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歌行是什么意思:文革十大历史人物——林彪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1 05:42:29

文革十大历史人物——林彪

2009-7-27 15:49
在1968年10月中共扩大的八届十二中全会上,林彪坐在毛泽东旁边
  林彪是文化大革命中的关键人物。他从1959年庐山会议迅速崛起,取代彭德怀成为国防部长,为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解决了掌握兵权稳定军队的问题,而他在1970年“九大”迅速失势,直至出逃外国坠机身死,也为邓小平制造了复出的机会。三十余年过去,但林彪从失势到出逃再到死亡,事情发展之快之突然都留下难解之谜。


深谙韬光养晦之理

  林彪1907年12月5日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县一户地主家庭,少年时期即沉稳内向,善动脑筋。“五四”运动兴起后,林彪逐步接受新的思想,十六岁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十八岁南下广州,入黄埔军校学习军事,在这里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林彪在南昌暴动后的游击战争中,初步显示出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为朱德、毛泽东赏识,不到三十岁即担任毛泽东嫡系部队红一军团团长。他的突击战术,多次击败国民革命军的围剿。之后,在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中,均有赫赫战绩。

  中共建政后,林彪先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国防委员会副主席等职,1955年获授元帅军衔,名位仅列朱德、彭德怀之后。在1959年庐山会议之前,林彪实际上未有重要的实际职务,虽然在十位元帅中是最年轻的人,但其健康状况欠佳,予外界的印象比较消沉。

  但大部分人认为,林彪这段时间的消沉是因为他深谙明哲保身、韬光养晦之道,在等待可以跃到前台的机会。林彪部属透露,林彪卧室内有两幅条幅,一为“悠悠万事,唯此为大,克己复礼”,一为“勉从虎穴暂栖身,说破英雄惊煞人”。而他处理文件的原则是“主席画圈我画圈”,只有毛泽东表过态的,秘书才代他画圈,否则他常以“呈主席批示”回避表态。为表示对毛泽东的尊敬,把“请主席阅”改为“呈主席阅”,仅由此即可见出他的小心翼翼。


庐山会议迅速崛起

  几年沉潜之后,1959年召开庐山会议,林彪的机会终于来临。自从1957年“大跃进”以来,毛泽东和刘少奇、彭德怀等人的分歧即日渐公开化。在1958年军委扩大会议会议上,毛泽东借反对“教条主义”和“资产阶级个人主义”开展整风运动,彭德怀等人虽也响应号召,但并非真心支持。而林彪则就反“教条主义”积极向毛泽东进言。虽然林彪在党内只是一般的政治局委员,直到军委扩大会议前两天才在中共八届五中全会上增选为中央副主席,但这种支持迅速得到毛泽东赞赏。除了在军委扩大会议开幕作表态性讲话及出席闭幕式外,林彪未再参加会议,会期中也未发任何指示或建议。可见出林彪在情况未明之前,每一次表态都是体现出小心谨慎的原则。

  庐山会议刚结束,毛泽东突然从反左转向反右,以及揪出“彭(德怀)、黄(克诚)、张(闻天)、周(小舟)反党集团”的做法,令全党上下一片震惊和沉默。接任国防部长的林彪则第一个打破寂静,他在当年9月全军高级干部会议上大声提出“毛泽东同志全面地、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他号召全党以主要力量学习毛泽东著作,称这“是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捷径”,而且“学了马上就可以用”。

  在1960年1月的党中央会议上,林彪把毛泽东对延安抗大的题词三句话八个字总结成“三八作风”,作为军队革命化的标准。他在提出口号“读毛主席的书,听毛主席的话,照毛主席的指示办事。”后又加上“做毛主席的好战士”。据说印数超过《圣经》的《毛主席语录》也是林彪在此时的发明创造。他要《解放军报》在报眼的位置刊登毛主席语录。

  1960年9月的军委扩大会议上,林彪又提出了“四个第一”。在他的主持下,通过了《关于加强军队政治思想工作的决议》,从内容到表达方式尽量模仿毛泽东为红四军党代会起草的《古田会议决议》,林彪还讨好地称这是在“复古”。

  这种独树一帜的方式,既在外界眼中一步步将林彪塑造出毛泽东思想捍卫者的形象,同时又让毛泽东在孤独中获得支持力量。毛泽东本来一向认为林彪对自己不构成威胁,对其赏识有加,此时则进一步判定林彪是忠实于他的思想路线的人。

  随后1962年七千人大会上,在刘少奇等人检讨三面红旗的问题时,林彪更表明态度站在毛泽东的立场。讲话稿是军委秘书长罗瑞卿找人准备的。林彪夫人、林彪办公室主任叶群在北海附近的三座门军委办公地讨论发言稿时,代表林彪说要加上关于毛泽东个人天才的内容,但罗瑞卿等人并没有采用。

  发言稿送交林彪后,林彪认为根本没有体现他的意图,遂自己拟定了提纲。他说:“三面红旗是正确的,是现实生活中的反映。”他认为,产生经济困难“恰恰是由于我们有许多事情没有按照毛主席的指示,毛主席的警告,毛主席的思想去做。如果听毛主席的话,体会毛主席的精神,那么弯路会少走很多,今天的困难会要小得多。”深得毛泽东之心的林彪发言甫了,毛泽东立即带头鼓掌。

  得到毛泽东信任后,林彪逐步将亲信安排到军队各个要害部门:黄永胜任总参谋长,邱会作任总后勤部部长,李作鹏主掌海军,吴法宪控制空军,再加上叶群从中串连,林彪心思慎密、步步为营的策略大功告成。掌握军权之后,下一步就是党政最高权力。在中共“九大”上,林彪作为毛泽东的接班人地位被写入党章,这是林彪一生中攀上的权力最高巅峰。
 九大之后迅速失势

  但是,“九大”同时也成为林彪失败的转折点。在这次会议上,林彪和毛泽东的分歧开始为外界所知。

  毛泽东没有采纳林彪、陈伯达主持起草的“九大”政治报告。林、陈的报告《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主张国内主要矛盾不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而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因此,治国主要任务应是发展生产。毛泽东对此违背“阶级斗争为纲”的报告稿极其不满,另起炉灶,改由张春桥、姚文元起草。林彪、陈伯达又作了修改,呈递毛泽东,未料毛泽东连信封也不打开,即写上“退陈伯达”将修改稿发回。陈伯达随即倒台。

  林彪向来对张、姚“笔杆子”厌恶有加,这次却要在“九大”念他们起草的报告,心情可想而知。他直到登台前最后一分钟也没看报告一眼,秘书说:“我给您讲解一下报告”,林彪却断然拒绝:“不听!”念报告时,林彪脸色煞白,头也不抬,一口气念完报告即返回家里。叶群说:“我真担心你念错了”,林彪则回应说:“多念错一点才好!”

  林彪在1959年庐山会议接任国防部长,开始攀上权力顶峰,而1970年8月23日在庐山召开的九届二中全会则是他失败的转折点。两次庐山会议可谓林彪政治生涯的分水岭。在与毛泽东失和期间,林彪展露出性格的另一面——脾气倔强。

  庐山会议后两件奇怪事情更能体现林彪的硬脾气。新华社资深摄影记者杜修贤回忆说,在1971年“五一”节天安门观礼台上摆放着许多圆桌,正中的圆桌是专为毛泽东和林彪安排的。华灯初上时,毛泽东走上天安门城楼,在中央圆桌东首坐下,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和董必武依次坐下,毛泽东对面的林彪座位却始终空着。过去林彪的习惯是,凡与毛泽东共同出席晚会,必定提前五分钟在电梯边等候,表示学生对老师的恭敬。这次他一反常态,迟迟不到。许久之后,才慢条斯理走上城楼。时值5月,他还披着军呢大衣,身上散发浓浓烟味。而落座之时亦很冷漠,不发一言,与近在咫尺的毛泽东既未握手,也不搭话,甚至没看一眼。坐下不久,他就不辞而别。此情景令众人倍感震惊。

  根据杜修贤回忆,一个月后毛泽东、林彪、周恩来、康生共同接见罗马尼亚宾客。四人抵达房间不久,外国客人也到了。仅隔一会,林彪即独自从房间离开。这两次对毛泽东一反常态的冷漠,深刻显示出林彪决不认错的强硬态度。

  对于林彪从权力顶峰突然跌落,一般认为,林彪是在1970年庐山九届二中全会上与毛泽东就是否设立国家主席问题上意见相左,毛泽东疑其有异志。据官方证词,林彪在试图行刺毛泽东未遂后,于1971年9月13日乘三叉戟飞机和叶群、林立果出逃,飞机坠毁于蒙古温都尔汗,机上多人全部身亡,史称九·一三事件。官方说法是飞机燃油耗尽坠毁,但也有说法认为对飞机遭受的致命一击来自外部力量,例如苏联防空军的攻击或者机内被放置定时炸弹等等。按照目前的通行看法,林彪是因为太过锋芒毕露,遭至毛泽东忌惮,而得杀身之祸。这种说法从林彪公开表示强硬态度,不惜让毛泽东在公开场合难堪上,可获得一些印证。
 失事飞机的残骸
 
  但林彪之死到目前仍存有若干难以解释的谜团,举其要者,有两点。

  首先是林彪篡党夺权、搞反革命政变的罪行证据并不足够。在有关林彪罪证的材料中,有两件被列为重要证据。一张是林彪亲笔写的手令,内容是“盼照宇驰、立果同志意见办。”还有一张则是从黄永胜处查获的纸条,上有“林副主席一号命令”几个字。“宇驰”即周宇驰,时任空军司令部办公室副主任,“立果”则是林彪的二十七岁儿子林立果,时任空军作战部副部长。前一张手令究竟要办的是什么事?是不是能肯定就是罪证材料中所说的“搞政变”的命令?而后一张纸条,据说现已证明是准备在中苏开战时将陈云、朱德、李富春等元老及被打倒的刘少奇、邓小平、张闻天等人安排离开北京转往外地安顿,并非政变命令。

  其次,林彪虽公开表露出与毛泽东的不和,但作为国家第二号实权人物,却在毫无准备之下仓促出逃,导致事发的许多具体事件以及导火线尚不为人知。
 林彪简历

林彪原名育容,1907年12月5日生于湖北黄冈回龙山区林家大湾。

1923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

1925年改名林彪,入黄埔军校,在校转为共产党员。

1926年11月从第四期毕业后分配在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五师第七十三团任见习排长、排长,曾随部参加北伐战争中讨伐孙传劳和进军河南的战斗。随部队参加了南昌起义和湘南起义。

1928年4月到达井冈山,在工农革命军(后称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任营长、团长。

1929年初,随红四军主力下井冈山,转战赣南、闽西,任第一纵队司令员。

1930年6月,任红四军军长。

1932年3月任第一军团总指挥(后改称军团长),率部作为红军主力参加了中央苏区历次反 “围剿”和长征。到陕北后,参加了直罗镇战役和东征。

1936年6月任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后改称抗日军政大学)校长。

1937年8月任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师长,与聂荣臻指挥平型关战斗,取得全国抗战开始后的第一个大胜利。

1938年3月2日行军路过山西隰县千客庄,被阎锡山的晋绥军哨兵误伤,返回延安。同年冬赴苏联就医。

1942年1月返回中国。

1945年 6月,当选为中共中央委员。

抗日战争胜利后,由延安赴东北,任东北人民自治军总司令。

1946年1月,部队改称东北民主联军。 2月,指挥所部在辽宁彰武和法库之间的秀水河子歼灭国民党军第八十九师一部。这是民主联军在东北反击国民党军的第一个歼灭战,打击了国民党军的嚣张气焰。

1946年6月,任中共中央东北局书记、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兼政委。

1946年7月主持召开东北局扩大会议,讨论通过由陈云起草的《东北的形势与任务》(简称“七七决议”),强调发动群众、建立根据地的必要性。指挥在北满的民主联军进行三下江南 (指第二松花江以南)战役,和南满的民主联军组织的四保临江(在吉 林南部)战役南北呼应,使国民党军首尾不能兼顾,疲于奔命,陷入被动。

1947年后,与罗荣桓等指挥夏、秋、冬攻势,大量歼灭敌人, 迫使国民党军龟缩在长春、沈阳、锦州等几个互不相连的大城市中。

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在中央军委的指导下,与罗荣桓等指挥辽沈战役,解放全东北。

1948年11月,率部入关,与罗荣桓、聂荣臻等指挥平津战役,攻克天津,和平解放北平(今北京)。

1949年春,指挥所部进军中南。

1949年5月任中共中央华中局(12月改称中南局)书记、华中军区(12月改称中南军区)司令员。

至1950年 4月,指挥所部,在第二野战军第四兵团的配合和华南游击队的策应下,先后进行了宜沙、湘赣、衡宝、广东、 广西、解放海南岛等战役,解放了湖南、湖北、江西、广东、广西五省。

1951年任军委副主席。

1954年任国务院副总理。

1955年4月, 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

1955年9月,被授予元帅军衔。

1958年5月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副主席。

1959年9月任国防部长,随即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主持军委常务工作。

“文化大革命”后,与陈伯达、黄永胜、吴法宪、叶群、李作鹏、邱会作结成反革命集团,同江青反革命集团相勾结,诬陷迫害党和国家领导人。从中共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后,这两个反革命集团又为阴谋夺取党和国家的最高权力而互相争斗。

1971年9月13日,在其妄图策划反革命政变、谋害毛泽东的阴谋败露后,与妻子叶群、儿子林立果等乘飞机外逃,在蒙古人民共和国温都尔汗地区机毁人亡。

1973年 8月20日,中共中央决定开除其党籍。

1981年1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法院特别法庭确认他为反革命集团主犯。
 
林彪是如何取悦毛泽东的?
作者:罗点点(罗瑞卿之女)

  1959年彭德怀下台后,主持军委工作的一直是新国防部长林彪。爸爸回军队,很大程度上是他的主意。爸爸和林彪历史上的关系很好,他们都是红一军团出身,同在抗大工作。按照通俗的说法,是一个“山头”的。

  庐山会议刚结束,毛泽东从反左突然变成反右,以及揪出“彭、黄、张、周”反党集团的做法,使全党沉浸在震惊和沉默之中。是林彪第一个打破了这片寂静。他在当年9月份召开的全军高级干部会议上发出了异常响亮的声音:“毛泽东同志全面地、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他号召大家以主要力量学习毛泽东著作,称学习毛主席著作“是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捷径。”而且“学了马上就可以用”。

  9月30日,林彪发表了《高举党的总路线和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红旗阔步前进》。文中说:“1958年以来的国民经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高潮,显示了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无限光芒……不要群众运动,抓住一些个别的、局部的、暂时的而且是迅速克服的缺点反对群众运动,就是不要前进,不要革命。”

  1960年1月,林彪在党中央的会上把毛泽东在延安对抗大题词中的三句话、八个字,总结成所谓“三八作风”,作为军队革命化的标准。这一年春天在广州召开的军委扩大会,林彪再次提出要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要把毛泽东思想真正学到手。对于毛主席著作的学习要“带着问题学,活学活用,学用结合,急用先学,立竿见影,在‘用’字上狠下功夫。”林彪的响亮口号是:“读毛主席的书,听毛主席的话,照毛主席的指示办事。”嫌不够,又加上“做毛主席的好战士”。后来在“文革”中大行其道,据说印数超过《圣经》的《毛主席语录》也是林彪在此时的发明创造。他要《解放军报》在报眼的位置刊登毛主席语录。对毛主席著作中最重要的篇章,要反复学,反复用,对于其中的许多警句,要熟读、熟记,能够背诵出来等等。

  林彪就是这样独树一帜。他带着浑身熠熠的光彩,以一种即使在党内也鲜为人知的语言,塑造自己毛泽东思想捍卫者的形象。

  1960年9月的军委扩大会议上,林彪又提出了“四个第一”。在他的主持下,通过了《关于加强军队政治思想工作的决议》。在这个决议里从内容到表达方式尽量模仿毛泽东在红军创建时期为红四军党代会起草的《古田会议决议》。林彪俏皮地称自己这是在“复古”。毛泽东看到这个文件颇为心领。爸爸回忆当时的情况时说:“我把文件呈送主席,并把此点(指林彪‘复古’的提法)报告了主席,主席表示了极大的喜悦。”

  实际上,就是没有爸爸的报告,毛泽东也不会不注意到林彪这一系列举动。要知道,大跃进的悲惨结局和庐山会议上彭德怀等人代表的,正在全党蔓延的不满情绪,使毛泽东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感受了孤独,透过这厚重的孤独的云雾,毛泽东不能不注意到这个他选定的国防部长,大异于人的一举一动。

  但是,对于大跃进,对于庐山会议前后反“右倾”而造成的三年严重的国民经济困难,对于这期间全国饿死了许多人的事实,毛泽东还是必须给全党一个交待。

  1962年1月,中共中央扩大的工作会议(由于参加人数多于往常任何一次中央工作会议,所以直接称七千人大会)在北京召开。

  在这个会上,林彪也发了言。会前,林彪的讲话稿是爸爸这个军委秘书长找人替他准备的。林彪的妻子叶群是林彪办公室的主任,在北海附近的三座门军委办公地讨论这个发言稿的时候,她代表林彪说要加上关于毛泽东个人天才的内容。爸爸经过一番考虑,斟字酌句地说:“毛泽东思想是在党和人民集体奋斗中形成的,这个话是从中南海出来的,是主席的秘书田家英提的。”爸爸是好心地告诉叶群,毛泽东本人未必同意天才的提法。爸爸这样说了,稿子上就没有出现天才的字样。

  发言稿送到林彪的办公桌上,林彪觉得不是这句话写上不写上的事情,而是爸爸他们搞的发言稿根本不能用,根本没有体现他的意图,完全要另起炉灶的问题。他自己拟定了讲话提纲,而且他在会上的发言果然独树一帜,他说:“三面红旗是正确的,是现实生活中的反映。”他认为,产生经济困难“恰恰是由于我们有许多事情没有按照毛主席的指示,毛主席的警告,毛主席的思想去做。如果听毛主席的话,体会毛主席的精神,那么弯路会少走很多,今天的困难会要小得多。”林彪强调指出:“我们的工作搞得好一些的时候,是毛主席思想能够顺利贯彻的时候,毛主席的思想不受干扰的时候。如果毛主席的意见受不到尊重,或者受到很大的干扰的时候,事情就要出毛病。我们党几十年的历史,就是这么一个历史。”林彪刚讲完,毛泽东带头鼓掌。

  会后,林彪把他的讲话稿送给了在武昌的毛泽东。毛泽东很快看完,要爸爸、田家英、王任重几个人把稿子再做一些文字上的处理和个别问题上的推敲。整理好后,毛泽东又很快看完,并批示说:“这是一篇很好、很有分量的文章,看了令人大为高兴。”毛要求将其“发给党内干部学习”。毛泽东还要爸爸把修改过的稿子和他的指示送给林彪看,爸爸马上照办了。

  以后,毛泽东又将爸爸叫到武汉梅园他的驻地,在一种私下的场合里问:“林彪的这一篇讲话,你讲不讲得来?”

  爸爸认真地说:“我怎么讲得出来?恐怕永远也不可能讲得出来。”

  毛泽东说:“讲不出来,要学嘛!这次你们给他准备的稿子不能用,还不是他自己写出提纲去讲了一遍。我也是这个办法,在会上边听边想边写提纲,最后就按提纲去讲了一遍。”

  毛泽东对爸爸说:“要懂得一些马列主义,要认真读几本马列主义的书。”

  爸爸赶快颔首称是,而且很有一些自责。如果说他在和叶群争论的时候还对自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常识有点自信的话,那么他在林彪面前,尤其在毛泽东面前,就只有服膺和顺从了。

本文选自《当代》杂志1998年第4期
 

 毛家湾服务员披露林彪家庭生活内幕

作者:丁丑

  当年,林彪家有一位不是家人、如同家人的工作人员,她就是王淑媛。如今她已届耄耋之年,然而精神矍铄,有时甚至透着天真。无论是在艰难的岁月中,还是在宽松的日子里,她都是一位快乐的老人。平时,同事们(包括年长的,年轻的)都亲切地称她老王或老太太。

初到林家

  王淑媛于1923年出生在江苏镇江农村的一个家庭,念过几年私塾。什么《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名贤集》之类的蒙学读本,如今还能背上几句。结婚后,生过一女一男。镇江解放之前,丈夫被国民党军抓壮丁,在逃跑时被杀。解放后,她在镇江军分区政委家做保姆。1952年调到北京,在解放军测绘学院幼儿园当保育员。由于工作积极,待人热情,先后被评为三八红旗手、全国先进生产工作者,曾经参加1959年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的群英会。1963年秋,“林办”秘书从幼儿园把王淑媛接到毛家湾。经过几天试用,叶群征求她的意见,问是否愿意留下。王淑媛说,共产党员要无条件地服从党的需要。她就这样到了林家,直到1971年“九一三”事件。王淑媛的具体工作是照顾林彪、叶群、林立果、林豆豆一家的日常生活,诸如开饭、洗衣服、打扫房间等。

崇敬与困惑

  王淑媛调到“林办”前就是一位获得过多种荣誉的先进人物,到“林办”后,自然更加勤恳敬业,尽职尽责,把自己平凡的工作同为无产阶级司令部服务紧密地联系起来。她对林彪充满崇敬和信任。这不仅因为他过去能打仗,而且后来还是全党全军的副统帅。

  时间长了,王淑媛看到林彪奇特的生活习惯和弱不禁风的身体,又使她感到困惑。林彪的饮食十分简单。主食有麦片粥、玉米粥、馒头等。吃馒头时,先要把皮剥去,然后切成几片,用开水泡着吃。副食常常是用开水烫过的大白菜叶,不加油盐。有时吃蒸肉饼和鱼。平时不喝水,不吃水果。林彪对衣服、被褥的要求则很严格。当然主要不在于其质料,而是温度。衣服是有度数的。根据天气温度增减衣服,本是常理,然而林彪的衣服温度,却复杂很多。把每件衣服设定一个温度,如薄的一度,厚的二度,在衣服上注明,然后根据气温增减。林彪不穿毛衣、棉衣,而是把单衣一层层地套上去。毛巾被、床单等也有度数。在睡觉之前,让内勤先将被褥预热,然后入睡。林彪房间的陈设,也很简单。卧室有一张棕床,一个床头柜,一把椅子,一个屏风,如此而已。

  客厅是散步的地方,身体好时,也在走廊散步,那里有一个茶几、两把椅子。王淑媛看到林彪散步时,常常自言自语,独自发笑。

  林彪平时不洗手,不洗脸,不洗澡。吃东西时,把手在沙发上擦擦了事。林彪喜欢看药书,并且自开药方。他不信西医,说西医骗人。

叶群印象

  叶群的日常生活,与林彪大不相同,是另外一个样子。叶群在“文革”中政治地位不断提升,然而家庭生活却不美满,甚至不如一个普通家庭。有一次,叶群对老王说:你守死寡,我守活寡。为了首长(指林彪)的身体,我早就与他分居了。

  叶群与林彪既存在矛盾,又有共同利益,这就决定了他们要互相依赖,还要不时地提醒对方,避免在多变的政治风浪中翻船。有一次,江青到毛家湾,与林在房间里谈话,叶群让王淑媛在走廊里观察动静,有情况向她报告。不知什么原因,林、江谈得很不愉快,吵了起来。江青把门一摔,昂着头走了。叶群听到老王报告后,跪在林彪面前,哀求他以后千万不要顶撞江青了:你跟她斗,是不会有好果子吃的。

  叶群平时对林豆豆很不好,常常怀疑林豆豆在林彪那里说她的坏话。有时用脚踢豆豆,用手揪她的头发。两个人的关系十分紧张,以致豆豆怀疑叶群是否是自己的亲生母亲。后来,找到了当年的接生婆,证实林豆豆确实是叶群所生,然而,母女关系仍然没有大的改善。

老王与林豆豆

  王淑媛刚到林家时,林豆豆才19岁,还在北京大学读书。因为学校离家太远,曾在学校附近租一间房子,住了一段时间。老王天天送林豆豆到校门口,放学时到学校去接她。老王的到来,给平时缺少母爱的林豆豆带来了温暖和欢乐,使孤寂寡欢的她有了笑脸,说话也多了。上个世纪80年代,林豆豆被调回北京,王淑媛重新安排工作。同老人取得联系后,把她从镇江接到北京,她们又团聚了。近十多年来,老人有时住在镇江老家,有时住在北京。林豆豆到朋友家或外地去时,常常带着老人。老人虽然年届八旬,仍然喜欢在林豆豆的照看下四处走动。老王毕竟年事已高,加之年深日久,如今已不大愿意同生人谈论往事;而且每次谈的内容大同小异,殊少新的。

  王淑媛,一位平凡的老人,有过光荣的过去,也有过不堪回首的日子,但都走过来了。老人不仅有个温暖的家庭,而且还有个同患难共命运的干女儿林豆豆,她的晚年是幸福的。

 林彪异于常人的日常生活

  林彪的主要住所有三:毛家湾、苏州的别墅和大会堂。春天他喜欢住在苏州,江南的春天最叫人神往,有时一直在那里度过冬天。秋天天高气爽,北京有别处难以比拟的神韵,他们通常住在毛家湾。夏天天气炎热时,他和其他首脑人物一样,从自己的官邸搬到大会堂住上两三个月。

  林彪通常住浙江厅。那是一间长方形的大厅,面积不亚于一个篮球场。两架高大的屏风宁立在门的前端。屏风上绣着孔雀展翅的图案和放大了的毛泽东诗词“满江红”的手迹。大厅的整面墙壁都被墨绿色的金丝绒帷幕掩住了,大红的沙发显示著王室自在的高贵和故意装点的热烈,每天的情景都是这样:工作人员进进出出,轻重不同的说话声,缓急各异的电铃声、自制的咳嗽和风格不同的脚步声交织在一起。各种华贵的吊灯和壁灯照射着这个密封而高贵的世界。那是一个多么喧闹的环境!林彪要过滤从五湖四海汇集来的消息,他必须和所有的贵族交换意见,他不得不随时理顺关系以便保卫自己的安全并力求取得更大的利益。纠缠与和解,冲突与松弛,倾斜与平衡,上层的勾心斗角与平民的生死温饱,从瞬息万变的世界风云到花样翻新的鸡毛蒜皮丑闻逸事,都在这里发生。常言说:侯门深似海。这个海整天都浪花翻腾。不然的话,那些车队的司机、厨房的师傅、分管各种事务的秘书和管理员,不会整天都那么忙忙碌碌。

  可是,处于中心地位的林彪却总是显得异常寂寞,甚至可以说是太寂寞了。他不仅将秘书放在办公室的帷幕后边,连自己妻子的休息室也安排在很远的地方,他诚心是要避开喧闹,独自欣赏安静在云水翻腾的海洋里,他就像紧贴着海底的巨石有时,帷幕轻轻抖动一下,人们可以瞥见他的银灰色便装和光秃秃的头顶,可马上就消失了。

  林彪慢条斯理地踱出来,如同可遇而不可求的神灵,倏忽一闪就不见了,他怕光、怕风、怕水、怕剧烈的声音,怕骤变的温度,怕人多,怕疲劳,怕罗嗦,怕很多常人不怕的东西,尽管这个无往不胜的战争之神并不喜欢那些不得要领的助手,也不轻易麻烦他们。他不喜欢热闹,有人说是性格,有人说战争留给他太多的毛病--有些毛病已经渗透到心理和神经之中,一般的医疗方法对其已无际于事。

  林彪的生活的主要内容是沉思,在无声、无光、无色彩的氛围里,他几个小时几个小时地静默着,如老僧入定,似老叟承蝉。连向来深居简出,话语不多的铁腕首领邓小平,也不止一次赞扬过他:我佩服林彪的沉思和寡言。

  是的,所有形式的沉思都是林彪所喜爱的,坐着,站着,不时地走动着,自言自语着,咀嚼着炒熟的黄豆,偶尔划一根火柴,黄昏时到院子里的小道上,下雨天在厚重的窗帘后……每天他都那样坐五六个小时,上午三个,下午少则两个,多则三个,只有在无风的黄昏,他才到院子里走一会,光线强烈时绝对不行,即使睡觉,在梦中,他也不会停止思考,他有时突然从床上爬起来,叫秘书记录梦中思考的结果,这些结果和白天形成的文字往往丝毫不差,为了防止过错,他立下规矩:所有他批阅的电报和文件,一律押三个小时后再发。

  林彪最不能忍受的是别人突然打乱他的思路。突然的干扰能使他产生一种情绪反射。他一生最不能控制的就是这种情绪,连他的妻子叶群都是说不清那种情绪是什么。这种情绪不经常发生,但是一旦发生,就会显示两个非同寻常的症状:一是心悸流汗,二是大小便失禁。这时,战争之神什么都是不能做,不仅不能看书、叫汇报,连吃饭都是有困难。只能卧床休息,绝对的卧床休息。轻微的流汗只需要躺下休息一会儿,重时要休息四五天,一切恢复以后,他才能继续那种生活。林彪没黑无白地考虑他的问题,在阴暗的屋子里制定大大小小的军事和政治方案。他介入政治生活的方式,通常是听秘书讲文件并由秘书代他在文件上画圈,他表示同意时,就抡起胳膊在面前划一个圈子,秘书就在文件上划一个同样的记号。如果有话要说,就由秘书记录。他不同意时,就说“不予答复”,或者做一个压下去的手势。
本帖转自:照片中国(国内最大老照片.社区)] http://www.picturechina.com.cn/bbs/viewthread.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