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政服务工资:搜来的李清照词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8 14:25:17
1楼
【作者小传】:
李清照(1081—1155?)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属山东)人。父李格非,为元佑后四学士之一,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崇宁元年(1102),徽宗以绍述神宗为名,任蔡京、赵挺之为左右相,立元佑党人碑,以司马光等百二十人为「奸党」,其父列名党籍,清照以诗上挺之。崇宁二年(1103),明诚出仕,矢志撰述以访求、著录古代金石文字为职志的《金石录》一书。大观元年(1107),蔡京复相,挺之卒。蔡京以挺之为元佑大臣所荐,为庇元佑「奸党」,追夺所赠官。明诚、清照夫妇因此屏居青州(今山东益都)乡里十年。宣和二年(1120)蔡京致仕后,明诚起知莱州(今山东掖县),此后又自莱移淄。靖康之难后。明诚奔母丧南下,知江宁府,清照载书至建康。建炎三年,赵明诚卒。离京自建康出走浙中,清照随亦入浙,经台、嵊、黄岩,从御舟海道至温州,复至越州,衢州,于绍兴二年(1132)赴杭州。绍兴四年,作《金石录后序》。绍兴中,以《金石录》表上于朝。卒年约七十馀。善属文,于诗尤工。《宋史艺文志》著录《易安居士文集》七卷,俱不传。清照创词「别是一家」之说,其词创为「易安体」,为宋词一家。词集名《漱玉集》,今本皆为后人所辑。
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前此太白,故称词家三李。(沈去矜)
清照以一妇人,而词格乃抗轶周柳,虽篇帙无多,固不能不宝而存之,为词家一大宗矣。(《四库提要》)
李易安作重阳《醉花阴》词,函致赵明诚云云。明诚自愧勿如。乃忘寝食,三日夜得十五阕,杂易安作以示陆德夫。德夫玩之再三曰:「只有『莫道不销魂』三句绝佳。」正易安作也。(《词苑丛谈》)
李易安词,独辟门径,居然可观,其源自淮海、大晟,而铸语则多生造,妇人有此,可谓奇矣。(《白雨斋词话》)
易安佳句,如《一剪梅》起七字云:「红藕香残玉簟秋」,精秀特绝,真不食人间烟火者。(同上书)
2011-1-16 20:27
回复

大漠月

2楼
【点绛唇】
蹴罢秋千,〔2〕
起来慵整纤纤手。〔3〕
露浓花瘦,
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4〕
袜刬金钗溜。〔5〕
和羞走,
倚门回首,
却把青梅嗅。
【注释】:
〔1〕明代杨慎编《词林万选》首标此词为李清照作,而明代杨金刊本《草堂诗余》又题作苏轼词,明代陈耀文编《花草粹编》等又作无名氏作品。
〔2〕蹴(cu4):踏。
〔3〕慵整:懒整。
〔4〕见有人来:一作见客入来。
〔5〕袜刬(chan3):穿袜行走。
【简析】:
此词为清照早年作品,写尽少女纯情的神态。
上片荡完秋千的精神状态。词人不写荡秋千时的欢乐,而是剪取了「蹴罢秋千」以后一刹那间的镜头。此刻全部动作虽已停止,但仍可以想象得出少女在荡秋千时的情景,罗衣轻飏,象燕子一样地在空中飞来飞去,妙在静中见动。「起来慵整纤纤手」,「慵整」二字用得非常恰切,从秋千上下来后,两手有些麻,却又懒得稍微活动一下,写出少女的娇憨。「纤纤手」语出《古诗十九首》:「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借以形容双手的细嫩柔美,同时也点出人物的年纪和身份。「薄汗轻衣透」,她身穿「轻衣」,也就是罗裳初试,由干荡秋千时用力,出了一身薄汗,额上还渗有晶莹的汗珠。这份娇弱美丽的神态恰如在娇嫩柔弱的花枝上缀着一颗颗晶莹的露珠。「露浓花瘦」一语既表明时间是在春天的早晨,地点是在花园也烘托了人物娇美的风貌。整个上片以静写动,以花喻人,生动形象地勾勒出一少女荡完秋千后的神态。
下片写少女乍见来客的情态。她荡完秋千,正累得不愿动弹,突然花园里闯进来一个陌生人。「见客入来」,她感到惊诧,来不及整理衣装,急忙回避。「袜刬」,指来不及穿鞋子,仅仅穿着袜子走路。「金钗溜」,是说头发松散,金钗下滑坠地,写匆忙惶遽时的表情。词中虽未正面描写这位突然来到的客人是谁,但从词人的反应中可以印证,他定是一位翩翩美少年。「和羞走」三字,把她此时此刻的内心感情和外部动作作了精确的描绘。「和羞」者,含羞也;「走」者,疾走也。然而更妙的是「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二句。它以极精湛的笔墨描绘了这位少女怕见又想见、想见又不敢见的微妙心理。最后她只好借「嗅青梅」这一细节掩饰一下自己,以便偷偷地看他几眼。下片以动作写心理,几个动作层次分明,曲折多变,把一个少女惊诧、惶遽、含羞、好奇以及爱恋的心理活动,栩栩如生地刻划出来。唐人韩偓《竿奁集》中写过类似的诗句:「见客入来和笑走,手搓梅子映中门。」但相比之下,「和笑走」见轻薄,「和羞走」现深挚;「手搓梅子」只能表现不安,「却把青梅嗅」则可描画矫饰;「映中门」似旁若无人,而「倚门」则有所期待,加以「回首」一笔,少女窥人之态婉然眼前。
这首词写少女情况心态,虽有所本依,但却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获「曲尽情悰」之誉。全词风格明快,节奏轻松,反用四十一字,就刻画了一个天真纯洁、感情丰富却又矜持的少女形象,可谓妙笔生花。
2011-1-16 20:28
回复

大漠月

3楼
【点绛唇】
寂寞深闺,
柔肠一寸愁千缕。
惜春春去,
几点催花雨。
倚遍阑干,
只是无情绪。〔1〕
人何处,
连天芳草,〔2〕
望断归来路。
【注释】:
〔1〕只:音只,仅仅。
〔2〕芳草:芳香的青草。
【简析】:
这是一首借伤春写离恨的闺怨词。全词情词并胜,神韵悠然,层层深入揭示了抒情女主人公心中无限愁情。
首先词人将「一寸」柔肠与「千缕」愁思相提并论,使人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压抑感,仿佛她愁肠欲断,再也承受不住。「惜春」两句,不复直言其愁,却在「惜春春去」的矛盾中展现女子的心理活动。淅沥的雨声催逼着落红,也催逼着春天归去的脚步。唯一能给深闺女子一点慰藉的春花也凋落了,那催花的雨滴只留下几声空洞的回响。惜春,惜花,也正是惜青春、惜年华的写照。
下片写凭阑远望。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用「倚阑」表示人物心情悒郁无聊。这里词人在「倚」这个动词后面缀以「遍」字,活画出一深闺女子百无聊赖的烦闷苦恼。下句中又以「只是」与「倚遍」相呼应,衬托出因愁苦而造成的「无情绪」,这就有力地表现了愁情深重,无法排解。结尾处,遥问「人何处」,点明凭阑远望的目的,同时也暗示了「柔肠一寸愁千缕」、「只是无情绪」的根本原因。在这里,词人巧妙地安排了一个有问无答的布局,却转笔追随着女子的视线去描绘那望不到尽头的萋萋芳草,正顺着良人归来时所必经的道路蔓延开去,一直延伸到遥远的天边。然而望到尽头,唯见「连天芳草」,不见良人踪影。
这首词写出了让人肝肠寸断的千缕浓愁:寂寞愁、伤春愁,伤别愁以及盼归愁。结尾「望断」二字写尽盼归不能的愁苦,此时感情已积聚至最高峰,全词达到高潮。
2011-1-16 20:28
回复

大漠月

4楼
【临江仙】
欧阳公作《蝶恋花》,有「深深深几许」之句,予酷爱之。用其语作「庭院深深」数阙,其声即旧《临江仙》也。
庭院深深深几许?
云窗雾阁常扃。〔1〕
柳梢梅萼渐分明。
春归秣陵树,
人老建康城。〔2〕
感月吟风多少事,
如今老去无成。
谁怜憔悴更凋零。
试灯无意思,
踏雪没心情。
【注释】:
〔1〕扃(jiong1):门环、门闩等。在此谓门窗关闭。
〔2〕人老建康城:一作「人客建安城」;建康,又作「远安」。
【简析】:
这首词作于建炎三年,即1129年初,是李清照晚期代表作之一。这首词不单是她个人的悲叹,而且道出了成千上万想望恢复中原的人之心情。
起句直接采用欧阳文忠公《蝶恋花》词首韵「庭院深深深几许」全句,连叠三个「深」字,乃比兴之作。貌写闺情,实蕴国恨。第二句:「云窗雾阁常扃」是用韩文公《华山仙女诗》「云窗雾阁事恍惚,重重翠幕深金屏」,再加强「深」的意境,「常扃」与陶靖节《归去来辞》「门虽设而常关」,同一机杼,孤寂之心,忧愤之情,跃然纸上。词境静穆,不言愁苦,而使人更难为怀。「柳梢梅萼渐分明」一句,写景如画,不设色,淡墨钩线,着一「渐」字,为点睛之笔「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铺叙,合时、合地,境界自成。「春归」,时间概念;「秣陵树」空间概念,意谓南宋偏安建康又一度春光来临了;「人老」,「老」字,时间概念,「建康城」空间概念,痛北人将老死南陲,创造出一悲恸欲绝的境界
上片造境,下片言情。「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今昔对比,无限感喟。建炎之初,清照抒写了许多语悲意明的政治诗,希望朝廷能以社稷苍生为重,谁知中原恢复大业竟至蹉跎。词人面对着南渡偏安的悲剧,既伤北宋之亡,又痛平生所业尽付东流,百感交集。「谁怜憔悴更雕零」破碎山河无人收拾,词人憔悴瘦损、流落江南。「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以写实结。元宵在北宋是万民同乐的灯节,试灯,乃北宋官民预赏灯节之俗,今则「试灯无意思」;清照初到建康,踏雪登石头城,北望中原,今则大势已去,恢复无望,而金兵日炽,惨酷的现实哪里还有心情去预赏花灯,踏雪寻诗呢。
南渡以后,清照词风,从清新俊逸,变为苍凉沉郁,这首《临江仙》是她南渡以后的第一首能准确编年的词作。国破家亡,奸人当道,个中愁苦,只能用曲笔婉达。少女时代的清纯,中年时代的忧郁,一化而为老年时期的沉隐悲怆。
2011-1-16 20:29
回复

大漠月

5楼
【南歌子】
天上星河转,
人间帘幕垂。
凉生枕簟泪痕滋,
起解罗衣聊问、夜何其?
翠贴莲蓬小,
金销藕叶稀。
旧时天气旧时衣,
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
【注释】:
【简析】:
这首《南歌子》所作年代不详,但从抒发国破家亡之恨来看,似为流落江南后所作。
「天上星河转,人间帘幕垂」,以对句作景语起,但非寻常景象,而有深情熔铸其中。「星河转」谓银河转动,一「转」字说明时间流动,而且是颇长的一个跨度;人能关心至此,则其中夜无眠可知。「帘幕垂」言闺房中密帘遮护。帘幕「垂」而已,此中人情事如何,尚未可知。「星河转」而冠以「天上」,是寻常言语,「帘幕垂」表说是「人间」的,却显不同寻常。「天上、人间」对举,就有「人天远隔」的含意,分量顿时沉重起来,似乎其中有沉哀欲诉,词一起笔就先声夺人。此词直述夫妻死别之悲怆,字面上虽似平静无波,内中则暗流汹涌。
前两句蓄势「凉生枕簟泪痕滋」一句。至直泻无余。枕簟生凉,不单是说秋夜天气,而是将孤寂凄苦之情移于物象。「泪痕滋」,所谓「悲从中来,不可断绝」,至此不得不悲哀暂歇,人亦劳瘁。「起解罗衣聊问夜何其」,原本是和衣而卧,到此解衣欲睡。但要睡的时间已经是很晚了,开首的「星河转」已有暗示,这里「聊问夜何其」更明言之。「夜何其」,语出《诗小雅庭燎》:「夜如何其?夜未央」、「夜如何其?夜未艾」、「夜如何其?夜绣(向)晨」,意思是夜深沉已近清晨。「聊问」是自己心下估量,此句状写词人情态。情状已出,心事亦露,词转入下片。
下片直接抒情「翠贴莲蓬小,金销藕叶稀」为过片,接应上片结句「罗衣」,描绘衣上的花绣。因解衣欲睡,看到衣上花绣,又生出一番思绪来,「翠贴」、「金销」皆倒装,是贴翠和销金的两种工艺,即以翠羽贴成莲蓬样,以金线嵌绣莲叶纹。这是贵妇人的衣裳,词人一直带着,穿着。而今重见,在夜深寂寞之际,不由想起悠悠往事。「旧时天气旧时衣」,这是一句极寻常的口语,唯有身历沧桑之变者才能领会其中所包含的许多内容,许多感情。「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句的「旧家时」也就是「旧时」。秋凉天气如旧,金翠罗衣如旧,穿这罗衣的人也是由从前生活过来的旧人,只有人的「情怀」不似旧时了!寻常言语,反复诵读,只觉字字悲咽。
以寻常言语入词,是易安词最突出的特点,字字句句锻炼精巧,日常口语和谐入诗。这首词看似平平淡淡,只将一个才女的心思娓娓道来,不惊不怒,却感人至深。
2011-1-16 20:29
回复

大漠月

6楼
【菩萨蛮】
归鸿声断残云碧,
背窗雪落炉烟直。
烛底凤钗明,
钗头人胜轻。
角声催晓漏,
曙色回牛斗。
春意看花难,
西风留旧寒。
【简析】:
这首词作于作者南渡以后的最初几年,以寻常词语抒发作者曲折多致的心绪变换,是一首写乡愁的作品。
「归鸿声断残云碧,背窗雪落炉烟直」,一写外景,一写内景,外景辽阔高远,在我们面前展示了广袤无垠的空间;内景狭**窄,在我们面前呈现了静谧岑寂的境界。「归鸿声断」,是写听觉;「残云碧」是写视觉,短短一句以声音与颜色渲染了一个凄清冷落的环境气氛。那嘹嘹亮亮的雁声渐渐消失了,词人想寻觅它的踪影,可是天空中只有几朵碧云。听归鸿,望碧云,在古诗词中往往寄托着旅愁;望归鸿而思故里,见碧云而起乡愁,似乎已成定规。词人在这里借归鸿碧云抒发的就是自己怅然若失的情绪。稍顷,窗外飘下了纷纷扬扬的雪花,室内升起了一缕炉烟。雪花与香烟内外映衬,给人以静而美的印象。「炉烟」下着一「直」字,形象更为鲜明,似乎室内空气完全静止了,香烟垂直上升,纹丝不动。此处以窗外的雪花作室内香烟的背景,匠心独运,活写气氛之静与王维名句「大漠孤烟直」有异曲同工之妙。
「烛底凤钗明,钗头人胜轻」,描写作者形容服饰,只见在烛光的映照下她头上插戴着凤钗,以及凤钗上所装饰的用彩绸或金箔剪成的人胜或花胜。「人胜」、「花胜」都是古代妇女于人日(正月初七)所戴饰物。而词人的一腔哀怨,却通过它们传递给读者。一个「明」字和一个「轻」字,看似愉快,却给人以哀愁的感觉。在雁断云残、雪落烟升的凄清气氛中,人物的情绪自然不会欢畅;而烛底的凤钗即使明,也只能是闪烁着微光;凤钗上的人胜即使轻,也只能是颤巍巍的晃动。
从「残云碧」到「凤钗明」再到「曙色回牛斗」,既表明空间从寥廓的天宇到狭小的居室以至枕边,也说明时间从薄暮到深夜,以至天明。角声是指军中的号角,漏是指古代的计时器铜壶滴漏,引申为时刻、时间;着一「催」字,似乎是一夜角声把晓色催来,反映了词人彻夜不眠的苦况。这里词人通过客观景物的色彩、声响和动态,表现主人公通宵不寐的神态。
转眼已到了白天,阳光明媚春意盎然,报春的梅花想是开放了。词人不禁产生一股游兴。然而此念方生,即已缩回。「春意看花难」,何以难呢?因为时在早春,西风还留有余威,外出看花,仍然受到料峭春寒的威胁,所以词人说「西风留旧寒」词人如今人既憔悴,心亦凄凉,不欲看花,其原因何止畏寒一端这「旧寒」不只是天寒,而且是心寒。既想赏花,又怕春寒这是曲笔,表现了婉约词特有的情致,增强了抒情力度。
这首词运用曲笔,以浅淡之语写深挚之情,意味隽永,值得用心玩赏。
2011-1-16 20:29
回复

大漠月

7楼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简析】:
这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
「昨夜雨疏风骤」指的是昨宵雨狂风猛。疏,正写疏放疏狂,而非通常的稀疏义。当此芳春,名花正好,偏那风雨就来逼迫了,心绪如潮,不得入睡,只有借酒消愁。酒吃得多了,觉也睡得浓了。结果一觉醒来,天已大亮。但昨夜之心情,却已然如隔在胸,所以一起身便要询问意中悬悬之事。于是,她急问收拾房屋,启户卷帘的侍女:海棠花怎么样了?侍女看了一看,笑回道:「还不错,一夜风雨,海棠一点儿没变!」女主人听了,嗔叹道;「傻丫头,你可知道那海棠花丛已是红的见少,绿的见多了吗!?」
这句对白写出了诗画所不能道,写出了伤春易春的闺中人复杂的神情口吻,可谓「传神之笔。
作者以「浓睡」、「残酒」搭桥,写出了白夜至晨的时间变化和心理演变。然后一个「卷帘」,点破日曙天明,巧妙得当。然而,问卷帘之人,却一字不提所问何事,只于答话中透露出谜底。
真是绝妙工巧,不着痕迹。词人为花而喜,为花而悲、为花而醉、为花而嗔,实则是伤春惜春,以花自喻,慨叹自己的青春易逝。
2011-1-16 20:30
回复

大漠月

8楼
【满庭芳】
小阁藏春,闲窗锁昼,
画堂无限深幽。
篆香烧尽,日影下帘钩。
手种江梅渐好,
又何必、临水登楼。
无人到,寂寥浑似,
何逊在扬州。
从来知韵胜,
难堪雨藉,不耐风揉。
更谁家横笛,吹动浓愁。
莫恨香消雪减,
须信道、扫迹情留。
难言处,良宵淡月,
疏影尚风流。
【简析】:
这是清照的咏梅词之一,后人曾补题为「残梅」,借梅花清瘦高雅之趣,写个人情思;堪称咏物词中的佳作。
「小阁藏春」一句「先盘远势」描绘了一个特殊的抒情环境。作者首先写出了她住处的寂寞无聊。「小阁」即小小的闺阁,这是妇女的内寝;「闲窗」即表示内外都是闲静的。「藏」与「锁」互文见义。美好的春光和充满生气的白昼,恰恰被藏锁在这狭小而闲静的圈子里。唐宋时富贵之家的内寝往往有厅堂相连结。小阁设在画堂里侧。春光和白昼俱藏锁住了,暗示这里并未感到它们的存在,因而画堂显得特别深幽。「深幽」极言其堂之狭长、暗淡、静阒。作者已习惯这种环境,似乎还满意于它的深幽。古人爱尚雅洁者都喜焚香。篆香是一种中古时期的高级盘香。它的烧尽,表示整日的时光已经流逝,而日影移上帘箔即说明黄昏将近。「小阁」、「闲窗」、「画堂」、「篆香」、「帘箔」等一系列的物质景致说明,抒情女主人公生活在上层社会,富贵安闲,但环境中也透出一股异样的冷清寂静。「手种江梅渐好」是词意的转折,开始进入咏物。黄昏临近之时女主人公,于室外见到亲手种植的江梅,忽然产生一种欣慰。它的「渐好」能给种树人以安慰;欣赏「手种江梅」,又会有许多往事的联想,因而没有必要再临水登楼赏玩风月了。除了对梅花的特殊情感之外,似乎心情慵倦,于应赏玩的景物都失去了兴致。接着由赏梅联想到南朝诗人何逊恋梅之事,词意开始向借物抒情方面过渡,渐渐接近作者主旨。何逊,南朝梁著名文学家,其诗情辞宛转,诗意隽美,深为后来的诗人杜甫和黄庭坚等赏识。梁代天监间,他曾为建安王萧伟的水曹行参军兼记室,有咏梅的佳篇《扬州法曹梅花盛开》诗(亦作《咏早梅》)。清人江昉刻本《何水部集》于此诗下有注云:「逊为建安王水曹,王刺扬州,逊廨舍有梅花一株,日吟咏其下,赋诗云云。后居洛思之,再请其任,抵扬州,花方盛开,逊对花旁徨,终日不能去。」何逊对梅花的一片痴情是其寂寞苦闷的心情附着所致。按清照的理解,何逊在扬州是寂寥的。如今在寂寥环境独自面对梅花,清照亦产生了「何逊在扬州」般的寂寞与苦闷。
词人联系个人身世之感抒发对残梅命运的深深同情。「从来知韵胜」,是她给予梅花整体的赞语。「韵」是风韵、神韵,是形态与品格美的结合。梅花是当得起「韵胜」的词人肯定了这一点之后,却不再多说,转笔来写它的不幸,发现它零落后别有一番格调意趣。「藉」与「揉」也是互文见义,有践踏摧损之意。梅虽不畏寒冷霜雪,但它毕竟是花,仍具花之娇弱特性,因而也难以禁受风雨的践踏摧损。这是花的命运。由落梅的命运,作者产生各种联想词意呈现很曲折的状态。由落梅联想到古曲《梅花落》,是虚写,以此表现落梅引起作者个人的感伤情绪,造成一团「浓愁」而难以排解。但作者又试图进行自我排解,词情为之一变。梅花的暗香消失、落花似雪,说明其飘谢凋零,丰韵不存。这本应使人产生春恨,迁恨于春日风雨的无情。但词人以为最好还是「莫恨」,「须信道、扫迹情留。」「扫迹」即踪迹扫尽,难以寻觅。「难言处,良宵淡月,疏影尚风流」是补足「情留」之意。「难言处」是对下阕所表达的复杂情感的概括,似乎还有与作者身世的双关的含意。想象在一个美好的夜晚,淡淡的月光,投下梅枝横斜优美的姿影。从这姿影里还显示出梅的俊俏风流,应是它扫迹后留下的一点情意。也许明年它又会重开,并带来春的信息。「良宵淡月,疏影尚风流」突出了梅花格调意趣的高雅,使全词的思想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它赞美了一种饱经苦难折磨之后,仍孤高自傲,对人生存在信心的高尚的精神品格。
这首词大约是作者经历了国破家亡的巨变后所作的,具有特别凄凉悲咽的情调。即使在这样的咏物词中,也寄寓着作者不幸的身世之感。全词意境相谐,词调低沉,语言轻巧,写尽了词人在冷清寂寞的环境中所产生的深切感伤。
2011-1-16 20:30
回复

大漠月

9楼
【鹧鸪天】
寒日萧萧上琐窗,
梧桐应恨夜来霜。
酒阑更喜团茶苦,
梦断偏宜瑞脑香。
秋已尽,日犹长。
仲宣怀远更凄凉。
不如随分尊前醉,
莫负东篱菊蕊黄。
【简析】:
这首词写秋景,寄乡愁,是一首典型的易安晚期作品。通篇从醉酒写乡愁,悲慨有致,凄婉情深。此词开头两句写寒日梧桐,透出无限凄凉。「萧萧」这里是萧条、寂寞之意。「琐窗」是雕有连琐图案的窗棂。「上」字写出寒日渐渐升高,光线慢慢爬上窗棂,含着一个时间的过程,表明作者在久久地观看着日影,见出她的百无聊赖。梧桐早凋,入秋即落叶,「恨霜」即恨霜落其叶。草木本无知,所以,梧桐之恨,实为人之恨。从而借景抒情,绘出了作者的孤独和寂寥。
因为心情不好,只好借酒排遣,饮多而醉,不禁沉睡,醒来唯觉瑞胸熏香,沁人心脾。三、四两句分别着一「喜」字「宜」字,似乎在写欢乐,实际它不是写喜而是写悲。「酒阑」谓饮酒结束的时候。「团茶」即茶饼,宋代有为进贡而特制的龙团、凤团,印有龙凤纹,最为名贵。茶能解酒;特喜苦茶,说明酒饮得特别多;酒饮得多,表明愁重。「瑞胸」,熏香名,又名龙脑,以龙脑木蒸馏而成。「宜」表面似乎是说香气宜人,实则同首句的寒日一样,是借香写环境之清寂,因为只有在清冷寂静的环境中,熏香的香气才更易散发,因而变得更深更浓,更能使人明显感觉到。上片叙事,主写饮酒之实「秋已尽,日犹长」写作者个人对秋的感受。「仲宣」句用典,以王粲思乡心情自况。王粲,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县)人,十七岁时因避战乱,南至荆州依刘表,不受重视,曾登湖北当阳县城楼,写了著名的《登楼赋》,抒发壮志未酬、怀乡思归的抑郁心情。这两句透露出词人孤身漂泊,思归不得的幽怨之情。深秋本来使人感到凄清,加以思乡之苦,心情自然更加凄凉。「犹」、「更」这两个虚词,一写主观错觉,一写内心实感,都是在加重描写乡愁。结句是为超脱语。时当深秋,篱外丛菊盛开,金色的花瓣光彩夺目,使她不禁想起晋代诗人陶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自我宽解起来:归家既是空想,不如对着尊中美酒,随意痛饮,莫辜负了这篱菊笑傲的秋光。「随分」犹云随便、随意。下片写饮酒之因,是对上片醉酒的说明:本来是以酒浇愁,却又故作达观之想,而表面上的达观,实际隐含着无限乡愁。李清照的这首词是其晚年流寓越中所作,词中表露的乡愁因和故国沦丧,流离失所的悲苦结合起来,其中的忧愤更深。
2011-1-16 20:30
回复

大漠月

10楼
【蝶恋花】
离情
暖雨晴风初破冻。
柳眼梅腮,
已觉春心动。
酒意诗情谁与共?
泪融残粉花钿重。
乍试夹衫金缕缝。
山枕斜攲,
枕损钗头凤。
独抱浓愁无好梦,
夜阑犹剪灯花弄。
【简析】:
这是一首思妇之词,也是易安词中的另类,有较变的闺阁之气,为宋闺秀词之冠。
这首词的母题是婉约词家常用的良辰美景和离怀别苦,然而经过作者的一番浓缩醇化,却酿出了新意。「暖雨晴风初破冻」点出时为景色宜人后初春。紧承破题的「柳眼梅腮」,也可以称得上「易安奇句」,此句意蕴丰富,一语双关,既补充起句的景语,又极为简练地刻画出了一个思妇的形象。正是这个姣好的形象,被离愁折磨得坐卧不安如痴如迷。
从「酒意诗情谁与共」一句推断,所思之人,必定是其丈夫了。李清照的首词是说,即使柳萌梅绽,景色诱人,作者也无心观赏,面对大好春光,没有亲人陪伴,只得独自伤心流泪。宜人的美景、华贵的服饰,她全然不顾,在「暖雨晴风」的天气里,意无情无绪地斜靠在枕头上,任凭「泪融残粉花钿重」、「枕损钗头凤」这首词的感情真挚而细腻,形象鲜明而生动,真切地表达了闺中少妇的思夫之情。
结句「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被称为「入神之句」,词意含蓄传神,思妇形象清晰肖妙,颇有意趣。相传灯花为喜事的预兆。思妇手弄灯花,比她矢口诉说思念亲人的心事,更耐人寻味,更富感染力。盼人不归,主人公自然会感到失望和凄苦,这又可以加深上片的「酒意诗情谁与共」的反诘语意,使主题的表达更深沉含蓄。
这是一首正宗的婉约派词作,特别是「泪融残粉花钿重」以及「乍试夹衫金缕缝,山枕攲斜,枕损钗头凤」等句可以和最典型的婉约词相类。不过,这首词写得蕴藉而不攲靡,妍婉而不任巧,不失易安词的清新浅易之风致。
2011-1-16 20:30
回复

大漠月

11楼
【蝶恋花】
上巳召亲族
永夜恹恹欢意少。
空梦长安,
认取长安道。
为报今年春色好。
花光月影宜相照。
随意杯盘虽草草。
酒美梅酸,
恰称人怀抱。
醉里插花花莫笑。
可怜春似人将老。
【简析】:
这首词作于建炎三年,是一首寄寓南渡之恨的力作。
上片首句「永夜恹恹欢意少」开门见山。南渡以后,清照隽永含蓄的风格,一变而为沉郁苍凉。上巳虽是传统的水边修禊节日,但词人此时心情不愉,欢意甚少。「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写长夜辗转反侧,梦见汴京,看到汴京的宫阙城池,然而实不可到,故说「空」,抒写对汴京被占的哀思和沉痛。二句写「为报今年春色好,花光月影宜相照」今年的自然春色和往年一样好,而今年的政局远远不如从前了。「为报」二字,点明这春天的消息是从他人处听来的,并非词人游春所见。实际上是说,今年建康城毫无春意,虽是朝花夜月如故,而有等于无。「宜相照」的「宜」字,作「本来应该」解。「相照」前著一「宜」字,其意似说它们没有相照,更确切一点,是词人对此漫不经心,反映出她的忧闷。
「随意杯盘虽草草。酒美梅酸,恰称人怀抱」承上启下,点明题旨,透露了女主人公并无心过好这个上巳节日,酸梅酿成的酒,和自己辛酸的怀抱是相称的。这两句,貌似率直,其实极婉转,极沉痛。「醉里插花花莫笑,可怜春似人将老」,这里把「花」拟人化。「花莫笑」,就是不要笑我老大,这一层词意,与末句「可怜春似人将老」紧接,意思是说最需要怜念的是春天也像人一样快要衰老了,「春」暗喻「国家社稷」,「春将老」国将沦亡。
《蝶恋花》是一首六十字的词,这首词题是「上巳召亲族」,带含丰富的思想内容,深厚的感伤情绪,写得委婉曲折,层层深入而笔意浑成,具有长调铺叙的气势。写出作者的国破家亡之恨,寄寓词人对国家社稷的赤子之情。
2011-1-16 20:31
回复

大漠月

12楼
【凤凰台上忆吹箫】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
起来慵自梳头。
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
生怕离怀别苦,
多少事、欲说还休。
新来瘦,非干病酒,
不是悲秋。
休休!
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
也则难留。
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
惟有楼前流水,
应念我、终日凝眸。
凝眸处,从今又添,
一段新愁。
【简析】:
这首词概作于词人婚后不久,赵明诚离家远游之际,写出了她对丈夫的深情思念。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为对偶给人以冷漠凄清的感觉。金猊,指狻猊(狮子)形铜香炉。「被翻红浪」,语本柳永《凤栖梧》:「鸳鸯绣被翻红浪。」说的是锦被胡乱地摊在床上,在晨曦的映照下,波纹起伏,恍似卷起层层红色的波浪。金炉香冷,反映了词人在特定心情下的感受;锦被乱陈,是她无心折叠所致。「起来慵自梳头」,则全写人物的情绪和神态。这三句工炼沉稳,在舒徐的音节中寄寓着作者低沉掩抑的情绪。到了「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则又微微振起,恰到好处地反映了词人情绪流程中的波澜。然而她内心深处的离愁还未显露,给人的印象只是慵怠或娇慵。慵者,懒也。炉中香消烟冷,无心再焚,一慵也;床上锦被乱陈,无心折叠,二慵也;髻鬟蓬松,无心梳理,三慵也;宝镜尘满,无心拂拭,四慵也;而日上三竿,犹然未觉光阴催人,五慵也。慵而一「任」,则其慵态已达极点。词人为何大写「慵」字,目的仍在写愁。这个「慵」字是「词眼」,使读者从人物的慵态中感到她内心深处有个愁在。
「生怕离怀别苦」,开始切题,可是紧接着,作者又一笔宕开,「多少事,欲说还休」,万种愁情,一腔哀怨,本待在丈夫面前尽情倾吐,可是话到嘴边,又吞咽下去。词情又多了一层波折,愁苦又加重了一层。因为许多令人不快的事儿,告诉丈夫只有给他带来烦恼。因此她宁可把痛苦埋藏心底,自己折磨自己,也不愿在丈夫面前表露,真可谓用心良苦,痴情一片,难怪她会「慵怠无力」而复「容颜消瘦」了。
「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她先从人生的广义概括致瘦的原因:有人是因「日日花前常病酒,有人是因「万里悲秋常作客,而自己却是因为伤离惜别这种不足与旁人道的缘由。
从「悲秋」到「休休」,是大幅度的跳跃。词人一下子从别前跳到别后,略去话别的缠绵和饯行的伤感,笔法极为精炼。「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多么深情的语言!《阳关》,即《阳关曲》。离歌唱了千千遍,终是难留,惜别之情,跃然纸上。「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把双方别后相思的感情作了极其精确的概括。武陵人,用刘晨、阮肇典故,借指心爱之人。秦楼,一称凤楼、凤台。相传春秋时有个萧史,善吹箫,作凤鸣,秦穆公以女弄玉妻之,筑凤台以居,一夕吹箫引凤,夫妇乘凤而去。李清照化此典,既写她对丈夫赵明诚的思念,也写赵明诚对其妆楼的凝望,丰富而又深刻。同时后一个典故,还暗合调名,照应题意。
下片后半段用顶真格,使各句之间衔接紧凑,而语言节奏也相应地加快丅,感情的激烈程度也随之增强,使词中所写的「离怀别苦」达到了高潮。「惟有楼前流水」句中的「楼前」,是衔接上句的「秦楼」,「凝眸处」是紧接上句的「凝眸」。把它们连起来吟诵,便有一种自然的旋律推动吟诵的速度,而哀音促节便在不知不觉中搏动人们的心弦。古代写倚楼怀人的不乏佳作,却没有如李清照写得这样痴情的。她心中的「武陵人」越去越远了,人影消失在迷蒙的雾霭之中,她一个人被留在「秦楼」,呆呆地倚楼凝望。她那盼望的心情,无可与语;她那凝望的眼神,无人理解。唯有楼前流水,映出她终日倚楼的身影,印下她钟情凝望的眼神。流水无知无情,怎会记住她终日凝眸的情态,这真是痴人痴语啊。词笔至此,主题似已完成了,而结尾三句又使情思荡漾无边,留有不尽意味。凝眸处,怎么会又添一段新愁呢?自从得知赵明诚出游的消息,她就产生了「新愁」,此为一段;明诚走后,洞房空设,佳人独坐,此又是「新愁」一段。从今而后,山高路远,枉自凝眸,其愁将与日俱增,愈发无从排遣了。
这首词虽用了两个典故,但总体上未脱清照「以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的格调。层层深入地渲染了离愁别念,以「慵」点染,「瘦」形容,「念」深化,「痴」烘托,逐步写出不断加深的离愁别苦,感人至深。
2011-1-16 20:32
回复

大漠月

13楼
【孤雁儿】
世人作梅词,下笔便俗。予试作一篇,乃知前言不妄耳。
藤床纸帐朝眠起,
说不尽、无佳思。
沉香断续玉炉寒,
伴我情怀如水。
笛声三弄,梅心惊破,
多少游春意。
小风疏雨萧萧地,
又催下、千行泪。
吹箫人去玉楼空,
肠断与谁同倚?
一枝折得,人间天上,
没个人堪寄。
【简析】:
这首词明为咏梅,暗为悼亡,寄托了词人对于朝廷南迁后不久不幸病故的爱侣赵明诚的深挚感情和凄楚哀思。全词以景衬情,将环境描写与心理刻画融为一体,营造出一种孤寂凄婉的意境,取得了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词调原名《御街行》,后变格为《孤雁亡》,专写离别悼亡等悲伤之情。词人取后者,盖以自况。
「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开门见山,倾诉寡居之苦。藤床,乃今之藤躺椅。据明高濂《遵生八笺》记载,藤制,上有倚圈靠背,后有活动撑脚,便于调节高低。纸帐,亦名梅花纸帐。据宋林洪《山家清供》云,其上作大方形帐顶,四周用细白布制成帐罩,中置布单、楮衾、菊枕、蒲褥。在宋人词作中,这种陈设大都表现凄凉慵怠情景。朱敦儒《念奴娇》云:「照我藤床凉似水。」意境相似,写一榻横陈,日高方起,心情孤寂无聊「沉香断续玉炉寒」,使人想起词人《醉花阴》中的「瑞胸销金兽」。然而着一「寒」字,更突出了环境的凄冷与心境之痛苦。此时室内唯有时断时续的香烟以及香烟灭了的玉炉相伴。「伴我情怀如水」一句,把悲苦之情变成具体可感的形象。
「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游春意。」以汉代横吹曲中的《梅花落》照应咏梅的命题,让人联想到园中的梅花,好象一声笛曲,催绽万树梅花,带来春天的消息。然「梅心惊破」一语更奇,不仅说明词人在语言的运用上有所发展,而且显示出她在感情上曾被激起一刹那的波澜,然而意思很含蓄。闻笛怀人,因梅思春,在她词中是不止一次用过。这是一歇拍,词从这一句开始自然地过渡到下片,上片主要写自己的凄冷孤苦,下片则着重写对爱侣赵明成的思念。
下阕正面抒写悼亡之情,词境由晴而雨,跌宕之中意脉相续。「小风」句,将外境与内境融为一体。门外细雨潇潇,下个不停;门内伊人枯坐,泪下千行。以雨催泪,以雨衬泪,写感情的变化,层次鲜明,步步开掘,愈写愈深刻;但为什么「无佳思」,为什么「情怀如水」和泪下千行,却没有言明。直至「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才点明怀念丈夫的主旨。「吹箫人去」用的是秦穆公女弄玉与其夫箫史的典故,见《列仙传》。这里的「吹箫人」是说箫史,比拟赵明诚。明诚既逝,人去楼空,纵有梅花好景,又有谁与她倚阑同赏呢?词人回想当年循城远览,踏雪寻梅的情景,心中不由怆然感伤。
结尾三句化用陆凯赠梅与范晔的故事,表达了深重的哀思。陆凯当年思念远在长安的友人范晔,曾折下梅花赋诗以赠。可是词人今天折下梅花,找遍人间天上,四处茫茫,没有一人可供寄赠。其中「人间天上」一语,写尽了寻觅苦;「没个人堪寄」,写尽了怅然若失之伤。全词至此,戛然而止,而一曲哀音,却缭绕不绝。
这首词妙在化用典故,婉若已出;咏梅悼亡,浑然一体;口语入词,以俗写雅,独树一枝。
2011-1-16 20:33
回复

大漠月

14楼
【浣溪沙】
淡荡春光寒食天,
玉炉沉水袅残烟,
梦回山枕隐花钿。
海燕未来人斗草,
江梅已过柳生绵。
黄昏疏雨湿秋千。
【简析】:
这首词为作者早年所作,以白描手法写了熏香、花钿、斗草、秋草等典型的少女时代的事物,借以抒发作者爱春惜春的心情。
上片写少女春睡初醒情景,用的是倒叙,头两句是第三句睡醒后的所见所感。「淡荡」犹荡漾,形容春光融和遍满。寒食节当夏历三月初,正是春光极盛之时。熏炉中燃点着沉水香,轻烟袅绕,暗写闺室的幽静温馨。这两句先写出春光的宜人,春闺的美好。第三句写闺中之人,词中没有去写她的容貌、言语、动作,只从花钿写她睡醒时的姿态。「山枕」谓枕形如山。「梦回山枕隐花钿」是少女自己察觉到的,不是别人看出来的。暮春三月,春困逼人,她和衣而卧,不觉沉沉入睡,一觉醒来,才觉察自己凝妆睡去,自己也觉诧异。熏香已残,说明入睡时间已久,见出她睡得那样沉酣香甜。她梦回犹倚山枕,出神地望着室外的荡漾春光,室内的沉香烟袅,一种潜藏的春思隐约如见。这几句不事修饰,淡淡道来,却别有一番情致。
下片写少女的心曲。「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海已过柳生绵」。古人以为燕子产于南方,春末夏初渡海飞来,故称海燕。「斗草」是用花草赌赛胜负的一种游戏。时节已到寒食,为什么不见燕子飞来呢?女伴们斗草嬉戏,情怀是多么欢畅。江梅花期已过了,杨柳又正在飞花。这里写的是少女眼中所见,心中所感种种景致说明春事已经过半,当此时少女的春闺寂寞、情怀缭乱,含有作者的惜春心情。这两句对仗工整,既有动态,更有细微的心理活动,极尽工巧之妙。
「黄昏疏雨湿秋千」,写的是另一种境界。秋千本是少女喜欢的游戏,尤其是当寒食时节更是无此不欢。这一句写的是黄昏时忽然飘起细雨,把秋千洒湿了,这是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的外现,同上两句所写的有精神上的契合,都是少女春日心情的写照。此句写春愁却不用「春愁」二句,只言雨中秋千,却道出愁绪万缕。
这首词以物写人,以景写情,把春日少女的姿态和内心世界写得活灵活现,有「无我之境」的妙趣。
2011-1-16 20:33
回复

大漠月

15楼
【减字木兰花】
卖花担上,
买得一枝春欲放。
泪染轻匀,
犹带彤霞晓露痕。
怕郎猜道,
奴面不如花面好。
云鬓斜簪,
徒要教郎比并看。
【简析】:
这首词作于建中靖国年间,其时词人与夫君赵明诚新婚燕尔,心中充满对爱情的热情挚着。全篇截取了作者新婚生活的一个侧面,显示她放纵恣肆的独特个性。
上片主旨是买花。宋朝都市常有卖花担子,一肩春色,串街走巷,把盎然生趣送进千家万户。似乎在小丫环入报以后,女主人李清照随即作了吩咐,买下一枝最满意的鲜花。整个上片便是截取了买花过程中最后一个画面,所写的便是女主人公手执鲜花,满怀深情地进行欣赏。「春欲放」三字,表达了她对花儿的由衷喜爱,其中「春」字用得特别好,既可以指春色、春光、春意和春天,也可以借指花儿本身。「春」字境大,能给人以无穷的美感和联想。下面「泪染轻匀」二句,写花的容态。这花儿被人折下,似乎在为自己命运的不幸而哭泣,直到此时还泪痕点点,愁容满面。着一「泪」字,就把花拟人化了,再缀以「轻匀」二字,便显得哀而不伤,娇而不艳,其中似乎渗透着女主人对它的同情与爱抚。前一句为虚,出自词人的想象;后一句属实,摹写了花上的露珠。「犹带彤霞晓露痕」,花朵上披着彤红的朝霞,带着晶莹的露珠,不仅显出了花之色彩新鲜,而且点明时间是在清晨,整个背景写得清新绚丽,恰到好处地烘托了新婚的欢乐与甜蜜。
下片主旨写戴花。首先,作者从自己一方说起,侧重于内心刻画萋。「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活活画出一位新嫁娘自矜、好胜甚至带有几分嫉忌的心理。她在青年妇女中,本已感到美貌超群,但同「犹带彤霞晓露痕」的鲜花相比,似乎还不够娇美,因此怀疑新郎是否爱她。这里表面上是说郎在猜疑,实际上是她在揣度郎心,曲笔表达,轻灵有致。同上片相比,前面是以花拟人,这里是以人比花,角度虽不同,但所描写的焦点都是新娘自己。接着二句,是从人物的思想写到人物的行动。为了争取新郎的欢爱,她就把花儿簪在鬓发上,让新郎看看哪一个更美。然却终未说出谁强,含蓄蕴藉,留有余味。「云髻斜簪」,丰神如画。在这里李清照,写出了一点闺房的乐趣。
全篇通过买花、赏花、戴花、比花,生动地表现了年轻词人天真、爱美情和好胜的脾性。可谓达到了「乐而不淫」的艺术境界,全词语言生动活泼,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是一首独特的闺情词。
2011-1-16 20:34
回复

大漠月

16楼
【念奴娇】
春情
萧条庭院,
又斜风细雨,
重门须闭。
宠柳娇花寒食近,
种种恼人天气。
险韵诗成,
扶头酒醒,
别是闲滋味。
征鸿过尽,
万千心事难寄。
楼上几日春寒,
帘垂四面,
玉阑干慵倚。
被冷香销新梦觉,
不许愁人不起。
清露晨流,
新桐初引,
多少游春意。
日高烟敛,
更看今日晴未?
【简析】:
根据词意,这首词当作于南渡之前。明诚出仕在外,词人独处深闺,每当春秋暇日,一种离情别绪便油然而生。这首词写的就是春日离情。
「萧条庭院」句写词人所处的环境,给人以寂寞幽深之感。庭院深深,寂寥无人,令人伤感;兼以细雨斜风,则景象之萧条,心境之凄苦,更觉怆然。一句「重门须闭」,写词人要把门儿关上,实际上她是想关闭心灵的窗户。
「宠柳娇花寒食近,种种恼人天气」,这两句由斜风细雨,而想到宠柳娇花,既倾注了对美好事物的关心,也透露出惆怅自怜的感慨。「萧条庭院」句在遣辞造句上,也显示了词人独创的才能。「宠柳娇花」是以和易安名句」绿肥红瘦」相比美,以其字少而意深,事熟而句生,足见锤炼功夫。其中可以引申出这么一些意思:春近寒食时节,垂柳繁花,犹得天宠,人来柳阴花下留连玩赏,花与柳便也如宠儿娇女,成为备受人们爱怜的角色。其中又以人之宠爱为主体奈何临近寒食清明这种多雨季节,游赏不成,只好深闭重门,而花受风雨摧残,也在「恼人」之列。
「险韵诗成,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由天气、花柳,渐次写到人物。「险韵诗」,指用冷僻难押的字押韵做诗。「扶头酒」是饮后易醉的一种酒。风雨之夕,词人饮酒赋诗,借以排遣愁绪,然而诗成酒醒之后,无端愁绪重又袭上心头,「别是闲滋味」。一「闲」字,将伤春念远情怀,暗暗逗出,耐人寻味。「征鸿过尽」句点上片主旨,是虚写,实际上是用鸿雁传书的典故,暗寓赵明诚走后,词人欲寄相思,而信使难逢。「万千心事」,关它不住,遣它不成,寄也无方,最后还是把它深深地埋藏心底。
「楼上几日春寒」句拓开一层,然仍承「万千心事」意脉。连日阴霾,春寒料峭,词人楼头深坐,帘垂四面。「帘垂四面」,是上阕「重门须闭」的进一步发展,既关上重门,又垂下帘幕,则小楼之幽暗可知;楼中人情怀之索寞,亦不言而喻了。「玉阑干慵倚」,刻画词人无聊意绪,而隐隐离情亦在其中。征鸿过尽,音信无凭,纵使阑干倚遍,亦复何用!阑干慵倚,楼内寒深,枯坐更加愁闷,于是词人唯有恹恹入睡了。可是又感罗衾不耐春寒,渐渐从梦中惊醒。心事无人可告,唯有托诸梦境;而梦乡新到,又被寒冷唤回。其辗转难眠之意,凄然溢于言表。「不许愁人不起」,多少无可奈何的情绪,都包含在这六字之中,词人为离情所折磨而痛苦不堪,又因明诚外出而实有此情,并非虚构。虚虚实实,感人至深。
从「清露晨流」到篇终,词境为之一变。此前,词清调苦,婉曲深挚;此后,清空疏朗,低徊蕴藉。「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写晨起时庭院中景色。从「重门须闭」,「帘垂四面」,至此帘卷门开,顿然令人感到一股盎然生意。日既高,烟既收,本是大好晴天,但词人还要「更看今日晴未」,说明春寒日久,阴晴不定,即便天已放晴,她还放心不下;暗中与前面所写的风雨春寒相呼应,脉络清晰。以问句作结,更有余味不尽的意味。
这首词选本题作「春情」或「春日闺情」。全词从上片的天阴写到下片的天晴,从前的愁绪萦回到后面的轩朗,条理清晰,层次井然。词中感情的起伏和天气的变化相谐而生,全篇融情入景,浑然天成。是一首别具一格的闺怨词。
2011-1-16 20:34
回复

大漠月

17楼
【菩萨蛮】
风柔日薄春犹早,
夹衫乍著心情好。
睡起觉微寒,
梅花鬓上残。
故乡何处是?
忘了除非醉。
沉水卧时烧,
香消酒未消。
【简析】:
这首词是作者晚年的作品,抒发了深切的思乡之情。
「春犹早」是说春天刚到,虽然阳光还较微弱,但风已变得柔和,不象冬天那样刚猛,天气已渐渐暖和起来。在南方早春人们换著夹衫,欣喜万分。三、四两句接写昼寝醒后。「觉微寒是因为刚刚「睡起」,仍扣早春。鬓发上插戴的梅花已经残落。冬去春风闲适恬静,情绪基调是欢欣的。
下片转写思乡,情调突变。「故乡何处是」不仅言故乡邈远难归,而且还含着「望乡」的动作,也就是说,白天黑夜,作者不知多少次引颈北向,遥望故乡。「忘了除非醉」,平白如话,却极深刻沉痛。借酒浇愁,说明只有在醉乡中才能把故乡忘掉,清醒时则无时无刻不在思念故乡。「忘」正好表明不能忘。这里正话反说加一层转折,把此意表现得更加强烈:正因为思乡之情把作者折磨得无法忍受,所以只有借醉酒把它暂时忘却,可见它已强烈到何种程度。而作者之所以会有「忘」的念头和举动,不仅是为了暂时摆脱思乡之苦,还同回乡几乎无望有关:如果回归有期,那就存有希望,不会想到把它忘掉;惟其回乡无望,念之徒增痛苦,才觉得不如忘却。真是不敢想却又不能不想,想忘偏又记起。这种思想矛盾和精神痛苦,循环往复,不会完结。结尾二句具体描写上句的「醉」字。「沉水」即沉香的别称,是一种名贵的熏香。睡卧时所烧的熏香已经燃尽,香气已经消散,说明已过了长长一段时间,但作者的酒还未醒,可见醉得深沉;醉深说明愁重,愁重表明思乡之强烈。末句重用「消」字,句调圆转轻灵,而词意却极沉痛。不直接说愁,说思乡,而说酒,说熏香,词意含蓄隽永。清照生当宋金对峙之际,她主张抗战,切望收复失地,对故乡的刻骨怀念,即包含着对占领故乡的金国统治者的愤恨,对因循苟且、不思收复失地的南宋统治者的谴责,渗透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这首词通篇采用对比手法,上片写早春之喜,下片写思乡之苦,以美好的春色反衬有家难归的悲凄,深切感人。
2011-1-16 20:35
回复

大漠月

18楼
【清平乐】
年年雪里,
常插梅花醉。
挼尽梅花无好意,
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
萧萧两鬓生华。
看取晚来风势,
故应难看梅花。
【简析】:
这是一首典型的赏梅词作,借不同时期的赏梅感爱写出了词人个人的心路历程:少年的欢乐,中年的幽怨,晚年的沧落,在词中都约略可见。词意含蓄蕴藉,感情悲切哀婉,以赏梅寄寓自己的今苦之感和永国之忧,感慨深沉。
上阕回忆往昔赏梅生活,分为两层。「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这两句抓住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生动地再现了词人早年赏梅的情景和兴致,表现出少女的纯真、欢乐和闲适。她早年写下的咏梅词《渔家傲》中有句云:「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共赏金尊沉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可作为「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的注脚。接下来「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两句,心绪显然不同,虽然梅枝在手,却无好心情去赏玩,只是漫不经心地揉搓着。赏梅原本为的是排遣心头的忧伤,可是本来心情就不好,到头来不仅忧伤没有消除,反倒触景生情,激起更深的伤感,落得个「满衣清泪」。花还是昔日的花,然而花相似,人不同,物是人非,怎不使人伤心落泪呢?李清照婚后,夫妻志同道合、伉俩相得,生活美满幸福。但是,时常发生的短暂离别使她识尽离愁别苦。在婚后六、七年的时间里,李赵两家相继罹祸,紧接着就开始了长期的「屏居乡里」的生活。生活的坎坷使她屡处忧患,饱尝人世的艰辛。当年那种赏梅的雅兴大减。这两句写的就是词人婚后的这段生活,表现的是一种百无聊赖、忧伤怨恨的情绪。上阕四句回忆了作者两个生活阶段赏梅时的又一不同情景和心情。
下阕以「今年」两字领起,同上阕的「年年」相对。往年是「常插梅花醉」;即使是「挼尽梅花无好意」的时候,也多半为的是离别相思。眼前却截然不同了,「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这里面包含着几多辛酸和哀愁。词人南渡后,特别是丈夫去世后更是颠沛流离,沦落漂零。生活的折磨使词人很快变得憔悴苍老,头发稀疏,两鬓花白。如今虽然赏梅季节又到,可是哪里还有心思去插梅呢?而且看来晚上要刮大风,将难以晴夜赏梅了。而且一夜风霜,明朝梅花就要凋零败落,即使想看也看不成了。「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一句还寄托着词人对国事的忧怀。这里的「风势」既是自然的「风势」也是政治的「风势」,即「国势」,寄寓着作者为国势衰颓而担忧的心绪。「梅花」以比美好事物,「难看梅花」,则是指国家的遭难,而且颇有经受不住之势。在这种情况下,她哪里还有赏梅的闲情逸致呢!身世之苦、国家之难揉合在一起,词的思想境界为之升华。
这首词依次描写作者在少年、中年和晚年三个不同的生活阶段中赏梅的不同情致:少年时赏梅醉酒、中年时对梅重泪和晚年时无心赏梅,运用对比手法,物态人事双关,表现出词人生活的巨变,着重写作者晚漂零凄之境和国破家亡之悲,真切感人。
2011-1-16 20:35
回复

大漠月

19楼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简析】:
现存李清照《如梦令》词有两首,都是记游赏之作,都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这首《如梦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
「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时间是「日暮」,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留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果然,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末,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低上,呼之欲出。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至此,词嘎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这首诗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
2011-1-16 20:35
回复

大漠月

20楼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晓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分析】:
此词为李清照晚年所作名篇之一。一题作「秋情」。通过写残秋的景色作为衬托,倾诉出夫亡家破、饱经忧患和乱离生活的哀愁。词中所表现的情绪相当深沉,但也显示出作者的高度的艺术才能:巧妙而自然地用铺叙的手法,把日常生活概括得很突出;还创造性地用上大量确切而生动的叠字,以加强感情的渲染,毫无斧凿之痕,因而受到历代词论家的特别赞赏。
【备注】:
《声声慢》又名《胜胜慢》,清照这首词改押入声韵,并屡用叠字和双声字,这就变舒缓为急促,变哀惋为凄厉。此词以豪放纵恣之笔写激动悲怆之怀,不能列入婉约体。这首作法独特的词,就其内容而言,是一篇悲秋赋。
开端三句用一连串叠字写主人公一整天的愁苦心情,从"寻寻觅觅"开始,可见她从一起床便百无聊赖,如有所失,于是东张西望,仿佛飘流在海洋中的人要抓到点什么才能得救似的,希望找到点什么来寄托自己的空虚寂寞。下文"冷冷清清",是"寻寻觅觅"的结果,不但无所获,反被一种孤寂清冷的气氛袭来,使自己感到凄惨忧戚。于是紧接着再写了一句"凄凄惨惨戚戚"。仅此三句,定下一种愁惨而凄厉的基调。
"乍暖还寒时候"是此词的难点之一。此词作于秋天,但秋天的气候应该说"乍寒还暖",只有早春天气才能用得上"乍暖还寒"。所以,这首词是写一日之晨,秋日清晨,朝阳初出,故言"乍暖";但晓寒犹重,秋风砭骨,故言"还寒"。至于"时候"二字在宋时已与现代汉语无殊了。"最难将息"句则与上文"寻寻觅觅"句相呼应,说明从一清早自己就不知如何是好。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晓来风急","晓",通行本作"晚"。从全词意境来看,应该是"晓"字。说"晓来风急",正与上文"乍暖还寒"相合。古人晨起于卯时饮酒,又称"扶头卯酒"。这句是说借酒无法消愁"雁过也"的"雁",是南来秋雁,正是往昔在北方见到的,所以说"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了。这一句是虚写,以寄寓作者的怀乡之情。
下片由秋日高空转入自家庭院。园中开满了菊花,秋意正浓。这里"满地黄花堆积"是指菊花盛开,而非残英满地。"憔悴损"是指自己因忧伤而憔悴瘦损,也不是指菊花枯萎凋谢。正由于自己无心看花,虽值菊堆满地,却不想去摘它赏它,然而人不摘花,花当自萎;及花已损,则欲摘已不堪摘了。这里既写出了自己无心摘花的郁闷,又透露了惜花将谢的情怀,笔意深远。
"守著窗儿"句,写独坐无聊,内心苦闷之状,比"寻寻觅觅"三句又过之而无不及。这一句从反面说,好象天有意不肯黑下来而使人尤为难过。"梧桐"两句兼用温庭筠《更漏子》下片"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词意,把两种内容融而为一,笔直情切。最后以"怎一个愁字了得"句作收,是独辟蹊径。自庚信以来,诗人写愁,多半极言其多。这里却化多为少,只说自己思绪纷茫复杂,仅用一个"愁"字如何包括得尽。妙在又不说明于一个"愁"字之外更有什么心情,即戛然而止。表面上有"欲说还休"之势,实际上已倾泻无遗。
这首词始终紧扣悲秋之意,尽得六朝抒情小赋之神髓;又以接近口语的朴素清新的语言谱入新声,写尽了作者晚年的凄苦悲愁,是一首个性独具的抒情名作。
2011-1-16 20:36
回复

大漠月

21楼
【摊破浣溪沙】
病起萧萧两鬓华,
卧看残月上窗纱。
豆蔻连梢煎熟水,
莫分茶。
枕上诗书闲处好,
门前风景雨来佳。
终日向人多酝藉,
木犀花。
【简析】:
这首词创作于作者的晚年,主要写她病后的生活情状,委婉动人。
「病起」,说明曾经长期卧床不起,此刻已能下床活动了。「萧萧」是头发花白稀疏的样子。词中系相对病前而言,因为大病,头发白了许多,而且掉了不少。至此,作者即刻打住,下句另起一意。这个处理极妙,意思似乎是说,头发已经那样,何必再去管它,还是料理今后罢。这不仅表现了作者的乐观态度,行文也更简洁。
下面接写了看月与煎药。因为还没有全好,又在夜里,作者做不了什么事,只好休息,卧着看月。「卧看」,是因为大病初起,身子乏力,同时也说明作者心情闲散,漫不经心,两字极为传神。「上」字说明此乃初升之月,则此残月当为下弦月,此时入夜还浅。病中的人当然不能睡得太晚,写得极为逼真。上句写的是衰象,此句却是乐事,表明作者确实不太以发白为念了。「豆蔻」为植物名,种子有香气,可入药,性辛温,能去寒湿。「熟水」是宋人常用饮料。分茶是宋人以沸水冲茶而饮的一种方法,颇为讲究。「莫分茶」即不饮茶,茶性凉,与豆蔻性正相反,故忌之。以豆蔻熟水为饮,即含有以药代茶之意。这又与首句呼应。人儿斜卧,缺月初上,室中飘散缕缕清香,一派闲静气氛。
下片写白日消闲情事。观书、散诗、赏景,确实是大病初起的人消磨时光的最好办法。「闲处好」一是说这样看书只能闲暇无事才能如此;一是说闲时也只能看点闲书,看时也很随便,消遣而已。对一个成天闲散在家的人说来,偶然下一次雨,那雨中的景致,却也较平时别有一种情趣。俞平伯说这两句「写病后光景恰好。说月又说雨,总非一日的事情。」(《唐宋词选释》)所见极是。末句将木犀拟人化,结得隽永有致。「木犀」即桂花,点出时间。本来是自己终日看花,却说花终日「向人」,把木犀写得非常多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木犀的喜爱,见出她终日都在把它观赏。「酝藉」,写桂花温雅清淡的风度。木犀花小淡黄,芬芳徐吐,不象牡丹夭桃那样只以浓艳媚人,用「酝藉」形容,亦极得神。「酝藉」又可指含蓄香气而言。
此词格调轻快,心境怡然自得,与同时其他作品很不相同。通篇全用白描,语言朴素自然,情味深长。
2011-1-16 20:36
回复

大漠月

22楼
【武陵春】
风住生香花已尽,
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
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
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
载不动许多愁。
【简析】:
这首《武陵春》为作者中年孀居后所作,非一般的闺情闺怨词所能比。这首词借暮春之景,写出了词人内心深处的苦闷和忧愁。全词一喝三叹,语言优美,意境,有言尽而意不尽之美。
这首词继承了传统的词的作法,采用了类似后来戏曲中的代言体,以第一人称的口吻,用深沉忧郁的旋律,塑造了一个在孤苦凄凉环中流荡无依的才女形象。
这首词简炼含蓄,足见李清照炼字造句之功力。其中「风住尘香花已尽」一句已达至境:既点出此前风吹雨打、落红成阵的情景,又绘出现今雨过天晴,落花已化为尘土的韵味;既写出了作者雨天不得出外的苦闷,又写出了她惜春自伤的感慨,真可谓意味无穷尽。
这首词由表及里,从外到内,步步深入,层层开掘,上半阕侧重于外形,下半阕多偏重于内心。「日晚倦梳头」、「欲语泪先流」是描摹人物的外部动作和神态。这里所写的「日晚倦梳头」,是另外一种心境。这时她因金人南下,几经丧乱,志同道合的丈夫赵明诚早已逝世,自己只身流落金华,眼前所见的是一年一度的春景,睹物思人,物是人非,不禁悲从中来,感到万事皆休,无穷索寞。因此她日高方起,懒于梳理。「欲语泪先流」,写得鲜明而又深刻。这里李清照写泪,先以「欲语」作为铺垫,然后让泪夺眶而出,简单五个字,下语看似平易,用意却无比精深,把那种难以控制的满腹忧愁一下子倾泻出来,感人肺腑、动人心弦。
词的下半阕着重挖掘内心感情。她首先连用了「闻说」、「也拟」、「只恐」三组虚字,作为起伏转折的契机,一波三折,感人至深。第一句「闻说双溪春正好」陡然一扬,词人刚刚还在流泪,可是一听说金华郊外的双溪春光明媚、游人如织,她这个平日喜爱游览的人遂起出游之兴,「也拟泛轻舟」了。「春尚好」、「泛轻舟」措词轻松,节奏明快,恰好处她表现了词人一刹那间的喜悦心情。而在「泛轻舟」之前着「也拟」二字,更显得婉曲低回,说明词人出游之兴是一时所起,并不十分强烈。「轻舟」一词为下文的愁重作了很好的铺垫和烘托,至「只恐」以下二句,则是在铺足之后来一个猛烈的跌宕,使感情显得无比深沉。在这里,上半阕所说的「日晚倦梳头」、「欲语泪先流」的原因,也得到了深刻的揭示。
这首词在艺术表现上的突出特点是巧妙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特别是比喻。诗歌中用比喻,是常见的现象;然而要用得新颖,却非常不易。好的比喻往往将精神化为物质,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形象,饶有新意,各具特色。在这首词里,李清照说:「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同样是用夸张的比喻形容「愁」,但她自铸新辞,而且用得非常自然妥帖,不着痕迹。我们说它自然妥帖,是因为它承上句「轻舟」而来,而「轻舟」又是承「双溪」而来,寓情于景,浑然天成,构成了完整的意境。
2011-1-16 20:36
回复

272229890
19位粉丝

23楼
今年去山东省章丘市明水镇知道李清照是那儿的,还有当地的酒,也是李清照的。
2011-1-16 20:41
回复

大漠月

24楼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简析】:
这首词作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远离之后,寄寓着作者不忍离别的一腔深情,是一首工巧的别情词作。
词的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领起全篇,上半句「红藕香残」写户外之景,下半句「玉簟秋」写室内之物,对清秋季节起了点染作用。全句设色清丽,意象蕴藉,不仅刻画出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词人情怀。意境清凉幽然,颇有仙风灵气。花开花落,既是自然界现象,也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凉,既是肌肤间触觉,也是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起句为全词定下了幽美的抒情基调。
接下来的五句顺序写词人从昼到夜一天内所作之事、所触之景、所生之情。前两句「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写的是白昼在水面泛舟之事,以「独上」二字暗示处境,暗逗离情。下面「云中谁寄锦书来」一句,则明写别后的悬念。接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两句,构成一种目断神迷的意境。按顺序,应是月满时,上西楼,望云中,见回雁,而思及谁寄锦书来。「谁」字自然是暗指赵明诚。但是明月自满,人却未圆;雁字空回,锦书无有,所以有「谁寄」之叹。说「谁寄」,又可知是无人寄也。词人因惦念游子行踪,盼望锦书到达,遂从遥望云空引出雁足传书的遐想。而这一望断天涯、神驰象外的情思和遐想,无时无刻不萦绕于词人心头。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句,承上启下,词意不断。它既是即景,又兼比兴。其所展示的花落水流之景,是遥遥与上阕「红藕香残」、「独上兰舟」两句相拍合的;而其所象喻的人生、年华、爱情、离别,则给人以凄凉无奈之恨。
下片自此转为直接抒情,用内心独自的方式展开。「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二句,在写自己的相思之苦、闲愁之深的同时,由己身推想到对方,深知这种相思与闲愁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面的,以见两心之相印。这两句也是上阕「云中」句的补充和引申,说明尽管天长水远,锦书未来,而两地相思之情初无二致,足证双方情爱之笃与彼此信任之深。这两句既是分列的,又是合一的。合起来看,从「一种相思」到「两处闲愁」,是两情的分合与深化。其分合,表明此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其深化,则诉说此情已由「思」而化为「愁」。下句「此情无计可消除」,紧接这两句。正因人已分在两处,心已笼罩深愁,此情就当然难以排遣,而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了。
「此情封锁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三句最为世人所称道。这里,「眉头」与「心头」相对应,「才下」与「却上」成起伏,语句结构既十分工整,表现手法也十分巧妙,在艺术上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当然,这两个四字句只是整首词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并非一枝独秀。它有赖于全篇的烘托,特别因与前面另两个同样工巧的四字句「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前后衬映,而相得益彰。
2011-1-16 20:41
回复

272229890
19位粉丝

25楼
只恐双溪舴艋舟,
载不动许多愁。
2011-1-16 20:41
回复

大漠月

26楼
【玉楼春】
红梅
红酥肯放琼苞碎,
探著南枝开遍未?
不知酝藉几多香,
但见包藏无限意。
道人憔悴春窗底,
闷损阑干愁不倚。
要来小酌便来休,
未必明朝风不起。
【简析】:
这是一首著名的咏梅词。傲立霜雪,一枝独秀的梅花是历来文人墨客的吟诵对象,特别是宋代咏梅词更多,其中能尽得梅花神韵的上乘之作却并不多见。清照的这首《玉楼春》当属其中的娇娇者,不仅写活了梅花,而且活画出赏梅者虽愁闷却仍禁不住要赏梅的矛盾心态。
首句以「红酥」比拟梅花花瓣宛如红色凝脂,以「琼苞」形容梅花花苞美好,都抓住了梅花特征,用语准确,「肯放琼苞碎」者,是对「含苞未放」的巧妙说法。用词新巧,显示了词人独出心裁的创造性。上片皆从此句生发。「探著南枝开遍未」,便是宛转说出梅花未尽开放。初唐时李峤《梅》诗云:「大庚敛寒光,南枝独早芳。」张方注:「大庚岭上梅,南枝落,北枝开。」如今对南枝之花还须问开遍未」,则梅枝上多尚含苞,宛然可知。三、四两句「不知酝藉几多香,但见包藏无限意」,是对偶句,仍写未放之花,「酝藉」、「包藏」,点明此意。而「几多香」、「无限意」,写梅花盛开后所发的幽香、所呈的意态,精神饱满,慧思独运。
词上片主要写之情态,下片写转赏梅之人。「道人」是作者的自称,意为学道之人。「憔悴」和「闷」、「愁」,讲李清照的外貌与内心情状,「春窗」和「阑干」交代客观环境,表明她当时困顿在窗下,愁闷煞人,连阑干都懒得去倚。这是一幅名门闺妇的春愁图。不写梅花的盛开,却由含苞直跳到将败,这是咏梅的奇笔,写赏梅却先道自己的憔悴和愁闷,这是赏梅之妙想。反映了她自己「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清平乐》)的心态。此词盖作于晚年流落江南之后反常写法恰好能传达出当时正常的心态。虽然心境不佳,但梅花还是要赏的,所以「要来小酌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休」字在这里是语助词,含罢、了的意思。这是作者心中的话:想要来饮酒赏梅的话便来罢,等到明天说不定要起风了呢!此句隐含着莫错过大好时机且举杯遣怀的意味。
咏物寄志,或咏物抒情是古咏物诗的两大格调。清照词是咏物抒情诗中的上品,这首咏梅诗尽得梅花之诗,也尽似词人之情,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2011-1-16 20:41
回复

272229890
19位粉丝

27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2011-1-16 20:42
回复
薄雾浓云愁永昼,
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
玉枕纱橱,
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
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
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
【简析】:
这首词是作者婚后所作,抒发的是重阳佳节思念丈夫的心情。传说清照将此词寄给赵明诚后,惹得明诚比试之心大起,遂三夜未眼,作词数阕,然终未胜过清照的这首《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这一天从早到晚,天空都是布满着「薄雾浓云」,这种阴沉沉的天气最使人感到愁闷难捱。外面天气不佳,只好待在屋里。「瑞脑消金兽」一句,便是转写室内情景:她独自个儿看着香炉里瑞脑香的袅袅青烟出神,真是百无聊赖!又是重阳佳节了,天气骤凉,睡到半夜,凉意透入帐中枕上,对比夫妇团聚时闺房的温馨,真是不可同日而语。上片寥寥数句,把一个闺中少妇心事重重的愁态描摹出来。她走出室外,天气不好;待在室内又闷得慌;白天不好过,黑夜更难挨;坐不住,睡不宁,真是难以将息。「佳节又重阳」一句有深意。古人对重阳节十分重视。这天亲友团聚,相携登高,佩茱萸,饮菊酒。李清照写出「瑞脑消金兽」的孤独感后,马上接以一句「佳节又重阳」,显然有弦外之音,暗示当此佳节良辰,丈夫不在身边。「遍插茱萸少一人」,怎叫她不「每逢佳节倍思亲」呢!「佳节又重阳」一个「又」字,是有很浓的感情色彩的,突出地表达了她的伤感情绪。紧接着两句:「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丈夫不在家,玉枕孤眠,纱帐内独寝,又会有什么感触!「半夜凉初透」,不只是时令转凉,而是别有一番凄凉滋味。
下片写重阳节这天赏菊饮酒的情景。把酒赏菊本是重阳佳节的一个主要节目,大概为了应景吧,李清照在屋里闷坐了一天,直到傍晚,才强打精神「东篱把酒」来了。可是,这并未能宽解一下愁怀,反而在她的心中掀起了更大的感情波澜。重阳是菊花节,菊花开得极盛极美,她一边饮酒,一边赏菊,染得满身花香。然而,她又不禁触景伤情,菊花再美,再香,也无法送给远在异地的亲人。「有暗香盈袖」一句,化用了《古诗十九首》「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句意,暗写她无法排遣的对丈夫的思念。她实在情不自禁,再无饮酒赏菊的意绪,于是匆匆回到闺房。「莫道不消魂」句写的是晚来风急,瑟瑟西风把帘子掀起了,人感到一阵寒意。联想到刚才把酒相对的菊花,菊瓣纤长,菊枝瘦细,而斗风傲霜,人则悲秋伤别,消愁无计,此时顿生人不如菊之感。以「人比黄花瘦」作结,取譬多端,含蕴丰富。
从天气到瑞脑金兽、玉枕纱厨、帘外菊花,词人用她愁苦的心情来看这一切,无不涂上一层愁苦的感情色彩。
以花木之「瘦」,比人之瘦,诗词中不乏类似的句子,这是因为正是「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三句,才共同创造出一个凄清寂寥的深秋怀人的境界。「莫道不消魂」,直承「东篱把酒」以「人拟黄花」的比喻,与全词的整体形象相结合。「帘卷西风」一句,更直接为「人比黄花瘦」句作环境气氛的渲染,使人想象出一幅画面:重阳佳节佳人独对西风中的瘦菊。有了时令与环境气氛的烘托,「人比黄花瘦」才有了更深厚的寄托,此句也才能为千古传诵的佳句。
2011-1-16 20:4