们觉得这可算得上是我们养育孩子比较成功而且值得骄傲的一个办法。因为,许多家长做不到这一点,做不到让孩子充分玩耍,做不到抽出足够时间陪孩子外出游玩。有个朋友看了这本书初稿后对我们说,每周末陪孩子出去玩大半天,真太难做到了。我们觉得很奇怪,当时我们每周只休一天,尚能抽出大半天带孩子出去玩,现在一周休两天,难道还抽不出半天吗?其实我们觉得,关键是大人愿不愿意为孩子作出牺牲。有的知识分子家长认为,有这两天时间,可以在家看书,写书,写文章,外出太浪费时间了,孩子就让他在家呆着吧,只要不影响大人就行。而有的家长可能在周末约人打牌、摸麻将、聚会、聊天、逛街购物,完全以大人的需要为中心,而把孩子的成长需要放在次要位置。
  我们觉得,不管多忙,家长在周末都应该陪孩子外出游玩。这也是弥补平时对孩子疏于亲近的一个机会,也是家长义不容辞的责任。不要认为孩子生下来,交给老人或保姆就万事大吉,或者认为,只要孩子有吃有喝,没病没灾就行。否则,等孩子上了中小学,学习成绩上不去时,再来着急就再也弥补不了啦,因为错过了孩子智力发育最佳的时间段。
  许多家长往往从安全角度考虑,不让孩子外出玩耍,特别是不让孩子玩一些看起来有点危险的玩具。其实,正是这样一些玩具,才有助于孩子的身心发育。我们专门将这些写得这么详细,就是意图告诉读者,孩子玩耍也是一种启蒙,而且是一种很好的启蒙。总结南南养育成功的经验,这可算是第一条,也是必不可少的一条。我们经常想,如果南南小时候玩的不好,她很可能不是今天这个样子。
  我们每天让南南在户外玩耍两三个小时,每周末带她到公园等远一些的地方玩大半天,其实暗合了后来南南所上的北京八中少儿班的“自然体育课”的教学方式。少儿班学生几乎每天有一节体育课,每周六上午有一节自然体育课,就是到外面去玩,走路、跑步、爬山、划船、游泳、滑冰、骑车、爬长城,等等,后面还将专门详述,见第四章《少儿班的素质教育》。
  ◎ 动静结合 拼图剪画
  除了外出玩耍,我们也给孩子买了许多动手动脑的玩具,如积木、拼图、拼插玩具等,培养孩子静下心来专心做一件事情
  许多家长特别害怕给孩子用剪刀,怕刀尖刺伤孩子,怕刀刃划伤孩子。其实,只要处置得当,小剪刀还是可以很安全的。用剪刀学剪画,可锻炼孩子的耐心,专注精神,手与脑的协调运转能力,使孩子手巧心灵,胆大心细,可以说,好处多多
  南南并非只喜欢运动,其实,该静的时候南南也能静下来,看电视时专心看电视,看书时安心看书,心无旁骛。我们觉得,这是因为她通过运动,心理上得到极大满足。
  除了外出玩耍,我们也给她买了不少玩具,大多是动手动脑的,基本没有电动的,因为她不喜欢。记得她两个姑妈、姑父和爷爷来京时,都给她带来过一些电动玩具,如会摇头的大熊猫、遥控汽车、会眨眼睛的塑料娃娃等,我们也曾给她买过一些能转、能响的玩具,但她玩两天就没兴趣了。相反,我们给她买的积木、拼插玩具、拼图等,她很喜欢,回家后经常玩。后来我们就主要买这样一些玩具,这样的玩具也便宜。随着年龄的增长,积木、拼插拼图玩具越来越复杂,特别是拼图,从四张到六张到十几张,甚至几十张,有的非常复杂,大人没有耐心,拼不出来的,她能很快拼出来。她能很专心地坐半天耐心地拼,而且拼得很快很好。这样的一些玩具,渐渐锻炼了她判断、分析、归纳、推理的能力,有时还可创造,如拼插玩具。                          科学养育快乐成长(11)   与外出游玩一样,南南不喜欢玩电动玩具,又使我们省了不少钱。相比之下,电动玩具比这些拼插玩具贵许多。但对南南来说,没什么用。而省钱的玩具,则锻炼了她的手和脑。又是两全齐美。
  此外,这里值得提一下剪图。据说,小孩常用剪刀有利于锻炼手的协调能力,也就有利于锻炼大脑。南南两三岁时,爷爷从四川给她寄来了一本剪画的书,上面画着各种各样好玩的动物卡通形象,比较疏朗。这是专供孩子剪下来的。不要担心孩子用剪刀有危险。我们给她买了一把圆角的小剪刀,让她在画上剪。一开始,她根本不会用剪刀,剪得一塌糊涂。的确,这么小的孩子哪会用剪刀呀!我们鼓励她不要着急,慢慢来。慢慢地,她会用剪刀了,剪得也越来越准确了。算下来,南南剪了好几大本剪图的书。
  我们觉得,常用剪刀,使孩子养成精细的习惯,也培养了她的专注精神。因为,要剪好一条线,必须全神贯注,必须全情投入,不能马马虎虎。这也使她能坐得住,避免心浮气躁。
  人们常说:心灵手巧。反过来,手巧也会促进心灵,锻炼脑子。现在,书店可买到许多种剪图的书,比我们当时强多了。
发挥亲情优势,避免隔代教养(1) 一些孩子的父母由于工作忙,孩子生下来后就全权交给远在外地的爷爷奶奶或姥爷姥姥养育,即使在同一个城市,最多一周去看一两次。这样对孩子非常不好。

  祖辈对孙辈往往格外疼爱而娇宠之,久而久之养成许多不好习惯

  祖辈总体来说知识陈旧或根本没有文化,对孙辈的启蒙十分不利




  父要母尽量经常与孩子沟通,每天最好两小时以上。这是与孩子亲情沟通的最佳时机,也是给孩子启蒙的良机。

  (1)、养不教父之过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启蒙老师。如果条件许可,孩子上幼儿园最好不要上全托,也不要全权交给老人或小保姆抚养

  父母作为孩子的监护人,并非只管他(她)有吃有喝就行,更主要的是要负起教育的责任。而这个教育并非喝斥、打骂,而应该与他沟通。有的父母把自己的父母接过来帮忙照管孩子,或请保姆帮忙,虽然省了自己许多事,但对孩子的教育并没有太大好处。根据我们的经验,从南南成长的过程来看,孩子还是自己带容易教育好。

  首先,如果是老一辈或保姆带,对孩子的启蒙没有多大好处,除非老人或保姆有很高知识水平。而老人往往知识陈旧,保姆通常不会尽心,而且多数保姆知识水平不高。其次,老人对孙辈往往溺爱有加,怕孩子累了,心疼了,因此有时甚至起到相反的作用。生活中,我们见过这样的例子:父母想教儿女学点东西,而老人往往说,小乖乖累了,该休息了,明天再学吧。别把眼睛看坏了。还反过来责怪儿女不心疼孙子。或者一会儿问他冷不冷(热不热),一会儿问他渴不渴(饿不饿),一会儿又让吃水果,让孩子不能集中注意力。

  一般说来,老人对孩子照顾多,教育少。“隔代亲”使老人对孙辈疼爱有加,百依百顺,溺爱现象非常普遍。在生活上给孩子包办代替,每天给他们穿、脱衣服,系鞋带,做好了饭还要喂到嘴里,上了学还得帮着削铅笔、整理书包甚至背书包等。如果某一天孩子上学忘了带某样东西,老人不是提醒孩子下次记着带上,而是埋怨自己老糊涂,忘了帮孩子检查。在这种呵护下长大的孩子,往往依赖性很强,离开了大人,什么都不敢做主。

  而且,老人常由于疼爱孩子而过于保护孩子,甚至限制孩子的活动,不让孩子多出门。这样的孩子从小缺少和同伴的交往,终日在家中圈着,长大后容易性格胆小,懦弱、羞涩、孤僻,甚至出现人际交往恐惧症。

  这里举个例子。南南小的时候,我们带她去户外玩耍。看到邻居有个和南南差不多大的男孩,由奶奶带着,一不留神,自己往前跑时摔了一跤,奶奶跟在后面步履蹒跚,紧着追上去,嘴里不住地说:“宝贝儿,让你别跑你非要跑,这不又摔了!来,奶奶抱,再别乱跑了!痛不痛啊?”而我们南南,前面说到,她成天在外面疯跑,我们只是在旁边看着,别让汽车等撞了,主要是安全监管,并不管她什么事。她也老摔跤,我们及时鼓励她:没关系,自己爬起来,不疼。有时,我们看到她可能摔得很重,就心疼地问:“疼不疼?”,她都说不疼,爬起来该玩什么接着玩。也就是说,没有一点娇气。

  跟着老人长大的孩子就是胆小。南南小学时有个男同学,一直跟着奶奶长大。每天上下学都是奶奶接送。奶奶还是小脚老太。有几次我们碰上她跟在孙子后面着急地跑,气喘吁吁地直嚷嚷:慢点,小心别摔着了!当时那孩子已七八岁,有一次与南南她们在住家附近的小公园一起玩时,因为要过一个几块大石头搭起的小桥,几个女孩都跳跳蹦蹦过去了,可这胖呼呼的小男孩却吓得不敢过。最后只好爬着过去。这事让南南回家讲得直好笑,并一直成为我们家的笑话。我们至今每次经过那个小桥,都会想起那个可怜的小男孩。

  同样也是因为太疼爱孩子的缘故,老人特别看不得孩子受一点点伤害和委屈。有的孩子走路时常摔跤,或磕着碰着,本来这都是很正常的。但老人往往将之归因于地不平,或路上的东西如桌子椅子挡了孩子的道,使孩子从小产生一种错误的“外归因论”,缺乏抗挫折能力,长大后如果遇到困难和失败,都会归因于外界环境,缺乏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发挥亲情优势,避免隔代教养(2) 有的老人对孩子特别护短。有的男孩子在学校喜欢和别的孩子打架,或者抢别的小朋友的玩具等,老人不仅不教育自己的孙子,甚至夸奖自己的孙子“有出息”,将来在社会上不被人欺负,不吃亏。这样下去,孩子长大后就可能形成反社会的人格。

  依赖老人和保姆带孩子,还会使父母养成惰性,不真正动心思教育孩子,时间长了,与孩子缺乏沟通,对话都困难,更谈不上教育了。由老人带大的孩子,往往与父母处不好关系


  ,或者说没有父母和儿女间的那种亲情。我认识一个朋友,她的孩子虽然成绩一直不错,也考上北大了,但由于是从小跟着姥姥长大的,现在跟父母一直比较别扭,说话做事总是生分。而且现在偶尔回家,与父母一遇到矛盾,就马上打电话到姥姥那儿“告状”,获得同情。这位朋友说,这也是他们的教训,他们当时因为工作忙,本来不想要孩子,但姥姥承诺只要生了就管带。因此,孩子一生下来,就放在姥姥家,虽然同在北京,但他们每周顶多过去看两次,基本不管她的教育。姥姥一门心思养育这个外孙女,虽然养得不错,但孩子与父母没有感情。

  因此,不论祖父母多么费心、尽心地带孩子,都不能完全取代父母的责任。教养孩子父母责无旁贷。有些父母为了省事,索性把孩子送回老家,等到孩子长大点再接回来,结果发现孩子处处不适应,由于长期依恋祖父母,而对父母反而没有感情。

  心理学家告诫年轻父母,千万不要长期把孩子完全托付给祖辈,因为孩子出生后的头两三年是和父母建立依附关系最关键的时候,也是孩子启蒙的最佳时段。否则,孩子长大后,一方面和父母没有感情,另一方面早已错过了最佳的启蒙教育时间。

  忙于工作的父母可以白天把孩子教给祖辈照看,但晚上、周末和节假日一定要抽出时间与孩子相处。每天如果有两小时以上跟孩子在一起,对培养亲子关系、进行启蒙教育,都是有相当的好处的。

  父母天天和孩子生活在一起,才能了解孩子成长的每个阶段需要配合什么样的教育。有的父母虽然也天天与孩子生活在一起,但由于工作忙,往往很晚才回家,根本顾不上孩子,每天顶多逗孩子玩一会儿,这样起不到教育的作用。有的只能每晚看看熟睡的孩子,这与孩子不在身边也差不多。

  其实,我们当时也没真正意识到这一点。南南出生半年后,我的产假到期了,该上班了。以我们当时的条件,只有一间筒子楼里的住房,根本不具备请保姆的条件。因此我们决定把南南放在四川姥爷姥姥家,由保姆带,姥爷姥姥辅助。本来我们准备把南南放在姥爷姥姥家较长一些时间的,后来由于保姆找到了工作离开了,当时也难以找到合适的保姆,而姥爷姥姥尚未退休,我们就只有克服困难接回北京来了。回到北京,我们只好把她送进了幼儿园,每天接送。

  南南从1岁三个月开始上幼儿园,当时觉得天天接送很麻烦,我一直盼望着满三岁后能够送全托。后来了解到全托的孩子早早睡觉,谈不上什么教育,加上三岁时南南已经开始认字(后文详述),因此我们又舍不得送全托了,特别是南南爸爸不舍得。爸爸也对教南南认字有了浓厚兴趣。他觉得看到女儿一天天成长特别高兴。因此,南南没上过全托。除了从半岁至一岁两个多月由姥爷、姥姥和保姆带了8个月外,之后一直跟我们生活在一起。即使是那8个月,我也回去看过两次。

  随着孩子一天天成长,与我们的交流越来越多,加上我们看到、听到一些由老人和保姆带孩子的一些现象,我们才觉得,当初我们不得已把南南接回来自己带,虽然艰苦些,但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希望年轻的父母,能够早有准备,有了条件再要孩子;宁可晚一些,宁肯自己吃点苦,也要自己亲自带孩子。古人说的好:养不教,父之过。现在看来,的确精辟。早期的养育,可能会花去父母一些时间和精力,但比起后期花大钱择校、补课、学其他课程来,可以说是利大于弊,而且是百十倍的关系。因为,孩子的启蒙教育时间就那么关键的前几年,是不可逆的,错过了,就再也补不回来了。

  (2)、公共汽车上的游戏
                      发挥亲情优势,避免隔代教养(3)沟通的过程实际是教育、培养孩子的过程。这个过程十分重要,万万不可忽视

  我们把女儿从幼儿园接回家,一路上就跟她聊天,问她班里都有些什么事,也顺便训练了她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每周日出去玩,可能是大人和孩子交流最多的时候。当时孩子小,我们总是看到什么教她什么,告诉她我们知道的一切。




  每周末外出上公园,在半小时至一小时的公共汽车上,也成了我们和女儿交流的很好机会。出去玩时,车上往往有座位,而且孩子正在兴头上;而回来时,往往得站着,而且孩子也玩累了,站着就没有兴致。有段时间,坐在车上,她特别喜欢和大人对拍手掌,一边拍一边数数。这个游戏不仅锻炼孩子的数数能力,也训练了手与脑的协调配合能力。我们往往越往后越会糊涂,常常弄错,但她接得很好。我们觉得在公共场合制造噪音不文明,不鼓励她在车上玩。但她实在闲不住,又让我们和她接词,就是随便说一个字或词或成语,两人轮番往下接,接到哪算哪。如生活—活动—动作—作为—为民—民众—众多—多少—少量—量词—词汇—汇集—集合—合作……这个游戏可训练孩子语词的丰富,孩子爱玩,说明她已掌握了大量的词汇量。但我们仍然认为不宜在公共场合玩,可她喜欢,总觉得在车上闲呆着不是回事。我们只好小声地往下接。这个游戏也延续了很长一段时间,差不多每次坐公共汽车都要玩。

  长大一些,她看了一些书后,对书中的一些事情感兴趣,便开始主动问我们许多问题。比如走在路上,她会突然问我们,为什么人们把路叫成“马路”,怎么没见到马倒是老见着车?我们只好调动自己的一切知识,把“马路”的由来和历史变迁以及发展方向,用浅显通俗的语言讲给她听。这样的问题很多,我们都是尽量解答,显得很有耐心,并不嫌她烦。

  有一段时间,她老看历史故事,并受到电视里播放的清宫戏的影响,对其中的公主特别感兴趣,画画专门画公主,和同学玩耍也主要扮演公主。那段时间,她问了不少有关皇室的问题。我们觉得,她小小年纪,似乎已成了一个老古董,问的都是怪怪的问题、很久远的年代发生的事情。但我们没有觉得这孩子这样不正常,打击她,取笑她,而是结合电视剧,尽可能将那段历史告诉她。其实,我们知道,很多电视剧的故事都是瞎编的,但由于其通俗易懂,从客观上讲,从某种意义上,倒也起到了历史启蒙作用。爸爸对历史比较有研究,尽量将当时真实的历史告诉她,把她所能够理解的部分讲给她听,特别是清宫十大疑案,都像讲故事一样讲给她听。这样,也拓宽了她的知识面。她当时很感兴趣,说以后要研究历史,特别是清朝历史。

  现在的孩子,条件比南南当时又好了许多,从各种媒体上包括网络上接触到的东西更多,这就要求父母尽可能地、耐心地为孩子解答一切问题,随时随地遇到问题,都要不厌其烦地向孩子解答。如果当时不知道,也要告诉他,回家后查资料或书籍,知道后告诉他,或者和他一起查书,培养孩子看书和探究知识的兴趣及乐趣。

  (3)、投其所好

  对孩子要多鼓励、少训斥,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这就是今天许多教育学家提倡的“赏识教育”,这比让孩子感到自卑强上千万倍

  时下,许多教育专家都提倡赏识教育,我们过去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但现在想来,对于南南的教育,如果说还比较成功的话,“赏识教育”的确起到了作用。可以说,对孩子多鼓励、少训斥,是培养孩子自信心的良方。有了自信心,孩子学什么都有兴趣了。

  前面讲到教南南认字,每认识一个字,我们都及时鼓励: “对了”,或发自内心地说:“真棒!”这时,她就会非常高兴,充满了自信,特别有兴趣地主动要求认下一个。这样就形成了良性循环,越学越有兴趣,字越认越多,知识越来越丰富。相反,有的孩子可能没有兴趣学习,大人就强迫他学,学不好,大人就打骂、训斥,结果适得其反,孩子越来越讨厌学习。家长越要他学,他越不愿学,有时甚至是故意不好好学,故意气大人,给点颜色看,有时明明会了,故意说不会。
                    发挥亲情优势,避免隔代教养(4)其实,我们一开始也并没意识到鼓励和赏识对女儿这么有效,而是在教女儿的过程中慢慢体会出来的,然后屡试不爽。我们是从惊异于女儿的聪明而开始赏识她的。当她会认字的时候,我们的确是从心里由衷地赞叹她:“真行,真聪明!”她听了自然特别高兴,有一种成就感,也就有了表现欲,希望再露一手。

  从心理学上讲,任何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赞扬,也就是说,人人都喜欢听好话而不喜欢


  听批评。小孩尤其如此。当他来到这个世界,对一切都那么陌生,如果稍微有了点了解,他肯定特别得意。这时,大人就要“投其所好”,顺着他的兴趣发展下去。特别在他兴致正浓时,教他认字或讲一些道理,学一些东西,肯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上文提到南南4岁半自己爬上泰山,实际上大人的鼓励起了很大作用。我们时不时地说,南南真行,能爬这么高,她就越加来劲。如果我们怜惜她小,不时劝她说,爬得动吗?要不我们抱你?这下,她自己就会真的认为自己不行,意志就会渐渐崩溃,就真的爬不上去了。

  南南还小的时候,也经常摔跟头,我们不是可怜她,让她别再跑了,而是鼓励她说:南南摔了都没哭,真勇敢!这时,她也就不好意思哭了。有时候,泪水已包在眼睛里,但就是强咽着不敢流出来。时间一长,她也就习以为常。有时再摔跟头,我们看到皮都破了,还渗出了血,很是心疼,问她疼不疼,她说不疼。

  (4)、天天都上幼儿园

  培养孩子天天上学的良好习惯,不要让他因为生病等原因赖在家里。许多孩子生了病就在家里养着,这造成了他们对家庭、家长的依赖。只要不是生了要命的大病,只要孩子能够坚持,都应该天天送去幼儿园、学校,这是培养孩子组织纪律性和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手段

  对于南南来说,每天早上起床后,洗漱完毕就是去幼儿园,每天上幼儿园,天经地义,就像我们大人每天上班一样。几乎可以说,南南没有逃过一天学,即使是生病了,甚至打针了,也要去。

  记得南南两三岁时,有一次幼儿园许多孩子得了感冒,南南也未能幸免,被传染上了,感冒发烧,咳嗽得较厉害。我们带她上医院,一检查,是肺炎,必须打针。当时我们家住人民日报集体宿舍,南南在报社幼儿园上学,为打针方便,我们让医院把打针转到报社医院。这样,每天打两针,我早上送她打完针再送到幼儿园,下午两三点接出来打完针再送回幼儿园。由于幼儿园交叉感染,这个孩子病好了那个又得上了,也使南南那次感冒总也好不了,病程较长,打了将近半个月的针,屁股都打硬了,即使如此,我也仍然天天送她上幼儿园。

  不是我们心狠,非要把她送到幼儿园,而是当时我们实在没条件把她放在家里。她若在家,必须有一个大人在家看着她,不能上班,这样,大人什么也做不了,全给她搭进去了。当时我们觉得,自己年轻轻的,还应该做点事,不应让孩子耽误了青春。现在看来,这样做给她养成了天天必须上学的好习惯。即使到后来上小学、中学,直到现在,南南也几乎从未旷过课。当然,也是她身体较好,没有生什么大病的结果。南南从未住过医院,那次感冒发展成肺炎,打了近半月的针,就算最重的一次了。这也使她有条件天天上学。

  我们周围有一些朋友,总说自己孩子不愿上幼儿园,看着我们孩子天天自觉自愿地去,他们很是羡慕,也颇不理解。我们也注意观察了一下,发现他们的孩子只要一生病,就在家呆着,家长也请假不上班,在家专门照顾孩子。而且,家长在家伺候孩子的病,百般呵护,孩子要什么给什么。这使孩子觉得生病真好,在家真好,可享受自由自在的生活待遇。这样,一两次之后,孩子就会经常说自己不舒服,甚至可能会谎称自己生病,大人一可怜,就让他呆家里了。久而久之,孩子就更不愿上幼儿园了。这种习惯长大后会带到小学、中学,只要学校生活不太如意,孩子就可能经常托病在家,有的甚至逃学。我们发现,这样的孩子大多病病歪歪的,既不爱活动,性格也不活泼。

  有一段时间,我上夜班,早上起床较晚。一天,我醒过来一看时间,差五分八点。坏了,晚了!幼儿园规定早上八点入园,吃早饭,晚了就不收了。我立刻叫醒南南,用自行车飞奔送往幼儿园。没想到情急之下,南南把脚放进了自行车后轮,我本来就着急,使劲蹬车,突然感觉蹬不动了,这时,南南却大哭起来。我只好停下来看,原来脚脖子夹出血了。真是越急越出事!我直是后悔。但更担心南南骨头受伤,因为刚才用力较猛。这下,幼儿园是暂时不能去了,改去医院吧。一照片,还好,南南就伤了点表皮,骨头没事。医生给她上了药,包扎好,我看没什么大事,就又送她去幼儿园了。 
让孩子早早接触书(1) 爱运动,练就了南南强健的体魄,为后来的启蒙教育打下了良好基础。从小锻炼得好,并非无用之举,对启发孩子心智大有益处。也就是说,当孩子玩够了,心里不再想着要玩的时候,他就能安安心心地听大人说事了,这时候,你教他什么、说什么他都能听得进去。这是一种良性循环。相反,如果不让他玩,或是没玩够,却又要强迫他学习,他肯定心里痒痒的,老想着出去玩,就不能集中注意力。许多孩子就是这样。许多家长也时常问我们这个问题:我们孩子为什么总想着出去玩而不好好看书呢?或者问:我们家孩子为何就不能像你们
  南南那样爱读书呢?
  我们女儿南南在幼儿园转完了转椅,又玩滑梯、爬梯等,玩够了回家,心里得到极大满足,然后她就能专心看动画片,看完动画片以后,她就安安心心地坐在我们身上看小人书,看得特别专心。认字就是这么开始的,丝毫没有强迫。在我们毫无察觉的情况下,她就开始认字了。
  尽早让孩子接触书籍,不要怕孩子小;尽量耐心回答孩子提出的问题,不要不耐烦
  说起南南认字早,可能许多家长感兴趣。其实并非我们刻意教她早认字,而是先慢慢培养起她对书的兴趣,后来无意当中发现她已渐渐开始识字。
  许多家长对此很不解,认为我们的孩子可能是天生爱看书,因为他们的孩子怎么也不喜欢看书,更别提认字了。我们觉得这些家长可能有点操之过急。如果孩子没有兴趣,硬要让他学,他肯定会有逆反心理,不仅学不好,反而会对学习产生反感。
  还有,许多家长问我们的孩子为什么喜欢学习,我们告诉他们,要先让孩子玩够了才能专心地学习。可他们认为,自己的孩子没有玩够的时候,真要玩够了,也就累了,困了,该睡觉了。哪还有精力学习?还有的说,我们家的是男孩,不比你们南南是女孩,能够坐得住。
  我们觉得,这有个方式方法的问题,首先还是培养孩子学习兴趣的问题。没有兴趣时,非要让孩子学习,孩子肯定觉得没趣,就会犯困,趁机休息,睡觉。
  其实,世上哪有天生爱好书的人哪?我们觉得,这首先有一个培养兴趣爱好的问题。孩子看书应该首先受大人影响,如果大人不喜欢看书,孩子大多不会有这种习惯。
  此外,大人的耐心特别重要。如果大人半心半意,有一搭没一搭地应付孩子,不是真心真意陪着他看书,讲书上的故事,孩子可能对书本就没这么大的兴趣和爱好。相反,如果孩子想知道什么,问这问那,大人就可借机引导孩子从书本上得来。时间一长,孩子就会喜欢看书了。
  这里讲几段事例,说明培养孩子爱看书的兴趣其实并不难。
  孩子一般都喜欢听故事,说儿歌,好提问,通过这些引导他看书,就会慢慢培养起他看书的兴趣来。
  (1)、讲故事与看书
  每个孩子都喜欢听故事。从讲故事开始,就可逐渐培养孩子看书的兴趣。
  每个孩子都喜欢听故事,谁都知道。但许多家长往往是为了应付孩子,勉强讲几个故事敷衍过去。其实,我们要告诉你,从讲故事开始,就可培养孩子看书的兴趣。
  这也是我们无意当中发现的。
  我们当时住筒子楼,除了做饭要出门,做其他事情也要出门。洗菜、洗碗、洗衣服、上厕所等,必须到水房去。水房隔了好几家房门,要走老远。还好厨房在隔壁,稍微近些。南南只要见我们不在家稍长一段时间,就会追出来。
  每天晚上南南从幼儿园回家后,我们大人要做事,她总缠着我们,或跟在我们后面追。当时,我单位发了一个较好的收音机,有一次,南南爸爸出差,我做饭,为了让她不缠着我,我便开着收音机给她听,自己到隔壁厨房(筒子楼,自家没厨房,我们家隔壁就是厨房,算是最近的了)。没想到,不一会儿,她抱着收音机追过来了。收音机虽不大,但对小小人儿来说,还是太大、太沉了,一不小心,收音机掉地上,摔了!而且坏了,再也不响了。我们直是心疼,因为这收音机在当时还算得上一件奢侈品呢。
  我们渐渐知道,孩子一人在家呆着,时间长了确实没意思,寂寞,总要跟着大人走。后来我们尽量有一人陪着她。干什么呢?闲呆着也没意思,就给她讲故事。故事讲过几个就没有新鲜感了,讲来讲去我们自己也觉得没多大意思。可她还是老缠着我们讲故事。怎么办?我们就说,给你讲书上的故事吧。她很高兴。我们就拿出书来照着讲。
                          让孩子早早接触书(2)许多家长教孩子认识了一些字后就不管了,这些字等于没有发挥作用,过几天孩子可能就忘记了。因此我们说,我们教孩子认字是在看书中认的,是为了看书而认字的,不仅仅是为了认字而认字。当时我们也没想到这中间的差别有这么大,只是觉得孩子喜欢看书,就给她念吧,后来早教专家告诉我们,这样恰恰起到了启发孩子心智的极好作用。
  早教专家告诉我们,识字要与阅读密切结合。让儿童识字并不是最终目的,目的是让孩
  子早日进入阅读。识字晚,所有的知识都要滞后。全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识字、读书双管齐下,识字为主。
  第二阶段,识字、读书齐头并进,相得益彰。
  第三阶段,读书、识字,读书为主,在阅读中识字。
  “寓识字于阅读之中”是最有效和最直接的方法,让孩子的识字与阅读同步发展,可以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他们的主动学习能力。
  ◎常给孩子买新书
  常给孩子买新书,不要以为孩子看不过来
  常买新书既起到鼓励学习的作用,也激励孩子不断增长新知识
  我们至今仍记得当时自己倒没买什么书,成天就寻思着给她买书。买新书的频率特别快。记得当时街边有不少小书摊,专卖这种画书,有的是小本的、方的,有的是大本的、长的,都是以画为主,以文字为辅。一本书就一二十页,过几天就看完了,字也都认识了。这样,女儿就成天盯着买新书。
  即使这样,仍然不能满足她日益增长的看书的需要。有时从幼儿园放学,在园门口玩够了,到别的小朋友家里去玩,就满处找书看,有时看得专心了,完全不理小朋友了,只顾自己一人躲在角落里看书。晚些时我们去接她,小朋友的家长说,这孩子真省心,只顾自个儿看书。
  不过,由于她只顾自己找书看,常常不理睬别的小朋友,让对方觉得她“不好玩”。
  谈到买书,还得多说两句。我们女儿不爱逛商店,就爱逛书店。当别人说自己的孩子喜欢逛商店时,我们怎么也找不到这种感觉。有一两次,我们全家去逛商店,她和爸爸一会儿就出来了,吵着要走。后来我们发现,她对那些东西不感兴趣,再加上商店吵吵嚷嚷,特别是小小的人儿,走在商店里,看到周围全是大人的腿,实在不是什么好风景。此后,我们一般不再带她逛商店。
  但只要一逛书店或书摊,她就特别高兴,特别有耐心。掂着脚尖,伸长脖子,使劲往上看。她对书倒是不挑剔,买什么都行。只要买了书,马上就打开看。后来,我们买书从一本、一本地买,到一套、一套地买。当时的书没有现在这么精美,也不用花这么大的价钱,很经济实惠。我们觉得,当时出版的凡是适合她看的书都看遍了。我们只要上街,首先想到给她买书。凡有书摊的地方,都要看一看。有了新书,几乎没什么犹豫就买下。我以前常坐地铁,等车时,还真买过好几套书。
  南南特别喜欢逻辑推理、思辨性强的书,知识性的书,喜欢做破案、推理等各式各样动脑筋的题。虽然许多做不出来,但培养了孩子的一种探索精神。如福尔摩斯,小学就看了,翻来覆去地看。这些书锻炼了南南的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弥补了我们没有对她进行系统培养的不足。后来她考少儿班时,有不少题就是这种类型的。南南能考上,跟她从小就看这一类的书不无关系。后来,数理化的课外读物也买了不少,都是一套套的,还有《十万个为什么》等知识性强的书,她小学前就开始看了。
  五岁多一点的时候,我们带她回四川老家,姥爷十分自豪地对单位的同事说外孙女能认不少字,会读报纸,许多人不相信。大家起哄,要把她叫到办公室当场检验。好在姥爷家就在办公楼旁边的楼上,一群人在下面扯着嗓子喊:“南南——!”“南南——!”南南很快就去了。叔叔、阿姨、爷爷、奶奶们拿出人民日报、经济日报等,随便找出一些文章让她念,她念得一点不差。这一下,大人们全都信服了,也震惊了。连连说,北京回来的孩子就是不一般。从此,南南的聪明在姥爷单位同事们中传开了。
  (2)、好提问与看书
                         让孩子早早接触书(3) 孩子都喜欢提问,家长千万不能不耐烦。这是培养孩子刨根问底好习惯的开始,也是培养他从书本中长知识、从而爱看书的起点。你的孩子将来爱不爱学习,也许就在此时你的一念之间。
  随着年龄渐渐长大,南南脑瓜里装了越来越多的问题,常常问得我们不知如何回答。我们在不厌其烦地回答一些问题后,对她说,这个问题我们回答不了,我们来查书吧,看书上
  怎么说的。当时我们给她买过《十万个为什么》一类的科普书,她问的有些问题,就是从书上找出来回答她的。我们有意当着她的面查找,一边查找,嘴里还一边念念有词:你问星星为什么会一眨眼一眨眼的,是吧?我们来看看,哦,这本书里好像有答案。对了,南南,你看,这里专门讲这个问题呢。这时,南南就会赶紧凑过来看。我们就说这是目录,正文在后面,然后翻到那一页,念给她听。念完了,再用我们的语言解释一遍给她听,完了,再问她弄明白没有?她就会说,原来这样。或者说,知道了。有时,她也许会问一些生发出来的问题,我们再如法炮制,又从书上找答案。
  有时,问题比较难,已超出了科普的范围。我们就说,你这个问题在你这些书上已找不到了,在我们大人的书里才有呢。大人的书更难,没有画,全是字,要认识字了才能知道这个问题。
  这时,我们就趁机告诉她:你好好学识字吧,你要是会读书了,就会知道这些事情了。书里什么都有,你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在书里都能找到答案,就不用问我们了。
  这样,慢慢地,她觉得,书真是个奇妙的东西,书上有很多很精彩的故事,总有新鲜的东西,这本书讲完了,还有其他的书。这样,她对书就有了依赖,觉得书是个好东西。她觉得,其实爸爸妈妈其实没什么了不起,爸爸妈妈讲的故事,全都是从书上来的;爸爸妈妈不知道的东西,书上全都有,书才了不起,什么好听好玩的事都有。无意之中,我们培养起了她对书的浓厚兴趣。
  (3)、言传身教
  我和南南爸爸都喜欢读书。平常在家忙完了家务事,总爱各人拿本书看。此外,生活中许多事情都是照着书本学来的。
  我们俩人大学毕业从外地来到北京,没有家人可以依靠。过去在家很少做家务,现在成了家,有了孩子,许多事情真不知如何下手。但生活还得过下去,该做的事还得自己做。怎么做?书生嘛,只有照着书上来。特别是南南爸爸,不管做什么,都从书上学。做饭炒菜,以前从未学过,买本菜谱,想吃什么,照着做。书就放在旁边,一边做一边对照书本,一步一步照着来。慢慢地,南南爸爸会做许多种菜了,而且还有了自己的创造,做出的菜味道还真不错;南南出生前,爸爸给她缝小棉袄、棉裤什么的,也是买本裁剪书来照着裁剪;我织毛衣,也拿本毛衣编织的书,一针一针地照着织;冬天保存苹果、大白菜,做朝鲜辣白菜什么的,都是以书为证……
  做什么事都照着书上来。这样,潜移默化,使南南幼小的心灵受到影响,觉得书是个万能的东西,是生活的需要,是家庭生活的一部分,生活的难题它都能解决。
  此后,南南一回家,就是拿着一本书来看,刚开始时是缠着我们讲,后来会认字了,就抱着书自己看。言传身教,在许多情况下胜过无数的语言。
  我们家别的东西不多,就是书多,当时家里住房小,没有专门的书柜,书摆得到处都是。茶几上、窗台上都垒上了厚厚一摞书。书似乎成为我们家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后来有了较宽敞的住房,我们家几乎每个房间都有一个不小的书柜。南南的小房间也被书占据了1/3的空间,床头、床脚下都是书柜。随着书籍一天天增多,后来,床下也堆满了。但她很愿意,因为一回到家里就可抱着书看。 
 抓住时机教孩子认字(1) 当孩子有了听故事、看画书的兴趣后,就要不失时机地教他认字,不要认为孩子小接受不了
  南南2—3岁开始学认字,4—5岁便可自己阅读
  ◎识字启蒙有理论依据
  最近我们读到一本书,是英国学者乔治·汉弗莱写的《人类心灵的故事》,我们觉得里面讲的原理很符合我们女儿识字启蒙成长的过程。也许,这正是我们女儿启蒙教育的理论依据。只不过我们是自己摸索出来的,只有实践,没有理论,而学者则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我们觉得,这种理论的总结有它的作用。它正巧可以把我们教育孩子的实践在理论上作个归纳,从人类心灵、生理等方面作个探讨,也使读者今后在教育自己孩子的过程中能够更加心中有数。
  这里将与此有关的描述整理如下:
  乔治·汉弗莱说,在生活中,每一个瞬间,都有无数来自外界的刺激作用于我们每个人,其中,绝大多数的刺激都被忽略掉了,只有一小部分被我们选择并加以注意。我们的感受器的特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哪一种刺激物会被选中。
  汉弗莱举了个例子:不同视角下的同一条街道。一位医生、一位房地产商和一位艺术家一同沿着同一条街道去同一个地方,结果看到的东西大不相同:艺术家看到了落日的余晖,想作画;房地产商注意到两个孩子的交谈,发现其中一个长大后会成为一个非常成功的商人;医生注意到商店的橱窗内摆满了某种专卖药品的瓶子,还有在这些药瓶前议论纷纷的男男女女。
  这个例子说明,人们更容易注意到那些与自己生活和工作相关的事情。
  那么,是什么决定了哪些刺激物会对人脑发生作用呢?
  汉弗莱还告诉我们,主要有两个因素:刺激物的运动和刺激物的强度或大小。刺激的强度如声音、特别大的物体通常会引人注意。
  课堂中获得的经验(从书本上学得的知识),最终可以化为作用于眼睛和耳朵的某种刺激。教育的结果首先是使人们选择不同的刺激,即注意不同的事物,教育既改变了一个人所感兴趣的情境,也改变了他对情境的反应。
  书中关于“我们如何记忆”一节是这么解释的:……我们可以认为记忆就是智力活动,是依靠过去的经验而进行的活动……与适宜的刺激相联系。兴趣促进记忆,增加兴趣有助于增进记忆。人们通常认为孩子比他们的父母记忆力好,原因之一就在于孩子比他们的长辈更富有兴趣感,较少地被生活磨去兴趣。趣事的所有细节都能被回忆,不管这兴趣是由于感动、快乐、新奇还是别的原因。竞争也能引发兴趣。
  兴趣是可以培养的。以前获得的个体经验也可能形成注意定势,每一种经验都会影响我们对下一个刺激的选择,或是改变将在未来情境中再次出现的刺激的相对强度。当我们和一个拥有一群良种绵羊的人共同生活一段时间后,我们就不会对那些透过车窗看到的绵羊不感兴趣;一个刚钓鱼回来的人会比那些主要兴趣在高尔夫球上的人更仔细地审视某个带着渔具的人的面庞和外表。
  在学会理解基础上的记忆优于仅仅凭熟读去记忆。每天短时间分段练习学习,比连续数小时不间断地学习,效果要优出20%。他举了一个女孩们在工厂折手绢的实验例子,如果每工作5分钟便休息1分钟,与一直连续不休息的女孩相比,折手绢的数量可增加3倍!因此,学习无意义的内容浪费精力,并会产生厌恶学习的情绪。
  此外,父母用他们的爱和理解,指出孩子每天的进步是非常有用的。
  最好的记忆力源于对自己的专业和业务的透彻了解与掌握。这可以理解为,孩子从书本上学到了什么东西,在生活中就会有更深印象,甚至加深其对生活的理解。聪明程度就越来越高。
  我们也认为,孩子越早从书本上学到了一些知识,就会在生活中更加注意这些事物。比如,孩子从书本上知道了老虎是什么样子,父母再带他到动物园去看到了真老虎,他就会有亲切感、认同感。常常有这样的情况,这时,孩子往往会兴奋得手舞足蹈,甚至会在嘴里一个劲地叫:“老虎!老虎!这就是老虎!”从而加深对老虎的印象。
  越早看书,就会越早把书上的内容与生活中的事物联系起来,对生活的感知能力也越强。人们说一个孩子聪明,其实往往就是这些因素造成的。
                    抓住时机教孩子认字(2)自从南南认字以后,书本就陪伴着南南成长。南南从书本中获得了无限的乐趣。南南上小学时有段时间,刚退休的姥爷姥姥来京帮忙,南南中午可回家吃午饭。可她常常是吃着吃着就拿出她的书来看,一边从碗里漫无边际地刨着饭,一边用眼睛盯着书。脑袋几乎搁到了桌面上。看到入迷处,往往就忘了吃饭。姥姥早已吃完洗完碗,就等南南的碗,等候多时不见动静,一看,外孙女还在入迷地看书!姥姥怕伤害她的眼睛,劝她吃完再看,可她根本不当回事,照看不误。姥姥急了,情急中找出一根小棍想吓唬她,南南赤溜一下躲藏到桌子底下,姥姥够不着。当时我们的那个饭桌是一个不太高的玻璃咖啡桌,下面作支撑的四块木板组成了四个小格,南南小小的人儿躲进那小格里,就像躲进了天然的“防空洞”,特别安全。躲在那小格里,南南还在看书,却把饭碗留在桌上。姥姥奈何南南不得,姥爷在一旁看得直乐,也是直劝:南南,先吃饭,饭后再看。可南南根本没听到。南南这样的习惯其实很不好,每顿饭都要吃很长时间,对消化吸收不好。小学阶段,南南一直长得很瘦小,脸色蜡黄,我们看着她多次担心过,这孩子不会有什么病吧?吃饭看书,对眼睛也没好处,但奇怪的是,南南从小看书,至今眼睛好好的。
  ◎早识字打开孩子心智
  有人说,人生聪明识字始。
  专家认为,早识字对孩子有以下几个好处:
  有利于大脑的开发;
  可早开发儿童的潜能;
  培养孩子从小学习的兴趣。
  让孩子尽早阅读,知识的积累非常快,儿童认识和理解事物的年龄也会提前,所以孩子很聪明。
  提前识字的意义在于利用识字过程训练儿童的记忆力,开发儿童的潜在能力,培育和提高儿童的综合素质,从而开发儿童的智力。因此,提前识字对儿童的早期智力开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专家认为,“识字难”制约着儿童语言、心理、对外交流的发展和大量知识的汲取。识字难,识字晚,导致儿童阅读难、阅读晚。阅读晚是影响孩子智力发展、阅读习惯和兴趣、思维发展和良好学习品质形成的重要原因。从语言与思维的关系看,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也是思维的现实。低龄儿童识字有利于语言的发展,语言的及早快速发展就必然直接推动思维的同步发展。幼教专家提出,我国小学语文教育应该从识字为主转变为阅读为主,幼儿识字年龄的大大提前是必然的趋势。
  孩子两三岁以后,已经积累了一些口头语言,并开始有了一点生活经验,他们迫切需要去了解更多的未知。这是一种本能的需求,也是个体生命美好的愿望,这时,作为家长,我们应该珍惜这一切,抓住最佳时机,教孩子识字、阅读。
  由此,专家提倡,“尽早识字,大量识字;早期阅读,大量阅读”,摆正识字与阅读的位置关系,坚持“大量输入”,“阅读第一”,“在阅读中扩大孩子识字量,在阅读中扩大孩子知识面”。
  ◎在阅读中识字
  让孩子尽早阅读,在阅读中识字;不为识字而识字
  “随文识字”切实可行,简便易学
  早阅读使孩子成为“天才”
  据教育专家归纳,在众多的识字教学体系中,有随文识字、集中识字、注音识字三大影响较为广泛的教学体系。我们根据自己教南南识字的经验,觉得可以算是“随文识字”了。不过,这一点,我们过去没有总结归纳过,也没有想到居然这还算是一种教孩子识字的方法。既然专家将之归纳为三大教学体系中的第一种,我们想,这也许有它的科学性。我们理解,所谓“随文识字”,就是让孩子在阅读中识字,不是单独教孩子认字,更不是为了教他识字而机械识字。因此,阅读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我看到一个统计: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巨大的记忆潜能正是儿童大脑快速发育的特征,3—8岁是儿童形象记忆的最佳年龄,来自北京、上海的专家提出,这个年龄也是儿童学汉字的最佳时期。8岁以后,形象记忆的发展就变得非常缓慢,记忆同样的内容需要多花6—7年的时间,错过这一时期,给儿童造成的损失有时是终生无法弥补的。6—12岁是儿童最佳阅读期。因此,让孩子尽早阅读,对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非常有益。
                          抓住时机教孩子认字(3)专家还指出,七岁前就学会阅读,就会练成一种很重要的技能——边阅读、边思维、边领会。教育专家经过对众多政治家、文学家、科学家以及学习成绩优异学生的统计分析后,发现了这样一个事实:他们多数都是早读者。他们并非因为是天才而阅读,而是因为阅读而使他们成为天才——早阅读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他们的智力发育、智商提高,也促使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从而造就了“神童”和巨匠。生活中,我们很少见到自小爱阅读而长大不爱学习的孩子。
  阅读能够开阔孩子的识字范围和识字量。因此,家长要鼓励孩子尽早读书。“寓识字于阅读之中”是最有效和最直接的方法,让孩子识字与阅读同步发展,可以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他们的主动学习能力。阅读能力是儿童学习的基础,也是开发儿童智力的根基,更有益的是,阅读能提高他们的认知和思维水平。
  最为关键的是,通过广泛阅读,可以提高孩子学习汉字的兴趣,加深对汉字的认识。
   ◎讲故事促进阅读,自然识字
  通过讲故事,让孩子大量阅读各种书籍,从阅读中识字,从阅读中增长见识,开发智力
  中国孩子应该增加泛读,只会背诵几首儿歌和唐诗是远远不够的
  一开始,孩子可能对阅读没有什么兴趣,家长就应该与孩子一起朗读故事或散文,潜移默化地教他们识字并理解文章中的意思。大部份孩子都喜欢听故事,这使阅读变得很容易。而且,通过亲子阅读,更能够拉近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距离。不过,家长要留意挑选一些有意义的、适合孩子程度、有插图的以及印刷清晰的书本。
  识字有很多不同的阶段,分不同的层次,包括:辨认、朗读、书写、应用、默写(记忆)。我们觉得,刚开始时,最好只重视前两个阶段。能认能读,就能促进孩子思维的发展,就能应用在说话中,长大以后也就自然而然地应用到写作中了。
  孩子刚开始识字时,甚至一直到上小学前,家长都应该尽量避免要求孩子大量抄写汉字,因为枯燥的写字过程会摧毁他们学习的兴趣,并不能真正吸引他们读书的兴趣。同时由于孩子手的功能还没发育成熟,早早握笔未必能正确握住,从而书写,久而久之,孩子厌倦了,对识字和阅读都失去了兴趣。可以说,写字应该是上小学后的事。因此,在孩子初期识字时,家长不必要求孩子写字。我们教南南阅读和识字,但从未教过她写字。现在看来,这是很明智的。
  识字是需要不断重复的,不能操之过急,不能为了学认字而认字。不认识也不要勉强,更不要埋怨孩子笨。根据我们的经验,不要给孩子规定每天要认多少个字。孩子完全是在不经意中,或者说是在一种自然状态下认识字的。当然,每个人的识字及学习能力不同,学习字词的数量及速度也不相同,家长不要经常将孩子与别家的孩子比较,这样只会增加孩子思想上的压力。
  阅读还有精读和泛读的区别。一般说来,家长教孩子读书,最好让他泛读,特别是对于刚刚开始接触书本的幼儿。也就是说,凡是他能听懂的故事,就讲给他听,念给他听,使孩子知识广博,渐渐地对什么事物都感兴趣,上学后老师讲到这个问题,或是在别的书上看到这个东西,他就会有印象,就会有认同感,就会认真去听,甚至去钻研。
  对于这一点,许多家长可能忽视了,认为只要读几篇名著就行了。这是一种误解。这往往限制了孩子思维的发展。有专家对中外儿童阅读上的区别作了专门研究。
  2003年,前美国阅读委员会主席安德森来我国湖北武汉讲学,作了题为“美国儿童早期阅读教育的主流”的报告。在报告中,安德森着重比较了中国与西方儿童早期阅读的五大区别。
  安德森是北美三大教育心理学家之一,是分享阅读的系统研究者,多年来一直关注和支持汉语言儿童阅读的教育研究,对中国儿童语言学习的现状进行了深入而系统的研究。
  安德森指出的五大区别是:
  (1)大一统与因材施教
  安德森说,中国儿童通常是同一个年级使用同一种读本,难分个体差异;而美国等西方国家讲究因材施教,比如说按不同的阅读能力,要求的阅读量也不同。
                      抓住时机教孩子认字(4) (2)中美儿童年阅读量相差5倍
  中美儿童实际的阅读量相差很大。拿小学一年级学生来说,美国孩子的年阅读量为3万字,而中国儿童则为0.49万字,不到前者的1/6。
  (3)阅读时间有差距
  美国孩子总是有充足的时间去阅读,但他们的父母并不排斥他们看电视;许多中国孩子有时间看电视,但不能保证阅读时间。
 (4)课堂纪律好与坏
  安德森说,课堂纪律中国孩子更好,但阅读的效果可能会不一样。
  (5)精读与泛读
  中国儿童的精读量非常大,讲究熟读读本,字、词、篇、章反复训练,达到精熟;而美国儿童则是泛读量大,似乎更讲究读书的量。
  从中国儿童与西方儿童阅读的区别,可以看出,中国儿童阅读范围不够广泛。从中我们对照了一下南南的成长过程,发现,她的阅读量可以说是比较大的,而且主要是泛读,就是后面将要讲到的“念书”,这也使她思维更开阔,不受条条框框的限制,也就使她后来能够比较聪明。有了泛读作基础,后来到了中学,在老师的带领下,她精读了课本上古今中外许多重要名著名篇,使她两样都有了。同时,少儿班老师在第一学年也要求他们泛读,也正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这是后话。
  不过,从安德森的比较,我们觉得,我们教南南阅读、识字,无意当中,切合了美国儿童通过广泛阅读而开发智力的发展规律。
  ◎说儿歌与认字
  南南出生四个月后,我带着她回到四川,在姥姥家呆到一岁两个多月,然后回北京上幼儿园。这时正是学说话的年龄,但她却被迫换了一个语言环境:从听到的是四川话,突然之间变成了北京话。这使她一开始很不适应。在幼儿园,老师总说她口齿不清,不会说话。老师教儿歌,她念得叽哩咕噜的,回到家里念给我们听,我们也听不懂。
  但她非常喜欢念儿歌。记得有一首儿歌是讲小白兔的:“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爱吃萝卜爱吃菜,蹦蹦跳跳真可爱!”一边念,还一边做动作,又是把两只小手竖在自己两个耳朵边,又是蹦,又是跳。
  还有一首讲小公鸡的:“小公鸡,不听话,在一起,爱打架,抢菜叶,抢小虫,我是好孩子,不学它!”由于她当时吐字不清,特别是“抢菜叶,抢小虫”两句,总也说不清楚,我们听了无数遍都听不懂,猜又猜不出。
  后来我们就及时引导她:你要好好学,念清楚,要不别人听不懂,就没意思了。同时,我们告诉她,书上有好多好听的儿歌呢,你要是会识字了,自己就能看懂儿歌,记住好多儿歌,多好呀!
  为此,我们给她买了一些儿歌的书。讲故事之余,有时也给她念念儿歌。她听儿歌也像听故事一样,不是只用耳朵听,而是要凑过来看。这时,我们就用手指着一个一个的字,一字一字地念给她听。
  也许,她会觉得,书上这些字符怎么这么奇妙,一个一个连起来,就凑成了一段段、一首首抑扬顿挫、好听好记的儿歌?这种好奇使她越发对书上的文字产生了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